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6:3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一班姬楚源家长 陈亚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榜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做父母的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教会孩子生活的技能,使孩子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我家孩子今年11岁,是新星双语学校六年级一名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的小女生。从早慧班开始,我们一直就读于这所学校,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我对于孩子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会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关爱。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人,在集体生活中会有集体荣誉感。在生活中,我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一向非常和谐,即便是偶尔闹些小矛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立即化解。而且家人也都非常默契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我家孩子的眼中,不存在家庭矛盾这样的问题。
第二,奖罚有度,实事求是,孩子发脾气时冷处理。孩子做对了,我们要及时夸奖;孩子做错了,我们也要及时地纠正。奖励和惩罚都要有度,适可而止。虽然现在的教育提倡多称赞孩子,但在称赞孩子方面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达到目的一味盲目地夸奖称赞。当然批评要有度,如果批评过度,甚至诋毁打骂孩子,慢慢孩子就会变得叛逆。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还是坚持讲道理说服教育,而且就事说事,不能翻旧账。当孩子任性发脾气时,要冷静处理,让孩子自己去闹,做个旁观者,等孩子把不良情绪发泄过后,冷静下来的时候和她交流,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也会好一些。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是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无论是做事做人,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较重视个人修养:尊老爱幼,同情弱者,说话讲究分寸,在潜移默化中,姬楚源也成了这样一个孩子,平时遇到有困难的同学,她总是热情帮助;遇到有困难的家庭,她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年阴阳赵老家邻居一家四口急性肉毒素中毒,住进北京301医院,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直催我们全家快点捐钱,而且又把自己所赞零花钱全部拿出来捐赠,在她的带动下,我们全家共向邻居捐献2700元钱。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姬楚源从小胆子比较小,缺乏自信心,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来我与老师进行了沟通,在我的引导鼓励和老师的点名提携下,孩子慢慢开始主动回答问题了。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她兴奋地给我讲她今天上课举手回答了一个少有同学知道答案的提问,老师说回答正确,孩子特有成就感。我也借此机会给孩子讲要相信自己,要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一次就像一个转折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现在的她比起之前判若两人,不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经常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第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能力。对于姬楚源的教育,我一直重视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孩子应当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经常与孩子交流,问她一些简单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与孩子一起交流分析,给孩子讲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主要放在作业的检查、指导上,平时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会适当的给姬楚源补充一些奥数题,有空的时候,让孩子练习,目的并不是为了做多少题,我关注的是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她会不会分析问题,然后我们共同讨论,有时甚至为了一种解法争得面红耳赤……
第六,重视平时的学习,轻视考试成绩。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甚至对老师的提醒、批评不屑一顾,可一到考试结束,就迫不及待地给老师打电话、发微信询问成绩,殊不知,这样不但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百害而无一利。我始终认为,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功夫应该下在平时,所以,我对于孩子作业的检查、辅导,以及作业的质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甚至会一项一项地检查,一题一题地讲解……这样,平时知识掌握牢固了,考试就轻松自在多了,孩子不会有压力,家长更不会有顾虑。同时,对于孩子的成绩,考试结束,我就不再过多地评论,三言两语总结一下就完事,更没有进行过奖励或惩罚,所以,在我们家姬楚源看来,学习就是学生的任务,像大人上班一样自然,学好了才算是完成了本职工作。
1家庭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具有重要影响。高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品格与其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品行特征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案例【案例1】某高职学生甲,入学伊始便频繁找各种理由请假回家,有时甚至请家长帮忙请假;在校期间随意旷课,考试经常三四门不及格。起初班主任与其家长沟通,该生家长解释由于晚育,所以平时对孩子比较溺爱,今后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但随着沟通的深入,该生家长认为教师与他们的沟通是一种骚扰,认为学生成绩差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致使沟通陷入僵局。【案例2】某高职学生乙,对口单招生,入学成绩优异,但开学不久便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成绩一落千丈。通过家长了解到该生在中专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考取大学后便以方便学习为借口,要求家长给其购置笔记本电脑。后来家长发现该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怕影响其学习,不准其携带笔记本电脑到校。该生威胁家长,如果不准带,就去网吧上网,家长迫于无奈,勉强同意。【案例3】某高职学生丙,成绩优异,在家中排行老大,家中还有弟妹三人,母亲常年患病,全家靠父亲种田和打零工为生,家庭贫困,精神压力比较大。同学反应,该生经常吃两顿饭,且以素菜为主,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案例分析从案例1中不难发现,该生家长对学生十分溺爱,认为学业只是学校教育的事情,认为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问题,对孩子采取“保护态度”,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道德培养起到极为消极的作用,使得孩子更加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既为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为该生走向社会埋下了隐患。从案例2中不难看出,该生家长对学生听之任之,采取放任态度,学生自从离开父母的视线后,便更加疯狂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该案例极具代表性,反应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自控能力培养的缺失。问题出现后,家长往往束手无策,便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家庭教育的纵容、学校教育的管束,使得学生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案例3中不难分析,该生的家庭状况带给他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庭状况,让该生更加成熟、独立、具有责任感,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同时,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使得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知识无用论”“上大学不如打工”等社会负能量甚至会将他引入辍学的边缘。对于这类学生,学校的关爱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2引导家庭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观念的引导在上大学之前,家长非常愿意同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其实,家长的真实目的不是关心孩子接受教育本身,而是关心他们的学习结果,即能否考上大学或者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上大学之后,大多数家长往往会有“车到站,船靠岸”的心理,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对孩子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闻不问,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同步,外表成熟、内心幼稚、缺乏自制力,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极易迷失方向。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摒弃“成绩第一”“满足物质需求,其他方面自由发展”等错误观念,引导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子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上[2],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帮助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业和恋爱问题,引导他们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由此可见,大学时期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熏陶和制约的作用[3]。教育方法的引导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积极营造相互尊重、团结、民主、包容、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引导家长养成耐心倾听、积极鼓励、细心引导、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既要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在大学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要教会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家校教育合作的引导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教育。”[2]所以不管是家长教育理念的引导,还是教育方式的引导,高职院校都应起主导作用,应积极搭建家校交流的平台。鉴于生源分布广泛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班级QQ、飞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政策、动态以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馈自己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学校还可成立家长委员会[4],邀请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利用这个平台交流教育心得、分享教育经验。
3结语
家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对高职教育既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高职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统一,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才能实现现代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翟建 姜春华
一、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家长们把对孩子教育的自觉意识转化为孩子的各种良好品行、习惯的过程,是自孩子出生起就应该实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孩子独立,分享,尊重。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推广,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然而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存在误解,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进行,这显然是片面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平等互利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主张探索的家庭教育课程化,指的是学校主要利用已经建立的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帮助家长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课程化的方式接受系列的、规范化的指导与培训,以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家庭教育课程化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全面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家庭教育有效进行。目前,我们所做的是根据多年办学经验,针对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通识类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创造条件逐步完善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内容。
