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20: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作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业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应用、表达写作水平等学习情况,并及时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写语文作业,甚至把做作业当作苦差事,包括成绩好的学生。当然,造成这种状况有很多因素。但是,我认为这与教师的作业设计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存在问题。以下从语文作业设计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无明确目的,随心所欲
教师没有很好地钻研把握教材,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考虑作业设计的目的,为了作业而作业。
2.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讲、练、考”的束缚,为应试教育思维所囿,只是把作业作为巩固、检查和考核知识的一个教学环节,没看成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这样,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误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这么回事;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望“语文”而生畏。导致班级学生作业经常出现抄袭、马虎应付、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购买一些配套的课后习题答案照抄照搬等问题。老师批得烦,学生做得厌,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无法提高。
3.作业设计机械重复,单调死板
作业设计老调重弹、机械繁琐、枯燥乏味、封闭呆板,缺乏开放性、启迪性,毫无思维价值。甚至有的教师进行答题卡式的作业设计,学生写作业一节课,老师讲答案一节课,学生只知道填答案、死记答案,作业讲评课成了听写课。导致学生不会融会贯通、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更谈不上开放思维。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方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语文作业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语文作业设计基于课内、面向课外、贴近生活、因材施教,努力做到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难易层次合理
按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计分层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去完成不同梯级的作业,从而提高学习成就感,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减少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里以小说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尝试。第一层:词语练习,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设计一些内容上的作业;第二层: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理解句子的含义等;第三层:设计一些人物和环境描写的比较(可是同篇文章的人物,也可是不同文章的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作业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叠加完成。作业不在多,贵在精。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学因课设计作业,让学生能想、能学、有得。
2.精心设计,举一反三
互联网的发展,教学资料市场化,形形的教辅资料铺天盖地。这就要求教师博采众长,设计出符合学生的作业。选择新颖且能培养学生能力和训练学生思维的资料,筛选归纳整理,形成新的作业设计,这样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比较思考辨析,做到举一反三,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考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会终身受用,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一份好的语文作业题,应该能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理解和记忆的新知识,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养成独立思考、缜密思维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创造内在条件。同时,作业设计还要安排指导学生作业的时间,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
4.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挖掘语文中的美
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词语文段、诗词歌赋、文言释义、名言警句、名人名篇、文学常识等都需要记,这是学习语文不可避免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可以设计一些口头作业形式,如朗诵、背诵、演讲等比赛作业,当堂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进一步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标。作业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维的发展。
5.富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用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和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来代替呆板重复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探索的追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如作文作业的设计,对于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文体等方面指导学生习作,鼓励多元思维。总之,作业的设计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关键词]初中地理作业设计针对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2
传统的初中地理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来说,教师只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习题。这样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也难以保证,许多学生还会抄作业,最终只是机械地记忆,严重影响地理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会感觉到所学知识与实际没有多大关系,对于所学知识的用途缺少了解,导致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这种作业模式之下,学生学习也比较被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得不到保证。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地理作业设计,提高地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一、注重夯实基础,保证作业设计方向
布置地理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能够延伸到将要学习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地理作业设计的时候,针对教学的实际内容,根据教材的基本观点来设计。只有注重基础,才能够保证作业设计的准确方向。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该本着夯实基础、有效拓展延伸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最佳的锻炼。
二、采取多种形式,避免题海战术
