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03:0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硕士毕业论文最重要的就是论述的逻辑,要说服别人相信论文内容,硕士毕业论文而言,除了研究结果、研究过程外,答辩时还要看的是论文的论述逻辑怎么样。这也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导师对于论文的很多评审和批注都是逻辑层面的。论文作为科学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述,重要的是传递可信的公共知识。所以逻辑论述非常重要。本文即对如何让你的硕士论文逻辑清楚进行解读。 一般而言,论文的结构要遵循的基本逻辑就是第一章是全文的引子,一般用引言或总论、绪论等表述,主要是简要介绍你为何研究这个问题。以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核心是提出问题,
即:
1、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含题目的界定--简要陈述你研究的问题,即题目--即你观察到的计划加以研究的现象,包括题目中可能读者不能理解或可能产生歧义的关键概念的定义和说明,以及这个题目产生于什么背景--理论和现实背景--对背景的解释其实就是在进一步陈述问题)。
2,为何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对学科的价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不是对你个人的功利性的价值)。
3、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包括想达到的目标,基于的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等,还有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
4、研究的结果,包括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回答该问题研究可以依靠的既有研究基础和必须注意或解决的不足(前人已有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经验支持,以及存在不足--用于说明自己的可能创新及其思路),一般根据第一章对问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与假设,确定研究可资利用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资源。需要用不同节陈述这些基于一定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但又必须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第二章在第一章中陈述也是可以的,我一般要求单独写,主要是针对现在研究生文献阅读不足的现实,为了督促学生多读文献,把分量首先写足。 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就是陈述自己对研究问题及其产生和运行机理及可能结果(影响)的解释--主要在自己掌握的既有理论、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概念基础建立一个逻辑框架--就是你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可以用于从逻辑上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及其现象(问题)背后的现象(就是原因)和可能由你观察到的现象(问题)产生的现象--就是影响,这一章应该是用于对你的问题进行预设--解释基础上获得假说,为实证分析提供命题和逻辑指导--尤其是实证模型和方法的选择。>>推荐阅读《读书积累与硕士论文写作》
这一章很重要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必备(没有可能就不会获得通过)组成,也是衡量和体现研究水平与能力的标志,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科学化程度很高,一般要求数学模型化。
这一章对研究生而言也是非常艰难的,我建议根据黑格尔概念的展开就是理论,对概念的不断加细的定义就是概念的展开的哲学思路,从基本概念的不断加细的定义开始写,注意先做出一定的假设在定义概念,然后写这些假设下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不断展开和尽可能数学化,理论框架就慢慢清晰了。 第四章以后一般进入实证分析,可以采用多章进行。一般的路径是首先用第四章进一步详细描述观察到的问题及其各个变量的演化与现状及其特征,找出各个变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之间的可观察到的规律性的东西或特征。
第五章采用实证方法对第三章的假说和第四章可能观察到的规律进行实证检验,确认自己基于理论逻辑的分析结论和基于现实观察到的规律是否真实存在--证明内部机制的存在及其表现--一般用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并对这种存在做出解释和说明。 第六章可以介绍国际上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可以不要),为第七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建议提供经验基础。 所以能够按照以上的逻辑层次进行写作的话,基本上论文论述逻辑就比较清晰了。以上仅仅是一个研究成果的基本框架,供你们参考,也建议你认真理解科学研究的内涵和过程。希望大家通过以上阅读能掌握住论文逻辑的处理方法。
目前声乐研究生的能力由于大量扩招,有的导师一年带有多名研究生,,很多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研究生,导致很多研究生还是如本科生一样的上课,研究目标不明确。还有一些老师缺乏责任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学生欠缺指导,学生只能通过课外自己练习。由于缺乏正确的专业技术指导,声乐演唱技术提高较慢甚至发声方法错误。导师们不仅要指导毕业生论文,还要准备学生的毕业音乐会,行政事务、个人事务以及繁重的本科教学远远超过了导师的承受能力。有的声乐老师着力于对学生演唱水平的指导,理论基础欠缺,自身缺乏科研方面的积累,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和理论研究。有些声乐方向的同学重视声乐演唱的训练,不注重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的积累与加强,因此,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较弱。声乐研究生的毕业考核分为毕业音乐会和毕业论文两项。许多声乐硕士生没有完全体现出与学士层次上的差异,声乐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也很难达到统一。有的理论水平强,声乐演唱能力比较差。有的演唱水平不错,可是一写论文就不知如何下手。很多研究生开音乐会在曲目难度和演唱技巧上仍然没有突破本科时期的学习程度;在理论上缺乏长期的积累和系统地研究,毕业论文东拼西凑,质量很差。
改革研究生招生环节笔者认为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应该先考专业课,对专业较差的学生进行淘汰。专业课通过的学生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及公共课的考试。这样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可以招到声乐基础、演唱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避免出现考生在本科学习其他专业,只是由于基础课出色才被录取,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困难重重的尴尬局面;声乐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录取时应考虑学生的声乐歌唱能力、表演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和声乐专业发展潜力。入学考试可以降低理论科目的分值和所占的比例,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区分开来。研究生的所学专业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所学的专业应该是一致的。在招生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本科专业有一定的要求。
优化声乐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1.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目前高师声乐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三种,笔者认为不管哪种都要遵循声乐教学规律,培养的方向要因人而异,培养目标因不同层次需要而不同。有的学生在歌唱表演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可以作为专业型的人才来培养;有的学生声乐条件一般,但是乐感和素质尚可,可作为学术型的人才来培养。艺术硕士要注重艺术实践,音乐会的演唱要出色;学术硕士要注重论文写作,提升学术水平;教育硕士要注重师范功能。2.声乐教学内容要多元化。高师和综合大学培养的声乐研究生应该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思考并总结声乐演唱及教学的规律、理论并加以传承。在声乐技能技巧方面,高师的学生比不上专业院校的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但是作为以师资培养为目标的高师声乐教学,追求的不是演唱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而是追求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作品的涉猎范围能够广而全。在研究生的技能训练方面,高师的声乐硕士除了声乐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伴奏能力,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加入钢琴课,或者钢琴伴奏课;研究生的英语没有涵盖专业术语,很多研究生看不懂专业的英语文献,可以在研究生的英语中开设专业英语术语课程。另外,建议开设心理训练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暗示来帮助学生在表演上、教学上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建议在课程培养方案中加入声乐教学法、教学理论,甚至是中文课、哲学课、美学课等文、史、哲的课程,使得研究生的知识层面要高于本科生。