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02:5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学文;课文插图;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1-01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看图学文”,图文相映,内容生动,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它富有情趣,易教易学,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训练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好“看图学文”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几点浅见。
一、借助插图,进行词句教学
借助插图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是“看图学文”的特点。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从指导看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提问和提示,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山羊》一文时,请学生仔细看图。回答下面问题:①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长得怎样?②小鸡在吃什么?③小鸡对小山羊说什么?小山羊怎么回答?让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展开积极思维,寻找答案,明白图意,进而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这样段落中的文字自然而然在学生脑子里形成。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在句中理解词语,在段中理解句子。通过“请”字可以看出小鸡和小山羊很友好,“谢谢你”一词可以看出小山羊很有礼貌。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又学会了字词,也发展了语言。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看图学文”是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来了》,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可看出秋天的季节?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认识到:天空是那么蓝,那么;一群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这一秋天景象。这些都是秋天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写好这些景色呢?请同学们分段朗读,逐句理解,弄清为什么树叶黄了会从树上落下来,显示了秋天的特点。天空的特点是那么,那么蓝,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是大雁飞行时的样儿让学生知道秋天到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啊!”这里表示“知道了”,“看出来了”。除了这些以外,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呢?通过想象,学生纷纷发言:燕子飞到南方过冬;稻子成熟了;开了;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用彩笔画出简笔画来。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同时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理解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小学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甚为重要。
1、以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义务教育新教材插图新颖,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对儿童有吸引力。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得到思想教育。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到了》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图意后可提问“秋天到了,大地有什么变化?”“天空又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一年四季,不但春天很美,而且秋天也不逊色。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抓住重点句启发思考,教育学生做事不能纯模仿。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小猫种鱼》是讲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花生的种子播到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的玉米、花生,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想到了秋天,也能收到很多小鱼的故事。教学时要紧扣重点句子设问,让学生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教到最后一自然段时,可提问:①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和花生播到田里,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说明了什么?(小猫有向别人学习的思想)②它的想法能实现吗?(不能)③为什么不能实现?(玉米和花生跟鱼的生长条件不同,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在泥土里生长;鱼是动物,在水里才能养活)从而让学生明白:向别人学习时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3.扣紧重点词语,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讲文明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人们的互相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应选好“训练”与“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讲读时,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本义,要重视理解这些词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如《小山羊》一文中做“请”“谢谢”这两个词,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看图说文”的教材特点,对儿童进行两个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精品论文doc[OL].互联网-其它论文-道客巴巴.
2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课件《月球之谜》[OL].互联网-豆丁网.
3《燕子》说课稿 PDF[OL].互联网-技术总结-道客巴巴.
4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山羊》[OL].互联网-[斐斐课件园].
6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下面结合两个教案设计的三个点(课型和选材、目标、重难点和方法)对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合理性进行对比评析:
一、关于课型和选材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教师可以因教取材,根据不同课型中教学需要,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重组。如雷燕老师的综合课选取了听赏《口哨与小狗》和演唱《拉钩钩》两个作品,这样的材料组合对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是丰富而富有变化的,同样也是对音乐课的一次全面接触和整体感知;田雨老师的唱歌课选取的是演唱《你的名字叫什么》和《拉钩钩》两首儿歌,这种单纯的课型便于教师给学生传递明确的教学要求,在充裕的时间内扎实有效地完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关于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始终是教师们备课时纠结的难题。我以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源于对教材的分析,通俗地来讲,就是明确这节课你要用什么办法教会学生什么东西。不要太多、太虚,否则不好操作也完成不了。这样的目标里就包含了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倒推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通过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方能获得,而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们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我们来看看田雨老师的目标定位很明确:
1.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拉钩钩》。
2.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拍的韵律感。
3.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
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这节课老师要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唱准音高、节奏,区分拍子和编创音乐。
再看看雷燕老师的目标定位:
1.在邀请舞游戏中学唱歌曲《拉钩钩》,培养内心节拍感;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初步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节拍特点。
2.聆听、感受和体会《口哨与小狗》中“口哨”与“小狗叫声”的独特音色和乐曲活泼有趣的欢快情绪;用模仿动作有节奏地表现音乐的不同段落;初步培养用心聆听的良好听赏习惯。
不难看出,这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游戏、聆听、感受等方法训练内心节拍感、唱好歌曲、体会乐曲情绪,进而增进友谊、培养良好音乐习惯。
相比较而言,田雨老师的目标清晰有层次,但集中指向技能练习;雷燕老师的目标表述稍显繁赘,但终极目标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实《拉钩钩》是一首很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歌曲,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是拒绝苍白说教的如水般浸润心灵的教育途径,怎样实现教育的无痕、长效,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这里我不想就音乐课程标准中为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做解读,我只想说,如果我们音乐课能实现丰富人的情感,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温暖而不是冷漠了。
三、关于重难点和方法
我一直认为方法是为解决重难点而生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重点是对老师教学而言,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和环节,可能会由多个难点组成;难点则是对应学生学习时所面临的困难,分预设和生成两种。田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拍律动的感受与体验
根据他的教学过程,可以肯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准确,为了解决准确演唱歌曲这个教学重点,老师精心铺垫了前面三个环节,且尊重了音乐学习的规律、扎实有效,才会有第四环节的“水到渠成”。其中的难点是拍律动的感受与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难点,老师采取了给每个学生发皱纹纸条,随音乐左右摆动的方法。另外,老师还关注了课间的生成问题,如在第一环节音准训练中的第三小点就有说明,也有方法对应,此处略去。可惜的是,环节五中的第一步骤没有体现难度的递增。表情是有感而发,在训练声音的同时就要渗透情感,声情并茂地歌唱;第二步骤加入动作可以理解为增加音乐表现力,因为我们要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和轻声地歌唱,就必须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边唱边动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很难做到协调统一。
这是雷燕老师的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
1.感受拍、拍的不同节拍特点。
2.培养良好的听赏习惯。
教学难点:
在游戏与表演教学中,做到“活而有序”、“动而不乱”。
她的重点设计是感受拍、拍的不同节拍特点,为了解决感受这个重点,老师用了两个教学环节八个教学步骤完成了三拍子的感受,时间和分量都很合理。但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仅供参考:要想让学生感受三拍子和二拍子的不同,最好是让学生感受弱拍数的不同。与其让学生关注手心朝上还是朝下,不如让学生知道三拍子是两个弱拍、二拍子是一个弱拍来得明了。另外建议在“对比感受”环节中,一定要有相同的游戏规则,才便于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如《拉钩钩》和《你的名字叫什么》都使用与舞伴拍手的游戏,规则是强拍拍手,弱拍找朋友拍手,那么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拉钩钩》要和朋友拍两次手,而《你的名字叫什么》只需要拍一次就够了。再就是重点二“培养良好的听赏习惯”在环节设计中没有一以贯之,教学难点的定位也略显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