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18:1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电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收视率评价模式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媒体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收视率作为反映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96年8月,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和法国市场研究公司索福瑞集团开始业务合作①,并于1997年底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了独立市场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CSM)。从1999年元旦起,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的收视率统计方法由日记式调查法,改为更加精确、也更少人为因素影响的测量仪统计法,并由此带动了收视率指标在中国电视媒体考评体系中份量的不断上升。在此前后,全球性媒介调查公司尼尔森也进入中国,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安装收视率测量仪,面向内地各电视机构提供收视率统计数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之间,收视率伴随着中国电视媒体经历的一系列改革,从一个陌生的外来户,成长为中国电视媒体厅堂里的尊贵客人。直面市场、直面生存、渴求经济上的收益与回报,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媒体谋求发展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在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销售等流程尚未形成一个畅通的产业链条之时,广告收入成为了电视媒体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而收视率作为广告主投放广告量的主要依据,也随之成为各家电视台衡量一档电视节目生死存亡的主要砝码和标尺。
“收视率使电视台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观众,也知道了竞争对手。”④客观地讲,收视率的引入和使用,在促进电视节目量化考核体系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超越了单纯的媒体传播层面之后,收视率与广告收益的挂钩就使其最终演变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这样,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掌控者手中,收视率的角色和身份势必会产生出一系列的冲突与悖反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收视率测量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问题,二是收视率导致的价值标准倾斜问题。
同样的时段、同样的节目、同样的地区,不同的收视率调查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大不相同。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收视率调查公司在样本数据的采集和获取上,存在不规范问题,比如样本选择、样本户泄密与被收买,以及样本户人口结构特征与中国电视观众整体人口结构特征不一致等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上述比例的大体一致,那么收视率调查结果无疑会存在严重偏差甚至失实。另外,既然超越了单纯的电视传播领域而跨步到了经济活动中来,收视率就很难不染上急功近利的色彩,所谓“收视率是万恶之源”⑤的说法,言虽过激但不能不承认收视率对电视传播理念上的颠覆性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了“绿色收视率”概念。他认为:“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节目、频道的评价依据,可以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指导节目的生产和发展;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评价指标,将为营造更和谐、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电视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条件。”⑥所谓绿色收视率,是指在坚持电视节目品位和确保国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围绕“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中央电视台在融合主、客观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将引导力、公信力、满意度、专业性纳入评价标准,制定形成了“引导力(20%)+影响力(25%)+传播力(50%)+专业性(5%)”的新的电视节目综合考评体系。“央视建立的四维指标节目考评体系,不再以收视率高低为依据,也不再实行硬性的末位淘汰”,而是在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指标当中,“突出了媒体的可信性、权威性和导向性、价值观等考量维度”⑦,将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感放在首要位置给予强调。这一新的节目考评体系,也为网络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提供有益参考。网络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不仅应该包括播放量、下载量、浏览量等指标,还应包括节目内容的可信性、导向性、权威性与专业性等指标。
二、节目播出平台的融合评估机制建设
技术变革和媒体融合政策的推进,使广电行业从节目内容到接收终端都呈现出巨大变化。无论是位于产业链前端的内容生产,还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接收终端与受众市场,传媒产业与通信行业之间的跨行业发展趋势十分明朗。网络电视播出平台必须立足于纵向打通和横向融合视角,对自己的媒体融合实践进行评估,这一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在这五项融合指标中,技术融合是前提,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是重点,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是关键。
技术融合主要用来评估电视、互联网和电信三者之间的技术共享与扩散程度,构成网络电视跨行业发展的技术前提。只有技术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后继各层面的融合才能持续跟进,并为最终形成跨网大数据业务分发体系奠定基础。技术融合的评估主要通过相关行业间专利数据的共享和互渗进行测算,如三方在各自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与改造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三网未来衔接、兼容、通用的可能,并在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予以整体统筹;不同厂家在生产终端设备时也应该遵循统一的制式标准,以方便不同行业的机构和单位在业务市场上横向融通。
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主要用来反映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之间业务产品的交叉程度及融合流通程度,即同一类型产品(包含服务)在不同网络通道及平台上的传播、流转与应用程度。对网络电视节目播出而言,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重要标准就是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在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上的融通程度,具体到数据指标上则可以通过企业、公司和媒体机构在三方市场上的产品销售及服务数据来测算。
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牵涉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设计和机构改革等环节,对三网融合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很难总结出量化的方法或指标。通常只能以定性识别的方法对其影响进行预分析,普遍存在着因政策不确定而带来的分析结果偏离现象。相比政策、制度上的极大未知性和由此产生的风险,机构间的融合评估风险则要相对小得多,因为加速推进行业机构间的融合——即大部门制改革是早已经确定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决策,可逆转的空间很小。
对以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机构融合为核心表征的产业融合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网络分析法、熵指数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网络分析法主要通过企业、媒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来对整个行业的融合情况进行研判。这种评估方法中,每一个企业或媒体机构都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变化(如重组、并购等)都会在网络中被传导扩散,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得整个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这种评估方法容易从整体上感知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但不容易对融合的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且数据收集处理庞大繁杂,存在时效上的滞后性。
熵指数法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程度,熵在物理上的意义是用来表示能量在空间中的均匀分布程度。1979年Jacquemin和Berry进一步将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细分为行业内的多元化和行业间的多元化。该评价方法用DT(Total Diversification)表示企业经营业务的总体多元化程度,其熵指数表达式则为:
其中,P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所进入的四位码行业⑧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n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进入的行业总数。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和进入行业越多元,DT值越大;相反,如果企业或媒体机构只是专业化经营,没有跨行业经营业务量产生,则DT值为0。在这一评估指标中,DT值会随着企业和媒体机构所涉行业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跨行业融合的程度。
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I指数法)是用来衡量产业多元化的另一个常见的评估体系。1998年,产业经济学家Gambardella和Torrisi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度量电子信息产业中企业主体间不同业务的融合程度,对技术融合及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间的关系、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划分出了与HI指数相对应的五个区间(见表1),分别代表低度融合到高度融合的五个阶位⑨,由此,使HI指数成为衡量行业融合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方法。其表达式为:
其中,HI是指所有变量(Xi)占总量(X)之比的平方和,其意义也随着变量X指代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用X表示媒介融合的市场总规模,X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任一行业中的业务分规模,则HI指数可以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以上三个领域上的业务多元化程度。以表1所示区间值为判断标准,则HI值越大,意味着某企业或媒体与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的单一粘合程度越高,跨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程度就越弱。反之,则表示某企业或媒体业务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间的业务分布较为均匀和多元。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评价网络电视融合推进程度及建设绩效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更为真实有效地反映媒体在建设过程中的表现,也可以迅速地反映其中的大企业、大机构在业务市场上的份额变化及垄断程度。相比熵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法,赫芬达尔指数评价法在全面、深入反映网络电视业务融合的建设绩效上,要更为准确和灵活。
三、网络电视评估机制建设
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和网络电视台的全面推进,基于多渠道、多平台视频播放量及下载量统计基础之上的网络视频评估机制建设日趋完善。除了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CSM)、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公司(CMMR)之外,新兴的媒介市场调查机构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如泽传媒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计算中心“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实验室”等,也都介入到了网络视频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实践中。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影响力的扩大,网络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的关注度(包括提及次数、评论次数、转发次数)被纳入网络视频的评估数据中,构成了“微博电视指数”“全网传播指数”等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收视率调查只涵盖对直播收视的观众行为统计,而跨平台多终端的收视率调查需要在直播收视统计之外增加对以上多种视频应用行为的监测。所以这种更广口径的收视率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视观众测量(TAM:TV Audience Measurement),而必须升级为更具广泛意义的视频用户测量(VAM: Video Audience Measurement)。”⑩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视频用户测量基础之上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价体系、“微博电视指数”评价体系和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更能准确反映电视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全网传播指数”,由泽传媒公司2013年的“全媒体收视率”及2014年的“全媒体传播指数”演变而来,目前包含两个评价指标:“全网收视指数”和“社交媒体影响力指数”。前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11家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乐视网、56网、华数TV、芒果TV、风行网和凤凰视频)对某档视频节目的转载、播放与下载数量;后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对某档视频节目的提及次数、转发次数、评论次数与阅读浏览量。
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媒体收视大数据管理平台,“全网传播指数”的数据采集上,已经初步覆盖了传统抽样调查(依据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搜索引擎评估(依据搜索引擎结果进行统计)、视频网站评估(依据节目在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数据进行统计)和社交媒体评估(依据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媒体的传播数据进行统计)等四种渠道。随着2015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加盟,泽传媒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估体系建设迎来更多的智力支持。
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由美兰德市场调查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其基础是美兰德公司独立研发的“中国电视媒体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项目。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度电视新闻栏目网络传播力榜单”,即以该节目评价体系为依据而得出。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重点强调了电视节目在电视屏幕之外,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效果。所谓“网络传播影响力”,就是指某档电视节目或与之相关的话题,在视频网站、社区、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引起的反响与受关注程度,具体评价指标则采用“T3+2”来表示。“‘T3’指的是网媒关注度、网民评议度及视频点击量,‘2’指的是将网民评议度细分为网民美誉度及微博提及量两个细分指标。”?
