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时间:2022-10-07 18:2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第1篇

2006年初,美国气象部门警告说,今年春季和夏季将再度发生“拉尼娜现象。在美国气象学会于亚特兰大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负责人奥利尼克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今年春末持续发生,甚至持续整个夏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确认,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

人们可能对“拉尼娜”还不甚熟悉,那么,“拉尼娜”现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厄尔尼诺说起,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一对孪生兄妹。“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尼娜是影响全球气候的冷事件,而厄尔尼诺是与之相反的热事件,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赤道太平洋表面海温的冷热循环。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当厄尔尼诺到来时,赤道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东流。当拉尼娜到来时,赤道信风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因此,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时期,强震活动异常频繁。最近的例证就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就发生在2004年弱厄尔尼诺时期。

拉尼娜现象还会带来寒流。2006年伊始,日本受罕见暴风雪袭击。1月上旬日本北海道岛和本州岛的日本海沿岸地区普降暴雪,部分地区积雪量超过了1月历史最高记录,大雪造成53人丧生。欧洲遭遇强寒流,1月16日起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出现大幅度降温,并迅速向南向西扩展,19日波及北欧、东欧乃至中亚,包括芬兰、瑞典、挪威、波兰和土耳其等国。上述地区先后出现了大幅降温和异常寒冷的天气,大部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低于-30℃,局部甚至低于-40℃。与多年同期的极端寒冷阈值相比,极端最低温度普遍偏低10℃左右,中心值偏低高达15~20℃。莫斯科的最低气温19日降至-31℃,是1927年以来的同期最低记录;西伯利亚一些地区最低温度接近-60℃;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极端最低温度降至-42.6℃。严寒致使上述地区数百人死亡。从1月7日开始,寒流袭击孟加拉国,使至少89人被冻死,上千人因寒冷而患病。

除了寒流和强震,拉尼娜现象还会带来旱涝灾害。中国发生大水灾的拉尼娜年有:1886~1887,1890,1892~1894,1898~1899,1908~1911,1916~1917,1922~1923,1924~1925,1933,1934~1935,1938~1939,1949~1950,1954~1956,1964,1968,1985,1998年,占拉尼娜年总数的62%。此外,中国在厄尔尼诺年台风减少,在拉尼娜年台风增加。

以上所分析的情况,可以为世界各国的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而最近研究表明,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可能是禽流感爆发的前兆。“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30年。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2000~2035年之间。流感世界性爆发不仅与太阳黑子有关,而且与“拉马德雷”、拉尼娜年、厄尔尼诺年、低温冷害年都有关。流感爆发年有以下特征:前一年或前两年为拉尼娜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年,当年为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上个世纪的历次流感爆发均符合这一规律。

预测中的2006~2007年拉尼娜事件正在发生,而2008年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90%。2006年或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中国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禽流感可能在拉尼娜的2006~2007年孕育,在厄尔尼诺的2008年爆发,人类必须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为预防禽流感提供一个科学、安全、和平的生态环境。

第2篇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自然杂志.2004,26(3):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79-86.

7.于丽娟,周月华.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王会军.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51-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6):732-738

11.杨学祥.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观察.随笔•杂谈。

14.杨学祥.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EB/OL].2007-9-1光明网交流中心.

第3篇

1月11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到50年一遇的强降雪过程,突如其来的雪灾,使一些地区的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部分地方供水管道破裂、房屋损坏,一些牲畜被冻死、农作物遭受冻害,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今年天气为何如此反常呢?

因为目前正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拉尼娜现象”活跃年份,“拉尼娜现象”大约每8—10年一个循环,这次的“拉尼娜现象”超强,超活跃。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文秘站:]℃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除了强降雪,今年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冻雨现象,同样危害很大。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一方面,这是自然规律,地球的冷热和太阳活动有一定关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阳活动的低潮,地球也就会特别冷,就象今年。另一方面,就具体情况来说,由于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所以冬天也越来越冷。不仅在我国,在欧洲,全球变暖也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也遭受了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

那么“拉尼娜现象”为何今年特别厉害呢?原因如下:

1. 地球已破坏严重。

2. 一些工业化国家环境意识不强,对此不重视,不断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的后果十分严重。

首先自然生态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

向极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旱;热带也将变得更湿,干热的副热带变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再是沿海将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块将熔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引起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可能升高0.2——0.4米。现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海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和港口。今年冬天的冰灾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 “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的确,温室效应的后果相当的严重。

其实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1988年11月,联合国大会已作出一项决议,指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继续增加,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号召国际社会“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而努力。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生产时,要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技术,防止甲烷、氯氟烃等气体的外溢。其次,要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营养物质。最后,还要用各种途径减少矿物能源的总消耗,尽量采用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说,环保已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那么怎样环保呢?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还要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多种树。因为植树造林将对保护我们的环境,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起到积极的意义。

植树造林的好处有许多:

1.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

2. 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3.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

4.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 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

5.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6.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

再次,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好好地保护环境。

为此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

1.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3.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4.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第4篇

一、利弊影响

冬季偏冷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有利于抑制农作物病虫害,显著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或减轻春季病虫害发生程度。但也对小麦安全越冬构成极大威胁,特别是对受旱田、弱苗田、旺苗田、病虫苗等小麦安全越冬影响更大,轻者一般会造成小麦植株营养体叶片等过早、过度受冻枯黄,致使麦田死蘖、死苗发生超出正常值而减产;重者会造成大面积小麦发生中重度冻害、严重减产,乃至因麦田死苗过多而毁种。

二、技术策略

冷冬年份预防小麦越冬冻害的指导思想:在小麦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上,正视可能发生的寒冷冬季等异常气候,针对问题,跟进管理,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冷冬等对小麦生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麦田管理的技术策略上,要从小麦田间抗冻、防寒、保暖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要通过培育越冬壮苗,提高小麦抗寒抗冻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造小麦越冬良好生态,切实及早做好小麦(麦田)防寒保暖工作;同时两者要综合运用,相得益彰,决不可偏废,突出一个“早”字(早管理)、狠抓一个“壮”字(育壮苗)、做到一个“实”字(措施实),才能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小麦安全越冬目标。

三、管理措施

1. 培育壮苗,抗御冻害

旺苗、弱苗均不抗冻,只有壮苗才抗冻。宏观管理上,要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保壮苗一壮到底,控旺苗从旺转壮,促弱苗由弱变壮。北方播后苗期阴雨天气偏多,光少温低,叶色发黄,小麦苗情整体不强壮,因而麦田管理总体上急需加强。

