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07:4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师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特点,从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来为其分析培养策略,提出相关措施,所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同时,本文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归纳,从实践方面进行了新的阐述,对充实和丰富“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这也为论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双师型”教师的概述
我国首先提出“双师型”概念的学者是王义澄,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该有的素质――“参与学生实习过程、选派教师到工厂实习、参与重大教学科研工作、多承担技术项目”,想要变成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就要做到这些要求。实践表明,职业院校的教师都可以达到这四方面的要求,所以“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对于把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方面,教师的政策以及队伍建设上也是尤为重要的。
三、“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1.“双职称”
在“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双职称”,其概念主要理解为具备两种不同的技能和支撑,例如教师自身的支撑以及农业、工业、医生、管理、律师等具有相对社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人才,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教师,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律师”、“工程师”或者“医生”等身份。
2.“双证书”
对于“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双证书”就是其中隐含的概念。主要概念为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获得教师资格证,还获得某种技能的证书等,这些证书在另一方面证明了“双师型”教师。有些W者曾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大部分既具有教师资格证,又具有其他专业方面的证书等;还有一些教师不仅具有高等教师资格证,还具有初级教师专业技术证书等。还有的学者曾经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教师资格证,还具有其他行业的技能证书等,例如会计师、二级建造师、工程师等。
3.“双素质”
“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双素质”。“双素质”主要指得是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要具有两种能力或素质:首先是较高的专业和文化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素质和水平等;其次是具有较为熟练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等,可以在实践上指导学生学习。例如,有些研究者表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必须过硬,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设备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等。
四、“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培养对策研究
1.严把入口关
高职院校在招聘专业教师的时候,在正式成为高职院校一份子之前,必须到相关专业对口单位进行半年以上的磨炼,并且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以及考核合格表等。
2.充实专业课教师数量
在高职院校学生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招聘专业课教师,聘请具有丰富经验或者实践较多的技术人员等,让其教授专业课或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队伍,提高教师的质量和素质;同时聘请的教师可以影响和带动其他的教师,可以为其他老师提供榜样,共同学习,帮助更多高职院校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3.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要将“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完善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制度,根据不同学历、年龄以及经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同时,要将实训和专业教师安排到各生产线进行培训以及操作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巧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解决更多的学习困难。
五、结论
一、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商科人才的定位上差别不明显,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设计上大体相同。各校表述不同,但大致内容雷同,基本都涵盖了“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等等。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上述的内容,基本包括通识教育类、学科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和专业方向或模块类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在符合专业教指委要求的同时也添加了实践类的课程,但学生普遍感觉,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到工作单位后却力不从心,究其原因,这与实践类课程偏少和学习不连贯有关。有些学生为了弥补此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培训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事实证明,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充实忙碌,毕业后就业机会较好。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将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实务类课程的学习贯彻始终,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与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育考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一致,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更加符合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
这样,既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要有别于高职院校的双证教育,积极培养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上述理念的具体体现。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必须着手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校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也不应该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简单交集,更不应该照搬高职院校的做法,而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高端职业资格的培养。普通高校的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已大量设置了与本专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但因为没有明确指明适应哪类考证,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参加考证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校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也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在修订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通过比较筛选,选定了既可作为补充学习又被广泛认可的资格类考试课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销员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国家理财规划师、BEC剑桥商务英语、报关员资格国际商务英语等考试。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上既可以安排在学期进行中,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的安排职业技能培训,既改变了过去某些实践环节的专业课实习名义上是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但实质上因为人多分散而很难管理,况且实习的情况也很难评价,甚至有个别同学没有参加实习。现在将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融入其中,按其考证要求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结束后参加考试,考试通过者不仅能获得两个学分,而且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建立了“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积极培育和营造考证氛围
虽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考证意识开始被唤醒,但却由于缺乏相关的指导,盲目考取的证书要么是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证书,要么就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奔波到校外参加培训。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的需求,学院可以有组织的与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内训合作,签署协议,构建和运作人才培训平台。为配合双证书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好的氛围,制订相关的培育“双证书”人才的实施方案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筛选适合的项目,也是指导学生避免盲目考评的指导手册的作用。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现至关重要。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学科中的理论教学与专业中的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该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施,离不开双师型师资。因此,将通过下述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积极鼓励和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培训,要求教师获得培训资格。鼓励相关的教师参加培训和考试,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
具体做法:根据专业学科相关内容,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并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要求在不同的岗位培训,由企业负责人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实际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鉴定。鉴定结果将会成为“双师型”教师聘任的主要依据。“双证书”的聘任方法及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在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生产和技术培训等环节的工作中增加了进修的机会,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师、外贸企业人员、政府部门人员、培训机构人员长期担任本专业群兼职教师。本专业长期与兼职教师保持联系、交流与沟通,通过给本专业教师与学生作讲座、座谈等形式,使专业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五、创新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许多职 业资格的授课内容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求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而且要求授课的方式也与国际接轨,即其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互动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此,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气氛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各学科的思想方法,实现学生潜力的最大开发。在课堂中先创设问题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再激发探究欲望内容为核心,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推理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后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后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能力。
六、改造和新建实验实训基地
“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因此,本着“以教学为主、以产促学”的原则,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基地建设:
1.引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只有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型复合人才,学校教育才能长治久兴。作为地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市发改委、外经贸委、经委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专业建设中,加强与这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络与沟通,正确解读相关经济政策,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2.联合涉外企业打造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主要考虑与大中型企业合作,探索校企双赢合作机制。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实习前,公司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争取学生带薪上岗,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专业组派出指导教师针对岗位实际和实习课题,及时发现面对的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集体研讨、专家点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邀请一些合作单位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把部分业务操作流程直接搬入校园,方便学生观摩和参加企业实际操作。
3.激发学生热情,鼓励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在高校挑选人才的唯一关注对象。与现如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成为他们更注重的考察内容。可以预见,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急需创新型的人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因此,科研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判断标准,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大学培养大学生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电子商务、ERP沙盘模拟等。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学习,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将结合。
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样,在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以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可以根据每年的学科竞赛选拔该学科的专业优秀知道教师担任组长,制定详细的辅导方案和选拔方案,在不同年级中进行选拔,筛选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学科竞赛后,由专业教师及时总结,无论选手获奖与否都分析其成败的关键,用以积累参赛经验。这些总结对学科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有条件时举办一系列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有助于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芳奎.试论“双证书”制度的教学体现[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4.
[2]丁立明,张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0):15-16.