还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反思问题,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市场需求,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所需人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3.声乐教学质量要提高。在研究生阶段,学术硕士一般开一场音乐会,艺术硕士开两场。毕业音乐会要求学生的演唱风格要多样化,不能只有一种类型,应展示出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驾驭能力。美声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歌曲和中国民歌,民族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戏曲和地方小调。音乐会应该有一定的规格,应注重学生歌唱艺术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对美声唱法的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让他们深层次地学习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而不只是注重语音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理解歌词的意思,舞台上准确地表达作品,在交流的时候更加自然。民族唱法的学生要求更多地继承传统和创新,努力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并在唱法与作品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研究生的专业课可以用声乐理论的教学和研讨性的教学来补充简单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的情况。4.搞好声乐研究生的艺德、师德教育。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去文艺团体当演员,文学硕士和教育硕士毕业后主要是入校当老师。作为一名艺术家只有具备优秀的艺德,才能被广大人民的喜爱,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作为一名教师,优秀的师德是立身之本。很多的文艺团体、院校采取以老带新的做法,引导新人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这都是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的。如果在研究生期间就开展师德教育,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上的不适,减少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几率。
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遴选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的标准不一致,有的学校标准比较低,建议国家出台导师遴选的标准和条件:如对导师的职称、获奖、论文等方面有具体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扩招比较严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大同的状况,导师的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老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对导师实行岗前培训,组织老师们进修。对海归导师加强中国文化的培训,特别是中国声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知识的补充。对于资深的老师,建议学校能送其出去充电,更好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很多导师都表示既要辅导学生举办音乐会又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太大,建议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音乐会,另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论文。笔者以为: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他不仅向研究生传授知识、培养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对研究生的性格、修养、态度等各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每个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跨学科、跨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导师可以培养出知识更加全面、能力更加完备的研究生。
目前,高校对声乐研究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2012年12月7日至9日,在广西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全国首届高师声乐研讨会,专家们指出高师声乐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在新世纪各门学科相互交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改革声乐研究生培养的方式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时代并存,让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成为技术性强、知识性广,能够独立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理论问题的创新性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田昀艳
在北师大学会了小说秘诀——轻轻地说
莫言曾回忆北师大,回忆童庆炳、韩兆琦等老师上的课,表示这些对他后来的创作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深情地说:“师大地理上离家近,心理上离心近。”
北师大教授童庆炳是莫言的导师,给研究生班上“创作美学”课。莫言曾说,他虽然也逃了一些课,但对其中的一节课印象深刻。那节课童老师讲的是“形式情感和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和征服”,以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说明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对抗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莫言说:“当时我就很兴奋,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东西,但朦朦胧胧,很难表述清楚。十几年来,我经常回忆起这堂课,经常地想起蒲宁这篇小说,每次想起来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来,在我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旺盛期后,才省悟到,童老师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
轻轻地说,低低的调。莫言的同门师弟、博士江飞说,在莫言的小说如《酒国》《檀香刑》《蛙》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追求。
在北师大写出了独特的见解——“成寇败王”
莫言,不言则不言,一言惊四座。
北师大教授韩兆琦当年给作家班上过12节课,主讲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等古典文学课。没想到,他至今还保存着莫言的一份作业,是复印的,原件应该发回给了莫言。
这份作业的题目是《谈谈看〈史记〉的体会》。作家班20多人交了作业。在文章里,莫言对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刘邦追求的是结果,而项羽追求的是过程。世俗的观念认为,刘邦是胜利者,项羽是失败者,其实,项羽不是失败者,刘邦也不是胜利者。刘邦成了皇帝,中国的皇帝有成百上千,不多他一个;而项羽在过程中“玩”战争,在战场上玩得成效大,是战场上的大英雄,历史上的西楚霸王,只有他一个,可以说是胜利者。
文中,莫言还表示,当下很多人在说“玩电影”“玩电视”等,而他想做的是“玩战争”,这里的“玩”其实就是把玩过程的一种态度。那时起,许多人开始期待莫言写出一部“玩战争”的巨著来……
1994年,莫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超越故乡》。文中他提到要建立“自己的文学共和国”。莫言在那时就认识到,只有思想的超越、哲学的超越,才能拿到通向世界的通行证。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师大第一,荣耀历史
率先制订大学章程。1903年清廷批准管学大臣张百熙等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规范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中,学生匡互生首先打破窗户跳进曹宅,打开大门,点燃了之火,成为第一勇士。
1919年,学校废除了学监制,成立了学生自治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学生自治会。
1919年在马尼拉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学生朱恩德一人独得田径运动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两个冠军,被赞誉为“中国英雄”。
1920年,学校开办教育研究科,这是我国高等学校考试招收研究生的开始。毕业时,学生被授予教育学士学位,这也是我国首次授予教育学士学位。
学校黎锦熙教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科学、系统、完整地研究白话文语法的专著,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最早法则。
