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18:3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工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旨在对燕京理工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从教学理念、师资团队、实训内容、实训形式、实训考核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产教融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
1燕京理工学院产教融合背景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所谓的产教融合,“产”是基础,“教”是目的,“产”不是单纯的工业生产,而是必须与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师教出真水平的目的。燕京理工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200多家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实习与就业的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先后与北美、亚洲、欧洲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加拿大投资建设了“海外课堂”学习实践基地;与合作企业搭建挂职锻炼平台,学校组织了教职工赴京津冀地区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实行“集团+学校、学院+公司”的产教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学院和合作公司能够形成“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教学与企业的实际案例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相结合,专业综合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学生实习与企业岗位相结合”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提高办学质量。
2燕京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对于燕京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来说,通常是由多个固定的实验项目组成,同时过去常常以这些固定的实训项目进行教学。但是,以学生的简单分组来进行实训,依据操作情况和实训报告来评定考核,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各个关键操作分开,会造成学生缺乏对工艺的整体把握。基于以上问题,同时鉴于学校始终坚持校企产教合作,坚持能力培养为主线,那么如何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训的过程中使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缩短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之间的距离?如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工艺?就成了关键性问题。笔者针对以上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特点,进行了一下几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1)加强产教结合,改变实训教学理念实训的教学大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能够真正的体现教学内容、学习要求与学生实习、就业相融合。同时在实训的过程中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策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工相关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作,实习或就业时则能很快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对于打算在化工领域创业的同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产教结合,培养技能型综合实训师资团队目前我校综合实训教师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虽然我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已经符合要求,但是真正熟悉企业生产线并能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及工艺运用到教学当中的教师较少,特别是有些专业老师刚毕业走出校门就直接走上讲台,虽然知识功底足够,但是缺乏实际的企业锻炼,指导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等要求较高,并且专业发展迅速,一些老工艺老设备已经满足不了现在化工企业的需要,所以作为专业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量的提高。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培养“双师型”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产品、先进的工艺、先进的设备,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交流,可以迅速的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将企业的优秀案例和相关设备、工艺的图片应用的化工综合实训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有画面感,学生在做实训的过程中更能深入的了解各个设备和工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相关的难题。通过产教结合,学校每年都会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企业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专家到学校做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很好的实现高效和企业的对接,提高师资团队的实力。
(3)加强产教结合,改革实训内容化学工程与工艺综合实训安排在大三,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时已经学习了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能课程,具有一定得理论知识,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成一条线通过综合实训来锻炼成了关键所在。过去我校综合实训只有化工方面的专业实训,我校实行产教融合后将化工仿真实训加入综合实训当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通过仿真实训能对化工的单元操作、反应设备、工艺流程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外笔者建议建立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库,该库包括多个化工实训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化工各种综合能力的实训。
(4)加强产教结合,改革实训形式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综合实训时成立实训小组,有些实训项目是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查阅资料、拟定方案、教师通过学生答辩的方式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定、完成实际操作并分析数据。
(5)加强产教结合,改革实训考核方法综合实训项目、实训形式都进行了改革,相应的实训考核方法也要创新。根据产品项目实训各个环节建立涵盖不同的内容来制定相同的考核标准。考核的内容具体分为资料查阅、项目答辩、实际操作、实训结果、仿真实训得分、综合实训总结几部分,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根据在实训中的差别进行成绩考核,然后综合评分。
综上所述,通过产教融合,使燕京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革,通过改革实训的教学理念、师资团队、实训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使产教结合的比较成熟,再逐步向“产、学、研”发展,应用型高校会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鹤娟.“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职教探索,2014(8):145-147.
[2]甘聃.加强校企产教结合,改革生物化工专业综合实训[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213-215.
[3]苏文平,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21-124.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化工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教革
1.前言
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它强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使学生成为面向化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产生并被及时推广应用,化工生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大大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尚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专院校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新办或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尚未真正“脱胎换骨”,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化工技术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践教学不仅传授知识与技术,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经历准备、观察、操作和完成后的总结分析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极为重要的环节,针对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由于忽视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不到有效培养。从现状看,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视实践的能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针对性差;试验方法、试验步骤教条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从属于理论课程,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缺乏针对化工职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生产、工艺、综合实验实训。
(3)忽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无法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效果不理想,学生“走马观花”为主,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岗位操作训练。
(4)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实践教学考核难以落实。
(5)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功能单一,设备重复投资、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不高。专业实验内容达不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的。
(6)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水平低,队伍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总之,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思想认识上落后、管理模式封闭,实验实训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校外实训基地数量缺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对传统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难题,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化工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教改内容
本项目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为重点,以适应行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合并、重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对相近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效益。
(2)优化专业设置。对现有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科学增减专业,也可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增设特色专业,以满足当地化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3)加强与化工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方面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4)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基础,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研究“工学结合”相关机制,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化工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化工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
(5)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学习培训等措施,切实提高实验、实训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6)配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比如:
该课程以原三门课程的任务为基础,着重以“化学反应工业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先后顺序为思路:反应的特点设备型式的选择设备工艺计算设备运行操作设备保养维护设备的故障诊断及处理。并通过几个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学生选择类似的生产过程,根据课程进度,进行模仿练习。
(7)改革校外生产实训环节。
按化工厂“四班三倒”的工作时间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生产操作技能。生产实训结束后,按照劳动部门的要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4.教改实施方法
本教改项目的实施,采取试点、分析、比较,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坚持“123”方针,即一条主线:以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体系: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并重,两者相辅相承;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改工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与兄弟院校相互交流,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专业及地区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2)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教师参与到实践环节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下厂锻炼,提高自身“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取得工程系列资格证书。
(3)从企业引进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或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客座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
(4)由系组织教师对实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讨,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技术性、操作性、综合性实验。
(5)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聘请化工企事业单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6)以学校现有的化工实验实训条件为基础,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有生产任务时,让学生参与化工生产;没有生产任务时,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练习。
(7)以资源有效利用为原则,对实验实训和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由系安排专人全面负责管理,统一安排各类实践教学。
(8)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在线产品进行筛选,精心设计典型化工实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化工实例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因此可提高教学效果。
(9)编写配套教材,针对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内容,突出对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
(10)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实践教学规律。
5.结论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改革,可强化形成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和新机制,构筑适用于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富有校本特色的实验教学、实践训练中心和配套实验教学大纲、教材(教参)体系,为社会培养化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06).
[2]彭惠芳,戴远威.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3]马燕.我省两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7.
