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时间:2022-10-07 18:27:19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第1篇

关键词 厄尔尼诺;拉尼娜;干旱;甘肃临夏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23-0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Drought in Linxia and EI Nino-La Nina Phenomenon

SUN Yu-lian BIAN Xue-jun MA Yu-kun LIU Hong ZHANG Jin-quan

(Linxia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Linxia Gansu 731100)

Abstract Using the rainfall datas of Linxia station from 1950 to 2012,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rought in Linxia and EI Nino-La Nina phenomen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y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which pass the significant test at a level of 0.99 confid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Linxia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I Nino,the averag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9.1%~26.4%,and there were 86.9%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law. The precipitation in Linxia also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a Nina,the average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9.7%~36.6%,and there were 78.9%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law. The averag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16.5%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decade in Linxia,and the chance of EI Nino events was 56.6%.

Key words EI Nino;La Nina;drought;Linxia Gansu

旱灾是甘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居首要地位[1]。干旱不仅影响粮食的收成,严重干旱有时也影响人类生存,是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2]。对于甘肃省而言,自然降水量的变化是决定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存环境演变的最根本因素。干旱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在某一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减少,导致该地域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3]。干旱常用干燥度来表示,气候干燥度是指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以年干燥度,结合年降水量和天然植被指标,把临夏地区划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区[4],近年来有关专家也从气候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5-9]。

临夏州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年平均气温5.2~9.4 ℃,年均降水量为273.7~592.7 mm,各地年平均蒸发量在1 241.1~1 593.6 mm,是降水量的3倍多,区内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年降雨量不足,且季节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少雨[10],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11],属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干旱气候条件严重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12]。

干旱也是临夏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经分析表明,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受灾程度由东北向西南呈带状递减趋势。位于临夏州东北部的永靖县及东乡县的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特别是董岭、唐汪、车家湾等一带十年九旱;东乡县西南、临夏县等大部分地方是三年两头旱;沿积石山至太子山脉前麓一线,平均4~5年一旱。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临夏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5月或6月,其中大旱占干旱年份的60%,春末夏初干旱是临夏地区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重的自然灾害,多年平均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3以上。特别是该地区东北部的干旱带上,干旱发生频繁且严重,受灾几率可达88%,在1960―1997年的38年之间,区域性干旱发生率达47%,严重干旱发生率为38%,1998―2012年13年间,严重干旱发生率为53.8%,严重干旱发生率在增加。每年5―6月正值临夏地区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作物需水量最大时段,一旦发生干旱,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作为海洋热力异常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厄尔尼诺(ElNino)事件,与其相随的海面温度分布与南方涛动现象直接有关,被称之ENSO。ENSO现象是气候年际变化的强信号。ENSO发生会引起全球严重的气候异常,在世界一些地区发生大旱大涝灾害,对我国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能引起世界各地大范围的气候异常,并导致一系列生态灾难,所以引起了农业、能源、环境、水利、渔业、海洋和气象等部门的普遍注意[13]。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是当今国际广泛关注的课题[14]。因此,提高干旱、暴雨的监测预报能力对防灾减灾和服务于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从统计方法着手,采用x2检验,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临夏地区降水的活动规律,为临夏地区准确预测下年度的降水预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时空分布

1.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年季分布

统计分析发现,1950―2012年共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35次,其中厄尔尼诺出现18次,拉尼娜出现17次(表1);每隔1~2年不规则的出现1次。厄尔尼诺跨年度共出现15次。拉尼娜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的,有11次发生在厄尔尼诺次年。

1.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对比分析

与厄尔尼诺事件比较,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次数基本相同,一次拉尼娜过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几个月,但跨年度的持续时间较长(≥6个月),在17次拉尼娜事件中,跨年度的出现11次(表1)。

1.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正常年的对比分析

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比较,正常年份多出现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次年。其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次数最少,为2次,60年代出现次数最多,为5次,正常年连续出现时间最长是60、70年代,1960―1962年,1977―1979年连续出现3年。

2 临夏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关性分析

2.1 数据来源

气象数据主要来自临夏州1950年至今5县1市6站观测资料。其中1950―1966年的资料采用临夏市气象观测站资料,1967―2012年资料采用6站观测年降水资料。干旱面积资料来自临夏州统计局和农业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年季资料来自国家气象局网站。

2.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临夏地区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关性统计

为了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临夏地区降水的影响,从1950年1月至2012年63年中分别选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其余年份作为正常年份,然后计算各年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临夏地区的降水百分率(表1)。该文以赤道太平洋5°N~5°S,150°W~90°W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或以上)高于正常0.5 ℃或低于正常0.5 ℃,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划分标准。

2.3 方法

该文采用x2检验,研究2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假设Y事件与X事件相互独立,其相关为小概率事件。计算统计量。将Y事件与X事件均分为“1”、“0”2种情况,其中Y事件中的“1”为厄尔尼诺事件,“0”为拉尼娜事件;X事件中的“1”为降水的正距平,“0”为降水负距平。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列联表(表2),表中a、b、c、d为频数,并依据公式(1)计算的值。比较判断。将查表所得x2(0.05,1),与根据(1)式计算所得x2比较。若x2计算>x2表,则否定原假设,事件Y与X两者相关;反之则接受假设,2事件之间相互独立。

x2=(ad-bc)2×N/(a+b)×(c+d)×(a+c)×(b+d)(1)

2.4 临夏降水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相关分析

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关系列联表(表3)。可以看出,厄尔尼诺事件23年中,正距平有3年,负距平有20年;拉尼娜事件19年中,正距平有15年,负距平有4年。根据式(1),计算得x2计算=18.453,查表x2表=6.635。x2计算>x2表。通过信度α=0.0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有显著相关关系。其置信水平达到99%。厄尔尼诺与临夏降水成负相关,降水平均减少量为9.1%~26.4%,有86.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成正相关,降水平均增加量为9.7%~36.6%,有78.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降水偏少几率较大,降水平均减少量为16.5%,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6.6%。

3 结论与讨论

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与临夏气候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与临夏地区降水存在负相关,其影响的年份使临夏地区年降水偏少,降水平均减少量为9.1%~26.4%,有86.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成正相关,降水平均增加量为9.7%~36.6%,有78.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降水偏少几率较大,降水平均减少量为16.5%,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6.6%,预示临夏地区干旱发生率较高。临夏干旱频繁。出现干旱的几率为66.7%。在预测干旱气候,如出现NESO事件这样的强信号时,应作为预测临夏干旱的重要依据和指标。

临夏地区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集中,5―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且以大(暴)雨出现形式为主。这一时段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全年的旱涝趋势。而临夏主要大降水过程位于我国第一类雨带(即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雨带)中,而第一类雨带多在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出现几率为75.0%。因此,当出现拉尼娜强信号时,应作为预测临夏全年降水偏多的主要依据。

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临夏降水的影响,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作为预测临夏地区干旱的重要预测指标,在今后业务实践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向客观、定量预测方法迈进。

根据临夏当地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在结合国家气候中心网站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预测信息,科学的对临夏地区年度降水进行预测,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当地政府可以科学制定种植结构并调整规划,指导和调整作物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 参考文献

[1] 王劲松,任余龙,宋秀玲.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08,26(4)75-79.

[2] 宁惠芳,林婧婧,陈佩璇.甘肃省气候暖干化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J].干旱气象,2010,28(2):198-201.

[3] 张强,王润元,邓振镛,等.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影响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60.

[4] 尹宪志.临夏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212.

[5] 宋连春,张存杰.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25(2):143-148.

[6]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3,25(2):157-164.

[7] 张强,张存杰,白虎志,等.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0,28(1):1-7.

[8] 韩晖,孟丽霞.甘肃省近46年降水结构空间变化分析[J].干旱气象,2010,28(1):30-34.

[9] 罗哲贤.西北干旱研究的若干问题[J].干旱气象,2003,21(4):55-58.

[10] 孙玉莲,边学军,黄成秀,等.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种植气候区划与产量的气候预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41(6):49-55.

[11] 肖国举,王静.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1003-1008.

[12] FENG RUI L,SONGLING Z,GEBALLE G T.Water use patterns and agronomic performance for some cropping systems with and without fallow crops 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 of northwest China[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79(2):129-142.

第2篇

刚刚跨进新年的大门,一次又一次的冷空气便肆无忌惮地入侵我国西南地区,今年1月5日,贵州省冰冻灾害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400多万人在寒潮中受灾。原本温暖湿润的贵州却呈现出“林海雪原”般的“美丽”。贵州,已在寒冷的侵害中逐渐适应了凝冻。

2010年的脚步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无论是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还是南方连续14轮强降雨;无论是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还是南方气势汹汹的高温热浪,都给2010年留下深深的印迹。它们挥之不去,影响深远。

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气候比较异常的一年。2010年,我国降水多、气温高,天气气候十分异常,旱涝灾害相连,冷热事件突出,气象灾害损失重。

“一反常态”的常态

回眸2010年,如果非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一年我国的天气气候特点,那么,“异常”“极端”“罕见”一定榜上有名。从专业角度来看,气候永远不会处于均态,但不会偏离得太多。如果偏离太多,便被称为“极端异常”。而2010年渐成“常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则无疑集中表现了气候的极端异常。

历史罕见特大干旱、一轮又一轮的强降水过程、来势汹汹的高温热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约而至,“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频频刷新气候极值的同时,撩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侵扰着人们疲惫的身心。有人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渐显“常态化”之势,更多的人一边为“历史罕见”“突破气象纪录”等字眼瞠目结舌,一边不禁发问:“老天爷”究竟怎么了?