二、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2016年8月8日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揭示了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0到3岁、4到6岁、7到18岁)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孩子素质能力缺失及不同城市衍生的“个性化”等问题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痛点。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7-18)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生活懒散不爱整理衣物(70%),有拖延倾向喜欢把事情留在最后(58%),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56%)。报告显示,不同地区的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大致相同,重合度达80%,只是在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上呈现出一定地域性差异。其中排在家长关注的前三位的分别是:一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6.91%)拖延(55.22%)自控力差玩手机(51.79%);二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9.81%)拖延(57.27%)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56.06%);三、四线城市是生活懒散(72.54%)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63.02%)拖延(60.57%)。可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生活懒散,学习缺乏恒心,存在畏难情绪。它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家长过早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点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提出的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人格)发展理论学说(psychosocialtheory),初中生一方面勤奋学习,期待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这时,如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学业发生兴趣。初中生的依赖重心已从家庭转到学校、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阶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应是:①鼓励孩子与同伴互动,寻求他们的接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②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勤奋感,体验成功,积累经验,以形成勤奋进取的个性,克服自卑,勇敢面对现实困难;③积极回应孩子的努力,用认同和赞美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概念;④引导孩子建立普遍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活动(知识性、技能性、课外活动)的内驱力;⑤培养孩子求知读书的动机、兴趣、习惯、态度以及意志与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形成一致性的人格特征。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读书、用功读书、热爱读书。⑦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把家长的信任感内化为学习的潜力和动力,提高学习自我管理能力。⑧家庭充满正能量,父母情绪正向,经常读书看报,对孩子形成正面影响。四、初中生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初步实践苏州市作为人口净流入的二线城市,城乡居民原有的家庭基础、背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素养基础的家长群体,原有的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要创新和转型,其中包括探索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1.构建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涵盖以下教育专题:①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②初中生家庭教育的责任理念与主要内容;③初中生的心理矫治与健康指导;④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⑤初中生的同伴交往与学习指导;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融合;⑦家庭教育的资源开发与案例积累。具体做法:①用好苏州市教育局编写的《苏州市家庭教育家长读本(中学篇)》,并根据学校与学情不断调整拓展、修改完善家庭教育专题,使之形成适合本校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教材,逐渐构建家庭教育校本课程体系;②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整合,学校的网络资源供家长共享,如苏州市“智慧教育教师”APP,“苏州父母”APP,校园网平台,有关班级QQ群、微信群等,供家长自主学习的辅导资料,并开发更多的包括教育案例在内的学习资源;③研发可供不同层次家长和不同时间学习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为本校学生与家长提供个性化、阶梯式的家庭教育指导;④探索并实施家庭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2.培育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培育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是关键。近几年,苏州市已举办了七届“中小学家庭指导师”培训班,为家庭教育课程化培育师资力量。学校在分析学情和家庭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拔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和优秀家庭教育父母参加,聘请国内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家庭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了由智慧教师和爱心父母组成的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平时就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家长的现身说案例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目前,团队中的很多优秀者已加入苏州市家长学校的“智慧教育教师”APP和“苏州父母”APP。3.完善多途径家庭教育培训体系。(1)定期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沙龙。学校每学期根据家庭教育课程教材和主题,制定家庭教育讲座和沙龙计划。实现班级、年级、校级三层衔接,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做到内容分层,即班级联系学生实际举办有效性讲座,年级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讲座,校级涉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实践性讲座。形式新颖,即专家点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活动观摩与亲身实践相结合。(2)开发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借助“苏州市安全教育平台”,建立开放、灵活、快捷的安全教育课堂。结合“苏州市家长学校平台”,中的系列活动,组织授课讲座,开展亲子阅读、校园开放等活动,进行家长沙龙研讨、家长互教互学、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借助校外少年宫、活动中心、实践学校等教育场所,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借助相关网络平台,为家长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4.组织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活动。目前,学校的大小活动都有家长、社区、街道志愿者的身影。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在学校设立的志愿岗、绿色食堂管理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听证会等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开设7个安全教育专题,组织至少3项安全教育活动,如“开学第一课”“防溺水专题”“校车安全”等,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学校安保部门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写出评价反馈意见。学校实践家庭教育开放课程,欢迎家长走进学校组织活动,如每学期家长会的策划与组织都由班级家委会成员策划与承担;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生运动会,由家长担任后勤服务;组织家长参与毕业典礼、成长仪式等的策划与后勤管理、摄像摄影的美篇推送等。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并轨运行与合作互动,形成了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三维”有效教育综合网络。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课程化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综合网络中的新生事物,旨在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有效教育能力。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徐海浮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家长帮•好未来公益基金会.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OK/OB]./wx/file/2016report.pdf.
[2]俞清.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实例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1.父亲———放任型
从案例中,笔者以“爸爸在旁边从始至终没发过任何言论”来概括了父亲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已经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使得孩子过于亲近母亲,而忽视父亲的存在。由于家庭成员较多,父亲基本无从插入。又因觉得自己难得休息一天,所以常常推脱给母亲或奶奶。父亲的放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需要研究者和家长共同重视。
2.祖辈———溺爱型
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溺爱严重。表现为:凡是孩子要的,想法设法办到,甚至上天摘星星也行;一切包办代替;一切事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和父辈的不同。案例中,虽试图阻止过,但孩子想要也就给了。祖辈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溺爱孩子有什么不对,奶奶说过:“算了,就给他”、“对他好没什么不对啊”。
3.曾外婆———支持型
支持型具有健谈、赞赏、善解人意,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等特点。曾外婆的人缘极佳,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找曾外婆聊天。从她的人缘和周围邻居的评价中,笔者确定她是一个爱干净、勤俭节约、健谈的老人家。
二、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成员人数多,容易在教育方法上产生分歧,缺乏一致性
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漠不关心的状态,其他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似乎无法提出科学的意见。这样,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不一致性是必然会发生。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受到重视。父亲常说:“到妈妈那里去,走吧。”这种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惧怕疏远或对立,亦使父亲的教育权在无形中失落。而爷爷奶奶的溺爱则促使孩子的性格会偏向任性。
(二)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离
“认知偏离”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认知偏离。普通家长都认为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贪玩、任性、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三个主要方面。相当多的家长把爱玩当成了贪玩,没能把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充分释放和利用孩子玩的天性来进行引导与培养。其实“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孩子通过游戏来获得最直接的认知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成人不当的行为示范
我国家庭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教育意识浅薄。小孩好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父亲母亲和东东在床上休息,母亲玩笑地说:“宝宝,去打爸爸。”东东嘴里边说着“打”边用力地敲打父亲,东东以此为乐。案例中,成人在生活中对“打”字反复强调,使得孩子学会“打”的发音。这样的一个字或动作是不是一个3岁幼儿该最先学会的字呢?
