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时间:2022-07-26 07:5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中学英语 教师素质 继续教育 内容 实施方法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还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偏低,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所有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师贯彻到教学中去,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是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与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整体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继续教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真正得以提高。

一、继续教育的内容

内容的选定是实施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前提,必须根据现代英语教育的要求对英语教师的现有素质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精选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理论的教学势必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Britten(1985)指出:师资教育不仅要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对体现在教学实践上的知识、观点、态度和思维方式进行探索。理论的教学不仅能拓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视野,而且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促进其形成研究、思考与探索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包括三个方面:普通的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语言教育教学理论,如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外语教育教学方法,如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性教学法等。

(二)专业性知识和辅知识

语言知识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外语教学,它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知识教学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辅知识包括汉语知识和语言欣赏知识等,对比语言教学是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语言欣赏如文学欣赏、修辞运用等即是必要的教学手段。

(三)教育教学技能与技术

教育教学技能既包括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手段、教师的各种课堂驾驭能力如应激能力等,同时也包括教师的基本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与运用教育教学技术尤其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法

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繁多,覆盖面广,不可能整齐划一,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

(一)自学与考试相结合

从理论上讲,一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语言学理论及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完全可以通过函授和自学的途径来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具体要求,列出参考书目,让教师自定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然后参加统一组织的相关考试,不合格者限期提高或强行参加集体培训,直至合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己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脱产与自学相结合

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统筹兼顾,对教师进行针对实用的长期或短期的脱产培训。另一方面,从专业素质方面来讲,英语教师的某些专业素质尤其是口语素质必须通过脱产学习或集中培训来完成。自学是促使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的主要手段,而必要的脱产培训是提高教师自学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三)校际交流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校际交流与校本培训是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中集实用性和节约性与一体的培训模式,校际交流是指通过校与校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家引领有两层含义,一是请专家亲临授课;二是聘请专家到校听课、评课,具体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同伴互助就是集体研讨,即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通过加强校内的教研活动来进行师资培训。教研组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的听课制度,对教师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二是研讨,研讨分为两个方面:专题研讨和课后研讨。专题研讨是指教研组就某一个专题如教学法、文学欣赏课等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也可聘请有关专家参与,研讨后要求教师写出书面报告,或指定教师根据研讨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上课,将所学东西随即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课后研讨是指听课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对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和行为加以认真的分析与总结,对其优点加以肯定,对其缺点及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最终实现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目的。

自我反思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法,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要求和检查方案,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激励、督促教师形成科学的反思能力,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Stanley(1999)指出,当教师对他的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反思时,他将受益匪浅。同时也应注意到,只有严肃认真地进行反思才能见效(王蔷,2003)。

总之,继续教育是关乎中学英语教学成败的大问题,它需要充分而协调地发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各种继续教育的作用,既要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较为宽裕的时间、一定的经济援助,教师本人更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献身教育的精神,克服困难,自强不息,这样,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Britten,D.Teacher Training in ELT[J].Language Teaching,1985,(18):38-220.

[2]Stanley,C.Learning for think,feel and teach reflectively[A].In Arnold,J.(ed.)Affect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09-124.

[3]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第2篇

为了了解和掌握在校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认识与意见,以及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笔者特进行了问卷调查.

1.1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对“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认识进行的.81.5%的教师认为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促进教学, 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62.3%的教师对于课程、反思型教师、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等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的知识比较熟悉,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理论、隐性课程则比较陌生.为了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方面有:科研能力(71.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51.4%)、学生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和心理知识(50.6%)、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使用(49.4%)、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39.6%).有78.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应对师范生加强说课、模拟课堂训练,增加实习的时间与次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师范生走进小学课堂,亲临教学现场,缩短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1.2对师范生进行的调查25%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作用较大;12%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与教学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63%的师范生认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很好;54%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置不够合理有效;42%的师范生认为教学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渗透不够.可见,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困境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进入新世纪,随着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蓬勃兴起,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淡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界于语文与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有些院校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进行整合,归属于教育学专业;有些院校将其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学科专业课程之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并将其当作点缀课程.教育课程门类单一、教学时间偏少,忽视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受到公共课程挤压,课时一再减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立体发展模式.