①对因前茬作物收获早,播种早、播量大而形成旺长的大面积水地小麦,应及时针对性地采取碾压、化控、深中耕等措施,控制地上部狂长,促进地下部生长,保证麦苗体内养分积累,达到控制徒长、促苗壮实目标。

②对因表墒差或播期晚、出苗晚的弱苗麦田,积温不够是影响年前壮苗的主要因素,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可以采取小水轻灌、中耕松土、叶面喷肥等增墒、增温、促苗措施,促进麦苗早发快长、升级赶队,提升抗寒抗冻能力,确保安全越冬。

2. 适期冬灌,预防冻害

小麦适时冬灌是防止冻害死苗的最有效措施。小麦适时冬灌,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稳定地温、消灭越冬害虫,还可为翌年春季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增产增效显著。盐碱地还能起到压碱改土作用。

一般冬前田间持水量低于80%的都应进行冬灌。以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旺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一般应保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灌溉越冬水。

先灌渗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再浇渗水性一般的壤土地,最后灌渗水性强的砂土地。先浇受旱的底墒不足或表墒较差的二、三类麦田,后浇旺长麦田。晚播弱苗,不旱不冬灌;若受旱则冬浇要提前、减量、浇后多中耕。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推迟或不进行冬灌,以便控旺促壮。

浇越冬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以当天渗完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划锄,破除板结。冬浇时要关注天气变化,若遇寒流侵袭、气温骤降或大风降温天气,要立即停止冬浇,防止结冰吊根死苗。缺肥的麦田要结合浇水进行施肥。

3. 壅土盖粪,御寒暖苗

此法在冷冬等特殊情况下对保护小麦安全越冬具有突出作用。中耕耙耱保墒的好传统不能丢,农谚有“麦吃腊月土”,是指在小麦越冬上冻前,各种麦田都要普遍进行中耕划锄或碾压耙耱,疏松表土、弥补裂缝、壅土围苗,防透风、防冻害,保苗安全越冬。碾压麦田要注意做到向一个方向碾压、在无霜天10:00~16:00进行、霜冻麦田不压、盐碱涝洼麦田不压、苗子过弱麦田不压。大力倡导利用冬闲将牲畜圈粪、农家土杂肥等送到麦田,撒于地表盖田暖苗,特别是“一根针”的播种晚、弱苗麦田,每亩盖肥2~3米3。有条件的还可进行麦草秸秆覆盖,每亩盖草量以350~400千克为宜。习惯冬季麦田浇灌人粪尿的地方,在土地封冻后至解冻前这段时间进行,麦田有雪时不宜浇灌。

第5篇

核心逻辑:

1. 2017年橡胶主产区仍将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橡胶单产大概率继续下滑;经过近几年橡胶的持续下跌,产业链上游受损严重,难在短期内恢复,预计17年割胶面积增幅有限。

2. 治理超载,整体运力降低15 %左右,物流重卡未来两年新增需求大幅增加,加之物流蓬勃发展,物流重卡高增速望持续。

3. 积极财政政策对基建稳定增长提供保障,房地产调控利空有限,预计工程重卡增长稳定。

4. 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17年延续,叠加SUV高景气持续,预计17年乘用车产销量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5. 轮胎双反影响降低,叠加特朗普基建刺激计划,轮胎出口需求稳增长。

风险点:

1. 出口不及预期。

2. 车市增速不及预期。

3. 橡胶产量大幅增加。

操作策略:

单边做多沪胶

相关建议:操作上可等待日线级别趋势企稳后,沪胶多单入场。另考虑3月后泰国停割带来阶段性供给下降,利于行情出现暴发,故该阶段可增持仓位。05合约开仓价位暂看17 500~18 000区间,第一目标价位看上破前高20 500。

一、需求推动,2017年全球橡胶紧平衡:

橡胶经历长达6年的下跌后,上游生产端受损情况严重。尤其近年来,胶价长期处于成本区间之下,引发胶农弃割、胶工短缺、加工厂破产整合等一系列现象。

虽然今年下半年胶价开始出现上涨,但尚不足以使供应链受损得到修复。预计2017年随着胶价续涨,实际割胶面积将逐步小幅回升,但整体比例仍然较低。

根据美国天气预测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目前已经发生,且大概率持续到明年第一季度。一般而言,拉尼娜对东南亚地区带来大量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首先,降雨大幅增多不利于胶农割胶,进而影响橡胶单产。其次,若发生台风等极端天气,吹倒或者折断橡胶概率将增加,对橡胶产生永久性伤害。因此,天气因素或给2017年橡胶单产带来下降。

整体看,橡胶主产国单产稳中下降,开割面积小幅增加,预计2017年ANRPC天然橡胶产量同比增加1.1 %,至1 129.54万t,全球天然橡胶产量增速保持平稳。

根据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预测,2017年橡胶消费预计增速为2.9 %,消费量达1 272.3万t,2017年全球橡胶进入紧平衡状态。

二、全球天然橡胶紧平衡,2017年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大幅增加概率较小:

由于近年胶价持续下跌,我国多数民营胶园处于亏损,导致割胶意愿下降,产量亦持续下滑。截至2016年11月,我国累计产胶72.4ft,同比下降4.9 %。考虑到我国割胶成本普遍高于东南亚国家,预计2017年我国产胶量恢复更慢,或将继续下滑。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橡胶进口占比达85 %。其中,泰国出口量稳定增长,印尼、马来西亚出口量稳中下降,越南为首的新兴产胶国出口量波动较大。截止2016年10月,我国橡胶进口量为343.32万t,同比提高2.89 %,进口量增速出现明显放缓。2017年考虑到主要出口国产量增速均较有限,明年进口量维持低增速概率较大。

三、整治超载+物流高景气,基建稳定增长+房地产调控利空有限,17年重卡高增长:

整治超载政策发力,物流行业高景气,利于物流重卡出现高增长

2016年7月以来,多部委连续整治超限、超载现象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新GB1589政策对运力产生极大限制,预估受限运力达15 %左右,并规定不合规范的车辆将在2018年底替换完毕。这些政策或使物流重卡销量大幅受益,目前中国重卡保有量约550万辆,物流重卡约占50 %,根据运力受限估算,预计未来两年新增物流重卡数量约为20万辆。

此外,借助网络的便利性,电商在中国迅速发展,占社会零售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促使快递行业蓬勃发展,重卡亦将从中大幅受益。