设计初中地理作业的时候,应该注重采取多种形式,避免传统单一的模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地理作业。例如,传统的地理作业只有书面作业,而且更多的是以习题为主,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拓展能力受限,学生只是把精力集中于练习题上,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尝试丰富作I的形式,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完成作业。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同时又促使学生形成了地理实际应用能力。题海战术的时代早已过去,因为其既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注重“题量”,其中既包括题的数量,同时还包括题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地理作业真正发挥出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能力。教师在选题方面应该尤为注意,选择一些适当的题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作业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放思维,提高作业趣味性
随着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教学观念下,教育教学比较注重知识,但是当前,对于人才衡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力。所以,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地理作业,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避免设计一些应试的作业题目,应该以开放的思维设计作业,让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更好地拓展思维,形成应用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地理作业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带动下,有更强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地理学习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灵活、有趣和形式多样的习题,可以以多种形式把习题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中每个人负责一个板块,例如“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三个部分让不同的学生来讲解,并举例说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评选出表达最准确、最全面的小组。采用这种竞赛性的作业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四、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最终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能力。所以,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注重作业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下作业,如:给学生挑选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制作出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要求能够提取出地形图上的有效信息,在模型上显示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进行复习,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既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来进行拓展学习,最终将知识升华为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我们科学设计地理作业,注重以丰富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践性的作业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性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若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我的具体做法是: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课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利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学生可以选做或不做。②作业难度分层。作业设计分基础知识、发展能力、探究创新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探究创新目标。③作业时间分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宽限时间,以保证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地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分层作业的分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因此,面对作业,学生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地掌握了知识技能。
二、适应心理特征,注重趣味性
教师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如学习了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以文本为剧本,创造性表演情节。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来表演,启发合理想象,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给学生适当提示。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积累了语言文字,又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可谓一举多得。
三、打破界限,体现开放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种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专题搜集类作业。专题搜集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搜集整理信息,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作业形式、共享信息资源。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黄果树瀑布》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环保、自然科学等图片和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类作业。即把作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挖掘学习潜能,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时间、进度、内容、形式。对于基础性作业,学生自己定计划,如生字、新词、句段抄写类作业,可采用学生自己定量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自。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践性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力图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将静态课文变成学生头脑中优美的画面、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让学生按课文内容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进行探讨,进而完成活泼而又精彩纷呈的作业。如“重阳节”让学生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以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国庆节”让学生背诵爱国的诗词,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志士;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调查、参观、访问,感受祖国、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如,学习的诗词《》,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查一查”,查阅二万五千里过程中历经艰难困苦的事迹,让学生初步对有所了解。在课外延伸时,结合学校开展纪念胜利的活动,让学生“看一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的记录片、故事片,观看《精神永放光芒》图片展,班级利用班会让学生讲的故事、朗诵诗歌等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中国工农不怕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作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重要环节,它是沟通课内教学与课外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桥梁。作业的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众所周知,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不容忽视的。作业的作用有时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多被用于知识的传授而非练习;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容量有限,课堂讲授的通常只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作业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就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量的补充和质的强化上。
