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13:4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卫生职业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研 建设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80-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却不断下滑[1],中职教师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难题。科研是立校兴校之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科研质量,提高服务体系建设。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重视科研服务体系的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科室――医教室,主要负责我校科研及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增加, 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数量在全国中职卫校医学教育论文中名列前茅,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存在问题
1.科研制度不够完善
我校尽管成立由专门的科室,制定了《科研奖励制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暂行规定》等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但中职学校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能规范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2.1论文质量不高
中职教师大都迫于职称晋升要求,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注重了论文的数量而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多数论文属于教学方法总结,局限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探索等方面,科研创新意识不强,论文学术水平有限。
2.2 课题质量不高
中职教师因受学历层次、科研设备等原因的影响,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多为教学方式或课程探索方面,以市级社会科学或实用社会科学成果为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较少。
2.3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不强
科研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没有任何社会意义和价值。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职称晋升的影响,很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论文,而是在评职称前,功利性的东拼西凑一些文章发表,对自己的教学毫无指导作用。还有些教师盲目地承接课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结项评奖,准备职称晋升条件,课题研究的结果对学校的发展指导意义不强,也就很难能够转化为教学力和管理力。
3.科研精力不足
中职教师大多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我校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护理教师,周平均授课学时能达到24节(每周课时为32节),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备课和授课上,参与科研工作的时间不足,精力受限。
4.科研经费不足
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根本[2]。中职卫校大多为财政全供单位,学校各项开支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各地财政对中职学校扶持力度不同,造成各校资金投入不同。我校因资金有限,对科研投入主要用于教师参编教材、和参与各级课题研发获奖情况的奖励,缺乏课题研发经费的支持,这必然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5.科研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校医教室主要负责科研信息收集、、上报等工作,起到了上传下达及简单的审核指导作用。但因医教室仅有一名专职人员,且办公经费有限,我校科研服务工作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发展的需要,缺乏对校级课题立项审核、研发监管及结项鉴定,缺乏对省、市级课题研发过程的有效监控等较高层次科研服务工作。
二、改进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科研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学校的升格,科研在学校的综合实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保障。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契机,激发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的的正常进行和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将补充《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学校校级课题的立项审批和结项评奖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研质量
中职教师大多科研能力不强,要提高科研质量,首先就要加强对教师开展科研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会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规范科研行为。其次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引进一批科研能力较强的高学历人才,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学校科研的发展。第三对科研工作实行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额度,增加科研工作在教师百分制量化考核的比例,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科研并重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如大班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授课等,把教学任务重的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日常教学优先和科研工作为教学服务的原则[3],同时加大师资引进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某些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4.加大科研投入,购置科研设备
中职学校因受办学经费制约,科研设备往往落后于高校,这就加大了中职教师开展科研创新的难度,只有加大科研投入,购置相对先进的科研设备,同时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先进的设备资源,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
5.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意识
在学校医教室的基础上组建新的科研服务机构,增加人员数量,同时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构建科研信息平台,为教师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科研政策及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信息。调动科研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意识,进行主动式服务、参与式服务,做到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实行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这必然导致教师对科研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服务程序、强化科研服务意识、构建科研服务平台是提高中职学校科研服务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利萍,谭白梅,周轩,等.教师量化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3-35.
从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五个方面探讨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并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1]。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5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接触职业有害的人群超过2亿[2]。因此,培养职业卫生综合性应用型的人才以应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融汇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具有的实验和现场调查的性质,也具有临床医学的临床实践性质,因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紧密地结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应是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系统规划实验教学内容
孤立的实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系统性地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践能力。我们设置某工厂职业有害因素现场调查为主线的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第一次课讲授现场调查基础知识并设计调查表;第二次课去工厂现场调查,采集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职业有害因素及其防护;第三次课完成现场采集标本的实验室分析,比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总浓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课围绕现场调查发现的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参观职业病防治院,让学生了解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比如尘肺病的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等,体现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第五次课汇总资料完成调查实践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切实实践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室分析、作业现场调查、临床实践和调查报告及论文写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2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至今,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室中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问题的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医学理论教学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还尚未开展。以开放式实验理念和以基于问题学习的主动学习理念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课外发放实验教学的材料,分组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完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知识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最终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授课时间利用效率,并通过讨论和实践在课堂上实现实验能力的内化和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学软硬件的进步,一些新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例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采用互动性的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拟一些难以接触的作业环境,比如地下煤矿开采。
3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因而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预防医学各学科的知识,也应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具备博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得更加精彩、精确、深入透彻。目前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新教师是应届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新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践能力,但对于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真实工作往往尚缺乏实践。因而对于新教师应加强实践培训,让新教师参与职业卫生评价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4加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交流学习
与国内其它医学院校以及一些国际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以启迪思维,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完善不足。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职业卫生实际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实验教学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设性的意见。
5课程外提高学生的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
除了注重对课程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注重课程外对授课对象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由于其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往往设置在较高年级。让学生课程外早接触并参与一些职业卫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度,并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学院对大一新生开展全员导师制,让每个本科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与公共卫生相关的课题设计、文献查阅、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中,拓展本科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通过支持建立由专业老师指导的以职业卫生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卫生的宣传和调查,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相关的内容。这些课程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要点。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宏迩.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赵鹏.职业病顽疾呼唤制度革新———我国职业病现状及监管体制机制观察[J].劳动保护,2011(10):13~15.
