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残疾人康复中心

残疾人康复中心

时间:2022-07-15 11:23:31

残疾人康复中心

第1篇

关键词:积极空间;建筑性格;精神;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122-04

1 背景

1.1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需

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维护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残疾人平等共享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承担起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2 城市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

在西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西宁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一直未能得到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对康复医疗方面的基本需求日益增长。尽快建立一所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市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对提高青海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使残疾人普遍享受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带来的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

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市各级残联的康复服务工作,发挥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培训康复专业人才,普及康复知识和方法,开展康复业务交流,以康复医疗为主体,运用医疗、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的康复手段,为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服务。项目建设是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满足残疾人积极康复的需要。

2 解读

2.1 城市性

2.1.1 规划选址

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残康中心”)的建设用地位于西宁市海湖大道西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的显要位置。从整个体育公园的规划布局上看,“残康中心”用地居于区域东北部,且毗邻城市千道,是从北向进入体育公园的门户。“残康中心”建设用地面积为33000m2,建设规模20000m2。这样的安排显然也是出于对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以及作为构筑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视(图1)。

2.1.2 西宁残障人士的思想与精神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多民族融合。一方面受深厚沙漠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多之包容,兼有恬静、乐观、自然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固守与开放的特殊结合(图2)。两者合一,使西宁的残障人士具备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如何被解读,建筑师将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2.1.3 规划设计的形成

“残康中心”在规划上将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一部分来自区域现状自身,一部分则来自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当然还受到项目自身的特殊性的制约。对于这些制约因素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决定将会最终成为规划设计成功的关键。

2.1.3.1 地形

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地块呈西北高东南低,南北地形高差约2m,南部最大高差约5m;东西地形高差约13m;如何让地形高差与坡度的变化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尊重并利用现状地形进行竖向和无障碍设计,将使设计充满挑战和有趣。

2.1.3.2 区位

建设用地东侧海湖大道为城市干道,南北两侧为规划水平向道路,两侧道路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西北角规划为体育公园北向入口停车场,使基地呈“”形。城市千道使得建筑物还需要相应后退,以形成缓冲的空间。

2.1.3.3 性格

这里起码有两方面意思的表达。一方面是城市文化主体性的体现问题:另一方面是怎样体现西宁残障人士“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性格”问题其实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而又是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筑性格最终以何立足,是业主、建筑师和所有人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以文化立市和以宣扬“大美青海”为己任的政府方面。

“残康中心”的规划布局巧妙利用现状自然地形和退让空间,自由灵活、错落有致,三组建筑分别置于不同高差处,使其形成形态丰富的院落空间,同时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达到自然情趣与人文精神的融汇。通过在西侧城市千道设主要出入口,于三条规划道路上设次要出入口,使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一核、两轴、三区”的结构(图3)。“一带”,环绕基地形成生态景观带,其中东侧沿海湖大道布置出入口广场,绿化景观等开放空间,使整体布局东开西合,利用东侧建筑红线退让而来的大面积绿化景观资源,借林木向阳的特性,并暗合“紫气东来”,寓意恢复健康,自强不息;“一核”是由东西及南北轴线相交的位置核心及整个建筑群落的空间核心,设置共享的中央开放空间广场。“两轴”,一条东西向的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由海湖大道起始至西侧培训楼止,结合地形高差布置思源,静性,励志三大主题广场,大小不一开合有致形成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线,由海湖大道依地形拾级而上,寓意残障人士奋斗向上自强不息的新精神面貌。一条南北向的空间序列轴串联南北院落广场和中央开放空间广场。轴线上建筑高低错落,形态统一而又变化。“三区”,根据建设时序的需求将整个基地分为三个片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使用,一期北侧的康复病房区,二期南侧的康复病房区,三期西侧的技能培训区。“残康中心”的整体功能布局以“共享、复合”为理念,体现各个功能区之间景观、环境、设施、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一系列功能的复合。康复中心通过建筑围合,开放广场,景观绿化,形成圈层泛化式布局,共分五层(图4)。

第一层核心区是中央广场,是康复中心的景观核心区。

第二层是康复服务区,以康复治疗和康复病房为主,是康复中心的建筑核心区。

第三层是过渡庭院,是建筑院落的内院广场和景观绿化。

第四层是配套服务区,以残联办公,技能培训楼,残疾人用品用具展销和学员宿舍为主。

第五层是最外侧的生态景观区。

各个区域分区明确,动静分离、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残康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采用相对人车分流的方式,随功能区的布局形式,自然流畅地布置主要环路系统。通过环形林荫道紧密联系各功能区,加强各功能区的交通可达性,同时有力保障了内中心区域人流的安全畅通,并结合大小不同的活动广场空间,设置串联景观长廊,使残疾人在使用过程中能体味步移景异的康复休闲空间。

“残康中心”的景观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体系致力于营造高标准的生态景观环境和建立园林式的康复中心,设计将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完美结合,为残障人士交流、休闲、娱乐、通行等活动提供积极场所,实现人际交往和人与建筑、环境的积极对话。

2.2 建筑性

“残康中心”的建筑形态在规划与自由间寻求平衡,在水平延续与垂直发展中形成可持续的城市院落空间,体现多元与融合统一。设计表达直与曲、刚与柔的二元特性,通过建筑主体的刚直与环境设施的曲柔和谐共融,使其有机联系,富于活力,以当代的方式诠释“残康中心”特有的建筑性格与精神。其形体意象基于传统理念和现代城市主体特性的运用,展露出“城台”与“楼阁”两个建筑符号元素。利用地形较高处的高台设计可使整个建筑群呈现有主有从,天际线富于变化,并可具象体现积极向上之精神(图5)。

建筑师在建筑形体与功能间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演绎,外立面连续以暖灰色石材形成建筑界面,使康复医技等功能的主体隐藏于建筑的“城台”之中,形成庄严而坚固的建筑主体,而将对外功能的附属培训部分布置在建筑最显要的位置——“楼阁”之上,毫无拘束。高台上的楼阁可登高望远,使心境怡然、乐观、恬静(图6)。

在色彩运用上,建筑师从西宁当地的传统固有色调(灰白、米黄、深褐等)中提炼,使“残康中心”与城市的总体色调保持协调一致。

立面设计在北方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竖向线条,分层表达各有轻重的边界,形成虚实的构成关系,使建筑形式更显厚实、挺拔和峻朗。呼应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图7)。对于山墙面的处理,考虑到东向山墙面面临海湖大道,西向对应体育公园西北主要出入口,其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和达成城市的正效应,势必须做重点设计,建筑师采用高低不同、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协调整个建筑群落关系,柔化并丰富天际线(图8)。

2.3 可达性

2.3.1 竖向设计

“残康中心”的竖向设计围绕地形特点,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空间布局,在各处场地地形高差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道与设施,方便残疾人这一中心思想,研究研究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平台等相互之间的标高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基本保持基地的大台地布局,减少土方量,经济、合理地确定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的竖向位置。并考虑残疾人的活动,减少核心区的高低变化。

规划形成三大竖向场地,由海湖大道主入口进入为第一级台地,规划康复中心的绿化带,东西向纵深为40m,地面标高从2310m缓缓抬升至2312.291m,总体坡度为5.7%:第二级台地为康复中心主体建筑,地面标高为2316m,东侧放坡与第一级台地相接;基地西侧为规划第三级台地,地面标高为2321m,与第二级台地垂直交接,利用两者的5m高差,在地下设地下停车库。

