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计算机总结

大学计算机总结

时间:2022-02-20 02:3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计算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计算机总结

第1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升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渐起。2012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正式启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22个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获得批准(教高司函[2012]188号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与此同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简称“研究会”)也组织了一批本科与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助推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年多来,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引领并深化了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阶段性成果凸显。无论是对计算思维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还是将其融入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对其规律的总结;无论是对新一轮改革目标及特征的认识,还是对其改革思路的明晰与实施;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设计,还是对其中具体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都引发了广泛且深入的思考、交流、研讨和实践。

《计算机教育》杂志密切关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于2013年第20期刊出“特别视点”《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解读》后,特策划本期专题。专题收录的5篇文章是中国铁道出版社支持资助的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成果,内容突出了“面向应用、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分类指导”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和原则。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著名专家、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基于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对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与反思;有资深教授基于实证研究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改革方案;有年轻博士、教授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本科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期望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广大一线教师能分享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繁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2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NCRE 大学计算机 教学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程度逐渐提高,“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型(基础类)课程的观点逐步得到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的认可①。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学计算机”课程不仅要兼顾“思维”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别的资格证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鉴于社会的客观需求,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面向社会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时提供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院校,以NCRE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1.民办高校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高校中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及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到目前为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创始阶段――普及规范阶段――深化提高阶段”,其教学内容正在实现由“基于知识的技能传授”向“基于应用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软件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件之一,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计算机通识型(基础类)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对于独立院校教学内容多以办公自动化软件高级应用为主。与此相对应,2013年NCRE考试体系中增加了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很多民办高校开始了以NCRE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些高校提出“课证结合”的教学理念,授课内容以二级真考题库为主,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合格证书。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任务包含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民办高校都加强了公共机房的建设,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上课,每人一台计算机。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端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让学生端实时接收教师桌面操作情况,方便教师向学生下发教学文件,收取学生电子版作业,也可以通过教师端实时关注学生端的操作情况。机房中每台电脑安装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模拟考试环境,有答案解析及自动评分功能,方便学生自学和课堂操作练习。

“大学计算机”是多数民办高校为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各学校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不同分配的学时数不同,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大学计算机开课学时为44学时,为了提高二级过级率,在第二学期初开设考前辅导课(24学时),均在公共机房上课。

2.民办高校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课程教学内容以NCRE考试内容为指导,但为了使学生快速通过NCRE教学内容逐步演变为直接讲解真题题库习题,直接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展开,教学内容局限于Word、Excel、PowerPoint三款软件的具体操作,对公共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为主,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通过死记硬背,缺少思维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对计算的正确认知和计算思维的培养,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2教学资源缺乏

(1)缺少开放实验室。虽然教学基础设施设备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大一学生计算机拥有率比较高但没有达到100%,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但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集中上机的操作环境和交流研讨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2)教材建设需要加强。多数高校大学计算机教材只采用纸本教材,授课时限制,丰富的教学内容被一再压缩,缺少综合案例,软件操作部分,罗列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上机只需要几步就能完成的操作,用文字表述需要很繁琐,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将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纲融入教学内容建设中,需要完善现有的教材。2013年NCRE才增加了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其公共基础部分考查的内容与其他二级考试的公共基础部分不完全相同,而且没有完全符合这门考试的公共基础部分教材。需要对真考题库选择题进行深入分析,分类、提炼、总结,形成教学内容编入教材。

(3)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工厂化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理论讲授、操作过程演示,然后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任务。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因为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普及发展,大学生对计算机已经不是“零起点”,而且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思维能立参差不齐,一刀切、统一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操作技能部分统一讲解,基础好的学生有厌学心理,认为一学就不用那么大费周章,面对考试可以自学练习题库、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会感觉讲课内容难于理解,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课堂讲授的内容,每节课上得很吃力,导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普遍现象。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是“出勤+实验+期末考试”,在“课证结合”的教学改革中,用NCRE考试成绩替代期末考试,虽然也是一种进步,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这种终结性考核缺乏及时反馈、无法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约束学生学习,没有形成性考核,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态度越来越散漫,虽然第一学期学生的出勤率比较高,但第二学期的考前辅导课程的出勤率就难以控制。

3.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3.1兼顾“计算思维”与“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建设

新版的《基本要求》中明确了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三个知识领域,即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开发、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并给出了对应的子领域、知识点、需要关注的计算思维培养重点等内容。根据“课证结合”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对《基本要求》给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及需关注的计算思维培养重点”内容进行裁剪和重新组织,设计适合民办高校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三个知识领域对应的子领域,如图1所示。

根据子领域创建知识模块,对真考题库中的选择题和操作题做分类、去重,创建模块题库资源,并根据题库资源及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

3.2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多媒体教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材初露端倪,将抽象的内容、操作步骤等的讲解用多媒体的方式体现,这样不仅能减少纸本教材的厚度,还能增加教材中涵盖的内容,为学生自学带来方便。

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盛行之时,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学校可以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答疑和辅导。没有网络开课权限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超星云舟平台创建课程专题,添加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富媒体教学资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跨校学习。

3.3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将现代化工具应用到教学中,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个性化教学,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成为可能。

操作视频的录制。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很多,不易于短时间内学习,常用的视频软件有屏幕录制专家和Camtasia Studio。“Camatasia Studio软件(录制操作视频)+手机(录制音频)”组合是一个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视频编辑软件实现操作视频的录制及编辑,可以录制幻灯片画中画形式,也可以录制屏幕操作演示,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编辑操作,可以添加字幕、标注、编辑声音、剪辑视频等。一般家用计算机和机房的计算机都采用集成声卡,录制的声音效果不好,在录制操作视频时,同时用手机录制声音,通过QQ软件将音频发送到电脑,再将声音与操作视频进行整合编辑。

根据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将常用的教学工具总结如下:

