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时间:2022-08-30 14:30:31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第1篇

关键词: 孙致礼 翻译辩证观 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18―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短暂,但留下的作品从当时到今天200多年的时间里仍然受到各个领域人们的喜爱。她的小说在畅销榜上遥遥领先,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成为现代大众娱乐热衷的题材。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丁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被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她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令读者交口称赞的佳作,直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国内对奥斯丁研究具有引路人作用的学者是孙致礼教授,目前国内较权威的奥斯丁作品的中译本当推孙先生翻译的译本,他不仅将简・奥斯丁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而且他对她作品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中国研究者的思路和方向。孙致礼先生对奥斯丁十分倾心,并对她的作品着迷,为奥斯丁“最精湛的语言”和处处洋溢的“机智幽默”所折服。孙先生“痴迷”于奥斯丁,陆续翻译出版了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孙先生所推出的译本忠实准确、生动传神、晓畅自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孙致礼先生曾言:“我作为文学爱好者最喜爱的书是《傲慢与偏见》,而作为翻译爱好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翻译这本名著。”

孙致礼先生在翻译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他的翻译辩证观是其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其翻译作品的方方面面。本文旨在从《傲慢与偏见》孙译本探讨其翻译辩证观。

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译者在从事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矛盾的困扰,经常处于一种左右为难、顾此失彼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界就存在着“艺术派”和“科学派”之争,西方翻译界则存在着“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异见。不同学派各执一词,争论了两千多年,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孙致礼先生系统地把哲学中的辩证法纳入了翻译理论体系,采取一分为二的哲学思维,提出了文学翻译的辩证论,对翻译的种种矛盾进行了自成一体的阐述。在《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一书的代前言“坚持辩证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一文中,他把翻译中的各种矛盾归结为“十大关系”,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中,对翻译辩证法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释。

孙致礼将文学翻译中的各种矛盾归结为“十大关系”,即①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②保存“洋味”和避免“洋腔”的辩证统一;③神似和形似的辩证统一;④直译和意译的辩证统一;⑤“克己”意识和“创作”意识的辩证统一;⑥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⑦忠于作者和忠于读者的辩证统一;⑧整体和细节的辩证统一;⑨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⑩得与失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性质的界定上,孙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很强科学性的艺术”,译者应该做一个“科学的艺术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本着“既忠于作者,又忠于读者”的思想,采取“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管归化”的原则进行翻译,尽量把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传递给译文读者。为此,译者要充分把握好“克己”与“创造”的分寸问题。译者还应该在翻译中,善于找到一个最佳的“融汇点”,把“得”提高到最大限度,把“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孙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翻译的辩证论思想,在当时的翻译界无疑具有开拓性意义。和别的翻译言论不同,孙先生的翻译研究不是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层面的探讨,而是比较系统、全面地回答了翻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涉及翻译的性质、翻译过程、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译者、读者、文化等问题。这些创见性的阐述无疑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对深化翻译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孙致礼先生总结的“十大关系”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相反,这十大矛盾之间是相互关联,彼此牵制的。例如,孙致礼指出:“从历史上看,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因素。”孙先生还在指出:“异化法运用得当,便可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所谓的“异国风味”亦即“洋味”。由此可见,这“十大关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异化和归化、神似和形似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孙致礼是如何把握翻译的“分寸”或“度”。

1.形神兼备,琴瑟契合。

如何处理好“形似”和“神似”的关系,是许多译者面临的共同问题。译界“形似”“神似”之争相持多年,许多译者逐渐形成了“形神兼顾”方能造成理想译文的共识。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过于极端,或因受原文词句约束过甚,处处机械死译,致使译文晦涩难懂;或因一味追求曲笔达旨,而将原文形式弃之不顾,结果流于随意之弊。孙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充分尊重原文的形式,追求形似基础上的神似。译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一般说来,‘神形皆似’的译文,通常是直译的结果。因此,译者应该先从直译试起。”通览孙译本,我们可以看出译者保留了原作许多段落的句式句序和修饰手段,有时稍加调整,即能显示原文的风采姿致;有时几乎是字比句次地直译,亦能妙文妙句,与原文天然契合,神形皆备。例如:

①“...and by a manoeuvre of Mrs.Bennet had to wait for their carriages a quarter of an hour after everybody else was gone,which gave them time to see how heartily they were wished away by some of the family.”

贝内特太太耍了个花招,等大家都走完了,他们还又等了一刻钟马车,这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看看,主人家有些人多么渴望他们赶快走。(P:98)

贝内特一家人应邀参加内瑟菲尔德舞会。一心想将女儿嫁给宾利先生的贝内特太太散场后迟迟不肯离去,结果自取其辱,被主人家晾在一边,“gave them time to see”,孙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看看”,与其结构对等,韵味相当到位,传达了原文含蓄、讽刺的情趣。

当然,直译并非处处可行。如果在“形”“神”实难两全的情况下力求形式对应,只能使文句只是形似,而韵味尽失。此时,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传其‘神’而舍其‘形’”这就要求译者摆脱原文特殊形式的羁绊,把原作的意思活脱传神地表现出来。孙译不乏这方面的范例。

②The subjection in which his father had brought him up had give him originally great humility of manner,but it was now a good deal counteracted by the self-conceit of a week head,living in retirement,and the consequential feeling of early and unexpected prosperity.

父亲的严厉管教使他养成了唯唯诺诺的习气,但是这种习气如今又给大大抵消了,因为他本来就是蠢材,一下子过上了悠闲生活,难免会飘飘然起来,何况年纪轻轻就发了意外之财,自然会越发自命不凡。(P:68)

这个长句介绍了柯林斯性格缺陷形成的背景。倘若拘泥于原文形式,势必罗嗦累赘。译者截长就短,从counteracted处断开,将by以后直至末尾的几个短语全部译成分句,再以汉语结构词“因为”、“难免”、“何况”、“自然”为纽带将其意义串联起来,气势贯通,意境明朗,使原文的风韵和旨趣毕现无遗。

2.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如何选用,在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异化派认为译文应保留源语文化,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同时让原文中的内容丰富目的语文化及表达方式,让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派则认为译文应顺从目的语文化,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保持文章的顺畅通达,易于理解,以避免文化冲突及其导致的误解。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和风格,而文学原作的思想和风格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因此,异化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孙先生在他的《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一文的最后说道:“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归化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到了21世纪,局面将会有所改变,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向作者接近的异化译法将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与归化译法取得平衡,甚至可能占上风。”在《傲慢与偏见》的孙译本中,恰到好处的异化翻译比比皆是。例如:

①As to Miss Bennet,he could not conceive an angel more beautiful.

至于说到贝内特小姐,他无法想象还有比她更美丽的天使。(P:16)

孙致礼将“angel”翻译成“天使”,采用的是异化法,保留了源语文化特征,忠实地传递原文之意,使目的语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外国基督教或天主教在其宗教生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就如同中国的道教这样的宗教观念已经融入到人们的世俗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密不可分。

②After amusing himself some time with their curiosity,he thus explained...

他拿她们的好奇心打趣了一阵之后,便解释说……

贝内特家即将到来一位客人,母女都好奇地向贝内特先生打探,他有意地吊她们胃口。“amusing himself some time with their curiosity”意思为用她们的好奇来娱乐,如果把它归化地译成“把母女几个在闷葫芦里又闷了一阵”,不但不好理解而且损害了原文的意思,没有忠实于原本;孙致礼先生以原文为依托,采用异化法,和原文十分吻合,更易于读者接受。

总而言之,翻译辩证观是孙致礼先生十几年来潜心翻译研究的理论精华,是其自成一家的理论体系,它破除了“一元论”的思维惯式,力争以客观的、辩证的学术态度分析研究客体。孙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翻译辩证观,在实践中更是自觉地贯彻辩证原则。从《傲慢与偏见》的译文可以看出,孙先生坚持翻译辩证法,灵活再现了原作的风貌,使读者深刻地体会了奥斯丁作品的艺术风格及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Jane.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简・奥斯丁.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孙致礼.1949―199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理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第2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牒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人。

⒈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

⑴魏武将见匈奴使()

⑵自以形陋( )

⑶不足雄远国( )

⑷魏武闻之()

⒉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字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帝自捉刀立床头

B.魏王雅望非常

C.此乃英雄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⒊ 翻译下列句子。

⑴魏王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 文中的“魏武”是指_______(历史人物),他为什么要“追杀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谒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

⒈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两处停顿。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⒉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

⑴谒门者( )

⑵既通()

⑶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⑷人以其语语之()

⒊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司隶校尉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B.我是李府君亲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C.文举至门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

D.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⒋翻译下列句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举说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本文写了孔文举的哪些事件?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⑴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⑵至以首抵触()

⑶庶几其一就惧()

⑷虎亦寻卒去()

⒉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山不加增

B.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C.而儿痴,竟不知

D.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与“虎之食人”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B.虎熟视久之

C.而不惧之人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⒋翻译下列句子。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请用一句熟语概括本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读了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两塾师

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

⒈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⑴忽微风飒然()

⑵往来密商之札也( )

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方辩论性天()

⑵如对圣贤()

⑶生徒拾视之( )

⑷往来密商之札也()

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床头捉刀人》

⒈⑴接见⑵以为,认为 ⑶用威仪震服 ⑷代词,代指匈奴使者的话

⒉ C

⒊⑴魏王怎么样?