三、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家长教育,定期进行育儿培训
家长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其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中最强有力的教育因素,也是实施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必须在社区范围内推行家长教育培训活动,以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乡镇政府应该积极举办免费育儿讲座,鼓励每个家长参加。可利用幼儿园师资优势,给祖辈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和讲座。为此,其思想可传递于父母,帮助父母共同担负婴幼儿的教育问题,制定育儿方法以及内容。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用凝练的诗句道尽了人类在生与死问题上的理想憧憬。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正在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呼唤人们要关注生命、更新生存方式,使生命个体能勇敢地面对生活、自我发展、自我更新。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究竟生命教育的实践进展现状如何?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校在普及对生命的认知、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应加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并从学校、家庭教育中拓展生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本文将结合几则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
1.拓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深度。生命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生命知识、从而为未来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于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应体现在哪里?巴金曾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这一番对生命价值观的阐释,对于尚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的全体中小学生而言,是需要细细体会、慢慢感悟的。
案例1:“麻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千百年来,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菲留给后人的诗句,凝练了人类矢志追求的自由精神,在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得到演绎j野性的麻雀一旦被人类捕捉到进笼之后,通常都会不吃不喝绝食而亡。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曾发生这样一幕:
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完麻雀被人类捉住之后通常绝食而亡的情况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觉得麻雀的这种精神可贵吗?你愿意做麻雀吗?”结果学生虽然表示麻雀的精神非常可贵,但是愿意做麻雀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不愿做麻雀,理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面对学生几乎众口一词的回答,教师面露困顿之色……
分析与思考:
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热爱大自然,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但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从案例1中,我们看到学生宁可要生命的长度,而不要生命的深度,这值得我们深思。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给了人们很多启示:地震发生后,许多人为了保护他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排斥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相反,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毅然作出的献身,正是人对生命本质最伟大的诠释。笔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取向是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帮助他人,甚至要为了国家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另外,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于《麻雀》这一课的生命教育意识和价值,自身还没有十分明确,也显然没有充分地预见到学生一面倒的倾向性问题,导致当场有点不知所措了,无法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认同了生命的价值取向,才能通过教育传递给学生,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关注生命教育,既要关注学生,也需要关注教师,关注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的有效发挥,还要关注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
2.拓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广度。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各个环境融为一体、方方面面共同参与的综合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对象,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头等大事。家庭教育和学校优质教育一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实施生命教育要遵循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生命教育的这股合力却在部分学生家庭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家庭教育不但没有关照和提升生命,甚至遗忘、忽视、摧残和压抑生命,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
案例2:“我要离开这个家!”
某中学一位初一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然而有一天,他却哭着对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说:“我要离开自己的家,再也不要回家了。”老师细细追问之下才得知,原来孩子的爷爷和爸爸妈妈对他期望值非常高,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导致他们不能容忍孩子些许的失误和松懈,甚至动辄挖苦打骂,使得孩子感到身心疲惫。而据老师了解其爷爷居然还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校长。
分析与思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中小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过高期望值影响下,家长们或过分苛责,或过分包揽,或放任自流,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产生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倾向,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案例2中的家长若不能正视自己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就会制造出一个“不完美的家长追求完美孩子”的生活悲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能只有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更应该有生命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一书中,对于营造有利于孩子热爱生命的家庭环境的建议中有一条就提到;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人际关系。让家庭应该成为守护孩子生命的乐园,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3:家长,请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吧!
某小学地处一交通主干道旁,距离校门口50米处就有一个十字路口。学校经常教育全体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把这一要求列为学生行规重点内容之一,还在路口安排学生志愿者维持秩序,但却发现违反交通规则的往往是一些成年人和家长们。一日早晨,当红灯亮起时,正好路上没有机动车,行人也寥寥。一位年轻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就要过马路。刚入学不久的孩子示意前面红灯不能过马路,妈妈却说:“等什么红绿灯呀,又没有车,走!”孩子拗不过妈妈,只好闯红灯过马路。
分析与思考: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仪、道德修养及对生命的认识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笔者呼吁家长们能身先垂范,给孩子树一个正面的好榜样,尤其在可塑性和模仿性都非常强的孩童时期,家长们不仅要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当好引路人,更要努力成为培植孩子生命意识的导师,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精彩、更加幸福。
从上述三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中小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教育问题。家长自身的知识底蕴和精神修养是影响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因素。师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进一步地审视和推敲。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
纵观生命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提醒我们教育要以生命为重。笔者认为生命教育需要全方位地拓展其深度与广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都值得探究。因为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当然,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需有一个豁达的心境,楚诗桐写的这么一段话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28-01
为了青少年能够有一个稳定、健全的成长环境,势必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来提供保障,因而很多的学校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有效的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相合作、由学校负责一定的引领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与完善家庭的教育质量。本文就目前的教育情况,对如何来通过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而提出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学校要充分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并且不断加强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通过开展一些活动,逐渐形成一种学校组织、家庭参与的一种家庭教育格局,与此同进,学校可以成立起相应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结合实际情况,来不断的完善,总之,通过学校的引领作用,达到一种学校与家庭多沟通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或者家访以及家长接待日等类似的多种活动。而在某学校则把家庭教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且选聘一些优秀的老师来对此进行开发与研究,一方面对家庭教育做一些相关的专题报告,并且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专栏,从而共享一些不错的家庭教育理论、案例等,来达到全员学习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老师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水平,与此同时,还对骨干老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对是分别站在学校的引领老师以及家长的角度来进行反省相应的教育方法与行为,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加以总结,例如所编辑的《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本家庭教育反思论的文集,有效的提高了老师对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实践水平,并且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讨论,从而发现家庭教育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家长所关心的话题等,并根据这些问题推出了《好父母,成就好孩子-热点家教四十问》的相关书籍,从而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有效丰富学校指导内容
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方面,学校所起到的引领作用,通常还表现在通过丰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来促进学校与家庭的一种互动,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的效果,并且学校可以借助于多种形式来进行对家长的指导培训,从而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如可以在学校聘请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定期举办家长培训讲座与咨询服务,通过发放一些相关资料,进行开展一些先进教育理念与科学育人的知识指导,并通过经验交流会,让优秀的家长现身说法,以真实案例的教学来发挥好家庭教育示范带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化技术,来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定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有效的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及时的了解、反馈青少年的思想状态与行为表现。在有的学校,还能通过开展家长月报的活动,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通过每月所办的《家庭教育月报》,定期发放给家长,并且对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原因的分析,以及相关策略的讲解,从而达到一种科学的引导,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效的得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非常的有帮助。也有的学校会采用学校家庭联系卡的方式,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信息沟通,老师会在每周的时间里,对学生这一周的表现与问题,填写到家校联系卡上,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以及表现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让学校、家长及时的了解,从而对于问题做到及时的沟通、解决。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方法之外,家访也同样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并且这种传统的家访方式,能够更好的推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家访能够帮助家长更好的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正确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行为。
