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10:0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素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服务通常也被称为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帮助读者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寻求知识情报的服务。1876年美国伍斯特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斯威特•格林在《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中强调对寻求知识信息的读者提供个性化帮助的重要性,最早提出“参考咨询工作”的概念。格林馆长提出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4大职能:一、指导读者如何使用图书馆;二、答复读者请求;三、帮助读者选择资源;四、提升图书馆在社区的地位。从4大职能可以看出,参考咨询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提高读者文献资源的使用,为高端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文献服务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也从面对读者的服务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高校读者已广泛使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
1.2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咨询服务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谈论较多的两个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读者对于信息的态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对信息的应用等。提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当中,信息咨询服务最能体现图书馆的服务增值和知识信息资源提供者的价值。信息咨询服务是包含在信息素养教育当中,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包含关系,即信息咨询服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部分。信息咨询服务直接为读者提供一种获得信息的方法或途径,而信息素养教育则从读者的需求入手,重点培养读者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信息咨询服务,节省图书馆的运作成本,还能使其成为读者所具备的一种终身技能,使读者终身受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也为读者提的个性化的信息咨询工作。
2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2.1强化部分信息咨询服务,弱化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由于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中有多项工作是有偿服务,可以为图书馆创收,重视部分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必然。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周期长、无量化标准、成效不能及时显现、无收益。作为图书馆信息咨询的一项长期工作,不受重视也是一种必然。过多强化有偿信息咨询服务也让部分读者依赖信息咨询服务,降低读者收集、分析、使用信息与科研的能力,增加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工作,增加图书馆运作成本。
2.2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注重数字化信息素养教育,轻视纸本文献信息素养教育
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阅读设备的广泛普及,电子资源存储与使用格式的日益完善,电子资源的检索方便快捷、使用阅读方式灵活等优势明显,使得电子资源正在逐步深入广大读者的学习、科研生活。高校图书馆引进的电子数据库越来越多,种类也丰富,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在资源使用宣传方面也向电子资源侧重,使得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也向数字化方向侧重。相对的,对纸本资源的使用宣传不够重视,存在弱化现象。现今高校图书馆都是复合型图书馆,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并重,纸本资源在几十年的积累下形成数量巨大、品种丰富的馆藏,是学校和读者的资源宝库。由于纸本资源阅读的舒适性、阅读的习惯性,在高校有着广大的阅读群体,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也不能忽视纸本信息资源的使用教育。
2.3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常规化,培训课程少、个性化少
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也逐渐流于形式,成了常规服务,面广点少,缺少个性化,缺少读者的主动参与。图书馆入馆教育普及面大,但对读者只有一次。数据库培训讲座次数多,而读者受众少,普及面不足。文献检索课程开设不足,有些高校为选修课程,相当多的高校或学院并未开设。
3改进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在高校是一项系统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图书馆都应发挥相应的作用。而图书馆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3大支柱之一和读者学习科研的重要支撑,图书馆应在紧跟社会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同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途经,提高读者信息素养,为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助力。
3.1领导重视并大力支持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加强读者的信息收集、接收、分析和应用能力,符合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才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高校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的重视度和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所以领导要更新观念,要把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课程安排、讲座培训经费、场地、人材培养引进等方面还要给予图书馆大力支持。图书馆也应从自身做起,对上级部门和外界进行广泛宣传图书馆培养教育理念,在读者信息素养培养理念上,在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培养观念、宣传组织方式方面进行改进、宣传和推广,使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与读者信息需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3.2高校图书馆是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课堂
首先,培养读者自我学习的信念,提高自控能力。信息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等关联较多,开始读者会觉得学习方式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教育中应注意读者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看视频等倾向,注重培养读者良好的自控能力,引导读者的学习兴趣和习惯非常重要。培训中强化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读者养成正确使用信息的良好习惯。再者,培养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判断能力,使读者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和正确的信息,培养读者检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3.3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计划
高校读者在高校学习时间里,图书馆应根据读者学习时间制定读者信息素教育计划,根据读者各学习阶段、专业和学习科研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培训课程或讲座培训,普及培训与专业培训结合。具体实施以信息咨询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对口学院联系机制,依托学科馆员,针对学院专人负责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和计划的实施。
3.4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
建设浓郁的信息教育氛围,培养读者对信息检索的意识和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式或协作式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方法。第一,开展读者利用图书馆教育。利用讲座、参观演示、网上学习和竞赛等方式对刚本科新生和新入学研究生进行图书馆入门的指导教育、进行信息知识、馆藏资源的宣传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教育。使读者一入学就能了解图书馆,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基本方法使读者学会中图分类法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索书号、书名、著者等不同信息查找资料的文献检索的技能,并进行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打好基础,培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第二,开设文献检索课,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文献检索课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技能课,学校开设的信息基础理论课不能取代文献检索课。图书馆主动开设文献检索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激发信息需求,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利用信息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来,组织和引导低年级学生的培训讲座、竞赛、座谈沟通等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