让人们无法忽视的是,类似异常的气候并非2010年的“孤本”。翻看近十年来的“气象记录本”,我们容易发现:极端高温的影响范围是多年平均的近4倍;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呈增加和扩大的趋势,十年间有7年暴雨日数超过常年;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干旱也呈增多趋势,1996年以来的15年,平均每年出现中等以上干旱的日数分别增加了37%、16%和近10%;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中有一半以上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2级,登陆我国的台风和强台风次数也有明显增加。

以下一组绝非耸人听闻的数据,在无言中传递着一股巨大的力量:2010年,我国因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多亿元,为近20年以来最高值;死亡(含失踪)人数达4800多人,为近十年来最多。从2010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暴雨洪涝和干旱为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分别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41%和38% ,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风雹灾害均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10%。

当拉尼娜遭遇极地环流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五大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当其中某一方面出现异常,必然导致一些地区的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连锁反应。2010年天气气候异常就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最明显的异常是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快速转换。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出现海温偏冷之后,可以定义为拉尼娜状态,但只有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常年气温平均值0.5℃以上,并连续出现6个月之后,才可以定义说进入了一次拉尼娜事件。而厄尔尼诺及其事件恰恰与之相反。这对“孪生兄妹”是热带太平洋海洋与大气最为重要的相互作用信号和异常特征,它们不仅直接影响热带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也通过影响气候系统的其他成员,间接地影响着全球气候。

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热带太平洋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它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产生了强烈的作用,且具有滞后效应,导致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春夏季节异常偏强、面积偏大。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一方面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控制区也恰恰是高温频发的地区。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0年5月,厄尔尼诺结束,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迅速转化,7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近60年来,一共发生了10余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之后,其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甚至可以维持3年之久。与过去10余次拉尼娜事件相比,2010年的拉尼娜发展速度相当快。

另一个明显的异常是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这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中高纬度地区。2010年,从冬季到初夏,冷空气活动都非常频繁,致使我国新疆、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出现雪灾或持续低温。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海冰在近几年持续融化,范围迅速减小,这可能与极地环流异常调整的频繁出现有密切联系,但其中的关系和机理非常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幕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易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但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会有极端冷事件的产生?是不是全球气候并不是在变暖?

第3篇

制图 | 郝鹏飞

A冰川消融

冰川被视为淡水的储存地,山地冰川的后退,特别是在北美、阿尔卑斯、亚洲中部、非洲中部著名冰川的消融,应当引起人们对当地未来水资源问题的重视。南北极的冰川也开始出现回退现象,西格陵兰的雅各布港冰川是公认的世界流动最快的冰川,它至少从1950年起就持续地以大于24米/天的速率流动,但在2002年就开始快速后退、瓦解。冰川移动变缓将使更多的冰山断裂、融化,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B飓风南移

飓风曾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北大西洋现象,在2004年4月,第一次有飓风在南半球的大西洋形成。有关于气候变暖导致飓风南移的研究认为,气候变暖、特别是北冰洋浮冰的融化,使得北极的大气压降低,冷高压的消失会带来更多的风暴。

C水温升高

1950年代至1980年代间,环南极的南大洋水温升高了0.17℃。水温的升高影响了生态系统,同时降低了海洋吸收CO2的能力。

D海水酸化

目前,海洋的吸收量约为每人每年一吨的CO2,据估计自1800年以来海洋已经吸收了几乎一半的人类活动所释放的CO2。不过CO2溶解在水中将导致海水酸化加剧,这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与繁,影响珊瑚礁的形成。

E破坏生态生产力平衡

在高CO2浓度下,缓慢生长的树种只能在短期内得到生长的推动,而长期的获益者是藤类等快速生长的植物。一般而言,特别是在雨林中,这意味着藤类将成为占优势的物种;而由于生长周期很短,它们所积聚的碳很快就会因为腐枝的分解而重新回到大气中。相反的,缓慢生长的树木可以将空气中的CO2固化数十年。

F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这种现象出现时会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带走了热带降雨,造成流经之处的天气异常。由于近年全球变暖日益严重,厄尔尼诺现象越发频繁。

G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从它的特征来看,正好是厄尔尼诺的反面,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的一两年,并同样伴随着全球大区域内的气候混乱。近年由于气候变暖增强,拉尼娜逐渐减弱。不过,由于拉尼娜是影响北太平洋区域的重要气候现象,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很大。2008年的南方雪灾,多数的研究认为与拉尼娜现象密切不可分离。

H北大西洋暖流中断

北大西洋暖流是热盐循环的一部分,热盐循环是一股环流,从北太平洋发轫,穿过印度洋、赤道来到大西洋,在北大西洋由于水温降低和蒸发后盐分密度变大而下沉,变成深层洋流,在海洋深层顺着来路返回。它充当了在不同纬度之间运送热量和水汽的角色,造成了北欧、北美大陆的温和气候。

第4篇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论文网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 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 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 18:52 《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79-86.

7.于丽娟, 周月华. 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 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 王会军.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 51-论文网中国科学d辑,2005, 35 (11): 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1.杨学祥. 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 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 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 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 2007-09-16 光明观察. 随笔•杂谈。

14.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eb/ol]. 2007-9-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第5篇

    关键词:冲突  欲念  无意识  象征秩序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的重要作品,历来被全世界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们奉为经典,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有人从美学角度分析,有人从社会学意义出发,也有人从文学创作出发进行探讨,但鲜见从语言纬度中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行探讨。事实上,以语言作为连接载体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主体即作者本人的无意识的言说,读者作为他者要想深入了解其创作的文本就必须从语言分析着手。正如,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所要求的那样,“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辨认出缺乏的东西,要在充满文学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我们需要某种完全不同于直接注视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有信息的注视,这是由视域的转变而对正在起作用的视野的思考产生出来的。”这种症候阅读法预设了一个理解问题关键所在的既定文本的隐在文本,既定文本与隐在文本之间构成了问题框架。 “症候阅读法”假定了文本的可疑性与不确定性,要求阅读行为考虑到文本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完整解读。正是基于对文本完整性解构的需求,本文特别关注文本中各个言说主体的语言及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试图从语言纬度来分析、体验主体的精神心理历程,特别是强调拉康所指出的象征界对各个主体的影响及作者本人的心理体验。

一、 尼娜的努力

    什么是象征秩序?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法国后现代结构主义大师雅克﹒拉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领域:想象、象征和实在。受列维-斯特劳斯影响,拉康认为社会结构是象征的。即:社会是由一些特定的法律建构起来的,这些法律最初便是“乱伦禁忌”。其内涵就是妇女的交换。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文明都有赖于此,乱伦禁忌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它直接规定了语言系统最基本的语法。人类若想进入象征世界,就必须接受这一社会结构。《奇异的插曲》中最先进入象征世界的当属尼娜。一开始,尼娜就和父亲剑拔弩张,似乎对父亲充满了怨恨。戈登的死,从文本的浅层来看,似乎是造成这种怨恨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第二幕中尼娜的一段意识独白:“爹爹的女孩,你不是吗”就可以看出,尼娜从儿时起就梦想着能被父亲的爱包围,认为自己应当是“父亲的女孩”。然而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不能提供她自身欠缺的菲勒斯。戈登的出现让尼娜重新看到了她拥有菲勒斯的可能性。利兹教授-尼娜的父亲出于自私的想霸占尼娜的想法却再一次地阻止了她的欲望里比多对象,于是导致了尼娜最初的精神疾患。然而,尼娜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她始终在为自我的确立奋斗,于是我们便看到尼娜所做的一次次努力尝试。从最初的嫁给戈登的梦想破灭,然后跟不同的男人乱交,尼娜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除父亲以外的所有可能男人。这些病态的行为表面上是出于对戈登的补偿,实质上却是尼娜出于希望克服原始压抑的阉割恐惧所做的尝试,尽管是以一种悲剧的形式完成了她作为主体的初步独立。这点可以从尼娜要离开父亲时,对父亲说的话中看出,“我必须学会奉献自己,你听到了吗-----奉献、奉献,直到我能够使自己成为让男人快活的礼物,自己却毫无顾忌、毫无恐惧、毫无快乐,除了享受他的快乐!当我做到这一点时骂我才将找到自我,我才将懂得如何重新开始我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她说她在努力成为她自己,实际上就是努力达到主体的自我完整性,而方式便是毛斯所说的-妇女交换。随后,尼娜与萨姆结成了婚姻关系,找到了一个似乎是永久的菲勒斯,象征化的、符号化的思想便随着尼娜的被交换得以出现,尼娜也彻底进入到一个象征秩序中来了。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六幕中当达莱尔意识到自己深爱着尼娜并试图劝说尼娜把他是小戈登生父这一事实一同告诉萨姆时,尼娜拒绝了他,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能保证她象征界的完整,而同达莱尔关系的非确定性很可能让尼娜再一次失去菲勒斯,被驱赶出象征秩序外。最后,丈夫萨姆死去,尼娜又转向了另一个男人-马斯登。可以说,在寻找自我,接受“父亲的法律”的过程中,尼娜所做的一系列尝试都最终保证了她在象征秩序中的地位。

    二、 小戈登的挣扎

    小戈登是另一个为进入象征秩序而不断努力的人物。第七幕中,小戈登第一次出场便是以与母亲尼娜的冲突为开始的。

表面上小戈登对母亲的不满是源于尼娜对达莱尔的暧昧态度而使得小戈登替父亲喊冤式地对母亲及达莱尔产生厌恶情绪。实质上,小戈登真正介怀的是他对母亲的欲望。正是由于俄狄浦斯阶段,儿子对母亲的欲望使得他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不愿被他者破坏。而达莱尔的出现不过使他清醒地感觉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欲望而已,于是他以维护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为借口而对达莱尔进行了抗争。达莱尔事实上是破坏小戈登对母亲欲望想象的最直接的第三者,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戈登对达莱尔的厌恶了。然而,小戈登还是试图重建与母亲的二元关系,这点可以在第七幕最后,当尼娜解释她亲吻达莱尔只不过是跟他告别而已,并用“傻瓜”来形容达莱尔时,小戈登为什么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并且又同母亲亲密起来了。另外,在小戈登的这句话:“我要做个和戈登?肖一样的人,母亲!”里,可以清楚得看出他希望自己是戈登来占有母亲全部的爱的欲望体现。正是由于小戈登对母亲尼娜的欲望,他才一直把达莱尔与母亲亲吻的画面固执得记忆却始终没有告诉他的父亲萨姆,可以说小戈登的迟疑正是因为他怕失去母亲的爱。然而,小戈登把自己视为戈登,本身就是一种主体的误认,正如雅克﹒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指出的那样,“这就是何以人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归结为他有生命的身份的原因,除非是在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天才也从来不曾接近的限度上;而这也说明了何以在由于自卑而体验到的逆转所构成的令人沮丧的破裂中,自我在根本上造成了将它冻结在其形式之中的那些致命的否定。”小戈登把自我归结为戈登的身份,注定了他主体的破裂。然而,镜像只是骗局,是虚构不真实的,人类势必要从这种想象界中进入象征秩序,因为只有在符号的象征秩序中,人类才作为人类存在。因此,小戈登正是遵从了社会的基本法则“妇女交换”,把母亲视为禁忌对象,克服了对母亲的原始欲望,选择了同马德琳结婚,并远走高飞,才最终完成了他进入象征秩序的心理历程。