3.因人而宜,进行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每一个学生外在因素的差异化,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困难与障碍也是各自不同的,如每个学生家庭背景以及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的不同,这要需要学校老帅根据每一人学生的不同,制订出与之相应的教学辅导计划与方法,从而通过这种一对一的辅导,有效解决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且通过与家庭的有效沟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教育辅导,这样有助于家庭教育的正确实施。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全面的展,是我们每一个家庭与学校的期望,也是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因而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显得如此的重要,学校通过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一种共同教育的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作为一个教学者,应当承当起学校应有的引领作用,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使得学校、家庭达到一种教育资源共享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家庭教育水平也是一个提高,将有助于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由此可见父母所构建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采取的家庭教育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当面临青春期这一道大坎时,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要求独立,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家庭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此时如果父母未能采取恰当的手段,不仅无法缓解亲子间的矛盾,而且会使孩子误入歧途,使亲子关系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因此探讨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初三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的案例分析,来简要谈谈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
案例一:本学期,我接任初三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在平静与不安中我度过了最初的几周,然而这终究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果不其然,“暴雨”伴随着急促的电话铃声倾盆而下,“喂,夏老师吗?你班上的黄同学昨天在校外逗留到凌晨,并和他校老师发生争执,这个事情你马上处理下。”当机立断,我便找黄同学了解情况,好说歹说地把他劝住了,并把事情告知其父母。事情似乎就这么过了,但周末之后,我接到其父亲电话,“老师,黄来上学了吗?”“没有。”星期二依旧如此。我开始意识到事情似乎变得糟糕了,趁事情还未恶化之前,我立即组织老师们进行了家访。
案例分析:事后我才了解到,黄的父母都来自外省,几年前来这里做生意。父亲生意忙,很少顾家。家里都是母亲在照顾,但渐漸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母亲对孩子失去了约束力,开始管不住他了。那天,父亲接到我的电话之后,二话不说对黄进行了“棍棒教育”,才出现了上述情况。我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黄进入了青春期,开始树立自我意识,心理很不稳定,往往容易情绪激动,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家长本身教育意识的缺乏。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长陪伴的,黄的父亲在此有很大的欠缺,他一味地满足黄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却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缺少了和他的沟通交流,黄在日益成熟的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离他们渐行渐远。
案例二:在某个夜晚,我接到了一则不平常的电话,班里的一位男生声泪俱下地向我哭诉,决定辍学,还一再地和我表达对父母的恨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深知不能慌了马脚,首先稳住他的情绪,随后立马向他父亲了解情况,原来是他沉迷游戏,经常很晚回家,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父母经常抱怨,并要求他断绝和同学的来往。了解之后,我建议父母对此进行冷处理。周一,孩子没来上学,第二天没来上学,第三天依旧如此,侯同学的父亲有些按耐不住了,满面愁容地向我求助。我一方面继续和侯同学保持联系,另一方面我也建议他的父亲,换一种建议似的沟通方式。通过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适当地缓解亲子矛盾。事实证明,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过了几天,孩子自己来上学了,我也再没有接到过该家长的“投诉电话”。
指导建议: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意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杨忠建在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四个维度中指出,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家长适宜采用的是引导的方法,而非硬性灌输的方法。青春期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有让青春期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内化于心,才真正有效果。所以多一些倾听,很多时候与其无谓的打骂,不如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静下心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成长的人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朋友,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青春期教育能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效果必然显著。其次,多一份尊重。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中一个关键的阶段,它的矛盾在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内心和成年人一样有着一个隐秘世界,他们渴望得到成年人的信任和尊重,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家长需要给他们多创造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千万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孩子。最后,多一句鼓励。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是极其敏感的,在渴望摆脱成人的同时又十分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可。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但心智又不够成熟,他们的语言、思想和行为都难脱稚气。此时父母需要意识到的是:青春期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在孩子面临问题的时候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孩子的“啦啦队”,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教会他们正确的面对错误,在困难面前一同作战。
德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不断持续的。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在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理解为前提,以尊重为原则,以鼓舞为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伴他们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说明:课程代码:02645。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向)。
资料内容:形考任务一至四、第一章至第七章自测练习。
形考比例:100%(全网核)。
形考任务一
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奠基性和终身性;(2)亲情性与权威性;(3)随机性与针对性。
2.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儿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家庭教育任务是家长应当承担的教育儿童的责任和工作。由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体、智、德、美等方面。具体说来包括:(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1)兴趣诱导法;(2)游戏活动法;(3)实践操作法;(4)环境熏陶法;(5)赏识鼓励法;(6)榜样示范法;(7)暗示提醒法。
儿童家庭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1)幼儿园的指导;(2)社区的指导;(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指导;(4)社会团体的指导;(5)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4.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家长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1)家长的优秀品德是孩子树立正确道德思想的榜样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准守社会公德,为人襟怀坦荡、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才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
快节奏的生活与学习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家长能在空闲时间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舒心的环境,将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家长的科学设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的具体体现。
(4)家长在那个的文化素质是家庭教育的文化资源。
素质教育有助于孩子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综合体更是家长更好的选择。最IN菲克城、瑞思英语这些都是适应高考改革的。
5.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
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是其进行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决定其家庭教育的动机,影响其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并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
6.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
(2)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
(3)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4)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论述题
7.请选择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叙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兴趣诱导法、游戏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环境熏陶法、赏识鼓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几种方法。应坚持的原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多样游戏,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同伴游戏,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参加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干净,注意运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赏识鼓励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和进步相联系,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表扬孩子不能过于频繁,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8.试从家长的儿童观联系实际分析其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1)阐明家长的儿童观的含义和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已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思。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肜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已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投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
展申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肜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困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考师,不谨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傲的事。这是~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威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自我认识从略。
案例分析题
9.小琴的宝宝八九个月了还不会爬,小琴很着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咨询专业人士,并买了很多育儿专业书籍看。小琴妈妈说:“着什么急呀,慢慢地自然而然什么都会了,你小时候也挺笨的,长大了不一样上了大学?!”小琴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就不行,我一定要试试!”小琴每天抽空就对宝宝进行一些训练,她先让宝宝趴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撑起来,宝宝的腿被小琴轻轻弄弯放在宝宝的肚子下,并在宝宝周围放了很多会动的有趣的玩具,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了。请从第一章中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家庭教育、机构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主要表现在:(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小琴对宝宝进行训练,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充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
爬行与走路和其他技能一样,是需要学习和联系的。8~9个月以上的宝宝需要很多“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同时也是游戏时间,这可以从6个月就开始了。到了9个月,你的宝宝开始更多的运动,并探索他的世界。你可以帮助她练习爬行、匍匐、挪动。首先,使地板成为安全有趣的空间:(1)找一块颜色鲜艳有图案的被子或毯子放在地板上。(2)把有趣的东西(可以用软枕头或
毛绒玩具)放在被子或毯子上,宝宝能爬行拿到。(3)让他在不同质地的东西上爬行。可以是一条大毛巾,一张光滑的床单或一条毛茸茸的毛毯。
你可以和宝宝一起在地板上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以下游戏提供你参考:
(1)宝宝会喜欢和你一起来回滚动一个球。球里面有一个小铃铛,当你滚动它时,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2)轮流玩爬行的游戏。说:“我要抓住你!”并且在他后面爬行。然后说:“你抓我!”并慢慢爬走让他抓住你。(3)把一条毛巾放在宝宝身边的地板上。把一个玩具放在毛巾上,宝宝刚好拿不到,给他看怎么拖动毛巾拿到玩具,并让他去拿玩具。(4)用一些软泡沫积木在宝宝面前堆成一堆,宝宝会很高兴地将它们击倒。他爱这个游戏。当她做时,和她一起笑。
