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

时间:2022-09-05 01:1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

第1篇

摘要: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针

>> 对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建议 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几点策略 农村学校新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对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 对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推进南疆地区农村学校数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农村学前班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邢台市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对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认识 教师的专业情意 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 校本研修――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关于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谈谈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浅谈农村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对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认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9).

[4]刘桢.解读古兰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李全胜.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本论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项目(040512B01)阶段性成果。

(责编 张亚欣)

第2篇

建设优质的学校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培训不可能是短暂的,也不可能即时产生效果。培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培训目标上要采用分布走的思路,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强调步骤与时间,就能突出培训的有序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培训的活动不单是知识的学习,或者技能的训练,培训活动效果的转化需要教师的实践。从具体目标来看,步骤和时间在整个框架内也不一定需要统一。可以根据内容和受培训对象的特点,为不同的目标确立不同的步骤和时间。在这方面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即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步骤要清楚,时间要有保证。

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育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的正逐渐形成的基本共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即教师能为自己的作为作“合理的辩护”,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智慧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与个体的思想、行为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但同时具有“情境性的”、“个性化的”,只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与完善,而不能以形式化或通过别人的“讲授”而直接获得,因而应转变对教师“成果”的理解。校本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化重要途径的理论依据如下。

一、教师知识的构成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而教师的知识和认识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每一方面,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此理解对学生生活的重要;教师是把观念看成是教科书给定的还是以探讨与反思为基础;教师的课程计划和对学生进步的评价,等等。因此本文就从校本教师培训对教师知识发展的影响来论证其作为教师专业化途径的必要性。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由三个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实践证明,当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与学生成绩无明显的相关性。另外,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学科性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发展得也相当成熟,所以较易通过听系统讲授来获得。再者,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一般在职前教育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2.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教师成功的前提条件。条件性知识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也能获得。但条件性知识在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中大多处于“从属”的地位,量和质都没有得到确切的保障。

3.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程情景知识及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质,很难通过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只能是通过教师个人的实践来获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体性知识较易获得,而且在其达到一定水平后与学生成绩无显著相关性,而一般在职前教育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都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条件性知识虽然在职前教育中已开始学习,但对其真正领会需要有教学实践,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因此,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无论是从整体上讲,还是从个体上讲,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人们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也产生了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比如“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等。虽然这些理论观点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支点,就是终身教育,即教师专业发展并不只存在于职前教育阶段,而是存在于一个人的整个专业生活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入门阶段和在职阶段。教师的入职并不是意味着专业发展的停止,相反,它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任教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林良章.教师校本培训指导者自身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

[2]范学敏.走校本培训之路,促教师专业成长[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

[3]蒋爱军.校本培训是民办学校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

第3篇

关键词:特教教师 专业化发展 有效工具 博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所以,“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与“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则理所当然。《纲要》将“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列为2010-2020年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纲要》还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及“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可见,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推动特教改革深入的重要条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无疑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在2007年烟台市聋哑中心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的庆典期间,教育部特教处谢敬仁处长就强调提高聋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走聋校教师专业化道路,适当地提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已经是时候了。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在眉睫。

一、教师专业化含义

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成为一个教书的职业人员,更要成长为一个具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热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与必然需求。朱小蔓教授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化发展就是培养一个自主发展的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一个终身持续的进修、学习、提高过程。”

二、教师博客的功能

Blog=Web+Log即网络日志,比纸质日记快捷,利于保存和提取。博客因其建立的简单性,操作的简易性而呈现普及的可能性。任何人只要在互联网上简单注册就可以免费拥有一个博客。最早把博客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是上海师大的教授黎加厚、北师大的庄秀丽博士和上海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柳栋。教师写博主要是表达想法,存储知识,辅助教学并且与世界联系。另外,博客培养了教师个人管理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博客的确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一条整合的途径。

1. 博客,教育的小助手

课堂教学和学校教研容易受时空限制,而博客可以超越传统的时空限制,将个人隐形知识显性化,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写博是思考与研究之习惯养成的一个过程,记录平时教育教学点滴感悟,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读者可以在博客写下评论留下反馈。教师博客有助于教师之间深度交流,师生之间平等沟通,是教育的小助手。很多地方和部门认识到教师博客的重要性,因为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教研被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素养,其真正动力要来自于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教师内在的需求就是自我成长。

特教教师拥有的教育资源甚少,接受进修或与专家沟通的机会颇少。博客可以建构资源,创造学习机会。特教教师创设博客,可以帮助实现专家指引、同伴互助、勤奋思考、探索研究,为教师成长注入活力为特教发展提供保证。

2. 博客,学校的新窗口

博客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可以集中教师资源展示特殊教育学校风采,增强特教师生的自信心。是缩小校际之间的资源差异和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条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有效途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特教教师博客对特校特教的发展有一定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关心特教的爱心人士、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和特教对象们细致深入地了解特教了解特校了解特教的学生,而这个庞大的群体给予博客信息的反馈能让特教教师掌握资源组合,洞察特教对象的心理特征,架设家校的桥梁,为特教教师的反思和成长提速。

4. 博客,学生的好朋友

在这个互联网畅通的时代,在号召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的这个世纪,学生喜欢上网并非稀奇。特教学生也喜欢上网。网络有很多负面诱惑。如何使学生不在网上浪费光阴不受网络消极影响?博客则是引导方法之一。鼓励学生写博,在网上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写博可以一举多得,记录成长足迹,锻炼写作,跟外界平等沟通,与教师亲密往来。以博客为平台,聋生可以与健听人文字交往,提高写作水平并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特教学生平时与外界健全人交往受限,接触有限。但个体间(群体)的交往是个体获得发展的基石,交往的作用应不容忽视。顾明远教授有文章提到“特殊教育应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特殊教育的任务是帮助有残疾的儿童回归主流社会,首先要帮助残疾儿童建立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心。”特教教师需要有自信心,特教学生更需要有自信心。

结语

陈惠芳把博客比喻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路通”,由于博客的辅助,她“觉得自己在专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此言不虚。笔者写博亦有收获与进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博客只是经过实践检验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工具。仅靠博客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远远不到位的,教师博客需与其他工具如校本培训等配合,多管齐下方能更快更好地促进特教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惠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路通”,《中国电化教育》,2006(2)。