3.5高素质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的建设
馆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决定着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图书馆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扩展他们的信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3.6新技术应用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中职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还没有学会如何有效获取、利用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也缺乏正确评价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能有效组织、管理和交流所得信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能有效帮助他们了解信息的检索方法,学会管理和利用多种渠道的信息资源,并了解相关法律、伦理道德等问题,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资源。
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手段
(一)加强中职图书馆的信息职能
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各专业不仅要组织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结构和实习实训,也要进行图书馆入馆指导,让新生了解图书馆书刊借阅流程,学会使用校园电子阅览室浏览和阅读书籍,向学生宣传要向图书馆获取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到在图书馆可也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进而学会从各种资源中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加以管理和利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
(二)加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职校园里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氛围,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高信息素养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校园日趋成熟,图书馆、办公室、实训室等将以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手段为亮点,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例如实施智能化的图书馆自动信息管理系统,使借阅手续的智能化,提高借还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满足师生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另外还与附近高校图书馆合作建成电子阅览室,购买数字图书、电子期刊等,不断丰富共享数字资源,快速地、极大地增加了我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的馆藏量,满足学校多专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增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选修课
提升信息素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之类的课程。目前中职学校没有专门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那么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的时候可侧重信息检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进校后能够很快地了解图书馆,知道在图书馆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在以后增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选修课中,规定该课程的学分标准,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所学专业工具书和检索信息能力进行较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完成相应学分,培养学生自觉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提高。
(四)增强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
自古以来就称颂教师甘为人梯和蜡烛,作为教师所能做到的就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台阶。老师们在校园各种适合的场所带头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校通过图书馆邀请专家或老师来进行文化交流和读书交流活动,或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讲座,营造信息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意识;各专业还可开展与本专业文化相关的专题信息检索比赛、信息搜索PK赛、信息素养知识抢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等素养能力,充实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手段。
(五)检验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保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素养教育成果与否还需通过实践来验证。首先,通过老师指导和教育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技能,正确获取和管理所需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中职图书馆应充分保证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安排计算机检索的相关实践操作,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次,通过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站建立网络信息防火墙,过滤垃圾信息,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明、绿色上网,帮助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三、结语
对高校师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估的指标体系有很多,本课题组在综合国内外各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出将师生放在同一价值判断体系内进行比较平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信息安全五大结构性维度和16个二级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内教师型、研究型和基本型的图书馆读者进行了一次信息素养的测评。结果显示,教育型的读者信息素养综合得分优比较大,尤其是在信息技能方面的优势最大,然后是信息知识、信息意识。研究型和基本型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基本型读者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安全三方面偏弱了一些,这受制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换言之,在同样的信息环境背景下,除了担负着信息素养培育责任的教育型读者外,研究型和基本型的读者信息素养水平其实是没多大差距的,表明在新媒体面前,大多数人处在同样的信息起跑线上。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状况,本课题组除了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模糊综合测评以外,还需对高校师生在具体的学科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方面的情况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此,课题组选取了南昌市区的4所高校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的唯一一所211大学,代表着南昌的最高学府,南昌科技师范大学作为江西省普通二本高校的代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江西省大专层次高校的代表,南昌科技学院作为江西民办本科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的代表,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水平和生源水平,以体现调查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同步进行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教师165份、研究生187份、本科生193份、专科生189份、高职生19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26份,采用软件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
二、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其主要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阅读总体上缺乏信息引导,信息意识不强的读者占半数以上
随着信息传播载体多样化的出现,阅读不再局限于看书读报,APP软件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可以将图书馆和学科研究的数据库转移到读者的手中。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师生的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在2个小时以上的占74.2%。但是从阅读的内容的调查来看,上网只是为了随意看看找点乐子、和他人进行互动的人数占总数的53.5%,为了阅读小说和一些科普性文章的人数占22.8%,有目的性地读自己想读的专业书籍和论文的占总数的11.6%,且这部分人中高校教师的比例高达69.6%。近七成大学生反映,没什么人专门告诉自己到哪里去读什么、怎么读,而近六成的教师反映,不善于使用一些移动终端的数据库。说明高校师生的阅读质量普遍不高,随意性比较大,不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也不懂如何在移动终端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的阅读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但是缺乏专业性的引导。
