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02:1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品德教学;起点;有效性;教学方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教学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与游戏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了解教学现状、寻找和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善用方法寻找学习起点
1.在课前调查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教“我也会当家”时,我原来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在课下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做过饭,“能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这个目标对他们来说高了些。于是便改为“尊重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的主题教育,而将“为家长配制一日三餐”这一教学目标安排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二、提高意识,有效运用学习起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依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形成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时重在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使学习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捕捉生成教学方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可能性”,因此,不能照搬教材和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而必须在学生动态生成的基础上改造、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阅读导读;阅读推进;阅读延伸
一、英语绘本阅读导读指导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莎士比亚也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至关重要。现行的PEP英语教材简短对话居多,语料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高年级学生甚至感觉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习得和使用一门语言。因此,要解决这个难题,原汁原味的内容,丰富的原版英语绘本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选择。
(一)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有趣的绘本图画来预测故事也是一种有效的导读方法。优秀绘本不仅图文生动有趣,还故事性较强。教师在教授绘本时,可以通过投影仪呈现绘本图画,先遮盖文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创编故事或看图说话,以达到导读的目的。
(二)通过夸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些绘本故事是以夸张的手法、曲折生动的情节来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授《机灵狗》二级的第12本My pocket(我的神奇口袋)时,特意准备了图片和实物,并用夸张的动作来演示和讲述故事,当学生看到老师将故事演示到“把一口锅放进口袋”时,就开始嘻嘻笑,再看到老师“把一块披萨放进口袋”时,就忍不住咯咯笑,再当老师演示到“把一头猪放进口袋”时,学生都哈哈大笑,最后看到老师“把一台钢琴放进口袋”时,全班都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可见,夸张手法的绘本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绘本中夸张的故事情节和重复性的语言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提升学生的阅读意愿。
(三)通过激活情感去体验绘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感教育渗透在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侧重点。优秀的儿童绘本题材广泛,不仅能在儿童的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还能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带来愉快的阅读享受。
例如:《机灵狗》二级的第15本My Dad,笔者在教授此绘本时,特意让学生先回答: “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 Why?”待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后,再让学生听一听含有几种动物声音的课件来猜一猜:rabbits,lambs,dogs,rats,ducks,pigs。在猜词的过程中学会这几个动物单词,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动物玩偶拿到讲台,教授句型:I love... My dad loves... 引导学生边模仿动物的叫声,边学习句型,学生觉得模仿动物的叫声和抱玩偶很有新意,一下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还挖掘绘本在儿童情感教育方面的寓意,进行保护动物、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教育。
二、英语绘本阅读推进指导策略
学生在开展英语绘本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阅读习惯、每天的作业、运动和玩耍等的影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阅读动机的影响。动机(motivation)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阅读也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一)通过“绘本阅读关关通”的活动促进学生阅读
低年级学生的荣誉感强,为了鼓励学生能在英语阅读方面投入更多的热情,笔者把竞争机制引入绘本阅读活动中。在实施行动研究的两年时间里,为了激励学生能坚持听读和阅读,本班制定的阅读奖励措施层出不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家校合作,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多渠道输入,促进学生阅读
家校合作即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密切配合学校,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如果语言缺少实质性的交际,学习起来不但费劲,而且事倍功半。学生要学好英语,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家长的有力配合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缺少家长的监管阅读就很难坚持。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读习惯,笔者给家长传授了诸多的家庭英语听读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最初的遗忘曲线是“先快后慢”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慢,它提醒人们要“及时复习”。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学习后督促孩子及时听读是有必要的。
三、英语绘本阅读延伸指导策略
为了更全面地开展绘本阅读工作,笔者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绘本阅读延展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收获和体验,还能带动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英语学习天地。
(一)向优生及其家长推荐绘本阅读自学教材
小学生英语阅读材料在我国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各大网站了解了大量的绘本阅读资源,最终选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程度和贴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本内容的绘本有两种:《开心小读者》1~4级和《体验英语》1~9级Set A、B、C、D
(二)借助绘本丰富的音频资源,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笔者向学生及其家长介绍绘本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学会逐级自学,培养自学能力。绘本自学的基本步骤:
1.购买教材。
2.下载MP3音频。
3.每天坚持多听。
4.反复跟读录音。
5.尝试自读。
6.自主找老师读。
7.老师纠正读音。
笔者提倡利用MP3或手机反复听读,正符合《张思中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中的其中两法“适当集中”和“反复循环”的外语学习理念。学生在家通过反复听读绘本的内容,由超前集中、随机集中到综合集中,最后完成英语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三)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自导绘本故事,提升英语综合素养
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阅读和表演故事,可以满足儿童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愿望。实践证明,故事表演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在绘本教学过程中运用故事表演,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在绘本教学中运用故事表演,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挖掘学生语言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在绘本教学中运用故事表演,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绘本阅读形式,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品读绘本、展现绘本,M情地享受英语绘本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绘本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和阅读能力,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听说读写基础。
参考文献:
一、良好习惯的内容
1.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会学生思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能够经过思考后大胆提出来,并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学习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能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语言讲出来。
