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乐学习计划

声乐学习计划

时间:2022-11-02 17:1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乐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乐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 主体作用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7-02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学生以‘学’为主”,这个“学”字是指“学习”,也就是学生发挥的主体作用。“学”为动词,当“学”同“习”字在一起时,“学”字解释为“通过读书、听课、研究等方式获取知识或技能”,这其中排除“听课”这一项是需要教师去教授的外,“读书”“研究”都是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而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声乐学习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尤为重要,这是由声乐学习的特点决定的。“学”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也有着积极的促进和帮助,也是形成教学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就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是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如何去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我们不能让他上台去受罪。沈湘教授还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他认为有些感觉绝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让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就说明,教师是帮助我们学生发挥“学”的主体作用的主导。另一位外国声乐教育家说,“伟大人物是靠直觉行动的人,但以思维塑造其行动。”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的。我们“学”的主体作用是与教师的教学指导相互存在的,这也就告诉我们要加强自主性的学习,这过程中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自主学习。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对声乐学习者的重要作用

(一)主题作用的发挥能够使声乐学习者认识自我

人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总会迷茫,就像声乐学习者一样,因为不会,所以自己表现的如何也是分辨不清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位声乐教师来帮忙,帮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声乐教师会首先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不断地与教师沟通,明白自己自身的缺陷,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学”,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课外进行练习,改正自身的不足。“惟一行动是在唱的过程中检查自己的思想与感觉,直到你知道在头脑和身体中发生了什么。要获得唱歌的这种心理和生理现象的自觉认识必须具有最彻底的内省。不要听你自己的唱!要感觉你自己的唱!当内部情况正确并做好准备,歌唱嗓音就出现――不是在此之前。”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那么我们又向成功的歌唱迈进了一步。

(二)主题作用的发挥能够使声乐学习者改善自我

艺术素质修养包括自身素质、音乐素质和心理素质。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于声乐学习来说是必须的,否则我们唱出的歌曲都会是没有灵魂的歌曲,那是非常悲哀的。平时我们演唱一首艺术歌曲,但是我们并不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那么当我们在对这首歌曲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我们如何来表现曲作家与词作家的创作意义呢?如何用歌曲去打动他人之心呢?这也需要我们发挥“学”的主体作用,通过声乐教师或是其他的书籍、资料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的形成

首先,我们要先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只有正视到了主体作用才能够较好地发挥它。在声乐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声乐教师常常会给我们做示范即范唱,假设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主体作用,那么,我们只是在一味地模仿一种声音,或许这只是声乐教师才能够表现的歌唱,我们可能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去模仿,那么这就说明我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自身的独立思维,没有从自身的载体去思考,这也说明声乐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我们也没有掌握。

其次,当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主体作用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及时地将这种作用形成意念反馈给大脑,让它形成一种思维,也就是学会某一种技巧的方法,从此我们也就不仅仅只是在声乐大门外徘徊了。我们能够记住声乐教师在上课时要求的那种声音,这种声音发声后的发声点在哪里,共鸣集中在哪一部分的腔体中,总体状态感觉如何,怎样获得这种感觉,如何去控制,这就能让我们明白了。

最后,当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种作用的好处并适应运用它之后,我们对于问题的解决就会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把老师做示范时的那种状态从自己的思维中提炼出来,运用到自己的身上,从而唱出真正属于自己那种状态的歌声。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容易了。

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

声乐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和学双方,但我们的思维能力的发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我们善于思考,肯于钻研,在学习中能够抓住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加强理性认识,发展思考能力,这就成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了。

(一)有合理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学习计划,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

在确定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要踏实学习,不见异思迁;要循序渐进,不求大求难。

(二)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认识自我,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条件

提高自身素质有两方面,首先是音乐技能方面,再就是身体素质方面,这两方面是构成声学学习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

(三)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我们面对艰苦的学习过程,是我们“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

(四)提高自身自主性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声乐教学自始至终贯穿着广博的文化知识,相信我们在学习中会有不仅限于音乐方面的收获。声乐这门学科是非常锻炼人的一类学科,通过对这一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成长,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锻炼人的意志。

五、结束语

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矛盾和问题是随时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去运用科学的态度、挖掘自己的歌唱思维和意识,在声乐教学中善于发挥“学”的主体作用,使我们达到能独立思考并解决歌唱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目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永远受益。

【参考文献】

[1]弗•兰皮尔蒂等.嗓音遗训:世界声乐史上历代大师教学经验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曲目;学生特点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美声唱法的传播教育过程中,声乐教师对于教授曲目的选择有各自的审美取向与特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需求。我认为,声乐教学也是如此。而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的曲目也是如此,不但要遵循学生的个人特点,因人而异,而且要把目光放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做好曲目的学习计划与积累,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

一、依据歌唱程度选择曲目

每一位学习声乐的学生都会经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学习与演唱阶段,当然这三个学习与演唱的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除了声乐教师的正确判断之外,还需要学习者对个人的歌唱程度有一定的自我判断。如果在学习与演唱中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对于歌唱的腔体、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运用能力比较低,处于待开发的阶段,一般要选择音域跨度不大,旋律发展多平稳,速度以中速或慢速的歌曲为主;有一定音域跨度,旋律发展有一定对比,速度快速的歌曲为辅。例如:古典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别再使我痛苦迷茫》《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等,中国作品《西风的话》《送别》《大海啊,故乡》等。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歌唱能力有所提高时,对于歌曲的选择可以适当的提高程度,例如:古典意大利歌曲《假如你爱我》《在我的心里》《虽然你冷酷无情》《我多么痛苦》《我怀着满腔热情》等。之所以把一些古典意大利歌曲作为美声学习的基础曲目,是因为这些17、18世纪的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演唱技术上树立了良好的歌唱典范并拥有当时的进步思想,他们对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习美声唱法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作品。并且在当今世界各地的各个音乐学院的声乐系中都被列为必修的曲目。处于初级程度的学生,由于对个人的评估能力有限,在选择歌曲上要以教师的选择为主。

