时间:2022-07-02 10:1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科技创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指在文化企业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以创造和开发新需求的过程。其实质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推动双方不断发展和演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外生需求看,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环境,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加强文化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提高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文化管理共性技术,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全面优化。第二,从内生需求看,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提高投入产出比,还有助于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加快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1.2文化科技创新的动因
1.2.1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发展
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资源和资本,更需要大量的现代知识和技术要素,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文化产业更突出了对要素的拓展与整合。新兴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不仅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带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重组,而且也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创立新的销售渠道和运行模式,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同样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影视都依赖于现代科技实现了传统文化科技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文化底蕴通过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挖掘与传播。
1.2.2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升级改造
文化产业具有多样化、区域化、低碳、附加值高、就业率高等特点,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互,可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开发需求市场与消费潜力,推动文化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有助于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孵化科技型文化企业,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竞争力。2003年,日本颁布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挖掘日本传统文化,积极提升数字技术和载体创新,逐步将文化产业和发达的电子科技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拓宽了新兴文化的消费市场,成就了全球知名的索尼、任天堂等超大型科技文化型跨国企业,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技术产品制造大国向一个文化产业生产和输出大国的转变。文化科技创新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1.2.3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增值
科技创新不仅拓宽了文化服务网络与平台,提升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涵与价值,增加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输出与传播更贴近市场、贴近需求。1999年,韩国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成立“文化产业基金”,依托IT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明确了将数字文化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推动了动画、音乐、卡通、游戏产业的发展,2013年韩国数字游戏等文化产品的产值达101.1亿美元,占当年文化产业产值的11.82%,游戏相关产品和服务输出额占据了世界游戏市场5%以上的份额,是世界公认的以技术力量保障文化创新和产品创造的文化产品生产强国。科技赋予了文化新的发展动力和形式,而文化又成就了科技的价值和意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要素。
2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与类型
2.1“服务+科技”型
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结合是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将新技术、新方法向文化产业的渗透,整合文化与技术资源,实现文化企业与技术型企业全方位的合作,提高文化产品内涵,拓宽文化服务市场,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集电影、书籍、乐园、玩具于一身的文化企业,该公司的创新包括两类,第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新,迪士尼依靠其庞大的制作团队和媒体网络,开发和推广全年龄段喜闻乐见的作品,始终走在文化创新的前沿;第二是文化科技创新,迪士尼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2维和3维动画制作技术与团队,1992年,其电脑辅助制作系统(CAPS)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科学工程金像奖,科技的领先助推了迪士尼全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服务+科技”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迪士尼传统影视媒体的业绩,也促进了新兴业务的发展,2013年迪士尼公司总收入450.4亿美元,传统的媒体收入占总收入的58.47%,新兴的网络业务达到10.6亿美元,年均增长8.15%。采以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德国Bertelsmann集团等。
2.2“平台+研发”型
现代的文化产业更多是服务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将现代科技融合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推广,实现技术研发与文化服务的同步发展,拓展服务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以现代科技与虚拟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服务创新。盛大网络有限公司是集游戏、文学、传媒、手机、动漫、音乐等业务,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在线互动娱乐内容和服务。作为新兴的文化企业,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参股NokiaSymbianOS、J2ME平台,收购美国ZONA公司、韩国Actoz公司,推出了ROM手机操作系统、完善游戏服务平台、构建软件开发网络,实现了从一个游戏服务运行商向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文化服务商的华丽转身。“平台+研发”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依靠信息网络拓宽了公司业务范围,而且通过研发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耕细作,提升了公司及产品的竞争力,2013年盛大游戏的研发费用达到1.86亿元人民币,占营业总收入的18.08%,占税前利润的42.46%,研发费用年增长超过8%。采用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日本SONY娱乐公司、韩国NCsoft公司等。
2.3“软件+硬件”型
文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与硬件的支持,软件包括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设计、制作、研发、培训、咨询等,硬件包括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的系统、设施、园区等,软件与硬件的共同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环球数码创意公司致力于发展以数码内容为主的3D数字影视动画培训、3D数字影视动画制作、数字影院系统设备生产及应用方案、动漫影视剧发行以及国际大型文化创意园区等相关高科技文化产业,是目前业务范围较广、科技含量较高的典型的文化企业。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1.6亿港币,比上年增长44.76%,其中,电脑图像创作及制作收入8753.2万元,占总收入的54.46%,培训收入1574万元,占总收的10%,园区及硬件租赁收入占总收入的35.54%。以数码科技为基础,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发展,使环球数码成为科技型文化企业发展的楷模。采用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韩国Nexon公司、日本GAINAX公司等。
3国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3.1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科技创新需求不同
中国幅原辽阔、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文化资源类型太多。从形式上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源,从类别上分为民族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资源,从内容上分为历史、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复杂性和差异化以及文化资源对于科技创新需求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为开展文化资源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运营增加了难度。相对于传统文化资源,新兴文化借助于科技与网络,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提升作用明显。因此,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方式、文化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模式成为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3.2文化企业业务复杂,科技创新能力不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等10大类,50小类。各类别差异较大,科技创新程度不一,再加上企业业务复杂,涉及行业太多,导致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标准不一,无法准确地衡量和比较文化企业科技能力。此外,由于文化资源的差异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难度不一、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差异较大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3文化消费市场巨大,科技创新服务太少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但是,国内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服务网络还不完善,尤其是投融资、担保、技术合作、产权交易机制还不健全,无法满足文化消费市场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目前,中国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的缺口近5600亿元人民币,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及消费潜力与当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形成巨大的落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服务已经成为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发与制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文化市场、满足消费需求的关键载体之一。
4国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综合发展策略
4.1完善市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形成的重要举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就业、人才等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政策,激发文化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支持多种形式的横向和纵向科技技术成果向文化企业转移,提升文化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集成应用与创新能力。2004年文化部设计“文化部创新奖”,对立足时代前沿、弘扬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科技、普及广大群众的文化项目予以表彰。2009年文化部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旨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对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建立功能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文化产业类型,依托有关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内容,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合作、培训管理、融资投资、风险管理、产权交易、法律咨询等各方面服务,以满足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的需求。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构建以技术创新型企业、文化综合服务运营商及骨干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于加快文化创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2014年由科技部发起建立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成都成立,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跨行业整合文化、科技、金融等多方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完善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功能,为文化科技的创新体系的探索走了重要的一步。
4.3推广需求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资助模式
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资助,2010年6月,文化部印发《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提出了文化产业重大战略导向项目、前沿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等培育计划。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97亿元资助了网络、旅游、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科技服务等领域97项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资助575个文化科技创新项目。但是,单纯依靠政府预算内拨款只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发展所需的投入,因此,必须建立以需求导向的文化创新资助模式,完善政府补助、贴息贷款、奖励、消费性、专项性资助等形式,加快资助资金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加速文化产权交易与融资市场的建设,形成政府指导、行业主管、企业主导的文化产业创新资助体系。1994年起,法国电影产业资助基金,采用自主性资助和选择性资助两种形式,将影视作品的税款按照特定条件分配和返还给生产、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的参与者,用途严格限定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与创新,既体现了企业资助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又体现了产业政策的导向性和市场化,为我国文化科技资助形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5小结
【关键词】 科技档案; 地方病防治; 科研创新; 档案管理