综上,治理超载政策发力,以及物流行业高景气,预计2017年物流重卡销量增速40 %左右。

2017年房地产受政策利空有限,基建稳增涨,工程重卡增速或保持稳定

2016下半年,房市政策大幅收紧后,主要城市房地产销量已迅速降温。参考2010年房市政策收紧周期,同时考虑到本轮房地产政策幅,以及人口红利的进一步下降,2017年房地产销量下滑将为大概率事件。

但同时,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宽政策导向未变,该类地区销量影响相对有限。加之当前一、二线城市实际库存情况较为良好,且本轮房地产上升周期中,并未刺激房企加大投入,对应未来新房供给增量有限。因此,预计2017年房地产供需结构相对稳定,投资、新开工下行空间有限,而上半年考虑到今年高增速下的惯性增长,相对更为乐观。

2017年,基建投资仍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手段。通过粗略估算,2017年若GDP保持在6.7 %,对应基建增速至少为17.3 %,相应基建资金增量为26 599亿元。从资金来源渠道看,中央财政预算增加,新型融资工具发力,尤其PPP项目总量及落地率均明显提升,2017年延续增长势头亦为大概率事件。因此,2017年基建依然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综上分析,2017年房地产行业增速有望持稳,基建增长潜力依然较大,预计工程重卡增速企稳概率较大,大约在10 %左右。

整体看,在物流重卡高速增长,工程重卡增速持稳情况下,2017年重卡整体销售增速有望在15 %左右。

四、SUV高增长,购置税优惠政策延续,2017年乘用车产销增速下滑有限

近年来,虽轿车增速逐渐放缓,但SUV保持高速增长,且基本覆盖前者车型减少数量。加之SUV占乘用车比例也在增加,最新数据显示,占比接近40 %,对乘用车整体增速贡献加大。未来,受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偏好的改变,SUV高景气或将持续。

根据最新数据,排量在1.6 L以下车辆占乘用车总量73 %,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对乘用车市场影响明显,2017年该政策仍将延续(税率为7.5 %),虽税率小幅增加,但仍低于10 %基准税率。预计1.6 L以下乘用车产销增速下滑幅度有限。

综合看,由于SUV高景气,增值税优惠政策延续等利多因素影响,预计2017年乘用车产销增速在10 %左右。

五、双反影响降低,轮胎出口有望保持稳增长

截止2016年10月,美国、沙特等主要全钢胎出口国增速放缓,而中东、非洲等国增速则明显增加。因此,即便未来美国对全钢胎征收反补贴税,中国轮胎企业出口也将具备主动转向其他市场的空间。加之特朗普当选后,有望动用5 000亿美元投资基建,随着基础建设的大幅扩张,有望带动重卡需求好转,从而增加全钢胎需求量。

我半钢胎出口相对分散,受某一国政策影响较小,出口相对灵活。由于美国半钢胎双反政策影响,中国轮胎转向欧盟市场,且从政策面来看,欧盟反倾销政策相对宽松。

综上所述,2017年轮胎出口恶化概率较小,2017年有望保持惯性增长。

六、策略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橡胶经过近6年的下跌,上游产业链受损严重,难在短期内恢复,割胶面积增幅有限,且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将影响橡胶单产,2017年天然橡胶供给平稳。下游需求在中国车市高增长,以及特朗普基建刺激预期支撑下,天然橡胶需求增速将超过天然橡胶供给增速。2017年天然橡胶供需将呈现紧平衡状态,橡胶价格重心将不断抬升。

第6篇

一、国际因素影响

1 美元弱原油坚,经济环境利多油脂

油脂期货从4月底至7月初的下跌,除了自身基本面供给宽松、需求低迷影响外,与全球宏观经济不振、原油价格逆转直下、美元指数不断高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期,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平稳化解,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逐渐消除,自6月初,美元指数不断走软,弱势基本形成,目前来看还没有止跌迹象,而国际原油价格经过5月份的恐慌性下跌后,走势在震荡调整中也日益趋稳。

当前,我国主要油脂油料供应主要依靠国际进口,美元指数涨跌直接决定原料进口成本的高低。美元走软、原油走强将引领油脂期现货维持较为坚挺的走势。

2 不利天气继续提供市场炒作题材

第二季度农产品期价普遍进入天气炒作的关键期,今年依然也不例外。7月份油脂期货市场的全线上扬就是得益于在此期间不利天气题材的热烈炒作。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近日根据绝大多数模型的表现做出预测,拉尼娜事件会在7―8月份形成,并将在2010年下半年不断加强,且有可能持续到2011年年初。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大豆和棕桐油的单产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主产区马来西亚的棕榈树种植户和交易商因担忧拉尼娜现象可能损及单产,棕榈油产量面临下滑的威胁,已经开始放缓将棕桐油果实运往炼厂,为8月份棕榈油的坚挺走势打下基础。8月份是美国大豆灌浆成熟期,虽然目前美国大豆的生长状况良好,优良率保持在6796的历史较高水平,而且生长进度也快于往年。但如果在后期出现任何不利的天气变化,就可能会造成单产下降,而在播种面积为历史高值的情况下,市场对待不利天气的炒作热情更为高涨。

今年加拿大油菜种植期间降雨不断,导致播种推迟,很多地区甚至未能播种。当前是油菜籽生长关键期,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农户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喷洒农药,加上光照积温不足,作物单产前景不佳。油世界此前预估加拿大2010年油菜籽产量下降至1000万吨,远低于去年的1180万吨;预估全球2010/201 1年度油菜籽产量将达到5677万吨,低于上年度的5986万吨。产量的下滑为下半年菜籽油价格走高提供了基础,不利的天气情况也将在此基础上提升市场炒作热情。

逼近的拉尼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活力,增加了多方入场的信心。因此,8月份走势对天气的变化较为敏感,应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投资方向。

二、国内因素市场影响

1 价格调控政策或压制上行高度

7月28日,黑龙江省省内临储大豆定向销售加工和收购加工2009年度国产大豆核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这可能是对临储大豆抛售而做的事前准备工作。第四季度市场将面临新季大豆的上市,在新年度可能进行的临储大豆收购进行之前政府抛售2009年度临储大豆的可能性较高,这一潜在的利空因素对后期豆类走势影响较大,油脂影响泽偏轻,但仍需纳入关注范围之内。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现有市场调控体系,联合通知要求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因管理不力造成部分农产品价格被肆意抬高,扰乱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损害广大粮油加工企业利益,以确保粮油收储工作积极稳步开展。稳定物价一直是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虽然油腊的政策效应较谷物不那么明显,但也不应忽视。

