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新闻论文

体育新闻论文

时间:2022-08-19 07:5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新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新闻论文

第1篇

摘要:预测性体育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受众喜爱、规模与影响日趋扩大的体育新闻传播形式。预测性体育新闻的形成与发展是体育赛事自身的规程性、悬念性的必然反映,也是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与受众需求的必然结果。预测性体育新闻尽管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可能的真实,当这种可能的真实经过检验成为现实的真实,其新闻价值会进一步递增。具体表现在服务受众与彩民、扩大媒体自身发展空间、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面对媒体体育新闻日趋显著的娱乐化趋势以及各媒体体育新闻为拓展传媒空间而展开的激烈竞争,预测性体育新闻悄然兴起并渐成气候,主导及影响着报纸体育新闻的版面、电视体育新闻的时段、受众体育新闻的需求,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体育新闻现象。本文拟就预测性体育新闻的形式、成因及新闻价值进行探析,从而把握体育新闻新的发展倾向和一般规律性。

一、预测性体育新闻数量繁多、形式多样

预测性体育新闻是指对即将发生的体育赛事的过程,尤其是结果的预测性报道。在新闻的基本特性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特性和价值要素,体育新闻当然也不例外。但与一般新闻相比较,体育新闻不仅包括对已然事实的客观反映,更包括对未然事实的客观反映,即对体育赛事结果的预测。在其他新闻活动中也有预测性新闻,如经济新闻预测股票的升降涨跌和经济的繁荣低迷等等,但其规模和具体的运作形式远不能和体育新闻相比。

在电视媒体中,每遇大型赛事,如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比赛的时候,预测性体育新闻已成为电视台吸引受众、引导受众观看赛事的重要节目。如2000年奥大尼亚悉尼奥运会开幕前以及比赛期间,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在奥运会前和奥运会期间精心制作类似“奥运前奏”、“奥运大家猜”、“奥运倒记时”(中央电视台)、“今日视点”、午后视点“、”明日视点“(上海卫视)、“奥运猜猜猜”(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与奥运会有关的竟猜节目。

同在2000悉尼奥运会期间,各级广播电台也是不甘落后,各种前瞻性展望和预测性新闻更是被精心设计,成版成块地被端到受众的面前。如上海广播电台的“赛前诸葛亮”、“奥运天天猜”、东方广播电台的“奥运猜猜猜”等,一个个精致、鲜活、别致、连贯性强的栏目,紧紧地吸引着听众。有些电台为了吸引听众参与,甚至与赞组单位或声讯手合作,推出各种奥运有奖竟猜。

在报纸体育新闻报道中,由于没有电视的直观和网络的迅疾,在报道比赛消息速度方面落后于电视和网络。但在现代媒体的强烈竞争压力下,仍然另辟溪径,寻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战场——前瞻性报道。而其中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赛前分析预测性报道,更成了前瞻性体育新闻报道的亮点。首先是各级媒体对奥运会、世界杯等几年一次大型运动会的预测报道“大动干戈”。紧接着对各级联赛如我国足球甲级联赛、篮球联赛,以及意甲、德甲等,在每周比赛开始前,不仅《体坛周报》、《足球》、《南方体育》等这样的专业体育报,各地地方报都是不吝版面地对几十支球队进行预测、分析。如今年3月9日2002-2003赛季甲A开赛前,《中国体育报》从3月5日开始,开设了“新赛季甲A联赛展望”系列报道,分别对新赛季的球市、俱乐部、外教外援、新现象(德比大战)以及冠亚军的争夺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预测;3月8日的《足球》的“甲A前瞻”栏目用了2版面对14支球队(一支轮空)7场比赛进行详尽分析、预测。另一个国际赛事预测栏目,也是足足2个版面,对意甲、德甲、西甲以及英超和足总杯共三十多几支球队进行了预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0月22日我国发行足球彩票以来,大江南北不仅球迷踊跃研究足球新闻购买彩票,连以前不是球迷的“彩民”,也开始为买彩票而研究有关足球预测新闻。相应的各种足彩预测报道也出现了。如中央电视台的《足球彩经》、广东电视台的《足球大赢家》……等。所有的大型综合网站也纷纷开辟足彩专栏,如新浪网的〈足彩〉专栏,雅虎网的〈足彩〉等。各地日报也新辟各种形式的“足彩”专栏,如《中国体育报》的“中国体育彩票专版”、《华西都市报》的“彩票宝典”、《成都商报》的“足球彩票”等,其版面少则一版,多则数版。各专业体育周报更是不惜花大力气新成立专门的足彩报道组或编辑组,甚至出报中报,如《足球》之《大赢家》,《南方体育》之《500万》,《体坛周报》之《体坛彩报》等等。

当然,预测性体育新闻不仅大量报道足球,还广泛地涉及其它各种体育赛事。如3月4日,太平洋那边的两支NBA球队丹拂掘金队和达拉斯小牛队的一场常规赛,因为两个中国篮球运动员王志侄和巴特尔分别在两支球队效力,于是国内的各级媒体在赛前开始大肆渲染,直把这场比赛称为王志侄和巴特尔之间的较量,由不得你不能感受到这场比赛前的紧张与刺激。

二、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成因

任何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可能与一定的条件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成因也有其内在的与外在的必然条件或原因。就其内因而言,它是其报道对象——体育赛事自身的规程性、悬念性的必然反映;其外因则是近些年来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以及受众需求刺激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在通常情况下的各项体育运动赛事的时间、地点、参赛人员、比赛项目、比赛规则等都是提前规定了的,而其比赛内容又总是周期性循环的,这与普通新闻产生在时间上的偶然性、突发性和过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显著不同,它使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有足够的时间在赛前进行准备,并对比赛的各个方面进行仔细地分析与预测。

在其他新闻活动中,也有一些新闻事实是周期循环固定的,如每年一次的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等等,但除了时间和地点事先确定外,其内容就绝不能像体育比赛一样每年都是那几项固定的议题反复讨论。而体育比赛则总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我国的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和排球联赛,还是英超、意甲、德甲以及世界杯、奥运会、欧洲杯,除了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都是提前规定的外,其比赛的方式和对运动员的要求,基本上也都处于一种长期固定的状态。比赛过程中各方必须严格遵守统一的比赛规则,在规则的允许下合理地运用技战术。另外,体育比赛的主角——运动员,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体育明星们,常常成为体育新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报道重心。每遇比赛,他们的状态成为媒体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乌克兰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自1983年赫尔辛基世锦赛开始,连续17年霸占世界撑高跳高的“掌门”位置。在这17年中的世界撑高跳高比赛,只要布勃卡参加,冠军便会被世界各大媒体预先授给他,而通常情况下,媒体的预测会八九不离十。

人们常说体育比赛就如戏剧般跌宕起伏,情节生动。但戏剧中演员的动作、剧情的发展是被规定了的,而体育比赛不是。著名好莱坞悬念大片导演希区柯克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能与一场足球赛媲美。”如今年本赛季的世界四大顶级联赛战已经到了联赛的最后阶段了,仍然不见一骑绝尘的球队。以往赛季“一支豪门领衔一台戏”的传统剧情已被打破。虽然西甲、皇马占据着积分榜榜首,但后有俩支气势汹汹的追兵,瓦伦西亚和拉科鲁尼亚随时有可能超出;在意甲战场上,也是罗马、国际米兰、尤文图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好戏;在英超同是曼联、阿森纳、利物浦三足鼎立的局面;德甲战场上也是硝烟密布,扑朔迷离,令今年的冠军大结局悬念丛生。可以说今年本赛季的欧洲联赛已具备了成为另一部好莱坞惊险大片的素材,同时,也为预测体育新闻准备了上好的材料。因此体育竞赛过程的悬念性和比赛结果的难以预料性,是体育赛事吸引各媒体注意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生预测性体育新闻的重要条件。

另外,受众的需要也是预测性体育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大众传媒由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发展,各媒体对受众需求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各媒体的利益与生存。2近些年来社会文化的娱乐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新闻已走出以往“赛事消息报道”的局限,在传播内容上表现出日益显著的娱乐化趋势,体现出体育报道题材的广泛化、体育人物的明星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新闻传播符号的丰富化等特征,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预测性体育新闻正是这种娱乐化形式的体现。各大媒体的预测栏目或节目正好满足了受众对体育新闻的娱乐需求,迎合了广大受众对充满悬念的竞赛结果的无限想象、好奇和猜测的心理。同时在足彩报道中,媒体的预测报道更关系到数万彩民的经济利益。彩民们希望媒体的预测报道既科学准确,又经济便利,对媒体的预测性体育新闻寄予较高的期望。这又促使各级媒体展开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预测报道竞争,以争取更多的受众或彩民。

3.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满足社会需要的总和。它包括两个过程,即:新闻价值要素过程;新闻价值表现并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3]预测性体育新闻因其预测的对象是受众所关心的未曾发生的体育事实,而具备了突出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新闻价值要素。它的新闻价值直接表现服务受众与彩民,扩大媒体自身发展空间,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