关键词: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生 就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5-02
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受经济发展减缓及新劳动法颁布实施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明显下降,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毕业学生、高等院校及学生家庭多方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企业或者找到企业通过试用后不被留用再度退回人才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及技能,对大学毕业生报以失望的态度,归结其原因之一是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同时学校按照传统讲授理论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了企业希望他们具备的技能,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通过调查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二,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是众多提高就业率方案中一个可操作性极强且效果良好的办法。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缓解工商管理类毕业学生与社会企业供求双方脱轨的矛盾,通过对学生就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可以推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通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提高的。从长期看可以通过校企沟通令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从短期看,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的专业训练,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前做好学生择业就职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地找到较适应的工作,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达到岗位相关要求,降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失业率。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有大量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实训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新的尝试,改变学校只做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播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关注教研科研内容与社会的衔接,相关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创造广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达到校企联合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上岗就业,实现学校提高就业率、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企业找到合适员工的多重目的,进而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推行职业规划思想。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的学习及自我设计,令学生及早的通过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及早着手进入职场的准备。
二、就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1.通过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
2.通过外联调查明确社会上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及素质要求。
3.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演练,办公设备实际操作,办公公文实际撰写等实践活动,增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4.通过外联搭建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毕业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及实习岗位,进而建立毕业生输送渠道。
5.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就业技能培训共分为六个阶段加以实施,如下表:
1.第一阶段:调查阶段。此阶段是培训实施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以下阶段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就业困惑。
2.第二阶段:职业规划阶段。(1)认识自我。运用相关测评技术及测评软件,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学生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性格测试、自我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身大致的择业方向和发展方向。学生测评后要完成《自我测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性格、职业兴趣、今后的择业方向、拟求职的岗位,大体规划个人的近期目标。。(2)认识职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的名称、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明确企业看中、关注员工的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所占的权重。
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通过调查、讨论,形成《目标职业调查报告》。比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目标素质、技能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阶段。(1)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国家及地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的搜集、(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5页)查询办法;教授解读就业信息中的内涵;主要大城市的就业渠道;就业当年人力资源需求多的行业、城市等。(2)简历制作。主要介绍简历的格式、内容以及送达方式。(3)面试。主要介绍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礼仪、面试应答等;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应聘心理素质及语言应答技能。
4.第四阶段:职场基本技能实训阶段。(1)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会运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文档的使用、PPT的制作。(2)基本公文写作。学习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基本公文的写作。以学生亲自写作练习为主。(3)商务专项文件起草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标书的撰写(主要是商务标部分的写作)、商业策划书写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商业合同的起草与签订。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商务专项文件的格式、内容,并根据案例要求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练习。
5.第五阶段:培训考核阶段。(1)校外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以报告的形式描述招聘会的参与过程,说明相关信息,总结自身应聘过程中的优缺点。(2)培训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分析自己在培训各个环节的所感所获,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培训。
6.第六阶段:个人咨询阶段。这个环节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择业、就业等方面所持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个体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将单独为学社生进行解答或问题疏导。
四、培训效果总结
1.通过对受训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培训的效果。其中认为培训使自己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的学生占80%,认为通过培训更多地了解了行业和职业的占90%,增加面试信心的学生占91%,能够掌握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的达到95%,学会基本公文写作的占65%,学会商务专项文件起草的占30%,希望增加模拟面试次数和时间的学生占80%,希望增加个人咨询的学生占70%,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仅占3%。当然,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学生走向职场时,社会的真正考验。
2.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外联工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对创建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3.通过就业技能培养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的接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通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设计、实施、总结,对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有利于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对社会行业,相应工作岗位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掌握了应聘择业技能技巧,提高就业自信及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的影响力及美誉度都有所增加,同时也培养了双师型教师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海棠.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蒋天颖,程聪.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EB/OL].省略,2009.1.23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笔者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关注“校本培训”对于建立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性,为突出中医药职业教育特色,探索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及特点
理解校本培训的内涵的关键,在于对“校本”和“培训”两个含义的解读。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学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从中可以得出“校本”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而“培训”则是一系列在职继续教育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培训通常被定义为为了满足学校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组织的,以学校为主要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为实现本校教学目标服务的一种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模式。
校本培训是不同于“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为基地”的院校教育和师资培训模式的一种培训模式,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有学者总结了校本培训的四个方面的特点:能够保持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活动的收益好,培训活动的涉及面广,使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更具指导性。在笔者看来,校本培训适应教师所在学校的实际与需要,直接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校特色,同时还十分关注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培训活动取得实际效益。因此,除了以上特点外,校本培训还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保持学校自身的特色性,二是注重发展教师的实践性,三是发挥培训活动的多样性,四是激发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二、校本培训在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中的作用
1.继承传播,突出本校校园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必然会营造出融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双师型”教师作为这些特色文化的传播者,其自身必须对中医药专业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刻的认识,并在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传承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校本培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校本培训是由学校自主规划、设计、组织和开展的各项培训活动组成的,其必然适应于本校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能有针对性地凸显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将特色校园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师培训活动的始终,让全校“双师型”教师从了解校园文化,到认同校园文化,并最终传承校园文化,为保持本校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提供了保证。
2.明确需求,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以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授课,又要以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所以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两方面的能力都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其中,中医药基础理论可以从教师在院校教育期间的学习中获取,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需要教师在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来进行培养。因此,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培训活动置于学校和教师的实践中。校本培训中所有培训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了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来安排的,而且校内培训活动渗透在教师的实际工作当中,与本校、本职、本岗紧密结合,并通过受训者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能力进行评价的,对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3.形式多样,解决在职继续教育的矛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首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无法长时间的放下本职工作,外出进修学习,造成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其次,一般的继续教育模式如“院校教育”和师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活动,多以集中培训为主,形式多为课堂教学,内容单调封闭,且常脱离“双师型”教师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实际,从而无法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这些培训活动“形式大于作用”,造成教师个人需求与培训安排的矛盾。校本培训打破了这些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的束缚,采取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很好的解决了以上两个矛盾。一方面,由于校本培训都是利用教师工作之余在本校内开展培训活动,让教师不用脱离本职岗位就能进行学习,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学校在安排校本培训活动时,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培训的教材及形式,参训教师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就能参与到培训的设计、规划与实施当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从而提高教师自主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培训的实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86-02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层次。我国职业院校起步相对较晚,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他们的专业实践经历,使其掌握先进的、扎实的专业技能,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到200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政府相继出台了15个针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文件。通过对这些政策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在实施中发现存在的问题[1]。
一、对现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的内容考察
对近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进行梳理,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1)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即“双师”的标准。制定实施“双师型”教师政策,首先就得明确“双师”的含义是什么,及具体要求是什么?历年的政策文本都涉及了“双师”的素质要求,尽管在表述上有所不同[2]。2)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对于职业院校“双师”教师的数量,政策中也有进一步要求。很多政策文件都把“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达标作为职业院校设置的条件之一,“双师型”教师成为职业院校所要具备的基本、必要条件。3)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构建主要有三种途径:培训现有教师、引进外来人才为专职教师和聘请兼职教师[3]。4)关于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在很多政策文件中都谈到了要建立教师的认证体系,并把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尚待明晰
最早的“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出现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并没有对“双师型”的具体涵义予以阐述,直到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几部相关政策,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解释,但几部文件的阐述也各不相同。由“双证书”,到逐渐注重能力与实践、职称。2010年教育部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当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对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起到促进作用,但从1995年的首次提出到2008年较为详细的解释,经历了13年时间,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它正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迈进,可以说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姗姗来迟。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欠缺
目前来看,“双师型”教师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但只是停留在提法上。然而,关于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却没有统一的说法。教育部只是提出、倡导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规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在教育部的各个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是各有不同。实际上,每个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既然连统一的标准都没有,也就更谈不上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很难实现规范化和完善化的操作,并且,很多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也因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而无法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要真正建设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入手,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必须马上解决的原则问题。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健全
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很多都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如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尽管各个文件中提出的目标不尽相同,但它却已经成为对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也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依据和方向。但是,与其对应的培训、培养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沿用传统的基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高等院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非常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首先,我国建立的从国家到地方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中,主体依然是普通高等院校,很少有工厂、公司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影响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其次,基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套用普通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违背了对职教教师强化实践的本质要求,呈现出了严重的学科化倾向。
(四)“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缺失。
虽然国家出台的“双师型”教师政策在培训制度、资格认证标准等方面不完善、不健全,但无论“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如何,职业院校也出现了一批“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当中还不乏优秀者,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也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实训能力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应该如何评价这些教师呢?如何采取措施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呢?目前我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评价和激励制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激励奖项很少涉及职业教育,绝大多数奖项是奖给为国科技进步,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项目,重大成果的评比很少涉及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其次,激励形式单一,注重表扬激励,忽视惩罚、批评激励。所以,激励制度的完善,对提高职业院校及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有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政策内容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规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政策制定的前提是厘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问题。只有明确内涵,“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目标和标准才有了根本依据,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套操作性强、内容详细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根据不同级别、不同专业,制定出分类别、分层次的标准体系。通过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别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水平标准做出相应的规定,同时也可以作为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师进行聘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它还可以为教师的行为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4]。
(二)尽快出台“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办法
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体制,是进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措施之一,并有利于促进师资培训的标准化以及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的完善,进而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职教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本知识,又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规划学生职业生涯的能力;其次,职业标准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际需求来修订,修订时要征求用工单位、指导教师和实训基地的意见。通过不断改进职业标准,可以调动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三)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职业院校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培养未来的职业学校师资的教师,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教学水平。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制定相关的制度。学校方面把教师培养与教师的待遇、职称和评聘等相联系。规定教师在培训过程和结果上要达标,督促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时间计算为继续教育学分,并作为教师晋级、提职和评选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的必要条件之一。二是可通过各种再教育培训来实现。通过有针对性的各项培训来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力求把教师建设成一支“双师型”队伍。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着力优化教师资结构:1)立足岗位的校本培训;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3)企业生产培训;4)“以老带新、以优带新”。
(四)实行待遇、政策上的倾斜,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对“双师型”教师在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要将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技术、知识、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直接挂钩,面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加工资的激励强度,合理拉开差距。将同一职级的各档工资调整为等比数列,即把档差规定为一个固定的百分比,调整工资在一定的百分比上调整,基数越大,档差越大,调整的工资越多。同时,激励形式要多样化。一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必须利用惩罚这一有效的负激励措施,以遏制不良行为,树立正气。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经费投入
职业院校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项目经费问题纳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中来,并设立专项经费,切切实实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谋“钱途”。第一,要拨出专款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考察、引进和建设,做到“专款专用”;第二,要尽量满足“双师型”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要求。用于教学实践的仪器设备等价格昂贵,学校在资金的利用上要有所倾向,尽量首先满足“双师型”教师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高巍,梁安.我国院校“双师型”教师政策的解读与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0.
