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2:0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体以记叙文为主,同时也安排了部分诗歌(古诗、现代诗)和说明文,另有少量的议论文。下面就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说明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说明性文章语言一般较为平实,较之其他类型文章来讲,缺乏几分吸引力,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学生自小就对恐龙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绝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有不少的恐龙玩具、图书。因此,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了解与恐龙相关的知识,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学生交流展示收集来的模型、资料开课,创设“在玩儿中学语文”的学习氛围。
二、紧扣词句,突出语文特色
不少教师在教授说明文时过于偏重文章中所介绍的自然知识,使说明文的教学很容易与自然课混为一谈,使之不像是语文课。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格外强调突出语文课的学科性特点。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就是以“字、词、句、篇、点”“听、说、读、写”为训练重点,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与“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的对比,使学生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严谨性,进而体会说明性文章在语气表达上的特点。
三、适度拓展,课内课外相结合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使课堂教学由有效上升至高效,我精心设计课后思考题“我是小小生物学家”。由此,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了课外,不但使课堂的教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外交流的过程中也更加理解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
四、读写结合,增强表达能力
本课的读写结合我由两点展开:表格的填写旨在训练学生的整合概括能力,从重点句中自己总结方法找出说明的角度及说明的方法;再通过整理资料,仿照文章写法写出由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则是对学生表格理解的最好检测。
一、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授们给我们授课的内容有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教师的成长等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写作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市七星去教育局蒋副局长为我们讲授的《建立与新课程相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让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我们的学员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束手束脚的,难以开展不起来”时,蒋局长给我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怕老虎就不养猪了吗?”让我们明白,教改工作并不那么平坦和顺利,我们作为一线骨干老师,担负的使命更为艰巨;蒋局长叫我们在教学上不要过分地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他说,考试成绩并不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成绩,在新课程理论引领下,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上要学会“不打吊马桩,不放栏栅羊”,要让学生朝着自己的个性发展下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枬讲的《教师成长与教师发展》,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自我提升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才能使我们在教学这个职业上快速地成长;市区教研室、特级教师彭红老师为我们讲《面向生活的小学语文教学》,让我们明白,教学不要忽视生活,要我们面向孩子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课堂上还原儿童的本分;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秋教授的《语文课程改革呼唤经典文化的回归》,让我们走进历代书法大家和历代帝黄的书法世界里,感受国学的魅力;年过七旬的黄麟生老老师为我们妙趣横生地讲《小学作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他的教学里,我们又当了一回小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
在实训基地听四位导师的课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听了四位导师的课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了低中高年级各年段的教学特点。导师们在教学上采用了多种的学习方式,激烈的竞赛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廖黎莺老师对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组织教学,让我们深深明白“磨刀布误砍柴工”的道理;三年级的王微老师夯实的教学基本功更令我们赞叹不已;五年级的高婉琳激情地阅读教学让我们置身其中;六年级苏力勤老师的作文教学,让我们明白作文离不开生活实践……
在民主小学的一个多星期的实训中,我们感受到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学生在这样优秀的老师指引下全面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收获
1、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以对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审视和剖析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对学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有了一个更新更高的理解。
2、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我的理论层次,提高了学科专业水平和能力。
本次的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渗透着导师们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对于提高我们学科理论的水平和学科专业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实训基地的导师王微老师严谨治学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折服,以她多年的研究给我们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梳理,使我在字理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次学习的查缺补漏,让我知道的自己往后的学习方向,感受到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知识功底的紧迫性。
3、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反思能力。
民主路小学教研活动的诊断课,使全体语文老师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中快速地成长起来,有效地促进了老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也使自身学到教学方法与技能。
当今教师在校本教学研讨活动中,往往评课时,喜欢以“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忽视了语言训练不扎实缺陷,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语文教学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脱离了语文教学之根本。为此我觉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的有效的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保证了学生读的质量,使学生更好的得到语言文字功底的扎实训练。故此,本文针对“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导读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引起与作者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吹泡泡》一课,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同学们,冰心奶奶小的时候也喜欢吹肥皂泡,她吹泡泡可厉害呢,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你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于是老师直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示范性导读
课堂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帮助把握感情基调,促进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小学课本中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再如教材中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染力。
三、角色扮演导读
如小学教材第六册中《翠鸟》一课,可采用角色体会法,使所用的素材活起来,师生扮演不同角色:学生们扮演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充当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一来,多读便不再是教学环节的要求,而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最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接受我的造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针对练习导读
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形式,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通过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在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懂课文练习: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等。再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冷了,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师生互评导读