[4]胡国利,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针对化工企业具体某个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各个化工企业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岗位不同,所要求具备的岗位素质也有区别。例如一般化工企业化工操作分为外操和内操,所要求的岗位素质就不同,外操负责设备日常的巡检,要熟悉设备,具有强健的身体,不能恐高,要有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内操要具有信息化处理的能力,要有大局观,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
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路径
(一)健全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培育学生公共素质
学院公共教学部、团委及各二级学院协力不断优化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例如:思政课程,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爱国等品行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对择业更加理性;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劳动课程,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素质;体育俱乐部,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锻炼健康体魄;非专业社团,重点培养学生特长素质,如摄影、围棋和茶艺等。
(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为专业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推行“学、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生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素养奠定基础。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的“始发站”
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活动不能割裂,要注重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培育学生职业素质。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技能得到递进式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是螺旋式发展。1.基本技能实训。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内容包括玻璃仪器的洗涤、称量工具的使用、精密量器的选用、实验室的安全及应急处理等,在实训中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所学专业特点,使学生形成对化工行业的认同感并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培育学生安全意识;通过实训室设备的近距离接触,跟化工专业有关的生活中常见的项目检测,引导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通过实训过程中的相互帮助,感受到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玻璃仪器、称量工具等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专业技能实训。主要项目有化工识图与绘图实训、管路拆装、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实训、化工单元设备的手动和自动操作实训、化工单元仿真培训等,重点培养学生行业素质包括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认识、体验化工单元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充分了解设备特性,规范操作,养成安全意识;通过分组实训,认识到只有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沟通才能完成任务,养成协作、沟通的习惯。3.综合技能实训。主要项目有丙烯酸甲酯合成、乙醛氧化制乙酸等工艺仿真操作。通过对设备的开停车操作、正常运行和事故处理等模拟操作,实现了对整个化工工艺过程、DCS控制的演示。通过认识自动控制系统、自动信号与联锁保护系统等,降低学生对化工行业安全的担忧,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通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化安全意识;通过现场操作和DCS配合,领悟沟通、协作的重要性;通过事故处理,提高学生应急事故的应变能力。通过实训,进一步拉近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距离,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综合技能实训是对专业技能实训的综合和升华,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除了继续对行业素质进行养成之外,要注意岗位素质的培养,通过工艺过程仿真实训,认识不同的岗位职责,理解不同工种、相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不同。综合实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在校内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两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各层级职业技能大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加油站”
职业技能大赛在注重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心理素质、沟通和协作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敬业精神和自信心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级的职业技能比赛,锻炼学生接受挑战的心理能力,充分认识沟通、协作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逐渐成熟的各层级职业技能比赛,可以成为学生重塑信心和坚定职业远景的得力载体[2]。1.建设专业社团,有利于选拔人才。组建绿色化工生产、火眼金睛、化工生产设备维护等专业社团。从大一入学后,选拔学生,组建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参与洗涤剂的生产、实训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项目,优秀者作为实训指导教师的助手参与实训教学,并作为各级大赛的种子选手。通过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学生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和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2.广泛开展校级比赛,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学院层级的比赛由专业社团组织,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能力;比赛没有名额的限制,参与面比较广;赛项参考省赛、国赛,为省赛和国赛选拔队员。例如化工管路拆装大赛是团队操作项目,既考核学生拆装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管路的拆装顺序、阀门、法兰等的拆装等操作技能,又对职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团队协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拆装的质量和速度;细节问题比如物件的整齐摆放、考核场所卫生等也纳入了考核标准。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参与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3.积极参加省赛,锻炼队伍。通过公正的赛前选拔、有效的赛前训练、紧张的现场参赛、全面的赛后总结,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以化工生产技术大赛为例:精馏实操环节三个学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既要规范操作、保证精馏设备安全运行,又要保证浓度达标的同时最大程度体现产量,充分体现了化工企业最看重的协作、沟通和安全等职业素质;仿真环节阶段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化工博物馆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中转站”
化工博物馆分为内馆和外馆两部分,内馆中展示化工发展史和企业捐赠的仪表和阀门等;外馆将框架结构施工,对企业赠送聚合釜等大型设备安装,真实还原企业的生产环境。要挖掘化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内馆的化工发展史,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化工博物馆还可以培育安全意识,进入博物馆参观或学习之前,都必须先接受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外馆,必须佩带安全帽,扶着楼梯上二层平台参观,对能接触到管线、阀门和开关等不能随便乱动,通过上述规定,安全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意识、每一步动作。使化工博物馆成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转站”。
(六)校内企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中试基地”和“练兵场”
与第三方检测企业青岛中一监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院内投资建设分公司,负责学院所在区域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业务。校企双方签署协议,企业负责管理和经营;校方安排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通过合作,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校方提供场地、人力和智力,企业节省了经营成本;学校可以更加自由的安排多批次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利于校方的教学安排。校方以校内企业作为“中试基地”,检验在校内实践过程中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情况,查找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也作为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之前“练兵场”,让学生逐渐适应“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为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七)顶岗实习是职业素质培养“终点站”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分配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和素质不尽相同,学校要采出措施,避免“放羊”现象的发生。专业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岗位素质的培养。学院要求学生在每周总结中要体现岗位素质的学习情况;各导师在批阅周记、专业指导、毕业答辩过程中要注意岗位素质的提炼、总结;注意和企业指导教师交流学生岗位素质的不足。这个阶段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来说最为关键,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阶段。
(八)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无缝融合,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催化剂”
对于化工专业而言,用企业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和学习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角色转换。实训室的文化建设要具有学习、警示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1.学习功能。主要实训项目、设备功能、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操作说明等全部上墙,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2.警示功能。利用警句、警示牌、洗眼器、急救药箱和灭火器等,提醒操作者注意安全,培育安全意识。3.职业素质培养功能。实训室职业氛围营造要体现化工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严格”,对化工设备“规范操作”,和班组同事“协作沟通”,对化工过程“安全生产”,对环境“责任关怀”的要求,具有职业素质培养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素质培养机构,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学院成立公共教学部、知行书院,健全校内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为化工技术类学生公共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教务处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团委管理社团,社团活动注重向专业化、职业性、技能型方向发展。为学生行业素质和岗位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络,携手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对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所以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靠领导的人脉。为了使校企合作健康、稳定的深入发展,学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建立联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处,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协助各二级学院接触、了解、掌握相关企业单位的情况;二是服务机制,学院举办青岛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营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平台,企业提供项目,学院提供科研支持,共赢发展。
