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范生小学实习

师范生小学实习

时间:2022-10-26 10:1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生小学实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范生小学实习

第1篇

前往金龙小学为期四周的实习。在实习期间,让我重温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感受到了教学工作的明快节奏,亲身体验了初为人师的喜悦之情。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东西,遇到了一些困难,也看到了自己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我觉得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把一个五、六十人的班集体管理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事,所投入的时间和精神就像海里的水一样,不可斗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也有各自的薄弱环节,要把每个学生都教成优秀生,谈何容易!所以,老师的工作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初次登上讲台,难免紧张、慌乱,幸好科任老师的指导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有时候课堂纪律很乱,要不是指导老师在维持,我们真的无法顺利讲完一节课;有时候我给学生写的练习题太难了,指导老师都一一给我指出来,教我如何修改,怎样引导学生,每一步,指导老师都很详尽地给我们分析、讲解。我从自己的上课和老师的教学过程两者的对照中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表情不够丰富、语言不流利、声音太小、没有抓住重点、不懂得吸引学生听课、没有引导好学生进行思考、没有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板书不够规范……尽管我们的实习情况如此狼狈,但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指导老师的支持,我们全班同学对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变得更坚定。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对新事物、新问题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老师给他们讲课的时候尽可能形像、生动、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还不能尽讲,更主要的是不断引导他们、启发他们,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协作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我都觉得认为自己对小学生是比较有耐心的,也从他们的童言稚语中发现:小学生都喜欢被表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就是不喜欢被约束。因此,老师通常采用表扬某些表现好的同学来约束其他同学,让其它同学向他们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学生都以班会的主题题目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样就可以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性格方面,这样也为我们管好学生奠定了基础。

在实习期间,我也组织了课外音乐活动,课外活动主要是发展和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意愿,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以学生为主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音乐活动中。

在他们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中,我实习教师积极的帮每一个班级排练出节目,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节目,使的整个校园的都有音乐的氛围。本校的各位领导、老师也给于我们很大的鼓励和表扬。在我们实习老师自己表演的节目中,本校的领导、老师、学生更是给予更大的肯定,也让我们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成就感。也证明了,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从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中获益良多,他们的指导犹如春风化雨,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如沐春风,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他们的欢声笑语、一举一动都十分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第2篇

关键词:置换脱产研修;顶岗实习;高师院校;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贵州省‘国培计划’实施效果跟踪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12C125)的研究成果之一。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项目的有效实施,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力量,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推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加强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1、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提出及意义

贵州省“国培计划”分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集中培训项目和远程培训项目。其中“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从农村基础一线遴选骨干教师到贵州师范大学和贵阳市优质中小学参加为期两到三个月的脱产研修,二是从贵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参训教师所在的乡镇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原则上2名师范生置换1名农村骨干教师。该项目在同一时间实施,将教师培养的两种不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原来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的教师培养体制有了新的变革与发展,这对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有着突破性的建设意义。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按照“互动双赢、提升质量、促进改革”的设计理念,采取分阶段、立体式的新型培训模式。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分“集中研修+跟岗研修+总结反思+跟进研修”四个阶段实施。通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带动和引领校本教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探索和建立高师院校、教研机构和城市优质中小学的联动机制,推动高师院校与城市优质中小学和乡(镇)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资源共享、长期交流、服务农村中小学的目的。在师范生职前培养方面,“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作为服务基础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平台,为师范生提供了一次丰富人生阅历、接受社会检验的机会。师范生在学生时代能有这种实践平台和到基层一线去实践的机会非常难得,在基础教育一线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为将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2、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探讨

在开展“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之前,贵州师范大学师范类学生的实习工作通常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管理模式,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主联系实习学校或参加所在学院组织的集中实习,实习时间通常为一个月。为了紧密结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贵州师范大学调整了师范生实习计划,经过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制定了“教学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临阵强化+乡镇学校顶岗实习”三维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师范生成才做好充分准备。

2.1教学技能大赛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为配合“国培计划”的开展,我校举行了全校规模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作为顶岗实练兵。对此学校要求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必须报名参加,其他年级的同学可自愿报名。比赛围绕说课、讲课、评课和现场提问四个环节展开,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参赛选手认真准备、精心比赛,经过班内评比、院内评比,最后选拔出各学院的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教学技能大赛。参赛的师范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提高了教学技能,逐渐掌握了基础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2.2顶岗实习临阵强化

我校组织顶岗实习师范生在开学前一周返校,加强顶岗实习临阵强化训练。所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提前摸底、弄清需求、优化方案、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承训学院首先切实严把基层教师受训需求,突出需求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其次切实严把师资关,在学院内遴选优秀的学科教师,并结合在贵阳市优质中小学聘请理论与实践结合、学识与人品双馨的名师参与培训与指导工作,围绕教学技能和班主任管理两个模块培训顶岗学生;最后顶岗实习师范生针对说课和讲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分别进行5-8分钟说课和15-20分钟讲课的考核,如果成绩不合格,则进入下一轮考核,通过以后才能参加顶岗实习,以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

2.3、乡镇学校顶岗实习

2010年我校选派了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1年我校选派了1073名2008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2年我校选派了1076名2009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置换离岗研修的教师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正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三年时间里,我校顶岗实习生分别派往全省10个项目县的168所乡镇中小学,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分别由顶岗学校教师和我校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对顶岗师范生进行跟踪指导,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培养。作为顶岗实习的师范生,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直接与基层中小学的师生面对面,既丰富了书本知识,又服务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价值体现

3.1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顶岗实习师范生在进入顶岗学校以后,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听课、备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辅导等循环往复的实践锻炼中,探索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途径;在进行班级管理、组织学生课余文化体育活动、思想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家访的班主任工作中,组织管理能力获得提高,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在顶岗实习中,通过各种实践策略,实习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师执教做好准备。

3.2师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得到加强

数月的顶岗实习,师范生在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诠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外,在顶岗实习中,师范生要想经受住社会的检验,则必须承担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即与他正从事的教师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责任逐步形成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进而升华为教师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将在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奉献等各个方面影响着顶岗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不管是师德教育方面还是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得到加强。

3.3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虽然“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引起了我校教学计划的变动,影响了部分师范生考研、论文设计、家教等预定计划,但是学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义务,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在学校的所学,拿到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去检验。另外,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什么地方最缺什么类型的人才,哪里才是大家真正可以很好发挥价值的地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一方面会对顶岗实习有更深的理解,会对基层的情况有切身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一场“炼魂”工程。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接受锻炼,可以促进师范生认识农村、了解国情,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将农村基层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与师范生顶岗实习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要做到周密安排、科学实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就能够真正达到实效性。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承担所顶岗位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积极参加实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及其它行政事务工作。在顶岗执教的过程中,他们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在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协调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顶岗实习锻炼,扎实地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即将奔赴教师岗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

http:///cms/zxxg-gjsyxxm/584.htm.