2.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
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所授知识究竟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除了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问得到及时反馈外,更多的则是通过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反馈。这样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查漏补缺,再反作用于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功能需要得到重新定位,除了对传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之外,更应该包括对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有效反馈。
3.作业对课堂教学的超越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改革下的作业设计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当下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培养以及展现其作为人的各种素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限质限量的课堂教学的超越。
二、作业设计目前存在的几大误区
作业设计包括作业的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评价三个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还未彻底消除,作业设计的这几方面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与新课程标准相出入的情况。
1.作业内容的误区
长期以来,作业的功能往往被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也因此导致作业陷入了大量重复、机械单调的误区。殊不知,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作业形式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学科鲜明的实践性,这指引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作业的设计不应拘泥于书面的形式,它可以是一项活动,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制作等。
3.作业层次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撑理论(即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三、关于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1.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在语文学科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我们往往将写和读放在眼里,忽视了听和说。读,一般学生都能熟读课文,但读的时候他们眼睛在书上,却也只是把文字复印到嘴里罢了。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色彩的,如果学生能在读中表现出这样的色彩,不用老师布置,学生自会主动把书读起来。听、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吸收,一个释放,在我们的作业设计中,这种非常好的语文练习模式进行得还很不够。
2.模糊作业评价标准
作业形式突破的关键在于作业评价标准的模糊化。“模糊”而非“取消”,也就是说,作业的评价还是需要有一个标准的,那就是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尊重学生的发展。一旦评价标准的中心明确,作业的设计便可以如同众星捧月般为学生的个体发展输送营养而不是让其枯竭。
在各种形式的作业评价中,教师需要“点面结合”,面上突显点,以点带动面。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
此外,教师也需要对过程给予更多关注。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作业的正确与否不应作为衡量学生作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看他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就有失公正,也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我们只有在这些方面注重了,才能发挥作业的有效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突显作业层次
关键词:兴趣 优化 作业 生活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优化作业设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轻负高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当今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践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作业的优化设计列入备课的重要一环。然而在现实中,这一环节的许多现象令人担忧,有的拘泥于课本搞重复练习,学生的作业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有的把书面作业作为惟一的形式,封闭而单一,一刀切奉行题海战术。如上所述的作业形式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带有极浓厚的应试训练色彩,与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作业成了学生一项艰苦的劳作、沉重的负担,学生的“作业恐惧症”由此而生。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素质教育的有效展开。那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呢?笔者根据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所得,提出以下一些策略,与同行们探讨。
一、贴近生活实际,优化作业内容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并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进一步丰富日常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反映日常生活的文本表述产生共鸣。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知识面较狭窄,对有些课文的内容往往体会不深,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也较肤浅。我就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学语文,拓宽知识范围。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些作业:
先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春天,孩子们在操场边找到了:刚探出头的小草,淡黄而嫩绿的叶子,大红或粉红的杜鹃花,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蝴蝶。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自己找到的春天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作业后,在课堂上对像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平常教学时不易读懂的句子的理解迎刃而解。