服务受众或彩民。正如各媒体的经济股票版为股民服务一样,体育新闻预测版或资深记者与专家作出的各种预测,引导受众在观看赛事前,尽可能充分地熟悉比赛双方的情况。新出现的各种足彩预测报道是彩民们在购买每期彩票前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彩民们在购买足彩前,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思索、反复对比数家(电视、网络或报纸)资料,最后下注的过程。于是,在每周彩票销售截止前,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各式各样的足彩预测报道成为体育新闻的主要内容。

增加了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预测性体育新闻既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同时又增加了体育新闻的魅力,拓展了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如之前提到的奥运会前或期间的各种电视预测节目,不仅为奥运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扩大了该节目的影响力,也丰富了电视奥运报道节目的内涵。而在现代媒体的激烈竞争中,预测性体育新闻则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片天空,甚至在报纸体育新闻界,已经形成“做前不做后”的趋势,即大量进行赛前报道,少量报道赛后。随着足彩的发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相对于电视、广播和网络更得彩民们的宠爱。因为电视和广播“播完就完”,无法容彩民们细细研究,而网络除了普及率有限的原因之外,也没有报纸经济划算。这使得“集预测性报道于大成”的足彩报道大大拓宽了报纸体育新闻发展的空间。

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每期大赛或每轮联赛前,受众对各媒体作出的预测结果或趋同或否定,或亲自参与预测竟猜栏目的制作,从而提高了广大受众观看赛事的热情和兴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长期地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足球彩票的发行,各级媒体不遗余力地对每期足彩进行预测,同时对怎样玩足彩和每期中奖情况进行大肆渲染,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购买彩票,使得一些以前从不关心体育事业的也开始关注体育。这样不仅增加了足彩的销售量,也扩大了体育的影响,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大量的预测性体育报道的文本考察发现,预测性体育新闻是一种独具魅力、具有一定新闻价值、颇受受众喜爱、规模与影响日趋扩大的体育新闻传播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体育竞赛自身的规程性、悬念性的必然反映,也是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与受众需求的必然结果。预测性体育新闻虽然涉及的是尚未发生的事情,但由于它们是经过分析客观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竞赛双方的势力,水平等)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预测。因此,有理由认为,预测性体育新闻尽管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可能的真实”。尤其当这种“可能的真实”经事实的检验成为“现实的真实”后,预测性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会进一步递增。体育新闻的预测性就是从”可能的真实“到”现实的真实“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与反映了体育新闻独特的报道形式和鲜明个性特征。

[注释]

[1]郭超人.《体育新闻选》.新华出版社,1999(1)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 网络 特点 现状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86-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系统分析法,对搜集来的资料做出分析及统计。

二、研究内容

(一)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也就是以网络为介质而向受众来报道新近发生的体育新闻。它综合了报纸,电视及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优点于一身,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

1.时效性和广泛性。如果对于一则新闻的报道不及时,那么就很难吸引到受众的眼球。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很强。在某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采用网上直播和随时的滚动刷新的信息等也都使得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

在网络的海洋里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在体育资讯方面又有着与生俱来的海量信息,报道源很多。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这一特征充分克服了传统媒介体育新闻报道的单一性,可以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体育新闻报道。

2.便利性和互动性。便利性主要体现在体育稿件的采写变得更加容易,资料的收集和存储更加方便。在网络时代网上的各类体育信息应有尽有,包括运动员个人资料、以往的成绩、各项比赛的规则以及各种历史纪录等,都是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

网络的天然特性是一种互动性。网民通过网络既可以传播信息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新闻网站又可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网民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而这也是传统媒体在现实与技术上都无法实现的形式。

(二)我国网络体育新闻的传播现状

1.体育新闻多出现于专业性网站。在我国,除了几个大型门户网站会对体育新闻额外地加以关注外,其他网页的体育信息还需要进行充实,主要体现在:(1)对于重大体育赛事的重点报道;(2)对于相关体育背景资料的补充;(3)对于体育信息更新要更快速些。

2.以报道赛事新闻为主。赛事新闻成为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体育项目很多,在一年中进行的赛事也会很频繁,这样就为网络传播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可供传播者们进行报道。其次,体育比赛那种独有的特色是网络媒体报道赛事新闻的重要原因。

3.受众通过何种渠道来获得体育新闻。我国电视媒体覆盖面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是网络所无法比拟的,而且电视的直播场面效果要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三)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缺乏深度的报道。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目前上网的信息大多为动态新闻,与此相比较像背景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的数量十分有限,这样就会使得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缺乏深刻性。其次,缺乏个性的体育栏目,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网,ESPN具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成功理念,我国能达到ESPN这种水平的网站是屈指可数的,除了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外,大部分都没有特色。再次,网络直播的效果不强。网络直播具有很鲜明的特点,但是也有很明显的不足。主要由于技术设备和带宽的限制。最后,受众不利的信息会对舆论产生误导。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友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各种言论,有时甚至将网络当作发泄的工具。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很多有害信息在网上泛滥,这样会对我们的舆论导向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改进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建议

1.加大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深度,对于网络体育新闻应在数量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

2.注重网络体育新闻“品牌”的培养。网络媒体要有选择性地确定其目标顾客群,进行相应的定位,从而树立起独特的品牌。

3.提高网络直播的效果,丰富其内容。网络媒体应加大网络直播室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出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色。

4.规范网络传播,做好监督工作,网络媒体应当好“把关人”,把握好舆论导向,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并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体育宣传的法规和政策。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

第3篇

摘 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兴现代技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将其应用于体育新闻领域中是一种新的实践尝试。在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的背景下以及新闻媒体面临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下,“VR+体育新闻”的应用不失为一例妙计,有助于开拓两者的新发展。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体育新闻 互联网 赛事

一、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给新闻业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空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数字化转型,付费墙、移动终端App,数据新闻等新闻生产和消费应运而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虚拟现实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训练、医学、工业、教育、艺术、旅游等领域。最近两年,新闻业开始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新闻生产,由此产生的一种新的新闻样式即虚拟现实新闻正日益引发关注。当VR技术被运用于体育新闻领域,产生“VR+体育新闻”的传媒文化产品便可以称为虚拟现实体育新闻。

本研究主要从体育赛事直播和体育新闻报道等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相关典型案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体育新闻业的现状、前景和挑战进行了讨论,为“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5-2016赛季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常规赛揭幕战的VR直播、《纽约时报》NYT VR移动客户端等虚拟现实新闻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应用于体育新闻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调研了相关文献,论证了虚拟现实新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史;调查了大量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新闻领域应用案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目前虚拟现实体育新闻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现实体育新闻的引用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直播和体育新闻报道等两个方面。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应用分析

体育赛事具有场面激烈、画面感强的特点,因此体育赛事最先受到了VR技术的关注。利用VR的立体效果,可以让观众在任何地方以实景的方式观看足球、篮球、游泳等众多竞技类体育比赛项目。

目前,虚拟现实体育赛事直播已经在NBA、拳击等赛事上应用。2015-2016赛季的NBA常规赛揭幕战(对阵双方为金州勇士队和新奥尔良鹈鹕队)即采用了VR技g进行直播,这是美国主流体育联赛首次使用该技术直播比赛。NBA与特纳体育和NextVR合作,以NextVR的虚拟现实平台为基础,捕捉赛场上的各种信息,虚拟现实摄像机所模拟的虚拟视角的位置在中场附近,向使用虚拟现实设备的观众提供180度的观看视角。用户从三星智能手机Oculus应用商店下载NextVR App,戴上虚拟现实头盔能如同身在比赛现场那样观看比赛。

国内的基于VR技术的体育赛事直播同样方兴未艾。2015年11月,CKF中国功夫争霸赛国际战队三番赛首站与暴风影音旗下的暴风魔镜合作,以360°全景呈现的方式进行全程录播。此外,乐视已经旗下首款 VR 产品――乐视 Cool1,未来也极有可能介入到体育赛事的VR直播中。

可以说,基于VR技术的体育赛事直播即将成为一门有着巨大机会的生意。中国体育产业规模预计在2025年之前扩大至现在的五倍,达到7800亿美元,虚拟现实体育赛事直播也将出现巨大的商业机会。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现实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形式广泛。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分析

很多重大体育新闻事件,人们希望在重大的新闻现场得到真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世界杯足球赛决赛等。采用虚拟现实与体育新闻直播相结合,将使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使体育新闻事件更具有现场感。此外,虚拟现实新闻直播还能省略节目制作、播出的许多环节,同时也保证了现场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耗,还原体育事件以本来的面目,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纽约时报》于2015年推出一款名为NYT VR的虚拟现实APP,成为新闻业历史上对虚拟现实新闻直播的首次尝试。以《纽约时报》的《行走纽约(Walking New York)》视频为例,受众可以从天空中直升机的视角俯视纽约全城,这些都是大多数受众不曾有过的体验。其他新闻媒体的尝试还包括:《经济学人》用VR技术让一座被IS恐怖组织破坏的伊拉克博物馆“重现人间”;BBC研发部使用360度全景视频报道突发事件。在国内方面,VR内容制作企业兰亭数字和新华社合作为深圳滑坡事件做的VR直播也取得不错的反响,不到24小时的点击量是64万人次。