课堂其实就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的平台,读书必须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更能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使学习主体优势互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阅读时不会走入误区。再经过教师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关键词】习作;兴趣;阅读;真情实感;提高
1 挖潜“课内”阅读,拓展随堂作文
课堂上以课本内容为主线,在学生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习作训练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根据课本中的人文、文学知识进行适当的阅读延伸、想象、仿写。这也是小学生习作的基础之一,仿写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从仿中播下习作的种子。如学习了《珍珠鸟》、《我们家的猫》,随后练写《我家的xx》《可爱的xx》等;让学生把在家观察小狗、猫、金鱼、猪、貂等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抓住动物外形、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等来写;学生写到:“……我每天放学回家,小狗总是摇头摆尾迎接我,学习了《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可续写,通过想象,学生写出了多种想象……。同时挖掘文中感人至深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爱国、感恩洗礼,通过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久而久之习作思路就会飞扬、情感就会激活,也拓宽了学生的习作范围,孩子们对社会、历史、人文思想的感受和体验,就自然流露出来,真情实感也就表达出来了。
2 用心“阅读“生活 ,刻画生活作文
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是新课改要求,学生只有通过深入生活、用心感受、独立思考,才能写好“生活作文”,写好“生活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养成观察的习惯,并且要细致、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对周围的一切要多长“心眼”,其次应教会学生善于感受生活。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只有把外在事物与内在感情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生活,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有了材料,又有了真切感受,作文就不会枯燥无味了。日常教学中,我让学生留心生活中食品盒、酒盒、日用品的说明书,广告牌、广告语。从中体味其中措辞、含义;当学生参加或观看劳动时,把劳动的经过、结果写出来;长辈有过生日的把过程、感受写出来,即向生活学习语言,向劳动学习词汇,在实践中学习说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交流、交际水平。
通过生活中细研其中文字,品之趣味,寻找优、缺点,总结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积累文字、运用文字的能力,学生沉浸于其中,乐此不疲,文章也就鲜活起来。
3 注重阅读积累 沉淀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维,在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在多年教学中,坚持每周两节阅读课,周末鼓励学生到社区阅览室读各种书籍。每个学生一学期大都读四十多本课外读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写作技巧,读到很多经典动听的语句和段落,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自己的东西,学生们有了诸如“跌倒了爬起来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能管住自己才有出息”等一系列感悟,认知水平也迅速提高。学生也能够结合自己的思想、所处的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意识写出优秀的作文。
4 加强小组合作
每次作文,先在各小组内交流、互相批阅,选出优秀作文,交给老师进行批阅,我把每组的优秀作文圈点后让学生在讲台上读自己的“佳作”。每读完一个同学的作文,让学生起来“点评”好在什么地方,随后老师“点评”,找出写的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分析开头、过程、语言、结尾等,把文中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学生们都认真听、评、改,优秀小作者都会受到鼓励,其他同学受到鼓舞,并把“佳作”张贴于教室的习作园地,这样比读阅大量的《作文选》效果还好,学生的写作趣味盎然,争先恐后参加作文合作。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并扎实训练作文综合素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习作水平。正确认识作文教学内涵,优化并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环境,教学中把课本、养自然、生活、社会等资源联系在一起,扩大知识面,构建活泼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沉淀诸多习作素养,写出的作文就能枝叶茂盛,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我所任教班级的习作水平明显提高,有多人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他(她)们不仅热爱作文且爱好语文学科,他(她)们升入初中后习作水平大部分优秀,并因成绩优秀而承担广播、办报、征文等诸多任务。多名升入初、高中的学生反馈到:老师,我的作文水平在班里是优秀的,学习语文也感到很快乐。
参考文献
[1] 曹林芳.小学语文教学习作探讨【J】;新课程(中)2011年03期.
本文从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所发挥作用的举例阐述,来说明充分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辅助阅读课堂教学,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兴趣;情境;重难点;巩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整合的基本要求是要使教师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软件。
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呢?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就是要学生凭借书面语言,做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识其人,如经其事;还要能够通其心,感其性,明其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灵只有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充分发挥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辅助阅读课堂教学,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已有软件,精心设计出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声、光、形、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画》一文,教师可利用电脑,将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放录音,让学生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自主理解课文所写内容,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教材形象生动,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特定的整体情境,其中又包含一个连一个的局部情境。针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理论,教师应先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情境的基调:或欢乐或悲伤,或喜爱或憎恶,或似"小桥流水"舒缓细腻,或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进而制作、选用恰当的多媒体,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内心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的是1976年首都各届人民自发地送别的真实情景,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时间跨度大,难以理解课文本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若在导入新课时代,让学生观看影片《》的录像片段,接着播放沉痛的哀乐,教师再包含激情地叙述人们等、望、追灵车的感人场面。学生便能感受了解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三、突破难点
难点往往有是课文的重点,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才更能激发学生在课堂这个训练场上,积极思考,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将力。多媒体利用形、色、声、光、动感的优势,可以变小(大)为大(小),变虚(实)为实(虚),变繁(简)为简(繁),变静(动)为动(静),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难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老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1)录像初步感知威尼斯城(包括小艇在内)的各种风光。(2)看配有课文朗读的录像。思考:威尼斯有多种绮丽的风光,作者为什么选小艇写?是小艇的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自悟出小艇的三大特点:样子独特,船夫技术高,小艇作用大。
学习课文第2、3节,继续落实训练重点、难点,教师可这样设计:(1)听录音,默读,理解作者抓住了小艇样子的哪些特点。(2)出示文字灯片,比较句子,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抓特点的独到之处。(3)运用电脑演示小艇模型,指导有感情地复述。(4)录像再现乘艇打招呼的情境,领会乘坐小艇"有说不完的乐趣"。
四、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多媒体的出现,可以把相关的知识设计成课件,把形象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注意课文的内在联系 ,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课文有比较完整的、深入地理解。
如,读完《弯弯的月儿》,可以用灯片出示一组填空,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1)弯弯的月儿( )。
(2)我在( )只看见( )。
五、迁移创新
一、充分做好实习的各种前期准备工作