实践证明,如果语文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识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上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二、丰富生活内容,优化作业方式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使他们玩得愉快,学得开心。
比如,小鸟找树游戏(字词识记用)、同桌出题游戏(词句积累用),这样的游戏活动作业,使枯燥的词语积累变得有趣,特别是“同桌出题游戏”一改以前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感悟生活过程,优化作业目标
课前课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感悟型的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一字多义,我出示这样一组词语: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让孩子们做不同的“打”的动作,通过各式各样的“打”字动作,他们发现了同样的“打”字在不同的词语里意思是有差异的。孩子们这时对“打”字的理解,不是老师告诉的,也不是查字典得来的,而是孩子们亲身体验感悟到的,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会格外深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次“理解――积累――运用――内化”的语言习得过程。
四、再现生活情境,优化作业结构
再现生活情境,在作业设计时可分动手操作演示、分角色表演和给文本配画等。
动手操作。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半瓶水,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瓶里的水升高呢?一个孩子一边操作一边大叫起来:把瓶子斜过来就行了。另一个孩子则自言自语:扔下一粒石子,怎么不见水涨高呢?孩子们做实验的兴趣十分高涨,又一孩子在往瓶子里扔了四粒小石子后突然兴奋地大叫:哟,水真的升高了!这时老师的任何讲解都是多余的了,通过动手操作演示,孩子们已经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探索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还获取了比单纯地理解文本表达更多更珍贵的东西。
分角色表演。有些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适于表演,让孩子们学完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组自由表演。你会发现,有时孩子们的理解很新颖,表演很有创意,把一些用文字很难解释清楚的词句诠释的很到位。孩子们的表演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给文本配画。有些文章的一段段文本本身就是一幅幅非常优美的画,对于这一类文本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让孩子给文本配画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像这类再现生活情境的作业,对于提高孩子们语文的综合素养是很有好处的,它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集字词、阅读、写作于一体;还实现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涉及到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另外,在语文学科内对孩子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渗透平台。
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贴近学生生活优化作业设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轻负高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有志于此的同行关注并加以尝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版。
2.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关键词】 语文作业 新课程改革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及教学形式;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情感体验的基本途径。传统的语文作业,都是按教师指定的题或词语回答或抄写。单调枯燥的作业使学生劳心费神,疲惫不堪,况且现在许多习题都附有“参考答案”,有的学生玩心重,怕动脑筋图省事,想走捷径,因此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很不利于语文教学。现在许多教师也重课堂教学轻作业布置,常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课后随便点一下让学生把练习册里的题目布置下去了事。学生对这些读写训练量大、形式单一枯燥的作业容易产生厌倦感。“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作业应付“差事”就不难理解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必须的基本环节之一,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一个导向的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如何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作业,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感悟、体验、实践,学习语文。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符合语文教改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业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语文作业通常是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组成的。整堂课45分钟全用于讲析,而将本应在课内完成的作业挤到课后,此法显然不妥。我们要留点时间给学生,不要担心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而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满堂灌。——多讲未必奏效,少讲亦非不可取。如: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多读多背不也是作业吗?给七年级学生大讲特讲朱自清的《春》有哪些写作特色有用吗?我的做法是课后的习题基本上消化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短语时,同学们如能口头说出就不留课外作业。课后以少为宜。学了《万紫千红的花》一文后,我只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校园或家中的花,写一则观察日记即可。
二、限数量求质量。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成绩,这是造成学生讨厌作业的一个原因,这与培养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素质教育原则也是相悖的。要通过适量的作业训练来收到应有的效果,练习题设计就要注意:
1、难易适中。布置作业应面向全体同学,习题偏难,曲高和寡,难有收效;习题偏易,大多数同学又在陪做,弊多利少。因此,作业设计应以绝大多数同学能得到训练为宗旨。
2、题型多变。七年级学生仍要注意积累词汇,如果每次作业都有解词,肯定单调乏味,可通过造句、写语言片段间接掌握词的意义用法。学习《“友邦惊诧”论》,当讲到“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一句,我要求学生练习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想。我教《观沧海》,课后作业是:将本文作者曹操和《杨修之死》中的曹操相比较,写一则读书笔记。这是将新旧知识联系出题。另外,将语文科和其他学科相联系设计习题也是变化题型的一种方式。
3、题出新意。新教材对九年级学生明确提出了“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要求。欣赏,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学习小说《孔乙己》,在讲到孔“穿着破夹袄时”,我便巧妙地将课后作业提出来了:小说在前面写孔乙己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舍不得或不能脱下,如今,他那件“心爱的”长衫哪里去了呢?请以《孔乙己的长衫所想到的》为题写一个片段,此题既要照顾原文又要启动想象。《醉翁亭记》描写琅琊山四季景色的只有四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我就要求学生们发挥想象,喜欢画画的,用水彩画表现四季;喜欢作文的,用文字再现四季。题有新意,兴趣自然出。
