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器人培训总结

机器人培训总结

时间:2022-09-13 11:4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器人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器人培训总结

第1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摘要:机器人行业企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日趋壮大;机器人相关职位应运而生,人才需求出现缺口。五年制高职需充分把握时机,抢占新技术高地,及时有效地开发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为职校生创造更广阔的职业空间。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34-04

作者简介:过磊(1980—),男,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讲师,机电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机器人技术应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3254,主持人:过磊)

一、课程开发缘起

(一)技能大赛为指引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赛项始于2008年高职组,2011年后更名为机器人技术应用赛,2012年、2013年该赛事分别在广东顺德、安徽芜湖连续举行。2012年,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开始添设中职组,至此,该赛项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全面展开,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1~3年级学生可报中职组,4~5年级学生可报高职组。高职组竞赛目标为引导职业院校关注行业在机器人技术应用(尤其是自主识别、自主决策技术)、智能输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培养企业需要的机器人使用、维护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中职组目标为引导职业学校关注行业在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使用)的普及。

(二)人才需求为支撑

1.全国机器人相关职位调研

2013年7月,全国机器人相关职位共有1 630个,其中硕、博职位82个,本科职位758个,大专及以下职位790个,2013年7月大专及以下机器人相关职位地域分布如下页图1所示。统计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职位少于10个的归于其他(数据源于智联招聘)。按学历划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胜任职位占总数的48.5%;按地域划分,机器人职位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北京、辽宁等地,与这些地区的机器人产业规模相关。为增加可比性,将同期数控相关职位作为类比,数控职位共有2 789个,其中硕、博职位12个,本科职位305个,大专及以下职位2 472个,两者的比较如下页图2所示。对高职毕业生而言,职位绝对数量不如数控,约占1/3,但其发展空间巨大,深造机会更多。

2.“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职位调研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已有10个城市在2013年7月通过智联招聘征召机器人职位相关人员,其具体分布如下页图3所示,比重如下页图4所示。共有机器人职位274个,上海龙头地位突显,占总数的59.9%,排在其后的分别是苏州、南京、杭州和宁波,无锡和常州并列第6,各占总比重的2.2%。值得一提的是,昆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需求明显,共出现18个职位,占苏州一半的比重。从职位绝对数量分析,无锡需求数量偏少,机器人企业分散,以研发、为主,对学历要求高,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但周边城市上海和苏州机器人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大专及以下人才需求明显。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尽快开设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随时关注机器人产业动态变化,积累经验、抢占高地,积极为专业开设提供条件。

二、职业职位分析

以“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上海的164个大专及以下机器人职位为样本,其职位类型细分如图5所示,比重排序依次为:销售类占19%、机械类占18%、电控类占17%、培训类占15%、制造类占14%、行政/服务类占8%。可见,机器人专业开发除机械、电控、制造等技术类课程外,还需营销、管理、培训、文秘等服务类课程,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相对简单,应以技术为主,比重占49%(机械、电控、制造三者相加)。

适合职校生的12个典型职位(不完全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包括职位名称和职位核心要求。职位要求分析表体现出需求集中在机器人安装、调试、使用、维护、销售、培训等方面,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机器人常识,安装、调试、维护能力,编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日语)水平等。

三、课程开发流程

职业学校在技能大赛指引下,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对新技术、新项目转化为新课程和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在条件具备时,从企业真实职位出发,分析职位能力,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由教师设计学习情境,对典型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形成课程标准,并通过教学实施加以评价、改进。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如图6所示。

由此可见,职业分析需与教学分析相结合,旨在通过职位、工作过程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学习领域。经专家、骨干、教师群体分析讨论,机器人技术应用学习领域集中在机器人常识、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上,并据此进入学习情境设计。

四、课程核心要素开发

(一)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机械结构、传感技术、计算机控制等专业技能,成为能从事机器人安装、编程、调试、操作、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

课程基于项目式教学法,设计提炼5个典型项目,以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训练平台ZKRT-300为载体,介绍机器人技术应用知识。项目循序渐进,通过项目描述、目标、实施、评价、总结、拓展和巩固等形式,熟练掌握机器人技术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学习情境项目设计如表2所示。

(三)课程评价

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评价按项目划分,每个项目结束后,师生共同完成项目评价表,评价方式分为自评、组评和师评,比重分别占40%、30%和30%,项目评价表如表3所示。

机器人竞赛逐年增加,机器人技术开始普及,机器人职位日益增多,对五年制高职而言,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的开发刻不容缓,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空间。笔者通过对机器人技术的调研,提供了上述五年制高职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希望能为职业院校机器人教育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高职组)”规程[EB/OL].(2013-08-22).http://wenku.baidu.com/view/8c7c2de019e8b8f67d1cb903.html.

[2]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规程[EB/OL].(2013-08-22).http://wenku.baidu.com/view/6fc158ece009581b6bd9eb88.html.

第2篇

关键词:机器人实验教学;项目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68-02

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产物,涉及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代表了当今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当前,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服务机器人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并给予较高的重视。机器人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广泛、实践性强、探索性丰富等特点,是面向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本着“技术强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机器人资源为依托,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展了机器人实验课程并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满足用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此,本文在分析国内机器人实验课程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机器人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依托,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器人实验教学的现有问题

目前,机器人教学在国内各高等学校迅速发展,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并开展了机器人实验课程。虽然机器人教学工作发展迅速,但是完整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在机器人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1.实验平台单一。目前,阻碍机器人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搭建机器人实验平台所需的器材费用非常高。譬如:一套安川小型工业机器人高达十几万元,一套包括控制器、传感器、马达和零部件等的乐高机器人教学专用套装一般需要六七千元。另外,机器人的组装和维护所需的硬件设备和人力投入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由于受到经费等原因的限制,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只能购买并搭建一到两种机器人实验平台,因而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资源非常有限,也难以开展多种机器人实验,导致机器人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广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2.教学手段传统。机器人实验不仅要求学生要动手,还要求学生要动脑,但目前机器人实验的开展以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和学生按照步骤操作为主。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按照明确的步骤即可完成实验,无须自行查找资料、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行团队合作。在机器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实践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进行学习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往往很快就遗忘所学的内容,在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后收获不多,甚至印象不深,从而导致机器人实验的教学效果较差。另外,对学生实验课程的评价依据只能是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和完成实验,不能有效地区分出部分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不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按部就班式的实验操作,也不能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心理,这也导致了机器人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教师资源匮乏。机器人课程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到相当多前沿领域的技术。因此,机器人实验教学对教师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实践的能力。然而,由于机器人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完整的机器人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教师队伍尚在建设中,专门进行机器人教学活动的教师较少,在机器人实验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就更少了。所以,在开展机器人实验教学方面,各高校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

二、“项目式”强化训练的实验教学方法

针对已发现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探索总结了一套“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机器人实验教学方法。

