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8:0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改革课程内容
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由于受到学时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内容上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思修”课进行恰当的取舍,补充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的内容,减少或精炼那些过于空泛的内容。例如,在道德教育中应着重强调和突出职业道德的内容,尤其是各个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行业的相应职业道德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再如,法律知识部分,可以侧重劳动法相关内容的传授,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树立基本维权意识。同时,教师对于内容的结构体系也可以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打破教材原有的格局,重新进行逻辑结构的安排。内容改革,可以整合成思想修养、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三大模块,其中再分别设立不同的子模块,使内容更具逻辑性,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二、改革课程实施
由于“思修”课的内容并不像其他专业课那么深奥,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体验。教师可以将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内容设定为一到两个课堂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做中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①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应当尽量贴近高职学生生活实际与现状,并且能够作为分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础,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汇报发言,教师分析点评、总结提炼。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共同配合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发言,相互之间良性竞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热情。一个气氛热烈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有所升华,在充分尊重学生表达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课堂任务按照既定的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改革“思修”课的实施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相关知识,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用正确的是非观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人际交往、沟通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收集和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帮助学生提高一般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改革课程评价
高职院校“思修”课的评价考核,应该以促进本课程更好地与职业教育相对接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同时注重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可以改变学生只重视理论考试成绩而忽略日常课堂行为规范的情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可以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考核方式,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使学生参与到考核过程中来,促进学生的自我监督。例如,在每堂课上进行小组案例讨论之后,要求学生完成《小组成员评价表》,由各小组组长或组员轮流给本组成员打分。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能否遵守纪律、认真参与课堂任务,能否准确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查阅资料、并与他人分享,能否与他人积极沟通交流、研究问题、并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对本组成果做出自己贡献等。在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发言结束之后,每组同时完成《小组互相评价表》,评价各小组代表是否表达流畅、观点正确,是否能够准确提炼信息、条理分析清晰,是否揭示了问题实质、并选择合理的解决问题办法,以及阐述的观点是否对自己有启发等等。教师最后根据每堂课的学生打分表综合给出学生的自评成绩。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能够使“思修”课的过程考核更加客观、准确。
作者:牟照英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探究性教学;研究
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意识、能力进行创新的培养,把探究性思维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培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所必备的“沃土”,然后就培养在校大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质量。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适合“基础”课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阶段
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重要阶段为提问题阶段,其会对探究性教学的质量、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它是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矛盾并反映在人脑海中。也就意味着问题是联系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纽带和桥梁。老师可以对“基础”教材深入的研究,在掌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极具启发性的开场问题,让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被激发。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研究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划分学习小组自行讨论,进一步研究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去确定问题、确定什么样的问题和教师选取的视角有很大的关系,也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息息相关,学生自主提问题则受其自身的兴趣爱好,生长的环境等有关系。
2.探索答案阶段
该阶段为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性阶段,该阶段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用自主研究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方法不唯一,可以按照“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一般的方式为:确定问题后,可以自问自答,经由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攥写报告或者学习论文;也可以班级为整体,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同时,可以选择学习小组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然后小组选择攥写人编写论文,在内部针对论文进行讨论最终定稿。班级内的每一名同学至少一次担任小组长,然后提出问题。就整个过程而言,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学生有不懂的地方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就需要老师及时的给予解答,老师保障控制全场的基础上又要给学生极大的自。
3.交流内化阶段
该阶段不仅仅是探究活动终结的过程,也是老师进行总结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客观的评价整场教育教学活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此阶段,选择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做简要的报告、五分钟讲演、辩论等,对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方式不唯一,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在“基础”课堂上的具体表现等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总结评价需要结合教学全过程,很好的结合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选取表现较好的同学,根据他们的表现情况开展鼓励性教学,以便于其可以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其创造性,让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作为老师,及时的反思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和缺陷很有必要,在下一次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很好的完善。
二、培养和促进大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形成
1.教师应对学生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指导
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课题是学生比较疑惑的环节,无法确定研究什么而不是怎样研究。当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他们一起逐渐理清思路,选择适合自己或小组实际情况的研究课题。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的知道所选课题的内容、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适合个人和团体的探究方法;怎样很好的协调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关系等。
2.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探究方法
常见的探究方式有: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还应该教授学生学会处理探究结果、表述探究成果、攥写论文等方法。使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提高能力、完善致使框架、提升道德修养,夯实法律知识。
3.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研究氛围
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为融洽的课堂氛围,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独立并深入的研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看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的听取、接纳;学生在尊重老师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见解、看法进行展示,形成平等共处、互相进步、共同研究的师生、生生关系。唯有如此,融洽的探究课堂氛围才会形成,在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渐渐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探究性思想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解放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是探究性教学的宗旨,借此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的选择和确定探究题目,使用科学的探究方式,主动地了解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本质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应该大力推进探究性教学,更好的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法律意识。
作者:常卫恒 单位: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祥,姚利民,史曼莉,康雯,蒋家琼.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05)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析。我主要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