三、“说”、“写”相兼顾。语文作业可是书面的,也可为口头的。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动笔“写”的作业做不了。动口“说”的作业又太少。现代社会,口语表达越来越重要,漠视它,便是语文教学的失策。而口语训练又不是什么“高难动作”:讲故事梗概,诵读小诗,介绍去某地的路线,说明校园的布局等,均是口头作业的题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一个语文活动课“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上课时,我让同学们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在课堂上向在座的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谈一谈,看看有什么好建议、好办法能够解决。一开始,许多同学就恨不得把心中的苦水一吐为快,当然也有一些同学给他们提出解决方法。一说一解,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既练了胆量,又使同学们获得了口头表达的机会。
[关键词] 设计链 协同设计 DCOR
一、引言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和企业的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近几年协同设计的概念广泛地被应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参与早期产品开发过程,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并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为此,企业对设计链的整合、分析与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 SCC)开发推广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作为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通用标准。并于2004年将供应链模式向前端延伸,设计链模式DCOR Model (Design-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DCOR模式是一套主张透过流程观点、绩效评估观点与业界实施最佳方案观点来建立设计链架构的参考模式。每一个观点都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逐步解剖设计链,并且互有关联。
二、DCOR的基本流程
DCOR 1.0将设计链的领域定义为产品研究与开发所有阶段相关活动的集合。依据DCOR的概念,设计链由计划(Plan),研究(Research),设计(Design),整合(Integrate),与改善(Amend)5个主要的管理流程所组成。DCOR 五大流程可以涵盖企业于设计链上的大部份活动。其中,研究、设计与整合有先后顺序的关系,改善流程的时间点与整合相同,规划流程则关系其他四个管理流程的管控功能。DCOR 的流程能有效地延伸与整合企业的供货商与客户及供货商的供货商与客户的客户,DCOR跨组织设计链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链作业参考模式(DCOR) 图2 DCOR设计链营运模式表
三、设计链作业模式构置
DCOR模式采用系统化的层级式架构和流程定义,可以将应用于协同设计的设计链作业模式分为设计链营运模式、设计链协同型态、设计链流程模式、设计链作业模式4个层次。整体涵盖了从设计链的前端客户到后端的制造供货商,并包含相对应的企业营运策略、设计成员布局、设计作业分工与信息流的管控。
1.设计链营运模式
第一层是设计链营运模式,定义设计链协同设计应用模式的范围,重点在于决定设计链关键成员,并定义各关链成员设计程序,完成设计链规划的营运模式。设计链参考模式中包含了六个主要设计作业核心程序,分别为:项目管理(PM)、产品企划(PP)、概念设计(CD)、细部设计(DD)、设计验证(DR)、设计修正(DA),它们之间的作业关系如图2所示。
2.设计链协同模式
第二层的设计链协同模式在于依据第一层之设计链成员营运模式,定义设计链成员执行协同设计的协同型态,并定义协同型态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第二层将六个核心程序区分成为管理机制与执行机制。管理机制将项目管理区分成为六个协同型态,分别控管设计链的协同设计运作,以及其他五个核心流程的设计需求与资源整合管理。执行机制则将项目管理之外的五个核心流程区分成为三个协同状况:买方执行、共同执行、卖方执行。设计链协同模式与营运模式之间存在着阶层关系,其关系与项目如图3所示。
3.设计链流程模式
第三层设计链流程模式透过第二层所定义的协同模式,对应到相对应的流程模式。其流程元素中,包含了各协同型态的标准流程、输入项目、输出项目。其流程如图4所示,在卖方企划部分,包含了五个流程:设计概念形成确认、发展方向研究确认、产品要素研究确认、设计草图产生与产品企划验证,皆由卖方执行企划工作,再由买方确认并加入沟通意见,以完成设计企划。
图3 设计链协同模式示意图图4设计链流程模式
4.设计链作业模式
第四层设计链作业模式是接续第三层展开的作业程序。但作业模式会因产业特性、企业营运方式等等条件而有所不同,因此第四层只定义作业模式化方法,其模式化方法包含了设计链作业情境模式、作业互动模式、信息流运作模式3种。运用这3种作业模式化方法,可以充分展开设计链协同设计的作业模式。
四、结束语
DCOR模型是一个崭新的用于协同设计管理的参考模型,有助于企业发展优化的设计链策略与作业流程;同时有助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系统整合,也有助于企业伙伴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需要注意到DCOR模式作为一跨产业的参考模型,其定义与描述较为一般化,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细化以适用于特定的产业。
参考文献:
[1]Supply-Chain Council. Design-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省略. 2004
[2]王青李清陈禹六杨吉江: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08)
课外作业设计合作能力“减负”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却仍然挡不住学生的书包不断变沉。近几年,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优化课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要想产生“轻负担、高效益”的作业效应,教师就要下功夫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中,我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立足课内,联系课外,学科融合,体现应用,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
一、设计分层作业,促进个体发展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的能力及知识掌握来分层设计作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把被动做作业变为主动选择作业去做,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感受。
例如,学习完圆的面积设计的作业
A.已知:r=5cms=(直接应用公式)
B.已知:用一根50.24米长的绳子围了一个圆圈,张伯伯在这个圆圈里种上了草,草的面积是多少?(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C.在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小菜地里画了一个最大的圆种西红柿,在它的周围种韭菜,种韭菜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A层次是巩固性作业为必做题,B层次作业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综合提高题为选做题,C层次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挑战自己。三个层次的作业相互联系,逐步深入。
二、设计综合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越来越多的认识突破都是在多学科的交叉处取得的,培养学生学会在不同科目间进行综合而灵活的思考是教师的职责。课外作业采用数学实践、社会调查、单元知识整理、写数学日记、出数学小报等形式,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情境族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是沟通学生生活和数学知识的桥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既富有童趣又能引发思考的情境,将问题“预埋”在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四年级期末复习设计的一组情境族作业:
《庞家奎――背学生过河的好老师》的故事随着媒体的大力宣传,他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再过无桥之河,也不再让老师用双腿做桥,爱心人士决定献爱心,为他们修一座桥。
1.两山之间有一条河,这条河阻挡了河两岸的学生和居民,给学习与生活收到了很大的不便。你能帮A(图上小黑点)村设计一座长度最短的桥么?
