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08:2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 korajensis Sieb.et 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09-1
1 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 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 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 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晓光.浅析现代林业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
关键词 林果产业;科技培训;现状;成效;对策;宁夏中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36-02
开展林果产业科技培训是建设现代林业、促进果农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果农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近年来,中宁县在林果产业科技培训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使果农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现状、措施、问题及对策等总结如下。
1 中宁县林果科技培训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宁县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围绕“果树栽培技术”、“果树修剪技术”等果农非常关心的主题,共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480次,培训果农5万余人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160个,印发技术资料20余万份,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送科技、办培训活动,使中宁县果农的科技素质和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林果产业的发展。
2 林果科技培训措施
2.1 加强领导,提高培训计划性
在每年的年度工作计划中,中宁县将果农的培训列为年度重要工作之一,提前做好了年度工作安排计划表,明确了培训时间、培训主题以及举办地点等,使得果农培训能够按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2.2 加强调研,促进培训实用性
在实施年度计划的过程中,中宁县注重收集听取果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力图保证送去的培训是果农所需要的,以便提高果农参与的积极性。
2.3 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性
今后县林技中心将把高效种植示范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石空镇枣园地区、大战场镇大青山、舟塔乡天景山、恩和镇红梧山、白马乡滚泉坡等地建成5个66.67 hm2以上、4个666.67 hm2以上高标准红枣产业示范园。通过建立示范园区,树立枣树栽培管理等技术示范的典型,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的同时,达到整体推进、全面涵盖、科学发展的目的。
3 取得的成效
3.1 增强了果农的科技致富能力,促进了林业增效、果农增收
中宁县通过对各类实用林果技术的培训,提高了果农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其致富能力,培养出一批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及种植示范户,在中宁县的林果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县形成了果农带头人争着富、其他果农跟着富的喜人局面。鸣沙镇鸣沙村六队某农户经常参加科技培训,在其种植的0.8 hm2的苹果园内进行管理,保证修剪整齐、树形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12年其果园可创收40万元,纯收入达33万元,其带动亲属建设苹果园0.8 hm2,收入也达到了24万元;白马乡某农户的果园总收入也可达到7万元;其他多数农户果园平均收入超过15万元/hm2。
3.2 强化了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加速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建设
在促进果农增收的同时,林果产业科技培训也给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良好机会,促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以期更好、更多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当地林果产业的发展[3]。
4 存在的问题
4.1 培训技术人员缺乏,知识更新速度较慢
由于中宁县的林业技术人员本身就缺乏,况且仅有的技术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繁杂,致使其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基层服务指导,甚至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限,无法保证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广度,特别时外出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不利于科技人之间的交流提高。
4.2 培训典型材料的收集及培训投入有待加强
可以展示的培训效果较为缺乏,对典型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特点不突出、亮点不够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还有个别乡镇在开展培训工作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措施不得力、领导认识不够、资金安排不到位、培训工作组织不力等[4]。
5 发展对策
5.1 依据果农的需求,建立林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制度
本着“想果农之所想,急果农之所急”的务实心态,围绕推广人员应具备的五大培训能力,即对农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改进当地技术培训项目的能力、使用辅助教学设备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记录和撰写报告的能力进行提高,深入研究基层林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内容、方式、师资、保障等实际问题,强化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经常性的基层林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制度,健全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的长效培训机制。
从源头上防止部分技干技术老化,观念过时。如聘请区市林业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来中宁县讲学或选派部分中青年技术干部有针对性地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从而达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目的。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具体为:一是新知识培训。新知识培训结合新出台的涉农政策、新颁布的涉农法规、现代农业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培训技术人员,使他们与时俱进。二是新方法培训。结合中宁县实际,采取有效可行的培训方法,最终实现培训目的。从农田间学校、展示示范、农村快速评估、现代信息载体利用和可视化培训等的培训的新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并应用于培训实践。三是新技术培训。新技术培训涉及果树品种改良、种植新技术、林业新装备操作技术、农用新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培训、专业拓展培训、转岗培训等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加强培训。四是学历提升。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通过专升本、攻读推广硕士、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学历,强化理论水平[5]。
5.2 针对果民的学习特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
