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0:5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差配合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源于实际生产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与实际生产息息相关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机械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成为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性基础知识和技能。由于该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公式多,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好学,老师不好教”的现象。结合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与本学科特性,不难看出,提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效果需要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
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结合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该课程主要存在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实践技能物质条件受限和教学引导不足等的问题。而现有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在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上还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束缚,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协调。实践能力条件方面,一是任课教师难以彻底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二是受场地和实训设备等物质条件的限制,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2.实践动手能力驱动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改进对策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针对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及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引导的教学现状,任课教师需结合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前做足功课,结合当前生产实际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做到重点突出,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讲解一些实际的例题,主要讲解思路和方法。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实训内容要紧跟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采用模块化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测量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实践机会,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永远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实践机会。一方面,改善当前教学实践器材及其他硬件不足的现状,加大对该课程教学物质基础的投入力度,改良和引进教学设备,不断巩固和提高硬件水平。另一方面,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定点实习基地,让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参观,甚至是完成一部分实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任课教师应做到常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任课教师应做到常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源于生产实践,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学科的教学也应当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下企业、技术服务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这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大促进。
总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源于生产实际,提高其教学质量必然也得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任课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坚持“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03):82.
[2]文翠芳.浅谈中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14(0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一、现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学科本位思想严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使用的《公差》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多,学生课程中实践机会少,与实际当中的联系不够。在教学当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机械类课程本身的特点,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1.2 教材内容取舍不尽合理
教学中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和理论公式的推导、表格参数形成原理、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以及误差分析推导的原理等,而对于理论公式如何运用、公差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如何处理测量数据等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对于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精密测量技术、先进测量仪器等内容基本没有讲述,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用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精度设计的基本知识,如机械零件中各种要素的精度参数及相关的控制标准、有关术语与概念以及公差项目、有关国家标准、有关量具量仪的原理及尺寸链的基本知识等[2]。
2.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第一,读懂图纸上的技术要求的能力。第二,针对零件要求正确查用国家公差标准并进行正确标注的能力。第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对实际零件进行测量的能力。第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
三、根据课程总体培养目标确定项目教学法的项目方案
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课程总体培养目标,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主线,在培养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具体制订如下的教学项目方案:
3.1 项目一:读零件图
结合机械类或近机械类具体专业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图。通过本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图纸上技术要求的阅读能力。本项目包括了很多知识目标,用到的就引入并加以介绍,比如讲到为什么要标注技术要求,引入互换性的概念与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让学生掌握图纸上各项技术标注的含义,能够读懂零件图。
3.2 项目二:典型零件测绘与技术要求标注
以专业典型零件为例,学生分组进行。在本项目中学生主要训练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量规、量块等,用它们来测量常用的零件。边检测,边调整,对量具的选用及组合、具体的测量方法作解释;然后学会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的方法,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的方法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技术要求标注。本项目还包含了查表、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的选择、标注等内容。这样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较有完整的理解。另外,本项目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4]。
3.3 项目三:实际零件检测
本项目可以到实习车间检测具体的实际零件,也可通过购置工厂淘汰的专用量具和具体零件,让学生分析专用量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并实际操作专用量具掌握其使用方法。比如锥度塞规着色检测内圆锥角、螺纹塞(环)规检测内外螺纹、三针测量螺纹的单一中径、花键塞(环)规检测内外花键以及一些检验量规等。本项目的训练中,对知识目标的实现,可以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等;对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主要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3.4 项目四:精密测量
本项目部分内容可以在实验实训室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测量仪器的最新发展状况。比如万能测长仪和表面粗糙度检查仪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参观大型企业的检测中心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例如三坐标测量仪、气动量仪、单啮仪、齿轮检测中心等,课本上对这些设备只做简单的介绍,而且这些仪器价格很高在实验室很少配置;并且了解检测人员对精密测量仪器的操作规程,日常工作中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对生产实际有初步的认识。
3.5 项目五:综合分析与比较测量
本项目是将同一零件,利用不同的加工方法、选择不同的基准、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尺寸或公差项目进行检测,来比较测量结果。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响;选择不同的基准或基准不统一,对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尺寸或公差项目进行检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对于零件的公差要求或精度要求要合理,要结合具体的加工条件进行规定,不能盲目的提高或降低要求,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实例分析
利用项目教学法来教会学生学会直线度误差的检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5.1 确定项目:利用框式水平仪测量车床导轨的直线度误差。
教学项目
学习任务
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目标
课时分配
C6140车床导轨直线度
误差检测
框式水平仪的使用
1. 能熟练说出框式水平仪的结构、工作原理
2. 熟悉框式水平仪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6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1.会根据水平仪的示值确定被测导轨面的测量点
2.会记录各测量点的读数值
3.会根据读数值画直线度误差折线图
8
直线度误差的判定
1. 会根据误差折线图判定直线度误差
2. 会分析测量误差原因
4
5.2分组测量: 学生在老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
各小组独立完成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内部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以促进小组之间人员的交流和知识的交流,能够很好的提升小组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5.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总结,查明误差出现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对项目的原理和步骤有个详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层面。
五、考核方式
