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美术教案

儿童美术教案

时间:2022-08-09 00:27:09

儿童美术教案

第1篇

中韩两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美术课程性质大同小异,都是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稍有不同的是,韩国儿童美术课程更侧重实践部分,而中国儿童美术课程在理论课时安排上更显优势。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能力,了解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等。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既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过度关注美术作品本身和美术活动结果,从而忽视儿童创作过程的问题。作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例如,处于涂鸦期、前图式期的幼儿,可以侧重于保护幼儿艺术天性,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尊重幼儿大胆想象、情感释放以及自我表达的本能;处于图式期、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过度让儿童自由散漫、无基本技能支撑的创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创作结果失真的展示与宣传,也不利于儿童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自然发展。因此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加强了课程价值取向;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取向。韩国在美术与儿童的两者之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艺术素养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韩国儿童美术教育在理念上强调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把艺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作为一个目标。韩国重视儿童美术发展的价值,尤其在幼儿涂鸦期得到体现,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由前图式期向图式期的过渡,长期处于无技能指导和支撑的自发状态,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中国学前儿童教育以学科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是偏重于技能训练的,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来设计该课程。其优点是:能够使幼儿相对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育者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幼儿作品得到一定标准的评价。其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幼儿创作兴趣大跌,导致幼儿脱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过度技能的训练还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学科取向的不足现象已经被多数教育者所知晓,从而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加以弥补。混合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取向,能够取长补短。

(2)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发展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满足幼儿创作的兴趣,让儿童成为创作的真正主人,主张把一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过分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偶发创作,过分放纵幼儿,让美术活动极具游戏性,其实会丧失儿童应有发展机会,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韩国走访了多所幼儿园,跟韩国相关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探究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专业性质,专业课程集中细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强调授者的功能;强调学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进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课程设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术欣赏与心理教育、游戏与心理指导。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内容上也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如儿童美术及其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等。二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赏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实践操作又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中韩两国在实践课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主要以技能训练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教材的大量临摹和再现,刻板的涂色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技能专业化教学。绘画内容一般包括简笔画、水粉画、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纸工等。其中简笔画教学被称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应物象形,却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水粉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现技法,但不能转化到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版画教学过于重视传统知识和技能,没能与幼儿实际能力相联系;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本民族绘画的传播与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装饰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再现,儿童创作力得不到体现。其次,韩国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呈现课程内容,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赏、对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然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撕贴、剪贴、染纸、折纸、厚纸制作等纸工,以及泥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这样,每一次美术活动都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技能。这些操作类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类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幼儿在这种感受、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得到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贯穿于每一个主题中,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保持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都非常注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组织中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多样的操作实践,如加强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安排学生去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参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首先中韩两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韩国《幼儿教育法》等都有所体现,各自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条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效保证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克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韩国非常重视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体现,是重要的教学准备。教案因人而异,但都应写得明确、具体、实用。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纲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韩国在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的节日装饰和日常环境布置,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对美术运用的感性认识。从而把课堂学习过程直接与就业上岗工作、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作业批改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美术心育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3篇

在原方案环节二中,当幼儿发现“碎蛋壳”花纹“弯弯曲曲”时,教师不妨顺势引导他们说一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线条,以使他们对这些线条产生熟稔感,相信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动手作画一定会容易许多。

在原方案的“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的引导更多落在对色彩运用的评价上,而忽略了对幼儿线条运用的评价。建议教师在评价时增加有关线条运用的内容,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优化细节 提升活动质量

丁丽娟

原方案设计的灵感可能来自于宋代有开片花纹(冰裂纹)的瓷器。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其中的教育价值,非常难得。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优化细节,提升活动质量。

1 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在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环节中,教师可利用收集到的实物、图片,把一些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冰裂纹花瓶、碗、盆等展示给幼儿看,使之初步感受其花纹、色彩之美。

2 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首先,可引导幼儿观察、想象这些花纹像什么(玻璃碎片、地面裂纹、钻石纹理等),寻找花纹中有些什么样的线条(折线、弧线、直线,有长有短),呈什么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角形等),这些花纹在大小、疏密、色彩、分布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帮助幼儿学会布局及选择合适的颜色)。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拿仿制的冰裂纹茶杯浸泡普洱茶,让幼儿看裂纹变清晰的过程,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示范画出纵横交错的裂纹。帮助幼儿了解这些花纹设计的方法。最后,教师可提供花瓶、茶杯、盘子等造型各不相同的物件,让幼儿进行装饰表现,从而体验到作画的乐趣和创作的成就感。

基于儿童知识把握教学活动

吕耀坚

以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视域来看,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儿童知识以及教育情境知识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一个好的教学方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授怎样的内容以及如何教授,更应该考虑的是其能否为儿童所接受以及乐于接受,教师能否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支持,能否为儿童的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据此,我觉得原方案设计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

第一,关于“碎蛋壳”花纹。原方案将“碎蛋壳”花纹归结为是由折线组成的。但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在“碎蛋壳”花纹中既有折线,也有长、短不一的直线甚至于弧线。因此,这一活动的关键不是教师要告诉幼儿那些花纹中的线条是什么,而是需要引导幼儿发现“碎蛋壳”花纹是由不同线条相互交错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