2. 认真倾听是良好修养的标志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课堂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好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活而不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教师要用爱心吸引学生听课。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听他的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大胆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二、培养良好习惯的策略
1. 立规矩,贵坚持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学生也是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要立下一些规矩,使其沿着正确的航线航行。定规矩的时候我会和学生一起商量,一旦规矩定下来就要严格实行,实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检查、督促、落实的过程。如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我就会连续一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星期就抓这个习惯,下课前,看看哪些学生有认真倾听的,哪些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有认真倾听的大力表扬,没有认真倾听的课后教育。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能养成习惯。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要注意: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反复抓。有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因此,立下规矩后,在头三天里加大训练的力度,在头一个月里多训练、多检查、多反馈,直到学生养成习惯。
2.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国外心理学家曾对小学五年级两个等组的儿童进行了10天(每天10分钟)加法练习的对比实验,其中无竞赛组只是由于兴趣和严肃地对待学习而参加实验活动,有竞赛组做加法时则有一个“为了每天在统计表上登记分数和红星”的诱因。结果发现,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竞赛组。我自己在所教学的班上也进行了实验,开展了“课前准备我最好”“课堂听讲我最棒”的竞赛活动,只要课前准备做好的,认真听讲的就可以加红花,每天把学生的获花情况记录在一个表格里,两周统计一次进行颁奖。一学期下来,开展竞赛活动对培养良好的习惯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在家校合一时最容易成功
情感价值在英语新课标中被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可见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把情感价值和教学手段融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都是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我结合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英语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法进行总结,希望和同行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情感教法。
情感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营造师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自主、自爱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等。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通俗来说就是以情动情,在教学中就是师生间(广义的师生,包括学生和教师、家长)的情感互动,即师生间的感情共鸣。英语情感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因地施教,即不同的地区,情感教学各有侧重。山区英语教学受制于英语师资、英语学习电教设备、学生家长英文水平低等因素,一直以来都成为令山区学生、老师、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目前山区的英语教学环境不同于教学优势突出的城市教学环境,山区的英语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难于从填鸭式的教学转到素质教育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学生通过英语教学学知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山区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较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山区学生心理更加复杂化,英语学习无用论或者少用论普遍存在,因此山区的英语教学更多地需要通过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指课堂教学,家庭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应该是教学内容之一,这一点对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尤其重要。例如,学生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地讲英语,尤其是以表扬形式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学生会认同英语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的重要性,同时可能成为自己英语水平高于其他同学的潜意识中的“炫耀资本”而自觉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3.情感教育不同于情景教学,前者是教学内容之一,后者是教学的载体,情感教育依托情景教学展示出来。例如,英语任课教师记下学生的生日日期,尤其是英语水平稍微不高的学生,通过在班级中以公开庆祝生日的形式,用英语语言环境下的庆祝仪式,如英语生日歌、写满英文字母的生日蛋糕、写上英语生日祝贺语的生日卡片等都会让学生对英语的运用产生极大触动,这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表达一种情感进而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情形。
4.情感教学要持之以恒,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自觉、自主、自爱学习英语。需要长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更加需要通过更多的情感影响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学生的情感具有直觉性与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教师要充分表现出对英语学习的高度热情,对学生学好英语充分期待和鼓励,“赏识教育”,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鼓励要持之以恒,使得学生不断强化自信,激发学习热情。
5.英语情感教学不仅包括昂扬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包括触动学生心灵的伤心情感。虽然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但是逆境成材的情感教学同样很重要,伤心情感不是要对学生产生阴影影响,而是通过冷暖情感情绪对比触动学生,激发学生不自卑、不放弃、不气馁的学习激情。比如学生遭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通过英文励志故事引导学生甚至让学生自编自导英文励志戏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个别学生的实践指导,这是完成情感培养任务的重要内容。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者绝大部分是对英语有厌学情绪,要么自身不愿意学习英语,要么对学好英语不自信,要么怀疑英语学习的实用性认或者可用性,此时就需要一对一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剖析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上获得学生的学习共鸣。
情感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其中也包含丰富的德育教育内涵,是学生学业有成的成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和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倾注情感,畅通师生教学情绪,搭建互动平台,不仅有利于强化学习效果,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阅读 兴趣能力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教学现状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1、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也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二、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发作文形式汇总成简单的学习材料,贮存加工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难事。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有长足的进步,就会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