通过每天在地板上愉快地游戏,相信你的宝宝很快就学会移动、挪动自己的身体、匍匐和爬行了,而且你和宝宝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10.幼儿园的保健室,一大一小,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雷雷,你发烧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接你回家,好吗?”虚弱但坚定的声音,“我不要回家!”“你发烧了,而且很高39度呢!让妈妈接你回去看病。”“呜……我不要回家!”老师不停地安慰孩子。“雷雷,这样不行的,再烧下去,你的小脑袋就要烧坏了,要变小笨蛋了!”“我不要回家,回家又要做算术了。”“那我帮你向妈妈申请一下,今天休息。等病好了再做。”5岁的雷雷勉强答应。
幼儿园的保健室,两个大人,面对面站着。“徐老师,我觉得一天做四面100以内算术题一点都不算多,我同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八面呢!他们不仅要做算术题,还要学习英语和拼音呢!雷雷算是少的呢!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和他们一样。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请根据第二章中家长的亲子观念、人才观念(二选一)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
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
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
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
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
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实践中,家
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不要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雷雷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的任务是:丰富知识经验,对周围环境和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发展语言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认知发展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发展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案例中雷雷的妈妈显然违背了孩子认知发展的能力要求。从雷雷哭着就算发烧这么严重也依然不愿回家就可以看出,在家要求一个5岁的孩子做算术,对于他来说是超出其能力发展范围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发展感知、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此时的家长应该从生活和游戏中让儿童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不应该像雷雷妈妈那样,在家做算术题。可想而知,这样的后果就是雷雷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烦情绪,甚至对家庭也产生了反抗的情绪,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雷雷的妈妈,我想说的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固然没有错,但是培养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方法,遵循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不是说会做算术题孩子就是聪明了,一个孩子的聪明与否是要看其综合能力的。这位妈妈应该认识到儿童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自身发展的动力。家庭
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其一,家长应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对这个世界其实充满着兴趣,家长应该用心去发现孩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兴趣的东西,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探究学习。其二,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不仅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比如种植饲养、远足参观。其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进科学,家长还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相信只要雷雷的妈妈做到了这样几点,雷雷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形考任务二
简答题
1.简述0~3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处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的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和初步的思
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与认识。(3)培养婴幼儿形成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家庭教育的任务:(1)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2)语言和认知发展。(3)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美感的发展。
2.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3.如何在智力启蒙和语言培养方面对0~3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智力启蒙:(1)摒弃只中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狭隘思路;(
2)注重对婴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重在启蒙;(3)充分利用婴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智力启蒙中的作用;(4)切忌攀比,要善于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语言培养:(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2)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3)教孩子说话与人士周围事物同步进行;(4)训练孩子的听力;(5)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4.简述3~6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地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直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3)培养婴幼儿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5.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供均衡营养:遵照“膳食指南”,确定饮食的基本原则;饭菜巧搭配,营养易吸收;形成好口味,益处伴终身。
(2)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展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3)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教给方法;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要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4)培养自护能力: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渗透安全常识;利用契机进行安全教育。
6.如何在社会性发展和美的熏陶方面对3~6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社会性发展: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美的熏陶:
1)给予儿童健康的美的观念;
2)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3)支持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他们创造美。
7.简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对各类特殊儿童实施适宜的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对于智力超常儿童而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适宜有效的教育,使儿童的智慧得到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为将来成为杰出的人才打基础。
针对除超常儿童以外的其它各类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1)健康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身体健康是他们接受特殊训练,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另外,特殊儿童的身心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殊需要。
(2)生存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使儿童在社会中生存。
(3)做人的教育:包括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要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他们接受特殊教育后,能够独立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
(4)智育:特殊儿童智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提高其智力。
8.如何判定超常儿童?对他们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判定: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语言发展早,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喜欢动脑,有创造性;兴趣广泛、浓厚;好胜心强,有坚持性。
指导: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9.智力落后儿童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家庭教育要关注:
1.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
2.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
3.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10.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
要求:(1)简述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的具体内容;
(2)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情意萌发指导内容:
(1)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婴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地兴许体验和心理感受。我遇到一个孩子最开始大哭大闹,每天老师对回去拥抱她。慢慢的孩子克服了离开父母的失落感,用很积极的心情度过每日幼儿园生活。正是老师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稳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
(3)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长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的愿望没满足,遇到了小挫折,等等。
论述题
11.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
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案例分析题
12.2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咱们比赛吃胡萝卜,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请运用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0~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2)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养者要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13.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14.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日常生活中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对班级的积木、自主游戏等都不感兴趣,喜欢在教室里游荡,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他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节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请运用第五章的相关理论分析小林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根据小林的行为特征可以判定小林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从孤独症的特征来分析,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
1.孤独症的儿童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合失调。
2.语言发展迟缓。案例中提到“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这正是语言发展迟缓造成的。
3.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影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
4.不主动和他人交流。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
5.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小林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案例中的小林具备这样的特征。
针对小林孤独症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指导:
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小孩子的可塑性大,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注意与同龄人的孩子作对比。家长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反馈。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并配合治疗。
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在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家长既不要把孩子当成累赘,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对孩子百般娇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家积极进行辅助教育。
3.在家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家长要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家长在家中要温和的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经常轻轻、拥抱他们。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和游戏,积极寻找孩子可以接受的介入方式。另外,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帮助孩子融入同龄的集体中。家长还要引导周围的孩子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行为,不要取笑或侮辱他们。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家长平时在家中要注意矫正孩子的怪异行为,通过社会性游戏,让孩子学会接电话、与人打招呼、向他人表示需求等。总之,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要细心细致,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改变、提高。