为使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系里成立了领导小组,梁卡琳主任担任组长,教学副主任朱明秋负责主要具体事务。年9月,由朱副主任主持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了相关事宜,9月26日进行实习动员,要求学生考虑实习方向(语文教育、新闻与宣传、办公事务与行政管理)、实习方式(跟班实习还是自主实习)并尝试自找实习点。11月底,选择各种实习方向、实习方式的学生人数已基本确定,跟班进行语文教育实习的学生12月初就已配好实习指导老师、找好了大的实习点;指导老师也已将实习篇目分给学生,让他们在假期备课、写教案,开学后进行了两周的试讲工作。系里要求每个指导老师要将所指导学生的每一节正课至少听一次,并给他指出优缺点同时做好听课记录。对于集中非教育实习的学生由系里统一安排到桂林市电视台进行实习,由原班主任进行实习监控。自主实习的学生在上学期末离校前系里已将有关规定及相关表格发放到每人手中。他们的实习工作也由原班主任进行监控。由于通过邮箱或QQ或短信。此外,他们积极主动对实习生进行两到三次的追踪回访:第一次是在实习生刚开始实习时,与实习生本人或其家长联系,了解他们落实实习单位的情况和是否开始实习;第二次是两三周后与实习生本人联系,了解他们实习的内容,及时为实习生排忧解难,指导其工作实习。第三次与实习生单位的联系人交流,了解实习生全面的工作情况和收获,以便反馈我系培养人才的得失。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一步备课,调整修改教案,反复试教直到指导老师满意签字为止。同时开始了班主任的实习工作,几天后即全面承担起班级日常管理任务,虚心向原班主任请教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勤下班,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体现了很强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思想教育工作能力,他们还根据所在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课内外文艺活动、主题班会等,有些实习组在周末还组织了学雷锋义务劳动。等等。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得到实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二)集中非教育实习
冯志华、李莎鸥、许萍、邝少林4位学生参加系集中的非教育实习,由系党总支书记聂增荣安排到桂林电视台实习,各班班主任做实习监控教师,经常了解他们的实习情况,指导他的实习。
(三)自主实习
自主实习的类型有自主教育实习和自主非教育实习,实习监控老师也是由各班班主任担任,实习监控老师通过电话、邮箱、QQ的方式监控、了解、指导自主非师范实习生的实习,自主实习生离校前,各实习监控老师都对学生做了全面调查,包括了解他们的联系方式(本人电话、QQ、邮箱),家庭的联系电话,实习方向,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及实习单位的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并且把这些情况汇总成一览表,便于联系沟通。这些实习生基本上是分散在广西区内各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实习,教育实习以初中实习为主。非教育实习的分别到政府机关、公安局、电视台、各公司进行办公事务和新闻实习。根据中文系实习计划的安排,各实习监控老师都要求自主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主动向他们汇报实习的进程四次,汇报方式既有电话汇报,也有通过邮箱或QQ或短信。此外,他们积极主动对实习生进行两到三次的追踪回访:第一次是在实习生刚开始实习时,与实习生本人或其家长联系,了解他们落实实习单位的情况和是否开始实习;第二次是两三周后与实习生本人联系,了解他们实习的内容,及时为实习生排忧解难,指导其工作实习。第三次与实习生单位的联系人交流,了解实习生全面的工作情况和收获,以便反馈我系培养人才的得失。实习期间,尽管区评迫在眉睫,但系领导还是抽空巡视了一些实习点,并专门召开了一次自主实习监控教师工作汇报会,了解相关情况。
三、实结阶段
实习生返校后,实习带队老师、监控老师以及全体实习生认真做实习鉴定、实结工作,填写实习调查表,并在班里开展了实结报告会,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的收获和成绩
此次实习,学生都能严格遵守本校本系的实习纪律,并自觉遵守实习学校(单位)的规章制度,以认真努力的态度对待实习工作,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其中,集中进行语文教育实习的学生收获比较明显: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了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基本技能,学到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能够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能虚心向原班主任请教,了解班级情况,全面承担起班级的日常管理事务,工作细致周到,态度认真负责,并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扎实的教育理论较单一机械,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有障碍,总是套路化的解读,缺乏鲜活感受,这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关。关于备课和教学观念、方法的问题,建议教学法课(或教学艺术论课)多促进学生改变。机械唯物论的作品理解,则请全系文学课、文艺理论课督促学生改变。
我们还要增加见习、实训时间,为学生实习做更多的铺垫。而且做得很成功,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对学生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极大锻炼!他们通过实习,一定比跟带队老师实习的同学得到更多的收获,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这种“自主集体实习”还有利于把老师从繁重的实习工作中解放出来,也利于处理超课时量太多的问题。另外,大量的老师下去带队实习,许多课堂空着,校内学生闲着,容易出事情。带队老师实习回来后,从早到晚争着赶着补课,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会收到影响。系里以后会适当采用这种“自主集体实习”的方式,并且更大比例地考虑个体的自主实习,这对学生找工作更加有利,干得好还有可能留下在实习单位工作。集中在桂林电视台实习的学生收获也比较明显:每个学生都参与制作播出了新闻,其中邝少林参与制作播出的新闻有四十余条。实习结束后,他和两位同学还受邀继续留在电视台实习,直至毕业。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三)对接用人要求,实施个性教学深入了解学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施个性教学,完善质量监控。由学生自主成立专门的素质修炼中心,下设各专项技能训练小组,必修项目包括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综合教学技能等,在专业阅读、写作与创新、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等选修项目中可任选二项,由学生自行制定修炼计划,自主在课堂学习、实践环节、社团活动和个人课余时间内开展修炼,老师充当项目教练,为学生咨询与服务。出台素质修炼手册,规定修炼目标、前期准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并附测评标准,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达标考核办法。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素质修炼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交流技能修炼中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起步作文;兴趣;指导
作文是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能力是最重要的语言能力之一。低年级是作文的起始阶段,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搞得是否成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一进校门就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作文起步训练。
一、扎实训练,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汉语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教学内容与作文起步教学的内在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训练形式,使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教学为作文起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1拼音起步。
写话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就开始。学了汉语拼音,掌握了一定量的音节词之后,可先让学生学习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如学了“木”字,可让学生给“木”找朋友,并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再写下来。比一比,看谁把句子写长、写好。当学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可采用汉字夹拼音的方法学习写话,如:用上两三个词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汉语拼音和生字词,还能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图画引导。
喜爱图画是儿童的一大特点。看图说、写是早期作文的主要训练形式。采用“演图法”把观察生活和观察图画联系起来,培养观察生活收集作文材料的能力;采用“拟题法”训练审题能力;采用“减图法”训练说、写连贯语句;采用“增图法”培养选材能力。
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常常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有很多他们感到新鲜的事物,并且喜欢问个为什么。然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的限制,不能用文字抒发感受,因此“又画又写”是早期作文训练又一有效的训练法。画喜欢的景物,画高兴的事儿,画难忘的活动,画美好的遐想,……画完后,在图下写一句拼音夹汉字的话,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自身的感受,图文并茂,童趣四溢。
小朋友喜欢自己拼出或画出一些小动物,他们能利用自己听到、看到的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图案拼画得栩栩如生:小猴子、小乌龟、小青蛙、小白兔……我运用他们平时对这些小动物形象的了解,让他们加上自己的想象,编个小故事。小朋友这时来了劲,一个个议论纷纷。