[2]贺应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45.
关键词:企业顶岗实践;高职;“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71-03
笔者有幸在2012年7月2日到8月24日参加了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批准,由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高职院校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国家级培训。丰富、先进的理论讲座,前沿实效的实操培训,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现结合此次为期8周培训的体会,就企业顶岗实践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展开讨论,并着重对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管理机制进行探索。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资格认证
“双师型”教师也称“双证型”教师,是指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师型”在高职院校中,既指院、系各专业专兼职任课教师的专业和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比例,也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体系结构。笔者此次暑假下企业顶岗,也正是因为需优化“双师”结构,提升企业岗位技能,才被安排参加的。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论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的附件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客观而言,以上“双师型”资格认证条件不太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过于苛刻。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国家已大力开展了“国培”等师资培养行动,正用多种途径逐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在我国,各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常用且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有以下几种。
拓宽“双师型”人才的引进渠道 教师的引进可以不再局限于各大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在重视学历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专业技术实践技能水平,应拓宽“双师型”人才引进的渠道。从一些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引进的优秀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在企业一般能熟练驾驭各种先进的专业技术实操,并已经取得各种“工程师”、“会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有这些坚实的基础,可以很大程度缩短新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的周期。
做细做大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双赢点,整合双方资源,优劣互补,互惠双赢。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引企入校,或建立产学研合作校外教育基地;从合作企业聘请多位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高层领导、资深专家,成立产学研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报告、讲座、集体培训学习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指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产学研教学工作的开展;从实习基地或企业的生产一线聘请工程技术尖子作为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研讨教学计划、开发课程;面向地区产业、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开展生产性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走出校门,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内容上紧扣专业能力培养和社会科技生产,形式上则可以多式多样,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收集教学案例;开展科技下乡下企业活动,主动承担一些科技项目或工作任务,(如客户管理、产品销售和技术研发)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其理论知识,还可以强化其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培养其专业情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理论水平、实操技能齐头并进,从而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分派到企业顶岗实操 精选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分派到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操,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新型实操技术等,达到学有所成,“传帮带”青年教师,激活整个专业师资团队学习与研发氛围,带动课程开发,盘活学科研究,重视职称评定,强化技能实践,优化教师结构,培养更多更精的“双师型”教师。
这次培训,笔者所在学院一共有两个专业共8位教师参与,这两个专业都是省级示范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文秘专业),参与的教师也都是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示范专业中,选出优秀教师先下企业顶岗,然后再“传帮带”青年教师,辐射其他专业,这种“以点带面,逐步开花”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方式效果非常好。
高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作用与意义
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是一种较有效的师资培养方式,其对高职院校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双师”结构优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先进专业技能,在顶岗中见“真知” 企业与院校不一样,其应用的专业技术往往是最先进的,也是最适合社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实际企业和行业的经历与经验,其拥有的通常是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对于先进的专业技术欠缺较多。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教师可将理论与企业工作中的先进专业技术联系起来,做到相互融通,剔除陈旧的理论,吸收先进的专业技能,在顶岗中见“真知”。
深入企业工作岗位,“角色”改变教学思维 深入企业工作岗位,顶岗承担实际的生产任务,在生产过程中,繁忙的流水线生产、轰鸣的机械运转、灰霾的车间烟尘、刺眼的焊接弧光、往来穿梭的物料车以及团结协作齐心进取的办公室氛围等,所有这些,不再是院校的安静与井然,也不再是院校的为师之尊。在先进的生产理念和人性化管理下,企业间残酷的竞争,使市场成为了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好坏的最终判官,“角色”的改变,无形中培养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赋予其知识与技能的时代眼界,提升和改变其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思维。
挖掘行业与专业共性,校企合作到深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校企合作要做到全面发展,必然要协调发展;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每个专业都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协调先上示范专业;不能所有教师都进企业顶岗,可以协调先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教师下企业顶岗,员工进院校兼教,行业与专业的共性与异性,在不断的学术深入探讨与技能广泛实操中逐渐体现,企业岗位的设定、项目专业的更改、教学计划的修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等,都应在持续合作中走向深入,并有凭有据。
高职教师企业顶岗管理机制的建立
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作,涉及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教师员工和学生等,必须根据目前我国实际国情,结合现阶段教育体制,制定出既符合企业利益,又符合院校发展的、科学的和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让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规范化、持续性。
领导重视,做好顶层设计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企业顶岗实践的相关政策、法规、方法和机制等都不够完善。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高层领导,还是院校与企业层面的高层领导,必须首先重视,结合国情、校情和厂情,充分调研,去旧推新,找准校企双赢点,以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为本,以行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终极目的,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政策法规,做好顶层设计。
教师响应,理解顶岗的本质 千百年来,教师内心一直有一种自我优越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自我优越感让教师很难放下身段,放下架子,去到企业与一线工人在车间“打成一片”,教师内心深处对于下企业顶岗实践是排斥的。院校主管部门,如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系部必须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向教师讲解企业顶岗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解读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企业顶岗的有关政策与管理机制,消除教师离开院校孤身一人到企业长期实践的内心不快,解开其放弃教学深入企业顶岗受院校和企业双向管理、监督与考核的疑惑,让教师明白高职教育不能脱离企业、远离市场自成一派地发展,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企业顶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让教师真正理解企业顶岗的本质,从而积极参与,做到主动顶岗,而不是“被”顶岗。
专业对口,合作逐层深入 我国的校企合作虽有相关政策支持,但其实目前依然没有真正配套法律保障,这使得很多地方的校企合作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政府的实际支持与引导,也没有经费的保障,企业的利益点很难寻找,就会造成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一边热一边冷的局面,合作办学缺失内在动力。合作尚难,寻求对口的专业就更不容易了,若要持续深入地合作,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为校企合作提供健全的利益保障,使院校的专业与企业行业互相对口,将合作逐层引向深入。
以点带面,培养有序分段 选派教师去企业,在目前实际情况下,只能以点带面。应先考虑专业课的专职教师,衡量其专业与企业岗位是否吻合,同时做好筛选,优选工作认真负责、发展潜力较大,具有一定带头作用的教师先下企业顶岗,如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并根据上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素质考核的要求,5年一个周期,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争取让更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实践的时间累积达到2年。至于顶岗的具体时间安排和形式等可以校企双方协商,可选择寒暑假挂职顶岗,也可在学期中申请兼职顶岗。一个周期下来,院系各专业师资“双师型”结构能得到大大优化,使更多教师获得企业实践经验,真正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奖惩分明,监督考核全程化 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必须站在教师的角度,以人为本地考虑问题,既要了解教师下企业需要克服很多思想上的和实际生活上的困难,又要对事不对人,凡事客观务实;既要公开公平优择优选,又要严格监督,公正奖惩。教务处、督导室、校企合作办、系部和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相互协商,达成一致,并制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兼备的、可操作性强的奖惩制度,做到监督有内容、考核有依据,如此才可以让合作进一步深入、持续开展。
总结吸收,改革循序渐进 将校企双方对顶岗教师考核的结果载入师资培养档案中,同时组织顶岗教师进行专项实践工作汇报,总结经验、分享心得,对顶岗教师收集到的有关最新专业前沿技术、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一线的产品设计与研发、技术改造与应用、项目应用与开发等,充分研讨与吸收,并组织其他教师一起探讨学习,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逐步改革,即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完成教学改革,也缩短校企间、专业与行业间的距离,为企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综合的优秀人才。
毫无疑问,企业顶岗实践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但由于作为一种较新型师资培训形式,政府、院校、企业、院校领导、企业高层、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等相关的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做好准备,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机制等也都还不够健全,这虽是一条正确的路,同时也是一条需要不断开辟、总结和完善的漫长道路,衷心希望这条路越走越宽,让我们的高职教育、高职师生与企业、行业都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向平.“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难点及其改进对策[J].大众科技,2012(6).