而对于中级或高级程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以后,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但形成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而且在声音概念、音乐审美、歌唱的自我判断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自学能力也会加强,有了一定的曲目积累。此时他们对于歌曲类型的喜爱也会有所显现,由于声乐作品的种类繁多,在作品的选择上学生往往有自己的偏好:有些学生偏爱中国作品,有些学生偏爱歌剧作品,有些学生偏爱艺术歌曲……我认为,任何单项的偏爱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声乐歌唱事业的发展的,学生对于作品的涉猎、掌握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声乐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与理性的引导。在发掘其适合演唱的曲目种类的基础上要适当地发展其他的曲目类别,这样可以拓宽其视野。

总之,对于处在中级或高级程度的学生来说,声乐教师不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要把握好时机与分寸,适当地进行引导,才能为学生的歌唱学习做好铺垫。

二、依据个人条件选择曲目

每个学习声乐演唱的人声音的生理条件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声音生理条件会构成不同的声部类型。在美声声部划分体系中,男生和女生分别可以划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在我们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最常见的是高音声部,其次是中音声部。而根据不同的声部的不同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歌曲选择,才是严谨的科学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声音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即使他们属于一个声部时也会存在着很多细小的差别,因此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来选择歌曲是非常重要的。

以女高音声部为例,我们一般把女高音声部划分为: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个人对于声乐作品或人物角色的喜爱,而去演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作适当的引导,同时声乐教师也要严格遵循以学生的个人嗓音条件以及歌唱能力为原则的选择歌曲,而切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当学生处于学习的中级阶段时,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也逐渐提高,有了自己选择歌唱作品的能力,如果她是一位小号的抒情女高音,但是她又非常喜欢普契尼或威尔第的一些作品中的大号抒情或戏剧女性角色,此时如果她选择的作品是不符合她本身歌唱条件的话,将会对其歌唱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练习不善的话会毁坏她的嗓音乐器。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做适当的引导,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其歌唱条件的作品。当然,学生的声部类型会随着其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年龄的变化而发生些许的改变,这就更加需要声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对于声部的划分,大学的声乐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因为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其年龄和技术的限制,其声部并不能最终的确立,虽然早发现学生的声部类型有助于其声乐学习,但是真正具有专业意义的声部类型确定,是必须等到学生生理成熟并且专业技术接近职业水平时才最终确立。因此,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要做的是尽量做好学生声乐学习上的引导,在曲目的选择上以艺术歌曲为主,适当演唱部分咏叹调。

三、依据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选择曲目

人才培养计划是每一个院校、系部都有所制定的对所要培养人才的整体规划,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内容等等部分。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内容。

例如,某一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中专院校的专职声乐教师,此时作为此院校的声乐教师就应按照所招学生日后的工作岗位及适应人群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并为自己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制定相应的计划,对于学生应掌握的歌唱曲目以及应了解与涉猎的曲目计划有所安排。如果声乐教师对于这一学生群体的曲目选择与培养专业歌唱演员的曲目选择计划是同样的话,就会造成其学无所用的结果。当然,并非是在培养教师的专业院校中就不会出现好的歌唱演员,也并不是在培养专业歌唱演员的院校中就不会出现未来的声乐教师,计划永远是为多数人指定的,而且计划也不排除教学中的特例,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遵循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个性上的引导。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为学生选择的歌唱曲目除了要依据其歌唱程度、个人的条件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外,还要注意以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为依据。美声唱法的传播要通过各种演唱活动,近年来,大众对于一些外国的声乐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今夜无人入睡》《饮酒歌》《我亲爱的爸爸》等,但是就大多数的歌剧作品以及外国艺术歌曲来说,对于中国的大众依然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并非是说我们不要去演唱这些曲目,而是说我们在这条音乐传播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那具体的实施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在对学生选择曲目的引导上,要选择一些便于理解、旋律性较强的作品,这样在一些小型的大众性演出中,学生既能进行适当的表演,同时也会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让人们去认识、了解一些曲目。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在教给学生歌唱技巧与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时刻注意去引导他们如果选择适合自己的歌唱曲目,这对于其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歌唱乐器的保护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主编执笔王景彬.《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文化艺术出

版社,2009.8

[2]【美】约翰•卡罗•伯金.《教唱歌》.人民音乐出版社 华

乐出版社,2003.3

[3]琼•道纳门,玛利亚•契亚切亚,罗抒东等译,田浩江审

定.《完美的准备》.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

第3篇

〔关键词〕综合院校 艺术实践 创新教学 综合化

在高等音乐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既社会艺术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育逐步从艺术专业院校音乐教育的补充部分转变为国家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综合院校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学展开研究,是探索如何更多更好为社会音乐文化领域输送人才的亟待解决课题。

一、艺术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特点比较与分析

艺术专业院校音乐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是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良好范例,但由于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在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时间、学习目标等方面与艺术专业院校具有较大差异,因此,把握好两者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分析异同之处,并形成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突出综合院校的特色进行教学改革,是完成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关键。

首先,艺术专业院校具有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入学前学习时间周期长、教学目标专业性强等特点,而综合院校的学生录取在质量上无法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呈现出音乐素质参差不齐,整体音乐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同时,综合院校音乐专业考试录取原则与艺术专业院校不同,艺术专业院校多采用专业单招的形式,招生标准由学校自主把握,以专业分数排名先后录取,对专业要求相对较高。而多数综合院校采用全省联考的招考模式,按照考试内容的综合分数排名而录取,所以,综合院校所录取的学生相对来说,具有专业基础起点较低、学习时间不足、阶段性强等特点。这些因素决定了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必须抓住自身特点,在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计划上要与传统音乐专业教学有所区别,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习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音乐技能的掌握必须建立在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科目全面、学习步骤繁密、时间跨度长远,而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相对基础薄弱,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必须有所改变,在教学上要以音乐技能的掌握为主要内容,来安排学习计划,同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把舞台实践、答疑辅导和专业课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除了每周必须的专业课时间以外,还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以达到增强专业学习和练习时间的目的,取得最好的教W效果。

