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比热容教案

比热容教案

时间:2022-09-25 16:5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热容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比热容教案

第1篇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第2篇

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转贴于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

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物理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初中电学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装饰自己的房间。串、并联知识轻而易举地被理解,电路图整洁美观、横平竖直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家庭电路的零、火线的区分被应用在电器的安装上。

实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促进了物理教学思维的改变,引起了物理教学的进步。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容易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进度的仓促,全国同科类的交流平台缺乏,优秀的资源和成功的方案短缺,实验探究型教学是大范围内推广,在小范围内交流,阻碍了物理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难题,有效地促进了物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应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制作或借鉴相关的实验课件,通过实验步骤的逐步推进,注重知识的汇总,提高实验探究课的效果。学生顺着实验步骤,纠正偏差,理顺过程,总结物理规律。

第4篇

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会逐步过渡到会学、乐学,给予学生自是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的关键。我在多年物理教学中,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群体素质的提高,按“成功教育”三要素:期望―(创设)机会―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尝试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学生最大的自――启发、引导主动学习,内化主动学习,交流主动学习和升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现我谈谈对构建主动学习的课堂的看法。

1.启发、引导主动学习

同样的课,如果学生主动预习了,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准确地把握知识,有的放矢地记忆、思索、归纳、总结,兴奋点就集中于如何查漏补缺、解答疑难问题上。不仅思维容易跟上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跑”到课堂教学的前面,理清思路,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结构,听起课来感到轻松、愉快。既可避免大脑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科学用脑,又可以满足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成功欲,激发主动学习热情。如在“浮力”一节,学生通过预习较集中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钢铁做的船会在水面上行驶,不沉入水中呢?

(2)观察生活中相关现象,你认为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3)通过书上的探究方法,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你知道阿基米德的事迹吗?

备课时,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了研究和准备,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紧扣教学难点,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注意力集中。

教学中要适当让学生谈谈主动学习的体会,交流主动学习的心得,善于用一些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如安培、欧姆、法拉第、爱迪生等著名科学家幼年都因家境困难,中途辍学,后来通过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而载入史册,可见“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

2.内化主动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加强内化是主动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学会归纳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确定学习重点,提出疑难问题,写出简明学习提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多创造让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思考的机会,尽可能自己寻求答案,正确处理主动学习性思维与学习的关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学习了“滑动变阻器”后,我设计这样一些题目: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时,电阻怎样变化?电流怎样变化?进一步拓展,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变化?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不变?怎样变?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电路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了思维能力,还想到滑动变阻器有很多用途,再结合用途的实例,丰富了学生的想象。部分同学想着利用滑动动变阻器做一些实验,自觉探索学习,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复杂的过程,要使学生懂得学习是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责任感,从不同层次向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避免造成学生两极分化。

3.交流主动学习

由于课堂时间和教师精力有限,教师要向每一位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是不现实的。让学生交流主动学习,实行合作学习便能解决这一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异质性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围绕学习目标,展开问题讨论,参加学习竞赛、实验竞技,并以小组在学习中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让学生树立“水涨船高”的集体合作精神。“互帮互学”“官教兵”“兵练兵”使不同学生在各种层次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组内成员间、小组间的三重信息反馈,大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不同角度交流、点拨、矫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步步深入,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在学习“幻灯机放大镜”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当蜡烛从二倍焦距外向凸透镜靠近时,像将怎样变化?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边讨论边回答,教师不给予评价,只是鼓励学生猜想,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性实验,同桌、前后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共同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结论不够全面的学生继续讨论、继续实验,验证已有的实验结论,探索与其他同学相比不够全面的部分实验。直到学生得到凸透镜成放大实像、虚像的条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学习迁移。

另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多创造机会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问一问、谈一谈,营造一种特殊的交流主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4.升华主动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要在交流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升华主动学习。通过说学活动,学生明白了要说服别人赞同自己的见解,自己就要深刻理解,并且要用适当方法启发别人,互相信任,取长补短,从而积极学习,培养自立自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性,增强学习责任感,真正扮演好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