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时间:2022-03-08 05:3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第1篇

摘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MPA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专业教育形式。而MPA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 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研究共同体: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模式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MPA管理的背景、影响及应对 MPA教育的政策瓶颈与办学定位 MPA电子政务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980MPa冷轧汽车板的开发 浅析MPA英语教学中美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1200MPa高强耐磨钢焊缝显微组织及冲击韧性的研究 中国高校MPA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案例教学在MPA社会保障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600 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弯管流量计在3.6MPa蒸汽计量中的应用 浅谈40MPA高压活动弯头密封的技术改进 590MPa级钢用烧结焊剂和焊丝的研究 800MPa级高强钢焊接工艺的探讨 二级学院在MPA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中美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邓斌照.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6]罗琳,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外交学院硕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彭开丽(1975-),女,江西分宜人,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刚桥(1964-),男,博士,湖南岳阳人,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第2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四步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77-02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政策研究还只是附属于经济科学。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因此,公共政策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论述,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部分。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需要把纸面研究和实践轨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案例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中的很多政策热点与问题均与实践紧密相关,其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而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原则

结合自己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实践,笔者总结提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的案例教学思路,经过课堂教学验证,效果良好。现叙述如下。

1.创新原则: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按照公共管理大类进行培养,第3学期实行专业分流,第4学期开始专业学习。公共政策学既是大类平台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发生的诸多公共政策事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根据我国“稳增长、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军事外交均为国家发展服务,总的来看近期出台的公共政策均可以归纳为经济管理领域。所以,以经济、管理两大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既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也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原理,还要会基础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做好课堂组织和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充分突出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创新流程:构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案例教学法。基于上述考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教学法,凸显政策实践中的理论脉络,注重理论讲解中的实践能力,力图通过“实时新闻、现场分析、政策把关、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把握能力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分析

1.摸底学生情况,准备实施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个人理解倾向。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政策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为此,在公共政策学第一节课,应摸底学生情况。这里是课程摸底问题清单。

通过摸底,可以了解大家对于这门课程的熟悉情况、希望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从摸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不接受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法,而希望代之以新鲜的案例分析。这就为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公共政策学的社会属性,为启发锻炼公共政策课程必需的思辨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摸底之后即对全班进行分组,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如2012级行政管理班自由组合为“萝卜开会”、“未来组”、“请门安东回答”和“群英荟萃”四组,每组7人左右,增强了团队归属感,也融洽了班级气氛。

2.点题政策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结合,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行公共政策学授课时,应在总结上次授课和课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简单讲授当天要讲述的内容,随即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打开当天的新闻网页,浏览实时新闻,并要求学生各自选取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如2013年3月26日“公共政策导论”课程,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当前三公经费消费、出访身穿中国造、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遍布、养老金并轨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国际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教师给出问题,小组讨论后解答,其他小组质疑或评点,教师最后点评,结合西方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发展进程讲解了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内容。下一步,随着课程深入,教师应逐步将题目选择集中在单一焦点上,以便于学生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

3.仿真现实场景,模拟政策实施情况。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点评。如2013年4月1日,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模拟“胜利村分地”的政策解决场景。全班同学分为胜利村五个组,由村长和书记主持分地。模拟了初次分地、村民闹事、重新投票等流程。虽然过程相对简单,但对于土地分配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地过程中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动态性等特征,加深了理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即对“三农”这一现实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简单分地过程的公共政策学含义。现实场景模拟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开拓性和解决临时问题的能力,对于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流程也有很大帮助作用。

第3篇

冠军导师选择沉默

在现行体制下,尽管大多数运动员从小就脱离了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但专业运动员学历不断升高却是趋势。资料显示,1984:年至今,奥运冠军中专科、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

2006年4月,世界体操冠军杨威在成为华中科太研究生后曾表示:“读研和训练都是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的过程。我希望能深造下去,相信自己能把两方面的事情都做好。”杨威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时,曾许下承诺,力争北京奥运冲金的同时,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合格硕士。

2008年,当杨威和他的同伴们站在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比赛的最高领奖台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完了整场比赛的栾丽霞,谈起这位冠军学焦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辞:“杨威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备战奥运会,杨威学习时间有限,他与导师栾丽霞之间,主要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为此,栾丽霞制订了特殊的培养模式,把学习所需课件、资料寄过去,杨威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与她联系。

“他学习很认真,也很想学习。”栾丽霞说,入学后,杨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一周学三次,现在他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用英语交流已没有什么障碍。

2010年8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网上公布,将对“超学时”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按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年,博士生最长不超过8年。学生如对退学有异议,可提出申诉。

而在华中科技大学拟清退的307名“超学时”研究生名单中,除出现该校管理学院党总支周姓副书记的名字外,奥运冠军杨威、高峻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近日,记者在联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栾丽霞教授时,作为高峻、杨威的导师,她对两位奥运冠军的学业情况选择了沉默。

各方不一致的说法

不止华中科大,其他湖北省内高校都会清退超年限学生。据《长江日报》9月7日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8年曾按规定一次性清退9名“超学时”博士生。

按照华中科大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清退超学时研究生并不是个“新鲜的做法”,近年来校方每年都会依规清退各类不合规范的研究生,而且这种做法在国内其他院校也属平常之事。

“只不过这次(名单)被挂到了网上,人数众多,还有两名奥运冠军。可能问题恰巧出在这里。”华中科大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应该不会清退,毕竟还留了后路。”

9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对媒体公布了相关事件的“四步走”,而这也正是上述人士所说的“后路”:第一步,告知学生及相关导师与院系并核实信息,听取意见;第二步,依规将拟清理退学的研究生名单报主管校领导或校长办公会审批;第三步,向学生送达学校决定;第四步,学生有异议可以申诉,学校接受申诉并调查、决定。

华中科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此次公布的拟清退研究生名单,只是从数据库里把“超学时”部分的学生筛选出来,希望他们看到名单后尽快与院系和导师联系,督促学生及时注册。

目前正在北京养胎待产的高峻,先是表示自己已经修完了全部学分,并完成了论文设计。由于预产期在10月,答辩将在稍晚一些时候进行。接着,在接受武汉当地媒体采访时,高峻又表示:“我毕业了,这事应该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也搞不清楚,我的名字会被学校登出来,毕竟我已经拿到了毕业证,可以说已经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

杨威的情况则给外界更大的想象空间: “我的学分早已修完了,毕业论文也交到学校了,下一步就是参加lO月份的答辩,如果一切顺利,很快就能毕业。”

有消息称,杨威将于最近人读北体大读研,北体大也予以证实。这就意味着,尚未在华中科大拿到毕业证完成学业的杨威只能以“转学”的方式进入北体太。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明确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到3年,最长不超过4年。资料显示,高峻和杨威分别为该校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5级和2006级硕士生,分别超时2年和1年。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两位奥运冠军均称自己巳修完了全部学分。记者注意到,按照规定,研究生所修学分被承认的前提必须是及时完成了注册。

在该校公共管理学院网站上看到,高峻、杨威曾先后4次出现在“未注册研究生名单”中,学院督促其及时注册。“5年4次未注册,他们就算修了1万分,按规定也是不被承认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一名研究生说。

这就意味着,名义上2005年入学、编号分别为2005614070066、2005614070109的高峻和杨威,截至今年学习年限已经超过了该校规定的最高学习年限,且5年4次未注册,当予以退学,且不享有“四步走”的权利。

校方对记者三缄其口

“清退事件”最初公布时,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清退工作会依规进行、一视同仁。随着清退研究生事件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似乎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采访时,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对此事都三缄其口。

面对采访,记者未曾开口,华中科大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李震彪便称知道记者来意,并笑言此事他已不能表态,已全部转交学校宣传部,统一由宣传部对外表态。

面对媒体对清退事件的采访,该校宣传部负责外宣的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却称学校已经不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这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工作。”

“在清退这件事上,学校是进退维谷,进了一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套。”内部人士说。

“能让奥运冠军来读书不容易,大家都有难言之隐。”一所体育院校的教师告诉记者。

近些年来,包括众多奥运冠军在内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各大高校求学,曾一度被视为是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转型的最佳出路。

然而,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冠军学生”无法正常上课、无法按时毕业甚至是被提前退学的尴尬,却不得不让我们去重新审视运动员的“上学热”。

运动员就业亟须多元化

实际上,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上学热”,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早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便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

