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实习小结

教育实习小结

时间:2022-07-17 04:41:04

教育实习小结

第1篇

(2)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完成教案数为四份,试讲次数为四次,上课节数为六节。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查找语文学科的资料及参与制作网络环境下自然学科图表复习专题网站。

(4)教育调查:选题,合作设计问卷,问卷发放,问卷统计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5)研究性学习指导:为期两个星期,指导初一(5)班部分学生完成班级主页的制作。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也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在这一个月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能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很好的塑造了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形象,给实习学校留下好的印象。

在实习期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

首先我能较快的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特点。记得刚开始见习时,我和丽萍就急着找班主任潭老师了解班级情况。但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可能当初我们有点不理解。但后来想一想潭老师并没有做错。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了解这个班级,了解学生,毕竟我们面对的还是学生,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考验。接下来我就通过班委会议了解了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以及班委的一些职责。

其次,我能较快的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我抓住一切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除了上课时间,我一直是跟班的。刚开始几天,学生都不怎么和我说话,都非常被动。我发现自己好象很难融入这个班级,原因是彼此还不了解,这时我应该采取主动,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的和他们交流。通过自己的主动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学生也逐渐放开来了,都愿意主动找我交流了。师生之间就应该多交流,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

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教学更是实习的重点,以下是我实习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预备阶段。通过指导老师先熟悉实习班级的信息技术上课情况,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了解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思路。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备课、试讲,做足了上讲台的准备。

在经过了前两周的听课、试讲后,第三周我正式走上讲台。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一个天职就是教书,无私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也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内容——授课。我初次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试讲——上课——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这样一个流水线。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最主要的是“上课”。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还存在不少缺陷。

(1)、个人在讲授知识点时,没有突出重点、难点,过于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索。

(2)、课堂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还有欠缺,有待加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己往往还不够清醒,不能很好的处理。我认为一个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还是体现在课堂的控制上,我应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四、建议

第2篇

实习报告网权威发布小学教育实习报告结尾,更多小学教育实习报告结尾相关信息请访问实习报告网。 短短的两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在这次实习中我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我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经历,也将成为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教育是神圣而细致的,教师是崇高而平凡的。小学教育是一种奠基和习惯养成,小学教师是引导督促的罗盘。教育不是儿戏,做一名教师不容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容易。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我小组11名同学于XX年9月12日到达黄冈中学,由陈敦莹老师指导,其中5名同学在高一年级进行实习,6名同学在高二年级组进行实习。

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兢兢业业,工作踏实。每位实习生均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虚心求教,实习期间每位实习生的周课时是 6—12节,承担了实习学校高中一年级,二年级数学课程,每人承担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上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同时积极互相学习,每位实习生的听课记录15次以上,每位同学都有四个以上新教案,完成了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其中王双9个教案18节课;伯雪和宋桂芳各8个教案16节课;王进7教案10节课。同时,王进和吴新红两位同学在竞赛班实习。在班主任工作上认真负责,深入学生了解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班主任工作计划,课外活动开展计划,班主任工作记录等。总之,每位同学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受到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二,实习成绩

通过实习,同学们普遍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提高。主要有:

第一,通过实习,同学们对中学的现状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更为恰当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为真实的体验,这些都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第二,通过实习,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师范生从师任教技能,克服了胆怯心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第三,通过实习,同学们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而更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

第四,通过实习,同学们增强了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5分钟的课堂讲授,无疑是口头表达的最好锻炼方式。

第五,通过实习,了解了本专业的前言科学及发展方向,为更好的有效学习提高了依据。

三,实习建议

以下是同学们实习归来后的几条建议:

1,同学们普遍感到应加强学生的信念教育,让他们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拿到高中毕业文凭上。

2,到实习学校后,争取多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明确职业中学开展课堂教学的特点。

第4篇

2007年9月17日到11月9日之间我和其他11位同学来到附小进行教育实习。实习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在附小校领导、老师及带队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的教育实习工作了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回顾这两个月,我在不断的向前辈老师们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从中体会到教师的喜悦和烦恼,体会到我未来工作的快乐,也有了新的追求。

一教学工作

因为我们所在的专业是数学教育,因而被分到二年4班做数学实习老师兼班主任。数学指导老师是xx,五十岁左右,言谈爽利,是个非常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她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分析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她精益求精甚至每个细节都会给我更好的意见,如何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的发现老师的意图,接受新的知识等等。我是从第一周的星期五开始上课的,黄老师说这是练习课,她不打算去听,只是给个机会你去和学生接触,感受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下周一的新老师上课做准备。这样一来,心情放松了很多,讲题目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被我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对小朋友们提出来,他们就会曲解你的意思,像编应用题,没有把格式写出来,只是口头说明的话,他们个个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又如你说:拿尺子在题目下面划三条线段并在这些线上面编应用题。会有学生问你:老师,划多长的线段?我随口说了句:大约16厘米。结果很多孩子非常认真的划了出来,密密的挨着,还标上16厘米的字样,根本忘了我是要他们编应用题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这给我一个教训:数学老师的语言应该是非常精练而要求到位的,不然小学生是很难理解你的真正意图,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教学还是很青涩,但学生们也慢慢接受我这个老师。

教案反复修改,再拿给黄老师过目,她马上会指出一堆大大小小的问题来,像这里导入语言太罗嗦,那里要求不明确,这里没讲透彻,那里不连贯等等。改改改,直至老师说可以了,就准备试讲,上新课。她的两个班级――二3班和二4班数学课都是我上,两个班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大致相同,但我的教学效果还是有一点点差异,因为上完一个班级的课后马上评课,指出不足让你改正,接着上另外一个班的课。这样的好处是,你会更有目的的改善教学过程,因而会很快的进步,通过教学对比让你惊喜的发现自己真的在不断成长。