2,学习目标设定。艺术专业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目标是统一、专业化的音乐学习,而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目标则较为灵活,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音乐基础条件而变化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上要求更为多样化和更具有实效性,同时,在教学发展中以专业能力为标杆,根据学生个人的先天性条件,如嗓音条件、音乐技能基础等因素,而为其选择或调整学习方向与具体的发展目标。

其次,选择适合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建立系统教材。由于目前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在教学环节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以就业技能为目标等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可借鉴吸取艺术专业院校科学系统的教材内容,并根据综合院校的学生实际教学情况而进行优化综合,选编或自编形成相对固定的综合院校专用教材来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规范化教学。例如将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既能使音乐史理论教学加入视听内容而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又能使音乐欣赏课程具有更深刻的教学理论,相互必补不足。另外,还要在教学实践中选编、创编声乐、视唱、教学法等一系列具有综合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综合院校的系列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有规范化和计划性强的教学内容中充分获取知识,并取得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最后,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与经历,在总体上与艺术专业院校的教师有些许差距,但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师在艺术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教学能力上却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以较为全面的综合教学能力优势弥补不足。另一方面则可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灵活办学特点,广泛大力引进社会音乐师资资源,聘请名师与专家,甚至是职业的音乐家来兼职教学,吸取众家之长,以社会师资力量改善并加强综合院校教学师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方法和增强教学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贴近社会,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二、艺术实践课程与专业教学及相关科目的综合化学习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的艺术实践来检验专业学习的成果,与此同时,专业相关的课程又比较繁多,这是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习的特点,而大量的艺术实践与众多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时间上会形成矛盾,感到学习时间不够用的现象。因此,建立实践课程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综合化教学模式,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好途径。

首先,贯穿于整个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不可分离。在音乐专业必修课、音乐理论等课程中,课堂教学内容形式的设定,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要求,有针对性的植入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艺术实践元素,形成专业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在教学时间上做到课程化安排,教学计划上的日常化制定,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进行。

教学时间课程化,是指把专业教学内容中安排的相应作业,如声乐作品,应该不仅是教学计划中的曲目,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作为艺术实践中的各种演出曲目,使艺术实践既是课堂学习又是实践学习的综合化教学模式。

教学计划日常化,是指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把学生每学期演唱、演奏的阶段性曲目、期中和期末的专业考核曲目,有计划的纳入音乐会演出或社会实践演出,把舞台演出融入教学计划中,形成日常教学的常态工作,从而使艺术实践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指对学生参与的校内外演出以及课余专业兼职辅导等活动,不仅给予大力支持,还要根据专业学习情况,积极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结合到专业教学中具体给予指导,贴近社会艺术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期中、期末的专业技能考试实行舞台化、表演化,音乐会、毕业晚会的节目排练与演出由学生自主筹办,形成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从而达到艺术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综合。

其次,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诸多的专业相关科目,在这些科目中,除声乐、器乐为主要技能科目外,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等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科目,主要技能科目与其他相关科目的综合化学习是极为必要的。

在主要技能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声乐、器乐教学中渗入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对两者学习都有促进作用。因为技能教学中大量的练习曲和乐曲的训练,实际也包含着音准和节奏的学习。假如在专业教学中,将教学曲目里学生不易掌握的节奏类型归纳出来,进行单独讲授和着重训练,既能使学生了解这些节奏类型的特点,又能通过曲目的实际运用而加深记忆,使专业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和视唱练耳的节奏学习同时取得进步。

单纯的乐理和视唱练耳学习比较枯燥,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并有计划的将声乐曲目或器乐曲目的片段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把乐理教学中的常用记号、装饰音等乐理知识,或者视唱练耳中的节奏类型结合到学生所学过的歌曲、乐曲中,在乐理、视唱的课堂上举例分析说明,通过比较、寻找、分析与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就可以很好地将技能教学和音乐基础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原本枯燥的乐理、视唱练耳课堂生动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C合院校音乐专业中其他一些相关科目的综合化学习则更有必要,如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综合,教学法与合唱指挥、钢琴伴奏的综合等,总之,艺术实践与专业科目学习综合化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创新和实践探索意义。

三、建立创新的综合院校音乐教学形式和过程

建立良好的教学过程是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探索的又一重点,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特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

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方式基本是一对一教学,它的确能最大限度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现全方位的教学,但这样的形式比较单一,同时也缺乏更多的比较效应,通常学生都是到点才来上课,下课就离开琴房。因此,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必须选择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来解决这一难题。

听课与上课相结合教学形式,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内容之一。将技能基础、接受能力接近的学生,组织共同听课学习,既完成了基本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中,选择同类型的嗓音条件和接受能力较为接近的同学编为小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单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示范、纠错、训练时,其他学生在旁听课,使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得到借鉴与启迪,从而解决相似的问题。这样既能保持教学密度又具有针对性,而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能通过其他学生的上课情况和老师的纠正方法,从而获取反复多次、更深刻、更具体的学习体会,从中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以及长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听课学习也为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增加学习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是国家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众多的社会艺术人才的重任。对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特点的分析比较以及教学探索,有利于这一新的教学领域更加科学化和成熟完善,从而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增添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肖殷平,赵芳.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思考.音乐天地.2005.06

第4篇

1.综合全面的课程设置

白俄罗斯高校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音乐专修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和教育教学类课程。音乐专修课程包含歌唱、视唱练耳、合唱指挥、歌曲伴奏等;音乐理论课程包含乐理、和声、对位法、曲式学、音乐史等;而教育教学类课程则包含音乐教育史、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设计等。由此可以看出,白俄罗斯高校整个教学体系是较为综合和全面的,它着力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并举,即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是只会歌唱的专才,而是在歌唱之外的其它音乐领域,同样有着较为扎实和全面的素养与能力。从三大类课程的横向对比来看,音乐专修课程保障了学生的专业方向,音乐理论类课程既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支撑,也是学生今后从事歌唱之外音乐工作的必备条件。而教育教学类课程则体现出了对发展和教育的重视。如音乐专业类课程中的合唱,各个学校都是从一年级一直开课到毕业,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合唱演出和比赛,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让学生的各种歌唱技能得到了检验,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学校,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三大类课程不论是在横向还是单项上,其构成都是有机和综合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多元化文化发展的需要。