与项目化教学匹配,考核方式应具有较强导向作用,为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应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出勤10%,课堂练习占20%,实训成绩占35%,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成绩占35%。总之,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只要不断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就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1]。
六、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所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努力探索,用于实践,结合机械类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融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这样机械课专业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才能教好、学好,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项目教学法改革的目的,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香玲,廖友军。 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化教学初试[J]。 科技资讯,2011,(34)。
[2]宋欣颖。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0)。
[3]王治平。 《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 机械职业教育,2010,(12)。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
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现代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要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具有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工程人才。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去学,在反反复复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形成各种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项目的实际操作,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新知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的目的。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改革的目标
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些创新和改革,课改的目标的是想培养学生具有公差和配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技术测量的手段和方法,既能根据图纸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又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检测。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在技能方面,学生要能认知和熟悉各种计量器具,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计量器具,能对一般几何量和典型零件进行测量与检测,懂得如何保养测量仪器,并建立这种意识。(2)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初步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熟知和理解孔和轴的极限偏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测量技术基础,滚动轴承的互换性、键配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圆锥互换性及检测、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及测量,螺纹的互换性及检测,尺寸链等知识,加深对互换性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常见几何参数公差与配合的应用。(3)在学生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等。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能在检测中找到问题,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
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探讨,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理论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仅仅依靠课本灌输的有限的通用知识。实践环节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具体测量项目来开展,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训,本院教师精心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报告,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训过程中,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角色,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方法等完成项目中设定的任务,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训项目。同时通过完成实训报告和回答发散性的问题,学生能更加灵活地把握、运用知识,去思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
实训项目的实施
根据以上的课改思路和设计内容,教师做了相应的准备,对实训课的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进度、上课方法、情境的设置等都在商讨中达成一致,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开展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实物、测量器具有很大的兴趣,都很乐意亲自动手测量,希望有较大的自主性,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效率和热情比较高。学生反映这种边学、边做的课程安排效果好,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思维方式。
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管理难,学生太多,实训课课堂很难控制。(2)仪器管理难,学生好奇心很强,保证设备的完整性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教师要对学生实训操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并且做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3)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进度、实验的教学统一也有一定的困难。
尽管难度大,但目前跟学生交流后,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有主动性,有很大的兴趣,乐意自己去测量,用自己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总之,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次探索和实践,目前看来还是初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毛金明,康剑莉.cad/cam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气,2008,8(8).
[2]蔡金美.plc项目教学之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5).
[3]薛海,朱青松.《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设计与研究[j].硅谷,2008,(17).
[4]於红梅.《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创新思路[j].科教文汇,2007,(11).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机械行业相关的专业或工种几乎都能用到本课程的知识,从事机械加工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掌握公差配合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检测技能。
而几何公差又是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它是评定产品质量的技术指标之一,本项目知识在教学中和实际生产有着密切关联,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能正确的识读图纸中几何公差项目的含义,掌握零件几何误差的检测方法是从事机械零件加工人员、质检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然而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初学者来讲有一定难度,如果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比较枯燥,教师不仅上课费力,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难以掌握重点知识,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在讲解几何公差带代号组成及其标注形式时,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学校工厂或是企业的图样、机械零件为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了解几何公差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测量零件几何误差是否达到图样要求。
一、课前准备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1.备课
首先,熟悉教材内容,并理解教材的难度,掌握相关知识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里有底;其次,结合该课程教学大纲,弄清楚几何公差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目的;最后,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等。
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了解零件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各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连贯性及技能训练的递进性。
笔者学院学生在学习公差课程之前的实践课程为钳工实训,仅对钳工的操作步骤比较熟悉,而对所用教材中提到的其他实例接触较少,无法了解其公差设计思路。针对这种情况,在几何公差项目教学时采用的教学任务就要从学生加工过的简单零件入手,结合图样,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学习。
2.课前的准备工作
几何公差项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识读图样中几何公差的含义,学会标注几何公差,理解几何公差的选择原则,会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机械零件进行几何误差检测,能正确使用指示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等量具和量仪。
课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有:①设计好教学任务,选择合适图样让学生学会识读。②根据学生分组数,准备相应数量的被测工件;准备量具和量仪:百分表、平板、表架、厚薄规、直角尺、偏摆仪、V型铁等。
二、教学过程
下面以“对称度公差及误差的检测”内容来说明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步骤组织教学,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真正的衔接。
1.给学生布置本次课任务
如图1所示,请学生识读图1中的对称度公差;测出该零件的对称度误差,并判断零件的对称度是否合格。
2.学生收集资料
为了完成本次任务,学生必须掌握对称度公差的概念、公差带的形状及误差的检测方法,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教学参考书、对称度误差检测视频等资料获取。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然后汇集各自找到的资料,各小组之间也可以展示自己组收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
3.学生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1)制订工作计划。各组落实工作任务到人,分配完成各个目标知识点所需时间。比如认识对称度公差标注的含义、识读图中对称度公差要求、分析对称度公差的基准、对称度误差的检测等。
(2)确定对称度误差检测所需器具。详细写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讨论确定实验所需工量具。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并在自己负责的环节签字。