[2]卓毅,刘军.置换脱产研修模式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给力[J].大家,2011.(18).

[3]赵红亚.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作用、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第3篇

过去的师范生培养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许多高师院校存在着重学科理论轻教育实践的培养模式。这些学校非常注重对学术性的追求,教师们在努力探索学科专业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师范生传授这些新知识,师范生大多是掌握了学科的新知识,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却被忽视,有些学校虽然也教给学生教学技能,但大多从理论层面分析教学技能,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表征得不到较好地体现。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比如:201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都提出了要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技能培养有了新内涵,即教学技能培养应体现实践性特点。实践性是指要加强实践教学,真正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具备实践素质。通过实践训练,应让师范生达到如下标准:能开发与使用课程资源,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会编写教案,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运用自如,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能利用媒体传递信息展示所学对象的形态、特点、结构、性质或发展变化过程,能进行恰当的提问,能与学生有效地交流、合作与沟通,能利用黑板以凝练的书面语言和图表、简笔画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在课上能很好地进行课的导入和结束,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的始终。以上教学技能理应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师范生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还不够充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存在弱化的趋势。如果教师的职前培养不达标,就会影响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怎样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反馈的信息是:高校师范生成才周期过长,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这样的反馈会让我们想到这样的问题: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到底训练了什么?联系高校实际,经过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存在如下六方面的问题:

(一)师范生在思想上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许多师范生有过不想当教师的想法,再加上很多师范生要“考研”,因此,教学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高校师范生高估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认为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层面,教中小学生绰绰有余,想当然地以为中小学教学既简单又容易,在实习之前随便上讲台练一练就能进课堂上课,从而导致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

(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够扎实

多年来,高校师范生非常重视“三字一话”的训练,但是,“三字一话”并不等同于教学技能。首先,从教学的角度看,只要师范生练好了粉笔字,其钢笔字、毛笔字完全可以胜任教学的要求。而实际上,粉笔字恰恰是师范生平时练习得最少的字体,许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课堂上的板书不仅不美观,而且还出现了错别字。其次,教学语言训练力度不够,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但师范生“三字一话”中的“一话”训练仅仅是普通话训练,距离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再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还应包括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呈现等方面,它们要比“三字一话”显得更重要,但却缺乏应有的训练。

(三)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素质缺乏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验,重理论轻实践,有的虽然到中小学的课堂上听过课,但自身素质有可能离中小学教学的要求相差很远。这样的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的教学,可想而知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往往很多时候为了操作方便,学生的某一学科所有的教学技能都让同一位教师指导,并且训练中没有聘请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严重影响了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四)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够到位

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是培养和提高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受实习时间有限和实习基地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还不够到位。许多师范生在学校简要试讲或微格教学后,就进行分散实习。而分散实习很难保证每个师范生都真正进行实习,即使每个师范生都进行实习,高校的指导教师很难对分散实习的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而很多实习学校往往让实习生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实习生能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但由于教学技能训练和培养的欠缺,会导致实习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师范生的教学视野不开阔

教学视野不开阔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只关注自身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比较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能力的发挥,比较重视教师作用的张扬,潜意识中把课堂作为教师表演个人学识的舞台,忽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创新。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谁能告诉老师”“谁能补充”之类的教学语言。实习生的备课和上课常常围绕“教师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很难纠正实习生潜意识中的“教学就是考验教师的教的能力”的错误观念。现代教学观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而实习生表现出来的教学观念的滞后着实让人担忧。

(六)师范生的教学管理能力较差

师范生实习时过度强调学生听话,要求课堂安静,这是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表现。每到实习时常听到实习生埋怨:实习班级的任课老师没去,学生课堂纪律乱,没法正常上课。很多实习生总是强调学生不听话,纪律差,而不去考虑是否是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课堂上如何管理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每一个实习生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实习生很多时候需要想:为什么学生不爱听自己讲课?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学生是否能听明白教师所提的问题?实习生要与学生多交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否则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

三、消解师范生教学技能教育改革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素质,必须从如下六方面解决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认识

高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让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乐于当教师。要让师范生认识到,无论是“考研”还是参加教师招聘,教学技能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在教师招聘的面试环节要考教学技能,让考生讲课或说课,即使“考研”,毕业以后也要参加教师招聘,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不再安排教学技能训练。也就是说,如果错过了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会失去训练的机会,直接影响其在教师招聘时教学技能水平的发挥,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教学技能的掌握是两码事,文化素质高并不等于会教学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参加教学技能训练。

(二)全方位地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传统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备课技能;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演示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板画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导入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结束技能)。高校师范生不能仅掌握以上技能,新课程背景下还应拥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技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技能、交流、合作与沟通技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首先要抓好基本功训练。高校师范生通过书写技能课、教师语言课和美术课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书写技能、语言技能和绘画技能,学生每4—6人为单位,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负责各组成员课后书写、语言和绘画技能训练的指导和监督,直到组内每位成员的基本功合格为止。其次要搞好实训教学。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在学科教学法课上,应结合学科特点对以上教学技能进行全方位地训练,从而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三)强化指导教师队伍的实践素质

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传统的高校封闭培养教师转向开放的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充分利用地方中小学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校内培养和校外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高校既要聘请校内指导教师,也要聘请校外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在高校有指导教师,在中小学也有指导教师。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让学生在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要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要让高校指导教师定期去中小学听课、上课,加强与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指导师范生;另一方面,高校要聘请校外指导教师,把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名师请到大学的课堂上,让他们为师范生上教法课,指导其备课、上课以及说课等技能训练,同时高校指导教师要跟进学习。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协同创新。

(四)保证师范生的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注重教学评价。学科教学法课要求每一个师范生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专项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写好有关教学内容的教案、说课稿,课下让每一个师范生反复练习,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课和说课,组内成员要进行评价。课上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检查和指导,也要进行评价。每一个师范生还要进行自我评价。师范生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师范生的自我评价要以较高的权重量化作为技能训练的成绩计入该门学科教学法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每项技能培养和训练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素质。

(五)促使师范生拥有宽广的教学视野

要让师范生真正把握教学概念的内涵,认识到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双边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要改变“教学就是考验教师的教的能力”的错误观念,备课和上课要围绕“学生怎样学”来展开。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任务、内容,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师范生要拥有宽广的教学视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既要关注自己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六)加强师范生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质量提升;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必须根据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的需要。为了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提出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意见”。可见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审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本研究对福建省师范院校中有开设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和网上在线填写等形式,获取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58份,有效问卷达到93.48%。调查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到实践教学重要

但实践能力弱师范生对问卷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237人选择“很重要”,占91.86%;12人选择“一般”,占4.65%;9人选择“不重要”,占3.49%。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范生清楚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对教育实践基地的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的访谈,多数校长和教师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当前师范生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绝大多数被访者提到“要给师范生多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一些空话套话”“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等。调查结果表明,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的培养要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