一般来说,果农具有以下几个学习特点:学习目的明确;只有感兴趣才学习;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学习时间有限;农民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针对果农的这些学习特点,从农民对培训的心理期望(农民期望获得好收益、农民期望解决实际问题、农民期望推广人员帮助决策分析、农民期望推广人员关心和鼓励自己学习)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及授课形式,不断探索有效地培训模式。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制定有效的培训模式。一是对示范户的培训。根据示范户的实际需求,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如现场培训、田间指导、个别接触等,开展培训。二是对普通农户的培训。对普通农户的培训,可采取培训班、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技术咨询、现场会等方式,对农户进行耐心讲解、现场示范,注重实效。如育苗、修剪方法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内的成果示范等。三是短期培训班。短期培训的工作步骤有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培训课的要点涉及前言、提出问题、联系比较、实际应用、归纳总结、引起兴趣等方面[6-10]。
5.3 依靠各类组织,抓典型树亮点,进行示范带动
培训工作的开展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地依靠科技群团组织、县级业务部门、企业科协、区内外林果专家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强调培训的效果,抓典型、树亮点,注重其发挥出的示范带动作用。
5.4 及时记录总结,建立培训数据库
召开林果产业科技相关的现场会,并总结以往的经验,勤于记录整理,做好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建立适合中宁县林果产业科技发展与科技培训的数据库。
5.5 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效果管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农民经过培训后,成为“土专家”,具有一技之长,应建立实用人才信息库并进行分类规范管理,加强与科研院所、农技部门的合作,及时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同时,应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对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做好职称的评定及评审工作。打破以往对人才评价的局限性(单纯注重学历及资历),重业绩、重实践、重成果,进而对农村人才的数量进行充实,并将农村乡土人才纳入到科技人才的队伍当中,充分地对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进行调动[11-13]。
5.6 搭建农民技术咨询服务台,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局属各单位和乡镇林业站搞好联合,整合人力,在重点集镇设立较为固定的农民教育培训、技术咨询服务点,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定期蹲点,遇集开门,采取发放科普资料、图书借阅、科技成果展示、播放农业科技光碟、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广泛开展林业科技指导和咨询,方便农户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咨询[14-16]。
6 参考文献
[1] 王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浅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4):17-18.
[2] 韩小平,廖建华,孟雄伟,等.武汉市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5):17-18.
[3] 刘训江,赵世昌,张大鹏,等.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技,2008(3):29-32.
[4] 王佩汤,陈林年,石成福,等.临泽县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现状及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3):7-8.
[5] 潘启城.田东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52-53.
[6] 徐广彬.提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质量的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6):67-68.
[7] 赵增林,王增旺,王立瑞.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业生产增效[J].天津农业科学,2010(4):142-143.
[8] 黄永春,韩国珍.关于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6):303-304.
[9] 刘宇.辽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2011(4):96.
[10] 邹小云,胡小荣.农业科技培训的现状、需求和对策[J].江西农业经济,2000(6):21.
[11] 黄耀如,凡小忠,孙丹丹.农民科技培训的创新与发展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4):215-216.
[12] 陈华宁.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9-22.
[13] 王惠生.农业科技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45-46.
[14] 郑美玲,余顺和.浅谈新形势下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1):136-137.
1.1相对落后的专业技术水平
林业调查需要先进行地形调查,如地形图的判读、地物判读、地貌判读等,在调查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类设备,如罗盘、GPS、测高仪和夹板等。需要技术工作人员明确各类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点,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在操作设备时一旦出现失误则会引发后续问题。当前林业调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其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调查规划工作涉及的设备不齐全且设备不新,部分地区的调查设备过于陈旧,使得调查规划工作受阻。
1.2缺少专业教育
因为林业调查规划对于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较为严格,但是专业的林业调查教育培训机构较少,不能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也不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没有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员工交流等,所以才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使得林业调查工作技术人员短缺。1.3监管力度不强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受到了市场发展的限制,很多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受到了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林业部门需要提高监管力度,实现对于林业发展规划工作的跟踪管理。但是就林业发展工作整体规划来说,需要就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管控。
1.4技术设备落后
在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会使用到多种设备,设备的工作性能以及测量结果会对林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若是使用错误的数据,会造成林业规划不合理,影响林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利于林业的长远发展。
2林业调查规划优化对策
2.1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2.1.1GPS技术的应用
由于森林的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很多树木被遮挡,信息难以发送,传统调查技术中人工探测得到的信号也很难向管理基站传递,应用GPS技术后,借助卫星来完成信号的传递与功能质量发出任务,在传递稳定性上有明显的增强,并且不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对调查工作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可以结合GPS的工作数据结果改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现状,提高工作效率与数据精确度,较为常见的为GPS自动采集样地坐标、定位等功能。当前,在采用GPS辅助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掌上电脑、e-trex手持机和信息传输技术,其对于划分林区边界和计算林区面积等均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实现对林业发展的全面监管。