[2]刘丽,张晗,关曼苓.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方珍,唐敏.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途径和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8).
[4]张蔚勇,陈汉章.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王晓峰.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6]王升平.高职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2011(8).
[7]张君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8]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8).
[9]程雅菊,周鹏鹏.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5).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转移;制冷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65-02
“双转移”是广东省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本文所探讨的“双转移”更多是指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培养成“珠三角”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笔者多次参与了对顺德本地企业省内欠发达地区员工进行的制冷工“双转移”培训,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双转移”培训,一定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企业主动参与,是搞好“双转移”培训的先决条件
要搞好“双转移”培训,除了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措施外,还需要企业自身认识到“双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和对于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这是搞好“双转移”培训的先决条件。通过“双转移”培训,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骨干,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艺技能,可以改变师傅带徒弟模式,可以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可以加速新员工的上岗进程。
与企业充分沟通,是搞好“双转移”培训的必要条件
企业与学校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搞好“双转移”培训,学校与企业充分沟通交流必不可少。培训前,培训教师要根据制冷工种中级考试大纲要求的课时和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这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计划的制定要详细、具体,要考虑培训中每一节课的内容、学员的理解掌握能力、培训进度、方法等各个方面。
制定培训计划后,培训教师要与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听取企业的意见。例如,在2011年“双转移”培训中,笔者制定好相关计划后,合作企业根据生产计划、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再结合培训单位的条件,对相关培训内容和课时做了修改,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双方充分沟通下,最终拿出了操作性非常强的培训计划,对培训内容、培训课时、培训地点等都做了安排。事实证明,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是搞好“双转移”培训的必要条件。
与企业紧密合作,是搞好“双转移”培训的重要途径
培训计划的制定只能确保培训按计划有序有效地开展。要提高“双转移”培训的质量,还需要校企双方紧密合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培训单位的师资水平,确保培训教师对企业的要求理解到位,按企业要求结合培训大纲培训。校企双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紧密合作搞好“双转移”培训。
(一)培训教师对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培训教师大多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学校任教,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对企业生产流程和工艺了解甚少。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保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对制冷相关产品的生产工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感性上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教学的区别,形成对培训过程调整的初步构想,更好地安排培训内容。同时,培训教师对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有更准确的定位,对学员培训后达到的水平有清晰的定位,即要达到制冷设备中级维修工技能水平。
(二)根据企业要求对培训内容有所侧重
企业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对“双转移”培训也不例外。因此,“双转移”培训一定要结合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问题。如某合作企业对“双转移”培训提出了如下要求:讲解清楚焊接铜管工艺要求,要达到质量高、工艺性好;微电脑控制各部分功能介绍,接触器端子接线要求,导线在线槽里的走线要求;对制冷系统抽真空过程中对真空度的要求,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得最好,管道连接过程中怎样做到防止漏气,怎么观察压力表等;制冷系统充制冷剂过程,工厂采用定量充注方法,为什么即使差1克都可能会影响效果等。
(三)结合生产实际以项目教学方式开展培训
接受培训的企业员工来自不同的生产车间,大部分只掌握生产的某个流程或者工艺,对相关理论更是知之甚少。为了增强培训效果,要采取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方式开展培训。这样,可以把各个生产环节有序结合在一起,使学员更快理解和掌握其他生产环节。同时,项目教学方法可以方便教师对学员各部分能力的了解,利于今后对各位学员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进而增强培训效果。
与企业共同监控培训质量,是
搞好“双转移”培训的重中之重
(一)考勤监控
考勤监控要双方共同负责。如果只是培训教师负责学员出勤监控,对企业员工的约束力效果甚微。没有良好的出勤率是不可能保证培训效果的。因此,企业派人力资源部员工负责每次考勤登记,定期在企业公布考勤结果,并结合适当的奖惩措施,可以有效约束学员的出勤情况,利于培训有效开展。
(二)培训质量监督
培训质量是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只有校企合作、共同监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培训教师对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 首先,培训教师对培训质量管理目标要清晰。培训质量是培训的重要衡量指标,可以说培训质量是生命线。首先就是根据制冷设备维修中级工要求,对每一部分的质量管理目标要清晰,在培训时要对各个项目明确质量管理要求。如充氧气、煤气质量管理要求:(1)拆氧气瓶、煤气瓶质量要求;(2)学生充氧气、煤气顺序要求;(3)充氧气、煤气安全要求;(4)充氧气、煤气步骤要求;(5)充氧气、煤气动作规范要求;(6)充完氧气、煤气后,装氧气瓶、煤气瓶的要求等。只有目标清晰了,在培训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抓住培训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培训质量管理过程细致化。培训质量管理目标是从大的方向明确质量管理从哪些方面着手,而培训质量管理过程着重从小的方面进行细化,从而使培训质量管理更易于操作。如以上所说的充氧气、煤气质量管理要求有六个方面,在培训中主要从这六个方面去管理。可以把充氧气、煤气步骤要求分为以下一个过程的质量管理:(1)大小气瓶连接管道的连接要求;(2)小气瓶竖立方向要求;(3)小气瓶连接要求;(4)充气时大小气瓶阀门开启、关闭顺序要求;(5)小气瓶充注完毕要求;(6)大小气瓶分离要求;(7)充注时安全要求;(8)灭火器摆放和使用要求等。过程管理细化了,管理效果会更加显著,质量提高会更快。
企业对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 企业对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派干部监控。在接受培训的学员中,既有一线生产工人,也有各生产车间班、组长,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企业代表可以轻松地与培训教师沟通,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培训质量。(2)派人力资源部人员监控。人力资源部人员全程跟踪培训过程,可以随时与企业员工沟通,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与培训教师协调,有助于培训质量提高。(3)企业根据培训员工的生产表现监控。既然培训过程结合生产实际,并且考虑了企业的侧重点要求,那么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学员的技能水平来评定培训质量。(4)根据培训评定结果监控培训质量。学员除了提高了自己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外,还可以参加制冷设备维修工中级考试,通过合格率和优秀率监控培训质量。
“双转移”培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无论是校方还是企业方,都应该重视培训质量,不断总结经验,在校企合作中推动“双转移”培训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汪令来.广东“双转移”战略[J].决策,2008(7).