发展虚拟现实体育新闻报道已经成为新闻业不断创新的必然趋势。当新闻从“抓取一切”走向“深潜”,VR技术突破传统新闻的篇幅限制,囊括几乎所有细节。未来的虚拟现实新闻会提高清晰程度,加强复现能力,扩大信息含量,通过将技术优化融入新闻实践中去,将新闻价值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一个层次。

四、结论与建议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兴数字技术,其互动性,沉浸性和在场感使人们能够沉浸在虚拟环境,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现实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医学、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近年来,运用虚拟现实制作体育直播和体育新闻的潜力逐渐引起新闻界重视。很多专家指出,体育事件现场直播在今天乃至今后传媒格局中都将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虚拟现实体育新闻甚至将成为重要的媒介入口并将带领媒体进入下一个时代。但是,通过分析上述典型案例可以发现,虚拟现实体育新闻在内容质量、技术限制、制作与使用成本和伦理标准上仍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内容质量:体育新闻价值不可忽视。在目前的虚拟现实新闻的实践中存在技术创新掩盖新闻价值的现象。由于重大新闻事件十分有限,后期制作的耗时耗力,新闻选择倾向于清晰度高、接近性的内容,造成新闻价值的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不足。因此,随着VR技术日渐成熟和普及,如何让体育新闻价值借助新技术更好地体现出来而不是被新技术掩盖或者挟持,是业界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数字新闻获得流量、成功转型的关键。

技术限制:用户体验需要加强。虚拟现实体育新闻希望给用户带来亲临重大体育赛事现场的体验,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真实感的副作用是部分用户的不适,其中最突出的是使用过程中的移动眩晕感。此外,可穿戴式设备产生的热量和对颈椎的压迫导致用户无法进行长时间观看体育赛事,阻碍了VR技术在体育新闻直播方面的发展[7]。

制作与使用成本:应用仍需普及。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体育新闻需要整体设计构思、大量的技术投入,耗时长、成本高昂。基于较高的技术和成本要求,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多应用于时效性弱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或者重要事件的直播,然而时效性和现场感极强的体育事件为虚拟现实体育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伦理问题:伦理标准急需制定。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新的新闻叙事模式,也带来了人们的忧虑――虚拟现实是不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和破坏。虚拟现实新闻虽名为“虚拟”,但与一般的文字新闻、图片新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可否认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真实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的新闻伦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合于虚拟现实新闻。因此,业界需要在实践中对虚拟现实新闻的制作规范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1] Burdea G C, Coiffet P.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M].John Wiley & Sons,2003.

[2] 杜江,杜伟庭.“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J].青年记者.2016,06:23-24.

[3] 何虎.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6,07:56-57.

第4篇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是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公关行业快速发展和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 、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13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 ,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上手工作 ,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理论成绩、实践、实训成绩相结合。实践操作技能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公共关系社会调查、模拟策划公关方案,策划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危机公关案例、编写案例等。这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传媒 体育行为 影响

1.问题的提出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体育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离不开体育。随着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体育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通过体育传媒来了解和认识体育,从而改变体育观念。在体育传媒众多的受众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是社会各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一直以来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二十一世纪除了对大学生提出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外,对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是学校教育这一重要受教育方式的最后环节,也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正确利用体育传媒的力量引导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日常体育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将面临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促进体育教育的问题。揭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影响的规律,可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主要从间接体育行为角度出发,对我院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情况、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了解体育产生的影响、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我院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接触体育传媒动机因素分析、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频率、体育赛事期间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性别差异、奥运期间体育传媒对我院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偶像崇拜现象对我院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十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2.1体育传媒的内涵

体育传媒属于大众传媒,是人类(自身及相互之间)传授(传送和接受)体育信息的中介。从形态上看,体育传媒主业包括包含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内容上看,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体育传媒有两个内涵,从传媒载体来看,主要包括包含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传播内容上看,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

2.2体育行为的内涵

行为科学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科学。行为是在一定社会中,人在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得到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面现象。现代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美国,是由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组成的学科群。70年代起在我国各学科领域,尤其是管理科学领域有了迅速的发展。体育行为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比较完整的介绍体育行为学理论的仅有刘一民所著的《体育行为学》一书。体育行为的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是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来达到体育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从广泛的范围看,凡是与体育有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为体育行为。它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又包括统一的组织、管理、宣传、消费、观赏等方面的非体育运动行为。体育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任何体育行为都是由人具体发出来的;体育行为是在人们的意识支配下的能动活动;体育行为都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体育行为都要产生一定的结果;体育行为既包括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行为,又包括体育欣赏、体育消费等对体育的参与行为;既包括个体体育行为,又包括集体体育行为及体育管理行为。也有研究者通过把体育行为的特征进行分类后进行研究,即隐形体育行为和显性体育行为。隐形体育行为指内在的心理的体育行为,主要由体育需要、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等构成。显性体育行为指人们在体育生活中具体的、外在的表现特征,它主要包括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体育消费、体育信息的获取等方面。

2.2相关研究现状

我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体育传媒与体育行为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关于体育传媒与体育行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观点:学校体育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反映在大学生经历了大中小学10多年的体育教育,表现在体育价值观、行为上和对媒介体育信息的接触上。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不具有决定性,但是具有能动性,主要反映在大众传媒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上,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在认识学体育与大众传媒相互关系的同时,既不能忽略大众传媒的能动性,又不能夸大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作用。新闻传媒有关体育的报道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反映在其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爱好,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在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体育新闻报导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体育新闻宣传,逐渐培养自己的体育爱好,参与某项体育锻炼,乃至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并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新闻传媒成为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何种体育活动的指针。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知识、体育道德、偶像崇拜等方面。体育媒介宣传工作的社会性文化品位不高;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是负面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体育的关注,使其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平时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越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对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越充分,越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校有关部门和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正确引导学生,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同时,也要努力防止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大学生有多种大众传媒的接触动机,并且对每种媒介的动机有所不同。求知、获取信息、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体育信息的主要动机,这与大学生的特性有关。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表明,他们对不同媒体体育信息的需要不同,对每种媒介的动机也有所不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大众传媒的宣传舆论、体育教育服务、体育文化消费的功能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价值观、行为方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中的体育暴力、体育道德、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认识、体育参与方面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3.结语

近几年来对体育传媒影响体育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直接体育行为角度出发,在直接体育行为方面,研究者较多,研究的内容多为大学生参加课余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方面,许多研究结果重复,多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活动项目三个方面。我国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很多,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了解体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很多,包括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接触体育传媒动机、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频率、体育赛事期间接触各种媒体的时间、性别等。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1-194.

[2]翟继勇.中国体育传媒发展展望[J].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书面交流论文,2005:003.

[3]谈群林.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1).

[4]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5]刘刚,浅议体育行为学[M].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51-52.

[6]金健秋,徐国宏等.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7):33-35.

[7]刘一民,孙庆祝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出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

第6篇

关键词:我国大学生;中国;电视体育节目;需求和动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9-0095-04

A Research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Needs and Motivationof Chinese TV Sports Programs

HANG Lanping1,YANG Liran2, HANG Xiaoping3,BI Jianfeng1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Northwest Polytechnic Unive rsity, Xi’an 710072,Shaanxi China;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La nzhou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3.Department of journalism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 g 10002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students’ needs and motivation of Chinese TV sports p rograms refl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TV sports programs, and th us can supply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its development. The paper argues to work out feasible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TV sports programs so that they can b e adjusted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under globalization. Meanwhile, the resear c h works effectively on learning students’ knowledge mastering, initiative culti 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fetime sport sense.

Key words: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hina; TV sports programs; needsand motivation

“体育节目的受众表现出学历较高、职业较好、收入较高及青壮年男性居多等人口统 计特征”[1]。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需求和动机,为中国电 视体育节 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和借鉴价值,借助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大对体 育节目的创新,以应对当前“信息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应对日益“全球化”的生存环境 。同时对了解大学生在体育知识的掌握、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在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和社会性发展上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大学生对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需求和动机为研究对象。根据调查需要,将全国分 为华北、华东、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按照六大行政区分别抽取北京、上海 、湖南、黑龙江、陕西、四川等12个省或直辖市的12所高校的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详细 了解当代大学生受众收视电视体育节目的需求、兴趣和习惯。实证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 包括大学生受众的基本情况(表1)、国内区域调查样本抽样情况(表2) 、区域高校调查样 本抽样情况(表3)等三个方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十几年相关研究论文、学术专著、国家及相关省份统计资 料等,参阅了央视―索福瑞的统计资料及EXCEL、SPSS 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并通过权威网站 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

投稿日期:2010-03-3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PA050173)。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RW200731)。

作者简介:杭兰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 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和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了《大学生关于电视体 育节目收看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06年4月至8月)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问卷的 基本项目、大学生受众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实际情况、关于大学生受众收看体育节目的态度 和意识项目等。对问卷进行了可靠性验证,R=0.937(P