(二)实践课程学时安排不足且内容单一

师范生对问卷里“实践教学课时是否足够?”这一问题的回答,240人选择了“否”,占93.02%。对“你认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否丰富?”222人选择了“否”,占86.05%。数据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偏少,课时不足,内容单一。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要适当增加,给师范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师范生访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师范生认为一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小学教育实际联系不紧密。与小学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访谈时,很多教师提到一些课程脱离当前基础教育实际,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小学教学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使师范生能更好胜任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三)学生教学实习时间短课时严重不足

师范生对“将教育见习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小学见习实习”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下:“赞成”的225人,占87.21%;“无所谓”的21人,占8.14%;“反对”的12人,占4.65%。可以看出,多数师范生认为要将教育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对第四年下学期为期4周的集中实习调查表明,师范生认为实习课堂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很多师范生实习期间只上4-6节课,个别师范生才上2节课。对小学实习实践基地的调查和访谈情况表明,师范生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课堂调控能力比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缺乏教学机智。

(四)师范生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从教的核心技能,是从教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项目的教学技能展开调查,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不可否认,师范生“三字一画(话)”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说明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对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基本功的训练还是比较重视。但是,大部分师范生在实习时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上课时只“顾教案”不“顾学生”,只是把教案中设计的几个环节“读”完而已,无法充分利用自身情况、小学生实际情况、课堂气氛等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就地取材,一旦小学生出现异议,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与实践基地一线教师访谈时,许多教师指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薄弱,无法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形式等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培养目标中,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导致实践教学方向不明,随意性较强,形式化现象严重。再次在对实践教学理解上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学基本功训练,有些人则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育实习。事实上,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包含了各种从教的基本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目前遗憾的是实践教学所包含的这几个部分都是单独开设,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没有整体规划。由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杂乱,各部分不能有机整合起来,造成无法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整体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实训脱节

实践教学与小学实践基地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平时很少与实践基地联系,缺乏双边互动,沟通交流严重不足。师范院校一般在需要见习、实习时才联系实践基地小学,根据院校单方的计划需要安排见习或实习活动,致使实践基地的小学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很多基地小学被动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被动接纳实习生,缺乏积极主动配合,使得师范生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很多小学校长和教师担心师范生缺乏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打乱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产生不大愿意配合的情况。另外,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偏大,指导师范生实习增加额外负担。一些家长认为师范生经验不足,课上不好,也管理不好班级,影响孩子学习,就会到小学提不满的意见。这些都是缺乏与实践基地常态化的联系,师范生很少到小学进行各项实践锻炼造成的后果。

(三)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指导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很多任课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缺乏亲身体验。调查表明,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对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小学生心理特点、规律不是太了解;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熟悉;对小学教材和教学方法鲜有研究。教师的教学过于理论化、教条化,脱离小学教育实际,难以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此外,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工作量过大,既忙于教学又忙于科研,安排指导的师范生数量过多,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师范生,不可能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只能以集中的形式对师范生进行一些纲要性的点拨,无法做到具体、深入。再加上工作量计算不合理,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肯定,降低了积极性,导致在具体的见习或实习指导中,教师一般以完成任务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效果。实践基地校的小学教师指导工作热情不高,有的小学教师只是让师范生帮忙批作业、改试卷、管理学生自习,并没有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方面的认真指导。

学校和系没有形成对指导教师的完善监督体系,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监管到位。实践教学一般是在实训室或小学实践基地开展,学校往往缺乏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评估,指导教师没有到场,或者有到场但没有进行指导,院校都很难把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制定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既简单又没有严格执行。有的师范生经常不去见习或实习,不去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抄袭网上资料应付了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很多师范生并没有真正到小学实习,而是呆在家里复习考教师资格证、考编制,或者攻读专升本的课程,实习成绩鉴定托关系找小学签字、盖章,师范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升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教学

五年规划首先要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实践教学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综合体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在全面梳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基本技能实训、毕业论文撰写、社会实践等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需要经过论证,制定实践教学五年规划,明确五年实践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指导方法、时间安排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共同讨论,编制《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南》,让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师范生都清楚地了解五年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时间安排,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做到与理论教学双向互动、共同跟进、交叉上升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相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两者共同构成整个课程体系。其次,实践教学重在实践力度上。实践知识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实践就能获得。因此,在时间安排上,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小学教育五年学程中。在全程实践理念的指导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实践教学时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浓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类课程,增设教育调查、模拟教学等实践课程。把实践教学有序、系统地贯穿于全学程,使师范生从感知性见习———逐步熟悉性见习———比较熟悉性见习———模拟教学———集中实习———顶岗实习,五年从不间断。这样可以让师范生置身于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感受教育情境的真实、丰富和不确定性,观察、思考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全程体验小学教师的角色。

(二)建立校校合作关系,与实践基地常态化对接

高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建立校校合作关系。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而小学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两者可以互补。小学教育专业要办出专业特色离不开小学教学实践;而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小学实践基地校,可以参与课程开发,参加学校管理,与小学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这是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的动力源泉,而小学的教育实践也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与实践基地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合作关系,减少了小学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为师范生提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机会。师范生到实践基地小学参加教学实践,在本专业教师和小学教师双重指导下,学习教学设计、说课、评课,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评定、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受到锻炼,快速成长。此外,将丰富的学术资源向小学开放,邀请实践基地小学教师参加师范院校的科研活动,利用学术资源优势,为实践基地小学教师接受前沿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专家型小学教师创造条件。学校与小学实践基地的校校合作、彼此帮扶、共同提高,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深入小学教学一线,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师资

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倡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临小学,充分了解小学实际,才能懂得如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小学听课、兼课,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教育理论与小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反思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还要经常深入小学调研,努力把科研与小学实际紧密结合,提升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聘请小学优秀教师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兼职指导教师。优秀小学教师给师范生上课,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次,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的校内资源,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骨干教师形成合作共同体,共享资源,面对面学习、交流,既能感受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小学骨干教师也能在专业教师前沿理论指引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全程监控实践教学过程

学校要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成立教学评价机构,全程跟踪实践教学,组织专家设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定期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务处要牵头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系部领导、学科带头人及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等组成,宏观指导、调控实践教学,实施考评工作。各系部负责做好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协调校内外组织联络工作,使实践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同时配合教务处搞好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要有效监控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需要颁发实践教学的一系列过程性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等。还要制定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如实训室工作制度、教育见习、实习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等;编制实施实践教学的配套资料,如实习报告、教学技能训练手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实践手册等。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的资料都应按要求认真完成,归类建档,统一管理保存,从规章体系上保证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并严格执行、全程监管,才能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正常运作,使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要成立以专家和老教师为主的教学督导组,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督查,促进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专业教研室负责详细了解、检查和掌握实践教学进展情况,保证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践基地小学、师范生、督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及时反思,以提升后续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样的监控、指导、反馈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在改进中不断提高、在动态中不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英.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庆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5).