想要将这些现代化工具真正融于教学环节,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和提高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③。

3.4“形成性考核+总结性考核”取代“总结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④,应该强化形成性考核,改变仅以NCRE考试定结果的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以NCRE考试是否通过为标准考核学生,通过率低,一次性通过率仅为30%左右,而且抽到的考题难易程度不同,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某高校新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50%以内,平时成绩占50%以上,为了提高学生NCRE二级过级率,将NCRE考试成绩取代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以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60%)+NCRE考试成绩(40%)

平时成绩=课堂考勤(5%)+随堂测验(至少3次,25%)+实验(25%)+课堂表现(5%)

使用蓝墨云班课APP完成课堂签到、随堂测试教学环节,既节省时间又能保存信息,期末可以导出学生签到情况统计表和测试成绩单。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教师端APP发起签到或测试,然后学生利用蓝墨云班课学生端APP签到或作答,无法签到的学生,教师可以手动录入签到信息。

4.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将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及要求融入“大学计算机”中,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NCRE考纲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会引发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注释:

①参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5征求意见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

②引自网址http:///web/ShowAction.a?about_ncre.

③《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罗三桂.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3-7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姬朝阳.基于NCRE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公选课建设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5,34,(2).

[3]罗三桂.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3-76.

[4]申俊瑛.以NCRE为指导改进VFP程序设计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5).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36

众所周知,我国近几年的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发展十分迅速,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毫不夸张地说,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这样一来,让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重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当中,需要将学生的任务划分的极为细致,针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进行不同的目标设定;同时,也需要对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进行区别,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就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教学并未落实该理念,在各方面都还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影响着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成效与进度。由此可见,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应目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现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一方面,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开展,提高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效率与改革,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将信息化设备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强化了教育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但是,另一方面,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教学指导与教学内容都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提不高,导致大学生遇到问题不会提问、记忆无法加深,进而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无法提高的一系列循环效应。由此可见,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加快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已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话题。

(1)大学生知识背景差距较大。作为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各自的计算机学习背景与知识基础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加上目前高考不考计算机这一科目,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也成为大学生计算机学习背景与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当中将计算机学习背景差异主体分为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首先,城市学生,在高中甚至更早都会将计算机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去,比如平时的计算机课程等等,他们相对于农村的学生要提前接触到电脑,在办公平软件、操作系统等都会有所学习。这样一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会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次,由于农村学生本身经济水平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设备落后,所以,学生不具备学习计算机的条件。因此,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学习背景与知识基础不同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所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

(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定位模糊。目前,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普遍采用集体操作、灵活放松的教学方式,对其要求较低。并没有独立开设、设置学分。这就形成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的重视度缺乏的不良现象。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讲解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再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操作任务提出要求,有学生个体或团体完成。但是,教师对学生后期的操作成果及操作评价并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实验课程上玩游戏、看视频等,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视为娱乐放松课程,其结果不言而喻。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当中,仅将办公软件及其他应用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事实上,这属于社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与大学教育教学目标有所偏离,应该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饰演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再就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课时设置相当不合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其课时的比例为三比一,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时间不符合正常的操作速度。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都体现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定位模糊这一问题。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最近几年,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计算机学习提出了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推行计算机普及教育,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渗透到整个教育活动当中去,推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缓解了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矛盾,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的市场型、社会型人才。下面,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

第一、调整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的上机实践课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自解、自创的时间。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那么调整学生的实践课时是前提与必备条件,让学生可以在自作的过程中,学习与领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第二、增加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的考核环节,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该课程的重视。在上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当中,可知教学过程中,缺乏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实验考核的环节,导致教育两大主体即老师与学生缺乏对此实验课程的重视度,那么增设计算机实验课程的考核环节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调整为主动学习。第三、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进行分级实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其不同情况可以划分为不同专业、不同计算机学习基础等。在这种分级教学的形式之下,我们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需求来展开实验教学,与专业的实际社会需要相结合来完成此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改革与实践是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存在的问题展开进行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正确、科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轶冰,钦明皖.地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以安徽大学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

第4篇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老年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计算机课程在老年大学的教学课程中算得上是新兴课程,是顺应时代需求,促进老年人与社会接轨的重要课程,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引领老年人的求知方向,使老年人与现代生活更接近,分享更多现代科技带来的乐趣,快乐学习、享受生活。

一、老年大学计算机课程创新取得的成就

老年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应体现时代特色,根据自己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等实际情况,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和需求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精心设计,长期培育。

(一)明确教育目的、自制教材

老年学员学习计算机是为了与时代接轨,更好的接受新鲜事物,掌握与外界、家人、朋友更多的交流手段。图书市场上理论性强、术语运用过多的专业教材并不适合针对老年人的计算机教育,老年人对计算机的学习并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原理,而是需要一份简单、实用、在课堂上是讲义,在家中是操作说明的材料,因此,根据本班实际自编自制计算机教材是老年大学计算机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之一。

(二)教学中懂得取舍、突出重点

老年学员的计算机教学应突出实用性,理论在老年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中只是必要的辅助,老年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讲授要突出重点,贴近实际。

首先,注重拼音的讲解练习。打字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项基本技能,虽然语音技术发展迅猛,应用广泛,但是文字输入依然是计算机操作中的重要环节,五笔打字对于记忆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对记忆力减退,反应灵敏度偏低的老年学员群体并不适用,而拼音打字是简单实用的操作方式。

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学员多为40、50、60后,这部分老年人文化底蕴相对较低,特殊的年代使得他们没有条件接受到更多的基础文化教育,因此对于拼音大多数都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完全不懂,因此,老年大学计算机教师要从拼音基础讲起,配合WORD、写字板等软件,对老年人的打字技能进行训练。

