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评估标准论文

评估标准论文

时间:2022-03-02 14:08:02

评估标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41-02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春节的来到,春运大潮又向人们涌来,一张小小的车票再次牵动了中国13亿民众的心,“买票难、买票贵”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火车票作为一种垄断性的稀缺资源,一直沿袭限时限量的发售模式,多少年来,无论媒体曝光也好,民众提议也好,铁道部对此始终不作任何回应。

2008年,对于大多数房地产商而言,这个冬天来的有点早。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和我国房地产最新政策的推行,房价大幅缩水,老百姓持币观望,开发商惶恐不安,房市岌岌可危。面对如此窘境,如何对当前的房地产政策进行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政策,成为了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大建设”,然而这个大建设却通常分三步走。最初制定方案时考虑不全面,不得已又重来一遍。试问最初对公共设施改造政策进行评估时,为何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若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传统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按照相关的评估程序,就政策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一定的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需要的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要进行价值判断,非有价值尺度不可,这个价值尺度就是评估标准。传统政策评估标准包括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长久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开始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显现。政府根据社会客观规律和不同利益主体需求,在对政策评估时往往更偏向于生产力标准,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可以肯定地说,效率、公平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以及各个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公共政策实施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完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此外,由于我国传统的政策评估体系在目标、方法和结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人为操作性,例如:不考虑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只要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行为动机和出发点被认可,则该项政策就会被肯定;同样,不论政策执行时采用何种办法,只要效果良好就对其予以认可;此外,只要政策的实施过程符合程序规定,无论效果好坏,均认为政策是良好可行的。因而,改革政策便成了“双刃剑”——往往是伴随着某项改革政策的出台,部分人受惠,而另一部分人则受损,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伴随着公平与效率失衡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城乡与区域的失衡,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失衡。

提高经济效率,保证社会公平,其最终目的在于关心人、解放人、尊重人、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无法体现公关政策以人为本的制定与评估标准。如何使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的成果,如何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需求,如何有效保护弱者的利益,如何有效调动多数人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与评估标准是否能够坚持以人为本。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效率”、“公平”、“公正”、“发展”等元素,但是归根结底,其核心价值应该是“以人为本”,是实现公民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以人为本不同于以物为本,不同于以官为本,不同于以阶级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

3.1人本与物本、官本、阶级本、民本的区别

(1)以物为本。人本都通常是相对于物本而提出来的,当前的物本思想片面的、不科学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

(2)以官为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官本位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在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切都以上级为本、以官为本。上级的吩咐,无论正确与否,通通照办,将老百姓的福利、权利践踏于脚下,就是以官为本的真实写照。

(3)以阶级为本。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共产党的方针就是:个人不能为本,个人必须以自己的阶级属性加入一个组织,以一个群体为本,如果一个人不是党员,就是社会主义公民,就是阶级斗争的局中人。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存在着阶级属性,但是生产力是没有阶级性的。如今若仍然过分强调人群中阶级的对立,是不正确。

(4)以民为本。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因为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了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从“人人”和“人民”两个层面去理解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

3.2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1)公共政策要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才有必要制订和执行公共政策。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以是否实现增进人民的福祉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根本的价值尺度。

(2)公共政策要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更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并成为评价公共政策的最终权威。

(3)公共政策要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生活和工作环境。

(4)公共政策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政策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充分理解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价值、扞卫人的尊严,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愉快、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公共政策评估中人本标准的体现

4.1改变传统公共政策理念改变公共政策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首要地位。一切公共政策都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手段的陈腐观念,不能片面强调人民的义务、责任和奉献,而应该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一切践踏人民基本权利、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妨碍人民实现理想的政策,都是不能容忍的。

4.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公共政策的主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正确的政策目标,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充分讨论,有的还要经过人民公议或者公决。政府必须改变单方面随意决定政策手段和方式的习惯。当然,人民群众也是政策的客体,但决不是被动的政策对象。公共政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和愿望,逐步减少行政强制手段,充分发挥诱导、劝说、道德教化等人性化的工具,切不可任意扩大政府的强制权力而剥夺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4.3树立全新的公共政策目标体系树立全新公共政策目标体系,要把本末倒置的公共政策目标重新排序。就要求我们:

(1)明确公共政策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满足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需要、满足人的长远发展需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牺牲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代价的公共政策是不能容许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核算体系,必须使经济增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改革领导干部政绩评估考核体系,矫正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考核办法,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以是否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协调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为评价政绩的基本依据。

4.4改革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1)正确确立公共政策目标。政府应该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有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问题优先确定为公共政策目标,把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摆在公共政策问题的首位。要逐步提高保证人的发展需要在公共政策问题中的地位。

(2)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体系。要保证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见征集等方面沟通渠道的畅通,鼓励各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地方、部门政府、政府官员和公众等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意见要求。不断拓宽公共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渠道,改变少数政治精英垄断政策议程的不合理状况,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参政权。广泛建立政策听证制度,完善民意调查体系。

(3)搭建公众监督平台。人民有权知道、监督、参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与公共项目;也有权评价、监督、了解执行公共项目的各级管理者。因此,政府考核机制应当搭建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人大、政协、司法、媒体、人民团体等作为这个平台的主要支柱,将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要求和呼声的民主渠道。

参考文献

[1]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第2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1 引 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第3篇

Abstract: Policy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cy process, as a specialized research activities of the specific standards,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nd it is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the policy value and effe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China's policy evaluation, this paper made depth analysis and proposed several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policy evaluation.

关键词: 公共政策;政策评估;对策

Key words: public policy;policy evalu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311-02

1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政策评估亦称政策评价,是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也是政策运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政策评估是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关于政策评估的概念至今学术界未能达成的共识, 它对政策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效果所进行的综合评估。对政策系统和政策结果的质量、效益、效果等方面,根据一定的政策评估标准和程序,公共政策评估也可以说是公共政策评估主体进行评价或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2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大多数都是研究社会科学出身的,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很少有人兼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难以兼有思辨和公理化思维方式的长处。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有关,用定性分析取代定量结论,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分析,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有这种倾向,这与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可分。

2.2 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 民间政策研究组织和社会中介评估组织,是我国主要的非官方政策评估组织,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机构往往摆脱不了对政府的依赖,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内部,均设有相关的政策评估组织,尤其在地方上,公共政策仍然是由咨询机构、专家学者从理论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由领导者凭个人价值偏好在一组待选择的方案中择一而从之,它不管政策实际执行结果如何。这些机构往往摆脱不了对政府的依赖,非官方政策评估组织在我国当前仍然相当缺乏。

2.3 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系统理论指导 公共政策评估起步较晚,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现阶段我国为数不多的政策评估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完备的、适宜的理论指导,不清楚评估的最终目的,不明确评估的现实标准,对公共政策的优劣得失仅仅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分析,不确定评估的具体内容,不肯定评估结论的实际作用,公共政策评估与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估还有相当距离,还主要表现为经验总结、工作汇报和座谈研讨等形式。

2.4 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知和认真态度 由于目前我国在思想上对政策评估的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等原因,使得评估工作主观随意性的因素较大,一方面会造成政策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认识政策的优劣和成效,补充、修正和完善后续政策,决策主体往往视政策评估为可有可无的工作。

3 完善我国政策评估的对策

3.1 建立科学正确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为提炼和抽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评估标准,我们需要有充足的理论材料和实践积累,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政策评估的资金投入。很多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无论是组织第三方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政府行政人员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还是专家学者做研究,没有一样是不需要消耗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再次,能够用来指导具体的公共政策评估实践的标准,是能引导实践功用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评估标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多样性,多样化的评估标准可以对公共政策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考察,在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公共政策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