(二)高校师生在信息知识上的差异与学历水平成正比例,但是在新媒体使用知识上差异不大
从一些专家研究的结果来看,信息知识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文化素养、信息基本知识和信息源知识等。在调查中,我们用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使用技术来代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用学历代表文化素养,用对信息关键词的概况能力代表信息基本知识,用对数据库的了解情况来代表专业信息源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能比较容易地说出所需信息的关键词和术语的调查对象的排序是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总体而言,与学历和成正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同样体现在专业信息源知识的获取上,在调查的访谈中发现,英语水平对调查对象对数据库的使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新媒体技术,尤其是移动终端技术是在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事物,所以在新媒体的使用知识方面高校师生处于较为相同的水平面上,具体体现就是,一些图书馆开发的APP移动服务终端,只有近半数的人曾经安装到手机上,其中又有近6成的人最后又卸载了这个程序,原因就是不懂得怎么使用。
(三)教师的信息技能要强于学生,但是学生的信息分享和传播的愿望与行为均强于教师
信息技能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个人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调查显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师生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近七成的调查对象喜欢在网上查找所需资料,如果没有互联网,则同样比例的人会选择去图书馆。布尔逻辑和一些特殊的搜索技术是为获取焦点信息而建构的搜索策略,但是懂得这种策略且使用过这种策略的调查对象的比例却不很高,总体呈学历从高到底的递减规律。
三、提升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策略建议
国内不少研究均将高校图书馆视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者,然而,仅靠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还不够,还应从多方面入手,寻找适切的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办法,针对前述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三个主要策略路径。
(一)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加强对信息意识的引导
所谓学科馆员制就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指定馆员与对口院系建立密切联系,主动为对口院系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目前在传统图书馆时期,这种制度在高校中还不是很普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阅读时面临的迷惑和困境会越来越多,信息意识需要得到良好的发掘和引导。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教师或者研究生,因为他们有科研的需要,而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为服务对象的学科馆员队伍显得尤为紧迫。从前文的调查结果可知,这两个学历层次的读者在庞杂的信息面前更容易失去方向,亟需正确的引导。所谓健全学科馆员制,就是对学科馆员岗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大,每个图书馆员应具备信息通晓的能力,能够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流畅地实现思维转换和鉴别评估,一句话,能为读者流畅地解决信息问题。
(二)采用Big6教学法提升信息技能水平
对信息技能的培育更主要是依靠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培训。由迈克艾森堡和鲍勃伯克维茨提出的Big6教学法,立足于采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信息问题,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包括六个步骤,分别是定义任务、搜索策略、获取信息、运用资源、整合信息、评估信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能不能仅限于懂得图书情报检索和计算机操作,还应具备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Big6教学法的优势就在于这六大培养步骤抓住了信息技能的核心,使大学生掌握随时解决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尤其适合大学本科和专科层次的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读者对采用传统大课形式来抽象讲解图书检索技巧比较反感,导致图书馆开设这种课程时到课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显著。而采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结合Big6每个阶段的实践演示,能达到开小课的效果,达到提高信息技能水平的目的。
(三)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追赶信息技术更新换展的步伐
培养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要培养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从web1.0到web2.0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信息获取技术的提升,更是信息观念的变化,新的观念又将促进新的使用方法的出现,进而反作用于信息技术,催生更多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在这个技术和意识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信息使用者的读者,如果仅靠在校所学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是很难处理层出不穷的信息问题的,必须掌握自我学习能力。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是学校之事,是课堂之事”的观念,树立起在课堂之外,生活实践之中无处不可学的观念。自我学习能力包括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快而容易学习新知识、准确理解、准确记忆、快速记忆、持久记忆、想象力、逻辑性、善于推理等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的培育,需要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特别的重视。
四、结语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与信息素养
(一)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属于培养信息素养的初级阶段,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带给学生培养、发展信息素养的兴趣。培养信息意识,不仅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深层含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网络运用层面,而是把信息思考角度提高到科学高度。小学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意识,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二)信息知识信息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重点教授内容,教师对于信息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学习掌握,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能直接影响信息素养的结果。信息知识的合理运用,是信息时代对信息要求的基础。小学生信息知识,包含课本上大纲要求的信息知识,也包含生活中的信息知识。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以传授课本信息为主,教师应该辅以生活中的信息知识,充分发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积累习惯。
(三)信息能力小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是以课堂上机操作为表现方式的,这是最基础的信息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上机操作中提高信息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1.信息观念缺失问题小学生课业轻松,对于信息技术课,学生缺乏重视加上小孩子贪玩的天性,老师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学生采取被接受知识形式。老师主导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在引导下被动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思考问题。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重视不足,教授课程是积极性不足;学生贪玩被动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思考问题。对于学生、教师陷入恶性循环。2.课程安排不足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安排少,加上偏远地区教学资源有限,学生能利用教学资源少之又少,这样的课程安排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3.信息内容滞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滞后,教师传授的信息知识与现实客观应用的信息知识出入较大,这样对于信息的应用和掌握都有消极影响。