在各处场地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2.3.2 无障碍设计

“残康中心”突出残疾人无障碍使用这一显著特点,从外部到内部多个方面考虑无障碍设施,让人充分可达,使其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图9)。

2.3.2.1 外部环境

2.3.2.1.1 人行道、出入口

康复中心道路为有安全防护设施的人车分流形式,渗井盖、矗立式标志牌等隐于路边,避免对交通人流造成妨碍。人行道和出入口的道路部分有高低台阶时,设置1:12的残疾人无障碍坡道,使道路路面平坦且有防滑处理。室外通道最小宽度不小于1.5m,最大坡度1:20。建筑人口处设有轮椅可以停止或回转的空间,门前设有遮阴雨棚。

2.3.2.1.2 停车场、车库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附近均设有残疾人专用停车场,停车车位坡度不大于1:50,停车位一侧设有不小于1.2m的轮椅通道,是乘轮椅者从轮椅通道直接进入人行通道到达建筑入口,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应明显的标出其用途。

康复中心三期结合用地地形条件,引入“双首层”概念,即借用地形高差,使技能培训楼地下车库东向为首层门厅。

2.3.2.1.3 休息平台

休息平台为残疾人可活动空间。平台与其他空间结合部应设计成便于轮椅通行。建筑室外平台的门扇开启净宽度不小于0.8m,室内外高差不大于15mm,栏杆、扶手应做防护设计。

2.3.2.1.4 游园绿化

游园绿化区域的出人口位置设有明显的出人口标示,与道路、广场连接处作无障碍矗立,方便轮椅通过。游园路设双向轮椅通道,道路的排水口、集水槽加盖处理。园中的休息长椅、桌子、垃圾桶便于残疾人使用,并设有轮椅休息空间。且位置不能阻碍视觉障碍者通行。

2.3.2.2 室内空间

2.3.2.2.1 人口大厅

从入口大厅能看到建筑物内的主要部分,如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出入口设置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的内部信息板。

2.3.2.2.2 走廊、通道

走廊、过道为直交形式,走道净宽不小于2.5m。走廊拐角作斜面处理,其两侧设置双层扶手。地面平整,不光滑,不松动,不积水。层数和房间等标志垂直墙面设置,设有盲文提示,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

2.3.2.2.3 坡道

坡道的起始和终端设置可供轮椅回转的水平空间,设置双面双层连续扶手,扶手起始和终端部分水平延长0.5m,坡道凌空一侧边缘设置50mm的安全挡台。

2.3.2.2.4 楼梯、扶手

建筑楼梯为双跑楼梯。踏步宽度300mm,踏步高度150mm,设防滑条,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mm-300mm处设提示盲道,上下行第一阶颜色与平台有明显差别。设置双面双层扶手,支持残疾人的身体,防止跌倒,方便移动,同时也为残疾人导向。扶手设计为有利抓握的形状,扶手方向与身体移动方向并行,且与楼道扶手相连。

2.3.2.2.5 室内门窗

在门前有1.5m的水平面,门下方设置350mm高的护门板,门内外无高差。

考虑视觉障碍者的需求,窗户为推拉式,遮阳板、百叶窗、窗帘等的控制装置设于低处,方便乘坐轮椅者使用。

2.3.2.2.6 厕所、浴室

建筑内部分别设置男女轮椅使用者使用的无障碍厕所,厕所出入口有效宽度0.8m。室内外无高差,厕所中有足够的轮椅回转空间,残卫设有扶手等支撑物。洗面器下方有轮椅进出空间。卫生间器具;中洗装置以及洗面器设置成上肢残疾者便于操作的形状。

浴室中有轮椅可以回转的空间,同时干湿分离,设有扶手、攥握棒等支撑物。

卫生间和浴室设有意外事故发生时使用的呼救警铃。

2.3.2.2.7 电梯

在走廊中间显眼处设置病床梯,候梯厅深度大于1.8m。按钮高度及出人口按照无障碍要求设计,轿厢按照无障碍要求设计。

2.3.2.2.8 康复病房

康复病房房间内有轮椅回转空间和储放空间,病房卫生间参照上述无障碍厕所标准。双人房间床间距不小于1.2m,家具和电器控制开关的位置和高度应方便成轮椅者靠近和使用,床的使用高度为450mm。房间设置为听力障碍者服务的闪光提示门铃。设置高450mm的救助呼叫按钮。

2.3.2.2.9 餐厅

公共餐厅提供总用餐数2%的活动座椅,并为视觉障碍者设置语音导视系统。

2.3.2.3 盲道

康复中心设置完整的盲道流线。并设置盲文地图与铭牌。

2.3.2.4 无障碍标志

在康复中心的无障碍通路、停车位、建主出入口、服务台、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无障碍浴室、轮椅席位、无障碍病房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及走向,设无障碍标志和无障碍设施标志牌。

3 结语

第2篇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是康复部工作的重点,下半年认真落实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各项工作,在深圳市残疾儿童康复的相关文件指引下,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包括康复训练项目、人工耳蜗手术补贴和保缴费等各项工作。

1、在大康复理念的指导下,与就业、教育、职康等服务内容相融合,学习“龙岗模式”,以街道社区为阵地、家庭为依托,以专业评估转介和康复咨询服务为纽带,将各项康复服务全方位下沉社区,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

2、通过社区康复工作自查自评,发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够、场地局限等问题突出,康复部将在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区残联的支持下,寻求资源解决困难,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上的保证。

3、构建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新平台。在“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基础上,构建社区筛查与诊断、转介服务、档案服务、康复治疗与训练、辅具适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托养服务、心理辅导、家长培训和社区宣传的新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1、根据评估结果,组织视障残疾人由爱视眼科医院按照训练计划,进行手眼协调、盘中心注视、追随注视扫描等训练,尤其是视障儿童的康复训练。

2、按照《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根据辅具评估报告,为有需求的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和使用训练。

下半年区残疾人家长培训学校将根据不同残疾类别,着力于实用性和操作性,聘请医疗专家为残疾人家长讲授最实际、最直接、最迫切需要的康复知识;定期开展残疾人亲属联谊活动,引导残疾人及亲属交流康复体会,相互支持帮助;帮助残疾人和亲属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健康水平,营造客观向上的生活氛围。为残疾人家长提供专业培训、互动交流、心理疏导等服务。

1、协助市康复中心督导各服务机构按照方案要求完成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服务,掌握工作进度。从残疾人实际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服务。

2、完成年终评估工作。通过效果评估,调整训练计划,更好的服务残疾人。

第3篇

康复安全。社会康复服务组织。精确康复。

。康复保障一般包括恢复功能、补偿身心功能丧失或补偿身体功能限制以及恢复就业的各种措施。

狭义的康复保障主要是指医疗康复方面,即尽可能改善疾病或创伤造成的身心伤害,使患者能够改善和提高他们能在最大程度上身心兼备,逐渐恢复身体机能,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康复保障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康复服务项目逐渐丰富,覆盖面逐渐过大。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康复体系,但人口众多,供给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残疾人的实际受益人群与实际康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的康复服务仍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当前我国残疾人康复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康复保障的重要环节。虽然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规定来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可以促进残疾人康复保障工作的开展,但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经济和人力资源方面对残疾人的支持有限,使得残疾人康复保障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残疾人康复无法实现高效发展。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康复安全。虽然一系列关于保护残疾人的政策和条例促进了这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一些准确、完整的康复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这只是相关的残疾人法案中提到的,中国在康复立法方面相对落后。