[2]陈小饮、申仁洪,试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程化军、李转美,发展教育博客 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1)。

[4]丁璐,《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4篇

对农村幼儿教师相关文献的量化统计,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了解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的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揭示建国以来我国关于农村幼儿教师研究的基本特征。但是,想要对相关文献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还必须对相关文献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现状调查的研究

1.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相关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某一位或某一个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生存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主要是归纳整理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现状和生存环境,最后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如: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闫伟鹏(2010)通过对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揭示出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不高、专业发展匮乏、人际关系简单的现状,并指出导致这些现状的因素包括:社会关注不够、城镇边缘化以及教师自身因素;李晴虹、张智敏通过对31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指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承担的安全责任重大,教学自主性不高、工资低、福利差、专业发展受阻;丁同芳对安徽滁州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状况调查后指出:工作压力、工资待遇和职业满意度是影响幼儿教师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主要特点为:较大的工作压力与农村幼儿教师极度缺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普遍偏低的学历水平、工资待遇之间的矛盾。2.有关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有关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职业倦怠、精神生活等方面。苏刚(2011)指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低;伍明辉、杨仕进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指出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并认为工作任务重、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专业发展机会少等因素是导致农村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悠(2012)的结论正好相反。李悠从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幼儿园、不同学历以及不同收入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指出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整体不严重,他们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云亮在其毕业论文《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查》(2012)一文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生活状况的特点是:农村幼儿教师对总体生活状态相对满意,他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主要来自幼儿和家长),并且普遍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性格特征;王杰(2006)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般正常人并显著高于县城同行。笔者认为,关于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和研究对象的选择有关。3.有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目前有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普遍认为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李向玲在《延安市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2012)一文中,从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教师资格、编制、工资待遇、培养培训以及流失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延安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现状。认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极其艰难,导致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王雪芹(2010)认为农村幼儿教师由于没有正式编制、身份特殊、工资待遇偏低,加之招聘录用的随意性导致农村幼儿园很难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且现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文化素质、理论修养、专业技能水平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极不适应;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肖晓凌(2010)通过对湖南省L县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状况的调查得出,L县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比较严重,从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间L县的农村幼儿教师的平均年流失率达到了22.3%,严重影响了整个L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流失的教师中,以年轻教师较多,且流失的教师并未完全就业;黄胜梅(2012)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情况调查发现2006年至2010年间,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率高,且呈现出:年龄偏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教龄大多在10年以下和以职业外流失为主的特点;王声平、杨晓萍(2011)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幼儿园为幼儿教师提供成长空间、加强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对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的关注等措施,以减少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

(二)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关系着农村幼儿教师个人的幸福,也关系着整个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提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者发现建国以来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三个方面。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研究中,关于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较多。

1.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探究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明确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的具体内容。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大多都是融合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研究中的。罗咏梅在《重庆市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研究》一文中,从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方式以及专业发展环境五个维度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张元(2003)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归纳为: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郑建成(2001)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陈亚芳认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北京师范大学的庞丽娟教授(2001)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的学习。《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将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以上有关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来看,不同的研究者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划分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他们划分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并没有质的差异。

2.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找出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郭健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支持体系构建》(2012)一文中指出:构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层面、两个主体、八项措施、五种保障,即以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政府和幼儿园为支持主体,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出发,在政府统筹、健全机制、创新实践、质量监督、舆论配合的保障下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乔中彦在《广州市农村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之研究》(2011)一文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地位、幼儿园环境之间的相关极其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和0.499。窦丽丽在《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2012)一文中指出:制约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前教育政策、幼儿师资培训和幼儿园园长三个方面;王晓云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困境浅谈》(2010)中指出:影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社会政府方面、幼儿教师自身以及幼儿园管理三个方面。可见,研究者们通常会从政府、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3.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几乎所有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最后都会探讨有效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陈思在《中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2010)一文提出了教育行政单位、教师培训机构、幼儿园和教师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时所需要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张超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调查研究》(2012)一文中指出:园本课程开发、教育行动研究和培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王杰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2004)一文中提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包括:①规范和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②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农村幼儿教育经费对教师的投入。③加强“培训”。④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家园合作;杨莉君,陈思(2010)的研究指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①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②构建符合农村世纪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③幼儿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④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另有研究者专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研究,认为继续教育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周端云在《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了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四条建议:①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②教师培训机构增强服务意识;③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④农村幼儿教师展开主动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林琳在《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12)一文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后也提出了四条策略:①行使政府职能,出台配套政策;②提高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③丰富继续教育形式;④加强继续教育过程的监督和评估;潘君利(2010)在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困难后,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强化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促进城乡互动和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以及推进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等几方面措施。从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研究者们主要从政府、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四个方面去探寻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有关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在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的已有文献中,有关职后培训的文献数量是最多的。张云亮等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649名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指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专业培训方面;培训形式以集体培训居多;缺乏明确的培训制度,有近半数的幼儿园教师极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并提出了建构系统化的培训内容体系,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拓展幼儿教师培训形式,突出教师参与的主体性;建立教师培训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幼儿教师获得公平培训机会等建议;彭国平等人主要对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的必要性、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应遵循的五条原则:教学目的实用、课程设置巧用、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内容实在、培训阵地迁移。还有研究者主要就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教材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玉珍主要针对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问题,就培训教材开发的意义、原则、过程等展开论述。还有研究者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如高媛在《陕西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一文中针对陕西省职后培训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包括:举行竞赛评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积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农村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等;田景正(2009)等认为要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多元的培训或继续教育体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幼儿教师资格引进优秀幼儿教师充实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并主张教师培训到农村开辟“幼教教师培训试验田”,举办讲座与示范课程;农村幼教机构建构学习型机构,强化园本培训。