3.2 政策主体方面的对策

3.2.1 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创造条件 首先要建立评估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评估性中介组织尚不发达的时候,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设立政策评估基金会, 政策评估仍需要政府解决评估资金的来源问题,评估的物质基础主要涉及资金和信息两方面的问题,它们可以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注入。关于信息问题,首先,培养和选择高水平的评估者。评估的结论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存废,因而需要有高水平的政策评估者。目前我国比较缺乏政策评估方面的专门人才。此外,有客观因素,众多因素影响政策评估的科学性,而政策评估中各种影响因素众多,有人为因素,政策评估必须做到严肃性、科学性。其次,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必须更新观念,及时向评估者提供评估所需的信息,树立责任意识,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第三,由专人负责,实行电脑化管理,政府政策执行部门应建立政策执行档案,一旦需要,能够做到有案可查。

3.2.2 培育评估的中介组织 为改变我国政策评估的体制性弊病,目前,我国的政策评估少部分由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大多数由政府自行评估自行承担,我国应该培育政策评估类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也是国外政策评估的基本方式,逐渐使政策评估由政府外的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承担,中介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的外部评估,能保证评估的客观性。科研机构集中了大量专家学者,有利于政策评估的科学化,随着评估类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为避免由行业利益导致的行业协会评估的非客观性问题,需要逐渐减少行业协会进行的政策评估。

3.3 切实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为了避免政策评估不受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足够重视的问题,必须加强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上存在障碍,就会阻碍各项工作的进程。为此,必须加强思想建设。首先,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政策效果的优化,是政策评估的根本目的,要端正政策评估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政策评估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媒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介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大宣传的力度,应充分认识到政策评估在促进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作用,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相应的政策部门,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陈旧的观念,重新认识到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毅,高岭.中美公共政策评估系统比较及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68-290.

[3]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4]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图书馆 绩效评估 问题 应对措施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其服务工作质量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员工对馆藏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会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定期对员工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既是高职图书馆全面、准确、客观、系统地了解员工工作情况以便改进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需要,又是高职图书馆强化服务意识、合理调配资源及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绩效评估是将员工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表现、工作实绩与组织事先设定的岗位工作内容及相应完成指标进行对比,进而考察、评定员工工作的等第并以此作为员工奖励、职务晋升及相关培训的依据,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改善并最终实现组织总体战略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过程。绩效评估与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事关员工个体切身利益的实现和高职图书馆组织工作任务目标的实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向是组织管理工作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工作。

本文首先分析总结出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误区或问题的成因,最后结合高职图书馆的工作实际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丰富与完善组织员工绩效评估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可有效帮助高职图书馆正确开展员工绩效评估工作进而提高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一、当前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估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绩效评估与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制定科学和有针对性的评估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图书馆在我国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未能取得其应有地位,某些高职图书馆未制定员工绩效评估标准或虽制定标准但标准的制定较为笼统而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具体表现在:

(1)评估标准笼统划一,未能体现图书馆部门间的工作差异。

长期以来,高职图书馆未制定针对员工的绩效评估标准或只制定一些笼统划一的评估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不同部门员工工作性质与工作要求的差异,标准缺乏可执行性或针对性不强。如在制定员工思想道德表现标准时,笼统地规定凡是无重大违纪与工作失误的员工其该项考核等第一律为合格或良好;在制定员工工作能力考核标准时,简单地将职称、学历作为认定员工工作能力的主要或唯一标准而忽视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在制定员工勤奋敬业表现标准时,将员工日常出勤情况当做员工勤奋敬业的主要依据而未能充分反映员工的积极主动工作精神与意识的强弱;在制定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标准时,过于看重如接待师生读者人次、加工图书数量等量化指标的作用。甚至一些高职图书馆干脆将学校制定的员工年终考核标准直接拿过来作为图书馆员工的绩效评估标准,完全忽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与内容与教师或其他行政工作人员工作的显著区别,无法真正考查评估图书馆员工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自然得不到被考评者及广大员工的认同,使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失去其应有之意和作用。

(2)评估标准缺乏论证,制定与执行的随意性均较强。

高职图书馆在开展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是缺乏对评估标准的必要论证,标准的随意性较强。如上文所指出的,高职图书馆现有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通常是直接机械照搬或借鉴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的评估标准,在将其用于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估时未进行过系统深入的论证与思考。因此,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时除了导致由于标准的针对性不强使评估结果的员工认同度低以外,还会因为事先的考虑不周导致在面临工作环境与内容的复杂变化时缺乏有效应对并随意临时修改标准,造成员工工作的无所适从。

2.评估过程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严重。

除了评估标准的制定存在弊端之外,高职图书馆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的方法手段较单一,评估过程走过场等形式主义的现象较普遍和突出。相关研究表明,绩效评估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以尽量准确反映被评者的真实工作表现,实质应重于形式。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图书馆通常只是简单地听取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并结合全馆员工的集体民意测评打分结果就对员工工作做出评价。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由于未能充分听取被评者个人和员工服务对象――师生读者的意见和缺乏对员工工作结果的客观公正度量,难以充分有效地反映员工真实的服务工作情况。

3.评估结果缺乏必要反馈,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不仅存在标准制定不科学和评估过程不规范的问题,而且存在对评估结果缺乏必要反馈的问题。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不单纯是为了奖优罚劣,更主要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高职图书馆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及评估结束后均普遍缺乏与员工的交流与反馈,使员工难以从绩效评估中找到自身工作与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不能及时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使绩效评估工作游离于图书馆及员工的工作之外,缺乏对员工未来工作的有效指导性。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对高职图书馆员工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员工是高职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以为师生读者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兼以开展一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科学研究,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对其工作的评价考核应以对其知识信息服务工作开展的质量效果评估为主。然而,高职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对此认识不清或缺乏足够认识,将其与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混同对待,机械刻板地套用机关行政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这种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不仅导致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从一开始就偏离正确的轨道,而且导致绩效评估工作脱离高职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实际,无法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应有的指导作用。

2.对员工绩效评估工作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深入开展绩效管理的一种手段。绩效评估深层次的目的意义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恰当的、合乎实际的与组织工作目标相连的评价和估计,从而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控制、使其自觉调整工作状态并最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员工奖惩及升职的依据仅只是绩效评估的浅层次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高职图书馆通常只关注到了绩效评估工作浅层次的意义和作用,忽视了其对组织和员工个体深层次的作用,使员工绩效评估工作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3.对绩效评估的工具和手段开发运用有限。

长期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领域和研究领域开发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员工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如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EVA法、平衡记分卡法(BSC)、关键绩效考评法(KPI)及360度考核法等。然而,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图书馆对员工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的开发仍处于借鉴与探索阶段,未能开发出专门针对高职图书馆员工的有效的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这种工具与手段的缺乏使得高职图书馆的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只能长期停留在粗放状态,难以适应高职图书馆的工作实际,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到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三、问题的解决应对策略

1.认清高职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

做好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的首要关键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高职图书馆员工工作实际的绩效评估标准。为此必须遵循评估标准制定的规范流程,首先充分认清高职图书馆员工知识信息服务工作的性质,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作为员工绩效评估考核的主要内容;其次应在对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有充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论证应通过哪些方面的评估内容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员工工作成效且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并以此作为员工绩效评估的细则标准;最后应将制定的评估考核标准草案提交教代会或全馆员工进行深入讨论,通过民主集中的办法制定一套贴合本馆实际工作需求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

2.正确理解绩效评估的作用,改进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实施的流程。

绩效评估不仅是员工奖惩及职务变动的依据,而且是提高教员工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更是高职图书馆帮助员工发现工作差距、促使员工将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有效结合并以此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和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

为此,高职图书馆需在对员工绩效评估工作上述作用全面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改进原有不规范、不科学的绩效评估实施流程。如在正式评估工作开展之前增加评估动员环节,对评估工作的意义及实施办法向员工进行详细说明,以加强员工对评估工作开展的认同与配合;在评估工作实施过程中增加员工的自评和读者服务对象的评价并赋予其较大的权重;在评估结果出来后增加评估反馈环节,使被评员工及时了解自身工作与图书馆岗位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使绩效评估工作真正起到帮助员工成长发展和提高图书馆组织绩效的作用。

3.积极开发针对本馆及员工工作实际的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

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理论性与操作性均较强的内容,绩效评估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必要的评估工具与相应的手段。因此,高职图书馆应积极开发贴合本馆及员工工作实际的绩效评估工具与手段,以增强员工绩效评估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在此过程中,适当地借鉴运用已有的学校与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工具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单位及人员的工作实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与改进。

总之,高职图书馆应充分理解和重视绩效评估对图书馆工作目标的实现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认清高职图书馆员工以知识信息服务工作的基本性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评估标准,开发有针对性的评估工具及改进绩效评估实施的流程,发挥员工绩效评估工作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玉娟.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偏误及其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4):79-81.