学校钟敬文教授第一个用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祖国的国民素质文化,第一个创建了关于它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中国学派,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关键词:高校 工科学生 人文内涵 交通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文教育,夏、商、周为教化之用,强调明人伦、倡人文,《礼记》记载周以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人文内涵的当代意义是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使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思想品味、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等[2]。
大学是一个青年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却多有工具化倾向,尤其是工科教育,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专业知识是器,人文素质是道,本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就工科人文教育现状问题、改进方法加以研究。
2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现状
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人文内涵相对缺失是很明显的现象,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欠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没有完整阅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达到60%,而能列举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3]。
2.1人文精神缺失
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的物资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人文精神赋予社会精神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人文修养欠缺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工科学生语言和行为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行为失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高尚道德情操。
2.2 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科技教育价值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工科院校不重视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科大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工科高等院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少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无论师资质量还是开课数量都十分有限 [4]。
2.3 表达和交流能力欠缺
大学生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问题,尤其成为工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一道重要障碍。当下信息社会,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网络语言和广告文字铺天盖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字水平;同时,工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枯燥的科研实验和图表分析[5],没有丰富灵活的语言表达,更加剧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
3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培养原则
3.1转变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至上的功利导向观念,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就业情况[6],而轻视人文社科教育的思想氛围。所以,加强工科专业人文内涵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培养意识,明确大学的责任是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学术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3.2教学计划系统规范
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原则[7]。基础性和系统性要求文化科目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在与专业课程系统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自成完整体系,使人文精神贯彻到工科教育的各个领域。综合性是指工科专业的人文社科课程不应当是专业人文课程,而应当是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如科学史、工程伦理和技术人文等。
3.3课程体系有效实施
工科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之后,应当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保证有效实施。人文教育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效果缓慢而微小,成果也相对难以评估,就需要学校提供持续的资源保障,包括学校政策的支持,如加入人文社科课程的必修课;组织和经费保障,为人文课程的教材选择、开办讲座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采用合理的区别于理工科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和学时保障,人文课程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实施的质量,加大人文社科人才的引进和人文课程的学时才能保障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
4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人文内涵培养方法
4.1开展通识教育
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交通文化、交通历史、交通景观、交通法规课程等内容。学科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前人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前人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科研品德和学术精神。
通过与工科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加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工科学生受到人文学科知识的滋养,受到文科教师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在言行和思维方式中发生变化。
4.2教学方式多样化
加入人文元素进行教学,例如刘宝宏[8]通过易经八卦来阐述集合论中的集合、数制、关系、映射和组合论等概念,可以将学生从烦闷中释放出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
针对人文课程研究项目较少的问题,应当在课堂之外开展专题讲座和沙龙等形式的延伸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系列化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参加,收获作为成绩参考进行考核。
4.3与社会实践结合
社会在变化,人才在变化,工科专业的人文教育应当关注现实,关注学科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坚持学科品格和真理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相关文科社团中交流思想、培养特长和兴趣是对工科学生非常有益的措施。以交通工程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创办交通调查兴趣小组、交通规划研究社团,举办模拟项目设计大赛等。
5 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的竞争在包括工科专业在内的科技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竞争在创新培养和优质教育。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工科大学生走出社会很容易承受不住压力。曾说过一个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容易通过两种方式堕落,一是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二是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和人生追求[9]。工科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在设计院和建设单位工作,一部分从事其他职业,未必都是所学、兴趣、特长所在,因此多发展专业以外的兴趣和特长,不仅可以作为闲暇时舒缓身体和精神的活动,必要时还可成为工作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周礼正义卷19[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7256-257.