  三、 马斯登的徘徊

    正好相反,他一直处于一种主体的误认阶段,即:拉康指出的镜像阶段。从一开始,他就把母亲视为欲望轴心,误认自己是自己的父亲,是母亲的菲勒斯,虽然文本中并没出现马斯登的父亲这个人物,但我们可以从多出找到马斯登的自我误认证据,集中体现在他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节中。如第一幕中,他的一长段思想独白:“回到旅馆后,我一直等到他们睡着才开始抽泣-想起母亲,感到我玷污了她—和我自己-永远地!……”与妓女的一段经历,认为永远玷污了他的母亲;此外,第四幕中,在与萨姆谈及母亲的病情时,他用了“从健康和精神上说,她还不到五十岁呢!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来表示他对母亲年龄的忽视,正是基于他对母亲强烈的爱所致。在他的潜意识中,母亲永远处在跟自己相配的“适当年龄”中。此外,在母亲死后,马斯登也始终保持这对母亲的忠贞,“我不能忘记母亲!她的幽灵随我走遍欧洲的每一个城市……”。然而,不仅他的母亲没有菲勒斯,就是马斯登自己也是欠缺菲勒斯的,这里可以从他的一段独白中看出:“我所有的梦!我幻影世界中的性爱生活!……”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满足母亲的菲勒斯,从一开始,马斯登就生活在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中,也就是想象界中。马斯登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误认的虚化,始终都在扮演着别人。他对尼娜而言,似乎是死去的教授的替代者,第二幕中,“太好啦—这是我全部的愿望—我是这样一种恋人—这是我的爱—她是我的姑娘—不是我的女人—我的小姑娘……”更加清楚地表明了马斯登的这种误认,他不是他自己,而是尼娜的父亲一样的人,尼娜是他的“小女孩’,不是“别的女人”。可见,马斯登从来都是一个分裂的主体,是被抹除的主体,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异化的方向上进行,认为自己与母亲是同一的,实际上却是在想象中达到的同一;而后又认为自己与尼娜的父亲是同一的,也只是另一个虚构罢了。正因为马斯登不断的自我误认,直到最后,他仍然停留在镜像阶段,始终未进入象征秩序。

   四、 结 语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20年代的最大成就,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无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然而,任何文本都不过是主体想象的镜像结果,想像是作为一种积极的行为能力而发挥它对世界的发现功能的,虚构则为想像在文本中展开打开了叙事的通途。换句话说,作者、作品、读者就在一种镜像世界的显隐关系里想像和虚构着对方。任何对文本的解构,都只能是读者对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主体的一种猜想,因为虚构必然导致多义性。本文也只是从语言维度中进行了精神分析的探讨,试图用精神分析学的思维来分析文本的一种哲学探索罢了。

参考文献:

[1]eugene o’neill.《strange interlude》[m]; 

[2]尤金.奥尼尔著,邹惠玲&郭继德译.《奥尼尔剧作选》之《奇异的插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第6篇

[关键词] 俄狄浦斯;《黑天鹅》;弑母

俄罗斯籍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擅长创造丰富、复杂、行走在精神边缘的人物角色。影片《黑天鹅》惊悚暴力的心理场面融入导演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有着完美主义情结的芭蕾舞者尼娜追求事业上的荣誉而至癫狂的心路历程。古典风格的芭蕾舞秩序井然,端庄优雅,所以当影片乘着想象力的翅膀,坠入疯狂的剧情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收放自如的节奏,细腻地刻画着人物内心激情的暗涌和爆发。改编版《天鹅湖》剧的选角对尼娜来说,是事业发展的新契机,更是脱离与母亲之间脐带连接的机会。想要进入父权制体系并为其体系权威所接纳,俄狄浦斯情结是不可或缺的,它标志着孩子与母亲脐带的完全断裂及弑母的成型。这是一次姗姗来迟的成长独立经验,从舞蹈监制托马斯处索得父系社会的爱,伴随着潜意识驱遣的暴力而血腥的弑母冲动,尼娜挣扎着摆脱母亲的佑护和监控,以自残的方式经历了俄狄浦斯情结的。

一、母体温床的内部放逐

尼娜自幼练习芭蕾舞,是母亲的乖女儿,生活的重点只有母亲和芭蕾。从母亲和尼娜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尼娜的母亲曾经也是位芭蕾舞者,因怀上尼娜而放弃舞台理想,独自抚养尼娜成长。尼娜的舞蹈生涯是母亲梦想和事业的延续,在经历《天鹅湖》选角之前尼娜的命运轨迹一直都按照母亲的预期有条不紊地行进。

母亲年轻时的错误致使她严厉监督尼娜的生活,并对尼娜怀有不正常的保护欲和控制欲。在母亲眼里,尼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称她为“sweetheart”。尼娜没有自我独立生活空间:母亲可以随意进出尼娜的隐私空间,随时打电话掌握尼娜在自己视线范围外的行踪和举动;母亲帮尼娜穿衣服,剪指甲,在意并希冀遏制尼娜身心的变化;提醒尼娜总监会对她造成的威胁。母亲对女儿的要求是不容置疑的,当母亲遭遇尼娜的反抗时,母亲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激动。母亲给尼娜买了蛋糕庆祝尼娜得到swan queen角色,当尼娜表示不愿意吃蛋糕时,母亲突然生气作势要将蛋糕丢进垃圾桶。在这样病态的控制下,可以想见,尼娜大多数时候只得听从母亲的意愿。米里特在心理学方面的论述中认为“对妇女不间断的监护有使女性永远婴儿化的倾向”。尼娜的卧室布置成粉色,堆满动物毛绒玩具,床头粉色芭蕾女孩八音盒的旋律伴尼娜入睡,当尼娜看到粉色的早餐,不禁如小女孩般欣喜起来:“look how pink,so pretty…”粉色象征童年,28岁的尼娜在母亲持续的监控下,心理仍处于未成年状态。

镜子在《黑天鹅》中极具象征意味,象征着自我审视与分裂。拉康认为,在“镜像阶段”,婴儿通过镜子看见自己的形象和抱着他的母亲,婴儿心中的“自我”开始形成。此时婴儿在镜像中看到的是与母亲在一起的形象,母亲是此时婴儿世界惟一重要的“他者”,他还不能和这个“他者”分开,“主体”并未真正出现。在父权制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父亲权威掌握镜子,因此在“镜像期”形成的所有身份都将沿着父权制律法的指导方向顺利进入俄狄浦斯情结。整部影片中,尼娜的父亲并未出场,母亲从未提及父亲,我们猜想父亲是不负责任的男人,“父亲”成为缺席者,于是尼娜在“镜像期”实际看到的身份与父权制操控下应该形成的身份大相径庭。影片开始阶段,昏黄的房间里,尼娜坐在镜子前面压腿,镜子里闪过母亲的影子。尼娜在“镜像期”实际看到的身份是由对芭蕾的热情和像影子般每时每刻都紧盯着自己的母亲的监管构成的。帮助孩子完成俄狄浦斯情结进入父权制社会体系是父亲的责任,尼娜父亲的缺失是她远离父权权威的控制,从而得以继续维持和母亲之间的脐带连接,继续流连于前俄狄浦斯阶段。

二、恋父情结的转移

弗氏认为梦是人类无意识复苏的最好温床,梦是人的无意识被“压缩”“替换”甚至“扭曲”后的结果。影片由尼娜的梦境切入,梦中的尼娜扮演白天鹅,与魔法师罗斯巴共舞,这是序幕中的一场戏,是整部电影的序幕,也是尼娜“弑母”的序幕。母亲对尼娜近乎苛刻的教育,投射到尼娜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苛刻的完美主义者。作为一个尚未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成年人,尼娜追求舞蹈角色的完美,渴望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的欲望,都牵引着她摆脱母体,进入父权制社会体系。因此潜意识里渴望一个“父亲”的替身来弥补和完成残缺的仪式。朱丽娅•克里斯蒂娃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体系中,所有的人类对母亲都有弑杀情结:“对男人和女人来说,失去母亲既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上的必然,这是摆脱制约实现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弑母是人类的命运。”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人进入父权制社会体系。改编版《天鹅湖》的选角只是作为一个导火索事件,让尼娜第一次面临危机,尝试走出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快乐时光,开始向俄狄浦斯情结转变。

俄狄浦斯情结标志着新的开始,在这片新天地中,父权制社会体系派生的成熟、是非之心、各种社会和宗教的律法以及对母亲的排斥接踵而来。这次梦境后,尼娜的肩胛骨处首次出现抓痕,后来抓痕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想象尼娜的潜意识的渴望在梦中愈发清晰,它们体现了尼娜被压抑的欲望越发不可遏制,尼娜期待生活遭遇除母亲之外的“他者”,得到父权制社会主流的肯定。潜意识作用下对自己的抓伤,是内心痛苦挣扎的外化意象,也是对由母亲一手塑造的孩童般的自己的伤害,是“弑母”的铺垫和前兆,而这些细微的变化只有和尼娜关系非常亲密的“他者”――母亲才能察觉。母亲是情愿尼娜永远做自己的“sweetheart”的,因此对抓痕表现得尤其紧张,她强制剪掉尼娜的手指甲,给熟睡的尼娜套上粉红色的手套,种种行为无一不说明母亲潜意识中希望把女儿收回身体中的愿望。