第二,突出实用性。老年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安排要减少EXCEL、PHOTOSHOP等办公软件的讲授,在校学习的大部分老年人已经脱离工作岗位,相关的办公软件在这一群体中应用并不广泛,讲解中应注重QQ应用、网页浏览、信息查询、电影下载、游戏使用等实用性项目的讲解,尤其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弱势群体,对儿女的思念与牵挂、生活上的孤寂都使老年人得情绪抑郁低落,不愿家人担心使其刻意的隐瞒,消极的情绪无处发泄,通过计算机课程,他们在学习中掌握了聊天软件的使用 ,可以通过计算机与远方的儿女、亲人视频沟通,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排解思念寂寞的情绪,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通过网购解决自己的日常所需,减轻家人和自己的负担。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的警惕性,防止网络诈骗的魔爪伸向对计算机、对网络相对陌生的老年群体,培养老年人明辨真伪的能力。

(三)力求创新 旧课新讲

对于老年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在课程创新方面绝对不能忽视,几年如一日的讲授相同的内容,或是换汤不换药的走个创新的形式,是不可行的。

现在除了计算机以外,智能手机盛行,很多子女也给老年人换了智能手机,而智能手机的相关应用与计算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微信是跟随智能手机而产生的新的聊天软件,继而电脑版微信也应运而生,此外还有腾讯QQ等软件,都实现了手机与计算机的同步消息接收和操作,以及手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资料的传递,包括淘宝、支付宝等购物软件,都是可以计算机和手机两头操作,

因此,我认为应该将智能手机的应用作为计算机课程的延伸,纳入到计算机课程当中,隶属于老年大学计算机课堂的教学范畴,计算机教学与手机应用指导两条腿走路,使老年学员举一反三,实现在家用计算机、出门用手机的目的,既

方便生活,也方便老年人随时随地的满足沟通、查询等各方面的需求。

由此可见,计算机课程创新首先应着眼于对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使传统课程有了现代元素,提高课程质量,顺应时代潮流和老年人需求的课程创新是老年求知群体所期望和欢迎的,使课程设置更贴近老年学员的知识需求和现代社会需求,实现与时俱进。

二、老年大学计算机课程创新的经验总结

虽然在老年大学计算机课程创新的探索道路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得到了很多积极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清醒的去对老年大学计算机课程创新作以更为客观的经验总结。

(一)和谐师生关系

课程创新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外,创建和谐新颖的师生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老年大学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除了针对老年学员对新知识接受慢、遗忘率高等情况做好细致的复习巩固工作,还要意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局限于“教”上,更重要的是使学员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教师与学员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进行师生互动,成为学员学习上的合作伙伴,提高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课程创新要与打造精品课程相结合

老年教育从无到有,课程由少到多,已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从整体发展上仍不能满足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医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98-03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ANG Xiaohong, LU Hong-bing, LIAO Qimei, ZHANG Guopeng, LIU Yang, ZHANG X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cience, th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ode and examination mode of the course were reformed and explored.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to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college compute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reform in education; medical applications

1 前言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发表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也称计算性思维)一文,将计算思维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和普适思维方法提出。目前,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共识[1]。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从2008年起,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开始采用这种课程结构,全球很多大学成功主办了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在我国,MOOC同样受到很大关注,很多知名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开设了自己的MOOC课程。

本文对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解决目前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学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开展面向“计算思维+”的MOOC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探索,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模式探索。

2 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类课程的地位认识不足 计算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培养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将担负起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目前,大W计算机作为基础类课程的观点逐步得到教学行政部门与高校的重视,其教学内容也正在实现由“基于知识的技能传授”向“基于应用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变过程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定位认识模糊,出于惯性的作用,课程教学目标更多地侧重于软件工具的操作使用。在教学中注重计算机所具有的工具属性,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特定的范围内有效解决了学生技能培养的需求,但过分倚重课程内容的工具性,必将导致学生对计算的正确认知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2]。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存在矛盾 医学院校由于医学课程门数及内容繁多,加上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压力,很多学校大量压缩基础课程的学时,导致第一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矛盾突出。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上教学计划,多数内容不能详细讲解。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感觉学了许多内容,却没有学透,甚至有的学生感觉计算机基础课程很难学。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了解学生的情况与需求,进一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组近几年坚持做了问卷调查。本次约26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刚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感觉收获较大的学生仅占约60%,远远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甚至约50%的学生觉得本课程的理论课难度大、不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选内容,那么讲哪些内容才能让学生接受并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医学专业学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对医学专业学科的支撑越来越显重要。如今的医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严重脱节。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众化教材,这些教材基本内容相同,教材编写者基本上形成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等方面与医学专业学科结合程度不高,引用的案例医学特色突出不够,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结果是:使得本来学生感兴趣、愿意学的一门课程,随着课程的开展,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反而降低了,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尤其是为什么要学习程序设计。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大多数城市在小学、大多农村在中学就普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很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21.4%的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28%的学生会安装各种系统和软件,1.9%的学生懂得一门计算机语言,1.6%的学生取得过国家计算机相关证书。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采用大班统一授课的模式,并没有针对教学对象的水平开展层次教学或分班教学。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教学没有达到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模式不能完全体现教和学的效果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采用“实践+理论”的考核模式,理论和实践成绩分别占一定的权重。理论考核主要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试卷的命题多以知识点为主,题型形式固定,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难检测学生多样性的学习行为及个性化的智能水平。实践主要以学生平时完成的上机作业进行考核,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实践作业多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板进行,并没有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 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综合教改的探索及分析

目前,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共识,能否利用计算科学对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并应用计算机解决基础及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正是计算思维能力在医学应用中的体现。大学计算机课程除了独立的课程内容外,还与其他学科与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任务。培养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不是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完全,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教学理念向“计算思维+”升级过渡。教学理念是教员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员的教学理念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和对计算思维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从计算思维向“计算思维+”的过渡。在教学设计层面应更加注重突出计算思维的指导理念和在社会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在教学实施层面归纳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计算思维核心概念,在设计层面和实施层面同时完成向“计算思维+”的升级。

