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时间:2022-10-08 01:4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第1篇

师:今天,咱们班要来一位小客人。瞧!她正朝我们走来了!

(播放课件:可爱的植物小精灵由远走近,边走边介绍有趣的植物知识)

师:听了小精灵的介绍,你对植物一定很感兴趣吧!想去认识它们吗?

生:(齐答)非常想!

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我发现小朋友自学得不错,能流利地读课文。那么我们再来读课文,边读边想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用“——”划出来。

2.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

(生自读,师巡视)

生:课文写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

(师贴三种植物的图片)

生:植物妈妈在传播种子方面有办法。

师: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的办法好在哪?

(生自由进行讨论,师巡视)

生:我认为豌豆妈妈最聪明!她只要让豆荚在太阳底下晒晒,就可以把种子传播出去。

师:豌豆们到底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呢?我们去看看。

(播放课件:豌豆传播种子的全过程,并配有解说)

师:豌豆娃娃蹦着跳着出去旅行,多开心呀!小朋友们,你们出去旅游,高兴吗?

生:(齐答)高兴。

师:对呀,所以,这儿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来。谁来试试?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点评。)

生:我认为苍耳妈妈最聪明!她让孩子们穿上了带刺的铠甲,只要动物走过,就可以把它们带走。

师:每一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小礼包,请你们打开。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粒苍耳。摸一摸!想想看,它还可以靠什么传播种子?

生:(都在摸)我刚才把它放在衣袖上。嘿!结果它粘住了我的衣服。它应该可以靠人传播吧!

生:我认为蒲公英妈妈最聪明。她的种子被风轻轻一吹,就传播出去了。

师:我们去看看她到底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课件演示: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并配解说)

师:那毛茸茸的降落伞乘着风一朵接一朵出发了,蒲公英娃娃们多开心呀!一起读读。

师:读得真美!植物妈妈们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请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不只几种,有许许多多。

生:大自然的许多知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得到,不细心就得不到知识。

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师:对呀,我们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事物。那么,通过你的观察,你还发现了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办法传播种子?

生:有些果子成熟了,它就自己掉下来,掉进泥土里。

第2篇

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多一些动感、生气与活力,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呢?下面作者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几种师生课堂模式。

一、小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都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的还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小老师教得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

二、小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这些岩石真奇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写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谈话:“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那么,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

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

第3篇

一、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对学生来讲大多是延续一些相对传统但是又相对陌生的知识,课堂教学时,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往往对课堂内容有些茫然,这些茫然大多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时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课文写作背景,又能升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领悟。比如,在《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文的学习中,讲述的是在明朝嘉靖皇帝时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常年遭受日本海盗的侵扰,忠臣奉命整肃军纪抗击倭寇,戚继光智勇双全作战英勇最终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隐患。如果这时恰到好处地将他的生平采用多媒体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势必会有助于学生们深刻的感知课文的时代背景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忠贞人生态度。又如,我们在学习《火烧云》这一课时,打开电脑让学生可以直接搜索到《火烧云》的教学资料,火烧云的图片资料、文字解说一目了然。这样使学生轻松快捷地感知了课文意境,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在老师先前给出的阅读指导提纲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上网查询,自行阅读文本,从中发现与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这种自由和独立的学习能力,不仅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而且良好的自学和预习能力会受用终身。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心劲。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创设情境课堂。这种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最终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提升。在讲解神话故事《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经典的《三借芭蕉扇》的动画片片段将孙悟空机智勇敢、敢于斗争、不畏艰难的性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配合老师的分析与讲解,毫无疑问这将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又如,在写字教学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卡通动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写字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字的关键笔画和特征,对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轻与重,以及起笔、收笔的要点等,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除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以外的任何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突出难点,降低学习坡度