上课,除了传授新知识,让学生学得更好,不应是一节课得全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和感受学习的快乐,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因此,课堂上老师必须具有一种教学激情和自信,才能感染你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宽松的而自由的思考环境,让所有喜欢说话的孩子们都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成果,因此我不只是给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而是给予更多的互动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或者提问之后给一点时间把他们的做法讲给同桌听。这样让每个人都动起来,往往还会有不少精彩的发现呢!但是这样一来,课堂秩序怎么控制呢?这就得益他们老师原先制定的一些课堂纪律管理口令。响亮拍三下手,学生们马上有反应:一面双臂做端坐姿势做好,一面说:快坐好!从而提醒没有留意到老师指令的学生。或者讲课时候发现有学生没有看黑板的,老师就说:小眼睛,小朋友马上说:看黑板!诸如此类的口令,形成学生们的一种共识,这些教学手段在课堂控制中作用非常大。说到课堂的调控手段,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二年级的实习生也创造了一种奖惩方法:分组画星星。对于表现的特别好的组,每次加一个星星,纪律不好的组,每次擦掉一个他们已经得到的星星,并对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进行小小的礼品奖励,这个措施结果很奏效,小朋友们也乐意为自己的小组争取星星奖励。

另外,老师的教学机智也会让你的课堂更有魅力,有时候还收到意外的好效果呢!这是我观察到我们指导老师发现的,像有一次二年级的另外一位黄老师的“认识周长”的公开课,本来只是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就可以了,但学生提出用他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求出课件里面的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黄老师对他的做法给予肯定很赞许,并更深入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测量更多规则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方法,学生们的表现让我们在场的老师都惊叹不已。我还没有达到那种教学的机智程度,但有时候课上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的问题也会用一些狡猾的回答“骗过”他们,如果一直说很正确的“为什么”,只怕会更加解释不清呢。偶尔的小插曲,上课其实也蛮有趣的。

二班主任工作

很坦率的说,我对班主任工作还是一知半解,可能是我在这方面比较迟钝一点吧。我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是陈老师,她皮肤微黑,二十多岁的年轻老师,粉面含春威不露,她给我的班主任工作的建议是四个字:恩威并施(其实但凡这样说的老师是威多于恩的,呵呵)。看看四班,果然很整齐,再怎么吵闹的场面,这位班主任一出马,举起右手:三秒钟给我排好队,刷刷刷,全员到位。眼神所到之处,个个屏声肃立,多让人惊讶。这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呢?经我多日观察,发现这位真是货真价实的严师啊!一旦发现那些稍有差池的立刻点名严厉批评。经常上语文课之前都是纪律整顿……虽然纪律很好,我还是不能赞同这种管理方式,因为孩子们和其他班的孩子相比更难展现出甜甜的微笑。严多与宽,惩多于奖,冷面多于笑脸……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孩子也许太严苛了一点吧。难道温和的老师会带坏一个班吗?班主任必须要够“凶”吗?再看同年级的杨老师的班级,这位三十岁左右,性情温柔的班主任的班级又是怎样一个面孔呢?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她有事要请假一个下午,所以想让我看班。下午午会时间我去得稍微晚了一点,正想不知没有老师在场会多乱的局面,走进去,发现全体学生都非常安静的做作业,讲台坐了一个小值日生,正在监督坐不住的孩子,整然有序呢!

后来我特意请教了杨老师,她的秘诀是:给班干部树立威信,让他们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当然这些班干部是要接受全班的监督的,一旦有人弹劾,情况证实后就必须接受批评和必要的惩罚。对于表现好的孩子,也有机会上来当两天的实习班干部,和原先的班干部一起管理纪律等等。我发现杨老师非常会夸奖孩子,像我们四班的演读排练《秋》,她过来指导的时候,觉得这班的孩子声音好听,但表情僵硬。会适时的夸奖:“这位小朋友笑得真美啊!这位也是,还有这位……”“那么美丽的秋天要你们把它表现出来,要漂亮的笑出来才让人知道它的美丽啊!”充满阳光的笑脸,温暖的声音让学生们非常乐意配合她的排练。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既有烦恼更有快乐,因为这里是最接近儿童纯真心灵的工作。

第5篇

   

       转眼间,我在南安国光中学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工作已经结束了。本来,我的心是忐忑不安的,一直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工作,但是指导老师的悉心教诲,学生的热情支持,除去了我不安的心情,也使我在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上都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动力。当然,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但在解决的过程中,也同时让我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今后踏入真正的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我分两大块内容谈谈我的实习情况:

       一、 教学工作

       我这次实习的对象是南安国光中学高一年(2)班的学生,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高一数学新教材。该教材对课程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同时相对初中数学较为直观、形象、易于掌握的特点来说,高中数学增加了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技巧性的推理和论证,而且每堂课传授的内容较多,因此学生刚上高中,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如何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所教学的具体内容是第二章函数的第一部分,函数是高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模块,学生能否学好这一知识点对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函数的概念极其抽象,如何引入,如何讲解,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一新概念,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且由于是新教材,它将函数与映射的概念对换节次,这更是具备了一定的挑战性。幸好,在正式上课之前的两个星期,我认真听课,做听课记录,尽可能听多个资历较深的老师的课,仔细研究他们讲课的流程、方式等,汲取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如何安排课程进度,如何才能更好的处理一些知识点的传接,了解课堂上的一些授课技巧,比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此基础上,我广泛查阅了各类相关资料,包括教师用书,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研究性刊物,论文等。有疑问的地方,虚心想指导老师请教,然后对所要讲授的新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写了详细的教案,并且在我们队当中进行多次的试讲、修改,以确保正式上课的万无一失。并在每次正式教学完毕后,听取老师与队友指出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 班主任工作