对于该评价体系的意义,美兰德公司总经理崔燕振认为,“我们的网络传播评价系统中,是通过利用IT技术对开放式网页进行抓取并与封闭式网站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不存在样本以偏概全或者被污染等问题,并且随着IT技术手段的提高,抓取到的数据将更加准确、详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该评价体系合作伙伴中央电视台的认可:“目前,我们已经着手建立起基于网页的效果监测体系,将来,移动客户端的数据也要逐步纳入这个体系,使之更加客观地反映产品和节目的价值。”?截至2014年底,该评价体系已经涵盖了国内所有上星电视频道的新闻及综艺类栏目——这两类栏目也是网络电视台上新闻及综艺类节目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该评价体系还覆盖了国内2500多部影视剧和600多部专题纪录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教育电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网络时代,教育电视需要依靠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不断地发展,创新高质量节目来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电视由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工具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等领域。教育电视凭借着传递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等优势占据了教育领域主流传播媒体的地位,为解决我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问题,以及为社会文化普及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规模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电视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
互联网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互联网传播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现有的教育电视传播形式陷入窘境。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冷静思索,我们会发现,现阶段在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电视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互联网的带宽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宽带互联网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输带宽问题,但经过大幅度压缩的信号在图像分辨率和声音效果方面都是不可能和电视传播的质量相提并论的。要想利用高质量的视听效果达到教育目的,教育影视节目的电视传播途径仍然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二、网络电视发展策略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电视机构大力介入网络视频行业,央视的中国网络电视台、浙江卫视的新蓝网、上海文广的上海网络电视台等相继推出,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程,通过互联网协议向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提供视频服务的网站。网络宽带化推动互联网从图文时代进入视频时代,视频广告形态渐趋成熟,此时广电背景的网络电视台的兴起,预示着网络电视这种新的传播模式的确立,随着新旧媒体融合的深入,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被纳入主流传媒格局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将是未来视频综合门户的主要形态。网络电视台对视频网站的整合方式主要表现在传播者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传播内容的整合以及受传者的整合等方面,对网络视频传播业产生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
1.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线电视网络所孕育的产业机遇非常明显,宽带网的突起使三网融合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三网融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视频类双向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Internet接入、视频点播、电视电话、电视会议、电子商务等各项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当前国际上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大幅升值,资本流向非常明显,新产业诞生的所有条件几乎都已经具备。而我国的有线电视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大规模联网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新兴的网络媒体支柱。我们认为有线电视HFC宽带网络可以有效地将电信、电脑、电视三种传统网络合而为一,这也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条件下,可供选择的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最佳基础网络。加快实现有线电视全国联网,将十分有利于加速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进程,三网合一的模式也将加速国家网络经济规模的形成,从而带动相关信息产业尽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放宽政策
网络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趋势,所以,国家要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那么就需要在政策允许多家电视台或者网络公司拿到经营的牌照,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与IPTV紧密相关的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这将有利于IPTV的发展,但IPTV业务如何定位,IPTV业务谁可以经营。一直以来国家广电部门都没有给电信或者宽带运营商发放电视频道或者节目经营许可证的计划,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3.实现网络运营商的融合
广电媒体布局新媒体无法绕开网络的选择,也没有自己的宽带网络。因此,广电媒体的网络电视布局最终必然要考虑能否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问题,这才是其新媒体战略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电信和广电行业彼此融合是我国未来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他们利益分争的现实情况下,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建立一条以内容提供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广电媒体虽然拥有强大内容资源,但是缺乏网络技术,所以只能通过与网络运营平台合作来发展网络电视,以内容换网络技术和网络影响力,实现产业延伸和增值。由此,我们进行不断的努力来达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融合。 转贴于
三、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策略
1.教育电视数字化、网络化
从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看,教育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给教育电视带来生机。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电视频谱的利用率,信号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增强;改善了电视节目的保存和复制质量,使节目质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可以实现条件接收,带来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我国的教育电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应紧跟电视技术发展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采集、制作、传输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网络化是数字化的有益延伸和拓展,它将分散的、孤立的节目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电视多媒体网络,达到节目共享,不仅能提高供素材的实时利用率,也可以进行分工协作,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教育电视系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展大家公认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组建跨领域的信息资源传播平台,建立起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大传播机制,这对教育电视而言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将给教育电视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出新的空间。
2.整合网络资源,构建良好传播环境
随着教育电视节目人性化的日益增强和受众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加,电视单向传播的先天不足显得尤为突出。受众更愿意参与信息的创造、选择、阐释以及评价。这促使电视传播向交互传播变化,以满足受众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念反映到节目中去的要求。应该在注重传播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丰富节目形式,注重受众的需求,充分利用新环境的交互功能,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求深欲和求新欲,并且根据受众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节目内容、风格等。
四、结束语
随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加速,将出现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的融合趋势。广电推出网络电视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整合内容、渠道乃至终端,做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者。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直至找到最佳结合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能否找到自己适应教育需要的“角色”并适应这种“角色”,将是决定未来教育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媛.电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趋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6).
关键词: 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电话网络;智能建筑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es a number of signal transmission development of CATV transmission line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able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ble TV at present,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re briefly explained.
Key words: Cable TV; broadband network; telephone networks; intellig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N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音像技术的综合发展,人们预言: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就是基于上述三大技术的综合发展和使用。这样就产生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的发展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社会对信息化的需求,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两者缺一都不能促进有线电视的发展。
有线电视数据通讯目前的技术构造是一个基于同轴电缆的共享式数据通讯系统,采用ASK/FSK或CABLE MODEM进行数据传输,由于ASK/FSK传输速度受到限制,因此只适合于数据传输量较少的专用系统,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传输,需采用CABLE MODEM技术,由于数据传输信道共享,网上的各个节点的带宽又有限,这正是有线电视技术急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应为:由单向传输系统向双向系统的发展。
1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网络
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网络已不再象以往那样:每个小区都自成体系,具有接收电视信号的前端、传输外线和楼内分配网络,属于封闭的、小型独立的共用天线系统。今天的电缆传输网络不需要前端,要建成双向传输宽带网络,它不但要符合达到相关的国家标准,还必须执行所在地域有线电视网的总体技术要求。
1.1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
在HFC接入网中,为了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同时采用了空分复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技术。从光节点至前端(或骨干网的分前端)的光纤传输链路中,上下行信号采用空分复用:从光节点到用户的电缆网中,上下行信号采用频分复用,数据传输采用时分复用方式,
