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学校交流材料

小学学校交流材料

时间:2022-03-10 02:5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学校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学校交流材料

第1篇

关键词:体验学习 亲历体验 实践操作 合作交流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体验学习作为源于生活实践经验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展示了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基于以上原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验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

1、走进生活,在现实中体验。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选取生活中的学习素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根据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数学材料,让学生去了解去体验数学,从而增加了运用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选取了这样一个材料:“商店为促销商品,进行有奖销售。凡买商品价值满200元者,发奖券一张。奖券2000张发完为止。设有一等奖5名,各奖1000元;二等奖50名,各奖100元;三等奖100名,各奖50元。”通过选取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以后,学生对百分率应用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材料:“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电能源出现了短缺现象。作为一名小公民应该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下面是赵磊家最近几个月的电表读数,一月底是437千瓦时;二月底是545千瓦时;三月底是643千瓦时;四月底是730千瓦时;五月底是820千瓦时。”有了材料以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计算,使学生从解决生活问题中更好地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提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选取的生活素材中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教学中根据上面第一个材料我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本次活动的中奖率是多少?②本次有奖销售活动的获奖总额为多少元?③如果奖券全部发出,那么卖出商品所得销售总额至少是多少?奖金额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几?同样根据上面第二个材料我也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赵磊家2、3、4、5各月电量是多少?②如果每千瓦时要0.5元,那么赵磊家每月的电费是多少元?③照这样计算,赵磊家一年电费需要多少元?

实践证明,学生在根据材料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2、创造机会,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形式,作为教师应提供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使他们亲身经历各种探索知识过程。

(1)创造娱乐的机会――玩中求知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各种实践活动,而玩是小学生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玩”的机会,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排成一队套圈,有的学生提出这样队列是不公平的,每个人离物体的距离是不相等的。我趁机提出怎样安排是公平合理的?学生们马上明白应围成一个圆圈才公平。他们通过这个游戏,更好的体会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是相等的。可见,在玩中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而且还能在玩中求到知识与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创造方面转化。所以说,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2)、创造思考的机会――思中求知

数学是思维活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数学教学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所传输的信息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包括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动脑思考的空间,有意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善于在知识的引出、形成、巩固、应用上引导学生展开思维。例如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当学生通过分割拼成长方形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吗?如何才能得到比较接近的长方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得出了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越像,如果圆等分的份数为无限多时,就能拼成一个比较接近的长方形。可见,在教学中,要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

所以说,在实践中体验,就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有机会玩、做、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大量的合作与交流机会。我们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合理地补充与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识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共同提高。

(1)、提供交流的话题

课堂交流是学生体验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乐于交流的话题,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寻找问题答案。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内有一块40米×40米的正方形地,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决定将这块地的1/4种上花草,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个绿化方案。题目出示以后,我让学生综合所学的图形知识,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自行设计,要注意整洁美观,并标上相应的数据。学生们听到由自己来为学校设计绿化方案,感到很新鲜。他们纷纷展开想象,用笔、纸、圆规等工具在纸上画起图来。学生完成以后,先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作了汇报,拿出了五种方案,并谈了设计思路,并与大家作了进一步的交流。

可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乐于交流,乐于表现自己,不但能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数学的趣味性。

(2)、创设交流的机会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学会交流,增加合作意识,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学习了加减法应用题后,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机会,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小强家离学校800米,小军家离学校400米,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不甘示弱,课堂上交流的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根据位置关系,得出了很多答案:如果两家住在学校的相反方向,应该是900+400=1300(米);如果两家住在学校的同一方向,那么应该是900-400=500(米);还有的说,如果家与学校位置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就很难求出两家的距离。事实上,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讨论,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结束语: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亲历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做到和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共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资料:

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②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12期

③沈阳出版社出版:《新课程怎样教》,吴效锋主编

第2篇

一学期来,我们根据既定的研训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系列主题研训活动,现将本学期的研训活动做一小结回顾:

1、精心确立研修主题

为制定比较科学有意义的研修主题,学期初,我们教研中心组成员多次协商讨论,群策群力出几个认为比较可行的研训主题,在教研大组内与老师们交流,在此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本学期的研训主题。但考虑到“学生课堂学习常规”所涉面很广,点很细,我们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又在各小组内积极讨论,最后通过中心组成员的整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重点地选择常规加以落实。为此,我们确定:一、二年级侧重关注学生“听、读”的学习常规;三、四年级侧重关注学生“说、写”的学习常规;五、六年级侧重关注学生“思、写”的学习常规。

2、有序开展研修活动

本学期的主题研修活动分三个阶段(学习思辨——实践研讨(一)——实践研讨(二)),每次活动,我们努力做到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强化研讨、反思、总结,使研修活动力求达到高效。

学习思辨阶段:

在确定了研训主题之后,我们马上组织全体语文老师人手一份集中学习宁波市的《语文学科教学常规》,并由杨雨老师组织,对这份材料做了比较详尽地讲解与说明。接着小组分散重温《语文课程标准》,组内交流“课堂学习常规细则”,学习搜集的相关材料,撰写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交流课堂学习常规细则,由年级备课组长汇总,整理出本年段的“课堂学习常规细则”初稿,教研大组长综合完成《市实验小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常规细则》(讨论稿),并设计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观察表。通过这一阶段的讨论、交流、学习活动,教师们明白了“听、说、读、写、思”这些常规所包涵的细则,了解了培养这些良好学习常规的一些策略、途径,在理论层面上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实践研讨(一):

本学期主题研训的实践研讨(一)这一环节,我们整合了学校开展的常规课堂检查和在我校举行的“奉化市领雁工程带徒活动”,充分运用课堂观察表,通过跟帖、集中评课等方式扎实地开展实践研讨(一)活动。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根据自己所在年段有选择地聆听了以上这些老师的常规课堂,关注了这些教师对学生学习常规的指导情况,并就本年段的研训主题以网上跟贴的形式进行了评课,3月30日,我们全体语文大组的老师又与骨干班的学员一起,就这些家常课堂的有效性以及课堂学习常规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与交流,代表年段做了主题式评课。