《意见》中还专门指出“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习”,此后又将保送范围扩大到了现役运动员。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建国以来,我国累计退役运动员已超过30万。《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表明,在湖南等8个省区,处于待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如何在退役后尽快适应社会,如何进行职业人生规划,这是每个运动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正因如此,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求学”,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种“时尚”。

对于此次“清退”事件所引发的种种争论,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奥运冠军上大学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国内运动员特别是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选择面较窄,使得外界产生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被“低标准”利用的争议。

虽然有关部门已将进入高校学习明确作为安置退役运动员的渠道,但运动员“求学”促就业的效果究竟如何却值得商榷。在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近年来不断提升的趋势背后,人们所期待的高校与优秀运动员“赛而优则学”的双赢局面却并未如期出现。

第4篇

我对焦聘文素昧平生,只是在2011年12月编发过以他为主人公的题为《担纲社会责任的学者——焦聘文》的人物通讯,这才对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前不久,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长达50多万字的文集《数字凝聚智慧的‘炼金术’》,邀请我写篇书评,我欣然允诺。

焦聘文这本书,是他作为陕西省神木县社会经济调查队工会主席、农调主管,利用20多年基层统计工作的经验和经历,在省市、国家级报刊发表的百余篇优秀的统计分析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纪实文章的汇集。这本书分“统计调查分析”、“社会热点难点追踪”、“发展问题对策研究”、“统计改革建设与方法”等5部分。在“发展问题对策研究”这部分中,影响很广泛的是《协调城乡 着眼长远 促进农村教育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以敏锐的目光、缜密的分析,关注农村弱势群体。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系教授朱楚珠认为“论文研究分析是建立在交叉科学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人口学的理论分析农村教育实际问题的,提出重大的农村教育决策问题,有理论依据又有可操作性。因此论文有重要意义……”这篇论文先后发表在《社会经济调查》、《各界科技教育》杂志上,入编2009年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委员会主编的《中国领导干部论坛》(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荣获中国管理科学院“第五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此书的“统计改革建设与方法”部分中,最可圈可点的是《提高统计数字质量,必须切实加强县级统计工作》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焦聘文认为县级统计是确保国家统计数字质量的关键,他用“三个作用”、“两个特性”来概括。所谓“三个作用”,即:领导作用、基础作用、审核基层报表的把关作用;“两个特性”:一是直接调查的特性;二是面广量大的特性。这篇文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充分和必要两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县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加强县级统计工作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998年获国家统计局“第四届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作者作为基层干部,收入微薄,怀着忧国忧民之情,常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亦常常宵衣旰食地勤于笔耕,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我想起了清代左宗棠的诗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我想这不正是他清廉自守,好学不倦,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吗?

第5篇

【关键词】土地粗放利用 城镇化转型 人的城镇化 城市二元结构 集约利用

一、城镇化发展中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度量

(一)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选取与构建的说明。本文以新型城镇化内涵为依据,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效果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四个方位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模型。(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一是评价指标的标准化:Pij=Xij/∑Xij(i=1,2…,n;j=1,2i-,m)式中:P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ij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二是计算参评指标的熵值E(Xj):E(Xj)=-k∑PijlnPij(j=1,2,…,m)为了计算方便,上式取自然对数。其中,调节系数k=1/lnn>0。三是计算差异系数ej:Ej=1-E(Xj)(j=1,2,…,m)。四是确定权重系数:Dj=ej/∑ej(j=1,2,…,m)。

(2)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为了使各项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并较为合理地表示在[0,1]区间内。

Qij=Xij/∑ij(i=1,2,…,n;j=1,2,…,m)式中:Qij为标准化后所得值;Xij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3)构筑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标的分值,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就可以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各准则层或者目标层的得分情况:Yi=∑djQij(i=1,2,…,m)。

以目标层为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取值分为Yi=[0,1]。当Yi在0.8~1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为成熟,在0~0.2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表2)

表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等级

(二)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程度测算

本文选取成都市2004~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相关数据为调查对象④,经过整理、计算和分析后得到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3)及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V(表4)并绘制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走势图(图1)。

表3 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⑤

表4 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水平V

图1

从表3可知,在土地投入水平中,地均财政支出>地均资产投入>地均从业人员数,说明成都市2004~2012年间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地均财政支出的差异最大。在土地利用程度方面,人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说明人均建设用地差异大于人口密度。在土地产出效果中,地均消费零售额>地均财政收入>地均二三产业产值,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地均消费零售额方面差异较大。

纵观表3可以得出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4-2012年间土地产出效果>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程度的结论,这说明在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中,土地产出效果重要性最大,差异、变化也最大,土地利用程度重要性最小,差异、变化也最小,而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差异和变化则居中。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等级即表2、表4和图1可以得出2004~2012年期间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年均增长速度为1.8%,但是该水平仍属于较低等级,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二、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转型

由城镇化建设的前期经验可知,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中国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尤为重要。“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其内涵是填平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福利差,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实现城市的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以人为本,成果共享。可是我国城市二元结构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人的城镇化”发展,我国城镇化转型遭遇挑战。而这种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福利、社保待遇差距的根源在于土地资源不足及土地资源开发成本高。

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制约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城镇化,使他们成为游离在城市内的非城市人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进行生产,在城市生活。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这类外来务工人员虽然身处城镇却并没有和城镇人口享受同等的待遇。从表面上看,这种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之间待遇有福利差的现象――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所造成的,但实质上是由于土地粗放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低下,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建设的土地资源不足所引起的。

以医疗为例,基于对成都市统计年鉴上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绘制得到成都市2004~2009年期间卫生机构床位数走势图(图2),年末人口数走势图(图3)以及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走势图(图4)。

图2

图3

图4

由图2可知近年来成都市卫生机构床位数连年增长;从图3可以看出04至09年成都市总人口也在持续增加;若以每千人为单位计算出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拥有量,我们可以从图4中得出该指标数目也在不断上升的结论。总体来说,近年来成都市医疗事业发展呈上升态势。然而,通过计算可知04至09年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平均值约为4.6,远低于同时期与我国同处于东亚地区的日本13.8和韩国12.3⑥。

另外,从与外来人口居住权益息息相关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指标――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来看,截止2011年末,成都市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06万套⑦,若按照三口人为一户算,2011年外来人口总户数为122.46万户⑧,因此,2011年成都市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约为9%,低于2011年北京的9.3%,广州的20.2%。这说明成都市相对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其医疗、住房供给保障不足。

显然,这种供给不足的现状不是由户籍制度导致的,而是由于政府在医疗机构、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土地投入不够造成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前文的实证分析可知,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小,用于建设卫生机构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缺乏。土地资源供给相对需求不足导致其价格上涨,而公益性用地因不能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因而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依赖下不可能充分保障供给,因此该问题目前仍得不到解决。所以,在土地粗放利用导致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无法继续新增医疗机构和保障性住房以满足所有常住人口医疗及住房需求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待遇的权利,不得不以户籍为工具区分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一定程度上说,政府的行政手段是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人口享受不平等待遇的表面原因,然而实质上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的资源承载能力的不足才是使得我国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形成并固化发展的根源。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10%~20%是闲置的,部分地区闲置率甚至高达30%。这些闲置宅基地由于不能流转,不仅增加了农民进城安家立业的成本,也降低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若能制定合理流转机制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则可以填补城市土地供给相对需求不足的空缺。因此,在由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而导致的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现状下,推进城镇化转型需要将农村闲置土地合理利用,统一城乡建设用地。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的决议,有望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降低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人的城镇化”进程。

三、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以成都市为例,2012年成都市城镇化率约为68%⑨,人均建设用地为0.43平方公里/万人,新增户籍人口数为10.07万人,人口增速为0.1‰。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未来成都市的城镇化率可能达到80%甚至更高,倘若按照12年的人口增速发展,要保障这些新增户籍人口在城市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每年需新增约4.3301万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正在转型,我们正在走一条新型城镇化路线。其目标不再局限于扩大城市范围,而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即更加注重质量指标而非数量指标。除此之外,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中要求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然而,我国存在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现象,要保障外来人口和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各项生存和发展权利,建设用地还需要进一步扩充。成都市2012年外来人口为244.43万人,比2011年增长了0.63万人,人口增速为0.26%。与之前分析方式相同,假设按照12年的外来人口增速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在此情况下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成都市每年需要增加105.1049万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这样一来,随着成都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仅仅在保障城市常住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质量这一方面每年就需要新增建设用地109.435万平方公里,占行政区土地总量的0.9%。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城镇化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会涌入城市之中,人口增速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此一来,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将会更大。