第4篇

【关键词】美育 审美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61-0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育历来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现在这个大众文化 时代,作为能够促使人类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审美教育, 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高发现美、鉴赏水平的教育活动,审美 教育成了建构全面、和谐人格的一项社会文化工程。有学者预言: 伦理与审美将是 21 世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重大问题,而 且伦理将彻底走向审美,美学将成为未来的伦理学。任何一个有 远见的政治家和国家的职能部门,都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整个社 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美育有陶冶情性、塑造心灵的基 本功能。美育对人的身心陶冶具体表现在把人塑造成理性、完整 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让人能享受到人之为人的乐趣。其次美 育引导人走向对审美对象形式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人的感受 力、想象力、理解力。

二、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美的熏陶和艺术实践,使孩子的审美意识得到启蒙,审 美感觉逐渐灵敏。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学习增长多方面的知 识,包括粗浅的文艺理论知识和初步的艺术素养。通过教师的引 导、启发,使孩子初步认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并通过艺 术创作和表现使孩子得到审美愉悦和体验,情感得到陶冶。

三、实施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1.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找有关儿童美育实践的有关资料,根据儿童 心理学基本理论,确定儿童不同发展期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活 动。

(2)案例研究法:收集在美术教学中典型的和个别的案例, 通过对不同类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儿童美育的解决方法,进行个 别指导。

(3)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种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不同儿童 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2.实施过程

(1)在分领域课程中,丰富情感体验。 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如果感知不充分,其它

审美的心理功能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因此审美感知的首要目的, 是要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和自然界,发现隐 藏的活生生的力的运动模式及情感表现性。形成愉悦的情感体 验。为了使其成为儿童审美表现、创造的催生素,引发儿童创作 灵感的动力,我们主要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两方面 进行愉悦性审美感知的培养。

(2)在大自然、生活中进行愉悦性审美的感知(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生活中丰富的色彩、绚丽的景色,奇妙的声音等,是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最直接的源泉。从日常生 活中获取愉悦感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醒儿童注意倾听身边 发出的声音,启发儿童运用不同的感官,在听听、看看、说说、 玩玩的愉悦情感体验中去发现、听辨许多不同的声音。这是儿童 对声音的一种全新的感受与发现,使儿童感受到艺术是无处不在 的,更乐于发现美。

(3)创设审美愉悦的欣赏情境,开阔审美感知视野(艺术经 验)。

审美艺术欣赏教育是培养儿童艺术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作品,开阔儿童眼界,丰富审美经验,具有 美的知觉和选择的敏感性。因此,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审美艺术欣 赏活动,并积极为儿童创设宽松愉悦的艺术氛围,经常让儿童聆 听名曲,阅读童话名著,欣赏名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 儿童多种感官通道的参与及游戏化的方法,使视听器官进行有距 离的感知和心灵交融的活动,以无距离促进情感交融,深化对作 品的理解,积累和丰富儿童的艺术经验。我们在墙饰中创设了名 画廊,定期布置大师的名画,在周围放置一些空画框,用来随时 张贴儿童所画的作品,形成互动墙饰,使艺术就在儿童身边,拉 近距离,有助于建立儿童绘画的自信心。

(4)在小课题活动中,注重儿童愉悦性审美的感知,不断丰 富艺术经验。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又得到了许多有 益的启示,教学应指向儿童的最近发展期,找准儿童的起点, 估计他们可能出现的不同落点,将审美艺术教育的目标进行分 层,将终极目标逐层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针对儿童的实际水平, 通过小课题的艺术活动来实现。教师根据艺术内容和形式,以 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围绕一定的艺术要素,按单元组 织起来,每个单元按其复杂程度,由易到难,有顺序,螺旋式 加以推进,这种形式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学习一个单元序 列,较容易取得成效。

例如,以年龄较小儿童美术活动的水粉色彩单元为例。通过 色彩游戏、学习,使用水粉笔涂刷游戏、儿童尝试画点与面的练 习、儿童尝试画块与面的练习等内容的学习,儿童认识了基本色, 掌握了一些进入水粉画之门的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了儿童对画 水粉画兴趣。 将艺术的基本要素等按单元组织起来,通过集体 教学的教育形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不同艺术内容的特 点,鼓励、启发儿童发现探索地学习,通过游戏化的审美感知活 动,使技能在表达意象中提高,使个体在自我尝试中得到享受, 得到满足。

3.教学手段现代化

通过课件、图片、影视音乐等方面多媒体教学展示。具有较 强的视觉冲激力和感受力。孩子可以很容易,并且很快接受掌握 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开扩视野,增强创作表现欲,拓展思维 想象空间。

四、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儿童的审美能力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儿童的心灵播种了一颗美的种子,使美成 为儿童未来人生永恒的追求,怎样找到美,把审美作为一种趣味, 为孩子接近美德做准备。因此,美育同时就是健康的世界观、人 生观教育,良好的行为品德和优良道德风范教育。

在各种美术小课题活动过程中,许多孩子的实践活动作品在 各种级别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有许多作品被《中国儿 童美术集粹》 收录其中。桑桂荣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三大儿童 美术教育专家”称号,并出版了《七彩路》儿童绘画指导专著, 总结了儿童美术教育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受到儿童美术教育 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好评。

五、存在的问题、前景与希望

由于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有时候没兴趣不愿画了,这要求教师要尽一切可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此时可以多设置一些手工、趣味课。教学过程更需情境化,教师 要用风趣的语言吸引打动孩子。同时要求家长要配合老师,共同 努力,鼓励孩子走出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 确保孩子自然健康发展。