2.多元完善的艺术实践

白俄罗斯的高校声乐教学延续了前苏联时期重视艺术实践的优秀传统。从基地建设上来说,白俄罗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但是各种文化活动十分繁荣,由此也产生了对歌唱人才的大量需要。一般都是学校和音乐单位团体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定期参加演出,这样学生既能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也满足了这些单位团体的用人需要。从设施建设上说,学校各类的音乐厅设施十分完善,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随时使用。从活动举办上来说,各种音乐节、专场演出、歌赛比赛等层出不穷,其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将宣传海报贴在宣传栏中,并欢迎校内校外的音乐爱好者前来观看。从实践氛围来看,长期以来学校对实践的重视已经让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每一个主修声乐的学生都要开始歌剧的学习,而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要能够获得歌剧角色,这本身就是对歌唱能力的一种肯定。从实践保障来看,学校设有专门演出活动机构,负责各种实践活动的准备和开展,并经常和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以充分保障艺术实践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社会支持来看,白俄罗斯的歌剧院、音乐厅等各种演出十分频繁,票价也比较便宜,而且学生只要出示学生证就可以得到很大的优惠,甚至是免费,这为学生观看他人的演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所以说,白俄罗斯高校声乐教育的艺术实践是一体化的,设施、基地、氛围、保障等多个方面都比较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以致用。

3.共性和个性兼顾的教学模式

在俄罗斯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所采用的多是集体课教学模式,这一方面是为了对学生的歌唱基础进行再次夯实,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集体课的模式,解决一些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进入三年级之后,教学模式则由集体课转为了小组课,教师通过近两年来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按照歌唱水平、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个小组,进行小组授课,如整体学习计划的制定、常见问题的解决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对学生认真和细致地观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而进入到四、五年级之后,则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力求实现最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之处:一个是从集体课、小组课到一对一课的转变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即只有那些最具有歌唱天赋和认真学习的学生,才能够得到一对一的学习机会,这建立起了一种竞争的机制,也实现了对学生多元化的培养。当教师意识到学生歌唱天赋有限的时候,就会主动建议学生学习音乐的其它方向,如音乐理论类、音乐教育类等。另一个是学生对教师具有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演唱水平和特点选择教师,如果师生双方在一年中有不适应的地方,可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既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又营造出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大大提到了教学效率。

4.严谨有效的教学评价

俄罗斯的声乐教学考核并没有理论部分的内容,所有的考试都是在音乐厅里进行。在考试之前,学校方会在音乐厅显眼处贴出一道海报,欢迎其他同学进入音乐厅当观众。考试结果没有量化的分数显示,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最后由音乐系的最高领导和主课老师签字确认。在考核内容上,低年级包含练声曲的内容,主要是艺术歌曲的演唱,高年级的学生则多是演唱歌剧咏叹调。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声乐演唱会,但最后的成绩还要和学生的实践成绩相结合,可以说是非常严格和严谨的。这种系统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试图通过考前突击来通过考试的可能性,从源头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要求,并且能够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激励、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学生能够因为严格的考试而形成压力,继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教师则能够通过考试真正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从而使教学质量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综上所述,白俄罗斯的高校声乐教学,一方面对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充分地传承,另一方面又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有机的变革和调整,最终形成了具有白俄罗斯特色、科学完善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艺术交流的持续深入,白俄罗斯声乐教学的经验也不断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声乐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我希望中国的声乐教育能够从中收获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从而让中国高校声乐教学迈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作者:曹姝莉

第5篇

(一)集体课—传授声乐艺术知识

集体课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它把具有共性的声乐艺术知识(内容包括:声乐理论、发声技巧、声乐欣赏等)利用大的教学空间教授给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为师资不足带来的教学压力。

1.声乐理论讲授声乐理论也就是让学生了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及咬字器官。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声乐技能训练的必要前提,声乐老师在“一对一”授课时一般也会提及,但因个别课的课时限制讲解的比较零散,并且分别对不同学生重复讲授同样的知识实际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集体课中统一讲授就可以很系统,完整地进行讲解。发声技巧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集体课中完成,例如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应该是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一般用胸腹式呼吸法,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做到正确的呼吸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可以用平躺时的呼吸让学生感受到歌唱呼吸的正确运动途径及感觉。要使咬字吐字在声乐演唱中合乎要求首先要解决基本的口腔状态,让口腔在“打哈欠”的状态下达到抬起的上颚和打开喉咙,为进一步的歌唱训练打好基础。除了这些,声乐心理学、音乐学、美学、以及变声期声音的保护。这些知识也可在集体课的课堂中完成,这些都是在“一对一”个别课中声乐教师无暇顾及的重要内容。

2.声乐史讲授及声乐作品鉴赏在上小课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歌曲基本上只达到会唱的阶段,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的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及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教授给学生声乐发展史及进行声乐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能够把声乐学习局限在只是学唱几首歌而已,要在提高歌唱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艺术的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学习和了解声乐发展史,不仅使学生能了解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演唱好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而且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声乐发展的脉络,为今后的教学和演唱培养学习应对能力。在集体课中还可运用多媒体进行声乐作品鉴赏的教学,多欣赏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鉴别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声乐水平的提高。

(二)个别课——因材施教培养演唱技能

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唱歌为主,所以教师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这就体现了个别课的必要性了。“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和根据学生嗓音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声乐课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个人演唱技巧和表演水平。高职高专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如专业院校的招收的声乐学生,而且一个班的学生声音好坏存在差别,声乐水平有高有低,学生考进来时,是以音乐的综合技能为主,声乐、器乐、舞蹈都比较平衡,都稍有基础,但又都不突出,或者有的甚至是在文化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临时决定考音乐,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音乐素质远远不如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嗓音特点,歌唱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逐个进行解决,有时候感觉像是医生在诊断病情似地,不同的“病例”要运用不同的“药方”,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声音条件的学生,每个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又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生一唱到高音就出现“白嗓”,有的学生低音很虚,有的学生音量很小等等,如果在集体课中让全班同学一起唱,这些问题不一定能被及时发现,老师就很难发现每个人的缺点,所以在个别课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声乐老师就要根据经验找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如果固定只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来进行技术训练,就会陷入人才培养的误区。因此应当实行“因材施教、按条件分类、分不同层次培养”的策略,在个别课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完整演唱歌曲,为今后音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课—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

