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07 01:53:46

教师示范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 教师 梦

有梦想的民族才有希望,有希望的民族才有梦想。2012年11月,总书记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讲话,这个梦勾画了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基石,教师则担负着铺设这伟大基石的光荣任务。”体育不仅强建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好形式,更是人生梦想之基,成才之本,发展之力。

1 拥有广博的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追求的体育梦

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师指导体育教育实践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元素。“理论是实践的行动指南,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体育理论是体育实践和体育科研的产物,是从实践中来又为实践服务的经验总结。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师课堂讲解、分析体育历史文化和技术动作的表述性语言,讲解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体育理论知识运用的主要形式,是联系师生教学的桥梁。体育教师的“讲解要讲到点子上,这个“点”,就是能使学生顿悟、解惑、反思、有收获的关键点。”

精讲概讲是体育理论教学的本质要求。体育教师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修炼,学习是体育教师吸取正能量的主要途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提高讲解能力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学习理论一方面是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是对体育历史演进,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的研究,重点是对技术动作示范要领的学习,特别是体育技术动作线路、动作幅度、动作速度的基本理论必须消化吃透。体育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综合教育理论,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有关教育教学原理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精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基础,才能满足体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两条腿”,要使这“两条腿”站得稳、跑得快,教学能力和方法是关键。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没有思维创造的学习是毫无价值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必须学以致用,必须为学生身体锻炼和思维运动服务。体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外,体育 “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体育教师要圆自己的体育梦,必须从修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

2 拥有娴熟优美的技术技能是体育教师本真的体育梦

娴熟优美的技术技能是体育教师一生的追求。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和有效组织教学来完成目标教学的。示范是体育教学最直观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行为范例,是最直接的让学生明白教学意图和感化学生行为的身体语言。“示范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决定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更决定着学生掌握该项技术的速度和质量”。

优秀的示范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育课的特点是教师用身体进行示范,学生用身体练习的,重点以动作为基础,难点以技术为主线,核心以健康为目的适度身体运动。在这示范环节,体育教师优美娴熟的体育动作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产生挑战自我的心理欲望和体育行动。

好的示范是体育教学课成功的坚实基础,是学生掌握体育动作的关键。示范不是体育教师随便的动作行为,而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任务,让学生看得清楚的动作范例。示范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站位要好,而且示范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看得清楚,更重要的是在比划动作技术的过程中,彰显身体线条刚健与韵律的美。优美潇洒的动作示范是体育课质量生成的核心,是体育教师高质高效教学的理想追求。

3 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体育教师最圆的体育梦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强调指出:“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增强健康教育意识,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终身追求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作为对学校、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一种责任。

体育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小康社会建成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归宿。 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是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成人的标准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人;“学生成才的标准是所从事工作范围内的专家、懂技术、业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人,成为行业进步的中坚力量。

学生健康成长是体育教师体育梦的出发点和美好归宿。王皋华教授指出“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增强脑活力的活化剂。”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总之,梦是实现目标路上的动力。体育教师的梦就是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着想,懂得体育科学的道和法,懂得生命运动的规律,懂得用科学的体育思想铸就学生健康的灵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4.

[2] 袁振国.为思维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3]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399.

[4] 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1.

[5] 于素梅.体育教师示范的真本事[D].体育教学,北京:体育教学编辑部,2011(11):38-40.

第2篇

关键词:动作示范技能;体育教学技能;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23-03

一、动作示范技能概念解析

体育教学技能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掌握运动技能以外,还要掌握动作示范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直观教学技能。据此,把动作示范技能理解为:“体育教师以具体动作为范例,把内在运动技能准确、适时、适度、适宜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的直接观察,了解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方法以及时空关系等,使学生对技术动作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顺利完成动作教学的能力。”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为例,体育教师通过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正确技术动作示范,同时对该动作示范的目的、面、时间、节奏、距离、位置、次数、效果等要素的预设与运用,从而使学生通过观看示范动作,获得对原地单手投篮的身体姿势、用力顺序、瞄准点、球飞行的抛物线、球的旋转、球出手后的身体姿势等一系列感性认识,在学生大脑内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体育教师的这种在动作示范过程中表现出来对动作示范的预设与运用的能力称为动作示范技能。

动作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是把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需求与教师教授运动技能的供给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联系起来的桥梁(图1)。

影响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技能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也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难以想象不会踢毽球的人如何教会别人踢毽球,甚至扣杀和战术。不会游泳的人如何教会别人换气与游泳,甚至打水球与救生。第二,动作示范技能的设计与表达能力,动作技能的设计能力体现在如何将自己已具备的运动技能转化为动作示范这种教学行为。这一点涉及到体育教学原则遵循、教学法的运用、要领口诀的编制、示范要求的遵守等内容。第三,对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解剖、生理、教育、心理、教学、体育课程论和各运动项目教学法等等理论基础掌握程度成正相关。从现象看是体育教师的示范技能的高低,其本质是示范技能下众多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好比手艺人不缺乏,但是能说明手艺背后原因、原理,甚至建立该手艺的理论体系者却寥寥无几,这也许是体育教师与手艺人的区别吧。第四,与动作示范技能专门学习与训练成正相关,包括训练、研讨等一系列专业的培训与引导,理论的建立、专门教材的开发、资金与时间的投入是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提高的保障。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不是掌握了运动技能就能够自动获得,而是要在体育教学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发展、沉淀的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实践过程。

二、缺乏动作示范技能表现出的问题

1.不敢做动作示范

体育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具备一专,但是未能做到宽基础和多能;由于教学技能的“高原期现象”,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自觉教学技能已经能够满足现实的教学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的再学习与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不足,都是导致不敢做示范动作的原因。如:新教师因害怕出丑而不敢在学生面前示范;具备篮球技能的教师不示范体操动作、具备武术技能的教师不示范排球动作,具备乒乓球技能的教师不示范游泳动作等。

2.忽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动作示范

泛化阶段有的教师一开始就分解示范,过度强调细节;分化阶段有的教师不示范,使学生没有正确技术动作的参照与对比;动力定型阶段有的教师动作示范质量不高,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质量不高。

3.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动作示范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教学特点缺乏了解和认识,而做不适度、不适宜的动作示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是形象思维、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小学生有的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动作技术,过分强调动作技术的细节,技术动作示范少、示范难。中学生好表现,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小学生长,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发展的时期,是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中学生有的教师仍然讲解过多,动作示范少。大学生沉稳,喜欢讲究方式方法,是逻辑思维、力量发展的敏感期,针对大学生,有的教师个别纠正动作示范少、对比示范少。

4.忽视示范教学要求的动作示范

对示范目的、位置、距离、时机、次数等把握不准,而做不合适的动作示范。有的教师示范没有明确的目的,示范没有结合教材、学生的需求;有的教师示范位置离学生过近,两排学生把教师夹在中间,既不利于教师做示范,也不利于学生观察示范;有的教师从始至终都没做所学动作的完整示范,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有的教师采用圆圈队形,自己在中间做示范,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到的示范面各不相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示范的效果;有的教师集体示范次数过多,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少,违背精讲多练的体育教学原则。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动作示范

1.依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示范

泛化阶段表现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条件反射联系不稳定,往往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并进行模仿练习为主。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示范这种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作的形态、方向、运动过程形成初步的视觉表象,实践证明此阶段运用示范教学最有效。例如:在跳箱教学中,学生往往害怕跳箱的高度而裹足不前,教师轻松、优美的示范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并且教师示范关键应放在踏跳和推手的重点问题上,至于伸直腿和绷脚尖等细节问题,先不急于考虑。

分化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日趋完善和精确,紧张程度有所减少,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动作的准确性提高。此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正确技术的视觉表象,可采用正误对比示范,或者某一关键技术的重点示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正确技术的运动感觉,体会重点技术环节的技术要领,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概念逐渐趋于清晰、准确。仍以跳箱教学为例,此阶段,学生敢跳敢过,而且兴趣较浓,有时还争先恐后,教师对于在掌握推手顶肩关键技术好的学生,应及时的给予正反馈,说出推手顶肩形成第二腾空的正确的用力,对于空中身体姿态的控制,稳健落地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未能很好掌握推手顶肩关键技术的学生,教师首先应细心观察,看看究竟是练习量不够、认识不到位、还是支撑手太靠前推不起来、支撑手太靠后没时间推?通过观察,待找出症结,拟好纠正措施后,再打断学生练习,应先肯定其好的部分,再进行个别的分析与强化正确技术动作示范,效果较好。