。同时,各部门缺乏责任意识,相互推诿。少数部门认为残疾人的康复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范围。与中国发达地区的残疾人康复保障相比,

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缺乏边远贫困地区康复知识的普及。由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漏洞和避医的封建思想,一些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

。因此,各行各业都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将重点转移到残疾人康复服务上。尽管中国现有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包括所有的非政府机构和社区机构,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在民生和社会发展领域,在改善康复服务需求方面仍存在问题。

残疾人康复服务办公室作为一个协调机构,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与组成部门之间缺乏隶属感,各组成部门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出现问题时,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集体意识,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不愿承担责任、各自为政、整体协调性差的现象。此外,康复服务机构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因为残疾人的身体和经济条件不同,他们需要的康复服务也不同。如今,许多组织都采用相同的服务标准,无法有明确的分工,残疾人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康复服务。目前的公共康复服务机构普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市场竞争力较弱,缺乏提高自助服务能力的积极性。从表面上看,中国残疾人康复保障工作进展顺利。然而,由于宣传不足,康复辅助设备的展览很少,残疾人的身体康复训练知识也太少。此外,与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没有广泛有效的宣传工作,大部分宣传工作过于注重形式,没有准确表达相关优惠政策,因此,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对残疾人非常感兴趣康复没有安全的概念。不仅在宣传方面,康复缺乏知识也是欠发达地区如农村地区康复保障无法很好实施的原因之一。村民缺乏知识援助,认为自己的残疾是一种耻辱,因此他们逃避康复治疗,这直接导致该地区残疾人失去最佳治疗时间。随着经验的积累,

变得越来越丰富。中国对康复领域的理解已经从狭隘的医学康复模式发展到综合康复模式。总的来说,综合康复通过康复更加注重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工作和融入社会。然而,身体疾病和残疾造成的精神压力往往高于普通人。许多残疾人认为,身体残疾是不可逆转的,他们无法恢复正常的社会工作,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心理障碍也是无法有效促进残疾人治疗的关键。因此,心理康复是影响残疾人摆脱困境、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国大多数残疾人都遭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虽然心理困难主要取决于自己和家人,但专业心理咨询仍然非常有效。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残疾人重返社会,摆脱心理阴影,对残疾人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必然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不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在服务过程中,政府必须理顺各部门在残疾人康复保障过程中的职责和要求,协调管理各部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谋求双赢,肩负起康复为残疾人服务的重要任务,做好有关社会组织规范运作的监督工作。

的残疾人康复保障工作之所以能够做好,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和相对稳定,但社会保障领域制定的大部分规章制度对康复机构和人员缺乏约束力,这阻碍了康复残疾人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我国现阶段,残疾人的康复意识还比较薄弱,康复保障的法律法规在覆盖和推广方面还不够,为了顺利开展更加准确、完善的康复服务,国家要根据社会形势和残疾人现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康复体系,使残疾人康复工作依法开展。同时,有关部门要从医疗,康复,职业,心理等方面为残疾人康复建立更加详细的法律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并根据残疾人的康复需要和相应康复机构各类人员的培训制度。

全面加强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以先进的理念和人性化的设计创造了舒适、清洁的康复环境。政府必须明确规范各种类型的社会康复加强政府的监督指导职能,严格规定市场准入和行业标准,明确责任主体,防止一些机构违规混淆视听。

康复保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础。在残疾人康复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康复服务的供给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要提供高质素的康复服务,我们必须对残疾人士负责,有效运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人士的生存能力。

结合中国国情,一方面要改变残疾人康复服务协调机构的服务办公模式,逐步由组织协调向组织管理转变,采用横向梯队的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康复工作发展,落实实际,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公共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康复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行业中起主导作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高度重视康复服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残疾人康复服务虽然事关民生,但公共残疾人康复机构难以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需要。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政府的资金有限,因此,对于一些政府暂时无法提供、残疾人急需的服务,应逐步调整政策,鼓励社会康复服务的发展需要改进和补充。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康复保障服务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康复服务机构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建设,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多样化的专业康复服务。

为了更准确地为不同身体状况的残疾人定制服务,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更高质量的康复,因此精准康复势在必行。相对而言,残疾人有特殊的医疗需要。由于身体的某些功能不完全,医疗费用、辅助设备的使用和日常身体护理费用远远超过普通人。因此,在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应优先从残疾人的角度满足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要。

加强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援助措施和城镇残疾人医疗保险优惠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增加了以治疗康复为目的的其他治疗方式,对贫困残疾人实施重症医疗优惠政策,提高医疗救助补偿率,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救助和康复式治疗,放宽医疗保险机构门槛,扩大相关服务项目的免费计划,允许更多的医疗康复机构进入康复安全市场,确保残疾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

的残疾本身就是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巨大创伤。事故发生后,许多人或多或少不能接受意外的变化这说明心理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复是康复安全中心。残疾人应在社区和家庭的帮助下,积极到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康复主要是指在面对自身心理干预时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克服生活障碍。目前,

对中国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应积极到专业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寻找医务社会工作者,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普及残疾人医学知识和心理咨询,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残疾人恢复情绪,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心理学家的科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帮助残疾人重建心理健康的作用。在社区或农村地区,专业人员可以帮助公民组建心理咨询小组,并开展小组活动,帮助残疾人建立信心。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相关励志电影或视频来恢复残疾人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仍然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正在努力实现共同利益发展残疾人事业和经济,坚持和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康复基本公共服务,努力缩小残疾人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中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仍然很大,因此改善康复医疗的医疗服务势在必行。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是康复保障存在的立足点。它不仅是残疾人减轻痛苦的良药,也是社会减轻他们负担的有效途径。通过康复保障,他们最终可以参与社会劳动,回归社会,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1]丁海瑶,张扬,麦琪等.精确康复政策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J]。泰晤士报财经,2019,(08):234-237。

[2]夏洛克·崔东艳。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7,(24):80+83.

[3]李令岭,刘垚,敖丽娟,等.中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2):213-216.

第4篇

在市残联和镇残联的帮助下,构造辖区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在主抓社区残联的带领下,今年构造社区残疾人和家属参加了、社区歌咏比赛、第十八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全国助残日、市残疾人运动会、在10月为联合法律人士残疾人送法上门活动,通过举办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欢乐与喜庆传递到每一个残疾人的心中,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和谐,认真开展购买社会医疗保险调查,依法帮助名一级重度残疾人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

二、协助解决残疾人职业康复

我们社区根据残疾人的需求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读物等。本年度我社区已经有4位残疾人在我协助下胜利就业上岗了。这一年里我们社区干部尽职尽能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回到康复的道路上,让有需求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三、领导重视、构造建造得到进一步增强

2009年的一年来,也是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翠竹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辟创新,努力拼搏,全面完成09年度残协会各项工作任务,始终保持“以人为本”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抓重点、攻难点、开辟进取、扎实工作,今年工作上做了以下内容:

社区残疾人协会成立3年了,我们深入辖区残疾人家中进行具体摸底调查,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目前辖区共有残疾人41人,(其中:肢体残疾有27人,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2人,听力残疾2人。)精神残疾4人。我们首先为他们建立了残疾人档案。制定了残疾人工作计划和制度,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