[2]冯遵安,蒋琴.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3]彭纯宪.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4]张旭翔,王钧铭.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5]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6]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7]张光跃.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7(3).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习指导;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17-03
作者简介:吕艺琴(1976-),女,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广东 河源/517000)
一、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内涵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实现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进行组织与指导的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践中,一般由实习学生所在的中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实习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分别安排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可见,双导师制是一项在教育实习实践中常用,并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肯定的实习指导制度。
学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实践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方法与流程,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该指导模式包括三方面内容:
1.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
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启动、组织、沟通、总结。启动是指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将实习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有的学校教务部门已经分组),对实习学生进行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开始实习的过程;组织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实习观摩活动、开展小组试讲、试教、实施活动方案等具体实习活动的过程;沟通是指就学生在实习活动中的相关问题与幼儿园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总结是对实习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对整个实习指导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并向学校反馈的过程。
2.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
它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介绍幼儿园及班级情况――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观摩――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在实习小组内试讲――指导学生试教(面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实施活动方案,并予以点评。
3.“双导师”共同指导活动
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活动方案设计、试讲、试教和活动方案的组织与实施进行指导。可见,在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中,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各自展开,又产生交集,共同推动学生实习活动开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优势
与传统的实习指导模式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优势更明显,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各自优势,提高实习指导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实现从“学生”向“准教师”的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然而,学校指导教师虽然教育理论水平较高,但不具备直接从事幼儿教育的经验与能力;幼儿园指导教师幼儿教育经验丰富、幼儿教育能力较强,但往往幼儿教育理论水平较低。“双导师制”指导模式能克服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各自的不足,发挥他们各自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指导服务。
2.有利于发挥不同导师的功能,确保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中,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发挥不同的功能,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试讲、试教等实习活动进行指导,更要对实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对实习学生进行鼓励与督促。幼儿园指导教师虽然对学生教育实习进行组织与协调,但其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实习活动进行业务指导。他们让实习生观摩和体验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对实习生的实习行为进行随时、现场的指导,为实习学生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活动正是通过发挥学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各自功能顺利开展。
3.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之间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为学校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平台。在学前教育实习活动中,学校指导教师可以观摩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体验和感受幼儿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与技能,反观自身的不足。而幼儿园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校指导教师的交流,感受到学校指导教师的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强抓紧专业理论学习的动力。可见,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促进了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运行中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其优势的发挥,影响实习指导的质量与水平。
1.指导教师选聘随意
由于实习生人数较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足,以致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乃至政治教师都被安排指导学前教育实习。非专业的指导教师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无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幼儿园也因实习生太多,无法为每个实习生都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许多学生被比较随机地安排到幼儿园的某个班级,该班的主班教师就成为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选聘的随意性,影响着实习指导的效果与水平。
2.学校与幼儿园缺乏统一实习方案
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中,学校与实习幼儿园没有共同制定统一的实习方案,双方对实习培养目标、实习流程、实习考核评价等问题缺乏共识。由于对实习指导活动缺乏清晰的认识与全面把握,指导教师大多仅凭经验开展实习指导活动。实习指导活动充满了指导教师个人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学生的实习活动因此也充满了随意性。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3.实习指导缺乏必要的收入回报机制
学校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活动,学校往往会支付一定的报酬,但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大多未获得相应的报酬。原因在于学校为了降低实习成本,往往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免费实习幼儿园。而幼儿园也因能获得实习生的劳动而愿意无偿接纳实习学生。一般来说,由于实习生能为指导教师做许多具体工作,大多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比较欢迎。但由于没有报酬,幼儿园指导教师未必能全力为实习生提供实习指导服务。有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生开展教学活动中擅自离岗,就能证明这一点。幼儿园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指导动力,自然影响其实习指导质量与水平。
4.“共同指导”缺乏
由于学校和幼儿园一般没有硬性要求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必须在某些环节进行共同指导,而幼儿园指导教师为避免麻烦,也大多不愿邀请学校指导教师参与某些教学环节的指导。学前教育的“双导师制”因此变成了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各自指导,彼此的专业优势难以发挥,难以形成指导“合力”,最终影响实习指导工作质量与水平。
5.实习指导缺乏必要监督、评价机制
有的学校指导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没能在实习指导工作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是抽空到幼儿园来查点一下实习生的出勤率或解决一下园方提出的有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的实习活动中只是起到管理者的作用。有的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让实习学生单独组织教学活动,自己却离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活动因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而显得“随意”,影响着实习指导活动水平与质量。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建议
为更好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目标,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以激发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优势。
1.加大“校、园合作”力度
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为“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搭建稳固的运行平台。学校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重要意义,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予以充分的重视:①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负责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工作,以保证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人力资源投入。②学校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资金投入,并将实习幼儿园及指导教师的费用和报酬纳入本单位的财政预算。③学校应与实习幼儿园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园合作”关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搭建良好平台。
2.确立实习指导教师素质标准
完善指导教师选聘和培训制度,建设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学校要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学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聘、培训和管理办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工作待遇、工作内容等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为学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聘任提供依据。同时,对学校非专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其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其实习指导能力;对幼儿园指导教师,学校应与其个人签订《实习指导协议》,明确其在实习指导中获得的权益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以激发其实习指导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实习指导工作水平。
3.制定统一实习指导方案
树立实习培养目标,明确实习指导内容,规范实习指导流程。学校与幼儿园要委派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制定《学前教育实习指导方案》,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相关问题作出统一规定:①实习指导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学生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职业能力。②实习指导内容:包括保育、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③指导流程: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流程应有所区别。④重点注意事项:明确指导活动中应注意的重点事项,以免在实习指导活动中出现重大失误。
4.建立共同指导机制提升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为加强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通力合作,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目标达成,需建立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机制,内容包括:①实习生情况反馈机制。幼儿园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之间应建立实习情况反馈渠道,以便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学校指导教师。②实习环节共同指导机制。学校指导教师应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对实习生的试讲、试教、活动方案的组织与实施进行指导,并给出评析意见。③重要事件共同处理机制。对实习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学校指导教师应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积极沟通、共同商定处理决定,并及时总结。④实习成绩共同评定机制。学生的实习成绩,应当按照实习方案确定的比例,由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5.建立实习指导活动的监督、考评机制
为了保证“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规范、有序运行,学校与幼儿园应共同建立实习指导活动的监督、考评机制:①实习指导活动巡查跟踪制度。学校实习负责部门应当对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不定时的巡查,及时掌握指导教师的工作开展情况。②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制度。实习指导教师应写好实习工作日志,对其实习指导活动予以记录。③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总结制度。指导教师应对一定时期内的实习指导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④实习生评价制度。实习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可以进行评价。巡查记录、工作日志、工作总结和学生的评价,作为综合评价指导教师工作业绩及是否续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迅速提高师资水平,是任何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特别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师资队伍的现状更加不容乐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熟”,不熟悉中职教学特点与规律,缺乏中职教育的经验积累。二是“不足”,师资来源渠道不畅,专职教师不够,具有高级职称者更少。三是“不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一般不够高。中等职业教育对技能要求很高。作为中职教师,除了应该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亟需建立一支真正的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广大教师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学习。学校应定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去,以利于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吸引力及实用性,同时也为他们开设新学科提供素材。当然,学校也可以到企业中去聘任一些在实际行业部门担任过职务者来讲授相应的课程。被聘的兼职教师的课往往很有特色,言之有物,生动形象,实用性强,且可以把行业中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上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技能培养。