       除了教学工作,实习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模块就是实习班主任工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书”,更要懂得“育人”。班主任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班主任的工作也是很繁琐的。每天早上7:00,我准时到达班级检查卫生以及出勤情况,然后督促他们早读,每天上午及下午的第二节上课前5分钟是眼保健操,还有上午第二节后的课间操,我都到场督操。同时,我也利用这些时间与学生聊聊,尽可能快速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情况,因为要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要善于在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活动的真实表现,能透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每周三下午第三节是卫生大扫除,这是促进我与学生交流的好机会,同时也是我提高组织能力的机会,如何分配工作,让学生自觉地、高效率的完成任务,绝不是一个“凶”字可以解决的。劳动的时候,我并不是只站在一旁指挥,而是参与进去,学生看到都会很自觉的将自己份内的事做好,速度快而且质量高。我们这次实习刚好碰上60周年校庆,故学校将校运动会提前举行。为期两天的校运会,我配合班主任,安排好运动员的后勤工作,拉拉队,宣传组等工作,并不时的给运动员打气,消除紧张心理,发挥良好水平,通过这次校运会,班级同学又进一步加深了解,更进一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校运会过后我还针对这次校运会的情况开展了一次以“班级责任感”为主题的班会,为了避免冷场,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给出主题,而是以讲述的方式,给出了一个例子,使学生对此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再慢慢引导到本班的情况。实习班主任,使我认识到了做好一个班主任不只是自习的时候,下下班,通知一些事情就够了,还要时时为学生着想,事事从学生出发,对学生的各方面,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心理等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引导,处理事情的时候还要讲究技巧,尽可能避免伤到学生。要做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确实不容易。

       实习工作已经结束,虽然时间不长,虽然这里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都将是我的美好回忆,是我的宝贵经验。

         

第6篇

本文作者:杨茂庆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加快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澳大利亚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为职前教师提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大学职前教师的教育实多为自主实习,即职前教师自己联系中小学,有一些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两者之间并未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并不稳定。同时接受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中小学未对职前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往往抱着不闻不问、实习结束盖个章了事的心态。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后,效果不明显,未能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中小学也无收获。我国大学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主动与中小学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建立广泛、稳定的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分工,实现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承担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责任,切实提高职前教师实习质量。此外,大学应该积极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满足中小学和教师的发展需求。

采取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

澳大利亚主要采取阶段性的教育实习方式,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的四年时间之中,使职前教师每年都有机会到中小学进行专业体验,同时能够总结第一阶段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在第二阶段教育实习时可以弥补和克服第一阶段教育实习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仍然是一次性实习,这种一次性实习方式将严重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实行职前教师在整个大学期间多次教育实习,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结合。这样,可以使职前教师把教育实习当成一种实践过程,一种面对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形成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使职前教师不断地把课堂上、书本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相互补充与结合,不断总结和反思前一阶段的教育实习经验教训,避免第二阶段再犯第一阶段的错误,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促进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丰富教育实习内容

澳大利亚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内容较为多样。职前教师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学生辅导、图书馆工作、指导教师的协作活动以及学校野营等各种学校活动。目前,我国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内容范围比较狭窄,基本上是职前教师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以及一些简单的班主任辅助工作,职前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中小学的其他日常管理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组织课外活动、协助学校管理等。因此,我们应该补充和完善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内容,按照教育实习目标的明确规定,扩充教育实习内容,不仅有课堂教学,而且应该增加教育管理内容,如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联系社区、学生心理辅导等。

形成多元化的教育实习评价主体

澳大利亚各大学采取他评和自评两种方式评价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即中小学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和职前教师等主体对教育实习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确保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国大学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评价主体主要是指导教师,即由指导教师判定职前教师的最终教育实习结果。严格意义上而言,这种教育实习评价只能算是“评定”。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他评和自评。一方面需要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科学合理地评价职前教师的整个教育实习过程,对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工作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对职前教师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职前教师也必须进行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身的现状,深入思考教育问题,找出教育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他评和自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的对话与反思,促进职前教师的有效教学,提高其教学技能和教育实习质量。

第7篇

教育实习是培养未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一环,它对未来教师职业生涯的态度养成和能力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教师从职业化向专业化的转变,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教师,如何完善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提高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研究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变革历史,我们感到:美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和不断创新,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开放的、具有竞争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尤其是在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弱、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能力差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和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完善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制度提供借鉴。

一、美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变革

美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是随着其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其教师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从一般的职业学校到师范学校,从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的独立教师教育体系,再从师范学院到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或文理学院的开放教师教育体系。19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还没有出现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小学教师主要由教会的神职人员担任;中学教师由大学毕业生担任,所以没有设置教育实习。19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公立学校运动,各州陆续建立了师范学校,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初等学校培养师资。师范学校一般都附设了模范学校,作为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实习场所,学生在校长及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实地教学实习。由于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还比较低,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较少,再加上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培训标准,所以在教育实习上存有不足,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能到小学任教。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资由于质量低、数量少,已不能适应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882年阿拉巴马州率先将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学院。之后,一些条件好的师范学校升格成师范学院。同时,一些大学和文理学院也加入到教师教育的行列中,初步形成了美国教师教育的现代体系。在教育实习改革方面,重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作为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同时开设了教育类课程和心理学类课程。由于实践训练主要还是基于传统经验和技艺性来开展,如何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系统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20世纪中期,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美国社会对未来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另外,美国退伍军人法案的颁布,使美国高校学生人数剧增,原有的师范学院在课程建设、师资条件、经费设备等方面都难于满足需求。同时,美国公众和教育界把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归结为实践训练过分依赖教材教法,未来教师普遍缺乏文理知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使未来教师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就必须让综合性大学加入到培养未来教师的行列中来,逐步取代单独由师范学院培养教师的现状。在此阶段,美国进行了三次大的教师教育变革。第一次变革: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在美国引起轰动,美国舆论认为赶不上苏联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落后。面对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由教育学教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长期结成的“教育同盟”从1958至1960年分别在鲍灵格林、堪萨斯和圣迭戈举行了三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师范教育研讨会。大会分别围绕着“如何培养出一个好教师”、“如何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师范教育新计划”和“如何实施教师证书制度”等主题展开讨论。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4+1”的培养模式,“4”是指未来教师接受专业学科教育的修读年限,“1”是指用一年时间进行教育专业实践训练。