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样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三、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Krashen做出了最全面的贡献,Krashen曾提出被称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创造性建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由五个主要的假设构成: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order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1]Krashe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方式实际上就是语言信息的一种理解,即接受“可理解性输入”。他认为语言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方面,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可理解性输入、已知的语言知识、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即“i+1”。这里的“i”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1”为当前语言知识和下一个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Krashen认为学习者接受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可理解性的,同时应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水平,必须包含下一个阶段的语言知识结构,但不应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2]这样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通过努力习得所接受的学习材料,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Krashen(affective-filter)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很多年幼英语学习者的EFL/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语言教师看到了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的优点,努力营造能使学生放松的教室环境,让语言课对学生来说更令人愉快,降低他们的焦虑,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以语法为基础。常用于以发展交际能力为重点的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使用这种方法强调在真实的情况下使用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
l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Approach)。交际法是19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3]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二、培训机构和公立学校中青少年英语教育对比
伴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儿童和青少年英语教育培训机构也蓬勃发展多年,尽管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少儿英语教育方面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但是,二者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笔者将在这里集中展示两种教育类型的不同,从而使每种的优点被展现出来。
(一)教学目标
培训机构和公立学校都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来制定学习目标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目标却不尽相同。1.公立学校中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该关注每个人的差别,让每个学生能够全面发展。[4]在儿童英语学习中,参与和兴趣对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着关键作用。[5]学习兴趣是内在的动力源泉。一旦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学生将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把学习当做获得成功愉悦而不是一种负担。最初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早期的成功学习经验不仅对以后的成功,而且对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有重要帮助。[6]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然而,由于升学考试压力相对较低,少儿英语教学并没有特定的学习目标,这与培训机构有所不同。2.培训机构中的学习目标:由于其商业特性,培训机构教学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这可以在他们的海报和广告中发现。它们往往旨在强调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当中的某些方面而吸引大批家长。以武汉新东方少儿英语为例,每个寒暑假都会推出能够具体提高学生英语某项专项能力方面的课程。2008年寒假,武汉新东方推出的初级口语课程介绍中提到能让学生掌握48个国际音标,另外,还有专门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对大量词汇的掌握、听力能力、写作能力等等,甚至还有针对小升初考试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所承诺的学习效果与实际效果可能不完全相符,但是培训机构中的英语教学始终贯穿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1.公立学校中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教学设施较前几年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已有多种多媒体辅助手段被引入课堂。然而,大部分学校仍然完全依赖老师的板书。更糟的是,费时低效的英语课堂比较普遍。很多老师集中于向学生灌输语言点,老师始终扮演主要角色,没有过多地与学生交流。为了维护一个有纪律的课堂,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被抹杀。而根据新课程标准,三至六年级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是发展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2.培训机构中的教学方法:据笔者对一些知名培训机构的调查,少儿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括来说,他们有以下特点。①课堂上充分应用现代技术。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和课件的使用为英语学习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身处真实情景,产生使用英语的愿望。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图纸和卡片等教学工具。教具与青少年性格相符,而且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应该牢记这四个方面的兴趣,说话或沟通的兴趣,探索或者发现的兴趣,生产或创造的兴趣,和艺术表现的兴趣,这四种兴趣是天才的起源。[7]②TPR(totalphysicalresponse)的应用。“TPR”儿童英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特点,让孩子通过跑、跳、做游戏学英语,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讲,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儿童学习情绪主动,注意力持久。如果儿童发音不准,老师在自然状态下不停重复,直到发准为止。儿童对老师发出信息的反馈越正确,表明对老师信息的理解越准确。心理学家证实,强迫儿童重复老师的话会引起儿童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限制儿童语言学习技能的发展和提高。“TPR”儿童英语教学法花样繁多,不一而足。鉴于其教学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即坚实的英语基础、标准流畅语音语调,同时教师还应懂得语言学、儿童心理学及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保证“TPR”儿童英语教学课堂的生动性、活泼性,寓教于乐,提高儿童英语的教学质量。③情景教学法的应用(situationalapproach)。教师尝试创造真实情景来训练学生,特别关注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与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相一致。根据克拉申的理论,课堂的意义在于提供全面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功能,而不是专注于语法。我们的英语课堂应当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④浸入式教学法的应用。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8]根据这个理论,许多英语培训机构引入全英文环境让学生浸入其中。孩子们有掌握语言的能力,他们对第二语言的掌握可以不依赖于他们的母语。所以儿童英语教学中可以不用他们的母语。浸入式英语教学法指的就是用外语作为教学用语,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不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让学生用英语学习。尽管这种教学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更高,但如果老师能简化他们的学习材料并能利用好外部因素如卡片、音乐、动画以及肢体语言的话,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否则,学生可能感到疲惫甚至讨厌上课。孩子的思维是形象化的,而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知识,所以儿童英语教学需要特定情境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语言。[4]浸入在英语环境中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本身,还可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所学的语言。泡泡英语(新东方英语少儿部),其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让孩子浸泡在英语环境中的教学。瑞思英语,刚进入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前三强的年轻公司,在每门课的培训中都用全英文的环境。
(三)班级结构
1.班级构成:①学校里的分班。学校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分班,每班人数为40到50人,有的班级多达70-80人,班级人数众多。②培训机构里的分班。培训机构在分班前常常给学生简单测试,包括听、说、词汇、语法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分班,尽量让每个学生跟所上班级相匹配。另外,班级人数往往比学校里的少。以新东方为例,少儿英语班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6人。2.对老师的要求:①公立学校里对老师的要求。公立小学要求老师有普通话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老师还要通过当地教育局的考试,另外对学历也有所要求。②培训机构里对老师的要求。培训机构对老师学历及相应证书要求较为宽松,对老师的面试考核占较大比重。面试内容通常包括试讲、团队协作、即兴演讲等,对口语的要求较高。另外,对老师的性格也有所要求,耐心、开朗的面试者更易被招聘。3.教学环境:和大多数小学相比,培训机构中的少儿英语教学楼和教室通常点缀有更多符合孩子性格特点的图案和海报等。
三、结束语