四、积极做好残疾人宣传工作

做好社区残疾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宣传健康知识讲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康复训练的保健知识等一系列义务咨询活动。并且不定期的到残疾人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进行广泛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的法律素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仅宣传了正式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也为建立平等,互助的社区氛围,维护残疾人合法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及时向政府网站传送有关工作文章。

五、深入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009年我市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残疾人康复得到市、区残联重视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结合社区社康中心,建立社区社康中心的医生上门为残疾人巡诊康复服务,残疾人是社区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社区需要社区的关心和爱护。今年旗苑社区的康复工作更全面开展,社区首先对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服务登记。为社区的残疾人上门提供每月一至二次免费接受社康医生的指导康复训练,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残疾人巡诊康复工作进入社区,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摆脱困境的重要。10月26日上午,我们和中医院医生和医护人员一起来到残疾人解树山家中免费提供上门体检,体贴和爱护倍感安慰让他们享受到政府优惠政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时刻心里想着残疾人,急残疾人所急,帮残疾人所帮,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服务于每个残疾人,让他们都得到关心和支持。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难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六、了解残疾人需求、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全科服务团队;残疾人;康复需求;服务

中国分类号:R49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落实市政府2012年实现本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我们新泾镇林泉全科服务团队在新泾镇的林泉、淮阴、程桥,曙光四个居委,对辖区189名持证残疾人采取入户调查和集中调查的方式进行康复需求和服务形式的调查,对其中有康复需求和服务的75名持证残疾人进行资料收集(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

有康复需求和服务的持证残疾人75名,其中男性43例,占57.3%;女性32例,占42.7%,其中:30岁以下8例,占10.7%,30~60岁60例,占80%;60岁以上7例,占9.3%。

2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康复需求服务形式调查表进行对残疾人致残原因、残疾类别、康复需求、目前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3结果

3.1致残原因分析

其中致残原因不明的54例,占72%;疾病11例,占14.7%;小儿麻痹症9例,占12%(见附表1)。

致残原因分析表1

2.2残疾类别分析

其中肢体残疾37例,占49.3%,眼盲及听力残疾各12名,各占16%(见表2)。

残疾类别表2

2.3 目前存在问题

以生活困难占首位,共14例,占18.6%(见表3)。

2.4 康复需求分析

以康复训练指导占首位共42例,占56%(见附表4)。

2.5 康复训练服务形式不应拘泥于单一

我中心的做法是采取“三站式”的康复服务模式和灵活的各种形式(面对面集中指导,电话,集中宣教,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开展康复服务工作。所谓“三站式”服务,即对残疾程度较轻的残疾人可以在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并有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对于残疾程度相对较重,行动不太方便的残疾人则就近在卫生服务站点进行康复训练,而对于残疾程度重,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采用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或由家人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3讨论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以满足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为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本文在研究全科团队“送康复服务上门,需求和服务形式”的调查中,60岁以下的青壮年60例子,占90.6%,这部分人员他们极需求康复训练指导、康复知识的宣教,而康复训练指导可以在社区和家庭中进行,这就需要有一支社区全科服务团队的康复指导员并联合社工、社会志愿者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本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残疾患者都是肢体残疾,在我们的调查中,肢体残疾共37例,占49.3%,眼盲12例,占16%,听力残疾12例,占16%,说明了社区残疾人肢体残疾的比例较高,如何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康复指导,转介手术,减少或减轻残疾程度,增强残疾人改善生活质量的信心,是我们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应尽的责任。从本人的调查中发现致残原因多种多样,还是与药物疾病、产伤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康复工作者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保健知识、预防残疾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孕期遗传疾病的筛查,用药安全,滥用抗菌素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将残疾人的发病率减少到最小,这需要残联、卫生和各届政府之间共同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本次调查中发现需要心理咨询的残疾人占10.7%,说明了心理咨询的需求率较低,这与广州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中的9.95%相近,说明了残疾人普遍未认识到心理康复的重要性,有心理问题不知道通过心理疏导解决[1]。导致残疾人配合康复训练的依从性较差,康复效果较差和社会适应能力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残疾人对心理疏导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忽视心理康复重要性的认知问题,从而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青壮年残疾人对康复训练指导都有需求,因为这部分残疾人想融入社会,希望读书、就业、改善生活质量和家庭条件,这部分残疾人以肢体残疾为主,而对残疾用具需求最大的是听力残疾人,他们大部分需要助听器材以改善社会交往中的不便,而视力残疾的残疾人则是迫切希望能转介手术以复明,改善生活质量。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认为康复训练服务形式不应拘泥于过于单一,采取“三站式”的康复服务形式结合灵活的个性化服务是今后社区康复服务的方向,“三站式”康复服务的形式具有实用,有效,方便实际的一种服务形式,有其推广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针对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家庭康复工作,联合各级政府部门及社区志愿者全科服务团队医务人员,加强投入和宣传力度,根据残疾人的不同年龄、不同需求、不同的残疾类别、不同的残疾程度,在社区、在家庭开展康复服务及转介服务,随着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向“六位一体”的功能转变,随着政府对残疾人复事业的重视,开展全科团队的“三站式”服务形式是残疾人康复的重要途径。

针对残疾人的不同康复需求,开展社区“个性化、人性化”的康复服务,在社区创建一个各方关心、和谐的康复环境和氛围。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推进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任务目标,使残疾人在社区得到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价廉质优的康复服务,维护残疾人的健康权益。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根据中国残联、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依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完善社区残疾人康复体系,按照康复示范社区建设的要求,推广适宜康复技术,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强化康复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享有社区康复的基本需求。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末,在全市首批建设16个残疾人康复站(室),以后逐年增加。

三、建设内容

(一)设施配备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活动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室”,要保证有方便残疾人出入的固定的无障碍训练场所,面积不少30m2。

2、配备经济实用、符合残疾人需求、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宣传康复知识的视听设备以及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3、配备用于保存残疾人康复档案的文件柜和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其他办公设备。

(二)人员配备

1、每站(室)必须有经过康复专业训练的医师,兼任残疾人康复员。

2、残疾人康复站(室)服务辐射到的社区,要确定康复协调员(已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由专职委员兼任,未配备的由街道、社居委安排人员兼任)配合残疾人康复员开展工作。

(三)站(室)职责

1、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规范的健康(康复)档案,建档率不低于90%。

2、对辖区内残疾人进行筛查、分类、诊断并提供康复服务或转介。

3、为各类残疾人提供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

4、指导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开展日常监护。

5、开展各类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

6、承办残联、卫生部门安排的辖区外其他残疾人康复服务与指导业务。

7、指导、培训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和训练。

(四)人员职责

1、残疾人康复员

(1)负责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康复训练记录,动态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进行残疾人功能评定并制定康复训练方案。

(3)适时对残疾人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4)对配发的设备、器具进行登记造册、维护保养。

2、残疾人康复协调员

(1)协助残疾人康复员工作,在残疾人康复员的指导下,进行残疾筛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等其他工作。

(2)随时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动态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残疾人康复员,根据工作安排,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四、资金来源和管理

(一)资金筹集与使用

1、资金筹集。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室)建设经费由县(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安排,市对县(区)给予适当补助,建设标准为每个站(室)4万元,其中市对县(区)补助2万元。

2、资金使用。市级安排的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残疾人康复站(室)康复训练器材等设备的配置;县区安排的配套经费主要用于辖区内残疾人康复状况评估、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特殊康复器械的配置及适应性改造等业务经费。