2.1.2TM卫片技术的应用分析
TM卫片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系统以及卫星系统的技术优势,直接将调查现场的森林区域影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工作人员更方便观察。该技术能够在显示阶段区分土壤、植物、水汽,显示不同的颜色。技术应用期间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内容,例如在时间上的误差,结果误差的减小等内容,确保技术能够在规划设计阶段得到高效利用,这样可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
2.1.3SPOT-5影像技术的应用分析
SPOT-5影像技术涉及的相关遥感数据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工劳动量,加快了整体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SPOT-5影像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需要做好影像的前期处理,如正射影像校正处理、影像融合处理以及影像增强处理;SPOT5影像目视解译,主要包括建立解译标志、目视判读及小班勾画和小班属性信息的填写;野外核实建立,包括:野外实测和样区野外核实与补测等。
2.2加强人员管理机制建设
当前我国林业部门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员工分工职责划分不明确,对此,可以在政府的领导下,分别建立林业调查、规划和设计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建立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增强部门之间的互动性,这样可以使得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
2.3强化监督,科学管理
我国林业发展规划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但还需要林业部门强化法制意识,并且将其深入贯彻到林业发展或者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等各个方面,在林业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私有林权问题处理,可采用适宜的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在此阶段需要注重法律问题的解决,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否则会引发很多法律纠纷。目前我国林业法制规定并不完善,且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执行力度不高,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引发了很多后续问题和经济纠纷。对此,需要加强法律建设维护地区的正常秩序,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只有基于法律规范的要求下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下,才能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权益的统一与保护,这样才能推动林业的发展,提高林业经济价值。
2.4完善设备
另外,林业调查与规划工作的高效进行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这就需要加强经济投入,定期引进新型且技术发展成熟的仪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林业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技术方法的革新,提高调查仪器的精确度,并加强研究力度,研发更多的高新设备。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注重调查规划与设计科研任务的完成,通过科技创新优化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模式。当前多媒体技术、数据统计技术、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和3S技术均在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作人员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加强数字化管理,以转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做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根据当前的林业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综合林业部门的内外影响因素,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梁永顺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育苗;营养繁殖;扦插育苗;嫁接育苗
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有着很多都的优势,如:再生能力强、移植过程简单、成活率高、成本低、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等,同时也有很多的缺点,如:母本选择受限制、培养出的林木寿命短、人工操作量大以及繁殖材料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营养繁殖技术中主要有两种技术方法,分别是扦插育苗和嫁接育苗,此两种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建设中都已取得了很好的育苗效果,并且在森林遗传学研究中、改良林木性状中以及林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
一、林业育苗中营养繁殖技术的重要性探究
1、营养繁殖方式的优点
营养繁殖是近年来林业育苗中比较科学且见效快的育苗技术,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对营养繁殖技术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仍缺少内在原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以及实践活动上的体现,实际上营养繁殖技术是针对某种健康完整的林木母本进行营养器官移植,例如:枝、茎、根等部位,这些器官的可再生功能较强,再利用相关的栽培与养护技术,选择适当的生长环境与生长时间进行新植株培育,生成新的林木。
营养繁殖技术是以单基因重新培育成新林木为主,因此,不会出现基因重合的现象,所以不存在隐性基因的一些不良反应与症状,是一种具有母本遗传特征的培育方法,新林木的性状与母本性状相同,属于无性繁殖技术。营养繁殖技术在操作方法上也比较简单,只要对相关的技术要点加以了解与掌握,结合营养器官的生存条件以及养护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栽植就可以完成繁殖。采用营养繁殖技术培育的林木生长速度相对播种技术培育的林木要快,并且成活率也比较高,这对林业建设来说,不仅能够提早实现造林,还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2、营养繁殖方式的缺点
营养繁殖技术借助上述优点在林业育苗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对营养繁殖技术的缺点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如:不是所有种类的树种都适应营养繁殖技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营养繁殖方式的适用性。另外,营养繁殖方式培育出来的作物寿命相对较短,且在整个繁殖过程中都必须要人工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同时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如果操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到位将会导致整体繁殖过程的失败。虽然营养繁殖过程仅需要一部分的营养器官就可以实现,但是通常需要比较多的繁殖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营养繁殖方式相对播种繁殖方式而言,在原料使用方面比较浪费。
二、林业育苗营养繁殖方式的关键技术
想要通过营养繁殖方式来实现更加具有经济效益的育种结果需要对繁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进行深入掌握,否则不但不能通过营养繁殖的方式降低成本,反而会造成材料以及人员的浪费。虽然I养繁殖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对后期的繁殖条件有非常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多方面的掌握和熟悉。一般来说,在我国目前的林业育苗过程中主要有扦插育苗以及嫁接育苗两种营养繁殖方式。
1、扦插育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扦插育苗是营养繁殖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影响这种育苗方式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首先是树木自身的特性因素,比如说扦插的营养器官如果;来自于一个年龄较大的植株就可能导致扦插生根过程比较困难,如果来自比较强壮的植株且截取的营养器官本身生长情况较好就能够提高生根的成功率。扦插的土壤条件也会影响扦插的成功率,所以在土壤选择的过程中也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挑选。其次,在扦插育苗过程中为营养器官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也能够促进扦插育苗的成功,良好的生长环境能够提高营养器官中物质的转化,提高对外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有利于育苗细胞的生长分裂。