同时,新型城镇化提倡“生态城镇化”,要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坚持以生态经济体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使城镇、经济平稳高效发展,因此做好城市的绿化建设工作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市201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66平方米,与此同时,在2011至2012年间增加的常住人口为0.7万人,若按照这样的人口增速继续增长,需要每年相应增加9.562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

除此之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不单单停留在吃穿住行方面,而更注重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人的生活品味的提升也顺应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2012年四川省新增影院37家,新增银幕211块,新增座位数2.8万余个。截至2012年底,四川省共有影院150家,银幕822块,座位数近11万个。成都市2012年建成图书馆共22个,阅览席位数也由2011年9748个增长至10078个。然而影城、图书馆等文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消耗土地资源,要达到新型城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这方面的要求,城市建设用地数量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满足上述城镇化转型中各项土地需求的传统方法是进一步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及范围,即建设用地的外延式发展。可是,由于土地资源本身具有的稀缺性和有限性,现有城土市地供给量很难填补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需求过多的缺口。

针对此现状,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土地利用问题提出要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等相关决议。旨在保护农民权利的同时积极稳妥的规划农村土地,合理利用起农村的土地。这无疑是城市土地资源供给不足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然而,成都市在2007年已被国务院批准设为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试验区后,成都市政府的改革模式体系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即运用土地综合治理方案促进农业产业化。在该政策下,成都市已实施100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面积达12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面积120万亩,可开发的农村土地已基本作为耕地使用。且到2012年,成都农村土地流转量已达50%,远高于20%的全国水平,政府运用弹性征地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统筹规划。这意味着成为试验区之后成都市的城乡统筹改革卓有成效,其周边农村土地得到了高度的利用。但与此同时也说明已经经历过一轮改革风潮的成都市,其农村仍可利用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共同市场,利用农村土地以支持城市发展的决议在当今成都的实行效果令人怀疑。因此,在成都市土地资源量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城镇化转型中各方面的建设用地需求,促进我国城镇化转型,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采取集约利用的措施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整体建设用地总量失控、土地利用率低等现状,采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相关措施也是解决我国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问题,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方法。这一观点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的决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体现。

注释

①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第八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基于成都市的实证研究”(201310613024)阶段性论文。指导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教授:李杰。

②谢雅茜惠:本文第一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大三学生,本项目负责人。

③张思雨:本文第二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大三学生,本项目组成员。

④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⑤由于土地生态效益目标层数据来源较少且无权威性,为保证文章真实性故此处不做分析。

⑥数据来源:http://.cn。

⑦数据来源:http://。

⑧数据来源:http://。

⑨以下数据均来源于成都市统计局《统计年鉴2013》。

参考文献

[1]王晓艳,邓良基,郑华伟,邓云思.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素[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3)-069-05.

[2]贾华强.如何建设人的城镇化[J].政策之窗-政策建议,2013(08).

[3]李军鹏.中国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J].2013(06)-0051-08.

[4]王家庭,张换兆,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骆玲,唐永进,张红宇.城市化与农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叶剑平,张有会.一样的土地 不一样的生活:从天津市东丽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看中国城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03).

[8]郭志勇,顾乃华.土地财政、虚高城市化与土地粗放利用[J].产经评论,2012(06)-0128010.

[9]潘文灿,许坚.促进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七条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6)-0008-05.

[10]汤怀志,吴克宁,黄勤,许研.基于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J].财贸研究2008(02)-0007-08.

第6篇

转瞬光阴,似水流年,四年的大学生活匆匆而过,作为一名毕业生,在踏上新的征程之际,总会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一段路。四年的大学生活,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但我仍然称其为“幸福时光”。因为她记录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给予了我收获的喜悦。大学生活是一个自我磨练的过程。在大学时光中,若没有经过艰苦的奋斗,没有经过辛勤的付出,我们的人生将毫无意义,就如同茧没有经过痛苦的挣扎而永远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河蚌没有经过砾沙的一次次磨练而永远不会孕育成晶莹高贵的珍珠一样。大学是一片给予我们最多人生思考、最多汗水和最多欢乐的地方;大学是一生中储备知识、性格成熟的最为宝贵的时期。 51-大学生活美好却显短暂,回首四年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思绪万千,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欣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一直把学习摆在第一位。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不能荒废学业。我想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盲目过分的追求考试高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积累,如涉猎有关专业书籍、报纸、杂志等等。大学中的学习是广义上的学习,是围绕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学习,你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大学的学习是广泛而自由的,它靠的是自觉。四年来,我牢固地掌握了所学专业课的知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连续三学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获得一次“一等专业奖学金”,两次“三等专业奖学金”,学习成绩名列专业前茅。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还经常阅读一些书籍,多涉猎一些各方面的知识,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向导,努力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课余时间,我还比较注重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有一定的文字处理和档案管理能力,顺利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能用英语进行日常沟通,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学业上没有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也深知这个机遇是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取的。但我相信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尽管失败确实是令自己非常痛心的。虽然没有能够考取研究生,但是我曾奋斗过,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在丰富的大学生活中我已经成功地展示了自己,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证明了我是一个勤奋、勇于进取的人。现在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今天,展望未来,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

我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曾经先后担任了舍管委员、班级团支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04届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部长等学生干部职务,还做了一年的学生兼职辅导员。在做学生干部的过程中我体会颇深: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干部的职责就是要为同学服务,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为同学办实事,才能赢得同学们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学生干部一定不能忽略同学的作用,没有了同学的支持,一切工作都将无从谈起。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十分有限,积极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才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关键。我在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部长期间,组织了诸如第五届“信得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全校大学生辩论赛、“时尚校园,我的大学”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交叉点、超新星”辩论邀请赛、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届学风建设双月活动等许多在学院和学校都有影响的活动,这其中每一个活动的成功举行都凝聚了我们学生会每一位成员的心血和汗水。作为一名好的学生干部,除了要有先进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向着同一个目标,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工作才会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获得过“宿舍管理先进个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

在大学阶段,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这不仅使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记得在大一刚入学时参加“推新人、展特长”声乐组比赛,当时我紧张极了,唱歌时拿话筒的手一直在发抖。虽然那次比赛没有得奖,但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很难得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使我变得更加自信。人在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最难迈出的就是第一步。但是一旦迈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才会发现前面的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坎坷。我很庆幸自己争取了这么一次机会,从那以后我胆子大了很多,也越来越应对自如了。我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3年11月参加“太阳雨”杯征文比赛,获得三等奖。2004年5月参加第五届“信得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获得“原汁原味”校园微型小说原创比赛优胜奖,“青春季风”大型文艺晚会节目优胜奖,“青春本色”大学校园短剧竞赛优胜奖,中华经典美文配乐朗诵比赛三等奖,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优胜奖等。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尽自己的所能服务社会,不但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也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2004年10月,我被校团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51-论文-网-欢迎您

在脱离了父母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来到大学,我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正含义。天南地北的八个陌生人,因为“大学”两个字走到了一起,形成了我的一个新家。大家同吃、同住、共同学习、共同娱乐。我们从陌生人变成朋友,

谢谢评委O(∩_∩)O~

第7篇

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文件材料是高校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最为频繁的信息资源,新《办法》的实施,是将“人本”管理理念贯穿于高校档案管理体系的突出体现。但在学生类档案与原十大类档案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由于缺乏针对新《办法》的实施细则,而在实践中学生个人档案又独立于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之外,鲜有高校按照新《办法》精神开展学生类档案管理的实践案例。当前,如何有效区分学生类档案与学生个人档案,如何科学整合、构建、管理学生类档案成为阻碍高校档案服务创新的重要业务瓶颈。

学生类档案与学生个档案的区分

1 内容构成

新《办法》规定,学生类档案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个人档案管理―直被视为学生管理的环节之一,并未被纳入到档案部门统一管理,而是参照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的归档范围进行收集和整理的,如毕业情况登记、成绩登记、体检、党团组织关系、政审、学历学位、出国、人事任免、奖惩材料等。

从内容构成看,新设置的学生类档案与原学生个人档案相同或重叠部分较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学籍档案的构成上。高校学籍档案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形成的,能综合反映学生在招生录取、入学登记、成绩考核、学籍异动、奖励处分、学历学位、毕业派遣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因此,学生类档案包括原教学档案中与学生个人紧密相关的各类材料,内容较之原学生个人档案中的学籍档案更为丰富、齐全。正因为这些内容上的差异,才使得学生类档案的增设显得更有意义。