经过启发、引导、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出现了:《小猴子骑车》、《蘑菇伞》、《新龟兔赛跑》……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的海洋中。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许多课文插图形象、生动,除了辅助了解课文之外,也是绝好的说话、写话材料。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挑选那些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的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可以是填充式的,如学了《春雨的色彩》一文后,让学生看着插图仿写:()说:“春雨是()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上,()就()了。春雨洒在()上,()也()了。”也可以是仿写式的,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边上配了几幅富有童趣的插图,描写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教师可在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品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挑选其中的一幅图画,把图意写下来,不求生动具体,只要学生能把话写完整,写得通顺连贯,别人能够看懂即可。这样的训练,由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模式,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然易以动笔,有话可说。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使他们都乐于进行仿写,写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3以说促写。
低年级学生好说好动,因而,我总是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例如:爱看什么动画片,讲给大家听听;爱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昨天晚上吃什么好吃的;你的8岁生日打算怎么过……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说话的源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大胆说话及写话的途径。还可让学生自由说、比赛说他们感兴趣的、符合他们兴趣特点的题目。另外,针对学校开展的“九九”重阳节、“三八”妇女节活动引导学生讨论:节日快到了,你打算怎么做;当你做了这件事后,观察长辈们的表现怎么样;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等。并分两次写下来。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写起来轻松、愉快。
1.4玩中学写。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能在起步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孩子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他们定会乐于说写。例如:结合春游活动,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夏天观察雷雨的景象;秋天赏、看落叶;冬天观雪景、打雪仗……组织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最佳小主持等活动,举行词语接龙、看图接力、编童话接力等竞赛。还可以“做做、说说、写写”,让孩子们折纸拼物,做小手工……如进行“我捏хх”说写训练:要求孩子们用橡皮泥捏最喜欢的东西,然后上台介绍捏的过程,最后写话,要求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
小学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往往是从观察训练起步的。因而,结合学校开展的“盆栽蔬菜”活动,让孩子们在亲手培育蔬菜的同时细心观察生长过程,写下观察日记,一两句也可以,能够多写几句就更棒了。学生一个个欣然动笔。
二、注重讲评,激发热情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同时会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因此,注重讲评,激发其作文热情是十分重要的。早期作文训练,应坚持鼓励的原则,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如作业采用“红花与五角星”批阅法:一处词句用得好,就在下边标上嘉奖号,并写上鼓励性的话。每一处得一个五角星,五个五角星奖一朵小红花。每周总结一次,看谁的小红花多。对于好的段落或日记,常常让孩子们上台朗读,并随时贴在墙报上进行展示。写得较出色的作文,指导他们反复修改后向校广播站或报社投稿。
在作文课上,被老师表扬,作文被老师评奖、朗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自信、自持的信念,促成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积累词句,培养恒心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做到多读熟记。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手熟才能生巧。”久而久之,才能文思如泉,笔走如神。
一、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教育发展
1、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新通过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省级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学城总体规划方案招标确定,首期规划5600亩土地的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化工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到5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大、天津大学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在我市设立;武进电大升格为**电大武进学院;**石油化工学院二级学院——怀德学院成立。上半年,全市共组织15297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7314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武进罗溪、夏溪、金坛白塔、溧阳天目湖等4个“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建成;完成各类成人培训23.6万人次,化补习近1000人。中新合儿坊幼儿学苑、新创国际电脑学院**培训中心相继筹建,4所学校新获聘外资格(使全市达到27所),1所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具有接受国外中小学生来校就读资格。
2、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列为市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市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峻工;新村配套学校**市勤业中学完成建设,各项搬迁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等主体建筑基本竣工;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天宁解放路小学扩建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溧阳上兴中学、上黄中学、周城小学、大溪中学、社渚中学、新北区龙虎中心小学等危房改造全面启动。
3、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新一轮教育布局规划。全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公布后,我们及时召开天宁—钟楼区、武进—新北区教育工作衔接协调会,积极帮助解决教育工作移交、对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推进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全面部署大市范围内的教育布局规划工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努力构建全市教育合理布局。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上半年新增校园网17个(使全市达到49个)、简易校园网40个(使全市达到121个),完成**教育网改版,使其每月点击数超过了1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教科所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钟楼教育”、“溧阳教育”、“新北教育”网站先后开通。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4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全市9336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已全部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组织26万人参加“**教育网站杯”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比赛、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比赛,我市《长城的历史作用》等网络课件获国家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比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5、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上半年,各类考试较为集中,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推进教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市区“小升初”、中考中招工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工作;全市45312名初中学生顺利通过升学体育、文化考试;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早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高热”,并保证中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今年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办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了全市11所省重点高中。另外,上半年,我们还认真组织了初、高中各学科结业考试,高三一模、二模考试及分析研讨会,初、高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工作等等。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2000余名课改实验教师,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000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职业学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大兴教育教学科研面向中小学校,公开招聘了市级兼职教研员26名,壮大教科研队伍;在确认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新设立341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通过审核,确定省常中等28所学校为首批**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会”、“**市初中毕业生与升学考试暨小学毕业考试研讨会”、“**市省级实验小学第二届群体研究协进会”等。我市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在当前高考模式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我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又创佳绩,**省**高级中学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的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市区平均总分三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加强职校教学模式、实训模式研究,职校生中级工达级率达99.1%,**年初步就业率95.3%。组织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等均居全省前列,单招升学人数占毕业生人数比例达25.6%。