地位:以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认知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基础课
2.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一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4.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5.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大学生生活结合最密切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人才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基础。具体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掌握两方面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是非能力,培养大学生“知行統一”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大一新生有如下特点。
1.知识方面: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基础,但深度、广度不够,尤其理工专业,多数学生欠缺。
2.能力方面:思维活跃,认知能力较强,但多数大学生“知行分离”,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有待提高。
3.态度方面:思想纯朴,学风良好。但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本课程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学习过,日常生活中也有接触,缺乏新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
(一)理论课程实施
1.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36学时,由四部分组成。
成长适应教育:此部分提供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的指导及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学时2课时。
思想教育:此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18课时。
道德教育:此部分是前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学时6课时。
法治教育:此部分帮助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其法律素养。对应学时6课时。
2.教学重点
一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扬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具备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教学难点
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无法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本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习得转化为行为的自觉。重点是“一个树立、三个实现”,即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该怎么做”的主动思模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的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准备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三个结合。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和思维、表达的能力;二是课堂授课与个别交流释疑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在线交流、电话、面对面谈心等方式,为学生解惑答疑;三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授课之余指导学生的创业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1)日常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通过课内外作业、课堂讨论、提问抢答、考勤等方式实施考核。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内容上注重命题的科学性和教育性,通过对精选案例材料的分析,将考察重点放在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察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形式上采用论述、材料分析、小论文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课程实施
1.实践课程任务与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2.
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课程期末成绩的30%。没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或实践教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实践报告字数不少于
3000
字,另附相关佐证材料。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须写明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任务。
3.
实践项目
关键词::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校园
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关系着祖国的兴旺,民族的前途。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学会了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事情做不好,可以从头再来。人做不好,很难重新来。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活力,蓬勃发展,一件根本性的大事,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代代传承发展下去,而传承的最好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入学校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现在国家正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而大学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又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经路线。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观因素
1.要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做到个体和谐。
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的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危机”中提出了“认识自我乃是探索的最高目标”这一哲学论断。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和谐校园整体的要求,归根到底,要靠千千万万个体的人去践行。
2.要使大学生不断汲取先进的、高尚的文化知识。
中国是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连续的国家。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这么多文化瑰宝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的学生看小说,科幻,武侠等的有很多,而看国学的实在是太少,我觉得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国粹有一定的了解,而我们作为大学生,就更应该仔细研究中国灿烂的文明,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比如《道德经》、《弟子规》之类的书,他们虽然都是小篇幅的短文,但它们蕴含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有些人专研它们几十载,仍能从中领悟很多新的见解。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先进知识是一辈子的事,我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每年看2000多本书,正是这些书把他带上首富宝座。现在大学生中有很多是要自主创业的,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善于经商的民族,《塔不德》告诉我们:犹太人最看重的是书而不是钱,犹太人人均拥有的图书馆为全球之最,所以它们拥有的财富也最多。
3.要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锻炼他们。
从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说明时间的重要性。[2]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大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就应该把所学的投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知识,熟练知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回过头来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然后再去实践,以此实现良性循环。第六,我们大学生既要有专长又要要全面发展。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我们大学生,首先要确保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透彻,做到“术业有专攻”,然后在此前提下,全方面发展自己。我们既要做专才又要是通才。只有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才能不被淘汰。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客观因素
1.要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和荣辱观、价值观。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二便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社会繁荣的基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荣辱倒置,就会陷入罪恶的深渊;一个社会,如果荣辱倒置,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一个人,如果荣辱倒置,就会导致颓废,堕落直至自我毁灭。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先进教育,创办文学书刊,举行征文比赛等,来倡导学生塑造高尚道德、树立正确价值观、荣辱观。
2.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非正义观
2.1青年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幸福观。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2.2青年大学生对不幸要有正确的认识。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
三.结论
只要大学生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有了正确的理想与追求,能自觉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投身社会实践,这样,当代大学生就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6
[2]韩小香、冯基聪: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方法 革新
2006年8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基础课程》)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而成的一门崭新课程。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07年版在2006版的基础上做了些调整、加入了新的内容。它的改革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更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至今,《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两个轮回。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同。
一、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