二、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反思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行业英语 教师专业发展 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高职学生职业岗位就业之需,高职英语教学应关注社会需求、紧跟市场、紧贴学生实际、围绕行业和企业对英语技能方面的要求,大力开展行业英语教学。行业英语教学将英语学习与行业或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界定在行业范围内,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或学有所用的目的。[1]显然,行业英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保障行业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那么,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何呢?其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无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笔者于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对陕、甘两省8所高职院校就行业英语教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这8所院校选自不同的地区,基本能反映当地高职教育的水平。调查形式以问卷为主,辅以面谈。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共20个题目,其中14个题目为单选,6个题目为多选,主要涉及教师基本信息、行业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情况、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途径等。问卷共发出100份,收回93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为94%。笔者利用VF6.0数据库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计算出各题选项的人数和所占比例。

行业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首先,笔者就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内容包括:所学专业、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龄、从事行业英语教学的年限、是否具有相关的行业经历或专业背景、是否接受过专门的行业英语教学培训等项目。调查数据显示,高职行业英语教师基本毕业于英语专业(97.0%)。高学历人数比例偏低,硕士学历仅占三分之一左右(34%),学历结构不合理。从专业技术职务看,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仅占25%。教龄不长,67%的教师教龄不超过10年,处于专业发展的胜任期,而专业发展的精熟期和创造期人数比例仅为33%。以上数据表明,行业英语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在专业发展上有很大的空间,但缺少专业引领者和带头人。在行业英语教师中,约80%的人既没有相关的行业经历,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行业英语教学培训。由此可见,行业英语教师明显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

行业英语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情况

行业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表现较好的主要是:超过一半的行业英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也有40%多的教师采用基于工作情景的教学,这说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灵活的;教学后教师们也基本进行了反思,说明教师们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有提高和改进教学效果的意愿并努力实现之。

但是,在问到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在行业知识不熟悉、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有困难、学生基础差、教材陈旧四个选项中,有86%的教师选择对行业知识不熟悉,有82%的教师表示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有困难,这个现状不容忽视。教师对行业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是边学边教,根本无系统性和科学性可言。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不能自如展开,课堂上所提供的信息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行业知识不熟悉导致教师在授课时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甚至错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学习兴趣受挫。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半的教师仍用翻译法教学,注重词汇和句子的讲解和翻译,没有体现高职行业英语的特点,不能真正适应现代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从科研情况看,高职行业英语教师的科研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年平均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主持过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只有1人,院级课题的也不到20%,参与行业英语教材编写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仅占2.3%,这些数据说明了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状况低下。

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但是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以多选题的形式就该问题作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制约行业英语教师的因素依次是专业发展缺乏规划(69.0%),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分别为54.0%),教学条件差(47.1%),教师进修机会少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分别为37.9%),教师内在动力不足和教学任务量大(分别为28.7%),同事间缺少合作交流(13.8%)。

如果教师缺乏专业发展规划,则很可能随波逐流,发展没有目标,无所适从,处处被动。行业英语教师缺乏专业规划,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有关。面谈发现,在所调查的院校中,行业英语开设比例很低,课时又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行业英语教师自身的不足及行业英语教学对教师在专业和语言方面的双重要求,导致备课量大,费时费力,不如只上基础英语课有成就感。许多行业英语教师还兼有基础英语课程,所以他们的专业发展规划可能还局限于基础英语教学。知识结构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与专业发展缺乏规划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条件、学校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众所周知,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学要基于工作过程。行业英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争创设或模拟学生未来职业环境,在此情景中学习、模仿、应用语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但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情境无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教学条件的改善又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许多学校声称很重视行业英语,也认为行业英语很有必要开设,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却基本停留在应应景了事的层次,部分院校声称行业英语开设的比例很低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但在师资培养方面却很少出台有力度的政策,教师进修机会很少,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基础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变的积极性。

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在促进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选项中,笔者共设计了五个选项,分别是进修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合作教学、挂职锻炼、参与课题研究。在这五个选项中,82.8%的教师选择进修培训,57.5%的教师选择基础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54.0%的教师选择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增加其专业知识,35.6%的教师选择挂职锻炼,33.3%的教师选择参与课题、撰写论文。由此可见,参加进修培训是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首选途径,也是较为快捷的途径。这与行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希望得到的支持的选项是吻合的(89.7%的教师希望有机会参加培训)。

当然,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环境支持和政策鼓励。从长远看,全面开展行业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从其自身长远发展着眼,尽早行动,积极培养储备各专业的行业英语教师,有条件的尽量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这既符合学校的利益,又保障了教师培训进修的权益。

关于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和在教学管理中坚持正确积极导向的评价与奖惩,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期望以及由教学实践压力转化而来的自我发展动力[2]。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和分析,笔者就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课程设置,出台激励政策,创造有利环境

高职院校要从学院长远发展着眼,高度重视行业英语教学极其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应就行业英语的课程性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内容选择、教师的选拔与聘任、“双师型”教师的审批与待遇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为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使行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科学、系统、规范操作,限制随意性。

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机制,比如要求行业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注意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鼓励行业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让教师的行业英语水平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提高;鼓励行业英语教师获取第二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向“双师型”教师发展[3];行业英语教师参加校本研究和培训、参加专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也应记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这样一方面让已从事行业英语的教师感到学校的重视和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中不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调动其教学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吸引有意愿从事行业英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学方向转变,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努力向“双师型”行业英语教师靠拢,从而解决行业英语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发展规划

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需要是保证教师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教师有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会自觉地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逐步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4]

行业英语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再结合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明确定位,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专业发展规划,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专业发展方向、实现这些目标时的有利条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实现目标的实施方案等等,只有对这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向既定目标努力。

3.立足校本研修,合作学习交流,实现一体化发展

在专业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很多行业英语教师首选进修培训,但笔者更倾向于立足教学实际的校本研修。行业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如果一部分教师进修培训,势必加重另一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况且,针对性很强的短期培训是很少的,所以,行业英语教师在不脱离教学岗位的基础上,在校内和英语基础好的专业课教师自愿结对,合作交流,开展校本研修,共同提高,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和途径。许多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无疑给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英语教师可以到校办工厂、联办企业或有联系的实习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为创设或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行业英语教师结合自身了解的情况,可以根据行业英语教学任务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组织开发编写校本教材,这样,既可以改变现有教材落后的状况,适应各自院校行业英语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行业英语的实用性、针对性,也有利于行业英语教师实践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实现教研一体化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结束语

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集体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就业。行业英语教师要意识到这种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高职院校要重视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行业英语教师队伍,真正有效地提高行业英语教学质量,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桂花.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行业英语的必要性及其原则[J].机械职业教育,2011,(8):50-51.