在学校开展的常规课堂检查活动中,杨老师与俞老师率先代表高低段进行了常规课堂教学展示,老师们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到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常规是否良好,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对此进行了有效地指导、点拨。接下来,又有邬敏敏等6位老师进行了常规课堂教学展示,老师们也积极地在网上进行了跟贴评课,探讨良好的“听、说、读、写、思”习惯应包涵哪些常规细则,以及如何培养以上常规的策略与途径等等,从操作策略层面上对本次研训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实践研讨(二):

第3篇

一、集体活动,了解学校概貌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们天生对生活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总是怀着一种要发现世界奥秘的热望,走向新的生活领域。当我们把这扇门打开时,孩子们探索的热情会如汹涌的急流一泻千里。同学们满腔热情,带着好奇,带着问题,也带着希望,走进中学校园开始了“探究中学校园”学习活动。

同学们的到来受到了中学领导和老师的热量接待。中学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整体情况,政教处主任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荣誉室,观看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光荣榜,学生不由自主地油升起一股自豪感与使命感。中学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介绍和对学生咨询问题的耐心解答,消除了学生对中学的胆怯心理。一名调皮的学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询问初一的班主任:“您对差生是怎么处理的?”老师回答说,对于差生有两类,一类是想学习,不干扰别人学习的人,会对他们降低要求;另一类是不想学,而又干扰别人的学生,一般会叫家长过来。这个学生一颗悬空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他说,中学老师并不像传说中的动不动就把学生赶离教室。贪玩的学生问中学老师:中学有许多课程,那会不会没有时间给同学一些课外活动。老师说不会,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都会举行一项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而这些比赛不会耽误同学们的学习。

二、分组活动,深度探密校园

学生总共分成12个小组,分别进入初一年英语、数学、语文等课堂听课。采访了初一年学生、初一年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老师及学校领导。恒心小组的成员带上小学课程表和作息时间到中学教导处进行课程探秘学生拿着中小学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进行对比,发现功课增加、课时增加、作息时间增加。学生都瞪大眼睛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导处陈老师耐心地作了解答。恒心组的成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陈老师为我们分析了中小学的学习差异。她说,小学只要重点学习语、数、英三门主科,中学就截然不同了,主科比原来还多了12门,学习负担加重了。陈老师教导我们,中学学科多了,要减少学习的依赖,提高自学能力;在完成作业后有空还要多做一些拓展练习;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做好笔记,千万不能开小差,否则老师上课讲什么你都不知道;在平常要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星光小组的学生带上记录本到初一课堂中听课,他们听了一节英语课、一节语文课,利用下课时间对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采访。学生在研究日记中写道:……上课了,首先是小测试,接着做英语报,做完英语报老师讲评。老师讲评的方法和小学截然不同,小学老师会一题一题仔细讲,而中学老师不会,他们主要讲评同学错误率高的题目。同样的一题老师最多讲两遍,不会再讲第三遍,速度也非常快。这就是小学与中学的差别。通过这一堂课我又更加了解中学的学习。……我们利用下课的时间向老师和同学进行了采访。采访的内容如:“中学的考试难吗?”一位姐姐回答说:“不难,中学考试是多方面考,所以要做一题以多方面思考,概括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都掌握好,就很简单。”我们还采访许多同学与老师。

学生进入中学的校园,进入中学的课堂,与中学生与中学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了解“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观察、分析、思考中学和小学的差异,为成为一名中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三、交流汇报,感受中学学习

中学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分小组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处理。学生通过梳理资料,分析资料,重新获取新的资料,并制作了手抄报、PPT,撰写了研究日记,形成了研究报告。在基础上,我专门组织了一次“成果汇报”课,各小组纷纷介绍自己的“成果”。

同样的信息资料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价值并不一样。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但能够发现信息资料的价值,而且能很好地为己所用,赋予信息资料以新的生命,使之在自己的活动成果中体现出新的价值。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来到数学课堂听课,老师讲的话真的是太快了,除了她的学生已经听习惯了,坐在后面的我们却一句话也听不懂,那老师高超的水平让我们大吃一惊,让我们敬佩不已。她的口语速度快,让我们很难接受。我该怎么办?”学生捕捉到信息点后形成了新的问题,我及时告诉学生听得懂中学老师的课,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每一节课带着疑问或者自己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进课堂,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还为听得懂课“铺”平了道路。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是我国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学科,它承担培养四有新人良好素质的重任,帮助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数学课程将以促进学生培养与提高数学素质作为总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常常偏离这一课程总目标。我从近几年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入手,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与见解。

一、认识当前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学研究活动较少。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编制的限制,教学人员紧张。数学课就很少有专科教师任教,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意安排。这种随意,大多是以课时的轻重搭配考虑教师任课情况,很少考虑教师的专业与教研能力,造成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不专业化。担任小学数学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作为长期教研的主要方向,导致教师对数学教学缺乏热情,教学研究活动较少。

(二)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过程脱离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缺乏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新任课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过程并不清楚。有的数学老师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只注重讲解教科书中的例题部分,根本不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严重违背小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协调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有的数学老师为了简单教学,竟然把数学课上成了算术课,整堂课都是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源泉,又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形成规律,还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更没有有效通过课本中的社会链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有效进入的通道,积极创设“互动”情境。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严重滞后。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大都还运用讲授法,但是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直接参与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一些农村小学受教学硬件的限制,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面临很多不如意。这些不足与落后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应对策略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小学数学学科。

小学数学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体现,更是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不好,是学校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提高认识,就是要从内心重视,加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让它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步入小学大门,有的学生已经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本想给家里做一些家务但是父母却不允许。于是,有的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是自己不想做,而是父母不让我做,那我就不需要做。面对这样的想法,我适时组织他们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多争取实践的机会。有了我们的支持与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加上亲身实践,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更多。我们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与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与新的教育观在生活中没有得到有效认同,这是学生数学认知与学习行为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的学习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对数学学习产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进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并建立起认知标准。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面向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数学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特色。