2 库存依然充足,消耗仍需时日

在外盘走高带动下,贸易商入市积极性提高,近期港口出库量有放大迹象,但相对于进口补库速率来看,目前油脂油料库存依然充足,去库存化进程仍需时日。据中华油脂网数据,截至7月28日,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670.3万吨,较前期同期上涨44.1万吨。据商务部进口信息,今年7月份中国进口大豆预计到港560万吨,比上年同期高出27%。这将是今年迄今为止第二高的单月进口规模。上月大豆进口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620万吨。在连续高企的大规模进口之后,8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将会回落,仅为389万吨。虽然8月份进口规模缩小,但港口库存水平的降低较之将会有时间段上的滞后至第三季度末,在消费未能显著改善的情况下预计后期大豆库存仍将保持在高位。

商务部进口信息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豆油预报到港20.05万吨,8月预报到港32.34万吨;7月份进口棕榈油预报到港20.22万吨,8月预报到港7.39万吨。就整体供应情况来看,油脂油料近阶段库存仍充裕。需要注意的是近两月棕榈油到港量出现明显减少,将会对棕榈油及豆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分析当前库存模式认为,油脂后期仍有上行空间,但应警惕库存充裕情况下的市场回调风险。

3 需求预期提升市场上行动力

受气温偏低等反常气候影响,油脂消费旺季不旺,棕榈油的季节性消费需求启动较为迟缓,油脂整体需求亦略显疲软,现货市场购销不旺,去库存化进程缓慢。加之第二季度油脂价格震荡下行,市场看跌情绪弥漫,致使贸易商不敢大量囤货,使得港口库存高企。一旦价格上涨态势确立,贸易商的积极补库行为可能使油脂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助涨油脂价格。

9月份将迎来大中专学校的集中开学,棕榈油的消费量将会迅速增加。而之后接踵而至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国庆也将“闪亮登场”,掀起油脂消费的季节性高峰。“双节”的集中备货预计将在8月中下旬启动,需求的预期增加将为油脂现货价格的上涨提高基本面支撑。

三、后期走势分析观点

第7篇

一、于适当时候拓展必修课程的资源

在开展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结合选修课程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拓展与深化,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必修内容的理解,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选修课程的教学时序安排。

案例1:宇宙中的地球(必修)。

本节内容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这三大部分,主要是在阐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这部分内容还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但许多学生都对神秘的宇宙感到好奇。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中“专题1:宇宙”进行教学拓展。结合课本的插图向学生介绍“宇宙大爆炸”假说,“恒星演化”“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与意义”等相关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拓展教学时,教师应掌握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对于拓展内容主要以激发兴趣为目的,让更多学生课后能主动地深入学习选修教材。

二、以课程资源的视角审视选修课程

由于受课时与考试制度的影响,地理选修课是无法占用太多的课时的。很多时候它就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布置自学任务,并在学生自主学习选修内容的时候有效开展学法指导。

案例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两节内容,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一章内容可以让学生开始全面地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始思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它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有助于达成高中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章节。选修模块“环境保护”与这部分内容结合得非常密切,且难度较适中。在开展完必修部分的课堂教学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环境保护”。但教师在布置自学任务前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也要为学生做好归纳与疏通的辅助工作。三、着重将素质教育体现在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中

素质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阅读材料”等栏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示意图、景观图、彩图、漫画、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真正让素质教育延伸至地理选修教学中,并使其递延至课外,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选修)。

这是选修模块“海洋地理”中的一节内容,通过对本章第一节内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水热交换”与“水热平衡”的相关知识,为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打下了基础。本节包括“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这三部分内容,教材里面还涉及了相关案例研究。教师可以尝试分组学习的方式,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给每个小组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书籍、互联网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来解释并理解每种现象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学会自主解决问题,还学会怎么与人交流与合作,通过了解本节知识,强化人地和谐发展观念。

四、为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提供契机

演讲、分析图表、填绘图表、撰写小论文、各种课外活动、自制地理教具等都是培养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良好途径。以高中地理选修内容为依托,综合发挥以上各种教学资源的特点,并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对学生的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4:天体和星空(选修)。

在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的第一章“宇宙”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难。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活动,比如“制作星空图与观察四季星空”。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星空图的制作,使学生了解星空图的结构,学会使用星空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能准确辨认出星空中著名的星座和恒星;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观察恒星的视运动方向;验证所学的星空变化规律,在记录的过程中学会描述星座位置的方法。相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第8篇

Today's society is a highly developed technological society. However,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obviou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ut the most serious should be the carbon dioxide problem.

Now the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because of excess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Excessiv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reating a diversified economy and La Nina phenomena lag disorder. Two levels of glaciers melting, polar animals lose their chance of survival at the same time, will lead to rising sea levels, many coastal cities into the water did not result in a few years later. Therefore, we must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For example: tree-planting activities, reduce fossil fuel use, we can from our own, to promote low-carbon living.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然而,开发过程中的缺点是明显的,如:二氧化碳,污染环境。但最严重的应该是二氧化碳的问题。

现在全球变暖问题,因为过量的排放温室气体。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一个多元化的经济体和拉尼娜现象滞后障碍。两个层次的冰川融化,极地动物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同时,将导致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城市到水里并没有导致几年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植树活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的,为推动低碳生活。

第9篇

“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这么集中和频繁的爆发气候灾害还是第一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对《望东方周刊》说,1998年的洪水固然厉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灾害,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历史上也很罕见。尤其最近爆发的泥石流,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

除了暴雨和由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高温和干旱其实也是今年夏天中国天气的“关键词”。异常高温甚至导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内蒙古、华北和海南出现旱情。

不过,中央气象台原台长李小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夏天是中国季风气候非常极端的表现,“但是总体来说,符合中国夏季的气候特点”。

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与西伯利亚寒冷气团南下导致的冬季风相比,夏季风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更为多变和暴躁。比如它广泛地与复杂地形遭遇,形成强降雨,中国因此成为一个多暴雨的国家。

自5000年前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始播种,夏季风就这样固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极端的夏天

暴雨几乎是今年夏天最引人注意的天气现象。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70.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1.3%,为1961年来第4多,仅次于1998年、1973年和1983年,也是1998年之后最多的一年。