在选择调查对象时,由于条件所限,调查难以达到完全随机。为了保证调查的代表性和 可靠性,研究将随机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相结合,按照不等概率抽样原则严格控制,从六 大行政区中分别抽取北京、上海、湖南、黑龙江、陕西、四川等12个省或直辖市的12所高校 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309份,回收率为75.37%,有效问卷276份,有效性 回收率89.32%。基本符合研究要求。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所有调查问卷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剔除无效问卷,把有效问卷进行计算机统计,运 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计算获得统计数据。

1.2.4 逻辑推理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以及对回收到的有效调查问卷所得到的处理 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同时结合央视―索福瑞近几年来的调查数据,期望得到大学 生的收视习惯和兴趣。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电视受众的体育需求

2.1.1 对体育的兴趣程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人对体育运动认识的 改变,中国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高学历群体显得更为突出。问卷显示 ,大学生有86.5%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其中32.9%的人非常感兴趣,在非常感兴趣的人中, 男 生对体育的热衷程度明显高于女生。结果与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于2003年在北京、上海、 广州三地进行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表4)。但是,在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这两项选择 中,大学生明显要比普通受众高得多,达到86.5%,分别比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高出15. 8%、25.7%和26.4%,高出三城市平均水平22.5%。

2.1.2 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况 对业余时间大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 率、最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等三个方面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受众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 况。从而,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电视受众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情况。调查显示,业余时间,大 学生通常喜欢的活动前三位是上网、看电视和体育运动,分别占到17.59%、15.63%和13. 54% 。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上,经常参加活动的占到42.03%,有时活动占到18.84%,偶尔参 加 体育活动的有28.62%。在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特征明显,其中乒乓球、羽毛球占第 一位(22%);篮、足、排球占第二位(20%);第三位是跑步、散步(17%)。

2.1.3 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 大学生最主要的获得体育信息来源前三位的依次是电视、 体育报纸与杂志、互联网。央视―索福瑞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在选取获取体育信息的渠 道时,选择网络媒体比例很低,在三城市的平均值里,网络仅仅排在第六位(媒介研究《中 国电视市场报告2004-2005年》)。显然,对于互联网这种相对较新的媒介,大学生却更容 易接受和使用。在其他选项中,广播媒介比例最低,说明大学生很少通过广播媒介获得体育 信息(表5)。

表5 大学生受众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

项目电视体育报纸、杂志其他报纸、杂志同学、朋友、家人 广播网络体育老师

比例(加权后)27.81%22.86%9.21%10.45%6.60%14.01% 7.03%

对不同媒介体育信息喜欢的程 度上,大学生受众也有很大差异(表6)。电视媒介最受青睐,占61.05%,其次是网络,占 3 0.23%;广播占的比例最小,仅占6.23%。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节目更适合电视媒介的转 播 ,它具有动态性,可视性等特征。相对其他媒介,电视画面更能使受众感受到冲击力,有效 刺激受众的感觉器官,给受众带来视觉享受。

很不喜欢0.753.4210.123.564.652.2 大学生受众电视体育节目接触行为和收视特征

2.2.1 电视体育节目接触行为 在对大学生受众电视体育节目接触频度和时间进行调查 表明。大学生通过电视媒介了解体育信息几乎每天都接触的占28.85%,排在所有媒介中的 第 一位,每周2-3次的占到了34.23%,每月3次以内的有22.69%。在“几乎每天都接触”的选 项中,网络排在第二位,达到24.31%,广播最低,仅仅是10.44%。

2.2.2 电视体育节目收视特征 1)经常收看的电视节目。大学生最经常收看的电视节目 有电视剧和电影、体育节目、综艺节目以及新闻节目等。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剧和电影、体 育节目、综艺节目,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41%、18.70%和16.57%。体育节目是大学生最 喜爱 的电视节目之一(表7)。[2]收看体育节目的频道选择。有固定频道的占到57.25 %,无固定频道的占28.26%,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也占到了14.49%。 在选择电视台方面,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选择比例高达79.71%,选 择当地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占9.78%,另外还有7.25%的大学生受众选择了海外频道。

比例/%18.7024.4116.5713.449.857.950.901. 463.023.70调查表明,大学生受众选择电视台收看体育节目的倾向与全国受众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据《中国电视体育市场报告2004-2005年》显示,在对各类目标受众的争夺上,中央电视台 体育频道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观众群,各类目标受众在中央台的收视份额超过了90%,而选择 省级卫视的目标受众学历普遍较低。[3]

2.2.3 收看体育节目的偏好 “在体育传播方面,电视直播的体育比赛是最受电视观众 欢迎的体目,由于悬念性强、现场性强,一般来说,收视率和观众忠实度都得到很好的保证 ,而高水平比赛收视率的赛事更是各个媒体不愿放弃的内容。”[4]统计显示,大 学生受 众最想看到的电视体育节目类型,首选的是体育赛事节目(26.21%);其次是体育新闻节 目 (19.09%);第三位是体育娱乐节目(12.23%);排在后三位的是棋类比赛节目(3.63% ) 、百姓体育故事(4.7%)、明间体育节目(5.24%)。经常收看的电视体育节目类型前三 位 依次是体育赛事节目、体育新闻节目和体育娱乐节目,选择百分比分别是32.30%、24.57% 和 15.46%。排在后三位的是体育谈话节目(3.09%)、体育教育节目(5.56%)、体育评论 节目 (7.26%)。表明大学生受众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类型的愿望和其收看行为保持高度一致。

大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体育赛事节目是篮球节目(23.10%),其次是足球(14.82%) ,第三位是羽毛球、乒乓球(13.65%)(图1)。

图1 大学生受众最喜欢看的电视体育赛事节目类型

2.3 大学生受众对电视体育节目的评价 在关于“大学生受众对电视体育节目的评价”的调查中,将评价的程度分为五种,即很 好、较好、一般、差、很差。根据电视体育节目的现状,把电视体育节目划分为若干子类型 ,共有七种,分别是体育资讯节目、体育新闻节目、体育赛事节目、体育娱乐节目、体育评 论节目、体育谈话节目、体育教育节目等。大学生分别对这几种电视体育节目进行评价。结 果如(表8)。 由表8可知,有55.07%大学生受众认为在当前的体育节目中,赛事节目的评价是很好的 ,其次是体育新闻节目,达到了46.01%。在评价很差的选项中,体育赛事节目和体育新闻 节 目占的比例最低,仅仅是0.72%。而这两者都是我国各级电视台体育节目的主打类型,占有 体育节目类型的大半,是各家电视台都精心制作的节目之一。

对大学生对国内电视体育节目满意度的调查可知,有3.62%的大学生对当前国内体育节 目很满意,有大约34.42%的大学生达到了满意,不满意的仅占7.25%,说明大部分大学生 对当前国内体育节目的质量还是肯定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大学生电视体育节目受众有86.5%对体育运动感兴趣,明显高于普通受众,且男生 明显高于女生。业余时间喜欢的活动依次是上网、看电视和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 占42.03%,有时参加的占18.84%,偶尔参加的占28.62%。项目的选择上依次为乒乓球、 羽毛 球(22%),篮、足、排球(20%),跑步、散步(17%)。该调查对了解大学生在体育知识 的掌握,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体育课程的设置安 排提供了一些依据,使管理更具针对性。

2)大学生受众获得体育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来源是电视、体育报纸与杂志、互联网。 很少通过广播媒介获得体育信息。“电视传播手段以其直观、动态、同步的特点,能够最大 限度地为受众提供体育欣赏的审美材料,因而赢得了受众的青睐。”[5]相对其他 媒介, 电视画面更能使受众感受到冲击力,给受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享受。说明体育节目更适合电视 媒介的转播,而对于互联网这种相对较新的媒介,显然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使用。这点值得 媒体从业者关注。

3)大学生受众经常收看的电视节目依次为电视剧和电影(24.41%)、体育节目(18. 70%)、综艺节目(16.57%)。选择固定频道的占57.25%,无固定频道的占28.26%。在了 解 体育信息几乎每天都接触的,电视媒介第一(28.85%),网络第二(24.31%),广播最低 ( 10.44%)。选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占79.71%,当地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占9.78%,另外还 有7 .25%的大学生受众选择了海外频道。大学生选择电视台收看体育节目的倾向与全国受众调 查结果基本一致。

4)大学生受众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类型的愿望和收看行为保持高度一致,选择比例在 前三位的都是体育赛事节目、体育新闻节目和体育娱乐节目。对当前国内电视体育节目的质 量大部分持肯定态度,评价很好的是赛事节目(55.07%),体育新闻节目(46.01%)。最喜 欢 看的电视体育赛事节目类型是篮球节目(23.10%),足球(14.82%),羽毛球、乒乓球( 13.65%)。

3.2 建议 1)要加强体现和提升精神层面的内涵: 观众通过观看电视体育节目,能感受到体育 中的公平、公正,合作、勇敢、顽强等体育精神和审美价值,因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当今 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体育节目还仅仅停留在注重体育竞技性的层面, 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开掘体育人的情感世界、精神领域这一盲点,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6]。因此,关注体育领域里的“人”和“人的精神”,以及从文化的角度诠释体 育的节目亟待加强。