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把握重难点,消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了知识重难点,使学生们处于一种积极探寻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课堂教学中,过去的课堂模式对于从小蝌蚪到青蛙这段生物转化历程的描述对学生们来讲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候采用多媒体形象而生动的播放小蝌蚪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一非常直观的画面,将会有助于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中难点与重点的学习与理解。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弄清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比喻的巧妙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在大屏幕展示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画面,就显得非常直观和具体了。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本上的例子有限,不能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强。毫无疑问这时恰到好处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信息的帮助,升华了教学。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植物妈妈有办法》题材的动画片视频,把课堂营造为一个课文中的时空景象,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氛围当中再去了解植物传播种子,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习题练习时,按照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与能力设置不同质与不同量的练习,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使得不同基础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群鸟纷飞的动态美与大榕树的静态美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动静结合的目的,一动一静,映衬得恰到好处。使得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懂得去欣赏美。与此同时,配合老师对文章内容精辟的讲解,毫无疑问这将会在显著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李爽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逸夫回族小学

第4篇

赏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模式,赏识是当代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要让每位学生自觉参与到朗读中,教师应针对不同课文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一、创设情境,在赏识中激发兴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朗读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的情趣,在赏识中激起朗读和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入情入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亲近人物,感知事物。教师融情的范读,物随声出,可以唤起课文美的形象。如教学《春雨的颜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并根据学生幻想的童话色彩,让他们亲身走进春天,看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色彩,鼓励他们去大胆说。然后,我随机用轻柔、欢快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把春雨给大地点缀得多姿多彩的变化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我十分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的区别,让孩子们在我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并使他们感受到春雨的美。同时,我还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读,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音乐是一种特殊语言,配乐朗读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使读者更投入,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如《丰碑》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我把原文中的几段文字配上了音乐,那催人泪下的旋律,正好形象地烘托出了当时战士不怕牺牲、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我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小鹰学飞》一课,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既帮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又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强烈的“角色意识”使得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情感。

二、教给方法,在赏识中提高水平

我国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会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内容并不深奥,但阅读要运用到位,教师的讲解也要到位。因此,教师在朗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会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朗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年级升高后,孩子们往往对故事性较强的读物感兴趣,热情非常高,而对其他读物不太感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及时给予正确引导,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一些书让他们去读,并时常和他们探讨里面的人物情节,让他们的阅读得到认可,并及时表扬有收获的学生。这样,就能变学生自发阅读为自觉阅读,变盲目阅读为有计划地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主,读中有讲、讲中有读,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意,并结合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先让学生充分读,并通过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亲自看到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就会感受到妈妈的伟大,读的感情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读完后,我趁机鼓励学生:“植物有自己的家,当你长大了,你会怎样离开自己的妈妈?”最后,我根据课文的文体结构让学生写一写:( )的妈妈有办法,只有要( ),就会( )。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大千世界是进行朗读教学的大课堂,教师要善于挖掘朗读的素材,善于赏识每一位学生,不断去拓展学生的朗读空间,才能在这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朗读中培养创新思维。

(虎林市实验小学)

第5篇

[关键词]低段语文课绘本开放

一、问题提出

低段的语文课本图文并茂,短小而富有情趣,语言精炼而琅琅上口,题材多样而都富有韵味。再加上老师一般都能认真备课,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总以为孩子肯定会非常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所以我喜欢向自己班、另外班,甚至是另外学校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问题:你喜欢上什么课?语文课喜欢吗? 答案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的语文经常连前三都排不上。有的甚至干脆说我不喜欢上语文课,细问原因,他们说,语文就是:学拼音、记生字、读背课文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课内外作业,听后哑然失笑。不得不说这些孩子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当孩子不怎么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能有多高效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语文堂失去应有的魅力呢?我以为语文课过于封闭,是较为重要的原因。试想就那短短的几十个,上百个字的课文我们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来上,孩子怎么会新鲜如故呢?我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放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通过课文这扇窗接触、认识进而走入广阔的世界。开放我们语文课堂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样的,通过研究与实践我发现借助与课文有关的绘本来开放语文课堂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绘本,又叫图画书,是一种图文配合、尤其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经典的绘本是一流的画家与一流作家的完美结合,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的,是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优秀读物。新西兰的多罗西•怀特曾经说过:“绘本读物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什么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

绘本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亲情、成长、孤独还涉及战争、环保、甚至连死亡、离异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年幼的孩子看的禁忌的社会话题也被作为绘本的题材。几乎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每个问题,可能有的每种感受都能在图画书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共鸣。