1.2回传通道的噪声
在HFC网络中,反向通道的汇集噪声是影响双向数据传输的主要问题。由于反向噪声大,数据传输链路的C/N大大降低。因此,解决反向回传通道的噪声问题,是Ⅲc网络顺利开展双向业务的关键。
上行通道中汇集的噪声来源于多种形式。其中,影响上行信号传输的主要是信号的削波失真、网络结构噪声和侵入噪声。
1.2.1、传输系统
包括光节点中的正、反向RF放大模快、双向延长放大器、线路分支器、分配器、供电器、同轴电缆等。光节点中的正向光接收机将下行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置于光节点内的RF宽带放大器放大至较高电平,再由延长线上的延长放大器、同轴电缆和线路分支、分配器,将信号下行信号分路传送给各分配系统。来自分配,系统的反向回传上行信号,从分配放大器的输入端口沿着正向传输的途径进行反向回转,经同轴电缆、线路分支器、分配器、延长放大器,进入光节点,送人回传激光器。
1.2.2 分配系统
包括双向分配放大器(即楼头放大器),分支器分配器,双向用户终端和同轴电缆等。
延长线路将下行信号传送到各分配放大器的输入端。分配放大器将信号放大至所需电平后,经过同轴电缆、分配器、分支器,传送给每个用户终端。来自用户的反向回传上行信号,从用户应用设备的回传发射机,通过用户电缆回送人用户终端,经过分支器、分配器和同轴电缆,送到分配放大器的输出端,经分配放大器放大到合适的电平,从分配放大器的输入端送入传输系统。
1.2.3电缆分配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由于住宅小区的网络规划受土建规划的制约,各种形式风格住宅小区的土建设计千差万别,建筑物大小、高低、形状各异。特别是各小区内建筑群体布局各不相同。因此,住宅小区的网络规划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只能因地制宜。
2 器材选用
2.1同轴电缆的选用
系统内所有电缆均选用物理发泡电缆。延长线的电缆,应选用外导体为铝管结构的一12电缆。所有外线电缆均采用稳定的聚乙烯外护套。
2.2 延长放大器
由于光接点服务区都不太大,采用手动增益控制放大器(MGC)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延长放大器按使用的模块不同,有推挽放大器和功率倍增放大器延长放大器一般应选用双模块功率倍增放大器。
2.3双向放大器上下行通道结构
双向放大器总体上由正向放大通道、反向放大通道、分波器、混合器、稳压电源组成。
正向放大通道由前置衰减器和均衡器、一级放大模块、级间衰减器和均衡器、二级放大模块组成。
反向放大通道由反向放大模块、衰减器和均衡器组成。
3用户分配网络
3.1住宅建筑(楼房)用户分配网的组成作为住宅小区网中的分配系统,主要包括用户分配放大器(即楼头放大器)、同轴电缆、分支分配器、用户终端。
3.2用户分配网使用的设备
3.2.1双向用户分配放大器
采用双模块功率倍增型或双模块推挽型。
3.2.2分配器和分支器
分配器和分支器都是无源网络设备,其主要功能为既对下行信号进行功率分配,对上行信号进行汇集。
3.2.3同轴电缆
分配系统中使用的电缆均采用物理发泡同轴电缆。分支器、分配器和用户终端之间的连接采用-5电缆。分配放大器输出端连接的分配器,其输出端的分路电缆距离较长,宜采用-7或-9电缆。为了降低回传通道的噪声,应选用四屏蔽电缆。
4网络电视在MP3播放器出现之后,各种CD、录音机、磁带的销量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如同MP3播放器的出现一样,现在的传统电视仍然面临着相同的境遇。网络电视的兴起,究其原因,主要是观众可以不必按照电视台的编排来收看节目,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还可以跳过一些令观众讨厌的广告的侵扰。网络电视以它的随意性和跳过广告的能力深受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
5有线电视网络 虽然网络电视技术蓬勃发展,但是,有线电视网络仍具有自身不能比拟的优越性。第一,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大。有线电视网络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其覆盖面积已远远超出网络电视的覆盖面,甚至一些偏远山区也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收看到电视节目,在这方面网络电视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第二,有线电视网络的收视人群大。因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更为广阔,操作起来更为简洁、方便,有利于我国更为多数的人群选择有线电视网络。第三,现在的有线电视网络的有效尝试。现在,有的有线电视采用机顶盒的方式,双向交互、全面普及,并对机顶盒进行适当有效的软件升级。第四,拓宽有线电视的一些业务。目前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可以实现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为自己的家庭缴纳水电费,还有电影点播业务等。我们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在屏幕加减的时候,影像播放窗口变小,频道以列表的形式列出,方便用户调整频道。同时,还可以预留一部分的地方,作为一些信息的渠道,更为方便观众了解最新资讯。
6 通讯自动化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传输方式的比较
6.1以太网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络传输方式。以太网是目前网络技术中比较先进成熟,实时性强,应用广泛,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通讯技术。对于一个智能小区通讯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实时性和价格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以太网从各个方面均能满足要求,是目前智能小区多选用的通讯手段。
6.2电话拨号
电话系统是现有通讯手段中历史较漫长,应用较为广泛的系统。电话系统的发展从过去单纯的语音通话系统,已发展成为目前集话音、数据通讯、网络通讯等各种功能的综合性系统。在电话系统中发展起来的DDN、ISDN、ADSL等技术已在广域网络数据通讯领域体现了其技术方面的先进性。
总而言之,利用电话系统进行数据通讯,实现小区智能管理,已不再是理想手段。
6.3 ISDN和ADSL
电信系统已经发展出了利用一根电话线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等各种服务的技术,是电信数据通讯业务未来发展的主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无论ISDN还是ADSL技术,均需对电信局的交换机增加配置,为此增加一大笔的费用,决定了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从工程实施角度来看,只需在用户端加装一个相应的传输装置即可。
综上所述,从技术上来讲,ISDN和ADSL均为先进的技术,实时性强,传输速率高,性能稳定,工程实现方便,应用于智能小区的智能化系统较为理想,但目前因费用昂贵,所以不被广泛采用。
6.4专用网络
专用网络指目前应用于专业智能大厦和楼宇控制系统的通讯方式,如LONWORKS,CEBUS等,目前这些技术在智能大厦和楼宇控制领域已占主导地位。
LONWORKS 和CEBUS等专用网络系统均有较规范的设计和施工规范,系统调试也无难度,系统构成为一个集中分散式的树型结构,由各个层次的通讯节点和末端的控制节点构成,在末端的控制节点实现对设备的监控,中间的通讯节点则负责数据信息的传输。
6.5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在目前住宅建设中是必备的,因此利用这一现有系统来充当智能系统的数据传输媒介,可以省去部分布线的费用。有线电视系统的数据传输占用了部分电视的传输信道,并要求有线电视系统提供双向通讯机制。
目前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应为:由单向传输系统向双向系统的发展。
7 结论
三网融合后,市场竞争将会更加充分,最终会带来价格和服务的提升;并且在三网的整合改造过程中,相关软件、集成及设备供应商等有望最先受益,导致该类股票近期大涨。
三网融合的最终方案明确了广电系统将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管理,广电想拿到的基本都拿到了,也体现了管理层对于相对弱势的广电的政策倾斜。
何为三网融合?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具体有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及IP电话业务等。
据悉,三网融合的方案已经五易其稿,此次通过的方案已经是第6稿征求意见稿。此前方案未获通过的原因是,电信坚持要求获得“集成播控权”。所谓播控权,是指具有将相关视音频类的节目内容进行播出与监管的平台,目前主要指IPTV和手机电视,是三网融合中运营商最希望获得的筹码。
而此次在内容集成播控平台上,以广电系统完胜告终。试点方案明确,此前争议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权归广电总局独家所有,而电信商只能通过合作曲线介入。
此外,在通过的试点方案中,工信部作出让步,将不为广电进入电信相关业务设置障碍。此前工信部曾对广电进入电信业务设置门槛,广电总局下属单位有权开展有线互联网IP电话等业务,但仅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权,而无电信号码资源分配权。同时,有线电视运营商也可通过自己的网络开展完整的互联网宽带接入,但接入设施和城域网骨干网需与电信共同开展。
三网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也强调了时间计划,即2010年到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2年到2015年进入推广阶段。在试点阶段的三年,在试点城市内,电信运营商要与有资质的广电集成播控方合作发展IPTV业务。
目前,一线城市都在积极争取进入首批名单。在前段时间业内流传的一份试点名单上,有10个城市很有希望,东部的发达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南部城市有深圳,东北城市有哈尔滨和沈阳,西部城市有重庆,华中城市有武汉和长沙,华北城市有山西忻州。整体布局覆盖全国各个地区。
形象地说,三网融合之后,老百姓的家里就不再会有那么多的线了,用一根线和一个屏幕就可以做三件事儿:打电话、上网、看电视。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电视和电脑的三个屏幕可以合为一个,不必买多个终端。只要一根线和一个设备,上网、看电视和打电话就能全搞定。
更为直接的是,资费应将整体下降。三网融合后,工信部和广电局双向互进后,电信企业、广电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集体参与,令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也必然带来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网络电视、网络电话以及互动、点播等新业务也会令沟通方式多样和便捷。有估算称,百姓每户每年可以省去几百元的开支。
从广电总局的角度而言,三网融合意味着广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再投入,实际上就是广电在打造一个全国联网的“全程全网”的网络,用大量的资金去完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么多年所做的事。
根据行业分析师的预估算,每个省都需要有200亿到500亿元的投入,全程全网改造意味着超过6000亿元的商机。再加上先前工信部披露的电信行业拟投入的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投资1500亿元,三网融合将拥有超过7500亿元的新增份额。
三网融合涉及电信、电视、互联网三大产业,因此融合带来的巨大市场前景将使众多行业获益。而在三网的整合改造过程中,与三网融合相关的软件以及电视制造等设备供应商有望成为三网融合的最先受益者,而光通信行业至少在未来3年仍将保持高增长速度。可以预见,继3G之后又一股信息通讯建设的热浪将掀起,有四大板块将从中受益。
首先、相关网络设备板块,设备生产商可能是有线运营商和电信公司增加网络建设及相关资本支出的最大受益者。
其次、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板块,三网融合推进过程中,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用的提升、优惠政策、区域整合等将支撑有线网络公司快速发展。
再次、内容供应商板块,长期来看,有线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条件/运营能力接近,关键在于谁能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服务应用。三网融合后,内容服务商将成为市场主导。
最后、技术提供类公司,从技术上看,三网融合需要大量的接入服务,电信接入商直接受益。
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最好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美国,要实现制衡与均衡,首先对于实力较弱的广电进行倾斜,等到广电做大时再实行均衡策略。
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像当年电信业重组一样,没几年中移动再次做大做强,甚至无人能敌, 导致均衡策略失败。
论文摘要:三网融合是目前我国媒体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实现互联网、电信网与广电网之间的优势互补,为观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收看方式与更加多样的节目内容,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变革与转型。目前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中发展比较好的主要是iptv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视频,本文结合三网融合社会大环境,从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创新方面对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进行简要分析。
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合一政策于1996年就已经在国内提出,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它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之内,但由于受到政策体制、产业格局以及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影响,三网融合一直未能实现。进入2010年,国家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国务院正式下发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的正式下发开启了三网融合的破冰之旅,三网融合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三网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网隶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电信网和计算机互联网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这种由现行政府管制政策所决定的产业格局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必然产生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市场垄断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并采用一系列行政措施推动其发展。