⑵然而魏王座位旁边握刀的人,这个人才是英雄。

⒋曹操因为匈奴使者眼光太锐利,放他回去对自己不利。

(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⒈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⒉⑴拜见 ⑵已经 ⑶以……为奇,认为奇异⑷告诉

⒊C

⒋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不一定才华出众。

⒌你只是一个才能平庸之人。

⒍ 拜访李元礼 智讽陈韪

聪明伶俐,不卑不亢,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三)《小儿不畏虎》

⒈⑴洗⑵甚至⑶靠近,趋向 ⑷不久

⒉B

⒊D

⒋哎!老虎吃人,总是先施威让人害怕,可是对于不怕的人,恫吓也就无法施展了。

⒌初生牛犊不畏虎

⒍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昂扬的斗志,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不要畏首畏尾,要敢作敢为。

(四)《两塾师》

⒈⑴sà⑵ zhá

⒉⑴正在、正当 ⑵对话⑶ 代词,它,指吹落的纸片⑷信

⒊⑴有两个私塾先生住在相邻的村子里,都以道学家自命。

⑵忽然微风徐徐地吹来,有一片纸被吹落在台阶下,不停地旋转飞舞着。

第3篇

“顾客是要听听另一位医生的意见。”我解释。

“我知道,”她笑着说,“不过这另一位医生又是我。”

经过多月来的努力,我们的会计工作终于改用电脑处理。我得意地向一位同业宣称我们公司已经完成电脑化:“下个月起,我每天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够完成所有的会计工作了。”

“那真是一大进步,”她冷冷地说,“以前我用人工操作,每星期也只需要用两个小时。”

杂货站门外竖着块宣传减肥食物的美女纸板像,有一天刮大风,我正要去把纸板取回时,它被风吹倒了。刚巧有个青年进来,险些被纸板绊倒。我连声道歉,但他并不介意,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不管走到哪,总有女郎为我倾倒。”

游泳班上我教儿童怎样浮,要他们想象如躺在床上一般。

“全身放松,闭上眼睛。”

一个小女孩在水上翻腾转身,我问她有什么不对。她叹了一口气说:“我怎么躺怎么不舒服……”

从事广播多年,我除了当节目主持,也常常外出采访,接触过不少各种姓氏的朋友。

某次采访时,有位先生和我见面握手后,掏出名片自我介绍说:“我这个姓很少见,李小姐以后一定会记得我。我姓习,练习的习。”我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对方正感疑惑,我说:“我姓李,习先生以后也一定会记得我,外子姓练,练习的练。”

每次到偏远地方去传教,我都要雇用翻译员。在南非讲道时,我言辞十分简短,翻译员翻译起来却滔滔不绝。我忍不住停下来问他:“我只讲了几秒钟,你的翻译却那么长,译得精确吗 ”“当然不,先生!”他洋洋自得地说,“我把你说的话改进了不少!”

我们来调查公司要找特定的调查对象。有位同事在电话中向一位男士自我介绍后,请教他的家庭状况:“先生,你家有十八岁到二十四岁的女性吗 ”

“没有,”他答,“我太太不准我带女人回家。”

农场收割时临时雇了位年轻的卡车司机帮忙。我们告诉他要选定一个路标,以便辨认去农场的岔道。他第一天上工,头两次往返农场都很顺当,第三次却迷了路。

“你没有选定什么标记好让你记得在哪儿转弯吗 ”我问那司机。

“有哇……”他回答,“不过那些母牛都走了……”

第4篇

办公室里,律师唐帅正埋首在文件堆里。

“下周又要出庭,我得提前做好准备。”唐帅说。

连续三年,唐帅都是在办公室过的除夕。今年前6个月,他已经受理案件70余起,平均每周就有2-3起。

如此忙碌,是因为唐帅肩负一项特殊使命――作为全市第一位手语律师,唐帅正致力于让正义的声音传遍无声世界。

夙愿

唐帅的双亲都是聋哑人。

“从小,我和父母只能靠手势和眼神交流。”唐帅说。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唐帅自小就练就了熟练的手语技能,这也让他从小就生出了一个愿望。“我希望帮助像我父母一样的聋哑人。”唐帅说。

唐帅上初中时,就常为相识的聋哑街坊帮忙,充当“传声筒”。

一天,聋哑邻居老王跑到唐帅家,拉着唐帅的手就往外跑。

经过手语交谈,唐帅知道了个中缘由。

原来,老王刚在一家商店买东西,付钱时掏了100元给店主。但当时一起付钱的顾客有好几个,店主分不清到底是谁没给钱、谁又该找补,就要求买主逐一说明。

然而,老王“说”不了,因此,店主一口咬定是他没付钱。

情急之下,老王想到了热心的唐帅。

“通过手语,老王告诉我,他那张100元的钞票上有明显的折角和标记。”唐帅说。

带着这些信息,唐帅跟老王来到商店,说明了情况。

店主找出了老王给的100元,误会也就此澄清。

从小到大,像这样行侠仗义的事,唐帅还做过不少。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聋哑人一遇到矛盾纠纷往往只能干着急。能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到他们,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唐帅说。

长大成人后,唐帅也找到了实现愿望的更大平台。

2012年11月的一天,唐帅接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

“唐帅,你司法考试成绩是368分,恭喜了!”电话那头,好友小孙激动万分。

“太好了,我终于可以成为一名律师了!”唐帅激动地说。

自从确立了为聋哑人“发声”的目标,唐帅就一直在钻研手语技巧。

“手语主要分为两类:自然手语(方言手语)和普通话手语,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大。”唐帅说。

说罢,唐帅伸出左手,食指弯曲,中指平伸,并将食指指尖搭在中指上。

“这在普通话手语中表示‘上’,有点偏象形。”唐帅说。

随后,唐帅又伸出双手:两个小指头互挂,做出“拉钩”的形状。

“这就是自然手语中的‘上’,和普通话手语差别很大,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手语。”唐帅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唐帅在学生时期就利用寒暑假钻研各地方言手语,并逐渐精通掌握。

大学毕业后,唐帅考取了手语翻译证书,开始担任司法案件手语翻译。

期间,唐帅结合自己的特长,熟练运用手语参与讯问取证,成功协助单位破获了上千件有关聋哑人的疑难案件。

然而,在司法系统工作中,唐帅也发现了当时司法手语翻译的一些短板:多数手语翻译人员毕业于专业学校,所习得的是普通话手语,面对聋哑人使用方言手语的情况,往往无法真正传达其意思;手语翻译人员基本都是非法律专业出身,对某些专业的法律术语不了解,在案件翻译工作中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从而影响判决的公正性……

面对这些问题,既懂法律又懂手语的唐帅,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又加了一层。

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唐帅开始努力准备司法考试。他希望成为一名手语律师,专门为聋哑人提供法律服务。

2012年,唐帅如愿以偿。

实战

2016年5月的一天,大渡口区鼎圣律师事务所。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迈进唐帅办公室,开口就喊:“唐律师,求你救救我女儿吧!”

唐帅急忙起身,扶着老人就坐。

“老人家,不要着急,有什么话慢慢说。”唐帅安慰道。

“我听说你是律师,又懂手语,只有你能帮到我女儿。”老人边说边抹泪。

原来,老人的女儿是一位聋哑人,因为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拘捕,即将被检察院。

“我女儿不可能偷东西,她又没法表达,一定是被冤枉了。”老人说。

了解基本情况后,唐帅决定接手这个案子。

“我当时就觉得,因为聋哑人面对法律事务的特殊劣势,该案嫌疑人可能无法充分地为自己q护。”唐帅说。

事不宜迟,唐帅立马奔向检察院查阅全案证据,特别是回看了公安机关讯问这位聋哑人的同步音像材料。

很快,唐帅就发现了疑点:“这位嫌疑人用手语提出的供述,与手语翻译人员的翻译明显有出入!”

唐帅将这个情况写入辩护意见,旋即提交检察院核查。

随后,检察院又找来其他3名精通方言手语的翻译人员,再次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和唐帅的意见完全一致。

最终,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对这位聋哑嫌疑人作出了不予的决定。

成为手语律师以来,唐帅一直忙碌在聋哑人司法工作最前沿,处理相关案件千余件。

“我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将案件正本清源,不放过一个坏人,也要还好人一个公道。”唐帅说。

“帮众”

2017年6月8日22点,唐帅正在办公室加班。

“叮”的一声,手机信息提示音响了。

唐帅拿起手机,看到了一条信息:“唐律师你好,我是大连人,我没有听说能力,我想咨询你法律方面的几个问题。”

唐帅随即用手机同这位聋哑人互动了起来。

“这是我请人研发的一款软件,叫‘帮众律师’。通过它,全国各地需要法律咨询的聋哑人都可以联系到我。”唐帅指着手机中的对话框,向笔者介绍说。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名手语律师,随着经手的案件越来越多,唐帅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不少外地人特别是聋哑人也经常跑到重庆,寻求唐帅的帮助。

“重庆的聋哑人找我很方便,但外地的聋哑人怎么办?”这个想法时常浮现在唐帅脑海中。

经过一番筹划,2016年初,唐帅拿出大部分积蓄,请人研发了一款名为“帮众律师”的APP软件。

截至目前,该APP下载量超过4万次,已成功解答了全国各地使用者提出的上千条法律问题。

此外,唐帅还经常外出为残疾人开展普法讲座,义务为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提供诉讼案件和辩护。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古代佛经译场在合作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佛经译场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应当成为翻译研究的内容之一,应当受到相应的重视。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势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千年译经运动中出现的译场制度对后世的翻译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合作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