4.任务实施
(1)识读对称度公差。
一是能读懂对称度公差框格。该几何公差表示对称度公差要求,指引线的箭头与槽尺寸线对齐,表示被测要素为中心要素,是槽40mm的中心平面。 二是分析对称度公差。三是分析基准。基准为A,基准和零件宽160mm的尺寸线对齐,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是零件的中心线。把对称度标注和基准结合起来看,该标注的含义是尺寸为40mm槽的中心平面对零件中心线的对称度公差为0.02mm。
(2)分析测量所需工、量具。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测量计划,选择所需的工具和量具,并摆放在自己桌面上。
(3)写出具体测量步骤。
(4)用百分表测量对称度误差,并撰写实验报告。
5.展示测量结果
(1)各小组委派组员叙述本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说出在检测过程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展示自己组的测量结果。
(2)小组之间互评。各小组展示测量结果时,所有学生要认真听,指出各个小组测量过程的优缺点。
(3)教师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在点评时,一方面指出学生在测量过程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解决及实施方案,并指出在以后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最后,教师总结本次测量对称度误差的完成情况,对接下来的任务做简单的说明。要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为下次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让学生写出学习心得。
三、小结
关键词:互换性;教学改革;实践;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王建彬(1982-),男,安徽临泉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朱协彬(1964-),男,安徽濉溪人,安徽安琥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机械与材料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05-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工科院校中机械类各专业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在机制专业学科基础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介绍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大块的内容,是联系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过渡,对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更新快、概念多且不易理解,再加上随着培养计划的调整,学时数大幅缩减,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1,2]如何把握教学要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任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点不突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国家标准作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标的更新很快,而现有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内容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2,3]一些教师对教科书的习惯性依赖,忽略了相应知识点的更新,使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该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少,现有教材多按40~50学时编写,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数只有32学时(含有6学时实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多数任课教师头疼的问题。
2.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脱节
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制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了生产实践的应用分析,且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只能掌握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很难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也很难把本课程的知识点与该专业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理顺,造成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1,3]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古板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多是由青年教师承担,因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针对学生情况分析消化教学内容,采用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且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传统的黑板教学作用,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氛围不活跃,学生上课睡觉甚至缺课的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1.理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核心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设计内容多、范围广,要想较好地解决学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只有理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突出核心内容,让师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以精度设计为主线,以误差检测为手段,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实例应用为方法,以技术提高为趋势,把公差原则作为突破口,理清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关系,重点阐述极限与配合、尺寸公差的检测、几何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并把后续的应用如滚动轴承、圆锥和角度、键联接、螺纹和齿轮的公差检测作为实例融入到前述知识点,逐步分析,分层次讲解。[2-4]同时以国家最新颁布的标准为依据,对近五年改动较大的国家新旧标准对照比较,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从应用的角度讲述标准的内容,在应用中渗透原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讲重点内容,注重核心概念的提炼,比如互换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概念中把握核心,如何实现互换性要遵循装配的要点,做到装配前不挑,任选;装配中不调,不调整或修配;装配后能满足要求。只有同时满足这三条要求,才能够具备互换性的特征。
2.改革授课形式,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全摒弃过去满堂灌的填鸭式上课形式,积极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和深入研究了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等,[3-5]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变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化被动为主动,探寻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艺术,切实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对于公差带图一节的讲解中,由于学生基本具备制图的基础知识,应从公差带图的意义及应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公差带图中公差与偏差的定位以及其在图中的反映,公差带图中孔与轴的配合关系如何体现,孔与轴的加工关系能否在公差带图上反映,公差带图如何体现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制造的意图等。这些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相互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巧妙地把枯燥独立的概念,图文并茂地联系起来,理清公差与偏差的区别,引入了极限与配合的涵义及其选用依据,并把公差带图在实际零件中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善于设疑,巧妙用疑,让学生时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能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是学生知识掌握运用的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演示一遍,学生比划一遍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6]对于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的方法上进行积极地探索,找出适合我校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上,根据实验层次的不同,开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础性实验开设塞规的检定、孔径、圆跳动和直线度的测量;综合性实验开设轴类零件和箱体零件的综合测量,同时在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中适当引入精度设计;研究探索性实验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发挥部分学生的专长,根据项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
同时,在实验方法上,着重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切忌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仔细学习实验指导书,以精度设计的理念,确定检测方案,选择和调整测量仪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比较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仅从实验方案的优缺点的关键点上给予启发和点拨,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注意实验操作的过程和规范性。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在期末的考核中,坚持把实验引入试卷,以考促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风转变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多年来一直采用闭卷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热衷于考前找老师“划重点”,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对所谓的重点进行突击,有时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一来,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经过探索,采取了考教分离的措施,任课教师在考前不接触试卷,考中不监考所教学生,考后不批改所带班级试卷,这样一来,就杜绝了学生热衷“划重点”的现象。同时,优化了整个考核体系,采用期末卷面考试成绩70%+平时考勤成绩5%+课堂交流成绩10%+作业成绩5%+实验成绩10%的方式考核。期末卷面成绩由教研室其他老师在考后统一核算,其它成绩由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次课时,当堂宣布学生的平时成绩。在这一考核方式第一次实行时,部分学生不重视,结果不及格率较高。第二年后,进一步优化这种考核方式,彻底消除部分同学的侥幸心理,结果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平均成绩由以前的73分提高到84分,不及格率也降到4%以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是这种考核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也更自觉,对于学风的好转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及对考核体系的完善,在实践中形成教学特色,让学生从课本引向实践增加其感性认识,再从实践返回课本寻求理性突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毛平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杨兰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40(2):67-69.