与常年同期相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东北、西北地区大部降水量偏多,江西、浙江、福建、吉林、辽宁、青海、新疆等省区偏多3成至1倍,而华北、黄淮、西南大部、华南南部及内蒙古、甘肃等地则降水偏少,河北、山西、海南等地则偏少3至5成。

6月以来,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普遍出现了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华北、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南部等地极端最高气温达38至42摄氏度。其中,新疆托克逊日最高气温高达48摄氏度。

在6月1日至7月31日,当整个长江流域都在抵抗洪水的时候,全国有102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多2.2天。

虽然内陆地区旱涝频出,但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发现,今年夏天台风非常少。

截至7月3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今年共生成3个台风,其中有2个台风在中国沿海登陆。与常年同期相比,台风生成数偏少5.7个,登陆数偏少0.6个。而且,今年台风登陆时间此常年晚了17天。

任福民告诉本刊记者,今年副热带高压过强是台风偏少的主要原因,“今年的副热带高压覆盖的面积比较大,南北范围非常宽。西太平洋台风活跃的地区,正好处于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之下,不利于对流的产生,也就不利于台风的生成。”

台风与大陆上的“不平静”相对应。任福民说,在中国的夏季,如果台风活动多,台风就会阻断西南季风往北吹,截断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内陆的水汽输送,使内陆降水减少。反之,台风少,降水就必然多。

对于经常受到台风侵袭的沿海地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舒服的夏天。但生活在降水带中心地区的人们则要面对洪水的威胁。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准则。

“今年,副热带高压比较强,雨带在五六月份位置偏南,到6月中旬以后,雨带本应该到达长江流域,结果雨带还盘踞在江南地区,造成强降水和南方的洪水。到了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才向北移动到我们国家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南部。”李小泉对本刊记者介绍说。

他说,今年副热带高压向西深入的幅度很大,所以在比较干旱的西部和西北地区也下了很大的雨。

任福民认为,今年夏天这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

“中国夏天最重要的环流系统,就是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从今年入夏以来,副热带高压就很强,而且位置偏西,南北宽度比较大。”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正停留在中国的南方广大地区,西北部的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南部,处于副高的冷暖空气的有效交汇就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降雨带。

如果大气的环流出现了异常,作为整个地球气候系统元素之一的副热带高压。也必然受到影响,出现异常,“我国今年夏天的异常状况,是整个地球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任福民说。

夏天的中国是“重灾区”

“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气象灾害重灾区之一。”任福民说。

中国地处东亚地区,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除北方受偏北气流影响外,其余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冬季除华南地区受偏南气流影响外,广大地区主要受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和西风急流控制。

除了中国以外,南亚地区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也是明显的季风气候,与中国同属于亚洲季风区,也属于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和脆弱区。

“正是因为季风的控制,多雨、炎热是我国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李小泉说,冬天大陆上的高压很强,使中国几乎成为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而夏季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雨季长度、雨量和分布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夏天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且各地温差很大。”

对中国夏天影响最大的就是来自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一个很庞大的暖性的高压系统,主体在西太平洋上。它的强度和变动方向,对中国夏季天气具有决定性影响。它本身是一个弧形的带状,是雨带,这个雨带每年从5月到9月从中国的南部推移到北部,在它覆盖之下的地区,通常是高温多雨。在其他地区,则多是干旱天气。”李小泉说。

在正常状态下,夏季风雨季从南往北推进,汛期从4月中开始,在6月17、18日到7月10日左右从江南地区到达长江流域,7月下旬到8月上旬到达华北地区,最终到达东北地区南部。

之后,季风南退,西北地区会在9月份前后出现秋季降水。随后季风就非常微弱,逐步退出中国。10月末冬季风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完整的季风环流规律。

任福民说,除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外,中国大陆的很多地区也受到大陆性高压的影响。“比如2006年四川盆地的大干旱,就是因为那个地区受到大陆性高压的控制,导致干旱和高温的天气。”

地球由赤道划分为南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冷空气通过赤道流向北半球,冬天相反。通常状态下,这股气流都是云贵川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它绕过青藏高原南侧,经过孟加拉湾进入中国西南内陆。

今年春季西南地区的干旱,正是因为这股暖湿气流非常弱势:去年冬天北方的严重暴雪,导致冷空气位置偏北偏东,所以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交汇的几率非常小,不容易形成有效的降水。于是,极端的干旱天气就爆发了。

这一切似乎都是季风气候“惹的祸”。其根本原因,则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强季风“元凶”

李小泉说,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气候版图都要重写。

“季风对我国内陆地区的巨大影响,跟青藏高原的热力系统有重要的关系。”李小泉强调说,“青藏高原因为地势的原因。夏季气温非常高,形成一个巨大的热源。这些暖气流必然会上升,于是就需要南方的暖湿气流来补充。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西南季风就不会如此深入内陆,我们受到季风的影响也就不会这么大。”

他说,如果把青藏高原从地球上拿掉,那么紧靠青藏高原的东亚和南亚的季风,就不会有那么强,中国以及南亚地区,就不会形成这么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另外,青藏高原每一年的热力状况,都跟这一年的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如果前一年青藏高原的积雪过多,在夏季转化成热源的时间就会比较晚,那么这一年季风的爆发也会随着推迟。

任福民补充说,青藏高原积雪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中长期变化。“在对全球气候进行预测的时候,我们认为值得考虑的因素一般只有三个,一个是海洋气候的变化,一个是两极冰雪的情况,再一个就是青藏高原的积雪情况。”

同时,由于冷暖空气都无法跨越青藏高原到达它的北部,导致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古的中西部四季少雨干旱,而中国南部地区则经常出现暴雨、洪水。应该说,中国夏季的“南涝北早”和青藏高原有直接关系。

所以在夏季,中国各地的温度和降水区域性区别非常明显:东北地区一般不受季风的影响,属于温带气候,夏天凉爽干燥;西北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干旱,华北以南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总体炎热多雨。

这种气候类型,决定了中国不同区域需要面对的灾害挑战。

任福民还认为,除了青藏高原这个大的地形影响以外,中国内陆地区主要山脉的走向,也加大了今年夏季的季风影响。“像秦岭等我国重要山脉都是东西走向,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这也让雨带的推移受到山脉影响而减慢,造成局部的暴雨和其他极端天气。”

说不清的夏天

其实,中国周边国家的天气在今年夏天也不“太平”。

“由于大气总体上是由西往东,绕地球一圈流动,所以大气环流的上下游之间出现的极端事件也会存在某种联系。”任福民说,今年夏天俄罗斯的大规模干旱,与中国共同受到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