我做了一个课题叫《借助绘本故事培养低年级儿童阅读能力》的课题,在实践中我们阅读了上百种绘本,在阅读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许多绘本与我们的语文课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结合这些绘本会更开放,学生更喜欢语文,能为低段的孩子播下喜爱阅读的种子。

二、课例引路

人教版二上第三课是《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告诉孩子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苍耳的种子是靠动物传播,豌豆的种子靠自己的豆荚来传播的,孩子们知道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文上所讲到三种传播方式就戛然而止了,那课文中说“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那究竟还有哪些呢?学生肯定会有疑问。如果这些疑问得不到解决那会局限孩子的视野,摧残孩子的好奇心。也许有老师也会补充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课外资料。虽然通过资料学生也能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印象肯定不深刻,因为通过具体形象思维的低年级孩子是很难想象另外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之前的准备阅读,我发现德国安妮•默勒文•图,王乾坤翻译的《一粒种子的旅行》和美国艾瑞•卡尔著、蒋家语翻译的《小种子》两本绘本就是课文最完美的补充。在上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马上时行了补充教学。

《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里,安妮•默勒向我们介绍了植物的种种“旅行”手段,例如老鹤草的“小勺子”、 田蓟的“小伞”、草莓的匍匐茎……种种奇妙的方法,让孩子们大开眼界,看得津津有味。本书的文字生动有趣,插图也精彩纷呈。作者在书中大量

(图一上的文字:老鹤草的种子躺在像勺子一样的小架子上,这些“小勺子”的功能如同投掷器,将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去。)

(图二上的文字:树木的种子拥有真正的翅膀。在种子向下飘落时,风会把它们抓住,吹到遥远的地方。种子在空气中剧烈摇晃,飞速旋转,像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那样转动。)

运用拼贴手法,使得画面既充满艺术感,又深具真实感,让孩子们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非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德国《时代周刊》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这本书是为孩子准备的,也是为那些因为回答孩子们的问题累得汗流浃背的爸爸们准备的……哪个孩子不想知道凤仙花、田蓟和草莓传播种子的方法呢?

有一位孩子听后写了这样的读后感(今天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叫《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绘本和我们刚上的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一样。比如课文上说苍耳可以挂住动物的皮毛来进行传播,绘本上牛蒡也会挂住动物的皮毛来传播;再比如说蒲公英可以飞,绘本上的田蓟种子也可以飞。我特别佩服大树的种子,它可真神奇,能像飞机一样飞到别处去。 看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自然界是那么的神奇,我可要多看书。最后我想说:“我特别喜欢种子!”)

《一粒种子的旅行》是用各种形象的图画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各样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美国艾瑞.卡尔的《小种子》则是讲小种子从开始出发到长成巨人花再到它自己的种子也乘着秋风飞向遥远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小种子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其实告诉孩子们从种子到长成是非常不容易的。(原文摘录:有的飞得太高了被火热的太阳烧掉了(温度太高不行)……山顶的雪不融化,子冻得不能发芽(温度大低也不行)……有一颗种子掉进蓝蓝的大海里,淹死了(水太多无法发芽)……有一颗种子掉在沙漠里,沙漠又热又干,种子发不了芽(发芽需要恰当的水)……一只大鸟经过,吃掉了一颗种子……地底下,一只饥饿的老鼠把一颗种子当午餐吃掉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成功地发芽)……

简简单单的《小种子》,让孩子在欣赏迷人的四季变换之余,了解到生命成长的可贵与不易。有一个孩子听后写下了这样的读后感:(读了《小种子》我知道了:小种子躲过热、逃过冷、飘过海、飞过沙漠,从找食的鸟、饥饿的老鼠嘴边侥幸逃过,大家的竞争、别人的踩踏……从中我感受到种子的命运是多么脆弱呀!我们要爱惜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它们的到来是多么不容易呀!)