2 服务对象

档案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这也是档案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就学生类档案来说,因其所涵盖的信息资源较为系统集中、丰富多样,其服务对象也较为宽泛,可以为学生本人、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提供利用服务;而由于学生个人档案的管理模式基本参照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和利用,本人没有条件接触自己的档案材料,因此学生个人档案的服务对象仅为用人单位。从这一点看,学生类档案的建立更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与共享。

3 管理形式

高校办学历史较长,形成档案的门类、数量较多,同一门类档案的来源也较为复杂。为提高馆藏档案的质量,促进档案成分和结构更加丰富、充实、优化,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由档案部门归口管理,统一制定本单位各门类档案的管理组织和业务工作规范,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开发利用本单位的各门类档案及有关资料。作为高校专业门类档案之一,学生类档案也被纳入到集中统一管理的范围,这类档案大多因其查考利用频率较高、具有长久保管价值而存放于高校。而原学生个人档案一般由学校的学工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和转递,因其本身固有的管理属性(档随人走),高校只是学生个人档案的暂时转入地,随着人事关系的变动,学生个人档案也随之发生转移,流动性较大,档案在频繁转移过程中容易丢失。相比之下,学生类档案的实体与信息安全性更高。

4 信息输出方式

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学生类档案向来是各高校提供档案服务的核心信息资源,它在学生升学深造、出国移民、征兵人伍、学历认证、身份核查、工作政审、社保福利,以及学校的档案宣传(如举办本校著名校友的个人档案展览)等诸多方面,都承担着档案信息输出与传播的重要职能。由此可见,学生类档案是开放性与多向性兼具、主动性与动态性并融的信息输出模式;而相比之下,学生个人档案的信息输出就显得较为封闭、单向、被动、静态。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设置学生类档案更有利于保证高校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设置学生类档案更有利于高校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开发与提供利用。

学生类档案的构建与管理

如何着手构建学生类档案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这关系到能否实现相关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更加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档案利用服务。

1 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学生类档案由个性信息和共性信息两部分构成。(1)个性档案信息。包括原学生个人档案中的个性材料信息(档案信息源一)和原教学类档案中的个性材料信息(档案信息源二)。前者包括学生的高中档案、体检表、个人自传、政审、党团组织关系等材料,后者包括入学(学籍)登记表、成绩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优秀毕业论文、奖惩记录、学籍异动等材料;(2)共性档案信息。包括原教学档案中既反映学生个性又体现_共性的材料(档案信息源三)。包括新生录取名单、在校生名册、毕业验印名册、学历学位等材料。如下图所示:

根据新《办法》规定的归档范围,学-生类档案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学工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教学院系、研究生培养单位。因此,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由上述部门的兼职档案员负责,并参照原教学类档案的立卷与归档流程向校档案部门移交归档。在档案实体收集、整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类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实际情况,可将反映学生本人个性和共性信息的材料进行区分整理,以案卷为基本保管单位,卷内文件以件的形式进行装订,保管期限统一定为永久。其中,实体归档部分为:(1)档案信息源二。以个人为单位,一人一袋进行保管;(2)档案信息源三。以某一届学生(毕业生)为单位,根据档案信息类别进行保管。虚拟归档部分为:新《办法》中学生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形式上,高校将构建类似于人事档案与原学籍档案相结合的学生类档案管理新模式,卷内文件只需按文件形成时间或类别依次排序,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

2 档案的实体管理

实体档案中“档案信息源二”部分,可按“年度-学生类别-院系-专业(班级)-姓名”进行编号和标引,再根据文件形成的时间顺序编制卷内文件编号。如某校2010届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统招本科毕业生王艳的档案材料,其档号可表示为:2010-XS11-0101-WY。第一位类的“2010”表示毕业年度;第二位类的“XSII”中的“XS”代表学生类档案,“11”为统招本科学历代号;第三位类的第一组“01”为公共管理学院代号,第二组“01”为专业(班级)代号;第四位类的“WY”为王艳姓名的拼音缩

写,若出现拼音缩写相同者可用学号加以区分;最后再根据文件形成的时间顺序编制卷内文件编号。个人档案袋封面可不用代号表示,如采用“2010年一学生类档案-本科毕业生-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王艳”来标识即可,卷内文件以材料清单形式列于规定的封面空白处。

实体档案中“档案信息源三”部分,可按“年度一学生类别一共性档案信息”进行编号和标引。如某校2010届统招本科生毕业验印名册,其档号可表示为:2010-XS11-A。前两位类代号含义同上,第三位类的“A”为毕业验印名册代号。案卷盒(袋)封面填写同个人档案袋。

3 档案的智能控制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大背景下,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学生类档案的特殊功能与内在属性,对它的管理不仅体现在实体层面,高校档案界更应关注的是对它的智能管理与控制。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类档案的智能管理模式与水平决定了高校学生类档案增设的意义及其服务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智能控制是高校学生类档案构建的关键。

学生类档案的智能控制(虚拟档案管理)包括档号编制、著录标引、数字化处理三个方面。

(1)档号编制。虚拟档案(电子文件)的档号编制规则与实体档案部分相同。

(2)著录标引。著录标引部分与实体档案相比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对某一份学生类档案案卷进行卷内文件著录标引时,除对“档案信息源二”、“档案信息源三”需要如实标引外,同为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源一”也应纳入到“档案信息源二”的卷内文件著录标引中,即根据“档案信息源一”的内容特征与形式特征进行著录标引,并将其延续在“档案信息源二”的卷内文件编号后,其中,“档案信息源一”的相关材料应在参见号或附注项中注明其类属、实体存放处、实体编号等特征信息。

(3)数字化处理。就当前现状看,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校内外各类应用平台、应用系统间数据的集成水平普遍较低,各高校的档案管理系统与教务、学生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以及档案信息的前处理工作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主要依靠后期的数字化处理来完成。因此,数字化处理是实现当前学生类档案智能控制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数字化扫描、加工与链接又是档案数字化处理的重要内容。学生类档案的数字化可根据上文的档案编制规则和著录标引情况,按照既定的存取路径进行电子文件链接。

第8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科学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研究演化路径;CiteSpace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6

〔中D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41-1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It is meaningful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field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volution path.Based on the 472 research papers from CNKI(2002-2015),and by using CiteSpace for counting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and mapping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paper could learn the research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pa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s in the future combined with expert advice.

〔Key words〕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scientific knowledge map;hot topics;research evolution path;CiteSpace

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行政效率、效果成为公众热切关注的核心话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随之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综述相对较少,且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综述,如杨亚莉通过对绩效管理内涵以及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发展历程的描述,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胡卫卫,施生旭以2000-2014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288篇文献为样本,从研究类型、研究视角、研究趋势等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主要观点,并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建议作了梳理[2];包国宪、向林科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并对研究前沿论域进行了预测[3]。以上综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部分成果谱系,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大样本的计量分析等不足。

本文主要以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选取CNKI中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472篇研究期刊为数据样本,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及各类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分析,结合专家建议对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及研究演化路径进行细化梳理,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探索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可靠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以“2002-2015”为检索年限,文献类别中期刊的检索条件均为“模糊”,检索得到篇名和关键词中包含“政府绩效管理”的期刊共计472篇。

12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一种用于文献数据识别与可视化其演化动态和研究热点的Java应用软件[4]。其基本原理是对分析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相似性分析和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宏观知识测量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因此有其独特的计量指标及含义[5]。自2005年该团队率先在中国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6]以来,科学知识图谱或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在国内勃然兴起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具体操作上,首先利用CNKI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分析功能(Refworks),对检索到的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数据资料进行格式转化并导出CiteSpacce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其次,在借助CiteSpacce分析软件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作者共现、机构共现等技术处理的基础上,分别绘制多元、分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最后,结合高频关键词矩阵、高被引文献等数据资料以及相关专家建议对各类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热点主题。

2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

21文献量变化统计

统计发现,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02-2009年期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在2009年达到历年研究期刊量的最大值64篇;2009-2015年期间整个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发文量呈波动下降趋势。

22核心作者

作者发文量以及期刊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相应科研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统计功能,对发文量3篇以上以及单篇被引频次超过27次的作者进行统计(表1、表2),有助于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和作者群,进而更加准确地挖掘和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权威知识体系。

23主要研究机构

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进行机构共现(CiteSpace中Node Types选项设定为Institution)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的排序列表(见表3)。由表3可以发现,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发文量相对较高,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24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分析