[3]刘素明,赵强,张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90-92.
[4]赵学海.《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改探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2,(4):193-194.
关键词: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现状;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27-02
中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职业技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使命,而技能训练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测量技术实训课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技能环节,没有测量,就不可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和产品。测量技术实训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训练课。《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理论的学习是测量技术实训课的基础。通过学习与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测量方法,提高测量操作的技术水平,减少测量误差。同时,使学生达到对常用、通用量具熟练操作的技术水平。总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上岗所需要的测量技术与能力。
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没有开设测量课,抑或测量课中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测量课的效果不理想。例如,有些中高职院校没有专用的实训场地和量具供学生操作训练;对测量的基本知识缺乏,不懂得测量专业术语,不懂得测量的方法和测量原则;对齿轮和圆锥等典型零件的测量不讲或草草而过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学生实训能力的提高。所以,测量技术实训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笔者总结近几年的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亲身体验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理论联系实践,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是重要的核心内容。根据测量技术实训课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比较符合现代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快、更扎实地学会测量技术与技能。在一般情况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讲授理论知识、操作示范技能、练习与提高、讲评、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五大部分循环实施。其循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六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效率意识。测量技术实训课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通过一体化教学,既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测量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测量操作的技术水平,减少测量误差,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上岗所必备的测量技术与能力。现以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为例具体说明。
讲授基本知识和操作示范技能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分为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使用、形位公差检测及综合使用三个课题进行讲授和操作练习。对于三坐标的测头校正,主要包括测头的组成、测头装配和测头校正三部分,配合幻灯片边讲解理论边演示,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技能动作、结构、操作的程序以及技能形成的因素,这是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练习和提高要求学生按照测头校正演示的内容进行训练,并要明确训练任务的具体要求,控制训练过程。测量技术训练大多数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法。把全班学生分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理论和操作基础都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配合教师负责该组学生的管理和任务分配等,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教师要在现场进行巡回指导,边看,边说,边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并及时给予纠正,这一训练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讲评针对学生实训操作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对三坐标测量机基本使用出现的问题,如测量力太大、操作不规范等进行指导讲评,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循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技能演示和理论知识讲解,教师再组织训练,循环实施,完成教学任务。
强调本课程动手动脑能力,实施课题式教学
测量实训课虽然属于技能操作课,但主要还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在上课期间,学生每天的课题任务都要在测量实训教室内完成,考虑到学生和测量实训课的特点,在每个课题教学上,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及学生跟进的方式,完成实训课期间教师布置的课题任务。每个课题尽量只介绍一种类型量具的使用,主要由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如何读数、示范操作及使用注意事项等部分组成。学生在掌握了课题内容后再完成该课题的实训报告,实际用量具测量零件,先练习基本动作,再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体现动脑动手的学习。比如,千分尺课题,先要掌握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再掌握外径千分尺分度值0.01mm的刻线原理,练习读数方法,教师示范操作后,再讲解外径千分尺的使用注意事项,通过练习测量,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拓展内测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深度千分尺、杠杆千分尺、窄头千分尺、深弓架千分尺等千分尺练习,加大了量具的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再如,正弦规课题如果不手脑并用,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弦规,怎样去计算和处理数据,也就无法完成课题任务。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动手动脑,才能使学生获得创新的理念。
循序渐进与严格训练相结合的教学
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递进规律,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全面、严而有序地掌握技能。“严”主要指严格训练,在学生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保证其学习质量,把“序”和“严”结合起来,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而有序。
教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有条不紊,测量技术实训课的讲课过程如表1,按照六步完成,循序渐进,在实施过程中把握节奏,让学生在有序的计划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踏实认真地进行测量训练,让学生的测量技能从生硬的模仿,到熟练自如地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在严格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技能形成的循序渐进。内径百分表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有学会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的使用后,才能学习使用内径百分表,内径百分表的使用分为四步,这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但是每一步都要严格要求,特别是用外径千分尺对内径百分表调零更要严格,不能超过0.01mm的误差,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
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要与时俱进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进步,测量技术实训课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教师要勤学习,勤实践,勤钻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重视测量技术实训课,就要不断更新量具和设备,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三坐标测量机、电子量具已经广泛在生产一线应用,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接触到这些设备,那就说明教学内容不能适合目前生产一线的需求。
现场作业与现场点评以及考试的合理运用
技能实训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进行充分的操作示范和演示后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和模仿,掌握技能。态度认真的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实训报告和测量任务,利用多余的时间帮助其他学生并和他们交流,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的现场点评,能使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及时纠正问题和错误,更重要的是防止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发生。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会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多年来沿用的考试方式已不适于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所以,要重新设计考题,巩固测量训练成果。因此,要探索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使考试真正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考试重点应放在能力考核上,考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便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可采用课题、实训、报告三部分结合来评价。其中,平时测量实训纪律占20%、课题实训报告占30%、现场操作考试占50%,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效果较好。同时,教师要根据测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使所测量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更趋于完善。
测量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即使在现代制造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设计、制造、测量这三大环节中,测量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规范、熟练地掌握测量技术,并且对零件进行正确而准确的测量,是当今机械行业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必备的能力。因此,只要重视测量技术实训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韩美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探讨[J].职业时空,2008,(6).