形考任务三
简答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一)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
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评价指标:
(1)客观真实的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
(2)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
(3)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长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好的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一)幼儿园再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求自身的主导型更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绥德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心也更强。
(二)(1)亲职教育;
(2)教学活动合作;(3)管理合作;(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
3.家庭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双方的合作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一)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学前教育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机会,社区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社区学前教育具有的独特功能,以及承担教育幼儿的责任,使得0~6岁儿童家庭教育必然是以社区为依托的。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是双方合作的的根本目的。在合作中,社区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也可以积极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等。
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宣泄法、讲座法、资源共享法、调查研究法、讨论共议法等。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1)错误的期望观(人才观)导致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过于功利。
(2)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实施超前教育、过度教育。
(3)家庭教育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4)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剥夺了儿童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5)不尊重儿童的人格,忽视儿童主体性的发展。
(6)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5.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答:(一)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
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日本的家庭教育学家认为,父母过于保护和过于干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二)1.传统教育: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两方面:(1)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
(2)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
2.“狼型”教子法:(1)让孩子学会独立;(2)培养孩子的记忆力;(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4)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5)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6)挖掘孩子的潜能。
3.“狮子型”教子法:(1)让孩子充满自信;(2)让孩子有勇气;(3)让孩子学会自律自控;(4)让孩子学会放弃。
6.美国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①尊重儿童;
②常规培养;
③亲子阅读;
④家长参与;
⑤美国的家长教育。
论述题
7.联系实际评论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采取的方法。
要求:(1)简述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的方法;
(2)就某一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1)家长委员会;(2)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1)家园联系册;(2)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1)家长会;(2)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1)家长学校;(2)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家长对于幼儿园管理家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整体规划的不了解。由于缺乏对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性眼光,他们总是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对此,幼儿园实行各级管理体制公开化、透明化,让所有的家长了解从幼儿园全体孩子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具体规划。并请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而不是仅仅建议教师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孩子。让家长站在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孩子的利益。可通过家长会、家委会成员座谈会、专题讨论或辩论会等形式开放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例: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座谈会;发放家长对班级教师教育教学意见反馈表等。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周,把一学期的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呈现给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修改成较完善的教学计划。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较好的利用家长的专长、职业、地域等资源和周围社区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请家长给予支持。如果有任何好的经验与更多孩子分享,诚心欢迎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家长献计献策,使教学活动更具有价值。
8.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要求:(1)简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2)就某一方面的变革情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1)人才观的变革;(2)儿童观的变革;(3)教育观的变革。
2.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1)物质环境的改善;(2)精神环境的改善。
3.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1)了解孩子的能力;(2)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3)创设环境的能力。
4.家长素质的提升:(1)文化素质;(2)道德素质;(3)艺术素质;(4)心理素质。
5.家长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
(二)根据家长素质的提升方面,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家长道德素质水平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案例分析题
9.幼儿园为了顺应发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建立了网站,我总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打开幼儿园的网页,看看幼儿园的新闻,儿子的班级照片,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识。在有闲情逸志的时候,就在“E线留言”上发下一段感慨,将对儿子的爱与朋友一起分享。在儿子进入幼儿园这近两年的时间,从最初早上赖在被窝里想试试是否能得到不去的“豁免”,到现在每天催促着我“妈妈,快来不及了,我要第一个到车站”;从对我有时的教育“嗤之以鼻”,到认真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欣慰于他的成长与进步,感动于老师的教育与辛苦。请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像案例当中孩子从最初赖在被窝里到上幼儿园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转变,离不开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和家庭的指导教育。老师在教育上格外辛苦,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知识。所以说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还是很重要的,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10.案例一:托比是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他每天早上自己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还小,经常把裤子穿反。有一次,一个做客的中国朋友发现后想纠正他,但被托比的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有一天,托比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一会儿就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5岁小姑娘。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案例二:康康,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照顾康康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为了使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包揽、代替了康康从小在家所有的家务活动,到现在也不会穿鞋子。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出门和别的孩子玩,在家看动画片,想要什么就让爷爷帮他拿,想干什么就让爷爷帮他干。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直到上中班了,康康也没有自己吃过一次饭。等到吃饭的时候奶奶就端饭到床边喂给他吃。久而久之,导致康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试从外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答:虽然各国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本质上都是无私、伟大的,但由于爱的方式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一样。爱的方式恰当,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好的结果,反之就会有不好的结果。与日本,韩国,美国的父母相比,我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有时候显得狭隘、短浅。许多中国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最细致的照顾,最安全的保护。例如给孩子穿鞋穿衣,喂孩子吃饭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使得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像案例中美国的孩子,从小父母就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培养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的好习惯,这样他们会早早的独立,从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形考任务四
第13周布置,第17周完成。
(1)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选择一位小朋友家长,帮助指导家长设计家庭游戏并实施,家长将游戏效果反馈给指导者并收录在活动情况记录表中。“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可在平时作业(2)之后进行,平时作业(3)依次后推。
(2)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一次合作共育活动并主持实施,按所学相关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结果评价,将所有内容填入活动情况记录表中。
请根据(1)、(2)不同要求选择活动情况记录表填写内容,可附页。
活动情况记录表
活动题目
与家长一起做个互动的语言游戏
时间
20XX年XX月XX
地点
家中
指导对象
XXX,XXX
家教状况分析
家庭关系和睦,相处融洽,对孩子教育重视。
预期活动目标
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简单的分析能力。
指导要点
循序渐进的引导,思维能力的顺导。
活动前期准备
游戏内容与孩子沟通下,做到有准备,题板的准备,孩子情绪的引导。
活动过程概述
营造了很好的气氛,孩子回答踊跃,家长循循引导,孩子积极性很高,回答流利,笑声不断,很轻松。
活动效果
(家长反馈)
这种类似的游戏活动多搞些,开发孩子的智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锻炼天性,锻炼了智商和情商。
自我认识评价
对待孩子要多些耐心,孩子的教育需要精心准备,来不得一点马虎的哦。
家长签名
XXX
实际得分
90
第一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就是()。
[答案]A.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2.在语言教育方面,家长的任务有:()。
[答案]A.给幼儿创造一个带有视听觉的、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B.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鼓励其语言表达;C.与幼儿一起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D.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3.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就是()。
[答案]C.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二、判断题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答案]对
5.当适龄儿童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庭教育在之前为每个儿童奠定的人格、能力和知识基础是相同或相似的。
[答案]错
6.家长应当在全面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重点实施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
[答案]错
7.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自助”。
[答案]对
第二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等。
[答案]A.家庭经济状况B.家庭居住条件D.家庭生活设施
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等。