(三)推进技能竞赛月,同步提升技能和素质
为深入推进技能大赛常态化,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为目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校级培训和选拨,学院规定每年11月份为技能竞赛月,将院级比赛覆盖到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参与面广泛。比赛项目对接市赛、省赛和国赛,为上一级大赛选拨精英人才。深化与企业合作深度,由企业赞助大赛经费,派出专家参与大赛命题和比赛过程,为其选拨人才。广泛宣传技能竞赛月中获奖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升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四)“下午茶”座谈会,鼓励更多学生走向成功
院长亲自和省级以上竞赛获奖师生在T-garden共饮下午茶,鼓励师生;学院将学生获奖的事迹进行宣传,用他们的励志成长经历感染、教育更多的学生,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走向成功。
四、培养成效
(一)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佳绩
学院荣获获第三届“隆腾杯”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首届山东省化工生产技术技能竞赛,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二等奖;2014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分析检验”项目竞赛,获团体三等奖。
(二)就业能力突出
2014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35人,毕业生网签率为54.8%(全院平均46.1%)。正式就业率为90.37%(全院平均88.81%),整体就业率为98.52%(全院总体就业率为97.47%)。
(三)校企合作成果丰硕
[关键词]高职;实践课程;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37-02
实践课程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他们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能力。[1]
化工仿真实训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以化工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生产装置,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进行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故障处理,其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更加直观、细致地了解不同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亲自动手,反复操作,提高学生开停车、工艺控制及故障处理等专业技能。[2]但各类高职院校中,化工仿真实训往往只依附于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原理(也称化工过程及设备),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亟须改革课程设置,探索新的教学模式。[3]
从2011年起,“翻转课堂”成为研究热点,逐渐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主要是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和导学系统将学习材料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在线学习和互动交流,课堂的时间则用于提问、讨论、反馈。[4]通过颠倒课堂与课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化工仿真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以往的化工仿真实训教学中,在向学生进行完入门指导(仿真软件特点、操作界面、操作方法介绍)之后,每一个仿真单元操作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教学。[2,5]
第一步:原理讲解。教师简单复习单元操作原理、设备结构,讲解工艺流程、物料设备。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兴趣不高,认为只要能完成操作,懂不懂原理并不重要,而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也往往是一带而过,不会深入讲解。
第二步:操作演示。教师利用教师机和投影设备对仿真单元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由于课前没有认真预习,或者本身理论知识也不扎实,加上教师操作较快,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操作过程。
第三步:仿真练习。学生独立操作仿真软件进行单元操作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感到身心俱疲,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弄明白操作原理,没有看清楚教师的演示,所以在独自练习时往往手忙脚乱,时不时叫教师来指导操作,加上每个教学班级动辄三、四十名学生,教师往往在教室来回奔波,常常顾此失彼,学生也因此不能掌握正常生产操作和对故障作出正确判断与处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按时完成任务。
第四步:总结反馈。学生对每天的仿真操作数据进行处理,撰写实训报告,教师点评给出成绩。这一过程通常在课后进行。由于实训时间有限,教师一般在全部实训结束后收齐实训报告,不能及时对每位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仔细批阅并发现问题。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单元操作原理、工艺、故障处理等进行吸收、消化,更谈不上向教师进行反馈。
综上所述,以往的化工仿真实训由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时间不足、学生理论功底薄弱且兴趣不浓、师生互动不够等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学生认为做化工仿真实训就是打升级游戏,只要按照操作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最后就通关了。这严重背离了本来的教学目标。
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化工仿真实训
为了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从2014年起,尝试化工仿真实训“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见图1。目前涉及3个班级,96名学生。经过了一年多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课外自主学习,师生在线交流
化工仿真实训的学习资源利用慕课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本人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随地登录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具体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若干个典型的化工仿真单元,提前布置实训任务,明确工艺流程、指标;将每个单元所涉及的原理、设备,录制微课视频,以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每一个单元还录制了教师操作演示视频,学生根据需要可以反复观看、模仿;在慕课中,学生还能进行仿真实训操作,对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慕课讨论平台和同学、老师在线交流,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留到课堂上进行反馈。
2.课内吸收内化,师生当面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再以2名学生为一组(实践证明,在计算机上仿真操作时,若以3个以上学生为一组,会出现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游离于实训之外的情况),进行仿真单元操作,要求学生相互合作,熟练完成,并能对突发事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规范的处置,同时需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实训报告撰写。教师则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的翻转,本来在传统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复习和教师操作演示都可以放在课外进行,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既节省了课时,还避免了部分学生由于教师讲解演示太快而出现学习困难,学习的深度也从单纯完成实训操作和工艺控制提升为能进行故障处理和判断。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对操作示范的简单重复,而是延伸到了课外,特别是一些平时比较腼腆的学生,更加乐于在网上与教师进行交流,而且交流的深度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因为有了较充足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数据处理,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正,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所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对职业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高职实践课程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能否顺利地进行课堂“翻转”而不是“翻车”,需要很多先决条件。[6]首先是时间矛盾。“翻转课堂”要求将理论知识碎片化处理,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每个微课程或教学视频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在实践教学中,一些实践项目往往伴随着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短短的10分钟远远不够,而如何将完整的工作流程进行碎片化处理仍有难度。其次是实训条件。许多实训课程,例如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数控机床的操作等都需要相应的环境和设备,目前很难在课外进行;而且,高职院校是否具备高速、稳定的校园网基础条件,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等能否实现网络全面覆盖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7]撇开以上问题不谈,当前的教师和学生对“翻转课堂”从认识到实施再到适应,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高职实践教学课程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一些课程不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翻转而翻转,很可能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高职实践课程,例如计算机软件操作、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外贸单证等实践课程,本身就是在电脑上完成操作,另外一些课程,如化工仿真实训、化工总控工实训、电工装配等,由于有相应的电脑模拟实训软件,能借助计算机进行仿真操作,这些课程就可以率先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而言之,应该根据实践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软硬件条件等综合考虑,才能有效地实现课堂的翻转。
[ 注 释 ]
[1] 李国艳,田鸣.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4):8-9.
[2] 姜春扬,张裕萍.高职化工仿真实训教学的探讨[J].科技教育,2008(36):157.
[3] 赵辉,冯红新.教学论视域下的翻转课堂[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22-124.
[4] 刘凯.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4.