那么,三网融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认为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它表现为技术层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相互渗透和交叉,并且都趋向全业务;应用层使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经营层上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最终朝着向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统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也逐渐趋向统一,并导致行业监管政策和组织架构上融合。①在此发展目标下,三网融合后,民众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等都将成为现实。
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初探
近十年来,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传统电视媒体一直都在不断创新。其积极创新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媒体价值,提高广告收入;另一方面是为了可以在激烈的大众媒体竞争时代开辟传统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到目前为止,以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业务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电视媒体业务已经崭露头角,随着广电网与电信网、互联网的不断融合,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产业政策的推动,使它们极有可能引起传统电视媒体传播形式的变革和内容创新,为观众带来更美的视觉享受和更加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从而引领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
iptv电视的功能特点。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电信部门的一项增值业务。它是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②iptv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电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用户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宽带ip网上的视频节目,而且还可以享受多种增值服务,其中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以及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等功能。
但是,这种新型的电视传播载体与数字电视在信息传播要素与传播过程等方面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从传播内容方面来说,数字电视的内容是由国家广电部门负责的,而iptv则集合了广电、电信,甚至独立存在的内容提供商(例如部分信息采集机构的介入)共同进行内容的,这就造成了内容制作、集成与权的差别。其次,从核心竞争力来看,目前虽然数字电视和iptv有业务上的重合,但是就iptv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具有互动性和时效性的ip增值业务才是其核心竞争力,而数字电视无论在硬件设备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具备以上特点,它最主要的特点是高清数字化。最后,从传播渠道上来看,数字电视依旧是在原来广电传输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有线传输渠道对信息进行数字传输,而iptv则是利用宽带网络,通过ip协议进行信息的“点对点”式的传播。所以说,iptv无论是从传播方式上还是功能特点上,都是对数字电视的一种提升与超越。
iptv电视的运营模式。目前,iptv的合作模式基本为广电iptv内容播出牌照方+电信运营商。毕竟,在当前电信运营商还没有拿到视频集成牌照的情况下,广电负责iptv内容播控,电信负责网络接入和内容传输,双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iptv的良性发展。在这方面发展比较好的是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百视通有限公司。2005年,上海文广在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首张iptv集成运营牌照之后,按照试点确立的广电与电信分工原则,上海文广百视通有限公司与上海电信签署合作协议,开始尝试跨区域推广。经过多年经营,特别是通过进入酒店和宾馆渠道,百视通已拓展到了全国数十个城市,拥有超过500万用户,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上海iptv模式”。
iptv电视的发展趋势。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说,由于传统电视媒体在我国具有较高的普及率,而且人们已经养成了收看电视的习惯,观众只需要购买一个机顶盒,在具备交互式网络电视信号的城市即可以享受iptv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相比其他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网络电视,这种iptv电视媒体形式无论是在硬件普及率上还是观众收看习惯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虽然目前广电总局对其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但是一旦政策开放或者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入,相信iptv的发展与普及还是会非常迅速的。
手机电视的功能特点。手机电视是以手机为终端媒体,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应用技术。在具体功能方面,手机电视不仅向用户提供听广播、看电视等传统服务,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传输节目,如新闻、小电视剧、小游戏、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内容。③目前,我国手机电视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各自采用不同的技术条件,都建立有自己的手机电视媒体业务,从三网融合的角度来说,发展比较好的是中国移动的td-cmmb手机电视媒体。
2009年3月,中国移动和中广移动进行了全面合作,中国两大自主创新的技术td-scdma和cmmb进行了深度合作,形成了现在的“td-cmmb手机电视”,之前手机类的非cmmb电视产品,称为“手机视频”。双方合作的基础在于各自媒体形式的特性互补性强,广播媒体在传输上虽然不存在带宽限制,但不能实现互动点播功能;电信移动通信传输受到带宽限制,但适合双向互动节目,且电信运营商有无线接入能力,能提供多媒体资源接入。因此,这两大运营商的合作就显得天衣无缝。相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手机电视,它们的节目内容更为丰富,其用户可在全国174个城市收看7套电视节目(cctv-1、3、5、9、新闻、少儿和当地电视台)、收听4套广播节目,在手机电视这一领域具有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态势。
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电视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热捧还在于融合了用户移动与视频的需求,这从某个侧面说明,融合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因此,我国要进入手机电视的全业务时代,就必须为用户提供切合需求的综合信息服务,由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关于电信网络和广电网络的合作。国外手机电视运营的经验表明,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合作,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信息应用服务。随着三网融合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不断深入,三大运营商不仅要在技术上加强合作,而且要在资源上优势互补,这样才能真正为手机电视媒体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展望。从目前手机电视的发展情况来看,政策将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不可回避性因素。想要在手机电视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必须打破行业壁垒,制定融合监管政策,同时大力助推新技术发展应用,并加强行业的动态监管。随着3g技术的快速普及,与手机电视相比,普通大众可以自由上网,在网络上看视频、听广播、收发邮件等,他们不仅免除了复杂的定制环节,而且在费用上也将大大降低,为手机电视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就需要手机电视媒体不断巩固和强化自身在移动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网络视频业务的功能特点。目前,电视节目的传输渠道主要是有线网络、地面、卫星等,以有线电视为主,因此,众多电视节目的流动仅局限在各个电视台之间,甚至许多节目只播放一次就失去了传播价值。另外,在数字电视还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由于传统电视媒体的直线式传播,观众很难实现节目资源的保存与重复收看。但是,互联网在电视节目资源传播的便捷性、交互性以及广泛性等方面完全打破了这种限制,目前,互联网视频业务主要是指广电系统采用互联网渠道将自己的内容资源出去,它也是传统电视媒体实现形式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三网融合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主要是电视节目与互联网渠道的融合。在互联网上,几乎各大网站都有自己的视频专区,它们的节目内容一部分来源于网友的自拍,另外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电视媒体已经播放过的节目资源,其中包括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甚至在不少商业网站上不仅直播电视节目,而且还适时地保存与回看过去的节目,这也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
网络视频的业务发展。目前,网络视频节目发展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其中,视频节目的匮乏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视频节目匮乏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如网络带宽不够、网速过慢、流量不够、终端接收欠缺等,致使许多视频节目无法流畅连贯地表达,尤其是一些占用客户内存较大、播放时间较长的视频节目,更是无法顺利播放。④其次,目前许多网络视频一方面来源于网友的提供,另一方面来源于以往的电视节目,因此,在对最新的电影、电视的提供与更新上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主要受制于视频的版权购买机制不够完善,这也是目前业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结语
由此可见,这三种媒体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为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传播带来了创新,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分明的媒介格局,给观众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时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找到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时代,这种传播载体形式创新更是显得异常重要。但是,这种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对传统电视媒体所带来的变革还仅仅停留在媒体形式方面,即广电部门把自己丰富的节目资源通过电信网络出去,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事实上,广电部门在传统节目资源的制作、集成与方面的全面开放才能真正带动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各大运营商根据自己的媒体形式进行节目内容的制作与播放,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市场竞争的力度,同时也能活跃内容制作行业。
注 释:
①张止水:《3g时代赋予三网融合新契机》,《时代周刊》,2009(2)。
②郭炎生:《从广播电视发展看三网融合》,《中国传媒科技》,2008(3)。
③邓倩、赖姝玲:《媒介融合视阈下的3g手机电视》,《新闻界》,2009(5)。
④胡媛媛:《解读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周刊》,2009(14)。
参考文献:
1.柯岚:《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广播电视信息》,2010(1)。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学分银行在远程教育体系下,我们制定一种学分标准、课程认证体系以及学分认证、转换和累积的规则,形成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流程。在此框架下,350多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在籍学生、数以千万计的非学历培训人员,以及国家开放大学联盟成员,都能享受这些优质的服务。
基于网络的网络教师团队各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相对突出的优秀专业,优秀教师专家,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把这些优质的资源跨空间、跨时间地整合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各高校的教师们在互联网中组建网络教学团队,开展网上导学、网上助学活动,同时教师可在线开展教学事务管理、团队交流协作和课程教学等,实现教师网上教学、与学生交流互动、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技术共享给学习者等相关服务。