[答案]A.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B.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C.家庭结构与情感氛围D.父母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二、判断题
3.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并不会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答案]错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
[答案]错
5.家庭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精神环境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精神“食粮”。这两种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答案]对
6.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答案]对
7.家庭氛围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不易被察觉,是一种隐形并且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案]错
第三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的原则有:()。
[答案]A.头尾原则B.远近原则C.等级整合原则D.系统独立性原则
2.玩具选择应避免的误区有:()。
[答案]A.玩具越多越好B.玩具越贵越好C.玩具越复杂越好D.玩具操作难度越高越好
二、判断题
3.0~3岁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出现了表象和想象。
[答案]对
4.0~3岁儿童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已不明显。
[答案]错
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
[答案]对
6.选取玩具不需要过多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
[答案]错
7.亲子游戏中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游戏伙伴,而非替代者。
[答案]对
第四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答案]A.身体抵抗力逐渐增强;B.动作的灵活性逐渐提高;C.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加强;
2.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体现在:()。
[答案]A.各种心理活动从发生到陆续出现,达到基本齐全;B.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C.主动性和有意性逐渐增强;D.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二、判断题
3.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不一致。
[答案]错
4.在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
[答案]对
5.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指导方式。
[答案]对
6.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错
7.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的渗透性。
[答案]对
第五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特殊儿童主要包括:()。
[答案]A.智力超常和落后儿童B.孤独症儿童C.肢体残疾儿童D.视听障碍儿童
2.超常儿童的类型可以分为:()。
[答案]A.智力型和学术型B.创造型D.运动型
3.特殊儿童的存在导致家长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A.家长自身对特殊儿童的错误看法;B.外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看法;C.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D.对家长婚姻质量、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产生严峻挑战。
二、判断题
4.智力落后儿童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
[答案]对
5.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答案]错
6.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之一,因此,所有的脑瘫患儿智力都差。
[答案]错
7.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但他们的其他感知觉起到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答案]对
8.尽量不要送截肢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他们会遭到歧视。
[答案]错
第六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A.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C.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D.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
[答案]A.亲职教育B.教育活动合作C.管理与研究合作D.资源支持
3.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式有:()。
[答案]A.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B.加强家园联系及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C.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D.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
4.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B.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C.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D.教育资源利用
5.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等。
[答案]A.资源共享法B.宣传法和讲座法C.调查研究法D.讨论共议法
二、判断题
6.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有所增强,但主动性和责任心可以有所减弱。
[答案]错
7.幼儿园和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
[答案]对
第七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
[答案]B.家庭教育内容D.家庭教育方法
2.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是:(
)。
[答案]A.让孩子面对现实B.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二、判断题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由家庭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
[答案]对
4.日本孩子2岁前,父母要让他们学会“忍耐”,2岁以后,要让他们学会“等待”。
[答案]错
5.日本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
[答案]对
6.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自立教育两方面。
[答案]错
“教育学”所研究的内容一般是指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的教育现象,传统上就是指学校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终身教育,里面则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爱的结晶,从呱呱坠地时起,始终是由家庭为其提供支持以及引导,而孩子的每一点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所有成员的辛勤付出。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在学校教育以及步入社会后的表现有着关键的作用,也成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因素。
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或者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着对幼者,一切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我国历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在《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语句。一些家教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并留下了如《颜氏家训》、《傅雷家书》等一些著名的家教文献。许多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福禄贝尔等,在他们的教育著作中,也无不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生活中不乏因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家庭教育类型包括,专制粗暴型、保护溺爱型和放任自流型。一些专制粗暴的家长,在用棍棒伤害孩子身体的同时,还总是伴以声色俱厉的斥责声,诸如“打死你这个窝囊废”,“留着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有什么用”等。这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施暴的结果,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更使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212页刊登过,天津市1990年入狱的2577名犯罪青少年普查的结果表明,在他们犯罪前,有54.8%的人在家曾经不同程度地遭到家长的打骂。这说明我国粗暴家庭教育的家庭还为数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家长粗暴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有以下两种结果,一是暴力的温顺型,二是反抗暴力的抗拒型。温顺型的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没有承受能力,如果父母不帮助解困反而责备孩子,他们就会灰心丧气最后会走上极端。抗拒型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很容易采取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行为。2000年就曾发生过震惊全国的金华中学学生徐力弑母案,在这起事件前后全国多次发生过儿女杀父杀母事件,是专制粗暴家庭教育造成的悲剧,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过度保护溺爱和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方式,(诸如;“我爸是李刚”、“李天一事件”)给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不仅对这些涉案人员的家庭造成了严重打击,也毁坏了国家及公务人员的形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教育学新编》里408页有这样一则案例,一名13岁小学生从家里偷了300元钱,在网上玩游戏连续四天四夜,由于网络游戏的强烈刺激和惊心动魄的打斗,孩子血压升高,心跳过速,加上过度疲劳,最后猝死网吧!由于家庭放任自流,最后使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家庭则承受着失去孩子的痛苦,为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和基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家庭的抚育、培养和教育下获得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应从小抓起,家庭教育是为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创建稳固的社会根基。家是国之本,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比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和卑鄙的一面,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每一位家长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把子女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这对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家庭蕴藏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博大精深,亲情、人情、家国民族之情及其深切,特别是家庭文化和传统美德,诸如团结和睦、勤俭持家、扶难济困、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家庭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沟里国家生死计,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等。《马卡连柯全集》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末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末来的父亲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还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晚年的幸福;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国家的团结巩固,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以家庭的团结稳固为基础;而家庭的团结稳固,又是以其每个成员的思想素质为前提。
应此家庭教育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场所和阵地。家庭教育对于社会和人类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起着特殊作用。
马文燕 女 出生年:1970 年2月 籍贯:宁夏吴忠市 学历:大专
工作单位:宁夏吴忠市幼儿园 职称:小学教师一级 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地址: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星路101号 邮编751100 电话13995155524
关键词:智障儿童;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不及普通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教育者,有些来自于家庭,有些来自于智障儿童自己,有些则来自于制度。目前,我国的智障儿童教育状况并未完全实行制度化、常规化,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均有不同对待。一些非科学的教育方式会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受到阻碍,这是当下社会中十分常见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而智障儿童的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也存在一些智力障碍者。稍微好一些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成员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也不甚了解。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智障儿童通过教育之后是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可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一般的智障儿童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
(一)家庭成员存在智力障碍的情况
民勤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特教家庭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李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其母就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其姐姐的社交能力较差,而家中唯一一个行动力较强的成员――父亲,精神也处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况。李某的智力障碍有一定的家庭遗传性,语言上有沟通障碍,行为很难自控。在对于他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基本难以进行配合,这为他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学生张某,家在三雷镇的农村,家中经济状况较差,处于基本的生活水平线上下徘徊。他的父母均是地道的农民,平时沉默寡言,文化水平低,社交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有心无力。张某受教育期间,家庭的帮助微乎其微。