根据弗氏理论,完成俄狄浦斯情结的转变进入成人阶段并非一件乐事,这个过程充满痛苦地挣扎。对于晚熟的尼娜,痛苦似乎更多一些。面对父权制体系的残忍,尼娜也曾暂时回归到母亲身体中安全的状态。“swan queen”选角时,尼娜未完成整套动作,监制没有再给机会,她回家紧紧地抱住母亲难过地哭泣;为完成黑天鹅高难度的旋转动作,她不慎扭到脚至足趾甲破裂,母亲像对待孩童一样为她上药,哄她入眠。然而即便如此,尼娜走向父权制的态度依然坚决,由于恐惧其身体会被母亲收回到体内,对母亲身体的破坏欲也与日俱增,她对母亲的态度也在弑母和恋母之间游走。在尼娜和父权制频频冲突的时候,“他者”的概念开始在母亲身上慢慢明晰起来。与此同时,尼娜的自我意识渐渐明晰,对保护自己的隐私有了概念,她从门外捡来一根长棍――父权的象征,用来做阻止母亲进入自己隐私空间的道具。从贝丝病房回来后,母亲房间的画在尼娜看来是一幅幅狰狞诡异不停叫唤“sweet girl”的鬼脸,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对她来说已经变成了负担。无处不在的血污,就是尼娜挣脱脐带的伤口,挣脱母体的愿望和苦痛。在“弑母”的同时她也经历着自我的心灵煎熬。

伊格尔顿这样转述弗氏的话:“……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份并不是一个期待固定目标的完整个体,一种矛盾的充满变化的力量左右孩子的意志,因此它并没有一个中心身份,因而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界限也很不确定。”影片无处不在的跟拍和手持摄影,画面始终摇晃,似总找不到支点的镜头,精准地传递出尼娜在转变过程内心的不定和恐慌。性别意识是在俄狄浦斯情结后慢慢清晰起来的。她涂上贝丝的口红去见总监,当总监强吻她时,她以反咬一口作为反击,这时的她对“性别”的概念刚刚有所启蒙,而后总监带她去见投资商,和她一起跳舞,她的性别意识进一步清晰,性别觉醒的过程同时也是她索爱的过程,希冀索得父权社会的爱让她独立。监制作为“父亲”形象的补充,对与社会关系完全割裂的她来说,不仅是一个潜在的欲望对象,也是其完成弥补性心理缺失的重要途径。影片中的尼娜多次被镜子照出多个影像,根据“镜像期”理论,多个影像是她假想的一系列所指影像形成的身份,如前所述,尼娜此时的身份没有既定性,她可以认同一个更合它心意的虚构身份,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父权权威逐渐取代母权权威掌握了镜子。

三、弑母的成型

尼娜首先在物质上宣告结束她的童年时代:她摔坏八音盒,扔掉所有毛绒玩具,衣饰的颜色从粉红和纯白变成了灰色和黑色。随后,尼娜的精神到达癫狂的边缘,对塑造角色的狂热已使她欲罢不能,与之前时不时回到母体寻求慰藉不同,这时候的她面对父权制社会的各种障碍和打击,没有畏缩逃避,而是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固执。她非常排斥厌烦母体的温暖所在,并对母亲这个随意进入她的隐私空间的“他者”,也是“入侵者”,进行暴力的阻拦。尼娜的伤害没有影响母亲对她的保护,母亲始终温柔地对待尼娜,并期待尼娜重新安然地徜徉于母体的温床。但是,母亲的怀抱和关怀再也无法满足尼娜的欲望。演出当天早上,尼娜和母亲进行了一番撕扯,尼娜扔下一句“Im the Swan Queen”后,果断地扬长而去。她对母体已无丝毫眷恋。奔向舞台的尼娜最终在潜意识里谋杀掉体内的母亲,这是母亲近30年来精心栽培的自我的延续。

弑母成功的尼娜毫无悬念地获得了爱,她的舞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赢得了他者的肯定以及父系社会的爱。发展到这一阶段,尼娜终于满足了她俄狄浦斯情结的渴望。尼娜在舞台巅峰俯瞰台下的所有人,目光停留在早已热泪盈眶的母亲身上。此际,尼娜与母亲这个“他者”分离,脱离母亲达到独立自主的个体,也在众多“他者”中证明了自己。一方面,母亲为尼娜的成功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无论是尼娜还是母亲都对这种脐带分裂后彼此独立的距离感到痛苦和不舍。但是,尼娜的表情立刻转为离开的决心,继而露出满足的微笑。影片最后,尼娜躺在白色的垫子上,腹部的鲜血已蔓延开来,她望向前方,平静地说“I was perfect”,渐渐消失在舞台高悬耀眼的灯光里,而外面的观众席早已是掌声和欢呼声的海洋。导演给了一个诗意的结尾,开放而带有悬念――尼娜是恢复健康,在舞台上继续她的梦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这个年纪的女孩应有的生活,还是为独立为完美献出生命,就此毁灭?导演将结局的问题抛给观众自己去解答。这个答案,便是我们对待完美对待独立的态度吧。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 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 刘稳妮.《钢琴教师》中的“女性婴儿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第7篇

关键词:大冻害史实;太阳黑子低值年;拉马德雷现象;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29-2

气候变化加剧了气象灾害,湖北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大冻害具有灾害性大、难以预防的特点,常给湖北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难。2008年1-2月发生的波及我国南方及湖北省的持续雨雪低温大冻害,打了我国气象界一个措手不及,使人们清醒的意识到,有科学根据的大冻害预警研究工作缺乏及严重后果。据湖北省气象局局长2008年1月撰文称,此次大冻害已造成湖北因灾直接损失100多亿元。科技日报2008年2月17日曾报道:中央气象局局长目前表示“当前技术水准对一周后的天气难以做出肯定的预报,对此次连续发生的低温雨雪天气过程,没有事先预料”。

有感如此,本研究另辟途径,从对湖北大冻年史实和太阳黑子活动低值年(谷年)变化影响着手,导入现代的拉马德雷(Lamadelei)现象,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事件致冻影响的因素,综合分析大冻年发生的条件和发生年期位,旨在研究结论能给气象预报以参考资料,给湖北防冻工作及给后续研究作铺路。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本文基于《湖北省近500年气候历史资料》等原始资料,在余武安等(2009)《湖北近二百年大冻年表的建立及发生频率的初步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湖北省冬春季节冻害发生的频率和可能性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了冻害史实回复期状况、大冻年公元纪年年尾数频率、时距等项目对冻害发生的影响,并基于气象学上的拉马德雷现象理论考察了近年来在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对时期的拉尼娜(La Nina)、厄尔尼诺(El Nino)等气象的致冻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而且还从太阳黑子活动以及月亮赤纬角最大角事件等显著性因素角度对冻害发生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2 湖北冻害史实分析与预测

2.1 33年左右的长周期与湖北大冻害

从湖北冻害史实看,从1830年代至今,湖北大冻史上存在过六轮周期约为33年的冻害重现现象。例如1832年湖北大冻,其后33年(1865年)也是一个大冻年;1865年冻灾后再往后推34年是1899年的大冻;1899年又33年发生1932年大冻;1932年又34年即为1966-1967年冬春,武汉市低温达-10℃;再33年又是1999-2000年冬春冻害年。(详见表1)

表1 1830年代至今湖北省33年左右大冻回复周期表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史料整理。

2.2 短周期、大水年与冻害发生的关系

在33年左右的冻害长周期内,冻害基本上每10年出现一次甚至以上。冻害年的分布呈现出多以1与7尾号年为中心离散发生状态,以7为中心的大冻年多是特大冻害年。这当中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就是大水年前后发生大冻害的频率也很高。这种现象可能与太阳黑子活动和拉马德雷现象有密切关系。1998年是大水年却没有发生大冻害,其原因可能是当年时值拉马德雷暖位相期,又逢太阳黑子活动最大值年所致。最近两年情况有所不同,既是大水年又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下文将做进一步分析)。这种情况值得研究部门的重视。

3 从太阳黑子活动状况预测冻害发生

我国著名气象变化研究专家杨冬红、杨学祥(2006)曾指出,1977年是太阳活动次低值区,导致1976-1977年冬春我国发生-18℃的特大冻害。洪琴芳、李洪宝(1983)曾撰文指出,1976年是太阳黑子宁静年,次年春却发生特大冻害。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柑橘专家张力田先生(1995)也曾撰文指出:据河南南阳(与鄂西北交界)地区气象局所收集的历史气侯资料看,太阳黑子相对值在0-20时期,湖北发生冻害达35次;黑子相对值在20-40时,湖北发生冻害达15次;以后,黑子数递增、冻害数递减。历史经验值得重视,新一轮太阳黑子活动的平静从2007年开始的,当前仍然处于太阳黑子宁静年区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6月曾报告说,近年来太阳黑子活动很可能达到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谷。太阳黑子活动平静,冻害发生的可能性反而越高,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更应加强对冬春季节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护。

4 从拉马德雷现象预测冻害发生

现代人们观察和研究预测冻灾有了更高的科研平台,这就是气象界广泛认同和使用的拉马德雷理论。拉马德雷现象是一种高空气压流,这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出现,每种现象分别持续20-30年左右,拉马德雷的冷/暖转换同期是以月亮赤纬角变化的周期为基础的,冷位相比暖位相时期长约10年。拉马德雷现象的致冻机制如下,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出现时,太平洋气流由太平洋中心向美州和亚州移动,形成影响我国的台风和暖湿空气,若遇强对流天气,在夏季常形成暴雨。而在冬季,若青藏高原南支槽气流通畅,由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将经鄂西北进入湖北省;是时,时值伊尔库茨克冷高压中心,强降雪开始前进我国华北,冷锋逼近鄂西北,湖北大雪开始。