三、引发思考:

1.通过孩子们熟悉的课文及时、恰当地引入生动有趣的绘本阅读,能极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能点起孩子阅读的灯,让孩子走入广阔的阅读空间。

2.想要找到恰当有效的绘本补充课文的教学,需要老师对绘本有较深入地研究与学习。当老师自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绘本后,哪些绘本适合哪些课文的学习就会胸有成竹。如:人教版二上语文第20课《纸船和风筝》通过松鼠与小熊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当朋友发生矛盾该如何处理。在课堂中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英国的海伦.库柏文图,柯倩华翻译的绘本《南瓜汤》讲述的也是冲突中的爱和友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说教,但它所暗含的生活逻辑和感人至深的力量,将会长久留在孩子们的心里,并悄悄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人教版一上第9课是《影子》,而美国的玛西亚•布朗也创作了一本叫《影子》的绘本。当孩子从课内走到课外,发现课外阅读竟然是如此的精彩,怎么会不喜欢上阅读呢?

3.补充绘本的方式可以是课前,如在教学二上第16课《风娃娃》之前可以让孩子先读读夏洛特.左罗托夫文,斯蒂芬诺.雅塔图的绘本《风到哪里去了》;可以在课中进行补充阅读。如上文所提到的《南瓜汤》;可以在课后进行补充阅读,如在上好《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课后,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两本主题相似的绘本,一本是《一百万只猫》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4.如在教学有关神话和世界经典童话时,要特别关注这类绘本。如《九色鹿》、《丑小鸭》等文章就有同名、同内容的绘本故事。在与课文的比较阅读中,学生能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丑小鸭》能带领学生走近安徒生,进而去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参与文献

[1]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Vo1. 19

第6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写话 起步训练

新课标在对低年级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的目标。写话是作文的基础,我们可以把“写话”理解为低年级的作文。那么应如何进行低年级写的起步训练呢?我认为:尽管教材是从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开始安排看图写话,要求学生“看图写几句话”此时才明确提出要求,但我们绝不能从这才开始训练学生写话,而应把新课标对写话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课、每一个“语文园地”,由易到难,由写一句话到写两句话、由写两句话到写三句话……如果平时前面“写一句话”都不去训练,那么到“语文园地四”怎么会写几句话呢?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极其重视“积累”这一显著特点,为写话服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在积累语言中进行语言实践,下面结合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介绍几种如何进行写话的起步训练。

一、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写话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看,直观生动形象的东西比较容易激发他们写话的欲望。因此,写话起步阶段可以从图入手,人教版教科书图文并茂,教师完全可以挖掘图中的写话资源,为学生所用。如教师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选一幅或一幅图中选其中部分内容写一写,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大可不必提要求,这样降低难度、纯粹凭个人兴趣、爱好和感受去写话,不受任何约束,学生就愿写、乐写、爱写,写出的内容也颇具个性。如上完《秋天的图画》就可设计“把你从图中看到的最喜欢的景色写下来(一句、二句都可以)。又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有两幅图可选其中一幅,既可写充满绿意、婀娜婆娑小柳树,也可写挂满累累果实的红枣树。可以说每篇课文的插图都是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的最佳资源和有效途径。只是我们是否想用和怎样用心设计的问题。

二、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让每个学生成为小诗人、小作家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模仿是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学习写话的必要手段。如教学《假如》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写一段或几段(例句见教材)。“小诗人,你们学着课文的样儿把下面的诗补充完整吧!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

我要……

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就可这样设计“你还知道植物妈妈还有什么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不知道,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再按书中样子说一说、写一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写好了,你就是个大诗人了。”

三、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每个学生放飞想象

学生正处于做梦的年龄,喜欢幻想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充分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相结合。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会大大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降低写话难度。如教学《黄山奇石》可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猴子观海”,想象并描写猴子观海时的顽皮动作等。又如,《拔苗助长》可设计“种田人看到禾苗都死了,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许多课文结束后,都设置了类似这样的极富思考性的拓展题,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用黄颜色涂上圈,以此提醒学生的注意)。因此,我们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点。