[2]沈静.国外图书馆员工作评估体系介绍及其特点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04):30-32,38.

[3]王丽娟,何妍.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第5篇

[论文摘要] 确定评估标准是公共政策评估的核心工作,当前,构建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构建一套包括价值性与事实性两个层面标准的政策评估标准体系,完善一系列的政策评估制度,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彻到政策评估全过程。

一、构建以人为本政策评估标准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人可以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用者。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依据和政策目标应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也应成为评价公共政策的标准。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就是在政策评估领域以公共利益协调为本质特征,以目标可持续性作为基本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

2.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实现公共政策科学化的必要因素。纵观改革开放的过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以物为本”的倾向,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例如“唯GDP论”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作为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有助于促进政策制定、执行、监控和评估个环节的科学化。

3.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动力之一。当前我国政府处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服务型政府根本职责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是政府回应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途径。所以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政府意志的价值取向。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有助于实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解决民众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内涵解析

1.以人为本的内涵剖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内含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本质、本体、核心,将人的发展观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这样一种科学发展观念。

从我国现实的层面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要求。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2.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分类。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就是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在现实的公共政策过程中,由于公共政策涉及面广,利益相关者众多,相关变量因素复杂,因此很难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对政策评估标准的看法和相应的政策标准。美国学者威廉·邓恩提出六种标准,即效益、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应性。台湾学者林水波认为一般性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下列十种:工作量(或称投入量)、绩效(涵盖产出量、效能及影响程度)、效率、生产力、充分性、公平性、妥当性、回应程度、过程、社会指标。国内学者陈振明提出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和政策回应度。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个领域内的矛盾也更为凸显,公平和效率、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等因素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所以,从理论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学者研究成果,一般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效率、效益、生产力、公平性和回应性。以这些标准作为评估公共政策的准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

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的人本取向,需要构建一个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并完善相关的评估制度与评估技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首先,在构建的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的体系中,“以人为本”是核心、本质,被称作价值性标准,具有指导意义,换言之,在整个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将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其次,“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丰富的,涵盖多元指标,以“绩效、公平、生产力、回应性”作为“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从另一个角度说,要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即要将效率与公平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因此,绩效、公平、生产力、回应性”被列于“以人为本”的下一层次,被称为事实性标准。最后,完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政策评估工作的有效性。

1.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性标准。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系统中重要一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作为评估依据,价值标准的内涵直接影响民众利益。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这一政策指导原则下,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至90年代,一些社会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凸显政绩,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造成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新世纪之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提出,要求改革更加明确“以人为本”的目标而不再是盲目追求GDP增长。

确立“以人为本”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性标准,创新公共政策理念。首要工作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核心地位,一切公共政策运行都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此外,还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工具的陈腐观念,彻底改变过去公共政策所强调的效率之上、过程为本和人的工具性,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价值为中心。

2.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性标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为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需要建立一系列事实性标准,以确定“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情况。事实性标准包括:绩效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回应性标准。以绩效为衡量标准就是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既包括政策推动的效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绩效标准的着眼点在于民众对政策效果的反应,在本质上与“人本”理念是一致的。以效率为标准旨在衡量一项政策产生某种水平的结果所必须的工作量或投入量。效率标准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政策投入得到最大的政策产出。以公平为政策衡量标准要关注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平”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回应性反映政策运行结果是否符合政策对象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念。同时要加强构建效益、效率、公平、充足性、适当性和回应性标准的指标体系,作为以人为本的价值性指标具体化、数量化的尺度。

3.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将以人为本的评估标准有效运用到实际评估工作中,还需要完善政策评估一系列相关制度及评估方法。首先,实现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实现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是促进政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有效措施。根据政策评估主体机构地位的不同,可以将政策评估主体分为内部评估主体和外部评估主体。内部评估主体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机构中的专业评估人员。外部评估主体包括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咨询公司、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公民等等。不同的评估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政策做出有效的评估。例如: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策运行全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展开评估活动,而且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迅速做出调整。外部评估主体中的许多人都是公共政策的对象,对政策的利弊得失有着最为真切地感受,可以对政策效果做出比较真实的评价。而且外部评估主体涉及的范围广泛,能够反映出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公共政策的看法,评估结果往往比较客观,而且是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的有效信息。其次,构建多渠道公众参与评估机制。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度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参与渠道不足。评估渠道多样性是当前政策评估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确保公众参与政策评估渠道畅通无阻。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建立社会听政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正式评估。相对于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对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作严格规定,方式灵活、简便易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策评估。再次,构建社会公示机制。公众如果要参与政策评估,就要对政策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政策运行过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增大政策信息公开力度,使公众对一项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的运行过程、政策的效果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公示制度是人民群众享有的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就政策评估而言,为了更有效发挥社会公示制度的作用,明确公示的范围与原则,采取合适的公示形式,如会议、公告栏、新闻媒体、网络等。在当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政策应有效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将政策信息及时地张贴在网站上,保持信息的时效性和最新性。另外,尽快完善听证制度,有很多公共政策进行公示后需要进行听证,特别要建立听证意见的反映与反馈机制,使听证会的建议能够得到实施。最后,构建民意调查机制。要在政策评估领域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与广大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完善的民意调查机制,采用民意测验等方法了解公众对某一项政策的建议和意见,并将这些建议和意见运用到政策修订工作中,将人民的意愿真切地体现到日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贠 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素琴:“省级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载《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

4.李 娅:“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实践及其启示”,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3期。

第6篇

关键词:追溯性价值评估 未来价值评估 评估报告

资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我国《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中指出:“评估基准日可以是现在时点,也可以是过去或者将来的时点。评估报告栽明的评估报告日通常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形成最终专业意见的日期。通常,只有当评估基准日与经济行为实现日相距不超过一年时,才可以使用评估报告。”。美国评估准则(Uniform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Appraisal Practice,简称USPAP)在评估报告准则中提出:评估基准日是确定价值意见的基础,评估报告日则表明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市场和资产状况的评价是未来的、现行的还是历史的角度。因此,针对评估基准日与评估报告日之间的关系,存在追溯性价值评估、现行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②。在评估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现行价值评估,对于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的适用性及可能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对评估报告准则的理解,保障评估报告准则的有效实施和提高评估报告质量。

一、追溯性价值评估与未来价值评估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理解评估实践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日期――评估基准日和评估报告日的内涵入手,来了解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的具体内涵。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所处的宏观经济条件、面临的市场情形以及自身的状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资产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在实践中,我们只需要知道被评估资产在特定的某个时点的静态的价值。而无须知道资产连续的动态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选定某个时点。来判断评估对象在该时点所处的假设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这个时点就是评估基准日,它是确定资产状况、市场条件、资产价值等的基准日期。评估报告日通常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形成最终专业意见的日期。