[3]范丹红,严文清.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4]孙宝源,郭海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5).

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师范生教育;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56-02

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群体,在社会的发展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重要场所,高校师范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部在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编写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加强师德培养

教育部在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师教育中要注重师德的培养。然而,当前的师范生课程体系中,直接涉及师德培养方面的课程极少,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所体现。

因此,各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一批优秀的教育专业与中小学教师,共同编写师德教育课程。在编写的过程中,应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全面塑造师范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术大师

中国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的信条。虽然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借鉴性。通过调查发现,所有著名的师范院校,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都是非常高的。鉴于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真正的学术大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可以邀请教育领域内著名的专家或学者来学校为教师做学术报告,使教师们在感悟名家风采与学术魅力的同时,学习新的研究理念与经验。

2.加强与著名师范院校同行们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学习他们优秀的经验、方法以及理念,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及时关注教育领域热点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寻求解决策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4.教师队伍内部也应加强在学术研究上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实现共同进步。

三、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被认为是教师教育中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习时间的长短,在某种程度上将对师范生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只有8周左右,相对短暂。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则远远超过这一时间:美国许多高等院校除了安排师范生进行临床教育实践与现场教育实践外,还安排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教育实习,让师范生到社会和中小学去,进行全面的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法国自1983年开始,教育部便规定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英国的师范生除了在校三年期间进行12~15周的教育实习外,大学毕业后,还要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苏俄师范生教育实习不仅贯彻师范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且教育实习时间高达17~19个周。

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师范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师范教育质量的成败,也将对师范生未来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师范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诸如说课、板书等方面的技能;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创造各种机会,如可以通过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2.积极阅读教育名著,提升理论知识的积淀。由于教育名著比较晦涩难懂,大多数师范生不愿意去读,这对于师范生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的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的积淀,比如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将自己读过的教育名著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3.提高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要尽可能的举办类似于创新实践型项目的申报活动,并进行大力宣传,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意识;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最后,学生要积极关注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并结合自身实际去尝试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

五、加强和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当前是一个高度开放、信息十分畅通的时代。封闭自守,只能走向衰弱和倒退。师范生教育是一项十分神圣、十分重要的事业,更要打开大门,加强与国内甚至国外著名师范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师范生教育事业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著名师范院校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借鉴他们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成效明显的做法和策略,并结合本校实际加以改造和利用。

2.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充分了解他们对未来教师在专业素养、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并认真予以参考。

3.认真听取社会大众对师范生培养的建议与看法,并据此及时的调整师范生培养方案和模式。

六、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此,笔者把专业认同感界定为:师范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前景所持的态度与看法。只有当师范生对本专业以及教师行业产生浓厚的认同感,才会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才能逐步树立专业自豪感。然而,当前许多师范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学习上重视程度极低,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十分低下。

师范院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对本专业与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此外,还应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师范生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从而使他们对于教师职业有一个全新认识,继而塑造他们对所学专业及教师这一职业的自豪感。

师范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未来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各师范院校要克服当下面临的种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师范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师范生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课程,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全面认识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了解当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全面提高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适应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

首先,小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全科型教师。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主要采用分科培养的方式。但在发达国家,则将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综合性职业,普遍实施全科性培养。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现象日渐突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始被我国教育界所关注。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专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2011年,浙江省将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纳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开始实施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型教师的政策,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两年的定向培养,计划在2013-2017年间培养大约5000名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1]。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教育实际,要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2]。其次,小学课程的综合性需要全科型教师。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201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小学教师应当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3]。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融合相关学科课程,突出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但是,当前小学综合课程的实施还存在着综合性师资紧缺的问题,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为小学课程的综合性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二)适应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依存度不断加深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巨大的科技文化力量,所有行业的科技成果、尖端技术和文化产品基本上是用英语发表的,自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许多非英语国家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在我国,2001年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开设英语,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从而深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和水平。但是,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乡差别大,农村小学师资不足,英语教师兼职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任课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英语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甚至不懂单词的正确拼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加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及其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是推动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英语教学技能是教师顺利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行为方式,是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是可观察、可描述、可训练的。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的技巧并不是需要某种特别天才的艺术,但这是需要教导的一种专门技能,正如教医师学习他的技术、教音乐家学习他的技术一样”[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改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为主要任务,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5]。小学英语新课改理念的贯彻、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保证,都离不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因此,加强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成为了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着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影响到技能训练的成效。

(一)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学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是全科型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当多的师生对此还不够重视,认为语文、数学才是小学的主科,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相应的教学技能,而英语是“副科”,特别是现在的农村小学基本上不开英语课,因此,师生不愿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英语教学技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科型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功利化趋向,为的是毕业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他们缺乏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动力,加上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存在排斥情绪,这必然会影响到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学习掌握。部分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情况了解不多,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更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隐性影响,课程授课与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相脱节,必然影响到师范生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

(二)英语教学技能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实践性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来实现。教学技能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师范生发展自身实践性知识、形成个人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6]。目前,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中,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表现出“全”的特点,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职业技能类的课程更少,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只有“小学英语教学论”,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对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的课程,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等,大多是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论”课程中,但由于授课时数少,全面训练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目标也就难以落实了。“小学英语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其内容既涉及到教育理论知识,也涉及到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该课程大多由英语学科的教师来授课,他们在教育理论素养和小学教育实践经验上相对缺失,加上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师讲生听”的知识讲授方式,忽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从而制约了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教育实践时间少,教学经验积累不足

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实践锻炼。吴刚平教授在《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没有教育经历,是很难谈得上教育经验的,教育经验又是在教育经历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7]。但是,目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基本上仍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实习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便是教育实习,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诸如“了解教育实际”“巩固专业思想”“检验所学知识”“培养教育能力”等表述十分宽泛,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发挥目标的指引、激励和评价功能,容易导致教育实习目标流于形式。二是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一般是8-12周,且集中安排在毕业学年进行,除去第一周的见习和最后一周的实结,实际实习时间仅6-10周。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很难保质保量去完成“全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指导课外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等实习任务,不利于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三是教育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多数学生都做不到“全科”实习,主要还是侧重在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上,即使是教学实习也主要是放在语文、数学的教学实习上,英语等其他学科往往被忽视或是“走过场”。四是教育实习指导不到位,许多高校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所选派的指导教师囿于个人的学科背景和对小学教育的了解,一个人很难有效做到对一所实习学校几十名实习生进行“全科”性的实习指导,不利于师范生对小学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

三、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策略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要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训练方案,强化教育实践,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水平。