四、充分利用节假日资源,拓展写话空间,形成系列

我国是一个传统节日较多的国家,在各个节日中人们总是会有一些传统的活动。结合节日 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多地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巨大魅力,感受生活本身的丰富内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课程资源。如“教师节”这天就可设计“教师节,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六一儿童节”你玩的愉快吗?请用几句话把他写下来。“植树节”给小树写警示语。环保日可设计:观察你家周围的环境怎样,有什么想法?把他写下来。母亲节可设计:“给妈妈写句悄悄话”或“母亲节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端午节可让学生写一写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如果能积极发动家长参与,教学效益将事半功倍。

五、关注新闻,留心生活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时时处处有新闻。报纸、电视、宽带网,社会现象……新闻是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永不枯竭的资源。我自任教低年级以来,就要求学生每周都要摘抄1~2条新闻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每周一各小组选代表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这样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思想品德高尚了,识字多了,错别字少了,写的兴趣浓了,习作的能力提高了。

六、走进自然,训练写话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自然万物,气象万千,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春天百花齐放、争香斗艳;夏日骄阳似火、树木葱茏;秋季大地金黄、瓜果飘香;冬时寒风刺骨、白雪飘飘,均可成为学生的写话内容。只要我们事先去安排,精心去设计,引导学生细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学生自然有兴趣去写、有东西可写。如在上完二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后设计了:《春天的发现》并要求学生利用休息的日子由家长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并把观察到的景色用一段话写下来。上完《雷雨》一课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观察天气并指导学生写出了观察日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七、从课外阅读入手

第7篇

"传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发散激活环节是本模式中最重、最亮的环节,它承接了学校文化下学生积累的成果,对应"研学后教"理念中的"研",即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在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点,从而重新确认教学目标。集中感知环节即围绕学生发散的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引导学生注意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与"感觉后教"中的"学习"相对应。"传导学"课堂教学中发散方法与传统课堂模式中的导入有其截然不同的地方就是运用信息卡,在最短的时间获取学生当堂生成的效果信息。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常常需要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发散方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发散环节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下面就以"传导学"教学模式下发散环节的重*亮之谈:

(一)形象的发散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记得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是这样设计发散的:先通过课件让孩子们看看动物(牛、马)旅行,然后提出疑问:那么植物又是怎样去旅行的呢?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利用flas,让学生们亲眼目睹植物旅行的过程,从而得出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这样让学生形象的记住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而且不易忘记。

所以说,形象性的发散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发散新课时,老师通过多种媒体的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幻灯、图象、模型等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不仅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的形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生动地感知,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

(二)运用信息卡的发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赞科夫也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说来,发散环节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

在我校的研讨课《生命 生命》这课中,老师把发散环节中,为激活学生旧知,检查预习情况。设计如下:

片段一:回忆旧知,扫除阅读障碍。

1、读拼音写难写词语:骚扰、糟蹋、震撼--引发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学生进行举信息卡作答)

(1)给带点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A.浪费;损坏。 B.侮辱。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

(2)选词填空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打扰(扰乱,搅扰)

①哥哥正在看书,我不能去( )他。

②天气很热,虫子不停 ( )我们。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整体识字,孩子已经掌握了生字词的音、形,而在这个环节,我们意图让孩子关注字词的意义,并通过具体语境来进行理解运用,利用举信息卡,高效地获取学生信息,为下一步作准备。

片段二:迁移巩固,评价小结

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生命是什么?理解,选择。(举牌--评价)

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地理解。

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

A.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B.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要么就好好使用,要么就把它浪费掉。

C.任何一件东西,我们都可以用好它,也可以浪费它。

2.看来大家都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达成了第三个学习目标,请大家根据学习情况对本节课的第一和第二个目标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于"巩固"环节,一边小结我们的学习过程,一边启发学生关注文本特色--三个事例、事物生存条件之恶劣和其生命力之鲜明、顽强的强烈对比,进行学习后再谈"生命是什么?",一方面是巩固阅读成果,拓展单元习作素材;另一方面,也在反馈学习情况,评价课堂效果。

(三)趣味性的发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有位老师讲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以文字抨击着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描绘。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发散是极具趣味的,但只具情趣是不够的。

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老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发散的上乘佳作。