拉马德雷现象引发的“拉尼娜”事件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大范围偏低的现象,而“厄尔尼诺”事件则表现相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若厄尔尼诺与冷位相相遇,则具夏凉冬暖效力。而拉尼娜若与冷位相相遇,将显出强劲的夏热冬冻势力。拉尼娜现象在冬季对地表温度有抑制趋冷作用和滞后作用,这反映了拉马德雷现象与它们的密切关系。从2000年开始,拉马德雷现象进入冷位相时期,现在仍然处于冷位相时期。在太阳活动低值年,拉尼娜现象能量趋强。2010年中国大地气候灾难接连发生就与其有着密切关系。先是气候温和冬不冻、夏不热的云南省高温不断以致发生百年不遇的干旱,人畜几乎无水喝。接连中国南部省区暴雨不断,台风又多又猛又烈。直到2010年秋季的,还有超强台风“鲶鱼”直袭福建为害。大暴雨也引发了甘肃省舟曲等县异常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还引发了我国长江、汉江淮河等大江大河水量暴增。拉尼娜现象能量趋强表明其在冬春季节对表温度抑制趋冷作用的特点亦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5 从月亮赤纬角值看冻害发生频率

当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时,会引动日月大潮,引发热带风暴。近六十年来,月亮赤纬角分别在1953年、1970年和2007年达到最大值,分别影响了1954年冬春、1969年冬的特大冻和2008年初春的大冻。月亮赤纬角处于最大值时期时,一旦其他致冻条件聚合,还能引发二波次特大冻,例如1956年发生的-14℃的特大冻。近些来年,在拉马德雷现象基础上,又逢月亮赤纬角最大值致冻影响因素与太阳黑子活动极极低值致冻影响因素聚合,很可能在近两年冬春季节发生二波次冻害。杨学祥曾指出,1953年,月亮赤纬角达最大值,随后1954-1955年发生大冻害。而且1954-1955年也都是拉尼娜年。2007年逢月亮赤纬角达最大值,天气逐渐转冷,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大冻害。当前,月亮赤纬角值偏大,对我国气象的影响仍在,又逢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及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未来两年发生冻害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6 研究结论

湖北大冻害历史上准33年左右的大冻回复期有一定潜在性,在此长周期内冻害多在以1与7为尾号的年份离散发生。近两年又恰逢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阳黑子活动低值年时期,并且也处于月亮赤纬角较大值时期。上述各时期交叠现象尤其值得重视。2010年,拉马德雷现象诱发我国大范围出现极端气象灾难,更加提醒我们注意未来一两年冬春季节很可能再次发生大的冻害。

参考文献

[1] 武汉中心气象台编.湖北省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M].1978.

[2] 余武安,陈正洪,马德荣.湖北省近百年大冻年表的建立及频率特征的初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10):2576-2580.

[3] 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预报中心.过去24小时内太阳活动很低[EB/OL].国家天文台,2010-10-08

[4] 洪琴芳,李洪宝.太阳宁静期的黑子活动――1976年3月-5月的黑子形态(英文刊)CJPP编辑部,1983(2),30.

[5] 张力田.柑橘周期性冻害问题的探讨[J].中国南方果树,

1995,(4):36-37.

[6] 杨学祥.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 气候变化持续异常[HTML].光明网,光明论坛,2008-01-05.

第8篇

茫茫宇宙,浩瀚苍穹。时空交替,奥秘无穷。作为智慧生灵的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漫长的探索进程,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探索科学、利用科学的历史。镭的发现,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万有引力的发现,使人类对天体运动不再感到神秘;进化论的提出,让人类知道了自身的起源……探索让人类了解了生命的起源,探索让人类逐步具备了战胜自然的能力,探索让人类不断进步,探索让人类不断完善自己。尽管宇宙无垠,奥秘无穷,但作为地球的主宰者――人类,却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因为人类明白:科学无终点,探索无止境。

选文1

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不容忽视

杨学祥

2008年1月以来,我国南方省市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特大暴雪冰冻灾害。这场罕见的冰雪灾害与拉尼娜现象息息相关。“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一起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拉尼娜现象每隔3-5年都有一次较强的表现,同厄尔尼诺相比,有逐渐变弱的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鲁帕•科利说,拉尼娜现象影响之一是造成东亚地区冬季寒冷。分析现有气候数据之后,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当前这轮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至少将持续到今年上半年结束,甚至有可能持续影响今年第三季度初期的天气变化。世界气象组织说,由于当前搜集的数据有限,不便预测这轮拉尼娜现象在今年第三季度以后的走向,也难以预言之后是否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这轮拉尼娜现象搅乱了全球天气变化,并引发改善气候预测、加强应急措施的呼吁之声。

有人认为,拉尼娜现象只是预报了我国南方异常天气的到来,真正造成中国南方冰雪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而人为导致的全球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但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理论基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自然和人类导致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只能导致全球温度的缓慢上升,并不能导致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更不能导致拉尼娜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之间的交替转变。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是自然变化,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在自然变化背景上的一种增温因素,无法改变全球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更不能改变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频频出现的自然规律。

全球变暖不是个筐,冷暖事件都可以往里装。全球变暖仅仅是工业化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总结,它并不能否定全球气候变化数十亿年的冰期与温暖期相互转化的历史,更不能改变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在一亿年前恐龙独霸世界的中生代,全球温室气体的浓度是现在的10倍,温度高于现在18摄氏度,为什么在第四纪突然改变为冰川期?温室气体并不万能,大自然既是温室气体产生的根源,也是消灭温室气体的杀手。决定地球演化的不是人类,而是自然规律。只要四季变化存在,自然力就会战胜温室气体,全球温室就仅仅是一种理论模式。

(选自《光明观察》)

美文点读:

2008年1月的那场雪灾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气象学家们积极地研究、探讨它形成的原因。当更多的人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时,也有少数人认为真正的元凶是全球气候变暖。而本文的作者则明确提出“全球变暖不是个筐,冷暖事件都可以往里装”的观点,并进一步强调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不容忽视。本文观点明确,分析深入,论证有力,发人深省。

阅读思考:

1.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2.“全球变暖不是个筐,冷暖事件都可以往里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有人认为:造成中国南方冰雪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正确吗?

选文2

在天外星球播种地球生命

佚名

科学家们表示,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恐怕已让反抛至太空的地球细菌抵达了遥远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

这一说法恰好颠覆了胚种论。根据胚种论,地球生命起源于外来的彗星或陨石上的微生物。任职加州莫非特田市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科学家摩尔表示,上述两种理论皆认为,生物在太阳系中散布的方式,非常类似细菌在一间拥挤的教室内相互追赶,他说:“只要一颗行星上出现了生命,所有的行星都会出现生命。”

我们已知,火星与月球发生的撞击足以将岩石抛掷到太空中,最后掉落在地球表面,成为小型陨石;地球岩石要飞散至太阳系边缘则较不容易,因为这些物体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太阳引力。

为了要找出6500万年前造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大撞击,有多少岩石能抵达外太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后追踪数百万碎片弹射的路径,发现类似规模的撞击事件,曾在地球历史上出现过数次。

研究团队同时观察,有多少地球碎片能抵达公认较适合生命生长的环境,例如土星的卫星泰坦星、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星。“我以前认为几率微乎其微。”领导该研究团队且任职于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葛雷德曼表示。

但是研究的结果却让葛雷德曼相当惊讶。在500万年内,约有100个左右的物体抵达欧罗巴星,且约有30个抵达泰坦星。2006年3月16日,他在得州联盟市举行的月球与行星科学研讨会中,发表了这项模拟成果。

然而,经历了突发的高温环境,以及抛入太空后的加速度作用,细菌还能存活下来吗?

研讨会中诸多研究学者对上述问题持肯定的立场。佛罗里达大学微生物专家尼克森即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姆斯研究中心内,利用房子大小的喷射器进行相关测试。

为了模拟陨石的撞击力,他与同事们将弹珠大小的弹丸,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发射至带有细菌孢子的水盘,再用泡沫塑料承接向上飞散的破瓦残碟。该研究团队发现,约有万分之一的细菌得以存活下来,摩尔表示:“这项实验结果是建立在相当精准的计算之上的。”

许多天文学家相信,细菌在太空中经历宇宙辐射的曝晒旅程后,依旧能存活,其上依附的细菌几乎一定会因落地的撞击力而相继死亡。

“但是在泰坦星上则是不同的结果。”葛雷德曼如此表示。该卫星浓厚的大气层会使陨石破碎成块,同时减缓碎块下降的速度,葛雷德曼说:“这形成了相当良好的安全网。”他补充说,“着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还会融化冰层,制造出一个为时不久但能让这些天外访客栖居的水池。”

(选自《海外文摘》)

美文点读:

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哪里?地球以外的星球有生命吗?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为了得到准确的答案,他们进行着艰辛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大胆的假设:星球间的撞击使细菌降落在适合生存的地方,从而诞生了地球生命,并由此推断出天外星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本文分析严谨,有理有据,严肃中不乏诙谐幽默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阅读思考:

1.胚种论包括那些内容?

2.泰坦星和其他卫星的不同点体现在哪里?