世界化的汉语教学系统2006年,国家开放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第一所网络孔子学院,开发了基于网络的MyEChinese汉语教学系统,教学网络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汉语推广工作[1]。
利用互联网中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云平台
(一)什么是云计算及云计算的特点云技术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云计算是指在互联网中以因特网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模型,它基于传统的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网络技术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实现计算机软件、硬件配置、安装和维护服务的共享。
(二)云计算的主要特点1.用户计算的便利性计算机云是一种网状分布的计算机结构,它隐藏数据的计算过程,服务器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由大云中找出对应的小云。它组成的资源池,我们按需所用,灵活便利。2.服务的广泛性对在管理方面的集中及在应用方面超越时间及空间的优越性而言,很多企业信息化管理都能够从中享受相应的服务。3.用户端设备的成本低用户端可以极致地简化为一个浏览器,即云计算机,与传统的PC机比较而言,其功耗低、成本低,用户操作方便,易于维护,用户甚至无需自己装操作系统及杀毒软件,也省去了防火墙的设置及持续性的升级维护[2]。
(三)云计算技术下建设远程教育云平台学习环境1.远程教育云平台现状国家开放大学中现使用的基础设施主要靠租赁的方式———租赁网络运营商和高水平技术企业的相关设施设备,购买相关的服务建设和运行自己所需的服务,根据业务需要建立自己的应用服务,升级改造现有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应用平台。目前,国家开放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东软集团、美国思科、中国电信等一流大学及高水平技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这些IT行业顶尖技术,借助计算机领域院士、高校信息技术教授等专家团队的力量,共同破解大规模技术应用面临的复杂难题,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团队保障[3]。2.营造远程教育云平台学习环境(1)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现已建成总容量达20TB的资源库。建设“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目前已建设和聚集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校及网络学院课程、国外公开课、电大课程等各类学历、非学历教育课程18000多门,形成了基础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企业管理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专题的资源库。目前,在全国电大系统、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设立109个分中心,10个典型应用示范点。(2)组建移动数字图书馆。与国内众多高校数字图书馆及机构开展合作,整合电子图书230多万种,学术文献7000多万篇,社科数字期刊2600多种,并建设开放大学名家讲坛、远程教育图书、文献和毕业生优秀论文等特色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资源检索、订制、推送与使用服务。(3)研发多样的移动互联学习终端。以电视为载体,开通互联网电视频道,播放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手机为载体,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大众群体科学文化、健康医疗、生活休闲等需要;以PAD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开发专门的移动互联学习终端,适应在职成人碎片化学习需要。形成以“云电视、云手机、云OPAD、云教室、云桌面”等多终端云学习环境,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4)组建网络电视频道。以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为目的,申请建设公共教育卫星电视频道,申办国家开放大学有线电视付费频道,为学习者播放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内容。申请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电视台,逐步实现学习者能够通过电脑、电视和移动设备等,随时点播视频学习资源;逐步实现网络用户的全覆盖。
(四)远程教育云平台的实施意义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与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之间网络的高速连接,配有与之相适应的软件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信息化,能够满足各种终端设备、各种系统平台、各种通讯网络的自由接入,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访问,提供上亿人次学历非学历在线学习服务,形成覆盖全国城乡、自成体系、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网上校园。
结语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催生新型媒介。当今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催生的种种新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还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但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各不相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布失衡的现象,慢慢形成信息的两极分化――“信息沟”。
新媒介在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把传统媒介影响下已经形成的“信息沟”再次放大,并且广泛地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受众之间。为了使社会成员能够均衡利用信息资源,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发挥力量来缩小信息富裕户和贫困户之间的差距,进而来缩小社会财富的差异。
一、解读新媒介
1、什么是新媒介?
广泛意义上的新媒介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介来说的。有学者认为目前的移动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互联网协议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楼宇电视这七类传媒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介之列。它们有些是传统媒介的数字化形态,比如楼宇电视;有些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数字电视不同形态,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在线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①
2、新媒介的特征
(1)新媒介都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所以数字化是新媒介的共性。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化是一种稳定的现象,它不受载体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2)数字媒介使用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受时空限制,这个过程出现即时性和移动性的特点。新媒介不受“线”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处借助新媒介进行传播和沟通。
(3)新媒介具有很强的整合性,也有人称之为多传媒性。新媒介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内容整合成一体,给使用者带来了空前的视听盛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引入了“混合能量”的概念:“媒介的交叉或混合,如同分裂或熔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能量”。
(4)新媒介能够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被归为“高互动类媒体”。
3、新媒介的受众及特征
根据新媒介的特点我们知道它的用户喜好便捷,热爱交流,渴望获取信息,特征比较集中和鲜明。下面简单勾勒一下新媒介受众的基本特征。
(1)年轻和时尚是新媒介受众最突出的特点。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互联网视频用户表现出以下特点:25岁以下,高中、大专或本科学历,每周上网5个小时以上。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摩客网合作开发的i-mook电子杂志的使用情况来看,男性读者大约占到60%到70%,年龄在23-40岁之间,其中以25-35岁为最多。②
(2)新媒介受众的学历水平相对较高。对于手机用户来说,随着3G服务的应用,手机电邮和手机支付等移动商务功能的不断完善,高学历人数的比重快速增长,其中硕士及以上用户的比重从2004年的0.4%增长到2006年的8.7%。③
(3)新媒介的受众愿意为新媒介的诸多业务付费,证明受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的网站把新媒介的受众看做是“潮流的领导者和消费的主力军”。从摩客网举办的一些活动反馈来看,都市白领占到相当大的比重。④
(4)新媒介受众喜好娱乐休闲。新媒介的多媒体性恰恰具备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客观条件。受众本身对新媒体就有着轻松、生动、简单的需求,也希望通过新媒体获得娱乐。
二、“信息沟”理论的发展
1、什么是“信息沟”?
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1974年,N・卡茨曼提出了“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理论。“信息沟”理论试图回答信息社会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该理论从新传播技术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如下观点:
第一,新传播技术将会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接触量的增大,这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第二,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并不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的人比信息水准较低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电脑等机器处理和积蓄信息的能力要比人的能力强大得多。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使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第四,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⑤
关于“信息沟”理论的研究成果如下: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其结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其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重点应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2、新媒介为何会加剧“信息沟”的扩大?
(1)传播技能的差异。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通常比经济条件差的人具有较高信息水准,这部分人在阅读、理解、记忆等传播能力方面要高于后者;这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媒介,面对同样的信息,每个人对信息的解读和利用效率方面有很大差异。对信息的获取、阅读到理解、记忆就要考察一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面对的是英文信息,首先就将一部分不懂英语的人拒之门外了,到理解层面就会因为语言、文化差异再次淘汰一批人,这样层层下来,能够真正获得信息的人就成为信息富有者了。
(2)知识基础的差异。不同的人群受教育程度不同,其知识积累也就会有很大差异。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较好的知识积累的人能够较快地理解和吸收。再加之文化水平高的人都有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这些都是有利因素。而文化水平低者则受自身能力限制,无法又快又好地利用新技术来获取资源。
(3)人际关系的差异。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信息就越快、越丰富。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往往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这些关系网中往往连接的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
(4)个人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机制的作用。对于新媒介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受众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受众只寻求与自己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相吻合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记忆信息。这样只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去追求认为与自己需求无关的信息时,“信息沟”就产生了。
(5)媒介本身的性质:采用传播新技术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文化和知识素质及其他相关资源,而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经济条件,资源分配不均等,所以经济条件差的人群首先就被拒绝在新技术的门外。
三、如何缩小“信息沟”的差距?