一、佛经译场对合作翻译形式的影响

公元383——385年,前秦苻坚开始组织译场,聘请中外名僧协力分工,翻译佛经。这样,佛经翻译就由私译转入了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了合作翻译。在前一阶段,译一部经,只有口授、传言、笔受三人,有时口授又兼传言,这样两人也可以译经。赵政和释道安主持苻坚译场时,不但增加了人员,而且有了较细的分工。译经程序方面增加了记录梵文、证义和校对三道手续,而且同一道手续有时又由几个人参加。到姚秦时,鸠摩罗什主持译场,参加的人数就更多了。唐代玄奘所主持的译场,与前一阶段的译场相比,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宋高僧传》记载了唐代的译场制度,说翻译的职司多至十一种: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和监护大使。其中“润文”、“证义”等职又往往由多人分担。唐代以后的译场虽然还有发展与变化,但总的来说没有超越玄奘所主持的译场。译场实行合作翻译的形式,使得翻译过程有了科学分工和多道工序,从而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这种合作翻译形式在后来的翻译活动中也被广泛应用。

明清两代的科技翻译,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采用中外译者合作的翻译形式。明末,参与翻译的除了以徐光启和李之藻为代表的本土学者外.还有先后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徐、李二氏为富国强民,毕生致力于引进西学,翻译西书,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他们不精通西文,或由外国人口译,他们笔述;或西士笔译,他们润色;或共事合作。1606何原本》(前6卷),使西方几何学开始在我国系统传行,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翻译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拉开了我国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的序幕。徐光启结识了利玛窦和熊三拔等人后,还先后与他们合译了《泰西水法》(6卷)、《测量法义》、《简平仪说》等。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著作有《浑盖通宪图说》、《圆容较义》、《同文算指》(11卷);与葡萄牙人傅泛际合译的有《寰有铨》、《名理探》(原书名《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前10卷)等,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和医学等十几个自然科学学科领域。清初,康熙帝笃信西学,倡导西译,编纂西籍,整个康熙年问翻译和出版了大量西欧科学书籍,其西学东渐之势不亚于明末时期。这一时期著名的翻译家皆为外国传教士,如比利时人南怀仁和日尔曼人汤若望等。翻译形式同样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明末清初的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自清雍正帝1724年禁教并驱逐西方传教士之后嘎然而止。1848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等东来,中断了一个多世纪的科技翻译才得以继续,并逐渐形成我国科技翻译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的本土翻译家以李善兰、华蘅芳、徐寿为代表,外来译者有艾约瑟、傅兰雅、伟列亚力等。李善兰与伟列亚力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后9卷、英国数学家里棣么甘《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士《代微积拾级》18卷,使西方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第一次传人我国;又与艾约瑟合作,翻译了《重学》2O卷,第一次将牛顿三大定律等近代物理学介绍到中国。华蘅芳与傅兰雅合译了《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决疑数学》、《合数术》等10余种,将包括概率论在内的许多新的数学分支’理论第一次译介到中国;与金揩理合译《测候丛谈》、《御风要求》;与麦考温合译《地学浅释》、《金石识别》等。徐寿与傅兰雅合译西书多卷,代表作有《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70、80年代西方化学科学成就,并合作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中对于当时的译书方法有所叙述:“至于馆内译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有数要书,临刊时华士与西人核对;而平常书多不必对,皆赖华士改正。因华士详慎郢斫,其讹则少而~91.J精”。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中外译者合译西书,传播西方科学的忠实记载。

合作翻译的形式对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也有重要影响,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纾的翻译。林纾自己不懂外文,却在近3O年的时间内,与别人合作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180余种,属小说者有163种,囊括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等11个国家的98位作家的作品,所译字数达12o0万,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罕有的,就是在世界上"dz是少见的。林纾最早向中国人民介绍的世界著名作家有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司各特、斯威夫特,法国的大仲马、小仲马、雨果,美国的斯托夫人、华盛顿·欧文,俄国的托尔斯泰,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以及许多世界名著如《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黑奴吁天录》(19O1)、《伊索寓言》(19o3)、《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今译《艾凡赫》,1905)、《鲁滨逊漂流记》(1906)、《海外轩渠录》(今译《格列佛游记》,1906)、《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19o8)等,从而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和艺术天地,对于近现代小说创作和翻译文学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林纾在1913年的《荒唐言》的《跋》里写道:“纾本不能西文,均取朋友所口述而译,此海内所知”。因此,谈到林纾的翻译时,不能不提与他合作的口译者。据目前所知,口译者有19人之多,主要的有王寿昌、魏易和陈家麟。王寿昌是林纾第一部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口述者。《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成功,大大地鼓舞了林纾的翻译热情,使他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可以说王寿昌是林纾走上翻译道路的引导者。虽然他与林纾合译的作品不多,但在林纾的翻译活动中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魏易与林纾合译的小说有30余部,如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滑稽外史》、《孝女耐儿传》、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剑底鸳鸯》、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华盛顿·欧文的《拊掌录》、德富芦花的《不如归》、哈葛德的《迦茵小传》、《红礁画桨录》等。陈家麟与林纾合译的小说有50余部,主要是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总之,在评价林纾的翻译成就时,这些口译者的功劳不可抹杀。

二、佛经译场对翻译理论建设的影响

译场聘请了许多著名的僧人和翻译家进行佛经翻译。他们以佛经翻译实践为依托,以译经序言为主要形态,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译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译论列举如下:

支谦的《法句经序》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迄今所见论述翻译理论的第一文。文中对维祗难和竺将炎翻译的《县钵经》作出了理论评价,并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文中出现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所以有人认为支谦是直译论者。但细读原文,可以发现维祗难与座中众译人“好质”,主张直译,而支谦“好文”,主张意译。因此,这篇序其实记载了千数百年前“文”、“质”两派的一场论争。同时,文中多次提到“传实”、“贵其实”、“勿失厥义”、“因循本旨”的观点,实质上就是“求真”、“求信”;文中“其传经者,当令众晓”,“今传胡义,实宜径达”的观点,已明确提出译文要“晓畅”、“顺达”;文中还提到“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之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可见,“雅”作为佛经翻译的一种标准,当时已经被人们所认同。文中关于翻译的“信、达、雅”的思想已初见端倪,它为严复最后形成并正式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我国译论之一脉相承,亦可见此序在我国译论史上的开篇意义”。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如《道行经序》、《革卑婆沙序》、《人本欲生经序》、《大十二门经序》、《比丘大戒序》、《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等。最著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钱钟书认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因为“五失本”列举了五种违失原作本来面目的情况,甚至把将胡语倒序改从汉语顺序也视为“失本”,所以多数研究者推论道安主张“直译”。至于道安时代的译文确实具有直译风格,甚至可以说是生硬。这主要是因为译经初期,梵僧不晓汉语,华僧则不谙梵文与佛义,翻译时生怕毁损佛义,所以只好“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事实上,道安的“五失本”揭示了梵、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行文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失本”,即译者的变通,是为了使译文符合汉文规范。

失原作之本,却得译作之本,“以得补失”,这反映了翻译的辨证法思想。可以说,“案本而传”是相对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不失本便不成翻译。道安的“三不易”则提出了翻译的主客观两大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由译者本人的学问与道德修养不足造成的主观困难。总之,道安尝试对梵、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对翻译实践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律性总结,以便摆出问题,为后继者指出努力的方向。

鸠摩罗什是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物。《高僧传》卷六《僧睿传》里有一段关于鸠摩罗什校译《法华经》的故事,是中国翻译史上一则公认的译例,是论证直译与意译思想的典范。同时,罗什在中国译论史上还留下一个妙喻,即把翻译比喻为“嚼饭与人”。梁启超曾经认为这个比喻反映罗什持有“翻译不可能”的观点,事实上,罗什仅仅是从反面设论,指出不理想的翻译的坏效果而已,但这个比喻再次说明在译文中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非常重要。罗什认为以前的译文过于质直,虽得原文大意而失文体之美。他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的文体,在“信”的基础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因此,他的译本不仅信达兼备,而且文辞优美。他所译的《维摩洁》和《法华经》不仅在佛学界,而且在文学界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翻译文学影响甚大。

道安的弟子慧远有感于佛经开译以来“过文”与“过质”两种译风各自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厥中”之论。他在为僧伽提婆翻译的《三法度》写的序中以“文过其意”批评“文”派一味意译之失,以“理胜其辞”指出“质”派胶于直译之缺。他指出应该“文不害意”,又“务存其本”,两种翻译;b-法互相参考,并研究两种语言的基本规律,最后以一种适中的方法完成翻译。后来,他在《大智论钞序》中又表达了相似的见解。他提出“质文有体,义无所越”,即“质”、“文”两种译法都要掌握一定尺寸,各有所归,各有所用。梁启超指出:“此全属调和论调,亦两派对抗后时代之要求也”。至此,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才暂告一个段落。