(一)丰富英语教学技能内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通过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来实现的。专业技能课程涵盖了从事小学全学科教学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专业技能,突出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特色[8],是衡量全科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实践活动指导技能、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等。与传统小学英语教师相比,新课改对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要求更高,以往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需要,丰富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涉及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一般教学技能,而且有专业教学技能。在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对全科型小学英语教师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的课程比重进行合理设置。第一,拓宽基础性课程,加大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让师范生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具体化教学,做好小学生英语启蒙教育和兴趣引导。第二,调整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结构,增加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性内容。根据小学英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进行适当整合,增设与小学英语课程相对应的综合技能课程,允许学生“学有专长”。第三,强化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练习与实践,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定期组织检查汇报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促进师范生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掌握。第四,强化小学英语教育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结合起来的机会,加强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锻炼。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先进手段。认知心理学认为,多重感官的协同认知比单一感官认知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9]。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集声、文、图、像于一体,通过多形式、非线性呈现教育教学信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因此,在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中,不能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技能训练手段,而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起来,采用最恰当的技能训练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效。微格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它集合了教学理论、视听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可对复杂的日常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简化,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记录,给受训者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使受训者对自身教学技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技能,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水平[10]。除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外,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分工合作学习和小导师制等教学方法。根据技能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选择优秀学生作为班级小导师,由其负责带领班级同学共同学习训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使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效果最大化[11]。

(三)坚持以实用实效为导向,优化技能训练方案

加强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为此,必须坚持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南,以实用实效为导向,将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纳入到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科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2],强化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应包括英文口语技能和书写技能的训练,要求师范生能正确掌握英文口语和书写规则并正确演示;还应包括英语歌曲教唱技能与游戏组织技能的训练,培养师范生学会哼唱或改编数首英文歌曲,对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游戏和活动进行设计;还要特别重视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的训练,培养师范生掌握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具备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技能,并对教学及时反馈和评价,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技能训练方案的设计,既要注重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也要注重特长生的发展,在“全科”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学有所长、练有特色。同时,要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不断优化英语教学技能训练方案,丰富技能训练内容,创新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探索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新路。

(四)立足教学技能训练实际,强化教学实践训练

第7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教育;高校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74-01

21世纪师范专业的人才质量是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四部门《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颁布。国家也相继出台系列文件,要求各部属师范院校加强对免费师范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阶段。因此,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顶岗实习支教”是指具有师范专业的高校在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选派教师进行实习组织指导,对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来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实现实习和支教一举多得效果的实习方式。建设顶岗实习基地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是师范院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是保证师范生顺利实习、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高校、政府与基层学校共赢的有效途径。

二、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师范生顶岗实习, 是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于2002 年春开始实施的一项教改探索,经过五年多的实践, 该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此模式有效支援了西部教育师资, 同时有力推进了高师生实习制度改革。教育部于2006 年6 月在西南大学召开了支教实习专题研讨会, 让全国符合条件的师范类高校推广这一模式。目前西南大学的支教实习规模也由2002 年春的10 名增加到目前每年300 人;实习基地由最初的重庆市奉节县冯坪、九里、太和等山区初级中学扩展到渝、川、黔等省(市)50 多所农村乡镇中小学。在免费师范教育实施后,学校决定所有免费师范都参加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在具体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实施方式。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主要指县以下的乡镇中小学校)建立“顶岗实习支教基地”。该基地在西南大学和当地教委(教育局)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原则上,每个基地县建立10所左右顶岗实习支教基地,基地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将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基地提供全职的教师岗位,安排西南大学选派的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西南大学每学期从三年级或四年级师范专业本科生中选派优秀学生,建立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实习小分队并进行专门训练,定期、定向、定量分派到“顶岗实习支教基地”。

(二)顶岗实习过程及内容。在顶岗支教的实习的一学期过程中,师范生要进行的工作有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究、协助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当地开展文化科技赶场活动或文化科技推广主题宣传活动等。顶岗实习的广泛开展将为免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三)对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西南大学出台了多种政策鼓励师范生参加顶岗实习。在顶岗支教实习中被评为“优秀实习生”的学生,在学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时享受奖励积分3分的政策倾斜,参加顶岗支教实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享受奖励积分2分的政策倾斜,实习学分可以冲抵选修课学分。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设立了专项顶岗实习支教经费。

总之,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的背景下,如何采取好的模式来更好地配合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学生在实习基地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设计与组织、学生教育与管理,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通过顶岗实习也能提高农村基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基地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基地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推动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免费师范教育中教师培养新模式,实现教育专业水平和学科水平同步提升。同时,形成一种农村学校积极为大学提供教育实习和教学改革实验的基地,大学为农村学校提供培训、教研、咨询等多样化支持服务,大学与农村学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因此,在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高校践行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是对师范生培养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院大学出版社,1995.

[2]杜炳志.对新形势下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51-253.

第8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3-03

新建本科院校前身多为师范专科学校,有着历史悠久的师范教育传统,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则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指出, 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师范生的职业定位为中小学教师,因此师范生除了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之外,还应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能力是能力的一种, 它是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是一个由多项能力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主要涵盖教学、班级管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三大基本领域。[1]教育实习则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可以集中反映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主要方式

(一)集中教育实习

集中教育实习主要是由各院系各专业制订实习计划,联系实习学校,通常以学科(专业)为一个小组到中小学进行实习,大部分院校会有驻校的带队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是新建本科院校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教育实习方式。

(二)开放式教育实习

学生在规定的教育实习时间内,自行联系实习学校进行实习,由实习学校进行指导并评定实习成绩。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再接受验收试讲,最后学院结合实习学校意见给出实习成绩。这种实习方式随着新升本院校去师范化趋势而日渐普遍。

(三)顶岗实习

实习生根据“国培计划”或“区培计划”要求,到实习学校顶岗置换需要到师范院校进修的教师,陈文涛、刘霄指出:这种实习模式的做法是让师范院校的学生实习之前,首先按照模拟实习的要求经过一阶段的岗前培训,然后下到农村中小学顶替原教师岗位,承担一个学期的全部教育教学任务,被顶替的中小学教师则到高师院校接受业务培训,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2]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实习方式。

二、教育实习暴露出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且过于集中,效果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基本为10周左右,其中2周时间在学校进行试讲,8周时间在实习学校实习。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的实习生承担的课堂教学任务多在4到8节之间,其余均为批改作业,自习课管理,早操管理等辅助工作,往往学生刚进入角色,实习就要结束了。开放式实习则难以监控,“放羊”式管理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实习指导,甚至有个别学生基本没有参加实习,而是请中小学相关教师和领导在实习鉴定表上签字盖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顶岗实习则存在实习生授课任务过重导致疲于奔命而没有时间进行反思的现象。被顶岗教师已去进修,而其他教师又忙于教学无法指导,造成实习生工作处于盲目状态。况且顶岗实习只能少数实习生参与,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实习方式。