2.2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设立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比较晚,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一般情况下,该学科教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但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二是由教育院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担任,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分析得深入而透彻,但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缺少鲜活的课例,理论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但习惯于用实践代替理论,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3]因此,缺少具有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又具备学科专业背景的优良师资.3.3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教学中,缺少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课程培养目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则不够重视;重视知识的获得与经验的积累,忽视广博知识的掌握与个体的整体发展;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忽视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活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新课改教学理念涉及较少,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而淡化教学论部分,所授理论知识空洞,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师范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活动很少,备课、试讲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也很少.没有充分拓宽教学视野和课程空间,很少结合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合作探究等,深化师范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教学实践措施不够扎实有效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很少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扎实的教学技能训练.很少结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使训练,也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与讨论交流,缺乏相应的检查督促手段,教学技能训练、教案设计、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形式,致使教学技能训练不到位,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逻辑性,缺少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了解小学语文的知识结构,搞不清教材中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不会分析教材,照抄教参与教案“.三字一话”基本从教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上的感知,谈不上熟练掌握,有关课件制作更是大多数师范生的知识盲点,难以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实习时间短、方式单一,师范生难以培养起相应的教学素养.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实践上缺乏重视.

3.1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对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忽视对广博的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教育理论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设计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下降.没有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误区二:对掌握知识、获得经验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当前很多师范院校,追求综合化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办学理念,削弱专业课程,弱化专业基础,师范教育边缘化倾向日趋严重.师范性决定了实践性,师范生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而经验的获得与理论知识的指导密切相关,需要实践中的锻炼与积累.然而,师范院校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则重视不够,缺乏实践中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突出实践环节,体现教育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误区三:对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应结合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精讲基本的、适用的理论,结合教学实例,降低师范生接受理论的难度,增补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师范生内化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师范院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盲目的向综合性院校看齐,没有将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的任务落到实处,没有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3.2实践上缺乏重视从实践过程来看,缺乏扎实有效的训练体系,主要表现为:(1)教学实践目标不明确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应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语文课程的现状,关注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学习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掌握从事语文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式,能够选择恰当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没有体现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论部分,应通过分析教学论中呈现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重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中,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以帮助师范生掌握、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链接,基础理论与实用知识的联系,使本课程能够有效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然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组织教学等,没有形成训练制度化,缺少针对性,没有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试讲.忽略对师范生读书的指导,忽略读书能力的训练,解读文本能力较差.缺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能力较差,没有有效地吸纳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实施和评价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没有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引导师范生理解、分析、把握、处理好教材,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

第3篇

【摘 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幼儿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状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现状以及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新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新方法

心理学作为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职学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幼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要重视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教育人才。

一、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发展现状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开展进程较为缓慢,教学模式固化单一,缺乏创新思想的引导,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专业认识,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1.回归教材,整理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教学内容是大众化的,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情况,因材施教,从教材中探索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找到了合适的办法,“把准”了学生“脉搏”,就能做到因人而异,因人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教学。例如,选择近年来较为通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前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考试成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展开基础教学和重难点教学,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进一步提升。同时,深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

2.进行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性与创造性,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与学生的辩论能够更好的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问题设置,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前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随堂检测预习成果,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预习成果展演,对于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小明,六周岁,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心理现象进行讨论,通过互动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很多教师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的数目在3到4最为合适,过少就会使讨论的结果不够全面,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互补型分组,保证最佳的分组状态与教学状态,使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幼儿心理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真实的纪录片,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研究讨论,围绕教学任务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更好地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

4.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必须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学生学习跟徒弟学艺差不多。要想学生“修行靠个人”,还得先须“师傅领进门”,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培训,学习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要求,才能适应当代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轻松把“学生”领进门,学生也才能自觉“修行”。除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意识外,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考核力度,让学生想成长、能成长、不得不成长。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高质量的展开,对于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予以奖励。

总之,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为国家幼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三、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第5篇

论文摘要:教师是高师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人物。根据中介作用理论,我们认为,教师在师范生技能培养中应该充分发挥中介作用,通过指令性、选择性、协作性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开展,英语教育教学对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学者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等不同角度去探讨如何提高英语师范教育质量的问题。但是高师院校教师作为师范教育者,在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教师,尤其是教学法教师,在师范教育过程中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中介者,是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并不了解,因此没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拟以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教学法教师在高师英语师范技能培养中的中介作用,期望能为高师英语师范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中介作用理论与英语教师技能培养的契合