(二)资金管理

1、市级补助的经费,由市残联通过政府招标统一采购康复训练器具。各县区按照当年下达的指标数,在完成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室)建设点优选推荐、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报市残联、卫生局实地考察确认后配发。

2、县区安排的配套专项经费,由县区残联根据各站(室)开展残疾人康复状况评估、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等业务的工作进度和评估情况分期划拨。

(三)资金监管

1、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市、县区财政部门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要坚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市、县区残联,卫生部门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做好残疾人康务站(室)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管工作。实行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监管办法对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实施审计。

3、承担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任务的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手续,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将资金使用明细表等在一定范围内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配合做好残联、卫生、财政等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市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各县区要根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密切部门间沟通与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由各县区残联牵头负责,会同县区卫生局负责本地区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的选点申报工作;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局负责对各县区申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考察、审核,对条件具备承担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报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为残疾人康复站(室)。

各级财政会同残联、卫生部门研究制定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和运转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办法,及时拨付资金,以保障残残疾人康复站(室)的顺利建成和正常运转。

六、考核和评估

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项目的领导和支持,市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适时地组织工作组开展实施情况检查,并对建设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与验收。合格、达标站(室)准许挂牌。建在卫生专业机构的康复站(室)挂“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室)”标识牌,建在社区(村)居委会的康复室挂“社区残疾人康复活动室”标识牌(有条件可中英文对照)。对建设不合格站(室)将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收回设备和资金。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县区残联和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紧完成残疾人康复站(室)的选点工作(项目指标分配见附件一);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严格督导,加强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确保完成本年度的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

(二)规范实施,专款专用。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经费不得用于项目实施办法规定以外的用途。对弄虚作假、违反项目实施原则或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单位,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限期收回资金和设备。

第7篇

关键词:ICF;康复服务;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7;C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101-05

ICF,是《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的简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当代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历时近10年研究制定的新的残疾与健康分类体系[1]。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ICF正式通过并在世界各地健康与残疾相关领域广泛应用[2](P.2)。ICF指出残疾的三个核心内容:一是残疾是个体的身体结构与功能上的障碍,一是残疾是个体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一是残疾是个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障碍的结果[3]。它的分类体系不仅是医学的或是生物的,而且是社会的与环境的,这一对人类功能和残疾问题的新视角,为世界范围内建构现代康复服务体系和康复服务人才队伍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支持[4]。

一、当前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需求及问题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从数量上,据2010年召开的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 000多人,而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 000万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有7 000多万人,远低于康复人员配置的世界平均水平。论坛预测到2015年,我国至少需要35万名康复技术人才。可见,我国的康复服务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

从结构上,我国的康复服务人才仍以医疗康复为主。2005年,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中国残联曾制定《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05~2015年)》,并明确指出了培养对象为全国残联系统从事康复工作的康复管理人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人才。可见,现有的康复人才队伍主要由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部分组成,其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则偏重于医疗康复,而与教育、就业、社会等服务分处于孤军奋战的隔离状态。

从功能上,目前我国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仍以专业技术操作为主,而对于康复服务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康复评定和康复计划则较为忽略且局限[5](P.737)。首先,目前绝大多数康复服务中心缺乏科学规范的评定标准和康复计划制定原则,而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各显神通”的态势[6]。其次,目前几乎所有康复服务中的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均针对残疾人残障之处。一些康复服务中心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康复评定环节和康复计划流程,但也仅仅是强调如“评定目标与残疾人自身意愿是否一致”、“残疾人及其家属是否有参与”、“康复目标时间化及治疗方式具体化”等方面[5](P.738)。可见,这些评定与计划的焦点均为残疾人受损或残障之处,而对残疾人尚存的优势资源并没有进行同样的评定与未来发展规划。

2.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提升

近年来,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在逐渐发生变化,现有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已远不能满足其日益提升的需求。2006~2010年,一些学者分别对本地残疾人的六大方面的康复需求加以调查[7-10](见表1)。纵观表格中的调查时间与康复需求可见,医疗康复、辅助器具及康复转介需求均存在下降趋势,而心理服务需求处于上升趋势,其他康复服务需求也有上扬情况,这与现实中重医疗康复,轻职业、教育及社会方面的康复的情况形成一定的反差。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康复服务在医疗、辅具上的成效大大提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残疾人的需求,使得残疾人的需求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已经提升到“能否平等融入社会”、“有尊严地活着”层面上来。为达到这一终极目标,需要康复服务不仅关注到残损方面,还要关注到残疾人的优势潜能,从而将其与心理、教育、就业、社会等相关资源有机整合,即全面康复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2007年联合国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也提倡加强和推广综合性的康复服务,即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不应仅局限于提供医疗康复,还要与心理、教育、就业、社会等各方面有机整合,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才能真正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11]。

3.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现存问题

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中各项功能发展不均衡。由残疾人逐渐转变的康复需求可知,残疾人及其家属对康复服务的要求逐渐提升,康复服务不再是诸多方面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应提升到细化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的层次上。但纵观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目前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依然以医疗康复为主,而在医疗康复中又主要重视康复操作人员的培养,而对于在功能上同样重要的康复评估、康复计划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尚缺乏相关的系统科学的培训教程与方法。这种重操作轻评估与计划的康复服务容易造成服务人员“短视地”施予康复,残疾人或其家属也因此而“盲目地”接受康复,而对于残疾人未来的发展道路,未来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虑得较少,或者其基点相当地局限与悲观,仅关注残疾人已经残损的方面。也正因为目前这种缺少未来规划与希望的“短视地”康复服务使得一些残疾儿童的家长在康复服务中会表现出“不愿配合”、甚至“放弃”。因此,细化康复服务中的各项功能,并结合各项功能的职责均衡地培养各类康复服务人才,才是未来我国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并真正能够服务残疾人,达成康复目的的有效路径。

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与其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未能有机整合。康复、教育、就业、社会等均是残疾人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服务队伍。但目前几种服务队伍并没有有机整合在一起,存在着诸多重合或空缺的地方,如目前的康复服务中心与特教学校、社工队伍在功能上似乎并没有明确地划分。康复服务是残疾人脱离医院救治后的第一支服务队伍,因此康复服务应该承担着残疾人以现有的身姿重返并融入社会的领路人的责任。即让残疾人不但通过康复服务完善自身的残损功能,还可以通过康复服务了解自身仍有的价值、了解未来发展的可利用资源、了解未来发展的可行路径,从而有目的地实施康复、有计划地发展自身的优势潜能(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等等),高效便捷地利用社会给予的各项福利资源(如各种福利政策、先进科技、匹配岗位等的及时了解与应用)、真正实现康复与教育、就业、社会服务等的有机整合。

二、ICF理念对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1 康复计划指导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环节

ICF以其新的残疾与健康分类体系对功能与残疾提出了新的模式,并突出了环境因素在残疾的发生发展和残疾人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2]。其中环境因素不仅包含残疾人辅具、无障碍设施等硬件环境,还包括消除歧视、人文关怀等软环境。这便对相关的残疾人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残疾人的服务需求,不论是先天残障,还是后天因意外致残,无不遵循医疗、康复、教育与培训、回归社会的服务需求轨迹。而其中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第一支队伍便是康复服务队伍,即个体确定为残障后重返社会所接触的第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是康复人才队伍。基于目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残疾人事业及生活与学习领域的情况尚处于知之甚少的现状,作为第一支服务队伍的康复人才理应担当起专业的指航职责,为残障人士或其家属介绍适合其未来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源(如康复中心、特殊学校、相关部门活动与政策等),为其将来的道路提供建议与指导。残疾人重返社会所接触的第一批服务队伍的专业贴心的指航不仅可以大大消除残障人士或其家属对未来的迷茫与被社会抛弃的恐慌,还可以大大提高残障人士未来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的效率,并有机整合,从而最终真正实现全面康复。