在这次变革中,美国著名科学家、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分别发表了《今日美国中学》(1959年)和《美国师范教育》(1963年)。科南特认为教育实习既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检验未来教师是否适合教师职业,通过教育实习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他还建议大学的教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充当“临床教授”,对师范生的教学实习进行指导和评价,把教学实习作为取得教师证书的必要依据。第二次变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改革注重教育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在教师教育培养中的应用。其实质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解决教师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完善结合问题。这一时期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微格教学”的概念,强调教学的专门技能。同时州负责教学实习联合委员会的“教学实习新秩序”提出:“新的教学实习应该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完备经验;同时,为了使实习教师及其指导教师成为教学学者,新的教学实习应提供诊断性的分析”,“应该从简单的观察短期与学生接触通过微格教学发展教学技能和不连续的教学行为分析个人的技能和洞察力,直到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分析诊断性监视下进行正常班级的实际教学;应该在各种临床的情境中对教学进行研习”。

1968年美国教育部委托10所大学设计这种程式化的师范教育课程模式,到70年代,这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师范教育改革在全美国进行推广。第三次变革:1983年以《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为契机,美国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此次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教育质量,追求优质教育以及提高教师与教师教育的专业规格,解决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质与量的问题。针对当时美国教师教育领域内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要确保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必须打破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隔阂,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通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来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1986年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的概念,“提倡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创建教师培养的新型模式”。1987年犹他大学率先与两个地方学区合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把6所中小学作为教育实习基地。随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合作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并迅速发展起来。

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明天的教育学院》,再次提倡“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来改变教师教育模式,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增加教育实习时间,使中小学成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最佳场所。到20世纪末,美国已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为美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主要场所。为增强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002年美国杨伯翰大学教师教育处和美国盐湖城学区共同推出“同伴合作教学模式”。这种实习模式由一名指导教师和两名实习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他们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承担着“咨询者、反馈者、参与者、学习者的角色”。指导教师指导实习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总结和反思当天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制定第二天的教学计划。同时,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师的指导采取逐步放手的方式,当实习教师不断地取得进步,指导老师就渐渐地退出了教室,而两个实习教师就变得相互依赖起来,只要其中一个取得了进步,另一个也会进步。在授课方面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合作教学,另一种是两人轮流执行不同的教学科目。这种实习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合作精神,又增强了教学能力和积累了教学经验,同时,也使其能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更透彻地理解教学。

2008年奥巴马政府成立后,根据当代美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按照传统的教师教育计划培养的教师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需要,提出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彻底改革教师教育,并由此通过了《竞争卓越法案》,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倡议地方招募高效教师、校长,并通过奖励机制来发展和保留教师队伍,改善表现欠佳学校的状况。在政府改革基础教育的蓝图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其支持显得至关重要。”①2010年由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领导人、学区、教师工会和政策制定者联合组成的“蓝带小组”研制出“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ClinicallyBasedModelforTeacherPreparation)。该模式将实验室经验(1aboratoryexperience)和驻校经验(embeddedschool)两者有机结合,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内容,既可以培养高效教师,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要为未来教师提供应用所学学术知识的机会;二是要把未来教师的学习作为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中心,并把教师培养机构、中小学校和利益相关群体作为实施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的10项原则,其主要目标是在学习学术性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实践性知识,使两者能够有机结合,提升未来教师整合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同时,在与其他人员的不断合作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美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

纵观美国教师教育变革的历程可以看出,职前教师教育的实习一直是美国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最初的模范学校模式到“4+1”的培养模式,再到以“微格教学”训练为主的交互———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及之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模式、同伴合作教学模式和现在的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在历次教师教育改革中,职前教师教育实习都得到重视并获得发展。在这些变革中,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分离的问题,通过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训练,提高未来教师的教育质量,培养高效教师,逐步缩小新教师适应真实教学情境的差异。概括起来,美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理论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提炼而成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重用教育科研成果来改进和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既注重教育理论成果在实践环节的应用,也注重对理论教育的指导。如在“博雅教育观”的指导下,美国各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都比较重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文理课程的设置,既拓展了未来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也提高了未来教师的文化修养,使他们具备更加宽厚、扎实的文理知识;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重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与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衔接性;在教育科学课程方面,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教育实习课程等三方面的课程,为职前教师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注重教师培养机构与中小学及利益相关群体的合作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整个历程中,均重视教师培养机构与中小学、社区、教育的相关机构和相关利益群体的合作,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在大学和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由大学选派教育实习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为师范生的实习活动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实习场所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双方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双方制定的严格的评估制度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再如“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原则中就提出“教师的临床培养是一个公共事务,任何个体都不能单独完成,学区、教师工会、国家政策制定者必须形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要使每个参与者的需要得到很好满足。并且分担临床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职能。”①合作和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为教师教育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教学实习目标的达成和教育实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注重对实习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训实习指导教师是教育实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师的教学、管理、生活引导以及获得教师资格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同时,美国高校也加强了对实习指导教师角色、选拔和培训以及指导内容、策略、指导工作的制约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在指导教师的选拔方面,注重从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人际沟通能力、教学风格以及实习基地校长的意见等方面进行考核和选拔。其中,教学经验是选拔的基本标准和前提条件;在指导教师的培训方面,主要通过组织师生或同行研讨会来完善和调整指导方法;通过设计以认知理论、如何建立合作关系、指导教师自我引导等相关课程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技能、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自己的指导风格;通过引导指导教师自我反思来更新指导教师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注重对教育实习过程的评价教育实习评价是根据教育实习目的和评价标准,对实习教师的教育实习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和检测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美国对实习教师的教育实习评价方式是采用教育实习手册、指导教师和合作教师的小组评议、毕业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详细而且具体,尤其注重对学习生的教师专业素养评价,如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评价标准有10个一级指标和66个二级指标;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由大学实习指导教师、中小学合作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召开会议,对实习教师的实习情况进行评议,若实习教师对评价成绩不满意,可向学校的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在评价方式上注重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而且过程性评价始终贯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实习教师实践性知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根据美国学者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实践性知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所以,美国在教育实习中把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重点,在教学活动中实习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疑惑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再与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研讨、总结和自我评估,为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启示