1.进行项目训练的教学。为了推行“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安排了工业自动化强化训练Ⅰ和Ⅱ两个课程。其中,强化训练Ⅰ是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的基础课程,以教师课堂授课和安排实验为主。强化训练Ⅱ是后续课程,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内容,将机器人作为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的学习平台,以机器人各种工作站的搭建为具体任务,开展机器人系统结构、系统集成等教学,整个环节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设计有多个不同的项目任务,供学生自行组队、自由选择。每个小组根据选定的项目任务,自行进行组内分工和安排工作日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程序或辅助设备的设计和实验。

通过丰富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学生的机器人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项目任务,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项目任务加强了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对学到、用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基于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线分拣系统设计”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在4周时间内搭建一个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对传输带上的不同颜色(黑色和白色)、不同材质(金属和塑料)的物件进行识别,并将不同的物件从传输带上搬运到指定的区域。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协商项目分工和安排项目进度,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搭建了由PLC控制的生产线,实现了PLC与机器人的通信,对机器人进行了示教编程,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调试。教师每周对学生的项目进度进行1~2次监督检查,并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

2.推动实践项目的开展。在课外时间,进行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实践项目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项目式”实验教学方法的一种实践形式。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自2009年起,建立了一个可容纳50人的机器人实验室,每年参加ROBOCON全国机器人大赛,以比赛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设计和应用机器人。此外,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RP),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挑战杯等实践活动。不少学生以机器人为主题进行创新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项目式”强化训练的实验教学方法重在实践,离不开完善的实验平台。针对上述由于价格昂贵而导致“实验平台单一”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依托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现有机器人教学资源,将其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搭建了多个机器人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三菱和西门子PLC培训、单片机培训两个基础平台,广州数控机器人和日本MOTOMAN-SV3X工业机器人平台,以及基于机器人比赛开发的智能车机器人实验平台。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既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理论的实践平台,也为机器人项目式训练和比赛项目实践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4.优化交叉课程的教学。机器人学科综合性很强,涉及多个学科,推动机器人实验教学须要优化交叉课程的教学。交叉课程教学的优化能够提高机器人实验的教学质量,而机器人实验课程又能为交叉课程的教学提高实验平台,学生能够在机器人的实验中验证和运用交叉课程的知识,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机械学院将机器人控制系统作为PLC和单片机强化训练项目来开展,使得学生在PLC和单片机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借助机器人的实验了解控制系统和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控制原理,在完成机器人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并进一步学习PLC和单片机的知识,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着力教师素质的提高。“项目式”强化训练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通过多种形式着力提高机器人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机器人高峰研讨会,开展各种教研沙龙和网络教研活动,与优秀的教师团队交流学习;组织教师前往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当前市场上的机器人产品;对积极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师进行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机器人实验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整合机器人实验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具体的项目任务带动学生进行机器人的学习。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雷静桃,刘亮,张海洪.“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5).

[2]郭艳婕,桂亮,金悦.基于本科生的机器人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5,18(01).

第3篇

上半年工作目标:

1.坚持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兴趣特长普及性活动。重点抓好围棋、跆拳道、中国武术、小模特、民族舞、拉丁舞、街舞、酷吧机器人、航模、沙画、葫芦丝、钢琴、吉他(尤克里里)、架子鼓(非洲鼓)、相声曲艺等18项专业的培训工作,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促进广大青少年特长的提升。

2.坚持免费开展公益性活动。利用寒假等节假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与学校联合组织研学活动。继续打造“四点半彩虹公益学堂”品牌活动,充分挖掘“彩虹”公益活动特色文化,做实做优“四点半彩虹学堂”、“彩虹围棋学堂”等公益学堂,招收一批家庭贫困、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免费学特长。

3.发挥校外活动中心的辐射作用,整合周边城区“学校少年宫”优秀师资带动“农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4.办好家长学校总校,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完成情况:

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很多的工作计划没有得到实施。到5月下旬中心才开展了“四点半彩虹公益学堂”和周未特长班。

利用疫情这段时间,中心主要做的工作有:

1、 对新科技馆进行规划、设计;

2、 修缮了中心房屋渗雨的问题,楼顶重新做了防水,对中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3、 对中心课程进行了优化调整,规划下半年工作任务。

存在问题:

做为公益性培训机构,无教学管理人员,无专业艺术老师,建议局领导能优化师资给予配置。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开展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课堂和活动。联合学校做好校外教育的组织联络工作。开展公益讲堂,邀请孩子、家长免费听各种知识讲座;开展多样的校外活动,带孩子拓展社会实践,增加孩子的认知能力。中心将继续开展好“四点半”彩虹课堂、国学课堂、家教沙龙、才艺沙龙、出彩少年郎等公益活动。同时我们利用中心艺术教师积极、义务地为有需要的学校打造特长兴趣社团。

2、做好机器人科技馆的改造建设

下半年建成机器人工作室,与宿迁学院机器人创客项目合作,做好机器人的教育培训,让孩子们了解机器人的搭建、编程及参加比赛,培养孩子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真正认识智能机器人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3、建立新的运营管理机制

今年中心将开设舞蹈、美术、书法、围棋、葫芦丝、竹笛、“四点半”课堂等项目。特长班采用分块化管理,主要分为舞蹈组、书美组、“四点半”彩虹学堂组、器乐组、棋类组,每个组由一名工作人员做组长,负责该组的特长班教学管理、考级和各项活动及比赛,让项目都有团队,让团队管理让他们课程出彩,办出特色,塑造精品。

第4篇

辅导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没有专职的辅导教师队伍,承担指导学生制作电脑作品和机器人任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不但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必须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和电脑设备的日常维修等工作,教学和日常业务工作都比较繁重,况且从事这些烦琐的工作也很难做出突出的成绩,所以他们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无法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师相比。另外,很多学校只是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活动,学生参与面较窄,从事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的辅导教师很少。笔者曾对广州市中小学校开展机器人制作活动的现状做过调查,据统计,广州市有1605所中小学、175万名学生、13万名教师,但只有116所学校开展了机器人制作活动,569名学生和152位教师参加了机器人教学和竞赛,机器人辅导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千分之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市尚且如此,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更不容乐观,所以目前来讲,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如何加强辅导教师队伍建设

1.呼吁高等师范院校设置机器人制作等专业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包括电脑作品制作和电脑机器人制作两个项目。由于辅导教师上大学时学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大部分教师靠自学和参加短期培训来获取相关专业知识,这给他们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教育活动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我们呼吁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学科设置改革,设置“机器人制作”等科技教育类的专业,为中小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辅导教师队伍。