2. 康复评估分析是残疾人康复的有力支撑

ICF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的统一和标准的语言与框架。它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为了改善健康,需测量健康,为了测量健康,需细化健康成分,来重新审视人类健康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在所处环境中的潜能[13](P.20)。可见,康复服务为了改善个体健康,首先需要测量个体的健康状况,即对个体进行康复评估。此外,ICF是针对个体健康状况而非疾病的划分,这也对已有的康复评估提出了质疑,即康复评估是否仅限于对障碍或疾患的评估,还是应该同时评估健康的优势资源。不难想象,若在康复服务评估环节同时评估残疾人的障碍程度与优势资源,不仅可为接下来的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基本的依据,还可让残障人士或其家属认识到自己(个体)并非从此一无是处,尽早客观地评价并接受带有残障的自己(个体),认识到自己(个体)虽有缺陷但同时仍有大量的健康因素存在,自己(个体)依然是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从而树立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的信心与动力。

3. 全社会实施康复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

ICF新的残疾观念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性问题,是个体身体结构与功能、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14]。这意味着残疾不再仅是个体的特性,还是由社会环境形成的一种复合状态,即不再能简单地从一种损伤或多种损伤去推测个体的能力受限或活动表现的局限[2](P.3)。由此,以使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为终极目的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加盟。从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悉心建设的政府领导,到为残疾预防潜心专研的专家队伍;从随班就读中教师学生与残疾学生的和谐相处,到工作社区中同事邻里为残疾人创设的无歧视环境,无处不在为残疾人的康复贡献力量。全社会的无障碍设施及全民的无歧视环境是真正实现全面康复的必径之路,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残疾人事业中首要的观念转变任务之一。

三、ICF理念下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功能职责与建设

康复评估人才,依据ICF的评估标准,负责对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其中,不仅包括身体结构和功能损伤方面的评估,也不仅包括活动限制和参与局限上的评估,还包括优势潜能的评估,即在ICF细化的健康成分中,评估并认识到残疾人未受损的可开发的且能够成为未来自力更生的优势潜能资源。康复评估人才同时承担康复计划中的为残疾人的残障损伤方面做具体的康复计划的任务。根据康复评估人才的职责,康复评估人才需要有康复医学背景,不必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但理论功底较强,能够与医院的医疗专家沟通、交流,对残疾人康复给出具体计划。康复评估人才还需要学习并掌握ICF评估方法与工具使用,从而有效地评估残疾人的优势潜能。此外,由于康复评估人员是康复服务中第一个与残疾人及其家属接触并给予希望的力量。因此,就职者还需要定期参与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对优势潜能的挖掘及沟通表达等技巧。

2. 康复计划人才

康复计划人才,依据个体的康复评估结果,为残疾个体提供具体的康复计划与发展建议。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计划指导:一是,针对个体的残损结构或功能,为其做出具体的康复计划与指导,并给予有关康复方法和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释与说明,以及对康复结果的基本预期等;二是,针对个体的优势潜能,为其提出一些教育及发展建议,以便其最便捷、最高效地享受其他教育培训等服务、最大化地开发优势资源潜能,并最终成为其自力更生回归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地强力资本;三是,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保障及政策等相关的咨询与讲解服务,确保残疾人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关政策,有效地加以利用。康复计划人才队伍的第一方面任务由具有医学背景的康复评估人员一并承担。其后面两个任务可由具有社工或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所承担,学习并掌握各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有关残疾人的国家政策与福利资源,定期参加人力资源、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熟知残疾人相关的岗位所需的个体功能。

3. 康复技术人才

康复技术人才,包括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针对个体的残损结构或功能,按照康复计划与安排实施康复操作,并记录康复流程与进展,以供再次康复评估与康复计划参考。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负责康复服务的环境/社会方面,从环境/社会角度为残疾人功能与能力的康复,无障碍地重返社会生活开发或生产相关的器具与设施。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是现有康复服务体系中较为完整庞大的一支,其建设可参照《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15]。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队伍建设应以鼓励为主,加大对有重要价值的研发成果的奖励与宣传普及。

4. 康复管理人才

康复管理人才,包括康复专业技术管理和康复服务行政管理人员。康复专业技术管理,负责对下属的康复评估、计划与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指导,监督和评价康复服务的工作成效等。康复服务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把握康复服务的发展方向,协调各层级各部门机构的康复服务工作,解决康复服务中遇到的经费、场地、设施、宣传等实际问题。康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象主要是目前在职的康复服务各级管理人才,针对其岗位职责,进行ICF理念、康复服务细化功能理念及培养方法、培训工具使用、社区康复等方面的培训,以激发并鼓励其根据本地区现有资源及发展现状开发相应的培训教程、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整合运作各类资源等。

5. 全民康复人才

全民康复人才队伍是指全民参与到无障碍设施及无歧视环境的建设与营造中,是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理想状态,全民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真正让残疾人无歧视、平等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石。建设全民康复人才队伍首先需要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加入,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宣传、相互接触、相互了解,逐渐消除对残疾人的差异观念,树立残疾人资源的观念;其次,也要转变残疾人自身的态度,要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四、ICF对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

1. 为康复服务人才培养与实践提供科学工具

ICF作为一种有关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分类,虽不可直接用于临床康复评定,但可运用心理测量技术,在ICF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开发出标准化的测量工具[16],从而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工具。在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中,ICF为其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具体框架和科学的依据;在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实践中,ICF所开发的临床评估工具,为康复评估人才提供了便捷可行的临床评估工具。此外,在评估中,ICF不仅为康复个体健康状况评估、康复效果的评估,还可以为个体的职业优势评定提供细化的标准。可见,ICF是实现康复评估人才队伍发展并走向实践的有力支撑。

2. 为实现全面康复服务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ICF中所界定的能力与功能均跳出个体的生理或身体的局限,而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和环境中,这便为康复服务走出仅针对残障损伤而进行的医疗康复,走向涵盖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康复、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等综合性的全面康复搭建了桥梁。可见,ICF为整合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与社会康复的资源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从而真正将全面康复付诸行动。

3. 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规范化、国际化搭桥铺路

ICF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状况的统一和标准的语言与框架。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工具,涉及65个成员国,经过10年的国际性的努力,在术语和分类上达成了广泛的一致[13](P.20)。它是一种通用性的工具,提供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语言,用于描述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从而为康复服务人员与教育工作者、职业培训人员、卫生保健工作者、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包括残疾人的广大民众等不同使用者间进行顺畅交流[17]。因此,在以ICF理念为指导,以ICF的内容为教育培训与临床实践的材料将使康复服务人才队伍逐渐走向规范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当代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7):416-417.

[2] 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研究总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5.

[3] 邱卓英,李智玲.现代残疾康复理念与发展策略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8,(1):193-200.

[4] Grimby G, Melvin M, Stucki G, et al. ICF应用发展:康复学科知识和临床工具的构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01-1102.

[5] 肖耀华,王俊.市级康复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2):737-738.