2)要加大打造本土体育赛事品牌的力度:“世界顶级大赛对我国观众收视行为有巨 大的影响,说明我国电视体育市场发展缺少本土品牌赛事的支撑,打造高水平体育赛事是发展 我国电视体育市场的当务之急”[7]。“体育节目的收视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世 界杯、亚 运会和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对体育节目的收视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且“赛事和新闻节目因 时效性强而得到了观众的欢迎”[8]。2008年奥运会后,“举国体制”的奥运争光 计划的 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成功,电视媒体功不可没。然而,与此并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的群众体育 依然不容乐观。“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对大众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 一面。媒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9]因此,电视媒体人应该 在非大赛 季时加大开发和策划非竞技类的体育节目,在全民健身方面制作出高质量的体育节目,为两 个战略协调发展作出应该的贡献。这样既弥补了一味消极、被动的迎合受众对比赛节目的需 要,又体现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引导舆论、宣传教化功能。

3)要加快与网络融合与促进的速度:电视媒体拥有最权威、最丰富的媒体资源,拥 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具有非常好的声誉、公信度和影响力。“尽管电视媒体依然占据领导地 位,但互联网成长惊人,两者差距已经十分细微。”[10]“网络媒体作为媒体的后 起之秀 ,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凭借其多媒体、互动性、易于检索、海量信息、快捷传播等特 性,已迅速成为新的强势媒体。”[11]“电视和互联网成为社会大众获取奥运第一 手信息 的两大最主要途径。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决出的消息,46.7%的公众通过电视获知, 43.8%通过互联网。”[12]

电视的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采用新技术及新型传播理念与手 法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使电视媒体强大的资讯来源,节目资源打造出全方位资讯,为网络 媒体增加了服务功能,极大丰富了网络内容,形成了多媒体沟通的服务平台,将会成为当今 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手机媒体的发展也值得电视媒体的重视、另外加快数字电 视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使我国的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等媒体在未来发展成为多网合一的信 息高速公路,为受众需求提供更多实惠和便利的高质量体育节目。

参考文献:

[1] 王联聪,王晓东,我国电视体育节目收视市场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5,28(8):1042-1044.

[2] 媒介研究,《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4-2005年》.

[3] 资料来源:《中国电视体育市场报告2004-2005年》.

[4] 陈志生.奥运会的议程设置和电视体育报道的形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 3(1):7-11.

[5] 蔡凯.电视体育节目的受众需求[J].新闻前哨,2005,10.

[6] 蔡凯.“ 以人为本”创作电视体育节目[J].决策与信息(上半月刊),2005,10(2 51)52-53.

[7] 蔡莉,王晓东. 中外电视体育市场发展概况的比较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 07,30(1):116-18.

[8] 蔡莉,王晓东.2000-2004年间我国电视体育节目收视状况的解析与思考[J]. 西安 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3-17.

[9] 王耀民.当前我国大众传媒对受众认识的误区及相应的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5,34(3):84-87.

[10] 马晓芳.网络媒体对决电视媒体 奥运报道竞争升级[N].第一财经日报,2008-8-13( C6).

第7篇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能促进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提升高校知名度。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属11所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和途径的研究,力图比较客观地反映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能促进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提升高校知名度。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属11所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和途径的研究,力图比较客观地反映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播内容

    高校作为代表国家最先进科学文化水平的团体,它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随时随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和教育决策。而体育文化传播是提升学校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校运会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校运会中体育文化传播的主体是学生,校运会的目的不仅是通过竞技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增强人际交流,传播体育文化调查结果显示11所高校都很相似,运动会的主要内容是田赛和径赛,在体育文化知识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仅有一些口号、宣传海报、横幅及播报.有条件的高校会利用大屏幕显示运动员的成绩,但这与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要求还相差甚远。

    (二)体育文化节

    现今的学校体育运动逐渐打破传统竞技模式,融集休项目、娱乐项目和主题项目为一体,有条件的高校还开展时尚体育项目的运动会,以人为本.啊遍及高校,对高校产二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以襄樊学院为例,休育文化节通常是学工处组织、院系承办的特色活动,如下人两足比赛,借助学校地处隆中风景区的优势组织定向越野比赛等。其余各高校举行体育文化节内容也很丰富,形式多样,如棋类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展览赛、电脑体育动画制作评比等。

    (三)全国大学生品牌赛事及各级重要赛事

    学生形象通常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或学习、比赛展现出来学生在各类比赛尤其高级别的、社会影响大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都能为学校赢得声誉高校积极地承办重要体育赛事,既可达到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扩大学校知名度目的,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遗憾的是在国内几大高校品牌赛事:cub.a、大超联赛、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tbba中国大学生三人篮球联赛中,11所高校并没有突出成绩,甚至都没有报名参加而这些赛事的传播效果是惊人的,对大幅度提升高校形象作用显著

    在湖北省属1l所地方本科院校里,没有承办过国家级赛事的历史,省市级赛事也几乎都是空白、地方高校立足本地,参加本地体育运动,却没有承办本地赛事,在本地传播体育文化,进而提升学校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四)训练基地

    专业队落户高校,在国内这种体育传播形式还比较鲜为人知。在这方面走在前头的首推清华大学,其跳水队已初具规模;另外,浙江的杭州师范学院也采取了与省女子散打队联姻的形式开创了武术专业队与高校联手,实现体教结合的先例。

    襄樊学院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隆中。此处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一个非常好的体育训练基地,也是体育竞技很好的比赛地点。如果能吸引一两支省级队伍来封闭训练,比如篮球队、乒乓球队、足球队甚至是围棋队等,然后将比赛带人学校,这将极大地提升学校形象,带动学校发展。这些方法对别的院校也适用。比如砚峡大学可以利用其优势吸引企业,吸引游泳队、划船队、跳水队训练等等。

二、传播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高校在建造自己的体育文化、学校形象的同时还要加大传播力度,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展示自己,从而使高校的客观实在转化为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形象

    (一)校内体育文化传播的途径

    1.校内广播台、电视台

    襄樊学院的校内广播台代表了i1所高校的平均水平。广播站是各高校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学校通过广播把各种文化信息传递给全校师生。它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电视台是各学校自己开设的,专门报道学校的一些重要会议、科研活动及校内各种事宜等。高校体育文化也是学校电视台的宣传内容的一部分,但通过百度和googlf搜索,这11所高校都没有和校办电视台相关的网页信息。

    2.校报校刊

    以襄樊学院为例,《襄樊学院报》是襄樊学院的党委机关报,隶属襄樊学院党委宣传部。作为襄樊学院党委的喉舌,以“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教学”为办报理念,成功搭建了一个校园文化传播的平台,传递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师生的声音,展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成就成果,电子版的校报也陆续出现在各院校的新闻网上,开辟了学院交流与宣传的新平台,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精髓却传播得很不够。

    3.校园网络

    校园体育文化网络要以学生为受众传播各种体育文化资源,包括学校体育教学、运动队建设、体育保健、体质自我评价、成绩查询、校内体育新闻以及和国内外优秀体育网站的链接等。随着学校体育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校园内的体育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没有围墙的开放式教育;襄樊学院校园网开设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工在线”等栏目,为师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但对校园体育文化并没有相应的专栏,内容仅散见于学生活动等各种新闻中。其余高校相关内容也很匮乏。

   (二)校外体育文化传播的途径

    1.媒体宣传

    在对外宣传方面.各级媒体的报道让高校在各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高校与各新闻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各媒体支持高校、宣传高校,为学院的改革、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11所高校都很重视外宣,外宣成绩相差不远,但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报道很少。

    2.与外界的交流活动

    以襄樊学院为例,学校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载体来宣传学院,介绍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形象和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如举办李宁明星排球队和襄樊学院排球队的友谊比赛,有羽·泉和凤凰卫视主持人孟广美参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学校注重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如邀请市长参加校篮球比赛,与企业联手组建校教工网球队,参加市运动会和各项赛事等。

三、问题分析

    (一)缺乏体育新闻策划、宣传和公关意识

    对外体育文化传播缺乏系统性;媒体级别偏低;不具备新闻策划的意识,新闻事件不具备代表性;网络媒体报道内容较少,力度不够。几乎所有湖北省属地方本科院校都没有广告宣传活动。比如说在地方建立大的户外广告牌,赠送宣传品,在电视和报纸上宣传等。高校进行适当的广告宣传,是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提高自身知名度十分有效的方式。另外,要积极开展公关工作,通过传媒扩大学校在体育文化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参加各级赛事,与专业队联手,实现体教结合。高校要抓住一些能给自己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赛事来做,并借此进一步传播学校形象。

    (二)资金投入不够、硬件设施不完备

    体育设施在高校体育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没有资金投人,就没有好的运动场地。没有条件优越的运动场地,大学生体育活动将丧失很多精彩。完善的体育设施不仅能促进高校体育的教学,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而且能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与社会的相互交流,吸引社会运动群体走进高校,提高高校体育传播效果和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襄樊学院的体育硬件设施水平代表了11所学校的平均水平,其规格都未达到承接省级比赛的要求。另外,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运动场大屏幕,更谈不上通过大屏幕进行运动会的现场直播或者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体育文化的知识。