[2]王萍.自我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6,(7):26-27.

[3]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54-55.

第6篇

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从事幼教工作近30 年,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有二十几个年头的幼教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援条件

我园承担了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性研究》。立项后,我们积极争取外援,聘请安徽师范大学专业教师担任科研副园长,对全园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同时还邀请中学教师来园为教师们做“教师科学素养讲座”,深入浅出地将新课改理念贯穿其中,使教师们受益匪浅,科学素养大大提高。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共同讨论学习。我园购买了大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搜集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每次教研活动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理论。同时,鼓励教师平时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查找资料,在教研活动中设立主讲人,担任主讲的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理论文章,互相学习、借鉴、提高。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纲要》,结合课题对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领会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坚持开展课题研讨会,积极上好科学活动教研公开课,和专家共同探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我们还通过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种形式,让教师们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认识和体会。问题式学习是就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学习,如教师在科学活动课题研究中,产生了“科学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怎样运用记录方式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学习先进经验,并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开展系列研讨课,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分析梳理失败案例的过程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深入讨论,提出解决策略。及时的经验交流和实践研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互动式学习是把我们搜集到的最新优秀活动方案拿来,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然后上公开课,课后集体研讨,拓展思维。体验式学习是转变角色意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从幼儿的发展出发展开实践研讨。

专家引领,全面系统、形式各异的理论学习,指导了教师的教育实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反思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预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学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活动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园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非常重要。当教师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其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幼儿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有需要才会主动。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以我园开展上述课题为例,课题研究工作开始后,我们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起初对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了问题———在记录过程中有不妥当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们反思内化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契机。于是我们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保护教师“发现问题”的智慧火花,此时教师已处于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有的甚至忘记下班。科研工作对教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如,每学年开展全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参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赛后,被评为一等奖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开阔大家的眼界。此外,开展“教师现场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在这样的岗位练兵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开展上述课题研究时,针对材料的投放、提问的设计、记录的运用等问题教师们进行“一课三研”。如大班科学活动“小小笔帽浮起来”,上了几轮公开课。其中对“笔帽浮起来”方法的记录、统计环节,前后进行了两次研讨课的教学,对第一节课在集体记录表上记录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后又进行改进后的教学,改进后的教学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分析统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目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预设计划的能力、观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应的能力等。而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反思与实践,在真实活动情景中交流对话,不断促使教师的视角和思维变得敏锐和客观,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选择与运用。

三、骨干带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载体来推进,我们首先通过园本培训的平台,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个人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幼儿园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利用外出培训、专家讲座、学历进修、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园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开设“园骨干教师讲坛”,请园骨干教师给大家作教学经验讲座,启迪开拓青年教师的思维。创设“师徒结对”的方法,请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配对,互相听课、讨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共同成长。通过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互相听课探讨交流备课,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他们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耐心细致地提出改进意见,手把手地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进步成长得很快。在上述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前研讨、上教研公开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专家点评、一课三研、同一主题大家上、反思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地进行研究活动。

四、完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规范开展教研活动

每周三下午语言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计算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每个不同的主题创设班级环境,开展区角游戏,提前准备教具,高质量地完成每个教学活动。对承担上述课题的成员,要求她们:1.听课前先备课———让教师有话说。要求课题组成员针对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行动前反思”,要求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做到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在交替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对自己经历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园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帮助教师进行反思,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2.专家引领———让教师敢于说。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时,抓住时机大胆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讨论。研讨时专家现场点评,答疑解难,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3.课后研讨交流———让教师愿意说。每一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开展以“我成长、我收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共同分享取得成绩的快乐。

(二)做好活动记录与资料整理工作

参加研讨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学期教师要参照教研组的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发展;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平时注意及时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幼儿园把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教师的考核和奖罚制度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自觉性。

(三)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她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公开观摩活动奖励制度”、“教学大奖赛优胜奖励制度”、“环境创设评比奖励制度”等,对《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每月给予一定实验津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几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园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近年来教师们有关幼儿科学活动策略的论文和科学活动方案在区、市、省、乃至全国不断获奖或发表。围绕此课题撰写论文15 篇,其中3 篇获国家级奖励,4 篇获省级奖励,5 篇获市级奖励,并编写活动设计范例、优秀论文集,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资料以及研究课的录像及光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回顾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促进了教师从工匠型向专业型的转变,由过去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既重教书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园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教师的课堂行为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改变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模糊认识,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成长。

当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学习、领会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更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包建国.教研培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3] 郝凤翎.幼儿园科研管理四步法[J].山东教育,2005(27).

[4] 乔梁.幼儿教师园本成长支持体系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第7篇

关键词 新《纲要》;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幼儿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的提升,是保证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向纵深发展新的推进策略,使幼儿园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立足园本培训、促进园本教研的发展

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在幼儿园内部进行,重新梳理各岗位职责,明晰园领导、教研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的工作要求,并制定出计划,鼓励教师理论导读、实践展示、科研研讨,大活动主持等自我挑战项目的积分制度,为教师搭建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加压、主动发展的平台。采用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进行园本培训,内部策略以培训地点是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培训主题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培训的方式是教研组教师理论对话、师徒结队、教学实践、定量定性评价。外部策略以专家们来园对话、质疑;改变管理策略,取消统一课表,减少固定作息时间和不适当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在较大弹性空间内自主教学、开拓创新、大胆实践。

1.召开区域活动现场会

为充分发挥园本教研实验基地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每学年度,都召开园本教研座谈和经验交流会,有创新园本教研和教师园本教研两种形式,主要通过经验交流及现场观摩进行,提高了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质量。

2.师徒结对

为了提高新教师、年轻教师质量,培养骨干力量,我们采取了师徒结对帮扶方式。要求教学主任、教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至少与1-2名新教师、年轻教是开展师徒结对,教学帮扶活动。带教内容采用“跟岗学习,上示范课,听指导教师观摩,共同备课,QQ流平台”等形式。师徒结对,进一步增强了师徒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新教师和年轻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3.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