[6] 傅克礼.省级残联康复中心的现状分析与建设原则[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82-183.

[7] 郑瑜,党英杰,荣墨仪.无锡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95-597.

[8] 张金声,李和兴,田园,等.北京德胜社区残疾人现状与康复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9A):1161-1163.

[9] 何小英,杨秋苑,邓爱玲.广州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98-200.

[10] 钱耐思,谢静宜,郑钢,等.上海市闸北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现况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88-190.

[11] 残疾人权利公约[EB/OL].[2006-12-13].省略.cn/wxzx/content/2007-01/17/content[CD#*2]30315567.htm.

[12] 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3.

[13] 邱卓英,张爱民.《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指导(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0,20.

[14] 邱卓英,刘智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11-13.

[15] 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13-415.

[16] 邱卓英,荀芳.基于ICF 的康复评定工具开发与标准化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2):101-105.

[17] 邱卓英,丁相平.《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指导(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78-281.

A New Probe on build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Service Personne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CF ConceptZHANG Li-song, HE K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China)

第8篇

(一)发挥了政府在残疾人康复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有效的社会化工作机制

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残疾人康复纳入了“十项民心工程”之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制定残疾儿童义务康复的条例”和“在2005年前使全省270万残疾人康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批准了省卫生厅、教育厅、民政厅、公安厅、财政厅和残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在2012年实现全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和措施。

2002年,省财政厅、省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 落实康复经费意见的通知》,使全省残疾人康复经费列入到各级财政预算,据统计,全省一年康复经费达到6000万元。2003年,省残联参加由政府办、卫生、民政、财政、农业等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我省目前已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机制。

(二)加强了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十五”伊始,省残联就提出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要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康复服务设施,直接对残疾人开展康复服务,同时辐射本地区所辖县(市、区),指导基层工作,成为本地区康复服务的技术资源中心;已建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县级残联,根据本地康复资源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开办一项以上的康复训练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办,有力地推动了残联机构康复的发展,同时也使残联在社区康复中有“用武之地”,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使我省形成了以省康复中心、省用品用具站、省低视力指导中心和省康复协会为龙头,市、县康复中心为骨干,众多社区、家庭康复点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三)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省残联制定了全省开展社区康复的进度表,提出了工作开展的明确要求,即: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90%的社区、其他地区70%的城市社区和50%的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广州市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部,制定工作规范,培训基层康复员,指导社区康复工作,并聘请专职康复指导员,巡回在各社区康复点,开展康复训练工作;惠州市以“社会化工作,两个轮子转,康复进家庭”的模式和“购买服务”与“购买岗位”的方法在农村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依托乡镇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机构,建立一批社区康复站,组建一支农村康复员队伍,使机构康复与社区康复两种康复方式有机结合;佛山市禅城区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在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残疾人庇护中心(工疗站),开展肢体残疾人、成年智力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

(四)注重康复技术的提高和工作的规范管理,为残疾人康复工作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我省充分发挥康复技术专家和康复技术资源的优势作用,特别是发挥中山大学世界卫生国际康复合作中心的作用,为我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献计献策,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培训、指导康复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组织康复专家编辑出版“残疾人康复技术与管理规程”丛书,用于指导全省各级康复机构和康复技术人员开展专业的康复训练服务。

我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残疾人康复协会,通过协会来规范残疾人康复行业管理,进行行业自律,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目前已经出台了《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规定所有康复专业人员都必须持有《资格证书》方能上岗,并且每年必须修满60个继续教育学分才能从业。

(五)加大康复经费投入力度,大力开展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

2002年,省财政厅与省残联联合发文,要求全省各级财政按人均0.2元以上的标准安排康复经费,省财政对14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给予人均0.2元的经费补贴。2003年各级财政安排的康复经费合计为6000多万元,达到了人均0.8元的水平,其中省财政安排了1730万元,用于补贴基层的经费达到1300多万元。各地特别注重对农村、边远地区贫困残疾人采取康复救助的措施,逐步解决普遍存在的“有钱有康复、无钱无康复”的问题。省残联制定了《广东省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要求全省各级残联每年要安排30%以上的康复专项经费用于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同时,还发挥社会各种资源如狮子会等慈善团体的作用,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据初步统计,全省每年用于康复救助的经费约为1800万元,为1万多名贫困残疾人提供及时、适宜的康复服务。

“十一五”,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思路如下:

(一)树立新的康复思维模式和方法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满足残疾人的各种康复需求,以康复需求来量身定做康复任务目标,而不是简单根据任务目标来布置工作;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购买岗位”的方式,盘活现有的康复机构工作,激励其他部门开办的康复机构主动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加强康复机构的管理,制定康复机构的准入制度,规范全省康复机构的建设和行为;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制定有效机制,成立社会工作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要进一步确定好残联系统康复机构的定位,是运用“全面康复”的思维,采用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方法,为残疾人提供“按需康复”,而不是主要采取医院治疗的方式;在办好四项康复的基础上,再选择残疾人急需、社会上缺乏的项目作为重点,如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项目,等等。

(二)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法制建设轨道

通过省人大制定《广东省残疾儿童义务康复条例》,明确政府、社会和家长的责任,规范康复机构行为,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的权利。

(三)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网络的建设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化康复机构的建设和改革,在各市、县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四)全面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社区残疾人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中;按照我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在社区里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依托城市社区组织,建立一批工疗站、庇护中心等康复服务机构;在农村推行“购买公益服务”和“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组建康复员队伍,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

(五)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管理

建立康复机构准入制度,规范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建设标准和行为;推行残疾人康复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和持证上岗工作,不断提高康复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专业人员队伍。

(六)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的力度

按照《广东省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落实专项资金,资助贫困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设立残疾人康复救助基金,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工作。

第9篇

残疾儿童康复家庭支持残疾观优势视角残疾儿童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治疗和训练,帮助身心存在某种缺陷、不能正常从事某些方面活动的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减轻缺陷带来的障碍,恢复或重建其缺失的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早发现、早治疗是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最具紧迫性与回报性的选择。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0~17岁残疾儿童504.3 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6.08%。除小部分被遗弃的残疾儿童生活在福利机构中,大部分都在原生家庭。残疾儿童的生存、康复、发展,一方面,与国家政策相关,另一方面,与家庭密切相关,即使在同样的社会政策背景下,不同家庭残疾儿童康复差异依然存在。本文重点在微观层面上探讨家庭支持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无锡市18户残疾儿童家庭作为访谈对象,发现其中6户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这三对案例儿童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基本类似,符合案例对比研究的要求。个案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入户观察和深度访谈。观察残疾儿童家庭环境、受访者态度、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情况,了解残疾儿童确诊后家庭生活的改变和残疾儿童日常照料及康复情况。

采用案例对比分析,从家庭支持视角探索家长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家长的支持程度与残疾儿童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和观察的主要结果

访谈发现,当家庭出现残疾儿童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这种情况”,“不会是医院搞错了吧”,在心理上排斥和否认残疾;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是情绪激动、悲伤无助,“家里的人每天以泪洗面”“觉得天都塌下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责怪”“觉得自己很不幸”“老天为什么这么惩罚我们呀”,“当时家里乱套了”“家里人都没心思吃饭,更别提烧饭了”“我们当时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残疾儿童家庭开始进入面对期(即努力解决期)。访谈发现,残疾儿童家庭的分化大多在此阶段形成。此阶段的经历和过程,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