2.量一量,图上的这座桥长()厘米.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是2米,这座桥实际长多少米?
3.在这座桥的两旁修上栏杆,每隔1米修一根栏杆(桥的两端都有),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根栏杆?
4.修桥时,每一米长的造价是35850元,一根栏杆需要2350元,修这座桥一共需要多少元(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
5.读一读,再省略万位后的尾数。
6.我们来算一算,学校和周边的村民大约有248人,如果按每天每人通过两次,每天将会有多少人次通过?那一年大约会有多少人通过呢?
7.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想呢?
这组情境族作业以“庞家奎背学生过河”为背景,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作业设计集直线间的距离、作图、测量、计算、解决问题、读数、写感想(学科整合)、思想教育等为一体,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四、设计合作作业,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合作”是一种学习形式,但只有教师设计了“合作性的作业”,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工、交流、互助、信任,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性的作业可分为家长合作型作业和学生互动型作业。
如在教低段时,采用家长合作型作业较多。低段学生年龄小,一些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如学完“位置”后,让学生与家长一块儿调查学校周边的标志性建筑,在与家长共同绘制学校位置图中,“四基”及情感都得到发展。
在中高段,一些综合性、实践性、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适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如在学完统计后,我组织学生就我校“早晨上学时间定在7:40是否合适”进行讨论。我校门前是交通要道,学生们进行了“校门前车辆通行与学生过马路安全性”的调查与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组采用自愿组合与教师依据住的远近、能力强弱进行微调的原则,从他们自己设计调查表格、推选组长、分配任务,到各小组间统计的汇总及分析结论的产生,到最后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整个过程学生情绪高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应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协作能力,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课外作业是教师为学生选择题,而不是让学生去做大量的试题,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我都要亲自做一遍,亲身体验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确保量最少,效最高。
一、传统美术作业存在的问题
美术作业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样的作业练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产生,能力培养便成了空中楼阁。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究其原因,美术教学还没有走出传统的“守成教育”的怪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作业形式的单一性。某些学生认为做美术作业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美术作业形式单一,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成了压抑学生成长的工具。学生多么希望美术作业形式多样化和作业内容具备开放性,渴望在作业中尽情施展聪明才智,放飞理想。另外,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再加上教师对作业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辅导,使得美术作业的有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作业评价的片面性。表现在教师对作业评价方式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麻木。
重复甚至机械的作业、单调的评价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成了许多学生对美术丧失兴趣的“罪魁祸首”。面对如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呼吁:优化美术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二、优化美术作业的设计
课改理念下的美术作业,应是学生成长的履历和激发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业过程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与体验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兴趣、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美术作业时关注学生的差异与需求、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与实践、注重形式的趣味与创新,初步展示语文作业的魅力。
三、美术作业设计要关注差异性
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存在层次差异,只有开放作业不搞“一刀切”,才能使学生“各尽所知”地完成作业,“各尽所能”地做好作业。
如教学第八册第三单元活动五《小摆设(5)蛋壳人造型》一课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两项作业认真完成:(1)选择多种类型,尝试、探索蛋壳人的创新设计;(2)用蛋壳与圆筒组合,制作成各种人物造型;(3)把蛋壳内部放入熔化的蜡烛及重物,制成不倒翁;(4)继续收集不同形式的人物造型作品:美术作品、人物艺术片、人物图案资料等,继续进行蛋壳人的创作设计。
这一组作业设计包含多种形式,既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辟了展示自己本领的空间,又为爱探索、肯动脑筋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知识技能。
(一)作业设计要注重实践性。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业设计应注意实践性,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等形式,不断巩固美术知识、扩大视野、提高绘画能力。例如,教学第八册第五单元活动三《景观设计・观察与设计》这一课后,我这样设计作业: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为某个城市生活空间内的景观艺术进行设计。
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而且锻炼了思维器官,更培养了与人合作、搜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二)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师的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质量还愁没保证?例如,教学第八册第四单元活动五《装饰效果图・设计、实践、体验》这一课后,我这样设计作业:自愿收集社会公共场合、机关厂矿企业公司有关活动空间的设计资料,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修改或提出改造建议。
这样设计作业不强迫性完成,让学生意愿做,没有意愿就算了,学生心情舒畅,如果有兴趣做,就会做得更好。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创新是人类生活进步的源泉,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自主设计要求,自主定量,完全把作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教学第八册第二单元活动二《写意花鸟画小品・创作与表现》这一课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针对性;灵活性;简洁性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传统的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忽视了作业额质的优劣,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这些作业,偏重书本,不但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作业设计。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 设计自主性作业。