为培养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定期开展幼儿教师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活动。收集园本教研案例,开展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观察了解幼儿、分析研究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反思、自主研究、自主成长。在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坚定科研发展目标,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进行了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及园本教材的编写。在新《纲要》精神指引下,重视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努力地进行深索,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优活动、撰写教学随笔与反思,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多名教师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二、园本教研有突破,效果显著

1.园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

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打破教研孤军作战的局面。通过园本教研让教师明白学习是一个共同体,营造了民主、平等、开放、合作的教研氛围,打破了一般教师没有话语权的局面,从“说”做起,创设“说”的机会,尊重“说”的权利,培植“说”的勇气,锻炼“说”的智慧。教师有了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空间,园本教研才有了“研”的基础。

2.教研氛围空前浓厚

园本教研的开展,变过去关注教师的“教”为研究教师的“教”与“学”,让教师从主观内需角度接纳园本教研,践行园本教研,并努力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一定问题,重公开课,轻常态教学。重“展示”轻“反思”,展示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载体,载体有了,问题却没有了,载体做得很漂亮,老师反思的时间却很短;反思往往做得很肤浅,没有去深究。重“教学型”教研,轻“研究型”、“学习型”教研。“教学型”只是把教师看作传递知识是工具,幼教工作是谋生的职业而非事业。研究型的教研如果不做,会导致教研没有深度。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学习型教研主要是帮助老师提高学习能力,引导老师去阅读。培养老师读书习惯,通过教研提出倡议,交流各幼儿园解决老师实际困难的经验,推动老师从读书中获益。

四、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纲要》贯彻过程中,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扎实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园本教研作为幼儿园推进课程改革发展进程的战略制高点,其重要性在大力倡导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今天日渐突出,它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力途径。它从了解教师、深入课堂、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剖析解读、方法步骤、实施策略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教师;党员;专业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40-02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广大西部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及中部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党员教师作为边远地区学校的中坚力量,对于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乃至区域内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边远地区的党员教师必须自觉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卓越高效的专业阅读,建立以突出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基础,永葆先进性的学习模式。

一、加强专业阅读是党员教师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地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都相对匮乏,边远地区教师中的党员更应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主动接受更先进的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身,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师德水平,注重教书育人,时时处处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边远地区党员教师还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本学科的前沿,始终成为教师群体中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能够以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贯穿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总之,边远地区党员教师要在先进性标准的要求下,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成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实践者。

二、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分析

(一)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数量严重不足。阅读数量不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不到一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阅读水平。在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往往还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工作任务重,且经常身兼数职,事务庞杂,加之信息资源有限,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较少,能接触到的学术资料匮乏,激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其阅读量也同样不容乐观,专业阅读更是严重不足。

2、阅读范围有限,质量不高。由于条件限制,边远地区的教师往往只能接触到非常有限的教学专业期刊,这些期刊的特点是其文章偏重教学实践,注重具体的教学方法,但缺乏理论深度和原创精神,缺乏对教育的整体思考和学理探索,不足以指导教师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边疆教育实际的角度思考和改进自身工作,对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育引领能力帮助有限。

(二)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开展专业阅读的必要性

作为科研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阅读是教师拓展知识基础、进行学术积累和跟踪教学前沿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学习模仿知名教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缺乏专业阅读,必然导致教师观念陈旧,知识技能落后,不能很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特别是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党员教师的专业阅读不足,往往会导致其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前沿问题把握不准,教学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缺乏理论厚度、研究能力弱,严重影响其个人教学和专业影响力,阻碍其在教学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学校教学进步,学科发展及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都存在诸多不利。因此,如何引导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阅读质量进而提高研究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一个重要课题。

(三)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建议

1、专业阅读要以自己感兴趣的本专业经典著作、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为主。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既要阅读语文教育类专著、又要阅读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文体教学等分类著作,还要阅读各种关于语文教育的学术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阅读,就可以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模式有较为全面的专业了解。

2、专业阅读要以本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为主。专业阅读要有品位,要取法乎上,多阅读代表本学科最高水平的著作和论文。知名学者的作品并非都是精品,学术阅读要以其成名作或代表作为主。除了阅读专著、学术自选集、文集、文存,还不妨用作者的姓名作选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代表性文章,在电脑上为每位专家建立专门的电子文件夹,平时反复阅读、揣摩,博采众长。

3、深度阅读权威期刊报纸和重大课题成果,跟踪学科前沿。学科领域内的权威期刊用稿重点代表了学界研究的重点、热点;阅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专著和论文;阅读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名导师指导的优秀学位论文;阅读权威的学术文摘。同时,经常浏览优秀的学术网站和学术书店,了解学界最新信息。

第9篇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24-02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与之相适应,各地新建上百所本科、高职高专院校,还有许多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据不完全统计,扩招以来的十多年中,有超过600所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这些新升本科院校中,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一、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缺乏对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经验。由于新升本科院校是由专科升格而来,教师普遍欠缺对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对本科办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本科教学的规律理解掌握的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学经验。具体表现为不熟悉本科教学的大纲和内容,对本科生的学习需求不太了解,难以很好地驾驭本科课堂。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们早已适应了专科教学,有些做法已经成为习惯,有时会原封不动地带到本科课堂中。升本之初,有许多学校本专科学生并存,有的教师直接将用于专科生的那套教学做法用于本科生教学,没有考虑二者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有些本科才有的教学环节(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以前没有经历过,更是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当然,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前进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样如此。随着升本时间越来越长,教师会在教学中积累经验逐渐适应本科教学,但是被动地适应本科教学与主动地胜任本科教学还是有区别的。新升本科院校如果要快速发展,教师也必须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只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多学习多吸纳,才能快速进步。