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可在“低意识控制”下完成动作技能,此阶段教师应主要进行细节的示范,强调动作的质量,着重引导学生在技术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加深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学习。这时的跳箱示范应在空中姿态、第二腾空后的展体、稳健的落地等细节与完成动作的质量上结合挂图、录像等完美示范,以提高要求与动作质量。

2.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学习特点做动作示范

学生对教师示范所做出的反应是根据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性别、运动能力的不同有所差异。中小学生,应多完整少分解,多领做少讲解,多正确动作示范、少错误动作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上要注意控制其速度、难度。有的年轻教师初次动作示范幅度过大,有的甚至抱着露一手的心态示范,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示范双杠的完整套路时,如果支撑摆动幅度过大,后摆接近倒立,容易使学生“望师心叹”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分散了学生观察完整套路的示范。

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学习特点做动作示范,符合学生的能力与心理特点,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出发点。新授课的动作示范,幅度不宜过大,以能完成动作、正确体现动作结构为准。随着学生对动作的不断掌握,技术水平的提高,再逐渐加大示范的幅度,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3.依据示范要求做动作示范

(1)示范目的明确。教师每次设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情况,确定示范的内容和示范的方式方法。以建立完整动作概念为目的时,需要运用完整示范,如:新授教材和初教动作时,以掌握技术动作的某一环节为目的时,可采用分解示范;以纠正错误动作为目的时,正误对照示范较理想。

(2)示范优美。教师的示范动作首先应正确,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良好的运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运动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这是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学习欲望。例如,跳山羊教学中,教师以优美的助跑、轻松的跳过山羊、稳健的落地会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3)示范方位正确。动作示范要使全体同学看清,需要组织合适的队形并创造观看示范适宜的条件。纵队前示范,矮个学生应站队伍前;行进间示范,教师应面向学生示范;若学生队伍成圆形,教师应与学生并排站;为了显示腿部后蹬、身体前后屈、前后摆腿与踢腿等,选择侧面示范;为了便于学生观察与记忆方位、路线和比较复杂的动作,如武术、体操、艺术体操等,用背面示范;简单的动作,如广播操教学及简单的徒手操,用镜面示范;大器械运动项目,如体操的大回环等,学生的观察距离应远一些,反之,则近一些。另外,教师应让学生背向风沙与阳光观看示范及练习。

4.动作示范与其他教学技能相结合

动作示范与其他教学技能相结合,就是要发挥各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把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条件反射的形成与发展。示范与讲解配合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要先示范、多示范、后讲解、少讲解;难度小,平时常练习的动作,如跑、压腿、扩胸振臂运动等,可先练习,再根据普遍问题集体提示与示范;一闪而过、复杂的动作,如跨栏的过栏技术、蛙泳的蹬腿技术,可以把示范与图解、影视画面相结合,以利于帮助学生观察动作技术细节、掌握要点并且把各技术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提高示范效果。示范前先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示范,增强观看示范的目的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动作技术。

四、提高动作示范技能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动作示范技能概念、缺乏动作示范技能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动作示范等问题的解读,来探讨提高动作示范技能的有效途径。动作示范技能不是掌握了运动技能就能够自动获得,而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过程,可以说是多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综合作用的效应(图2)。

图2 动作示范技能提高途径图

1.熟练掌握动作技能

体育教师通过职前教育、教育实习、在职进修、自我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理论、各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走上工作岗位后应“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践行终身体育,保持继续学习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例如:在我们熟悉武术的教学中,大学学会的武术套路,参加工作后如果马放南山,丢了功夫,获得的动作技能,一两年就又遗忘了,所以古人说要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学校体育随社会发展,学生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的产生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新兴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技能。如:拓展运动、轮滑运动、健身球、瑜伽等二十世纪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曾在大学学过,但是,现今却备受学生们的青睐,作为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利用业余时间或者职后的培训进行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能,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2.动作示范技能训练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化地在职培训、专家指导等形式,按照“专项性、实践性、结合性”原则,通过微格教学培训或者案例进行动作示范技能训练和进行动作示范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动作示范教学技能,进一步使动作示范规范、方位恰当、整体分解运用得当。例如,跳山羊教学中,保护者是应该站在侧面还是正面的问题,往往两种观点均有。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如果保护者站在山羊的侧面,跳山羊学生的脚会踢到保护者,而使得保护者无法近身进行保护且无法控制跳山羊学生前旋栽倒的问题,正确的方法应是保护者站在学生落地的正前方,如有必要,用双手推落地后学生的肩部以防止其前旋栽倒。

3.观摩与教研中学习

体育教师通过开展校内、校外体育教学的观摩活动、集体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优秀的教师身上获取教学经验,学习他们动作示范的目的、时间、重点、难易、次数等示范要素,以作为自己动作示范教学和掌握动作示范技能的参考。特别是年轻教师,从已掌握的运动技能转化成动作示范技能一般需要3~5年的一个过程,教研实践中,可以每学期安排本学期教材中一两个主要项目,每个项目8~10课时,对象是该年级的全体教师集体上公开课,课后对教师动作示范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这样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年轻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

4.教学实践中创新

体育教学技能不断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保持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体育教学技能离开了学习、离开了在实践中应用,必然会逐渐丧失。而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学习与创新体育教学技能则是保持体育教师核心竞争力,保持体育教师不可替代性的法宝,也是体育教师终身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体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1.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0.

[3]邵伟德.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内涵与划分[J].体育教学,2012,32(1):23-24.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

第3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师范生就业体制的市场化,基础教育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标准日趋专业化和成熟化,人们对教育者素质的期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论”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学习化的理念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论”这门课程应该呈现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论”的实效性,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师范生的职业成熟期,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责任。200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也对“历史教学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1.结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由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了对“历史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述,注重联系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主要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剖析《历史课程标准》,讲解研究性学习、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的理论,对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重点讲授。为配合理论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学课改的感性认识,我们邀请省、市的教研专家作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有时也请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来学院介绍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使师范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相继开设了“历史教学论”的后续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教师行为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历史教育教学的评价”等专业选修课。“教育研究的方法”作为专业必修课,重点讲授。使师范生在实习前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研究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呈现;学会运用观察、问卷、临床、历史文献和经验总结等一般研究方法。有时也请学院内一些专家作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强化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实际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行教育实习,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便利,为他们做毕业论文提供思路,更为他们成为研究型、科研型教师打下较好的基础。

2.强调师范生的主体参与,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乃明了原因,为学习的概念部分,技能,乃明了方法,为学习的应用部分。“历史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实践问题。

首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将原来的“大班制的讲授式”改为“小班型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鼓励师范生独立思考,尝试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抓住教学中的模棱两可和困境,也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在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师范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教学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学习教学设计时,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充分利用一些中学高级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提高师范生分析、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同学备课3~4节。第二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方法,组织师范生到重点中学听示范课,并且参与讲评;也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校作示范教学,讲解教学设计方法,这样师范生在获得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能够发现自己教案的不足,及时修改。第三步,师范生模拟中学课堂教学的程序,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录像回放,修改不足,在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学生参与对讲课者进行全面的评价。使每个学生知道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也对如何评价一堂课有了清晰的思路,达到了共同提高。第四步,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范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师范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获取、查询、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3.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的智力或体力活动的一种动作系统,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我们将教学技能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认识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师范生明确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和往届学生的教育实习公开课和教学大赛的教学录像,组织师范生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综合素质强、组织教学能力强的师范生作示范练讲,并录像,然后组织讲评。通过这些活动,使师范生明确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要求,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训练的动机。

第二,掌握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师范生亲自实践,通过模仿和简单的教育实践,增加感性认识。这一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微格教室进行,先练习课前导入,然后进行二十分钟的教学实践,最后进行四十五分钟的全程教学训练。这种分解训练,使每个人有多次练习的机会。为解决人浮于事的状况,我们把师范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先由师范生自己组织练习,教师按照练习的程度,逐个小组进行考核检查,合格的进行下一个教程,不合格的继续训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每个人基本都能讲三到四遍。