[5] 王富花,沈发治.高职化工仿真实训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09(11):200-20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等系统的综合,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正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才能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石化行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步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快速通道,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建设绿色化工、促进和谐发展的产业振兴时代机遇。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已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市场变化、体现高职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前,全国性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如何创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育服务化工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一、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反映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生的竞争力、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导向定位就业工作水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突出适应性。培养面向现代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领域,掌握化工生产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具有对化工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判断、调控等心智技能,从事生产运行操作与控制、工艺技术管理、设备使用与维护、产品质量控制等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素质目标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爱化工事业,有较好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归纳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社交能力、紧急应变能力等能力;具有严谨、细致、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2.知识目标
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英语、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运用与操作,掌握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常规应用;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化工制图与识图、化工单元操作等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化工分析、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生产设计及实施、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
3.能力目标
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应达到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应用能力,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化工设备及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装置中的电器设备和仪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化工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现场生产管理、指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化工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基于“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化工产业发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可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将专业深度融入化工产业和化工企业岗位,以实现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六对接:对接石化职业岗位群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石化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对接石化产品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对接石化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对接石化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标准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三递进:通过对化工类企业员工成长规律的调研得出,化工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分为“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阶段。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出了对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提升阶段。每一层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坚持学训循环——在培养场所上,学校和企业循环;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素能并举——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双提升。学生经历三递进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变。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化工行业生产现场技能操作训练的局限,开发具有理论学习、网络互动、在线仿真实训等多种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化工仿真教学平台(集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网络资源于一体,具有课程学习、仿真实训和考核功能)助力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1.构建“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三层能力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单元操作技能课程模块、工艺操作与控制技能课程模块、岗位迁移技能课程模块、可持续发展技能课程模块六个课程模块来培养,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企业岗位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化工行业专家参与建设课程标准,基于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开发项目驱动和典型案例驱动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如图2所示。
图2“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训循环
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改革教学组织模式,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仿真实训操作与真实生产装置操作实践相结合,实现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逐级递进。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职业素养呈阶段提升、全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确保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课时的60%以上。
第一阶段(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第3,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项职业能力课程,在校内实景职场和虚拟工厂进行职业操作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
第三阶段(第5,6学期):在校内学习综合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培养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隙对接。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之中,专业培养按照2.5+0.5(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模式,将认识实习(到企业看)专业教育(在学校学与练)实训基地、生产岗位实习及取证(在学校练)顶岗实习(去企业干)的认知过程与应用化工专业知识模块的递进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平台。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工艺性计算等内容由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典型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参数选择与控制、常见事故的判断与处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工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或者“校中厂”、“厂中校”对照装置进行讲授和示范。通过校内外两个课堂,来创设工学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提高工学结合的融合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熟悉典型装置,掌握相关的岗位操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在岗位技能理论课程设计中,突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肢解传统的三段论课程体系,参照化工技师岗位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精选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使得课程内容贴近企业生产过程。在技能实践部分,坚持以产品生产为导向,设计开发实训教学项目,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强化学生装置操作技能的培养。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如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商品与营销等,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形成的重要补充,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升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
4-7.
[2] 王艳国,于建忠.化工工艺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
34-36.
[3] 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
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11-13.
[4] 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155-159.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体系 课程质量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化工原理》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试根据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就《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分析阐述和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依据操作原理的共性,分成为若干单元操作过程,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典型设备。它涉及到化工生产中众多的操作和设备。它要求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在培养化工技术人才中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过渡,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观点分析解决化工实际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有如下教学特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
学生需具有高等数学、制图、物理、物理化学及计算技术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工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各单元操作过程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每一单元操作均可独立讲授、单独使用。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需配以大量的挂图或设备模型。各种操作现象抽象,难于理解。老师授课时为解释清楚,需花费大量时间。大量利用公式、半经验公式或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记忆困难。
高职院校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1课程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却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对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实行必要的整合。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即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和设备知识模块。
1.1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阐述,过程设备的基本计算。由于高职教学中理论学时少,学生基础较薄,本模块对原来的理论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简,例如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传热中的热辐射、因次分析法等内容,吸收中传质机理的内容等;精简公式的理论推导,甚至直接写出公式: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推导,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基本内容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共性规律知识。同时为了突出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学习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拓宽的知识面,将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适当补充进去,例如在离心泵一节中,分析讨论:如何判断汽蚀的产生?离心泵打不上液体的原因有哪些?在传热中讨论:什么是换热器的“水锤”现象?生产中为什么不采用过热蒸汽加热?在精馏、吸收章节中分析讨论:进料量的大小对精馏塔操作有什么影响?温度或压力变化对塔的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即将理论联有实际,又是学生工作后要面对的操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设备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操作原理。本模块主要通过多种实训来强化学生的设备知识,操作技能。通过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各个基本单元过程的操作控制和调节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单元操作实训,使学生对生产设备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使设备能正常运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对化工过程设备进行工艺设计或设备选型,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生产过程及设备作各种改进以提高其效率,从而使生产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教学手段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众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教科书+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手段改革的需求,我们开发制作了《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该电子教案针对高职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心编写脚本,开放实用的制作平台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改。