一、形成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认知结构的缺陷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知结构即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构成的。简单地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他们通过数学学习,在大脑中形成的数学知识网络,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情景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从认知结构中去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并把它与新的数学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影响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变量是原有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其中的关键是是否有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当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或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在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无法利用、模糊或不牢固,都将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严重的认知结构缺陷则会导致学习困难。如对分数概念模糊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到后续分数应用题的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薄弱。
(二)无法合理表征问题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而根据近期的研究表明,各种应用题解决过程的理论模型认为解应用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形成已知条件与问题目标之间问题情境的正确表征。在对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多次研究表明,不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是其主要困难所在。
(三)成就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是进行学习的直接动力和有效保证,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有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与动机的结合使用下才能取得。学习动机包括内在和外在动机、兴趣、成就动机等。现在教师一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外在动机上很下工夫,比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代币制来奖励学生等等,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对成就动机的认识不够。成就动机不足主要体现为消极归因和自我效能感低、习得无助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指人们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的目标或取得某一行为水平时,表明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而习得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显然,一些数学学困生由于自我效能感低,长期都是失败体验,因此不努力、不学习、不去尝试而导致恶性循环。
(四)家庭教育方法不对
有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理迫切,而又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学习有困难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并不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鼓励孩子,而是流露出失望或者责骂,更有甚者施以暴力,使儿童在打骂威胁下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既没有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在缺乏温暖、无助的环境中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有许多小学生出现了考试焦虑、不认真对待家庭作业等现象。
二、消除数学学习困难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首先,应明确哪些是核心知识。一般来说,数学教材中所编写的内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在这些知识中,有些知识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些知识一旦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将会成为同化后继知识的核心固定点。在数学教材中,一个单元就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知识。例如,人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安排的“表内除法”这个单元的内容中,平均分就是起核心作用的固定点知识,除法的意义及用乘法口诀求商都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其次,引导学生对数学事实、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和联系。认知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的学习,让学生自觉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和概括,形成网络型的知识表征模型。
(二)帮助学困生学会合理地表征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困生往往来不及合理地表征问题,而这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就需要教师更多地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表征问题。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实际上只要教师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和耐心的提示,或者慢慢地引导,就可以合理地表征问题,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一般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水平即使到了中高段,相对来说抽象思维水平还是较低的,因此通过直观形象或者动手操作来表征问题也许更有效。许多教师在教一、二年级时经常使用动手操作和很直观的图来表达题意,但是到了中高段时,就更多地采用线段图,或者讲授讨论的方式,这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即使到了中高段,还需要配合实物演示或者用更形象的直观图来理解比较复杂的题目,如行程问题。又如,在教学五年级解决较复杂的图形问题时,可能有些内容对于学困生来说即使画图都很难理解题意,这时也可以动手操作,用实物演示,帮助他们合理地表征问题。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
根据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有目的地先让学生学习一些和所学新知有实质性联系的引导性材料,使学生很快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对于许多数学学困生来说,往往是思维的抽象性比较差,因此先行组织者往往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方面低于学习材料。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教科书的例题是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道题有两个要点:(1)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为什么要先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为什么要除以2?教师创设两个先行组织者:先出示一张较长的纸条,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纸条的长度。学生想到对折两次,先量出纸条的长度再乘以4。然后再出示一个糖盒,提问:把糖果的块数分成5等分,能算出糖果的块数吗?当学生要知道的糖果的块数时,告诉这盒糖果的是18块。
(四)提高成就动机
1.训练学生正确地归因
训练学生正确的归因,首先可以通过克兰戴尔编制的“智力成就归因量表”或通过谈话、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强化。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将成功归因于外因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鼓励学生成功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
2.让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成功
教师应多创造机会给予学困生成功的体验,如课堂上正确地回答问题、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理想等,给他们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并及时给予结果反馈,当有进步时,对学生进行奖励和归因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提供具体的示范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正确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并逐步使学生学会对学习策略的自我调节。如苏教版和浙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专题编排,教师可以参考一下。
4.尽力避免学困生直接的失败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即使很努力地提供给学困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帮助,但在班级集体化教学情况下,学困生即使很努力和有进步,也还是经常会面临着明显的失败经验,特别是在统一的作业和测验中,差距是很明显看得到的。因为教师很难每次顾及学困生的特殊情况,也不可能总是为学困生单独另立标准和要求,因此,教师更要多想办法尽力避免学困生直接的失败经验,以免产生习得无助感。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在作业批改时不打“×”,而是用红笔点一下,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表示,然后订正之后用大大的“√”表示,并且在全对得三颗“”的前提下,用画两颗“”表示订正之后依然是做得好的。这样给学生的心理暗示是即使我错了,可经过努力还是做得很好。避免了很直接明显的失败体验,强化了自我效能感。
(五)加强家校共育
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努力使学困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教育方法一致。