[3]张泰昌.常用机械式量具量仪使用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减速箱装配体 学习任务 工作页
学习任务是构成一体化教学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元素,如何合理选择学习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坏非常重要。对于普通车削加工之典型产品制造工作任务来说,最后一个学习任务的选择具有总结性作用。本次学习任务的重点是把普通车削加工之前九个工作任务加工好的零件进行装配,在装配过程中,学生能更加理解车床加工典型零件如轴类零件、套类零件及盘盖类零件的加工方法。本次任务是在学生学习完普通车削加工零件后的进一步提高阶段,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车床加工零件工艺的理解,特别是形位公差中的同轴度和跳动度的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是全部普通车削加工任务的一次深化和升华。同时可以复习巩固前阶段钳工知识技能,掌握基本的装配技能,为今后工作中遇到复杂夹具的安装和调整做好技能贮备。
“减速箱装配体工作页”的撰写是基于这一学习任务的成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供学生使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材,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原则,以来自企业生产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目标。“减速箱装配体工作页”是围绕减速箱装配学习任务为中心编写的,包括学习目标、建议学时、设计人员、工作流程与活动、工作情景描述及各种学习活动等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设立
本工作任务是前段加工成果的总结,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装配图的相关知识,采用合理绘图表达方法,正确分析装配体结构,能对主轴箱装配组件进行装配图绘制;能了解键、销过盈连接,齿轮传动机构、带轮传动机构以及滚动轴承的装配方法;能按照合理装配方法安装主轴箱各零件;能通过运行减速器,分析零件的加工质量和装配质量;能根据装配任务自行做好装配前的准备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完成减速箱的装配工作;能了解装配调整的方法,对装配时出现的不正常现象进行分析并能解决问题;能了解尺寸链的概念、各组成环的特点以及进行尺寸链计算。设立如上学习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公差配合、机钳工知识等各科目知识,达到灵活运用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工作流程与活动的设立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该学习任务,我们根据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将其分解为五个学习活动,分别是绘制装配图、装配工艺、装配前的准备工作、装配方法和尺寸链计算、产品交付与质量检验。零件在加工完毕以后需要装配在一起成为产品,装配图是安装、调试、操作和检修机器或部件时不可或缺的标准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生产的技术文件。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读画装配图是个难点,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讲述为主,学生需要根据图形内容,在大脑中勾画出各零件的形状,比较抽象。对于本工作任务的装配图绘制,因零件均为前期学生加工完毕的,学生印象深刻,绘制起来得心应手,对于装配图绘制的步骤掌握起来也容易许多。对于加工类学生来说,装配工艺在以往可有可无,许多学生对之不感兴趣,这样往往在今后的工作中缺失了这一部分知识,通过该学习活动的学习,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例如键和销、过盈连接、带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的装配都可以基本掌握。尺寸链计算的内容对技工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如何确立封闭环及增减环,对于计算的掌握也不到位,通过具体装配尺寸链的练习,就可以加强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工作情景描述
工作情景描述需要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准确地表述具体的工作任务内容、工作完成的过程和形式、基本要求、基本规范以及工作成果等。本任务的工作情景是,假设一个公司与企业的互动生产关系,订单的主体是减速箱,作为企业员工需要扮演生产调度、装配员工、质检人员、仓库人员等企业员工,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均由学生完成。通过该工作情景模拟了实际企业的生产环境,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不再陌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四、工作页撰写技巧
工作页的编写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很多的心力,既要考虑学校配套的实训教学设备,又要求符合学生素质,贴近企业实际生产情境。在编写时,我们要考虑各知识点的交融,需要形式多样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减速箱装配体工作页”各学习任务由任务导读、学习引导、读读写写、小小秘籍、知识链接等环节构成,涵盖了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连线、填表等各种形式题型,同时又进行了关键知识点的链接,学生掌握起来难易适中。整个工作页中含有大量图形,直观好记,符合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特点。
五、撰写工作页的准备
由于该工作页涉及整个普车一体化教学的前期九项工作任务,笔者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装配体涉及的每个零件进行了造型,并在软件中装配,进行了干涉计算,防止在装配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扰而无法装配的情况(如图1)。同时我们将装配过程绘制成爆炸图形(如图2),直观易懂,学生可以将爆炸图与AutoCAD软件绘制的装配图二者结合进行理解,促进了装配图知识的学习。
图1 减速箱装配体
图2 减速箱爆炸图
六、减速箱装配体学习任务的实现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零件之间的关系,笔者还将该减速箱运动过程及装配过程制成视频文件,在学生装配现场滚动播出,并通过教师现场的示范操作及巡回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装配知识及技能。最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加工零件超差无法装配时,通过教师的指导、示范、操作,学生就能够理解哪些零件已经报废,哪些零件可以返修,哪些零件是合格品,并能正确判断零件的重要表面与非重要表面,明白重要表面对零件合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加工专业学生来说,往往存在重尺寸公差不重形位公差的问题。通过实际装配,学生能够了解形位公差的重要性,明白形位公差超差也能造成零件的报废,增强了质量意识。
七、小结
我们通过减速箱装配体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目标的设立、工作流程与活动的安排、工作情景描述及工作页的撰写、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的完成,能够使学生通过正确使用工作页,结合教师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掌握钳工的基本装配及一定的加工返修技能,并能正确判断零件的报废、返修和合格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普通车削加工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换性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17-0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它将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与计量学结合在一起的。授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标准与选用及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理解重要机械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原则与方法;具备技术测量的基本技能;具备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及检测机械产品的能力。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该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课、实训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也是联系设计系列和工艺系列课程的纽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以往的教学状况
针对汉语言基础薄弱的民族学生,苦于记忆繁琐的标准项目和名词术语,但由于感性知识缺乏,普遍认为“互换性”课程难学,不容易理解很多概念,即使记住了概念,用起来有时又不知如何下手。此外,本科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总学时减少,但内容仍在增多。使得学生在适应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时普遍觉得很难,更不要说做到灵活地进行标注图样和设计产品。在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我们发现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照葫芦画瓢”现象较多,常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些充分说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生源汉语言结构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完善、工程实践应用较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知识应用能力,该课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体系必须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教学都需要做深刻的反思和革新。
2.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本课程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给予充分的重视,遵循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生成规律;提高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具体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工程图样的公差;标注工程图样的公差;设计零件的几何精度能力;检测零件几何精度的能力;设计计算功能量规的能力。
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应以生产实际为出发点,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那种“理论推导”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具体改革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
2.1充分理解学生的群体差异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就是语言差异。由于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相对要慢一些。作为汉语授课体系,对复杂抽象概念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仔细研究。其次就是要善于琢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方法及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形象思维都非常好,这和他们的艺术天赋分不开。这就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性认识,需要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很直接的告诉他们每个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纠结于繁琐的标准项目和名词术语。此外,我们还要充分相信民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只限于简单的模仿实验,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与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教学效果为评价目标,成功实施课程改革。