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也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个别课时唱歌的状态、声音的控制都不错,可以把一首歌曲较为完整地表现出来,但是一到考试时,或者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就会大失水准,甚至连平时一半的水平都达不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时不能简单的归咎为学生的水平不行,这是怯场,每个人天生的心理素质不同,有的人天生心理素质好,在各种场合都能很好调节自己,甚至面对的观众越多,越有表现欲,而有的人天生容易紧张,心理素质不强,在客观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形成某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使得演唱者不能把自身平时熟练的技巧发挥出来。如此一来,不仅严重影响到演唱者自身水平的发挥,而且会挫伤他自身的信心,导致一到大场合就表现不好。通过小组课中的排练,表演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可以很好的克服怯场心理,对个人的演唱水平,表演能力也是一种提高。有的高职学校音乐专业把声乐小组课定位为三、四个人一起上的声乐“个别”课,上课过程基本是一起练声,然后逐个演唱教师布置的曲目,然后是互相评议,当然教师的讲评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我认为声乐小组课跟个别课是有一定区别的,应该是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在个别课中学习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二度创作。把重唱、小组唱、歌表演、音乐剧等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把课堂搬进舞台,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歌唱的魅力,通过每一次在众人面前表演,每一次的舞台演出,锻炼自己的胆量。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奋度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克服怯场心理。在小组课中学生也可以对别的同学的节目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学会自己编排节目,比如说阶段性地有学生自己策划、筹备、编排一场小汇报演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辅导,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些都对今后走上教学岗位并且能够胜任音乐教学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课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高职高专声乐课的集体课、个别课、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各院校的师资结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构成统一整体,声乐集体课教学是按照师资培养要求,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个别课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小组课是个别课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弥补个别集体歌唱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弥补,是不可取代的教学整体,因而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声乐教学中不能一刀切,那些有声音条件的学生,需要我们用高要求去培养,去激发,而对于众多条件不怎么好的学生,明知他们的技能所长不在声乐上,就不能用一个固定的高标准去“逼”他们达到声音条件好的学生的声乐水平。

学生初高中阶段的声乐学习很多都是因为文化成绩欠佳,又喜欢唱歌,在高考的压力下“临时抱佛脚”转向进军艺术高考,学习声乐也是“速成”式的,所以,真正的声乐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进入高校的学习期间。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就从基本的呼吸咬字吐字和声乐鉴赏等方面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同时从第一节的声乐个别课就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和发声习惯,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接下来的个别课的任务就是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列出基本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程度布置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不同曲目,通过3、4节课以后,再按照程度进行3个学生一组的小组课,在小组课中学生可以让学生多听别人的演唱,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辨声音的优劣,培养正确的声乐观念。个别课和小组课是交替进行的,可以根据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授课模式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良好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6篇

关键词:歌唱 非技术性因素 思想

声乐艺术是借以声音来表现客观世界及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可见声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歌者表现的效果。因此,人们不断地去琢磨各种解决声音的方法,以便能发出更美妙的声音。笔者认为,影响声音美妙的不仅仅是技术方法本身,歌者的思想、心理、音乐、朗诵、生理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声音表现,影响到本身的技术发展与提高。

一、主观思想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思想,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为了追求大的音量及所谓的声音效果而放弃方法,造成肌肉紧张,显而易见,声音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作为一名声乐学生,只有解放了思想,才不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才能勇于发现缺点,找出差距,树立正确的声音美感与目标。做到了解放思想,还要实事求是,不要聆听了名家的声音就盲目模仿,因为名家是经过长期的训练,积累了经验后,才会有这样的声音,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与发声器官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个体 “乐器”的不同。毕竟声乐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极强的艺术,必须要扎扎实实地练习基本功,以达到身体与声音的协调配合,从而平稳、放松地歌唱。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只有解放了思想,才不会闭门造车,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从而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在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与布置曲目作品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拔苗助长,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作为一名声乐演员,只有解放思想,才会发现自己每次演出的不足,从技术、台风、音乐表现上虚心向别人学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二、心理特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艺术家诸多的心理元素如感知、想象、情感、记忆、注意、个性、意志和愿望等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歌者心理健康的培养和保护是极其重要的,歌唱心理一旦破坏,就容易形成歌者的记忆,从而引发歌者在特定的环境里,所产生的怯场、心慌、不知所措等,从而影响到演唱。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求歌者对作品要十分熟悉,不要因为怕错音、错字而心虚怯台;对作品的背景、人物、风格要很熟悉,投入角色,以情带声,克服怯台;勿轻信批评,要培养自信,若歌者在台上不自信,那肯定缺乏人格魅力,很难吸引观众;再者,歌者应自觉、有意识地多参加舞台锻炼,在舞台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歌唱心理。

转贴于

三、情绪特征

音乐与情感对于歌者来说,甚至比声音还重要。卡雷拉斯说:“我相信我自身具备歌唱的才能,但是我深知有些人比我条件更优越,我在歌唱、理解人物和处理戏剧冲突方面比发声来得容易。我始终认为声乐技巧应为表演服务,而不光是为了表现声音技巧本身,更不应该使听众感到仅仅是技巧。”实际上,即便在平时练声时,也要注意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如果歌唱时不讲情感,不注重让自己的情感进入到音乐作品中,声音很快就容易僵住。

要做到以情带声,以作品调动歌者的演唱激情。在演绎一首作品时,首先必须把作曲家的年代、背景、风格等都作一番细致的研究,揣摩所要表达的人物性格及人物形象,标明记住所有的音乐术语、表情记号,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卡拉斯说:“我学到每个装饰音都必须为音乐服务。如果你真正爱护作曲家而并不止为自己个人成就着想,你总会为一个颤音或一个音阶找到意义,而据此正确表达快乐、忧愁或悲伤的情感。”其次,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历,或博览群书,去感受不同的人生,从而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四、歌词朗诵