2.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建立市级和区级的科技教育活动交流与体验中心,作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科技教育基地,活跃常规研究与实践交流。同时,开设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等项目的继续教育课程,利用面授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辅导教师的培训,尤其重视农村中小学辅导教师的培训,丰富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从而打造一批高素质的辅导教师队伍。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每年组织多次“送教上门”活动,组织从事多年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的骨干教师到各区举办培训班,进行上门培训。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直接参加面授培训的教师多达1500多人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教师

学校要为辅导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学习机会,把他们送到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进行脱产学习和继续深造,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同时,聘请科技教育专家和教授到学校开展科技讲座,现场指导辅导教师和学生开展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活动,让专家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全面提升在职辅导教师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促进辅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辅导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增强专业意识,提升专业水平,拓展专业领域。所以,作为一名辅导教师,需要自己把握好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1.知识更新是促进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知识更新是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要素。辅导教师必须有勤奋好学的态度,有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不断帮助学生解决无数个未知的技术难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也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辅导教师普遍存在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缺乏学习提高的时间和机会、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工作成就感不高、没有专职辅导教师的编制和职称评定困难等突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考虑辅导教师的难处,解决他们的编制和职称评定问题。学校应配备专职的辅导教师,为辅导教师提供参加各种科技会议和培训的机会,在制度保证、运行机制和奖励制度等方面向辅导教师倾斜。合理的奖励机制关系到辅导教师的名分、地位、待遇等。因为真正要在科技活动上做出成绩来,仅靠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休息时间。在辅导教师队伍中,不计时间、不计得失的教师很多,他们经常利用早、中、晚的休息时间,放弃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制作电脑作品和机器人。所以应该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对在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辅导教师,在发放奖金、评定职称和评选先进工作者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充分调动辅导教师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3.教师发展要有创新和进取意识,有为才能有位

一流的辅导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科技人才。作为一名辅导教师,要有科技创新和勇于进取的意识。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不进则退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就要有新主意、新办法,并要善于思考和总结,积累经验和实验素材,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撰写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论文、编写科技教育校本教材、承担各级有关科技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等,逐渐成长为专家型的辅导教师。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夏涛老师、广东实验中学的刘忠毅老师、海珠区实验小学的郑贤老师,他们都是从科技教育工作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后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并成为广州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笔者也多年从事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等科技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并在普及机器人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被教育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十佳辅导教师”、“全国杰出机器人教练”和“全国十佳优秀机器人教练”等荣誉,现在又肩负起广州市中小学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等科技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一名辅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只要有所为必然会有地位,在帮助学生放飞梦想的同时也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加强学校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辅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在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辅导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辅导教师的学习、进修、交流和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加快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为国家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省略/jrzg/2006-03/20/content_231610.htm.

[2]中国校外教育网.省略.

[3]河北教师教育网.省略.

第5篇

一、校本课程学员的挑选

每学年的开始,我们都要进行校本课的双向选择,同学们要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来作为自己选修的课程。而老师也要对选修了自己课程的学生进行一次挑选,以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挑选智能机器人校本课学员的原则有哪些?(1)学生必须喜欢智能机器人这门课程。这是挑选学员必须要遵守的原则。(2)要挑选家庭经济实力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有比较好的环境。如果同样的两个孩子,一个家庭条件好,能够自己购买智能机器人去练习搭建,家里也有电脑用来编程;另一个只靠课堂时间来学习。那么他们两个学习智能机器人的效果就会不同。(3)要挑选计算机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智能机器人不光是要把机器人搭建出来,更重要的是怎么让你所搭建的机器人完成既定的所要达到的功能。

二、器材的合理利用

智能机器人需要用到很多的零件等进行搭建,而由于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学校不能为每一位上校本课的学员提供一套智能机器人套装。因此,就需要校本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器材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分项分组的学习。比如,将一部分学生安排进行智能机器人的搭建;一部分人进行编程学习;更有新加入的学员就需要对套装的各个零件进行认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

三、开展机器人教育,我们还需要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机器人教育正常开展

为了将机器人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我们为七、八年级选项机器人校本课的学生每周上两节机器人校本课、每天下午放学又有部分学生在训练、在暑假、寒假培训新学生。结合学校新课改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参与面上,不仅有部分学生作为兴趣小组的形式参与,更注重把机器人引入学校校本研究中,保证机器人教育在我校的普及与提高。我们还自编教材,把机器人教育纳入课程表,让更多的学生系统接触、学习神秘的机器人,引起了全校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中引发了“机器人热”。

四、比赛对校本课程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我国的大中小学校大力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已实施了多项举措,“以赛促教”是根据此学科的特点及青少年所具有的挑战心理而实施的举措之一。每年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方面的比赛。正是有了这样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学习的更大的热情。以我校的机器人校本课的学生为例。在刚开始学习智能机器人的时候,学生对机器人的学习虽然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但是听说要去参加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高了。平时都是校本课时间在学习机器人的搭建及编程,自从听说要去参加比赛以后,学生放学以后也自动要求练习搭建和编程。有的学生还把编程软件带回家中,自己在家进行练习。而在比赛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去参加比赛以后,学生就会观察其他队的智能机器人是如何搭建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去问对方的程序是怎么编的,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因此,学习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比赛反过来又对学习进行了促进。

五、机器人教育的成本比较高

第6篇

一学期来,严格按照开学时制定的教学计划看站教学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总结。

二、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担任学校的农远管理员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做好资源的下载与以及农远设备的使小草[***]用与维护,为全校教师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主要完成了学校学生机房电脑及其它设备的维护;全校多媒体设备及教师笔记本电脑的日常维护;协助教导处完成了全校学生电子学籍录入、相片采集及数据上报;学校班级论坛的用户注册及电子图书馆内电子图书的上传等工作;并完成了学校领导安排的所有任务。相关文档: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三、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准时参加学校各项会议、校本培训。

四、教学成绩

组建了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并在宣城市首届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小学机器人灭火团体一等奖,个人第一名、第四名及第六名;小学机器人足球个人第四名。并代表宣城市参加了安徽省“讯飞杯”第十届机器人大赛。

五、教研成绩

1、获得了宣城市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第7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工业机器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93-03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旺盛。为了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实现与传统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很多新升本科院校将学校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施“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1-2]。上海电机学院提出“培养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并确立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3]。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集成的典型代表。这一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卫生、办公自动化及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4-5]。社会对掌握机器人技术的人才需求旺盛。作为技术应用型院校,为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海电机学院开设了“工业机器人”这门课程。机器人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开设与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本文对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课程性质与特点

“工业机器人”安排在本科的第七学期,是唯一一门系统介绍某一设备的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布如表1(包括4学时实验)所示。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理念,课程内容侧重实践和应用,注重理论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典型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运动分析,理解动力学原理和机器人控制技术并能进行简单的机器人编程。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现场最需要的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技术,为今后从事工业机器人使用和相关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各章节知识点较独立