他介绍说,俄罗斯干旱的原因是有一个阻塞高压一直滞留在乌拉尔山附近,所以俄罗斯从7月中开始就异常炎热,“正是由于这个阻塞高压的存在,使得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得以经青藏高原北侧进入到我们的北方,促成了我国西部和北方稳定降水的出现。”

俄罗斯的夏天虽然没有季风“骚扰”,但产生于高纬度地区的阻塞高压经常带来麻烦。任福民介绍说,今年夏天,欧洲东部地区和俄罗斯都被高温笼罩。美国东部地区和加拿大气温也偏高。“今年巴基斯坦爆发的大洪水,都和大气环流异常有关。”

他认为,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就是欧洲平原,“因为西侧有大西洋暖流,所以那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降水非常平均,也没有明显的干湿季。所以欧洲的夏天凉爽而少雨。它南边的地中海地区,夏季就比较干燥炎热。”美国也受到季风的影响,但是因为那里没有像青藏高原这样的地形,所以季风影响没有东亚和南亚这么强烈。但是在美国西部地区也有较大型山脉,但中东部夏季龙卷风比较多。

任福民说,按照正常规律,入秋后中国大的降水就应该结束,降雨带也将慢慢退出大陆,“但在西部地区,9月份还可能会出现秋雨。”1998年大洪水之后,中国中东部地区曾出现了大旱。今年夏天的气候现象是否会对今冬明春产生影响,任福民表示,天气现象之间都会有联系,但是现在还不好预测。

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他解释说,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是否对某一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有作用,需要深入分析后才能确定。去年年底欧洲、俄罗斯、我国北方爆发的暴风雪,以及目前发生各种极端事件,可能理解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的背景,全球变暖对这些极端事件是有贡献的,但是,其作用究竟有多大,应该说目前科学界还缺乏可量化的技术手段。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近60年来拉尼娜事件影响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一部分地区秋雨偏多。冬季全国大部以降水偏少为主,气温偏低。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第10篇

呼风唤雨的“快车”

这里说的“菠萝快车”(pineapple express)并不是塞斯・罗根和詹姆斯・弗兰科主演、大卫・戈登・格林执导的电影《菠萝快车》。这部于2008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中所提到的“菠萝快车”是一种新品种大麻,抽了后,人会像飙快车一样,马上进入自嗨的快车道。本文所说的“菠萝快车”特指一种天气现象,是经常出现在美国新闻播报里的一个流行词。与这种天气相联系的是每年冬季来自夏威夷岛(太平洋中东部热带低纬度地区)附近持久而强烈的暖湿气流,这股强劲的暖湿气流带来美国西海岸地区大范围的强降雨、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为夏威夷岛在这个季节前后盛产菠萝,所以得名“菠萝快车”。

概括来说,“菠萝快车”是指从热带中东太平洋向美国西海岸延伸的一条细长而强劲的水汽输送带,它给美国西部带来暴雨、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有人认为,“菠萝快车”一词来源于前文提到的那部电影;其实,这个词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和被使用了,和嬉皮士们向美国西部进军的历史差不多一样长。那时候的卫星云图第

一次展现了地球大气中水汽和云的流动走向。在加州冬季下暴雨时,卫星云图上清楚地显示有细长的云系从夏威夷一直延伸到美国西海岸。云系所到之地,暴雨成灾,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美国西海岸(也许是西雅图)的某位气象学家发明了这个词,该词自此便成为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常见词。“菠萝快车”这个名词虽然形象,但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的时候都得给大家解释一下,反倒令人觉得麻烦。

“菠萝快车”与“大气河”

客观来说,“菠萝快车”并不是正宗的专业词语,更专业一点的词应该是“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当然,“大气河”也是一个比喻;但是其适用范围更广泛,指的是大气中细长而强劲的水汽输送过程。全球各地都有“大气河”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菠萝快车”是“大气河”在美国西海岸的特例。

“菠萝快车”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低空急流,高度在1~12.5千米,宽度大约为300千米,可绵延5000~6000千米,携带的水量甚至达到美国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流量(近河口处年平均流量达1.88万立方米/秒)的20倍以上。因此,这个“快车”所到之地一般都暴雨不断,带来洪灾和泥石流等。

进入2017年2月以后,位于北加州的美国最高的奥罗维尔水坝出现险情。2月12日,政府紧急撤离当地近20万居民。尽管这与水坝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有关,但是近期几次雨过程造成的水位上涨超过最高点则是直接原因。在这几次暴雨背后,都可以见到“菠萝快车”的身影。

这边水坝险情还未彻底解除,加州洛杉矶地区2月17日开始遭受新一风雨袭击,暴风雨范围向北延伸到700千米外的旧金山,向南延伸到300千米外属于科罗拉多沙漠的因皮里尔山谷。截至当地时间2月18日晚,洛杉矶及周边城市降水量都达到了80~150毫米左右。一些城市由于排水系统老旧形成严重积水,水深超过250毫米。

截至2月19日,至少有5人因风暴死亡,狂风和降雨导致山洪和泥石流爆发,使得部分地区交通(州内17、35、12、1、84、9、152号公路和80号州际公路)和电力供应中断,仅在洛杉矶地区就造成8万多户居民家中断电。所幸这次暴雨过程并未使奥罗维尔水坝受影响;更让当地人长嘘一口气的是,加州地区完全摆脱了自2014年1月以来的严重旱情。不过美国媒体认为,长达3年的史诗般的干旱结束后,狂风暴雨、洪水泛滥的时代序幕或许才刚刚拉开。

这并不是“菠萝快车”第一次发威;其实,这个“快车”每年都会带来暴雨,只是今年似乎是历史罕有的强悍。

年年光顾的“快车”

1952年时,还没有“菠萝快车”的概念,当时的叫法是“夏威夷风暴”(Hawaiian Storm)。1952年1月第二周,一系列夏威夷风暴横扫北加州,导致湾区大范围洪灾。这场暴雨还席卷了内华达山区,造成连接芝加哥和加州奥克兰的“旧金山”号火车被困。

2005年,南加州从1月7日开始连下5天暴雨。这是自1997年以来最大的暴雨事件。暴雨造成大范围的泥石流和洪涝,其中在美国加州可恩郡摩罗戈谷北部的沙漠里也降下了230毫米的雨水;在朝南和朝西南的山口地区,降水更