重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设置和优化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文理课程的结构失衡问题,借鉴“博雅教育”的理念,应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课程的设置比重,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提高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教育科学课程是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大亮点,设置的课程涉及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等。与我国目前只强调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对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及理念的课程涉及不多,主要还是以“老三门”为主,强调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依然严重。因此,应增加教育原理类课程和教育思想类课程的设置比重,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化和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大学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及相关教育机构的合作我国目前对教师教育实习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对实习教师的管理基本上由大学全面负责,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政府或相关教育机构很少或几乎不介入,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对接受实习教师从事教育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增加了大学建立稳定教育实习基地的难度。另外,指导教师和合作教师对实习教师的实习指导流于形式,对实习教师的实习评价方式单一且随意性大,使教育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借鉴美国教育实习实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教师教育实习工作纳入其工作范畴,在其统筹协调下,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以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率。

严格实习指导教师的选培标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实习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环节。由于考虑教育成本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师范类院校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基本上由班主任或教学法教师担任,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几十个实习教师,再加上多数高校一般都采用集中实习方式,同一专业的实习教师集中到一个实习学校,有的实习教师可能在整个实习期间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更得不到实习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各学校应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采用混编式安排教育实习。另外,建立实习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养机制,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后持证上岗,同时,细化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务,提高其对教育实习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同时,加大与实习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将实习学校选配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纳入大学指导教师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指导实习教师的教育实习提供保障。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扩充教育实习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实习时间短,容易引起短期行为,实习效果不佳。另外,教育实习内容狭窄,大部分只安排学科教学及简单的班主任辅助工作,而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活动,教育调查、课外活动、协助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安排得少,客观上造成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其他环节的现象。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增强教师教育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未来教师整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已经成为各国提高教师教育发展水平的趋势。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未来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专业基础,还要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掌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8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包办”到指导。因此,指导、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提高智障儿童学习的效率是增强智障儿童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尤其是培养智障儿童学习兴趣能把他们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有爱心,让儿童在这种被关爱的环境之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近年来,特殊教育备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一)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一)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學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至九的乘法口诀时,我为智障学生安排了教—扶—放的学习过程。在讲一至五的口诀时,以教为主,让他们互相讲解。讲六和七的口诀时,以扶为主,请互助伙伴与学生一起按我给的表补充完整。而讲八、九的口诀时,则以放为主,放手让他和小伙伴一起按表格完成。让智障儿童自己学习乘法口诀。不仅培养智障儿童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衔接能力,而且让智障儿童亲自尝试,加深智障儿童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训练智障儿童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智障儿童知识迁移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看到自己的发展,自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者:隋庆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W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U-S合作;教育见习模式;创新

1国内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有以下两大类:(1)教育见习内容的研究。使见习生关注专家教师的学生管理策略、如何听课评课、借鉴优秀教师经验等。如:Watkins提出了三个策略解决新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Beckett提出培养教师胜任力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2)探讨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与实习见习生的关系问题。如:Parkay和Standford认为,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和效果。我国有关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见习的模式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赵欣如、杜春光等(2012)指出: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教育见习的新模式。(2)关于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葛慧(2013)指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育见习已经成为师范生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师范专业不仅要高度重视教育见习的研究,还要重视教育见习的组织与安排,更要重视教育见习各方面的改革。(3)关于教育见习与教师专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如:周波(2013)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探讨现有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见习评价中引进发展性评价理念和原则,能有效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促进其专业发展。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见习当面的问题已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制度与实践模式创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总结以下几点:(1)关于教与实践的系统个案研究缺乏,与某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2)偏重于研究普遍现状,对于某一特殊环节的某一特定参与者研究较少,如:师范生个体价值观、实习基地学校与师范生的关系、高校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职能等成果仍相当有限。

2U-S合作培养,教育见习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2.1见习目标

(1)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树立职业信念,坚定为教育事业的奋斗。(2)初步接触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摩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及组织,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熟悉小学教师的职业内容。(3)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明确方向,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2见习模式创新

(1)采取集中统一实践和分组分批结合的形式,实现课内外一体化、逐层递进、校内外结合的教育见习模式,多层面、立体化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2)实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及“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育见习管理体制。每个见习基地即市内小学会有一名大学教师挂职校长助理并负责学生的见习带队指导活动,同时,聘请市内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实行通识指导与专业指导、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见习指导模式。(3)学院每年组织召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席会议,确定各基地学校所接纳的人数,见习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