[3]李京东,陶银华,肖素荣.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华.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107~112.
[5]谭晓虹,杜心涛.微课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77~78.
关键词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选课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03-02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技能等方面内容。国内高校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分割细,学生普遍感觉知识结构单一[1]。2002年开始,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尽管国内高校也开始倡导通识教育,但所开设的课程在数量、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与美国高校有较大的区别。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通识课程设置存在“杂、散、乱”的倾向[2]。通识教育除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外,如何传递这些知识给学生即传递知识的方式、手段和过程,如教师的引导而非灌输、讨论而非唯教师的话为标准等,在国内的教学中往往也被忽略。
1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等日益突出。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探讨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因素、微量元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有机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既关心环境,又注重健康,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偏理论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面向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按照环境类专业课进行讲授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定义,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污染特性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水污染过程,物理污染,生态破坏,土地复垦,土壤修复,致病机理等,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而言,枯燥而又理论的知识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3]。而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只是理论。笔者通过多年开设该通识教育课程的随堂调查发现,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总体来说环境意识较强,会经常关注和思考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希望通过该课程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但课程结束的随堂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却没有达到当初选修该课程的初衷。
授课方式太传统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没有提问、析辩、讨论、参与等互动的机会,加上课程只是考察性质,没有专业必修课那么重要,课程安排也都是晚上或周末的时间,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同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进传统授课方式,增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通识教育功效,是一个很普遍的难题[4]。
选课随意、考核过松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教务处选课系统在每个学期初对每个学院只开放半天,几百名学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抢课”,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人数也有限制,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随机、盲目而完全不能凭着兴趣选择可以上的选修的课程。也有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校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通过向往届的学生打听课程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选修课程[3]。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通识教育课程通常都是考察性质,考核方式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和开卷小论文。选修课中容纳二三百人的课堂并不罕见,教师每堂课只能抽点,就存在严重的逃课和代答现象;而小论文很多都可以直接从网络上查找到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混得学分。这些都给学生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压力小、学分容易获得这样不良的印象。
3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针对开设通识教育主要目的是不断丰富、拓展和外延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拓宽学生择业适应面,增强其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在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今后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在讲授环境与健康时应将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关注的环境问题相结合。
如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天气,教师可以先讲解雾霾的概念、雾霾的来源、雾霾形成的机理、雾霾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雾霾防治技术等,然后介绍中国社会从何时开始关注雾霾、起初美国大使馆的PM2.5的公布、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常出现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洛杉玑光化学烟雾事件、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以及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措施,再结合我国雾霾污染严重这一现象,让学生讨论并发表防治的建议和措施。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自己家乡的能源结构状况、汽车数量、主要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状况、对防治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的想法建议。这样就能将大气污染授课内容完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提问、析辨、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学生汇报、视频资料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阅读、理解、批判等训练,不仅是传授课程知识点,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
如讲授室内空气与健康部分内容时,可以先通过视频资料介绍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引起的疾病类型、目前室内空气污染与疾病的相关统计数据等,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教师再讲授室内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理化特性,每种污染物可能导致的疾病,如何监测室内空气污染、主要监测指标、相关的标准等;再给定一个房屋装修的案例,让学生分组在课堂讨论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或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等。课后让学生分组调研学校教室、宿舍、办公室、家属楼的装修状况,完成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理论讲授、学生讨论、课后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选课,完善考核 针对学生在选课时的盲目性、功利性等现象,学校应向学生充分地介绍每门课程详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以满足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的选课要求[5]。同时,学校应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督促教师认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应严格要求课堂教学秩序,严控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等状况,采用出勤率、课堂积极性、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真正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达到教学目标。
4 结束语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受到学生的极大关注和欢迎,也是当代大学生环境与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授课内容、多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秩序等方面的教学探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励学习积极性,达到通识教育课程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等目标。
参考文献
[1]雷忻,苑彩霞.综合性大学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61-63.