(四)拓展性发散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启发性的发散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第8篇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在情境营造、情感激励、思维创新、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利用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而且能通过各种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的感性材料,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优化教师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避免板书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使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详尽,课堂练习和内容更为广泛有趣,新知识的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过重提供了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技术,真的可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课前我精心制作课件:收集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图片、以及课文的重点语句。在课堂教学中,我只要点按鼠标,课文内容以及相关的图片就会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形象地看到,两只小狮子的动作表情以及神态,掌握了课文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积极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是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每位小学生对每一点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了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新知的学习都有一个过程,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加以引导,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明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形象生动的展示了种子离开妈妈的过程,尤其是教学小豌豆离开妈妈的情景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展示了小豌豆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画面,学生很乐意模仿画面进行表演,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兴趣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情境,可架起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化解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大大弥补了以前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那种抽象的、空洞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蝙蝠和雷达》一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相互的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以下动态的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嘴里边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用""代表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变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嘴变成天线,耳朵变成荧光屏,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还有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理解"四海为家"这个词语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播放了种子离开妈妈,被风儿或者是动物带到高山、田野、森林、河边等地方的视频。在教学"纷纷"这个词时,我用多媒体播放,秋风一吹树叶从树上落下的情景,和雪花从空中落下的情景,把这两个较抽象的词语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顺利地突破了这两个难点。

4 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错别字;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在以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生经常把同音字和形近字弄混淆,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有待改善。本文将在系统论述这些原因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举例探索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文字积累方面比一年级学生更有优势,但是,从总体上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仍然有待加强,学生的识字量相当有限,对文字结构及其含义缺乏全面的了解。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经常写错别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语文基础差,而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这些学生的错别字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字音错误和笔画错误。字音错误主要是同音字的错误,例如把“角”写成“脚”,“英”写成“应”或者“硬”;笔画错误则是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像“睛”和“晴”之间的误写。

(三)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目前,很多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不正确,只依靠汉语拼音、死记硬背和反复默写或者听写来识字并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教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时,应注意优化教学模式,结合多种灵动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从图文中认知和学习汉字;用互动教学模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汉字的正确写法,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和词汇。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学生欣赏郊外金灿灿的蒲公英和毛茸茸的种子,绿色的苍耳草、美丽的豌豆花和跳动的豌豆,文中写道:“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身上粘了几颗苍耳草的果实,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告诉学生苍耳妈妈的孩子像一只小刺猬,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像小伞兵。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列出本课的重点字词,像:植物、办法、翅膀、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铠甲、刺、田野、山洼、豌豆、豆荚、晒、蹦、跳、离开、仔细、观察、粗心。让学生分组读这篇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的文字基础。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篇课文的第二天为学生听写重点字词,耐心指导学生修改错别字,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细心地写好每一个生字,总结自己写错别字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告诉学生写完汉字以后应参照课本生字表仔细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存在错误,并修改错别字。

(三)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巧记生字和词汇。首先要引导学生修订“生字纠错本”,整理自己的错别字,并在旁边标注正确的汉字。然后,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多练习写汉字,将语言文字教育发展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汉字听写比赛、书法大赛等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认字、练字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要牢记所学的生字,而且要注意把汉字写得清秀、工整,不能写得太潦草。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将生字划分为象形字、表意字、独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等,并根据字意来巧记汉字。

综上所述,目前,部分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经常会写错别字,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学习方法不当。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借助科学教学法,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功底,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安.与错别字的较量: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6(8).

[2]孙明梅.从“不出错”到“不再出错”:小学错别字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13):54.

[3]刘洋.小学语文错别字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1):43.

第10篇

一、重视初读、多次复现,严把读音关

生字的教学的第一步――读准字音。字音的掌握是重点也是难点。字音的教学要体现层次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初读环节,往往只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识记生字,在公开课上,表现更加突出。实践证明,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有效识记生字。生字读音障碍没有扫除,又怎能正确理解内容呢?而且对于生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有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生字,如果一开始得不到及时订正,一旦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安排这样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自由读课文,遇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把生字连词用卡片、投影等手段出示,检查订正。这一环节又可分两步: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检查读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如自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同桌互读、齐读等等。3.指名读课文或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检查字音,及时发现问题。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读音如平翘舌、前后鼻韵、轻声音节、多音字及其它易读错的音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做到:面向全体,踏踏实实地识记字音。4.学生认识了生字后,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多次复现。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好朋友。因此,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和生字多次见面。教师可以找出课文中的生词让学生认读,也可以出示课文中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或句群让学生熟读,还可以创编几个句子,把当堂课学的生字融入其中,让学生读。这样,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必然会成为“好朋友”的。