选文3

让艾滋病毒自杀

杨先碧

让艾滋病毒自杀

迄今为止,艾滋病还是一种不治之症。然而,德国女科学家卡琳•莫菱却声称,3年后可以让艾滋病成为可治之症,因为她已找到一种人造遗传物质,这种物质能让艾滋病毒自杀。

卡琳•莫菱所在的实验室在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实验室里到处都是老鼠笼子,并且这些老鼠都患有艾滋病。老鼠怎么也会得艾滋病呢?老鼠和人类有80%的基因相同,用它做实验不仅便宜,而且容易照料,易于喂养。但对艾滋病研究人员来说,老鼠却是个特例。艾滋病毒在人类或猴类细胞中能快速繁殖,却无法使老鼠细胞感染。研究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发现一种人类蛋白质可以使艾滋病毒在老鼠细胞中复制。加入这种蛋白质后,老鼠细胞便能携带艾滋病毒,这使得老鼠可用于艾滋病研究。

卡琳表示,他们已发明了一种人造遗传物质,它可以让患艾滋病的老鼠体内的病毒大量减少。这种人造遗传物质还可以被制成疫苗,注射到健康老鼠体内,然后让健康老鼠和艾滋病老鼠接触、,结果发现,该疫苗对艾滋病毒有抵抗力。这种人造遗传物质为何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这得益于对艾滋病毒机理的研究。科学家们在数年前发现,艾滋病毒通过复制遗传信息来繁殖后代,而且艾滋病毒有个有趣的特性,那就是繁殖后母体会自杀。卡琳利用了艾滋病毒的这种特性,制造了一种遗传物质。该物质会“欺骗”艾滋病毒母体,在艾滋病毒还未繁殖时,就让它“误以为”此过程已经结束,于是艾滋病毒就提前自杀了。

卡琳说:“这种遗传物质就像是结束艾滋病毒生命的哨声,而这种哨声则是拯救艾滋病患者的福音。全世界有4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他们将因此而得救。”早在30年前,卡琳就开始了让病毒自杀的研究,最近终于在艾滋病毒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尽管如此,从这种遗传物质到能够制成艾滋病患者能使用的药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她说:“我们现在在实验室里用病人受艾滋病毒感染的血来做实验了,我们要观察这种作用机制是否在人血里同样有效。我相信结果是一样的。我想乐观地看,3年后艾滋病患者就可以得救了。”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美文点读:

艾滋病毒侵蚀着人的肌体,损害着人的健康,威胁着人的生命,让人闻之色变;而患有艾滋病的人更是痛不欲生。自艾滋病毒发现之日起,科学家们就与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卡琳•莫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遗传物质,该物质可以让艾滋病毒自杀。尽管该实验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毕竟让艾滋病患者看到了一丝曙光。本文采用递进式的方法,逐层阐述让艾滋病毒自杀的过程。

阅读思考:

1.结合文章给“艾滋病毒自杀”下一个定义。

第9篇

今年,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20多次强降雨过程,全国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多23%。严峻的汛情让人不禁发问,1998年出现的洪涝灾害,会不会在今年再次出现?如果一旦出现灾情,我们的防灾减灾系统能否跟得上?

与1998年有异有同

今年的降水和气候状况跟1998年有多大的相似性?“就相似性而言,1998年和今年的降水都是偏多的。”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表示,就降水时间和范围而言,二者仍存在一些差异。数据显示,今年自入汛以来,南方共出现了20多次暴雨过程,而在1998年同期降水只有14次。就降水分布而言,1998年降水的区域要偏北一些,而今年降雨范围广且偏东偏南。

1998年之所以出现“世纪性洪水”,从气象因素上看,主要是在厄尔尼诺影响下,副热带高压活动导致雨带摆动异常。而2016年则是1951年以来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同样呈现强盛态势。

“这次厄尔尼诺已经走了,但有可能它的小妹妹‘拉尼娜’要到来。”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周兵形象地比喻道。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周兵透露,如果赤道中东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低于-0.5℃,那就意味着需要考虑全球气候是否会进入拉尼娜的状态。

防范能力大幅提升

如果出现洪灾,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将科技保障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科技在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范一大表示:“灾害救援设备和手段与1998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各环节都贯穿了科技的力量。

目前,长江上游已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库、河道整治工程、堤防护岸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中下游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相配合的防洪工程体系。

另外,我国气象部门已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一套观测系统,数据则是通过计算机里的数学物理方程计算出来,对大气规律的认识更为先进,所以现在的预测水平更高、更准确。气象现代化成果在天气预报上的应用让预报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判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降水会引发哪些隐患点的次生灾害,成为预报员关注的重点,决策服务更有底气,这让防汛工作变得更加从容。

可以发现,如今我国无论是预报预警能力、工程防御能力还是救助应急措施,都比1998年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第10篇

[摘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解读作者对华裔移民新形象的塑造。探寻对跨文化移民生活的反思并最终做出生活道路上的选择。本文意于此为切入点,揭示作家在作品中要表达的内涵: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兼有中美两国文化特质的新一代华裔移民在跨文化环境下个人生活发展和价值的实现须“瞻前顾后”,由此才能超越对抗并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跨文化生存道路。

[关键词]双重文化。文化整合;跨文化生存

《骨》(1993)是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一经问世即受到广泛好评和褒奖,并荣获福克纳小说提名、收录到“手推车奖”文选(Pushcart PrizeAnthology)中。作者伍慧明更凭借此作品被评为继任碧莲、李健孙等掀起的第二次华裔文学高潮之后的又一强劲力量。

小说围绕着移民家庭两代人相互交织的命运而展开,由家中的大女儿莱拉讲述。通过妹妹安娜的死,莱拉展现了父母和妹妹们在美园的生活状态以及自身对华裔移民在美国生活的思考。华裔在异质文化下的生活整体上凸显了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特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世界各国的人们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选择来此实现他们的梦想,具有“色拉拼盘”的文化现象。跨文化交际学即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作为研究对象。人们通过交际完成社会化,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联组成社会生活,其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追寻和文化冲突因而成为华裔作品历来的主题,虽反映移民的生活状态,却只聚焦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家庭矛盾的消解上,对于多元文化环境下新一代移民的生活理念、方向并无深入描述。华裔在双重文化环境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对立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处理二者对自身生存的影响成为作者伍慧明在《骨》中予以摸索的,从而展现作者对当代华裔移民生活状况的思考立场。

小说中,莱拉是母亲和继父利昂的大女儿,拥有两个妹妹,安娜、尼娜。母亲是一位中国传统女性,任劳任怨,在遭到莱拉生父抛弃之后,迫于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与拥有绿卡的利昂再婚。利昂,如同其他早期华裔男性移民一样,整天奔命寻找低贱的苦力工作挣钱养家,但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婚后家庭生活颇为坎坷、艰辛。美国虽是一个汇聚了各国移民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仍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父母进入美国时已成年,带有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这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常因不同的文化模式遭到误解和指责,挫败和摩擦由此而生。另一方面,他们由于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以及多元文化差异意识进而在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尼娜,安娜,还有我,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出生在美国,并同时接受中西教育。文化的一个特性“可获悉性” (Culture islearned)可使每个人从所接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规范。她们在“鲑鱼港”之外的主流社会中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在华人聚居区无意识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她们与父母的差异存在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兼有西方和中国两种文化模式的印记:莱拉在家中长女的身份、责任和她与男友的形象及关系,安娜对男友的无所顾忌地追随和她在唐人街以外的生活中“从没有觉得舒服”的感受,尼娜离家前往纽约和她内心深处对家庭磨难的难过和关心,无不体现了两种文化特征对她们的影响。但总体上,移民子女对中国文化传统横加蔑视抵触。对西方的价值观却趋之若鹜但始终走不进西方主流文化,故这一代的子女被称为社会中的“边缘人”。

不管是父母还是妹妹,对于两种文化并存和对立关系的处理方式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文化的冲突影响着华裔在美园的生活状态。宏观上,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状态亦是跨文化交流,因为社会生活不仅要靠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更依靠世界观、价值理念等文化的核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对于华裔,他们不仅要面对中国文化,并要接触所居住地的西方主流文化。《骨》中,作者通过“骨”这一主题展现父母和女儿们的生活因西方强势势力的挤压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而始终得不到安宁,走不出成功的道路,并以此引发莱拉对跨文化环境下过往岁月和未来前景的取舍和二者关系进行思考。

首先,作者表现了华裔对两种文化的新态度。莱拉是一名具有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女性,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表现出多元文化观的意识理念。在家庭中,她帮助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抗拒西方主流文化的父母与外界交流,维系被西化的妹妹们与父母间的关系;虽过着美式生活,但她深知大女儿在中国家庭中的重要地位,肩负着孝顺父母、引领妹妹的责任。她试图去了解继父的历史,理解他的痛苦,为他安顿晚年生活和安置祖父遗骨;她清楚母亲面对家庭灾难心中对于出轨的深深自责。小说中,莱拉改变了以往华裔作品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抵抗、冲突而对他们给予尊重和理解并从他们的立场上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于妹妹,她了解安娜夹在冲突中间的痛苦和最后选择自杀的无奈,面对尼娜的离开,她努力与其保持联系,维护她和家人之间的感情。在社会工作中,她担任一所学校的教学事务协调员,协调学校与移民家庭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往来。与相似成长背景和价值理念的妹妹们相比,莱拉亦面临双重文化的挤压和撞击,但不同的是她能够接受自身的中国文化特质,依靠两种语言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形成个人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方式,有效避免个人与家人、与社会之间出现冲突。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诠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受语言相异的阻碍,更大程度上波及非语言行为、情感交流等范畴。所以移民在踌文化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出现的困难并不仅仅因为语言的不同等文化表层部分,而是多源于文化中深层次、核心的部分,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家庭信仰。作者塑造了一位具有跨文化意识的人物,能够深入领悟到文化的核心处,发现、理解东西方不同文化模式和沟通方式的差异,使得她与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保持有效沟通。通过莱拉,作者展现了她对双重文化关系上的态度:树立多元文化观,避免和传统文化冲撞,勿走入如安娜一样的绝境,而应像莱拉对两种文化抱有开放心态。

莱拉一方面理解双重文化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家人失败的跨文化生活又引起她对华裔人生道路的思考。作者在《骨》中对于跨文化环境下拥有双重文化的新一代移民在美生活状况的探析并没有仅仅止步于改变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态度上。双重文化对家人生活的沉重撞击让莱拉感到悲痛和迷茫。虽然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双重文化特质该如何并存于移民生活中,这是作者欲探索的。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在中国,家庭是最小的集体单位。家庭成员必须为家庭的荣誉、名声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否则将沦为家庭的“叛徒”、对祖辈不孝不忠,例如,利昂一直没有把祖父的遗骨安顿好;对二女儿安娜和翁家儿子相恋上坚守“父命难违”并威胁安娜“断 绝父女关系”,母亲把家庭的灾难归咎于她没有遵守传统妇女价值观的“三从四德”、与他人有染。安娜和尼娜则以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安娜面对生活上的磨难选择了极端方式处理;尼娜选择了放弃一方,而完全追求美国生活。对于莱拉,她与梅森的结合是对家庭的遗弃,追求个人的发展是“大逆不道”的;另一方面,美国个人主义助长了莱拉的另一番思考,让她无法放弃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发展。西方主张人人平等,注重个性解放、自由,离开“鲑鱼港”,与梅森结婚代表了莱拉个人的意愿和追求。此外,中美在时间上的文化差异也说明了双重文化对莱拉生活处境的为难。根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Hall对不同文化的时间概念的研究,中国的文化往往在意过去传统的保持和恢复,在这种文化下的生活往往具有传统、保守的特征;美国主流文化注重现在和未来,不为传统所牵绊,认为人们不应该留恋过去的历史、应该放眼未来。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和美国主流文化浸染以及家人的生活命运,这一切对莱拉的挤压反映了华裔在跨文化环境中生活发展道路上的文化荆棘。作者通过莱拉在作品中表达了她对中国过去和美国未来在移民生活道路上影响的思考,迫寻生活的发展出路。永远陪在父母身边、隐居在唐人街,还是与男朋友走进美国群体中并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莱拉具有跨文化意识,理解文化差异,既没有抛弃父母、抵制一切中国的东西,也没有对美国的事物无理性地追求,但是如何能够成功地在美国生活,超越自我成了她或作者心中的困惑。最终作者表明,二者并非必须选择其一。“心是永远不会移动的”,走向未来并不代表过去的世界就会丢弃,它已是一份珍藏在华人移民心中永远的宝藏,是一处庇护的港湾,并且“稳固不变”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已成为主人公和作者心中能够笔直地站在美国大地上所依靠的坚实脊背。