首先,教师应向家长传达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表达出自己对学困生的信心和关爱,给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方法,希望家长也一直对孩子充满信心和关爱,这是家校共育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做到家校的教育步伐一致。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要及时让家长知道和表扬,有不足的地方也要和家长提前沟通,避免家长直接斥责孩子。如学生考得不理想时,害怕带试卷回家,这时教师要提前和家长沟通交流。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
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
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
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体验学习的实施
1.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1)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门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于是,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我在教学“加减法速算”时,是这样引入的,首先由电脑出示3箱苹果,其中2箱每箱100个,另有一个箱子里有47个,让学生从中取出199个,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取”的方法。甲生:先拿47个,再拿100个,最后再从100个的一箱中取出52个,这样就取出199个;乙生:我先取100个,再从另一箱中取99个,共取出199个;丙生:我先取出两箱是200个,再拿出1个放回47个的那个箱子,这样就取出199个。师:如果让你来取出这199个苹果,你会用哪种方法?为什么?结合不同取法的
基于课堂提升学生思维力的策略探讨
姚文婷
摘要:本文探讨基于生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力,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的教学策略。主要分析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和现状,提出了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思维力教学策略:六顶思维帽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等。
关键词:生物;课堂;思维力;有效;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说:“思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结合生物中考,时间短、任务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成为突破中考成绩瓶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简称“思维力”。以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为例阐述本观点。
一、利用教材思维梯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关于动物的种类、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方面的内容是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教学素材较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体验也较丰富,因此学生的思维是“经验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验认知的代表动物中去归纳每一种类动物的共性特征,引导他们将动物主要特征与适应性生活习性结合起来理解,将形态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理解,将学生经验转化为理论。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但对那些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持的概念,如“物种”“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尚不能完全理解。
二、通过还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关于细菌的发生――鹅颈瓶实验的介绍。首先教师通过设问:1.巴斯德为什么要设计鹅颈瓶实验?2.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什么?3.鹅颈瓶的特点是什么?4.生活中有没有类似鹅颈瓶实验的例子?(有些学生谈到牛奶吸管的弯头设计,教师鼓励开展实验)。然后请学生来扮演巴斯德,通过演示实验,尽力还原实验的原貌,突出精妙之处。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对科学史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科学家产生敬仰之情。
实践证明:层层设问、鼓励提问,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是养成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开放式的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能使学生对问题思考更加深入。只有经常性置学生于环环相扣的问题下、体会豁然顿悟感觉,学生才能体会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地探求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对于生物科学史和科学发现的介绍,教师在还原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时,适当地还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理解和产生兴趣。
三、开展“做中学”,整理探究过程的思路,形成理论型思维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做”是为了取得感性认识、获得经验,然而,在理论上“做”的结果也有可能把一般代替了特殊、把个体代替了全部、把伪经验当成了真理。因此做中学,最终还是要回归思维的整理、规律的甄别,引导学生将“经验型”思维上升到“理论型”思维,这样学生才能收获真正的科学规律,达到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
如在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教学:首先,通过小组活动――制作包子(发酵面皮和未发酵面皮作对照),来亲身体验发酵技术的应用;接着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发酵现象”,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经验,再去思考发酵的实质。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介绍,然后完成学案。最后,包子蒸熟,师生共品尝――发酵和未经发酵的包子。经验有了,教师还要进一步总结抽象,促使学生的经验思维上升到理论水平,本课才真正结束。
四、运用“六顶思维帽”训练促探究能力逐级提升
学生思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正是进行思维训练提高的最好时期。而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六顶思维帽就是其中的一个模式。运用六顶思考帽模式可以指导学生或小组进行评价、讨论生物实验方案或探究活动方案。生物探究活动时运用六顶思考帽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个思考提纲,按照一定的次序思考下去。就这个思考工具的实践而言,它会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头脑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敏捷。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可以适用于各种探究活动方案的制定。如,探究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不是先天。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时引导他们采用六顶思维帽法,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五、运用头脑风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头脑风暴法用于集体讨论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学生通过对问题联想反应、现场热情互相感染、竞相发言提高竞争意识等,培养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探究学习过程、对科学史的教学中,有效运用头脑风暴法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加深对科学研究和发现过程的理解,在团体组织学习时显得非常必要。
教学案例:关于细菌的教学,我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具体如下:布置预习作业,对细菌的知识进行网络学习。然后再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细菌无所不在吗?利用你所知道的知识回答。学生七嘴八舌,回答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说细菌小而轻;有的说有传染性;有的说繁殖速度快……可见学生对于细菌并不感到陌生,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开展。
参考文献:
[1]蒋贵员.素质教育中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18)
[2]林奇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3]李志国.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4]陈小梅.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
[5]吴清华.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策略[J].生命世界.2010(07)
[6]袁美华.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4)