作者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往往暗含着学术共同体的演化脉络。通过CiteSpace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进行共现图谱绘制分析,有助于明晰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和科研规模,更好地把控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走向。在政府绩效管理领域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共现图谱绘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将CiteSpace中的“Node Types”值设定为Institution+Author,“Top N”值设定为30,其他设置选择默认值,经过图谱修剪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出较为理想的科学知识图谱(见图2)。

3研究过程

31关键词抽取与词频统计

关键词作为论文主题内容的代表性词汇,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概括,当某个关键词在该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时,该词就能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7]。高频关键词体现了当前政府绩效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也是研究者共同注意力的汇聚,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焦点主题。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统计功能,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关键词频统计的基础上,整理出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前30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由表4可知,绩效管理、政府绩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绩效管理工作、评估主体、平衡积分卡等词十分活跃,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32自动聚类标签视图分析

聚类视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类,便于研究者高效梳理冗杂的数据信息。此外,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是在默认视图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8]生成知识聚类,继而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施引文献中经过算法获取标签词,以此来表征对应于相关知识基础的研究前沿。

通过绘制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最终析出排名靠前的11个聚类(见图3)。其前沿标签分别为乡镇政府、考评结果、审计、因果分析、公共部门绩效、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深化改革、工具理性、公共服务型等,这些聚类标签表征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视角。

33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综合知识图谱分析

为了能更直观清晰地挖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及潜在热点,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原理,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以1年为时间片进行切割,保留每个时间片上前30个关键词,结合图谱剪修及人工调整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制出该领域的综合科学知识图谱(见图4)。

观察图4发现,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管理所对应的节点最大,且与其他节点的连线最为密集,表明它们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处在该领域关系网络的核心位置;政府绩效、绩效评估指标、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绩效目标、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估、绩效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取向、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公信力等词对应的节点也相对较大,表明这些主题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所关注和青睐的研究焦点;电子政府、行政改革、考评结果、公共服务型政府、评价指标、工具理性、公共价值、第三方评价、战略管理等词对应的节点虽相对最小,但基本都处在整个关系网络的连线末端,很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4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主题

综合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自动聚类标签视图、综合知识图谱分析以及相关专家建议,最终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概括为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

41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提升政府绩效的一项主要工具,需要集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宗旨于一体,以公共价值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梳理文献发现,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1994-1999年)、研究的拓展阶段(2000-2003年)和研究的细化和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3个阶段[9];此外,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建立行政决策专家来推行政府绩效评估[10];为什么评估、评估什么、谁来评估、如何评估等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问题探讨[11];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12]以及健全政府绩效管理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优化组织环境;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流程与环图4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综合知识图谱

节;促进政府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绩效管理有机结合[13]等具体理论思考。因此,未来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发展需要立足解决传统行政官本位文化理念、集中发展经济的管理理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长期具有的“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14]等理念困境,寻求彻底解决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内部矛盾的突破性进展。

42政府绩效管理模式

作为解决政府绩效问题的方法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对提高和改善政府绩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主要以福建的“效能考核”、广东的“科学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及深圳的“政府绩效评价”3种模式最为代表[15];基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视角,学界形成了“下评上”模式、“评估团”模式、“政务公开”模式、满意度调查模式、“万人评议政府”模式以及“第三方评估”政府模式等基本模式和做法[16];u价模型主要包括类指标、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指标要素以及技术指标等5个方面的内容[17]。此外,部分学者针对时下流行的“公众参与”式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与“技术理性”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等模式评估,认为前者会因公众的知识限度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后者则会因专家的“经济人”天性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公共性。由此,提出建立一种公共政策中技术理性与公共精神相统一的“复合型”绩效评价模式[18]。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以决策战略目标化、指标设置目标化、目标责任明晰化、目标考核综合化、目标过程程式化为特征的南通模式最为代表,是集目标管理与现代绩效管理优势于一体的绩效管理模式[19]。

43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由图4可以看出,学界在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绩效标准、平衡计分卡、政府效能、绩效管理制度等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梳理文献发现,学者关于该热点研究主题的论域主要集中在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20];绩效指标的地位和功能、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确定指标权重的思路[21];影响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内部因素(政府职能、政府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外部因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公民参与度、文化传统和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与整合)[22]等方面;此外,部分学者针对当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线性化和表象化,提出应基于治理过程对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考察,利用平衡记分卡合理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以突显其民主行政的价值观[23];为解决现有指标体系设计框架的自适应问题,有学者提出建立一个基于“绩效维度――层级特征――样本属性”三维立体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逻辑框架[24]。

44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作为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界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探索和争议并存,其研究视野大都集中在对缺乏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有效参与的多以上级评估下级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形式进行多元化重构。具体来看,学者的研究论域主要涉及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构建的观念、制度和技g障碍、价值取向、合法性、结构特点和发展建议等方面。倡导在分析政府、公众、企业作为政府的主要绩效评价主体所蕴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各自的优劣势基础上[25];从规范政府绩效评估主体资质、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流程、增强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回应性等方面增进政府合法性[26];构建政府绩效评估多元化主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有人大、政协、第三部门组织、专业评估机构等参与的、协同共助的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27];坚持公共本位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民众、社会中介组织、专家等主体在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建构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公众积极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系统[28]。

45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

由图4可以看出,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研究同绩效目标和公共服务质量密切关联,正确的政府绩效价值取向往往能够为绩效目标的达成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作用、要求和层次分析;价值扭曲的表现、成因以及确立原则等方面,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民众本位”或“政府本位”等应然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受道德价值观、公共责任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确、目标价值的冲突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往往出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缺失、经济价值的过度泛化、公共价值导向的偏差、对效益原则的扭曲等价值失衡现象[29];此外,部分学者进一步对绩效评估实践中价值取向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鸿沟展开了探微。通过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民众满意度4个维度的测量,发现当前的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信息封闭性和神秘色彩严重等“政府本位”诟病,并提出专家决策、公众参与、公开评估信息等旨在构建“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30]。

46电子政务绩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这一新技术革命潮流下的衍生品得到了各国不同程度的重视,对其进行绩效评估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主题。比较发现,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都十分重视,并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在研究水平、研究要点、研究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31]。国外的电子政务绩效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埃森哲咨询公司、联合国、美国Brown大学、TNS公司、Jersey Newark大学等机构;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聚集在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电子政府思想库网站、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研究机构[32]。此外,我国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原理和结构以及评价过程[33]、提高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水平经验与途径[34]、模型比较与本质分析、方法和技术等部分进行了探讨,强调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选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中的重点[31]。

47政府绩效审计

20世纪40年代,政府绩效审计逐渐在国外兴起,经济危机后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加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使得公众开始主张对受托经管其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展开检查。相较而言,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目标管理。国内外日益常态化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逐渐引起了学界众学者的研究兴趣,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整体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政府绩效审计角色和作用研究3个主要研究领域,且存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缺少系统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整体性不足以及与审计学基本理论系统的衔接有效性不够等现实问题[35];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研讨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深入研究阶段,并在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内容和范围、职能和目标、程序和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审计报告等方面成果显著[36]。未来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在审计主体和对象、审计层次、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并注重政府绩效审计结果(信息)的价值发掘与应用[37]。

5研究的演化路径与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51研究的演化路径

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外,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也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为更加清晰地梳理该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轨迹,以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成果峰值的时间节点(2009)为限,分两阶段分别进行归纳梳理(见图5)。

511研究探索阶段(2002-2009年)

统计发现,这一阶段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数占总体的42%,且呈不断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增长状态的临界值。图5显示了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的年度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轨迹,其中2002-2009年期间学者的研究焦图5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时间分区图谱

点重点指向重塑政府、服务型政府、效率政府、电子政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目标和指标;行政体制改革、理性与反思、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行政价值取向、公共支出绩效、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学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和概念界定的研究较多;同时,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探讨投入较多;评估过程开始重视公民参与,在反思绩效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512研究深化阶段(2010-2015年)

较之前一阶段,这一时期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数呈波动下滑趋势,但总体科研数仍占比较大(58%)。图5显示,该阶段学界的研究论域转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公众满意度、政府执行力、第三方评价、绩效评估体系、政府公信力、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职能、法制化等层面;继续对政府效能、绩效标准、绩效评估结果和指标、地方政府绩效、公共价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效目标等研究进行了深化;价值取向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灵魂,长期以来得到了学界的持续探讨,极力倡导构建“第三方评价”等能切实保障公众权益的绩效评估模式;伴随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日渐丰富以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构建成为该领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何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各实施环节纳入到法制的运行轨道,仍需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52未来可能潜在的研究热点