彦琮的翻译思想不是通过译经序言,而主要是通过《辨正论》反映出来的。他在文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即宁可质朴,也要把道理表达清楚,不要因讲求技巧而有悖原义,表明他坚持忠实第一,倾向于直译。《辨正论》在中国古代译论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八备”、“十条”说,使得研究视角从译文转移到译者身上。“八备”、“十条”说从学问和道德修养两大方面对译者提出了全面而严格的要求,可以说为道安的“三不易”续上了一个治本的对策。玄奘精熟梵、汉两种语言,又深通佛理,主张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译经的质量达到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在翻译史上被称为“新译”一派。玄奘留给后人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五不翻”原则,即在五种情况下不译其意,只传其音,也就是只进行音译,将原文语词照搬过来,待讲经时再全面讲解,层层展释。“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尤其是20世纪初掀起的“译名大讨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上述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还有许多贤哲也发表过十分精辟的翻译观点。这些从译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译论涉及翻译的各个方面,虽然大多是零星的、片断的议论,但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系统性,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

三、佛经译场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

中国最早培养翻译人才的记录,是在玄奘主持译场时期,这些翻译人才在以后的译经事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宋高僧传》记载,嘉尚随玄奘在玉华宫译场翻译《大般若经》,充当证义、缀文之职,才能杰出,后来在后武时期又与薄尘、灵辩等人参与译场32作,充当证义,“功绩愈繁”。玄奘的高足法宝,在参加义净译场时,充当证义,“颇露头角,莫之与京”。玄奘的弟子新罗僧人圆测,在高宗末年和武后初年,又人译经馆,充任义解、证义,“众皆推挹”。

宋代,太祖赵匡胤有志于译经,并建造译经院,请印僧天息灾、施护和法天主持译经,从而开始了宋代官译佛经。后来,天息灾向朝廷上书说,历朝译经,多靠梵僧,而天竺离此遥远,如无梵僧东来,势必使译经工作处于停顿状态。为此请求在京城内选儿童50人学习梵语,好培养出翻译人才来。太宗同意,从500个儿童中挑选出1O人受业。因此,译经院也更名为传法院。

元代培养译员,设有专门学校,如京师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分别教授蒙古语和波斯语。其毕业生经翰林院“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即委以译史或学官之职。

明代,中国与邻邦外蕃和海外各国交往十分频繁,而口笔译人员奇缺,因此不得不设立专门学校——四夷馆,来培养翻译人才。四夷馆原为八馆,后又增添两馆,教授蒙古、西藏、印度、缅甸、暹罗等国家的语言。毕业的学生分发各部,充当译员,凡外国人与中国官员书信往来,谈话交际,都有他们翻译。四夷馆的设立极大地满足了当n-.i’#b~x翻译的需要。

第6篇

有人认为读二十四史白话译文,欣赏名著电视剧、电影……以代替阅读原著,这是对原著的亵渎,是对读书这一词语之大不敬。而我对此却不以为然。

不知那些反对读白话二十四史的人自己是否真的完完全全读过那些砖头般厚的原著。二十四史横亘中华文明上下数千年,内容十分厚实,读来也确实能起到“以史为鉴知兴亡”的功效,这也是众人提倡读它的理由。然而大多数平常之人往往是兴致勃勃地翻开它后,一见满篇的生字冷词、倒装省略,热情便减了大半,最终多是将这些书束之高阁,“供奉”起来,成为尘封的经典。语言是向前不断发展的,因而才会有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白话文旗帜的胡适、鲁迅。学习文言文,在研究古籍时固然有用,且能熟练地掌握它,对巩固语言文字功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若在日常生活中有谁满口“之乎者也”,定会被认作是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极力反对学生在平时使用文言文作文。而那些竭力声讨二十四史白话本的人实质上就是要人们一头钻进故纸堆中细细地研究那些早已失去活力的文字―――且须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然你是不可能读懂那些高深莫测的文章的。古文中关于马就有几十种说法,脸白腿黑的,脸黑腿白的,身黑有白斑,身白起黑点的……都用不同的字来表示,且读音怪异。我想单是这一小点,恐怕就会让人大发类似“白马非马”之慨了。

我一直在想,为何反对读白话译文的人没发现自己观点的自相矛盾呢?反对读二十四史白话本,但却举双手赞同人们读被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名著。为何偏要抑前者而扬后者呢?其实只要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是什么又有何妨?

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英国人说过的一句话:“要读莎士比亚吗?很简单,但请先将其翻译成英语。”同为一国人尚不能读懂那晦涩难懂的古英语,我们又怎能苛求那些对英语略知皮毛甚至一窍不通的人去看莎士比亚的原著呢?以此理推之,我们又何必要硬啃文言二十四史呢?

文章不比音乐,所用的不是世界语言。翻译家们就如同一座座连结两岸视点的桥梁,只有靠优秀的译者,才能将名著的光华播撒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想被外国所了解,也应走出去才是,而不能躺在古籍上妄想让老外们自己去读懂原本的文言文《老子》《论语》。我想这也是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

简评:

作者旗帜鲜明地肯定文化快餐,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中外事例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没有广博的见闻、丰厚的积累,是做不到的。文章开口小,挖掘深,论证有力。有辩证观点,又肯定读原著的作用,不偏颇。

(指导并置评:雷其坤)

第7篇

这名青年翻译名叫费胜潮,曾先后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在一些国际重大事件中,常常能在中国领导人身边发现他的身影。这位70后青年才俊,是怎样一步步走进国家中枢机关、成为外交部的高级翻译的?在给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岁月中,他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呢?

一心为圆儿时梦,“黑马”闯进外交部

今年37岁的费胜潮出生于江城武汉,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费蒲生是一名大学教师,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塑造,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性。悉心栽培下,费胜潮从小就是个积极分子,热衷于校内外举办的各项活动,有“小外交家”之称。

费胜潮的中学生涯是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度过的,那时他对航空、船舶、兵器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不到一年便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中文版图书,于是不过瘾的他又找来相关的英文版图书阅读,这在无意中激发了他学英语的热情。很快,费胜潮成为了学校里的英语佼佼者,常常参加校园里举办的英文辩论赛。

高中毕业时,发展全面、英语出众的费胜潮有望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理科出身的父亲,自然主张儿子选择这样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大学,将来成为一个实用的专业人才。但费胜潮却一心想报读学科体系更为齐全的武汉大学,他认为,每个人面前其实一直存在着多条发展轨道,比如自己非常崇拜的,既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无比豪迈的诗人,还是自创一派的书法家……就自己而言,在其他大学同样可以学好外语。费胜潮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父亲,开明的父亲觉得儿子说得有理,遂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一进大学,费胜潮便选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并先后加入学校多个社团。足球场上,肤色较深的他常常在对方的严密防守中找到空当,给对方制造危险,同伴们都叫他“黑马”。

1996年初夏,当同学们正忙着看招聘广告时,出类拔萃的费胜潮已经拿到了某世界顶尖级外企的录用通知。但紧接着,外交部来到武汉大学招收翻译人才,费胜潮得知这一消息后,儿时的外交梦再次躁动起来:既然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干吗不去试一试?

费胜潮一路过关斩将,凭着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赢得考官的好感,顺利通过海选、初试。复试时,考官让费胜潮用英文谈谈对国企改革的看法。这时,平时对时事的关注发挥了作用,他滔滔不绝地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面对这位谈吐不凡、镇定自若的年轻人,几位考官面带微笑,彼此会心地点了点头。

本以为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能使自己在外交部大展宏图,谁知艰苦的军训结束后费胜潮才得知:每年像自己这样被招进外交部的名校尖子生有200多人,通过半年的“魔鬼训练”及层层考试,最终只有46人能进入翻译室英文处。

一天,一位前辈把大家带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台小电视,滚动播出英国BBC和美国CNN两个频道的新闻。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为什么一个电视机要不断地换台时,前辈发话了:“你们先听着吧。”几分钟后,前辈再一次发话:“现在你们把原话记下来。”他们一愣,原来是变着法儿考试,当底气十足的新人们拿起笔时,立马傻了,刚才听到的一句也记不住,两个台的新闻在脑海里不断地滚动,根本分不清哪是哪。大家这才理解外交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翻译功底好,而且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在第一时间把过去几分钟内听到的话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而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

经过近半年的训练,瘦了一圈的费胜潮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

与领袖零距离接触,外交翻译风光并辛苦着

在工作初期,费胜潮曾随财政部代表团访美,并被派往欧盟翻译总司学习同声传译。学成归国后,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并担任国际会议的翻译。因为工作优秀,他多次在外交部年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在别人看来,无论是费胜潮所从事的工作还是他所处的位置,无疑都是风光十足。有一次,一位老同学从电视里认出了他,兴奋地给费胜潮打来电话:“‘黑马’,你小子行啊,我在央视频道中都看到了你!”电话这头,费胜潮脸上写满了淡定,他知道,风光背后的付出与辛苦,只有自己清楚。

由于现任国家领导人大多有极强的工科背景,熟悉工业领域,提问非常专业,而外交部翻译们又多为纯语言或者文科出身,所以每次提前几天接到任务后,费胜潮便要立即展开准备工作。有一次,他得知温总理在行程中有可能会参观某光纤厂,便立即上网查看那家企业的概况,并且将所有专业词汇牢记于心。尽管费胜潮苦下工夫,结果在翻译时还是遇到了“拦路虎”,不知道一个新出现的词怎么翻译。情急之下,他只好询问身边的陪同人员,了解清楚后才根据意思翻译出来。事后,温总理并没责备费胜潮,而是温和地告诉他:“不会翻译不要紧,翻译错了可不行。”总理的严谨、宽容让费胜潮深为折服。