[2]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桂义.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2第14卷第1期.
[4]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段继红,王桂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重要性及路径[J].经济师:2011,12.
[6]侯菊英.理工科大学生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25-26.
[7]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
[8]刘宝宏.大学本科理工科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25-28.
关键词: 语文课 幸福 “自赏” “自选” “自足”
“让我们牵着手,去寻找幸福,你幸福我才幸福。”这是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洋溢着沁人心脾的真诚与感动,而又让人念念不忘的歌词,其中也透露出傅老大对“什么是幸福?”的认定:简单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有感动才是幸福找上门的生活。
“素质教育”推行了一些年,“减负”的呼声不断,可是家长们对孩子成绩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常常被分数“奴役”的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家长、老师齐上阵、想妙计、出高招,无限的学科题目瓜分着孩子们那点可怜而有限的精力。拼时间、压作业、打疲劳战压得喘不过气,本该充满朝气的孩子笑脸少了、眉头紧了、“老气横秋”了,问他们:“在学习上快乐、幸福吗?”看到的常常是气息凝重、沉默以对。
面对学生幸福感的缺失,面对课堂上难觅笑靥的面容,语文教师应该舒展教育智慧,引领学生学会书写“自赏”、“自选”、“自足”的幸福。
一、分享书香,助推成长
教师在与学生分享书香浸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学会赏识自己,在游戏和活动中,体验“自赏”的幸福。
读书是聆听文字海洋的交响,是灵魂深处悄然的成长。因为书如艳艳红叶,可擦亮求知的双眸;书犹潇潇春雨,可滋润干涸的心灵。读书活动或小游戏的开展可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学生找到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美国哲学博士詹姆斯提出的“补强法则”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语文教师可以用心创设各种系列的语文活动或游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创造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悦纳自己,从而获得赏识自我的幸福感。
教师可以开展书写“幸福日记”,发现、传递快乐活动(每天由一名学生写下在学校或班级里发生的自己感到最舒心的事情,第二天的学生在写自己的幸福日记之前,先阅读前一名学生的日记,再写可长可短的读后感,最后写自己当天经历的快乐片段);设立“优点大本营”“我也是一颗闪亮的星”活动(让学生在“幸福足迹”的本子上秀出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优点,相互鼓励,携手成长);师生共同制作“笑脸墙”(约定老师和学生每人拍一张或开怀、或腼腆、或灿烂、或内敛的自信照,晒在班级醒目位置的墙面上,并用浓缩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注上寄语);“我的节日我做主”绘制文化衫、郊游活动;慧眼识误游戏、制作心语卡片、举办阅读节系列活动、配乐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创意比赛、唱响幸福新年歌会、专题手抄报展示、课本剧表演、活用诗文PK赛、挥毫争做“书法之星”,等等,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对话和交往、释放童真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栖息在文学诗意的福地,沉浸在幸福的海洋。
二、注重倾听,释放自由
引领学生对老师指点的智力生活、学习内容,经过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慎重的排除,做出可行的自由选择。语文教师不是耳提面命,强制灌输,而是淡化痕迹,认真倾听,在一种轻松、和谐、自然的氛围中,润物无声地给学生“自选”的幸福。
“师生和谐的人际幸福也是生活中学生感到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个人幸福感必须在一个自由的精神状态下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发展在面临各种选择和可能性的时候才能呈现开放性,从而为连续不断地自我创造提供前提条件。想要唤醒学生的幸福感受力,必须伴随着自由,而不是伴随着强迫、限制,只有在不受外力的掌控,在一种非权威非批判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从多种可能性中自由选择出一种或几种,使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状态,形成积极的主观感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享受学习的幸福。