二、结合语境、直观演示,有效地理解字义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起点,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理解字义的途径,主要是结合生词及句子,在课文的学习中进行。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字义常用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更”字。首先我问学生:“刚才我们学习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三种不同的方法。蒲公英要靠风来传播,苍耳要靠动物来传播,而豌豆呢,只要太阳一晒就能传播。同学们比比看,谁的办法最好,最容易?”(豌豆的传播方法最好。)我接着问学生:“书上是用哪个字来说明豌豆的办法比其它两种好的呢?”(更)“更”就是越发,愈加突出的意思。这种识字方法能使学生明白易懂。2.直观演示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例如:运用插图或动作进行直观教学。课文中的插图不只是为了美化课文,它也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如果合理使用图画,做到图文对照,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我在教学《识字1》中的(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时,我要求学生将一个词语写在插图中相关图像的旁边,通过“对号入座”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词义。这样,在孩子的眼中,汉字配上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

利用动作帮助理解字义,就更加生动形象了。如:教学“闪”字时,请一名学生动作演示,他从教室门外快速地侧转身走进教室,然后说:“我刚才做的动作就是闪。”而我在教学“跨”字时,迈开大步往前走一走,学生马上就懂了。这样作直观表演,巧妙地把字形、字义联系在一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省时又高效。

三、教给方法、创编儿歌,巧记字形

在字形教学中采用形近比较法,把形近易混字进行区别异同,可以加深印象,记得快而牢。如:学《乌鸦喝水》一课中有两个生字“喝”和“渴”容易混淆,学生常误写成“渴水”和“口喝”。抓住偏旁的不同,我引导学生思考:“平时你们为什么会口渴?喝水要用什么来喝?”经我启发,学生积极编顺口溜:“肚里缺水就会渴,喝水要用嘴巴喝。”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地区别了字形,也明白了字义。

再如:学习“睛、蜻、清、晴、请”时,学生是这样编的:“晴天太阳照,蜻蜓是益虫,清洁用水洗,做事情需用心,礼貌用语要说请。”对于几个容易错的字,如:“辩、瓣、辫、辨”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认,然后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言在中间是争辩,中间有点仔细辨,女孩丝线扎发辫,中间结瓜叫花瓣。在区分“辛和幸”时,学生编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

第11篇

下面,就谈谈我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建的“活动化阅读教学”:

一、听听看看,重情境的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低年级小学生主要还是以情感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我经常在导入的时候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通过听一个故事,听一段音乐,看一幅图画,看一段录像等方式带学生进入课堂,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做好铺垫。

在教学《雨后的森林》时,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彩色的蘑菇撑开了小伞,黑色的木耳爬满了老树,红色的果子枕着绿叶,紫色的葡萄滴着水珠”。这时,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我再板书课题“雨后的森林”,画面既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又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二、读读识识,重语感的培养

语感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当学生们朗读《山村》这首古诗时,得到的是整体的感知: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他们仿佛看到了烟村、亭台和山花,感受到山村的幽美和宁静。

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学生的语感也就逐渐丰富了,当学生读到“金色的田野”,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能感觉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会感到希望与生机,这就是语感。我在进行朗读指导时,给予学生较多的扶持,安排了较多的扶读时间。有时先让学生尝试着自读,有时我就带领学生读,有时遇到特别难读的句子,我就自己范读。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效。

三、演演画画,重内容的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他们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未定型化和开放化,这也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演一演、画一画,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重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