美育主要是一种非智力的情感领域,其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使 受教育者掌握某种知识及技能,而是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 观。从儿童开始重视美育,体现了对人的真正素质的重视。提高 人的审美能力,使现代精神危机的人们精神有寄托、感情纯正, 免受刺激和污染,这是现代人的内在要求,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的客观需要,也是审美教育在这个时代肩负的使命。它是借助自 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 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英]科林伍德著. 艺术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美]阿恩海姆著. 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5篇

一、准确定位,亲近童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历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应主动从多角度了解儿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方法,创设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儿童是靠着形象来思维的,所以教师应怀揣一颗童心,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能够让自己的课堂香气四溢。这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各式各样的椅子》的时候,若提问:“这些椅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很木然。教师可以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样启发学生:“这些椅子身上都长了些什么呀?”这下学生可来劲儿了,有的说椅子长了翅膀(扶手)和腿脚,有的说椅子长了脖子(靠背)……学生自己画椅子的时候表现欲很强,都想把椅子画得漂亮些。于是枯燥的课堂多了几许亮色。

教师应尊重孩子,争取当学生的大朋友,蹲下身子,带着未泯的童心,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交流讨论,完成手工制作。对于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例如在教学《自行车的故事》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操场上骑一骑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探讨为什么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倒下。孩子的脸蛋儿像盛开的花儿一样,甜蜜蜜的。和学生同游戏同欢乐,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敢想、敢说,其乐融融。

二、机动处理,呵护童心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一味地执行教学预案“教”教材,而应“用”好教材。教师解读美术文本时,可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思考,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让教与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多元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未来建筑》时,除了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编者的意图,更应该考虑学生本身的儿童视角。这应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立场,避免教学烙上太多的成人思维。未来建筑是什么样儿的呢?孩子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他们眼中的未来建筑不仅仅只是造型奇特,样子美妙,而且充满着神秘色彩:海底城市、太空建筑、冰淇淋房屋、不断长大的建筑……让人眼花缭乱。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构想。有人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是必然的。当有价值的“意外的智慧”闪现时,教师应从儿童的认知上去分析,及时捕捉,点燃孩子的“创造之火”,恰当引导,巧妙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演绎高潮迭起的美术课堂。

三、激活童趣,放飞童心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确,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原动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自我体验。“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这样才能把握制作材料的性能、使用工具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穿穿编编》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好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己揣摩、尝试,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学生在尝试与合作中,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动手后的愉悦。学生穿编出的图案、造型各具特色,生动传神。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小学生天玩,教师可以牢牢抓住这个特点,“投其所好”,把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发展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把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游戏中教学,在玩中创作。如在教学《卡通卡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美羊羊、百变小樱等面具,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面具,戴上并尽情表演。当学生完成作品后,还可以让他们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参加班级化妆舞会。

第6篇

从本体论角度看。艺术活动是幼儿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从认识论角度看。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工具论的角度看,艺术具有促进幼儿向善与益智等价值。基于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确定了艺术领域的四条目标,其中“感受与欣赏”子领域的目标是“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表现与创造”子领域的目标是“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在《指南》中,各领域的目标具有导向性,体现了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同时它也是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认识误区提出来的。所以,对目标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艺术领域的四条目标包含了艺术兴趣、艺术感受与艺术表现等关键概念,把握这些关键概念就能很好地理解《指南》,并以《指南》为依据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幼儿的艺术兴趣是指幼儿积极参与艺术欣赏与艺术表现的态度。在《指南》艺术领域的四条目标中,有三条目标提到“喜欢”这个词。《指南》艺术领域强调幼儿艺术兴趣的养成,因为艺术兴趣是开展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形成艺术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前提与保证。

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那么,如何从一日生活或学习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艺术感受呢?这需要教师把握艺术感受中幼儿的核心行为:第一,注意力的指向与集中。即幼儿的艺术感受是被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种能够吸引他们的审美环境,即“用美包围儿童”,让儿童处于美的环境的包围之中。这也是幼儿艺术学习的一种方式,那就是“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儿童的美感是通过“亲身体验”这种学习方式养成的。第二,审美感知。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艺术感知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美术感受与欣赏中,幼儿的主要感知通道是视觉的;在音乐感受与欣赏中,幼儿的主要感知通道是听觉的,等等。儿童的艺术感知不仅仅包括视觉的和听觉的。他们还有更丰富的通道。例如,儿童在艺术感受中手舞足蹈、自言自语就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第三,审美想象。儿童在艺术感受与欣赏中的想象有两种表现,一是幻想,即没有以往的经验作为支撑,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想象,这种幻想大多属于创造性想象。二是联想,即在经验的基础上。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所以,儿童艺术想象的方式可能是联想,也可能是幻想。第四,审美情感。它有两种表现,一是审美欲望与兴趣,二是与审美对象相应的情感。我们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观察与判断幼儿是否在进行艺术感受的,即幼儿是否被吸引,是否有感知的参与,是否有想象的参与,是否有情感被激发出来。艺术欣赏教育教学活动也要如此,才是真正有效的。