521乡镇政府绩效管理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党和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行政绩效好坏直接关乎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程度和水平,对乡镇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和管理,能够督促其行政活动更具效力和活力,提高乡镇政府行政活动的绩效水平。目前,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县市级,对乡镇一级的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方兴未艾,且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乡镇政府现行绩效评估体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功能定位、困境解读、弊端分析和对策建议[38];评估理念、评估要素以及评估结果的运用[39];指标体系构建、问责制度与组织绩效相关性分析等方面。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过去政绩的考核,不是把评估放在绩效管理的大框架中去操作,而是仅为考核而评估,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乡镇政府的可持续发展[39],需要学者的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522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目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型主要有“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权行政思想的影响,政府部门往往乐忠于依靠“技术理性模型”进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而轻视甚至排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活动。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逐渐成为民心所向。当前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主要有行风评议和公众评议机关活动两类。且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政府绩效、公众参与与公众信任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40];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意义与历史沿革[41]、现状与思考[42]、模式及展望[16]等方面。然而,受自身知识水平和利益权衡的影响,单独的“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难免会身陷囹圄,因此需要在重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借鉴“技术理性”之所长,构建“复合型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523政府绩效评估结果

随着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活动的日渐推广和普及,关于其评估结果信息的运用情况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如Harry所言,“公共管理者是否把绩效数据实际应用于管理过程是绩效管理是否值得投入的最好衡量指标”[43]。梳理文献发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诊断与控制问题、组织学习与发展、配置组织资源、调整工作安排、为预算做准备、改进绩效、与下级沟通和协调工作目标、实施奖惩、激励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向公众公开评估结果等方面[44]。且存在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在预算决策、调整工作安排以及干部培养晋升等方面的使用还不充分[45]。此外,部分学者注意到政府绩效的评估结果与政府绩效的真实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由价值导向、指标体系设计、绩效立法、评估方法等与评估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评估结果的不准确程度被称作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误差[46],学者分别从评估结果误差的概念、类型和生成机制[47]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降低甚至消除,仍需学界立足于具体的政府行政环境,综合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524第三方评估

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家逐渐出现第三方评估的弥端,其实质是由政府以外的学术性组织、研究组织、投资组织、中介组织或民间社团来评估政府绩效[48]。国内的第三方评估发源于2004-200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全省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职能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的“甘肃模式”,此后第三方评估成为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当前第三方评估存在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引导力度不强、评估标准尚显单一、指标设置不够细化、评估方法尚欠科学、评估手段不够先进、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49]等问题;在制度环境建设中主要面临硬制度、软制度和实施机制等3个方面的困难[50]。未来的第三方评估需要兼顾各方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二次评估制度建设,加强评估信息公开法制化和透明化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制度,降低政府绩效评估成本,为政府绩效水平的提升继续努力。

6结语

经过学者10多年的学术探索,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样态已呈多样化、纵深化的发展之势,研究视角越发新颖、研究观点更加聚焦、研究论域亦更显广阔,整个学科研究业已形成体系。通过对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发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研究演化路径经历了研究探索及深化两个阶段;未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则更加趋向于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以及第三方评估等主题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亚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165-167.

[2]胡卫卫,施生旭.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基于2000-2014年288篇期刊文献[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3):8-12.

[3]包国宪,向林科.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知识图谱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6-53.

[4]Chen,Chaomei.Cite SpaceⅢ: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77.

[5]Chen Chaomei,Fidelia Ibekwe-San Juan,Jianhua Hou.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1386-1409.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7]张洁,王红.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图的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对比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76-83.

[8]赵丹群.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56-58.

[9]蓝志勇,胡税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J].政治学研究,2008,(3):106-115.

[10]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2):86-90.

[11]刘旭涛.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J].新视野,2005,(6):45-47.

[12]冯伟林,汪攀.论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3):22-23.

[13]蔡立辉,吴旭红,包国宪.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学术研究,2013,(5):32-40,159.

[14]王郅强,文宏.政府绩效:理论期待、内在困境与制度化构建[J].长白学刊,2006,(2):19-22.

[15]方辉,段静.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34-38.

[16]桑助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及展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43-45.

[17]卓越.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J].政治学研究,2005,(2):88-95.

[18]王锡锌.公众参与、专业知识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探寻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一个分析框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6):3-18.

[19]臧乃康.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南通模式”:效应、瓶颈及努力方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6):8-12.

[20]卓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5-28.

[21]姜仁良.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7):154-155,188.

[22]陈天祥,陈芬.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多维因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88-93.

[23]陈天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治理过程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2-87.

[24]彭国甫,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维立体逻辑框架的结构与运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0-46.

[25]包国宪,冉敏.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7,(1):103-105.

[26]卢小平.从合法性视角看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J].求实,2012,(S2):16-18.

[27]王爱冬.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河北学刊,2006,(6):67-70.

[28]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建构的问题与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8-72,85.

[29]廖晓明,孙莉.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27-31.

[30]陈天祥,陈琦.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偏差性研究――来自广东某市S镇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9-188,208.

[31]马艳霞,顾懿德.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9,(3):55-61.

[32]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9-13.

[33]吴韫夏,龚花萍,吴杰.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13:64.

[34]丁雅敏,孙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与途径[J].行政论坛,2008,(6):63-67.

[35]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07,(1):15-19,85.

[36]周亚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15-21.

[37]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8,(2):76-85,96.

[38]刘华.乡镇政府绩效评估问题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10,(6):23-26.

[39]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2011,20:145-147.

[40]吴建南,高小平.行风评议: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研究进展与未来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4):22-25.

[41]杨永恒.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述评、实践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28.

[42]徐双敏.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例[J].行政论坛,2009,(5):15-18.

[43]Harry,H.Performance Measurement:Getting Result[M].Washington,DC:Urban Institute,1999.

[44]⑷铮刘佳,吴建南.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9,(10):19-23.

[45]颜海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的实证探索――基于公职人员感知的视角[J].新视野,2014,(6):65-72.

[46]范柏乃,余有贤,程宏伟.影响政府绩效评估误差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软科学,2005,(4):33-35,39.

[47]何文盛,姜雅婷,蔡明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探析:基于PV-GPG模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0):80-83.

[48]孟惠南.第三方评估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领导科学,2012,23:60-61.

第9篇

一、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

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并不相同。与经济类专业通常会在本科阶段继续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本科阶段一般只安排初级课程,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内容一般都会达到中级程度。因此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就需要掌握中级课程的有关内容。初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二者尽管概念体系一脉相承、教学内容结构类似,但是同样的知识,分析深度和应用的数学工具都差异甚大。如果完全不具备灵活性,只是拘泥于初级课程的固有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阻碍其继续深造。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重点

1.针对学生需求层次不同,开设多层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如前所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了解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此种课程设置就会不敷所需。因此,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首先应当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理解前提下尽量涵盖中级课程内容,以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这一点看似困难但却有其实际可行性。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课程,其知识结构及使用的概念体系都基本相同,所区别的只是形式化程度或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即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的严密程度不同。只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会影响对课程的正常学习与理解。当然上述方法只是在现有课程设置条件下的治标之策,更进一步的治本之策是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在大学高年级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以满足希望继续深造和有更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这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做法,但对各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师资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视为未来的长远努力方向。2.丰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固有现状角度出发,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各部分知识内容各有特色,并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紧密。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应当针对不同部分知识采取更为多样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各部分内容,达到形散实不散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跨国情景比较的方法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和一国收入水平的衡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国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内涵。用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方式讲授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应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如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经济焦点话题展开分析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科学,并非仅仅简单体现为课本上的单薄原理与教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乐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另外,如前文所述,现代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分析工具,而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在现实中能够加以应用,就必须进行足够的习题练习,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都会提供大量课后习题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难做到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后习题一一进行讲解,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研究生助教的方式,在正式课时以外时间详细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如前所述,一方面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近20章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同时一般只有1-2次考试机会来最终判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特点正与高中阶段教育相反,后者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对有限,并且可以围绕同样知识内容反复进行多次考试,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单纯采用植根于高中教育特色的闭卷考试形式就无法非常准确的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理解与掌握。有些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较好的卷面成绩,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考试结束之后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快就付诸东流。有些学生可能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更为清晰,但一次性考试固有的偶然性会削弱真实知识水平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因此,除了最终考试以外,还可以结合采用课程论文、主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并令其在成绩评定中占据一定权重,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结果。4.尝试采用英文教材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诞生与演变主要源自西方国家,因此无论是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还是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使用英文撰写。前文提到的国内中文本教材大多也参照国外教材体系进行编写,中译本教材则受到译者素质和跨语言文化表达固有困难的影响,常常让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真实含义。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采用外文教材也便于其日后接轨学习,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多层次需求。