(一)费厄斯坦中介作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中介作用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它认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学习受到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人,如家长和教师的干预和影响。这些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就是中介者。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以色列心理学家、教育家费厄斯坦指出,教师作为中介者和教师仅仅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根本区别在于:(1)教师的中介作用是赋予能力,即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并最终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2)中介作用体现中介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3)中介作用强调学生对教师意图的反馈作用,即学生能够理解学习任务的目的和意义,并愿意去完成学习任务。(4)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自主学习资料,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与学习资料进行互动,最终能够真正自主学习。

    费厄斯坦认为,教师的中介作用有12个特征:(1)现实意义(significance):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明白学习任务对个人及社会的价值。(2)长远意义(purpose beyond the here and now):帮助学生了解某种学习经验的当前意义和长远的意义。(3)共同意图(shared inten-tion):在布置某个学习任务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并让学生也明白自己的意图并对意图做出反馈。(4)胜任感(a sense of competence):使学生感到他们能成功地完成所面对的任务。(5)控制自己的行为(control of own behavior ):帮助学生学会控制和规范自己的学习、思考和行动。(6)确定目标(goal - setting):培养学生确定现实的目标和制订达成目标的计划的能力。(7)挑战( challenge ):使学生产生应对挑战和寻求生活中新挑战的内在需求。(8)变化意识(awareness of changes):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和评价自身变化的能力。(9)积极的态度(a belief in positive out-come):使学生相信即使面对棘手问题,也总能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10)合作共享(sharing ):教会学生善于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11)个性(in-dividuality):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12)归属感(a sense of belonging):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归属于一个团体和一种文化。

    (二)中介作用理论与英语师范技能培养的契合

    教师技能是高师英语师范生职前教育中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人和发展,基础教育外语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变化形式,英语师范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不仅要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相对于语言技能来说,教师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师范生不管是在专业知识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专业技能形成或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费时多,且收效小,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因为对英语教师职业的错误理解以及考研、考级等原因而忽略教师技能培养的现象。因此,在师范技能培养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中介作用,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三、教师在教师技能培养中的中介作用

    (一)让学生明白教师技能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中介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任务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的当前意义和长远意义。换句话说,有效教学建立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上。只有明白了学习任务的目的和价值,学生才会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和动机,并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目前,我国高师英语师范教育还存在重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语言能力发展,轻学科教学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培养的现象。许多学生因此产生不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认为只要把英语专业知识和能力学习好、掌握好,不参加教师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教英语。这种错误认识不仅使自己得不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会阻碍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和提高,甚至会影响到我国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教师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教师技能培养对自己将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职业技能训练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认知和实践并重的学习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还要学习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不断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掌握各项教学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尤其是教师技能的形成,仅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无法达成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主动学习。因此,在师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并根据学习目的和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对其进行监督;通过教学观摩和反复的模拟教学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料,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形成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让学生有胜任感

    中介理论认为,胜任感是学生完成任务的保障。教师技能训练对于一直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的师范生来说,刚开始可能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会对其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高的学习热情。但随着学习的深人开展,他们会发现自己对许多教育教学理论难以深人理解;在观摩优秀教学案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优秀英语教师的能力水平相差很大;在教学实践训练中发现自己常常陷人“实践困境”,既不善于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也不能合理设计并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等。面对这一系列的学习问题,有的同学会产生挫折感,然后慢慢失去学习热情和信心。对此,教师在教师技能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胜任感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要通过实践反思让学生学会认识和评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在分析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进步,并相信自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四)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过程,期间教师需要经常与同事进行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合作精神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英语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还要学会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共享与合作来获得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告诉我们,这种合作精神可以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扬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通过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敢于表达个人思想,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和尊重别人的观点,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四、教师中介作用的呈现方式

    总而言之,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生疏到熟练、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把师范技能的培养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能认知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初始接触英语教学法课程,既无理论知识也无教学经验,因此,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教学实践训练提高对教师技能的认识和掌握。二是技能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后,需要继续进行实践锻炼才能形成独立教学的能力。三是自主提高阶段。学生掌握独立教学的相关技能后,不能只停留在模仿吸收层面上,还要经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获得专业化发展和提高。