是夸张,在加州的圣巴巴拉郡圣马科斯山口的过程降水量达到了624毫米,在洛杉矶的圣盖博山,降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3毫米。

整个北美西海岸基本上都是“菠萝快车”袭击的范围,从北部的加拿大南部一直到南部的墨西哥地区。翻开气象灾害记录,我们会发现,北美西海岸地区几乎每年都有“菠萝快车”的身影,有时甚至反复出现。

2006年11月,数次“菠萝快车”过程袭击从加拿大温哥华到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的广大地区。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该区域饱受折磨,普吉特海湾地区的山口被迫关闭,暴雨使得华盛顿州格拉尼特福尔斯的斯蒂拉瓜密什河洪水暴涨,各水库不得不启动紧急泄洪道,所有泄洪道均以最大能力泄洪。

2010年12月,一次强大的“菠萝快车”过程来袭。在12月15日至22日的一周内,给洛杉矶的圣盖博山带来610毫米的降水;在内华达的山区,更是带来深达4米的积雪。整个加州深受影响,尤其是南部的圣贝纳迪诺县、橙县、圣地亚哥和洛杉矶地区饱受洪水和泥石流影响。

2014年12月,北加州遭受“菠萝快车”袭击,导致大范围洪水、大风和暴风雪。美国国家气象局自2008年以来首次对内华达北部地区暴风雪预警,暴风雪造成5万人断电,是过去4年里最强大的冬季暴风雪,在洛杉矶还引起了一次龙卷^程,所幸这次龙卷只有EF0级(龙卷的藤田分级标准里最弱的一级龙卷),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不过,在湾区很少有龙卷,洛杉矶上一次龙卷要追溯到1983年。看着房顶四处乱飞,加州人民可是空前的震惊。

“快车”是怎样形成的

“菠萝快车”的低空急流经常穿越北美西海岸的大片区域,多年气候平均的中心位置位于北纬45°附近,即美国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附近。“菠萝快车”一般发生在强烈发展的温带气旋的东南侧锋面区域,尤其是当中纬度地区的风暴轴位置偏南时,中纬度气旋锋面的南端更有可能延伸到热带,从而将热带的暖湿空气向东北方向输送到北美的西海岸。因此,“菠萝快车”主要发生在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4月份之间,绝大多数发生在1月份和2月份。在这些月份中,平均来看,北太平洋的急流和风暴轴在它们最南端的位置。

从季节内时间尺度来看,“菠萝快车”受一种叫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an Julian Oscillation,简写为MJO)过程的影响。MJO是热带地区一种大气振荡现象,表现为热带强对流云团从印度洋向东太平洋的传播,其从活跃到不活跃的周期介于30~60天,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罗兰・马登和保罗・朱利安发现的,故得名MJO。在“菠萝快车”发生的7~10天前,伴随MJO的东移,热带强对流区到达热带西太平洋,一条水汽带从热带西太平洋斜伸向夏威夷岛;在“菠萝快车”发生前3~5天,随着MJO的强对流区东移到日界线附近并减弱,伴随的云团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延伸并穿过夏威夷岛,此时一般会有中纬度低压槽的发展和增强,热带和热带外环流有非常强的相互作用,中纬度的低压槽得以利用热带的水汽带。“菠萝快车”发生的时候,MJO继续减弱东移,水汽不断补充进入位于北美西海岸的低压槽中。水汽的输送、适宜的天气条件

和山脉的抬升造成强降水,随即可能造成洪水、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危害。

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ENSO对“菠萝快车”事件有一定的影响。ENSO为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简写,是地球上最为显著的短期气候振荡,周期不固定,一般介于2~7年之间,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和海表面气压在东西方向的振荡。研究表明,基本上在每个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是ENSO循环的正位相,表现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冬季都能产生至少一个“菠萝快车”事件,而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是ENSO循环的负位相,表现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降温,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原意是“圣女”)冬季中则有将近一半的冬季没有发生“菠萝快车”事件。

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是影响“菠萝快车”事件的重要影响因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是一种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洋表面温度的振荡现象,冷暖海温之间的周期可达50~70年。研究表明,有强烈“菠萝快车”发生的四五个冬季都发生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正位相期间(此时中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偏高,低纬度海水表面温度也偏高),这可能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正位相期间北太平洋的西风带和风暴轴更加偏南有关。

全球变暖导致“快车”日益增强

作为大气中细长而强劲的水汽输送通道,尽管“大气河”的宽度仅占总纬圈的10%,但是其输送的水汽占到中低纬度向中高纬度方向水汽输送总量的90%。在中纬度地区,极端暴雨过程(降雨量是最强的2%的强天气过程)中有30%~50%都与“大气河”密切相关。如果对欧洲地区做一个统计可以发现,过去20年中有19次最强的风暴过程,每次风暴过程都造成至少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19次风暴中有14次与“大气河”过程密不可分。因此“大气河”未来变化特征如何,将决定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中的水循环和能量输送特征,其活动与极端天气过程密切相关,“大气河”的变化也会决定未来极端事件出现的频次和强度。

在可以预计的未来,直到本世纪末期,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发生,比如一系列强火山活动或者小行星撞击等,全球气温变暖将是本世纪的主旋律,到世纪末的增暖幅度多半会超过2℃,根据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式(表示大气中温度与饱和水汽压之间的关系,温度越高,大气中饱和水汽压越大),当大气温度升高时,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必然增加,与之对应的是副热带地区的蒸发加大,因此“大气河”的水汽输送量会随之增加。可以预见,这一变化会带来极端事件强度和频次的增加,这得到了近几年多个数值模拟结果的印证。

比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克里斯蒂娜・希尔兹和杰弗里・基尔于2016年7月在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利用高精度(全球半度)的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模拟了直到本世纪末的“菠萝快车”事件频次和强度变化。结果表明,登陆北美西海岸的“菠萝快车”事件引起的降水无论从持续时间还

是强度上看,都显著增加,这必然将给美国西海岸带来极大的威胁。

对于我国而言,在夏季雨季期间,存在一支西南低空气流,这支低空气流携带有低纬度地区的充沛水汽,这意味着我国上空也存在“大气河”过程。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2012年北京“7・21”大暴雨、2013年四川盆地“7・9”暴雨等极端事件中都屡现它的身影。因此,对我国“大气河”的动力结构、气候态统计特征、极端过程分析、数值模拟和未来变化的预测,都是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与全球变暖相对应,“菠萝快车”过程造成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屡创新纪录。届时,当一次百年一遇的超级“菠萝快车”袭来时,会制造出创纪录的暴雨、强风、大面积洪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数千亿美元,这样的损失甚至超过一次大地震所能造成的灾难损失。