当评估基准日与评估报告日相同时,评估结果反映的是被评估资产的现时公允价值就是现行价值评估;当评估基准日早于报告日,评估结果反映的是被评估资产在该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则是追溯性价值评估;比如,在现实中常遇见的联营法律纠纷中需要确定联营双方投入的资产的比例,这时就需要对联营双方联营时投入资产的价值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又如,委托方或其他相关当事人对其他评估师在过去的某个时点出具的评估报告有异议,此时评估师就需要对报告中的被评估资产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以对前边的评估报告的结论进行复核。再比如,涉及遗产或继承税等的税基评估等等,都需要评估师对资产做追溯性价值评估。当评估基准日晚于评估报告日。评估结果反映的是被评估资产在该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则是未来价值评估。比如,开发商需要抵押贷款进行项目融资时,用以抵押的标的是在建工程甚至是规划中的工程,此时就需要评估师在充分的调研掌握足够多的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对在建工程甚至是规划中的工程的未来价值进行合理的推测估算,从而对相关当事方提供合理的专家咨询意见。再比如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确定现金流预测期期末价值时,需要评估师对企业预测期期末的价值进行合理的未来价值评估。

二、追溯性价值评估与未来价值评估的适用性

美国评估准则指出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评估。我国在资产评估准则中并没有明确适用范围,即意味着所有类型的资产都可以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我们知道追溯性价值评估、未来价值评估与现行价值评估的划分是由于评估基准日的选择不同,并不关乎资产的具体类型,但是是否无形资产和企业价值评估也可以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从理论上讲,除了动产和不动产之外的其他资产,例如无形资产、企业整体资产等也像动产和不动产那样在过去的某个时点或将来的某个时点具备价值,并且也可以用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的一种或多种,对他们在该时点的价值进行评定估算,所以从理论上说对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等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是成立的。

在实践中,根据资产评估不同的特定目的,我们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并选择评估基准日,通常会有以下五种情况,我们分别依次进行分析。

情况一:估算被评估资产(除动产不动产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如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等,下面四种情况相同,不再做同一表述)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现时价值。这就是资产的现时性价值评估,评估界对此无争议,不做讨论。

情况二:估算被评估资产在过去的某个时点面临当时的市场条件的价值。这种情况下,评估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以对评估基准日时被评估资产的状况、当时的市场条件等进行人为的“历史还原”,并参照当时的价格标准、法律条文等对被评估资产的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

情况三:估算被评估资产在过去的某个时点但面临现在的市场条件的价值。这种情况下,评估师同样的需要对被评估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状况进行人为的“历史还原”,但不同情况二的是,评估师必须假设还原后的资产处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使用当前的价格标准、法律条文等对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

情况四:估算被评估资产在将来的某个时点面临当时的市场条件的价值。这种情况下,评估师在充分收集信息资料、恰当判断趋势的基础上对被评估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资产状况、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对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进行估算。

情况五:估算被评估资产在将来的某个时点但面临现在的市场条件的价值。这种情况下,评估师在充分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预测被评估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状况,并假设已预测状况后的被评估资产处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使用当前的价格标准、法律条文等对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

对于情况四,由于评估结果反映的是被评估资产在将来某个时点当时的价值,在实际评估实践中并没有什么应用,因此并不多见,所以这仅是理论上的分析。对于像无形资产等其他类型的资产而言,虽然情况二、情况三、情况五依赖于更多的假设,所需要的技术手段也更复杂,结论的限制条件也更多,但是它们的最终结果都是评估师对特定情况下资产的价值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合理评估。

通过以上分析,无论从理论方面考虑还是从实践层面讲,本文认为对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等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既是合理的又是可行的。

三、追溯性价值评估与未来价值评估中应关注的难点问题和对策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从理论上来说,对不同的资产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和未来价值评估都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两种类型的评估又与现实性价值评估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体现在其复杂性和操作上的困难,下文将予以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一)在实践中,追溯性价值评估有如下难点

1.对于评估基准日与评估报告日期间的资产的状况以及市场情况等,它们实际已经发生,评估师等相关人员也已经知道。若评估师采用收益法等方法对被评估资产进行追溯性价值评估时,评估对象相对于评估基准日的未来收益该如何准确地确定?

2.由于评估基准日可能相距评估报告日久远,待评估资产的状况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评估师应该如何有效地收集评估所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怎样才能做出合理的取舍?

当然如果评估师能够找到评估基准日附近其他评估师出具的评估报告,并以此来作参考来取舍或许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情况。

3.由于评估基准日距离报告日较远。市场状况可能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收集到的资料数据可能满足不了评估基准日后的某些时点,这就需要评估师确定一个截止日期,那这个截止日期应该如何合理地确定。

(二)在实践中,以常见的用在建工程作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为例来说明未来价值评估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给相关当事方贷款决策提供咨询意见,评估师一般要对在建工程未来价值做出两种不同的评估:在建工程完工时价值的评估和在建工程达到稳定使用率时价值的评估。为了完成这两种未来价值评估,评估师可以同委托方一道选择两个不同的评估基准日,对同一在建工程做出两个不同的未来价值评估,以服务于不同的评估目的。

1.由于评估的是在建工程未来某个时点的价值,在建工程在评估基准日时的状况(包括完成情况、实际使用情况、各种实体经济特征等)、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当时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价格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等该如何合理有效地预测。

这需要评估师充分收集实际可获得相关历史数据,比如,在建工程的预计建筑期限、开发成本,当前的建造进度和水平,已l生的各种成本实际支出,现有的市场情况、可比项目的收益和支出水平,与可比项目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等等,在这些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审慎的科学假设进行趋势分析和合理预测。并在出具的评估报告中披露相关分析的时间阶段和合理的限制条件。

第7篇

Abstra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widely applied in military.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ilitary weapons and equipment is a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quipment's individual, systematic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is an authoritative assessment of its performance. With the support of expert advice,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by introducing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processing, the hierarchical gray assessment model is an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rating method, which can obtain the scientific target weight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target. Taking the armored tank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hierarchical gray theory for the evaluation, to provide a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equip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关键词:层次灰色;装甲装备;效能评估

Key words: gray level;armored equipment;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161-04

0 引言

根据GJB1364-92对军事装备效能的定义,效能就是一个系统能够达到一项特定任务需求程度的能力(度量);或者说是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达到规定的要求的能力。“规定的条件”指的是环境、时间、人员、使用方法等因素;“规定的要求”指的是完成任务需要达到的目标;“能力”则指的是完成任务的定量或定性程度。在武器装备效能研究方面,我国相对国外开展较晚,但是上世纪81年代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事装备的效能评估,是对装备本身的单项、系统以及作战效能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获得有关效能的定性或定量化的准确表述。对武器装备建立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准确估计,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优方法,建立模型开展效能评估,基于分析结果,最终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装备效能的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2中,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参照其他评估对象的评估记过来确定评估等级,但这种方法缺点在于不能给出具有明确意义的定量评估结果,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反复修正,才能得到具体问题的相关隶属函数;文献[3-4]中分别用ADC法、SEA法进行系统效能的分析,虽然贴近效能评估的含义,但是缺乏可操纵性,细节表现能力差,Ω丛右蛩刂间的联系及其对系统效能影响的反映是片面。除此之外,还有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评估法等等的方法被应用在武器装备效能评估问题中,这些方法主观性强,缺乏训练获得的样本数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层次灰色理论来对装甲装备的效能进行评估。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以“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主,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获取、开发、筛选和提取,得到有用的信息,准确判断和控制系统当前的运行状况。灰色系统理论将控制论与运筹学有效结合,发展出一套解决信息不完全系统的数理论和数学方法。