[2]张攸,樊红波,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08(18):32-33.
[3]高秀蓉.大学选修课现状之思考[J].教育论坛,2008,5(31):88.
关键词:90后职高生;显著特点;教育策略
现在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都是“90后”的学生,这代学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更加备受关注。“90后”是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以后的第二代独生子女。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被赋予他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这一代学生出生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期,成长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时代,他们正在各种改革浪潮中崛起,经历着年少轻狂的人生阶段。他们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迎着新课改的号召。
而对于职高的学生,其生源素质及心理特点与普高学生相比,除他们都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心理呈突变趋势外,职高生在入学动因,德智基础等方面更有显著差异。这些已经把一道道难题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面对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一代,需要静下心来研究他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其成才。
一、90后职高生的显著特点
1.他们是孤独的一代,不善于倾诉
90后的学生,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然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进而产生了代沟。对他人的期望值不高,不喜欢找人倾诉(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究其原因,有人是因为对交往缺乏兴趣;有人是因为不善交往;有人自视清高;有人唯恐在交往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交往。他们对他人期望值不高,不喜欢找人倾诉(特别是教师和家长),总是自己埋藏和抑郁,实在无法调控时,就经常走向极端。
2.他们是信息社会的宠儿,信息知识丰富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90”后的学生几乎没有不会电脑的,许多家庭已经为孩子专门购置了电脑,许多学生的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上度过的,在网络世界里,学生的知识面被极大地扩张了。这一点在城市里非常明显。上网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炫耀的资本是与众不同的QQ秀,还有好几个太阳的QQ等级;遇到难题就去网上搜;手机、相机、PSP,一个都不能少,发短信的速度与宝马有一拼。
从个体来看,他知道的越多,他想知道的就越多,这就导致了“90”后的学生普遍好奇心强,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所不同的是“90”后的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并没有全部拿入高中的课程当中,作为教师你会感到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如网上购物,网络商店,网络游戏,UC,QQ空间,博客等等,而这些东西对于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就显得很陌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了。
3.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主独立而又带有叛逆
个性张扬是“90”后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一大特征,在校外、校内、在课堂上,几乎在所有的场合,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把他们的个性张扬出来。他们崇尚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多元变化;不喜欢循规蹈矩,不言听计从,不在意成年人的眼光和神情,依旧我行我素、我行我秀。穿乞丐服,“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性。”皮带是外露的,耳朵是打洞的或吊环的,头发是染色的,发型是爆炸的。思想开放而独立,早熟老练而又有些叛逆。“90”后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很少关注家长、亲人,更不用说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我的个性我喜欢”、“谁的青春有我狂”、“我狂故我在”、“玩的就是个性”、“没错,我们是90后,我们就是不一样 ”。“我的青春我做主”、“Don’t try to tell me what to do, Don’t try to tell me what to say”、经常反问“干什么”、“为什么”、“凭什么”。他们是一个更年轻、更自我、更自信、更张扬的青年群体。
4.他们学习懒惰,散漫成性
“90”后的学生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宠爱得不得了;学校以前教师是老大,现在学生是上帝,家长是老大。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教养出来的“90”后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90”后的职高学生几乎都有懒惰的习惯,不同的学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上课不动笔的学生有,不交作业的学生有,还有部分学生经常迟到,且屡教不改。他们散漫成性,稍微有点头痛脑热便不上自习,甚至不上课,上课时心情好时听听,心情不好是便看窗外的风景,还自认为是调节心情,对学校的规定不是记不得就是不执行,等到被处分才知道学校原来还有这么一条规定。
“90”后的学生在走路和说话中都会透露出一种严重的自由散漫的气息。“90”后的学生大多数都自以为是,从不把教师和家长的告诫当一回事,还认为我都这么大了,啥不知道,还用你教!“90”后的学生大多数很会抓家长和老师的辫子,并且一旦抓住便不松手,不是和家长、教师大吵大闹,就是罢工罢课。“90”后的学生的一旦有了自己的观点你便很难改变它,这也许就是犯罪年轻化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吧!