许多歌者只注意声音好坏,认为文字是次要的,重声不重字,吐字非但不讲究,而且含混不清,这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使观众不知他唱的是什么,从而导致许多人误以为这是美声唱法固有的特点。

其实,美声唱法是特别强调吐字的,这不仅是为了让观众知道歌词的意思,还要通过吐字来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与形象,从而感染观众。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加强对歌词的朗诵。朗诵歌词对于歌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学习外国作品时,最好是把歌词的意思先弄明白,再多次朗诵练习,这样才能在理解作品意思后,知道自己要唱什么,在吐字、表情处理上做到恰如其分。演唱中国民间作品时,还要进行民间采风,以增强民族风格。实际上,朗诵歌词的熟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放唇、齿、牙、舌、喉的紧张、生涩度,有助于放松肌肉,有助于提高技术的表现。

五、生理健康

人声的形成,是人体各组发声器官共同协调的表现。有些歌者,因体质较差或疾病影响,使得有些发声器官发生病变,影响到发声。歌者如果感到发声器官不适,必须注意很好地休息,这不仅包括了停止练习,还应该注意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嗅浓烈的气味等,尤其是冰的、辣的。还有的歌者会对一些食物或气味产生敏感,歌者应找到原因并尽量避免,如果带着病变的歌唱机体去发声,不仅会限制技术的发挥,使得演唱不尽如人意,而且有可能使得歌唱器官严重受损,导致终生遗憾。

要想保护好我们的歌唱器官,还要注意加强锻炼,锻炼不仅能增强发声器官的功能,增强免疫力,还能增加歌者呼吸肌的锻炼,使得呼吸机能提高,肺活量增大。笔者认为重要的是,锻炼增强了歌唱的协调性,因为运动中身体的协调性可以被歌唱所借鉴,而协调性对于一个歌者技术的提高是特别重要的。可见,锻炼对技术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2]吴天球著《让你的歌声更美妙》,人民音乐出版社。

[3]杜义芳著《艺术心理学教程》,云南人民出版社。

[4]张宁、妮、刘时雨著《乘着歌声的翅膀》,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77-01

一、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学时,用于加大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音乐课件制作、说课。更新教学内容,压缩或删去滞后、过时的理论,吸纳新理论,开设了音乐学科教学论以及音乐学科中学教材分析。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开设音乐鉴赏、中外民族音乐等课程。形成了以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内涵,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二、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课外学习计划,加强实践指导,制定考核标准,改进考核办法,给予学分(学时)实施实践演出教师负责制,指定主讲教师辅导实践演出班级,指导班级开展演出活动,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给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又可以让他们接受到相关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所产生的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由于改革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

三、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原有课程体系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进行撤并、精选、重组和充实,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关联度大的课程进行精选、精讲,关联度小的课程进行压缩,清除无用课程和课程中的无用内容,重点建设了如合唱、合唱指挥、视唱与乐理等一批核心课程。

四、授课形式创新

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此类课程主要侧重于民族音乐的讲解需要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概况的了解。教学内容应使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融。

五、主干课程设置合理优化

(一)基本乐理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讲授音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它是整个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主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五线谱、简谱的规范书写与读谱;音程与和弦;大小调体系;民族五声调式;转调与离调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乐理课程不仅为学习基础和声、作曲、曲式分析等音乐理论课程打下知识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的入门课程。

(二)视唱练耳

本课程是一门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涉及读谱视唱与听音练耳两方面实践,其中读谱视唱包括五线谱和简谱两方面;听音练耳包括听辨单音、音组、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等。视唱练耳课程旨在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唱与听两方面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综合能力。

(三)音乐欣赏

本课程根据乐曲的不同体裁,贯穿音乐发展的历史,系统讲述各具特性的器乐曲,舞曲和进行曲,单乐章交响音乐套曲形式的大型器乐作品,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歌剧和音乐剧,舞剧等内容。通过对音乐艺术不同领域中的杰出的音乐家及经典作品的介绍、分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涉及、了解外国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并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走进音乐殿堂建构桥梁。

(四)声乐训练

声乐训练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多为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教学。学生通过三年的声乐基本功训练,基本掌握了歌唱的发声原理、站姿、呼吸、共鸣、咬字、演唱表情及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声乐训练课多以实训课为主,学生通过专业、科学、系统的训练,为进一步学习歌唱艺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中、西方音乐史比较

本课程是通过中国音乐历史与西方国家音乐历史比较,使学生能充分认识与了解中国的音乐发展历程,了解中国音乐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从而了解我国音乐中的表现手段;此外通过对已有音乐作品的鉴赏以及分析,使学生熟悉我国音乐的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每个时期中音乐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熟悉我国音乐的重要流派以及其代表作品。这门课程既开阔与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也提高了学生鉴赏与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

[1]白香芝.对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M].

[2]王翼娜.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M].

第8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科学分析;测评方法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强调了教育应遵循学生的天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集审美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为一身的音乐教学,不仅要保持其感性、激情的教学风格,更需要科学教学,对症下药。但要做到科学教学则需要借助《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通过精确评估教学效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艺术素质发展状况,做到“测评促教、科学育人”。

一、寻找问题,客观分析

(一)寻找问题

我们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为基准,制定了一份师生自评答卷。通过整理答卷结果,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初中音乐课每周安排1个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刚被吸引到课堂上,教学活动就要结束了;(2)学生音乐课无关升学,可有可无;(3)除合唱团外,其余音乐类社团活动的开展不尽如人意,一是学生参与度不高,二是活动内容陈旧;(4)学生普遍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5)学生的音乐特长极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被挖掘出来,学生的音乐特长主要依靠家庭的早期培养。

(二)分析成因

1.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初中生乃至学校和家长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精力分配方面,直接关系到升学的主科自然占用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投入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的学习时间必然减少,这是客观现实决定的。