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是指幼儿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与能力。关于艺术表现这里要强调三点,首先是“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这是儿童创作出可视可听的艺术形象(或作品)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如果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不能真正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审美意象,那么这种教育可能只是一种由外而内的灌输式的教育。其次是“艺术的形式语言的运用”。基于儿童发展的特点,我们强调以儿童自己所理解的艺术语言去创作,而不是一定要按成人的理解去进行创作。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有些教师或家长会要求孩子把前面的物体画大一点,把后面的物体画小一点,所谓近大远小,看不见的就不要画出来,这实际上是成人艺术语言的表达。不顾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要求他们这样画,这就是灌输。儿童艺术语言的表达一定受他本身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当他们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时,“近大远小”这种客观化的要求显然超越了他们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会画出“透明画”或“展开式”,这种“透明画”或“展开式”实际上都表明幼儿的认知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进行焦点透视、近大远小的创作水平。而恰恰就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第三是对工具和材料的探索。这也是在艺术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其丰富的心理活动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比如,如何用同一支笔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如何用两种颜料调配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如何用不同的声音唱一首歌。

二、依据《指南》观察日常情境中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思考并实施支持性教育策略

作为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在了解并理解了儿童的艺术学习与发展特点后。就要思考:日常情境中的儿童在进行着怎样的学习?如何给予儿童学习上的支持?下面我通过案例来具体解读。

早晨,大班幼儿欣欣戴一顶蓝印花布做的帽子来幼儿园。雯雯看见了,走过来。

雯雯:我知道。欣欣戴的帽子是蓝印花布做的。

教师:是的,那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

雯雯:可以做新衣服。

媛媛:好去举行婚礼。

教师:这样漂亮、快乐、欢喜。

洋洋:我想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

楚楚: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

教师: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吗?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

这是某幼儿园中的早晨入园情景,其中涉及对蓝印花布(属于《指南》里提到的关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活中美的事物”大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蓝印花布的基本艺术特征就是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教师掌握这样的艺术知识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其次,我们要具体分析师幼互动中幼儿表现出哪些特点,教师用了哪些策略,是不是支持性的。

通过“我知道你戴的帽子是蓝印花布做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解读出该幼儿以下发展特征:第一,幼儿看到了欣欣戴着一顶蓝印花布做的帽子,这是幼儿探究的表现。探究方式表现为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幼儿的观察力比较敏锐。第二,幼儿将看到的信息用完整的句子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第三,以上的观察与表达都是幼儿主动进行的,表现出主动性这一积极的学习品质。第四,这个幼儿有关于蓝印花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就应该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我们在一日生活的每一个情境、每一个活动中,都可以依据《指南》提出的儿童发展方向去解读儿童的整体发展情况,这是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基础与前提。

从“是的,那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她发起了一个互动(当然,如果幼儿之间有正常的交流,教师也不必急于干预)。教师所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显然比我们常见的“是的,蓝印花布除了做帽子还可以做新衣服”这样的总结句,更有利于幼儿思考。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艺术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而像“能做新衣服是不是”这种封闭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伪问题,里面暗含了标准答案。幼儿大多具有他律的特点,即他们还没有自主评价外界事物的能力,会经常以身边的权威人物的答案为标准去评价。例如,幼儿经常会说“老师说的”“爸爸说的”。这种暗含标准答案的封闭性问题是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的。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教师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有更多发散思维的机会。

在“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这个问题中,“做什么”指向的是蓝印花布的实用功能。作为“生活中美的事物”,蓝印花布除了有实用功能,还有审美功能。正如前面所述,蓝印花布具有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基本艺术特征。对于进入课程中的许多“生活中美的事物”而言,更受关注的是其作为文化组成的“美”的部分,因而其艺术审美的一面受到更多关注。比如,唐装上复杂的盘扣不再追求实用功能(越复杂的盘扣越难扣),而是更强调装饰功能。如果把唐装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我们也会把重点放在美的感受与欣赏功能上。作为教师须具备这样的学科知识,以便在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美的事物”时,能从其实用、审美等不同角度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从两个幼儿说的“可以做新衣服”“好去准备婚礼”可以看出,第二个幼儿并没有直接回答教师“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它是跟随第一个幼儿的思路来思考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测第二个幼儿的学习风格可能具有场依存的倾向(单凭一次活动中的一句话,我们还难以判断该幼儿是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幼儿需要综合一些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答案。面对这些幼儿,教师要多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是幼儿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对教师提出的教育策略上的要求。“这样漂亮、快乐、欢喜”是教师针对孩子说的“穿着蓝印花布衣服去参加婚礼”的回答。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教师的这种回应策略与“你穿着蓝印花布做的衣服去参加婚礼,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这种回应策略的异同之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关注到了幼儿的审美感受,不同之处是后者把进一步想象、感受的机会留给了幼儿。但是,案例中教师的回答没有留给幼儿自主感知的机会,而是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幼儿的感受,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不符合《指南》所倡导的幼儿的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当然,作为与幼儿平等的一员,教师应如《指南》中所说的“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在孩子们发言之后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避免影响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的自主学习。

第7篇

小学美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强烈的情感性、鲜明的直观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是最为孩子喜爱、也最易为孩子接受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所以我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健康心理和人文素质。

一、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小学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即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捕捉、发现生活的美感,进行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这是比提高绘画技能更为重要的也更为根本的任务。