(二)改善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是一门运用类学科,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创新思考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贯穿一些创新的、与众不同的题目或者实验操作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从最简单学起,打好基础;而那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课外拓展,了解更多知识,开拓眼光。教师应该针对教授内容,时常关注实际运用,在课堂上注重时效性和应用性,不仅仅是单单讲课本内容,更要关注现实运用。3.引导实际操作老师对于实验室引导性作用而不是手把手教,灵活的实验模式有助于发展创新。学习中尽量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从生活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4.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现创新课堂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产生发散性思想。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技术进入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只对着课本念,面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利用直接简洁地传授教学,网络的运用更便捷的开拓知识内容,分享教学资源。
三、总结
信息时代对于人才提出的高信息素养要求,需要新时代人才从小开始培养,而信息素养的开发、培养在小学教育上直接体现为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育。在知识爆炸性发展变化的今天,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社会发展需求,唯有具备高级信息素养,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新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探究、对策分析,不仅关乎着学生个人未来对于信息时代的适应、发展,更涉及到对信息教育的影响,
作者:李艳凤单位:辽宁省台安县新台学校
一、着眼未来,明确方向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逐渐走出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从传统教学走向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朱锋 单位:江苏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关系
关于学习环境的概念先后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论述。笔者比较倾向于杨开城教授对学习环境进行的解释,杨开城教授的解释更符合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对我们的意义重大。他认为学习环境是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中的各种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组合。所以学习环境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也包含软件资源。比如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和任务情境等软件资源。[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当前的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它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由于目前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大多是建构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应用的,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要起促进作用一定离不开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有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适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那么在学习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信息素养,它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有一定要求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衬托,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将电脑、网络、卫星电视和通信网络环境以及各种形式的媒体融合并用,给学生创造的超越实体的、虚拟的学习环境更加帮助了学生们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而个人的能力提升也是充分地体现在个人如何通过主动学习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使用各种电子学习软件和学习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逐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以确保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借助各种资源工具以及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且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范围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全面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如学习工具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学习策略等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比传统教学环境更为注重。首先,学生一定要适应基于网络化的学习,基于各种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资源的学习。其次,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情境学习,真实的、虚拟的、网络的等等。要学会自己创设一些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以便于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环境来和其他人沟通、协作、交流,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习,反思自己知识的欠缺,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依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方便制定有效的创新与信息素养的学习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教育必须遵循信息化社会的脚步,以适应未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其他知识是基本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讨论合作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构建知识的任职工具。包括搜集评价各种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以及有效地利用这些有用的信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的一种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不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都有重大意义,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理论,改革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我们对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
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内容与形式设计上与中小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信息需求保持一致;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知识内容、提供互动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信息知识和能力。[4]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要主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其次强调学习的真实情境性,从问题出发,使问题驱动学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再次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与会话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学习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学习者孤立进行的,而是由许多学习者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最后强调运用技术,使学习环境提供共享信息知识和构建工具的途径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合作对知识进行社会性的建构与共享。