2、嫁接育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嫁接育苗方式的主要原理如下:将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器官嫁接到性状不太优良的植株上,再施加一定的条件,是两者生长到一起。嫁接育苗方式的好处就是利用生长能力较强,但是果实及枝条不具有很大作用的植株进行利用,使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嫁接育苗的成活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了,首先是嫁接双方的亲和力,比如说同种植株比同属的植株更容易嫁接成功,因此,操作人员需要选取合适的两种植株进行嫁接育苗。其次,嫁接后的生长条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嫁接的成功率,包括外界湿度、温度以及光照情况等等。最后,嫁接时机的选取也会影响嫁接育苗的成功与否,根据我国长期林业育苗的经验而言,在秋季进行嫁接育苗的成功率比较高。虽然嫁接育苗的形式对于我国林业育苗而言已经并不陌生,但是操作人员仍然要对嫁接育苗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林业育苗工程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
1、在森林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森林遗传学中引进营养繁殖技术,可以利用其能够很好地保留母株优良性状的特点,将想要保存的母株性状和种质资源安全可靠地存储在目标植株上去,从而为保护森林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技术保障。还可以利用营养繁殖苗进行无性系试验,对目标植株做出遗传评价。
2、在改良林木性状中的应用
营养繁殖苗经过培育成株后,最大限度地继承了母株的优良品性,性状稳定,没有性状分离现象,可以将更多地优良性状遗传给下一代。此外,利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建造无性系植物园,能够极大程度的减少林木的培育时间,缩短培育和开花结果的周期。
3、在林业生产中的实践应用
为了缓解我国木材市场的供求矛盾,对高产人工林的培育工作已经成为林业生产的重中之重。营养繁殖技术因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大面积造林的常见方法。运用营养繁殖苗技术植树造林,苗木成林后排列相对整齐,储蓄量高、各个林木的品质一致,十分契合现代企业的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管理的运营理念。利用营养繁殖技术建立的林木种子园,比普通的同列林木结实早、结实多,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更好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控制策略;分析
作者:冀炜炜(奎屯市林业园林局,新疆奎屯833200)
园林工程的项目管理是园林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园林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园林建设单位经济效益的需要。提高园林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积极建设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园林工程建设质量,有效提高园林工程行业健康发展。
1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1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但在园林工程的实际建设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完善的情况,导致在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中技术管理人员无据可依,园林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管理隐患。并且由于园林工程企业入行门槛低等原因,导致园林建设市场鱼龙混杂,严重干扰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园林工程产业的健康发展[1]。
1.2园林工程筹划设计阶段的管理存在严重的缺失
对于园林工程的建设而言,园林工程的筹划以及设计阶段的管理十分重要,关系到园林工程整个项目的建设质量,以及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现阶段我国园林工程建设中,对于园林工程的筹划、设计阶段的管理存在严重的缺失。园林工程的建设单位往往不够重视筹划和设计,在没有规划以及设计的情况下盲目开工,导致园林工程的建设中管理人员无据可依,严重影响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
1.3园林工程建设管理队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基于园林工程建设复杂性的特性,园林工程的建设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园林工程的行业特点,园林工程建设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很多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园林工程管理的综合素质,甚至有部分管理人员完全不懂园林工程建设管理,严重影响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及建设效益,影响园林建设企业的发展[2]。
2加强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园林工程的成本以及质量控制
加强对于园林工程的成本和质量的控制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贯彻到园林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建设管理过程中。在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加强对于园林工程的各项管理,从而提园林工程的设计质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过多的设计变更,实现园林工程的精确化管理,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并有效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
2.2不断完善园林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园林建设单位在工程的日常管理中,要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及时制定可执行度高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对于管理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同时加强对于承建施工单位管理制度的灌输,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效率,并在不断建设中积累完善管理体系,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园林工程的建设,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园林工程的投资效益[3]。
2.3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查与管理,提高园林工程管理质量
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应加强对于园林工程施工图纸的审查与管理,选取资质高、信誉好、审图能力强的第三方审图机构,结合园林工程地区的环境特性等特点,加强对于施工图纸的审查,从而提高园林工程的施工图纸的设计质量,提高施工图纸的详细性,使得工程施工图纸能够更好地指导园林工程的建设,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水平,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
2.4加强园林工程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园林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
建设单位应加强建设管理技术人员的培养,定期举办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活动,并引导管理人员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园林工程建设管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园林工程的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4]。
关键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标准化;现状