各高校实行“98方案”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两课”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课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效果、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尚未走出“课时多、费力大、学生不重视”的困境,直接影响了其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抄”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满堂灌”、照本宣科,即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讲而不管学生听不听,对考试则以知识考核为目标,这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从而形成了“上课讲知识、考试考知识、靠完忘知识”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传授知识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已见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彻底改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教学的困境,就应该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革新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努力做好革新工作,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在教学实际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革新教学内容
(1)提问与思考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高涨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是《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听起来比较空洞,要想办法将这些层次比较高的问题转化成学生容易感受的内容,这就需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处着手,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不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最真实的信息。从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等,提出有启发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重视学生的回答,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学生们明白了《基础》课程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同时也使教学充满活力、充满趣味,师生和谐、互动、融洽,真正达到了“易学,乐学”的目的。
(2)理论与实际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础》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反过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又运用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事例来进行分析,给予科学、合理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和解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道德实践中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2.革新教学形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除了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外,还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渗入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故事。这样,既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适当地添加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搞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主要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我从多种途径收集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动的案例。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引导者,我通过及时的总结分析,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参与社会实践
根据《基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确定表演题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小品、话剧、相声等。教师的角色仅仅是点评家和观众。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挖掘表演潜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有旁听模拟法庭、旁听地方法院庭审现场等方式。现场说法,生动实际,对学生们的震撼也特别大,明白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懂得了必须自觉敬畏和服从党纪国法的约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4)进行分组讨论
要使课堂讨论富有成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布置。讨论前,我精心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论题由学生进行发言、讨论;在学生自由讨论期间,我不断地进行提问、点拨,把讨论引向深入,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总结,不断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聆听别人的见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搞好《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我主要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等方式,把课堂讲授、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以外有更大的启示和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看、记、想的统一,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革新教学考试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效果的评估离不开考试。考试是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考试中,教师往往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给学生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所以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基础》课程在教学考试方面也应有所创新。
我对《基础》课程教学考试的革新,主要是提高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重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提问、布置作业、撰写小论文三部分构成。课堂提问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做作业能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采用命题或自拟题目的方式,撰写小论文。我对作业和小论文认真批阅并记入平时成绩。作业发下去之后,通过批语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优点与错误,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素质也得以拓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初步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多媒体教学的课时分配、讨论课尺度的把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完善,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教学方法
Effective ways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s under network backdrop
Zhang Hui-ro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Nanning 530023)
【Abstract】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class is the co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moral concept and coordination, promote student's growt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pointed out that with the help of network platform, exp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engthen the actual effect of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the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basic course;teaching method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内容的综合化、学生对网络海量信息的关注及被动式教育方式等原因,使得该课程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要相关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吸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将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环节,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精心准备着每一节课,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内容的综合化,缩短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使得授课内容概括化。 “基础课”是一门将思想、道德和法律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等思想教育;又可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教育;还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国家安全意识、宪法基本制度、实体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等法律知识。但思想、道德和法律本身都有独立且庞大的知识体系,而经过压缩后的内容只是一些概括,学生也只能大体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操作带来了困难,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也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刻地讲授这几部分的各自内容,只能是抓重点。
(2)学生对网络的关注,使得该课程的时效性较差。网络更新速度快,影响力大,作为上网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教育课,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及时掌握信息,拥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在授课育人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扩招使得教学任务加重,教师往往疲于应付,而很少研究网络信息的更新,使得教授内容没有和学生关注的信息结合起来,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欠佳。
(3)学生处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积极性较低。当前的“基础”课往往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课模式之中,虽然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能获得海量的相关教学信息,但学生任处于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所讲解的理论和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通常被忽略,对所学内容缺乏思考和探就。而且,当前“基础”课往往以开卷的考试形式开展,学生很少在课余时间打开课本,及时在考前也很少翻开书复习相关知识,而是在考场上临时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和考试模式使得学生缺乏积极性,缺少思辨,也极大地降低了该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4)实践环节形式化,降低了实际操作性。 目前一些高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经费支出问题,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缺少了应有的实践操作,而只是在班级中抽取一个或两个学生干部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而其它大部分同学只是通过观看爱国影片等形式来完成实践环节。这种实践环节的形式化,降低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将知识内化的效果也较差。