3、大力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并为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作好充分准备。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开展6·26禁毒征文比赛;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政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理论公开课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成立“大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溧阳市创立了“希望之星”助学奖励基金,做好帮困助学工作,上半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对1500多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近137万元;举行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生捐款近60万元。4.推进中小学特色教育**年上半年,我们成功承办了全省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召开全市“实施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总结表彰大会,举办市17届“育苗杯”田径比赛、“世纪印象”**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首届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论坛活动、首届中学生英语口语节目电视大赛、中小学素质教育案例评选、职校学生“五项技能”竞赛等等。组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协会,认真制订“**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方案”,全面启动“科技节”各项筹备工作。组织**地区“全国初中物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省初中化学”、“**省高中化学”、“**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应用竞赛”、**省1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均取得了领先的竞赛成绩。在全国“小海鸥”杯职校生作文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走向社会”作文大赛中,我市均获组织奖。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田家炳中学获“学校团体奖”(全省共20名)和“优秀科技活动奖”一等奖(全省共11名)。
三、努力构建学习型系统,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1、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成立“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以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全面开展公务员、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在全市各“学习日”都认真组织全系统教职工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等等。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订发《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10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直属单位“好班子”达到36个(占总单位数的8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上半年,举办6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222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钟楼区组织了第四届校长教育教学公开研讨活动;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长助理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150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业务水平;制订《**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完善“**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机制,逐步推进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启动2005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制;举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市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做好新师资招聘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13位特级教师候选人,100%获得了通过。参加全国和省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教师共获全国一等奖3名,省级一等奖12名。
四、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1、切实推进依法治教。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2.8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47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2、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召开**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工作检查等等,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策略到行动,我们所希冀的素质教育仍难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安身立命。要么是符号式的活动呈现,要么是摆设性的门面装点,素质教育的根脉因脱离“课程”土壤而飘浮。尤其是课堂,素质教育效果不显,持续改革乏力。
故此,我们对可控的区域改革小环境及其作为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区域教育管理内部力量的配合不协调。过去,课程改革被窄化为课堂改革,在实践引领和指导上有教研部门单打独斗的倾向,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因“插不上手”而逐渐放弃作为。
反思二:上下、内外沟通和支持力量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主动寻求相关高校专家与研究部门的智力支持不够;改革初始“请进派出”的开放门户在中期之后逐渐关闭,改革跟着感觉走”,探索的步子明显放慢。
反思三:国家、地方、学校等三级课程关系处理不协调。管理和实践层面的课程意识不强,课程理解不力,地、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缺乏主动作为,个性特色彰显不够,物力、精力、智力投入较之国家课程的实施反差巨大。课程实施“见木不见林”,”教材即课程“的意识影响了课程的整体观照与实施。
反躬自省,上述三个“不协调”,是因为区域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构架和“顶层设计”,进而导致区域改革生态失衡,整体实践优势不足,学校创造个性不显,教师群体经验不亮。
如何以历史的节点为起点,重振改革精神,走出课改迷雾,将区域课改引向深入?我们通过自找问题,征求意见,寻求专家智力支持,找到“一体两翼三突破”这条深化课改之路。
“一体”,指课程本体。“两翼”,指课堂改革和评价改革。“三突破”,指学校特色构建、学生社团组建、教育国际交流。一体两翼三突破,是针对区域课改生态失衡的顶层设计,其取向是:通过课程、课堂、评价改革和特色发展的整体布局,解决三个不协调,促进区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一、强化课程“本体”,为素质教育安身立命
一个区域的素质教育推进,需要以统整的思维设计和建设课程。在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与学校自主选择、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和“生活实践性课程”等一体化的课程实施中,或显或隐地植入素质教育因子,彰显素质教育特质,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因课程改革深化与实践优化而具有实感、实效和底气。
(一)针对课程实施失衡的课程管理与建设
2010年,国家颁布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提出了六个改革目标,其中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一体的课程组合结构和课程管理体制。这无疑是课程改革中一大突破与创新。郫县,作为全国38个课改实验区之一,在三级课程的实施上做出了响应。课改前期,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实践探索而在理念更新和行为转变上效果明显,引起区域之外同行关注。但是,对于地方课程实施,学校课程建设却步伐疲软,顾不上也来不及对其深入研究和探索,造成区域内两类课程实施进展慢,亮点少。随着改革的深化和难点问题相继出现,以及管理与实践层面的改革中期疲惫,先前的喜人态势逐渐减弱,出现整体性的改革困乏和局部性的改革“回潮”。突出的表征是,为应考而随意拔高课程标准要求;使用“阴阳课表”,挤占非语数学科课程;小学教学初中化;一些学校只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工作绩效,学生负担依然很重……《纲要》所提出的目标任务落不到实处,课改之路罩上迷雾,素质教育遭遇阻力。
上述现象,所暴露的是学校层面的课程理解、领导与执行力的缺失,折射的却是区域课程管理力的弱化。基于反思,我们认识到改变现状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增强课程管理力,通过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强力作为引导学校提高课程理解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促进教师的课程实施力。首先,我们理清素质教育与课程的关系,认识到素质教育只有依托课程的规范、科学、有效的实施,才能在名份和实质上拥有属于自身的尊严、地位和权力,才能彰显其育人、树人的价值。
为此,我们强化课程本体意识,强化课程管理、指导与服务职能,引导学校深入理解课程价值和目标,明确课程实施权责,落实课程实施行为,增强课程执行力和课程实施的领导力。
我们的基本思路和取向是:以统整的思维进行课程管理,在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与学校自主选择与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和“生活实践性课程”等一体化的课程形态中,或隐或显地植入素质教育因子,彰显素质教育特质,使素质教育推进有实体、实感、实效,使课程改革走向见“木”见“林”的旅程。