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精确做图,进行过程分析,并能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每节课可以节约25%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或结合生产实际的操作方法讨论,这既强化了基本知识的应用,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3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实践课时较多。这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机会:一方面实践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经常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叉和反复循环,从人类发展规律看,该方式符合人类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看,反复的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纵向连贯性思考和横向分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使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体经验。为了强化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化工原理》的实践教学由三部分组成: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对实训内容、过程、效果进行全程设计与控制,通过实训,使每一各学生成为能熟练操作的合格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1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
采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DSC仿真培训系统,利用计算机真实地再现生产中的基本单元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饵决了学生到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手,无法达到实习目的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3.2化工单元操作实训
学生在单元仿真实训之后,对生产中的真实设备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过程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各种性能数据的测定方法和整理的方法,以便学生日后能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调节,进而实现过程和设备的最优化操作,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离心泵单元的实训中,布置给学生的实训任务是:已知一管路输送系统的管径、管长、管件和阀门的设置、流体输送量及供液点和终点的操作压力、相对位置,现有一台离心泵,但性能参数丢失,试设计一个实验,核实该泵是否能完成规定的输送任务。这样由学生设计实验内容、流程、要用的仪器、要测定的数据,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实训兴趣,提高实训效果。
3,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以单元操作为主进行设计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计算方法,用简洁文字、图表表示设计结果及化工制图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在课程设计中,寻找一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题目,使学生有真实的感觉,而且许多生产实际的要求和书本理论有时并不完全相同,有很多实践经验的因素,这更能体现工程实际问题的特点。从工程实际出发,学会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4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课程是以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但工程问题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特征,导致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研究法、数学模型法、当量法、过程分解法及参数综合法等工程问题处理方法的应用。同时,根据“三传”的相似性,应突出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57-03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岗位技能递进”是指专业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即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形式,即生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学院与企业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础,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辽宁省第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的举办方之一――锦州石化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设具有高职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双重职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教学条件。通过广泛的岗位调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论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锦州石化公司,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成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等子目标,“岗位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认识岗位与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通过入学教育、企业参观、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化学理论、化工识图、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英语等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掌握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年:以岗位仿真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石化企业生产手册及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为技术要求,工学交替,在体现石化企业工作情境、真实生产流程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苯乙烯仿真工厂和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典型单元设备操作、DCS仿真开停车等技能;并强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反应与分离技术、石油产品分析技术等专业理论,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学徒工的身份进行跟班训练,体验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课程,教学环境为石化生产真实装置,使学生在生产性工作岗位上熟悉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掌握常减压、催化、重整、加氢等典型生产流程、工艺设备,体验企业文化,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通过以上岗位认识与基础理论教学岗位仿真与“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课堂教学、DCS仿真和校内产学研基地单元设备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培训与考证融合;完成学生从“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的递进。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在石化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班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反复训练,尽可能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结合石化企业生产的特点,考虑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分组教学、灵活授课、弹性教学,对专业课程选择典型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教学,对于不具备现场教学条件的,在“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由教师进行操作性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确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上,适应石化企业工作的特殊性,采用倒班顶岗分阶段实习,由企业学校共同考核评价。
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由企业兼职教师提供车间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资料,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习过程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仿真操作等使学生掌握燃料油生产工的相关理论,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中实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规范地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学会装置开停车、巡回检查、资料录取、填写生产报表、维护管理以及动态分析等技能,并考取高级燃料油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进行铁人精神教育,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进而获得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生产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一线,以泵及压缩机岗位现场操作岗位(外操)、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油品分析岗位、班长岗位为主。为充分满足“岗位训练”的需要,依据“贴近职业、贴近真实、贴近技术”的原则,体现“职业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职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真实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环境,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操作完全一致。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汽提塔生产装置上,按照企业设备检修的场景和要求,设立班长、安全员等岗位。班长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布置任务,规定作业时间(操作时间),到现场实地勘察,清楚作业面周围环境和作业空间;安全员检查安全手续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整齐,是否选择合适工具。通过对塔盘拆装弄清楚塔的内部构造、各部件及所在具置,汽液两相如何流动,塔盘究竟是怎么安装的,并掌握其过程。通过在此装置上的“教学做”,学生能掌握换热器的种类及换热方法,了解板式精馏塔的基本结构与流程,掌握流体输送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体输送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以及温度、压力、液位的调节、控制方法,管路拆装及连接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综合性的身份,要遵守许多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其他规定,如产品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检修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法、安全动火规定等等,在着装、环境、卫生、安全、考勤等方面应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管理,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形成石化企业“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信笃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 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按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对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筛选,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性、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合并,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综合考虑教学场地、工具、设备、问题、对象、技术等要素的关联程度,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特点,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形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根据石油化工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应拓展课程;构建与“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按照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准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挂职锻炼以及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形式,面向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教师开展培训,落实《企业项目工作室管理办法》、《教师访问工作站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方案》;通过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培训等途径,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到2012年,“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1∶1。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校企合作以专业计划和教学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优先建设受益面大、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实训室,建设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同时兼顾科技、生产及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新建苯乙烯仿真工厂、煤化工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扩建燃气质量评价中心(校中厂)、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油品质量分析室、高分子材料实训室、精细化工实训室;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每个实训室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在满足培训教学的同时,具备符合燃料油生产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用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器材品种、数量和管理上符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应规范。
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兼顾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包括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企业管理实务》、《石化产品营销》、《计算机基础》、《英语》等5门课程;投入252.1万元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培训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形态的变革,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手段,开发具有交互性的虚拟实训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课程资源;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把石油化工生产和安全环保技能形象化、可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文件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网络教学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职业能力训练区。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成效初步显现。截止到2012年3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拥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拥有发明专利2项,出版《燃料油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等11部专著。2011年,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师开办了企业实践培训及《燃料油生产工》技师培训班。