第三,强化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师范生提供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相处的机会,即教育见习。在本科学习的第五、六学期,各有两周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听课,深入班级了解班级工作等。见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有听课记录、有教案、评课记录、个人总结、调查报告。回校后开展成果汇报,并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为开展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实践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在教学设计环节,强调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教学的各个环节,说课―备课―写课―试讲―上课―评课,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熟练为止。尤其是试讲阶段,通过备课组试讲―实习点试讲―面向指导教师试讲―最后才能走上讲台。通过层层把关,鞭策学生认真对待,很好地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展示教学技能:这一阶段是教育实习的成果汇报。通过两个方面为实习生创造一个展示平台,一个是实习点的公开课;另一个是教学大赛。公开课是各个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具体做法是:教育实习接近尾声时,每个实习点都要选择一名优秀生上教学公开课。公开课是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各个实习点的教师和实习生都非常重视,我们学院的专业教师也都要参加公开课,数名专业教师的到来,不但给予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知识的指点,学生更是受到精神鼓舞。教育实习后的教学大赛是我们学院的传统和特色。每年教育实习结束后,我们学院都正式下发关于教学大赛的通知,通知面向全体实习生。大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教学院长、历史系主任、教学论教师和辅导员组织,推选不参加教学大赛的学生当评委。评选出八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由实习学校派出教学校长和历史组教研组长担当评委。公开课和教学大赛强化了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课堂技巧和应变能力大幅度提高。

4.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除了要靠教学内容来体现,靠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机制来落实外,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激励、制约、调整、反馈的重要保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机制。因此,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考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创建并实施了一套符合“历史教学论”课程特点和需要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理论考核(40%),着重考核学生对新课程理论、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层次为教学能力的形成性评价(30%),包括教案编写、课堂试讲、语言表达以及参与的程度等;第三层次为素质教育考核,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0%)。例如:教学评价、课件制作、试题的编排及科研课题参与等。

这套评价体系已经过多轮教学的试用,学生的反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非常满意,特别是对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很喜欢。如试讲展示、课件制作、参与课题研究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感到很累,但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心理素质、组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5.强化师范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各个学校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这些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树立科研意识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鼓励教学论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为激发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我校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在本科生阶段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先后设立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师范生教育实习、见习模式的研究”;“提高师范生从事技能实效性的研究”等与中学教育教学紧密关联的科研课题。第二,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契机,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在下实习点之前,我们聘请实习学校的校长先行对实习生进行了高中新课改的情况介绍;在实习动员大会上,专门请系主任做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学院根据高中课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关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习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调查。如:结合自己的实习体验,为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撰写一份建议书;有人说“实习是走过场”,是工作前的”镀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有什么好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师范生如何为新课程做准备;了解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对师范毕业生的期望;调查中学教师搞科研有那些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你认为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了解所在学校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等。第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大学和中学教师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近几年,学科教学论教师联合本市几所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开展了几项省级、校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互动的模式研究”等。在与中学教师合作研究中,师范生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师范生教学、科研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大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经过对比发现,历史专业的学生思想比较积极,思维活跃,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和现象都有自己的思考,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科研的意识比较强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教学技能,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 教研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6-01

随着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体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体育成绩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的正确评价,而教研活动对交流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教研效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以下十点做法对提高体育教研效果十分有效。

1 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研究

为了激发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改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摸索、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改经验,我们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要求广大教师撰写论文,通过论文评选,可以起到表彰先进的作用,通过学术交流,可以起到推广教改成果,促进教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的作用。

2 组织教案评比,督促教师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而教案正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我们通过组织教案评比展览,有效地促进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备课积极性,使他们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从而也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听课活动,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听课能取长补短,我们规定每位老师在学校每期听课40次,每周至少听课两次以上,每年都要组组两次全县体育教师听课活动,让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起示范带头作用;让年轻教师上课,探索教改新方法。通过听课,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受益匪浅,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学会了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搭配教材,如何安排课各部分时间和练习密度等。

4 组织评课活动,评选学科带头人

通过听课、评课,从中评选出优秀者,做为县、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并把他们的优秀教案推荐到省、市。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认真听课和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使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5 通过技术竞赛,提高示范质量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大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质量,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示范动作)竞赛。这一做法激发了广大体育教师刻苦练习示范动作的积极性,对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6 实行理论考核,促进理论学习

体育理论知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教学内容,需要向学生传授的体育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有关体育教学原理、原则、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能力的基础。这两类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师都必须掌握。为此,我们要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体育课本知识,组织老师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考核,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

7 开展基本竞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口令、哨子、队形调动、场地画法等是教师的基本功,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形象和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每年暑假组织一次体育教学基本功竞赛,如队列队形操练比赛,划场地比赛等。这一措施,不仅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也为各校教师的择优上岗提供了依据。

8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每年的寒、暑假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体育教学研究,并在培训会上传达上级有关体育精神,本年度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传播体育的新动向和教改新措施,这样,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业务能力,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教改取得了可喜成效。

9 组织学生竞赛,提高业务训练水平

竞争不仅检测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技术水平,而且能检测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责任感,是对一个学校业务训练好坏的公正评价。因此,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田径、篮球、越野、登山、广播操等比赛,这样,对提高学校业余训练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10 开展教学评比,提高教学水平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现状 实效性

体育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走向教师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的过程,又是学生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调查显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教学能力能够实现突破,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习生在讲解和示范能力方面的不足及亟待加强的事实。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随机抽取了参与体育教育实习的120名实习生,其中男生80名,女生40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课题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7.5%。

1.2.2访谈调查法

和体育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走访4个教育实习点,与实习学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实习生讲解与示范能力现状

2.1.1对讲解与示范基础理论的认知情况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规律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1]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了体育教育原理、体育教育学、中学教材教法等。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于体育教学讲解与示范的基础理论认知,是决定其讲解与示范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素质。

调查显示实习生对讲解与示范的定义非常清楚的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5%和21%,不清楚和没有印象的占到了13%和15%。大部分实习生只是处于清楚和了解的层次,准确程度是不够的,甚至还有不少实习生不清楚、没印象。据此可见实习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课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2.1.2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比重认识现状

现代体育教学不但强调教师的实践水平,而且对教师理论水平和理论教学水平很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调查中发现选择实践技术课重要的有67%。可见,在体育教学中重实践技术课而忽视体育理论学习的同学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这对学科的科学理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危害,更无益于体育教师教科研的培养。

2.2体育实习生动作讲解能力

2.2.1动作讲解时的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教授者运用语言进行讲解和传达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能让学生准确了解动作的结构和要领。这就需要讲授者本身具有很强的语言组织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运用语言表述动作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在表述时能够基本表达自己的意思占57%。但在运用语言讲解和表述时思路清晰、准确而又形象生动时却不够理想,仅占33%,甚至还有一部分讲述时根本就没有结合动作有效去讲,这类同学有10%。这种情况充分表明实习生在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上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2.2.2讲解方法与技巧的运用

讲解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技术的教学方法之一。讲解要抓住重点和要点,是学习教材教法时重点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比如投掷项目必须抓住“最后用力”这一环节进行讲解,讲解还要言简意赅。还如铅球投掷技术的讲解,可运用“蹬、转、提、伸、拨”的凝练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讲解方法并结合讲解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实际调查并不理想,主动运用讲解方法和技巧的仅占41.1%。

2.3体育实习生示范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向学生演示一遍,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2]教师必须掌握动作示范这一直观教学手段。示范动作越准确优美越能增强学生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示范动作不准确,示范方向或位置错误,反而会使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可学价值,因此实习生要有扎实的示范能力基础。

2.3.1专业能力现状

首先,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动作示范的质量水平。技术越精通,示范越准确、优美。反之,则生疏、丑陋。而这些则和实习生的“先天”状况和“后天”的努力有直接因果关系。有些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参加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只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而又面临升学压力临时改成体育特长生,所以专业能力基础先天欠缺。在调查中这类学生占54%。

其次,有些学生在考入大学后,认为万事大吉,不努力学习专业课,这类学生有47%,造成了示范能力差强人意的现状。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也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多新的困难。特别是体育教学需要大量的技术动作辅导、纠错和帮助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和传授教学教法时就不能像过去人少时那样对学生进行逐个辅导。

2.3.2动作示范质量

评判动作示范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动作示范是否规范、准确、优美。对实习生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在教学中能够规范、准确进行动作示范的为36.8%,动作示范基本正确的占53%,动作生疏,没有把握的占10%,在动作技术示范的完成上大部分还是能够合格的,但在质量和优美程度上还有待于加强与提高。