本课程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机械结构、运动学、环境感觉技术、控制系统、机器人编程等,包括机械学、自动控制、传感技术、计算机等相关内容。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多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学习时需要将各种知识综合运用。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内容广、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机器人课程各章节之间内容相对比较独立,由结构到运动学,由运动学到控制,没有一个贯穿的主线,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不清前因后果。

3.2 重讲授,学生独立思考少

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在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显得更加不合理。采用幻灯片授课,虽然能让教师从繁重的书写任务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一掠而过不留痕迹的做法让学生根本无暇进行独立思考,有时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授课内容都没有印象,致使授课效果变差。

3.3 重理论轻实践

本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比较侧重理论部分,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在总课时32学时中,实验只占4学时,这对掌握机器人应用技术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且均为验证性实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 改革措施与实践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海电机学院的办学方针,结合课程本身特点和现实情况,总结课题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改革措施,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尝试。

4.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

针对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各章节知识点较独立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找到贯穿各章节的主线,理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先从机械专业学生比较熟悉的机械结构入手,通过对机器人三大组成部分(机械部分、控制部分、传感部分)之间关系的讲解,进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和环境感觉技术的学习。机器人运动学的部分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相对吃力。遵循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原则,先介绍齐次坐标和位姿描述等基本概念,在对机器人的位姿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建立的方法和步骤,既要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又不过多纠缠于繁琐的公式推导。最后讲解机器人编程,使学生对机器人控制的认识提高到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

另外,在讲每个章节时,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的前沿进展、最新的成就成果,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4.2 采用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1)丰富实例激发兴趣。在进行新的知识点讲解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收集的教学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实验室现有的FANUC机器人为一基础案例,并将该案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机器人各章节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图1所示。在讲解案例过程中指出相关知识在该机器人上的应用并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与应用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个实际案例就在学生身边,拉近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授课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注重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一改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机器人机械结构部分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在讲解时将各部分结构设计的要点以及常用的运动形式指出;然后让学生利用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中学过的知识,设想和讨论可以实现相应运动的机构有哪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驱动方式;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做一套完整的机器人机械结构方案,由教师对相应方案做出评估。

在机器人应用现状和未来前景等较活跃的领域开设课堂互动内容,鼓励学生从最新的科技文献、新闻甚至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中去了解获得,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活跃了学生的专业思路。

3)增加现场教学环节。机器人中有些内容和概念比较抽象,比如机器人的自由度、精度、坐标系和机构简图等,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采用现场教学法,先由教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机器人的观察进行思考。然后教师结合机器人的运动对每个概念进行讲解,最后集体讨论。

坐标系在机器人学习和使用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常用的有全局参考坐标系、关节参考坐标系和工具坐标系。机器人可以相对于不同的坐标系运动,在每一个坐标系中的运动都不相同,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利用现场教学法,讲到每一个坐标系时,可以操作机器人让其在相应坐标系下运动。设定同样的参数,最终到达的位置不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坐标系下的运动。

现场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加深了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效果比较显著。

4.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课题组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在机器人认知和机器人编程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开发FANUC机器人故障诊断实验。实验时,教师预先设置机器人常见故障,要求学生对工业机器人运行过程中故障进行诊断,能根据系统报错代码判断故障含义及原因,并通过实验排除故障。故障排除后,能重新校准初始位置,并在新坐标系内实现系统正常运行。该实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实验过程中,不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可能会找不到原因,但学生学习兴致很高,小组里每一名学生都会积极查找故障原因。学生反映这个实验虽然难度较高,但能让他们体会到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4.4 注重师资培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工业机器人涉及许多专业领域,对任课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保持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上海电机学院采取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讨应用型本科“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改革措施。课题组将其应用于平时教学中,授课效果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并在实践中继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0-83.

[2]王洪,高林,杨冰.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J].教育与职业,2006(12):5-7.

[3]夏建国.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特征与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1(7):67-68.

第8篇

摘 要:本文以潍坊在信息化环境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介绍了潍坊在信息化环境下丰富创新活动内容、搭建创新平台和创新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做法,阐述了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0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本文以潍坊在信息化环境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介绍了潍坊在信息化环境下在丰富创新活动内容、搭建创新平台和创新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做法,阐述了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作用。希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能够得到更多教育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的关注,为推进区域全体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一点启示。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新渠道

随着信息理论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来解释、理解人的思维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能力。从创新教育角度看,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信息技术创建一个无“权威”束缚和民主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机会,促进人脑的多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鼓励探索知识的奥秘,不断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新载体

信息化环境为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空间和技术支撑平台。潍坊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充分认识到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作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新兴技术手段,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机器人教育、动漫教育,运用信息技术为创新活动内容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电脑机器人技术融合了造型技术、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充分地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更是智能技术的结晶。开设电脑机器人教育课程给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活力,成为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智能平台。潍坊机器人教育试点自2002年至今,坚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思路和解决问题,坚持自主动手动脑,坚持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全市先后建成中小学机器人实验室109座,配备各类教学机器人2700余台,编写《中小学机器人校本系列教材》,配发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的视频演示光盘,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依托机器人实验室,我们积极开展机器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研究,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通过机器人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和方法。例如:在部分学校开设机器人必修课,将机器人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形成“以必修课为面,以活动小组为线,以竞赛项目为点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链条”,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大幅提高。还比如:通过整合区域办学力量,组建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机器人创意等项目教研组,定期开展机器人教学研讨活动,形成以强带弱、以高带低、高低结合、共同提高的机器人教学研讨机制,走出了小学阶段打基础、初中阶段重点培养、高中阶段出成果的“小、初、高梯队式培养模式”,使大批特长生人才脱颖而出。

动漫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新科技、数字化技术和文化创意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动漫产业在全球得到爆发式的高速发展,动漫创新人才短缺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潍坊从2010年起在中小学中渗透动漫教育,为培养信息化创新人才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努力。目前,全市有105所全国动漫教育实验学校,建成标准中小学动漫实验室105座,在动漫实验学校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实验课程开设、动漫教材和软件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探索,总结形成了“三步六环任务导学法”、“阶梯式五步教学法”、“教师结对制”、“学生帮扶制”等实验教学规律和方法。发挥动漫企业人才技术优势,在全国知名动漫企业建立“潍坊市中小学动漫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动漫企业进校园”活动,宣传动漫文化,普及动漫基础知识。依托高校动漫师资理论优势,在动漫教育教学和动漫专业发展方向强化教师高端培训,培养大批动漫骨干教师,形成了潍坊“基地建设、实验教学、校企合作、高校拉动”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动漫基地建设模式,培养了大批动漫创新人才,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了一股清新的动漫科技风。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新平台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为学生探究习得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信息技术的互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作用的能力。潍坊于2012年建成基于全市共享的首个中心学生数字图书馆,形成藏书近20万册、2200余种基础教育数字期刊、近300种基础教育和重要综合类报纸、180多所著名大学优秀硕博论文和重要会议论文、近万个数字教育视频的规模。潍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对国内五大图书供应商的数字图书及音像资源进行了整合,重构了跨库搜索引擎,实现了一站式登陆访问,使学习和阅读图书变成了一件随时随地方便的事情。