2. 借助网络平台,加强“基础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网络为大学生查看新闻、关心时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网络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作为“基础课”教师,应积极的借助网络平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丰富的课程资料,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网络媒体的盛行为“基础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与丰富的资料来源,尤其是广大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影音技术、图像传输技术来更新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在寓教于乐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教育,增强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拓展教学方式,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借助网络开展“基础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教学平台。教师借助网络为知识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从平面的说教式走向立体式,从静态的教育变为动态的引导,从单纯的文字教学发展为图文声并存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及教学平台的拓展,迎合了广大学生的新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源、自主掌握大量信息。因此,借助网络开展“基础课”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互联网获取无限的教学信息,并结合学生的个人信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4)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基础课”往往是单向型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网络教学方式的运用,开拓了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的传授改变为教学引导,使学生自由、自觉地获取相关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获得了主动权,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课之前获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也可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更多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学生与老师逐渐趋向对等性。
3. 立足现实,“基础课”有效方法的探究 根据对当前“基础课”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现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1)领导应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加强“基础课”实效性。“基础课”是每个高校大一新生必修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当前很多高校领导都很重视这门课程,但关键是要给予经费和搭建平台的支持。尤其是教学的实践环节,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才能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基地是完成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地加以建立和完善,且应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学校附近的单位,尽量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 网络时代,学生从手机或电脑等工具上随时都可以获取海量信息,这些信息极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基础课”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航向,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使其不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高校“基础课”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信息,能够将最新网络信息案例应运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理论的立场及时讲解信息案例,只有具有广博的理论基础功底和不断学习的基本理念,才能在“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游刃有余,也才能使广大学生受益。
(3)凭借网络,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凭借学生目前对网络的关注,教师可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学生最易关注的网络信息并与“基础课”中的理论结合结合起来,将探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引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在教学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评价。这种迎合学生爱好的教学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4)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延长课外教学环节,加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思想理论教学课,知识面广,知识点繁多,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即使在抓重点抓关键,还不够。高校应该建立并完善“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根据“基础课”里的思想、法律及道德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更新信息,及时给予大学生讲解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此平台也可以上传一些有跟“基础课”相关的影视视频,以便塑造学生思想、弘扬中华美德及宣传法律思想。同时,为加强“基础课”的时效性,应将学生的登陆次数、学习时间和其平时成绩挂钩。“基础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教师要投其所好,要不断地加以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其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风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3,11
[2] 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 赵世龙,毛淑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13,1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回顾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历程,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已有二十多年,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从常见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视学校的“小法”(校规校纪),违反学校教学和考试纪律、宿舍管理制度等;二是部分大学生漠视国家的“大法”,没有法律信仰,践踏法律所追求的诚信、权利义务相统一等价值目标,恶意拖欠学费和贷款、求职时弄虚作假和随意违约,少数学生甚至有盗窃、抢劫、故意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高校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法制教育渠道单一。一些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渠道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设时间一般为48学时(有的高校甚至将其缩短为36学时),并且“法律基础”所占比重极少,大学生基本没有接受全面的法制教育的可能性。二是高校法制教育和考核方法枯燥。目前一些高校很少为“法律基础”专门配备甚至根本不配备法律专业出身的教师。考核往往是一张试卷。法制教育考核方式变成了记笔记、考笔记。三是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以CET和专业课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证书的多少作为是否录用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对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的不重视。
二、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应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不断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
(一)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讲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之后,我们更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大学生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搞好课外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任课教师无法安排和协调的,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则是大多数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所以见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长期的培养。”高校任课教师“上课才来,下课就走”的教学方式和较短的教学时间决定了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操行考核、学籍注册、档案管理、教学秩序、内务卫生、党团活动等,是大学生在高校里接触时间最长、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人。由此可见,无论从内在的教育规律,还是外在的教学环境来说,将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纳入到高校法制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的可行性
法制化的校纪管理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校规校纪是高校小范围的“法律”,而执行和引导、监督大学生遵守执行校规校纪的正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执行校规校纪时,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应该公正公平,在处理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时,如违纪学生的处理、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学金的评定、评优评先、安排实习、毕业生推荐等问题上,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理。其次辅导员应引导、监督大学生严格遵守和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学代会制度、申诉制度、听证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教室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制度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校规校纪,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校规校纪的约束力,懂得遵守校规校纪带来的益处和承担违反校规校纪造成的后果,从而养成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将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纳入高校法制教育体系是可行的。
三、改革高校法制教育和考核方法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方法