2.3.3动作示范方法运用状况

动作示范的好坏除了与动作的质量有关外,还与示范的方法和技巧有着密切联系。示范方法的运用与教材内容、课程任务、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如示范方法的运用要注意有明确目的;示范时是先做完整的动作示范,还是先分解示范,又或者是二者结合;示范面的选择是采用正面、镜面,还是背面;示范的方向、距离是否合适等对示范都有重要影响。

下表显示:在实际教学中,实习生大部分都用过不同示范方法和示范技巧,能够准确恰当运用的却只有44.4%。大部分学生也选择了示范的方法和技巧,但不能够完成对较复杂技术技能的教学。

表:示范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情况(多选)

3.提高体育实习生讲解与示范能力的途径

3.1加强讲解与示范的基础理论课学习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特点要求把专业技术课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但是不能顾此失彼,这个“彼”就是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讲解与示范的基础理论课是体育教学,甚至是体育科研的决定力量。没有理论的先行和支撑,体育技术也显得苍白无力。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实习生必须加强理论课的学习,跟上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2培养和提高学生示范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体育课教学离不开讲解和示范。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示范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示范能力,多提供实践机会,以适应体育这一特殊科目的要求。

3.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述流畅、清晰、准确,可以使对方明白讲述者意图。词不达意的讲解会使听者不得要领。专业知识再丰富,如不能够运用语言流畅、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就不能成为合格教师。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努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4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要求体育教育跟上教育发展,目前我国高校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甚至有些教材也脱离教学实际;教学训练手段也落后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因此,要进行大力改革,切实改变理论和实践偏颇的观念,加强大学生讲解与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技能;教师队伍;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26-02

1 研究背景

自2001年11月教育部下达《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便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了“四项改革,六项创新”的十大任务。其中,“六项创新”就包括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即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着力提升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和决心。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但由于当前学前专业办学准入涉及不同类型和层次,特别是很多学校虽然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却从其他专业调配而来,没有钢琴、声乐、舞蹈专用实训室、玩教具及手工制作实训室、音乐游戏及幼儿活动设计课实训室、稳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或者实训室规模不健全,等等,因此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相当实力和数量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专家,离不开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专业技能教师队伍,专业技能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

2 研究内容

大连商业学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代表,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同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行列,2012年学前教育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第二批示范校重点专业。在近两年的示范校建设中,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技能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之下摸索了一套集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为一体的创新之路,在同行业中的办学处于龙头领先地位。本文针对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从专业带头及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技能教师复合能力提升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和阐述。

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目前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两种课型。其中,理论课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技能课包括手风琴、钢琴(幼儿歌曲即兴伴奏和弹唱)、声乐(幼儿歌曲发声及演唱)、美术(幼儿手工和玩教具制作)、舞蹈(幼儿舞蹈创编)、讲故事五项基本技能。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都要求教师除必须具有完善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专业能力、完整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情意修养外,还应当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反思研究、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对顺应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满足学前教育师资不足,解决“入园难”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专业技能教师大都来自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针对这些年轻的青年教师,他们需要在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后,带着教学中的问题选择攻读研究生学历层次,进入继续教育学习中,在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技能,丰富和创新自身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成为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恰恰需要这样有青春、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

作为专业技能领域的教师,应时刻保持在本专业领域积极发展的头脑,包括论文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课程改革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定期参加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挂职到幼儿园锻炼,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积极总结文字材料,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等等,都可作为自主积极良性发展的前提。

2)反思研究、改革创新。专业带头人的选拔一定要聘请学前教育领域优秀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来自于教学一线阵地,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来反思幼儿园师资职前学习时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专家学者定期到幼儿园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并且选择示范性幼儿园作为职前学生的实训基地,在实践与教学中通过反思研究产生新经验、新思考、新创造。

双师型队伍建设 “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是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提到的关于“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大力发展。那么,什么叫“双师型”教师呢?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此展开过广泛研究,目前有“双证书”说、“双技能、双素质”说、“双学位、双职称”说等,归纳起来就两种含义,即在专业化教师培养中要求:1)必备能力(技能、证书、素质);2)拓展能力(技能、证书、素质)。实际上要求每名专业教师要具有“多条腿”至少“两条腿”走路的能力。

大连商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级第二批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具有国家高级育婴师、早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双证的专业教师已达到85%,学校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包括国家级“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市级“奥尔夫音乐游戏”教学培训、“美工制作”培训,等等,并取得了继续教育类的培训证书,目前多名专业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专家。此外,聘请示范幼儿园的教师到学校来,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聘请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到学校对职前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通过“校园合作、共进共赢”来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理论,改革创新思维。总之,多维度、多视角拓展本专业领域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配比超过了21:1,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从企业来的兼职教师数量就少之又少,这很难满足目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而言,中青年教师占据大比例,虽然这部分教师年轻有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专业技能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幼儿园教学经历,职称结构以中级职称为主、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导致专业教学与职业培养的视野“双重”缺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配比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

大连商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示范校建设中发聘书聘请大连新月幼儿园、大连北大幼儿园、南山幼儿园、沙河口区少年宫幼儿园等多家示范幼儿园园长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不仅自己是学前领域的专家,还很善于育人,他们品质优良,能够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培养遵守职业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并按照幼儿园标准和规范培养学生,使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时刻以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培训的教学形式。总之,学前领域兼职教师的聘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复合能力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复合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专业化教师复合能力的提升。这种复合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1)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大比武或展示,教师的技能水平对学生而言是起到榜样的作用,学生在观赏教师的技能比赛或展示过程中,对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都会起到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2)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如PPT课件制作、Flas制作,音乐教师还要会应用打谱软件进行歌曲创作等,这些能力的掌握有助于专业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3)进行说课或(讲课)比赛,过硬的专业技能配合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都极大地展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职业教师从业资格的基础认定;4)定期、分批到幼儿园参加挂职锻炼,内容包括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幼儿年龄特点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发现问题、反思研究,改革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得到长期稳定发展。

3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大连商业学校作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自示范校建设以来一直在积极改革和创新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示范校的重点专业,应努力寻求一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比如:1)制定中职学前专业双师型教师统一认定标准;2)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考核体系;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4)加强学前专业教师进入幼儿园实践基地建设;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专业化培养体系;6)完善在职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7)完善聘用幼儿园兼职教师发展政策;等等。

以上是示范校建设中关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研究浅论,限于篇幅有限,未能更加详细地加以论述,希望专家和同行给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全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认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学,演示法,示范

 

美术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美术学科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和美术能力提高的快慢,还关系到学生人格的成长。如何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参观法等。而演示法在美术教学中尤显重要。

所谓演示法也称“示范教学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兴趣,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提高作画水平,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常用来配合讲授法,以示范性地作画,或将模型、实物、范画、幻灯、电影、录像等教具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获得知识和掌握技法。学生通过直观知觉,在大脑中形成对教师制作,绘画过程的系列表象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在演示的同时,教师要配合理性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法。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是一种重要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用眼观看是获得美术信息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老师亲自执笔,演示一遍的效果往往要比空讲十遍强得多。这是因为美术是造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可视性、具体性,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演示能使学生一眼明了作画的要点步骤和表现方法,并由此而触发绘画的灵感示范,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中国画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水彩画的干湿的衔接,手工制作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做具体的详细的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老师更应该当场挥笔明确示范。演示法在美术教学中之所以成中小学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因为它能够最直观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有序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事实证明,示范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没有任何别的形式可以替代的。综观许多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其课堂教学的精彩之道,无一不是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示范教学。他们以示范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兴趣始终浓厚不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美术老师中从未或很小运用演示法的人大有人在,他们长期仅靠一支粉笔,一本书进出课堂,“空对空”地对学生说教,许多原来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强的内容被他们讲得干巴巴的,枯燥得没有一点味道,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或课堂上吵吵闹闹,各行其是,以至做起练习来学生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动手。或者过分很依靠电教化,多媒体等工具,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只用鼠标点,口里讲。由于没有示范画的启示,许多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绘画作业“原地踏步”,兴趣越来越淡,这种不良的现象如果任期长期发展下去,那对美术教育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要提倡示范画教学,深入探讨示范画教学,不断提高示范画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