经历了这件事,费胜潮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涉及可能被参观的企业时,费胜潮不仅要求自己清楚该企业的运营情况、主要产品,还要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机器的工作原理,甚至向团队、教授请教。有时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的专业程度,让教授都难以相信他是文科出身。

随着经验的丰富,费胜潮的表现愈加出众,并逐渐有了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翻译的机会。如果说陪同翻译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询问身边的人,那么,记者招待会上同声传译则要求准确、高效、高质。记者招待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直播,关乎着国家形象,容不得半点差错,对翻译人员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费胜潮力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因为事先不知道刁钻的记者们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领导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所以日常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辛苦为了熟知政策,必须阅读中央有关会议文件、人民日报社论;为了补充信息,要关注媒体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阅读外电、外报,上网浏览信息等等,一切可能在记者会上被涉及的内容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2006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前夕,费胜潮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温总理在一周前参加人大甘肃团组讨论的时候,讲了“知难不难,迎难而上”这么一句话。记者会那天,温总理在回答提问时再次提到了这句话,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延伸。温总理一段话讲完,胸有成竹的费胜潮脱口而出:“When you know it is difficult,it may be less difficult.We need to face up to the difficulties……”

虽为高级翻译,但费胜潮也出过差错。有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翻译起来并不难,费胜潮脱口而出,但全场大笑,领导人也笑了,顿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下来后,他自嘲道:“脑子里的扳道工扳错了道。”

因工作属性,费胜潮有幸零距离接触着领导人,欣赏着领导人,也揣摩着领导人。他说,“日积月累中,我增长的不仅仅是翻译水平。”

2005年4月,温总理在访问印度的时候,应邀在德里理工大学发表演讲。德里理工大学在排名和水平上相当于我国的清华大学。演讲之后是台下学生提问环节,有一位印度大学生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温总理,相信您也了解,德里理工大学在印度乃至世界的地位很高。我知道现在中国发展很快,那么究竟还要多少年时间,中国才能有像德里理工大学这么好的大学?”这个提问或许在我们中国人听来有些可笑,但从他热切的表情上看,并不存在故意挑衅或者轻视,只是反映出印度大学生对中国大学情况的不了解。

温总理并没有正面反驳那名印度学生的提问,而是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地简单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中国大学现在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有1900多万。”这两个数据刚一出口,在座的印度大学生都发出惊呼声,显然,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大学教育是这么一个水平。然后,温总理才提到北大、清华的定位。最后,温总理还不忘说:“我们中国大学生也非常希望加强与印度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当时现场的气氛非常好,提问的印度大学生可能会为自己的提问而感到懊悔,可是他不会觉得受到了嘲笑,也不会带有负面的情绪离开会场。费胜潮不无感慨地说:“作为一名身处现场的翻译,我从总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别人向我提问的时候,甚至别人提出让我难堪的问题,我也不一定要跟人争论一番。争论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和缓、迂回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绝对挑战,连续四年担任总理的“两会”翻译

由于工作繁忙,结婚三年来,费胜潮一直没有机会带妻子和女儿回过武汉老家,直到2007年5月一家人才如愿以偿,得以大团聚。虽然在老家只待了三四天,但费胜潮仍时不时看新闻、上人民网关注温总理的活动,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他来说,工作几乎贯穿着生活中的每一天,但他从不把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带回家。每次进屋前,他一定是以满脸的笑容等待妻子的开门。

随着2009年春节的临近,费胜潮早早向妻子许下心愿:这个春节,一定抽空陪她跟女儿出去度一次假。然而就在春节前一周,曾在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担任温总理“两会”记者会现场翻译的费胜潮再次接到任务: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中担任总理的翻译。每年“两会”中的总理答记者问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之一,也是最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之一,全球有十多亿观众收看现场直播。在这个舞台上担任翻译,可是翻译人员毕生的追求啊!

为了全心投入准备工作,费胜潮放弃了度假的打算,他心疼地对妻子说:“佳佳,你看……”没等他把话说完,妻子俞佳抢道:“你就放心准备去吧,一定不能让总理的话打了折扣。至于度假,等你这次忙过了,我们再另作安排……”费胜潮搂着妻子,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费胜潮与俞佳是中学同学,两人直到大学才确立恋爱关系。虽然工作地点都在北京,费胜潮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常常陪在女友身边,高峰的时候他一年当中有140多天都在世界各地飞。刚开始,俞佳对费胜潮有些小小的怨言,但后来两人的婚礼,让俞佳对丈夫理解了许多。

那一天,外交部有27对新人结婚。当天早晨,新人、嘉宾还有外交部各级领导都聚集在外交部驻通州的基地,等待主婚人唐家璇部长到来。可是左等右等,唐部长始终没有出现,等来的是王国章书记,还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刚刚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不过婚礼没有取消,照常进行,王书记主持了婚礼。当天下午,王书记作为特别行动小组的组长,乘专机飞往南斯拉夫,而费胜潮也积极投入到对美交涉索赔的谈判翻译工作中。

这次特殊而带有几分遗憾的婚礼,让小两口生平第一次意识到小家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全之间的联系竟是如此紧密,也因为亲身经历了这次不寻常的婚礼,俞佳对丈夫再也没有怨言。

得到妻子的体谅后,费胜潮马不停蹄地开始为记者招待会做准备。费胜潮说,虽然现场翻译只是他一人,但背后却是整个翻译室的人集体在支持。在他接到任务的同时,翻译室的其他40多人也都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帮他到处收集材料。此外,翻译室还为费胜潮召开了一次“模拟记者招待会”,让同事们扮演发言人和各国媒体记者,从刁钻的角度来设想问题,费胜潮现场翻译,大家再从专业的角度来挑翻译中的不足,商量什么情况用什么词可能会更好。那段时间,费胜潮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节省车程时间,好几个晚上,他直接趴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然后洗个脸继续“战斗”。

第8篇

[摘要] 商标的翻译需要运用翻译理论和原则加以指导。按照等效原则的理论观点,商标的译名在语言上应做到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与此同时,翻译也要能够摆脱死板对等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译出既能够完美演绎商品内涵、传递商品神韵而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风俗习惯的译名。

[关键词] 商标翻译 等效原则 创造性

商标如同人名一样,是代表商品的符号,而商标的翻译是企业形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进入外国市场的桥梁之一。从语言上看,商标的构成极为简单,同其他语际间的转换形式相比,其翻译过程显然不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然而,由于功能上的特殊要求,商标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复杂的现象,也需要运用翻译理论和原则加以指导。可以说在一切翻译理论中,等效原则最适用于商标翻译的方方面面。按照等效原则的理论观点,商标的译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译名本身应具有品牌名称的形式;(2)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品牌名称一样或近似的功能。也就是说,译名在语言上应该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与此同时,还要跨越译入语的文化障碍,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便于在消费者心中定位。

一、商标翻译的常见方法

从国内外成功的商标译名,可以看出,商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译法

对一些在原语中以质优取胜而闻名遐迩的商标,可采用音译法。比如,Adidas阿迪达斯(体育服装),Konica柯尼卡(胶卷),Christian Dior克丽斯帝・迪奥(法国香水),Motorola摩托罗拉(移动电话),Omega欧米加(手表),Shangrila香格里拉(饭店),Ford福特(汽车),Casio卡西欧(电子计算器),Nike耐克(运动鞋)。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既可保留原文的风韵之美,又可表明商品所拥有的异国情调或较高质量,进而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的作用。但是,翻译时要注意选词,使译入语在不违背原意前提下产生语音美,让人听起来顺口,悦耳动听,使之既能产生美好的联想意义又能体现商品的功能。试想一下,如果将Philip“飞利浦”按发音译为“费力扑”,因为原词的重音在第一音节上,就算后者更符合音译准确性标准,却失去了美感和联想功能,有谁会去费力“扑”向这种产品呢?又比如,以前曾有人将Canon译成“卡能”、“卡农”,让人无法想到这款复印机的优秀质量,相反,会让人产生品质拙劣的联想,因为“卡能”就是“卡住能耐”的意思。现在通译为“佳能”,很自然地让人产生“好能耐”的联想。所以翻译时注意选词,以免产生不好的联想。曾有学者指出Watson’s(葡萄酒)译为“屈臣氏”乃一败笔,中译名容易使人联想到“屈服的臣子”。因此,要注意音译名字或音节,一般不要组成译入语的某个普通词汇。但由于受到汉语构词基本规律的限制,用音译法达到“词美意好”实为不易,所以采用此法翻译的商标并不多见。

2.谐音取义法

这种译法多以词汇的褒义或积极意义为目标,以原文的语音或语义为基础,借题发挥,译为另一个词,使它既与原文有一定联系,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原词的音或义,而是对原文的一种超越,它能惹人遐想,较好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以刺激其购买欲。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它是目前翻译商标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倘若译得得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英译汉: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Function芳格欣(药品),Benz奔驰(轿车),Colgate高露洁(牙膏),Ericsson爱立信(手机),Johnson’s强生(婴儿用品),Gillette吉列(刀片),Budweiser百威(啤酒),Kiss Me奇士美(唇膏),Ricon理光(照相机),Kent健牌(香烟),Marlboro万宝路(香烟),Good Companion良友(香烟),Robust乐百士(饮料),Best百得(热水器)汉译英:四通(电脑)Stone,可伶可俐(祛斑霜)Clean and Clear,乐凯(胶卷)Lucky,绿绿牌(农药)Lushlush,舒肤佳(香皂)Safeguard,西山(瓷砖)Sunshine,雅戈尔(西服)Younger。在英译汉中,Golgate译成“高露洁”不仅音韵上相似,而且“洁”字暗示了商品的性能,具有点题的作用。Benz本来是“本茨”,然后稍加调整,译为“奔驰”,更符合中国人的消费特点。不过最精彩的译名还是Kent译为“健牌”(香烟),译者不以惯常的译法译作“根德牌”香烟,而以“健康的牌子”来形容,技巧十分高超,即使目前政府大力推行“吸烟危害健康”的警告,对“健牌”亦只能大叫无可奈何。