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1)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 设计生活化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
(2)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电子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 设计趣味性作业。
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丰富、多样,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
(1)描一描。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让学生把燕子的外形及它们在电线杆上休息的形态画出来,感受这种小动物的可爱。
(2)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如,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还可以用目标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讲授《少年闰土》时,可以设计30年后闰土的写作目标,让学生在未知领域内拓展思维,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想象未来,酝酿新的情节,展示全新内容。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关键词: 地理 作业 设计 原则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催生了从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转变。传统的单一、封闭的作业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的课程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作业,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拓展作业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业的效益,我们认为作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作业从设计、布置、学生做作业到教师指导、评定、结果反馈等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作为作业环节中的各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业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在这个动态的系统中各个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变动。因而,作业设计的过程应包括考虑作用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对整个作业系统做出通盘考虑,协调好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抛弃作业设计只是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的陈旧的思想。以前,教师把作业设计的过程当做仅仅是给学生找一些练习让学生做完就算完事,而实际上,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要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另外,从作业内容、难度、作业次数、作业时间上看,地理作业要兼顾这些方面,使它们得到最合理的安排,处于最佳的位置。作业的布置应该以量少经常为宜。要考虑作业内容之间的关系,紧扣教学目标,使重点、难点、一般知识点合理搭配,处理好试题的难易关系,作业时间与次数的分配也应从学生长远方面来考虑,不能急功近利。
二、地理性原则
所谓地理性是指地理作业只能是地理作业而不能是其他的作业,主要是针对地理作业布置中由于倡导综合及学科整和而忽略了地理本源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地理作业应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应能体现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围绕地理课程中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来布置作业,虽然我们也倡导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及作业题目的综合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地理作业主要是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关注的是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地理性是地理作业区别与其他作业的主要特征,是地理作业保持其自身特点的属性。
三、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地理作业的一个独特原则,是针对地理作业内容和完成作业的手段而提出来的。地域性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区域自然、人文要素的不同而组成了不同的区域。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而为了体现区域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地理教材。因此,地理作业在设计时应考虑区域之间的差异,设计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地理作业,使作业内容贴近当地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作业的效率。此外,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利用可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如城市的学生可布置一些城市规划、人口流动、交通状况、城市垃圾的产生与处理等方面的作业,这些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操作。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的地理教学需求开放的地理作业。传统作业热衷于对标准和一致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封闭的作业。新课程下的作业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富有弹性。开放的地理作业应具有以下特征:
1.多渠道的作业题目来源
作业选题打破仅仅依赖于课本与联系册的局面,教师可以自编习题,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作业题目。教师要善于从各种资源中挖掘地理问题,经过改编变成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作业题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2.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布置给学生多样化的作业。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并进,小组作业与独立作业相结合,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合理搭配,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互协调,巩固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驾齐驱,活动作业与实践作业相得益彰。
3.开放的作业结果
作业结果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形式多样的结果展示
允许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现作业结果。
5.多元化的作业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伴、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