将层次分析法引入该理论中,不仅能够提高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能确定并有效增强各评估指标所占权重的合理性。层次灰色评估模型得高效性体现在它很好地利用了专家经验的指导,在原有的定性分析中加入量化处理,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

1 层次灰色评估模型

在构建灰色评估模型和算法时,本文使用的是两层树状结构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评估指标Bi组合成的集合代表总目标层指标A,记作A={B1,B2,…,Bm},权重WA={W,W,…,W,};而Bi是由二级评估指标Cij组成的集合,记作Bi={Ci1,Ci2,…,Cin},权重W={W,W,…,W}。

多层次灰色评估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所示:

1.1 确定权重

按照统一标准,对各评估等级赋值区分,使评估指标Cij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如表1所示。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求解出Cij的权重W和Bi的权重WA。

1.2 记录专家打分

组织q个专家按之前制定的各等级打分标准,对被评对象打分并填写打分记录表,设专家号为k(k=1,2,…,p)。

1.3 建立评估样本矩阵

根据k名专家按照评估指标Cij给对被评对象打出的分数值dijk,建立起评估样本矩阵Di。

1.4 求评估灰类

通过对指标Cij的打分标准进行分析,确定5个灰类,序号为e(e=1,2,3,4,5,分e对应强、较强、一般、较弱、弱5级),不同等级e的评分标准用de表示,文中用5,4,3,2,1表示每一灰类等级对应的评分,等级标度取相邻评分标准的区间值,如表1所示。

常用的灰数及对应白化权函数如下:

①灰度为?专∈[0,d1,∞),第一等级(“强”,e=1)其白化权函数为:

②灰度为?专∈[0,de,∞),中间等级(e=2、3、4),其白化权函数为:

③灰度为?专∈[0,d5,∞),第三等级(“弱”,e=5),其白化权函数为:

1.5 计算灰色评估系数

基于1.4中不同灰度确定的白化权函数fe(dijk)和评估值dijk,计算Cij属于第e个评估灰类的灰色评估系数xijk,则有xijk=fe(dijk)。设总灰色评估系数记作xij,则xij=xije。

1.6 确定灰色评估权向量及权矩阵

经过归一化计算,预计指标Cij的第e个评估灰类的权重为rijk=。对应的灰类评估权向量rij=(rij1,rij2,rij3,rij4,rij5)。最终得到指标Cij的灰类预计权矩阵为Ri:

1.7 对Bi综合评估

设综合评估结果为Bi,Bi=W・Ri=(bi1,bi2,bi3,bi4,bi5)。综合以上结果可得灰色评估权矩阵:

1.8 对A做综合评估

设综合评估的结果为A,则有A=WA・R=(b1,b2,b3,b4,b5)

1.9 确定综合评估结果

对评估结果A进行归一化处理,按白化值对灰类等级赋值,根据灰类等级值化向量U=(U1,U2,…,Ug),算出综合评估值V=A・UT,所得值对应的等级表示系统效能所属的层次。

2 装甲装备效能评估体系建立

装甲装备是我军战斗的重要武器,考虑装甲装备作战能力因素,根据装甲装备的功能和构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模型,以坦克为例。模型包括两个层次。坦克效能指标体系由火力、机动、通信指挥、防护以及人员等五部分能力要素组成。按照坦克实际结构,将各系统下分为不同的组成要素。由于指标效能的组成要素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组件在各层次的权重进行有效区分,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整车效能。

所以有必要根据各组件在相应层次的权重,更加合理的对坦克整车的效能进行评价。

如图1所示,建立装甲坦克效能评估体系结构简图。

3 装甲装备效能评估计算过程

应用层次灰色理论对所提出的装甲坦克的效能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中,一级指标Bi共5个,集合为A={B1,B2,B3,B4,B5},二级指标Cij共16个,集合为Bi=Cij(j=4,4,2,4,2),步骤如下所示:

3.1 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特征向量,得到指标Bi和Cij的权重,由于主观原因导致的误差或问题。采用德尔菲法,由专家进行评分,建立对比矩阵并验证一致性,进行矩阵归一化变换,最终确定各评估指标的特殊向量为:

WA=(0.43,0.20,0.07,0.11,0.19);

W=(046,0.08,0.29,0.17);

W=(0.46,0.16,0.10,0.28,);W=(0.63,0.33);

W=(0.19,0.19,0.11,0.51);W=(0.50,0.50)

3.2 制定评估指标等级

将评估指标按照拟定的标准划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弱5个等级,对应赋值打分为5、4、3、2、1。

3.3 建立评估样本矩阵

征求10位专家在专家评分表上对整车效能体系中各类能力要素指标进行打分,如表2所示,得出该装备系统效能的样本矩阵Di。

3.4 确定评估灰类

第一灰类“强”(e=1),灰度1∈[5,∞),白化权函数f1;

第二灰类“较强”(e=2),灰度2∈[0,4,8],白化权函数f2;

第三灰类“一般”(e=3),灰度3∈[0,3,6],白化权函数f3;

第四灰类“较弱”(e=4),灰度4∈[0,2,4],白化权函数f4;

第五灰类“弱”(e=5),灰度5∈[0,1,2],白化权函数f5。

3.5 确定评估系数和权重

计算得指标C11关于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估系数为:

e=1;x111=f1(d11k)=6.60;

e=2;x112=f2(d11k)=8.22;

e=3;x113=f3(d11k)=8.17;

e=4;x114=f4(d11k)=3.42;

e=5;x115=f5(d11k)=0

对于指标C11,该装甲坦克属于各评估灰类的总灰色评估系数x11(e=1,2,3,4,5)及灰色评估权重r11为:

r11(r111,r112,r113,r114,r115)=(,,,,)=(0.27,0.30,0.31,0.15,0)

其它指标相应权重向量rij同理可得。

3.6 计算灰色权矩阵

根据上述权重向量计算结果,得出一级指标Bi(i=1,2,3,4,5)各灰色评估权矩阵R1,R2,R3,R4,R5。

3.7 对Bi进行综合评估

对Bi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得出B1,B2,B3,B4,B5。

B1=W・R1=(0.22,0.27,0.28,0.23,0);

B2=W・R2=(0.27,0.30,0.30,0.13,0);

B3=W・R3=(0.19,0.20,0.27,0.17,0.17);

B4=W・R4=(0.21,0.26,0.28,0.17,0.08);

B5=W・R5=(0.31,0.33,0.28,0.08,0)。

3.8 A进行综合评估

由B1,B2,B3,B4,B5,得该类装甲坦克效能做灰色评估结果为:

A=WA・R=(0.20,0.25,0.26,0.21,0.08)

3.9 归一化处理

设各灰类等级值化向量上限U1=(5,4,3,2,1),下限U2=(4,3,2,1,0),根据系统总得分以及表1给出的分值范围得出本例中综合评估上限值为:V1=A・U=3.31;下限值为V2=A・U=2.30取平均值为V=2.78,即为系统的综合估计值。由此可得该类型装甲坦克的效能一般。按照类似的方法,可得出B1,B2,B3,B4,B5对应的等级,找出各分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者低效能的因素,并加以改进,提高装备的整体效能。

4 结束语

装甲装备的系统效能影响因素繁多,包含指标也很多,将层次灰色引入装甲装备的效能评估问题当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数据,保护信息安全,开展指标评估。层次灰色理论相较于模糊综合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来说使用简便,需要的原始数据少,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利用层次灰色聚类结果确定预测对象的效能水平,为进一步提高装甲装备效能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敬华,赵亮,阳仁奇.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试验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7).

[2]毕文豪,张安,王安丽.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光电对抗装备效能评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4).

[3]王世学,李兆耿.基于改进ADC模型的坦克作战效能评估[J].兵工自动化,2009(7).