要成功地进行示范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绘画基本功要扎实,从对时间性、节奏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上来说,课堂演示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教学形式论文格式。它既不同于教师的以身说教的理论课,也不同于教师个人作画。其特点在于“现身说法”,而教师的身教往往重于言传,这一特点促使教师首先要有坚实的绘画功底。教师出手不凡,开始就能折服学生,引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如果教师仅仅是嘴上说得头头是道,拿起笔来却是:“眼高手低”,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能使学生对老师信服。另一方面,课堂示范画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的完成,画者若没有娴熟的技能技法,就不可能做到在学生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而相反会匆匆过场,败笔重生,画面无法收拾的残局,其结果只能是示而不范。徐悲鸿曾有一句话:“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因此教师的基本功一定要高,这样才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全局的能力。示范画不是单一的埋头作画,而是一个融合各种教学手段的复杂过程。它要求教师集“编、导、演、评”于一身。在这一个过程中。“编”是前奏,即精心编排设计示范画教学内容和方法。“导”是目的,即在演示作画同时给予学生恰于其分的指导。“演”是主线,就是教师展示自己的绘画技能和水平。“评”是尾声示范,即教师完成示范画后,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小结。这四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眼光敏锐,头脑清晰,讲解得当,技法熟练,需要教师的眼、脑、嘴、手的完美配合,把课堂艺术发挥到最大限度。

再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演示教学所围绕的中心是学生,是带有一种表演性的绘画,而不是教师个人作画。而且演示法还要受到场地、时间等制约,如果教师缺乏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善于应变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最佳的临场发挥。以课堂写生示范为例,由于教室较大,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时,学生隔得较远,这就要求教师演示时,形象要突出,对比要强烈。如果画得过细致,学生在下面看不清,这样不仅误了时间,而且还不能有好的视觉效果。再有就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节课教师示范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对所示范的摘要求。如果教师情绪低落、烦躁,示范作画就不可能全神贯注充满激情。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能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以最佳的状态圆满完成演示法的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优质的美术课,离不开教师的演示。演示法是美术教学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美术课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上好演示课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不断夯实“底气”,勤学苦练,从深度和广度去积极拓展演示法教学的空间,努力提高演示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范梦.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黄壬来.艺术与人文教育[M].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4] 许卓娅. 怎样看待示范作用的两面性[J]. 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4.12.

[5]杨建滨.美术教育与大学精神[J].中国美术教育,2002.03.

第8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它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已形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中有部分院校也在进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而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等问题紧密相关[2]。课题组从对河南省周口、商丘、安阳和洛阳4所师范学院在职教师毕业院校的统计结果发现,32.3%的教师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相对匮乏,即使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其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提升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和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1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课题组根据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结合高师院校教师的特点,从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等4个方面设计20多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以周口、商丘、安阳和洛阳4个师范学院的专业教师为样本,在中文、外语、数学等与基础教育紧密相关的院系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96.9%。

1.1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显示,11.9%的教师认识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到运用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对教育技术学习和培训持有排斥心理。另外,在对教育技术能力是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定位上,大部分教师的态度是肯定的,但也有20.4%的教师认为不是。

1.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1.3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软件使用与管理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4信息化教学能力

高师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2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体系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态度和应用存在偏差;以信息技术基础应用为主的文字处理、信息通信与交流工具、学术期刊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工具等的应用较为熟练;而对媒体处理工具、媒体选择策略、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基于学科特点的课件开发工具、基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示范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等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课题组依据河南省内师范院校不同级别、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需求,参照调查内容,以模块和活动来组织培训内容,共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4个模块,总计32个活动内容。

2.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模块1)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共包括9个活动:活动1,了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活动2,理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活动3,了解师范院校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活动4,了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活动5,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内容;活动6,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活动7,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活动8,了解网络课程开发与制作知识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和地位;活动9,了解智能技术、绩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2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模块2)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教学软件使用与管理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和专业技能,按内容组织的活动可分为7个活动:活动1,了解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活动2,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活动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配置合适的软硬件环境;活动4,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可选学);活动5,视音频处理软件的使用(Premiere)(可选学);活动6,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博客等)(可选学);活动7,结合学科利用媒体素材处理工具进行示范教学(学员活动)。

2.3教学资源创建(模块3)

本模块围绕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分为5个活动:活动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活动2,电子讲稿的设计与制作(可选学);活动3,Authorware的使用;活动4,Flas的制作(可选学);活动5,Dreamweaver或Moodle的使用(可选学)。需要说明的是,选学并不代表学习内容的难易和重要程度,而是学员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现状和学科特点来决定。

2.4信息化教学(模块4)

信息化教学模块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分为11个活动:活动1,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及要求;活动2,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活动3,研习教学设计案例;活动4,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结合学科);活动5,结合学科应用标准化教学设计进行示范教学(学员活动);活动6,结合教学活动多角度进行自我评价;活动7,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活动8,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目标定位;活动9,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活动10,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开展案例示范教学;活动11,应用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

第9篇

一、“口传”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舞蹈课堂内容的语言讲述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运用贴切的舞蹈艺术语言进行认真的陈述。有人说舞蹈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舞蹈教师的言传是对舞蹈艺术情感体验的经验和体验方法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恰如其分的引导启发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口头传递的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提示

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动作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做这个动作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这些语言提示显然必不可少。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常常容易注意那些明显的动作而忽视细节,忽视对动作理论的理解,因而妨碍对整个动作的领会与掌握。

(二)传递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了给学生讲解动作以外,还不断的给学生传递相关的舞蹈文化知识。尤其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时候最为明显。教师不但教学生学习舞蹈技能,还给学生介绍该民族的地域特征,风俗民情,服饰特征等等有关该民族的民族文化。

(三)语言评价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反馈信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舞蹈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能大大促进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某一舞蹈动作时一学生做的虽然不是很到位,但是情绪到位,这时教师对她的情绪提出表扬,告诉她在舞蹈动作上还要继续努力。她会更加有积极性去提高自己的动作质量。对错误动作采用适当语言,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以上说了“口传”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舞蹈教学中不是只用“口传”就可以的。手不舞,足不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舞蹈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身授”的方法。

二、“身授”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身授:即示范的方法。示范,是由教师亲自塑造舞蹈形象。这是由舞蹈本身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舞蹈的直观性、形象性决定了示范的必要性

“示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教师要全面示范,全面把动作做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要同时进行。在授课时,教师除作必要的讲解外,应较多的采用形象示范去指导和启发学生。舞蹈艺术除要求舞姿造型、动作幅度、技巧规格外,有些要求往往是难以言传的,是用文字或语言不能表达清楚的,可是只要教师做一次准确的示范,学生就能立即领悟。

(二)舞蹈教师向学生示范的不仅是外部技术,还应赋予舞蹈“情动于中,形于外”的内部技术

如果把学习舞蹈变成单一的动作模仿,这样就会失去舞蹈的“神”与“韵",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灵魂只剩下一个躯壳。教师应自己充满感情的示范、或是用舞蹈音像资料、或是用跳得好的同学的精彩表演去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使得学生用全身去领会舞蹈动作。只有这样学生的表演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也只有这样舞蹈才起到了它美育的功能。在民间舞学习及舞蹈排练中,尤为明显。内在的气质情感把握是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做“形”的示范,而且还应该很到位的示范内在气质及塑造舞蹈形象。、

(三)“示范”要符合学生掌握技能的形成过程

技能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掌握局部动作;第二阶段主要是掌握完整动作及其完成方法;在技能上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同样“示范”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局部分解示范:第一阶段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练习。这一时期,由于学生对动作不了解,注意范围不是很大,(尤其是非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要通过局部示范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模仿学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扎实动作。动作连贯性的整体示范:由于第一阶段多次反复练习,了解完成了这些动作及其方法,教师在第二阶段的示范应该是注重各个舞蹈动作的连接,在动作连接地方示范,这样学生才能逐渐熟悉全部动作系统和它的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通过练习,多余的动作逐渐消失,动作的灵活性也有所加强。从上面不难看出示范教学是符合舞蹈的特点,符合学习舞蹈的规律。我们在进行示范时要重点明确。可遵循先慢后快、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教师的示范要全神贯注,要充满感情。

三、怎样合理有效的运用“口传身授”