2)教学内容与“计算思维+”的深入融合。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基于“计算思维+”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与建设,针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明确讲/不讲什么,为什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等,以及基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对知识点的讲解进行设计,形成计算思维与知识体系关联与有机融合。

3)开展面向“计算思维+”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实践。随着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模式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中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教学困境。MOOC在创造在线环境、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与提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利用在线数据进行定量评估、增强教学效果、改进课堂学习等方面已展现出极大优势。教学组基于建设的MOOC,在本校开展面向“计算思维+”的混合学习探索与实践。课程基本情况如下。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各医学专业新生。

人数:500人左右,共4个普通班+MOOC实验班。

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授课教师:3~5位,实验员+助教。

授课时间:12周,共40学时。

其中在学习注重知识的宽度,主要内容包括视频、讨论、作业与测试等,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线下教学注重深度,内容主要包括重点难点讲授、小组研讨、互动答疑、实践展示、实践操作、线下考核等,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线上的宽度学习和线下的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效体现“计算思维+”的考核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期终考试成绩作为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注重学员获得知识的准确程度。这种考核模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要求,特别是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要求的评价,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科学反馈。对于MOOC,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更关注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解决现实及专业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需要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模式,如表1所示。

面向“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多层次考核、问卷调查和MOOC平台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学生混合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反馈指导教学的改进和调整,从而使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

1)多层次、多角度考核模式的定量评价:可采用表1所示的考核模式,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学习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对照分析。

2)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视频自学、课堂教学、看书自学等混合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视频的质量、课程设计、存在问题等的主观评价。

3)基于MOOC平台的课程学习数据分析:通过对MOOC平台提供的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行为收集、多样化考核及成绩的自动处理数据,以及伴随教学过程自动聚集的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得到对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量化评价结果,指导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进完善。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提出的改革探索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笔试 机试 无纸化 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生第一学年上学期的公共课。该科目考试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试评价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1.传统的计算机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形式一般为笔试,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层面,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试这种考试形式对于学生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存在严重缺陷,这是造成很多学生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后来,我院增加了操作内容的考试,采用笔试加机试的考试方法。笔试考的是理论,机试考的是操作题目。机试考试时由任课老师现场命题,现场评分。但是这种考试方法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不同学生的考试难度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教师评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面对传统的考试方法,我们必须做出改进。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路,改革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形式和考试的评价体系。

3.采用无纸化的考试方式

要想真正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必须综合多种考核形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加实验加无纸化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成绩。其中平时课内成绩占10%,平时课外成绩占10%,实验课堂参与与实验报告占10%,考试的卷面分占70%。

4.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1)题型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以及我院学生都要参加全国和全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采用网络计算机考试对本学期的内容进行检测和总结。开发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考试系统,主要有选择题、打字题、文件操作题、Word表格制作、文档编排题、Excel表格、PowerPoint操作等题型。

(2)系统软件平台

考试系统开发采用C/S结构,通过服务器与工作站的局域网络相互连接协同工作,服务器端软件用于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请求、维护数据完整性,而客户端软件用于处理用户界面、生成数据请求、将返回结果显示给用户,这种结构使得该系统能够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平衡负载,在整体性能上与传统的基于文件共享方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并发控制下系统的安全性、扩展性。

客户端运行环境:Windows XP。本系统采用胖客户端模式,考试操作、评分、加密等大部分功能在客户端实现。服务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 Access 2003。开发工具:Visual Basic 6.0。Visual Basic 6.0是微软公司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对于希望快速开发和使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来说,Visual Basic已经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3)系统功能模块

组考子系统:计算机公共课的一大特点是参考学生多,我院2012级非计算机专业的4700多人都要参加本次考试。其考试规模比任何一次全国、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还大,组考工作量相当繁重。我们从学院教务处找到学生信息,以班为单位录入学生信息,最后导入系统中得到整个学生信息库,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题库管理子系统:我们事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题型,准备100套试题。在本子系统中,提供相应的操作界面,帮助教师录入试题到题库中。并且提供试题查询、删除、添加、等维护功能及试卷打印服务。

考试子系统:本子系统提供考生登录验证,接收服务器传送的试题,考试倒计时,提供考试操作界面,接收服务器传送的标准答案并评分,成绩加密并上传,保存考生答题信息等功能。

自动评分子系统:考试自动计时停止后,系统会自动屏蔽所有答题功能,并提醒考生交卷,当然考生也可提前点击“交卷”按钮。在交卷后,在客户端直接进行评分,并且加密成密文后上传到服务器中。采用这种胖客户端模式,可以缓解大部分考生同时交卷评分时服务器的压力。

(4)考试主要相关界面

5.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08-03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通常,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指的是包括信息技术及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和常用软件应用等内容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一般不纳入其中,该课程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在各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广泛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不充分、教学目的空泛而不切实际,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使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脱节,许多时候教学过程都流于形式。

1.2 课程没有行业、企业考量

目前,我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评价不佳,存在学不致用和学不能用等问题,虽然是基础课程,但是它的实用性特点要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专业对接[1],应该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专业不同、行业企业不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程度也要随之不同,反之肯定将造成“所学非所需”的低效与浪费。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

1.3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彼此脱节

我校是一所二本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的理论教学必须面向工程方面的实际应用,相关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必须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彼此脱节,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指挥棒下,工科学生因为只需要参加二级考试(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理论为主),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基本被放弃,文科学生因为只需要参加一级考试(以办公软件、网络软件的技能考核为主),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基本被放弃。