2提高实训教学比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和考核都应在实验室或车间中进行,以“学会做”为标准。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转化,而实践又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当今我国中职教育中对实训问题普遍解决不力,缺乏可靠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践场所。有的虽有成功经验,也缺乏总结推广。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基本上一个模式,教室加示范操作室,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并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进实训教学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提出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摆脱传统的普教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训。实现校企联合,可以实现校企两方的“双赢”。对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不需动用多大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学生通过在企业的见习、实训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企业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窗口。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力的培训;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强调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2)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否提高,新的课程,先进教学方法能否推广,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实训基地的硬件装备水平,软件先进程度和教学环境的优越程度。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动手能力强,能为企业所用,学校就要不断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
(3)实训中教师要加强“教”“学”与“考”的关系。在课程的设置上,80%为技能,20%为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两个重要的因素,两方面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中职教育尤其重要。
(4)除了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学训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推荐他们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同类大赛。
(5)为了保证实训效果,学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实训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从确定实训人员、确定实训地点、委派实训带队指导教师、实训动员、发放实训指导书、与实训单位联合制定实训培训计划、实训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训评估、实训论文总结与讲评、实训总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作者:时小芳工作单位:南阳信息工程学校
【关键词】技校模拟电子技术实习教学实践与创新
1.引言
地方技校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定位与教学实践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存在形式则是很高水准的,模拟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准的教师队伍,而目前模拟电子技术专业师资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摆脱坐而论道的旧框。
2.技校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教学实践存在问题
2.1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模拟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但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大多是照本宣科,他们不了解模拟电子技术学的前沿知识,更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学到应用型的知识,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只讲理论,没有与理论学习相配套的完整的实践,讲解内容枯燥乏味,应用性不强,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比如我们第三学期的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实习学,模拟电子技术实习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理论和实务的学习,让我们能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基本原理和实务,然而教学中这门课程并没有设置公关实习环节,因而做不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2师资力量薄弱
技校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我们学校情况看来,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动手能力结构分布不合理。职业教育的实践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大多数模拟电子技术专业教师没有受过正式和系统的专业培训。二是实践教师缺少培训机会。在平时实践教学中不了解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技能,知识难以更新、技能难以提高。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缺乏有效措施。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的人员。同时,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只有3、4个,且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模拟电子技术学理论的学习,也没有任何模拟电子技术职业的从业经历。
3.技校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教学实践与创新对策
3.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研究确定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建立与邻近课程的联系;建立本课程知识模块和实践技能板块;构建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学生作业。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实践教师的讲课内容,如问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重现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模式变成教师与学生探讨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实践讲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敢说、敢做、思维跳跃等能力,模拟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语言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公关与礼仪这门课中,在前期的理论学习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讲案例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推荐一人出来做总结发言,在总结发言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组同学可对内容进行讨论,整合成最科学合理的答案。
摘要: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笔者学校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极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 :双师型 四种能力 师资队伍
一、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因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有从事教师职业应用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当具备本行业的行业背景,即应当具备“双师”素质。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使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比例符合要求,这样职业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把“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中央财政立项支持的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的四个专业之一,在这两年的示范建设中,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笔者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查来看,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层问题较为明显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整体比例较低,而且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教师断层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问题,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2.教师缺乏深造机会
教师深造学习是提高其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许多教师在深造方面缺少机会,从而造成许多教师知识老化严重现象,业务能力长期不能得到提高。
3.教师缺乏企业经验
大多数教师来自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师教出的知识学生很难适应岗位。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1.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鼓励在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能力。2012年至2013年,笔者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有8名教师报考了在职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实践教师与企业无缝对接,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了解到了市场最新的技术需求,为制订以校企合作为特色、以工学结合为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
(3)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业能力。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修订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鼓励教师考取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提升专业能力。2012年至2013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教师有11名教师考取了高级工,有2名教师取得网络技术工程师证。
(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加强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区域合作及国际交流,根据需要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聘请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示范建设期间,通过4次分别邀请赵志群等职教专家举办专题讲座,4次组织教师22人次到区内外6所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19人次参加职业教育进修学习,组织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网络工程施工6次,举办或参加10次各级各类教学能力竞赛和教研成果评比活动等途径,全面推动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专业群共有9名教师参加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年11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7位教师参加了广西人社厅组织的广西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2012年12月笔者学校选派一批老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参观该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它们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2012年1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选派两位老师到广州工贸技师学院参加了他们一体化课程培训班为期一周的培训。2012年7月、2013年8月共选派了4名教师到常州技师学院参加为期两个星期的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
2013年5月选派两位老师参加了由上海同济大学举办的工业产品设计、动画制作培训班,这个项目的培训为今后教师培养学生参加比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培训学习,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2.从企业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示范建设期间,计算机网网络技术专业聘请了8名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校做兼职教师,将企业的真实任务引入课堂。
3.积极承担课题研究,物化成果显著增多,助推教育内涵和质量建设
2011年12月8日,我们申报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科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证研究》的子课题《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02964-49)通过审核。2012年7月底课题通过专家组评审顺利结题。
2011年7月21日课题《基于校企合作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项目+认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序号:45)已经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审核,被正式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 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此外,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注意示范建设工作的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先后在职业教育核心期刊《职业》等刊物共计24篇。专业老师共参与出版教材11本。
4.组织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工程施工
林胜福、韦鸿举老师与企业共同开发IFID人员定位系统(软件设计部分),按照客户要求设计、调试、安装该项目的软件系统,编写、修改相应的程序代码,关键代码用Delphi和SQLserver2000完成;韦鸿举老师多次到广西南宁天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实现了教研共进。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一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
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范中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信息系参加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比赛屡获佳绩,成绩在广西区排名名列前茅。
经过两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2013年7月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任教师达到17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10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1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人,“双师型”教师达到14人,聘请兼职教师8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五、体会与思考
第一,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远远不够,但又要上课,两者如何兼顾。
第二,企业兼职教师任教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他们只能利用自己双休日时间来上课,这些时间大部分是与学校休息的时间是一致的,如何处理这一时间上的问题。
浙江省的“双证制”教育培训初始于2003年,勃兴于2008年。2003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总工会联合下发了浙教职成(2003)9号“关于组织开展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促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一次。当时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青壮年职工,目的是提高广大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
2008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为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覆盖面,加快延长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出了浙政办发(2008)72号“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紧接着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8)250号文件,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学分制管理制订了具体标准,并在全省做了教育培训工作布置。为有效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在全省的普及开展,后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财政厅联署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9)133号文件。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助推“双证制”教育培训。