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准备有关材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存在很大差异,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预备材料的内容与用途,以便让他们有目的地准备材料。例如我在讲认识多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边形,课前我要求他们查找身边多边形,并告诉他们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实物,但每个人都要发言。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非常强,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改革等原因,地区差异日渐悬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既落后又贫穷,以致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资源稀缺,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跟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本研究将结合新课标,在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广西梧州市、玉林市周边几所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简单的成果,研究发现:广西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且城乡差异显著。通过我们对广西玉林、梧州的几所农村小学的调研,并结合我们在市区小学实习时的观察了解,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高广西欠发达地区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对策:学校领导要重视口语课堂,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校内外资源资源来进行口语教学,平时多观看有关的教学视频,将训练学生口语这一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一门学科当中去;创设贴合生活的交际情境,教给学生日常生活与人对话的方法、技巧,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擅于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勇于表达的欲望,在学生取得进步后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鼓励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在生活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要文明用语;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参加培训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提出的建议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口语交际概念界定

孙汝建在《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一书中指出,口头语体是在面谈交际情境下产生的,它又可以分为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谈话语体是人们日常相互交谈的一种语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口语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口头语言、视听工具以及非言语因素(如表情、动作等)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即时性的言语互动行为"。

2.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2.1领导对课程认识不深。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知道,学校及领导方面对于新课标的要求是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更多地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由语文老师来进行。在调查中有学生跟我们反映,校领导们的观念里,学生学好书本的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要义,至于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2.2教师自身影响结果。大部分农村老师对新时代下对人才的需求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农村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只是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就算国家实行的是素质教育的政策,但在农村的实施力度不够。我们分析产生的原因有:

(1)教师课程认识肤浅。大多数农村教师因为自身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特性,未深入研究该课程的理论基础。这样就容易导致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指导不足、课程不能顺利开展、缺乏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育素养不足。教师自身缺乏研读课程标准的能力,在教学中过分倚重教材,缺乏批判创新精神,并且没有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

2.3农村小学生自身原因。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课,有些老师也会注意教给说话的技巧和艺术并鼓励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发表意见,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喜欢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发音声音小、口语表达不清晰,且他们较喜欢跟同龄人交谈,很少或者不敢跟老师交流。总结原因如下:

(1)农村学生比较胆小、性格内向。储备的词汇量不多,年龄较小,口头交流的经验不多,且多用方言进行交流,导致他们在口头语言交际时,出现了用词不当、语不成句、语序颠倒等现象。

(2)学生阅读量不足。在我们去的几所学校,其中只有两所学校有阅览室,就算有阅览室但藏书量也很少,学生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很少有其他的阅读书籍,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宽,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材料的缺乏。

(3)家庭教育欠缺。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在农村家长的意识中,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除了知道孩子的成绩,家长不用管孩子的日常学习。而且这些地区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别说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2.4乡村人文环境的影响。

(1)方言与普通话的运用不恰当。学校的走道里虽然贴着"请说普通话"的标语,但整个校园说普通话的人却很少。不管是开会,还是上下级之间传达信息都是用本地方言进行。更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使用方言进行教学,他们觉得用家乡话上课更易取得教学效果,并且这对于语言传承及地区有一定的意义。他们没有意识到,当学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方言却很难起到与人沟通、传达信息的作用。

(2)课堂用语不规范,教学素材落后。口语交际的素材主要依赖于课本和老师的"旧经验",课后没有阅读来源,不能满足学生口语发展的需要。

3.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途径

3.1对学校及校领导而言:上下重视,落实口语课堂。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学生。若是本校没有相关的人才或资料,应多鼓励学校的老师到有经验的学校进行参观调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平时也应多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2对教师而言:积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充分课内外的有用资源进行口语教学,也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向老师请假该怎样组织语言,到人家家里做客怎样有礼貌、文明地与大人交谈,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榻萄素材,只要老师认真观察、细心发掘,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3对学生而言:认识到学会说话的重要性,自己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欲望,在与人交谈时学会倾听,并能就对方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在各种谈话情境中熟练运用谈话技巧,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1)学会倾听、学会专注。在与别人交流时尊总理解对方,听清别人所说的内容,不随意打断活插入,在别人说完后再进行交流应对,这需要学生的专注和文明懂礼。并且要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小学生专注力集中时间很少,这样的学生在上口语交际课堂上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或要做什么,这样教师的引导也是没有发挥作用的。

(2)勇于表达,文明用语。由于家居住宅分散,性格孤僻,语句上的表达吞吞吐吐,不敢言语,害怕别人笑话。怕羞是低年级口语中的一大"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脏话,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这都有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健康发展。

(3)提高交际应对的能力。"说话"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活动,谈话也要注意对象和场合,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考验一个人说话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如果对方是同龄人,那就不必说太多的客套话,只需用正常说话的态度就可以。如果对方是长辈或者学校领导、老师,那就得多用敬语,说话要文明、得体。每天的生活都有变与不变的方面,说话也是如此。不管是在哪一种交际场景中都要根据对象和地点说出合适的话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4.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方法

4.1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发现有效的课外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相联系。对于难以购买其他学习材料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教科书极为重要,教师应对此多加利用。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启明灯和引路人,应该及时鼓励和帮助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对他们的行为采用多样评价方法进行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发扬长处,改进不足。让每个学生多接触外界,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生活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中去。

4.2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允许方言参与口语交际。普通话作为我们的国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说普通话为荣,而方言,就是我们的第二母语。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方言也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源,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引导学生正确文明使用者两种语言。

总之,卓越的口语交际能力能让一个人更容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小学生都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任重而道远,应当作一个长期又伟大的工程来实施,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提高重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那么一定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娜. 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都玉华.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彭勇,张小华. 培养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144-146.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决措施;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乐于助人、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好少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小学科学却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之中,其作用几乎被忽视殆尽。本文旨在对当前小学教学中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这三者普遍将小学科学当成“副科”,认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才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决定学校的升学率高低、教师能否获得职称评定、学生能否考入好中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不约而同的将科学学科忽视掉,将语文和数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