一、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存在的人际关系,潜在影响着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如果师生关系良好,会相处融洽,有利于教学互动,教学效果提高。反之,教师和学生好比在对立面,教学互动不协调。所以,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握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艺术。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往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指挥着学生的学,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命令。学生没有探究学习和发言的机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主导,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引导、启发、合作上。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只有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将知识内化、理解。教师从教知识变为教学生如何学知识,要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教师和学生平等相处。“师道尊严”让教师对学生俯视,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势,动辄用严厉的说教和呵责去教育学生。只会加大师生的距离,学生对教师畏惧,不愿交流。思想在压抑的情形下,有心理负担,不可能对学习感兴趣,取得优异学习成绩根本不可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新课改强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共同体,要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特别是小学生,他爱数学,首先是从爱他的数学老师开始的,我们从教者必须懂得这一心理学知识。所以课内课外要努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课堂上要想办法启发他,鼓励他,表扬他,帮助他。课外要亲近他,喜欢他,和他们做游戏,听他们讲故事……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爱能燃起他们求知的希望。有了希望,教育才有了可能。否则,这些后进生将刀枪不入,后进生面积扩大,班级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气,教学进度都将受到影响。后进学生大都调皮,没老师听课时经常进行课堂捣乱,有效教学难以实施,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所以爱学生,爱后进生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老师自己。
二、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不管哪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有效的预习,数学学习同样如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堂新课学习之前,要亲自把要学习的内容翻开自学一下,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数学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做到了解个大概,把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把这些疑问、问题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解决它。
2、课上专心听讲。数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因此,上课的课堂效率决定了能否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这要求学生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把课本、学习材料、文具等走准备好,课堂上专心致志的听讲,边看边听边记,遇到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记下来或者在书上做一下标记。听的同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要“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要时刻跟着老师的节拍,老师讲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由于之前对本节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会比较轻松,简单的知识可能老师也会,但即使会的也不要自以为是,还是要认真的听,再听一遍又何妨,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还能加深理解。对于预习时产生的疑惑、问题,要在这堂课上解决掉,看老师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如果老师没讲到或者没听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当堂提出来,老师对于不懂就问的同学是非常喜欢的,所以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有问题要大胆的去问老师和同学。
3、课下整理回顾。在学习完新课后,课下的整理回顾是非常有必要的。往往新课学完后,新知识在课堂上感觉都会了、掌握好了,可一下课,有的知识就想不起来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课堂上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的短时记忆,如果不加以回顾和练习就会产生遗忘,这要求同学们课下要对课上讲过的知识进行回顾,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就在校学习而言,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或者是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课本上的习题是有限的,而且难度适中,仅凭这些题想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成绩是很难的,所以课下要多做些练习题,拓展一些题型,丰富同学们的解题思路。要建立纠错本,把那些做错过的、易错的题记下来,有空看一下,这样就不会再犯错了。
4、阶段有效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把遗忘的规律描绘成一条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如果学习进行一个阶段后能及时的跟进复习,那么就会减缓遗忘的进程,加深知识的识记程度。因此复习要及时,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比如一个单元学完后,用几天时间复习一下,每天复习多少等等。复习的份量要适中,太多的复习任务反而会造成负担。复习方式要多样化,这样可以避免单调的复习产生疲劳。
朱永新教授指出: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目前,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各种课外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丰富了儿童的阅读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再丰富的活动、再热烈的交流、再频繁的互动,其实最终的阅读都将定格为自能、静心、独立阅读。兴趣固然重要,而能力也不可忽视。四五岁的儿童进入阅读敏感期,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甚至合同书。阅读时,他们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画上,对图画上的文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后,如果被大量的汉字“拦路虎”阻挡,他们的兴趣势必瞬间减退。因此,识字量决定了儿童早期自能阅读的进程,缩短识字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是开启儿童自能阅读乐章的优美前奏和必要协奏。
按照现行教材,儿童普遍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识得1600字,“先识”的时间过长,“多识”的量仍然偏少。这样,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识字量制约了自能阅读的内容,拖了语言发展的后腿,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在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展与思维和语言同水平的阅读活动,只能让儿童的发展“原地打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呢?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教学中,尝试创建“音频识字法”来突破这一难关,将听读与识字结合起来,缩短识字时间,为儿童的自能阅读保驾护航。
开创信息化时代的识字新途径
所谓“音频识字法”,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从1984年开始,天津教育科学院谷锦屏老师率先研究“听读识字法”。此后,类似的识字法研究者众多,每一种识字方法都各有优势。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音频识字法”赋予了“听读识字法”以新的内涵和形式。用音频播放器播放优质电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网络音频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儿童接触最规范的语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为日后的朗读、表达打下基础;还可以解决一些家长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材料的现实问题。音频识字的这些优势超越了普通听读法,突破了识字的时空限制,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效果。
架设符合科学规律的识字流水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1.音频资源是“整体输入”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儿童喜欢听故事、儿歌,且有“百听不厌”的特点。当儿童总能从一个内容中获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聆听同样的内容。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音频识字法”,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精心选择音频材料
通过网络搜集和选择音频材料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多如繁星的网络音频资源中进行遴选,并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儿童年龄小,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如果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诗歌、国学、童话等篇目。
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所选材料一定要能找到相匹配的文本和音频材料。有的是在购买文本材料时配套赠送光盘;有的在书籍上会注明音频下载网址或微信公众号,如《聪明豆》系列童话故事等图书;有的是内容比较固定的篇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音频下载。另外,所选的音频材料一定要是正规录制的,语音准确、表述规范、形式优美,真正能发挥示范作用。教师或家长要做搜集材料的有心人,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教研组合作搜集、集体共享的方式来形成音频识字资源库。
(2)持之以恒实现“输入”
“整体输入”的关键在于坚持和专一。坚持指的是每天坚持、时间固定。依据儿童喜好和习惯定好时间,可以是在早晨他们赖床的时间,也可以在晚上入睡前。一旦定下时间,就要持之以恒、专时专用,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细心的家长在播放音频时,会营造合适的倾听环境,不让周围的光线、声响等因素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如:拉上窗帘、调暗灯光、调小音量,让孩子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聆听。