“双证制”教育培训规定,以浙江省籍成年居民为主要对象,以农(渔、林)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培训重点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为目标,通过建立成年居民“学分银行”,鼓励和吸引广大成年居民参加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努力使成年居民在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就业创业技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争取全省每年有10万名左右的城乡成年居民通过“双证制”教育培训,提高学历层次。为此,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建立教育、农办、财政、农业、劳动、经贸、建设、统计、科协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总结和部署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县政府承担,列入市、县财政年度预算。此外,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文化课辅导教材已经正式出版使用,“双证制”培训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至此,双证制教育培训从对象、任务、目标到教育培训经费、教育培训教材等都有了落实。
从2008年起,各地政府部门、各类教育培训组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按照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各类“双证制”教育培训。至此形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二次。
所谓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是一种把文化科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成人教育培训形式,是我省农民素质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的深化与完善,是提高浙江城乡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双证制”教育培训包括技能培训与文化课学习、文化考核、学分管理、学历认定等基本内容,其中文化课学习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采用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由教育部门负责为2004年以后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的本地常住成年居民设立“学分银行”,建立培训档案,登记培训信息和考核成绩,并按照一定方法将参加技能培训和文化课面授的课时、技能鉴定等级、文化考核成绩等统一折算为学分,以全面反映城乡成年居民的教育培训情况。城乡成人居民参加“双证制”教育培训,文化考核合格、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经审核由教育部门颁发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成人教育学历。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省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地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地区己经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
2浙江省"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总揽浙江,双证制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经验。
U)加强领导,建立层层联动机制,双证制教育培训扎实有效。据调查,全省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局、人劳局、新农办、财政局、经贸局等部门组成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培训经费,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教育培训机构,至上而下建立起层层联动机制,教育培训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为扎实有效开展双证制培训提供了组织保证、经费保证、人员保证。
(2)创新育人方式,创建多元化培训模式,双证制教育培训极具特色。针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对象是城乡成人这个特点,为了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各地创造了许多办学模式,灵活组班教学;有的采取送教下乡、下企业、下部队;有的或在本地集中办班或委托邻近乡镇,有的依托市、区教育培训机构或职业技术学校;有的将教育培训安排在工余时间,为培训学员提供方便;多元化培训模式保证了学员的报名率、开课率、到课率。
(3)规范管理,建立质量约束机制,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质量。一是多方引力,聘请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及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技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和鉴定考评员;二是建章立制,根据培训特点和需要,建立各类管理制度,如考勤、签到、请假制度,课堂、考试管理制度,成绩和学分审定制度;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学员名册、学籍卡及各类培训档案;四是开展教学研究,定期研讨双证制培训的组织及教学管理情况,邀请相关组织领导检查督导等,并根据培训进展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五是建立“双证”资质认证的鉴定机制,高标准做好文化课、技能课的课程考核工作。
(4)双证制教育培训取得的主要经验。
①建立双证制教育培训机制。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组织开展了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工作目标,以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和招生、“双证”鉴定认定、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培训经费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为抓手,以渔农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重点培训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一是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由市新农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市里还成立由市新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渔农民参训学员实际,制订相应的培训补贴政策,免费向学员发放培训教材,各县区配套经费也己初步到位。三是建立宣传发动和招生工作机制;深入乡镇社区做好培训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本地应培训渔农民信息库,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渔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截止2009年底,已有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广播电视大学等“双证制”学习培训教学点62个,共有3907人报名参加。四是建立“双证”鉴定认定机制;深入做好技能课考证工作,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及8个较大乡镇成校己设立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所),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级组织实施文化课考核工作。五是建立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机制;整合全市五大职教培训中心、基地、市蓉浦学院、各县区成教中心和41个乡镇成教点资源,搭建双证制教育培训协作平台,选定学习培训教学点,组建双证制教育培训讲师团送教下乡。2009年9月7日,全省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舟山市朱家尖召开,来自全省各个地市农办、教育部门的120名与会人员围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交流探讨,舟山市及杭州、嘉兴、台州等地市在大会上发言,与会人员还现场参观了普陀朱家尖成校和舟山市渔农民培训技能比武。
②开展“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六结合”培训一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咨询、培训、推广;二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三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相结合,针对本地产业特色及农民工的要求,重点推出领带服饰、针织服装、机械电机、钳工车床、家政服务、嵊州小笼包等十多个培训工种,并主动与有关企业、乡镇(街道)、村联系合作,开展送培训设备、送培训教师、送培训技术的“送培训下乡”活动;四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相结合,针对一乡一镇难以单独举办双证制培训班的实际,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办班,专门开辟了培训基地;五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相结合,举办服装领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六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家政服务员培训相结合,投入了70万元资金,开辟了家庭清洁卫生、家庭烹饪、衣物洗涤、家电使用、家庭护理、宠物植物养护等6个实训教室。
③创建“三到位”“两把关”“一创新”的双证制教育培训体系。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三到位”即做到认识到位、宣传到位和组织到位。该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学习相关政策精神,提高认识。各镇通过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向本镇居民宣传这项惠民政策。各镇成校都派出教师下农村、走企业进行宣传,通过印发《招生通知》、农村广播等途径大力宣传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在组织教育培训方面,一方面是与2〇〇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列入乡镇考核,另一方面纳入社区教育工作计划。目前,该县11个镇全部开班并组织了教育培训。农民、社区居民报名踊跃,2009年共注册成人“双证制”学员1219名,远远超过计划数810名,许多镇出现“开后门”想进入成人“双证制”班学习的现象。
“两把关”,即把握好教育培训质量关和服务关。面对城乡居民踊跃报名的学习热情,该县确定的教育培训目标是: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精选教师、自编教材。针对学员文化程度不同、差异较大的特点,各成校有针对性地选聘教师,优先聘任那些能适应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师,并在开学典礼上现场颁发聘任证书。在南北两片的师资库中精挑教师,根据“贴近实际、贴近学员”的原则编写教材,让学员学有所用。各成校相应地制定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提高教育培训的严肃性。以人为本、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各成校都充分认识到该服务的重要性,在开班典礼上,都进行服务方面的承诺。
“一创新”,即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首先是把教育培训办在农民、社区居民的家门口;魏塘成校为方便学员就读,在全镇分5个教学点组织教育培训。其次是文化课的辅导因地制宜;各镇根据本地学员的情况,有的把文化课的学科分批次辅导,有的是全部铺开;为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大部分镇把教育培训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第三是提升技能培训层次;技能培训作为成人“双证制”重要内容,该县的天凝、惠民等镇把招进来的学员进行分类,对已经获得初级技能证书的学员统一编班辅导,争取由初级提升到中级水平,为学员早日拿到“双证”奠定基础。第四是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与“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相结合。目前,该县大部分成校都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嘉善学院进行了合作,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成人“双证制”学员继续进行文化学习打通了渠道。
3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出现“上热下冷”现象。政府热,农民不热,市里急,镇、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任务重、内容杂、经费紧、困难多,加上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有的抱着任务观点来对待这项工作,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人数为目的,而不是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农民需求出发,组织开展培训,既无镇、村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足,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持怀疑、观望态度,在还没有真正切身感受到培训带来的甜头和实惠之前,很难表现出对培训的热情。
(2)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不完善。以遂昌县为例:目前,全县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归属当地中心小学管理,县教育局的相关科室负责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下,成教专干在完成了“扫盲、两基验收”等阶段性的任务后,转而成为学校后期管理人员的角色,或是乡镇中心工作的配合者,逐渐丧失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开创性。
(3)成人基层学校的基础薄弱,人、财、物严重不足。乡镇(街道)的成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而现在多数成人学校还无力单独有效承担当地培训任务。以台州市为例,目前全市只有8所成校在镇区内有合格校舍,其它大多数的成校仍处在借场地办学的“打游击”阶段。培训设施和教学设备普遍缺乏,全市成校中可用于技术培训的设施几乎空白,农村成校甚至缺少最起码的教学设施。成校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成人教育力量分散,形不成整体效益。由于现在农村成人教育普遍还依托在中小学没有独立出来,许多成校校长和专干在中小学兼职工作量太重,对成校的工作精力还无法到位。有的乡镇成立的双证制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培训机构独当一面或互相推脱的现象。如遂昌县的20个乡镇,除少数乡镇经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有空余场地供成技校使用外,大部分乡镇成技校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零散的人员和场地,不具备承担各种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条件和能力。双证制教育培训缺乏相对固定的渠道和途径。再加上管理体制、人员队伍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村双证制教育培训的组织和开展。
(4)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发展缓慢。当前,虽然双证制教育培训由省财政拨款,免费培训,但因近些年农村成人教育缺乏教育投入,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软硬件设施欠佳,有的成人学校没有校舍,以租用场地办公;有的乡镇成人学校没有教学设施,以借用场地进行教学活动;有的乡镇成人学校师资不齐,以招用临时工参与日常管理;有的乡镇有校舍也有教学设施,但都过于陈旧,基本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
(5)成人教育培训内容陈旧,与农民和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有差距。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居民和农民群体是一个年龄跨度大、生活水准差别大、知识结构区别大的群体,家庭状况不一,就业观和生活观各有不同,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目的也各有所不同,因而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以衢州市为例,由于产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也多样,如化工、机械、服装、旅游休闲用品等行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各级政府和办学单位虽为之努力,但“双证制”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际仍存有差距。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全省仍普遍存在。