【Abstract】 It is to propos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by compare the difference among archives,information,documents and books,analyze function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ve topic selection of the endem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dget, paper submission and level improvement,then discuss how to make specific measures for better service on the endemic diseases prevention,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Endem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Institute of Endemic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Dali 67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1.0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图表、声像、文字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以内容为标准将档案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1]。科技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数据、图表、声像、文字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2]。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自1951年建所以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重大攻关、科技推广、开发应用等课题,共取得科技成果81项,获国家级奖励1项,获省部级奖励50项,获厅级奖励30项,以上在地方病防治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价值的地方病防治科技档案,通过对这些档案的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与应用,为云南地方病防治所的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 档案与信息、文献、图书的区别
1.1 档案与信息的区别 档案是信息的一种,是信息的一个重要成员,是最可靠、最真实、最具凭证性与权威性的原生性固化信息,从本质上体现着信息的可靠性与确定性,而信息理论告诉人们,信息的可靠性与确定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可靠性、确定性或可靠性、确定性程度差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会形成负面效应乃至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3]。
1.2 档案与文献的区别 首先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而文献则不论是原始记录还是非原始记录的信息都可成为文献;其次档案不但注重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注重现实性的实用和查考价值,而文献则只注重历史文化价值;再次档案与内容较为系统、完整的文献相比,呈现出大量的片段性零星性的不足,如测试记录、登记表单、账单、发票、签名等[4]。
1.3 档案与图书的区别 档案是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可供人们研究历史、查考史实、解决实际问题之用,图书则是人类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的结果,人们看书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陶冶情操。
由于档案的原始性、确定性、可靠性和现实参考性和实用价值决定了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取代的,具有法律上的权威性[5]。
2 科技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2.1 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选题的借鉴作用 选题是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工作的起点,是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工作基本目标和内容的高度概括。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选题的恰当与否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工作成效的大小、进展的速度,物力、财力、人力的浪费或节约,以及失败与成功有直接影响。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选题是否具有竞争优势首先取决于一个“新”字,新发现、新发明、新技术、新创造[6]。借鉴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技档案中多年来未中标和中标的科研创新项目档案,掌握当前地方病防治学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发展的趋势以及本所相关学科的情r,从而防止本所内出现相同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多头立项和避免了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选题的低水平研究和重复性,从而提高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起点和中标率 [7]。
2.2 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经费预算的参考作用 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经费是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科研创新劳动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所以对劳动的成果和进程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这给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经费的预算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预算过高,超出资助单位资金能力范围的申报不予批准;预算过低,即使有机会中标,但是中标后也往往会由于资金不足而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总之,只有合理、科学地预算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经费,才能够增强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同行评议,为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中标创造良好条件[8]。因此,利用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技档案中关于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经费的记录,归纳、总结、整理历年来各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这不仅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经费预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还能够及时纠正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在经费预算上的错误倾向,促使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把握好经费预算关,不因预算过高而未被批准,同时也避免了预算过低、经费不足而影响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顺利进展[9]。
2.3 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论文投向的指导作用 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论文的发表,是公开和推广使用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论文的观点能否多次被研究者证实和引用,是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论文能够刊登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就很大,就会被多数同行所引用,从而促使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水平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反之,将在级别不高的一般刊物上,就很难在学术界造成一定的影响力,难以被同行多次引用,导致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评审不利[10]。所以说,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论文的投向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评审至关重要。通过对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技档案中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论文投向对科研创新项目评审影响情况分析,能够指导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在论文投稿时就为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为目标,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应组织学术委员会对研究起点较高,对有先进性和创新性的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价值和中奖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论证,从而指导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将论文投到影响因子较高,而且在国内外影响力极高的核心期刊上,促使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在其研究领域发挥较大作用[11]。
2.4 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申报资料填写的指导作用 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申报资料的填写是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申报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申报书的填写要求用准确、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述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所采用的主要的技术与经济等指标和科学技术原理,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达到的总体技术水平,以及在国内外的先进性和首创性等影响,促使评审专家们通过阅读申报书的内容,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总体水平等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申报书所提供的信息填写评语,所以说申报书的填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的评审。因此,通过对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技档案中未获奖和获奖的科研创新成果的申报书进行分析和借鉴,能够指导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申报书的填写,找出所填写科研创新成果申报书的不足和缺陷并将以弥补,填写出一份高质量的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功申报书,从而提高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成果的申报质量[12]。
2.5 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水平有提高作用 通过利用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技档案,首先能够掌握在研或已结题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水平,从中发现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的新内容、新特点和新苗子[13],为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科研创新管理提供依据;其次结合地方病防治学科优势,对已获国家或省部级或基础研究起点高的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给予物力、财力、人力上的重c扶持,突出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的重点,形成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技术优势;再次为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领导制定各项科研创新奖励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为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的职称和职务晋升、科研创新成果表彰等出据证明,从而调动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水平[14]。
3 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工作服务的具体措施
3.1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设立科研创新管理部门科教信息科 负责地方病防治科技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科研创新工作的管理,制定《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研工作管理规定》、《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等,组织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开展及申报,督促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进展,挖掘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科技档案[15]。
3.2 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应改变以往“看摊守摊”无所作为的档案管理局面[16],主动学习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科技档案管理的内容,掌握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申报程序,根据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工作的需要,及时提供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的相关信息资料。
3.3 实现科技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采用计算机软件保存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资料,目前数字化的电子档案已成为储备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新型载体,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能够更快捷、更方便地供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利用和查阅,更好的为地方病防治和科研创新服务[17]。
3.4 实际工作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始终坚持贯彻“三同步”“五参与”制度[18],“三同步”是指: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验收、鉴定科技成果与验收、鉴定成果档案材料同步;检查科技工作进度与检查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情况同步。“五参与”是指:参与新产品定型,参与科研成果鉴定会,参与设备开箱,参与基建工程竣工验收,参与有关科研、基建、生产等方面的会议。及时了解各项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的进度,督促、指导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严格把握科技档案材料的质量关,必须做到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档案管理与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项目计划、成果等管理同步、与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人员考评同步,保证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档案的真实性、客观性、系统性,充分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真正体现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中珍贵信息资源的价值[19]。
科技档案在地方病防治科研创新选题、经费预算、论文投向、成果申报资料填写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科研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和知识财富[20],它直接体现了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科研创新水平,具有很高开发利用和研究价值,对攻克地方病防治难题起着重要作用。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应不断规范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科技档案管理的经验、汲取教训,提高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科研创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汝鉴.档案工作岗位培训教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3-7.