(二)小学科学授课教师素养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实际授课中不被重视,因此很多的小学科学教师根本都不是科班教师出身,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在自己所教的领域表现较差,因此被“发配”来教小学科学,有些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增加很多额外的兼职工作,这就使得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小学科学授课,科班出身的教师则没有精力来认真的备课并构思上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必定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使得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设备不足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它需要在实验室中依据一定的设备开展授课,从而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认真观察。但是在很多的小学中,实验室的规模很小很难满足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求,更甚者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实验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就在课堂之中,教师向学生示范,学生则需要记忆下这些步骤和结果。

(四)大班教学、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选择好的教学质量的学校成为教师的关注焦点。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都来到县城或者市里上学,导致小学班级的规模不断增大。在我们县城的附小之中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在70人以上。班级学生数量众多,那么教师组织活动便愈加困难,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也比较多。再加上当前学校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以教师是否讲解科学知识为判断标准,而不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故而在很多的小学教学中,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仍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多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

二、小学科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加大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宣传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举例来说,有的家长在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对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习十分重视,而小学生一旦看《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时就认为孩子是在不务正业,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小学科学不重视。对此,教育部要大力宣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将小学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之上,将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功能凸现出来,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小学科学课程能否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招聘教师或者选派教师担任小学科学教师时一定要选择科班出身的教师,做到教师教学各司其职,不能将一些杂活都交给小学科学教师完成,要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构思上课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备课,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对小学科学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一方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真对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

(三)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出现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科学实验实践机会少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小学的实验室都是有名无实、教学实验所用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电脑和网络资源也不足,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配置,但是无人管理也使得设备老化。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的教育经费应当相应的扩大,增加实验室、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并对这些设备配备上专门的教师负责,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高适当的环境和氛围。

作者:王娜妹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胡家坨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年20期

[2]李君.精心策划,促进有效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构建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5期

[3]卢国浩.科学引导设计探究计划,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效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15期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内涵解读路径选择

1991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构建了“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教学发展”的四维教师发展模型,其中教学发展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教师教学发展随之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新课改和教师专业化的多重背景下,小学生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越来越显现,小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突出,教学环境的多维性和两义性越来越强烈,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面临的挑战愈益严峻。重视和研究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解读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有学者立足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在个体努力与外部支持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进而促进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1]。有学者从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的角度,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理论探究、实践反思和发展行动,提高自身教学专业意识、专业智能和专业精神,以实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卓越教学以及自身生命价值的专业成长历程[2]。有学者主张从应然意义上进行解读,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以教学咨询组织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教学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引领教师的教学反思、协同与创新,以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持续提升[3]。还有学者站在组织支持与服务的立场,指出教师教学发展是学校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持续支持与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其在教学价值观、教学学术与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4]。

上述观点虽然认识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根本目标在于生成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具体而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表现出下列特征。

第一,主动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小学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一定要实现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与超越。小学教师在自身教学发展方面的追求应当是自主的,是源自内心对教学的正确认知、深深热爱和美好期盼,能够积极主动地确立发展目标,及时有效地展开批判性反思,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际行动。

第二,阶段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伴随着教师教学生涯始终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规划,是指小学教师依据自身教学发展实际需要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教学执行,是指教学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运行;教学反思,是指小学教师对自身教学发展过程及其达成效果的审视和评价。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就是在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提高的。

第三,整体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既包括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也蕴含教学能力和教学学术。前者是小学教师对教学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映,它是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学术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后者作为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它一旦得以形成和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小学教师对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的认识和理解。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彼此关联又相互影响,它们辩证地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四,情境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具有高度情境性的过程。一方面,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依靠个体对教學实践的感悟和体认而获得的,小学教师必须基于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进行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能力等的自主建构,进而获得教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由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必须与教学的现实场域紧密联系,在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学发展。

二、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教学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事实性存在”,而是一种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价值性存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路径选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前提

首先,小学教师要形成个体的教学哲学。形成个体教学哲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教学哲学家,而是要运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思考教学的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等问题,诸如“什么样的教学是好教学”“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等。只有对这些教学的基本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引领教师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发展。

其次,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学术运动,对传统以科研作为唯一教师考核标准的价值导向产生了强大冲击,为学校教学具备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倡导像科学研究那样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并且把教学研究融入教师的备课、上课、教后记、听评课和读书等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教师教学发展真正置于教学研究的牢固根基之上。

最后,小学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学发展理念。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向专家和同行学习,而且更需要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这是丰富与改善自身教学的重要路径。小学教师要意识到自身教学发展绝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要积极主动谋求自身教学发展,勇于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学校要注意设计和实施常态化的、为教师所喜闻乐道的教学发展项目,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的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氛围,鼓励教师更多地投身于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2.激发教师自觉: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

首先,小学教师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像传统学习那样过于看重结果,而是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创新思维、情感体验、人格模塑和道德养成;它具有突出的问题解决导向,重视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实践困惑和疑难的有效解决,因而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极具积极价值。

其次,小学教师要重视反思性实践。所谓反思性实践,其实就是以批判性反思的方式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主张把教师分为“作为公仆的教师”、“作为劳动者的教师”、“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和“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等四种类型[5]。其中,“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和反思性,能够创造性地直面和妥善解决“唯技术化”弊端下复杂的教学问题。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和林崇德提出了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恰当地表明了反思性实践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小学教师要加强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秉持“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的理念,其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参与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它能使小学教师把教室作为自然的“实验室”和“研究场”,在清晰的自我效能感支配下实现研究和改善教学,从而促进自身教学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

3.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保障

首先,要不断完善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学工作量、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数量、教研等定量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规范、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定性评价;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面向广大教师,体现出统一性,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学科教师教学的特殊性;要通过教学评价的制度导向,引领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教学。

其次,要加大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当前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有论资排辈、科研为重的倾向,致使一些默默耕耘于教学一线且效果优秀的年轻教师难以很快实现职称晋升。为此,需要对职称评聘设定教学时数、教学质量量化的最低标准和教学学术水平的基线,在基本条件达标的情况下优先依照其教学发展水平评定职称。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助教制度。助教制度是指刚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前1-2年要跟随教学能力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老教师做助手,通过这种“传、帮、带”提升其教学水平。这种制度一方面能使新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熟悉自己的教学活动场域,另一方面也能从老教师身上感受到敬业精神、学识修养、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从而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教学发展。