二、90后职高生的教育及管理策略
针对“90后”不同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帮助学生,做到管理、教育同步进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的思想需求,通过采取因材施教、转化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做好引导工作、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90后”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1.有效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下,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怎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沟通无疑是最重要的方式。首先要放下尊长的架子。90后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也许他们的思想不是很成熟,也许他们的思想还欠缺很多的考虑。但是这是我们的认识。以他们还未成年的孩子是想不到自身的缺点的。所以他们渴望得到师长的尊重。作为教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教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其次,给学生解释的机会。90后的学生自尊心是很强的。90后的职高生,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都比较薄弱,又加应试教育影响,多次经历考试失败,难免经常受到初中老师批评。升入高中后他们心智上成熟起来了,如果犯错后劈头盖脸一顿批评,要么是口服心不服,以后变本加厉;要么心跟口都不服,跟教师顶撞起来,造成更坏的结果。所以,笔者一般先让学生坐下来,让其解释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慢慢地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跟他分析哪里做错了,哪里需要反省。学生放下了防备的心,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第三,先表扬后教育。比如,有人学生放学去上网,九、十点钟才回家。笔者找他谈话,一开始笔者就说:“语文老师今天跟我说,你上语文课挺认真的,进步很大,很不错哦。不过你的数学作业好像不够认真。晚上不够时间做数学作业吗?”说到这些,才慢慢引到他回家的时间和上网的问题。他也向笔者承认了他去上网的事情。然后笔者就说:“希望你以后不再上网了,因为你去玩就没有时间做作业了,那就不可能进步了,我很期待你的数学和语文一样好。”后来,这个学生的家长也反馈说他没有晚回家了。
2.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教师要真正认识现在90后的学生,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尤其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教育教育工作。对于一个优秀的教而言,若想要赢得学生的依赖,除了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甚至对现代的科技知识、各国的明星人物、新闻要点都要很清楚。教师读的书多了,了解的热点要闻多了,电脑操作熟练了,在学生面前大可“骄傲”地抬起头。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是尴尬的问题,教师也要用赞许的眼光鼓励之;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答案,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还要重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是教师的用语,也要机智灵活、科学规范,明晰连贯。这样博学多才的老师,自然也是学生崇拜的对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展开也容易得多了。
3.优化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该是幽默风趣的,他的课堂该是生动活泼的,他的学生也该是勤于思考的。优秀的教师应对课堂有非常强的驾御能力,能放能收,游刃有余,不拘一格。有的教师上课似游离课本内容,天南海北如天马行空一般地神侃,实则无处不紧扣课文内容,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因而深受学生欢迎。而有的教师上课则是循规蹈矩,严格遵循书本,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节外生枝,但学生学得沉闷厌倦。实际效果,前者为佳,这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前者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课堂教学方法,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上得别开生面,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轻松愉快。这样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丰富了课文内容,补充有关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而创设问题情趣,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情绪,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因此,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肯钻研、肯下工夫琢磨,都可以有很大的收获。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你的课让学生感兴趣,甚至非常热爱,相信你也一定是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优秀教师。
4.换位思考到位,家校共同努力
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里都受宠得厉害,很多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整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转。家长偏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对这点给予充分理解。我们知道,教师评价学生至少有两个大“参照物”:一是自己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二是现在面对的所有的教育对象(一个班甚至几个班学生)。家长评价孩子至多是两个小“参照物”:一是自己或家人的过去;二是孩子的同伴。由此,某个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他(她)在家长心目中的位置肯定有差距,有时,这种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种差距并不是不能缩小的。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家访、家长会、书信联系等,这些都是解决常规问题的手段,一般都是定期进行的。对于特殊问题,还可以采取专访,即教师登门和家长坐下来面对面地协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研究表明,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实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能够使他们之间的认识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
根据90后学生所处的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以及他们的身心特点,教育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在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是搞好90后职高生思想教育的关键所在。(1)尽量运用广播、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教育传媒手段进行教育,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避免干瘪的说教。(2)根据他们浮躁好动、好表现,喜实践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文娱、体育和有针对性的参观、演讲、主题班会、郊游等活动或竞赛,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既锻炼培养其动手、动口、动脑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能力,又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学习的兴趣。(3)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经常请一些先进典型、劳动模范、职高毕业生中的成功者以及同班同龄人中的先进进行现身说法教育,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自主管理
90后的学生,张扬个性,对自己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是从谈笑、举止中就能感受到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的气质。特别是职高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实践和表现欲,非常乐意组织活动。一旦学校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便会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即使是失败后独自落泪也无怨无悔。
管理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最终减少或不要他人管。培养职高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一切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一是轮流或竞选当班干部,轮流当值日,人人受锻炼,人人从管理别人与被人管的体验中,增强自我约束和主动接受别人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管理好班级。老师主动当导演、指挥者,学生作演员和实施者。我校有的班主任已在这方面取很成功的经验。三是实行操行评分,发挥学生自评、小组评、班集体评的作用,增强班集体的群体压力和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采取职各种激励措施,如设置各种奖励,开展班级间的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竞赛评比和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共自尊心上进心和竞争意识,用其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