(一)示范与讲解有效结合

“口传”与“身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教师不善于用语言教学,只是一味的做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在学习动作时必然会有很大阻力,不得要领,这时教师无论示范多少次也会显得空洞无力,反之,教师只是反复的运用语言分析、讲解动作,而忽视示范的重要性,同样学生在学习时也会遇到阻力,所以讲解和示范应有效的结合。在上课过程中,示范及语言讲解要准确、要注意示范与讲解不拘形式、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讲解示范。如在舞蹈排练课时,一个舞蹈的核心舞步学生总是做得不够准确生动,一次次的给学生示范,学生不但还是不得要领。于是我想到了一边示范一边说:“现在你们跟着老师在沙滩上光着小脚丫跑,想一想应该怎样跳?”这样一来经过几次反复的练习,不仅学生的舞步轻盈而且笑容灿烂,孩子们那童年的快乐、童年的纯真溶进了这轻盈欢快的舞步里。教师还应在示范讲解中尽量用一些学生所了解的术语。“术语”即某一学科的专门用语。教给学生新的术语,使之在某些词与动作之间建立联系,同样也能促进技能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口传身授”在舞蹈教学中很适用,但是如果教师不俱备较好的自身素质有效的运用它,那么“口传身授”也失去了其意义。因此,舞蹈教师应该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应坚持舞蹈进修课,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技能。从上面论述中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口传身授”教学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它在现代教育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是符合舞蹈教学的特点和学习舞蹈的规律的。

作者:梅蕾 单位: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三小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一舞蹈卷《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在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具有民族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教学不仅遵循了世界体育教学的普遍特点,同时,作为我国独有的具有自身民族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向学生传授民族传统体育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从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与技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实质与内涵,其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运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每一个项目由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项目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也要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与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课堂中,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可能达到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1.2重视直观,以演示领做为主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民族传统体育类别繁多,结构多元;其次是动作复杂、方向多变、左右不对称、动作难以记忆;此外,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比较复杂,每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也比较多,不仅在外形上有手、眼、身、步的配合,并且内在有精神、气、意、劲的统一;还有动作的节奏变化、技法特点、演练风格等等,都给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采取常规示范外,应特别注重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除教师示范,还应借助录像、图片等现代工具辅助教学。

1.3保证动作质量的同时,突出不同项目风格与特色

动作的规范性应作为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首要条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自于不同的民族,种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使得各个项目各具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要保证动作质量的基础上,也要突出各个民族体育项目所具有的特色。

1.4集体或多人项目的教学,应注重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中,除了少数是单人项目之外,多数体育项目皆以民族为纽带,以自身民族为特色形成了集体或多人项目。如具有我国深厚文化基础的典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此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名学生的集体配合和共同协作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舞龙动作。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础动作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强调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团结协作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领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

1.5技术动作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元文化整体性特点,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汲取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融合道家哲学思想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也有在中医理论体系下形成的导引养生功理论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同时也要对动作背后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动作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并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1.6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共注重

我国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世界体育项目普遍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即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同时,磨炼了个人意志与品格。如我国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员在习练该项目时,需要运动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又有别于西方体育,甚至背道而驰。如太极拳,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和谐,运动风格柔和缓慢,运动员在长期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品格及平和的心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传授动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特性的培养。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通常指的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它既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学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向教师反馈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1语言教学法

语言教学法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形式有讲解、口令、语言提示等。讲解是体育教学中运用言语法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主要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任务、动作名称及其作用,完成动作的要领、方法和要求,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作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并通过语言使学生获得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民族文化,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使其受到启发和教育。常用的讲解方法有粗略讲述法、精细讲述法、鼓励法、复述法等。

口令是指教师以简洁的语言,用口令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动作方向和路线后,教师可用口令指挥学生练习,如舞狮课上,在教授转动狮头动作时,教师就要结合动作,发出左转,右转等口令,以提示学生正确练习。口令是指导学生练习的重要手段,在实施口令时,要注意口令的长短、音节的高低以及严肃性和及时性。

语言提示是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体会动作的要领和内涵。如在练习太极拳时,教师通过提示 “沉肩坠肘”、“敛臀收腹”等的动作要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及时地改正错误动作。

2.2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作为教学的动作范例,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练的方法。根据教学动作的复杂程度,进行动作示范时,可以选择分解示范和完整示范两种。分解示范主要运用于动作比较复杂,协调性要求高,方向线路变化较多的技术动作,分解示范法便于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和上、下肢的配合,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完整示范动作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协调性要求较低,方向线路较少,或虽然动作比较复杂,但学生的运动技能储备较多,运动学习能力强时采用。教师在传授武术动作时,应运用完整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以便建立完整的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完整示范必须正确、协调、优美,以便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在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才可以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完整示范可以使整套、整段或某个动作的轮廓展现给学生, 而分解示范法可以使整套动作中的一段,也可使某一段动作的一部分或一个动作的部分示范给学生。因此,两者的运用均必须以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和接受能力为前提。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各个项目的技术动作也比较复杂,因此直观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总体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和完成方法,便于学生建立动作的表象。同时,高质量的动作示范,不仅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了解正确的动作全貌,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建立学练的兴趣。

动作示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方法,因此,为了突出示范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行示范时应注意示范位置的选择、示范与讲解和启发的有机结合、示范面的运用和领做示范等。

2.3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

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输出并非简单的理想设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因不同情况出现不同的错误。因此,及时地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是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的保证。另外,教师还应及时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纠错手段,并在纠正错误动作时,给予热情和耐心的指导。一般常用的纠错方法有指导法、静耗体验、语言提示、对比分析等。

2.4游戏娱乐教学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来源于生活节庆,因此,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游戏法既有竞争性,又有娱乐性,并能使参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群体性的游戏练习,还可以培养队、组合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目前,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是游戏法。

游戏法是以游戏的方式,以增加娱乐为目的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抢花炮、珍珠球等。游戏法具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通过游戏法的练习,能使学生了解与游戏相关的民族文化和风格特色,达到陶冶情操和促进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同步发展。

2.5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进行改革或创新之后的现代教学方法,是以现代媒介为手段,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知和提高积极性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等手段与途径的辅助教学已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特别是以校园网络平台而做成的网站型课件,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以往教授复杂技术动作的难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3小结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分布较广,形成了以地域和民族为标志不同的文化特点,民族传统体育随着这一特性,也体现出了项目的多样性,项目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在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要吸收现代体育新型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2] 周争蔚.散打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袁凤生等.学校体育教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5] 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6] 全国武术训练教材编写组.全国武术训练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

[7]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教研员;专业发展;“六力”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03-3

为了适应新课程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教研员必须迅速调适角色,自我设计,重在行动,真正能够从完成职业使命和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来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提高教研员专业素养是生成教研工作智慧的前提,是增强教研室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基础,是进一步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为此,需要教研员选择正确的专业成长路径,就是从培育“六力”(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视角,给教研员搭建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平台,以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

一、学习力——让教研员在多元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

积极倡导教研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是教研员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教研员一旦有了这样一种习惯,就会向预设的专业发展目标靠近了一步,意味着教育教学研究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成功。为此,要着力打造学习型教研机构,将教研员的学习定位于重新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并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更新本体性知识。一般教研员都会有自身的学科背景,与学科背景相关的主体知识就是本体性知识。学习力的首要特征就在于:通过学习本体性知识,使教研员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要与时展合拍。

2.优化条件性知识。教研员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必备知识,即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需要不断丰富与补充。一方面,要对在师范院校所学教育理论的重新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获得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研员学习教育理论时应当力求“内化、激活、还原”:首先,要理解、领悟,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就是把公共教育知识化为个人的知识。将理论内化为观念,将理论外化为熟练的教育行动。其次,要在领悟和体验中感受理论的合理性,使理论处于被激活状态。最后,要将所学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运用、去创新,完成另一个从实践抽象理论的过程。

3.丰富实践性知识。教研员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其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实践性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教研员个人的实践智慧、教学特点和职业风格。这就要求教研员主动向教师学习,从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夯实教研基础,每个教研员都与具体学校或基地挂钩,坚持3/4的时间在学校,力求在学习中将实践性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智慧化。

4.吸纳一般性知识。教研员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通识知识,是与其他学科知识横向整合的知识。这就要求教研员在学习中追求“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即:在自身教学领域(如,数学、语文等)的这一点上力求穷尽一切;同时,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在学校之外的知识也都能了解一点,通过不断拓宽、丰富、渗透,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力求在学习上述四种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教师内源性的学习力。