有的学者认为缩小“信息沟”,防止信息资源两极分化,实现对信息均衡分配是民主社会的一个目标。出于这个目的,学者们都在致力于探索缩小“信息沟”的方法。
1、面对经济因素导致的信息进入者和信息未进入者之间的“信息沟”,国家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为“三农”服务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国家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基础建设薄弱地区给予政策、资金、人力、物力方面政策性的倾斜。另一方面国家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的信息技术战略。比如在农村,国家就要“加快推进农村媒介环境的建设和农村媒介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村村通工程资金的投入,拓宽报纸、杂志在农村市场的发行渠道,为农村创造多元的传媒接触格局。⑥
2、受众是可以培养的,这种培养一方面要借助于文化教育,提高公民最基础的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记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要让人们分辨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普及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传媒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传媒的技能与方法。可以在义务教育中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普及。进行“新媒介启蒙”教育。政府还可以主导社会成员通过新闻传媒、培训班等方式来参与有关传播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这些可行的方式来加强对全社会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2)判断媒介传达的信息的价值和意义。面对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汹涌信息,其中有真有假,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受众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出那些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3)学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要求受众能够借助媒介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比如发表评论、提出意见等。
加强对全社会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还需要新闻、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协作,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去,在缩小“信息沟”的同时,连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差距一起将缩小。
3、要提高和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新媒介作为高互动类媒介,受众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参与媒介的愿望,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相对于在传统媒体中,由于其在特殊地位及其技术特性导致了受众使用热情与参与度的矛盾,“媒体使用热情高、参与度高”的受众与“媒体使用热情低、参与度不高的受众,他们由于这种媒体行为所导致的“知沟”并不明显的。⑦但在新媒介这个传播平台上,受众的媒介行为、态度所导致的“信息沟”是很明显的,“媒体使用热情和参与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新媒介在普及中能够激发受众的求知和探索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媒介中来。另外理智和勤奋也是参与新媒介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受众仅仅把电脑、网络电视等传媒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缩小“信息沟”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①王文科主编 刘新荣副主编《传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316页
②③④刘滢 吴长伟《谁在使用新媒体?》2006年11月《中国记者》
⑤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第232页
⑥郑保卫主编《冲突・融合: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62页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界和业界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本文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180篇,并以这180篇为样本,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
媒介融合的驱动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志平认为“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②杨娟认为“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们想要寻找其根本原因时,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的驱动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比如蒋晓丽和石磊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王亮也认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来自媒体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实现手段。”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是前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动力, 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冲击了原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蒋晓丽和石磊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影响。”⑥他们还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⑦笔者认为,报业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壮大,不可能单打独斗。当前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报网融合和手机报,这是报业发展新媒体的一种运用,媒介融合拓展了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为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电视媒体来说,“以制播分离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新技术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资本市场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结构和壮大产业规模。”⑧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是电视业媒介融合的新形式,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有研究者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手机电视既然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手机所属的电信产业和电视所属的广电产业的通力合作,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消除成见,以竞争为辅,以融合为主,共同达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机电视还必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只有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出版业来说,“全媒体出版模式被业界所看好,被认为会是图书出版业变革的一种趋势。未来的每一本书都将是全媒体出版。”⑩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仅造成了媒体间的重组,同时给媒体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李莉认为“根据美国的经验,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⑾她还认为“传统报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但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力度与速度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⑿杨娟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战略意识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对人才的需要最终要落实到教育上来,蒋忠波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⒁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 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 共同培养。”⒂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新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全媒体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传媒产业自身不断融合也加速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自身来看,“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媒介产业结构的转变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集团可以不断做大做强,整个媒介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集约型、多元化、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⒃
陶喜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带来的联动反应,“媒介融合加强了传媒产业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⒄肖叶飞认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变为模糊, 这些变化将推动传媒、电信、出版、娱乐、信息、文化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⒅
邓青、牛静指出了当前我国传媒业在盈利模式上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⒆同时也提出“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邹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将使传统期刊业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国传统期刊业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模式单一。而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拥有巨大消费群体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来越开阔。”(21)可见,在融媒时代,任何媒体都不能仅仅靠广告来盈利,而是要实行媒体互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格局,媒体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成为必然。2010年我国学者从媒体发展、产业、盈利、教育等不同视角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研究,在梳理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2010(8)
③⒀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新闻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蒋晓丽、石磊,《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大学》,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传媒观察》,2010(9)
⑧王伯群,《论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产业化之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⑨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编辑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今传媒》,2010(1)
⒁蒋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闻窗》,2010(4)
⒂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⒅肖叶飞,《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10(6)
⒆⒇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
(21)邹琳,《浅谈媒介融合与我国期刊的发展》,《社科纵横》,2010(9)
论文关键词: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网络服务,调查研究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起止时间为2012年3月22日至2012年4月12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珠海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江门五邑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中山市图书馆、惠州慈云图书馆、肇庆市数字图书馆等10家公共图书馆的网站。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方面:网站平台建设现状、OPAC服务、数字资源数量、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导航服务、用户教育、信息提供服务现状、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手机图书馆建设。调查方法主要通过访问、观察、体验、交流等形式。
2.网上服务现状
珠三角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现状调查一览表
3.存在的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珠三角公共图书馆的网上服务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已初具规模,但仍有一些服务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提升。
3.1网站建设文种单一。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日益提高,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全球化服务意识,拓展全球的服务范围,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增加网站的多文种、多语种建设,使图书馆成为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使中华文化为世界共享。
3.2网上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网址导航服务可以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网站,直接进入,避免在网海中迷失。调查的10家图书馆网站虽然都提供了多种网络导航服务,但各馆导航服务的状况参差不齐,网上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的网上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服务非常丰富,并且进行的专题分类。
3.3信息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提供和信息是图书馆网站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在调查的10个图书馆网站中,虽然都提供本馆的新闻公告、新书推荐等信息,但是对借阅排行榜、书评的推荐、本地信息、便民信息、政务信息公开、图书馆业界等信息的还很欠缺。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在网站中增加上述栏目,提供相关信息。
3.4读者需求调查有待进一步加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服务的深化。读者需求调查是图书馆了解读者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调查的10家图书馆网站中,只有40%的图书馆设立了读者需求调查栏目,而且这些调查大部分已经过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了解读者需求的作用。只有重视读者需求、了解读者需要,才能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有的放矢,服务才有价值和意义。
4深化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功能的思考
4.1深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资源支持。参与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当前提倡阅读、大力进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公共图书馆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能。如东莞图书馆的“东莞学习中心”平台建设,就是公共图书馆深化社会教育职能的有益尝试。东莞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是在东莞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从文献中心向学习中心业务转型的探索过程诞生的,它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基础,以视频资源为核心,整合了图书、期刊、文档等各类学习资源,集学习、考试、辅导、交流等多种功能与一身的一站式、普适性、交互性的公益网络学习平台。“东莞学习中心”开通仅3个月,登录人次就达3500多人,总访问量23000多人次,页面浏览量48000多。
4.2加大手机图书馆建设力度,开展信息定制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手机图书馆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手机终端。手机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访问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资源。现在人们生活有很多“碎片时间”,例如乘车、等人、排队时,利用手机“读书”不仅简单方便,而且读者还可以按照个人喜好来定制各种信息,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深圳图书馆开展了外借到期提醒、图书续借、查询外借状况、查询馆藏书目、虚拟参考咨询等十几项服务的定制服务。
4.3增加网络电视图书馆建设,开辟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图书馆可以利用电视图书馆或数字电视的交互功能,开发相应的接口,将数字图书馆与数字电视连接,将图书馆的服务送入千家万户。用户只要打开电视通过遥控器就可以进入图书馆,开展书目、借阅信息查询,进行图书预约和续借,观看图书馆数字展览、讲座等。目前,国家图书馆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年龄阶段的使用群体,将资源内容整合分类,推出6类15个栏目的电视图书馆内容。
4.4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网上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公共图书馆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网上服务,是图书馆实现“无处不在”和“服务均等”理念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可以在网站中设立知识援助平台,对不同类型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知识援助:对残障人士提供网上预约送书刊上门服务、网上培训服务、网上咨询服务等;对农民工、下岗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法律知识援助等知识援助;而老年读者同样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网上讲座、视频、培训等服务方式,使老年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网上服务不仅是献爱心,而是现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社会责任和义务。
网上服务是21世纪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网上服务内容、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服务内容和方法也还会涌现。公共图书馆只有更新服务观念,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Z].