美是无处不在的。但许多儿童面对美好的世界却常常感觉不到美,在不能感知美的局限下,当然也就无法表现或再现美。因此,小学美术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和体验美。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去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当然,美是有层次的,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要求孩子多观察生活,多表现周围的事物,只有表现儿童自己感觉最深、最喜欢的事物,才能表达孩子们的心声,引发孩子们共鸣,创造出优秀的儿童作品来。比如,让孩子感受城市的巨变,我们可以组织孩子参观住宅小区、城市建设。那幢幢拔地而起、造型别致的居民住宅楼,无不把孩子的视线牵住了。同时,通过画、剪、喷等多种手段,孩子们设计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住宅小区。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既欣赏到了城市美景,又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就是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孩子从观察构思 (或揣摹)作画。这个过程就要求他们要自始至终地参与活动。在小学美术课中,我发现大多数儿童,尤其是聪明活泼的儿童,作画兴趣很高,而且表现大胆,毫无拘束。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挥毫泼彩,全身心地投入,可时间久了,他们将会以开头的充满兴趣到半途而废,最后有始无终。所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要时时处处注意用语言引导、鼓励他们,激发兴趣,哪怕只是画上几笔刚刚萌发出来的想象力,都要及时表扬。让他们知道,做事半途而废,则将一事无成,使他们逐渐向有始有终升级,从而过渡到做其他各类事都能如此。

同时,要特别珍惜、引导孩子们在作画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当学生作画时,应当允许他们画自己喜欢的,不要轻易批评否定。有些孩子们在作画的时候常常会自我营造创作氛围并进入忘我的境界,有时口中喃喃自语,有时甚至会唱起来,笑起来,这正是他们画到得意之时。作为美术教师,此时最好不要去破坏这种氛围,不要去打断他们,而是要与他们分享童趣,并从中抓住指导的好时机,引导他们完成画作。

三、通过美术评价,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欣赏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感为主的,而评价是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表现为审美情感向审美创造水平的质的飞跃。因此,评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美术评价,既是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如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我们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意见,整个评价过程就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培养谦逊公正的品质的过程。在评价时,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创造性的有和无、发挥得好与差为尺度,使学与创、图与构、意与形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第8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特殊儿童美术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发展也更加关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特殊儿童美术教学质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自我探讨能力和想象能力,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提升特殊儿童独立思考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障碍,在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以及自理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所以,残疾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W习和生活上会有更多的照顾,但是也因这样的爱,使得孩子生活上过多的依赖,学习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儿童的美术基础知识,还要帮助儿童培养独立自主的思想。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儿童在团队协作中收获到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儿童独立思考的过程,提高了儿童在学习中的独立性。比如在课前活动时,认识颜色这一环节中,让儿童讨论我手中拿的是什么颜色的色卡,并由组长拿着相对应的色卡上来,贴在黑板上。儿童通过思考与观察得出自己的答案,不论对错都是儿童通过独立的思考得来的。

增强特殊儿童之间的人际沟通和交往 因当前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别较多,班级中同龄特殊儿童之间的程度也相差较大,特别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人际沟通和交往是缺陷,那么合作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尤其重要,能增加他们与其他障碍类别儿童间的简单交流,不论是行为上的接触还是语言上的沟通,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特殊儿童之间的合作不同于普通儿童,需要对合作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而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自己的合作伙伴。如在画汽车这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儿童对车身进行观察,两两合作讨论,培智儿童会主动找同桌进行交流,而自闭症儿童则比较被动,但是被动的交流也是一种进步。

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杜威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如果儿童对合作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排斥,那么这个合作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课堂伊始,笔者只设计一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根据儿童情绪以及行为的反馈情况不同进行一定的调整,让儿童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从这种模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进行一定的鼓励并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好,就进行一定的奖励,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采用“一对一”合作学习 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合作学习不能人多,只能运用一对一的模式,一对一不一定是儿童与儿童,也可以是儿童与家长。在接受学习任务后,发挥组员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通过互助、互补的方式来获得学习结果。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将来的生活很多的情况下就是与别人的合作,这种合作技能对儿童将来的生存是非常实用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对课件进行科学合理

的制定,根据儿童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接受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在课堂上重视对儿童小组合作教学的培养。在课堂中应在合作的过程中去指导儿童如何进行合作讨论或合作完成作品。全面而适时的评价,也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儿童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应用多媒体设施培养儿童的审美观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能逐渐培养儿童的美感,使儿童形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帮助儿童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审美观。在特殊儿童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多媒体设施往往更容易让儿童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由于特殊儿童与外界接触甚少,知识的构成也就自然不全面,笔者针对儿童的特点与认知程度设计适合他们的课件内容。如在《向日葵》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不同色调的调节,让儿童感受梵高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色调来描绘向日葵,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科学分组,责任到人,分工合理的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时,美术教学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的分配,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和对知识接收能力比较慢的儿童进行混合分配,从而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儿童整体水平的提高。合作学习并不是两两坐在一起就可以的,而是在合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要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在制作瓶花这一课中,我要求一个组员为花瓶涂色,另一个组员制作花朵,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大家都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任务,这样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儿童;创意美术;设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儿童创意美术教学,离不开娱乐体验和文化体验。教师应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美术所涉及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授给儿童。例如,在讲解大山和河流的表现技法时,可以引用唐诗或者宋词,对儿童进行文化熏陶,然后再通过色彩、线条等知识,向儿童讲述如何勾勒大山与河流。将山性、水性、土性完全展示给儿童,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儿童。

第10篇

近年来,该专业在教学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高标准规划专业建设

(一)高标准制定专业建设目标

1.努力创建“三个基地”。提高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水平与质量,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闻名的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扩大专业的影响面和幅射范围,为地方的幼儿园、小学及社区儿童艺术培训机构提供业务支持,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训基地;研究与探索专业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及时总结和推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成果,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的研究基地。

2.力争成为“龙头专业”。加强师资与设备建设,规范和健全管理制度,及时总结教学与管理的经验和成果,提供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努力把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龙头专业,为省内、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三、五年内,在专业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四个“一流”。