3.意译法

对一些形象鲜明、寓意优雅、词语华丽的商标,可采用意译法。比如:英译汉:Shell“壳”牌(机油),Holiday Inn假日酒店,Rock滚石(唱片),Playboy花花公子(杂志),Nescafe雀巢(咖啡),Times时代(周刊),Blue Bird蓝鸟(汽车),Blue Ribbon Beer蓝带啤酒。汉译英:熊猫(电子)Panda,黑旋风(杀虫剂)Black Swirl Wind,长城(电器)Great Wall,太阳神(口服液)Apollo,凤凰(自行车)Phoenix,钻石(手表)Diamond。

但意译也必须符合等效原则的理论观点,用“长城”Great Wall来暗示产品的质量牢不可破;用“钻石”Diamond来表示手表的优良性能以及出手不凡;用“太阳神”来暗示充满活力,富有朝气。意译法能较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初衷和希冀,并与商标图案在意蕴上达到和谐统一,是翻译商标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原品牌的语用意义必须能为译入语国家的消费者欣然接受,否则便达不到在异国他乡推销产品的目的。翻译商标可采取多种方法,但各种方法都应遵循等效原则的理论,即以原文为基础,通过忠实于原文或在原文的基础上采取变通的形式,用优美的文字、易记的形式、吉利的含义,努力使消费者产生愉悦的感受、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联想,诱导其进行消费,购买产品。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检验商标翻译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二、运用等效原则

目前,许多厂家、商店为了打开产品销路,在翻译商标时刻意追求新奇、洋气,有些能意译的词也故意采用谐音取义法。总结市场上的商标,其中不乏成功的译例,也有不少平庸之例甚至是败笔。因此,运用等效原则翻译商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减字

无论是中文商标还是英文商标,简洁醒目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双音节和三音节的商标更能令人过目不忘。两字商标短小精悍,译文要尽可能简短以便易懂易记。例如Head & Shoulders洗发水,原来音译为“海伦仙度丝”,既罗唆又不知其指代何物,远不如现名“海飞丝”:“一头像大海的波涛一样起伏、柔美的秀发披散在一个靓女的肩上,这风景多么优美!Mc Donald’s用“麦当劳”代替原译名“麦克唐纳”,因简短的译名更像中国人的姓名,因而更易为国人所接受。英国名车Rolls Royce被译为“劳斯莱斯”,远比原译名“罗尔斯―罗依斯”简明好记,故能取而代之。电脑公司Hewlett Packard Co.在大陆曾长期音译为“休利特―帕卡德公司”,近年来却逐渐被港台的另一译名“惠普”所代替,因为它既简明,又给人以有益的联想。健牌运动装被译为Vigor,也是一个很好的简练的例子,优势自不必多说。因此,一些多音节的英文商标在音译时应当减字,如著名内衣品牌Triumph译为“黛安芬”,Schindle电梯被译为“迅达”,Bush & Lomb隐形眼镜译为“博士伦”。而中文商标在译成英文时,更应注意简洁有力。现代英语求简求新,因此在对国产商标英译时,应注意不要把原本简洁的汉语商标直译为拖沓冗长的英文。如“飞鸽”自行车则应被译为Pigeon,而无须在其前面加上Flying,因为鸽子本身就隐含着“飞”的联想意义,无须释。

2.添字

在商标原文的主要音节或主要意义被译出之后,可以适当加字,以突出商品的特色。如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增高胶囊Goal,其译名为“高尔”,在加字之后既符合原文的音韵,又使得商品特色一览无遗。著名汽车品牌Porsche被译为“保时捷”,商标的前两个字与原文读音吻合,但如果就此结束似乎体现不出汽车的特色,一个“捷”字则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该车迅捷的特点。但要注意的是,所添的字应尽量在音韵和意义上与原文贴近,避免画蛇添足。

三、“等效”与“求美”有机结合的原则―创造性译法

等效思想在西方译界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的影响面也很广。翻译研究史上,人们曾对“由谁检验译文”这一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足见不同领域对于“等效”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就商标翻译而言,译文的成败优劣只能由目的语广大受众(既包括专家学者也包括普通读者)来评判,因为后者的反映往往决定着商标在目的语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产品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商标策划者与翻译者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商标翻译中追求“等效”,首先应以目的语广大受众的反映为依据,充分考虑其接受能力与审美情趣,再视原文具体情况决定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说,“求美”实际上是对“等效”原则的必要补充和发扬。

创造性译法即在原文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臆想”翻译法。此法指凭主观臆断来将商标译为合乎情理的商标名称的方法。诗人余光中称翻译为“有限的创作”,把创作称为“不拘的翻译”,翻译也像创作那样是创造性的艺术过程。著名的P & G公司旗下的两种洗发水品牌Rejoice和Head & Shoulder,译名分别为“飘柔”和“海飞丝”,Rejoice意为“快乐,喜悦”,如果按这个意思定译名,则显得平淡无奇,毫无特色,而“飘柔”则打破原商标的字面意思,仅根据Rejoice发音中与“柔”相近的部分,大胆扩展,使之与飘逸柔顺的秀发产生联系,实为点睛之笔。Head & Shoulder原意为“头和肩膀”,似乎与洗发水毫不相干,而译名“海飞丝”则音意合璧,突出“飞扬的青丝”之意,令人耳目一新。汽水品牌7-Up的译名“七喜”,保留了原文中的“7”,舍弃了Up原有的字面含义,代之以一个“喜”字,表现出原文中蕴含的“欢乐向上”的氛围,译名没有拘泥于字面意义,重新组织,仍与原商标神韵相通。翻译过程中允许正确的变异,变异应是对原文信息积极地加工,而非消极地扭曲。要想更为传神地体现商标原文的特色,有时必须摆脱原商标音韵和意义上的束缚,不要拘泥于单纯音韵上的相似,而应开拓新思路,另辟蹊径,大胆臆想,大胆创新。一个成功的译名应该深入消费者心理,激发美好的想象和购买欲望,促使购买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翻译商标时,翻译者不仅要对商标的原文有正确而贴切的理解,还要能够摆脱死板对等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译出能够完美演绎商品内涵、传递商品神韵而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风俗习惯的译名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论的感性显现”,即任何美的事物都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辩证统一。同样,商标的译名也需要兼具形式美和内容美。一般地,商标译名应具有通俗美、简朴美、奇特美、音韵美和意境美。音韵美为形式美,其余四者为内容美,内外烘托,使商标译名产生亲和力,唤起消费者美好的遐想,增强他们的购买欲。将“Safeguard”译为“舒服佳”。英文和中文都是3个音节,而且声音谐音,具备音美和形美,而其译名意义也使消费者自然联想到保护肌肤的洗涤用品。因此,这一商标译名充分体现了商标翻译中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辩证统一原则。国产品牌的英文译名中,将“海尔”译为“Haier”,与英文中“high”的比较级“higher”发音接近,也体现了“音美、形美和意美”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审美理念是商标翻译无法摆脱的情结,也是翻译实践者追求的永恒目标。商标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原则与策略不应是普通意义上的忠实、通顺等。译者应坚持“忠实”与“创造”辩证统一、“等效”和“求美”有机结合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研究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技巧,以解决商标翻译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梁国韬:英语商标词构成研究[J].现代外语,1992,(1)

[2]顾参林:英语中的Trade Names[J].外国语,1995,(2)

[3]仓兰菊:厂商与品牌名称翻译漫淡[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杨自俭:英汉对比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曲德森:商标广告知识手册[Z].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

[6]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

第9篇

一名以爱心为起点学习手语的中国女孩,在短短几年内,将无私的爱传播于异国他乡。

义助聋哑房东打官司

2003年7月,21岁的沈阳女孩刘晓敏来到墨尔本留学,就读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她独自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单间居住,房东是个年近花甲的聋哑老太。

虽然和房东无法交流,但老人总是用微笑表达对刘晓敏的友善。一天早上,刘晓敏因为受了风寒头疼欲裂,在床上挣扎着无法起身,老房东竟察觉到了,她轻轻地摸摸刘晓敏的额头,然后用当地一种叫做库芭的植物熬了一碗汤汁让刘晓敏喝下去,说来也怪,刘晓敏一会儿就恢复了。刘晓敏泪光盈盈地拉着老房东的手,觉得她很像自己的母亲。

她想,老房东就像自己的亲人,如果能和她畅快地交流,那该多好啊!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刘晓敏坚定了学会手语的决心。

2005年9月16日傍晚,一个男青年来到刘晓敏的房间,声称自己是该房子的合法继承人,向她索要房租,幸亏房东出面阻止。

原来,男青年是老房东的侄子,这套祖上传下来的房子按惯例应该属于房东,但因未明细产权,她那游手好闲的侄子隔三岔五地找房客要房租,而且几次要强占房子,房东处境非常艰难。刘晓敏气愤地说:“从老人口里夺食,真可恶!老房东可以去打官司啊,把房屋产权弄清楚,她侄子就不敢再来了。”邻居摇摇头说:“她一个聋哑人,又不识字,这官司怎么打?”刘晓敏沉默了。她想,如果我会手语,在房东与法庭之间做翻译,不就可以帮她吗?”