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2010年为96.1%,2011年为98%,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5%。2011年,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获一等奖一项,参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参加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获得个人三等奖一项;毕业生刘明获锦州石化公司十佳新员工称号,张勇在抚顺石化公司第五届练兵比武和技能竞赛中荣获乙烯装置操作工第一名。
参考文献:
[1]马秉骞.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5).
[3]朱方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
[关键词] CDIO;化工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097040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学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专业之一,实施 CDIO 教育模式成为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1]。化工实践教学是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化工实训、化工仿真、化工认识实习、化工生产实习、本科生科研立项、专业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CDIO 模式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1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 CDIO 工程教育模式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型及综合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2]。基于燕山大学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CDIO的工程理念对实践教学内容重新整合设计,构建了课程教学演示、化工仿真操作、实训综合、化工设计、科研创新5个层次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兼顾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如图1所示。1.1基础型
基础型包括教学演示和仿真操作。教学演示是使用化工设备多媒体素材库及化工原理实验仿真软件, 以真实直观的仿真界面和丰富的资料展示实际过程;仿真操作内容使用了“聚丙烯聚合工段仿真系统”和“苯胺生产3D虚拟仿真系统”等仿真系统[3],可以在计算机上真实地再现化工生产过程。仿真操作是学生在掌握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步骤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及事故处理,弥补了传统实习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的不足。通过局域网互联的教师站,教师可以实时修改培训内容,汇总并分析学生成绩等。
1.2综合型
综合型内容由化工实训基地的多套化工实验装置组成,如图 1所示,这些实验装置的操作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实践概念,使其在完成化工产品的生产操作的同时在化工过程基本原理和化工实践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例如,在“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实验装置”的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仿真DCS控制系统进行生产操作,由原料乙烯、氧气及冰醋酸经过换热器预热,在气固相管式反应器中反应生成产品醋酸乙烯酯,粗产品经过水洗釜、气液分离器分离后进入精馏塔进行精馏,得到的纯醋酸乙烯酯在聚合反应釜中发生聚合反应得到聚醋酸乙烯酯。该项目要求学生在掌握“三传一反”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熟练操作并完成各项工艺参数的控制。该项目的实训操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气固相催化反应器、气液分离器、醋酸乙烯酯精馏塔及聚合釜等化工单元设备的基本原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科研创新型主要是在化工设计和科研方面。化工设计型按照CDIO的工程理念及教育模式要求,将本科生第6学期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的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整合到一起,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对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进一步训练。例如“丙烯腈合成工段设计”题目中,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化工过程基本原理后,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完成氨中和塔、空气饱和塔或反应器等某一化工单元的设计计算,而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完成某一化工单元的设计任务基础上完成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初步设计与计算及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在毕业设计时候,则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完整的工艺设计,包括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工艺设备、原料消耗、能耗表、排出物表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等。
科研型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积极参加创新与设计竞赛等。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完成了“基于Aspen plus的聚醋酸乙烯酯生产工艺流程仿真及优化”和“平推流与全混流反应器系统仿真”等创新项目,并在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2基于CDIO模式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2.1改革实训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课堂教学引入讨论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分析能力。 按照CDIO的教育理念,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围绕着设计项目展开。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分别针对课程重点内容“均相反应过程”和“气固催化反应工程”烧掳才帕肆酱翁致劭危由教师指定两章的讨论选题内容。例如,针对“气固催化反应工程”中的难点“固定床反应器计算”,要求学生在拟均相模型求解算法和Aspen Plus反应器计算中选题,学生在讨论课前需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讨论完后由小组派出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讨论主题发言同学的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讨论课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2)采用3D虚拟现实仿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CDIO的教育理念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3D虚拟现实仿真技术[4]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与技能。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中[5],使用了“苯胺生产3D虚拟仿真软件”等仿真系统。如图2所示,学生在掌握了苯胺生产的工艺流程及流化床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基础上,在3D虚拟生产环境中贴近真实地体验实际操作的感受,在激发了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了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2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CDIO倡导“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了Aspen Plus工艺软件进行三级项目设计[5]。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从Aspen Plus反应器模块中进行选题,学生要采用类似讨论课的方式分组完成反应器的选型及计算模块选择、物性方法及参数的设定、计算过程和结果输出、项目报告及答辩等工作,以答辩的形式进行验收。
三级项目的实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反应器模块设计的熟练运用,掌握了分析和设计化工过程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反应器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乙烯法生产聚醋酸乙烯酯工艺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中,学生按设计任务对气固相催化反应器、油水分离器、醋酸乙烯酯产品精馏塔、水洗釜及聚合釜等化工生产单元进行分析,在完成设计计算后通过操作“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实验装置”来验证计算结果。此类项目设计与实施是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3利用化工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CDIO的含义为构思―设计―实现―运作[6]。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化工实践过程上,就是化工过程的合成、设计、分析、评估和实现。利用图 1所示的综合型化工实训装置,选择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产品开发项目,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相互协作,指导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设计案例。例如,在“聚乙烯醇合成工段工艺”设计题目案例中,以“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实验装置”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利用Aspen Plus工艺软件设计了以聚醋酸乙烯酯为原料合成聚乙烯醇的工艺方案,初步完成了聚乙烯醇合成工段工艺设计计算、主要设备计算选型及工艺流程优化等工作。
2.4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中,按照CDIO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完整实践考核体系[5],依据全程监控的理念从7个方面进行考核,见表 1。其中,讨论课、仿真操作及项目设计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巩固反应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又熟悉了应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平推流和全混流反应器的实验操作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做中学”。期末的闭卷考试只占总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值的弱化也避免了以往学生考试突击及作弊的现象。
2.5加强校企合作,突出教师工程素质培养
校企合作及企业的参与是真正实现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关键途径。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实现化工专业实践与科学研究、工程实际及社会应用的有机结合,而且对教师的工程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校和秦皇岛华瀛磷酸有限公司及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平台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及信息资源等主动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企业参c高校人才培养的步伐,并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来完成项目案例,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表1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成绩评价
序号内容比例%考核方式1出勤5签到2作业5作业内容及完成情况3讨论10分组答辩、报告及PPT4仿真操作10仿真在线测试5项目设计10分组答辩、报告及PPT6实验10分组操作表现及实验报告7期末考试50闭卷考试3结束语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效果明显,提高了化工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理念,在化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CDIO工程教育改革,继续构思与设计以构建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1):1220.
[2] 申延明,刘东斌,樊丽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3.
[3] 宋建争,李建军,张永强.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4,3(37):107109.
[4] 夏迎春,吴重光,张贝克.现代化工仿真训练工厂[J].系统仿真学报,2010,22(2):370375.
[5] 李建军,宋建争.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10):5961.
[6] 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system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DIO education
Li Jianjun,Zhang Yongqi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China)
关键词:技工学校 化工工艺 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62-01
化工工艺专业作为我校主干专业和阿克苏地区重点示范专业,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在化工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操作、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我们正着力抓好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实训设施、场地等方面的建设。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学习这个专业首先要把握好化工生产特点。任何一个化工过程都由三大块组成,即原料的预处理、核心反应和净制为成品这三部分组成。学生想要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看待各种工艺流程更简单,一定好学会这三步工艺过程。另外,化工单元操作技能训练是化艺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化工生产过程讲究次序、细致。因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步骤繁多,但许多步骤有着共同的基本原理和通用的典型设备,因此,必须熟悉掌握生产流程和操作技术,以娴熟的技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因此,如果把每个单元操作及其相关知识都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模块来学习即采用模块化教学,再配有直观的实物或多媒体课件的话,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有极大的提高。
对于化工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讲毕业后大多都是工作在一线岗位,所以必须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否则就会在当前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失去了竞争能力。培养现代化工人才,不仅要有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学会动脑,熟练掌握各种生产工艺。基础理论教学需要结合实际,以实际应用为教学目标,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适当增加学习的信息量。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来。将实验教学的演示、操作等尽量减少,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建设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相结合,能够形成教学、生产、管理培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除在理论教学中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将设备的原理讲解透彻外,还应该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学生操作与维护设备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