1.培育一流的师资。通过内培外引,使艺术教育的师资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上更趋合理,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大研究型、实践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打造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2.配建一流的设备。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完善教学与科研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产、学、研”一体提供一流的场地与设备保障。

3.强化一流的管理。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规范和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积极创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氛围。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趋完善。

4.追求一流的质量。培养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艺术教育精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创造有省级以上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

(三)科学拟定专业建设方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规格与要求,对课程体系与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整,使课程设置与结构更趋合理与科学。

2.优化考核方式与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加强对教学运行过程的检查与评估,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优化办学条件。(1)师资的优化。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和缺门学科师资,如艺术表演、艺术教育理论方面人才;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强实力的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2)教学设备的优化。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新建电脑音乐制作室、专业录音录像棚,加强图书音像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3)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音乐舞蹈馆、美术馆建设成为省级以上艺术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1-2所省级优秀实习基地。(4)课程与教材的优化。实施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工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的交流,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编《音乐基础》、《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等教材。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思路

(一)社会人才需求分析

1.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师。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设置综合艺术课,提倡艺术综合教学。《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指出,至2010年,农村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湖南省的目标是:至2010年,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85%。目前,湖南省绝大多数的乡(镇)以下小学没有专职艺术教师。从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看,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湖南省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院校中,大多以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学科比较单一。长沙师范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第一个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

2.学前教育也需要综合型艺术教师。学前教育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教育目标取向,实施不分科的综合性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强调单一技能的获得,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体验来获得。实施这样的教育,以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教师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教育能力,是实施儿童艺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目前各地幼儿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综合型儿童艺术教育人才缺乏,旨在培养儿童素质的综合艺术教育无法得到落实。因此,应加强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3.艺术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对人才进行综合培养。艺术本身是综合的,每一艺术门类的学习都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联觉和通感。音乐、美术、舞蹈三大艺术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艺术就是整体的感受、综合的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的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雕塑、戏剧、广告、影视等等。它们的发展需要受众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而综合传授艺术的方式可以提高受众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有力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和确定中,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广泛的论证,我们逐渐明确了思路,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儿童艺术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各相关艺术门类的基本技能和先进教育理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艺术教育应用性人才。这样的定位牢牢把握两条线:一是儿童艺术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对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其目的在于从审美艺术教育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条线上,本专业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入手,在了解儿童审美心理、艺术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践儿童艺术教育技能,渗透儿童艺术教育职业理想。二是综合艺术教育。音乐、美术、文学(表演)等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将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因此,在这条线上本专业选择美术、音乐、文学(表演)三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相关课程,力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艺术门类、掌握基本表现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整体艺术素养,获得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具备将相关艺术门类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钢琴、声乐、音乐理论、舞蹈、美术、文艺美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获得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基本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上形成“一个特色,三线并行”的教学理念,实施“多能一专”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特色”指突出儿童特色;“三线并行”即艺术素养、教育技能、综合创新三条线同步发展。在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模块组合,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师范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包括艺术素养类课程、教育基础类课程、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四个模块。每一课程模块与能力分解中的某一项能力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负责具体模块教学的教师有明确的责任。

3.人才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儿童艺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3)懂得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艺术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有从事儿童艺术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方向有所专长;(4)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集唱、弹、跳、画、写等各种技能于一身;(5)能较熟练地进行英文会话和阅读,达到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通过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普通话国家标准化考试,获二级乙等证书;(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合格标准,具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综合型与多层次化的原则,本专业研究探索整合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知识结构。首先,对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进行筛选,确定适合儿童艺术教育所需的内容。其次,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中选取与艺术、儿童结合紧密的内容,整合成新的课程进行教学。同时,增设实践课程和儿童认知与发展方面的课程,形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习实训课等构成的多层次、非线型序列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从比例上看减少了理论课,增加了实践课,压缩了必修课,增开了选修课(开课共计2418学时,其中必修课1848课时,选修课570课时。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9门,计510课时,占总课时的23.57%;专业必修课22门,计1338课时,占总课时的55.33%。选修课占总课时的23.57%)。从内容上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在艺术教育方向的核心课程中,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进行整合,开设为“艺术简史”课;把“乐理”、“钢琴”、“视唱”、“声乐”、“声乐与合唱指挥”五门课整合为三门课;增开美术类课程;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二门新课;在公共必修课中增设“戏剧表演基础”,在专业理论课中增设“艺术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学”二门新课。此外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内容涉猎到艺术、文学、商务、体育、管理、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经过几年的论证、实验、完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一)加大实训场馆建设

艺术教育专业建有一栋设备现代化的艺术大楼,其中:音乐实训室7间,数码钢琴、电子琴教室7间,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室1间,奥尔夫音乐实训室1间,钢琴练习房320间,钢琴283架,144平方米大的舞蹈训练室8间,语音实验室1间,能容700多人的实验剧院可供学生演出实践,面积300多平方米、在湖南省可称一流的多功能合唱排练室1间,MIDI制作设备1套,并配备计算机房2间、电脑110台。电脑音乐制作室,录音、摄像棚正在完善中。学校美术动漫实验室、玩具制作等实验室,为本专业美术教学提供最先进的教学场所。校内还建有全国首创、设施设备完善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实验实训室管理规范,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所有仪器设备由实验人员负责保管与维修,大型精密仪器建有技术资料档案,仪器设备使用维修有保养记录,钢琴由调琴师专人管理。