关于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国内大部分学者一般都是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法律道德这四个方面来研究的。董玉琦教授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他指出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5]由于中小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规律,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小学和中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学习内容,安排活动,也有分歧。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靠形象思维,通过事物的外表行为来感知认识,并且模仿。因此,小学生除了学习信息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示范,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是要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根据文章上面提到的观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思想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分别是意识方面、操作方面、应用方面和沟通方面的能力。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和参照已有研究,认为在建构主义环境下培养中小学生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策略:第一,转变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观念。笔者认为,在学校内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的管理层和教师的观念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及时更新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正确把握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不同时期,确定该时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观念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创设优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物质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良好的环境,信息素养培养就无从说起,因此我们要穷尽竭力地挖掘学校潜力,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第三,设立专业课程。专业课不仅要包括理论知识的层面,也要包含实践操作的层面。既要补充学生们的学科知识也要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一方面要让中小学生了解新兴技术的本质、产生及对于人们的利弊,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探索高层次的科学意识,准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历史起源、概念和社会现象。第四,建立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准确地测评学生信息素养的程度和水平是否达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大部分对于学生的考评,一般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测评,忽视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应该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王慧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1.1教育双方从单向转变为互动性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学之间是一种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性。新媒体作为一种交互式工具,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及时、便捷的信息交换,极大地提高信息交换的时效性。利用QQ、MSN、微信、飞信、BBS、微博等新媒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扩大了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权,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表达观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增进了解,有利于增强师生双方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1.2教育内容从书本向即时性转变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主要来源于书本,具有信息量小、时效性弱的特点,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广泛而丰富,从平面延伸到立体,从静态发展到动态,既有纸本资源,也有多媒体资源,更有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海量的即时信息不断涌现,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这些信息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为他们所乐于接受,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自主选择获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1.3教育方式从统一向个性化转变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强调统一性,教育手段单一,大多采用单向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受教育者经常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具有多样化,教育者可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和受教育程度等对其实施量身定做式的指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同一知识以图片、视频、文字及声音等表现形式向受教育者呈现出来,使其对最佳学习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并利用教学展示和在线讨论等形式开展交流探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1.4教育时空从课堂向宽泛化转变传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往往拘泥于一定时空中,在固定的场所、用固定的时间由相对固定的教师来传授信息知识和技术,教学双方都相当被动。而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多样化高科技终端设备与数字化现代通信技术为信息素养教育构建了一个极具交互性的学习平台,扩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时空范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新媒体终端学习信息知识与技术,向教育者进行即时咨询和提问,在虚拟空间里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1.5教育体系从封闭向共享型转变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形式逐渐多元化,同一类型的信息资源可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表现形式,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图书馆员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真切需求。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逐步从过去的封闭独立走向了资源共享,在新媒体数字平台上,加工重组馆内文本资料,形成在线资源,不仅为本馆带来了一定的利益,而且方便各高校师生利用本馆资源。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源和先进技术,大力开展共建共享工作,不断完善“共享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高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效益。
2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进一步向具有突出个性化与较强互动性的教育模式转变,并将教育的关键置于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与利用,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信息道德进行重点培养”,以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上。
2.1全面引入现代媒介资源新媒体环境指的是集信息储存、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功能实体,其内容主要包括电视网络、3G移动网络、报纸以及广播等媒体形式。新媒体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中能够随时随地地查找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其教育功能,而且还应该借助这些新媒体来深化信息素养教育。比如,引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移动手机本身具有增值性、互动性以及私密性,具有传播音频、文字、视频以及图片等功能。到目前为止,手机终端用户已经超过8亿人,作为媒体终端的手机用户在2.3亿人以上,手机阅读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阅读方式,通过手机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功能与优势,广泛应用新媒体,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媒体时代,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开始吸收视频、网络电视以及广播等现代媒介,并逐渐作为重要的教育媒介形式。对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员既要不断引入,也要全面熟悉,掌握其应用技术,还要对高校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等能力加以培养。新媒介信息资源一般都具有较大的杂乱性和迷惑性,在海量的信息中存在着垃圾信息或非法信息,对此,高校图书馆员还应该不断提升学生对优劣资源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利用。