[2]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
[3]张磊.档案信息服务与科研档案管理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38.
[4]于岚.科技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06,21(11):111.
[5]吴丽华,金航.科技档案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载体[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2):31-32.
[6]陈晖,林霄.重视医院科研档案建设服务医学科技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2):127-128.
[7]史伟,许国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档案的管理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468-469.
[8]孟茹娟,周志红.新时期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特点和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8):1576-1578.
[9]李立,雷霖,苏晓春.论医学科技档案管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4(3):281-282.
[10]张雪茹,凌玉超.谈谈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J].中卫生政策,1999,5(8):49.
[11]梁爱珍.浅谈企业科技档案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0,48(4):84-86.
[12]雷霄云.论科研课题档案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作用[J].医学文选,1999,18(5):814-815.
[13]谷苗,赵慧丽.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服务[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2):114-115.
[14]董其英.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2,4(7):7-8.
[15]蔡燕平.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体会[J].北方药学,2012,9(9):71-72.
[16]杜为红.如何提高医院科研档案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5):76-77.
[17]张静.科研档案收集难的成因与对策[J].贵州档案,2002,6:7.
[18]黄蔷薇.规范医院科研档案的归档整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73-274.
[19]白琳茹.浅议加强医院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5):173-174.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系 两个转变
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系,有两个立足点,其一,通过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分配,它的活动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快速、灵敏而有效地把资源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或缓解,获得最大利润,借此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市场是它的归宿和主要出发点。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应用和开发研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其二,由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具有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弊端,因此,那些关系国家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及重大工程攻关,必须通过国家意志进行宏观调控,并支持其健康发展。
2 科技与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科学发展提供最总要的人力资源。科研活动从探索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科研与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当时,科学研究知识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科技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从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中,选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办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条惠及科技、教育、厂矿企业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科技与经济结合,如果是简单地将科研院所并入企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和利益关系沟通科技与企业,真正做到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从这些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要从宏观策略上制定能够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一步步深入解决科技与企业存在的结合难问题。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需要调整,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科技、高校、企业关系的高层领导机构,制定战略目标,抓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要引导科研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
中央要求,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它揭示了再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制胜的基本要素,为大院大所指出了奋斗目标。作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就应当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强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的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出大批高技术产品占领市场。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又会对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关注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毫无疑问,这仍是我们的目标,但仅此是不够的。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科研院所要从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既要出在科学前沿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成果,也要出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科技企业家和规模化、国家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
要引导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就要理顺管理体系,以解决谁来管、怎样管的问题。例如,对地方大院大所的管理,是否需要在国家科委设地方司院;政府职能部门、财税金融部门如何管好科技产业,以及怎样协调解决好地方院与地方科委、地方综合大院大所与行业研究机构的关系,等等。
4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否注意市场导向,是新旧管理体系的本质差别
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丰厚的学科积累,是持续地产出高水平成果和接触科技人才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对当代科学、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生产实践的需求驱动和学科前沿的学术带动。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建设的应用任务导向。纯粹从学科、学术观点出发去选题,会形成这样的结局:国家、市场急需的工作,我们做不了,我们辛苦研究出来的应用性成果,市场、社会不感兴趣。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在学科建设中,要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战略。在基础与应用、长远与近期、大科学与小科学、自由选题与重大项目选择和安排上,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任何偏颇或失误,在不久就会自食其果,影响科技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因势利导,加强组织,推动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顺应这一潮流。
5 既要跟踪、学习,更要创新、超越,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才有生命力
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跟踪学习是完全必要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一切依靠自己从头摸索的方式,完全不适应当代开放社会的发展。但是,跟踪和学习决不是目的。学习、借鉴的目的,职能是不断创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工业战线上,引进只是起步,引进之后的改造、创新,才是判断引进是否成功的关键。在科技工作中,创新更是生命线,是灵魂。科研的创新标准,要看是否获得发明、发现和知识产权。科研论文的数量是评判标准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因素。发表了大量论文,不一定说明科研有成就。长于模仿,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关键弱点,排除创新的障碍时当务之急。缺乏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循守旧、论资排辈、近亲繁殖是重要原因,而在观念上缺乏自信更是重要原因之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是观念创新、条件创新、组织创新的产物,其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一次次创新成功的实践中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唐五湘.中国科技产业化环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贺善倪.现代科技的社会化本性和功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8):105-110.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特点日益明显,创新要素流动日趋活跃,占据创新制高点,就能掌握经济命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同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现实中,物联网、云计算、军事科技、仿生技术、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价值管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结果取向管理、流程再造等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各领域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时期。
供电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在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必须加快变革创新步伐,坚持推陈出新,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准确把握创新工作形势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
一、供电企业推进创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是顺应潮流、抢抓机遇的客观需要。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连接过去和未来、传统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关键,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实践反复证明,每一次攻坚克难后的跨越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坚强支撑。当前,供电企业发展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构建现代综合能源供应体系责任重大,迫切需要供电公司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以变革创新,抓住难得发展机遇。
2、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是提质增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大背景下,保证能源安全和电力供应,供电企业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随着内外环境显著变化,供电企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效果逐渐衰减,走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指向越来越明确。供电企业必须更加注重突破传统,以创新明晰战略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生产关系,为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3、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是承接过去、承载未来的责任所在。近年来,供电企业秉持“变革、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电网企业创新特色的发展之路。在电网发展创新方面,确立“大能源观”,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着力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集团管控能力不断增强,组织架构扁平化、关键资源集约化、核心业务专业化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从分散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的战略转型。面向未来,供电企业需要将创新理念融入企业发展血脉,坚持走以应用开发为主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现代企业。