[4]孟令杰,贾仁耀,张小保.基于SEA的防空雷达体系作战效能评估[J].舰船电子对抗,2014(5).

[5]施泉生,涂娜娜.层次灰色分析法在电厂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5(1).

[6]罗键,林建伟,李方文.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后勤综合保障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8(4).

[7]王莹.基于层次灰色理论的消防部队战勤保障能力评估[J].武警学院学报,2014(6).

第8篇

关键词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009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15

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明确“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田、水、路、林、村建设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土地整理内涵以来,我国土地整理制度及其管理方式经历了实践探索、逐步规范,并不断深入的发展历程,截止至2006年底,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以下简称“一般项目”)8批2320个,建设规模162.6×104hm2,规划新增耕地面积37.3×104 hm2,预算投资总额297.9×109元。2006年后,土地整理内涵和国家层面的项目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土地整理内涵上,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提出土地整理要注重从项目实施向制度设计转变,使农村土地整治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并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形成了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动力的“整合各类资金,整体规划、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项目管理方式上,进行了由国家审批向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批转变;由国家总负责向国家监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总负责转变;由国土资源部门推动向地方政府和部门共同推动转变。国家则集中部分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重点支持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效果明显、补充耕地规模大的土地整治项目,即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并于2008年底开展了首批重大项目的试点申报工作。与前期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的一般项目相比,重大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风险高、区域影响强烈等特点,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前的评估论证,科学进行决策分析尤为重要。从实现重大项目规划目标、确保实施效果出发,本文在划定重大项目评估论证阶段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立项决策指标体系与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并就评估论证综合评价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提供参考。

1 重大项目评估论证程序

根据重大项目的内涵与特点,借鉴一般项目的管理经验,中央主管部门重大项目评估论证主要围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等技术资料展开,其中对项目建议书重点进行立项决策评估,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则强调评估论证分析。各论证阶段具体内容如表1。

2 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综合性、系统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重大项目内涵出发,本研究建立由立项决策评估与评估论证二个层次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其中立项决策评估由门槛指标和评估指标共同组成,评估论证由评估指标组成。

2.1立项决策评估指标

2.1.1门槛指标

门槛指标指满足立项决策评估所必须具备的指标,若其中任一项不能满足,则项目无法立项,不再进入下一阶段评估过程,指标见表2。

2.1.2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指根据重大项目实施目的、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所筛选的能够反映影响重大项目立项决策的各类指标,包括规划目标、整理条件、生态环境、实施保障等四个层次,具体因素集见表3。

2.2评估论证指标体系

评估论证是在立项决策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阶段的任务、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从工程建设方案、工程项目布局、项目估算、效益分析、实施方案、实施管理等六方面筛选出各类评估论证指标,具体因素集见表4。

2.3评估论证综合评价

根据重大项目的特点,其综合评价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划分评估论证阶段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评价步骤上,首先,进行评价指标标准化转换。各评价指标因为性质不同,具有不同数据类型和量纲,各指标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这些指标按某种效用函数归―化到某―无量纲区间。数据标准化通常采用向量归―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化法、标准样本变换法等方法。其次,确定指标权重。从数学变换的角度,评价对象是由评价指标组成的高维空间点集,综合评价模型就是一种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评价过程要求这种映射尽可能的反映评价对象在原高维空间中的分类和排序信息,而指标权重的合理确定是这些信息的具体反映。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包括基于决策者的经验与偏好,通过各指标属性进行比较而赋权的主观赋权法(如Delphi、AHP等)和基于各方案相应各属性的数据而确定权重的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物元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作为评价函数求取综合评价结果。

3 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构建科学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体系就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规律为基础,从人的认知、内化和外化三个方面构建教育评估标准的理论模型,依据现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法规确立标准体系框架,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确立具体标准。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的科学性,是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问题,而它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可回避的关键环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由于标准量化的艰难性,基本上采用的是定性方法,而忽略了定量方法。定量分析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就必须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教育评估的标准体系。

一、构建标准体系的难度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定性与定量难以做出精确的划分,导致标准体系的确立有一定的难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形态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形态非常复杂,既表现为显性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既表现为直接效果,又表现为间接效果;既表现为近期效果,又有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估过程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评估,其评估标准也较易确定;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由于评估标准确定比较困难,往往为评估者所忽略。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是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人,不同于一项具体的物质生产或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或长或短,都有一个潜伏阶段,往往是润物无声,不可能“立竿见影”。

(二)效果评估标准的构建要素多维。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产品相比,企业产品在形态上表现单维而稳定,可以进行重复的测量,容易制定通用的技术标准。与企业物质生产一样,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财、物等要素的结合。在物质生产领域,人的智慧物化比较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产出的非营利性和无形性使教育评估标准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这就使人的主观性、动态性不容易被量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评估标准的确立要比对物质生产要素评估标准确立困难的多。

(三)效果评估标准的定量机制缺乏。尽管说金钱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具有的普适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模糊性使我们难以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判断到经济价值判断的转换。这是因为教育评估标准确立与市场商品价格的确立的根本区别在于定量机制不同。市场价格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确立的定量机制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绩效。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通过对教育者培养、教育内容准备和教育环境改善等预先支付,这种支付缺乏定量的经费显示机制,而教育效果也没有产品价格一样的定量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模糊性和抽象性等特点,使教育评估可量化程度降低,难以确立准确的定量机制。

承认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的艰难性并不是说效果不具有可量化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当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称得上是成熟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评估虽然有诸多困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标准的量化又是可以把握的。

二、标准体系的理论模型构建

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体系是一个没有说服力的体系。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体系的构建必须先有一个赖以附着的理论解释系统,而一个具有理论说服力的解释系统,必须依靠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对这种逻辑结构的高度抽象表述,就是理论模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体系的理论模型建立是以系统分析方法为基础,把教育评估标准体系看作一个系统,以人的思想转化规律为依据,从认知、内化和外化三个层次分别构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标准、思想转化标准和实践运用标准。

认知层次。认知,即认识。在现代心理学中通常译作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①在认知层次,教育落实标准是指通过对教育时间、人员、内容、制度和方法五个方面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其中,时间、人员、制度和方法是教育认知的保障,内容教授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基本规律。我们正是基于人的认知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情况的评估标准列为认知层次,也是最基本的效果评估标准。

内化层次。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②内化区别于服从和同化,服从是表面上的顺从,与内心深处的认识不一定相同;同化是接受了他人的意见、观点,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他人不冲突;内化不仅表面上顺从,在认识上与他人一致,而且将所接受的观点与自己本来的观点相融合,重新构建出新的认识和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是从人的认知层次去考察,还要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转化为在为官兵世界观方法论和事业心责任感方面的情况。

外化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外化是指受教育者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③也就是将个人认知或内化的观点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可以从偶然的显现、倾向的形成、固化为良好习惯三个方面来考察。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官兵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内化并不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在实践中,而是在个体偶然的行为和倾向中体现教育效果,效果评估首先要在这两方面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成效,并确立相应的标准。以是否固化为良好的习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效果,是因为个体的偶然和倾向的形成并不能全面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在反复的教育中形成稳固的集体行为模式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在自觉的实践运用之中。

三、标准体系的体系框架构建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体系构建实质上是一个为理论模型遴选具体标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效果评估标准的理论模型逐级降解为效果评估的具体标准,使抽象的逻辑结构演绎成一些可量化的标准;另一方面,所遴选出的具体标准不断的丰富抽象的理论模型,使理论模型变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体系。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标准体系可分四个层次,第一级是“我军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综合标准”反映我军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在评估中可以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

第二级对应于效果评估标准的理论模型,分另从认知、内化和外化层次构建出教育落实、思想转化和实践运用三个方面的子标准体系。三个子标准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 政策评估 标准 生产力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而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这一概念表述了公共政策的主体、手段、目的,尤其突出其目的性。