2.无论是音乐鉴赏还是课堂学习,是需要音乐技能作底蕴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既存在学习新知识的困难,也无法欣赏音乐,更谈不上获取音乐熏陶,因此很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3.缺乏相匹配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或没有将音乐纳入自己的学习计划,客观地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营造。加之,无论从师资配备还是资源投入上都相对较少,导致音乐类社团发展止步不前。

4.缺乏对音乐学习的正确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或好高骛远,没能认识到音乐学习对自身文化修养、个人艺术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初中音乐教学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一次课堂教学游戏不足以挖掘学生的音乐特长,大多数学生对自身音乐特长没有形成清醒的认知。

通过分析问题的表面原因和潜在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不仅需要融入艺术性,还需要将教学构建在科学的教学研究之上。

二、测评促教,科学育人

在以上问题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环境,本着“科学育人”的理论,可以从五个方面完善初中音乐教学。

(一)丰富课外活动

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网络交流平台来延长教学时间。为保障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可通过课外音乐学习小组的方式,既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时间,又使全班学生尽量保持同步的学习进度。音乐学习小组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器乐、声乐等,以学生音乐兴趣作为分组原则,鼓励每个学生都加入学习小组,以提高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与度。

为提升音乐学习小组的学习功能,还可利用网络资源,创建班级音乐学习共享网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上传和下载学习资源,并为不同学习小组提供相应的补充知识。同时,创建音乐学习博客,由师生共同执笔,介绍与教学相关的音乐知识、探讨音乐学习体会,旨在正面引导学生学习音乐。

(二)夯实音乐技能

初中音乐教学涉及识谱、声乐等基础音乐知识,这些知识及其涉及的技能是音乐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即使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若缺少相应的音乐技能,学生也很难解读出作品之美。故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强化其音乐技能。

另外,为使夯实学生的音乐技能,还可增加互动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青春舞曲》《友谊地久天长》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时,可增加“带动唱”环节,由前奏导入,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跟唱,一边指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技巧,甚至纠正学生错误的演唱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感,同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音乐技能。

(三)营造音乐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也是极其关键的。因此,要提高音乐教学效果,还需要培育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音乐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校公告栏中增加音乐知识内容,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知识,在校园广播中增加音乐专题。

另外,还可将音乐课与语文、政治、数学、历史、英语等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比如,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背景音乐,既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教学氛围,又可提升教学的艺术氛围。

(四)增加社会实践

在测评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认为音乐只供消遣、无用武之地;另一些学生学习音乐是为了追星。要引导学生对音乐学习有清醒的认知,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音乐的影响力。

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学生主动参与的社会性演出,比如以学校为单位组成校园艺术演出团体,深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儿童福利院等社会组织,为需要的群体演出,旨在使学生体验到音乐带给他人的快乐,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作用,甚受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坚定音乐学习的信心。

另一种形式是学生被动参与的参观性活动,比如集体观看音乐剧、交响乐或民乐演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并要求学生写出观看心得,在班级博客上发表出来,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五)构建展示平台

作为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初中生,渴望得到他人认可,尤其是得到教师认可的心理愈加明显。初中生需要更加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倾听更多的声音。所以,构建才华展示平台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总之,借助《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可使教师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状态,从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推动教学环境、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

儿童很难靠自己走出孤独症的阴影,但研究显示,如果早期进行诊断和干预,孤独症还是可以进行治疗的。

1

如何判断婴幼儿是否可能会患上孤独症:

1.没有说话的能力,或者学说话明显要晚于大多数儿童;

2.有口吃的症状;

3.不跟人进行眼神交流;

4.没有跟同伴玩耍的兴趣;

5.没有一个人玩游戏的能力;

6.老盯着一个物体的局部;

有以上的其中几项,长辈就得注意孩子是否得了孤独症,及时去医院检查。

资料来源及专业支持: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2

如何判断小学生是否

患有孤独症:

1.沟通上:在与同伴沟通想法、提出需求时有困难,对声乐和表情没有理解能力;

2.互动上:会有恃强凌弱或被伙伴们孤立的不合群行为;

3.感官上:眼神游离不定,眼神沟通有困难,容易对噪音烦躁不安;

4.表达上:会口吃,要不断重复某些词语;

5.信息处理上:因为大脑神经元的传递方式被改变,表达上有困难。

3

救治儿童孤独症的方法:

1.直观教学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通过直观物体的教学,会学得比较快;他们能看到实物在具体的情况下是如何发展的,并作出相应的准备。

2.完备安排

提前安排恰当,使事情有条有理,会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压力、迷惑、焦虑和行为问题,并让他们更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建立自信心。

3.细致观察

认真留意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可以发现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并灵活地根据具体场景给他们讲故事,给他们营造合适的情境,站在他们的感受的角度来进行沟通。

4

成功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关键要素

要成功地对一个患孤独症的儿童进行教育,就要很好地理解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模式,以及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对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下面是让教育孤独症儿童更成功的一些方法:

1.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课程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

2.在教育孤独症儿童方面富有经验的专业教育团队的指导教育,以及父母的深度配合;

3.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调整的学习计划和适宜的学习环境;

4.为孤独症儿童与家庭成员及其他伙伴的交往创造条件;

5.对孤独症儿童的怪异行为进行记录和研究,以找出应对方法;

6.定期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进行评估;

7.同学老师和其他人员多多地对孤独症儿童表扬和鼓励;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师生互动;案例分析

一、音乐课堂互动的含义

人类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互动。互动这一交流方式从人类出现开始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推广都是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不只是在人类社团中会有互动方式的产生,在其他动物群体中互动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区别的是,人类的互动通过手势、语言、眼神的等方式。而动物的互动确实通过气味和动作进行互动。互动的作用不单单包括信息传递,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沟通。当信息发出方发出了信息,并且接收方也通过同样的方式回应发出方,互动的过程才算完成。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环境,互动所产生的意义及互动的形式与内容都会产生不同的内涵。比如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这样有利于调动观众的观看情绪,是演员的表演发挥的更加出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老师就能根据同学们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教案。由此可见,互动是一种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单方面的互动我们不能称之为互动。