(二)少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薄弱

教育实习中有少数学生存在教态僵硬,教学应变能力差,板书水平差等问题。少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但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差,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了课堂教学。

(三)部分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教育实践的自觉性。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方向基本为乡镇中小学,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部分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想从事教师职业,入学只为获取学历,个别学生是为了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学校深造,造成缺乏教育实践的自觉性。

三、 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面对教育实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梧州学院数学专业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整合师范类课程

面对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革命化的变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中学数学课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的数学教学内容进入中学课堂,譬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重返中学数学教材,但中学数学的竞赛色彩却不断减弱,大规模的数学竞赛已经很少举行。因此,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势在必行。我们将原来的初等数学研究、竞赛数学、数学教学论合并为中学数学解题思想与方法和中学数学教学论2门课程。中学数学解题思想与方法涵盖了现行中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并将数学竞赛常用的思想方法整合进其中。中学数学教学论则增加了中学数学主要内容的教学分析。此外,针对多媒体教学已经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的新形势,将原来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课时由3学时增加为4学时,加大对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这几年的教育实践看,整合效果还是较好的。

第9篇

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会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一名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中充满着各种挑战,自己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或是否对这些挑战充满了信心,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估,也正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因为自己要面对教育群体并完成一个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这种挑战的真实性可以使师范生科学地评估自己。实习中还可以不断地得到来自搭班合作伙伴、来自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其他同事的评价,这种评价也可以使师范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为自己成为合格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总之,顶岗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既来自学生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个人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领悟,同时也来自与实习伙伴、指导教师、学校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来自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扩展。

二、顶岗实习是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检验机会

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行为的过程依赖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支持,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技巧两个方面。顶岗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分别独立承担各知识单元的教学,必经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师范生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资料独立思考,根据指导教师曾经给予的指导自主设计教学。走进课堂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和教学情境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节奏的能力。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认为自己最能够胜任的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同时也认为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可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还不是非常完善,课堂教学中只能够做好教学设计的一步步实现,但却无法控制教学设计实现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判定自身是否完成预订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订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补救或改进教学工作的能力。顶岗实习时,师范生经常反映每天批改与订正作业很辛苦,其实这正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大好时机。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影响与培育

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教育、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师范生专业情意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所形成的专业理想、专业性向、专业自我等。顶岗实习,师范生第一次投入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体验教师的专业生活,是否对教育活动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热情、对未来正式从事教师工作充满期待?还是逐渐对教师职业的艰辛有所惧怕、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所质疑、对自身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有所动摇?全方位的实习活动给予师范生一次重构自我职业规划的机会,也是师范生形成专业理想的最初阶段。在对顶岗师范生的访谈中,有的学生直接给自己定下结论,说自己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在回校后的学习中要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走向。也有学生反应:觉得自己很适合做教师,身边的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等不同程度的给予自己信心,评价自己“是做教师的料”。这种适合做教师的人格特质在顶岗实习中可以得到强化,或许他以前在校的专业学习成绩并不是很显著,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这种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教师素养给予学生更多做教师的信心。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在积累自己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做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将自己的现有“实力”和“潜质”放在“教师的资格与标准”尺寸中做一个考量,从而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一次评估,找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为今后的专业追求明确方向。

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局限与反思

在顶岗实习的师范生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苦心竭力的教师依循着逻辑缜密的教学设计、操作着精美的课件、漂亮的板书、流利的普通话,面对闹嚷嚷的课堂无奈地继续着教学内容,沮丧地看着学生练习时自己强调了一遍却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继续一个又一个的讲解、订正……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准备为什么不能带来有效的课堂教学?师范生最欠缺的就是课堂上综合调控的能力,它的养成依赖于对儿童、对学生群体的深度了解和自身教学情境知识的积累。

1.师范生需要缩短与“儿童世界”的距离。如何促进师范生对儿童的了解?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或一门《儿童教育哲学》课程就可以将师范生带入儿童的世界吗?对儿童的特征、小学生群体特征的了解是主要依靠课堂学习还是依靠与儿童的实际交往?如何创造师范生与儿童交往的机会?“走进儿童”的课程无需用学时加以规定和限制,有关于儿童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但没有与儿童交往的经验,这些理论知识永远外在于师范生,只有主动创造与儿童交往的机会,才会了解儿童、了解这个群体的共性、真正理解关于儿童的知识。“走进儿童”需要实践的课程,如小学生兴趣小组的参与和辅导、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的跟踪服务等。现在的小学校园到处洋溢着素质教育的气息,这种兴趣活动和第二课堂几乎在每所学校开设,教师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小学的“正式牵线”,积极介入这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师范生提供与儿童交往的实践机会,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走进了“小学生”这一将来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群体。对儿童特征的了解、对儿童个性的充分感知、对小学生群体的熟识,使得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做出更加适合学生、吸引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指导与服务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师范生的组织引导能力、做好活动场景与活动任务之间的调控。

2.师范生需要多渠道积累教学情境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的积累依赖于师范生沉入教学场景中的机会,是微格教学和说课等实践教学环节也无法实现的教学场景,教师教育机构所组织的见习活动就非常有利于师范生习得教学情景知识。但见习的间断性、短暂性,使得师范生无法沉入这个教学场景。松散的、自主的、日常的与小学教师的“跟踪学习”便可以实现与教学场景的持续性接触。号召师范生通过学校介绍信自主联系一位小学教师,每周都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到这位教师的课堂或其他工作场景中,观摩、交流、协助这位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事务,借助自己的谦逊好学与端正诚恳的态度,与这位教师结为“师徒”,从而在职前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参与教育实践。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实习;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72-2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仅有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过教育专业的训练。教育实习正是师范生从“学生”转换为“教师”的第一步,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根本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功的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还能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为将来成为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分析,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的高师教育实习改革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进一步增强对我国高师教育实习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师范生质量,促进未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一、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当且过短导致教育实习的内容与任务过于单一

目前高师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主要是6-8 周,而且是一次性的集中进行。由于实习时间短暂,过程集中,使得实习任务仅限于讲授特定的教学内容和配合原班主任做一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而深入细致地做中小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教研室组织工作以及中学教改调研论文的写作等等,则因时间太短而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实习生刚适应实习岗位,实习却要结束了。不利于师范生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不利于培养独立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2.缺乏有效的教育实习指导导致教育实习的成效不大

虽然各所学校在制定实习计划时,都安排了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以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种种困难:首先,由于师范院校指导教师自身工作和教学任务较重等原因,不少指导教师不能全程到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即使在实习学校,也只是走马观花,或作些简单的思想动员,在教学技能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很少问及并给予详细的指导。其次,在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中,有些指导教师担心实习生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及班级管理,往往不让实习生参与实践工作,更谈不上在实践工作中对实习生进行指导。这种形式化的实习指导不仅不能提高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反而会使他们对实习工作产生消极情绪。