专一指的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充分使用一个材料,直至认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个,一股脑儿给孩子听太多的材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影响听记的效果。
2.音频复播产生“无意识记”的神奇效应
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大脑发育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4岁儿童的大脑成熟度已达50%,8岁儿童则为80%。儿童的记忆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当我们每天在固定时间给他们播放他们喜欢的固定内容时,大脑就如同录音机一样一点点记录下来。从儿童开始聆听起,成年人每周或每月记录一次儿童背诵情况,在文本中记录下具体时间。按照记忆的规律来看,儿童的背诵是分段逐步实现的,可能是先背下最前面的一些,接着又背出一些,随后又增加一些。当儿童背不下去时就停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信与乐趣。
笔者在研究初期,曾让儿童每晚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配有古筝音乐的《三字经》音频材料一遍,在舒缓的乐声和轻柔的朗诵声中,儿童渐渐进入梦境。笔者起初担心儿童在半睡眠状态能否记住如此长的篇目。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聆听,儿童分阶段背诵出了全文,背诵的曲线呈上升状态,即起初听的时间长,到了两周时才开始背出一些内容,且篇幅不长,但随后的几周里,一周甚至三五天就有新背出来的内容,每次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听记阶段要充分相信儿童,多鼓励、多赞扬。
3.音频示范形成“自发模仿”的积极状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音频识字法”的中心环节是“指读”,主要靠“读”来搭建“听”与“认”的桥梁。成年人指导儿童用右手食指指着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读,建立起头脑中的读音与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感知每个符号的名称。
通过听记过程,学习材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童的脑海中。这时,让儿童读这些材料,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读”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朗读,而是在依据记忆线索进行自发模仿。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儿童非常热衷于这种自发模仿,因此即便文本与听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儿童也会按照听记的内容来读。所以音频与文本务必相同,否则在识字早期儿童一旦“张冠李戴”,以后就很难纠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指导儿童阅读和朗读时,教师是不建议儿童指读文本的,要让儿童的目光以线性路线移动,追随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频识字法”中的指读是特例,目的是让音和形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只在听读过程中使用,一旦儿童的识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读了。
4.多次往复实现常用汉字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与“集中识字法”不同的是,“音频识字法”始终借助音频搭设的语境支持,使每个汉字并非孤立存在,在与前后文的衔接中已经呈现出与语境对应的意思,音形义同步对接,建构意义便水到渠成。
在反复指读之后,将所读材料的文字打乱顺序,制作成字表,让儿童认读,这是真正检验他们识字效果的阶段。字表的字号、行距、字间距都要大,字体要规范,一般使用楷体或宋体,便于儿童辨认。在认读过程中可以组织游戏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把认识的字宝宝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汉字朋友”等,边玩边标出儿童的识字量。梳理出还不认识的字作为后期指读的重点,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标记,在继续的指读中逐步地识记。这样,在“读”和“认”的多次循环往复之后,儿童的识字量会呈井喷式提升。
时间短、收益高,给识字教学赋予综合内涵
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1.与集中识字比较
以归类识字为主的先集中识字后阅读的识字方法收效快、识字量大,影响非常广泛。但是因为在识字过程中更加注重汉字的个体归类,将汉字从文本中剥离,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当面对由这些生字组合成的文章时,仍然会出现陌生迷离的感觉。“音频识字法”从“整体输入”到“意义建构”始终围绕完整的文本,对于生字的学习是“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的过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阅读和运用。
2.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
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是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由此延伸的同类识字方法众多。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量少的情况下,借助拼音引导学生提前大量读写,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路径。但是事实证明,在儿童机械识记最佳的阶段输入拼音,儿童对读音的认识强于对字形的概念,读写都借助拼音,虽然语言得到了发展,但在汉字运用时会出现严重的同音替代现象。“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两种,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尽量多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记忆负担很重。“音频识字法”让儿童直接听音、看形,不需要拼音的拐杖,在较短时间里记住汉字读音,凭借文本阅读感悟字义,更加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直接对接,因此效率相对更高。
3.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
用过于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成的文章,限制同步阅读的水准,影响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音频识字法”依据音频材料的难易程度给儿童呈现汉字,只要文本是儿童能够听懂、读懂的,那么学会了这些音频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阅读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读物,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4.音频识字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丰富语文综合积累
研究数据显示,借助“音频识字法”,仅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够在半年内不知不觉地识记1500多个汉字,从而开展正常的自能阅读活动,并且积累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三篇以上。这样,不仅为小学低段的学生节约出了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大量阅读提前成为现实,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学生因为大量的记诵,变得“满腹经纶”,这是其他识字方法望尘莫及的。
综上所述,“音频识字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在帮助儿童识字的同时,还有利于积累经典篇目,学会规范表达,获得美的熏陶,诵读、识字、积累多头并举,化枯燥的学习于无形,并为高效学习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可以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尝试使用,与其他识字方法共同铺就儿童提前阅读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伊道恩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戴宝云.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摘要;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所谓“体验学习”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我们家长应尽所能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让孩子从简单或深刻的文字中收获生活的活色生香,生命的五彩斑斓,从而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操和热烈的生命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达十几次提及“体验”,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游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蹰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4、尊重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凸显激发学生体验。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表现人类情感活动的,蕴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曾听到过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课,当老师最后提问:在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时,学生有的说喜爱小猪,因为他憨厚可爱,性格率直:有的说喜欢小牛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还有的说喜欢小猴,聪明能干,爱动脑筋。教师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再如某老师在苏教版第七册《科学怪人》课上,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开文迪许怪还是不怪”的辩论。很多学生都认为他很怪,尤其是在“借自己的书还要办理手续”一事上。为了使自己的辩论更具有说服力,学生还找了不少科学家其他的怪事来加以说明,据理力争。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不同的心理体验,便会出现感悟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作为教师,就应当尊重个体,珍视他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艳丽!