语文课堂上的“综合性学习”,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是促使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收获幸福的平台。比如:“狼”专题训练中,学生可以选择收集资料――在书籍、网络上寻找自然界中的狼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习性特点;可以选择加强语言实践――搜集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故事,在讲成语、说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可以选择提高阅读能力――在蒲松龄的文言文《狼》的欣赏、品味中得到文言词语的积累、行走人生的顿悟;可以选择提高思维能力――纵向的比较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工业时代,人们对狼的态度的变化,科学家和文学家对狼的评价的不同;可以选择摒弃过去对狼用有色眼光的评价,不一味地把狼看做是贪婪、凶残的化身,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以选择辩论:人类对狼应当是猎杀为主,还是以保护为主;可以选择审视自己:是以温顺“羊”的姿态做个好孩子,还是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让学生自由地选取训练的角度:查、说、听、读、写,辩,学生各取所需,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自然就提升了成就感、幸福感。
三、精神引领,积极暗示
教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尽快找到优缺点、找准位置,不眼高手低,不好高骛远,用勤奋来弥补不足,让“笨鸟”飞出自己的高度,去体验努力过程的快乐,用自主能力去守望“自足”的幸福。
学校生活中,优秀生是自信满满,老师高看,幸福常伴;而后进生是满眼灰色,方向不明,幸福难寻。一些不甘人落的后进生常被烦闷、失望包围,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怎样和优秀生缩小差距。语文教师可指导树立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比如诗歌背诵、字词默写、小组间分角色朗读比赛。引导他们适时地调整、控制时间,提高学习效能,让他们在简单易行的小事上,看到自己“行”,唤醒他们心底对自我的认可,学会接受自己,不忽略自己拥有的独特性。教师多观察、多谈心,确认他们实现小目标之后,在班集体内积极暗示,及时用激励的语言、醒目的光荣榜,放大肯定他们短时间内的成果,让他们被自信包围,进而帮助他们树立下一个短期小目标,这样聚沙成塔,会逐渐唤起他们心底的自主意识、成功感觉,提高自主能力,强化自主精神,学会自我体验、控制、实现、反馈、调节,对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让他们在坚持中守望自足的幸福。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要有幸福的细胞。”而我要说: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用睿智的大脑,发挥学科优势,把学生们智力生活中的“自足”、“自选”、“自赏”的幸福,汇成欢快的溪水,去润泽他们青春成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我是1990年回到中国的,当时给自己定了三个人生目标,可以说,这20年一直在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努力即成为一位国际型学者;成为国际型企业家:成为国际文化使者。我觉得:人如果想在某方面做得好,想挑战自己,只要每天花一小时做一件事,凭着毅力和悟性,几十年后一定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的哲学观
我祖籍浙江,很小就随父母去了德国,从幼儿园到大学,我都在德国的人文环境中浸润着。当然在家也跟母亲说家乡话。
我从小酷爱数学,从15岁开始就喜欢上了哲学,熟读了西方各家各派非常抽象的哲学著作,那些深邃却又散发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思想丰富着我,同时也深深地困扰着我,促使我开始考虑人生。我经常思索诸如人最初是从哪儿来?最后又往哪儿去了?如何能掌握宇宙的真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之类的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人之初一切是空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
19岁那年,因为读过康德的《纯理性》而为宇宙的真理、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所困扰,我背起背包,一头扎进美国西部的荒野之中。3个月游历中,我遭遇过五月飞雪、几乎把人冻毙的恶劣天气,经历过险些被熊袭击的恐怖之夜,在艰苦的野外生活以及生与死的考验中,我领悟到了那些苦苦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人生,就是创造意义的过程,也是找感觉的过程。
变化是宇宙的永恒真理,人只有适应变化,并主动去认识、把握和创造变化,才能更好适应和生存。
人有激情才会有动力和创造力,有智慧才能使人懂得如何善用自己的力量。