4.实行差异培训: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关键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领域,教师教学发展也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本质与规律。有学者指出:“在教学头几年,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呈上升趋势。教了五、六年后,教师已经習惯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前那样快,甚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此时教师如果不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最后就会出现衰退现象。”[6]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发展往往存在着“高原期”现象,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归因分析,忽视“高原问题”的妥善有效的解决,其教学发展就很有可能会丧失前进的信心与动力。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实行的差异化培训。

针对新入职教师,要重视不同任教学科和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差异性,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针对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培训内容要侧重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如何顺利渡过高原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培训方式要注意采用专家引领与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反思相结合,培训时间上要注意体现经常性与及时性;针对教龄超过15年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培训内容应该侧重于学科专业前沿、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培训,培训形式要突出学术沙龙或学术研讨、头脑风暴、批判性反思等的价值与作用,培训时间上可以适当延长。

5.建构发展共同体: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条件

美国教育联合会1991年在对教师发展进行界定时曾经鲜明地提出了“组织发展”的概念,即以“共同体”的形式塑造和谐有效的组织氛围,加强和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形成更优更佳的教学实践。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需要共同体的支撑,它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一个与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新的学习和研讨材料、共同体其他成员展开情感交流和智慧碰撞的良好契机,通过共同体情境中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分享,从而实现共同体中所有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教学成长。

我国学校教学发展共同体主要有“实体”和“虚拟”两个类别:所谓“实体”,是指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如以教学研究项目为支撑的共同体,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目标,通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和集思广益,展开深入的专题式教学研究活动,撰写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或设计与开发出新的教学课件。所谓“虚拟”,是指共同体成员在网络空间里展开的非面对面的探讨与交流。虚拟网络共同体的召集人应当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热情和责任心的教师,其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在促进教师个体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使其顺利转化为一种组织化行为,把教师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化的协作学习,教师的教学发展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作者:张典兵

参考文献 

[1] 焦燕灵.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指要[J].教育探索,2013(4). 

[2] 苏强,吕帆,林征.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J].教育研究,2015(12). 

[3] 康翠萍.从“理念”到“行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之路[J].江苏高教,2016(2). 

[4] 陈时见,周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8). 

第8篇

2007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接受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的诚挚邀请参加了面向新加坡全国中小学200多名华文教师举办的名为“从课堂到网络学习社群――华文教学”的华文教育科技研讨会。与会期间,何克抗教授作了关于“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主题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支撑跨越式项目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四大基础理论以及该项目的试验学校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引起了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与参会华文教师的极大赞赏和关注。

随后,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项目的实施情况,特组织考察团一行15人(由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助理司长黄利发先生带队)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调研活动。在此期间,考察团在北京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和佛山市参观了5所小学和1所中学,观摩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课堂教学全过程,同时也与何克抗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以及试验学校师生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进一步了解了“语文教学跨越式创新发展试验”的内在精髓。

考察团回到新加坡后不久,其教育部科技司便主动联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初步确定由10所学校(包括4所中学,6所小学)共同参与到这一项目的研究当中。为了便于该项目在新加坡的管理与实施,将该项目定名为“10’C华文”――华文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并搭建了“10’C华文(十分华文)”的网络平台(省略/)供所有试验教师与学生使用。“10’C华文”逐渐成为了“新加坡华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代名词。

二、众览试验学校

据来自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2008年年初,新加坡华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正式在6所小学的二年级和4所中学的中一年级开始实施,一共有23个班级的600多名学生和28位华文教师参与了此次教学试验研究。

2009年初,由于前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又有6所试验学校主动参与到项目的研究中来。至此,参与试验的教师达60位,涵盖了44个试验班级的中小学学生1 300多名,班级分布为小一、二、三及中一。

2010年,新加坡华文教育跨越式项目新增8所小学,班级范围也扩大至小一至小四,涵盖100多个班级,3 000多名学生和100名教师。

三、心系双向交流

北京与新加坡距离遥远,在面对面沟通、交流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建立起课题组与试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10’C华文平台专门开辟了课题组与试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空间,此外课题组指导人员也与试验教师通过邮件与MSN不间断地沟通,基本上形成了面对面的听课、培训、交流与远程交流相结合的双向交流机制。值得一提的是,10’C华文平台是所有试验学校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空间,课题组人员也可以随时访问并针对学生的打写作品进行点评。自2007年12月份项目启动至今,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后5次赴新开展相关的培训并进行面对面的听课与交流,此外,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也先后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来京与何教授的科研团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讨交流。通过双方的不断沟通与交流,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何教授的科研成果积极助力于新加坡资讯科技支持下的华文教育改革,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也打开了这一科研成果走出国门的关键一步。

主题:新加坡跨越式项目启动培训

时间:2007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

地点:新加坡

2007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孙众博士及刘春萱老师应邀前往新加坡开展项目启动培训。在新加坡教育科技司黄利发先生、孙凤琳女士及李自金女士的陪同下,与新加坡6所小学、4所中学参加“10’C华文”的华文教师就学校概况、学生华文基础、华文教学状况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向新加坡教育科技司及学校赠送了跨越式课题的理论成果《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四本学术著作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7年来所积累的优秀课例光盘,此外何克抗教授、孙众博士及刘春萱老师针对新加坡华文跨越式试验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主题:新加坡跨越式项目拓展交流

时间:2008年2月21日至2月28日

地点:新加坡

2008年2月21日至2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梁文鑫博士及刘春萱老师应邀前往新加坡进行第二轮培训、听课与交流。在新加坡教育科技司孙凤琳女士及李自金女士等人的陪同下,深入到参与跨越式试验的6所小学和4所中学的课堂中去,通过听课、交流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各个学校实施课题的情况。结合听课的情况,课题组仔细分析并总结了各个试验学校在开展项目中取得的理想成果,明确指出试验学校还存在的问题,同时提供了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此外,针对课堂中所应用的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以及10’C华文教学平台的优化提供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主题:新加坡跨越式项目成果汇报