要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技能训练的全过程。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化工厂的具体案例给学生系统讲授《化工安全生产知识》课程及化工生产的基本常识,给学生加深安全意识。在下厂实习时,由学校、厂、车间、班组分别进行安全教育。请生产-线的安全检查员上安全检查课、通过观看安全录像、安全知识竞赛强化安全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另外化工生产常用设备的操作及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成为化工工艺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技能。为提高基本操作技能,使用化工单元操作训练装置,并且和在有关装置上同步完成仪表的调节训练及操作技能训练。采用化工单元操作仿真训练是在化工单元操作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后者的强化与校外实习具有互补性。新技术、新知识能够及时得到体现,缩短学生走向实际生产操作的距离。但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实际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通过组织学生到化工厂,进行顶岗生产实习。在生产实践中,操作技能、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知识、良好的生产习惯等都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强调的是,生产中,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在技术方面,可以请车间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进修现场示范和理论授课,使学生不论是理论知识或者是技能实际操作水平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课程设置中,特别注意的是每门课程要和能力培养相符合,相对应,就是说,完成课程的同时也达到了能力培养的要求,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心编排,调研自编教材在当地的各个化工企业的使用情况,总结企业和专家的反馈信息。多种渠道大量的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确定化工工业岗位的知识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以最终的就业导向。在教材的内容中,可将企业文化、工艺技术等等内容的发展及其过程适量的加入其中,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工工艺专业可以采用“一体化”教学及“功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精心选取素材等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在技校化工教学中,应当采用启发诱导式、讲座式、提问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来提高学校化工教学水平。
(3)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网上实验视频强化学生对实践操作的认知。
(4)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教学时设计了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学计划及大纲,项目涉及的内容与技能鉴定的职业标准相吻合,课程目标为学生完成课程的训练项目后,可直接参加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技能鉴定,达到高级工水平。
(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法”和“分组法”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应锻炼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学生必须全面提升自身技能及素养,以适应现代企业及市场越来越大的竞争力。因此,在生产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注意教育、引导学生遵循生产、运用规律,形成良好的工作规律。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研发新的培训方案,以便让新的化工工艺技能训练能更贴近实际生产,从而更好的源源不断的为化工生产一线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传九.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关键词]创新意识;应用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方式;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40.171
2016年4月15号,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不能搞一个模式。这都是和创新紧密相连的。现在我们同质化的倾向比较普遍,学校应该有学校的特色。关键还是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实践的能力。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多年来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石油化工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目前校区有七个获批的应用型转型专业,针对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下简称我校)的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方向,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校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几个转型专业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现状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包括如何加强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效果;强调课程的特色性,以工程的视角与化工生产实际接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怎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目前地位与现状
现代社会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规模、高效率、连续生产、综合利用的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已成常态,技术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在线检测与实时控制技术。所以,化工工艺类及设备类专业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参数检测与控制技术是满足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研究对国内院校化工类专业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情况做了调研,也调查了一些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从反馈信息来看,多数学生感到内容陈旧,与专业结合不够密切,要用的知识没有讲透,专业方向的应用方面讲得不多。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在工艺岗位从事设计、操作、控制及与其相关的工艺工作,这些工作都要和仪表打交道,所以要求能够正确使用和选择仪表。作为工艺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仪表知识,无论在技术设计和正常运行中,都可以同自控专业人员迅速配合、正确处理有关问题。但是,没必要要求他们具有与自控人员同样的水平。所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应以实际工作应用为主旨,即满足实际工作对工艺专业学生在仪表及自动化方面的要求,主要考虑学生在工艺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对仪表知识及能力的需要。
我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知识面广,内容更新速度快,跨度较大。由于化工工艺类及设备类学生对电学、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学习中会感到难度较大,加之教学学时少,使得本课程的授课更是难上加难。该课程采用的是纯理论的讲授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而该课程又没有实验学时,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很难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所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改革的几点想法
2.1 理论教学部分
由于专业培养计划设置,总学时为32学时,要把教材全部内容讲得清晰透彻是较困难的,故教学过程中只给学生讲最基本的内容,对仪表基本原理、使用、安装和维护进行介绍,而不讲如何制造仪表和设计控制系统。同时,不需要把所有的检测仪表、控制技术全部讲解,而是对基础的测量方法、检测仪表进行讲授,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适应新的控制技术和新型检测仪表。
在教学内容中,避开一些已经在行业中被淘汰的仪表类型,增加实际常用的类型。例如在物位检测及仪表这一节中,按现有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介绍差压式液位变送器的原理及零点迁移内容,其他物位计在大纲中并未体现。而实际上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料仪表的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精度较高的磁致伸缩式(0.05%)、雷达式(0.3%)和矩阵涡流式(±1mm)液位计应用广泛。对于应用广泛的物位仪表在大纲中需增加这部分内容。
例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部分内容,在企业实际生产应用中,工艺类人员(非程序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面对控制界面,了解、掌握及会操作这些软件程序,而不是去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制作和核心原理。在工作过程中能理解该部分软件的说明书和操作程序,按要求操作即可。所以,在大纲中应删减一些过于高端理论化知识章节。
在应用型转型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适当降低理论要求,着重讲清结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减少微观深度分析,注重外部特性及应用。
2.2 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该课程内容多而杂的特点,宜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仪表图片、动作状态等多种信息结合起来,将各类型仪表结构原理以及工作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弹簧管压力计时,以动画形式演示弹性元件的工作形态,内部结构的动作过程,再利用图片展示在实际设备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再配合板书教学,既加强了直观性,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提高在有限学时中的课程容量和质量,弥补少学时所带来的缺失。
2.3 实践教学部分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教学应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缺乏实验和实践环节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校区面临着现有实验室资源有限,所以应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首先,认知实践,联系本专业其他实验课程上所用到的与仪表及自动化相关的仪器设备,让同学们回忆或在做实验时特别留意所接触到的有关检测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物及其工作原理。
其次,仿真实践,利用教学仿真软件系统搭建的仿真平台,在模拟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软件的提示,发现和掌握控制规律,在模拟环境下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应用型、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学习平台。
再次,组装设计实践,利用有限资源设计出实验室能够实施的实验,尽量做到实验与所学紧密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例如,鼓励学生利用简单热电阻或热电偶等动手组装和检验恒温水槽,通过设计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加强与专业课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实践时效,为综合并联实践。例如,学校最近引进浙江中控的化工仪表自动控制装置及精细化工实训装置各一套,本课程与专业课程设计和实训结合,在课程设计或实训中增加少量学时,让学生利用做大作业的时间完成子作业,比如要求学生总结在常减压精馏实训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检测仪表及控制系统。要求学生从自己选择的某一段工艺流程出发,总结所用的简单控制系统,其内容必须明确指出被控对象,对象特性分析,在工艺流程中的作用;被控变量的确定,测量元件变送器的确定,控制器及其控制规律的分析和确定;执行器的选择确定;操纵变量的选择确定;以及当被控变量偏离给定值时,自动控制系统使其恢复到给定值的控制过程分析。
实践教学分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实践环节各组成部分
缩减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验及实践环节学时。若增加8学时实践课时,其中应包括水箱液位简单控制系统的实践与认知2学时,利用Cu50热电阻组装并检验超级恒温水箱2学时,化工过程控制仿真实验室典型化工单元的仿真实验2学时,综合实践对专业实训中仪表及控制系统的使用总结分析2学时。只有强调学生动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考核方式
我校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目前的评价考核体系大多采取规范的卷面考核方式。为了适应应用型转型下的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多种形式的“3+3+2+2”为“随堂测验+大作业+实验表现+平时表现”考核方式,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为了验证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仍需对课程必要的知识进行考核,采用随堂测验的形式,题量及占用比重减少,同时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和占用比重。另外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同上小节中内容),增加大作业,这个作业是结合专业课程设计一起分组进行,不同组的学生题目不同,所需的仪表和控制系统也不同,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互动。同时对整个课程复习与回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就完成了对课程的复习和所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了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全面理解。这种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与工艺过程联系起来,培养良好工程意识。
2.5 外部环境的激励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际知识应用,本课程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教学,更应该走出课堂。
根据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辽阳地方化工企业实际生产控制过程,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将教学搬进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训中心或化工生产企业。基于化工生产过程,按照参数检测的实际结果,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为企业出谋划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突出以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特色,为地方化工企业服务。
同时,近年来兴起的全国性化学工业设计大赛,我校学生在大赛中也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将所学的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原理及知识应用于化工设计软件中,参与化工设计。通过这种外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为以后工作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3 结 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摇篮,也面临着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在应用型转型下我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在教学中,只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工程应用,加强实践环节,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本的灵活考核模式,才能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厉玉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M].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拜建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研究现状及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12(7):195.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切入点,总结形成了基于“一中心二主线三结合四递进”的“1234”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开发了适应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的校企精准合作、育人工学结合、技能四级递进,德育文化先导为主要特征的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1234”的含义是指一中心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榆林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为中心,二主线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以“责任关怀”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教育体系设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体系设计为主线,三结合是指育人过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与真实场景实训教学相结合,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三结合。四递进指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实行企业认知实习、校内技能实训、企业跟岗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四级层层递进。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建立在校企精准合作的基础上的。其具体含义是指教学时段安排包括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为2.25学年(包括短期的企业认知实习1周、跟岗实习3周),在企业顶岗实习0.5学年,包括第五学期后10周跟第六学期前10周。第六学期后10周(0.25学年)学生做毕业设计,完成职业素质综合训练,就业指导和应聘工作等。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化工企业用工大多集中在第五学期的后半段,另外综合考虑了人才培养的理论实践教学课程、校内校外教学学时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2、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