2.教学能力不能适应本科教学需要。本科教学与专科教学是有差别的,新升本科院校原有教师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完全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新升本科院校为了师生比等指标达到要求,通常会在升本前几年突击招聘,快速扩大教师队伍,这严重地影响了师资水平。因为新招聘教师有些是从其他行业转入,并且硕士或博士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较大,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基本功急待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数众多的青年教师是新升本科院校未来教学科研工作的生力军,代表着院校未来发展的希望。但是很多青年教师不是来自师范院校,虽然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专业水平进展缓慢,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3.对教学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升本后,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本科生与专科生存在差异,也想到要确定不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但是仅仅认为本科生综合素质高、自学能力强,于是简单地采取增加本科生课堂教学内容、多安排些课后自学内容的做法,以此作为与专科生教学上的区别,并且认为本科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强,对他们的管理也有所放松。还有的教师认为本科教育要与专科不同,就要加强理论教学,不再像专科那样在动手能力训练上投入太多精力,从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实,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很多新升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类型确定为应用型,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那么不仅不应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反而应加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学历、职称结构总体水平偏低。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学历、职称总体偏低的原因,一是原有老教师职称尚可但学历偏低,而新进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可以达到硕士或博士,但职称偏低;二是新升本科院校通常没有高级职称评审权,需要参加高教系统的统一评职,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教师相比,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评职准备时间短,积累的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较少,在评职时处于劣势,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职称结构。

5.科学研究能力较弱。长期以来,作为专科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导致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对职业能力、行业需求的关注较多,而对学科理论前沿的关注不够。并且原来专科办学时申请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锻炼。新升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由专科时的“产学结合”或“工学结合”转为“产学研结合”,对科学研究的要求有所提高。学校升本后,本科教学工作也需要教师在专业方面有较宽阔的视野,能够引入专业前沿知识,并且教师需要承担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如果科研水平不够,指导能力较弱,很难在选题、写作、答辩等方面给学生有效指导。

二、促进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升本科院校教师既有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也有提高学历、职称的需求,此外还有拓宽视野、加强对外交流的需求,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升本科院校应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研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哈尔滨金融学院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提出“凝聚共识,履职尽责,内涵升本,提高质量”的主题,活动目标就包括解决教育思想观念和理念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确立大学理念、培育大学精神、建设大学文化,解决教师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只有消除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才能真正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此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新升本科院校往往科研实力薄弱,切忌重理论轻实践,也不应急于扩大规模、上层次(建立硕士点),应充分发挥原有的善于培养学生较强应用能力的优势,努力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新升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历职称水平的提升。除学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外,教师个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既要有总目标,也要有具体目标,既要有短期目标,也要有长期目标。首先确保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品质;其次要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再次要具有教育科研意识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3.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对于青年教师应重点培养教学能力,可以采取听课助课、实践锻炼、外出进修学习、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班、组织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快速提高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对于中年骨干教师可以为其海外访学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参加远程课程培训,扩展视野,提高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对于老年教师应重点提高科研能力,可以采取举办科研方法培训班、课题申报辅导讲座、设立院级课题等多种方式,快速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为有提高学历需求的教师创造条件,从时间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积极支持教师提高学历。

4.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新升本科院校应以专业为单位建设教学团队,设立专业带头人,围绕专业建设,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培养措施。选派团队中的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或在本专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高校去访学提高或攻读学位。根据需要从行业聘任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以便与老师沟通指导和相互交流。在推动专业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和水平。

5.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升本后应加强校际交流乃至国际交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到同类院校交流考察,不仅教师能够拓宽视野,更新业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还能够为科研工作创造机会与灵感。如果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浓厚了,科研成果就会越来越多,不仅为今后自己评定职称进行了积累,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论文选题,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更好地驾驭课堂。

6.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旨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能够引导教师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借助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是否在工作中履行了职责、是否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进行评判,从而正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同时,可以发现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新升本科院校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积极对策,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快速提升办学质量,实现跨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易佑斌.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律探析[N].邵阳学院学报,2005,(06).

[2]柳洪琼.新升本科院校教师结构定位探讨[N].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舒礼平.新升本科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第10篇

关键词: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随着国家对“性教育”的重视,专业的“性教育”教师出现在全国很多大中小学,并越来越受到关注。专职“性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构成对性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对于“性教育”的重视应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放在重要地位。“性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初具规模,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不容乐观。本文根据笔者对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的调查情况,谈谈教师专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的策略。

一 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性教育”虽然已经被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仍然不能坦然面对。作为专职“性教育”的教师们,在专业构成上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对四川省本科院校“性教育”教师的调查显示,专职“性教育”教师的素养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⑴一些教师对于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够清楚。对于性教育的必要性在广大性教师的观念里已经毋庸置疑,但对于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教师倾向于认为性教育的责任在于家庭和社会,而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职责。⑵对学校进行的性教育的主要内容认识模糊。大多数教师对性教育的内容认识仅限于性知识,而未考虑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教育。⑶进行性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欠缺。调查中,“性教育”教师对于性教育中的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的观念模糊,说明了教师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不足。

     由于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不足,导致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性教育”问题仍然处在薄弱环节。因此,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学校性教育没有统一的认识。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对于性知识该懂的都懂了,专门进行性教育会冲击正常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关于性教育的内容很少。其次,对于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意愿存在疑虑。据调查,某院校曾为全校师生开设“性教育健康”选修课,计划招收50人左右,实际报名人数竟接近200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性教育是认可和接受的。再次,一些院校认为性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只需要交给学生基本的性生理知识。大学生对于性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性道德的了解还不够,因此性教育应将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教育结合。最后,对性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够,认为性教育是教给学生信息。

二 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教师专业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绝不能一蹴而就,“性教育”教师也不例外。它需要政策的支持、专业的培训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综合影响。针对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教师的专业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加强“性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职前培训

教师的专业构成对于“性教育”的质量意义重大。学校“性教育”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课程,愿意承担“性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学校性教育课程的师资保障应首先确保性教育课程的地位和受到重视的程度,只有提高课程地位才能保证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首先,各学校应当确立性教育的学科地位。作为一门综合教育,性教育涉及性心理学、性医学、性生物学、性伦理学、性社会学、性法学、性美学等多方面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数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建立在这些学科基础上的性教育已经具备成熟的作为独立学科建设的条件。性教育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仍然处在徘徊的局面并随时可能受到冲击。设立“性教育”独立学科时,应将知识系统化、设立专门的性教育专业,将其发展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学位教育。

其次,在与性教育相关的专业中设置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将性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一些与性教育相关的专业中设置性科学的必修课,可以帮助有志于从事性教育的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如在心理学专业中设置《性心理学》作为必修课,在生物学专业设置《性生物学》、《性医学》等。培养和提高职前性教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应对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程可设时间、内容以及学时、教材内容和考核作出指导和监督。