Abstract:Elaboratedtheforestryplantquarantinestandardizationwork’sfunctionandtheimportance,briefedandsummarizedourcountryforestryplantquarantinestandardizationworkpresentsituation,theexistencequestion,proposedstrengthenedtheworkthesuggestionandthecountermeasure.
keyword:Forestryplant;Quarantinestandard;Standardization;Presentsituation
前言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1作用
1·1·1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1·3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2重要性
1·2·1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1·2·3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现状
2·1·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2存在的问题
2·2·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2·2·2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
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2·2·3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4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3·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
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森林抚育;试点项目;项目经验;对策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简介:妮李夺(1977―),女,傈僳族,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相关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3902
1福贡县森林资源情况
福贡县土地总面积为411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5891万亩,占87 %;非林业用地5299万亩,占13 %;林业用地面积中:林地2884308万亩,疏林地11067万亩,灌木林地65498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8609万亩;无林地面积04119万亩;宜林地面积25994万亩。森林总蓄积 343274万m3。在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为28387万亩,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585万亩,中龄林面积为8812万亩,近熟林面积为364万亩,成熟林面积为6854万亩,过熟林面积为4496万亩。中幼龄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47 %,中幼林多属天然次生林,林相参差不齐,树龄差异大,树种复杂,密度分布不均,下木密集,藤灌丛生,林间卫生状况差。人工林因造林密度过大,郁闭度在08以上,乔灌混杂,造成人工林分质量下降,林分中自然枯死严重,火灾隐患加大,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合理经营中幼龄林抚育工作已刻不容缓。
2福贡县森林抚育实施情况
自2011福贡县启动森林抚育试点项目以来,累计实施森林抚育试点项目50000亩。主要抚育方式有生长伐、卫生伐等,主要抚育内容有修枝割灌、疏伐、抚育间伐等。根据福贡县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森林抚育和抚育后定期进行监测,经过抚育的林分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光照增强,林木个体生长加快,林下植被增多,通风状况改善,林分抗病虫害,抗火灾能力增强。
3主要的做法
3.1组织管理
成立了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县财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天保办,负责处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监督检查指导及其他日常事务工作。
3.2政策宣传、业务培训
宣传森林抚育的目的和意义,特别要强调森林抚育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目的是提高森林生长势,提高林分质量和抗灾害能力,是提高林地生产力,并非是森林采伐。同时,对抚育地点、权属、范围、面积、树种、方式、实施单位、抚育期限等进行公示。公示范围还应扩大到周边村镇、当地报纸、电视、广播等,接受社会监督,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科学管理,是振兴林业的根本出路。福贡县根据实际情况,抓好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各种培训,加强对抚育项目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3.3签订施工合同
为确保森林抚育任务及时、高效、安全完成,签订森林抚育合同,明确抚育任务、地点、范围、质量要求、完工日期、施工安全等相关内容,保证了森林抚育的进度和质量。
3.4组织施工
(1 )抚育作业前完善各类相关手续、确保抚育项目的合法性,在抚育作业过程中,严格进行“标桩打号,挂牌抚育”对每个小班中所要抚育采伐的林木用红油漆打“×”标记,严格执行抚育作业前的公示制度。
(2)抚育作业中期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抚育采伐技术要求进行抚育采伐,在抚育过程中派出技术人员、林政执法人员到现场指导、监督整个抚育过程,同时安排专人做好统计台账,及时统计上报抚育情况和抚育采伐量。
(3)整个抚育过程要严格执行管理:①领导定期到各个抚育区进行巡视检查,确保抚育工作正常运行;②天保办到抚育区进行抚育采伐技术检查,确保抚育采伐操作规范;③林业技术人员认真进行现场检尺,确保抚育采伐量的准确。
(4)抚育作业后期管理,严格抚育验收制度。实行抚育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抚育作业质量,根据作业设计的要求,在抚育采伐过程中,及时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抚育区进行检查验收并填写验收单。抚育采伐后,抚育区内遗留下的大量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理,杜绝森林火灾隐患和病虫害,保证保留木的健康正常生长。
3.5资金管理
(1)加强资金管理。补贴资金用于中幼龄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包括间伐、修枝、割灌、剩余物清理运输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直接费用以及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间接费用。
(2)补贴资金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县林业局和县财政局协调、配合,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3.6加强档案管理
专人负责,妥善保管森林抚育工作管理中产生的文字、电子材料、建立电子档案。保证地块与图、表、册相一致,各种会议记录、公示情况、施工合同、信息报表等资料齐全。
4取得的成效
(1)生态受保护。通过森林抚育经营试点项目的实施,合理调整了树种、林种结构,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林农得实惠。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中幼龄林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林农经济收入。
(3)开展林下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全县林产业的发展。森林抚育度试点项目与林产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森林抚育块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种植(重楼、草果、黄连)。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收入。
5存在的问题
(1)补助标准底,林农参与积极性不高。国家对森林抚育的补贴每亩120元,由于受山区,劳动力的影响,每亩投入的经费比国家下达的多二、,补助标准低,林农森林抚育获得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所需。林农积极性不高。
(2)与现实有矛盾。森林抚育的目的是提高林分质量,往往由于抚育需形成单一林种或单一的同龄林不利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供木材料,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但抚育原则是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坏留好,由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砍劣的没有经济效益,抚育出的木材经济价值低而处理的成本高。