(1)按照职业标准和职业成长路径,重构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架构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综合能力学习领域等5个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即: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模块。(2)针对化工企业特点,优化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遵循“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原则,按照化工生产过程工作任务,归纳化工生产操作作业行动领域,融合职业技能标准,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组成的、包括化工制图、化工工艺学、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课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另外,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多元性和兴趣目标的差异性,设计了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区分方向的专业拓展课。(3)坚持两条主线,强化文化育人,构建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教学体系。按照德育文化先导,强化产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了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将文化育人贯穿始终的职业素质教学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原则。如认知实习阶段学习化工职业文化,塑造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化工人,跟岗实习阶段学习化工企业文化。在顶岗实习阶段学习“责任关怀”,HSE清洁生产等产业文化,在职业素质综合报告中把职业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和家乡文化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考核。专业技能教学体系融合“三结合”的四级递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起来的。四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最大限度实现真实场景系统性技能训练,为后续的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校内仿真教学到校内单项实训、综合实训,跟岗实习协助师傅,顶岗实习独立操作,四级递进实践教学通过学习地点、内容以及方式的科学衔接,交替变换,有效实现了岗位操作能力循序渐进提升和“学生”与“学徒”的“的角色转换。
2.2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1)打造了一支德能双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指导轮换制”和“一年一月一线企业实践制”的专业教师内培制度,使得专业教师通过轮流到企业带学生实习,每年一个月的暑期企业实践活动,快速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2015年,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2)创建了系统科学的适应化工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设计,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工生产特点和企业需求,涵盖校内课程实验教学、专业仿真教学、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技能纵向深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横向发展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构建了校、企、家多主体合作育人机制。重视引入第三方育人主体——家长。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了一系列的旨在发挥家长育人主体责任的教学设计,如通过入学教育家长会,普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化工产业和专业,通过邀请家长现场观摩学生技能大赛、组织观摩职教周学生产品制作技能展示,向学生家长发表彰喜报等形式,实现学生家长、合作企业与学校三方共同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4)取得了丰硕的专业建设和教科研成果。①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专业建设综合改革项目。专业教学团队被中国石化联合会授予全国化工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陕西日报、榆林日报等省市媒体对该专业实行校企精准合作培养人才等做了多次报道。多名学生在多项省、市级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大幅度提升,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成效显著。依托该专业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学院积极开展了以化工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科研攻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为企业提供职工技能比武理论指导、生产技改服务、继续教育培训等,多名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化工安全评价、地方标准制定技术服务、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等活动,近三年累计为化工企业进行了38项技术服务。3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1)校企精准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基础。当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头热”,化工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应大胆创新,突破常规,求精不求多,在精的基础上从合作深度广度上下功夫。(2)适应化工行业企业特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结合化工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现代化工产业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重工业行业,企业生产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特点,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很高,因此,化工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和对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3)文化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提升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责任关怀”是国内外化工行业的主要行业文化,它是被化工协会国际联合会接纳并形成的旨在推动全球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一种行业理念,几乎所有跻身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都践行了这一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的两个主线之一就是“基于责任关怀”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中HSE清洁生产课程,责任关怀报告、企业文化讲座,职业素养综合训练等课程的嵌入,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健.高职“四维整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追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2]凌成树.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
作者:任洁 刘旭峰 张丽 梁冬 曾雪峰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轻化工程系
技能大赛的项目,都是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的,具有典型的先进性。赛场环境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设置,大部分的裁判员、裁判长也都是来自各个企业的专家能手。通过学生和老师参加大赛,就会找到课程体系与行业所要求的具体差距,这样,在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对接。通过每年参加这样的大赛,能加快教学课程改革,使得教学的内容与时俱进。以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技能大赛的项目是分组进行,需要几个同学合作完成,同学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也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大赛的锻炼,更好的培养同学们这种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同时,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和专家,心理素质在大赛中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技能大赛的洗礼,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举办各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能够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才的需求,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以我院化工专业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为例我院化工专业必须要具备对精细化学品产品质量检测和性能的测试与评价能力,围绕这一专业核心技能,我院分别从2008年2010年组织学生参与两项技能大赛,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大赛”,第二学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学技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每次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省赛和国赛。大赛的组织过程大赛的宣传工作。我们的宣传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贯穿于整个大学三年。新生入学当天就通过海报、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在专业介绍、专业讲座期间不断的融入专业技能大赛的介绍,让同学对这个专业更加感兴趣。营造“兴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学习氛围,为新生的成长明确方向。在每次参加比赛之前,我们通过校园网、校广播站、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请参过赛的同学和低年级进行交流学习。大赛的日常筹备。化工专业就业面向一线化工企业,课程建设中更注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对接。技能大赛的项目又是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与大赛紧密结合的内容。例如,“广东省大学生科学技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在分析化学实训课中进行了优化,加入了与生活相关的一些实训。大赛的赛前培训。现在很多学校,指导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辅导个别有希望获奖的同学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偏离了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初衷。我校在参赛前不仅邀请行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制定与研讨竞赛内容和竞赛项目,而且前一个学期就邀请行业专家和教师进行全员讲座培训,让化工专业的学生全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中级化学检验工的考证,然后再通过选拔从中选出优秀选手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大赛的现场组织。企业技术人员与我院专业教师组成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委团,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专家进行巡考监督,按照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评审选优,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以提高大赛作品的行业企业认同度,将行业意识渗入到大赛中大赛的赛后总结。每次大赛结束后,我们对大赛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分析。围绕省赛和国赛的开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性实践,改革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临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以后的大赛做准备。教学模式的推进化工专业基础化学课以前先讲原理,最后才是方法的应用,学生学得枯燥,实际能掌握的内容又不多。根据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我们对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对课程内容做出取舍重构,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情景化结构,以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以实训任务为载体,按照具体工作任务设计组织教学。分析化学的实验对象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且感兴趣的的项目,如测定混合碱、醋酸、双氧水、自来水、水果中Vc等,由理论知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以及课外学习共同构成理论一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各种职业技能行业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实现教学与职能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中级化学检验工的考试,既是学校选拔全国化学检验工大赛选手的过程,又是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有效途径,这两项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各种技能大赛的项目都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担任指导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就是我们职业院校经常说的“双师素质”,不仅拥有中级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拥有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这样,专业教师在不断提升理论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训练,教师就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结合企业行业生产实际,下企业实践,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学校层面,也会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教师学习的机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辅导更多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我教研室的专业老师通过下厂锻炼,参加高级化学检验工的考证等途径,由仅有的几个双师型教师,发展到现在90%的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有利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老师学生共成长、共进步。
职业技能大赛的积极开展,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不仅是高职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的一种有效补充,是高职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有效途径。而且推动化工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育人氛围,职业技能大赛为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打开了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