二、供电企业创新管理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目前,供电企业在创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提升。一是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主动创新意识还需深化,创新与实践、细节和基层一线的结合还需加强,运动式、功利性、成果性的创新仍然存在。二是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创新思维要更加活跃,创新理论要加强研究,尤其是与企业体量相适应的重大课题、重大项目的数量和档次还需提升。三是创新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创新制度、规划和评价体系仍需完善;投入与激励不足,全员参与的创新氛围还未真正形成;以科研单位、领导干部、专家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设还不均衡。
针对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供电企业应以“三个增强”为重点,全面落实创新措施,激活创新动力。
1、增强创新的思想性。创新的思想性体现在积极的精神因素和科学的创新理念。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开拓视野,勇于探索,智慧创新,预控风险。要倡导全方位理念创新,不断完善思想体系,强化理论研讨和政策研究,丰富创新思想内涵。要鼓励头脑风暴,提倡思维拓展,包容创新失误,营造自由、联想、活跃、开放的思想氛围。
2、增强创新的系统性。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强化从创新源头到成果应用的全流程管理,形成有机、整体、统一的系统构架。要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全面覆盖各区域、各层级、各专业,打造以自主精益为主的创新格局。要增强创新主体的紧密联系和充分互动,注重各领域创新素和创新链条的紧密耦合。
3、增强创新的普遍性。开展创新工作要把握普遍性规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从实践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衍生效应,形成自主、自觉的创新格局。要积极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的理念,善于发现细微的创新亮点。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善于取他人之长。在借鉴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和再组织、再学习、再适应能力。
三、全面推进创新型供电企业建设的具体路径
1、强化创新意识,打破思想束缚
供电企业应时刻存有创新意识,广泛吸纳国际国内同业、异业企业先进发展理念、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等要素,加强感知和实践,在更高视野、更宽领域查找差距和不足,切实改进创新。要全员发动、全员参加,确立创新工作人人有责的信念,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环境,发动全员在各自工作领域开展创新。要勤思善学、毫不懈怠,强化学习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员工创新的素养和能力。要加强部门、团队、个人间的团结合作,精诚合作、兼容并蓄,适应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和专业细分,放大创新协同效应。
2、丰富创新载体,激活内生动力
健全创新组织体系,在供电企业内部设立创新推进组织和评审组织,每年召开创新表彰大会,发挥科研单位技术优势,强化职能部门专业指导,形成上下联动的创新组织网络。加强创新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储备,实现多专业融通、多岗位协同、全方位覆盖,形成创新梯队。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以制度为保障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和考核力度,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拓宽成果运用渠道,把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强化专利、标准和软科学类重大成果培育,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后评估制度。大力选树创新典型,开辟创新宣传专栏,征集创新论文和典型经验,组织创新成果巡展,加强创新传播。
3、把握创新重点,注重成果转化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新活动,找准创新落脚点,充分展现创新效益。发挥劳模和技师创新工作室的领头羊、孵化器作用,利用工作室开展技术比武、拜师学艺、技术协作等活动。以“微创新”带动“大创新”,开展“金点子”征集、班组QC小组等活动,鼓励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调动员工聪明才智。把创新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努力在工作创新与增强企业竞争力之间搭建起顺畅的成果转化路径,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竞争力增强―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注重发挥创新的集成效应,加强对创新项目之间的有机组合、融会贯通,增强项目之间互补性和支持性,发挥创新的集成效应,实现由“多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方案,研究和探索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出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改革,以不断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廊坊市拥有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认为“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可见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要从大学生抓起。
1.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廊坊,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使多媒体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前景辉煌。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参照《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等相关文件及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多媒体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适用岗位、人才缺口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并附有两个开放题,给答题者反馈问题的空间。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廊坊市开办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高校的授课教师、学生及部分企业。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1%的教师及75.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专业应用教育亦已显得滞后,6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尚有不足,6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学习与岗位衔接亦有一定差距,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35%的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31.2%的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4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投入缺乏。
2.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研究
为加快科技进步和多媒体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上,应有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实用的专业,以达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基于廊坊市产业特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印前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设计、室内装饰(展示)设计、网页与影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几个方面,故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设置如下专业:(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2)网页与影视设计专业。(3)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业。(4)动画设计专业。(5)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职课程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合格的多媒体人才。
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究
3.1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3.2组织专业教师撰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及实习实训教材。这样便于将教师平时对课程的积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已经有基础课类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和专业类的《图形处理实训教程》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尚有《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实训教程正在编写中。
3.3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分成笔试和实践能力两种,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并给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考试工作中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应用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机制。建立“课堂作业——章节作业——综合作业”的三段式过程评价体系。
3.4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以学生演讲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构思、技术应用及实现过程,再辅以教师讲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多媒体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难度、不同内容的课程题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4.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基础课当前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均可承担教学,但是近年来许多多媒体专业应用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因此须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法投入。
4.2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多媒体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
4.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帮助企业做到人才本地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近就业,专业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所以校企结合是多媒体专业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因此,紧紧围绕促进应用和提高效率两个中心目的,将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拟提出“以应用促教学”对策,这是将高职多媒体专业建设应用于区域经济的一次教育尝试性应用研究,也是全新视角下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范例。
5.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创新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媒体专业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虚拟公司制;创业导师:孵化器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18-04
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分为三种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强调项目设计、研究的过程;创业训练项目强调对项目商业可行性计划的研究和经营模式的研究;而创业实践项目强调真正的企业运行和市场化经营管理。这三种项目的共同特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通过实施该计划,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对比2007年国家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精神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展和提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起到了“带动广大同学在本科阶段加强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的作用。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产品市场运作和推广的模拟运行和实际运行,积累创业经验,完成从创新到创业的蜕变。它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组织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商业规律和资本运作方式、公司运营和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在全面总结多年创新实验计划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一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基础