2.2健全和完善高校图书馆专业化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健全与完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多种媒体设备,加强信息管理,不断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所谓专业性教育,就是以特定科学思维为基础,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教育。大学的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构建与发展基于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体制极为必要,有助于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将图书馆学科馆员作为教学助手融入到课堂或者网络教学平台,将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从而构建起校内信息素养教育的科学体系。与相关学科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创建相关资源保障系统支持学科教学与建设是以往学科馆员所承担的主要职责,而现代学科馆员既要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与互联网信息专家联合起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化和整体性的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资源与图书馆馆藏资源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辨别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便将全面可信的馆藏专业信息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此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还要构建有效的教育跟踪机制,通过论坛、博客、QQ、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广大师生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育策略,真正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性。
2.3实现“在线化”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从“人本”思想出发,努力构建图书馆网站系统、在线教学系统,不断完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为高校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联网在线服务,实施正确、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此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可行性方案。这种教育模式主要强调教学成员的交互作用与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并有效结合课程与在线教育,将新课件全面开发出来,保证教学评估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传统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入馆培训、文献检索课、数据库应用培训等,并以高校师生作为主要服务群体。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本校师生,还应包括校外人群与国内各个高校,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信息素养教育受众的广泛性。信息素养教育“在线”形式主要是24h在线指导,学生不再受到上课时间的束缚,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和帮助,并重点突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循环播放,有效降低了高校学生的信息咨询率,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便捷性。同时,将最具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引入到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中,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本身应具有的时效性[6]。
3结语
1.1高职医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目前,在校的高职医学生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但与在校医学本科生相比,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直接制约着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另外,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多以文献检索课形式进行,往往只开设一学期,只能传授一些最基本的检索知识和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往往最多只能掌握一些基本软件的操作和一些基本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导致高职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不强。目前高职医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材、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论坛、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由于当前信息素养课的教学缺陷,高职医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利用网络来搜集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上网获取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多是以消遣和娱乐为主。而通过传统媒体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医学生主动通过网络获取专业信息意识的不足,制约了他们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信息能力不足。当前,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侧重点在于基本文献检索知识介绍和基本检索工具的使用,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准确加工和利用信息。
1.2信息素养教师自身条件影响信息素养教育开展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多由图书馆具有长期参考咨询经验的资深馆员兼职任教,专职教师较少,且在教学中一般注重检索理论的传授。但由于缺乏医学专业背景,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游离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之外。
1.3教学内容局限和配套资源不完善制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
由于高职医学院校所用信息素养教育教材各自为政,多以“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为题,教学内容仍然以文献检索与利用为主,很少涉及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同时,各院校所采用教材缺乏专业性和层次性,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不能充分考虑医学特色,而且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另外在配套资源方面,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高职医学院校电子资源发展不均衡,各校购买中文数据库较多、外文数据库偏少,循证医学、引文数据库更少。相对本科院校,学生上机实践课时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上机实习的需求。
2提高高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2.1转变师生对信息素养教育观念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开设之初就是以文献检索课面目出现,而信息素养教育等同于文献检索课的误解在广大师生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但两者的教学本质却完全不同,信息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利用、分析与生产信息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能力教育;而文献检索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文献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资源教育。高职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该加大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明确两者的异同,转变观念,并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
2.2完善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医学科技日新月异,陈旧的文献检索教材和落后的配套资源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学要求,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信息素养教师积极编制纸质版、CAI课件、网络版多种形式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教材编写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特色,重点介绍本专业的信息源及其特点和质量,以及本专业信息获取、整理、评价的特殊性等。二是图书馆应加强实体和虚拟馆藏建设,不仅要根据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购置学科专业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料,还要通过购买网络版数据库、自建专业特色数据库、组建专题化虚拟馆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师生的需求。三是重视实践环境建设,不仅要通过强化电子阅览室建设,解决学生上机实践要求,还要通过构建书目检索终端、移动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机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环境。