几天后,刘晓敏费尽功夫找到了墨尔本特殊教育学校,以一股执著的尽头打破了学校 “不教授正常人“的规定,成为了该校的一名旁听生。

不到两个月,天资聪慧的她就掌握了大部分国际手语,可以和聋哑人正常交流了。同时,刘晓敏还买来与房产有关的法律书籍,向特教老师请教一些法律术语的手语。

2006年1月24日,刘晓敏带着房东来到法庭,用手语帮助房东和法官之间进行交流。在法庭辩论中,刘晓敏胸有成竹地搬出法律条文驳斥房东的侄子。旁听者为这个不同寻常的中国女孩惊叹,以致法庭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严肃的法官竟为刘晓敏的精彩辩论鼓起掌来!法官当庭宣判:房屋归房东所有,并严正警告她的侄子不得再骚扰老房东。

手语助她游刃职场

庭审结束后,法庭工作人员告诉刘晓敏,如果她愿意,他们将聘请她做兼职手语翻译。刘晓敏一时惊讶不已。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法庭留下了联系方式。但法庭很长时间都没有碰上一桩聋哑人案件。

2006年6月,刘晓敏毕业,踏上了求职之路。

一家中餐馆看中了她出色的口语能力,聘请她做了一名前堂服务员。

9月的一天,中餐馆来了三位聋哑客人,偏偏他们对英文菜单看不懂,刘晓敏见状主动迎上去,用手语和顾客交流了一下,很快就给他们安排好饭菜。顾客离去时,满脸感激地用手语对刘晓敏说,这次用餐是他们最愉快的经历,他们以后会经常来捧场的。果然,一个月之中,聋哑顾客来了四次。为此,经理特别给刘晓敏奖了一个“红包”。

2007年新年过后的一天,刘晓敏帮餐厅经理朋友的旅社接待一个中国聋哑旅行团。由于中国手语和国际手语之间有很大差别,她又花了一周时间学会中国手语的大部分单词。在旅行社的导游和刘晓敏的带领下,聋哑游客玩得非常开心。旅游结束后,旅行社付给刘晓敏500澳元的报酬,这份报酬是在餐馆打工的三倍!刘晓敏不禁动了继续做下去的心思,她找到旅行社的老板,要求留下来为他工作。老板委婉地告诉她,旅行社接待聋哑游客的机会不多,所以平时并不需要手语翻译。

刘晓敏突然想到上次打官司的法庭工作人员。得到一个讯息:墨尔本有几十个法院,肯定会有聋哑人有相关需求。

回到餐馆,刘晓敏想:无论什么场合,只要有聋哑人出现,就一定会用手语交流,有需求意味着有市场,如果能够把握这个先机,抢先进入手语翻译市场,也许能闯出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

手语翻译终成“正果”

刘晓敏索性从中餐馆辞了职。她虽然接了几单手语翻译业务,但所获不多,甚至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开支。守株待兔式的经营策略看来是行不通的。刘晓敏决定主动出击,采取“遍地撒网”的方式来开拓市场。她印制了一批名片,从商店消费场地到政府办公场所,她的小广告无孔不入。这一招很快见效,她成了一个忙得脚不沾地的“应召”手语翻译。

在几个月的手语翻译过程中,刘晓敏结识了墨尔本的许多聋哑人,并相互建立了友谊。

2007年4月的一天,刘晓敏接到一个聋哑老客户的手机短信,声称他正处于危险之中,希望得到她的帮助。刘晓敏立刻赶到老客户的家门口,打报警电话叫来警察打开房门,只见那个客户倒在地上痉挛着缩成一团,原来是心脏病突发,客户被迅速送往救治中心。脱险后,这位聋哑人回忆说,当他突发心脏病时,脑子里首先想到了刘晓敏,于是,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给她发送了求救短信。刘晓敏发现自己在聋哑人心中的地位竟是如此重要。由此,她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做手语翻译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聋哑人的贴心人,时时刻刻为他们服务。

义举很快“暴光”媒体

2007年5月15日,“全澳洲聋哑人领袖峰会”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作为惟一的外籍人士,并且是非团体成员参加会议,刘晓敏在会议中非常引人注目。

在峰会中,刘晓敏为墨尔本一家市级电视台充当现场手语播音,她优雅的手势在电视屏幕上飞舞,成为会议中最靓丽的风景。参加这次会议,刘晓敏了解到手语被誉为“世界第九大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它更是整个“地球村”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2007年6月18日,幸运终于降临:墨尔本一家教育集团找到了刘晓敏,与她洽谈开办手语培训学校的事宜。

6月底,由教育集团投资,刘晓敏作为品牌代言人和培训老师之一的“爱心手语学校”正式成立。“爱心手语学校”是刘晓敏命名的,她认为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举。学员除了大量看准手语翻译的“钱途”来自费学习的外,还有政府部门委托培训的一些窗口单位的职员和学生。刘晓敏结束了在大街小巷“打游击”的手语翻译生涯,成为一名执教的老师。

第10篇

Abstract: Wuthering Heights is the only novel written by Emily Bronte, who was a genius woman writer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died in her early thirties. Owing to its mysterious theme and special structure, the novel gains its fame as the myth Sphinx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Employing the principl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the evaluating criterio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50's and 80'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me and title.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thesis further probe into their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styles respectively, and meanwhile makes some comments on the two versions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Whe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translators should discern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in a more objective and dialectic way, and try to combine the two principles in their translation works to a proper degree.

关键词: 译本;异化;归化;度

Key words: translation version;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degree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306-02

0 引言

《呼啸山庄》以18世纪中后期英格兰北部荒原上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为背景,讲述男女主人公Heathcliff和Catherine因地位悬殊不能结合,后来Heathcliff处心积虑向剥夺了自己尊严和爱情的仇人及其后代进行复仇,最后放弃生命追求“永恒的爱”的故事,演绎了一场最奇特、最神秘、最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

我国读者最早接触这部作品应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由著名影星劳伦斯・奥利弗和梅尔・奥勃朗主演的美国好莱坞名片《魂归离恨天》。第一位翻译出这部名著的是梁实秋先生,他将“Wuthering Heights”译名为《咆哮山庄》。此后又陆续出现九个译本。在这些译本中,杨苡译本[1](下简称“杨译”)和方平译本[2](下简称“方译”)脱颖而出,深受广大中国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喜爱和推崇。如果运用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去审视和评判,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在对原著语言的理解和有效传达,对原著风格的忠实体现,对原著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的传播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

1 文化的去留――“归化”与“异化”的起源和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翻译家将视角更多地倾向了文化因素。正式提出“异化”和“归化”问题是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温努提(Laurence Venuti),他将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概括为“归化法”和“异化法”。归化即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法。这种译文更多呈现出目标语文化特征,使目标语国家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形象地说,归化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归化到目标语文化中,把原著作者请回家来”(Venuti,1995)。[3]“异化”即以源语言为中心的翻译。这种译文能尽量保持源语言文本的原汁原味,体现源语言文化的不同。异化派的代表人物温努提主张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尽量运用不通畅和模糊的语言来有目的地保持源语言的文化内涵,使读者经历到完全不同的阅读过程。

总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是一种翻译态度,是译者对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地位的一种理解’[4],是指在翻译实践中以目标语语言形式为中心还是以源语言形式为中心。”[5]“归化与异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目标读者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不会相同。”[6]《呼啸山庄》两个译本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而导致了两种译文在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别。

2 《呼啸山庄》译本比较

2.1 人名 文学作品中人名的选取并不是作者随意信手拈来,而是与故事的内容和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暗指关联。现在出版界、翻译界还没有对人名的译法做出统一的规定,大多根据原著进行音译,这样的译法比较异化,听起来“洋味十足”;偶尔译者会对人名进行意译,即采取归化策略,以求达到突出人物的特征和重要性等目的。也有二者兼之,既根据发音也考虑内涵意义。

Heathcliff,Catherine Earnshaw,Lookwood,Nelly是《呼啸山庄》中的四个重要角色,在两个《呼啸山庄》译本中存在着对这些人物的两套完全不同的译名。下面是对这些人名在两部译本中的翻译比较。

杨译采用了完全音译法将Heathcliff译成“希刺克厉夫”,读起来与英文发音几乎一致;而方译则在根据发音的基础上有意减少译名的汉字个数,将本来要用5个汉字体现发音的名字减少到3个,他将本来用4个汉字表示的“洛克乌德”减少为只用3个汉字表示的“洛克乌”,不能不让人从中察觉到一丝汉语命名习惯的痕迹。在翻译Catherine Earnshaw和Nelly的名字时,尽管二人使用的汉语字数相等,但杨译的读音总是比方译的发音更接近英文发音。