2007年,我校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截止到2011年,我校共设立十二个创新实践分基地,将创新实践活动的受益面由原来的校本部校区扩大了宏福分校区,确保了大部分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2011年,我校创新实践基地累计提供350400多人时数的实验室资源用于项目研究和竞赛培训。
承认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指导创新项目的业绩纳入到学校教师岗位考核的标志性成果中。同时,我们加大了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除了每年评选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外,2011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评选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突出贡献指导教师”,重点奖励连续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数量多且效果良好的教师。这项措施将继续延续执行,以提高教师指导创新项目的工作积极性。2011年11月,我校第一届大学生创新指导教师研讨会隆重召开,研讨会的召开增进了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为院系间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教师逐年增加,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3.5%上升为2011年的69.8%。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积极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信息功能的基础上,2011年实现了网上创新项目的过程管理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还在高人气的北邮人论坛开设大学生创新板块,建立创新指导教师和学生飞信群,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实现信息和项目管理。
学校印制大学生创新实践简报,及时更换学校宣传橱窗的内容,使广大师生能及时关注学校创新工作状况和取得的成绩;2011年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手册(2011)版》;录制《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片》和《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简介》,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报道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截止到2011年,我校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共有参展项目295项,参观人次超过两万余人,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大学生创新论坛。2012年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和创新论坛正在积极筹备中,申请参与的项目和企业数都有很大的提高。
学校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自主实验活动、参加学术报告、英语听力口语测试、语言文字能力测试、选读书目、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到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四学分中,旨在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
自2007年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至2012年3月,我校共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746项,参与学生近2900人次,累计指导教师794人次。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覆盖全校9个学院35个全部本科专业。
分析2007年至今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各项数据,不难发现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2007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90项,参与学生252人,指导教师104人次;2009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89项,参与学生350人,指导教师81人次;而2011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数达到265项,参与学生1055人,指导教师286人次。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活动受益面逐年增加。2007年立项项目放弃终止的项目32项,放弃终止比例为35.5%,2009年放弃终止的项目4项。放弃终止率为4%,2011年立项项目到目前为止的放弃终止项目16项,放弃终止率为6%,几年的数字对比告诉我们,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因为无法克服项目技术困难和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项目放弃终止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趋势明显。从一定程度表明我校学生创新团队技术和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创新梯队逐步形成,指导教师队伍稳定。从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科学管理机制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上升空间。
二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疾划的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卓有成效,在国际大赛当中与世界强队竞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环节和创业实践环节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学校综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在内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完善的校企联合育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知识、能力、人格、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复合、创新”特征的创新型人才。
1 明确三类项目的关系,构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我们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
首先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分别从科研基本功和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和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和经营管理基本技能。
可以从完成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优秀者,由学生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技能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面对市场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接轨,帮助学生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会需求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最终,经过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商业模式的优秀科技成果,可以作为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孵化和支持。帮助这样的项目尽早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三类项目虽然各有侧重,但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将三者孤立对待。三类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引导。
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为人才培养,我校确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过去四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校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这部分的工作仍然延续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但要充分考虑和创业训练计划的结合。也就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强调充分考虑所开展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市场前景分析,对技术方案的成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做好与同类产品和技术的分析和对比。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的引入,从一定程度降低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纯粹性,但同时也减小了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将成本核算的方法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和演练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市场敏感性。
3 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
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这部分项目可以单独申请,也可以从已立项完成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接受学生的转换申请而设立。重点强调模拟企业运行、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撰写完成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所谓模拟公司制管理就是每个进入创业训练计划的团队以《公司法》为法律依据,在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虚拟注册公司,按照公司的管理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相当于“政务大厅”,提供虚拟的公司注册、工商年检、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海关报批、人才引进、社保服务、市场监管等综合培训和服务。
在学校的帮助下,获得企业运行的体验和产品推广实际经验。
(1)编制项目计划书。选拔优秀的项目和团队进入创业训练环节。团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编制商业计划书,这是创业训练的基本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如何实施”。内容涉及创业产品介绍、服务介绍、营销或者经营模式设定,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核算、运营模式财务分析以及投资回报和市场退出机制等。
(2)虚拟注册公司。完全按照注册公司的要求,准备模拟注册所需要的资料和文件,符合要求的由“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颁发模拟的营业执照,标志着虚拟公司正式成立。
(3)建设经营管理团队。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团队设置可以包括: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务官)、CTO(首席技术官),同时聘请一名相应的教师担任模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或者首席顾问。
(4)模拟公司运营。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模拟企业运行,一方面学习制定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开展经营活动,涉及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定期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模拟税务报表,定期模拟企业年检。
4 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
创业实践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1)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聘请创业导师。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校内外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激发创业激情、如何保持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等重大问题。通过创业导师的辅导,引进创业计划的资源要素,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之路。
(2)依托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器。
我校是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创业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为此学校应该依托以信息技术开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孵化创业实践项目。并积极建立与风险投资公司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3)教学计划和创业计划相结合,定制个性化专业培养计划。
进入创业环节的学生在学籍管理和课程管理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拟成立专家委员会,个性化制定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在授课时间上给予更多地灵活性。
5 营造创业氛围,联合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要联合校团委、学生会、校友联谊会和大学科技园,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主办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宣传以创新精神为主题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切实得到实惠,提升他们对高科技的深层次理解,为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还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计划,依托学校校友资源优势,请微软、IBM、朗讯等国际跨国公司和大唐、中兴、华为等国内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我校开展交流和创新创业辅导,组织创业团队成员深入高新技术企业内部,体验创业过程。以高技术科研成果、优秀创业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创业机制和浓厚的创业氛围为要素,搭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成为创新创业团队的热土。