五、最近发展区原则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的,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即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在能力强的同龄人的协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二者之间的一段差距。因此,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作业,借助于个人努力和同伴的帮助最终完成作业。作业应与最近发展区想匹配,应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个难度又不至于使学生无法完成,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作业;如果作业太容易,没有挑战性,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可能草草的应付下作业,达不到作业的效果,并且浪费时间。最近发展区可以使教师较好地把握作业的难度和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不断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稳固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实践性原则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应布置一些实践性地理作业。作业题目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去,给学生设置真实的作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作业情境中体验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学习自然资源后,我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搜集本地区都有哪些自然资源,找出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在政府的招商引资中,你觉得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本地的资源才能吸引外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去实际调查本地的资源优势,感受家乡资源的多样。在学习完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后,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上去实际辨认岩石,并写观察报告。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学有所用,并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教学
作业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合理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方式。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设计生活性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2.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趣味浓厚的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靠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作业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比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可以利用这单元的知识设计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的作业,猜出后,拔个电话给老师。(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既不是指数也不是合数( )最大的一位数。( )8的最小倍数。( )6和9的最大公约数。(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
3.设计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给学生,要求他们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决问题,那么无疑可以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了《长、正方形的面积》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要给教室里二扇向阳的窗户做窗帘,每扇窗户高2米,宽2米,至少需要买多少米布?在作业交流时,学生很快解答如下:2×2×2=8(平方米)。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质疑:这样买布太少,会遮不住太阳,应多买些。自由议论后,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为了便于拉开(透光)和关闭(遮光),还需把窗帘做成两幅,两幅之间要重叠一定的宽度,有的学生认为:市场上卖的布宽度和窗户宽度不一定一致,还需要根据布幅的宽度和窗户的宽度进行计算,才能确定应买布的长度。还有的学生说:质量好的布要尽量精确些,质量差些的可以适当放长些,这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经济条件。
注重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开放性,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知识运用也更灵活,更有创意,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才能。
4.设计层次性作业,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长期以来,学生同做一道题的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教师要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分档作业是按学生学习程度分类对待,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并且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畏困难,努力向更高一层次的作业题挑战。实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人人各有所得,人人得到发展。分档作业的编排设计一般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设计题型按以下的要求进行:
A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本栏作业来源于B档作业的调整。这类题目运用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训练,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学会最基本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B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档作业来源于课后作业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题。本档作业题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C档:作业题型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智力训练题、提高题,作业来源于课后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中的星号题或教师自编的补充题。这类题目面对的是班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B档作业的基础上,再完成C档作业。通过训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达到熟能生巧,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勇于创新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学生喜欢的肯德基的儿童自助套餐的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8=( ) 口诀:( ) 8×7=( ) 口诀:( )
5×8=( ) 口诀:( ) 8×3=( ) 口诀:( )
B餐:填上合适的数。
( )×8=40 ( )×4=32 8×( )=56 8×( )=64
C餐:想一想,括号里能填几?
8×6+8=8×( ) 8×6-8=8×( )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学困生和中等学生要求完成A餐的两道题目和B餐中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餐中的两道题目、B餐的一道题目和C餐中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优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5.设计自主性、合作性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开发自主性、合作性作业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为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提供了问题情境和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素养,塑造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