体验是语文活动的桥梁,是语文素养的基石。体验学习策略是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映,它注定了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张扬。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及家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于学习,渴望学习,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学习动机是促使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体地说,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扬等。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没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学生就不会通过学习活动去追求一定的学习目标;反过来,没有学习行为的目标或诱因,学生也就不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需要。当学生达到了某种学习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后,相应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所削弱。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到达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得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动机强度的最佳点因人而异,进行同样难度对有的学生来说,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更为有利,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最佳水平点低些更有利。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学生只有拥有比较适度的学习动机才能开心地学习、有效地学习。
现在中小学生的动机现状:从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还是以外部为主,缺乏学习的快乐感,内部动力不足,他们需要依靠来自老师及家长的一些外部的奖励或者监督来促进学习;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也在渐渐增强。
导致他们现在的动机水平的原因:从总体上来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相对比较单一。目前家长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法欠缺,有很多家长依靠金钱、物质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这些方法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容易让孩子走进误区:学习就是为了得到这些物质满足,而不是因为自己爱学习、喜欢学习,从而让他们内部动机变得更弱。家长们不知道有时候用表扬、肯定这些方式,其实对孩子来说更适用。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家长的引导还不够深入。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也在渐渐增强。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因为学习好了才能考上好大学,以后才能有好的出路”。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师与家长过多的是从外部压力的角度引导自己。
因为孩子们现在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学习动机不能持久,他们往往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在心理上徘徊、困惑。老师过多地强调了外在动力,比如同学之间竞争的压力,就业形势的压力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学生一下子还不能把这些适当的外在压力转化成内在的动力。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与可能的原因,我们应当注意平时的教育教学方式。
首先,我们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先要让他们喜欢上自己。平时多跟孩子沟通、讲心里话,能和他们开开玩笑,把平时的考试、分数淡化,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其次,要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资源去学习那些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东西,帮助他们发挥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关心、多支持,发挥同学的榜样作用,让他们能够互相督促、互相感染。
再次,要挖掘孩子自己的内在动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对自己准确地定位,经常自省。
心理学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原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学得更快乐、更有效。
对于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培养与激发的规律,心理学家提出了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种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的学习行为。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动机;目标的可接受性也影响学习动机;学生自己认同,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生活中,我们可能在实践着心理学上倡导或不倡导的动机激励方法。如果对激发动机的方法使用不当,效果就不会好,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能减弱了学习动机。我们要学会巧妙、灵活使用合适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目标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改善他们的学业表现。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设置目标,那么要引导学生与同学、教师(及家长)共同制定目标,并使学生确信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一定要给予学生向目标迈进的反馈,最好是教会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表达来监控自己的进步情况,比如可以问“你觉得自己做了多少,还缺什么”,或者问“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
通过恰当的预期,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比如,教师可让学生回答一些涉及“可能自我”的观念性问题,“我可能达到什么目标,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班级里达到什么水平”; 提供挑战性任务,说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视学生对自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进步的认同情况给与适当的奖励。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将失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能力因素,并因此不再努力,教师应该采取措施,促使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低成就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努力,所以仅规劝其用功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教授给他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知道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在学习及运用策略时的不同努力程度。
改变我们自己的“眼光”。“我们眼中是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要想改变后进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眼光”。我们对后进生的心理定位可能本身就是错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的闪光点和后进得本质原因。所以我们心里要想着后进生很可爱,理解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因材施教。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眼镜蛇老师教育刘星的片段,留给我们不小的启发。不普通的做法蕴含着普通的教育道理。在刚与刘星接触中,眼镜蛇说刘星画得不错,刘星贫嘴时表扬他口才不错,不经意的表扬积累着他与刘星之间信任的朋友关系,在一起玩台球中积攒着这种信任。一旦这种信任建立之后,“眼镜蛇”采取了行为主义的方法,比如小步子原则;也用了期望理论,比如“1分抵10分”;还有积极心理学的动机原理,比如要刘星承担30%课时费,从而“促进当事人承担责任并为自己负责”等等,巧妙将强化和惩罚结合起来。因材施教需要耐心、用心,更需要理论。
很多学困生并不是真正学困生,可能是家庭因素,可能是同学的关系问题,可能是老师的问题等等,只有用心倾听了解,借鉴一定的理论指导,耐心引导。
利用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需要注意:物质奖励不宜过多;强化物选择要恰当,根据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奖励;有效的表扬,应发生在学生做出某种适宜的、良好的行为之后,应指出学生值得表扬的具体行为,隐含着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在将来就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样的信息。
激发内部动机,要求学习任务富有变化和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变化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采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
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动机和效率是相互制约影响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制定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简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教学方式,以趣味性的形式、比赛形式或者与平时不一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难度的、指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练习的层次性,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引入新的学习动机。面对高难度的任务不是不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是通过挑战性学习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成就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