2 黄慧薇.我国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现状综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79-81
3 东莞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简介[Z]
4 蔡冰.论图书馆泛在服务模式实现的路径和方式 [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74-77
关键词:通信业务;网络终端系统;开放性;现状
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通信终端系统结构的不断完善。终端,指的就是计算机显示终端,近年来,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其网络终端系统的开放性不断增强,这种开放性促进了单个技术和终端系统的整合,也是通信业务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能够缩短通信业务投入到市场的周期,降低业务成本,对通信终端系统的开放性与现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终端系统概述
终端,即计算机显示终端,是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在主机时代的集中处理模式下产生了计算机终端,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不断发展。常见的终端一般可以分为胖终端和瘦终端。通常情况下,将以Pc为代表的具有较强开放性而且功能较为强大的设备称之为胖终端,其他的则归纳为瘦终端。在瘦终端的空间内,通过计算机技术使得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而且数据处理的方式,也由以往的分散化处理逐渐向着集中化处理的方式转变,以此来实现信息处理的全面网络化,使得终端的管理安全性极大的提升。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终端具有较多的连接方式,既能够将桌面环境作为桌面设备,也能够通过移动的方式来增强桌面环境的便携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的发展也将以适应不同系统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终端设备的种类也出现了如windows终端、Linux终端、Web终端等多个层面,其应用的领域,也逐渐由单一的网络领域,深入到通信领域、电力领域,以及政府工作、教育等多个领域内。
二、网络终端系统的开放性
当前,很多的通讯终端都具备强大的计算功能,在终端上可以运行如Office等文字处理软件,也可以运行Real player等多媒体软件,通过这些功能,能够使文字和多媒体等轻松的实现,并且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如果使用者需要娱乐功能,也可以通过下载Java等游戏客户端,就能够在终端上实现游戏功能;近年来,在网络终端上使用的智能储存卡,不仅能够实现储存功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与外接设备的连接设备,实现终端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在终端与终端之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建立在终端系统较强的开放性的基础之上,具有开放性的终端系统,需要以一组业务引擎作为运行平台,在该平台中可以分为业务和业务支撑,其中业务中包含了所有具有支撑能力的不同的客户端程序,如果用户通过短信、浏览网页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客户端的指令,客户端也能够在这种指令下进行运转,并且在该客户端中的程序存在着一种嵌套关系,不同的客户能够通过不同的客户端实现不同的体验,一种客户端可以同时被其他的引擎所使用,因此,这种客户端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使得其在业务方面就拥有广泛的空间。业务,则主要是通过应用接口来实现业务支撑中的引擎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终端的服务器功能,因此,在业务引擎进行运行时,需要对与之相连接的客户终端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实现业务的功能。
三、网络终端系统的现状分析
在终端系统的市场上,要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发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中的终端设备,而且具有较强综合功能性的设备占据了市场的很大比例。与传统的电子设备相比,多功能终端设备具备更丰富的功能,如下载视频、网络电视,甚至具备计算机处理功能,可以作为电子钱包等高科技业务的处理设备。但是,这种终端设备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有的终端在CPU处理功能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复杂数据的处理方面,发生如摄像头像素不够高的现象,而网络电视和流媒体对于网络传输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网络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移动通信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需求,对于不同客户的体验需求,应当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终端网络出具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整个终端设备的硬件资源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基于此,通信终端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话设备,其在具备基本的语音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较多的媒体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当前市场上的很多终端设备都能够满足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而且具有独立的操作终端来实现数据的处理,通过java和brew等应用程序,实现与外界设备的有效连接,为第三方的使用提供终端的下载和运行。当前,市场上很多的终端处理设备都具有双处理功能,这种终端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其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无法实现设备本身与外部设备的有效连接,也无法实现组件功能的相互交换,但是,这种具有双处理功能的设备却成为了智能终端设备的雏形。在传统的计算机处理模式下,硬件资源需要通过具有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够实现,而单独的管理终端主要是通过内部设备和外部设备的科学管理,来实现对硬件资源的管理。而当前的设备终端,除了传统的硬件资源管理系统以外,逐渐向着智能终端的方向发展,多功能的终端设备也开始进入到市场中。高、中、低端不同功能的移动终端,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和开放性接口的设备仍然在市场上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在这段期间,各种操作系统和运行平台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基于终端的软件开发也逐渐向着功能化和更具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终端系统的应用范围也日渐的广泛,在终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对于终端的开放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在对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强终端技术的提高,拓展终端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此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移动通信网络中终端定位参数联合估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电路与系统,2008.
[2]林欣.流媒体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2009.
[3]陈科李,睿吴琳.基于多因素影响的通信网络连通性建模研究[A].仿真科学与技术青年学术论坛,200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二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何克抗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何克抗等提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是: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同时还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教学策略,如支架式教学策略、认知学徒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社会建构教学策略等等。但在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形成不同切实可行教学模式上,还有待丰富和补充。
如果说何克抗先生所进行的研究是宏观的。笔者进行的研究则是从微观入手,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新闻传播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数学模式;二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环境开展高效地教学与学习;三是结合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理论,开展课程改革;四是用角色为学生定位,确定未来工作的角色。这四个问题所解决的核心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把探究式学习与角色体验式学习结合起来,把虚拟体验与真实创作、生产结合起来,把理论、实训和实习结合起来,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策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在实际中真正实现我们教学预期效果,我们把网络环境内涵适当缩小的同时适度扩大了它的外延。我们所说的网络环境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训、实习的所有环境。具体讲,网络环境不再单指多媒体和网络教学齐全的教室,同时它还包括学生宿舍的网络平台、专门的学习网站、专门的网络实训平台、其它一切可以使用的网络终端。其中专门的学习网站可以提供师生实时交流平台、提供教师讲义、课件、学习资源等,并且通过它可以实现与网络实训平台网站、众多学习网站、网络电视的超链接。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技术环境。更重要的还是人文环境。只要我们组织得当,网络上能实现的很多交流形式都是我们传统教学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不占领这个空间,不加以利用和诱导,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显然是失败的。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能狭隘的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让你的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在时空上向学生丰富生活的每个角落去拓展,这样你的教学效果才可能得以保证。
为了让网络和教学的联结不是空话,我们又引入了角色式教学与学习这样一个概念。目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是很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套话,这无形中使学生缺少了一种职业归属感。没有明确定位的人才如何培养,他自己又怎样成材,通过角色教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职业归属感,另一方面明确学生的奋斗目标。给学生学习确定方向,明确定位。那么角色就是定位,准确定位还需要确定具体角色。学生在课堂主要是虚拟角色,常常还缺少具体角色的归属感,但在实训中学生扮演的就是真实角色。真实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同学自我尊严和荣誉,关系到自我考核成绩等直接利益,更关系到自我在同学中的形象。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一旦老师给了同学一个具体角色,他才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研究角色,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怎样才能把角色扮演好的学习上。如果每个学生都曾尝试作过助理导演、化装师、舞美、灯光、摄像、技术工程师、演员等,那么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什么应付不了的呢?而网络环境又给同学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开展角色式教学的另一个根据就是同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贯彻“工作过程”理论。即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动手完成任务或项目去尝试理论的实践意义,而学生在重复尝试不同任务难题过程中,实现技能技巧的有效迁移,而每次技巧与能力迁移的过程又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一些陌生的任务。开展角色式教学第三个根据是:角色式教学能更好的开展协作式学习。角色式教学既能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体。同时又是协作者,而一项工作任务、一条片子制作都是多个不同角色协力完成的。这也是角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基点。
电视编导教学的新模式的就是按照“情境一角色一探究”的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工作过程”理论,通过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的利用,把角色式教学与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开展的是《电视编导与制作》网络环境的建设与教学试验。
二、《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网络环境的建设与教学
为开展网上教学试验,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按照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建设规范要求,规划设计了《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学习网站。主要栏目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素材(包括文字素材、讲义、课件和录像)、虚拟教学、模拟测试、作品展示(包括学生获奖作品、优秀观摩作品)、相关资源、交流园地、相关学习网站链接、网站帮助、学生注册等。教学讲义和教学课件按章节以模块化、动态性、非线性和扩展性的结构方式组织学习信息,网站中大多数的教学内容脚本和教学课件都是在课程试验组教师多年的教学教案和早期开发和应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并参考相关的优秀教材和课件,重新加工、修改讨论、完善扩充设计形成,其中FLASH动画虚拟教学课件由课程试验组教师自行设计完成。