2.3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由图书馆资深馆员组成,但由于他们的医学专业背景不足,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去。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首先,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教师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图书馆也应为他们多提供与本院专业教师或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积极引进医学专业教师进入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使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其向专业性、学科性发展。而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师资队伍形成专业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让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热情。
2.4构建多层次多形式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教学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式教学体系。纵向上,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由下至上依次提供基础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一新生,提供有关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通用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二学生,提供学术与日常生活问题信息的检索、评价能力培训)、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三学生,提供基于相关专业的专门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培训);横向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入馆教育、读者培训、讲座培训等)、第三课堂(科研实验、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第二、三课堂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既是正规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也是课堂教学成果的充分检验。
3结语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较低,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获取能力差。大部分学生只重视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缺忽略了对获取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缺乏主动培养信息素养的能力。这使得学生在短时间能找到一份较合适的工作,却没有培养起提升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缺乏后续职业生涯的提升空间和能力,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创新的需求。
二、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主要有两个优势,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
(一)硬件
1.良好的空间环境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为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承担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双重职能。图书馆空间宽敞,环境优雅,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心,在这里学生可以自我充实,自我提升。
2.丰富的资源环境优势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传统的纸本资源和新兴的电子资源,是全校师生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资源更是普及,图书馆由单纯的馆内服务转换到提供7*24不间断的服务,这一优势是高校其他部门无法达到的。
3.先进的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网络设施,这些都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硬件保障,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使读者不用到馆,便可随时随地的及时获取信息。
(二)软件
专业的人力资源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拥有一批高学历、专业化的馆员,在信息环境下,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的服务。这些馆员素质较高,在文献信息检索和读者教育培训方面,专业经验丰富,具有实际的工作与学习能力,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图书馆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今国家对高职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较本科院校起步较晚,因此对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创造性地结合专业特色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利用图书馆网络开展教育
在信息化社会中,基本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网站,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并成为主要渠道,通过网络可以使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在电脑客户端的网络,还伴有新兴的手机图书馆的应用,手机图书馆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方向,手机微博、微信、QQ等越来越方便的方式,增强了图书馆的宣传和利用。
(二)新生入馆教育培训
目前高校基本都会进行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是介绍图书馆概况、图书馆馆藏资源(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介绍和使用、入馆须知、馆内布局、馆内规章制度等,这样可以帮助新生快速了解和使用图书馆。
(三)开设具有创造性的特色信息检索课程
针对高职学生的信息检索课,应当减少枯燥的理论,并尽可能将理论知识融入到问题和案例中;在课堂实践时,应采取丰富、灵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协作性,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检索课题、检索作业演示交流等,尽量给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机会。
(四)针对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培训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育之外,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信息需求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活动。例如,现在很多图书馆流行的读书月活动,也可以举办馆藏特色资源利用、毕业生论文写作与文献资源利用等专题培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馆内外信息资源,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素质;信息意识教育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
二、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核心。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作为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网络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文明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信息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道德更加注重“慎独”[3]。在网络环境下,既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的鉴别能力,又要做到道德自律,要结合现实中有关知识产权争端或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和报道,强调信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1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调查发现,75.1%的读者选择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作为查找资料的主要渠道,但是56.3%的读者认为其搜索结果庞杂无序,无法迅速甄别和选择所需信息;42.1%的读者知道图书馆有哪些电子资源,但46.3%的读者对其使用方法却所知甚少;24.2%的读者不了解图书馆的数据库培训讲座,35.7%的读者虽然有所了解但从未参加过。这些数据表明学生们信息知识不足,信息检索能力不强,在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中存在不少障碍,因而无法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平台和文献资源。我校图书馆的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如表2所示。
1.2信息道德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应用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62.8%的读者表明“侵犯个人隐私”是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82.6%的读者能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但是部分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学术规范素养较低,信息道德的范畴不明。2013年我校图书馆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PMLC)对部分院系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结果显示33.64%的学生论文率超过30%,未能通过检测;其中8.96%的学生论文率竟然高达50%以上。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直到撰写毕业课题时才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及著录等学术规范略有了解,但仍然无法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合理引用还是学术侵权,是参考还是剽窃。