1.4 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创新意识淡薄

在大学,人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中强调“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应该是科学的动手能力,它是在某种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特别强调应用,脱离应用是不可能使用好这一工具的,但是现在有相当一批学生,由于在中小学“填鸭式”教学环境下没有养成科学动手的习惯,所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章法,没有知识应用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很被动,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对人生未来没有设计,更没有创新的欲望,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仅此而已。

2 配合“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

教育部正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的特点是:第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第二,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第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为我校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必须适应我校参与“卓越计划”这一背景,配合相关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改革。

2.1 按行业企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通用技能,而且更应该使学生能够应用某些软件(甚至可以是企业定制软件)和网络知识解决一些企业实际问题。相比过去而言,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有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通常都要求能够熟练使用特定软件,因此大学生必须面向行业、企业的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基础。

所以在课程内容上,不必等着企业找上门,学校应该走出去,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改革教学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介绍一些基本的、通用的技能之外,还要加入相关行业或企业特定软件的技能学习,“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技能要求上学校与行业企业口径一致。例如,广告专业可开设图像处理技术、网页制作等课程,电子专业可开设电脑组装技术、外设安装技术等课程。

2.2 利用网络教学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目前我校校园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天空教室”平台已经普遍使用,我们把各种多媒体课件、专题分析、测试卷等材料放在“天空教室”里,给学生提供上网自主学习的环境。网上学习的材料远比网下丰富,撷取也容易,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上网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2]。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传统教学模式就像“话剧”,新型教学模式好比“网游”,话剧现场氛围热烈,会有特定效果,网游可以交互、可以重复。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具体的优势总结为:第一,它保证了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交流,也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从而使他们通过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二,网络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关系,网上的教学内容如果足够丰富、足够多样,就为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平台。第三,学习、测试方便,将多媒体课件放在“天空教室”平台上,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可以反复学习;学生也可以调出题库中的习题自行测试,来及时评价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控制好学习的过程。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围绕着若干个实际问题展开,每个实际问题分配一个专门单元来解决,每个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3]。任务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内容的特定形态,分解出来的每一个任务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任务是教师制定、学生完成的,学生通过任务训练学习知识,所有任务完成后,通过任务组装掌握应用。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任务设计是一项耗费心力的工作,有时设计出来了却吃力不讨好,笔者总结出任务的三大特征作为设计依据:第一,科学性,任务应该有科学根据,有原理支持,最好有科技亮点包含其中,这样学生完成后会有成就感;第二,适用性,任务所在的实际问题需控制规模,从中分解出来的任务要大小适中,并考虑学生的基础及差异、兴趣及差异、能力及差异,任务之间也要合理衔接、循序渐进;第三,多样性,围绕同一个实际问题的任务分解方案可以多种多样,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与团队(或小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实际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团队竞争解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课堂被小部分采用,在第二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全面采用。

3 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措施

3.1 培养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含有若干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应用,“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实际应用问题的落点,学生完成任务,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反复尝试才能成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教学计划内的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结束后的深化学习场所。我校第二课堂与许多学校一样,也是利用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1]这两种形式。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第一课堂受到的各种限制,指导教师拥有较多的决定权,因而教学方式及手段更灵活,弥补了第一课堂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不足。

学科竞赛面向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久的大一、大二学生,每学期举行一次,竞赛内容多种多样,有通用性应用软件方面的,如Office技能竞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又有专业应用软件方面的,如CAD应用技能竞赛、Flas设计竞赛等。按照报名、预考、筛选、培训、考试等五个环节进行,采用机考方式。优胜者给予学分,同时有奖状、奖金等奖励。举办学科竞赛的目的有两条:一是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一个“我爱用软件”的氛围;二是为研究性学习挑选人才。学科竞赛的内容与第一课堂一致,通过竞赛,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课程的影响力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挑选一些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一些软件的应用研究,通过“任务驱动”,设计(或制作)一些特色产品(或作品),作为学校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它主要面向二、三年级学生,为了使“研究”名符其实,周期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活动完成后颁发证书,给予学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实现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的具体要求就是四会:会思考、会运用、会借鉴、会查资料[3]。

不同的活动形式,举办目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形成作用互补,合理利用这些形式,最终可形成一个梯级的能力发展进程。

3.2 创设合作与竞争共生氛围

合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利用集体的力量去解决规模比较大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涉及实际问题,规模相对较大,个体的合作是少不了的,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分组(或团队)、分工是工作的前提。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能改变当代大学生在沟通能力、包容耐度上的欠缺;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应该把分解任务、分组、分工三者放在一起考虑:

第一,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任务完成的条件是互助、互补。一个组内的学生要呈现多样性,技能多样,性格多样,这样才能互补;而兴趣要基本一致,这样才能互助,一起向目标前进。如果组内有一位领导能力强的学生为核心,这样就能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

第二,设立多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也可以完成相同的任务,因而在小组之间必然存在竞争,这就像球队比赛一样。竞争促进合作,合作加强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彼此互相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氛围。

4 结束语

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为了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教师要面对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必须“多才多艺”,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把行业企业的需要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师也要勇于教学创新,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断探讨,保证教学改革的质量,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真正融入“卓越计划”课程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 赵骥,王杰,杨凯,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47-49.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8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内容,理解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具备以下技能:一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二是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Access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三是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四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如信息、文件传输、信息检索、邮件服务、信息安全等)。

1 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水平差异大

大学新生来自于不同省市、地区,由于国家对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统一的要求;加之,受学生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生入学后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见到过有些新生可以很轻松的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以熟练使用一些常用软件,但是有些学生却连关机都不清楚,差距之大不言而喻。这就给我们一线教师设置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1.2 课程不受重视,学时削减

好多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都要削减学时,在削减学时时首当其冲的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之类课程进行学时压缩。因为好多人对这门课程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学过计算机基础类的相关课程,并且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了,不需要再用那么多学时来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了。其实,现在所谓的学生熟悉计算机,只不过是他们对QQ比较熟悉,对网游、网购、听歌、看电影比较熟悉而已。好多新生对Word的基本操作根本不熟,就更不用提Excel等其他软件,当然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1.3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教这门课程,认为对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好处。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投入也相对较少,一线教师没有太多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就使得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