1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专题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
(1)行动研究计划:按照“151工程”课程试验项目的要求,结合网络教学和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的特点。我们选定了视听思维与语言、现场同期声采访的实施、摄像机调度的方法三个专题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试验研究。制定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专题教学试验行动研究计划。
(2)专题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理论和网络教学特点,我们认真设计了视听思维与语言(4学时)、现场同期声采访的实施(4学时)、摄像机调度的方法(10学时)三个专题教学试验方案。依据行动研究方法和评价研究方法分别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三个专题的教学试验,探索研究了基于网络课堂的“情境·角色一探究”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初步掌握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模式及规律。
2教学试验效果测试评价设计
参考南京师大有关网络教学效果测评方法,结合专题教学试验内容,我们先后自行设计了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评价量规表、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专题(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基于网络环境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专题教学试验评价问卷调查、学生电子作业作品评价表、基于Web教室的学习模式问卷调查、网络环境下教学试验总体评价及建议问卷调查。
3教学录像与专题测试试题
在教学试验过程中录制了第三专题教学试验的部分片断。为测试学习者对专题教学试验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基于网络的专题测试试题(卷)。
4项目特点
大量采用动画和视频课件辅助教学、在线教学、在线测试和交流园地(即教学论坛)来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是本项目的主要特点。
(1)自行研制了具体有代表性FLASH动画教学课件。
(2)为了配合教学讲义,教学网站嵌入了大量的视频资源(课件、视频资料、学生习作等)和理论论著、理论文章、专业知识(技术、艺术)等论文。
(3)该项目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上有鲜明的特点。
(4)通过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在线测试自己所学生过的知识并及时地得到反馈。通过交流园地(即教学论坛),师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更体现了远程在线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特点。
(5)由于影视专业本身需要大量的视频素材。许多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而开放性网站的建设未来让学生做主角,无疑给学生继续学习、继续研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5使用情况
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三个专题教学试验的基础上,我们04、05、06广播编导班继续就三个专题进行教学试验,从而进一步巩匾和完善了教改试验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网络环境下实训平台建设
在基于网络资源利用下的课程改革试验进行过程中,我们就意识到仅在课堂上进行改革还不够完整,学生的实训教学如果不能够跟上课改的形势,虚拟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变为学生的真正能力。于是在我们进行课改后,马上进行了两个实训平台的建设。
我们筹备了近半年的时间,老师带领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设了校园新闻视频(《广师视频》)。这个《视频》不仅填补了学校没有电视传媒的空白,而且定期播出(每周一期)。《广师视频》主要包括本期要闻、校园聚焦、焦点人物、校园七色花等八个栏目,每期25分钟左右,全部由学生自己承办,老师负责指导,宣传部监制。为了把节目办好,我们按照电视台的模式建设了采访部、摄像部、后期制作(虚拟演播室、录音棚、包装、合成)、主持人部、综合部、策划部、网络部等不同部门,同时为了改善节目质量增强信息交流并加强《视频》管理,我们还专门建设了《视频网站》。在《广师视频》这个实训平台上,以传播学院学生为主,同时其它学院的学生也加入进来。成员人数最多时达到近百人。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和调整,一个以服务为手段,以项目为依托,以实训为目的的实训平台基本成熟。现已播出18期节目;总计播出时间360多分钟,同时《视频》为学校制作其它节目400多分钟。《视频》也成为师生创优的摇篮。《视频》成员先后有几十人获得省市以及全国性电视作品大赛不同档次的奖励。有近20部作品在省级电视台播出。
同时,我们积极与外面的单位、公司联络,探索走开门办新闻传播专业之路。我们先与世通华纳广州公司移动电视达成合作意向,并开展合作制作《家有好主妇》栏目;后又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达成合作意向,为机关网站制作《穗团新闻》。在制作这两档节目时,我们结合实习、实训主要以三、四年级的同学为主,如今两档节目都取得了预期效果,赢得合作方的好评。正是有了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实训、实习平台的结合,使我们的教学在学生动手方面不再薄弱,初步完成网络环境下电视编导教学模式的架构。
四、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如果说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新模式是一个圆的话,在这个圆型的模式中,学生先从“情境-角色-探究”的过程开始进行协作学习,然后从“探究-角色-情境”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结束;前一个过程是理论教学到模拟现实模拟学习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是实践探索到理论升华的过程。表面看两个半圆只是相反的过程,但实际上前者是学生之间建构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而后者“倒嚼”式建构则是在实践基础上理论升华的过程。学生不仅会说还会做,不仅会简单的创作还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完成报道、完成节目。
在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的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了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而“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我们在这里只是为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新模式描绘了一个粗略的轮廓,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没有涉及。尽管新模式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但这种模式已经从试验阶段走向谨慎推开阶段。虽然实施时间很短,在实际运用中已初见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创作增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善了,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从业精神也得到了极大加强,从这些效果看,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关键词:俄语学习;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307-01
一、可利用的俄语学习网络资源
1.查找搜索方面。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所难免,未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常常需要查找资料。互联网产生和普及应用之后,为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是随之一系列的问题也应运而生。怎样查找所需的资料便是众多问题之一。作为我们查找资料必不可少的工具,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有:yandex.ru яндекс是大学生们经常使用的搜索工具,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站,不论是单词解析、语法解释、文章浅析等等都可以搜索到,毕竟яндекс是最大的俄文门户网站。而dir.spylog.ru 也是一个不错的可推荐的网站,各种各样的网站在该网站中都会分类列出,所以在进行查找的时候非常的方便;google则是众所周知的强大的搜索引擎,能够进行各种语言的搜索。
2.新闻报刊方面。
作为俄语学习的专业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俄罗斯的日常生活交际用语,同时还要关心俄罗斯以及国际社会的的时事政治,因此,阅读报刊杂志则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比较有名的报纸有:utro.ru 《莫斯科日报》(“Московская ежедневная газеда”) izvestia.ru《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比较受人们欢迎的杂志有:nights.russ.ru、magazines.russ.ru。经常阅读这些报纸杂志对了解俄罗斯的时事政治、提高俄语的阅读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说不只是想要了解俄罗斯时事新闻,更多的是想要提高俄语的阅读和听力的话,不妨尝试一下中国新闻网站像: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新华网的俄文版,在网页的顶部会提供各个国家的语言选择项。其实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达到练习和提高的目的。
3.邮件等交流方面。
对于外国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提高外语沟通交流能力的方法便是与所学外语的本国人进行包括文字上的和口头上的交流,在国内的学习者们能够与他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的机会可能并不是很多,这个时候网络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较常用的俄罗斯邮箱网站是mail.ru 并且这不仅仅是个邮箱网站,同时你还能够阅读新闻,进行游戏娱乐,查找关于汽车、体育、商品、视频等各种信息。对俄语学习者来说这应该是个非常有益的网站。
除了邮箱外mail.ru Агент则是一个可以进行即时聊天的工具,同时可以进行视频聊天,这就是国内俄语学习者与俄罗斯人面对面的口语交流成为可能。如果说利用邮件的沟通对于俄语学习者的书面交际能力以及语法、句式组织有巨大的帮助,那么利用mail.ru Агент就是有益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并且这种提高是飞速的,卓有成效的。
另外,还可以推荐给广大俄语学习者的有second life和Facebook 这都是能够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的工具。
4.文学方面。
俄罗斯的文学应该说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当之无愧的。俄罗斯不论在诗歌方面还是在小说方面,都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俄语学习者很多都抱着一种想要阅读俄文原著,以领略从原文中所流露出的作家的最原始的情感和思想。lib.ru对俄罗斯文学怀有极大憧憬的学习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Библиатека Максима Мошково还是比较方便的,网站顶端有图书的分类,便于进行分类查找,此外还可以通过直接输入图书名称进行检索,极大地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需求。
5.论文方面。
不论是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外语专业学生,都要求提交论文,然而小语种的学生在写论文时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去何处查找相关的外文资料。就拿俄语举例,在知网上能查找到得俄文资料客观的说是比较有限的,很可能远远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因此,与大家分享几个有帮助的网站。referat.ru是一个能够查找俄文论文范例的俄文网站,网站提供不同类型的关键字检索,所以说对俄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方便的。此外,ruscorpora.ru 5ballov.ru这两个都是不错的能够对撰写俄语论文提供一定帮助的网站。
二、网络资源的作用
将网络资源融入到俄语学习中给广大的俄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使略微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对学习者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也让从前费时费力的资料查找过程变得简单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艺术鉴赏方面。
众所周知,俄罗斯也是艺术家的殿堂,不论是绘画还是音乐,俄罗斯都人才辈出。就拿俄罗斯的绘画艺术来说,俄罗斯巡回展览派的不少画家都举世闻名:苏里科夫、列宾、列维坦、希施金、谢洛夫等等。在俄语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要接触俄罗斯艺术,那么对这些知名画家的画作鉴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现实生活中想要找全这些画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网络为此提供了便利。打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所需的画家和作品名称,便可以找到作品图片和画家介绍。这为俄语学习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交际能力方面。
通常对国内的俄语学习者来说,找到俄罗斯人并经常同他们进行交流不是很方便,然而口语交际能力却又是绝大多数俄语学习者的软肋。这时候,网络便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同外国学生进行音频和视频对话,这样即使足不出户,不用跨出国界也可以得到口语锻炼的机会,快速的提高说话的能力。
3.俄罗斯国情方面。
了解俄罗斯地理、历史、人口、民族等方面的状况是对一个俄语学习者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过去,我们对这些内容的了解都只限于书上用文字进行的抽象的描写,而在网络走进我们的学习之后,在网上可以查找到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对于文字来说,图像更为直观,更具有表现力,能够更清楚的俄语学习者进行理解和记忆。
综上,能清晰地看出网络给俄语学习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让所有的俄语学习者受益良多,它在俄语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在俄语学习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朱磊,2011年第一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