6月17-20日
会议名称: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力电子展览会
会议地址:俄罗斯国际展览中心
展会概况:世界各国著名的电力电子企业均普遍看好俄罗斯市场并云集该展会,参加该展是中国电力电子出口企业开拓此市场的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展览范围:电力产品;电子控制系统、电缆走线管、电缆接线盒、电气绝缘材料、漆包线、电磁线圈、变压器、电缆及附件、接口技术、布线系统、户外箱体、整体安全机房、电气工程管理设计软件、仪器仪表、建筑电器、墙壁开关、照明产品、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产品;电气产品
6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国际RFID、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广交会展览馆C区
主办单位:中国物联网产业推广中心
香港货品编码协会
亚太RFID技术协会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
展会概况: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网、自动识别、云计算技术和应用为主体展示内容;为中国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一次最完整的展示;充分体现了传感网、RFID、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商务以及整个行业的特色和当前需求。
展览范围:RFID产品;自动识别产品;智能卡产品;其他物联网相关产品;云计算平台构建技术、芯片和软件平台开发、云服务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云计算通信网络设备和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外包、数据与网络安全、云计算标准等方面
联系人:朱忆
电话:13539794711;020-23379151
邮件:
6月18-22日
会议名称:第二届海峡物联网产业博览会暨海峡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人民政府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展会概况:展会为论坛、技术交流、产品推介会。(一)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政府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运营商代表、企业用户及相关新闻媒体参与,就如何振兴海峡两岸电子信息联网产业等问题开展研讨。(二)技术交流对接:邀请电子信息物联网企业及相关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就领域内的若干热点问题及先进技术等进行深入探讨,展示电子信息物联网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征集相关领域内国内外论文,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选出优秀论文在技术论坛上宣讲。(三)企业产品推介:会议展览期间,将适时为企业安排产品推介专场,进一步推广企业技术与产品,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产品市场。
展览范围:消费电子(绿色家电、视听、3D电视、IT产品等)展区;平板显示、LED照明及显示技术产品,触摸技术展区;集成电路IC、电子元器件展区;智能通讯网络系统产品与技术,智慧装备行业,智慧家居生活产品与技术展区;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云计算,互联网展区;教育电子产品与教育信息化展区;汽车电子产品与汽车信息化展区;绿色环保产品与研发设计展区
会议组委会地址:福州市鼓楼区福飞南路92号
电话:0591-63175563;13685001810
邮件:
联系人:曹先生
网站:
6月19-22日
会议名称:新加坡通讯展
会议地址:新加坡
主办单位:Singapore Exhibition Services Pte Ltd
展会概况:CommunicAsia展会已逐步发展为亚洲地区资讯通信科技产业规模最大的服务平台和顶级盛事。除与EnterpriseIT一道共同展示资讯通信科技创新成果以外,它还是云集买卖商家,促成双方交易和实现最佳投资回报的理想平台。同期举办的展会还有enterpriseit2011(第8届国际企业资讯科技展览及研讨会)、broadcast-asia2011(第15届国际广播科技与设备展览会及研讨会)、interactivedme2011(第5届国际互动、数码媒体与娱乐展览及研讨会)。
展览范围:3.5G/LTE/4G、宽带、超小型化移动基站、光纤到户、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网络电视、移动上网、移动通讯与应用、定位服务、无线技术、卫星通讯,天线等。
联系人:wendy
电话:0755-25338299
邮件:
6月20-23日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交易会
会议地址:大连世界博览广场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辽宁省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由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科技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贸促会、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目前国内最高规格、最具实效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IT行业年度盛会。
展览范围:软件部分: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集成电路(IC)设计;信息服务部分:服务载体、服务外包、评估认证咨询培训、数据处理、软件维护、软件测评、定制开发;新兴信息技术部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数字技术、互联网应用、 商业智能、新电子商务、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新媒体。
电话:021-62990137-811
6月26-28日
会议名称:2013亚洲移动通信大会暨2013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单位:GSM协会
展会概况:向移动通信行业专业人士和热衷移动产品的消费者展示尖端技术、产品、设备和应用;云集资深移动通信业界专业人士,提供见解独到的主题演讲,特色专题讨论会和世界级的互动交流机会;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该活动学习和拓展当前移动应用程序市场的相关知识;针对以移动技术为核心的营销和广告规划之创新活动,连接市场营销专业人士及运营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邮件:
6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东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东莞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东省贸促会
东莞市人民政府
香港粤展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同期活动:中国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高峰产业论坛、数字电视内容服务创新论坛、光纤入户发展论坛、智能社区创新论坛、城市智能交通技术与实践论坛、智慧城市管理论坛、个人数码产品论坛。
联系人:王富进
电话:13342865079
邮件:
2013年7月展会一览
7月11-14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国际智能手机及苹果周边产品展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电子商会
展会概况:由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消费电子专业国际性博览会,也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旗帜性展会。本届博览会期间将设置苹果周边及供应链产品展区,搭建资本与产业创新,工业生产与消费个性化需求的交流平台,利用展览展示、高峰论坛、网络互动、社会化传媒手段将消费电子企业终端消费需求进联系人:许可
电话:13544546065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年中国西部国际指挥调度、卫星导航技术设备展览会
会议地址: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
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展会概况: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全程跟踪、支持。从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应急支持、辅助领导决策,即在短时间内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并提供妥善的应对措施预案;借助网络、CALLCENTER、可视电话、无线接入、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及时协调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本届展会将突出指挥调度及卫星导航高科技为特色、以推动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化发展为宗旨。
展览范围:指挥调度技术与设备;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导航与安全系统
联系人:贺伶俐
电话:18081177538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第23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暨上海国际微波理论、电磁兼容、射频及天线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
展会概况:主要包括电磁兼容、射频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和无限通讯技术等领域。近700家制造企业参展。
展览范围:材料、基板;防雷产品及应用技术、电磁兼容检测、电磁兼容认证、相关RF产品与技术等;元器件;测量装置及加工装置;软件及模拟器;工程技术及生产委托
联系人:高攸纲
电话:010-62282343;62283322
2013年8月展会一览
8月1-3日
会议名称:2013深圳国际便携产品创新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
展会概况:从2G到3G再到4G,从功能到智能再到云终端,从T9到全键盘再到多点触控,从600M到1.5G再到四核,从30万到500万再到1200万像素,以及MEMS、3D、NFC、无线充电、防水&hellip&hellip移动终端市场可谓瞬息万变。数以万计移动终端企业的设计、制造、采购与决策人员每年汇聚于Mobile Win Show2013,寻找更多助其创新及控制成本的供应商
展览范围:盘点和展示最新技术与应用;应用处理器;无线技术;电源系统;移动显示专区;制造技术专区;无线充电专区;电子材料;整机与外设专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五届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会
展会概况:2013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展览范围:RFID产品线;智能卡产品线;智能卡读写设备提供商;生物识别;安防监控;传感器、传感网络节点;核心控制芯片及嵌入式芯片;通信技术与产品;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软件;物联网示范应用
电话:021-62990137-812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州4G通信展览暨应用大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目前世界两大4G技术为TD-LTE和FDD-LTE。TD-LTE是中国主导的3G标准TD-SCDMA的长期演进技术,它与另一大标准FDD-LTE采用基于LTE的同一套标准体系,两者共平台设计可以共享研发资源和成果,共芯片终端便于实现全球漫游,从而共享全球用户规模。
展览范围:4G网络和商业模式;无线宽带政策与标准;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LTE-Advanced;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最新手机装置与策略;固定和移动网络部署;光通信;IP核心和回输技术方案;互联网创新与移动新媒体;运营转型战略和战术;家庭基站;物联网;三网融合;4GWORLDCHINA目标市场;电信运营商;手机服务提供商;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服务、产品提供商;系统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通讯测试设备;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通讯接入产品制造商;信息通信研发;系统设计;科研机构;大学;金融和投资机构;政府和产业组织;互动娱乐产品开发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广州国际信息与智能化应用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保利世贸展览馆
主办单位:保利地产
广州市保利国贸投资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国内首个聚焦信息技术行业级应用的专业性展会。
展览范围:面向工业、商业、服务业的信息与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工业信息与智能化;商业、零售信息与智能化;服务业信息化;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及服务;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级应用;嵌入式软件及系统;企业级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企业级硬件及多媒体解决方案;ICTSmart city 智慧的城市;面向公共管理、居住生活的信息与智能化;数字化公共管理与服务;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ICTSmart more 即见的未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各类应用app;3D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3S技术;绿色IT(计算机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新潮消费电子、多媒体娱乐、游戏、数码产品配件等;智能城市案例、智能园区案例;院校研究成果展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青岛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在首届软博会里,展商数量为177家,同期举办的2012软件产业发展与融合创新高层论坛与2012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招商推介会,成效显著,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国内重点软件企业、高成长性软件企业,展示企业最新科研成果。