作者:张平 单位: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10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香草莓”为你整理了这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

吴祎琳,女,汉族,1998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现任城管1701班班长,曾任校广播台英文播音员、院新闻部干事。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曾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曾获“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五四优秀班干部”、“五四优秀团员”、“五四优秀学生通讯员”、“五四优秀志愿者(军运会)”荣誉称号。曾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2019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省三等奖、华中七校第八届外语文化节英语配音二等奖、校英语文化节英语配音二等奖、校运动会女子三级跳远比赛第三名、201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二等奖全国赛区二等奖。以二作身份在SSCI二区期刊发表文章。

始于探索,忠于热爱

在过去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她跌跌撞撞一路进步,从坐在后排的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一个坐在前排主动的学习者,收获的不仅是绩点,更是对知识保持热爱的态度。学习是输入、思考以及输出的综合过程。在输入的过程中,有些看似“枯燥”的基础课程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石,期末全身心投入复习所达到的“心流”的状态是迷人的。在思考过程中,批判性地总结与分析文本产生自己的看法,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内化知识。输出则是将其付诸实践,课堂发言、小组展示、写论文或是期末考试都是践行费曼学习法交流观点的过程。因为尝试了才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所以选择坚持。课堂之外,她对其他知识也保持好奇,阅读多学科的书籍获得多方位思考的角度与他人的智慧,通过听多样的播客了解他人的事迹与生活经验,看到广阔天地,保持开放心态与共情态度,参与公共讨论。

一分艰苦,一分快乐

乐于行难为之事,得大快乐。大一她加入了校广播台英文播音部,初期业务水平不足时常质疑自己。但是在坚持了一年多的训练之后,业务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从面试的磕磕绊绊到感到些许满意再到勇于乐于表现自己,持续挣扎的背后是进步的悄然发生,回过神来要感谢师兄师姐伙伴的无私帮助与没有放弃的自己。大二开始跑步,尝试践行长跑运动员“痛苦感难以避免,而磨难感可以选择”“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的观点,一次次克服惰性踏上跑道,一次次收获跑步给人带来的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惊喜。久而久之,跑步不再需要“坚持”,而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大三,在老师的帮助下从零接触科研,最初的迷茫与恐惧源自无知,但接受了自己“无知者”的身份之后,大胆开问、阅读学术写作书籍、看大量论文、提笔书写的过程夯实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所谓成功的尝试背后,她失败过很多次,犯过只看重结果的错误,也因为害怕失败错过了很多机会。现在想来,失败并不丢脸,其原因可能在外部也可能在个人,重新站起来分析原因再次尝试总会成功。那些因内容而产生的激情与好奇,在过程中展现过的毅力与耐力也是比结果更为宝贵与真诚的东西。

服务更多,收获更多

第11篇

1.单一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建国以来,基于政府管制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变更和取消,甚至课程学科体系的构建都需要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学校严格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批准的专业目录,学方案、学计划和统一专业教材开展教学工作,招生和分配也由国家统一进行,形成了一统性、单一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施通识教育、英才教育,进行专业调整、管理权限下放、就业市场化等,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秉承传统的单一性培养模式。表现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几个显著特点:培养目标偏重于政府部门的人才需要,但对广义的公共部门的人才诉求重视不够;教学内容偏重于政府管理基础理论的灌输,忽视不同部门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培养;知识结构偏重于政治理论水平、行政素养的培养,忽视管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公共管理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偏差,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2.单一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笼统、不明确。单一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有形成一个能够体现复合能力,且目标明确的层级就业模式和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就业预期不明确。课程设置范围和主题宽泛,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课程大量设置,学生就业方向模糊,甚至产生专业合法性危机或认同危机。学生不知道为何而学,学了往哪去,用人单位也不知道毕业生能干什么,学生对未来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培养方向偏失,培养模式根基不足。单一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向上重官员、领导等官僚型人才培养,而缺乏服务基层大众等事务型、服务型人才培养。这种严重滞后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人才培养方向的偏失。同时,现行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忽视了当代社会人才选择的专业性、市场性和实用性,培养模式根基不牢靠。第三,专业进入壁垒低,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培养模式优势缺乏。从现实情况看,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进入经济工商管理法律等领域时,时间成本和智力投资比较高,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却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公共管理领域学习、工作;即使是公务员考试,招考职位的数量和人数也更倾向于经济、会计、计算机、法律和中文等,确切针对公共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不多。借用迈克尔•波特的壁垒分析框架,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生存现状正处于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较高的尴尬境地,该专业很难显示出核心竞争力,这也反映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优势的欠缺。第四,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一般性公共管理通识教育过于笼统和宽泛,虽然在教学中加强了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但体现专业特色的技能课程、技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相当少。即使是设计的学生能力考核方式与组织,依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依然薄弱。

二、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探索

早在2004年,周口师范学院就尝试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改革实践。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如山东农业大学)尝试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改革实践,并初步形成了基于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培养原则,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实务型人才和跨专业结合型人才的公共管理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分类培养较好地适应了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差异性增大的趋势,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职业发展的规律。

1.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特点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是依据时代特征,淡化专业本位,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低年级统一开设专业理论基础课和通识课程,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高年级根据职业发展特点及就业需求,设置若干培养方向和教学模块,按就业与发展方向实施分类培养。其主要特点有:第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专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实际,设定多个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培养方向、建设多个课程模块,形成多路径培养体系。如就业主导型培养目标,即让把部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业精神的学生选择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向;准公务员型培养目标,即让部分有志于公务员事业的学生选择公务员培养方向;科研发展型目标,即把一部分理论基础扎实、刻苦钻研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生安排进入研究生培养方向等。设置多元目标能够增加学生选择机会,提高目标达成度。第二,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基于多元培养目标和分类培养思路,课程体系构成必须多元化。课程设置不仅要有理论类课程,而且要有实践类课程;不仅要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而且要有不同的模块方向课程;不仅要有案例教学、实习实践实训等实际仿真课程,而且要有调查研究、毕业论文等综合知识运用环节。此外,要适当开设企业管理类课程、人文科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三,就业、发展渠道的多元化。当今就业市场复杂多变,学生的就业、发展适应性比就业、发展的专一性重要。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发展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公共精神、公共理念、公共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区和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事务性、管理性岗位上的广泛就业性和升学读研的多样化和灵活性。第四,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构筑起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多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又要以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加强专业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训练,构建多学科、多模块、多素养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专业师资队伍必须多元化。

2.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优势

较之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突出了教育的个体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尊重了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化解教、学供求失衡,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并促进学生向其理想的方向发展。它是对学生的全程全员管理,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和弹性管理,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是协和学生人生职业规划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务实之举;它是协和学校培养、学生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供求结构性矛盾的有效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它尊重了学生的“感性选择”,体现了学校资源的“理性配置”,优化了学习条件和环境,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分类培养有助于实务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公共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专业,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培养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实务型公共管理人才。实务型公共管理人才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因此,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的职业性质,按照职业角色要求设置培养目标。通过分类培养,更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府合作”模式,送学生到政府单位实习、见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二,分类培养有助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一是在理论课程内容上适当加大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二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里,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学研结合。如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紧跟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并将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三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学习模块,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分类培养有助于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论上讲,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从事公共管理相关工作,但由于岗位竞争激烈,现实中很大部分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都选择了跨专业的工作;同时,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交集越发频繁,具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的人才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基于社会需求,部分高校制定分类培养方案,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培养一部分既具备公共管理知识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完善

1.加强分类培养模式实践的拓展和宣传,提升认同感

分类培养的实践范围要不断拓展,实践内容要深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成长势头。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经过不断实验与创新,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完善,使分类培养模式更加成熟和完备,分类培养成果更具显示度。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实践领域,不断细化实施方案,通过创新拓展和样板示范以及宣传交流,使其产生更大的辐射力、影响力,实现更广泛的认同。