首先,我们制定了《区域课程实施计划制订的指导方案》。方案中强化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应以德、智、体、美、劳作为素质培养的基本落脚点。提出在区域课程设置上要提供至少提供给学生五种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并依据这五种经历,整体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生活实践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也即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包含地方课程与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它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或者外聘专业人员在校内开展实施。生活实践性课程,指借助社会、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加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以校外活动为主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探究精神,其指向明确,倡导学生人人参与。主要是由学生、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高校等联合开展实施。
针对三类课程的实施,我县从教育局到学校,分层构建并完善三类课程的管理评价机制,以保证三类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2011年,郫县教育局素质教育推进小组把“课程本体”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头工作。通过“培训转变课程观念——探索制定课程计划——专家审定课程计划——修改完善课程计划——相互交流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框架结构图”等一些列活动促进学校对课程的理解、执行和自主实施。目前,我县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这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全面实施的良态初显
团结学校以“双轨并行,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以培养“合格+特长”的“人”为追求,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下图:
面对32门课程开设的压力与困难,学校提出了“一室多能、灵动设班;师生走读、面向全体;整合力量、系统推进;打造精品,走向国际;有效评价、引领导向”的管理办法。除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基础课程外,还不断研发和完善校本课程,整合科研力量,尝试践行农村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编撰完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日语校本教材,期望通过这一语言工具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学会小眼睛看大世界。
“多元课程的构建,让学生学习‘场’的半径成倍扩大,让老师的身手得以彰显,让学校和师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多元课程构建实施以来,学生各种素质与能力不断增强,各项比赛的捷报纷沓而至。最让人欣慰的是,基础课程8门学科的成绩并没有先前想象中的‘滑坡’与‘脱轨’,教学质量呈总体上升趋势。这彻底消除了当初课程构建时的疑虑,坚定了学校‘多元课程多元发展’的信念。2012年11月,学校被教育局推荐为‘成都市首批优质学校’参评学校,这是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团结学校任建华校长兴奋地说。
竹瓦小学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艺(泥)塑人生,和乐成长”构建“和乐三色课程”学校课程规划体系。红色课程为理想课程,包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生命生活与安全、专项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黄色课程为灵动课程,包含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以及学校的自主拓展的艺体内课程等。蓝色课程为智慧课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以及该学科相关的拓展课程。同时,把拓展课程中的“泥塑”又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孩子不只塑造实实在在的“泥人”,还要塑造品行高尚的“生活人”。
与前两所学校一样,全县所有小学都有着凝聚着自己办学理念的课程。如郫县实验学校“多彩谐合”课程;新民场小学“差异发展,花样人生”课程;何家场小学的“生命·生态”课程;犀浦实验校的“灵动多样,润育精彩”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关注办学理念在课程中的落脚,更加关注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
唐元小学校长彭训武在一年多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感触颇深,他说:“学校研制自己的课程规划,一是可以保证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适合学生不同基础和需要的样本课程,体现学校个性化的办学追求与特色。同时,能唤起教师课程建设的主体意识。过去教师都认为课程是遥远的,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只是执行者。原来一说到校本课程,老师们都会摇头,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该上的课上好就不错了。但现在,老师们都清楚学校规划的课程体系,认识到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因此,老师们根据学校提出的‘做个合格小公民’办学理念,自发开设了‘我是生活小能手’‘我是小律师’两门学校特色课程。”
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与实践,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校自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以来,拓展性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变化。从学生的兴趣来看:每到周五,学生便欢呼雀跃,来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学生社团。从学生表现来看:以前比较腼腆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像蚊子叫一样,脸涨得通红,而现在能用响亮的声音和老师交流;各班的小主持人在主持升旗仪式时,走台自信、大方,有范儿多了;孩子们在集会场合讲话时声音不抖了,眼里有了听众;学校有庆祝活动时,有更多的学生敢于上台表演了。”群力学校的黄忠云副校长如是说。
学校对课程的再规划、再设计和全实施所带来的初步成效,为我们增添了几分亲近与触摸课程文化的踏实感,并进一步确认了课程整合性构建与实施的实践价值。
价值一:增强学校和教师对课程价值内涵和课程内容的理解,形成对“课程”的整体感知;促进学校认识课程实施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关系,建立课程实施与管理的“顶层设计”意识,增强课程全面实施的主动性,摆脱被动的和“见木不见林”的课程执行状态。
价值二: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做好心理准备和奠定实践基础;激发课程执行主体个性化、创造性地实施“三级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课程本体”理念下的课程整合性构建与实施,带来的是变单一、平面的课程理解为丰富多维的课程实践,使素质教育因名正言顺的“课程”敝怀而拥有安身立命之所。
二、构建课堂与评价改革“两翼”为生命发展壮行
助力素质教育的“课程母体”飞行,需要课堂改革、评价改革的“两翼”合力:聚焦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探索,走出一条帮助儿童心灵愉悦栖居,促进儿童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提升的“能力学堂”之路;着力于“新优质”学校评价和“新素质”学生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调适教育评价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排减课程改革深化和素质教育推进的障碍。
(一)以“能力学堂”取代“知识课堂”
1.确立促进学生“优学、会学、乐学”的能力培养的思想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唯有以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培养为重点,改进与优化日常教育生态环境,以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促进儿童生命、心智和人格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触摸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基于此认识,我们结合区域教育的环境条件、办学基础、前期经验和现实追求,确立了促进“优学、会学、乐学”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基于课堂改革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方案”拟定完成。从教研培训中心到学校,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讲座、教研活动等形式,使教师领会构建能力学堂的价值取向、内涵和目标任务,促进教师对“能力学堂”的内心认同和实践意愿。
2.开辟“能力学堂”构建的两条路径
从两条路径构建“能力学堂”,其一是一般性(普适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具备的各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二是学科能力培养,主要指各学科中各专项能力的培养。对两种能力的培养,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各有侧重地在教学活动中扎实进行。
目前,我县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的学生一般性能力培养是“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校为主关注的有“小组合作能力”“通过预习习惯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等等。
由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牵头的各学科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例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数学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表达能力培养研究等等。共同的目标是对各学科能力的内涵、内容及不同年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和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界定,形成操作性强的指导与实施方案。
基本的策略是分学科拟定能力解读方案,搭建起“能力树”,并通过运用而理性、智慧地构建“能力学堂”。