展览范围: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物联网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及智能设备制造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22-25日
会议名称:2013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
会议地址: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北京市投资促进局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展会概况:专门面向苹果系统平台的行业展会及会议,为参会人士提供娱乐、培训、通信及企业级应用的深度体验。
展览范围:个人电脑及周边产品,消费电子产品,最新最具创意的软件、硬件、配件、相关技术等
电话:021-62990137-812
邮件:
8月25-27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通过展览展示、高峰论坛、技术研讨、产品推介、商务考察等方式为各省区市政府、高新区、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代表力的科技成果展示窗口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展览范围:政府形象及成果展;全国开发区、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展;低碳环保与能源工业技术专题展;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专题展;半导体照明技术产品专题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阐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项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项目
电话:021-62990137-807
8月27-29日
会议名称:2013韩国国际IT技术融合博览会
会议地址:大邱国际会展中心
组织机构:大邱广域市
庆尚北道
韩国电子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将进一步整合全球市场机会,举办一系列跨国采购、产业链对接、采购招标等贸易洽谈活动。同期还将举办全球瞩目的“2013第十二届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IMID)”“IT综合产业研讨会”“信息技术研讨会”“IT电子进出口洽谈会”等相关配套活动,特别是IMID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是世界三大显示技术大会之一,大会每年都邀请世界显示技术领域里500强企业高层参与此次盛会。
展览范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移动设备;3D传感器液晶显示屏、冷光屏、FED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组件;生活类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消费类电子;智能工作
联系人:姜淑秀
电话:0532-88895116;18661656996
邮件:
8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年巴西国际消费电子展
会议地址:圣保罗市北方展览中心(Cidade Center Norte)
展会概况:该展览做为南美唯一的同业展览会,得到巴西及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支持。
展览范围:家庭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个人数码电子产品、电脑及电脑周边产品、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配件、电子零件、LED显示模块及光电产品、互连技术及产品、电源设备、车载电子产品、全球定位系统、通信及无线产品、移动电话、其它相关电子产品及技术等。
联系人:朱力
电话:020-82590932;15920144576
邮件:
8月31-9月5日
会议名称:201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IFA)
会议地址:德国柏林国际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德国娱乐与电子通讯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是欧洲及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讯及信息电子技术产品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性展览之一,为欧洲及全球的电子消费品销售商和采购商提供了聚集了解和展示新产品最佳机会和理想场地。
展览范围:在线电子消费品,卫星接收机、解码器,投影仪、数码相机、录音录像载体、家庭影院;移动媒体、通讯设备和远程通讯设备,汽车多媒体、导航系统;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硬件、配件及外设,软件、系统软件和有效程序、多媒体应用系统、在线软件、通讯软件;手机和在线服务、家庭网络、无线装置、遥控和遥感装置、家庭小型商场的报警装置、录像系统的记录装置、监视设备、家用电器的监视、时序安排和遥控设备、自动控制的数据系统;卫星服务装置、测量设备、IP网际协议、互联网解决方案等。
联系人:刁先生
[关键词] 中医药独立学院;有机化学;教学;研究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43-02
在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应用型人才是中医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并形成必备的就业素质,使人才培养和中医药行业市场需求零距离[1]。研究型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本课题组通过在基础课程中较早引入研究生学习引导学生在大学最初阶段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研究相应教学模式与途径,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缩短学习和就业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有机化学课作为中医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中药现代化和药物创新研发、学科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中医药院校其他基础课程无法替代的,对于培养理科研究型、应用型中医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机化学作为中医药专业的相关课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性较高的特点。但是由于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分散性,要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比较困难[2-3]。因此,结合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题组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独立学院的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探索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走出属于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之路。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教师角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改意识
从长远看,中医药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需要更多的既有过硬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从教师个体来说,在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之上,要充实专业实践经验,能熟练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素质训练;更要改变观念,从传统教学中“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关注的焦点转变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也是我们所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为前提和载体,为学生树立职业榜样,也可以增加“引导”的影响力。而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从学院而言,本校给予教师了进修、研究经费、教改立项等方面足够的支持;教研室则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到教改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师个人则要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顺应时代需要,不但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修养,还要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沟通交流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等,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改研究。
2 有机化学的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模式及实施方略
引入研究型学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监督者转变为知识平台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有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思路,才能建立适应研究型教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操作模式。
2.1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问题环节,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合作学习的特点,能培养个体综合应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个体独立和群体协作的能力,对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问题的提出与情景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药物、食品添加剂、日化用品、药品价格抛砖引玉,结合各类化合物结构性质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则在课余时间认真指导学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课件制作的技巧,还能熟悉知识点,融会贯通;可以在查阅各种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时拓宽知识面,较深层次领悟知识点;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在课后,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设计、分析药物的合成路线,以学科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如以某一熟悉药物为合成的对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出不同的合成路线,讨论并比较各路线的优劣,提高学生分析、设计、整合知识的能力。例如近期出现的关于台湾“塑化剂”的问题,课题组就向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塑化剂?常见的塑化剂有哪些?塑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在医药中有没有塑化剂的存在?在医药中使用的塑化剂的优点与缺陷是什么?很多同学带着问题积极投入文献的调查中,反馈回来许多信息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学习兴趣高涨。学生通过浏览网上的化学和药学资源,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觉地加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2 创设科研情景,结合企业需求,把研究学习融入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是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结果,在复杂的准备、分析、设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有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提高就业素质。例如,课题组老师指导了本校湘杏学院2010级制药工程班李正祥同学组队的“中药渣的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在长沙市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优胜奖”。课题组老师还担任了本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湖南丹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顾问之一,该团队的创业项目荣获2012年度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银奖。这些实践活动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精神。再者,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氛围,我们利用自身科研队伍,将研究型学习融入到前沿科研领域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逐步吸引到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提出什么问题,我们会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直接教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4-5]。通过以综合化学、药学实验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实践综合运用,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和素质,而且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日后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6]。本课题组的教师目前指导着多个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本课题组教师指导的制药工程班学生组建的2009年度创新实验课题组还参加了2011年10月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示交流暨创新论坛。
多年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 时代对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引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研究创新的潜能,研究型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雄飞. 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初探[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37-38.