2.3教育见习实施内容及步骤

根据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原则,教育见习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入学至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见习入门阶段、大学二年级的见习提高阶段、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的见习发展模拟阶段。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第一阶段:见习的初级阶段(1)目标:本阶段为见习的第一步,是见习的启蒙阶段。主要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初步进入小学,了解小学的日常管理模式、学校组织运行机制等。(2)内容要求:其一,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小学的活动,如:参与小学的班队活动、观摩小学的教研活动等。其二,邀请优秀教师为大学生做学术报告,使学生树立职业优越感,通过与小学一线教师座谈讨论,了解目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如何成长为一代名师等。第二阶段:教育见习提高阶段(1)目标:本阶段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步骤、如何管理课堂、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发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2)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实习学校进行课堂观摩,每位学生都有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沟通和指导。要求学生每两周进小学听课观摩一次。在观摩的过程中学生能真实的接触教学实践,明白课堂教学步骤,了解教师课堂管理策略,熟悉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态。同时,也能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后期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见习升华阶段(1)目标:通过观摩熟练掌握学科教学过程及步骤,内化班主任管理的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备课、讲课、评课,同时,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未来的毕业论文选好题目。(2)内容要求:此阶段的内容:其一,观摩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了解学科教学过程,与校外指导教师座谈讨论,帮助见习生改变角色,学习如何听课评课,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等,通过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了解班主任管理的策略和智慧。其二,在观摩听评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模拟,优秀见习生可以在小学进行交流展示。这一方面为见习生提供了学习、经历和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让见习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最后,召开见习生表彰总结会,通过见习实践分享、展板制作使见习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对优秀见习生进行表彰,号召向其学习。更多的见习生能发现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能认识到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不足,也能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好合适的选题。

3教育见习的效果及反思

通过U-S合作,校内外实践结合的方式改进教育见习,取得了一些成果。(1)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通过入学就接触小学,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体会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90%的见习生都感到当初进小学校园,小学生对其敬礼并称老师时,他们都深深感到骄傲。当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分量,老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不难看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学生的认同感很高,并非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无奈选择。(2)实践技能大幅提高。通过创新教育见习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学生教学技能。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社会各个机构的认可。如:我院学生何志妍、李淑萍及李晓雨在2016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决赛(陕西赛区)获得了一等奖。此外,我院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这也与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安康市各所小学的顶岗实习的学生也获得了各个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招教和特岗教师的命中率也非常好。由此可见,教育见习这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有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个环节没有达到目标,那么很难促使师范生角色的最佳转变,很难完成教育实习实践的种种任务。(3)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有提高。为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之前,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学管理、教学理念等知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怎么开展教学研究知之甚少。通过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80%的同学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小学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主、副科时间分配、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问题,部分学生通过参与小学的教研活动能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同时还能针对自己设计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欣如,杜春光等.创新教育见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8):7.

[2]葛慧.高职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改革问题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08-110.

[3]周波.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见习发展性评价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7-68.

第11篇

关键词 C-UGS 教师教育 小学教师培养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29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actice Based on "C-UGS"

――Tak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U Jingbiao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To adjust to new circumstance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train students out of college, "ivory tower" and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guidance and value the pursuit of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school "Trinity "(C-UGS) to develop new mechanisms for collabor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has made social recognition, in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specialty" and other projec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Trini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forming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C-UGS; teachers'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教师教育模式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价值,才能不断地获得调整、充实与完善。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南京晓庄学院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坚持实践取向、使教师教育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师教育的历程贯穿职前职后一体化、使教师教育的路径从单一大学课堂走向小学生的生活。

C-UGS(Coordination - University, Government, School首字母简写),即“协同―大学、政府、小学”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融合协同的理念指导与价值追求,大学、政府和小学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力量,将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多个阶段相贯通,将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形成多主体、多因素合力协作的格局。在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这种基于、面向、服务教师教育实践的系列举措,将全面促进和整体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1 基于“C-UGS”,进一步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

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着“立足地方、辐射江苏”的合作理念,先后与以下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2006年起与南京市教育局及各区教育局合作“顶岗实习・置换研修”项目;2010年与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签订了《南京晓庄学院与南京市江宁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基地协议书》;2012年与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合作申报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创新基地”;2013年与苏州市昆山教育局签订了《南京晓庄学院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协议书》;2014年与栖霞区政府签订了《南京晓庄学院与栖霞区政府教育合作框架协议》。这种 “C-UGS”模式强调“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完善“C-UGS”机构的职能,依托师范院校的人力和科研资源,地方教育行政的管理财力和管理资源,辖区内的各类小学的人才和教育实践资源,统筹兼顾,协同培育小学师资(见图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意在将培养模式上由 “大类招生、方向分流、专业培养”到“分类招生、综合培养、专业强化”,将教师培养的“2+2”模式拓展为“0.5+2.5+1+X”人才培养模式(“0.5”是指第一学期的通识教育,“2.5”是指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的专业基础教育,“1”是指第七、八两学期的专业方向教育,“X”是指大学四年每年的寒暑假陆续开展的支教和游学等拓展实践教育),建立面向基础教育的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回归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拟联合校外基地共同建设,彼此共享资源,实现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小教学生合作学习与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平台提供大学与小学共同协作,围绕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联手协作、共同研究,为师资培养、地方政府和小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智力支持。教育资源开发平台是指在分析高校与小学教育信息相互隔离、教育资源各有局限与缺失的基础上,彼此在考察与交流中明确对方的资源或信息优势,基于共建、共享区域教育资源与信息的整体考虑,而建立的大学与小学的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机制(如表1)。将根据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重点开发教育课程资源、培训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形成适应培养小学教师需要的精品资源库。

图1 小学教师培养的“C-UGS”机制

“协同培养是造就卓越小学教师的根本途径。”晓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旨在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和创新人才。形成一个目标、三个面向、五个结合的人才素质拓展模式。一个目标:以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打造为小学教育服务的卓越教师为目标。三个面向:面向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素质的要求综合化的现实(见表2),面向国际化小学教师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五个结合:多学科优势与教育研究优势相结合,校内培养机构与校外教育基地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自我专业成长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表2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