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孩子看到美丽的夜空后,幻想自己坐在了月亮上遨游天空,表达了孩子愉悦的心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预先准备了一张蓝色的纸,纸上画满了闪烁的小星星和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课的开始,我先问孩子们想不想去夜晚的天空看看,随后放音乐,带着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坐在月亮上缓缓向蓝天飞去,在这期间,我把预备好的纸贴到了黑板上,当学生睁开眼睛,看到这么美的图画,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我乘机描述:“哈哈,小朋友,我们已经飞上天啦!你们看天空美吗?”这时,我让孩子们尽情去说,说月亮,说星星……再引导他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之后,我又让孩子们即兴表演,配以优美的舞蹈动作,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就背诵了课文。最后我再让孩子们拿上画笔,把想象到的画在黑板的纸上,孩子们有的画外星人,有的画宇宙飞船……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他们乐在其中,悟在其中。

四、查查说说,重外延的拓宽

一节语文阅读课毕竟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获得的文化积累和感悟是有限的。因此,阅读教学要真正活跃起来,必须要走大语文之路。我用心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以教材为线索,由点到面向课外延伸,引进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习活动立体化,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让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群星荟萃”活动。让学生把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有关人造卫星的资料在班上说一说,此项活动从课后走向课外,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等能力。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根据农村孩子熟悉植物的实际情况,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好办法,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12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27-02

微课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象征。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性,将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短小的视频中,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微课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强化了学生的尝试体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获取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微课应用的现状

微课为高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微课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相符合,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师微课技术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微课操作方法,能将重点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向学生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多数教师具备微课的信息应用技术素养,能使用录屏大师等软件进行微课视频制作,能将教师的课堂讲解与微课教学课件进行高度配合,这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偏远农村,微课的应用并不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课的制作量少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较繁杂,同时大多数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导致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花了大量的时间。另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迫切希望能够从教师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导致教师与家长沟通占据较多的时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微课的制作中来。微课制作与教师日常的备课相比,更具复杂性。教师要结合所教的课文内容进行APP制作,然后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录制和后期剪辑,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导致微课的制作量较少。

(二)微课的内容质量不高

当前,阅读教学的大多数微课制作主要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缺少相关的辅助资源,导致微课的完整性没有得到保障。通过对微课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微课视频的质量有待提高。首先,多数教师在微课教学时,节奏过快,导致内容的切换频繁,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讲述的知识点就已经过去。其次,重难点知识不够突出。一些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全部放在微视频上,学生不能分辨出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无法发挥出微课的价值。

(三)微课平台缺乏管理体系

虽然当前微课发展迅速,但是微课网站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网站上的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分类,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大多数阅读教学的微课平台都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在看完微课视频后,不能得到相的反馈,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生的拓展练习无法实现,没有为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创建在线互动模式,教师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阅读教学中的微课教学实践

(一)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

微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学科的内部逻辑。首先,要确保课前导入的高效性,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形式进行大致了解,并结合作者和创作背景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将文章的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在微课视频上进行展示。这样,精炼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地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开天地》一课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个巨人的与众不同,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再利用微视频优势,给学生讲明学习本篇课文要掌握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利用微课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微课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进行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互动交流。微课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教学情境。例如,教学《观潮》一课,如果仅仅通过语言讲解,学生就无法想象到真实的潮起潮落的画面。如果以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就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联想,实现他们对知识的自我重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利用微课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微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受到家长、社会的干扰。而微课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搭建了桥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对知识点的层层深化,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一些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利用微课丰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微课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将阅读文章的内容和课外相关的文章进行整合,丰富课程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教师通过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告诉学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植物生长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生对文章感兴趣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

1.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植物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2.除了课文和老师的视频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这样,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利用微课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来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当前,大多数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总是浅尝辄止,教师应利用微课优势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结合阅读文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去解开疑惑,使学生逐步展开探究式学习。其次,充分利用微课中的细节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通过推荐视频和文本结合的形式,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源泉。例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这里,教师用磁铁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引力”一词,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六)利用微课提高课外学习效果

要想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要做好课内文章的阅读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微课对提高课外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相关的教学资料,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究,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制作出了与兵马俑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兵马俑有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与兵马俑相关的资料,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微课具有便捷性和实用的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微课,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合理地运用微课,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微课视频制作,满足学生对知R的渴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别新均.浅谈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2).

[2] 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

[3] 张海冰.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16).

[4] 孙源婕. 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

[5] 张轶群.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6] 杨清涛.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