二、研究力——让教研员在学术研究中提升专业素养

我们说科研可以兴教,可以兴师,可以兴学,可以兴课,那么科研当然也可以兴研。教研员完全可以通过科研来提升自己。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让科研成为教研员发展的不竭动力。因为,教育是科学、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科研,教育的理性光辉才能得以生动的挥发,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校才能成为展示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提倡田野式、草根式的鲜活科研;以激活教研员的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体现研究的价值。为此,培育教研员的研究力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认同研究的准确定位。首先,要做教研员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这是教育科研和草根教研的基本原则。其次,不是完成一种“外在”的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需要;是面对自己提出的真实具体的问题,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不断改进和追求卓越的自我反思。第三,不是为了发现或贡献原理性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为了找出解决具体问题和困惑的策略和办法,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获得成长和发展。第四,不是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另外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着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而进行研究。第五,不是为了成为“经院式”的研究者,而是为了“学会研究”,坚持在研究状态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以实现一个优秀教研员的人生追求。第六,不是排斥专家的支持,更不是让专家替代教研员研究,而是立足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启迪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

2.形成正确的研究思路。教研员研究力的培育,一方面,要求教研员善于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教材中的某个试验为什么总是做不成功,能否改进?”“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等等,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要增强问题意识。

另一方面,还要求教研员学会把“问题”变成“课题”:如,我们平常总是赞叹某位教师教学口语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口语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否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等等问题,需要教研员在感叹之余去认真研究,从而提高教研员应用性的研究力。

3.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教研员要注重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中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回到研究自我的本来状态,创造一个新我,这是教研员进行教育科研的真谛。教研员应成为勇于实践、探究、创新、关注积累、总结、反思的研究者,注意立足教育教学的现实,抓住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做深文章,做好文章,把热点搞成亮点,把难点变成突破点,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价值。要能够从教师日常生活中发现、捕捉和思考问题,从听评课、座谈研讨、问卷调查、质量监测中开展研究,在教研实践中养成写教研日记、随笔、故事的习惯,着力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有效策略,从而形成教研员具有实效性的研究力。

三、指导力——让教研员在有效指导中提升专业素养

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学校层面、学科教研组层面,还是教师个体层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教研员的指导。检视一位教研员有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指导力所发挥的水平层次。为此,教研员要以自己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影响,带动周围的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学校整体发展,并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常态的教研活动有效指导。教研员善于设计组织有针对性、实效性、方便可行、有特色和含金量高的教研活动,这既是一种教研的基本功和核心的专业能力,也是指导教师、惠及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每一次教研活动从主题确定、目标追求、主体分工、方法选择、流程设计、动态调适,到整个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环节和要素都需要教研员认真周密地预设,都能触发教师去积极的思考,影响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尤其是面对区域、学区、学校、师生和学段的不同现状,要通过常态的教研活动,因地制宜、因校因师因生而异分类分层要求和指导,鼓励在原有水平基础上,异步主动发展,分步逐层达标。特别是对薄弱学校和教师,采用零距离善意对话、探讨及指导,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指导需求,从而形成教研员差异性的指导力。

2.搭建为一线专项实践服务的指导平台。培育教研员的指导力需要借助于相应的、多维的指导平台,以便进一步发挥教研员的指导职能作用,为基层学校与师生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指导支撑。如:①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教育理念、特色品牌、校园文化等策划与论证指导;②学校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论证指导;③学校主导教科研课题设计、论证、实施与成果提炼的指导;④校本教研(培训)的主题确立、内容建构、方式选择、效果期待等现场指导;⑤应对新中考、新高考的教学与命题研究咨询、评估的指导;⑥中小学各年级菜单式和预约式教学视导的系列服务指导;⑦中小学各类学校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竞赛课的策划与评价指导;⑧班级(教研组)整体建设质态的现场剖析与创新提升的诊断评价与策划指导;⑨中小学教师群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的规划、咨询与指导;⑩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的诊断、咨询与矫治指导服务。

3.进一步拓宽指导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教研员的优秀指导力常常体现在对一线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上,可以注重以下途径的指导:一是,学校内部的师徒结对指导。通过建立机制,力求对结对常态的内容与方式、制度落实、实践过程进行指导。二是,校外的异校拜师的指导。可以通过以教研员为主体的项目,进行非正式群体之间,双向约定俗成,专项指导。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指导。让网络成为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崭新舞台。网络的开放性、兼容性、平等性,使得虚拟世界的指导成为一种极富生成性的互动。借助网络教师可以感受最前沿的理念,可以捕捉最丰富的信息,可以表达最自由的思想,可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可以展示最个性的风采。网络完全能够指导教师体验实现专业发展的空间之广阔、前景之美好。

然而,不管何种方式,都需要不断丰富指导的内涵,如:指导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效课堂教学的技艺;指导开展规范课题研究的程序;指导进行论文写作表达的方法;指导促进青年教师从业的本领等等。

四、示范力——让教研员在角色示范中提升专业素养

1.树立教学业务上专家示范的形象。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科教育的一面旗帜,应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过硬的学术品格,是一个地区学科教育队伍的引领者,要始终站在整个学科教学的前沿地位,善于在教学实践层面现身示教,对一线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地区学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如我市曾组织过历时三个月的区域性“教研员专业素养大显身”活动,旨在通过全市教研员围绕课堂教学主题所展开的“亲临课堂执教——上示范课”、“主讲课堂教学——开示范讲座”、“提炼课堂研究——展示范成果”系列专业竞赛,努力达成体现示范力、培育示范力、提升示范力的目标,使教研员在亲身体验课堂教学的冷暖中,不断找到理论与实践和教与学的切入点,从而引领教学新方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教研员专家形象性的示范力。然而,教研员专业示范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如个体专业发展体悟的示范表达、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的示范呈现、各种情境学术交流的示范等等。

2.树立教师发展上导师示范的形象。教研员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教研员要努力成为教师成长的一架梯子,乐于做“伯乐”,善于做“园丁”,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教师水平的鉴定者,更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教学思想的启迪者。为此,教研员要用自已的思想智慧引领教师有效地思想,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观念、行动、效果进行思想,以获得经验,同时不断对现有经验再进行思想,加以完善与提升,形成内在发展的动力,努力实现思想的转化与教师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教研员要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高水平、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基础,变“上来研究”为“下去研究”,变“检查研究”为“参与研究”,变“理论研究”为“行动研究”,使广大教师能够借助教研员的实践智慧走得更远,发展更好。

3.树立工作作风上师表示范的形象。教研员要努力成为作风建设的一根标杆,鼓励教研员热爱教研,淡泊宁静,耐住教研寂寞,抛弃安逸、功利思想,克服懒散现象,潜心教研,不断从清苦、平实与默默无闻的助人服务中,寻找教研的满足与幸福,成为教师的角色示范。教研员的作风师表示范力更多地体现在务实敬业、公平公正上。务实敬业,就是要常到学校,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获得真实的声音和问题,使教研成果更有示范指导意义;要努力让每一项成果、每一次活动都能触发教师的思维深处,影响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从而实现方向性的示范引领。公平公正,就是要在各类比赛、评优、测试中,标准统一,程序规范,操作严格、评价公正,才能取信于教师和学校,形成良好的师表示范效应。

五、合作力——让教研员在同伴合作中提升专业素养

1.形成积极健康的合作姿态。教研员不是行政官员,没有特权,不能对教师发号施令,也不能逼迫教师参与他不想参加的活动。并且,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专一兼多”,跨学科、跨学段、跨项目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教研员具有真诚的合作情怀(心态),充分体现一种海纳百川(向同行学习,向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的胸怀;不是个人在“真空”中进行孤独地奋斗,而是寻求一种与同伴和教师间的有效合作;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默契,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彼此间相互的激励和支持、宽容和理解、碰撞与交流。通过教研员与教研员及教师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学习、积极协作、彼此支持,学会沟通、倾听、理解、支持、分享等合理的合作方法,建立一个相互合作、支持的团队,一个实力雄厚的“后援团”,从而体现出和谐的合作凝聚力。

2.着力打造有效合作的教研共同体。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团队的合作力量。教研的过程常常是教研员与教师共进共育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为教研带来了新的思维,强调合作、互动、探究,需要教研员与基层学校以及片区教研组织等组成教研活动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的“一言堂”,而是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再是教研员的“指令性”部署工作,而是共同出谋划策,解决现实问题;不再是教研员“居高临下”、“单打独斗”,而是教研员与教师的“合作生成”。实践表明:合作共同体的教研活动,组织方便,理论与实践好结合,最容易解决实际困难,也不断为教研员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达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了教研员协调性的合作力。