1.科学、灵活的授课方法。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对搞好高校法制教育非常关键。有条件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受过正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来从事“法律基础”的教学工作;暂时没有条件的高校也要通过组织培训、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非法律专业出身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达到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2.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应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的法制教育功能,利用校园网络、电台、橱窗等阵地传播法律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知法用法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送法下乡、普法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动中受到教育。还可以与地方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等单位建立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接受教育,让他们结合亲身所见所闻去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内涵,切实感受法律的威严。
(二)高校法制教育课考核方法
关键词:三个课堂;兼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75-03
作者简介:周小云,女,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徐宏俊,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与心理;刘峰,女,博士,科研主管,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研究”(编号:2013JSJG302)的研究成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我院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主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杜绝生硬、枯燥、僵化与空洞的说教,从2011年9月起,在院长顾定红亲率下,哲学教育研究中心所有思政教师一起摸索践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立足感动教育,以十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次上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思政课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近年来,我院董事会提出,“让每一个来硅湖读书的孩子,都能在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上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让他们重拾信心,发展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潜能,重燃成功的希望;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落实在学生的言行中,而非挂在嘴上。”感动教育正是立足于此开展教学活动的。
思政课程作为一门育人的课程,需要的是呼唤学生情感的共鸣及学生心灵感受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合社会生存的健全人。作为健全人,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心灵的健康。而思政课作为一门思想性非常强的课程,正是对学生的成人教育,使他们通过情感与实践体验,产生共鸣,从而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注重理论传授向注重学生的素养提升转变,立足感动教育,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及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让学生的“感动度”成为衡量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准。
那么,何为感动教育呢?感动教育是以感动素材为基础,培养教育者的感知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情感素养,并使其产生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以及行为提升的教育活动。
同时,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受欢迎的课程,创设让师生感动的课堂,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试点方案主要就是立足感动教育,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而“参与、体验、感悟、分享”则是实施感动教育的重要元素。苏霍姆林斯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模式契合了感动教育的要求,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期望达成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在体验活动中获取感性知识。具体地说,在体验中针对具体的体验内容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科学的概念。
2.情感目标:通过感动教育,以情感为主线,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感动教育,以情动人,通过感动的素材和教师的真情催化学生、感化学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进而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行为目标:改变以往的行为习惯,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落实在学生的言行中。
4.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小组式学习,在体验活动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体验式教学实现了从个体学习向团队学习的转变,注重团体活动和团队学习对学生积极情感的主动认知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共同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同时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自2011年9月我院尝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以来,该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认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出勤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536名学生分成15个教学班,平均出勤率为97.88%,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很难见到的。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积累了课程相关材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实践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中期实践工作,为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1.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与实践项目开发:结合教材内容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编写教学活页讲义。以十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次上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结合教材将活页讲义内容设置为13个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块,分别是:模块一、缘:我们是一家人;模块二、爱:我们懂得感恩;模块三、变:我们希望进步;模块四、镜:我们富有智慧;模块五、齐:我们是团队;模块六、新:我们是准职业人;模块七、知:我们是硅湖人;模块八、要:我们可以学得更好;模块九、赏:我们需要激励;模块十、行:把爱传出去;模块十一、能:我们值得信任;模块十二、法:我们是合格公民;模块十三、恒:改变、成就未来。这些模块,将教学的重点立足于感动教育和中华传统的美德上,旨在让学生学会爱并懂得感恩,慈悲为怀,活出真实的自我。在此基础上,将根据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继续完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2.辅助教本的编写:在已设计出的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完成思政教学辅助教本的编写,将每个模块细化为五个环节,分别是项目导入、活动体验、感受分享、点评总结和课后实践。这本辅助教本即将编写完成,等待出版。
3.教学设施。教学资料设施方面,在完成思政课程教学活页讲义的基础上,编写思政教学辅助教本,本学期结束前有望完成。活页讲义和辅助教本的完成将成为感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我院先后完成两个大型培训室的改造工作,其使用面积分别达370平方米和338平方米,班规模均为100人。培训室内设有灯光、宽屏幕、音响和舞台等硬件设施。2013年4月,我院哲社中心又新购置摄像机一台,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设备保障。
三、完善体验式思政教学模式的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完善体验式思政教学模式,制订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及课件库。该库整合所有思政教师的教案及课件,并进行汇总和分类。
(2)多媒体库。包括视频、图片、动画、音乐及课程教学录像,等等。这些多媒体素材都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表明效果显著,将其纳入多媒体库,该库已初具规模,并在进一步扩大中。
(3)学生感言及意见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研究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思政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者,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心声和感受。该库主要是摘录学生的作业及课堂笔记中的有代表性的话语,及学生座谈时对思政课程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可促进思政课程更好地开展。目前该库已经在建设当中,现摘录部分学生感言如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某学生:思政课改变了无知的我,教会了我感恩,教会了我怎样去生活。如今,我的生活富有色彩,一学期的思修课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真正地找回自我,懂得了怎样做人。不舍,真地不舍思政课堂就这么结束了,更让我不舍的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长,我们的家人。我会好好生活的!
工程造价专业某学生:一群人有组织的分配,一群人从形同陌路到渐渐相识,一群人在别的课所没有的这种体验在课堂中享受着。我喜欢这种课堂,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老师那惊心动魄的话语。
2.教学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感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研究、教学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令人尊敬的人格表率和行为作风。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为学生负责、为学生付出的精神和态度。其次,形成感动的课堂,还要充实令人感动的内容,营造动人的气氛。所以,我院在课程中设有专职音响师负责音乐和灯光的配合,在课堂中还有教辅人员和学长进行护持。每次课堂教学相应的组成人员有主讲导师、教辅、音响师和学长。教学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课程教学效果的命脉。
3.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的同时,申报省级以上哲社课题、发表教研及教改论文。将教学探索和实践的成功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同时更好地指导具体教学实践。
四、小结
2012年12月29日下午,我院2012级1536名大一学生集体在大礼堂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班的结业公开课,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40多位学生家长以及企业代表和市教育局领导旁听了本次公开课。东方网、人民网分别以《“改变成就未来”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转型》和《“政治思想”课程可以这样上》为标题在第一时间内报道了课堂的教改内容,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体验式教学,对于开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秀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2,(4).