时间:2008年10月14日

地点:北京

2008年10月14日,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李自金主任带领新加坡跨越式项目教师团队赴京与跨越式课题组人员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在交流会上,李自金主任对新加坡跨越式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并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何克抗教授根据李自金主任的汇报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现状,指出了新加坡华文教学问题所在,并为新加坡跨越式项目的后续发展规划了方向。跨越式课题组陈玲博士、梁文鑫博士及刘春萱、杨现民分别就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模式与网络共享阅读工具(SURF)等几方面与新加坡华文教师进行了交流。

主题:新加坡跨越式项目组自我反思总结

时间:2009年初

地点:新加坡

到2009年初,新加坡“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在6所小学的二年级和4所中学的中一年级的实施已经快整整一年。在此期间,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根据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将行动研究设计成整个试验的一个环节,同时也邀请相关专家对行动研究法的开展做指导,并将该6所小学的行动研究报告印刷成报告集,分发给所有的学校。

通过对个别学校的行动研究报告的分析和参与教师的调研结果来看,跨越式试验班的学生的华文学习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变化,跨越式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不断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

四、畅想无限未来

2009年4月8日,新加坡教育部将“10’C华文(十分华文)”项目正式呈交给新加坡教育部内最高层会议――教育部司长会议,并且得到了会议的高度认可,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项目,同时也研究了如何鼓励更多的学校参与跨越式项目。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新加坡教育部将会致力于小学跨越式的发展,每年逐步增加几所试验学校,并且将试验班级推广到小学的全部年级。新加坡教育部意在巩固小学跨越式发展试验项目的优秀成果,寻找中学跨越式项目的发展契机。

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鉴于“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试验”在华文教育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开始筹备借用“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试验”中优秀的教学模式来开展马来语文项目――“十分马来文”(10’M),并将于2010年初在10所小学中开展,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会尝试开展“十分淡米尔文”(10’T)。

新加坡教育部方面的相关领导强烈建议何克抗教授能够将“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这两大支撑“10’C华文(十分华文)”项目顺利开展的核心理论出版英文版本,以便于“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试验”在新加坡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第9篇

一、问卷情况分析

1、书面问卷人数情况

(1)初中学生书面问卷261人,其中初一88人(男生45人,女生43人),初二96人(男生48人,女生48人),初三77人(男生35人,女生42人)

(2)初中教师书面问卷60人。

(3)小学学生书面问卷281人,其中小学四年级114人(男生56人,女生58人),五年级84人(男生51人,女生33人),六年级83人(男生46人,女生37人)。

(4)小学教师书面问卷28人。

2、初中学生问卷情况

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你认为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吗?选择“不了解”和“有安全隐患”的占到了72.9%。

(2)学校有没有打架斗殴现象?选择“有”的占到了54%。

(3)学校进行集中(全年级或全校)法制教育吗?选择“从不”的占到了52.5%。

(4)学校进行集中(全年级或全校)安全教育吗?选择“没有”的占到了49.4%。

(5)学校开展过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吗?回答“没有”的占55.6%。

(6)你认为除班主任外的任课老师该不该管学生?27.2%的学生认为“不应该”。

(7)学校有教师体罚学生现象吗?52.1%的学生认为有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8)学校驻地有无网吧?54%的学生选择了“有”,填写名字时,出现了两处。

(9)学校有没有男女早恋现象?60.2%的同学认为“有”。(10)入学以来你是否被同学殴打过?20.7%的同学有“一次以上的经历”。

(11)入学以来你是否被学校同学勒索过?9.5%的同学有“一次以上的经历”。

(12)你平常与父母交流的情况?10.4%的同学从不交流,48.7%的同学偶尔说说自己学习的事情,34.5%的同学什么事情都和父母聊聊,6.5%的父母不愿意听。

(13)学校是否开过集中(全校或全年级)的家长会?72.8%的同学选择的是“从来没有”。

(14)你平常有了苦恼最想告诉的人是谁?59%的学生选择的是“要好的朋友”,21.8%选择的是父母,9.9%选择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同桌,9.9%选择的老师。

3、初中教师问卷情况

(1)对学生管理的问题。23%的教师认为“不敢管”。

(2)解决学生矛盾的有效方式,27%的教师认为应该找双方的家长解决,5%的教师认为有时可以不管。

(3)对于学校潜在的事故隐患,依次是:学生群殴打架,食堂卫生,宿舍管理,学生盗窃,师生矛盾,火灾隐患,交通隐患。

(4)对于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32%的教师认可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50%的教师认可以家庭教育、法制教育为主,社会、学校教育为辅,10%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8%的教师认为应该创造空间、多关心。

(5)对于最应该关注的学生,58%的教师认为是性格孤僻的,25%的教师认为是双差生,17%的教师认为是单亲家庭。

4、小学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1)关于打架斗殴现象,18.7%的同学认为有这种现象。

(2)入学以来被同学殴打情况,18%的同学有关“一次以上的经历”。

(3)平常与父母交流的情况。19.9%的同学从不交流,18%的同学偶尔说说自己学习的事情,62.2%的同学什么事情都和父母聊聊,没有出现“父母不愿意听”的情况。

(4)29.5%的同学认为“学校从来没有集中开过全年级或者全校的家长会”。

(5)平常有了苦恼最想告诉的人,33.1%选择的老师,四年级男生竟然没有一个选择教师;30.5%的学生选择的是“要好的朋友”; 20.2%选择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同桌;16.2%选择的是父母。

5、小学教师问卷情况

(1)关于管理学生问题,部分教师认为“不敢管”。

(2)对于安全隐患,大多教师选择的交通隐患。

(3)对于信息渠道对学生的影响,老师们的认识依次是:社会,家庭,电视,网络。

二、座谈情况

初中:

(1)学生最难管的地方:首先是自我约束、自制能力差,逆反心理强。多数学生接受批评时态度较好,但是扭脸还是我行我素。个别学生对班主任和老师的批评有顶撞、死不认错的现象。其次是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俺不想上,大人非叫上不可”,是成绩差的学生的流行观点。三是理想信念缺乏,什么事都无所谓,即便是不良行为,也认识不到是错误的,是非观念模糊。