2.把握人才需求趋势,明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理论上讲,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一些非营利组织,然而,通过对近年来公务员招考数据的分析表明,政府部门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并不突出,而对诸如计算机等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却比较大,政府部门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度甚至不及企业。曾经有学者研究指出,社会组织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度排序依次是:需求一般(67.0%)、急需(25.5%)、可有可无(4.7%)和不需要(2.8%)。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迫切要求公共管理专业转变一贯的“单一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式,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明显加速,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努力为社会发展、也是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社会需求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3.坚持“以学生为本”,完善培养规格和课程模块设计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由人才培养模式所决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才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目标。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校风、学风及文化氛围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进行相应的课程模块设计,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4.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公共管理是一种管理服务实践,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实的公共管理教学组织与社会的人才素质要求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发展机会,应当转换培养机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建立“双循环”教学机制。教师要作实践调研,形成与教材匹配的“活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学生要深入岗位(部门)管理,带着疑问回到课堂;同时,邀请政府官员到课堂,讲解社会实际、传授实践经验。还如采用“层级分类式”教学方法,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分类“重点培养”。拟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他们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如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准备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强化其公共管理基础知识、调查研究和社会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拟到企业的,强化其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人际沟通、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多学科”渗透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不可或缺,可通过“专家讲坛”、“市县长论坛”形式,邀请不同背景的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开拓学术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整合资源,夯实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的物质基础

资源是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运行的物质基础,在资源供给问题不能迅速化解的情况下,通过资源优化与整合,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搭建资源平台成为必然路径。一是师资队伍的优化与整合。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另一方面聘请兼职教师和引进专职教师,解决教师资源不足问题。二是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加强课程开发与建设,实现特色、优势课程资源共享。三是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注重校内实验实践条件的整合,理顺管理体制,打破门户之别,避免资源人为分割,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共用。

6.完善配套支撑制度,促进分类培养优势实现

第12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投资运营;博弈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指的是为兴办、维护和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而储备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退出社会劳动后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养老保险为社会相当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起到提供重要保障。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对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过去几年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名义收益率为2.18%,但加权通货膨胀率却为 2.22%,实际上,养老保险基金是在贬值和缩水。在如此严峻的情形下,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动因,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及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模式,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通过投资于资本市场实现的。但由于在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监管部门对其投资的限制比较严格。这些严格的投资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养老基金过高的投资风险,保证了养老基金的安全性,但与此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养老基金投资的收益率,导致我国养老保险收益率偏低甚至缩水。鉴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现状,大多数学者呼吁将改革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模式,放松对其严格的管制模式,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然而,一个国家对于养老保险的监管模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对收益率的需求,还取决于其资本市场成熟度等因素,是多方面力量综合博弈的结果。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理论,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以及投资者运营违规的博弈视角,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模式做出相应分析,并提出有益启示。

一、 养老保险基金的两种监管模式及其对比

美国管制经济学家史普博对所做监管的定义如下:“监管的过程是由被管制市场中的消费者和企业、消费者偏好和企业技术、可利用的战略以及规则组合来界定的一种博弈”。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监管者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检查和监督,而经营者根据监管者制定的规则进行经营。但是由于双方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监管者和经营者在很多时候存在对立关系,即经营者存在违规经营的倾向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监管部门则从确保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及时发现并制止经营者的违规经营行为。经营者与监管者在利益出发点上的对立,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目前,国际上两种主要投资监管模式,即“谨慎人”监管模式以及限量监管模式。

(1)“谨慎人”监管模式。“谨慎人”监管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放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投资人对于基金资产的具体配置(如投资品种、投资比例)不做硬性的规定。“谨慎人”监管模式要求投资管理人主动自觉的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创造出最优的投资组合。一旦投资发生失误,产生经营损失,投资管理人必须能够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当初的投资决策是经过充分考虑的“谨慎”行为,否则将会为投资失策成为赔偿责任。在投资决策发生失误时,投资决策是否“谨慎”的取证难度成为“谨慎人”监管模式推广的重要考虑前提。

(2)限量监管模式。限量监管模式的主体思想是“集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定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投资产品种类以及比例。限量监管模式有如下弊端:一是,过分强调单个资产的流动性和资产,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全部资产的整体流动性,不同的投资组合可以对风险进行分散降低;二是,降低了投资效率,由于限量监管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管理的比较死板,因此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资产品种较少,不能够充分体现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投资效率;三是,缺乏弹性,由于市场环境以及投资情况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限量监管政策不能对所有的变化情况作出相应规定,缺乏弹性。然而,虽然限量监管具有很多弊端,但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限量监管却能够对基金投资人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规范和约束,避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过程中出现巨大风险。

二、 模型假设

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中,可以把基金监管者以及基金运营者之间的决策看做事一个博弈过程。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博弈模型中,假定有两个参与人,分别是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和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者。假设养老保险运营者的行动存在两种选择:合规运营与违法运营;监管部门的行动也可以存在两种选择:“谨慎人”监管模式或限量监管模式。

(1)监管者与经营者双方利益存在不一致性。养老保险监管者和经营者均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双方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监管者的目标是达到养老保险基金收益最大化以及安全最高化,这就要求经营者在经营中对资金的安全性作出周密考虑;而运营者的目标是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追求项目投资利益最大化,而不以投资风险大小失为依据。从监管与运营双方的最终追求目的可以看出,双方利益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冲突。

(2)监管者与经营者双方均为有限理性。监管者作为策略制定机构,其策略空间为(限量监管模式、谨慎人监管模式),与之对应,投资者的策略空间为(合规运营、违规运营)。当监管者采取谨慎人监管模式时,运营者不得不按照监管机构作出的硬性规定进行低收益的投资,以此保证自身运营的合规化;当监管者采取谨慎人监管模式时,运营者拥有的投资自主空间相对较大,此时运营者处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往往采用违规经营的方式获取投资收益最大化。

三、 模型建立及分析

博弈论通过研究多个决策主体行为发生时的相互作用以及均衡问题,解决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经典经济学中关于决策主体“理性人”的假设,行为主体的行为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博弈论在分析主体行为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其自身行为偏好以及利益,还将从其他主体将作出的相应决策为决策依据,因此是一个动态的、相互的过程。

3. 结果分析。由博弈结果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选择并非依靠主观臆断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而是受到一国金融市场成熟度、信息获取成本大小(监管成本)等宏观因素的综合影响。

国际经验验证了以上博弈模型分析的结果。从实际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其金融市场以及信息获得系统较为发达,对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大多数采用谨慎人监管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对养老保险的投资组合没有硬性数量规定,只是对自我投资的比例要求规定在10%以下。澳大利亚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放松了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制。其他一些具备稳健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国家,诸如丹麦、日本、加拿大、挪威、韩国、英国以及瑞典等发达国家,也大多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混业监管。与此相对,金融体系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如波兰、拉美国家、哈萨克斯坦以及匈牙利等,则采用限量监管模式。但是,其中的一些国家在限量监管的基础上,也逐渐放松监管的规则,出现向谨慎人监管模式融合的趋势。

四、 管理启示

虽然养老保险基金的谨慎人监管模式与限量监管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但是殊途同归。两者的出发点以及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本国养老保险基金稳健投资,分散投资风险,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负责程度较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大,一些转型国家在管理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根据自身的管理能力、市场成熟度、制度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

其一,我国现阶段仍然适合采用限量监管模式。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呼吁放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市场,但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现阶段仍然适合采用限量监管模式。虽然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信息透明化程度、规范化程度等方面,仍然不能为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作提供全面有效的市场制度。因此,尽管谨慎人监管模式具有较高的收益水平,我们仍要理性的看待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选择问题,坚守稳健发展的准则底线。

其二,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正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这迫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过程中只能以稳健和安全为前提,从而阻碍其增值保值的步伐。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结构失衡、无效性与无序性突显、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转型,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为此要从加大对资本市场产品的创新力度、促进各类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从严监管违规行为以及逐渐放宽市场化等策略着手。

参考文献:

1. 李灵.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分析及控制――基于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8.

2. 李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以国际比较为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王家敏.博弈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中的应用.特区经济,2005,(3).

4. 龙桂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改革与开放,2009,(6).

5. 曾维涛.张国清.养老基金投资的谨慎人规则及其在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中的适用.当代财经,2005,(8):44-51.

6. 刘昌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治理结构与监管模式研究.上海金融,2007,(10):49-52.

7. 林熙,林义.国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新趋势,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1):69-7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L13DJY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