2.2注重课程绪论的讲解
从第一节课人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节课一般讲绪论,在介绍互换性的概念时,可以举一些生活中例子,从感性上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并产生兴趣。然后由浅入深,介绍该门课程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通过讲解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构造学生知识体系。在绪论课中,使学生认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在专业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充分理解该课程在机械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加深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2.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基础公差标准、常用零件几何精度设计和零件几何精度检测技术。
基础公差标准,该部分是基础部分,是国家标准规定零件如何才具有互换性,是本门课程的根基。主要有“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及标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等内容。
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是对零件如何才具有的互换性的讲解,是对前面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典型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的能力。
几何精度检测技术是属于实验环节的教学,是判断零件是否具有互换性的手段,主要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实践环节在该课程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2.4注重启发式教育,根据内容精选教学方式
针对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在授课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启发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比如说,不建议过多的用一个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提倡结合生产实践,以设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如讲授绪论互换性概念时,先举汽车组装,更换灯泡,设备螺母安装等例子,然后分析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点,最后启发学生得出互换性定义。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特别是难点内容进行预习,加强普遍性的课前指导和课后辅导,得以突破教学难点。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最新材料,如,搜集网络加工装配等录像资料、自制幻灯片、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
2.5加强实验教学
我们在教改中,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了重新编写,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富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此外,由于机械类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多、知识抽象难懂,而且大型光学精密仪器操作复杂,学生很难掌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的优势,我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公差实验教学,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Flas的方式去模拟实验过程,可有效地将那些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以及操作复杂的测量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克服了以往实验需要教师采用平面挂图说明的缺点,使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和真实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实验能力。
2.6关注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考核方式
教学效果是课程改革成败的评价目标。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结合学科的特点灵活处理,而不是一律的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设计类采用大作业的形式,通过给每个学生配不同的参数,让其自行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设计,测量类问题可以采用实操的形式考察。此外还设置了创新分值,根据创新程度给予不同的分值。通过这几种方式的结合能够较为全面的完成本课程的考核。
【关键词】机械专业 德育教育 职校生 应对方法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紧迫性已不容忽视,许多中职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的学习能力、行为标准等都普遍低于一般高中生。因此,在中职学校不难看到学生无故旷课、逃课、随地扔垃圾、打架等违纪行为。所以,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展开德育教育。
本人结合十余年的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如何在机械加工专业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结合机械加工专业教材特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如果仅围绕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很难体现出思想性。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绪论中,结合中国机械发展史讲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公元前1059年周公在文献《尚书》中的建筑区域平面图、宋代李诫于1100年完成的《营造法式》的附图六卷、夏朝发明的车子、周朝人制作的辘轳、汉武帝时的筒车、明朝宋应星写成的《天工开物》等等。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古老而辉煌的机械史有所了解,使他们看到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激发爱国热情,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目前中国机械工业水平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他们为祖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增强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专业理论课,老师必须提早做好大量的准备,多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
3.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4.利用实习、实训课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感恩之心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行”即行为习惯。在《机械加工》实训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工作场地操作时,毛坯和工件以及工具、量具、刀具等的放置与收藏要整齐合理,轻拿轻放,珍惜爱护;工作完毕后,所有的工装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清理、擦油、保养,并放回原来的位置。在实训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些环节,使学生在实训中按要求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形成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实习的全过程,不仅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塑造“艰苦创业” 的精神,树立“服务大众”、“岗位成才”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切实地为学生当好参谋,替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成长的关心与帮助,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使德育产生实际效果,并且在学生的未来人生中得以延伸,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5.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专业课程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要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须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到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在机械专业课程中可寓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如: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内容中渗透遵纪守法教育;在公差配合的互换性内容中渗透遵纪守法教育;在选择工程材料内容中渗透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教育;在尺寸公差中的极限偏差内容中渗透遵守校规校纪教育;在零件检测中的实体尺寸内容中渗透行政处罚教育;在参数选用中的优先数内容中渗透毕业推荐教育;在零件尺寸是否合格的判断内容中渗透德育量化考核教育等等,均可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
经过对职校生中存在的一些德育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学校建立了全员德育工作者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健康心理。并将专业课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多个层面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认识自己,完善自我,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今后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准备。这不仅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体现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春辉等编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2编),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数控车床;实训教学;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数控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电气传动、精密测量、机械制造和管理信息等技术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微观角度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门人才。数控车床实训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积累技术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数控车床实训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训教学,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安全教育,规范教学