(二)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加强横向联系,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建立了高水平的校外教学基地,已与长沙市大同小学、育才小学、盼盼小学等五所小学以及湖南省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以及深圳银鹰、深圳海关、珠海政府机关一幼等10多个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小学和幼儿园均是一级一类基础教育单位,完全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要求。

(三)逐步形成实践教学特点

1.实践教学课时充足、形式多样。实践课总课时25周。第一学年3周(艺术实践1周、教育见习2周),第二学年5周(艺术实践2周、教育实习3周),第三学年17周(毕业综合实习8周、教育调查4周、撰写毕业论文5周)。在开设实践课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实践内容的特点和行业的工作方式及规律,采用课堂训练、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技能竞赛、基地实习、项目实践等不同的实践形式,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的方式结合起来,很好地保障了实践课学时。

2.实践教学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根据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大纲,安排艺术观摩、表演实践、儿童艺术教育见习、儿童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儿童心理调查、儿童艺术教育单项技能教学实习、儿童综合艺术活动教学实习等实践内容。这些实习内容有单项的,也有综合性的,各种项目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形成系列,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非常明确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3.实践教学条件良好,效果显著。本专业在校内有专门的音乐舞蹈馆、美术馆以及儿童发展教育实验中心,校外有实习基地20余个。通过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较好的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体现出较好的艺术表现力,80%的学生有较为突出的艺术特长,能独立登台表演。教育教学动手能力强,100%的学生能独立设计完整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教案,96%的学生能独立组织儿童艺术教学活动。

五、探索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努力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手段,尽可能多地关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各类课程都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一)理论教学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调整考试模式,建立健全试卷库。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分为A、B卷;试卷评分根据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分步计分,以便清楚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核内容上,由考核知识点转变为知识考核与应用分析能力相结合;以论文、报告考核为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宏观理解,提高考试的含金量和实效性。在成绩评定上,变一次考试的终极评价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察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系统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4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二)专业技能考核

技能训练课程以面试考核为主,积极推行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将过去的随堂考试改为等级考核方式,结合舞台表演的形式,教师按等级考核评分标准集体打分并当场亮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舞台实践中接受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公开的横向比较中得到监督。本专业还借鉴了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三)综合训练课程考核

为提高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综合训练科目考核直接与学生实习见习挂钩。根据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见实习表现和实训基地指导老师对学生见实习评价,从教学方案、总结实习、单位评定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充分考虑了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六、培育专业办学特色

艺术教育专业秉承“以儿童艺术教育市场为导向,以拓展学生就业岗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模式,采用层级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多能一专”,培育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

(一)确立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对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可以推测:儿童教育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和能唱、能画、会跳的综合性社区工作者需求潜力强劲;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据此,本专业明确专业定位:第一,立足儿童教育,做到能站稳讲台;第二,立足综合艺术,培育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实用性通才,做到能活跃舞台。这一开创性的定位,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认可,因而“艺术教育”这一新专业得以特批。

(二)形成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般的专业设置中,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单独设置专业与课程。艺术教育专业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结构中,强调理论够用、技能突出,开足必备的专业技能课,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课,强调各艺术学科融通,艺术形式互鉴,艺术精神互渗。如音乐课将音乐教学中的乐理知识结合到钢琴教学中、将视唱结合到声乐教学中,将声乐结合到合唱教学中,等等。

(三)建立综合型的技能课程教学方法

在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倡导“感知、体验、探索、创新”四段式教学。感知阶段,运用图像呈现、艺术欣赏手段,采用示范、讲授、发现、概括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感性认识;体验阶段,通过对音乐、动作、生活、情绪、情景等的认识与模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重复、再现等手法,对音乐、舞蹈、绘画进一步理解、掌握、领悟和玩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探索阶段,运用导学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评定,探索音乐、舞蹈、绘画表现的特点与内在规律,精讲多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阶段,在感知———体验———探索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并形成成果。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节目———群舞《小老鼠》,就是《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课的教学成果。艺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办学造就了大批综合性艺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采用综合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改革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大课与小课结合,因材施教。通过大课使学生全面把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通过小课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发展个性,突出特长。

第11篇

1、课题的选择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人类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如果说阅读是学习的基石,那么,儿童阅读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儿童时期的阅读是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焦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了。

儿童早期阅读的材料是图书,其中儿童文学以独特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不仅具有认知和教育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和娱乐功能。儿童文学的特点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对应相合拍的,它适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将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珍品”,呈现给儿童,为儿童看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所以,以儿童文学为小学生高年级的阅读材料,也为教师走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钥匙。

2、课题的选择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它能让人善良,增强人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培养和提升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语言、审美情趣有所感悟;促进和推动课内外文学阅读的同步和互动;培养学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儿童文学的阅读,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有助于儿童语言教育和自身发展。

3、课题的选择是本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从葵涌街道第二小学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看,在语言教育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课题“”实施以来,也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且具备了一支擅长文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和两年的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课题的实施,也将对我校校本文化建设,以及结合新课程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将起到一个引导、落实、推进、深化的作用。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按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这儿的儿童文学主要是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而言,题材以儿童故事、小说、散文、戏剧等为主。

儿童文学阅读策略:是指以儿童文学为切入口,来研究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阅读教育行为、计划和方法。

(二)目标假设

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高年级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内容、措施及其有效的教学方法。