    如上所述,教师的中介作用就是赋予能力,就是帮助。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教师的中介作用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教学并掌握独立教学的相关技能和形成自我提高能力。然而,这种帮助不能超越限度,否则,过度帮助会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确定的标准,妨碍自己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帮助。

    (一)指令性方式

    指令性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给指令,学生做,即教师根据自己的有效教学“标准”对师范生的教学进行指导。这种中介方式在教师技能培养的技能认知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在此阶段,师范生们可以说是毫无教学经验可言,对教学理论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他们首先需要教师告诉自己,课堂教学中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觉得心里有底后才会积极地投人到实践训练中。在实践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陷人“实践困境”,教师还应该继续进行指令性指导。比如在新句型呈现教学中,教师如果认为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对新句型的理解和运用,而通过观察发现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这样做,教师就可以建议师范生在呈现新句型前先让学生复习他们已知的相关句型。必要时教师还要进行示范,然后让师范生进行模仿教学。这样,师范生不但知道教学中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够意识到学生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呈现技能的理解。

    (二)选择性方式

    选择性的介人方式主要运用在师范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后的技能发展阶段,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教学能力。这种方式下,教师不再直接告诉师范生该如何教,而是就教学中的某个问题给他们提供多个处理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并陈述理由。以教材使用为例。《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结合教学需要,灵活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在教学训练中,师范生们通常只会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而不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多种教材处理方法进行帮助。例如在设计高中英语教材( sefc) unit 6 good manners课文教学的pre一reading活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1)讨论中国餐桌礼仪,引出西方国家餐桌礼仪;(2)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讨论哪些餐桌行为得体;(3)通过讲故事或学生情景表演让学生感受西方餐桌文化等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活动,并相互陈述理由。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的选择意识及能力,而且能通过与组员的交流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协作性方式

    教师专业技能的自主提高需要师范生发挥更多的自主性。协作性的中介方式提倡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决策,即在教学实践后,教师不对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不是去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而是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活动实施情况等,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比如,在进行交际性练习组织技能训练后,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议。这种中介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而且师生之间思想与经验的平等交流更能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并最终获得师范生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6篇

本人自任骨干教师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始终把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我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素质,我刻苦钻研教材,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求知,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入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是我多年一来一贯坚持的原则。每备一节课都要既备大纲,又备教材,还备学生。有时还要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有时还要请教老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对学生的作业我总是认真细致的批改,连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也不会放过。

在实际工作中,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处处以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在课程改革中,我都努力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且经常和年轻教师交流,在指导他们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XX年1月,申报的课题《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与研究》被批准为莒县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最近我又申报了市小学数学子课题研究项目《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并且担任该课题主要负责人。我不但在教学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而且在教研方面也积极参与,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多次举行公开课培训全镇的教师。

尽管在教育教学这一片天地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今后我将努力实行新课程改革,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成绩。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学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工作总结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第8篇

关键词: 说课 特点 作用

“说课”是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是11年前起源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的一项具有本土性的教学活动。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从内容和性质来看,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也有独到的特点,表现为:

1.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

2.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3.高层次性

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因此,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4.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要讲出自己怎样教,而且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自己应该怎样处理。

5.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人员都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尤其对说课者是最贴切的指导。

二、说课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说课有其独具的风格和特色,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今天有着重要的作用。

1.说课是调动教师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有效措施,是迅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新途径。

说课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1)说教材:说出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编者意图及教材的前后联系。

(2)说教法:讲出自己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和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及其理论根据。

(3)说学法:谈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优秀生积极思维和怎样激发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4)说课堂教学程序:谈怎样正确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说明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除了运用语言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外,还要根据教育教学原则、规律阐明其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使教师从看教参、教案转移到认真学习、钻研教育理论知识上来,从而经常翻阅大量资料,查依据,专心攻读教育理论书籍,逐步养成学习教育理论的习惯,提高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

2.说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说课把个人的备课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强化了教师的备课意识。说课的听众是领导、评委或同行教师,他们教育素养较高,鉴别能力较强,容易发现教师说课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教师不敢掉以轻心,这就促使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阅读教参、教案和教育书刊,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法,加强学法指导,从而逐步掌握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只有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提高备课质量,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精彩无限,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3.开展说课活动,能有效拓展教师教学研究的空间,提高教师的群体能力。