实训教学前,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以预防为主,主要做到:(1)要求学生了解数控车床有其自身的特点,向他们指出安全操作方面的注意事项。如因运行速度较快,操作不当会造成人身事故或机床损坏,所以必须遵守操作程序。(2)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做到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3)教师应教会学生每个实训操作动作规范、标准,教育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做到操作一丝不苟。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既可以减少事故,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分组,以优辅差
数控车床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操作一个系统的数控车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控车床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各种不同系统车床的操作。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个体素质差异大、教学难度高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教学,必然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局面,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解决这种局面,我认为,可以采取“科学分组,以优辅差”方法。
实训教学分组中,很多教师都由学生自行搭配或随便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这种分法是不可取的。科学的分组原则是能使其达到最优配置。那么,应该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实训教学前,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学习、性格、悟性等情况,以“优劣搭配”的原则来分配每组学生,安排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带领群组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这种做法的优点主要是:(1)优等生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辅导,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管理整个课堂,有利于整个课堂秩序的维护,保证实操课能安全、规范地进行。(2)每组的差生都有优等生进行辅导,能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而且学生之间的沟通比师生之间更容易。(3)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解答那些优秀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优秀学生的进步也就比较快,解决“吃不饱”问题。(4)差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与帮助,他们的学习也就会逐渐好起来,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由于优秀生辅导差生时,也会遇到许多自己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使他们多了很多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进而解决“吃不了”现象。(5)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使他们能更加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三、自由训练,提高能力
综合训练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工件的复杂程度。一般实操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比如,首先可以练习光轴的加工,然后是阶梯轴,再次可以进行圆球面、螺纹等的加工练习。这一阶段必须要规定好练习内容、训练要求、时间、零件检测标准等。
综合训练时,教师可以采取“自由训练”,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当然,“自由训练”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这是前阶段训练基础上的升级。在这一阶段,教师规定了学生的训练步骤和达标方案。比如,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零件图形和尺寸以及技术参数,并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备教师检查。这一步不仅要求学生懂得车工工艺的有关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公差与配合、制图等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较大的,但它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挥,培养他们综合的专业能力。其次,学生必须根据零件的需要选择刀具,有时甚至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并磨出所需刀具。因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工件通常形状怪异,难度很大,在练习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自然就会加大学生的练习难度,也拓宽了学生练习的知识范围。再次,因为工件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所以他们的兴趣会很高,遇到难题时,他们会互相探讨,动脑思考,直到将问题解决。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和教师难以传授的知识。
当然,这样的“自由训练”也不是意味着一味鼓励学生往难处钻,而是要循序渐进、分层次分步骤进行。有的学生想“一步登天”,想一下子就能自己设计并加工出非常复杂的工件来,这是不现实的;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可以弄虚作假,胡乱抄袭,这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检查学生的设计图纸时,应该严格把好关,严格控制这些好高骛远或想瞒天过海的学生。其次,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设计各种自己力所能及的零件,鼓励学生练习时做到由易到难,步步为营。
四、引产入教 ,促进发展
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管理和技术。通过对外承接产品加工业务,在教学中以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通过这种引产入教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把专业教育的课堂营造成虚拟工厂,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对各种零件的加工,接触各种材料,了解、掌握其加工性能,通过对零件的加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承接加工生产,学校又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既解决了该专业教学成本高的难题,又可提高该专业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多赢,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总之,如何提高数控车床实训教学质量是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作为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发现新的亮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紧跟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兆华数控车工中级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6
[2]沈建峰虞俊数控车工高级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6
关键词:机械制图;考核方法;改革
一、引言
机械制图课是机械类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改观低分无能、高分低能现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真才实学适应工程和市场,良性就业、发展成才。传统的制图课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考核方法,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目标要求,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要运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学生制图课学习的全过程,建构理论和实践考核、课堂内外考核、过程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力求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动手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制图课考核的现状和弊端
(一)考核现状:制图课的第一学期,我校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法,总评成绩100分,其中平时占5%,期中占25%,期末占70%。主要考核学生画法几何部分的投影基本知识、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和图样画法等。第二学期以考查的形式考核,成绩按优、良、及、不及四等评定。内容有标准件、测绘零件图、装配图、计机绘图等。
(二)考核的弊端
1.方法太固化,真实性差。传统考核方法,采用100分钟的闭卷考试,以笔试成绩为主,题型一般为补漏线、补视图、单选某视图、由轴测图画三视图、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等,由于受考试时间和试题数量的局限,题型老套单一,数量有限,知识覆盖面不全,有些试题是讲评过的练习题,有些试题多次使用,在考试内容上有很大的片面性,难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
2.比重不合理,针对性差。机械类专业如机制、模具、汽车、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制图课考试时采用统一的试卷,内容基本相同,不能体现对各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区别和特性。另外,期末成绩所占总评比重过大,平时成绩占比重过小,对制图课的学习过程失去管控,不能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导致有的经常旷课;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人在课堂心在外;不做作业或相互抄袭,到了期末突击复习、猜题押题,为了考试而考试,成绩可信度低,教学效果差。
3.目标不明确,实践性差。机械制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国家标准、具有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而现实的考核形式和内容并没有体现以素质、能力为核心,单纯的卷面考核方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成果。零件图、装配图部分的测绘考核,对学生尽管有动手实践的要求,但几种测绘件反复使用,极易是学生懒于动手而相互抄袭。由于没有按一线技术工人的要求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现有的能力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岗就业。