(2)学生早恋现象个别存在,适当引导,与家长结合做通思想工作就能解决。说白了,处的时间长了,男女生之间仅仅是有好感,还没有到“恋”的程度。

(3)学生拉帮结伙问题。个别存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团结帮助与哥们义气、见义勇为与一哄而上的区别,学生民事行为能力差,应该加强法制教育。

(4)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班主任哪次班会都讲,但是学生认为老师就是教知识的,说了收效不大。组织全校集体上课,还要请校外的辅导,比如派出所或公安局的,才有效果。

(5)学生群体基本上有五类:品学兼优的双优生、成绩差又不守纪律的双差生、守纪律成绩平平的中等生、留守少年、家庭不幸的学生。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达到自我教育。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朋友,平等交流,总认为是师生交流,注定是失败的交流。教师只有成了学生的朋友,学生才会给老师说真话、说实话,才会愿意向老师倾诉。现在家访的少了,通知家长到学校,往往家长不配合,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

(6)学生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家庭熏陶很关键,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是啥大人啥孩子,学生的性格跟家庭有很大关系。学校的教育对学生起多大的作用,要看家庭的熏陶是相互补充还是相互抵触。通知家长到学校,有的家长不是配合,而是指责老师,俺孩子好好的,孩子交给学校了你没有给教好你负责任,有的家长抱怨老师耽误功夫,耽误种大棚、耽误养鸡。极少数家长对老师很不尊重。

小学:

(1)最大的安全隐患是交通安全。一是学校紧靠公路,二是有的学生离家远,自己骑车等。

(2)多数教师认为通知家长到学校不如打个电话沟通一下方便,也可以在家庭作业上给家长留言。很多家长一听老师通知到学校,就感觉事情很大。学生放了学,家庭教育最关键。多数家庭仅仅满足于孩子写完作业,其他放任自流。

(3)学生性格不同,大多数都很听话,但是性格倔强的、孤僻的哪个班都有,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4)安全教育要加强,要形成一个体系。

三、安全工作比较突出的问题

初中:

1、交通安全。一是靠近公路,二是交通安全教育欠缺。

2、住宿生的安全问题。一是管理,二是人数多,三是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同学,四是出现个别夜不归宿的情况。

3、操场安全问题。一是凹凸不平,二是体育器材。

4、留守儿童问题。每班都有4-5人,自由性强,难管,个性强。

5、饮食安全。伙房的管理问题,进货渠道问题。

6、门岗。年龄大,处理问题迟缓。

7、老师或者班主任,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没有耐心。

8、晚自习的安全(住校生),有些社会“小青年”到学校来。平时也有,要钱、要物情况,“传染学生”。

9、学生打架、斗殴现象。

10、部分学生家长偏袒自己的孩子,溺爱孩子。

小学:

1、传染病的防治,如:流感,腮腺炎,水痘等;

2、交通安全。主要是撤点并校,学生离家比较远,最远的四五里地,学生骑自行车,或者家长用摩托车、三轮车接送。另,需要过马路的学校。

3、靠近河流,防溺水。

4、学生自身的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强烈体育运动等容易导致问题。

5、老师不敢管学生,出一点问题,家长就到学生大吵、大闹;

6、门口的小摊点,饮食卫生问题;

7、社会地痞、流氓到学校打骂校长、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周边环境不好。

8、网吧问题。

五、建议

1、给学生举办专题法制讲座,最好让公检法人员演讲;

2、发放专题录像带等视频材料,供学生、老师学习;

3、加大安全教育、管理力度,建立一套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每项工作都责任到人。

4、党委、政府和相关机构要给学校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5、开好“安全教育”课。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厌学语文问题;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占全国中小学学生的绝大多数。这两个“绝大多数”就清楚地说明了农村中小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但是,农村中小学的现状从整体上看,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办学条件不足,师资素质亟待提高。如何及早地改变农村中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厌学语文等现象,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的偏差和过失

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和做法,严重地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重理轻文”和“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干扰日趋严重,许多学生已不再对语文感兴趣,更不用说认真学习语文了。

农村中小学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大。在唯有考试才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今天,语文教师势必把目光锁定在试卷上。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而试题的命制有时也有失科学,有些片面,常常只考查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阅读试题的参考答案也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原话,缺乏生成性和开放性。

2.家庭教育失误

在农村,多数家长常简单的认为只要把课本学好,能取得好的成绩没有必要去阅读课外书籍。孩子渴望阅读来获得知识的欲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也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孩子家庭负担重,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女孩子随时面临着失学的困难,这也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生自身原因

在农村,大多数中小学学生非智力因素缺乏。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老师高强度的学习训练下,他们可能短时间内会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他们却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慢慢地他们就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农村中小学生有很多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因此他们的学习习惯差,缺乏自主性学习,对老师过分依赖,被动接受知识。

二、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语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农村中小学生厌学语文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地遏止,势必会影响到其他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83页)

功课的学习,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成绩不好就被判了死刑,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就越厌学,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将会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只因成绩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盲目自大,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只会学习、考试,在人际交往上却往往显示出他们的笨拙。

2.不利于我国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大多数。而农村中小学学生又占全国中小学学生的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得不到培养,就会失去继续上学的机会,不利于农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如何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可想而知。

三、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语文问题的对策研究

1.培养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交流

农村中小学学校因条件所限不能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切实转变应试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教材编排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现实问题,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对学生不要过分的强调回忆。学生本人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各项语文活动,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广泛关注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2.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生不同心理特点而进行理疗

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给学生以新鲜感,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人才。

很多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教材陈旧,不能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一是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增补适应农村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逐步编出一套农村实用文学的语文教材。二是适应农村发展的趋向,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要注意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的实用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进行阅读的最常用的方法。

总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训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训练方式,教师和家长恰当的强化手段,各种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形成新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乐趣,最终强化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陈金明.《深化改革,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综述》.《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6期