关键词:高职生 法律意识 养成措施
正文: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招生数量巨增和招生质量下降,高职生的道德、诚信、法律意识等程度不同存在下滑的趋势。开学初,我们学校的一个四人间女生宿舍同学闹矛盾了,三个女生反应说她们丢失的手机卡和洗面奶在第四个女生的化妆袋里找见的,所以她们三人疏远并宣称她是“小偷”,教室、宿舍的同学都知道那个女生是“小偷”,谁都向她投去鄙夷、唾弃的目光。导致这个学生后期的学习、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出现这样的状况,三个女生也没有意识到诋毁人家的声誉违犯了法律,被认为是小偷的同学,也没提出任何异议,没有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们都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谈不上尊法、守法和用法了,这样的现状,在高职学生中很普遍,由此可以看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期待提高。[1]
1.高职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
1.1 高职生自身的原因
从高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看,一方面,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缺少吃苦耐劳锻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并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等。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迈入成年的大学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仍然对家庭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并且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的霸道性格和懒散的习惯。遇到事情,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不管是否合理合法,不愿受纪律约束,一遇不顺心就易怒易躁且容易走极端。当他们进入高校远离父母一切靠自己时,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就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隐患。[2]
1.2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初、高中阶段的教学仍然在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中考高考考什么,校老师教什么。高分进好学校,低分只能进次等学校,受此影响,一些学校片面注重应考科目的教学,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高中毕业了,法律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一些学生仍是法盲。
1.3 法律知识贫乏
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虽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他们的法律水平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多数注重专业课而忽略法律基础课,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高职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整体来说法律水平仍然较低。当前在法律知识方面,有些学生还存在“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现象。再一个原因,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任务较重,法制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师资和学分的限制,法律课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1.4社会上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运行,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的负面消息报道,比如“我爸是李刚”、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因体检不合格拒之门外的事件的报道等,让学生看到了法律的不公正性和情大于法的负面效应,还有一些金钱之上的理念,让学生认为只有权和钱是王牌,法律意识便抛之脑后,更谈不上用法了。
2 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措施
2.1.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对高职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利用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间,较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使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与其关系密切的一些法律,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同时懂得在自己和他人遭到非法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2.2.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培养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要让学生头脑中的法律,意识不会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结束而减弱的话,就必须经常性地提起他们的注意,而校园广播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设定法律知识专栏,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广播分析一些案例或讲授一些法律小常识等等。[3]
2.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知识和能力、书本和行动的桥梁。在社会实践中,高职生不仅可以学到学校、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可以检验十几年求学成果。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生迈入社会大门前的奠基石,也是实现高职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外,还要在教学途径上创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使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在做中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和体验的重要性。
2.4.家长的言传社身教
高职生从法律层面来说,虽是成年人,合法的公民。但因涉世不深,不懂的怎样处理一些事情,这就要求做家长的,从自己的言谈举止,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此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们知法、懂法、用法,这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孩子们培养法律意识的一个有力的途径。[4]
2.5.高职生自身的学习
作为一名高职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自己应主动、自觉地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内容。不仅是做一名合法公民的需要,更是求职、工作的法宝,比如会计专业的同学,如若《财政法规》这门课程不合格,就拿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也就没法从事会计相关职业。所以作为高职生的自身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
2.6.社会的正能量影响
社会上的新闻媒体、网络等一定要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多报道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事件,熏陶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总之,对高职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水平,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要发挥作用,齐抓共管,促使法律意识养成。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报.
[2]陶红.高素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EB/OL]中国高职高专网:.cn/search.action.
[3]刘晓光.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制教育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31.
[4]金贤亮.学校法制教育略论[EB/OL].中国论文中心:.