但在危机或者机遇面前,人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只有懂得冷静和自我控制,才能够运用智慧去争取成功。1990年我回到中国,来到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博士学位。在那几年里,我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各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其中老子的学说对我启发最大人的一切要从变化出发,不要害怕变化,要迎接并创造变化,这样才能把握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兵法中所体现的传统智慧,促使我形成了动态平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我的人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我把其精髓概括为:“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动态中求平衡”。变化提供压力也提供机会,而如何把握这种机遇,就看你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在实现你的选择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虽然万物在变化,但都是为了找到平衡。宇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不能失去平衡。所以,我是结合了东西方哲学精华,尤其汲取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后,提出“动态平衡论”。
我的华商公司标志很像阴阳,是我在飞机上设计的,寓意万物都在变化,但最终都在求平衡。这形象地阐释了“动态平衡论”。我在96年提出企业文化理论变化中求发展,动态中求生存。企业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给客户、员工、股东、社会都要创造价值,但各方利益点不同,学问就在于如何把握平衡点,把握度,才能双赢,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企业是滚动的球,作为个人要跟着球一起动,否则会摔下来,所以企业用人很简单:谁创造价值大就用谁,谁心理平衡就留谁。
“动态平衡论”带给我很多人生启示,其实人忙忙碌碌为什么?就为了心理感觉平衡。人生在世,静态平衡不可能实现,只能不断设计小目标,实现动态平衡。不管是植物还是有生命的生物,世间万物都要保持平衡。人们追来追去,就是为了一个平衡点,失衡就有可能失态,因为人的本性是善恶均有,再善良的人也会做坏事,再恶的人有好环境也会做好事。保持平衡是一件艺术的事,很难保持,所以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目标,是人生活的动力
因为我有东西方文化双重背景,我不过于强调民族主义。90年世界已开始出现全球化趋势,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欧共体对企业与物流的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立足中国,但最后还是要走向世界,所以每个地球人都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世界公民来看待,大家肩上的责任都是一样的,如环保、和平等。中国人想做一个世界的公民,首先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游戏规则,同时要帮中国树立良好的形象,形象要靠对方认同,而不是一味宣传“民族性”。
因此,我给自己确立的三个目标都带有“国际性”。
在大的计划指引下,我每年都做小调整,很快收到成效。1996年开始,三个目标的框架基本形成。在出书和写文章方面,当时我作为北大经济学院外国专家局最年轻的副教授,出版专著《企业兵法管理》;2004年出版《商战新论》。作为学者,我在德国大学里作为客座教授,专门讲授中国兵法,这是一门本科和研究生都会修习的课程。兵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自然成为我这20年不间断的研究课题;另外一个不停看书、研究的课题,是跨文化管理,今年下半年准备出版《中国与西欧企业文化研究比较》,明年上半年还准备出一本文化导向论的相关书籍。我还想在德国大学再开一门跨文化管理的课程。我已经意识到,跨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命题。
在经营管理企业方面,我最深的体会是:做任何事不一定要伟大、轰动,只要有意义、和别人有区别,即使是小事也可以。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找感受,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辉煌与否,而在于如何感受。这其实是我给自己的人生挑战,但挑战不能过大,要能实现,这样才易于把握平衡。我不追求极端,从没有过“我在这个行业要做到最大”的想法。我经营过十几个行业,从投资咨询与并购到贸易、做实业建工厂,金融,现在做文化艺术,跨度很大,每个行业都留下了我的痕迹;从国外到国内,我都有企业和工厂,而且还是国内惟一的一家上市公司的外籍董事长。我只是需要尝试,以普通人的心态去体验人生,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取向。