作者在结尾处表明,美国华裔应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中西文化价值观,培养个人文化整合能力,对不同文化的关系做适时、适度的整合,即在意识形态和行为实践中移民个人需在自身兼具的母体文化与客体文化两极之间寻找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一状态的获得需要自身培养文化整合能力。根据Harris和《Moran在ManagingCultural Differences》一书中所阐述的,文化整合是在不同文化之上通过主体努力而发展建立的。通过文化整合,主体对待在思想意识、生活道路上可以做到求同存异、认同差异,丰富个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通过整合不同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在更广泛的资源、更宽广的空间中发挥个人才能,达到文化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整合效应,获取适应于不同文化的生活目标。作为“边缘人”,莱拉在生活过程中不能同时被两种社会文化认同亦无法同时脱离。所以,首先她要树立“多元文化观”的意识,开放对待异质文化,宽容文化差异,再者,基于在美国主流大环境的生存现实和自身文化传统的根脉,二者相结合整合为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两种文化平等存在,她的生活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鲑鱼港”或唐人街,而在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新形势下伸展到一个更利于华人移民自我发展的舞台上。“新生代”作家伍慧明在作品中传达了,类似莱拉的华裔移民个人在中西文化双重笼罩下,应该凌驾于不同文化之上,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文化拼盘”之间,而非挤压在狭窄的缝隙中求生存。通过主人公并借助作品中的情节安排,作者表明了在跨文化环境中她的华裔移民生活发展的理念,即以多元文化观为指导,走出适合于个人的文化整合之路,最终实现在美国生活的成功,在异域文化中个人与他者,个人与社会的交流和关系的建立、发展保持顺畅,个人生存价值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伍慧明通过《骨》使读者聚焦于华裔移民在美园生活和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对当代华裔移民的生活具有启迪意义,面对中华文化,改变了原有排挤、一味地追寻西方文化的做法而将其作为坚实后盾,与美国的价值理念互为整合,促使华裔在文化差异和冲突的环境中活出自我,这样他们成熟的形象和出色的表现才能够充分展现出桌。

第11篇

能成为世界首位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是幸运的——她出身寒微,没有高学历,没有飞行员资格证,违反了人们常规认识中的女宇航员条件。然而,她与众不同:飞天归来后迅速“闪婚”组成了“世界上首个宇航员家庭”,而后却又为了离婚闹到了前苏联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办公室。

对手意外怀孕成就了她

作为世界首位女宇航员,瓦莲京娜一开始只是个替补,是对手的意外怀孕成就了她。

1962年初,前苏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打算从各地航空爱好者俱乐部的女飞行员和女跳伞运动员当中,挑选出世界首位女宇航员。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中5人,其中包括瓦莲京娜。

她们来到莫斯科郊区的星城航天基地,接受了宇航员所必需的种种严酷训练。几个月后,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委员会让表现最好的瓦莲京娜做了替补,胜出的是她的队友塔季扬娜·莫洛兹切娃。

瓦莲京娜的劣势在于,没有高等学历,跳伞资历也最低,并且档案中有一项“历史不清楚”:她的父亲自1939年上了前线后就一直下落不明。这在政治要求极为严格的当时,足以挡住姑娘的“飞天之路”。

命运是怎样眷顾瓦莲京娜的呢?在飞天前的一次体检中,意外发生了:塔季扬娜怀孕了!机会就这样落到了瓦莲京娜的头上。1963年6月16日,“东方一6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升空,将瓦莲京娜送入太空,同时也将她送上了荣誉的顶峰。

不过,航天飞行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人们常见的瓦莲京娜首次飞天归来的照片,画面上的她是微笑如花,殊不知那都是后来补拍的。

真实的情况是,当时飞行非常危险。在整整48小时的飞行中,瓦莲京娜在狭小的“东方一6号”飞船里一动不动,恶心得一直都想吐,但坚定的意志使她总是向地面报告“感觉良好”。着陆后,她整个人都失去了知觉,头部由于受到了头盔的撞击而发青,被紧急空运到莫斯科进行抢救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世界上首个宇航员家庭

选拔女宇航员,确实好比从鸡蛋里挑骨头,如果有口气、蛀牙、脚茧、疤痕等,都不符合标准。但是否已婚生子,却不一定,虽然为了确保女宇航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更成熟,确实会有“已婚优先”这样的说法。

瓦莲京娜是“先飞后婚”。飞天归来5个月后,她与男宇航员尼古拉耶夫“闪婚”,被称为“世界第一宇航员夫妇”。当时,他们婚礼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欧洲皇室婚礼。总书记赫鲁晓夫、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等名人,都出席了他们的结婚仪式。

然而,正是赫鲁晓夫的参与,使这段婚姻被蒙上了政治色彩。人们议论纷纷:瓦莲京娜与尼古拉耶夫根本谈不上爱情,他们是最典型的“组织包办”,是赫鲁晓夫一手强迫撮合的,就为了建立“世界上首个宇航员家庭”。

当瓦莲京娜与丈夫离婚后,流言更加盛传。瓦莲京娜的女儿向人们介绍说,她父母起初还是十分恩爱的,并不是什么政治压力的结果,分手是因“性格不合”,至于赫鲁晓夫的“撮合”,更谈不上。

其实,撮合瓦莲京娜与尼古拉耶夫的,该是世界首位宇航员加加林。有一次,赫鲁晓夫会见宇航员,加加林当面开玩笑撮合两人:“嘿,你们两个都单身,要不就这么定了吧。”尼古拉耶夫是男宇航员中唯一的光棍,同事们经常拿这个开玩笑。赫鲁晓夫却站在一边严肃地指出:“别捣乱了,这是他们的个人问题。”

尼古拉耶夫在接受采访时也称“赫鲁晓夫起的作用为零”,“他不但什么都没做,还净给我们的婚姻添乱。”夫妻两人本决定在莫斯科卫戍区军官俱乐部举行婚礼,并只邀请亲朋好友,而赫鲁晓夫得到他们要结婚的消息,却让他们改在政府宴会大厅,并亲自到场祝贺。从此让他们的婚姻蒙上了政治的面纱。

“命令”勃列日涅夫批准她离婚

事实上,早在瓦莲京娜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前,当时35岁的尼古拉耶夫就看上她了,两人一直在暗中交往。

不过,苏联空军负责管理宇航员的卡马宁将军曾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政治和科学来说,他们的婚姻可能是有益的;但是我根本不相信瓦莲京娜真爱尼古拉耶夫。他们的性格完全不同—她热情如火,他心如止水,意志上又都是强者,彼此难以服从对方……”

一起生活19年后,当瓦莲京娜打定了离婚的主意,却由于首位女宇航员的身份,以及首对宇航员夫妇的标签,得不到政府的批准。这桩婚姻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味,人们根本无法接受“世界首位女宇航员是离婚女人”的事实。另一方面,离婚也会给这对夫妇自己带来影响。瓦莲京娜会遭到非议,而尼古拉耶夫很可能因此被开除宇航员队伍。

但谁也劝不住瓦莲京娜,她每天都在为离婚而作出努力。最后,她把事情闹到了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那里,“请你下命令,让他们批准我的离婚申请,否则我不会离开你的办公室,你也别想做其他什么事情。”勃列日涅夫没想到这个女人如此强硬。

离婚手续办妥的那天,尼古拉耶夫气得心脏病突发,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才出院。瓦莲京娜可能没有意识到,她后来找的丈夫尤里·沙波什尼科夫其实与尼古拉耶夫很相像,同样是个“行事低调、踏实肯干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尤里是她的仰慕者,并为了跟她在一起,抛弃了原本幸福的婚姻。

如今,瓦莲京娜已经75岁了。飞天归来后,她一直在从事航空航天事业,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时,还参与了奥运圣火的传递。她跑动起来比较慢,但看上去很健康、乐观。她在接受俄罗斯《真理报》的采访时说,她一直珍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飞向火星。

法国首位女宇航员靠“准丈夫”完成航天梦

1985年,28岁的克洛迪·艾涅尔成为一名正式的宇航员,却直到39岁时才第一次进入太空,并是靠“准丈夫”的帮忙实现的。

训练初期,著名宇航员让·皮埃尔·艾涅尔故意逗她说:“这么漂亮的姑娘,干嘛要来受这份罪,不如嫁给我,生一个小子,将来替你去宇宙飞行。”克洛迪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要是真的想娶我,就帮助我完成航天梦,等我飞上了太空,我一定嫁给你。”

1996年,克洛迪与她的“准丈夫”皮埃尔一道,乘坐俄罗斯“联盟TM-24号”飞船,飞抵“和平号”太空站,成为法国第一位女太空人。飞天归来后,克洛迪就依照约定嫁给了皮埃尔。

宇航员怎样解决性问题

1990年代,女宇航员艾琳娜·康达科娃和男宇航员瓦雷里·玻利雅可夫在太空站内互相泼水的视频,使好事者们对太空遐想联翩。

第12篇

全民热恋《阿凡达》,遵循“片红人跟着红”的原则,出道10年的佐伊・索尔达娜也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了。作为《阿凡达》的女主角,索尔达娜的真面目从头到尾没有人见过。而其实,如果不是《阿凡达》,她有着更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脸孔,《中央舞台》里的温婉女孩、《加勒比海盗》里直来直往的死硬女海盗、《星际迷航》中美丽智慧的通讯官……

2009年,是佐伊・索尔达娜的爆发年,她接拍了两部电影:《星际迷航》和《阿凡达》。J.J.艾布拉马斯+詹姆斯・卡梅隆,就凭这两个名字,我们就可以把“科幻片女王”的称号安在索尔达娜身上。虽然如此,索尔达娜在两部片中还是有点插花性质,她还缺少一部真正让自己扬眉吐气的代表作。不过不要紧,好莱坞能扛起商业大制作的黑人女星数不出几个,而哈利・贝瑞也正忙着带孩子,索尔达娜有的是机会!