    (三)媒介传播系统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湖北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媒介传播系统对于处理和预防突发的不利于学校形象建设的危机事件部分缺失。大众传播媒介可分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户外媒介三种形式。印刷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以及学校资料和印刷广告等。电子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电影、录像、影碟以及互联网等。电视是学校传递信息的首选媒介。其特点是形象生动、声画并茂、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几乎所有11所学校都没有一个校内电视台。大部分学校校内广播台节目质量不高,没有什么精品栏目,体育文化沦为口头新闻。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散见于新闻之中,没有针对性的建立体育文化资料库。电影、录像、影碟更是缺失。户外媒介包括户外公共场所如建筑物、路牌、交通工具、户外电子屏等广告信息的各种传播媒介。另外,可以使用小区广播、手机短信这种新型传媒手段,建立手机传播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实现相关体育文化的消息群发、信息互动等。但在11所高校中没有一所运用了这些手段。

第8篇

1、围绕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一是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开辟“学习贯彻十八精神”专栏,运用动态消息,深度报道、新闻综述、短评等形式,拓展宣传内容,确保十精神宣传持续不断、热度不减。据统计,今年来共播出相关新闻报道50多条/次,时长约100多分钟。二是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依托“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行动”等新闻专栏,多形式、多视角、全方位深入广泛开展宣传,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播发相关报道150多条。同时,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设计制作贴近生活、新颖美观、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每天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的显著位置持续播放时长不低于30分钟,形成广泛社会影响。三是推动“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跟踪报道各级各部门学习讨论、调查研究,引导党员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快人一拍、先行一步”的状态推进__新一轮发展。同时,策划推出《__发展经验系列报道》,以他山之石启发__发展思路。四是聚焦党员干部“四下基层”活动。开辟“四下基层”专栏,及时发现、总结并报道推进“四下基层”的先进经验、典型和成效,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今年来播出《领导下基层办实事促发展》等相关报道40多条/次,时长约80多分钟。

2、实施精品战略,力推节目创优。一是推进资源整合,提升节目品质。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撤办《体育__》栏目,把体育新闻报道整合进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中,提高传播实效;开办大型少儿综艺栏目《彩虹桥》,改版《生活资讯》、《房产报道》栏目,整合成全新栏目《乐活在__》、《侨乡房地产》。二是着力节目创优,打造新闻精品。在20__年度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我局参评电视新闻评奖11件,获奖10件,为历史最多;广播新闻节目有9件作品获奖。非新闻类作品取得明显进步,电视播音主持作品有4件获泉州电视文艺作品奖,并有1件获省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参评泉州电视文艺及少儿节目奖6件,获奖5件;其中有2件作品获文艺一等奖,1件获省电视文艺三等奖。今年电台首次参与了全国对台__广播节目创优评析会,选送的两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这是电台近年来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同时,积极向上通联,荣获“20__年度全省供稿工作十强县级台”称号。

3、推进“走、转、改”,提升采编效果。陆续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身边人、感动事”、“生活服务台”等新闻专栏,将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宣传报道中。组织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先后邀请福建卫视新闻主编等从新闻写作、摄影技艺、节目策划等为采编人员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选派多名记者赴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跟班学习,不断地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通联稿件质量。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围绕六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侨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发展,即文化创意产业园、电视栏目/电影策划制作、移动互联网终端、自有媒体建设、知名卫视媒体、全国性品牌活动策划。拓展活动策划方向业务,今年成功举办了20__年全国沙滩排球发巡回赛(__站)比赛、第二届童谣大赛、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第二届人居文化节。截至到10月份,中桥传媒总收入为995.4万元(其中电视收入8__.7万元、广播广告收入182.7万元)。

2、电影产业创收能力继续优化。截止到十一月底,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8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放映社区公益电影392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创收方面稳步提升,__电影公司截止到11月底,创收__0多万元,预计全年创收__0万元;全市4家民营影院总收入达3300多万元。

3、传媒大厦建设稳步推进。__传媒大厦是20__年__市重点项目,是我市广部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已完成立项、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1、开展全员技能培训。特定全年培训规划,多次邀请各级电视台

、专业院校专家到我局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__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学堂培训(__期)以及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参加上级培训256人次,本单位举行培训班42次,参加培训735人次)。2、参与片区改建。在紫帽片区改造建设中,我局主要负责紫帽镇塘头村第六村民小组的安征迁工作,涉及被征迁户82户,房屋102宗。在动迁中,局领导坚持一线靠前指挥,通过“增”动迁力量,先后抽调25名干部职工充实动迁队伍;“强”业务技能,在内部开设“业务讲堂”,提高动迁干部的业务熟悉水平;“细”站队分析,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落实好“一户一策”;“勤”入户解读,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入户为群众解读方案,算经济账,对群众用心,与群众交心。在提前批签约时段,完成了71.57%的签约率(累计签约房屋73幢,协议90份),高于紫帽片区总体61055%的签约率。

3、丰富机关单位文化。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电梯、墙壁、电子显示屏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栏和公益广告栏,积极营造机关文化氛围;开展广播电视业务论文证文比赛活动,提升广播电视一线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参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成果展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修订完善考勤管理规定、效能问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机关管理有序,运转正常,塑造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形像。

20__年,我局将继续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周密安排,及时策划,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突出抓好宣传造势、氛围营造、舆论引导工作,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是做强自办节目。树立新闻立台理念,做强《__新闻》、《新闻天天报》、《晚间在线》、《感动__》等自办节目,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二是推进创新创优。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造1—2档优秀栏目,推动节目创新新创优;充分发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优势,提升节目质量,通过打造品牌广播节目,提升侨乡之声整体影响力。

我局将争取在20__年上半年完成__传媒大厦的方案设计和开工建设,下半年完成地下工程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善于观察;语言现象

English, mean to say a love you also easy

Chen-juan

【Abstract】English, conduct and actions most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tion carry one of the bodies and have become mankind life each realm in extensive of language.Want to want to learn good it, have to break three difficult situation, once rushed this three toll-gate, the English study will be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Key words】Be good at an observation;Language phenomenon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广泛的语言。要想学好它,必须突破三道难关,闯过这三道关卡,英语学习就会渐入佳境。

1.突破词汇关。众所周知,词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你英语水平的高低,因为“词汇”是构建英语大厦的“砖瓦”。学习词汇一般采取以下有效方法。

1.1关于读音与拼写,记单词时,要善于观察,注意拼读规则,要做到见形而知其音,听音而知期形。如:

congratulation (n,祝贺)的各个音节分别由字母组合“con, gra, tu, la, tion”组成,此单词很长,但只需记五部分,而不是记十四个字母,难易自然可见,再如environment (n,环境),根据音节分成“en, vi, ron ,ment”四个部分记忆,此法适用于大多数英语单词的记忆。对于那些音形不一致的,容易拼错的词要特别留心,记忆单词要调动大脑皮层的各个神经中枢参与活动,以提高记忆效率,即做到眼看、嘴念、耳听、手写、脑记同时进行。

1.2关于词义,通过句子篇章记词义,把单词放到对话、课文、日记、小作文中,这样单词才是活的,在句子中词性、词义、用法才会一目了然。如health( n), heal thy(adj) she says it’s good for my health 。It’s easy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记句子,此单纯背单词,效果会好很多。

2.突破“语感”关。良好的语感,一旦形成,受益无穷,有助于提高你的听力,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解答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的能力。

2.1听录音跟读。可听朗读带,跟你唱流行歌曲一样,反复听,反复跟唱;听英文歌曲磁带,可无意识地听,也可特意听某一句歌词,仅为培养听的兴趣而已;听听力训练题,做此类题时先读问题,再听对话答题,苦为独白,可采取听一句写一句,听不懂再反复,直到实在写不出再看原文,这样每次都能击中你听力中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注意做听力训练题首先以听大意为主,再听关键词(key words),千万不能钻牛角尖。

2.2背诵、阅读。背诵课文或对话,背诵除了可以对课文语言的深层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更主要的是弥补了中国学生听和说的缺撼。广泛阅读课外材料,如人物传记、语言故事、活动记叙、科普小品等。阅读时要注意不同体材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记叙文:事件顺序、描写;议论文:观点、原因、结果等;说明文:定义、例子、要点。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文中的数据、基本事实、作者的态度及人言行,还要注意把握全文的点睛之笔。

2.3练、说。很多老师会利用课前几分钟作Duty Report,你要把握好机会,课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如笑话、名人、体育新闻、周围小事小人物)反复地进行演练,上课时,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语速适中,久而久之,就能开口说英语,也能听懂英语,并且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3.突破“中英文差异”关。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凡是中文中没有的语言现象,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棘手,因此要特别关注这种“差异”。