以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为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借鉴国内外有关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成果,以成都市每学年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监测指数为参考,初步确定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提取、建构与概括表述能力、记忆能力、评价欣赏能力、读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围绕这6大能力,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为蓝本解读编者意图,确定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这6大能力的18个操作点。并以这6大能力18个操作点搭建“阅读能力树”。
再以数学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例:首先是创设“问题情景”的“能力树”。即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方面,主要以三组提问法来搭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
其次是搭建“解决问题”的“能力树”。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形成思想方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理解你的问题能力;第二步,选择一个计划的能力;第三步,尝试你的计划能力;第四步,检查答题正确与否的能力;第五步,反思能力。
3.坚持三点做法,做到四个强化
在探索区域“能力学堂”的构建中,我们始终坚持三点做法:坚持学科能力解读与实践,坚持学科能力检测;坚持学期的单项能力竞赛活动;通过这三点做法,促进教师反思总结,营造研究氛围,调整能力培养策略,搭建学生能力展示平台,促进能力表现与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强化:强化评价导向;强化教师培训;强化教、研整合;强化跨科交流。以四个强化有力促进各校的“能力学堂”构建。
4.以点带面,典型引领,逐步推广
“能力学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典型引路、经验带动。不宜以“齐步走”的方式全面推开。在推行过程中,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某学科上让某些教师进行“能力学堂”的探索实践,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点班级和学科。在能力学堂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教研部门及时做好引领、指导以及发现和梳理经验,组织交流推。这样由点及面,促进区域“能力学堂”的构建。通过初步探索和尝试,我们发现老师的认识和行为正在改变,课堂状态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竹瓦小学吴长英老师在交流中谈到:“我从事语文教学己20多个年头了,在摸、爬、滚、打的教学生涯中,我自认为挺不错,收获了很多经验,教学能力也不断提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可是,自去年开始,我校推出了“从预习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能力学堂”策略,开始时我认为这在中高年级还可行,一、二年级的学生肯定不行。因为,一般说来,低段孩子学习自觉性差,课堂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的能力低,预习对他们来说如同虚设,这不是明显的没事找事做吗?我才不去做那无用功呢。于是你唱你的高调,我走我的路。可是,学校领导是天天讲、周周讲,还进课堂检查。我迫于无奈,只好应付。于是,我就试着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预习。我的要求要简单,只是想做给领导看看。但渐渐地,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不那么拘谨了,回答问题轻松了,我再也不用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大量耗费课堂有限的时间了,我轻松了许多,课堂教学效益也渐渐提高了。一阵暗自惊喜之余,我不又好意思公开承认这就是预习的好处,只好暗地里搞起我班的‘预习’,并抓住‘预习’,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以“双新”评价取代原有评价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可悲地扭曲了教育评价。当评价不能对教育的行为与质效做出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甚至于顽固地充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拦路虎”,教育将陷入精神猥琐、行动无力的困境。为突破评价“瓶颈”对改革的制约?我县开始致力于“新优质”学校评价模式和“新素质”学生评价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试图通过“校”与“生”的评价改革,调适教育内外部在教育认知与行为方面的偏差,减少使素质教育行进中的障碍。
1.做好原有评价和新的评价的衔接的工作。
《郫县教育局小学素质教育学校评价方案(试行)》)和“新优质”学校评价模式需要有一个衔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郫县教育局小学素质教育学校评价方案(试行)》)在实施过程中的利与弊进行大量的调研,传承好的做法,修正不足之处。并参照市教育局颁发的“新优质”学校评价方案,形成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学校评价方案。
2.探索并制定“双新评价”的内容标准
我们正在建立“新优质学校”的评价标准,拟在全县逐步实施“新优质学校”评价,彻底告别把学习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教学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不单看学科检测成绩,因为这已无法反映出学校对孩子关注程度的状况,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所以,我们借鉴上海及成都市对新优质学校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从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习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综合考核教学质量。
制定“新素质”学生评价标准,首先对我县长期使用《综合素质报告册》的情况进行调研,并组织学习有关对学生评价的先进经验,归纳出“新素质”学生评价要素,多方征集意见后,制定出“新素质”学生评价标准。
3.探索“双新”评价的操作办法
在“双新”评价方式的探索上,除坚持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还加强“后续”评价,即对于已认可、认定的但未及时显效的典型做法在一段之后再跟踪评价。对评价所指出的问题与不足,在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再评价,以促进改进。以此充分发挥评价对实践的调控与促进作用。另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社会、社区和家长评价,使评价对象在更多更广的关注、关心中自我调适,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同时,树立“增质性评价”理念,即评价的标准不搞“一刀切”,既依据基本的共性标准,又关注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进度和速度,关注发展的成本投入,即树立“效率评价”的意识。以这样的评价让真做事、做真事的学校不因基础弱和条件差而失去进取的信心。在学生评价中,还依据人的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发展的评价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办法,使学生全体在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在“双新”评价结果的呈现上,从单纯的等级或符号呈现转向等级、符号呈现与优势“点睛”、弱势“支招”的语言描述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以促进评价主体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
在学校评价的操作上,为减少对学校的不断干预和干扰,改变原来由督导室、教育科、教研室、德育办分头对学校所造成的交叉重复评价的办法,将四个科室的评价有机整合,共同制定评价方案,评价重点指向学校的课程规划、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环境等。并在安排的时间内分工合作,实施评价。
三、着力“三突破”,建立素质教育的高起点
通过三个“突破”扎实素质教育“课程母体”启航的支点:构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潜能开发、特长发挥和个性化发展;组建学生社团,提供给学生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的多元发展平台;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拓展教育思想空间与教育视界,吸纳外域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成果,丰富教育智慧,提升办学品质。
(一)创学校特色,促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呼唤个性化办学。办学有无个性,“特色”是重要的观察点之一。但是在对办学“特色”的认识引导上,我们主张无论是学校传统优势项目,还是新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及有趣味的实践性活动及其社区资源的利用等都可固化、优化为“学校特色”,并鼓励将特色做强做亮,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奠定基础。无论怎样的特色取向,我们都主张一定要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特长的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针对过去在“特色”构建中存在的无根基、无目标,无规划的“三无”现象,由县政府督导室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对各校申报的特色项目的背景、目标,特色创建思路、实施措施等进行论证与指导。并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培训和评价总结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学校特色工作的开展,使已有特色的学校特色更亮,使没有特色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特色。
郫县安靖学校凭借蜀绣之乡的环境优势,挖掘特色教育资源。他们曾借助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安靖镇举办的契机,让蜀绣文化文化走进校园。编写了校本教材《蜀绣之香》,开设蜀绣课程,建立蜀绣实训室,为传播蜀绣文化建立稳固的阵地。现在,蜀绣课程又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堂而皇之的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安靖学校由蜀绣特色教育项目实施进入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学校建设。学校利用师生的蜀绣作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现正在筹建蜀绣文化展览室,为师生提供感受蜀绣文化、了解蜀绣文化的场所。并深入挖掘蜀绣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聘请省、市、县的专家指导特色工作开展。2012年10月,杨昌明校长在成都市特色学校建设交流会发言;2012年11月,四川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批准学校成为四川省蜀绣文化传播特色学校;并于2011年12月成功申报了成都市教育科研农村教育专项课题“传承‘蜀绣文化,促进农村学校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研究”。学校的蜀绣文化传承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家长的支持,尤其是丰富了学生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受到学生喜爱。