公共政策的目的性表现在公共政策的成败上,这就使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缺少政策评估,一项政策就不能称之为政策。公共政策评估如何进行,即公共政策评估都有哪些标准,以此对公共政策成败做出判断,本文试就其作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的界定

尽管目前对政策评估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政策评估的概念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和普遍认同的定义。

陈振明认为,所谓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林水波、张世贤认为,政策评价是“有系统地应用各种社会研究程序,收集有关资讯,用以论断政策概念与设计是否周全完整,知悉政策实际执行情形、遭遇的困难,又无偏离既定的政策方向;指明社会干预政策的效用”。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分别对政策评估进行界定,综合各方观点,本文倾向于这样的界定: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加以判断,评定并由此决定政策变迁的活动。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将评估标准分为六类: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我国台湾学者林水波、张世贤在《公共政策》一书中认为评价标准由八个方面:投入工作量、绩效、效率、充足性、公平性、适当性、执行力、社会发展总指标。张国庆在《现代公共政策学导论》中提出政策评估的首要标准和次要标准的概念。针对公共政策及其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应该包括下列标准。

1.政策的目标标准

评价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政策执行后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所确定的目标。那么,在评估政策时,把制定公共政策时所要达到的标准或目标同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执行政策所达到的目标相比较来进行评价。如果公共政策在预期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同制定政策所定的标准一致,那么,很明显这项公共政策是很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之,没有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说明这项政策是不成功的。

2.政策的投入标准

一项政策从提出、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执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这个标准要衡量一项政策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其实质就是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衡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所做的工作,也就是政策评估的成本问题。因此,投入成为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政策的公平、公正标准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平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和体现。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必须注意通过利益的再分配或补偿等方式给予那些受损的合法利益以合理的补偿,以体现和照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公共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体现的政策的公平和公正,是否体现和维护了最大数的利益。

4.政策的效率标准

经济学上讲究经济效率即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经济效率要求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政策的效率标准是衡量政策取得效果所耗费的政策资源的数量,通常体现在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之间的比率和关系。政策效率的高低往往反映出政策本身的优劣和政策的执行状况。

5.公民参与、回应政策的程度

由于公共政策主要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公民的参与与回应必不可少,而公民的参与和回应程度高低是衡量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一项公共政策不论关系到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政策对象认为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对这种政策有着积极的回应。反之,政策的回应程度就低。这也是评价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三、中国特色的评估标准

国内政策学者陈振明归纳出的政策评估的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根据台湾学者吴尧峰先生对生产力评估标准的综合与整理,生产力标准的内涵体现了效率标准和绩效标准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也涵盖了政策评估的妥当性和回应度标准,从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公共政策的本质功能上看,生产力标准是当今中国公共政策评估最根本和首要的标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生产力标准既是评价一个党、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估每一项政策的根本标准。一项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好与坏、进步与落后,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生产力标准最能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公共精神。从公共政策的实质与功能上看,政府作为公共性的代表,它所依据的是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来进行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达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公共利益的目的。

再次,从现代公共政策环境来看,公众要求政府既是廉价的,又是有效的。为解决这一冲突,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手段的公共政策,它的首选价值就是提升政府机关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回应公民社会对政府的需求,树立政府在公众之中的良好形象,这就决定了生产力标准在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中的首要地位。

最后,生产力标准也涵盖和统率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其他标准,如绩效标准,如何最有效达到预期政策目标;效率标准,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出;回应度标准,是否满足政策对象最迫切的需要。此外,生产力标准与公正标准也是统一的,公共政策越是符合公正标准,社会越是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越是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便越高。从而越能促进政府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越符合生产力标准。

参考文献:

[1]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5.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评估 指标体系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防范风险,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央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的迫切需要。为了有效消除审计质量不平衡现象,切实提高审计质量,2012年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为此部分分支机构已开始探索尝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点评估。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具有央行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一、基本概念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12年3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评估手册》)。《评估办法》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定义为:由具备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审准则、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被评估对象的内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质量评估以评估内部审计价值贡献为导向、以内部审计实现目标的程度为衡量标准,主要作用是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内部审计的专业化管理。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一)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银行把“改进审计质量”作为内部审计转型的重点工作予以明确。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促进被评估单位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实效,进而推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内在要求。

(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提升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要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通过质量评估,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三)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优化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环境的有效途径。质量评估工作为各层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途径,能够提高组织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同时促进内部审计机构为达到各层级的要求和期望而不断努力。通过质量评估,有助于增进各方对彼此工作的理解,获取支持和帮助,从而优化内部审计环境,为内部审计机构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助推器。质量评估是以全面评估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为主要内容,评价遵循程度,找差距,求改进。通过开展质量评估,将体现在内部审计准则中的内部审计职业理念、执业原则、实务标准、技术方法和人员胜任能力等各项要求,全面宣传至组织各层级的有关人员,从而引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准则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化水平。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平衡计分卡概述。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文艺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大卫・P・诺顿与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后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个框架,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用于价值创造的战略。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审视将企业的战略分解落实到可操作性的目标、衡量指标和目标值上。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它克服了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使整个组织行动一致并服务于战略目标;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有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有利于组织、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平衡计分卡,有助于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办法》规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情况;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及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及项目管理的规范程度;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的情况等六个方面。《评估手册》明确了质量评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内部审计环境类,对被评估单位内部审计环境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内部审计业务类,对被评估单位审计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估。

鉴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特点,本文以《评估手册》中的评估标准体系为基础,借助平衡计分卡,对《评估手册》中的评估指标进行了细化和重新分类,从而构建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财务层面。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管理部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在通过财务层面衡量评估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时,主要考虑内部审计部门消耗的资源――成本,以及创造的一些间接价值,如挽回的经济损失等。内部审计成本的降低,挽回更多的经济损失,这些都依赖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领导层的支持。

2.客户层面。根据内部审计的定义来看,内部审计有确认和咨询功能。从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实践来看,确认服务是主要的服务类型,因此本文暂未考虑咨询功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服务对象主要是领导层和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接受并执行,领导层对内部审计活动支持认可,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提供了有用的、可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建议。审计建议的接受率、审计问题的落实整改率、被审计单位投诉数,都直接体现了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活动的满意情况,只有被审计单位和内部审计部门相互配合,内部审计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成本也能因此降低。而内部审计的开展情况,影响领导层对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的满意程度和支持度,进而最终影响审计成本和创造间接价值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看出,指标体系中客户层面是内部审计流程改进的结果,也是财务层面的影响因素。

3.内部审计流程层面。内部审计应当遵循一定的流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等。其中准备阶段主要由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审前培训和编制审计通知书等组成;实施阶段主要有进点会谈、利用各种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进而编制工作底稿,进行事实确认和意见反馈等;在现场审计结束之后,内部审计部门还需向相关领导层报告审计结果,并跟踪审计。内部审计的流程关系到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并且影响内部审计财务层面指标的实现。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又有助于他们对内部审计活动流程的遵守和把握,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与成长层面。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的实施者,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理念。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参加学习培训、执业认证考试等,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持续不断优化内部审计流程,促进内部审计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指标权重确定。在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时,本文采用了客观赋权法中的直接比较法。具体做法是将每级指标集内关键程度最小指标的关键性程度设为“1”,其他的指标与之相比较,得出是其多少倍的关键性程度判断,然后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

第i个指标权重=第i个指标比较倍数/第i个指标的比较倍数×100%

指标权重计算值保留整数,0

在此以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为例,具体见表2:

(四)分值的计算。本文将每项三级指标设定分值100分,由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评出每项三级指标的实际分值。将一级指标权重设为α,二级指标权重设为β,三级指标权重设为γ,则:

一级指标的分项分值=第i个三级指标的分值×β×γ

其中:n=各一级指标中三级指标的个数。

质量评估总分值=第i个一级指标分值×α

其中:n=4。

(五)结果评价。过程的设置是为了最终的结果,评估关键在于最后的结论。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将最后的分值设定范围,定出等级,从而给出“总体遵循”、“部分遵循”、“未遵循”的结论。这样比较直观的给出了结果,但是对于评估对象下一步改进完善自己的工作,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目标性。本文建议综合利用SWOT分析法和绩效三性评价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给出最终结论的同时,能够客观地为被评估者指出具体的问题所在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战略内部因素(“能够做的”):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组织面临的内外影响因素,明确指出了组织的成绩与不足,并深入分析了成绩与不足产生的根源,进而得出改进措施,注重未来的发展,具有全面、深入、前瞻的优点。

2.绩效三性评价法。绩效三性评价法就是借鉴绩效审计中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原则来评价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结果,得出结论。

3.具体评价方法。

(1)根据对指标体系中有关内容的打分情况,将质量评估分为三个等级:A级,“总体遵循”,总分在80-100分;B级,“部分遵循”,总分在61-79分;C级,“未遵循”,总分低于60分。

(2)利用绩效三性评价法,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来综合评价评估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前面指标设置中有反映独立性的指标,因此,此处评价时建议加入有关独立性的评价。

(3)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结合指标完成情况,具体分析被评估单位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具体见表3)。

四、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本文仅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未涉及评估模式、评估主体、评估周期等内容,对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第二,本文初步构建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各项指标如何评分未做深入研究,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三,建议结合人民银行实际,尽快建立《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和《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手册》,对评估主体、评估周期、评估内容、评估原则、评估流程、评估方法等内容加以规范和明确,为人民银行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实践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外资并购已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出现了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商标价值的评估。本文在介绍我国外资并购中商标价值评估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商标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意见。最后指出,为有效解决我国外资并购中的商标价值评估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不仅仅需要法律的完善,还需要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外资并购 商标 评估 

 

外资并购是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所谓并购是企业合并与收购的总称,企业并购最先在英美国家实践和提出,它泛指以取得企业的财产权和经营权为目的的合并、股票买入和经营权控制等活动。在我国,外资并购指的是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运营该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了重大改变,那就是与中国的知名品牌企业合资。外资的进入虽然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外资进入中国时所采取的所谓商标战略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品牌损失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外资并购中商标价值评估状况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为了表明自己、区别他人在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可视性标志,即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标志。外资企业愿意并购中方企业,更多看重的是中方企业的商标价值,因为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商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产品的标识,更多意义上是代表一个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文化和在所属行业中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标识一个企业的商誉。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价值更是不容小觑。在外资并购中必须要对商标价值进行评估,以便交易双方明晰商标价值,尤其是让被并购企业清楚知道自身商标的价值。然而由于商标评估存在种种问题,以至于中方企业的商标的价值被低估甚至不作价拱手让与合资企业。如1994年,“金鸡”品牌的持有人——天津日化四厂,为了引进外资,与美国莎莉集团所属奇伟日化公司合资组建了中美合资奇伟日用化学(天津)有限公司,当时金鸡鞋油已占据中国鞋油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合资时金鸡品牌却只折价1000万元。又如广州饼干厂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时,将其在50年代注册并享有盛誉的“岭南”商标无偿转让给合资企业使用,这都造成了中方的巨大损失。

二、商标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资并购的前提和难点是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和评估资产。科学准确评估商标的价值,合法公正地处置商标,有利于在并购过程中维护双方企业的利益,推动和保障外资并购的顺利实现。目前在商标价值评估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表现在: 

(一)缺乏有关商标评估的法律 

国家工商管理局曾在1995年颁布《企业商标管理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规定企业转让商标或以商标权投资,应当委托商标评估机构进行商标评估。接着1996年又颁布了《商标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但该办法只对商标评估机构的条件、业务范围及评估原则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规定,而对商标价值的构成、评估的具体方法等商标评估的实质内容为予明确,操作性不强。然而这两个规章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被废止。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关于商标评估的法律法规。 

(二)评估机构不规范 

商标等指知识产权的评估技术含量高、程序要求严格,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置把关不严,对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培训与考核,常常出现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差距极大的问题。 

(三)评估方法不科学 

按照国际惯例,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有三种,即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不同,评估方法也不同。有些单位却是不分对象和目的,只用一种方法或用错了方法。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导致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中,标准不统一,高估低估现象严重。 

(四)不重视对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评估 

有的中国企业在重视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却忽略了通过自己长期经营形成的商标等知识产权,在评估时将这一部分资产价值低估甚至没有将这一部分资产作价,造成商标流失。尤其是造成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流失时,其损失更为巨大。

三、完善外资并购中商标评估 

(一)加强商标评估理论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的研究 

商标评估是按照一定的估价标准,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计算确定商标资产在某一评估基准日时现时价值的工作。商标价值构成比较复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比如,商标的设计、注册、广告宣传等费用,商标的使用期限、侵权状况、法律保护程度,商标的显著性以及商标带来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商标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发挥的作用,包括所使用产品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与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④加之我国开展商标评估的时间较短,积累经验还不够。为了促进并实现商标评估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应当在借鉴国外商标评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商标价值的现状和具体实际,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影响商标价值的定性因素及定量计算方式,逐步发展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和规则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以及技术规则,通过有关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商标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二)完善商标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当前商标评估无法可依的状况,应加强商标评估立法,制定商标评估的统一法律规范,详细规定商标评估的形式、时间、表现、机构及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商标价值评估制度。 

.关于商标评估标准和方法。在商标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商标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并通过法律法规将其确定下来。 

.关于商标等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法律责任。国家工商管理局曾于年颁布了《商标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玩忽职守,使评估结果严重失实的,所在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或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除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外,视其情节予以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实际上让商标评估机构在对商标价值评估失实时仅承担警告、罚款的法律责任并不能起到处罚作用,也不能有效遏止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并且该规章在年被废止。虽然随后国家出台了《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但是这两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并没有规定评估机构承担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没有相关法律对商标等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应承担的责任做出任何规定。由于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对我国商标评估价值失实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如经济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导致背离商标实际价值的评估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一情况,在商标评估立法时要明确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法律责任。 

.关于外资并购时的商标价值评估。外资并购涉及外方企业,与企业并购时双方都是中方企业不同,外资并购时企业商标等无形资产被低估甚至是没有估价,会造成商标流失,造成损失,尤其是造成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流失时损失更大。因此法律要对外资并购时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评估做出严格的规定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三)强化企业商标保护意识,重视自身商标价值评估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资产的计价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由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无形资产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取得成本的不可分性,使得大量无形资产不能确认和计量,即使确认入帐,但计量的成本也往往是不完整的。导致专利、商标、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在研制、开发过程中投入的费用并没有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使帐面上反映的无形资产价值与其真实价值相差甚远,这样当企业发生产权变动或产权交易时,帐面无形资产价值并不能成为交易的价值基础。所以当企业涉及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资、出售、联营、股份制改造、合资、合作时,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就成为必要,以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⑤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本身具有巨大的价值。中方企业作为外资并购的目标企业,要增强商标价值评估意识,要认识到商标价值评估是必要的,以商标使用权作价出资时要同并购企业商定商标评估办法确定商标价格,避免企业自身商标价值被低估甚至是无偿转让。中方企业与外方企业应当商定评估机构选择办法,比如双方共同选择、委托第三方选择等,应当选择有资质且资质比较高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机构做出报告后,应当聘请无利害关系的独立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和评估,判断评估报告依据的资料是否充分、真实,评估方法是否科学、评估程序是否公正、合法,调整参数是否科学、合理,最终得出评估结论是否真实、可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