2.2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对儿童康复影响分析

2.2.1家长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

同为听力残疾1级,案例7和案例18选择了不同的康复方案。案例7爸爸说“家庭在孩子做不做耳蜗这件事情上很纠结,我们实在不想让孩子开刀受罪”。但案例18妈妈回忆道:“当年人工耳蜗手术还不普及,孩子爸爸听了一次讲座,说北京有个手术成功的女孩恢复和正常孩子一样,我们马上就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开始借钱”。由此可见,虽然都是为孩子着想,一个是不忍心孩子开刀受罪,一个是追求长期效果,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孩子呢?从目前康复的效果来看,前者说话还不甚清楚,后者已经正常上学考学,差异比较明显。

2.2.2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第一,家长的坚持。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康复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访谈中发现,家长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是花多少钱(有富裕的家长,肯花钱购买仪器,但不花心思进行康复教育,因此效果不好),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第二,家长掌握的资源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康复效果不太好的家庭尝试寻求帮助,或与其他家长交流,或网上找到残疾儿童家长QQ群寻求心理支持和康复信息,但信息不能代替实际操作;案例7家长说“我们按康复老师的建议进行训练,但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发声,我们也没办法”。

案例6爸爸是体育老师,当时关于唐氏综合症的康复治疗非常少,爸爸“觉得只要平衡能力好,孩子的发展就好。因此,力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由爸爸自己做,他自己设计运动处方实施”;案例18和案例6一类的家庭,他们不仅接受建议进行医学治疗,还会根据家长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结合残疾孩子的身心条件主动探索适合康复发展的训练。

2.2.3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孩子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带助听器,你们不需要?),案例7爸爸表示“没办法解答”;而案例18妈妈则轻松回答“就像妈妈带眼镜一样”,因此孩子也非常乐观,“不介意头发剪得短短的露出助听器。春节放炮,孩子摘掉助听器,开玩笑说可以屏蔽噪音”。由此可见,家长的积极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有残疾儿童家长面对残疾事实都悲伤,绝大多数居家残疾儿童得到了救治,但是康复效果不同;有家长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结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仅是花多少钱,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康复效果家庭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家庭所持有的残疾观,对康复效果的信心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二是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不仅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充分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家长本身具有的优势主动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康复训练;三是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和家庭对待康复治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密不可分。在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康复过程中,家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善伟.家庭环境对儿童残疾预防影响作用分析――以苯丙酮尿症为例.残疾人研究,2014,(01):32.

[2]孙莹.我国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应有的干预策略.青年研究,2004,(01):8-9.

[3]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

第10篇

社区康复服务自1976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至今已在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几千万残疾人享受到了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服务顺应了全球残疾的需求,它不仅适应于发达国家,而且适合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必展中国家,6千万残疾人中约有80%生活在社区,迫切需要康复服务,在各种形式的康复服务中,社区康复服务就近就地,经济有效,适应了我国残疾人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因此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势在必行。

1 对象

1.1残疾者残疾者是指心理、生理、个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的人。包括肢体、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有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疾残、精神残疾、脏器残疾等。全世界约有残疾者5亿多。

1.2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无论是处在早期还是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只要存在功能障碍,就是康复护理的对象。早期康复主要在医院住院期间进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康复则主要是出院以后在康复中心或以社区康复方式进行。

1.3慢性病患者很多慢性病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相应的脏器与器官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可帮助其进行功能恢复,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

1.4年老体弱者老年人其肌体的脏器和器官出现功能逐渐衰退,其中年老体弱者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需要康复护理的帮助,康复护理的措施有利于延缓衰老的过程,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

2 内容

2.1社区残疾预防依靠社区力量,落实有关残疾预防措施,进行残疾预防工作,如给儿童服用糖丸、开展预防接种、环境卫生、保健咨询、营养卫生、安全防范措施及健康教育等Ⅲ。

2.2社区普查残疾依靠社区的力量,在社区内挨家挨户调查,普查本社区残疾发生情况及残疾人数、分布、残疾种类、致残原因和残疾严重程度等。客观准确地评估,及时记录报告,为制定预防和社区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3开展康复培训在家庭或社区康复中心,对需要进行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开展必要的、可行的康复功能训练,培训家属掌握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康复训练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步行训练、儿童游戏活动训练、简单的语言沟通训练等。

2.4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方面,主要是指导训练残疾者进行床上活动、就餐、穿衣、沐浴、排便、使用家庭用具、移动体位等。

2.5指导残疾者独立生活

第11篇

[本文由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收集整理,请记住我们的域名:chazidian.com。记得将本站加入收藏夹哦。]— 一、领导重视、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8年的一年来,也是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翠竹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全面完成08年度残协会各项工作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抓重点、攻难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今年工作上做了以下内容:

##社区残疾人协会成立2年了,我深入辖区残疾人家中进行详细摸底调查,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目前辖区共有残疾人63人,(其中:肢体残疾有29人,智力残疾11人,视力残疾4人,听力残疾8人。)精神残疾11人。我把辖区残疾人首先为他们建立了残疾人档案。制定了残疾人和制度,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二、积极做好残疾人宣传工作

做好社区残疾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宣传健康知识讲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康复训练的保健知识等一系列义务咨询活动。。并且不定期的到残疾人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进行广泛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的法律素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仅宣传了正式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也为建立平等,互助的社区氛围,维护残疾人合法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每月我依时在区残联网站里传送有关工作文章。

三、深入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008年我市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残疾人康复得到市、区残联重视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结合社区社康中心,建立社区社康中心的医生上门为残疾人巡诊康复服务,残疾人是社区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社区需要社区的关心和爱护。今年##社区的康复工作更全面开展,社区首先对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服务登记。为社区的残疾人上门提供每月一至二次免费接受社康医生的指导康复训练,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残疾人巡诊康复工作进入社区,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摆脱困境的重要。,每年组织辖区残疾人到罗湖区中医院免费体检,还有五位重残残疾朋友行动不便没有体检,10月26日上午,我和罗湖区中医院医生和医护人员一起来到残疾人家中免费提供上门体检,体贴和爱护倍感安慰让他们享受到政府优惠政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时刻心里想着残疾人,急残疾人所急,帮残疾人所帮,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服务于每个残疾人,让他们都得到关心和支持。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难的,也是充满希望的。3COME文档频道。

第12篇

一、组织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活动

在市残联和镇残联的帮助下,组织辖区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在主抓社区残联的带领下,今年组织社区残疾人和家属参加了、社区歌咏比赛、第十八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全国助残日、市残疾人运动会、在10月为联合法律人士残疾人送法上门活动,通过举办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欢乐与喜庆传递到每一个残疾人的心中,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和谐,认真开展购买社会医疗保险调查,依法帮助名一级重度残疾人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

二、协助解决残疾人职业康复

我们社区根据残疾人的需求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读物等。本年度我社区已经有4位残疾人在我协助下成功就业上岗了。这一年里我们社区干部尽职尽能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回到康复的道路上,让有需求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三、领导重视、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9年的一年来,也是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翠竹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全面完成09年度残协会各项工作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抓重点、攻难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今年工作上做了以下内容:

工作计划和制度,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

四、积极做好残疾人宣传工作

做好社区残疾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宣传健康知识讲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康复训练的保健知识等一系列义务咨询活动。并且不定期的到残疾人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进行广泛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的法律素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仅宣传了正式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也为建立平等,互助的社区氛围,维护残疾人合法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及时向政府网站传送有关工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