1.4 教学内容不分层次

对于这门课程,大多学校都是不分专业、不分学生程度的学,完全按照同一个教学大纲、同一个课件进行教学。这对于文理科学生今后的学习是不利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有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听他会的知识时会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又会觉得老师讲得过快,跟不上,而丧失学习的自信。这些都是在建设本课程时、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1.5 教学模式单一、死板

目前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大多院校都采用理论课与上机课相结合。理论课是教师讲授为主,上机课是以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操作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没有将学生放在主置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实还算是填鸭式教学。

2 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一克服,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2.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该重视该课程,纠正对本课程的粗浅知识,对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多加投入,让一线教师有机会多参加培训、会议,不断充实自己,以拓宽眼界、拓展课程建设的思路。

2.2 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其他高校经验,可采用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考试,根据结果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设免修、快班、慢班三个不同层次,快慢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进度,但要求学生最终都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又利于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充电提高[1]。

此外,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系的学生要在数据库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上多花时间,因为这和他们日后的工作紧密相连。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要在多媒体这部分内容上多下功夫,同样也是由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后会和多媒体技术打交道较多,诸如此类,为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前的不分专业学的模式。

2.3 改变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2]。以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为主体”,现在我们应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解信息安全这部分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整理好。上课时,抽选一个或几个学生让他讲解他总结的信息安全隐患有哪些,有了这些隐患会带来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再来讲解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大家给他打分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均可以采用。

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积累也可以考评一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分数比例上应该提高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成绩所占的比例。此外,期末的考评应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等形式,这样对学生来说更加公平,对教师来说也可以减轻一定的工作量。

3 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建设中必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计算机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其发展及更新速度很快,这就要求在对这门课程的建设中要不断更新理念,合理解决问题,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佳,陈玉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1):57-5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郭娜,防灾科技学院灾害信息工程系,河北三河 065201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计算思维是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的核心推力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周以真教授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技术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能够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素养,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领域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对学生有深远影响。2010年陈国良院士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7月,教指委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7月“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些都表明,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作为大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当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首先,多数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浓缩,缺乏主线,显得多而杂;其次,实践环节侧重软件工具使用,由于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导致其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少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已经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例如,面向多类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组织了分类教学,收到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现状。而以计算思维教育与训练为核心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与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变该课程的现状,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体现计算思维培养

2.1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核心知识和掌握应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高效的思维去思考,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理念提升到有意识、系统性的计算思维教学。力求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针对以上目标,需要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使得这些重构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分析,提炼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在有限课时内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具体计算思维要素。

我们的目标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核心知识,但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了复杂的知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需要确定哪些知识点能够被定义为该课程教授的核心内容。

2)如何在学生尚未掌握任何一门编程语言的情况下实践所学计算思维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除个别学生在入校之前有过编程经验,学生普遍没有编程基础。如何在缺乏编程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是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3)面向不同基础和专业的学生如何体现不同的计算思维的教育和训练内容。

2.2分类教学、专业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学科性和开放式大学。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也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类教学是必要的。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类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经验,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尚未实施。此次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除按照文、理分类外,还考虑到特殊方向和专业学生群体的较高计算机教育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4个方向:(1)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2)面向文管类专业学生;(3)面向国际班学生全英文计算机教学;(4)面向教育实验学院卓越班。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理工科重点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归类于方向(1),以2013年数据为例,方向(1)约占62%,方向(2)约占17%,方向(3)约占4%,方向(4)约占17%。在确定每个方向学生教学内容时,遵循“两个融合”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构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非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融合,在进行计算机思维培养教学内容选择时,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方向的融合度。“两个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1)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是指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计算思想教授给学生,侧重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领略计算的核心方法,学会如何把问题转化成能够用计算机解决的形式,培养学生从本质和全局来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融合,是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在计算思维培养融合的基础上,动态选择课程内容,形成可定制教学模块,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两个融合”原则体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案,形成了纵向分类、横向分层的教学内容。每个方向内容由基本理论知识层、计算思维融合层、专业融合层组成。以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方向(1)为例说明各层的含义,如图1所示。

1)基本理论知识层。

该层属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思维模块,在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过程中贯彻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二进制、冯・诺依曼计算机、图灵机、计算复杂性等计算机重要基础概念等。这部分内容比较近似于之前课程中计算机基本知识部分,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对其内容重新组织,从计算机重要的“分层”和“抽象”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力图让学生领略到这些技术背后的基本计算思维内涵。通过学习计算机发展历史,让学生对整个计算科学发展有全局了解。

2)计算思维层。

包括问题求解方法和算法模块,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重要基础知识后,开始深入学习计算系统底层具体思维和运行机制。这部分从系统和算法角度让学生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求解框架、典型案例的计算算法、具体思维过程和实现方法等,让学生在计算思维较高层次讨论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思维方式,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和运行机理。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3)专业融合层。

最高层的专业融合层完成融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用计算思维的能力的任务。该部分从数据处理和网络计算角度,让学生领略到计算机目前最广泛的应用模式,从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加以运用。这部分模块属于变化较大的模块,目前仍然需要开发和扩充大量与其他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案例和应用模式。

按照图1所示,不同类别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层内容是相同的,在第2层上,教育实验学院学生所学的算法和系统内容更为深化和多样,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融合层,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模块内容。理工类学生学习数据处理和计算网络知识,而文管类学生侧重学习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利用计算知识研究社会关系等。