2、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兴趣,提高倾听、理解、观察、表达、表现、思维、想象、自信等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分析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外对阅读策略的研究是随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兴起的,它被当作学习策略的一个内容来研究。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达菲(G.G.Duffy)等人对小学生进行的排除阅读理解障碍策略的训练(1982—-1987),由科克(L.K.Cook)主持的对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的有关阅读材料组织策略的训练等。“阅读策略辅导”在语言教学领域里已相当普及。虽然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研究报告主要是从心理学实验的角度做的,研究也仅限于阅读策略的某一方面,但这些研究报告对于我们如何严格地组织阅读策略辅导实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者将研究目光投向了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儿童文化领域,致力于寻求和探讨儿童文学与童年文化之间的复杂关联;而这种探求构成了对于传统儿童文学研究话题的重要丰富与拓展。例如,《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除了探究儿童文学及其阅读活动的方方面面之外,还探讨了诸如玩具、电视和电影是如何影响体验和理解文学的方式等话题,其主要作者佩里·诺德曼本人也是对于儿童文化始终保持学术敏感的一位研究者。《你只能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一书则将儿童文学、儿童电影等的研究置于错综复杂的儿童与成人的“文化-权力”关系中加以探讨,同时也显示了鲜明的美国文化色彩和意识。

在美国,不管是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现任总统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大力提倡阅读。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由于移民渐增,英国正快速变为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语文能力下降已经成了一大隐忧。因此,英国教育部下决心要在几年内让80%的11岁学童达到应有水准。他们把1998年9月起到1999年,定为全国阅读年,全国各学校每天也增加1小时的读写课程。早在10年前日本政府就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1995年一群国会议员开始推动设立国际儿童图书馆,1997年日本修正“学校图书馆法”,规定学校规模只要超过12个班,都必须指派学校图书馆员。2001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

西方国家的主流课程体系和我国不同,他们趋向于设置专门的文学教学课程。英国和美国都探讨并制订了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西方教育界认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文字表达,是一种文化自我传播的基本方法;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体验和理解;文学教学对学生有重要的意义;英美诸国都有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

国内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因而国内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成为热门,如研究记忆策略、解题策略等已经出了不少成果;但对阅读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上海市宝山区教科室周龙兴所作“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是研究阅读策略起步较早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例,另外还有一些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也涉及到了阅读策略。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出版的《学会阅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北京第2版)一书,从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总结出的一套阅读方法,也可以看作广义的阅读策略。

考察各国和地区,除了政府发动,民间推动外,家庭、学校互动外,各国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在小学母语课程体系中纳入儿童阅读指导的内容,而且从初步的考察可以得知,各国和地区的儿童阅读是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并且在小学——母语教育的初始阶段,儿童文学更是和小学阶段的母语课程密不可分。不仅各国和地区的小学母语课程教材中大量收进儿童文学作品,而且不少儿童文学作家直接主持或者参与教材编写,中国台湾的林海音就有10多年参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经历。还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直接深入小学校和学生开展读书交流,直接和孩子就童书展开讨论。英国的钱伯斯、美国的吉姆.崔利斯就是突出的例子。同时,国外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受过比较充分的儿童文学教育,有比较好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素养。

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改革小学阅读教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界和小学语文教育界长期缺少沟通和对话,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视野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缺失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怎样引进儿童文学的视角,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这些已经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2006年5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正式成立了全国首家“学校儿童文学阅读示范阅览室”。以切实推进“中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活动”为首要目标,倡导儿童文学的教育推广,以公益性、专业性、实验性为特色,在传播儿童文学阅读理念的同时,力图解决中小学校课外文学阅读“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间读”、“什么地点读”等基本问题,尝试建立一种常态而规范的,可运作、易推广的基础学校文学阅读活动模式,促进中国儿童文学阅读在校园的普遍开展。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许多老师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教师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研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能写出可供的专题课改论文。

2、学生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和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语言、审美情趣有所感悟;促进和推动课内外文学阅读的同步和互动;培养学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科研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总结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理念和基本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探讨和实践。重点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策略的探讨,希望研究出的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能让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从小吸收规范的、高质量的语言,为其后的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如何确定小学高年级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内容、措施,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3、如何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分析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建立《儿童阅读成长档案》。

2、对开展的阅读交流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征文活动、故事会、知识竞赛等)的组织形式、推进策略进行研究。

3、教师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指导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儿童文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个案研究法。通过建立《儿童阅读成长档案》,教师应观察并记录个体阅读情状及个体心理变化,施以个别辅导。

4、对比法:对实验前、中、后期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状况进行对比。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申请立项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1)选题。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培训。

(3)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现行儿童文学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收集资料。

(4)制定方案、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09年6月-2010年5月)

(1)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阶段研究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

(2)定期交流课题研究进展,做好阶段小结。

(3)进行中期成果鉴定。

(4)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有关问题展开验证性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5)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吸纳前期研究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式。

3、结题深化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1)收集论文。活动设计、个案记录等材料,归纳总结。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行结题评审鉴定会。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长:李梦

副组长:任海燕

组员:高年级语文老师

(二)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年度考核。

(三)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经费保障。学校划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课题组专项研究经费。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报告、目标体系。

2、校本特色课程集、案例集。

3、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4、课题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活动影视专集(视频与图片)。

九、主要参考文献

1、《通向儿童文学之路》陈晖著新世纪出版社

2、《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3、《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著

第12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8:199.

[2]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25-126.

[3]黄雪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5:92.

[4]梁枫宁.论儿童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5,0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