说课活动不但是说课教师个人的独立表演,更是听说者共同参与、内容具体、贴近教学实际的教研活动。“说”发挥了说课者的作用,评议又使教师群体智慧得以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把自己的才智展示在大家面前,评议者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经验的理论依据,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说评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各有所得,优势互补,活跃了教学研究的气氛,促进了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通过说课,锻炼和提高了参与说课评课者所有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4.说课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需要“教”才是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四说”中,我们注意到要侧重学法,因而将学法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同时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说课要求说清学生学习知识是怎样在教师指点与引导下进行的。这就促使教师对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把重心由“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由“学”体现“教”,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的方向的把握、节奏的调控、环境的创设上,变学生“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让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能集“编、导、演、教”于一体的“说课”必将促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发生质的飞跃,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教师的转变,加快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必定会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洪泉.说课的作用.山西教育,1997,(Z1).

[2]郑金洲.说课的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7.

第9篇

1.开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

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非常多,根据同学们喜欢的课程种类,根据各个院校的办学宗旨,可以开发出多种学生自由选择的体育课程。

2.改革教学的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引领着学生积极参加每一项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位置上,更加主动,让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兴趣越来越高。

3.改革教学内容

让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学校是学生迈向社会的阶梯,学生在迈向社会之前,需要对自己所学的体育专业有所了解,让他们对自己有所准备,这样才会有信心。要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锻炼身体,还有在以后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怎么处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需要怎么自救,传输一些预防的措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还有自己的锻炼能力。

4.改善体育教学的测评结果

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还要重要的有意义,让学生觉得体育课不仅仅是体能好的人才能拿到好成绩,技术方面的重量可以轻一些,让学生可以感觉公平些,从而避免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感觉到心凉,从而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这样身体素质和技术方面就可以得到共同的考核和测试,让学生有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专业发展的途径

1.教育部门的一方面

尤其是对老师的培训,对老师的培训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少的,同时理论知识的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鼓励各高等院校参与高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在职的高职教师增强学科和学科外专业知识提供各种机会。通过各种的培训班,讲座等等的方式丰富教师内在知识,让体育教师学会反思、学会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这是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2.教师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老师也是值得关注的

教学的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机会,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意识,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做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

3.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

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职业的发展,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三、总结

第10篇

“教育案例”这个前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中还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词语,时至今日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通用语言”,正在越来越密切地与教师教育研究结为一体,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案例为什么广为流传

其一:是课改的需要。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等等,这些都强力地冲击着教师的发展体系,迫切要求教师尽快地提高专业化水平,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也就是要进行及时的、反复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而教育案例研究,就是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好形式。

其二:是实在。

教育案例的流行,是因为它适用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是真正属于我们教师的教育科研。它看得见、摸得着、也做得到,既实实在在,又行之有效。

二、教师为什么写教育案例

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诸如遇到形形的学生、遇到措手不及的状况、遇到感肺腑人的场景、遇到发人深省得问题,此类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教师撰写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具体来说,写作案例对教师有以下益处: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撰写教育案例,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照镜子”,“过电影”,把自己的教学一览无余地再现,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确错误,都能由模糊变得清晰。能使教师把某些教学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解决得比较恰当。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2、推动教学理论学习。

通常情况下,撰写教育案例,需要运用教学理论对教育案例进行分析。要把案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这就促使教师带着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教师这时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愿望,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育案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总结教育改革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总结,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转贴于

4、加强经验分享交流。

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的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5、梳理记录教学经历。

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和模写。如果我们说每个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教师无限的生命力。记录、记载本身也承载着深深的历史感,每一时期、每一阶段处理事件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变化,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6、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案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写成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都是教学研究成果。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7、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撰写教育案例,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的指导,使教学行为科学合理。经常撰写教育案例,就能够敏锐地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育案例还能体现教学规律。典型教育案例深层次的认识积累多了,就能够通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切地感悟教学的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习惯,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教学研究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191-02

一、实践性教学的任务

1.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形成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初步职业能力,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形成初步的技术经验,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以利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展开。实践性教学包括三个不同层次:一是在学习理论知识前,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以帮助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二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提高生产和工作的实践能力;三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扩展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某些新的知识和能力。