(3)任务下达时间每年都是10月份,外业调查和施工难度特别大,气候环境恶劣,造成外业调查无法按时进行。
6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张贴标语、发放户主通知书、制作宣传牌等形式进行宣传,为森林抚育经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森林抚育建设当中,真正体现出公益性和全社会性。
(2)提高补助标准,增加林农的积极性。由于我县山高坡陡,经过坡改平面积以后,实际操作面积远远大于设计面积。建议提高每亩补助标准,使林农从森林抚育中真正受益。
(3)将抚育经营与产业发展积极结合起来,与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产业拉动提高抚育经营的内在动力。
(4)深入一线,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森林抚育工作按期完成。
(5)不断总结和探索好的经验、方法,从内部管理,组织实施、监督、验收环节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管理办法、施工办法、验收办法及措施,保证森林抚育有条不紊、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贡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4.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思路
我国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 296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74%。石漠化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个省(区、市),其中又以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的石漠化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这3省(区)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合计857.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6.2%。从石漠化程度看,石漠化土地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356.4万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土地591.8万hm2,占45.7%;重度石漠化土地293.5万hm2,占22.6%;极重度石漠化土地54.5万hm2,占4.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 240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7.45%,潜在生态威胁大。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
一、石漠化治理思路分析
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试点促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整合项目区现有生态工程资金;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讲求实效的方针,以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辅以工程配套措施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示范与试点的关系,突出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岩溶地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经济富裕”的新农村,为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立体空间治理
根据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空间呈立体化分布的特点,对坡面的中上部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坡脚及平缓地带石漠化区域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或营造生态经济林、修建生物篱等措施,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稳定农业生产和发展区域经济,同时结合林下种草,发展高效农业或林业;农村产业发展以石漠生态建设为基础,结合岩溶地区实际,发展以林药、林果、用材林、原料林、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型产业,培育岩溶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工程类别治理
1)对石漠化土地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严重陡坡耕地及石漠化严重的石旮旯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物措施,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与建设,提高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坡度平缓的石漠化地带发展经果林、中药材林、原料林、用材林等生态型经济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工程,把石漠化坡耕地或石旮旯地水土综合整治与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加大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及生物篱等建设力度,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和扭转石漠化区域缺土少水、土地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岩溶地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3)开展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促进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加大种畜品种改良力度,引进优良种畜,调整畜牧业结构,多元化地发展岩溶地区经济,增强岩溶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
4)加强农村生活能源建设,结合现有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适度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解决农村生产生活能源,减少林草植被破坏。
5)针对石漠化严重、局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在保障移民群众的土地与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减轻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压力,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6)强化项目整合,加快石漠化治理。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投入偏低,要充分利用好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形成项目互补,加大了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治理效果。
7)加强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岩溶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劳务输出,拓宽岩溶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和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扶持、引导石漠化地区发展高效林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畜牧业加工等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多元经济增长点,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提供成熟的经验与模式。