互动具有很多的意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互动是群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基本形式,是一个群体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心理意义来看,个体要想在群体中成长,必然要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所以,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互动就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由上可见,互动对于人类学习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们人类在群体发展的学习手段。

课堂互动,顾名思义。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行为方式成为课堂互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现阶段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能够鼓励学生在音乐堂上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收集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掌握程度,并且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效进行。收集学生的返回信息,可以保证教师清楚的掌握学生学习中感兴趣的部分,这些事教案中不具备的,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根据的对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提出独创的教育手段。既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又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从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的师生互动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监督的过程。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监督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样的课堂互动是一个良性的教学课堂,师与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进行互相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和“散漫式”教学。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更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最新动态,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否则教学互动过便无法完成。

在教学内容互动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心理方面的互动。从学生对于所学信息掌握情况来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音域方面的心理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是想法,才能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进一步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改进教学质量。学生也能够根据教师的调整做出积极的应对,从而达到对于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增强学习音乐的主观性。这些措施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课堂互动的基本要点

1、互动模式的创新

要进行课堂互动,必须要求教师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以领导式的态度跟学生进行互动,否则会达到事与愿违的效果。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要针对音乐课堂进行师生互动,就要对音乐课堂进行必要的了解。音乐课堂与其他课堂类型基本相同,音乐教学也采用教师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方式。

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是学生掌握音乐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进而进行音乐创作,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必须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应当进行正确引导,适当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音乐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旧有知识进行充分掌握,进而主动探索新知识,形成由简到难、由旧到新的知识网络。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课本上的基础致死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接收到新知识之后,能够在所学知识韩总快速的反馈,进而对新旧知识做出自己的判断比较。还可以通过大脑的高级思维方式,通过知识的积累长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思维。与其他课程相比,音乐课更加活泼,上课方式也不再是刻板的。音乐课堂的互动更加注重心理之间的互动,可能教师和学生对于某一首音乐、某一个旋律产生共鸣,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里交流。

初中是一个人的青春时期,学生已经从懵懂的小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个人想法的个体,但是他们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于教师交流的时候会有抵触、不安等情绪问题。在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时,教师不应该急迫催促学生,而是要采用引导的方式,循循善诱的让学上放掉戒备心理,打开心灵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力的创造出轻松地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包容每一个学生。

2、师生关系要和谐

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之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思维定式。并骑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不足之处要进行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缩短心理距离,这样才能更加轻松地进行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互动是传达信息和接受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点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主动根据学生的心里状况进行交流,要加强初中音乐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互动,多多合作,积极探索出适合学生状况的教学新模式。另外,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采取放养,必要情况下必须对学生行为进行干预,这样也是互动方式的一种。

参考文献:

[1](英)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3.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学困生 转化策略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都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就是缺少一个特定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学生不能形成清晰的学习计划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致,有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少自信心,开始自我放弃,并逐渐抵制英语学习,久而久之,他们掉队的现象日益凸显,成了所谓的学困生。面对这一现实,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广大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开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如果在这样的关键阶段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去转化这些学困生,不但会对他们以后学习英语带来麻烦,同时也还会给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一、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英语方面的学困生就是那些本来智力方面没有缺陷,但是因为后天学习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障碍,没有达到英语教学要求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学困生,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酿成的,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自己的原因

1.学生对英语学习漫无目的,缺少积极进取的精神

由于英语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外语,刚开始学的时候,一些学生会觉得学英语没有学习自己的母语容易,英语就是一些非常无聊的单词,整体就是死记硬背,有种头晕脑胀的感觉,正是如此,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也就没有头绪,上课也不会去配合教师练习发音,作业也是胡乱抄袭了事。

2.学生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可以这样说,英语方面的学困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也常会出现吃力的情况,加之同学的嘲讽,教师的质疑,他们常会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以后也没什么出路,久而久之便对英语厌倦,对英语教师日渐疏远。加之经常的英语考试不及格,带给他们的失望和打击,导致了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

(二)英语课本的原因

由于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配发给小学生的教材也是越来越多,其知识的难度也在慢慢增加,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面的负担过重,整体就是埋头完成作业,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复习,这样就大大影响到了他们去学习英语。

二、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所采取的策略

对于这些学困生,只有通过采取切当有效的转化措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带领他们走出英语学习的低谷。

(一)抛弃胆小心态,培养自信心

部分学困生自我承受能力不高,一旦遭遇失败和挫折就自暴自弃,内心十分阴暗,平时不善于主动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自然也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指责想不开。要想实现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必须充分掌握他们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早日解放。所以,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多走进学困生的世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对他们产生的困惑和不解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这样他们才会把老师看成他们的朋友,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不要仅仅局限于总是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要更多照顾到那些学困生,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并没有对他们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重新找回自信。

(二)重视教育方法,通过精心准备让学生充满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的求知欲望不是很高,在学习上的兴趣也是忽冷忽热,兴趣来了就随便学一下,没兴趣了就扔在一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处理好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更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有声乐和画面的多媒体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大大提高学困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注重趣味性施教,开始教学时要考虑到部分学困生,一步一步慢慢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更多注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性的复习,对于一些重点难点,要放慢授课进度,直到学生领悟为止。课下,教师还要抽出时间对那些学困生进行答疑解惑,根据他们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辅导,引导他们及时预习和复习。

(三)和家长沟通协商,一起指导学困生

英语是一种语言类学科,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课堂内外的听、说、读、写得各个基本环节,仅依靠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教学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这就需要学生家长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平时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和利用闲暇时间走访学生的家庭,和他们的家长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且叮嘱家长在家里要对孩子的作业严格的要求,保证保质保量完成规定的作业,也要督促孩子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下次要学习的课程进行充分预习和准备。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对学生的期望度,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平时要多给学困生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更多地去信任他们,这样就会给学困生更多的支持,在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某个任务之后,就会对自己多一份信心。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教师和家长也不要对学困生的现状过于着急,也不要过多地去逼迫他们去学习,要给他们更多的空间,更大限度地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只要我们对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相信他们一定能行,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引导,转化这些学困生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李佳楠.谈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以兴安盟巴彦高勒中心校小学部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