[2] 胡荣华,隋岩,方小牛. 探究教学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化学教育,2011,32(9):39-41.
[3] 石秀梅,刘佳维,邹辉,等. 以创新教育为宗旨组织有机化学教学[J]. 大学化学, 2011,26(1):29-30.
[4] 吴慎将,牛同壮. 校企合作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 价值工程,2012,31(1):232-233.
[5] 刘诚.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活动特点及其启示[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79-280.
【关键词】三个合一;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岗位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49―04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1 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由于长期以来高职课程贴近本科的状况难于改变,造成实际培养效果与本科趋同,毕业生与本科生在相同就业领域竞争,其劣势则不言自明。
高职培养的市场紧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由于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与需要的差距,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需求没人才”(如我国南方省份2010年3、4月份出现的“用工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高职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始终是以教育界为主导,与企业和职业相比较,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更熟悉教育和学科,因此使课程模式难于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又由于设计和开发者比较善于从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掌握当前行业的主流技术,就使课程难以反映先进和主流技术,更难于组织和设计技术培训课程,使课程方案陈旧。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及其开发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产业与行业介入教育,走产学合作办学的道路。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即以实际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这需要构建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说是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课程,以突出职业教育课程的过程属性。
课程开发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这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即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格德堡大学职业教育学与企业教育学研究所迪尔博士指出,之所以提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其原因在于:一是社会领域的科学化使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数量日益增多,而从职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劳动组织的新形式;二是基于知识产品的增多,学生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三是学生的生涯世界的定向与系统世界的定向,亦即在满足个性世界与职业世界的要求之间,由于常常不一致亟须寻求一种解决方案;四是学科体系不能直接导出一个使学生可能获得与现实社会要求相适应能力的学习系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的关键时期。“工作过程系统化”所凸现的“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其所涉及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不少知名职业技术学院,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部分精品课程开发都已取得了成功。这也证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3 “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是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优越的实训条件。基地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技术服务中心三部分构成。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积极作用已日益彰显,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温州模式”。
通过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等,按照基地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的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从而为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 “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改能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改旨在建立完善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整合授课内容,在教学项目中引入企业的实际产品或典型案例,可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构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机制。在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并与国家(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此外,建设“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能够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技术应用与开发搭建平台。
一是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与技术应用脱节的难题。随着各专业领域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程教材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已经出现与新技术的脱节。通过分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以及“订单”企业对毕业生技能要求,围绕合作企业的实际产品或典型案例,选择并整合教学内容。
二是解决学生知识基础与课程教学目标偏差的难题。伴随高校扩展,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并制定较为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项目化教改着重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是解决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动与学生被动的难题。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兴趣低是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目标达不到要求的最主要原因。这关键是教学方法手段已经不合时宜,教学对象变了,就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是解决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偏离的难题。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包括期末考试、实验、平时成绩等组成,大多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会产生偏离。学生知识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应该看能否胜任实际工作岗位,这就必须要依据有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来设计考核内容。
三 “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改的实施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背景,按照“教学设计贯穿实践性,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教学考核满足职业性”的教改思路进行项目化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职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
1 完善“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缺乏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项目化课程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按照“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理念进行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学校购置、校企合作、社会捐助等途径,进一步充实实训设备,充分满足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的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室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设备操作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实训和教学的互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
实训与生产合一:学校提供场地、设备,或由合作企业支助液压气动设备或生产线,为学生安排生产工位和实习工位,实现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的目的。企业可选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设立“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工作。根据生产需要,确定设计主题,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 以“贯穿实践性”为原则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通过调研相关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从有利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提升职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综合素质培养环境等方面,构建由课程实验、虚拟仿真、动手操作实训、校外见习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营造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同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提供平台。
在课程设计上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培养学生的初步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将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职业技能考核、顶岗实训、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全新的教学情境。以培养训练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要求,分组按项目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组织实施,使学生接收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企业产品技术引入教学中,更加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
3 以“突出应用性”为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满足以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以必须够用为度设计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选取、整合教学内容,按照校内实训条件、企业技术产品确定教学项目,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含理论与实践),编写项目化教材,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可打破以教材顺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满足各项教学项目的实际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
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一是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述。淡化理论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适当考虑培养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选择的教学项目均来自合作企业,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四是注意先修课和后续课程的衔接。
4 以“体现多样性”为原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项目化课程教改中,理论教学可采用电子教案与网络课程结合进行,制作大量Flas,可有效精简授课学时,增加课外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使课程目标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依托“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创建学习情境”、“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与项目开发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职业技能。
(1)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教学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从工程实例或生活实际中选择适合的综合项目,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通过“三个合一”校内实训环境,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交流,方式灵活多样,活跃课堂气氛。如启发式教学,由若干问题启动课堂教学,经过启发式的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循问题而思考,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力,加强对关键内容的理解;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激发学生潜能;情境式教学,使学生身处实践现场,讲练结合、交互渗透,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应用脱节的问题。
(3)充实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除了正常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外,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把课程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全部放在校园网(精品课程网)上,利用这些校园网资源,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专业网站,鼓励和引导学生上网了解技术发展和应用形势,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下载电子课件、习题库、试卷库、教学改革、技能训练项目、开放性课题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复习课堂内容、完成课后讨论题、进行自我测试,也可以通过论坛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另外还准备将所有授课和实训录像放在校园网中,学生可以通过录像进行远程学习。
5 制定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标准
项目化教学要求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对相关专业就业岗位分类、岗位群定位、相关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能力等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高职相关专业职业知识能力要求与岗位群的对应关系。提炼出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这样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旨在希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知识、训练技能,提升各项能力。因此,要制定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