(6)成人教育政策配套及执行缺失,农民转移就业难。社会和企业对于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缺少优惠政策。一是各级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子女就学等缺少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和接纳本地农民工多的企业缺乏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二是用工企业农民录用率较低。近几年许多地区劳动就业主要靠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由于本身的经济承受力和业主的生产经营理念的局限,普遍存在劳动报酬偏低、劳动强度较高等情况,对本地求职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些企业在招工时片面追求高素质、年轻化,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地适用劳动力被排斥于合适的岗位之外。(7)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部分地区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培训机构基础能力薄弱。加之由于农村化技术学校独立建制、编制、人员、经费、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数萎缩,培训能力弱化。据统计,全国2009年与2008年相比,各类成人学校共减少了8384所,其中乡镇成校减少了1577所,学校占地面积共减少了2800亩,固定资产总值减少了24.22亿元,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减少了6.66亿元。我省各类成人学校也有减少的趋势。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力投入总量不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率偏低,人员配置不合理,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8)有的成人培训机构不能正确处理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存在套利和骗取政府教育培训经费的倾向。4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做法浙江化工技工学校地处衢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附近,为充分发挥国家级化工实训基地优势,推进衢州工业立市战略,2008年以来,以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定位双证制教育培训,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工业技术园区,共开办化工类专业培训班25个,1242人报名学习,1165人取证,毕业率达到94%。
(1)校乡联动,广开生源。学校在认真总结前几年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就业市场形势和农民就业需求调查,将培训工作重点放在衝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周边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这两个区域。学校领导及培训处人员多次到上述两地政府有关部门宣传和协商办班事宜。经过努力,两地政府专门发了公函,要求辖区内各行政村务必协助配合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招生。该校也组织招生小组,成天走村串户与村干部和农民交朋友,宣传参加双证制培训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吸引了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的1000名返乡农民工前来报名参加化工专业双证培训。
(2)订单培训,冠名培养。为了方便企业和城乡居民参与培训,提高培训合格率、有效率。学校一是采用订单培训和与企业联合办冠名班的方法,主动登门.把培训班办到企业里。2009年以来,该校为市高新工业技术园区的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九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天氟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顺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鹏化工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举办了企业冠名班,培训后90%以上学员在冠名企业就业;二是送教到农村,把双证培训办在农民的家门口。该校在生源较为集中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租赁教室,先后共举办了二十一个班;三是实行错时教学计划;针对成人的生活和工作特点,该校不惜培训成本的增大,专门安排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平行班,错开上课时间重复上课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由于学员在家门口上课,能够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生源更广了,有效缓解了农民到课率的问题。
(3)择师选课,提高质量。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实践则是教学质量的检验。为此,该校通过四个环节确保教学培训质量。①精选优秀任课教师;学校专门在《巨化报》刊登广告,招聘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化工工艺员、化工机械员、化工安全员担任授课教师。做到教学方法更加贴近职工和城乡居民。②科学设置课程;在充分听取用工企业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突出课程设置基础化、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还视企业需求增设了《员工规范》、《应用文写作》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具体课目章节的增删则由任课教师和用工企业总工程师协商决定。③加强教学管理;为了把握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力求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在培训中开拓创新,千方百计加强教学管理,实行班主任班头课尾两次点名制度、任课教师每课填写教学情况表制度、培训学员考勤奖惩制度、任课教师津贴与学员到课率挂钩制度。④加强实践操作;文化理论课结束后,学校依托巨化集团公司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条件,有针对性地安排学员到企业生产一线定岗进行实习实训,着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校企合作,促进就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促进培训学员就业。在办班之初先与有用工需求的化工企业洽谈招工培训事宜,签订培训用工协议。例如:衢州海顺化工医药有限公司在该校举行的第三期双证制教育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就郑重承诺将从该期培训班中选招120名优秀学员。又如该校与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联办的冠名为“华晶班”、“富士特班”,学员一毕业,就被招聘在企业就业。目前,衢州市工业技术园区的元立钢铁公司、中宁氟化公司、建华化工公司、凯圣氟公司、国光公司、建橙公司、九洲化工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都接纳了双证制培训学员就业,有的达成了用工的意向。校企间的合作,给学员吃了“定心丸”,有力的促进了培训和就业工作。
(5)依托区域经济政策,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杭州市政府出台以发放教育培训券统一考试的政策,帮助劳动年龄段市民和外地来杭务工人员提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发放教育培训券的形式进行“双证制”教育。“双证制”学员参加由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学,并达到一定的课时,通过市教育局和市劳动局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者,可取得由市教育局颁发的成人职业高中文凭和由市劳动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杭州市各校举办的“双证制”教学班,经过系统的教学,学员们统一参加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文化课考试。考试由杭州市教育局派人巡考,考试严格按照考试程序进行,考风良好,学员们考出了真实水平。自2009年3月杭州市开始推进成人“双证制”学历教育,至2010年10月底,杭州市城区共有4.68万人先后到市教育局认定的122家定点机构中参加培训,其中18320人取得毕业证书,文化课培训共兑付经费2282.14万元。
借鉴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操作及成功的经验,浙江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教改探索创新,在成人大专层面上铺开“双证制”教育培训;并以车工、铣工、钳工、焊工、电工、化工工艺为主要领域。实践证明,成人高中“双证制”向高学历“双证制”教育培训拓展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年实践,社会反响甚佳,取得了四项成效:一是开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为教学改革的推进打开探索之门;二是更大程度满足了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三是为政府提供文、技双精,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之道;四是学员在取得“双证”后,增加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本领,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5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1)实施“三并重”战略。从2011年起,在开展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中,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战略。具体做法:一是要从扩大培训规模、注重质量转变到培训质量第一,兼顾培训规模;二是总结经验教训,规范教育培训标准;做到发展与规范并重,做到发展中有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三是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到更加突出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
(2)以“五个抓”为对策,推进城乡居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
①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精品工程。根据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返乡农民重点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组织技能重点培训项目,做好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双证制教育培训。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工业、农业优势产业现状组织几个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对转移效果好,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②以培训质量为目的,实施城乡居民就业转移工程。就业转移工程要突出技能培训,要以“1+1”为目标,即培训对象取得一份证书,一份工作合同。为此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使接受培训者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各培训机构一要抓好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各级政府、办学机构要做好教练员、推荐员、宣传员多种角色,为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就业多跑腿,多做说服工作。
③以财政扶持为措施,实施农民培训创业工程。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面的扩大,培训质量要求的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培训资金应进一步加大。一是加大对重点培训基地的财政扶持力度;建设特色明显、功能配套的区域性重点培训基地。二是加大对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招用农村劳动力(含农民工)并签订一定期限合同的企业,按录用数量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三是加大对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尤其是失地农民应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
④以培训特色为抓手,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重点工程。“双证制”教育培训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效果,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居民素质教育及转移培训的新途径、新办法。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发展要求,积极组织特色培训,开展订单培训、冠名培养,采用夜校、技能实训、参观取经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抓重点、抓亮点、抓特色、抓典型,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⑤以培训规范为途径,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满意工程。各镇乡街道培训机构要做到:有完善培训的基地和教育培训计划;有专职、有专业、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有规范健全的工作台账,名册、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齐全;有严格的考试鉴定制度和标准。要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镇乡街道除上级政府拨给的经费外,还须投入配套资经,要确保教育培训课时、内容到位,杜绝以会代训等形式主义;要加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检查,监督功能,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3)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要突出“三个结合”,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做好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有新的突破。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深入,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会的各种资源,扬长避短,走自主办学和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依托联合办学的优势,拓展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要把联合办学的文章做深、做透。农业部计划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农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千力量。双证制教育培训要主动参与和贴近“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争取有所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二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拓宽培训领域和提高培训质量上有新的突破。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将进一步拓宽城乡成校和农广校工作的新领域,扩大农民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农民进城、外出务工日渐增多,对文化、技能培训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要认真研究措施,争取工作主动,把加强农民文化、技能培训作为推进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增长点,在学历提高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系统培训。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实行“订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文章,力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上有新的突破。在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城乡居民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学校的特色。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直接,最有发展活力,理应让社会更加满意。建设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形成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对一般职校产生辐射作用,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最终大幅度提升职业①加强队伍建设,向履职能力要质量。以“管理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专家队伍”建设为重点,在提高队伍的“履职能力”上动脑筋,想办法,从而提升“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的管理水平、从教水平、综合能力和社会形象。
②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责管理的作用,引导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以“比”找差距;以“学”蓄能量;以“赶”寻突破;以“超”谋发展。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严格执行教学标准和评估办法。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对照管理办法,加强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制定“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服务规范和必须具备的硬件、软件条件;要做好教育培训管理过程的制度建设,保证档案完整管理;要注重加强师资方面培训内容上的教学研究、实操技能传授的经验交流。做到从培训到取证的全过程“教学培训有计划、教学过稈有组织、实训场地有使用、鉴定流程有记录”。
③创新思路,与时俱进,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省的“双证
制”教育培训实现了快速发展,全省考核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管理服务方式越来越丰富。2009年“双证制”教育培训人数突破12万大关,完成了省政府规定的目标计划;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达16.5万人。为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必须谋求科学发展。
④做好职业培训教材编写与省级试题库的建设,完善职业考核评价标准,推行企业评价模式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有效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考培分开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⑤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增强乡镇成人学校的培训能力。乡镇成校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阵地,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在保留乡镇成人学校的同时,将条件好的成人血校建设延伸到乡镇,实行联办,或可以办流动的成人学校;将城市教育培训的优质资源向乡镇延伸,增强乡镇成校培训活力、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