2 基于“C-UGS”,建立“五三一”小教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宽厚基础,强化核心,拓展口径,加强实践”思路,将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划分为五个类别: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拓展课、职业生涯课。三个层次即以公共基础课与职业生涯课为塔基,以学科专业课与综合实践课为塔身,以研究拓展课为塔尖。一条主线即实践技能课贯穿四年学程始终。这种方法类、交叉学科类、通识类、综合类等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系列化特别课程,将学生宏观思维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紧紧围绕“课程要素”开发课程,从“课程本体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学主体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保障要素”(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课程管理要素”等方面,研制“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见表3)。

表3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类型结构

3 基于“C-UGS”,建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内”的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就是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整体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前提)、完善训练内容(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关键)、评价指标科学化(保证)等几个方面做起(如表4所示)。

施行“课内打基础、课外强能力、校内增知识、校外扩视野”循环交叉上升训练的“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以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双主线,通过课程、技能测评、活动、竞赛和校外实践等学习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生态场,实现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和教学智慧的同层递进。

(1)“技能训练营”社团制: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思想,聘请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优秀的学生担任技能课程任课老师的助教,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社团性质的“技能训练营”,促进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图2 学生技能训练流程关系

(2)“双师”跟师制:校内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外教师发展导师双向指导,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跟师学习计划”。学生在每周有一天时间集中进入小学,在导师指导下学习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作业批改、辅导谈心的技能技巧等。

(3)“联赛”轮次制:结合政府部门组织的师范生技能大赛及师范生技能达标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在训练中明确技能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以“训”达“赛”与以“赛”促“训”相结合。

(4)“小先生”体验制:校内、外个人体验与集体智慧相结合,开展反思性学习。在第二至第五学期开展的每学期一周时间教育见习活动,每次教育见习划分成循序渐进的主题,分别见习校园空间布局、学生生活、教师生活、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等。为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学院和小学实习基地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实行以实习基地导师为主,学院导师为辅从实习态度、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个人素质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师范生全面考核。

(5)“临床”诊断制:教师教育横向机构一体化,如教师双向挂职(学院教师到小学挂职、小学优秀教师受聘到学院任教)、师生送课下乡、微格教学、区域远程互动等。在保障实验和实训师资专业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和实训教室,开展专业学习、课题研究和技能训练,实验实训室增加开放时间,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6)“合作”互利制:职前与职后一体培养,小教生培养档案与入职、职后追踪服务,顶岗实习与置换研修等。其中“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大三本科生被安排到农村小学,按照2:1比例将农村小学教师从岗位上置换出来,被顶替出来的小学教师到教科院接受三周的脱产培训,学院以“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的模式为置换出来的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实习生吃、住在实习单位,承担小学教师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班主任、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同时,还独立承担教师责任并参加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如校本教研和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处理等,该模式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有益尝试,自2006年始已经进行了五届。“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得到了教育部师范司的充分肯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构建动态评价体系, 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根据实践摸索确立系列化、分阶段、递进发展的考核模式,将技能评价动态地分为三个阶段:

(1)基本功考核。着重在一、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主要内容为小教生的 “读”、“说”、“写”、“书”、“画”、“弹”、“唱”、“跳”等教师基本技能。技能的考核单列打分, 并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总成绩。并以此为起点, 建立每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档案”, 作为以后技能考核的基础。

(2)教学能力测评。在二、三年级学生教育实习前分项进行, 其内容主要为“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和“片段教学”等。要求学生生在实习之前必须通过相应技能的考核测试, 否则暂缓实习。以此督促小教生坚持不懈地训练,从而达到教学技能的综合提高,更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3)专业能力评价。在三年级完成教育实习之后进行。测评内容主要包含两项: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认定。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和对小学生的思品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力。二是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测评。通过撰写评课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院对各项考核测评合格者颁发《教师职业技能证书》。

4 基于“C-UGS”,创新小教专业学生培养管理制度

学生选拔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政策,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选拔制度,对进入小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公开选拔,选拔方式包括考试和面试,考试偏重于专业知识评测,占考核比重的40%;面试偏重于从教意愿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占考核比重的60%。

教师选聘制度。承担小教班级课程授课任务的校内、外教师由“C-UGS”领导小组考核聘任,优先选聘责任心强、学术素养高的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每学期结束,“C-UGS”领导小组根据学生评教成绩、专家评教成绩和日常教学考核情况,决定聘任与否。

导师管理制度。“C-UGS”机构制订《小教班级学生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的责任分工和指导要求。校内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八人,优质实习基地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四人。同时,规定校内、外导师每学期固定指导每位学生的次数不应少于八次。

见实习制度。“C-UGS”运行机制为小教生提供更为有效的课程见习和跟班实习的机会。“C-UGS”机构制定《教育实习工作条例》,规范实习生的行为和工作程序。制订《教育实习评分标准》,从实习态度、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个人素质等评价指标体系对小教生实习成绩进行全面考核。

社会实践制度。制定合理、科学的假期社会实践制度,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小教生专业能力并拓展就业渠道。在社会实践内容上,包括思想政治、国情民情、社会规范与角色教育,劳动与专业技能学习、励志与个性养成等;在方法上,依靠“C-UGS”的公共资源、教育基地,进行志愿者服务、参与管理和社会调查、游学等实践活动。

多元发展评价制度。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多元性发展活动。“C-UGS”组织通过综合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行退出与优补,学业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将实施退出机制,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可通过申请、考核等环节优补进入小教班。 “C-UGS”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并为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鼓励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展演活动,鼓励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进行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机会赴境外教育大学、境内重点大学学习深造、参观考察等游学活动,优秀者可获得“C-UGS”组织资助。

教师教育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开放的、动态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地方政府、小学基地必须参与其中。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上为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互动做保障,促使高师院校主动走进基础教育一线,走进基础教育课堂,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小学师资。

参考文献

[1] 刘益春.协同创新,培养优秀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

[2] 窦坤,龙宝新.论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力、主题与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3] 叶泽滨.高师院校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关系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4] 吴旭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改革[J].科教导刊,2010(2).