最后,加大“性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性教育专业的相关内容繁复庞杂,与有限的学时形成巨大的矛盾,不能系统深入的学习性教育相关知识直接影响了性教育教师的专业提升。因此,可以通过开展选修课和性教育辅修课拓展性教育的知识。如在生物学、思想政治学、心理学等专业中,有一部分将来从事 “性教育”的学生,在他们中加强性教育辅修专业的开设力度,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 加强职后和在职培训,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提升。

在职性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将性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校本计划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将教育规范性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修炼结合起来,提升专职“性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方面,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的有效途径,要做好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⑴ 设计出系统的性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因涉及工作、家庭和时间安排,在安排在职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对培训时间、内容等进行公示,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之后,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培训效果的跟踪调查。接受培训的人员在上岗前还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查,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需要格外受到重视。⑵ 对于培训内容应精心设计。性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能力的培训两方面。在对性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注意教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 、性规范、性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并注意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性教育问题结合起来探讨。 ⑶注意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形式进行集中研讨式的学习。采用指导读书,疑难咨询,听讲座、看性教育录相,组织研讨,观摩课堂教学、参观等多种形式,帮助受训教师更新观念,破除性教育思想障碍;掌握性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坚持教师的自我发展,尊重教师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依赖于自我学习和修炼。在注重在职培训的同时,应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进行性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必要的激励措施,如可以对富有责任心的从事学校性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岗位聘用、职称评定、专业发展、工作绩效考评等方面的肯定,增加性教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定期开展性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的评比,开展性教育赛课活动、鼓励教师写性教育的经验交流文章和相关的教学论文,定期对他们进行督导和考察,尤其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反馈意见。利用反馈的信息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加强专业修炼。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性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性教育教材,从国情和地方特色出发,全面系统的阐释教育的原则、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对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进行详细介绍,帮教育教师提升自我修养。

3、 建立专门的地方“性教育”教师保障机制

   “性教育”教师的专业提升需要很长的过程,职业培训和教育活动评比会在短期内促进他们专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解决不了长久问题。为确保教师专业在长期内不断地提升,应建立专门的地方性保障机制。首先,应确立“性教育”的实际地位,整个社会对于“性教育”应大大方方地面对,采取坦然不回避的态度将“性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次,建立性教育的工作交流监管机制。将性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进行,实行听课评课、论文评比、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面的监管制度。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并定期进行跨学校、跨区域的性教育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性科学学习和教育交流的社区,方便教师之间的教育经验交流和探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此外,还可以建立“性健康教育辅导、研究、咨询中心”、 为教师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建立性健康教育基金,以确保性健康教育持之以恒地有序进行。

三 小结

对于“性教育”的重视,应将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放在重要位置。“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力度,建立专门的“性教育”教师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教师的职业评价和激励体系方面入手。确保“性教育教师‘教师职业发展的顺畅,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林杰.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1):56-58.

[2] 梁德友. 论当代大学生性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杨惠琴,叶芹. 四川地区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26-27.

[4] 靳琰. 中国与瑞典、美国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11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70-03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匮乏和整体质量偏低的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是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师生”),并与省、县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并到县、镇及以下中学任教。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先后实施,参加推免工作的高等学校累计86所,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校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奔赴县镇及以下农村中学任教。“硕师计划”的实施可大致分为阶段:第一个阶段(2004年至2005年)为试点阶段。培养方式采取“1+1+1+2”,服务范围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第二个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推广阶段。培养方式调整为“3+1+1”,服务范围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完善阶段。培养方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结合实施。

“硕师计划”的实施,为扶贫县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教师匮乏的矛盾,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激励了大学毕业生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探索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所谓探索性是指这项工作属于新思路、新改革、新举措,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仿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确立先进培养理念,完善科学培养机制,探索有效培养模式。所谓复杂性是指“硕师生”培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可谓“点多、线长、面广”。“点多”是指决定“硕师生”培养质量的要素多、节点多、环节多,既有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又有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线长”是指“硕师生”学习和服务时间较长,在职边工作边学习三年,脱产集中学习一年。“面广”是指涉关单位部门比较广泛,既有教育部主管部门、省(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又有推荐学校、培养学校和接受“硕师生”的农村中学。

“硕师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其复杂性的特点,要始终把培养质量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教师,更需要大量高质量教师。近年来,笔者围绕“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硕师计划”实施以来,其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其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生源质量整体偏低。教育部规定“硕师生”的推免条件有三条: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按时获得学士学位;三是服从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这三个条件来看,作为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能力考核标准,准入门槛偏低。另外,“硕师计划”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培养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入选后仍在本校就读,属严重的“近亲繁殖”。因此,从入学条件和培养环境看,“硕师生”的生源质量先天不高,又在本科所在学校就读,难免出现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2.培养过程缺乏监管。“硕师生”的培养涉及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撰写、评阅、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培养体系。课程学习是他们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实习实践是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平台,学位论文是提高他们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硕师生”的培养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签约学校顶岗任教,除了寒暑假集中上课,其他时间与培养学校少有联系。最后一年到培养单位开始脱产学习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同时准备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评阅、答辩等相关工作。这样的培养模式自然导致培养环节很难有效衔接,培养过程很难把握和控制。

3.导师指导不到位。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在高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力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多样的现状,各培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扩充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学校由于教育硕士导师缺乏,只能放宽遴选条件,从而导致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下降。另外,限于客观因素,一些学校50%以上的专业学位导师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尽管这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但对于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还缺乏指导实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硕师生”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综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导师的精心指导。但目前导师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到位现象时有存在:有的导师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指导教育硕士,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的导师属纯粹的“师傅带徒弟”,缺乏现代教育指导理念和经验;有的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根本指导不过来;有的导师教学任务过重,社会兼职过多,无法完成指导任务。

4.管理制度不健全。“硕师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有些学校对“硕师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培养方案上,只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基本环节做了简单的微调。在管理上,不同程度地仍在执行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规章制度。这种简单移植套用现成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科学研究能力不强、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不专的“夹生饭”。因而,针对“硕师生”培养的特殊性,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培养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培养质量。