在文化使者方面,我94、95年就开始在北大搞文化项目,后来开始做大项目;德国汽车协会和中国汽车协会合作,今年4月组织中国各省画家去日本,以及其他省与省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在英国、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的大学和知名企业做报告时,倾力宣传中国文化,因为我觉得做报告是一个很好的表演舞台,一小时内你可以尽情发挥,这对于树立中国人的形象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的崛起是综合形象的崛起,如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品牌,受益者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我在德国长大,知道外国人喜欢听什么,人必须认知对方,知道对方想听什么,喜欢什么,才可能直抵其心扉。
40岁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比较一下我的40岁前后,40岁之前我总结了人生几大难:选择、自我控制、
平衡点的把握;40岁之后人生几大欢乐:追求灵魂解放、找到美的感觉,把握人生平衡。40岁之前结交朋友,看的是谁能给我带来利益,40岁之后,看的是谁能给我带来快乐。
40岁之前,我做事目标性很强,认为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无非就是事业成功。成就和金钱,多少都有些与名利挂钩。因为好奇心重,对各方面知识都很渴望,所以处于不断的体验之中,找的感觉就是事业成就感。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状况就是:把生活工作化,把工作职业化。
经历了人生的历练,40岁之后再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把工作生活化,把生活艺术化。现在,我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生活,比如前一阵子出国谈判,我就带着好朋友、助理和儿子一道,谈判工作几乎全部由助理承担,我主要带着朋友和儿子去旅游、度假。就这样,生活慢慢转向于品酒、聊天、赏书画、运动,捡起了丢失许久的爱好,旅游、度假、滑雪、高尔夫、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没有了具体的目标,只有大方向。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找到美好的感觉,其中最注重的是感情的经营。感情有三方面:亲情,友情、交情,人总会遇到困惑,需要和朋友交流,人的内心最终还是需要一种单纯和美好的力量,这样生命才有意义,才感到充实。快乐、幸福,愉快,归根结蒂是人的终极追求。现在社会发展过快,人对物质的追求过多,就会忽略感情的经营。而现代人最需要的是灵感与自由。因为人越放松,思想越容易提升,越容易把事情做得漂亮。而当人开始追求美好的感觉时,看事情的深度会不同,会抓到事情的本质。从知识的积累到经过感悟把知识上升到智慧,用艺术的感觉去体会,智慧产生的能量更大。心态转变后,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压力变小了,也更健康了,学会了如何不把压力转移到身体之内,这样压力就不会影响我正常思考问题。
虽已进入三四月,但赫尔辛基依然只有0℃左右,今天自由活动,要了解最本土的芬兰设计,那充满创意与时尚的赫尔辛基设计街区自然不容错过。25条街上分布着近200间设计商店、画廊等,在工作室与小店里穿梭,聆听亲自打理店铺的设计师阐述设计,实在是一件令人温暖、愉快的事。
作为世界设计之都,赫尔辛基的设计闻名遐迩。漫步这个城市,最不能错过的当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小巷中藏着的秘密乐园――赫尔辛基设计街区。这里聚集着各式各样以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古董店、画廊、时尚店铺和餐厅,从设计经典品牌到年轻设计师的创意工作室,林林总总,各有特色。
在赫尔辛基旅游局问询处,我们找到了最重要的“赫尔辛基设计街区地图”。这份地图分别用五种颜色把街区中188个店铺分成五类并罗列,设计简洁,清晰便利。想要了解芬兰设计,可以花上几年,也可以仅用一天,深度不同,但一样有趣。
在设计中融入情感交流
Artisaani小店就在旅游局问询处的旁边,虽只有20多平方米,作品却琳琅满目,有另类的首饰、靓丽的陶瓷、俏皮可爱的小皮包、或时尚或复古的衣衫长裙等。坐在收银台后边的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见我不赶时间,便笑容可掬地跟我唠起嗑来。原来小店已有30年历史,经营着大约60位设计师的纯手工作品,这些设计师大多为芬兰本土设计师,即便是外国设计师,也一定在芬兰生活了很多年。“我们的作品都是真正的芬兰设计,手工制作,所以很多游客都会经常造访我们这里呢!”
距Artissani小店不远,我在一家叫做Okra的小店停下步伐,应该是朝向以及北欧超大窗户的原因,这家小店的采光非常好,无论是台上摆的还是墙上挂的艺术品,都在光照下多了一分灵性。我自然地和收银员聊了起来,竟然惊喜地发现她是位设计师。Okra包含10位手工设计师的作品,眼前这位艾娃・乔克恩正是其中之一。她是个陶艺家,而目擅长中国景德镇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
乔克恩抚摸着作品,羞涩地说:“你一定认为我的作品和中国有什么渊源吧,其实只是因为阿拉比亚瓷器工厂在1945至1975年成规模地生产过,但玲珑瓷需要太多手工制作时间,人工成本过高,工厂放弃了这个部门和技术。我祖父家中有一整套玲珑瓷,于是我将它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从那时起开始了解它,时至今日,它成了我设计的全部。”乔克恩并没有去过中国,对于玲珑瓷的学习和设计都是在芬兰完成的。因为使用工具的不同,玲珑瓷传统的米粒镂空在乔克恩的作品里都变成了正圆形,加之烧制技术和材质区别,中国的玲珑瓷颜色发青,而她的作品更加白皙。