在上述这样的智障儿童家庭中,多半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使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一旦脱离学校的环境,家庭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乃至生活都处于放弃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也面临极大的问题。
(二)家庭的不正当引导
在智障儿童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家庭状况良好的案例。学生石某,家中因农村占地拆迁而变得经济状况很富裕。可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保证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便不再有更高的要求。
石某这样的家庭也是智障儿童家庭之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智力障碍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孩子的所有付出都属于溺爱的形式,甚至在特教教师提出教育意见或要求时,父母的配合度也是非常低的。这导致了学生面醒心浊,行为飞扬跋扈。长此以往,智障儿童的物质生活虽然可以保障,但是并未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智力障碍也不会得到任何的改善或缓解。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解决对策
笔者是民勤特教事业中的一名普通特教教师,平时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真实的智障儿童。我县2013年成立特教学校,属农业县城,经济落后,社会歧视,长期照护和接送上学,导致家长身心俱疲并有很大的耻辱感,由于孩子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也多有摩擦。目前,当地未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得以实施,这样对于特教事业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
(一)加大对于特教事业的经济投入
本地的特教事业发展缓慢,其根本还是教育投入资金的匮乏,民勤的特教事业起步晚,发展慢,很少得到外界经济上的支持。这在基础设施、人员开支上常常会陷入困境。上文提到,智障儿童的家庭中,有很多成员也是智力障碍者,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或知识水平去承担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智障儿童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多数会使得智障儿童在未来的成长中继续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因此,特教事业亟需外界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和投入。拥有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拥有更好的特殊教育资源和人才,才能帮助智障儿童家庭逐步提升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
(二)进行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
经济上的匮乏是智障儿童无法良好成长的原因之一,然而,知识和教育意识的缺失才是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园同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67-01
从宏观上讲,素质教育的提高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从微观上讲,重视素质教育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铸就美好情感、健康人格的基础之本。这一点需要家长及全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
幼儿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儿童发展受着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早期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实践证明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案应该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所谓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统一,是指老师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必须做到的事情,家长在家里也必须让幼儿做到。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待人诚恳有礼貌;团结友爱;尊敬老人等。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这些也都是幼儿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可忽视的,单靠幼儿园或单靠家庭都是不行的。只有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合二为一,协调一致,才能对幼儿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合力。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不继续强化正在形成中的优良习惯,而是回家后放松要求,甚至放纵和迁就幼儿原有的坏习惯,就会导致在幼儿已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
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其教育发挥最大作用,为孩子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
幼儿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改变以往错误观念,确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幼儿来讲,三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家庭为最大。因为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长环境,是他们的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我国中央教科研所牵头的一项研究(IEA、1992年)也证明,环境影响因素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效果,家庭决不亚于幼儿园。在城市,尤其是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家庭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幼儿园。
家长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素质不良的家长,必然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也是一般家长都知道的。
问题在于一些素质较好的家长,也难免会在无意中做了不好的示范,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与警惕。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
(案例):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一个1岁多的小孙子。小家伙长得非常可爱,他跟奶奶也特别亲。然而,在一次孙子和奶奶玩的“头碰头”游戏时,奶奶不小心把他的头碰疼了,当奶奶正要伸手去揉孙子的小脸蛋时,冷不妨挨了小孙子的一巴掌,老奶奶被打糊涂了。她反复思量,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小孙子在开始学走路的那段时间里,他常常摔跤,而当他摔了跤想哭的时候,大人总是用脚狠狠地踩跺地板,说;“都是地板不好,把宝宝摔着了!”于是,小孙子也跟着跺脚、跟着骂,也不哭了。如果小孙子的头碰疼了,大人就会去打那把椅子,去骂那堵墙。这种做法已成了他们家的一种传统教育方法,这也是许多人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确有效,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碰疼了的小孩子不哭了,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今天,小孙子把这种方法用到了奶奶身上。他认为是奶奶碰疼了他的头,痛觉的条件反射,使他像对待地板、椅子、墙等东西一样,去对待奶奶的脸。
从表面上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向,没有在日常的细节上教会孩子怎样尊敬老人等。但深究其内在的本质,这无疑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家长们已经在不经意间教会了孩子们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这对于幼儿早期良好性格的培养起到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早期素质教育筑起了屏障。
【关键词】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规划课题
《新时期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522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字经》开篇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等这些话语,起着春风润雨细无声的警示效果,郑重提醒着我们父母――人性本善和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正如一位名人所言:“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从孟母三迁到宋氏三姐妹幼时的文化熏陶,无不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三大教育,家是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父母与子女接触时间最多,影响涉及面最大,可以说,家庭就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根本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如何理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误区,以及影响因素;下面就家庭教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一、如何理解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无形成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模仿他人,首先从模仿家长开始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切实重视并大力研究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父母的教育素质是父母作为教育者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特殊素质,对子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强势或不良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品德,可以或多或少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极大。
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1.对素质教育认识的缺失。许多家庭教育最明显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研究显示,家长们对孩子寄了很大的希望;但最大的希望仍是学习好,而把做人放到次要位置。
2.对孩子认识的缺失。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为此父母投入了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
3.心理健康的缺失。家长重视疾病卫生,重视体育锻炼。由于对心理知识的缺乏,无法了解孩了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
4.民主、平等、信任的缺失。有些父母对孩子,总像上级对下级那样,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巾的形象,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第三、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家长没有得到相应的家庭教育技能训练,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父母的角色差距,是家长没能正确履行家长义务,施行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首先家长的角色准备不足。在孩子每一个关键成长期,特别是孩子青春期,家长没有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角色认知,要么重养轻教,要么盲目教育,致使孩子错失成长关键期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其次家长的角色错位。主要表现为:家长忽视了其本职工作是教孩子做人,忽视了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最需要家长帮助的东西,过多地替孩子做本该孩子做的决定,减少了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背离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再次家长的角色行为偏颇。忽视了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和角色示范性、榜样性的特点,以至于忽视了家长本身的不良品行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
3.传媒对家庭教育的误导。传媒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有着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多网上家长学校也在积极努力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有些栏目内容没有专家把关,仅仅是凭经验做节目、编刊物、出书,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误导家长。有些家庭教育类的节目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欠妥,违反了家庭教育指导原则。
4.传媒对孩子的消极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良认知来源于大众传媒的影响。归纳如下:传播似是而非的知识。过早地了解成人世界;过多的暴力情节;不健康的性信息的传播;过滥的广告宣传;互联网管理不善。
第四、提升家庭教育的对策
1.真正做好家庭教育,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教孩子首先要学会做人。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即“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家长们应该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有意识进行感恩教育。
2.构建并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实现家、校、社区的有效合作。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规律,以满足家长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目的。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全面实施。“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中的主阵地,使得家长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从而成为学校教育有力的支持力量。给每个学生及其家庭配备专人跟踪指导老师很有必要,可以让家长遇到问题及时联系相应的指导老师。有效搭建家、校、社区的合力教育平台。与地方妇联、青少年中心、社区密切合作,积极参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通过组建社区教育委员会中的家庭教育职能组并发挥其功能,可以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为家庭教育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可以快速提高家庭教育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