2文检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工作,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中明文规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我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专题讲座、网络课堂等。其中,文检课是目前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文检课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的能力,便于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为将来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校2013年度图书馆网上问卷调查中,约82.6%的读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非常必要,46.9%的读者希望通过文检课了解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3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
一直以来我校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都非常重视,开设有《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与档案管理》等文检课。其课程性质几易变迁,由最初的“小范围授课”演变为“选修课”,及至今日的“综合教育必修课程”。近3年来,本馆授课教师20余名,年度授课120余班,约4000余学生,总课时超过700学时。但是我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仍然不太乐观,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偏低,信息道德淡漠的状态急需改变,文检课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3.1深———深化教学理念文检课是按照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而开设的课程,其宗旨是通过检索技能的提高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文检课不仅是检索实践操作的技能演示,而且是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信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环境下,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信息需求,培养大学生主动发现信息、搜索信息的习惯,从而深化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学理念。习惯的培养一般是以兴趣或需求的产生为前提。学生对文检课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生涯密切相关。所谓“生涯”是学生当前的学习阶段及之后的多个阶段,如毕业、就业、考研、创业等连续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例如,毕业———如何选择和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资料如何搜集;就业———如何搜集求职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动态,正确评价和预测其发展前景;考研———选择哪个院校、专业、导师或者研究方向;创业———如何发现和把握商机和市场。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涯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远比按部就班地依据教学大纲授课效果更好。课时有限,学习无限。当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自主地搜索有用信息,并能有效运用时,他们已经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检索习惯和严谨的检索思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素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09年,我校80后校友,商学院2007届毕业生刘鹏飞的创业事迹受到各大媒体关注,他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分析进行市场调查,果断选择了孔明灯项目。然后,他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成功地将中国的“孔明灯”推向国际市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成为百万富翁,被大家称为“小孔明”和“义乌最牛80后创业大学生”。其创意独特、思想独特、模式独特、精神独特为大家交口称赞。刘鹏飞校友的成功正是开始于他对孔明灯的网上信息检索,来源于他自身的信息素养。
3.2精———精简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要精简。目前我校文检课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二者比例为1∶1。课堂授课时一定要精简理论知识部分,结合信息检索实践讲授理论,结合本校文献资源实际讲授课程。例如,通过期刊数据库里论文全文信息页面的显示,介绍期刊论文的著录格式,特别是对摘要、中图分类号、关键词、参考文献等的讲解,既可以普及学术规范知识,又突出了重要的“检索途径”,与文检课理论知识环环相扣;利用PPT电子课件,简练表述课程大纲、授课思路,避免页面文字的大幅堆砌,采用明晰醒目的页面标题,提取精华,突出重点;站在章节高度串联知识,站在课程角度串联章节,指引学生利用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和课后习题等自学消化知识。实践操作要精练。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利用信息的实践技巧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同类检索工具有些共性的功能和特点,对于类似数据库,关键在于向学生“授渔”,紧扣学生的专业与实际需求,通过一两个有代表性数据库的学习,和同类数据库的比较,让学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此类数据库的操作要点,而无需反复赘述多个数据库的操作。如检索中文期刊论文,学生可以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我们可以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精选数据库的操作要点,选择规范又兼具代表性的实例,重点讲授该库的文献检索与期刊导航功能,同时将3个类似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文献类型、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3.3新———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合作教学。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检课教学。在专业信息检索方面,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具有各自优势。前者熟悉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专业素养,却对专业内容较为陌生,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后者熟悉本学科专业内容,但对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和图书馆信息服务不甚了解,信息检索技能有待提高。为了发挥两者的优点并弥合其不足,提高教学效果,采取“馆员—教师”的协助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两者可以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制定考核标准以及评估课堂效果等。创新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网上自助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结合面授,有利于缓解课堂上教师学生比例超负荷的矛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例如,建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展示“课程设置”“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课程信息;电子课件、课后作业、期末试卷等资料;实行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自动阅卷;还可利用Web2.0技术,以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虚拟学习社区,与学生实时在线沟通,答疑解惑,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3.4博———加强师资建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是文检课教学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准备“一桶水”;而且“餐人以鱼,其食一饷;授人以渔,其食一生。”作为授人以渔者的我们,其自身渔技也必须提高。博,知识渊博。作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引路者”,文检课教师必须具有全面、合理、持续更新的知识结构。以图书馆而言,应定期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馆讲课,将图书馆工作与素质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以教师个人而言,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积极利用自学、业务培训和外出进修等机会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主动参加教学观摩会、讲课比赛等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信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