信息技术虚拟现实的仿真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需要、体验和联想,有助于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目前,潍坊正在借助信息技术建设基于全市共享的大型网上虚拟实验室,计划覆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当前,已经建成物理数字化互动仿真教学实验系统,含有188种组件和208个实验案例,能仿真电学、波、光学、力与运动和声学实验。建成化学数字化互动仿真教学系统,含有233种组件和143个实验案例,能精确仿真化学反应,并能够绘制图表分析实验数据。安装数字星球系统,通过软件控制地理数字资源,融合多媒体信息实时互动及屏中屏演示功能,实现了用数字视像圆球体屏幕,以立体模式展示天文地理信息,使人们能够从全球、整体、综合和区域的角度研究探索宇宙空间环境和地球环境,为学习者创建了一个真实感知地理环境和时间跨越的体验平台。

四、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新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而且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教育领域内,运用信息化手段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无时空和主体限制的特性,变革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普及教育的组织形式,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推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人享有的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潍坊通过举办人人参与的网上中小学生科技节,组建网上社团,聘请网上专家面对面指导,实现了科技创新普及教育城乡学生全覆盖,“科技创新教育潍坊模式”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

第9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训练 体系构建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44-04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With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Liu Baojun Lu Manhuai Zhang Zhibin Wu Deqiang Yu Chuhong

(Zhongshan College,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Zhongshan Guangdong,528402,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s a project of systematic education.The idea of system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independent and open technology inncvation base is built and meanwhile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robot devices are possessed,the procedure of ability training and cultivation is improved,undergradu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and guiding teacher team are both enhanced,and then the training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steps and grades of “basic engineering,special training,integrated practice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formed.Excellent progress in series of n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undertaking are made by undergraduates.It is proved that thesystemhas a considerable effect.

Key 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Technology training;System construction;Undergraduate

科技活邮桥嘌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水平、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1]。因而,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可以起到良好训练作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显然,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保证训练效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也正是该课题的研究重点。该课题的主要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有:创新理念、建设自主、开放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全过程的细化和完善,学生科技协会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基础培训能力提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创新训练指导能力提升,形成有效的训练体系等。

1 创新理念,建立自主、开放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基于该课题所依托的机电类学科,建设好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理念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日常教学和普通实验室的培养时空,建立一个自我、开放性的创新活动场所,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开展各类设计、训练和制作活动,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甚至一定的管理能力,实现创新的思维和梦想,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而教师在这里主要起引导者、辅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甚至只是协作者的角色[2]。

此前的机电创新实践基地虽然具备了雏形,但是却依赖于在现有的各实验室挤腾出来的十分狭小的空间。不仅面积小,而且会受到学生日常实验教学的时间挤压,这对科技创新训练体系的建设形成了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硬件环境约束,既不利于良好地实施现有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培训,更不可能拓展新的创新训练项目。相对于拥有每年300多名新会员的学生机电科技协会而言,要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更是无法满足要求。伴随学校近年来教学和实验硬件条件的改造升级,该项目也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下为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增加了较大的训练场地和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为更好开展创新训练,该课题积极利用该校机械专业作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源,添置一系列新的创新训练设备,如:工程机器人训练套件、水中机器人训练设备以及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多种电子测试设备等,如此便可以开设更多的基础性、专项性和综合性训练项目,为更好训练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充分的硬件设备条件。

2 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过程

经过多年来探索和建设,为了能将学生持续地吸引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并上升到自主创新的高度,实现“全过程、阶梯式”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逐渐得以构建和完善,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内容:基础工程实践(BE)、专项强化实践(ST)、综合训练实践(IP)和自主创新实践(II)。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实践形式和主体对象如表1所示。

2.1 基础工程(Basic Engineering,简写为BE)实践

该实践主要面向大一年级学生,以基本机械结构设计、工程结构组成、单元电路设计实现、简单系统的自主创意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训练重点,因而系统设计和构造的难度不宜太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创意、享受创造的乐趣。实践内容采用可自由组合重构、装配的模块式套件为工程实践对象,易于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目的在于对大学新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基础工程训练。

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机电科技协会以组织会员开展基础性的科技训练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由协会理事(高年级的技术骨干担任)对新会员进行基础培训,并开展各类不同主题的基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设计和实践能力,初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精神。

该实践阶段现在主要以校内训练和竞赛来拉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机电科协每年招新生约300人,校内竞赛包括基础的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基础电路设计竞赛和先进制图技术比赛等[3]。以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为例,目前每年上百支队伍参赛,全校理工类二级学院均有队伍参加该比赛,而在机电学院学生覆盖面达60%以上,有较高的普及率和学生受益面。

2.2 专项强化(Specific Training,简写为ST)实践

专项强化实践主要面对已完成基础工程实践的大二年级学生,旨在培训学生的复杂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综合电路设计能力、单片机编程与控制、完整项目开发流程、专项创新能力等,属于能力提高和专项强化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强调专项技术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项目为设计和实践主题。各项目要实现的主题虽有竞赛规则约束,但其设计实现方法却是完全自主的,因而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在对抗和比赛中处于优势地位。

这一阶段教师和机电科技学会是共同组织者,教师是辅导者的角色,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协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和设计实践内容。学生自由组合成机械结构设计小组、电路设计小组、软件控制技术小组、信息及综合创新小组等,教师定时组学生进行各种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如:具体的机械设计方法、电路设计方案、软件编程方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以训练创新思维,通过不断设计和制作实践训练来逐步提高单项的设计能力。

该阶段主要通过举办以强化专项能力、训练基本的创新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来进行推动,例如:循迹机器人竞赛、以机械机构创新为主的机械电子创新设计比赛,以及一些专项技术设计比赛(如:机械锁止机构设计大赛等),分别着重于电路设计与单片机编程技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能力等。由于有竞赛规则约束,参赛学生自然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奇异的创新主意,来实现自己的作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为下一阶段即综合训练阶段选拔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而培训各相应专项能力优秀的候选队员队伍。

该项目旨在通过不同项目、发掘个人技术特长来保持和增强大学生对科技训练的投入和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习惯,真正融入这一重要的创新能力训练阶段。

2.3 综合训练(Integrated Practice,简写为IP)实践

综合实践阶段主要面对已完成专项强化实践的大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和部分特别优秀的大二年级学生,主体是经过选拔而产生的参加省或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学生队员,旨在训练这些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该阶段主要以省或全国性比赛项目为实践训练的主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大赛的项目主题,将队员分成不同的设计制作小组,如:机器人项目就设立了相应的高级训练小组,如:机电系统综合训练组、电路软件综合训练设计组、项目管理训练组、可靠性测试组等多个小组,在不同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以及参赛。