3.1语序的差异,英语句子往往“主力先行,粮草在后”。因此简单句中,主、谓语先行,时间状语、地点状语靠后;复合句中, 主句在前,从句在后;定语从句,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感叹句、倒装句、强调句等都符合此规律。

3.2词性的差异,英语中名词有可数,不可数名词之分,有单、复数之分,代词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之分,动词有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之分;而汉语中不重视这些区分,因此要格外留心。

3.3“时态”的差异,汉语中,只要通过“时间状语”,即可知事情发生在何时,而英语中则借助于谓语动词形式的变化,让对方明白事情发生的时间,这点在英语学习时要格外关注。

第10篇

论文摘要:作为结构人类学创始人的列维-斯特劳斯其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为传播学所借鉴的。文章试图勾勒出列维-斯特劳斯传播学思想的理论系统与主要观点,并具体从文化传播论、跨界仪式论及其与批判学派的关系三个角度加以阐述。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Gustave Levi-Strauss)是法国文化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是结构主义“巴黎五巨头” 中唯一健在者。他的许多思想对于传播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隐喻式的文化传播论、跨界仪式理论、对传播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三个方面。

一、隐喻式的文化传播论

1、亲属关系:婚配嫁娶中的“流通”

列维-斯特劳斯把在一个社会中发生的沟通(communication)与交换(exchange)归纳为女人的沟通、货物和服务的沟通以及信息的沟通三个层次。他认为“女人在群体间的交换犹如词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交往一样,只是‘信息的传递’,就犹如物体、服务、符号的交换一样”,[1]P270)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传播行为的发端状态有着独特的意义,而且在这段对于“沟通三层次”的表述中,女人其实是作为男人间维持交流关系的“中介”(mediation)存在的。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现代社会的诸多“中介”,如节目主持人。中介是大众传媒的基本效用,它其实就是一种沟通双方间实施调停以影响彼此关系的行为,从现代的层面讲即通过一种制度性公共机构(agency)向受众传输社会文化价值与知识。比如在中央电视台的《体坛快讯》2007年3月的节目中,主持人在介绍一场篮球比赛结果前先把它归于辩证法中所谓“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的论断,将一种社会价值观和知识体系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希望能够传达出去。

2、神话的延伸:关于媒介的现代神话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神话具有其复杂性、虚假性的一面,这是理解神话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结构人类学》中坦言人类学对社会科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社会的两种生存样态之间的区别,一种是传统的,一种是现在的,前者属于“真实社会”,而后者靠不住的或真实得不彻底的嫌疑更大,这种嫌疑就好似神话有生俱来的虚构性一样。因此用传统社会中的神话来理解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非真实现象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不失是一种明智之选,而且在现代社会里正是大众传媒与其它社会机构合谋了“非真实”世界的设定。故而,大众媒介功能与部落社会、口头传播社会里神话的作用十分相似,大众媒介就是“现代的神话”。

二、媒介环境下的“跨界仪式”

列维-斯特劳斯对于仪式的研究是建立在对二元结构的肯定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最完美”的二元对立中任何东西都不属于类目A就属于类目B。既然如此,类目之间的界线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跨界仪式”(boundary rituals)的问题。跨界仪式不仅仅出现在宗教活动、社会活动中,大众传播媒介里也能发现许多跨界仪式的例子。比如,在电视中,片头和片尾的字幕或者台名、台标标示也是跨界仪式的现实表现,它们使观众随着类目的改变而做出相应观赏心态的调整(如在娱乐节目和新闻之间、在猜谜节目和新闻之间、在新闻和电视连续剧之间)。而媒体对待跨界仪式的态度不同,能够反映出其价值取向的差异。比如,英国规定电视公司须采用空白画面等技术手段将常规节目与广告隔开,而在美国则没有这样的规定。[2]P159-160)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电视台也在不断受到市场的冲击,而越来越商业化的大众媒介必然会倾向于消除跨界仪式,有意地模糊节目与广告之间的界线,所以类似美国淡化甚至取消跨界仪式的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除了在片头片尾、字幕使用上出现外,还有的情况是在娱乐节目的演播室现场设置大屏幕,在节目进行过程当中就不时地播放赞助单位的广告信息。再比如CCTV5的许多体育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服饰为胸口标志明显的李宁系列,这同样也是一种淡化和打破新闻与广告间跨界仪式的实现方式。

三、列维-斯特劳斯传播思想中的反思与批判

1、对现代传播方式的反思

列维-斯特劳斯研究图腾、神话,并非要将野蛮人的社会与文明社会对立起来,其意图在于揭示人类共有的“未驯化的思维”。当然,他确实也对现代人的思维及传播方式进行了独立地反思。他指出,在看到文字和书写技术发明、进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现代人主要依赖文献记载而非口头传说的现实使我们在扩展接触范围的同时也降低了交往的可信度。因为口头传说意味着和其他人,如讲故事者、教士、圣贤、熟人、长者等,可以直接接触,而借助书本的习惯使我们想要了解作者并再现其本来面目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就此看来,“文字在给人类带来广泛好处的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某种根本性的东西”。[3]P388)

2、列维-斯特劳斯与批判理论

每个具有反思精神的学者在其理论中都难免会发现一些批判性的成分,列维-斯特劳斯与这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除了对现代传播方式的反思外,还在于他对于批判理论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方法阐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成功使得这些“不安分”于传统批判理论的学者找到了一条新的管道。这是因为,结构主义与经验学派一样追求传播规律和模式,拥有具有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可操作的程序,但又保持着批判学派质疑既定体制的立场,因而具有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双重特质,可以说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总之,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中不乏对于社会文化中一些传播现象的探讨,如同传播学的几位奠基人一样,虽然术有专攻但其研究半径仍扩展到了传播学领域,其传播学思想也有着它复杂的体系,有待研究者不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第11篇

优秀中学生进入院士团队做课题,是杨浦区推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举措。杨浦区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4所全日制高校,6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云集了52位两院院士。自2009年获批“上海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后,杨浦区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联动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金字塔尖的学生,不能陷在课本里

在庄院士面前,杜印博丝毫不胆怯,他带来了20多页纸的论文和一盒亲手镀膜的镜片。从今年5月入选院士团队以来,杜印博在庄院士团队的黄元申教授指导下做课题,每个周末,他都来到上海理工大学,用这里价值上百万元的光驰镀膜机做实验。

黄教授教他如何搜索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了解防雾技术的最新科研进展。“这样才能有底气,也防止做无用功。”杜印博选择了从疏水性着手,他希望通过镀膜改变镜头表面的亲水性,使得水珠附着的角度变化,从而减少反射角,减缓起雾。那天见面后,庄院士还鼓励他,“不妨试试憎水膜,让水根本上不去。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是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的第二届学生。去年第一届有28位高中学生参加,今年有32名高中生入选,是由各院士与高校专家带教团队直接面试选的,要求学生有创意、对科技创新探究活动感兴趣。

大学资源全面向中小学开放

“创新教育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终身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告诉记者,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区域教育转型的新要求,杨浦盘活区域教育资源,正在探索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基础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格局。

每周二下午,上理工附中高一学生坐两部大巴,来到上海理工大学实训中心上《工程素养》课。刘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3D成型机,潘佳颖则学会了用光栅尺测量头发丝……

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做实验,师生到高校图书馆借书阅览,小课堂搬进大学堂,大教授进入小课堂,这在杨浦区中小学校已经成为“常态”。区内一部分中小学生可到复旦大学基因工程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济大学向选修有关项目的学生开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对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开放“机械学院研究生实验室”、“虚拟技术中心”等5个研究场所。复旦大学图书馆向全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放。同时,复旦、同济等高校的图书馆对附中教师或学生开放。

联手精耕课改“试验田”

“日常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比仅仅进入实验室更重要。”庄松林院士多次表达这个观点。

杨浦区中小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着力建构与大学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复旦二附中在“名师讲坛”的基础上由复旦大学等高校提供支持,推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漫游星空》网络课程;同济一附中在学生需求调研基础上,与同济大学合作开设基础德语、三维动漫设计等建筑艺术类特色课程,由同济大学专业教师任教;上海理工大学把机器人、计算机等优势专业课程向高中延伸,供附中学生选修;上海体院附中学生可选修上海体院“体育新闻”、“体育英语”、“体育编舞”等强势课程。中小学与大学联手精耕课改“试验田”,为校本课程建设增值。

第12篇

国内地铁报的快速发展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地铁报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成长期,无论是报纸本身还是地铁报的整体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地铁报自身的变化。报纸的定位越来越明确。上海《I时代报》从“男性周报”几经辗转后,最终将报纸理念定为“笑迎第一缕阳光,品读第一份资讯”,南京《东方卫报》也将报纸定性为“轻松前卫,领跑未来”。地铁报的定位与其受众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初步肯定地铁报“高学历、高收入、高购买力的都市上班族”定位基本准确。统计北京和上海地铁内发放的286份问卷可知,受众的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的占到46.9%,大学及以上学历超过81.1%,月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的居多,占50%以上。