3.不断丰富教研的合作内容与形式。培育教研员合作力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元方式丰富合作的内涵。可以根据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需要设置若干阶段性的跨学科的专项合作组织,放大合作项目的研究功效。如:去年,市教研室为了进一步整合优质教研资源,打造主题项目合作团队,提高区域教研的品位,形成教研核心竞争力,以教研员为牵头主体,组建了十大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性效果。立足于在“课程与课堂之间”、“研究与实践之间”、“问题与对策之间”、“行动与反思之间”进行多维合作研究,教研员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在合作平台上,真诚地与教师结成伙伴,一起观察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一起接受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一起学习并研究成败得失的原因,在反思、切磋、共鸣、省悟中收获智慧,相互激发不断进取的热忱,真正形成内容与形式融合的高效合作力。

六、创新力——让教研员在变革创新中提升专业素养

教研员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非常规工作,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人云亦云,就无法探求教学的真谛。教研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研员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注重事实而不是想象,衷情于理性而不是灵感,热情而不是浪漫。因此,需要教研员从以下三方面培育持久的创新力。

1.积极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方式。教研活动应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教研新局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应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交流活动。如:在创新教研机制方面,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实行项目负责制,围绕“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建立项目,由教研员牵头,组织相应的项目研制团队,将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有效的突破策略。该项目已完成9个学科的近1000个考点、300万字的文本编辑工作,由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出版;并将精心制作的300余节视频成果通过电视与网络推向全市的每一所高中。本项项目在集中优秀资源、辐射优质成果、打造教研员与名师群体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又如在创新教研方式方面,我们尝试了“同题比较式”、“课堂诊断式”、“学术沙龙式”、“网络分享式”等教研方式,都是实现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创新提高的有效方式,形成了教研员研发性的创新力。

2.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高层次。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验层次;二是智慧层次;三是创造层次。优秀教研员显然要追求创造层次。创新不仅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一种境界,又是优秀教研员应该具有的一种核心品质。而这种品质往往又是通过教研员的鲜明教育教学研究个性体现出来的。一般说来,成长中的教研员可能更关注的是专业的共性要求,是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研究任务,如何帮助师生获取更好的发展,如何获得更高的外在评价以及职业阶梯的升迁等。相对来说,专业个性发展意识不够强,指向也不够清晰。

因此,教研员的创新力就是要体现在培育自己的个性风格上,特别是创新思维品质方面。如:一般人总是强调教师成长要注重反思,而善于创新思维的人,就会从现实的“反思”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对“反思”的反思问题:一是对“反思态度”之反思(如何发现规定任务型与成为自觉意识之间的差异?);二是对“反思内容”之反思(如何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机统一?);三是对“反思效果”之反思(如何追问:后收获了什么?是三分钟热度,过后一切照旧,为了反思而反思;还是反思结果应用于实践,不断超越自我?)等等。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17

1 前言

“体育课堂,动作教学,示范为主,讲解为辅。”这句话道出动作示范技能的重要性,于体育师范生而言,在学习动作技能时,更应在动作掌握的基础上,探究其动作的示范法,一个高规格,优姿态的动作示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作的热情,进而用心学练动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纵观当下体育课堂,从高校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体育教师的示范技能大多处于同一阶段,即对于自己专项示范,动作基本能做到“规格到位,演练潇洒”的要求,但对于自己的辅项,示范技能却亟待提高。本文便以此为研究契机,归纳、总结并探索作为体育师范生应具备的动作示范技能知识。

2 对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技能培养

动作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学中重要技能之一,也是动作教学的启蒙之地,其示范的结果与学生学习结果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此,作为体育师范生,掌握动作示范技能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步。

2.1 概念清晰,丰富技能

动作概念,由动作名称、动作方法、动作要领以及动作的注意事项组成。动作表象只是反映动作的外表形式,而动作概念则是反映动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完成动作必须遵循的规律[1]。培养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技能的首要之点,便是清晰明了地掌握动作概念,在动作教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根据肢体动作的形态,探索动作结构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动作概念通过形体展示,展示时,应将动作点、线、型与规律体现出来。如在武术基本功教学中的“仆步抡拍”动作,既要体现臂、肩、腰等部位的方向路线以及协调配合,又要展示劲力的正确使用,即“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规律;再如篮球的传球教学,传球的持球方法。手法,球的运行线路以及落点等,充分体现其动作全貌。

因此,在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技能的培养中,应注重动作概念在动作教学中所起作用的培养,动作概念的清晰化直接反映出动作示范的质量清晰,也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作为体育师范生,动作概念的明了,将为教学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三速兼备,适宜采用

动作示范的速度,指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时对动作演练速度的掌控。在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的速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作的进度。培养体育师范生动作师范技能这一方面,能正确掌握动作示范的速度,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作示范速度一般包括常速、慢速、快速三种状态。合理运用这三种状态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中较为重点的一笔。按照教学常规,一般先采用常速示范,课中示范速度随专项特点灵活选择。譬如,武术套路长拳教学,进行常速示范后,在教学时,应采用慢速示范法,让学生清晰掌握动作的方向和路线,之后再转入到常速练习;而采用快速示范法,是在武术套路太极拳的教学中,将“柔和缓慢,松活连贯”的太极拳,进行快学快练的方式,容易让学生较快掌握动作的概念,对不清楚的细节,进行慢速示范,然后过渡到常速练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球类教学中,一般是以徒手的慢速示范,快速练习,再到持球的常速练习。

在教学中不应单一使用一种示范速度,而应据不同项目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示范速度。在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教学技能培养上,应引导师范生观察和总结教学方法,将动作的示范速度融会贯通。

2.3 把握时机,有效教学

动作示范时机,指在动作教学与练习中,发觉示范有效可行的时间段或时间点。在具备动作概念清晰化,示范速度合理化的基础上,对于示范时机的掌握是在培养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教学技能中又一重中之处。

动作示范时机运用得当,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教学中,示范时机一般有两类,一类初学动作之时,在动作还处于记忆化阶段,概念较为模糊的情况下,教师的正确动作示范,可使动作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正确的痕迹,加深动作的记忆;另一类是在练习中,出现共性错误之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正确动作初步定型化。对这两种时机的掌握,更有利于传授动作技能,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在培养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教学技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示范时机,不能过多示范。整堂课教师都在做示范,学生仅是用眼睛练习,而忽略身体练习,导致“体悟”较少,影响教学质量。

2.4 点面到位,优化教学

示范面的选择,会使动作示范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在培养体育师范生示范技能上,理解并运用示范面在动作示范技能中亦不可或缺。

动作示范面大致分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等4类,不同教学内容需要合适的示范面。例如,篮球教授原地肩上单手投篮宜采用侧面示范,让学生着重掌握“抬肘――伸臂――压腕――拨指”这几个环节,若将示范面运用归类,即一般路线向正前方运行时,适宜采取侧面示范;领做动作则采用背面示范;便于观察学生练习情况,且符合运动项目特点,动作结构简单(球类的徒手练习,形体原地动作练习)宜采用镜面示范。在教学过程中,示范面的运用不是单一选择,要结合实际动作,选择组合示范面进行教学。

动作示范位置,一般由顶点示范和中心示范两大位置组成。顶点示范主要以等边三角形的三点为示范位置;中心示范可衍生为在学生队伍中间示范,弧形位置示范,圆形位置示范等。对于师范生示范技能培养,无论选取何种示范位置都应遵循便于全体学生观察为前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示范位置进行示范教学。

在培养师范生示范技能中,应注重动作的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选择,选择之余,更应考虑,以促进教学为根本,具有实效,不可漫无边际地随意选择示范面及位置。

3 结论

体育师范生动作示范技能的培养,应从动作的概念,动作示范速度,示范时机,示范面及示范位置等方面进行着重培养,让体育师范生掌握清晰的动作概念,把握示范速度及时机,形成正确而有效的示范面和位置,从而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在着重示范技能时,还应体现现代创新教育的三个方面:赞美教育、微笑教育和激情教育[2]。把这三个方面充分融合到示范技能中,进一步完善动作技能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绍君. 动作概念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

院报,1982.01.

[2] 王兴. 高师院校“顶岗支教”体育师范生岗前培训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