该阶段面对主要的学科竞赛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菱杯”大学生自动化应用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创新大赛、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全国性和相关的省级学生科技竞赛。

这一阶段教师团队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和阶段性总结,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竞赛策略等方面共同讨论,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综合能力,也可以更好训练其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精神,寻找创新点和最佳方案;技术优势和创新互相借鉴,形成技术战斗力的团队集成和综合创新。

2.4 自主创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简写为II)实践

该阶段主要面向技术能力强和自我创新意识好的学生,属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高级培养阶段,以学生自我创新为核心,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自我命题,既可申请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自己所想攻克的技术难题或者开展个人的发明创造,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完善的所有内容都要靠自己来完成;进度要靠自己掌控;学生也可以承接企业项目或产品开发等;或者利用个人技术特长开展自主创业,提前规划和实施未来的人生发展前景。

这是“自我创新”阶段,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自主的设计和制作来实践自己的梦想,在这一阶段教师只是协作者或协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和建议,而学生才是实际的决策者和实现者。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的设备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有利的环境。

3 改善学生科技协会的组织结构,提升其基础培训能力

机电学生科技协会担负着招收新会员、对新会员进行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并组织相应的科技类竞赛活动。协会组织定期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协会理事,为新生进行基础性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以培养新会员的基本实践应用能力和激发创新意识为核心目标,以培养会员成为省级和全国性比赛的后备技术人才为任务,对有兴趣的新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培训。

此前协会每年新会员众多,大一新会员普遍认为经过培训受益良多。但由于学校授权和资助的项目总数有限,加之以项目经费、制作费用、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因而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能参加省级和全国性大赛的人数就受到限制;同时,部分已获得一些奖项的同学因进取心不足、奉献精神不够等原因,在高年级阶段不愿意再辛苦参加科技比赛;与此同时,协会的理事逐渐由大二年级会员担任,对高年级会员产生了挤出效应。所有这些,都给科协的人力资源构成、培训质量、参加全国大赛的成绩形成了不利影响。

该项目实施后,通过改善科协的理事会员的配备结构,加大高年级会员的比例,有力提升了其基础培训能力,培训的项目、内容和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

4 强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由于多年的努力,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既于学生机电科协的宣传发动和基础培训有关,也更与相应参加到大学生科技训练体系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有关。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目前已形成机器人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PLC自动化应用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先进制图技术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物联网技术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等10多个教师指导团队,每个团队由3~6名教师组成,并设立了主教练负责制,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项目指导水平。在主教练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教研水平、指导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项目指导团队日益强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也将更加富有成效。

5 Y语

建设自主、开放型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形成“基础工程、专项强化、综合训练、自主创新”的“多阶段、全过程、阶梯式”训练和培养过程,并加强学生机电科协和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一有理念、有体系、有内容、有团队的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最近3年来机电科协的大学生又在机器人、先进成图和PLC三菱杯自动化大赛上取得12项全国性一等奖(5项冠军),6个学生项目先后入选广东省攀登计划和省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更有不少机器人队员在毕业前后创建了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或者创业开展各类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展现了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是该课题优秀建设成效的鲜明例证。

参考文献

[1] 王世山.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2008:552-5560.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 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08-001

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科技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当初低端的科技模型起步,发展到如今高端的“机器人”阶段,从少数人参与活动发展到科技教育的全员普及,从校内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到与企业、社区共建科技实践基地,学校也从“有特色的学校”成长为“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已成为我校办学亮点和特色品牌。本文从“学科渗透、文化熏陶、主题引领、社团活动、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足课堂,学科渗透科技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技教育,从而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之中。

1.传统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研究各科教材,查找并列出各单元、各章节教学中科技教育因素,制成表格,以便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合理寻找渗透科技教育的切入点。如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中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科技知识,教师可利用学科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现象入手,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想,并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参观考察、调查研究等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徐枫霞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农村家庭感冒药物用品习惯调查》,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获省一等奖。

3.主动开发校本课程。2010年我们组织部分教师编写了《生活・探索・实践》科普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家的小故事、重大科学发展史、家庭小实验、最新的科技成果等, 2011年我校投入巨资兴建了机器人工作室,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我们抓住这一契机,着手编写机器人校本教材,并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实现了机器人知识普及化。

二、文化熏陶,营造科技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合理规划、精心布局,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科技教育的熏陶。

1.班级文化。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个图书专柜,里面有上百册图书、杂志;各班建有科技角,学生的科技小制作、科学幻想画、科技小报等在科技角长期展示;班级黑板报定期刊出科技动态、科普知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2.走廊文化。我校主干道旁有七块醒目的科技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地球卫星、克隆技术、空间探测、纳米技术、航空航海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3.媒体文化

充分发挥校园网站、校报校刊、电子屏幕、校园电视台等作用,加强科技教育宣传。

三、主题引领,拓展科技教育领域

1.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科技活动。如3.12中国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结合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

2.开展科技节活动。校园科技节是我校的一项传统活动,时间定在每年12月份,为期一个月。活动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主题突出,常搞常新。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1)结合春、秋游活动,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2)充分利用我校地处高新开发区的优势,争取市、区科协等部门的支持,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农业生态园……请专家开展科技讲座,作技术指导等。(3)与社区结对,积极主动促进和引导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与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相互渗透。

四、社团活动,提升科技教育层次

组建各种社团,发挥它们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我校组建了机器人、杆身飞机、摇控赛车、摇控飞机、伞降火箭、电子百拼、物联网传感电子创新设计等多个科技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做到“五个落实”,即指导老师落实、计划(内容)落实、组员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近年来,我校的社团活动成效显著,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2010年我校Idea-CooL(创意酷)机器人社团首次参加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便崭露头角,机器人足球获全国金奖,机器人灭火、人形擂台赛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参加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有三人获省特等奖,多人获省壹、贰等奖,为历年之最,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五、队伍建设,夯实科技教育根基

科技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我校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拔科技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借助国家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的开展,要求科技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及时总结科技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

第11篇

出纳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转正申请范文一:

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我顺利加入了新松公司这个先进的集体。

公司很快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刚加入公司的第三天,我被派到大连天纳克同泰公司进行工作学习,在处长李宁的带领下,我开始熟悉机器人本体及控制柜的各个部分组成及相应功能,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现场对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熟悉机器人后,我开始尝试调试简单的程序,主要调试了三菱4a9及海马419两个工作站的共四套夹具的焊接程序,在处长的严格督导与自身努力下,数次加班的汗水没有白流,终于掌握并熟练了单机器人工作站的基本焊接流程,及机器人与变位机的协调运动的应用。在调试过程种出现了许多问题,也使我懂得了许多,使我认识到工作中无论哪一个细节都是很重要的,无论焊接参数的调整还是焊枪姿态的摆正,每一点都是不容忽视的。细节的问题在大连天纳克埃贝赫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当天加班到半夜11点多,为的是解决一个焊机报警的问题,我们通过更换焊机、送丝机等进行排除干扰,以便找到问题的症结,可是却始终没能发现问题的关键,后来一个偶然发现送丝线绕的多了点,便无意识的扶正,焊机报警立刻消失,这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因此我认识到工作无小事,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

从大连回来在公司工作两天,我第一次独立出差,去宁波跃进公司调试s504副车架机器人生产线,以及一个新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第一次单独出差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要面对的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双机器人工作站与点焊工作站,摆在面前的对自己来说都是陌生的东西,但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给了我挑战困难的无限动力,一遍遍的翻阅资料,无数次电话咨询,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关怀与指教,经过20几天的不懈努力,我完成了s504生产线的整个自动化流程,焊接程序基本成型,但因为客户工件不合格未能焊出标准件没能最终验收。我从中也学会了使用双机器人工作站的一些基本要领,对点焊机器人的简单操作也有一定的掌握。在宁波期间还到台州玉环利中公司参与几天的调试工作,几天里的工作,临时解决了客户要求的问题,验收等工作要等工件改好后进行。

宁波回来至今,一直准备东风车桥焊接工作站,这个站涉及到起始点检测和焊缝跟踪,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这两项功能的实现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简单应用。同事还对成都铃川排气管焊接工作站进行调试,使自己对机器人的使用更加熟练。

加入公司这四个月的时间里,压力与动力并存,成长与磨砺相依,为了更好的融入新松公司这个先进的集体,试用期已满,我现在特此申请转正,谢谢领导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出纳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转正申请范文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我于2011年06月25日开始到贵公司工作,从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自己融入到我们的这个团队中,不知不觉已经二个月。一直以来,我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力争做到更高、更强、更优。下面,我就这二个月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与同事作个简要汇报,以接受大家评议。

一、技术培训和作风纪律方面: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养成了对于实践的东西接触的少,对于许多实际应用问题不了解。面对这种情况,依靠自己的认真的学习,对现实工作由理论迅速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接触到新的陌生的领域时,缺少经验,对于专业技术知识需要一个重新洗耳恭听牌的过程,自己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能够很快克服这种状态融入到崭新的工作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我认真服从领导安排,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要求,注意自己的形象,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学习生活方面:

技术服务工作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它要求永无止境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为达到这一要求,我十分注重学习提高:一是向书本学。工作之余,我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向书本学习,除了认真阅读公司所发的新产品技术文件外,我还自费购买几本涂料学参考书。二是向领导学。这段时间以来,我亲身感受了各位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风范和工作艺术,使我受益匪浅,收获甚丰。三是向同事学。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我们公司的每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正是不断地虚心向他们求教,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工作才能基本胜任。我认为大家的能力都提高了,我们的公司才会整体的提高。

进入贵公司以来,由于离家较远(与其它同事相比较),而且加之对生活习惯一时很难不适应,造成工作学习的耽误。通过二个月的体验以及在领导同事们的关怀与培养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对于领导与同事们的关心和关怀,我感到了很大的动力和压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以更加努力的优秀成绩来回报,不仅能够弥补自己耽误的工作学习而且能够有所成就,不辜负大伙的期望。对金钱、对名誉、对权力,我都没有什么奢求,努力工作是我最大的追求。说句实在话,工作不仅是我谋生的手段,更是我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最好方式,也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选择.

三、工作体会:

在二个月的工作学习中,我在学习、工作和思想上都有了新的进步,个人综合素质也有了新的提高,回顾这段时间来的工作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在思想上与集体保持高度一致

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公司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在这样的氛围中,只有在思想上与集体保持高度一致、积极上进,才能融入到这个集体之中。所以我必须更加深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科学地研究、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能够与集体共同进步。

(二)要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在工作上争创佳绩

要成为一名公司优秀的一员,首要条件就是成为行业上的骨干。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学习、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始终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要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戒骄戒躁,争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工作上的能手和内行。

(三)要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在段的时间里,我虽然在工作与学习上每天都有了新的进步,但与其他同事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且与系统内的领导和同志们思想和工作业务交流不够;因此,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要发扬自己的优点,还要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逐渐改掉粗心、急躁、考虑事情不周全的缺点,注重锻炼自己的口才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断在工作中学习、进娶完善自己。

以上是自己工作二个月来的基本情况小结,不妥之处,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总之,经过二个月的试用期,我认为我能够积极、主动、熟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并积极全面的配合公司的要求来展开工作,与同事能够很好的配合和协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继往,对人:与人为善,对工作:力求完美,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以期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纳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转正申请范文三:

时间匆匆转走,现在的工作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是让我值得留恋的一段经历。一个多月的试用期下来,自己努力了,也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在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做好统筹及上传下达工作,把工作想在前,做在前,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思想素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公司宣传、人事管理、职工培训、档案管理、后勤服务及公司保卫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了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我完善了过去的各种管理制度,突出制度管理,严格照章办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公章使用、纸张使用、电脑使用、请假、值班等各种常规管理,充分体现了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思想,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做好办公室工作,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为此各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增强能力,以便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基地 高等教育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05-03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何在新方法、新理论的指引下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成为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机电创新中心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实践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是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基地以创新课程为牵引,以科技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为横向基础,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综合创新平台和各项科技赛事支撑平台。

创新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其宗旨是“倡导科技创新,投身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中心具有几个资源平台,如全国机器人大赛、每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和国际雪雕大赛。借助这些平台,我们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开设了TRIZ概论、机器人概论、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机械创新、竞赛机器人探索、雪雕艺术设计等课程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研训练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的构建模式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使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得到良好的有机结合,要想使课外科技活动日常化、普及化,让更多的学生有热情参与进来,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平台的构建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很难得到长期、有效地开展。根据赛事和科技活动内容的不同,学生们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大不相同,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就会与课内教学发生冲突,学生不但不能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反而会影响其正常学业。在这些年的实践及与相关兄弟院校的学习的交流中,我们总结出如图1的创新教育模式,并根据该创新模式,扩展以下几点。

(一)构建知识基础,课程引导实践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能仅靠热情,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萌发出更好的想法。几年来,机电创新中心在设计方法学的创新技法和创新思维方式、机电一体化试验技术、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机器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机械设计等方面引入创新的思想。比如在机械设计课程内对各种机构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每种机构能完成什么功能进行深入剖析,全天开放机构模型展室,让学生随时都可以了解到各种典型机构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并举一反三,通过课程设计和大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在机电一体化试验技术课程内,训练学生如何根据需求完成一个机械系统的概念设计,掌握原理图的设计方法,PCB图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教学生完成如何将一个概念变成一个真实系统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开设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专门教授学生创新方法与创新原理,尤其是TRIZ理论。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例来讲解介绍创新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训练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二)开放实验环境,提供创新温床