报纸内容丰富,资讯式、碎片化、娱乐性强。对比分析2010年9月13日至17日一周的《I时代报》和《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可归纳出地铁报内容的基本特征:一是资讯式。在新闻资讯方面,《信报》有早摘要、会、D字头等板块;《I时代报》有本埠、中国、财经等板块。这些板块以国内外、市内外的时政财经要闻为主,篇幅短小、简明扼要,兼顾社会新闻,尤其是以地铁新闻为主的本地新闻,接近感强。二是碎片化。统计两份报纸一周的报道体裁,《信报》有消息380篇,图片230幅,评论7篇,小专题10个;《I时代报》有消息206篇,图片90幅,专栏19个,小专题6个。三是娱乐性强。《信报》是由娱乐性都市报转型而来,报纸用“娱乐牌”、“满眼星”、“环球秀”等大量板块刊载文娱体育新闻,另外,“我搜索”、“开心猜”等板块则从影视预告、星座测试等方面突出互动性和娱乐性;《I时代报》除了用体育、娱乐专版刊登文体新闻外,其娱乐性更多地体现在富于变化的副刊部分,内容覆盖了旅游、书评、教育、养生、漫画等方面,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和提供生活资讯,娱乐性强。由问卷调查可知,55.9%的受访者乘车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资讯式、碎片化、娱乐性强的报纸内容适于在相对狭窄的地铁空间内阅读,并符合受众的心理要求。

地铁报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地铁报的发行模式已初步突破地铁通路的限制。《I时代报》在几乎覆盖上海地铁全线的基础上,还将发行拓展到200多栋甲级写字楼、磁悬浮和两个机场;《羊城地铁报》在地面设置了3000多个直投发行网点,包括写字楼、咖啡店、星级酒店等;由于南京只有一条地铁线路,《东方卫报》的地面发行更是发达,设立刷卡取报机制,火车站、高速公路休息区、麦当劳等都成为其覆盖网点。就发展较为成熟的地铁报而言,地面扩张势不可挡,但对于刚刚组建的地铁报来说,盲目的地面扩张可能会给报纸带来致命的打击。

同城竞争的出现为地铁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0年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民地铁》正式创刊,打破了国内“一城一报”的现象。同城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地铁报业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无论对于老牌地铁报还是新创立的后起之秀而言,同城竞争都将给地铁报市场、给地铁报纸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和存在的问题

政策壁垒是阻碍地铁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政策壁垒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免费报纸不具有合法性。2006年7月下发的《关于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的通知》中有对免费报纸的明确规定:“根据我国目前报业市场的情况,暂不办免费报纸,避免在我国报刊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扰乱报刊发行秩序,造成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免费报纸的明文禁止使得国内地铁报走上了一条非正常化的发展道路,为了不与相关政策法规相冲突,目前在国内发行的地铁报大都采用报业集团(或报社本身)与地铁公司合办或共同经营的形式,地铁报作为地铁公司的附赠服务免费向读者派发。二是“税务空白”,“我国还没有针对免费报纸的专项税收法规。目前的地铁报均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以免费赠送为依据计算增值税”①。这种打球的方式在地铁报发展初期为其提供了可生存的条件,但是随着地铁报的盈利,这种“共营”的方式给利益的分配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麻烦。正如《I时代报》主编钮也仿说的:“和地铁的恋爱(谈判)很难,父母之命(行政干预)下心甘情愿很难,结婚后抵御外界诱惑(其他媒体的绣球)很难,生了孩子(地铁报)后共同养育小孩更难。”②除此之外,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只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才有资格获得出版许可证,编入国家统一刊号,创办报纸。”即地铁报必须由国家认定的报业集团主办,而对集团的整体战略而言,地铁报只是其发展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地铁报的发展原则上不能影响和制约主报的发展,而免费报纸与收费报纸本身又存在天然的竞争性,如何调配集团整体利益和地铁报本身的利益又成为制约地铁报发展的另一瓶颈。

市场竞争是地铁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地铁报同城竞争外,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同城竞争出现后,地铁报不能再依靠单纯的渠道优势获得大量受众,受众的选择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报纸对广告商的争夺,对于免费的地铁报而言,这一点更为重要。而新媒体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铁内其他媒体分割地铁报的受众注意力。地铁通路为乘客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媒介环境,地铁站内随处可见的墙体广告、灯箱广告、车厢内的移动电视、轨道旁的屏幕广告等,这立体的媒介环境处处分散着地铁乘客的注意力,地铁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下降。二是来自移动媒体的威胁。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电子书等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青年的媒介接触习惯。

报纸的“免费”与报社的“盈利”成为一对矛盾。地铁报将报纸的“二次售卖”降为“一次售卖”,即受众购买报纸的成本降到零,报社只通过赚取广告费用维持运营。这样一来,报纸的“免费”与报社的“盈利”成为一对矛盾。一方面地铁报有市场扩张的需要,以获得更广大的受众吸引更多更好的广告机会;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张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新增的广告费用能否满足市场扩张带来的资金空缺又不可知。如此一来,地铁报势必会在“免费”与“盈利”、“扩张”与“保守”之间左右徘徊,制约其继续前行。

追求免费报纸的高品质一直是地铁报人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地铁报的免费发放和较多的广告内容使很多读者形成了“免费的一定是不好的”刻板印象,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严重干扰了受众的价值判断。报纸品质由多方面因素如报纸的采编力量、广告情况、纸张纸质等综合决定,这又回到了“免费”与“盈利”之间的矛盾。受众评价的打折,使得地铁报没有办法实现其“培养年轻读者群”、“培养青年受众的读报习惯”的目标,反而适得其反,这对地铁报的发展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跨地域融合的设想。在第二届中国地铁报峰会上,《东方卫报》社长陈朝晖呼吁:“中国地铁报应该走跨区域融合之路,一方面因为中心城市的报业环境对于新生地铁报形成压迫,另一方面,免费报纸对于中国传媒人而言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大家集体探索,共享成果。”2008年全国地铁报联盟的成立也是基于融合的设想,两年以后,第二届峰会的召开再次把“融合”提上议程,地铁报人热烈呼吁跨地域融合的实现。诚然,地铁报是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而生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城市特色,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制地铁报地域融合的因素。共同创立地铁报的品牌价值、延伸地铁报的采编空间、共享创新成果和经验、帮助新生地铁报迅速成长、形成集团效应,加大广告吸引力度,这些都是区域融合带来的益处。同时,跨区域融合的实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铁报与“共营”的利益方、与报业集团整体战略的矛盾与冲突,为地铁报未来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错时错域的竞争。地铁报是依靠地铁的渠道优势和受众的时间资源生存发展的,一旦这种渠道和时间资源成为同城竞争的“争夺物”,地铁报市场的整体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牌地铁报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新生地铁报由于资源配置的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打压,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整体环境的不稳定,这对地铁报的发展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此时,逐步推行竞争机制、错时错域竞争不失为一条缓解之道。《新民地铁》创办后选择在周五下班晚高峰时期面向读者免费发放,与《I时代报》形成了错时竞争,就是一种新的生存策略。另外,多家地铁公司共同经营城市地铁的局面给新生地铁报开辟了新的渠道空间。如北京地铁四号线的运营公司是京港地铁,《信报》只与北京地铁公司签署了共营协定,在四号线内《信报》是不能发行的,这就给新办地铁报提供了空间。同城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地铁报市场的整体成熟,突破垄断、良性竞争对未来地铁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多媒体融合的尝试。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包括地铁报在内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地铁报要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生存发展,“孤芳自赏”是万万不能的。《信报》在2010年推出了3D版,给读者以新的视觉吸引力,进行了有效的品牌营销。《I时代报》、《羊城地铁报》等的网站运作和读者俱乐部的成立也加深了互动机制。但总体而言,地铁报利用新媒体的思路还没有打开。地铁报仅靠渠道和免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需求,地铁报的手机版、网络版,在站台上设立电子报、利用地铁空间内的其他媒体资源拓展版面,与SNS、LBS、微博等新兴类型网站的合作对地铁报而言都将是有益的尝试。另外,依托地铁报的媒介资源,开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改变盈利模式、拓展业务范围,也是值得思考的。

注重自采新闻(尤其是以地铁新闻为主的本地新闻)、合理分配图文比例、提升广告品质和软文质量,在报纸品质上下工夫;建立有效的回收系统,在一定发行成本的基础上扩大受众量;有效监测客流规律、合理分配发行量,进行精准的地面投放……这些都是地铁报发展中有待加强的。在地铁交通大力发展、成功地铁报的案例示范、地铁报联盟的合作机制等外部因素的促进下,国内地铁报市场在经历了7年多的成长期后将慢慢变得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于纵横交错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而出现、生长、成熟的地铁报,会在不远的将来迎来新的春天。

注 释:

①陈立颖、刘鹏:《中国地铁报共论“明天”》,《新闻记者》,2011(1)。

②钮也仿:《地铁通路价值衡量和业务流程设计》,《新闻记者》,2008(9)。

参考文献:

1.钮也仿:《创办地铁报必须克服或平衡的几个难题》,《中国报业》,2008(8)。

2.赵保强:《我国免费报纸现状及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