三、制图课考核改革的实施和思考
首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考试的引导、激励和调控功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试卷考试、课外实训考核、答辩、制作模型、徒手绘图、测绘零件图等。其次,考试命题类型主要有选择、判断、据轴测图画三视图、补画漏线、补画视图或剖视图、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等,以多类型、多方向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提高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使考试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具体的改革方法:1.为了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考核权重上要恰到好处,考核总评=出勤10%+课堂表现20%作业20%+期中20% +期末30%,加大了平时的出勤、上课表现和作业的比重以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扭转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突击求得分的不良学风。2.考卷考核:闭卷考试促使学生扎实、系统、真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开卷考试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物图转换的能力和工具书的使用能力,从总体上考核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实训考核:对于零件图、装配图部分要加大实践考核比重,考核总评=出勤10%+作业10%+实训表现20%+阶段成绩20+结果考核40%。由于制图课的第二学期是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计机绘图等基本技能知识,不便用考卷考核,而用测绘零件图、装配图、软件绘图进行考核,就必须加大实践考核的评分权重,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出勤和作业,更重要的是考核实训投入和动手表现;实训每一阶段的成绩如:拆卸、测绘及数值、画草图等;测绘结果。4.答辩考核:为了防止测绘结果出现抄袭、代画等虚假现象,不能只由图面确定分值,采用学生当面答辩的方式,答辩的内容可广泛取材,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针对学生的测绘结果,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包括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特殊画法、工艺结构性、公差配合、装配关系等。这些知识含盖广实践性强,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实训考核的指挥棒督导学生深入实践,勇于动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就业和企需要。5.几点思考:在改革考核的实施中,要保证考核实施的可靠性、有效性,必须加大试卷考核题库的题量,尽可能的覆盖各考点部分的精细处,同一知识点的题目不仅数量大而且要类型多,难点、重点把握好,难易程度要适当;可以吸纳实验实习老师出题入库;教考分离,并且出同分量的考题四份以上,考前随机抽取;相近专业的考题不能公用,要有区分和侧重;最重要的是要严格考核、严格把关,严格学籍管理,避免一杆过和高分低能现象出现,使考核的指挥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四、结语
“考核”这一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只有结合制图课目标和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和革新,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督导“教”与“学”的指挥、调控作用,使制图教学真正面向就业和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教学改革;探索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内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主要包括常见工程材料的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以及加工质量控制与分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内容。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加强基础应用、扩大知识面以及增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办学思想。《机械制造基础》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该课程的改革正是为了更好的地实现这一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必须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制造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同时又要补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这样势必带来在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任务等方面的矛盾。因此,正确解决这一矛盾是教改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重新整合和构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框架,同时建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从形式上进行课程内容简单组合,必须把具有实际特点的工程材料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机械加工方法、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章节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必须把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方向。
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实践的一线岗位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种要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另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大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行深入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的良好习惯。
采取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改革,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避免了与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雷同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显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体现出了高职院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实用性等特点。同时更加明确了《机械制造基础》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机械制造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且内容大多枯燥、晦涩。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在探讨这一个问题时提出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激励式教学法、引新式教学法、开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制图、机械零件和机加工工艺装备等。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传统的加工制造方法被现代工艺所取代。比如仿生学和MEMS微电子机械加工等前沿技术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机械加工制造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苦练基本功,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加快实践教学的步伐,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动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应该说是一种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多媒体网络的建立为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传播教学信息量,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的直观性。通过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室,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静态”教学转变为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教师“动态”的教学。通过这种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指标是衡量教改成功的关键因素。考核指标的出发点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情况。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正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的考核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际、笔试与口试、平时与集中相互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同时增加创新开拓思维和能力的评估。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表:
从上面的考核分配权值上看,加大了实践考核的力度,注重平时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案突出了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特点。
总结
根据目前各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线,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为内容,以点带面,进行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整合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以及制造的要求。(2)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综合技能为主线,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打破相关课程彼此封闭的学科界限,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4)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讲授、实践操作、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5)积极开发新实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开放制度,建立虚拟实验室。(6)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玲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314):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