实践是教育教学最有力的支撑与补充,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和场地设备支持。通过科研立项、科技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实验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实验室内外、精品课网站、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实验室空间的约束,扩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目前,中心将各创新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中心实验室尽量做到时间、内容、对象上的全面开放。实验室日平均开放8小时;设计、综合、创新实验项目71%开放。中心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大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开放管理系统,中心实验室管理全面开放,井然有序。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校园里最时尚的事情,学生们以科研立项为荣,以从事创新为乐。

(三)大赛激发兴趣,成绩考验政策

各项大赛的举办,对拓展大学生视野的前沿化、创新化具有积极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赛事的兴趣。随着国内外各项学生科技赛事的蓬勃发展,赛事难度的加大对参赛学校及参赛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考验了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是否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在连续六届全国大学机器人电视大赛中,获得了两次亚军、两次八强及一次特别表演奖,参赛队每次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正是学校政策具有创新性与时效性的良好验证。参加一届机器人大赛需要15-25个学生投入近十个月的时间做赛前准备。因为大赛只提供比赛规则,而设计方案和机器人的制作,甚至连比赛场地的制作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在参加完第一届比赛后,课题组立刻调整参赛模式,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参赛学生在参赛时间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为比赛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连续三年的黑龙江省大学生TRIZ大赛中,创新基地辅助学生创新作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2项。

(四)建立传承社团,扩大横纵交流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社团有助于将已形成的发展体系传承下去。通过各类特色的科技创新社团,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新颖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得以实现。中心的TRIZ协会是黑龙江省创新方法会在哈尔滨高校协助创建的第一个学生创新社团,在每年举办的TRIZ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机器人协会社团则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这些社团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和交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新之风,吹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灵感。社团活动带领新学生尽快融入科技创新之中,也为学生横向与同年级、纵向与高低年级学生的相互交流辅导提供了便利。

(五)领导高度重视,完善奖励制度

校方的大力支持与奖励制度能够激发起师生们的创新热情。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学校制定了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2003年学校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试行)》,经过三年的实践,于2005年末将此文件废止。在此基础上,为表彰在校内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教师参与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九大体系”、“十大工程”文件汇编》中关于“教育教学激励体系”的有关规定,颁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表彰奖励办法》。在新的奖励办法中,根据赛事的不同,学生可获得0.5至7个创新学分,并可获得100元至15000元的表彰奖励金,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学校讨论决定后可直接以科技创新人才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课题组成员所指导的学生中已有10多人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学校的发展,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教务处、校办、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这使得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师进行指导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在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创新中心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加强本科生的创新基地建设,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根据机械学科的特点,根据我校坚持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心指定了以下建设发展思路。

(一)优化创新实践基地的导师队伍,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创新中心的作用

为创新基地配备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导师队伍,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聘请校内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教授做理论上的指导,选择具有很强工程背景经验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考察教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对学生的指导需要耐心和方法,把这样的教师充实到队伍里。尝试定期对导师在创新基地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业绩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指导的工作热情;对缺乏热情的教师及时淘汰,对全身心投入的教师及时引进,形成导师队伍有进有出、有序流动、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基地要形成积极向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这对于引发大学生创新激情,促进创新基地发展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校际交流活动,如听取专家报告、参与相关的学术论坛等;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外校、外国专家来基地讲学;努力支持基地的大学生参与重要的国际大赛,这些大赛提升学生了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浓厚的创新氛围的形成;筹划举办各种创新实践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实施创新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形成热衷创新、争相创新的局面。

(三)创新基地实践项目设置是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的核心,是大学生参与各项赛事的桥梁

实践项目设置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延伸,教师把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需要多人密切配合协作才能完成的综合项目,通过任务分解,确立创新实践项目,并从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学生来参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师通过所主持的风力发电、康复机器人等项目,指导大学生参与了几项大赛,均获得佳绩,这对基地的运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另一种是建立创新性项目题库,学生自己提出创新性实践项目。基地每一年都向各专业的教师开展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征集活动,并邀请创新基地教师论证评审所征集的课题,从中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题目纳入课题库。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主要从课题库中选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定课题,再经创新基地教师论证评审,进入课题库。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选题立项应考虑项目课题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创新项目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以及学生对该项目开展研究的可行性等。学生可以组织研究团队从课题库中选题申报立项,再由创新基地教师进行评审,确定是否提供资助。其中,提供资助的项目可分为重点资助项目和一般资助项目。基地实践项目的设置首先要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要优选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启发创新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项目。实践项目设置不仅要注重体现自身专业背景,实现对专业知识的创新理解和运用,还要注意充分考虑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另外,实践项目要杜绝低水平重复,注意及时更新。

四、取得的成果

创新中心支持启航杯、五四杯、全国大学生TRIZ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雪雕比赛、全国“挑战杯”等各种赛事的校内创新立项,2011年共指导86组350人进行创新活动;支持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协会、TRIZ协会、机器人3636363协会、救援机器人协会、雪雕工作室的科技创新活动,2011年共有300人常年在基地进行创新活动;举办主题为“机电工程学院科研立项专题指导及专利申请指导”、机电工程学院“五四杯”专题指导、“科创之路与你同行”等科创沙龙,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共有913人参加科创沙龙活动。2011年中心开设5门实践课程共计420学时,有1255名学生选修。将课外培训纳入正规教学体系,使分散、无序的课外培训规范化、有序化。中心以课外科技小组、机器人协会、雪雕工作室为主体搭建科研平台。中心组织学生科研团队、申报和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2011年度共有五件作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第一批立项我院普通型14个,引导性4个,重大型9个;第二批科研立项我院普通型14个,引导性9个,重大型8个,共有221名学生参加立项、26位教师参与指导立项。各个协会的科技活动,以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为主体,教师指导协调指导为辅,这构成了创新基地的活动主旋律之一。以组织和参加机械类、工业设计类为主的重大学科竞赛为检测平台,中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际雪雕比赛、校“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赛事活动。通过竞赛来检验中心的培训效果,继而形成以竞赛带培训、竞赛促培训的培训模式,以完成创新基地检测平台的构建。

中心将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团队合作模式和高素质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基地建设成为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中心,为学生们自主学习与实践、积极创新与创业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心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发表的教学论文19篇,中心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14项。

五、结束语

创新实践基地是探索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其建设和运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项目设置、奖惩机制、资金保障、软硬条件建设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作者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实践基地两年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其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其更具有效性和科学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顾秉林,王大中,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1-5.

[2] 刘思华,李际平.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个培养创新基地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