关键词 一体化 德育模式 客观基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1
On the Objective Basis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tegrated Moral Education Mode
BAO Yijing, LV Cangfu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advancement of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can be smooth realization, the author embark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teaching colleges, simple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 basis of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moral education mode; objective basis
当前,我国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攻坚阶段,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时展,必然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德育课是思想导向的领头军,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时变革,力争逐步迈向新阶段。
由于各所高校大力扩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略低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另外,受各种就业观念的影响,相对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德才问题是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热门话题。因而,培养积极向上、具有高尚道德的劳动者,是教师和家长对高职学生发展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1 高职院校的基本概况
1.1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科学内涵,即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特征,遵循德育规律,坚持德育目标。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共同以教、学、做、用为流程的运行模式,在三边的支持和配合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和应用性人才。而这一模式的实现主要以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和主阵地;因地制宜的发挥学校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校内心理健康中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接;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提前培养等统一行为,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1.2 高职院校的现状
现阶段,教育部对全国各所高校设立单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科学、合理的师生比例,规定固定的学时并划分足额的经费,从一定意义上看,这是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的有力保障平台。同时,因为高职院校的改革,使得高职院校大部分基础课程被大力削减,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学时所剩寥寥无几,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课时能够保障,但总体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势单力薄,所以推行高职一体化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纵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水平,生源情况的复杂,学生年龄尚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仅仅依靠学校课堂50分钟的教化远远不够,亟需来自全方位的引导和培养。与此同时,从社会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社会反响声誉不佳。所以,以课改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大力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也会给思政课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2 实现德育模式一体化的客观条件
2.1 阵地基础
本论文研究主要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之中。以笔者所从教院校为例,在硬件条件上:《基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统一规划教材,共72学时,适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是本校精品课程,正在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和PPT;在学时分布上,新生入校第一年分两学期开设。教材内容共分八章,每一章节紧贴学生的现状和心理,几乎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人力资源上,思政课专任教师定期校内集中学习,集体备课,寒暑假定期参加陕西省的培训,及时更新理念,掌握新动态;在物力上,单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设立主管领导,下设办公室,统一部署思政课教学中相关事宜;另外,思政部有单独的教学实践基地,足够的经费,支持学生外出参观。实践基地的实际参观,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感觉上都会让学生有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实地参观教学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最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与此同时,笔者所在院校紧跟时代,要求思政课“三跟进”教学法,即:“跟进形势”、“跟进事件”、“跟进实践”。“跟进形势”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事,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跟进事件”有利于结合教材,在事实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的进行讲解,既增强了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形之中增强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跟进实践”紧跟“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思政课,从中获益。
2.2 后盾力量
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是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学生,学生在学业成绩上都不拔尖;从地域录取来上,很多学生处于城乡交接地带,思想比较活跃,而且大部分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学生个性强,比较任性,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管教力不从心,对学校寄予的希望比较大。温馨、幸福的家庭既是当代大学生经济和物质的最终港湾。如果学校主动邀请和家庭教育的对接,双管齐下进行管理,学生家长必然乐于参与。所以,学校和家长及时互通有无,携手合作,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很强的帮助作用和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职责。
2.3 堡垒优势
当前,我们看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学习风气等多方面的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各大高校德育工作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如果从一体化的视觉来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构建一体化德育体制机制为核心,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班主任专职管理相对接,能积极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这对创新高职德育理论,促进高职德育实践的现展,促进高职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高职德育工作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现在是辅导员专职化,但是鉴于高职学生,阅历尚浅,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目前,笔者所在院校,配有班主任,旨在进一步管理学生,帮助学生。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仅仅集中在课堂短短的50分钟中,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相对比较频繁,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笔者认为每一学年应该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集中培训,这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和后盾保障。
与此同时,学校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应该积极、有效的配合,各类机构既然存在,就要定期举办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推进德育工作。
2.4 监督保障
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代培方式有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推进,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这一特点,形成相应的、独具高职特色的运行方式。我们知道,用人单位在给高职学生提供了实训实习、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的同时,也提前检验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检验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前的相互了解和磨合,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学生个人都有益无害。
用人单位虽然在聘用工作人员中属于主动方,但直接在招聘会上聘用的大学生,很多细节方面也颇为不满,招聘后还要花一定人力和财力对其培训。所以将企业的理念提前渗透学校教育中,利用学校资源,提前培养自己的员工,何乐而不为。对于学生而言,那就是更百益无害了,学生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硬性条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好的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况且,从上小学开始,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几乎都是纯理论的学习,对这一学习方式比较厌烦,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之中,学生对这一培养模式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愿意接受的学习状态中,快乐的学习,反过来,通过实践操作,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3 结论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硬件条件极其成熟,高职院校用一体化德育模式推进校内的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在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在践行道德规范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SGH13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廉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高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造就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一片净土。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腐败问题已经蔓延到高校。某些大学生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出现了“请客吃饭拉选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现象,一些学生组织也逐渐被异化,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夹杂着大量西方社会文化思潮、错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两者在知识内容、结构层次、教育对象、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因此,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大学生提前接种“反腐疫苗”,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重视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与学科建设、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在思想上趋向成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消化吸收理论学习内容。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课程中的廉洁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廉洁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二、以“基础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廉洁意识,牢固树立拒腐防线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意见》所指出的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法制的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相符,所以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当首先以“基础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把廉洁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1.明志爱国,廉洁修身,传承礼义廉耻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某些大学生受传统“官本位”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中某些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把当官与物质享受和特权等同起来。以这样的出发点把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必然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使社会更加腐败。“基础课”的思想教育版块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生活的目标,正确认识权力,远离腐败的陷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引导学生认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同时摒弃那些、损公肥私的不法行为,做忠诚的爱国者。