唐昌崇德学校,由于地处川西历史文化名镇——唐昌镇,学校利用名胜古迹和文人墨客以及著名哲学家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崇德弘文知书习礼”为学校办学理念。五年来,学校以打造“翰墨丹青,香校园”为突破口,以书法教育和读书活动为主要载体,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以“学书、读书”为特色的校园活动模式,以课程为载体,将书法课作为必修课在全校各年级中开设,初步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的校本课程体系,自编自印了校本教材《翰墨飘香》,用于书法课的课堂教学之中。“翰墨飘香”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迄今为止,学校应“翰墨飘香”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老师和学生。在书法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的有18人次,获省市级奖的有40余人,获县级奖的有100余人次。
(二)建学生社团,设多元发展平台
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的多元发展机会与平台。而这种机会与平台的提供有赖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建立。我县的学生社团建设,是在学校引导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组建,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其活动内容与形式分:与两类课程相关联的拓展性实践运用、探索创造性活动(包含艺体类);与社区、社会对接的开放性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只有300多名学生的何家场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资源,按照“我的社团我作主的”原则,组建了阅读、思维、美术、音乐、排球、足球、英语、合唱、京剧、川剧、二胡等20多个学生社团,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选择权和活动自,满足学生的个生化需求。最有特点是学校的京剧、川剧社团。学校通过外聘老师,自培老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四川传统文化丰富和滋润学生心灵。当你走进校园,墙上、展示栏、书画室到处悬挂中学生的作品——各式各样京剧、川剧脸谱。乍眼一看,你真的不相信这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孩子们的作品。
子云学校地处西汉大儒扬雄故里、中国农家旅游发源地——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学校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人文溯源,丛林校园”的设计理念下,着力构建了以“子云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除每周每班开设1-2节“国学课程”,还以“社团(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以“动中练技,静中明理,趣中求知,乐中养德”为目标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利用每周星期二、四下午开展社团(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在1——3年级开设足球、棋类、舞蹈、绘画、剪纸、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信息技术、科技制作、英语组;在4——6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棋类、声乐、鼓号、绘画、十字绣、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组。
郫筒小学,一所县城的百年老校,把学校的社团建设和学校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组建学生社团20多个,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加。学校小记者、思维训练、开放性识字、阅读实践、心智成长乐园、电子琴合奏、奇妙的矿物、anglis天使合唱团、科技创作兴趣小组、排球小游戏、趣味体育、创意DIY俱乐部、健康小课堂、英语秀秀吧、爱车e族都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社团,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培养,学校因此而初的特色。
由学生自主创建的社团,最有利于学生发展。林盛小学的几位学生,对一位大学生“自愿者哥哥”弹吉他的技能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愿向学校申请成立了吉他社团,每周请“自愿者哥哥”来“上课”。在一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吉他社团的11位成员中,有6名学生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学习效果很不错。学校也不断给这11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升旗仪式、学校艺术节中都有他们的表演。据班主任介绍,这些学生的快乐与自信,逐渐地体现在课堂学习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成绩有所提升。
(三)重国际交流,拓教育发展视界
国际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和价值追求是关注生命、发展生命、成全生命,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征。我县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是为拓展教育思想空间和教育视界。依据交流、理解、融合的基本思路,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项目合作促进国际交流(PROGRAMS)
支持中外师生合作交流项目,鼓励学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一年来,郫县教育局先后选派20名中小学、幼儿园行政干部及教师赴英国、美国、新加坡等交流学习,选派30余名学生赴外游学、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外夏令营活动。全县学校校级干部选派到上海、北京等城市参加教育国际化论坛、研讨会的比例达到80%。
郫县教育局与新加坡教育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翠斯科纳教育局结成友好单位,资源共享,人员互访。全县10余所学校与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开展课程共建。
2.以学科教学渗透国际元素(TEACHING)
以城区学校为重点,由英语学科领头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元素。去年全县共引进外籍教师12人,主要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外教”校际覆盖率为22.2%。郫县二中充分利用外语和外教优势,通过课堂互动、课后师生交流等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在中小学非英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强化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各试点学校有计划地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和教法的培训,对非英语教师加强英语培训。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双语”教学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鼓励非英语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中融合国际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生命、环境、信息技术、网络、国际交往、重大国际事件。
3.以校园文化营造国际氛围(CAMPUS)
结合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鼓励各校在校园标识、学生课外活动及社团活动中引入国际理解教育。团结学校成立日语社团,新民场小学举行各国国花认识的课外活动。犀浦实验学校借力高校资源,校地合作,开设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社团。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郫筒小学、郫县实验学校等学校长期开设“英语角”。
4.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CURRICULUM)
(1)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课程(CURRICULUM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犀浦实验外国语学校借鉴深圳宝安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在1—6年级实施《认识世界》的课程,主要让小学生简单了解地球与人类、国际生活与礼仪、世界文化与娱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等,重点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国际视野。在7—9年级实施《理解世界》的课程,主要让学生理解地球人的责任,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文化,前沿的科技,战争与和平,各国关系与国际规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规则意识。中信洪石学校开设国际礼仪课程。三道堰学校开设水环境保护教育的课程。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开设加拿大BC省73教育局远程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借用国外先进教育模式促进教学改革(TEACHING INNOVATION)
郫筒小学借鉴英国课程模式,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试行长短课,还开展心理健康双语课程,承办国家级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小学汉语·英语·汉英双语教学整合研究》,并挂牌“全国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成都市郊区县仅此一所)。团结学校、犀浦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小语种教学模式。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为学生的国际理解、交流、融合提供了多种经历,为区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