2.3两阶段培养、可视化计算思维实践的实验环节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理论教学在章节内容上是对应的。但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定位为“互补关系”,实验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内容中体现“两阶段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第一阶段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包括Windows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见网络应用等。此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工具软件的掌握;第二阶段实验是关于计算思维的实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依据具体应用问题设计程序,实现典型算法。两阶段培养中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要学生熟练掌握工作和学习中常用的工具类软件,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针对在本文2.1节中提出的第2个问题,即此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我们认为,采用可视化编程工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视化编程工具支持可视化(Visual)程序设计,主要是让程序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本身所提供的控件,构造应用程序的各种界面,可视化编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为此,我们在课程实验改革中引入可视化编程工具Raptor,使得尚未具备编程基础的大一学生能够实施算法实践和验证。Raptor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环境,其将程序设计中的要素以图形符号的方式展现,使得学生在不具备编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实践计算机中算法类问题。目前,它已经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世界22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使用。

在实验课程中设计了4个学时讲解Raptor工具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课堂完成8个基本算法实验任务。在实验课之外,要求学生用Raptor完成算法类大作业并撰写实验报告,以综合训练学生解决算法类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入算法类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改革实践和总结

在2013-2014学年,我们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对部分理工类班级开展了试点教学,试点专业涉及材料、自动化、电子信息专业等,在课程末期分别针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做了教学效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师普遍感受为所带课程的难度和以往课程内容相比备课较难,但课堂氛围较好,内容受到学生关注,尤其实验环节引入了Raptor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学生对计算思维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学生(达到60%以上)理解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认识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学习工具应用,而是对今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奠定基础,从无意识地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算思维思想。图3为调查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哪部分收获最大,19%的学生认为计算思维有最大收获,居第二位置,说明这部分的学习为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中,职业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当今教学体系中一个格外重视的内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化办公、生产和制造的核心设备。因此,做好计算机应用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就业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今职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

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在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条件背景下,做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社会飞速变革的新时期,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折要求:首先,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熟悉本专业知识且精通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其次,新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崭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能。再次,伴随着国内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落实,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不再是零起点,也具备着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源,为此掌握和学习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显得十分的关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课程,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新月异。当前的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中存在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通过有关部门对职业院校入学新生的调查统计得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未曾学习过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对计算机毫无所知。就算是了解计算机知识,那也是相当的粗浅,仅仅是会上网聊QQ,打游戏或者打几个字而已,这样的调查结果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进行计算机学习就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学生本身水平的层次不齐,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时候错误的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部分学生忽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2 教材内容不符实际

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多的数不胜数,版本繁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却又寥寥无几。很多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过早而其中内容已经与当今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脱节。另外,也有一些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其中内容过于趋向计算机本职专业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专业特色要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所学习的重点专业出现背离,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3 学习主客体颠倒

长期以来,在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的,是通过多媒体讲解给学生听,并给学生演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经过几天教学之后在进行上机实践和操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基本上在学习中不存在任何的主动性,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感觉上都是机械地、被动的接受着老师讲解的各种理论知识,对于学习可谓是毫无自主性、主动性可言。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措施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会计算机的操作与维修,其次是掌握一定计算机程序的应用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开展《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和归纳:

3.1 制动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当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包含了教学课程整体课时、学生自学学时、实践课时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自我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还需要包括所涉及到的每一节、每一章的实践内容,并且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实验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3.2 课程设置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 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

3.3 做好教材建设

为了应对现阶段发展挑战,及时的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展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得不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实际性。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基本上熟练电脑操作要求,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学习和认识能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总结,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已经增添了许多以前未曾涉及到的新内容,如网页的制作、使用,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内容的添加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是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动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可谓是衡量一个教学流程的关键,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科学、经济的态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性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有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时候组织好教师积极参与到目前的教学研讨中,要求年轻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体系研究中。同时,还需要不时的对教师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知识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当今企业招人的标准来培养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孟莉.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8,5.

[2]黄胜忠.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8.

[3]任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9,10.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9-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微软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方法,简要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熟练地利用互联网服务于工作和学习,了解多媒体系统和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课程教学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本文针对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方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各专业教材过于统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只要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几乎都会选用统一的教材。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我校目前存在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大一新生是各大高校从全国各地招收来的,他们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经济水平也参差不齐,更突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而各专业统一规划教材,那么同样的教师授课,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2.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模式一般是多媒体教学,教师直接在讲台上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也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般也是统一设计的。教师在进行第一次授课时,没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或者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时间多,动手的时间少,即使教师讲的很精彩,有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并不太高,一部分原因与课件中准备的案例与学生的专业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总认为讲台是教师的,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机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从比例上来看,机试成绩取决定性因素。从近几年的学生试卷分析来看,有的学生平时做实验时,表现得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不错,但是最后因为对上机考试系统不熟悉,提交试卷时没能按要求正常提交,结果教师在改卷时出现种种情况。例如,有个别学生不小心将原始试卷提交上来,结果教师阅卷时看到是空白的学生答卷;或者有的学生即使将答卷做的非常好,但是没能提交到系统上,导致的后果是试卷出现乱码或根本没有试卷信息,最后上机考试成绩只能以零分记。

4.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修课授课教师往往是授课完以后就离开教室,等到下一次授课时再和学生见面,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地点专门和学生沟通,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每次课上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长此循环,等到下次授课时,教师只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由于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随着课程进度的一步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1.教材的选定应不拘一格。由于我校大一新生在本学年下学期将会选修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除了使学生掌握以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还应逐步引入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如果此时没有适时的引入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等到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在教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基本概念还要从头讲起,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这是近年来很多教授程序设计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的尴尬情况。因此,在选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时,最好不要统一规划指定通用教材,而应该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2],而且尽可能按不同的专业来选定适合该专业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的教材。