在乔克恩的作品介绍里,有一句话引发了我的兴趣,“我追寻的是情感,而非形式。”她递上泡好的茉莉花茶,“你看,我们用的都是茶杯,形状本应一样,但手工制作的特点便在于此,你的偏椭圆,而我的圆得更标准。我并不完全赞同美国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思・沙利文的著名设计理念――形随机能,设计的功能性虽然重要,但设计所带来的情感交流同样重要。比如这些茶杯,我希望使用者的手指划过这些镂空图案时,光线产生的手指影子能给享受茶香的他们带来更多回忆。”
听着乔克恩对设计融入情感的憧憬,握在手中的玲珑瓷茶杯也似乎有了暖茶之外的温度。
将再循环进行到底
这时,一位着装朴素的中年女性走了进来,戴着极有特点的黑框眼镜。乔克恩说,她也是十位设计师之一,叫焦安娜・托米斯特。托米斯特主要做首饰设计,最大特点是原材料的选择:一切都是回收再利用。她随手从展台拿起一件叫做“勺子项链”的作品,原来精美的坠子曾经是一把勺子;随后,她又指向另一条项链,竟然是许多形状相近的眼镜片经过打磨和印花后串成;再比如芬兰加入欧盟前使用的硬币做成的耳环、橡胶刷变成的戒指等,每件作品在美与实用的基础上讲述着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我平时爱逛二手店,那里有淘不完的原材料和灵感。生活购物也尽量选择二手商品,够用就可以了。”“够用就可以了”正是托米斯特的生活哲学。但她的作品只在Okra小店出售,因为在这里赚的钱已经足够生活以及抚养孩子。托米斯特掰着手指头,说:“我生活中不需要太多钱,有得吃,有得喝,并且只买必需用品。你看,我的手机还是非常老的Nokia呢,商店里已经买不到了。”在托米斯特看来,我们的世界已经拥有太多东西,不需要不断地寻找并使用新的,然后再扔掉。“你是想为环保做贡献吗?”对于我的疑问,托米斯特严肃地思考了片刻,托托眼镜,说:“或许吧,我没想那么多。只是希望减少浪费,并且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瞬间,我除了对托米斯特各种创意的钦佩,更对她的坦诚刮目相看。
抱有类似想法并付诸实践的芬兰设计师不在少数。Globe Hope就是一家专门使用再循环材料设计新产品的设计店。在芬兰,它是这个领域里最有名气的,因为使用材料广泛、经营品种多样。小店的内部装潢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货架和装饰物,全是回收用品。虽然破旧,却不影响美观。
“创建这个公司前,我在服装设计行业工作了13年。服装产业更新换代的加速以及质量的下降、对资源的浪费简直太惊人了,所以我决定撤离,做我真正想要的设计。”Globe Hope的创始人兼CEO瑟嘉・卢卡拉说,“所以在我的设计中,外观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是生态的,有道德的,生态化首当其冲。我更希望我的设计能给消费者在使用再循环材料时带来灵感或启发,让更多人为地球做一点点贡献。”回味着卢卡拉的设计理念,看着眼前用唱片做成的耳环、安全带编成的水壶套、键盘按键变成的冰箱贴、军大衣改制的时尚女包……不得不发出感叹,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美的追求,还是一种独特品位的象征,更是用实际行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体现。
无处不在的芬兰设计
一路上,接连路过气势磅礴的白教堂、建在地下的岩石教堂和别出心裁的静默大教堂,它们都地处繁华的市中心,但只要推门而入,瞬间便被寂静紧紧包裹,令人屏住呼吸,生怕破坏了那份庄严和抚慰人心的安静。想必这神奇的感觉与教堂独特的设计有关:内部环绕着弯曲的木材,没有玻璃,也并不宽敞,但只要拜访一次,此生便不会在记忆中消逝。
夜幕已来临,特地前往一家以维京文化为主题的餐厅。餐厅在芬兰著名的百货大楼Stockmann正门对面,内部的装潢、餐具的使用、服务员的服饰都仿佛把我带入那个只有在电影里才出现的维京年代。点了一份具有芬兰特色的三文鱼土豆汤,味美至极。
晚上9点,与赫尔辛基设计街区总负责人艾诺・维普萨莱恩约在获得全球最佳设计酒吧的A21会面,闲谈间收获良多。原来,赫尔辛基设计街区是一个独立组织,与旅游局合作办一些活动,但政府对街区的运作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和扶持。政府与街区会员间互动、沟通,利用会费组织各式各样的设计活动。比如两月一次的Late Night Shopping。由于芬兰的资源有限,小设计店无法承受晚上长时间营业所产生的费用,因此他们通过这个活动让人们在特定时间慕名前来购物,发挥价值。而一年一度的赫尔辛基设计周也同样是街区的亮点,街头巷尾充满各式各样不拘一格的设计,从传统设计到工业设计,无论是时装秀还是音乐会,全程贯穿其中,这里也成为各类设计人士和设计公司扩展人脉的平台。
问及街区将来的规划和目标是什么,维普萨莱恩轻松地说:“希望我们的街区让赫尔辛基变得更有意思,让国外的游客们觉得这是一个充满设计的城市,也让我们国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更好的了解。购物不仅有Stockmann、Sokos这样的大型商场,还有许多性格鲜明、特色突出的小店用于体会和选择。”这样的憧憬,实际、具体,没有华而不实,更没有“野心勃勃”,但细细品味,充满了对人的关爱,这也许就是芬兰设计的本质之一吧!
特色店
Astia Taivas:50年古董店
位于Uudenmaankatu街13号的AstiaTaivas是一家古董店。这家有些狭小的店里摆满了各式瓷器和玻璃制品。AstiaTaivas已有50多年的历史,花上45欧元你就可以在这里买到Arabia在60年前生产的茶杯组。
Design Forum Shop:最大的设计师展示商店
Design Forum(芬兰设计论坛)从1875年开始就作为推广芬兰本土设计师的一个平台。Design Forum Shop则是赫尔辛基最大的设计师展示商店。店内主要分为两区,零售区和展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