3.教育实习评估体系不完善,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

我国高师院校的实习生的实习成绩通常主要由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来评定。中小学教师大多数工作压力较大,工作较繁忙,他们难以全力以赴、精心指导实习生,同时又由于对实习生的实习效果没有统一的、严格的考核与评定标准。教师只好凭感觉、印象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出评定。评估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指导教师之间水平、能力、工作态度等差异,往往影响对实习的科学指导及对实习成绩的正确评定,出现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不同教师指导,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由于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造成评分的随意性,经常出现人情分、关系分,有失公平,严重影响了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

4.实习基地不稳定,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也是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双向互动的需要。从我国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师范院校缺乏较稳定或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主要原因是由于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排斥态度,怕接受实习会分散精力,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实习学校的教学质量乃至升学率等,导致高师院校联系实习学校难。当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缺乏政策性支持,没把接待实习的任务确定为中小学应当承担的本职工作,这也增加了实习基地建设的难度。

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索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对策

目前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受传统的师范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仅仅把教育实习看成是培养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活动,而忽视了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专业化的实践基础。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不单纯是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职前教育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起始。而教育实习对师范生养成专业态度、教育技能、专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为此,从教师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高师教育实习显得非常重要。

1.转变教育实习的观念,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教育实习功能单一,往往只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的力气放在指导实习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实习生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备课、上课方面,以获得一些有用的经验。这种技术取向的教育实习没能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如教师专业理想的形成、教师的价值观、态度、教学哲学观等。所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新教育实习的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教育实习要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中,在整个学校教育期间进行多次教育实习,为师范生的终身从教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育实习固然要培养学生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习,帮助师范生在实践性活动中理解教育教学的丰富内涵与责任,获得正确的教育专业理念,唤起、激活心中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断生成教育智慧,更新和拓展专业结构,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拓展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专业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化教师除了传统教育学中要求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外,更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而传统的教育实习内容狭窄,重理论而轻实践,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实习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拓展其实习内容和形式。

首先,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涵,即建立起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教学设计与分析(说课)、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学评价(评课)、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与研究等在内的全程式教育实习体系,让师范生得到系统性的职前教育。其次,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毕竟中小学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长周期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很难了解其全貌。而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集中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为此,实习时间要与实习内容、实习形式相统一。再次,教育实习形式上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即把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实习分解为若干个教学实践环节,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例如可将教学调查、观摩、听课、讲课、评课分散在各个学期进行,让学生全面接触和了解中小学实际,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分散”实习后再进行集中的全面实习,这期间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综合地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高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通过增加教育实习内容,优化时间的配置,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有利于实习生获得全面系统的教学经历,促进他们专业的成长。

3.加强沟通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传统的教育实习与中小学缺乏沟通,不仅实习基地不稳定,而且师范生也缺乏来自中小学教师有效的实习指导。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起始于教育实习,最初的的职业素质也是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得以培养。要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加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的了解,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应本着互惠互利的目的,加强沟通与合作,达到双赢。

首先,要在地方教育部门的扶持和支持下建立一批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高师院校要积极利用实习学校,及时了解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加强信息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中小学可借助高师的办学条件和专业技术优势,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实习学校通过接收并指导实习生,不但为学校教师减轻了一定的工作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实习生给学校带来了新鲜的信息与活力,促进实习学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这样,高师和实习学校互相合作,互惠互利,有利于调动实习学校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管理职责,共同管理师范生的实习工作。师范院校作为教育实习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负责制订教育实习的计划和全面施行。中小学应将高师教育实习工作作为学校常规工作的组成部分.并与高师进行教育调研,与高师合作进行教改研究等。当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帮助和支持并做好必要的指导和后勤保障工作。可以说,稳定的实习基地沟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了双方的互利合作,为师范实习生营造了有利于其专业成长的氛围和空间,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促进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提高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高师院校需加强教育实习的研究与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受基础教育欢迎的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曾广清.关于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2(2).

[2]廖蕙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师教育实习改革[J].黑龙江教育,2009(5).

第11篇

本课题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给出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与途径,然后对每一位师范生进行“植入式实践教学”,让他们在大学四年期间主动参与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成长。最后通过对优秀毕业生的定性研究与对所有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定量研究,提升研究成果。本着“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不放过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对于从教型学生,在“植入式实践教学”中强调通过多渠道养成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教材熟悉教材;中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师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观摩与实践,说课及模拟上课的演练;教师应聘面试的技巧训练等。(2)对于考研型学生,分院制定考研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考研;强调考研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打好基础;强化英语学习,尽早通过英语六级,积极备战考研英语;通过考研辅导班,积极聘请校外硕士点名师名教授名博士上课或讲座,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等。(3)对于其他型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服务性岗位锻炼机会;鼓励自主创业,为创业者提供一切便利及帮助;多开展“就业发展专题讲座”“、模拟小招聘会”等活动,拓展就业渠道。

2“植入式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技能的行动研究

2.1行动研究的内容

(1)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从大一开始,在学生中进行普通话、三笔字等过关训练,强化教师语言艺术修养,确保每生拿到教师资格证书。(2)解题能力提升训练:大学四年,坚持做一定量的高考题、中考题,熟悉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提高解题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厚积薄发。(3)说课及模拟上课的训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每周定期进行说课或模拟上课的训练,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指点。(4)各科教学的观摩与实践:提早到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在毕业实习阶段基本消除一上讲台就紧张,一开口说话就忘词的状况,加快成长的步伐。

2.2行动研究的策略

2.2.1成立师范生技能协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指导学生成立师范生技能协会,每年吸收新生入会,以点带面,营造全院师范生主动参与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浓厚氛围。拓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确定从大一到大四这四年时间每个阶段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技术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专业品质等实训目标,并实施实训方案。2.2.2成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小组,在研究中学习锻炼四年不间断一年级安排每月一次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等相关讲座,让学生感受教育改革的时代气息,激发教育研究的兴趣,学习教育教学科研方法。二年级开始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相关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申报学生教育教学科研课题。三年级确定毕业论文课题,通过到中小学调研和研习等搜集研究资料,进行模拟实习、模拟论文写作。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写作。通过学生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2.3安排体验性见习、研究式见习和集中实习,深入教育基地四年不间断一年级每月用1~2个半天时间,组织学生走进中小学,去感受课堂、体验教育,感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二年级开始安排一周体验性见习,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学生评课,认识学科特点及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三年级安排两周研究式见习,进一步熟悉课堂,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四年级进行集中实习,并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法,让学生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深入课堂,参与教学实践[2]。2.3.4鼓励家教或支教,通过教学熟悉学生熟悉教材四年不间断在大学四年期间,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家教或支教。“家教”不仅可以让师范生们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家教,可以让他们更多接触今后的教学对象,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通过家教还可以熟悉中小学教材,对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个初步的认识。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农村基础教育调研、深入农村中小学或民办小学支教,利用自己的专业献爱心,增强师范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总之,师范生技能训练要校内校外结合,相辅相承。2.3.5依托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让师范生与老教师同堂参与免费培训四年不间断从2011年上半年以来,我们承担了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近3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师范性“”卓越性”两大特色,聘请了很多校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前来讲座或下中小学开课。每次开班,我们都组织本院师范生与老教师同堂免费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植入式实践教学”研究成果