第11篇

摘要:我国的农业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由于每个区域的气候条件不同,很容易引起气候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气候灾害;农业;防御措施;气象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养与研究。在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砖红土壤中生长,适应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和雨热同期。因此水稻种植业很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北方,主要种植小麦,它对土壤的条件比较高,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条件是熟土层厚,结构良好,有机物丰富,养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强,通透性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至于气候对小麦的影响,最明显的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冬季气候温暖,就会形成麦苗旺长,为春季小麦冻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这2种农作物的最佳气候条件来看,农业气象保险将会是一个关键点,在农业安全保障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1农业气象灾害影响

农业灾害往往是预想不到的,它会毫无预兆的发起攻击。例如1997―199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那次事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南方和北方无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续高温,以致于发生旱灾,旱情十分严重,南方则是低温洪涝,1998年在我国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更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北方严重干旱,玉米没有水分生长不均匀,导致低产量,农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涝多发,长江中下游降水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现了暖冬迹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将到来,这又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呢?预计会使我国冬天温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现冷冻现象,并且南方的概率会高于北方。

2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及治理

农业气象灾害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可以从两方面改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在灾害到来之前,必须做好预警工作,对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做大量的数据预测分析总结,然后开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如何做好灾前预警呢。需要完整的机器设备,能够及时的对气象进行检测和对数据的传递,这样预警机构才能做好数据的预测与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任何一组数据做详细的分析,及时汇报工作总结,并且能够有效的参与到防御过程中,根据预测数据给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时,可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机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门的职能与优势,创建紧密的合作体系,及时的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评估与应急技术的研究,达到人才、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编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对致灾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系数。只有这样,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实现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灾后治理。灾后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农民陷入贫困的局面。所以灾后治理在灾情发生后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又该如何做好灾后治理呢。对于洪涝灾害的灾后治理,要及时清沟排水,排出大量的积水,让农作物的根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谢呼吸,并且要及时清除田间枯萎的叶子,改变通风透光条件,然后培土,加固,让农作物能尽快恢复生机。还要及时破坏板结土壤,给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补加化肥,使农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数升高,这样可以让农作物得到充分的营养成分,在佳宜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对于干旱的灾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让农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复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实施政策补贴,这时候政府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补贴政策,使农民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让农民尽可能的少些损失。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灾后数据统计,算出气候灾害的出现概率与极端值,再与灾前的数据对比,总结出灾情是否超过了预测的状况,然后得出灾前与防御措施的不足,进一步增强防御措施,加强防御范围,最好做到理想状态。

3结语

气象灾害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影响很大,研究气象灾害,对推进农作物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以维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达到稳产高产的预期效果,让粮食一直处于充裕的状态,所以一定要重点发展农业气象保险,真真切切的实施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镇及农业产地,让劳动人民享受到这份优惠政策,促使更多的人发展农业,是我国的粮食产业稳定的发展下去。作者:朱凯,卞正奎,谭晓晖,本文来自《中国农业气象》杂志

第12篇

如今肆虐的洪水淹没了首都与皇宫,洪水在泰国持续超过3个月,导致了500多人死亡、1 200万人受到洪水围困,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5%,泰国20名议员联名建议迁都。什么原因使泰国议员们出此下策?造成这次50年一遇大洪水的发生有自然原因,还有更多的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1)地势低洼――沼泽地上的城市。泰国的首都曼谷实际上建在沼泽地上,地跨湄南河两岸,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2米,容易被洪水淹没;泰国地形复杂,东部是高原,西北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南部是半岛,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来自海洋上的水汽在迎风坡成云致雨,泰国的降水量充沛,使处于迎风坡的沿海地区累积大量的雨水无法迅速流走,引发洪水;曼谷位于湄南河三角洲平原上,肆虐的洪水进入湄南河平原,流速变缓,造成湄南河水位高于海平面2.6米,比城市的防洪墙还高,出现了溢堤溃坝现象。

(2)雨量集中,气候异常。当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约占全年的85%,雨水过于集中;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2011年北方冷空气来得偏早,但没有把南方暖湿的气流压回到海上,所以降水比平常早来1~2个月,降水量集中且时间过长;热带气旋频繁登陆,在持续连绵暴雨情况下,还有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先后有“洛坦”、“海棠”和“纳沙”的造访,给泰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带来了豪雨,使泰国洪灾“雪上加霜”。

(3)海潮的顶托。2011年海洋上出现季节性涨潮,由于曼谷位于泰国湾,它是一个喇叭口形的海湾,再加上受到风暴潮的影响,海潮凶猛上溯,使得河水无法正常排出,甚至出现海水倒灌,形成了“慢海啸”。

2.人为因素

(1)毁林开荒、围湖造田。20世纪初,泰国森林覆盖率高达70%,70年代末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到了1995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2.8%。大批森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有的地方形成“石化”,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遇到持续不断的暴雨,容易造成山洪爆发、山体滑坡等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泥沙淤塞河道、填平湖泊、降低水流速度,使河道排泄能力不畅,容易出现河水泛滥成灾;在平原地区围湖造田,加上泥沙淤塞了湖泊,使湖泊面积减少,调洪能力大大减弱。

(2)地面下沉。①“楼升”而“地降”。湄南河三角洲是河流冲积平原,软土层地表具有含水量大、空隙大及压缩性大三大特征,就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如果受到压力过大,土层中的水就会溢出,同时也会变形,随着曼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断拔起的高层建筑物鳞次栉比,这些高层建筑物群对地质环境影响非常明显,所以形成了“楼升”而“ 地降”。②过度抽取地下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急剧膨胀,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大量淡水资源,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引发了地面沉降。据测算,目前地面下陷的速度每年1~3厘米,专家们最悲观的预测为泰国首都将于2030年被海水淹没。

(3)水网破坏。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湖泊、湿地和沼泽地等有蓄水能力的自然地表被水泥地、城市建筑物等所取代,同时填埋了多条运河,使其变成宽广的马路和街道,导致河网排泄能力大大减弱。据预测,这次自北向南流经曼谷的洪水已经超过了4万米3/天,而曼谷全市最大排水量仅为3 000米3/天,大量的洪水势必滞留在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