随着《阿凡达》的全球热映,女主角索尔达娜马上开始成为了好莱坞新一代性感女星的代表,并被人们冠以下一个“哈利・贝瑞”的称号。不久前,索尔达娜与萨姆・沃辛顿双双入选为美国《富比士》杂志“2010年十大最具潜力新星”,她被邀请作为嘉宾出席第67届金球奖颁奖典礼,更摇身一变成为雅芳品牌大使……索尔达娜一夜成名了?不?索尔达娜不是新人,她有着长达10年从小配角到大主角的银幕征程。

从小配角到大主角的10年征程

索尔达娜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却没有美国血统。她的父亲来自多米尼加,母亲是波多黎各人,她透露自己拥有黎巴嫩、印度、爱尔兰和牙买加四国血统。

10岁时,父亲车祸去世,母亲只能带着索尔达娜回到多米尼加。回国后不久,由于对舞蹈有浓厚兴趣,母亲把她送到了多米尼加最好的学校学习芭蕾。17岁时,母亲带着索尔达娜回到了美国。一次偶然的机会,21岁的索尔达娜进入了《法律与秩序》的电视剧组,从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因为拥有芭蕾基础,索尔达娜2000年幸运地在一部表现年轻芭蕾舞者们追求梦想的电影《中央舞台》中出演女二号叛逆女孩艾娃。片中的索尔达娜一边高傲地跳着芭蕾,一边对着男孩大爆粗口,不喜欢循规蹈矩,内心却忠诚而善良,其独特的气质在这部处女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索尔达娜在好莱坞的演艺事业从此起航。

2003年,索尔达娜又在《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中扮演一个直来直往强硬的女海盗,她黝黑的肤色就是人物的肤色,她火爆、热辣的拉美性格就是人物的性格,她那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让她和人物熨和得天衣无缝。

之后,索尔达娜接连出演了明星云集的《幸福终点站》、《下流高校》和《男生女生黑白配》等影片,可是不知道是影片本身的原因,还是留给索尔达娜发挥空间太小的原因,她一直未能大红大紫起来。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索尔达娜的生活,因为除了演戏之外,索尔达娜还是一个时尚设计师,并且拥有自己的时尚品牌Arasmaci。谈到这些时,她说:“演戏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全部。设计一些服装或者是配饰,也是我的一种事业。这种天赋完全来自于我拥有的多米尼加的文化背景。我喜欢那里的一些富有民族气息的装饰和花纹,我会把它们放到我的设计中。”

2010年,索尔达娜丰收的一年

接着《阿凡达》的热风,索尔达娜乘势而上。今年2月,她与克里斯・布朗、蒂普・哈里斯合作的美国犯罪动作片《劫匪》将上映。故事讲述一个臭名昭著的犯罪团伙专门盯上了银行,对于他们来说,银行的监控、保安,都形同虚设,他们作案多次,警方却丝毫线索也抓不到。但就在他们计划干最后一大票的时候,经验丰富、又执着于此案的警探(马特・狄龙饰演)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她的另一部动作片、根据漫画小说《失败者》改编的同名电影已经在波多黎各拍摄完毕。这部电影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与索尔达娜搭档的有杰弗里・迪恩・摩根、克里斯・埃文斯以及哥伦布・肖特等。索尔达娜在片中扮演阿以莎,情报特工队里一个喜欢寻衅闹事、我行我素的人。该片将于2010年4月在北美上映。

前不久,派拉蒙公司宣布J. J. Abrams执导的《星际迷航》的续集将于2012年6月29日上映。关于这部没有命名的《星际迷航》续集,现在知之甚少,只知道佐伊・索尔达娜作为星舰成员也将回归。

虽然不知道《阿凡达》什么时候拍续集,不过这几乎是件铁板钉钉的事情。“从一开始,我脑子里就有整个故事的轮廓,在《阿凡达》中有些场景我就是专门为续集留着的伏笔”,卡梅隆说,“从经济角度考虑,拍一或两部续集是非常合理的想法,因为我们制作的那些CG植物、动物和主角,这些都耗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只用一次太浪费了”。

佐伊・索尔达娜:我本应该生来是男人!

和《星际迷航》相比,《阿凡达》给你带来的兴奋度如何?

A:我不打算比较这两部电影,这不公平。我想说的是,《阿凡达》中的角色涅提妮是我表演生涯当中最大的挑战,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这是我第一次扮演一个非人类,我得学会一门不同的语言,到最后我都摆脱不了她。

Q:接拍《阿凡达》花了你多长时间?你什么时候听说这部电影,并决定去试演的?

A:那时候我还住在纽约,我听说卡梅隆准备拍摄一部电影。一开始,我以为是关于日本二战原子弹爆炸的电影?我去试了音,不过之后就没有音讯了。大概1个月之后,他们又让我去试了一次,当时的脚本摘录好像是这个部落女孩在热带丛林里的场景。一个月之后,大约是2006年7月,他们通知我,让我一周后准备去洛杉矶见卡梅隆。我记得我当时非常紧张,但他看上去很有礼貌、很亲切。

Q:对你来说最难拍的是哪场戏?

A:最难拍的应该是当她第一次遭遇背叛时那场戏。纳威人没有人类的身体语言,他们不会说谎,非常天真无邪,他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贪婪和野心。所以有段时间我很难理解她遭受什么样的伤痛,是精神上的伤痛?还是肉体上的伤痛?我应该怎么去解释这种背叛对她意味着什么,怎么使自己非人性化?

Q:用来捕捉你的面部表情的动作捕捉头戴设备对你强烈表达情感会造成障碍吗?

A:有时会。不过,后来戴面部表情捕捉头盔似乎成了我的第二天性。我们正在用一项新的技术,在确信一切正常运作前,我们经常会尝试好多遍,所以有时候会有些沮丧。我们花了好几个月做准备,开始拍时,我们对剧本基本了如指掌了。不管当天拍得多辛苦,结束时我们都会高举双手击掌。

Q:你刚说你为了影片学了一门新的语言?

答:是啊,这是詹姆斯在一名语言学教授的帮助下创造的,其实就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加上纳威人的口音,挺难的,感觉比学武术、射箭、无鞍骑马更难。

Q:感觉除了科幻片,你也接拍了不少动作片?

A:我体格比较好,所以找我拍动作电影的相对较多。我5岁时就看了《终结者》,我很想成为莎拉・寇娜。我喜欢西格妮・韦弗,琳达・汉密尔顿,安吉丽娜・茱莉他们,我喜欢女强人,她们不只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性工具,我是个性很好强的人,喜欢挑战,但我并不讨厌男人。我经常会穿比较男性化的衣服,因为这让我感觉到更有力量,有时候我会想,我本应该生出来是个男人!

Q:詹姆斯以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而闻名,你觉得这种灵感来自于哪里?

A:老实说,我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我知道的是,他被他人生中出现的有趣的女人给影响了,因为你可以说他内心其实也有阴柔的一面,我所了解的是,每个能塑造出好的女性角色的人,他们都有多愁善感的一面,男人的外表包裹着他们的内心,而内心深处,他们很脆弱。

在短短的演艺生涯中,我和史蒂夫・斯皮尔伯格、J.J.阿布拉姆斯,现在是和卡梅隆合作,他们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主角,他们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失去作为男人的尊严或其他,他们懂得利用和开发女人的复杂心理。

同样是卡梅隆女郎,被用来作比较再正常不过了!1997年,“泰坦尼克号”沉没,温丝莱特崛起了!从卡梅隆的上部电影――故事片《泰坦尼克号》举行发布会到现在的12年里,凯特・温丝莱特泰然自若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作品不断,好评不断,奥斯卡梦圆……佐伊・索尔达娜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温丝莱特?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吧!

相同点:

都非“一夜成名”!31岁的佐伊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好莱坞典型。舞蹈电影《中央舞台》是她电影生涯的转折点,之后她在《男生女生黑白配》、《幸福终点站》、《十字路口》中亦有扎实表现。温丝莱特成名前也有不少电影作品“撑腰”了,李安的《理智与情感》、肯尼思・布拉纳的《哈姆雷特》……最著名的当属彼得・杰克逊的《梦幻天堂》。

都非国色天香!想到“好莱坞美人”这个词,估计你很难想到索尔达娜、温丝莱特两人的任何一个!她俩只能说是独具风格。从《泰坦尼克号》到如今,温丝莱特从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身体。而有着四国血统的佐伊・索尔达娜,像杰西卡・奥尔芭和范・迪塞尔一样,有着吸引人的、神秘的脸孔。

都是好女人!如果你看过足够多两人的采访的话,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两人都特别的亲切、有礼貌、乐于生活。事实上,虽然好莱坞的老套模式也许是“好女孩吃亏”,但是这也许是导演和演员们愿意与她们合作的原因之一。

不同点:

接片角色反差!索尔达娜什么类型的片都拍过,低俗的、高雅的、科幻、喜剧 从《阿凡达》、《星际迷航》,到《加勒比海盗》,她的角色反差相当大!而温丝莱特没有拍过动作片、超级英雄片和喜剧片,这应该是一种有意的选择。她喜欢原创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扮演处于悲剧现实中的矛盾不安的家庭主妇(《身为人母,《革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