3.进行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实践性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实践性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排斥理论知识的传授。

2.应用性和目标一致性原则

在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训练中,各阶段专项能力和技能训练的具体目标,必须与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3.学校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原则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4.针对性原则

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应该按模块化的方式解决不同环节的职业技能。针对性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环节的教学针对性;二是教学实习环节内不同课程的针对性,譬如在汽车发动机拆装教学实习中应侧重让学生按拆装工艺规范的操作,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各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在总体上,实践性教学大致可分为实验、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1.实 验

实验包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和单位开设的实验课或实验专用周等,是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也是实践性教学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不同的专业和课程,在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上差别很大,但在作用和目的上基本相同。作用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目的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主要包括:

(1)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基本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以及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常用仪器仪表,了解安全操作规范和仪器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形成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3)培养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包括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正确选用仪器仪表的能力;根据要求正确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对各种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等。

2.实 习

实习是以实施性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集中实施的以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学习职业知识为主的实践教学。实习教学主要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种类型,但目前多数学校已将毕业实习纳入毕业综合实践环节中实行。

(1)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专业课的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一般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通过本专业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能正确地使用设备、仪器和工具,基本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工艺。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这一学习一般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通过现场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分析现场作业中的现象,拓宽知识面,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初步的操作经验,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丰富经验;是结合就业安置让学生到相应的用人单位,参加顶岗实践训练。通过承担具体的生产实践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锻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形成从事拟定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奠定了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与高等院校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是相似的。但具体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如果用人单位考核合格,将留下来工作。这是目前中等职业教学在学生毕业前,比较广泛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实践性教学是指为检验某种理论而进行操作、从事有关活动或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确保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12篇

1.1我国医学专业教师职前培养的空缺

我国的医学专业教师基本上是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或从医数年的医生进行非常短暂的培训,学习有限的几门教育理论课程,即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直接上岗,既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也基本没有教学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②难以胜任医学高等教育对教学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滞后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医学院校内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建设滞后,不健全,不完善,仅就目前的一些培训看,存在很多问题:制度设计不完善,教师参与教学培训的内外动力不足,缺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缺乏基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的整体化设计,教学能力培养零散、不系统、没有持续性,多是短期的,临时性的,而且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现象严重;培训内容上,注重单一教学技能的培训,忽视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甚至与教师实际工作脱节;培养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的多样化要求;培养经费缺乏等,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长期处于靠个人经验的累积,学校没有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良好的环境,以及制度和经费保障,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构建地方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强化对教学核心价值的认知

要树立教学核心价值,就是要对教学中心地位和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观念的认同。惟其如此,才能够关注和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激发教师及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完善组织机构和相关政策、制度

机构与制度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作出整体的、长远的规划,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使之更具计划性,更为高效,克服以往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被动、零散、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首先要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其次,制定旨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政策、制度及规划,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与职称晋升、评奖等适度挂钩,确保教师持续参与培(下转第69页)训,并力争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动力。

2.3构建多维立体的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2.3.1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综合实践的系统培训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培养:针对医学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缺乏的问题,从教育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全方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素养。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设计不同水平的系列讲座。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着重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注重与教师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组织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如组织观摩课,引入教学研讨、诊断等环节,或开展微格教学活动,进行具体、细致的教学技能指导和培训。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建立基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反思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室坚持集体备课、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并通过教学检查等质量监控途径,制定标准,有效引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健全教学导师制建设,即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制度:教师应有教学反思日志和课程教学总结,教研室对每个教师的教学进行评析,从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实施情况、实施效果、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制定下一步措施。

2.3.2基于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能力的提升

设立教师教学改革项目,为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机会和经费,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试点,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升教师教改和创新教学的能力,并对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2.3.3建立立体化、多层面的发展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

实现以评促教的目标,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就是要使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充分发挥专家、同行的指导性作用,进一步强化教学评价的诊断,淡化教学评价的评聘功能,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建设性建议,以改进和发展教学能力。

2.3.4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咨询服务平台

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咨询服务平台,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如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库和网页,及时提供教育教学动态、学术交流和培训的信息、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参考、推介教学成果和经验等。建立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资源库,对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获得的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建档。建立网上教学咨询服务群,与教师建立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为教师教学提供咨询服务。

2.3.5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