二、保障“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

过程控制是为达到规定的目标而对影响过程状况的变量所实施的操控。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就是对“硕师生”的“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全过程的控制。教育输入涉及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研究平台、科研环境和导师水平等;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学位论文、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教育输出包括课程学习效果、论文质量、学生素质和社会反映等。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操控好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阶段。

1.以完善选拔机制为前提,努力提高生源质量。首先要严把“人口”关。“入口”决定“出口”,生源质量犹如原材料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要素,“硕师计划”实施以来,生源情况备受关注。一度出现了准入门槛虽低但仍不能吸引大量优秀应届本科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中学条件普遍较差,城市学生很难适应农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三年后免试免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时间过长,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他们认为想读硕士途径很多。三是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四是国家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动摇。为此,要解决生源质量问题,首先,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要完善、落实“硕师生”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再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尚品格;最后,要完善推荐考核程序和办法,侧重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把更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硕师计划”。

2.以优化培养方案为重点,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科学的培养方案是质量的保障。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与“硕师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特点相适应,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相衔接。实现课程模块化,将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五个模块。课程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体现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是“硕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其掌握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根据“硕师生”培养方式,学位基础课安排在前三年,通过寒暑假面授和学生自学完成,核心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学习采取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等不同方式,课程考核办法规范、标准严格。“硕师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培养学校导师指导、任教学校导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以提升业务能力为核心,科学安排实践训练。“硕师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硕师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新人服务期的“硕师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还不具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水平,教学能力不高,教学经验不丰富,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不断强化教学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理论与实践的多边互动,密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完善培养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机制。依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开展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使“硕师生”得到全面锻炼,使其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尽快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4.以建立双导师制为关键,强化联合指导力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双导师是指给“硕师生”选配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培养学校的导师,另一个是任教学校的导师。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加强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导师的联合培养和指导。培养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学术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研究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他们具有教师专业背景,了解教师职业技术要求,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对“硕师生”的指导具有稳定性。重点在于对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的指导;任教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应用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硕师生”实习实践的训练和指导。他们是从基层中学选拔的具备高级职称的职业型导师,多年从事中学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硕师生”试教阶段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提高“硕师生”对教学实践的感知和体验。双导师的建立与实施,既有利于“硕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硕师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今后,如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如何进一步调动双导师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政府和学校建立起配套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5.以学位论文质量为评价依据,重视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位论文质量是检验“硕师生”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培养学校要健全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监控。一是实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制度。学位论文选题应突出新颖性和创新性原则,应立足基础教育实践,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中凝练选题,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开题环节要严格实行报告制度,通过组建双导师在内的导师组进行开题和预审,实施对论文开题质量的监控。二是实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进行中期检查,组织专家组检查学位论文进展和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三是实行学位制度。为杜绝学术失范、防止学术不端,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存在严重剽窃和抄袭现象的学位论文取消送审和答辩。四是实行盲审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评阅,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论文盲审制度,对于盲审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答辩。五是实行答辩制度。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答辩工作,规范答辩程序,严格答辩标准,确保答辩工作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研究能力 师范生 课程

[作者简介]刘世瑞(1964- ),男,湖南衡山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刘芳(1969- ),女,湖南常宁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湖南 衡阳 421008)李海容(1983- ),女,湖南邵阳人,广东省开平市教伦中学政教处,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广东 开平 529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之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ykt200804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82-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要使教育改革顺利推进,决不能忽视教师这一关键要素。若要使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要使教师把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呢?教育教学实践是不二途径,即从教师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是教师正确教育理念形成的根本途径。遵循这一根本途径,教师的行动、思考、再行动、再思考的循环就成为必然,在这一途径中,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或者阻碍着正确理念的形成,因此,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同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参与者的教师,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又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中小学教师在职提升其教育研究能力有很大的现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能在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阶段能有效地培养其教育研究能力,势必促进他们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由此,作为教师培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师范院校,必定要面临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巨大挑战。

二、现阶段师范生培养模式分析

首先,在师范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专业知识基础,在这一模块中多数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所要从事的专业。虽然在知识层面上与将来要从事的教育工作有联系,但是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养成联系不大。

其次,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通常包含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显然,这类课程的侧重点是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和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要这么教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培养计划中,教育研究类课程有很大的缺失。从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看,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掌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科学研究的工具类课程都没有开设,很难想象师范生毕业后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科学的研究。

最后,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师范生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掌握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而言,教育实习的时间都很短,大约在6~8周左右,在这短期的教育实习中,师范生的主要任务是上讲台。因此,他们会很认真地为所讲授的课程做充分的准备,很显然,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对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培养模式作深刻的反思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路径分析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研究能力的合格师资,不少高师院校做了很多的工作。

1.“4+1”或“4+2”模式。有些学校实践了“4+1”或“4+2”模式。即通过前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后一年或两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以提升教育研究能力。这种模式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对于某些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实行的条件还不充分。这是因为“4+1”或“4+2”模式培养的毕业生通常都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而有些地方师范院校连硕士学位授予权都没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能实行该模式的学校基本上是重点大学,这些学校的毕业生通常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意愿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却又面临培养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要在短期内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

2.优化课程模块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不延长现行学制的基础上,既兼顾了专业学习,又能提升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呢?其突破口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强化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模块设计上,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没能有效地整合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多地强调和综合性院校接轨,没有充分考虑综合性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致使师范生的专业课程计划与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脱节。因此,要针对师范生的特点,结合他们未来的工作需要和专业学习,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在继续加强教师技能课程的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地开设与教育研究工作有关的工具类课程。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好的基础,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

3.在教育实习中发展教育研究能力。按照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教学技能的培养,但时间非常短。顶岗实习的试行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从笔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顶岗实习是整个一学期,实习生在整整一个学期的实习期间,不仅能基本掌握整个教育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而且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带着问题去实习,有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有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所以,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提升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4.结合平时的科研和毕业论文设计培养教育研究能力。从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看,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如果可以在毕业论文的设计方面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结合专业和教育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极大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理性思考,而教师的理性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研究。在目前的情况下,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促进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改革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使之适应时代对师范教育改革的要求,使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重视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把握课程设计、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这些关键环节,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必将实现,师范生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洪波,王金娥.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