3.1“植入式实践教学”课题成果

(1)学生科研课题成果:从2009年到2012年,我们指导学生参与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多达68项,在省内外发表高质量论文近10篇。(2)师范生技能比赛获奖情况:从2009开始,我们组建了师范生技能行动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多人获得校级一等奖及二等奖,另一人获得省级三等奖,一人获得省级优胜奖。由本学院组建的师范生技能协会还获得校十佳协会称号。

3.2实验班与对照班就业情况分析

选取同级同专业的学生组成A、B两个班,学生按入学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同分数的按姓氏的首字母排序),1为A班,2为B班,3为B班,4为A班……如此进行组班,在施行干预之前A、B两班学生总体水平相当。入校后,对A班进行“植入式实践教学”,称为实验班,未对B班进行干预,按常态培养称为对照班。A、B两班学生于2012年6月顺利毕业。截止2012年8月底,实验班的就业率与签约率都大大超出对照班,数据对比见表1。其中,实验班在签约的33位同学中除1位公务员,2位大公司职员,5位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外,其余的25位都就职于教育系统,成为中小学教师,与师范专业的培养计划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植入式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研究初见成效。另外,考研学生数A班为8人,B班为5人,研究生正式录取数A班为5人,5人都是重点师范大学研究生,B班为1人。可见,考研比例及升学率实验班大大超出对照班。对于09级师范生,我们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培养。众所周知,09级师范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但截至2013年8月中旬,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尤其是签约率却好于2012届,数据见表2。

4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顶岗实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一体化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教师职前培养的重任,为了培养合格的高质量教师,高师院校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教育类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针对以往师范生实践环节欠缺的现实问题,开展了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顶岗实习的产生与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教师培养的重任,对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高师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开始下降,师范毕业生教育实践能力偏低。究其原因,就在于师范生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得到加强,就连以往仅仅局限在6―8周的教育实习也越来越流于形式,实习作用不断弱化。结果,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后,难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对新课程改革理解肤浅,难以运用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师工作任务重,职后培训严重短缺,需要足够时间进修学习。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下,以往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和创新。高师院校以师范生的实习改革为突破口,针对现阶段实习难、效果差的现状,开展师范生到农村进行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对被顶替下来的农村教师进行置换培训。

顶岗实习自实施以来赢得了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7月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使得各高师院校顶岗实习的开展从此有章可循。实施顶岗实习的高师院校数量明显增多,各师范院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着手实施或筹划顶岗实习支教活动。2009年6月1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曾对顶岗实习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认为顶岗实习“以服务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为宗旨,办出了特色,走出了一条新路。要鼓励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1]

二、顶岗实习的基本特征

顶岗实习是实习生到实习学校顶替在职教师,进行全职岗位锻炼,实实在在去当教师,并接受实习学校的管理和考核。被顶替下来的农村教师需要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其特点是“双向培训、双向受益”[2]。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本科大三或者大四学生在修学完成专业骨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并接受一段时间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以后,在师范院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进行实习,主要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顶岗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的教学实习活动。顶岗实习与普通教育实习的最大区别就在“顶岗”二字,顶替原有教师的岗位,真正扮演教师角色。由于是去当真正的教师,从事的也是与新教师一样的教育教学任务,所以需要按照新教师的标准要求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加强顶岗实习前的相关技能培训,努力使他们达到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目标和质量标准。通过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高师院校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自然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三、顶岗实习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专业不断成长,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职前培养的对象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完成专业骨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并接受一段时间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强化训练,需要经过教育实习的锻炼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结构的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准教师,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重要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师范生经历的实习以及从中所获得的“教学经验对师范生未来的实际教学行为影响最为深远,是师范生实践教育理论、获取实际任教经验、逐步实现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角色转化的关键阶段。”[3]顶岗实习是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形成了新的教育观念,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

(一)顶岗实习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从事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师范生是准教师,他们教师专业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很多来自于实习阶段。顶岗实习的师范生顶替原有农村教师岗位,真正扮演教师角色,从事的工作完全与真正的教师一样。他们面对的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在有些偏远地区,情况还会更糟糕,面对这样的情况,刚刚走出校门的师范生如何选择,又会怎样认识我们的基础教育现状呢?

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在经历了半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对我国农村落后地区基础教育有了明确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农村教育的感情,改变了自己对教师的认识,增加了一份社会责任感。顶岗实习的师范生经过真正的教师锻炼,在思想和行为上完全从一名学生褪变成为一名教师,专业理想、专业情意和专业道德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顶岗实习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顶岗实习将师范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书本理论知识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变。获得了教学的直接经验,提升了专业能力。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在农村中小学全职锻炼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所教学生和学科都会产生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锻炼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与学校领导交往,还要处理好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顶岗实习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了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的机会,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在备课、上课的不断重复与课后反思过程中,师范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三)顶岗实习培养师范生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如何把知识和能力转变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实践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实习生在大学阶段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为师范生适应顶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师范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很好地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虚心地向农村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四、顶岗实习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教师教育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趋向合作与统一,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得到普遍接受和同。”[4]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已经从原有的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不仅承担着教师的职前培养任务,而且教师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师院校的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需要高师院校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统一考虑,构建能够促进教师终身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职前培养是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基础,入职教育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桥梁,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完整统一的有机体,高师院校要三者并重,着力打造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然而“许多地方教育学院合并到师专或师范学院,教师的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5]顶岗实习的意义就在于“高师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师范生共同参与为基础教育的服务与研究,既发挥了其自身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又探索了在职教师培训的新模式,使服务基础教育和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水融。”

进入21世纪,终身教育的理念已为许多人所接受,并且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提高可以视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互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完整体系,以促进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为目的。教师专业发展仅仅依靠教师的职前培养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顶岗实习是教师职前培养的实习阶段,顶岗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培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链接点,其有效实施可以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是目前一些高师院校探索的教师职前实习环节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一种新模式。顶岗实习可以增强师范生专业技能,提升其专业素质,并促进其专业发展,代表了师范院校实践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通过顶岗实习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经历了真正的教师岗位锻炼,顶替下来的农村教师又可以可以被置换参加高师院校的培训,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自然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委员刘延东对我校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作出重要批示[EB/OL].www1.hebtu.省略,2009-08-10.

[2]刘初生等编著.教育实习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2.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8.

[4]梅新林主编.聚焦中国教师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