第11篇

一、重视作前评议,激发写作兴趣

习作评议应该从学生所掌握的习作材料评议开始,通过评议活动,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真实、丰富的写作材料,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习作的方法。在每一次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设计习作评议这一环节,通过小组评议、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等多项互动的交流评议,相互启发,产生共鸣,引发顿悟,查找不足,集思广益。这样,学生在相互评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自己和他人习作材料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取长补短,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学生的“笔如源泉”才有真正的保证。当然在实施这一评议之前,教师可作的点拨、引导,并给学生独自的思考、回忆的空间和组织整理材料的时间,为开展有效的习作材料评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尊重培植童心,引爆写作活力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习作批改过程中,认为批改作文是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习作批改是一个评议的过程,是老师通过学生的习作与学生进行全面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有写作方法、手法运用的评议,又有写作内容、情感态度的评议。有了这种思想作为指导,教师才能真正从学生的思维意识出发,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应用一种认同的态度,多给学生激励性、建议性、欣赏性、引导性的批语,真正达到通过习作与学生进行交流。如果脱离学生的思维实际,不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或想象进行评议,我们就会犯下以成人的眼光或思维去思考和评议学生习作的错误,以一种近乎武断的语言把学生的习作“一棍子打死”,而结果当然是我们“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美国富翁在回到童年时代的学校,见到以前的老师,两人回忆一堂作文课,老师布置大家写自己的梦想,这位富翁在自己的作文中精心勾画自己的美好的蓝图。而当时他的家境十分贫困,他的父亲只是以在一家农场里做工来维持一家的生活,老师认为他的梦想根本无法实现,最终他的作文得到的评语当然是“天方夜谭”了。结果,他在若干年后,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位老师在批改作文中,就犯下了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问题的错误。

其实,我们在自己的批改习作中,难道不曾犯下同样的错误吗?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刚进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兴奋地把开学第一天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妈妈很欢喜,鼓励孩子拿给老师看。孩子满心欢喜地拿到学校给授课老师批阅,结果那老师说:你这文章,一大堆的错别字病句,语言也唆,就因为你平时不多看书,现在有事情写了,也表达不好,以后要多阅读,学学人家怎么写好文章。显然孩子的文章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在批改学生习作中,我们应该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蹲下来真正感受学生的真实思想和独特感受,并以欣赏的眼光去品读、批改,相信,真诚的赞美和艺术化评点必定会成为激发孩子好写与写好的不竭动力。

三、及时反馈展示,引领创新提高

在习作批改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反馈。习作讲评课应重在鼓励,教师既要概括全班同学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又要充分肯定一些同学的努力与进步。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感到习作成功的喜悦,还要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的充分展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有时,哪怕是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写得好都可以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想到成功的奥秘,养成乐于习作的习惯。

当然,对于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用词不当、标点符号不当等常见的毛病,也可以摘抄下来,让大家一起来推敲、揣摩。其实,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语句不通顺等毛病,都是他们不经意间犯下的,通过评议学生会从他人的错误中得到教训,养成认真推敲和修改倒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在点评之后,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作文了。

修改作文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自己修改,接着让他人帮助修改,小组也可以共同批改,最后,还得自己认真修改,遇到不同修改意见的可以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应该参与学生的习作修改过程。

习作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对学生的评议也应该形成一个变化的过程。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适时与学生交流、评议,让学生真正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

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应该构建有效的习作评议,实施正确的习作评议策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师生互动评议,增进了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学生的主体愿望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就落到实处了。

第12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 准确化 形象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47

概念是数学中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多错误或问题的发生,追根溯源后能够发现都是概念不清惹的祸,所以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引起重视。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如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甄别材料,使概念准确化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很多概念的揭示都是由具体材料引入,让学生先建立对材料的直观印象,再进行概括描述、解释应用。这时候,如果直观材料选用不当,对学生概念的建立就起到干扰作用。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通过课件播放一段学校的视频,有学校电动门中塑料的夹角、教室窗户的角、树枝和树干之间的夹角等,再提问:“小朋友们从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生(齐):角。

师:我们刚才见过了哪些角呢?同学们能说一说吗?(生答略)你能说几个自己所知道的角吗?

生1:我们的课桌有角。

生2:黑板上也有角。

生3:墙角。

生4:我知道动物头上有角,比如梅花鹿、羊、牛等动物的头上都有角。

师:你知道得真多!

……

上述教学中,学生在回答“你能说几个自己所知道的角吗”这个问题时,更多的是着眼于“角”这个字,而不是“角”这个概念,这与教师提供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教师提供的都是从平面图形中抽象出来的“角”,但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可能是事物的表象,因为这些物体是学生相当熟悉的东西,于是在交流反馈时,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的尴尬就出现了。同时,在学生回答出课桌角和黑板角的时候,教师应适时让他们用手比划一下,以加深学生对平面上的角的这个印象。等到学生回答出“墙角”“鹿角”的时候,这个概念的教学已经失败了,而教师此时还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为失败作了最完整的注脚。所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见到合适的材料对概念的揭示所起到的指向作用。因此,为了使概念教学准确化,教师需要认真选材并仔细甄别。

二、动手操作,使概念形象化

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反映出来对概念的内化就有先后和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加强他们对概念的认知。

例如,在“认识周长”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1.指一指,用手指或笔尖将几个图形的边线指给同桌看;2.描一描,用水彩笔将平面图形的一周描出来;3.量一量、算一算,对于是直线的边,可直接量出各条边的长度再计算周长,对于不是直线的边,可以化曲为直后再进行计算;4.算一算、比一比,观察几个由同样个数小正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再比一比,看看能发现什么。通过这几个动手操作活动的学习,使学生的手、眼、脑等感官协同运作,强化了他们对周长的认知。特别是第二个和第四个活动,使学生发现大小一样的图形的周长不尽相同,从而将周长与面积区分开来。

三、举一反三,使概念多元化

许多概念从表面上看是单一的,但是挖掘概念的内涵,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许多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概念多元化,并在变与不变中挖掘概念的深度内涵。

例如,在“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能抓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数”“不为0”这几个要点。特别是“不为0”这一要点,学生由除法中除数不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为0的原理,找出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同时乘或者除以0的原因,可见学生对比的认识程度。随后,我让学生探索“相同的数”可以是什么数,学生先自己进行猜想,再经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将“相同的数”由整数扩展到分数、小数的范畴,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数能不能是负数,虽然学生在目前的认知范畴内还无法解释,但是相信经过课后的自主探索,他们终会有收获。这样教学,引导学生将概念的认知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