二、治理技术分析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级政府与项目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实施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建设内容,其治理对象、目的与要求各异。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防治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对石漠化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试验,探索、总结出了各种符合实际、各具特色、效果明显的石漠化防治实用技术,但缺乏有效的总结、归纳与推广应用。在充分吸纳现有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明确石漠化防治技术措施的适用类型与地类,提出治理措施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要求,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阶段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造林;绿化;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其战略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造林绿化,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加强对造林绿化质量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使我国的造林绿化质量得到保障,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严格把控质量这一重要关口,使我国的造林绿化工程能够稳定平衡的发展,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 影响造林质量的若干因素
1、 没有严格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造林树种单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是广大林业工作者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造林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单位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造林理论知识,因而对造林的技术指导不力,没有对造林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造林时只凭经验,从而导致违背这一原则的情况屡屡出现,不论何种地类、土质水分条件怎样,一哄而上都栽植同样的树种,很少考虑树种的多样性问题,造林质量难以提高到较高水平。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是森林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表现。
2、 在建造人工林时,由于管理粗放,对林业的管制不严,造成了造林的数量很多,但是在管理上却上不去,使林业的质量提高不上来。在国家的不断倡导下,对造林加大栽植面积,但是,在下级各单位的管制中,还是会存在管理问题,对造林养护的工作力度不够。在造林的质量上也不能进行良好的保证。每当到了植树的季节时,都会看到很壮观的场面,然而,在植树后的养护上,却没有真正的做到养护合一。这样就浪费了很多的苗木。从而使成本提高了,质量却上不去。这样,就造成了造林的面积多,但质量却上不去。下面,就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幼林抚育管护投入大、成本高;二是林农矛盾突出,林木极易遭受牛羊牲畜破坏;三是有些单位对造林过程技术指导不够,管理上放松,再加上农民对森林的作用认识不够。
3、 在幼苗的繁育中,要注重科技的投入,在传统的育苗中,科技投入低,苗木的质量上不去,种植后苗木的成活率也低,所以现在的苗木生产一定要提高苗木的质量,加大科技的投入,注重造林技术人员的培养。这样,从根本上解决苗木的质量问题,在栽植后的养护工作中,也能进行良好的管理。使苗木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这样就提高了森林的覆盖率。
二、加强造林绿化质量管理的措施
1、进行科学规划
我们都知道,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设计是保证造林绿化质量的前提。在实施工程造林之前,必须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再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确定造林树种。造林树种确定后,再对造林密度、造林时间、施肥情况、抚育管护情况等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要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这样才能避免在造林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从而保证整个造林绿化工程的科学规划。
2、 严格的做好种植工作
造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苗木实施种植,而这个种植并不是说挖好坑、埋好苗木根须就能够顺利完成的,要知道种植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的关系到造林的成活率以及质量,从而影响到整个造林工程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造林工作人员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严谨的、严格的按照科学的、合理的种植方法、种植技术来开展工作,并且要切实的领悟到种植的要领,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种植的顺利完成,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造林的质量。
3、 选择优良的苗木
苗木自身的质量优良同样也是会影响到造林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如果苗木的质量存在问题,就会直接的降低造林的成活率,从而影响到造林的质量。正是因为这样,在实施造林工作的过程中,造林工作人员还必须从源头上选择好适合的、优秀的苗木,这样才能够给予后期造林工作以保障。具体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苗木的根系要发达,苗木必须有一定的高度;第二,对于同年龄的苗木,应该尽可能的选择较大的;第三,苗木在运输的过程中,应该有适量的原泥土,以保证苗木种植之后的成活率;第四,要选择没有受到虫害的苗木;第五,苗木在进行调运之前,还必须经过相关的质量检验以及检疫,如果不符合相关的标准,就坚决不能够采用。
4、 充分的考虑环境因素
充分的考虑环境因素,是保障造林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盲目的造林,只会加剧造林的成本,阻碍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造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的造林工程之前,必须做好相关的环境调查工作,并且充分的考虑到环境这个因素,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对造林当地的土质进行检验,比如说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水分、土壤附近的植被等等,以更好的抉择苗木的种类;第二,根据造林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出适合的种植科目,比如说喜热的科目不能够种植在寒冷的北方等等;第三,根据具体的造林需求选择适合的苗木,以确保预期的造林目标得以实现。
5、 多方筹资, 强化监督
当前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及林业的地位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林业的发展已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林业已不再是林业部门的林业, 而是全社会的林业。林业资金的筹集也不再只是林业部门单方地向政府、向财政争取, 而是提升到全民甚至整个社会对林业的认识, 通过大力宣传、社会呼吁、政策优惠, 全方位参与资金筹集过程, 可独资、也可合资, 形成国有、集体、私营和国外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 合理安排, 确保资金到位并发挥作用。禁止挪用、截留、串用、回扣等违规行为。加强项目的审批管理, 避免重复投资, 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尽可能压缩非生产性开支, 保证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发现问题, 及时督促整改, 将违规违纪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严重违纪问题一经查实, 要严肃加重处罚。
6、 加强对造林地的抚育管护, 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抚育管护跟不上是制约林分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只有把造林后的管护工作重视起来, 才能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才能提高人工林的质量。首先要加大爱护林木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的爱树意识。其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管护措施, 做到严格执法, 对爱护管理树木者实行奖励, 对乱砍滥伐破坏树木者进行惩罚。三是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提供新造林地的管护经费, 要为基层林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新技术普及推广、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四是从思想上树立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 摒弃“重栽轻管”的思想, 把对造林地的科学管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总之,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实施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的重要课题。想要保证造林绿化质量就必须加强管理,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这样才能实现造林绿化的目的,保持生态的平衡发展,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峰.试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改革