第12篇

(一)“三位一体”、“多元共建”的内涵

“三位一体”:“三位”即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和实习学校;“一体”即三方共同构成教育实习联合体。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三方有机结合,严格组织管理,明确任务目标,密切联系,协调一致,共同组成三级联动的教师教育实习机制。顶岗支教实习正是实践这一机制的重要举措。“多元共建”:“多元”是指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内容丰富化、合作空间层次化;“共建”即共同建立互利互动机制,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采用多种形式的实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实践;丰富实习内容,使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有全方位的了解;合作空间的层次拓展,使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和实习学校在合作上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

(二)“三位一体”、“多元共建”教育实习模式的实践

首先,高师院校作为三级联动的教师教育实习机制的原动力和始发点,应主动寻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的支持配合,建立更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钦州学院在师范教育方面,坚持走服务地方的发展道路,主动出击,在原有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认真考察各县区中小学的结构布局和实际情况,重点选择师资力量较强、管理到位、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作为预选的实习基地学校,然后报请市教育局审核同意,最后由教育局专门下发文件确定建立实习基地学校[3]。这样不仅避免单一锁定在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而且达到三方联动管理,使管理体制走上科学规范化的轨道。其次,为了保障“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的成功,钦州学院与钦州市教育局、基地学校成立了“钦州市中小学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钦州市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共同负责顶岗支教实习和师资培训的计划、组织、督导、考核与评估,三方协作管理、分工负责、各有所为。市教育局组织协调,各县区教育局负责落实顶岗实习支教实习学校和被顶岗教师,共同做好实习生的管理、指导和评价,做好被顶岗教师离岗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学习培训工作。钦州学院为了保证“顶岗支教与置换培训”任务的质量,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制定“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案,做好优秀师范生遴选、分组和顶岗前的强化培训,开展对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巡视指导工作,实施被顶岗教师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4]。针对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缺乏有效指导的问题,实行“双导师”制,在实习基地学校被顶岗教师离岗培训期间,钦州学院各个二级学院派出指导教师对顶岗支教的师范生进行跟踪、巡视指导。再次,在实习形式、内容和合作上实现多元化,建立互利互动机制,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第一,实习形式多样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钦州学院以顶岗实习为主,辅以单科集中定点实习、混合编队实习、自主分散式实习等实习形式。以中文与传媒学院为例,在师范生第七个学期,学院遴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支教外,对其他因考研复习等种种原因不能参加顶岗支教的师范生,与有志于成为未来教师的文秘专业、传媒专业、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学生重新组成教育实习队伍,采取集中定点实习或混合编队实习形式,选派教师带队进行教育实习。同时也允许学生选择自主分散实习。教育实习形式的多样化,呈现了灵活性和互补性,不仅满足实习基地学校对教学的需要,也满足学院办学规模扩大、实习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客观需要,使教育实习得到保障。同时,教育实习不仅仅是三个月的顶岗支教或4-8周的训练学生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应该贯穿在四年各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将“走出去”、“请进来”、校内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并穿插实地观摩、见习观摩、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模拟实习等多种形式,使“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现场实习”结合为一个整体。第二,实习内容丰富化。常规的教育实习内容是师范生在实习学校听课、试讲、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等。实习内容的丰富化强调由传统的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扩展到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制定社会实践调查方案等,使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机制有更全面的接触和了解。实习生在大学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课程实施与变革的教学研究,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专业发展意识。第三,合作空间层次化。在“合作、互动、共赢”的理念指导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合作领域不仅仅是顶岗实习、教师培训,还可以包括学校管理与变革、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资源共享、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发展研究等方面。如主动送教下乡,组织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学校做中考、高考指导等专题讲座;对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共同开展课题合作研究等。同时邀请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到学院来进行“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师范生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等讲座,通过多渠道的交流与参与,三方建立一种互利互动机制,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二、“三位一体、多元共建”教育实习模式实践的成效

根据教育部和广西教育厅文件的相关精神,近几年钦州学院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探讨顶岗支教实习的道路,获得了一些成功的实践。从2008年至2012年,参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实习生人数达952人,置换培训教师752人。仅仅是2012年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就达426人,培训教师320人,规模比2008年扩大了10倍。顶岗实习地点分布钦州市四县区、崇左市天等县、北海市合浦县、防城港市港口区,受益中小学达126所。顶岗支教的学科由原来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思政、化学,增加了体育、美术、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学前教育等科目。这些都离不开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的大力支持。通过“三位一体、多元共建”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及师范教育教学的改革,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基地,有效保证了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

1.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三位一体、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模式是推进“顶岗支教与置换培训”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建立三方协作管理体系,师范生到基地学校实习,置换出基地学校教师离岗到学院培训,学院把培训教师带到教学资源和条件较好的城区基地学校,采用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合作。师范生以“全职教师”的身份上岗,一改过去教育实习内容单一、时间短、锻炼机会少的不足,使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基础教育教学有更直接客观的了解,不仅提高了从教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农村教师得到了置换培训的机会,通过理论学习、基地研修和参观考察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农村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三位一体、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模式解决了教师培养与职后教育和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合作双方的发展,实现共赢。

2.促进师范教育教学的改革

“三位一体、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环节,强调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内容丰富化,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这一模式要求对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调整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同时,夯实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选修课中,整合相近课程,使选修课程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如开设课件制作、中小学课程研究、中小学教材研究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等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是4∶3∶2∶1,构建整体化课程体系,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相结合。进一步科学统筹师范生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整合课内和课外资源,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优化知识结构,构建校内校外教师教育实践平台,强化基础教育案例研究和顶岗实习后反思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