2.教学方法多样化。(1)转换角色,学生上讲台。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时即使老师讲的很精彩,但学生仍然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能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地安排互动环节[3],如请部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动手演示当堂课上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在演示过程中,如果学生出错,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现场引导。此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往往出错的时候,就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同时,计算机水平也就会慢慢提高。而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尺度,尽量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我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2)由学生参与提供教学案例。在传统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中,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教师来编排和确定的。试想如果能由学生参与,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学生参与制作教学案例;或者作为授课教师来讲,能在讲授课程之前及时归纳总结出学生平时遇到的此类实际问题,并且能将该问题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这样当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学生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重视实验课。虽然,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计算机课程安排有理论课20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但是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实验课,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消化本次实验课的知识点,并自己对该次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交实验报告的同时一并附上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教师下一次讲解。有时,甚至可以考虑将理论课搬到机房上,一边讲理论,一边做实验。

4.考核方式新探索。经过近几年的考核情况来看,学生仅仅通过学期末的上机成绩很难如实的反映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达不到较理想的测试结果。例如,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平时表现的相当不错,但是由于期末上机考试时,对考试系统提交试卷时操作不当,错过提交时间,结果机试成绩很低,有时甚至不及格。这样,似乎有些不太公平,但是对于机试而言,是全程在线考试,每一位考生几点几分登录,几点几分交卷,系统是实时记录的,一旦考试时间结束,该考生的机试成绩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授课教师也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仅供参考。(1)改变考试形式。应逐步改变原有的考试形式,一种方法是可以尝试将总成绩分散到平时实验,具体可以通过教师为每次实验现场打分,最后将几次次实验的平均分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不再设置学期末的机试。(2)突出动手能力。考试总成绩也可以这样来确定,当学生第一次上机时,教师就布置一个类似于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实验的题目,该题目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可行性。学生可以先考虑考虑,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有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早点动手做,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展开。等到学期末需要对学生考核时,学生只需要将自己完成的该综合性的设计成果上交,综合性实验的分数就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

5.创造条件反馈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听完课以后及时地反馈自己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例如可以利用目前学生经常使用的QQ群和学生及时地在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及时地查阅学生的问题并在线解决,如果不能在线解决的至少也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等到下次授课时,将学生遇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统一讲解。此外,如果有些问题需要和学生当面交流的话,教师也尽量地找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来解决[4]。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授课教师来说,都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便利。

四、小结

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对各大高校来讲,常常会作为新生入学的选修课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从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实验课的重视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探索等提出了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9-66.

[2]刘合兵,尚俊平.基于计算机课程的成人信息素质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4,(12):9-11.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72-02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该课程的现状是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反而在很多高校被不断压缩学时。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本文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讨。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的现状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普及,通常一个班级中至少70%以上的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office、qq等常用软件。讲课时同样的内容有些学生觉得太简单,而有些学生觉得不理解,因此学生层次水平相差大长期以来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次学生在认识上有误区,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认为只要会用计算机上网,聊天,娱乐就可以了,没有体会到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都是采用“课堂多媒体+上机演示”的教学方式。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生动,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很多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没能发挥学生本身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是被动的完成作业,应付考试。

2.3 专业特点不明显

现在大部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注重的是计算机知识本身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于专业性设计较少,这样就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考核通常也是采用统一的考察方式,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级别的考试,而学生容易考过即忘。实际上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很多后续课程都会使用,但是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把计算机变成能提高自己学习效率的工具,没有考虑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需求程度。

3 课程教学探讨

3.1 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旨在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水平。作为教师,在教学层面上基本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由于计算机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应用领域广,更新快的特点,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每年都有内容更新,但是有些新知识不可能及时更新。很多同学对于这门课希望以实用性为主要出发点,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操作系统在大部分书上仍然是windows XP,但现在新买的机器安装的都是win7。平时我们用的上机环境主要是office 2003,但是现在也有很多人在使用office 2007,或者office 2010,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自我学习,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另一个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基本应用,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基本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深入应用,结合本专业进行创新。大学计算机课程主要是实现前者,但是基本应用往往被忽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自己非常熟悉word,其实只是掌握了其中一小部分功能。很多学生在写论文时连基本的编写目录都不会。对于全文查找替换某些文字,放到考试中会用,但是自己实际应用中就想不到。

由于大学计算机这门课是面向各种学科的,各个院系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也是有区别的。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相关院系的特点,增删内容。对于美术类同学,可以适当增加图像处理软件的讲解;对于理工科的同学,可以在算法讲解时略有偏重,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文科类的同学,可以拓宽数据库系统内容的讲解,数据处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是随处可见,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方法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首先要结合当前硬件软件的更新变化,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扩充;其次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相关常用软件的应用,尤其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而不是所有实验按实验指导书完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所授院系的不同,有区别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增删。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大学计算机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主要是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思想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现在一般教室都配备多媒体,一些学校在教室也可以上网,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专业,通过网络多媒体展现一些相关领域的计算机最新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或任务化。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来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 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求在一张总表中查询子表,并生成相应的数据透视表。基于单表的数据分析可以利用Excel,基于多表的数据分析可以利用Access,而Access与Excel间可以互相转换,如果能够熟练应用,则在处理数据时是非常快捷方便的。PowerPoint也是大家熟悉的基本软件,但是要用好也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例如制作动画效果的正弦函数,就融合了动画效果,画基本形状等操作。通过具体的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学计算机中所教的软件仍是基本的office,有些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提出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些工具去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提高师资水平

由于大学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只有终身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变化。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已经刻不容缓。院系可以请专业课的老师以讲座的形式把一些最新的知识提供给大家,以便任课老师随时掌握计算机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这样,既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院系也可采用组织听课交流的方式,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提高自己的讲课质量。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一直在不断发展,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基本的软件新版本,是无法吸引学生的。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4 结束语

计算机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也给大学计算机这门课程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3] 占德臣.“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11(4).

[4] 王楠.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23)

[5] 张晓如.计算思维与创新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

[5] 刘亚军.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