1研究背景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黑龙江省的规划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先进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另一个就是必须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光是研发先进的农业技术是不行的,还要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恰恰就具备这个功能。
2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每年进口粮食总量却排在世界前列。因此,粮食生产安全是头等大事,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度的扶持。纵向自上而下进行管理,横向包含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全部服务内容,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体系。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初具规模,组织机构体制较为完善,包含了农业、牧业、林业、渔业以及农机等各专业机构,符合现代化农业市场经济结构。而且,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建立了推广人才培训制度,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各专业技术知识举办专业技术培训会,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农业技术水平。
3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健全
仅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看,其主要特点是:广泛分布、人数众多、投资量大。农业机构的设置不够集中,致使多口径低水平投入建设,大量浪费政府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率逐渐下滑,这将会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出现断层状况,导致公共服务效率严重下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多都是在县级抑或是县级以上的机构工作,而乡镇级部门极少会有专业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村级农业推广人员就更加稀少。
3.2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推广人才,现代社会,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推广人才严重缺乏,且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基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工作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农业技术水平高、学历高的专业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也是导致整体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3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技术研究脱节
目前我国的现状:一方面是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被搁浅,而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生产水平比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真的价值,如此之低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白白的付出,意味着很多人其实做了无用功“。
4完善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具体对策
4.1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因为政府兴办公益性农技推广事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入金额。《农业技术推广法》应规定每年对农技推广投资增长额、投资来源等,确保专款专用,包括规定用于人员的培训费、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费等额度。对各级人民政府应尽的责任也要规定明确,保证财政支持安排到位。
4.2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融资渠道,首先,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因为农业的弱质性属性,农业技术推广以农业、农民为服务对象,也体现出一定的弱质性而且农业技术推广涉及面广,服务线长,要求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其发展。其次,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研究的资金投入。科技部门要在资金上对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给予一定的倾斜。再次,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办公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实施中的办公设备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人员培训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最后,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4.3建立完善的推广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法》对专业科技人员的要求是,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首先,直接吸收农业高效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其次,给予”大学生村官“另一个职责,那就是传播农业科技。最后,农业高校应该增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既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为农业技术推广输送人才,又可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完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4.4创建多元化推广方式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并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宣传现如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速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主题:
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活动时间:
按照天津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日开始至日结束。
四、活动内容:
按照天津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蓟县、绿色蓟县、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五、主要活动:
科技活动周主要分以下两个层次实施:
(一)全县性重点活动
1、参加天津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蓟县地区)启动仪式及蓟县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天津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天津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天津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二)基层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六、宣传报道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蓟州》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七、组织领导及要求
1、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