道德教育是廉洁教育的基石,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意识和廉洁意识。“基础课”道德教育版块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对公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为,“礼义廉耻”积淀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礼义廉耻的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以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正直公正的品行对社会行为进行判断与制约,以“不苟取”的姿态对待富足商品的社会,以自知自尊的德性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培养也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除去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中的“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要求的“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也都包含着廉洁的内容,可以结合真实案例,向大学生揭示腐败的危害,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道德价值的分析能力,抵制和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主导方向的误导性价值观,在激烈的道德价值冲突面前做出抉择,从而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
2.明法知畏,廉洁自律,维护公平正义
法治是治理腐败的必备手段,也是确立和保证公民权利的最佳选择。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大学生不仅应从思想道德角度树立廉政思想,更应从社会法治发展角度形成民主与法治的理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基础课”的法制教育版块不仅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同时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具备的法律素质。通过系统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的民法、刑法等主要的部门法,使大学生了解廉政建设中的法律法规,熟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通过持续、广泛地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公民意识,强化作为公民的权利意识是遏制腐败的前提。同时,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有“畏”字。法律制度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树立畏惧心理,明白一旦走上的道路,不仅严重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会为自己带来法律的严惩。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廉洁教育实效性
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近年来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空洞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只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弱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基础课”中渗透廉洁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在授课中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结合现实,贴近生活,使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把学习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努力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确保廉洁教育真正进头脑。
首先,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的建设、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关心自身的切身利益,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如何解答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是否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将直接影响廉洁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材,精心选择感人事例进行重点阐释,通过正面典型的激励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使遵纪守法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教学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2-01
专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具备方式新颖、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等优势,成为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有效手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中,推行专题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法的可行性依据
1.专题教学法是“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要求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专题讲授的教学方法改革,而符合教学实际的专题教学法不仅是对“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化解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2.“基础课”教学目标决定实施专题教学是可行的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最终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基础课”的每一教学目的都非常清晰、明确,也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人生课题,这也为设置不同的专题教学提供了可能。采用专题教学,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也使得每一主题的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富,效果自然更加显著。
3.“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多学科特性决定实施专题教学是必要的
“基础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教师要想全面系统而又深刻透彻地讲好每一章节就有一定的难度。采取专题教学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个人偏好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讲授,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人尽其才,提高教学水平,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教师的思想魅力、授课风格和思维方式,从而增强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实施“基础课”专题教学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专题的设置要有独立性。独立性是专题教学的首要条件。它要求专题的设置必须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但又不能违背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同时,必须确保专题相互的独立,没有内容和逻辑上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保证专题的时间安排对学习效果不造成影响。
其次,专题的设置要体现现实性。专题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具体实际,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作相应的调整,使专题的设置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并善于将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入课堂,这样专题的设置既能体现理论性与现实性,也增强了教学和学习积极性。
最后,专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针对性要求厘清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讲授的重点必须以最终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宗旨。[1]
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大纲的要求,还应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能解决现实的困惑,这样才能将的“三观”入脑入心,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的。
三、“基础课”专题设计的内容构想
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蓝本,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可以将“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内容设置成8个教学专题:
专题一:大学生活与新的使命。此专题主要讲解何为大学、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大学生活并确立新的目标。
专题二:理想与现实。主要介绍什么是理想与信念,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信念以及当前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专题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重点讲解爱国主义与爱国行为、民族精神和民族现状,大学生如何做新时期的爱国者。
专题四:人生价值与心理健康。主要介绍对“三观”的认识及其实现条件、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以及培养健康心理的原则与途径。
专题五:人生与道德。此专题讲解当前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大学生与网络道德等内容。
专题六:就业与创业。主要讲解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职业道德,职场法规等。
专题七:恋爱与婚姻。专题重点讲解恋爱中的道德、大学生恋爱行为规范、婚姻与家庭以及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等。
专题八:法与生活。主要讲解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观、大学生违法与犯罪、法律救济方式等内容。
四、开展专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专题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它毕竟是一种处于不断探索过程中的新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专题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过程要求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灵活地采用多种具体的方法和形式,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开展专题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修订教案。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题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应根据专题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专题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应注意选择与各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开展课堂讨论、辩论赛、演讲比赛、撰写小论文等教学形式与专题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
3.教师自身应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业务能力。 “基础课”涉及面广、政治性强,且针对性、现实性要求较高,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理论修养,还应有过硬的政治理论功底,强烈的责任感。为此,就需要教师有刻苦钻研问题、孜孜追求真理、不断更新知识的敬业精神,并通过自身的身体力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志宏,徐玉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要点[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