另外,从隐喻的角度来讲,杨译似乎更注意对人名隐含意义的诠释。Heathcliff是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与Hindley和Edgar结下宿怨,在这个人迹罕至的荒原山庄里实行他那厉鬼般的报复,即使对一生的挚爱Catherine爱的表白(语言和动作)都是残暴的。死后葬在荒野的斜坡上,他的则是光秃秃的。这些都表现出主人公凶暴、无情的性格特点。heath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下文简称《牛津双解》)里解释为“石南丛生的荒地,荒野”;cliff意为“悬崖,绝壁,合起来即是“荒原绝壁”,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恰好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切合。杨译在翻译时充分注意到这点,“刺”、“厉”二字都往往关联到不近人情,令人不快之意,这种选词也似与作者取名选词意图相当,更能体现原著的风格。

2.2 称呼 称呼体系在各国都有所不同。英语和汉语对称呼的使用更有着根本上的差异。Wuthering Heights中的人物虽然不多,但两个家族两代人之间的亲缘关系相互交错。艾米莉在原著中用了很多表示亲缘关系的词语,有助于源语言读者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下面是两位译者对表示亲属关系的人称的翻译统计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杨译和方译都将称呼归化成能够清楚反映人物之间亲缘关系的中国式称呼语。例如,英文同样是nephew,翻译成汉语时,根据具体的人物关系称Hareton是“侄子”(杨译)或“侄儿”(方译),称Linton为外甥。cousin译成汉语是“表兄弟姐妹”,译文将其具体化为“表兄弟”,甚至“表哥”,体现了两位译者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翻译策略的统一性,将英文称呼语完全归化为具体的汉语称呼语。可见,两位译者都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读者已经习惯于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能清楚反映人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中国式亲戚称呼语,否则会使读者对人物关系感到困惑,以致影响到对整部作品的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境下,归化不失为上策。

另有一种表示人的社会地位的称呼。在Wuthering Heights中,地位的高低是导致这个悲剧故事的根源之一。两位译者在这个问题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翻译原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倾向。

Wuthering Heights第二章里,当Lockwood第二次拜访呼啸山庄遇上大雪而不能独自回家,本想向Heathcliff讨个向导时说了下面一段话:

“Perhaps I can get a guide among your lads, and he might stay at the Grange till morning--could you spare me one?”

杨译:“或许我可以在您的仆人中间找一位带路人吧,他可以在田庄住到明天早上――您能给我一位吗?”

方译:“也许我能在你的小厮中间找一位向导吧,他就在我那边过夜,第二天早晨再回来――你能让我借用你的小厮吗?”

lad在《牛津双解》中的英文解释是boy,young man,即少年,青年。杨译将其译成“仆人”;方译为“小厮”。《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这两个词的解释是:仆人指被雇到家庭中作杂事、供役使的人,包括男仆和女仆。小厮指未成年的男仆人(多见于早期白话)。Lockwood向Heathcliff讨要lad,那么这个lad首先应该是听Heathcliff使唤的仆人。杨译和方译在这层含义上都符合原意。此外,lad本身还含有两层含义,即年轻和男性。杨译显然并未注意到这层含义,在翻译时只用了上位词“仆人”;而方译的“小厮”既表现了年轻也确定其男性的性别,恰好能表达lad所有的含义。因此,从语义对等的角度来说,方译胜于杨译。但问题尚未结束。“小厮”的解释最后还有个括号里的附加注释――“多见于早期白话”。早期白话文大约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文体,似乎在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生活中已不再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常见。放在有许多洋味词汇和西方文化背景的译著中有些牵强,有点儿过于“归化”了,倒不如索性译成“年轻的男仆”。

3 结论

通过对两个译本中人称的翻译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杨译还是方译都不同程度地同时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但二者对归化和异化结合度的定位却有所差异:对人名的翻译,杨译以异化的音译为主,只在极个别地方采用具有归化色彩的字词作为补充。她的译文虽然可能读来会让读者费些周折,但这种努力是有价值的,可以开阔眼界,锻炼思维,也是对原著作者和民族文化的一种尊敬。方译虽然也以英文发音为依据,但却处处刻意将其向汉语发音和命名习惯拉近,尽量掩盖原名的洋味。对称呼的翻译上,二者都主要以归化翻译为主,意在帮助读者有效理清人物关系;只是方译在某些地方选词过于“归化”。随着时代变迁、语言变异、读者审美情趣变化,任何译本都不会成为永恒的定本。但总体来说,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好的译本不但要照顾目标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还更要尽量忠实再现原著的遣词用句的特色及其包含的社会风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对文化背景理解程度不同的读者,如何选取更加合理的“归异搭配”是今后翻译工作者们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苡.呼啸山庄.译本,艺林出版社,2003,(2):10.

[2]方平.呼啸山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10.

[3]卞建华.略论解决词语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2004,(08):364.

[4]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中国翻译,2000,(04).

第11篇

“我们把杨绛当亲奶奶”

付研是名大夫,也是泰康燕园康复医院院长,她爱人叫施亮。施亮的父亲是已故翻译家施咸荣,而施咸荣正是钱锺书挚爱的学生之一。

付研回忆说,与杨绛一家结缘,是在30多年前。当时她和施亮确定了关系,便被带到了爷爷奶奶家(即钱锺书、杨绛的家)。“记得奶奶对我和施亮的恋爱经过最感兴趣,放松下来后,我跟奶奶聊得特别投缘。”婚后,每逢过节,付研的婆婆都要做很多上海菜送给钱锺书、杨绛吃,跑腿的一定是付研。“因为常去,慢慢地,我就把他们当亲爷爷奶奶了。”

几十年间,两个家庭共同经历了很多事。1993年5月,付研的公公施咸荣病逝,第二天,钱锺书写来一封唁信:“昨日得知咸荣逝世,不胜惊悼。数十年至交,临终未得诀别,尤为悲感。我自动手术以后,衰朽愈甚,一时未能康复。杨绛失眠减食,亦成病妪,本拟闻讯即造尊府慰唁,而实以精力不胜,稍待异日。先此草函,尚望节哀顺变,料理大事。指痛不便多写,书难尽意,即颁阖家平善不备。钱锺书、杨绛同上。”

这年11月中旬,也就是钱锺书生日的前几天,付研和施亮去钱家送菜。手术后的钱锺书颤颤巍巍,消瘦了一大圈,面容憔悴。当时杨绛刚好出门了,他对付研和施亮说,自己来日无多了,他的一切国家会管,最担心的是杨绛。“拜托你们多照顾奶奶!”钱锺书反复嘱咐着这句话。付研说,她觉得钱锺书这是把杨绛的健康交给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她既是保健大夫,又是孙女。

三年半后,1997年正月初一,付研和施亮去北京医院看望病榻上的钱锺书。那时,杨绛已得知独女钱瑗患癌晚期,钱锺书被瞒着,却也有所感觉。他总问杨绛:“阿圆(钱瑗昵称)怎么不来看我了?”杨绛不得不编出些话,先瞒住他。问了几回,钱锺书不再问了,却用一种忧愁的目光望着杨绛。付研记得当时杨绛说:“那种眼光是很难受的,让我心里一揪一揪地疼。”

1997年3月,钱瑗病逝。付研和施亮参加完钱瑗的追悼会回来,保姆小吴阿姨对他们说,杨绛没吃午饭,自己劝她多少吃一点儿,下午还要去医院看钱锺书。杨绛凄恻地说:“我怎么吃得下去呢?这时候,我女儿的血肉正在炉子里被烧着呢!”

1998年12月,钱锺书病逝。付研拉住杨绛的手,哽咽失声。杨绛却急促地劝说:“别哭,别哭!爷爷不喜欢别人用哭声送他。”施亮回忆说,虽然接连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但他从未见过杨绛流泪,也许因为,眼泪是透明的血,它淌在心里了。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杨绛,本名杨季康,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并邂逅钱锺书,三年后两人喜结连理。

杨绛精通英语、法语,后又自学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至今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中文译本,并因此于1986年荣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杨绛终年笔耕不辍。钱锺书离世后,年近九十高龄的她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四年后,96岁的杨绛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相较于文学路上的平顺,杨绛的生活可谓过得坎坷。所幸,豁达的她一直懂得如何坚强乐观。中,杨绛曾因迫害被发配到文学所的厕所做清洁工。这事如果放在别人身上,一定会有满肚子怨气,杨绛却在“颠倒”的境遇中找到了快乐。

她自费置备了几件有用的工具,如小铲子、小刀子,又用竹筷和布条做了一个小拖把,还带了些去污粉、肥皂、毛巾以及大小两个盆子,每天在十几个厕所认真清洗,将所有器具都洗出了本来面目。所有人都赞叹她的活干得漂亮,厕所不像厕所,倒像一座座温馨的小宾馆。忙完工作后,她便悄悄坐在厕所看书。

同是期间,有人写钱锺书的大字报,杨绛就在边上糊一张小字报,逐条澄清事实。让翻译家叶廷芳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外文所召开的批斗会上,很多人都低着头不敢吭声。只有杨绛,当批斗钱锺书时,她迅速起身辩护,甚至跺着脚执着澄清:“你们说的不是事实!”后来杨绛被人剃了“阴阳头”,钱锺书着急地问:“怎么办?”她淡然,连夜赶做了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生命的韧劲,在杨绛的百年人生中淋漓尽现,远比网上疯传的“鸡汤文”丰富、厚重。上海沦陷时,她曾被叫去日本宪兵司令部接受盘问,出门不忘带一卷《杜诗镜铨》,见到日本人,她先笑说:“杜甫的诗很好啊”;生孩子住院,钱锺书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小心砸了台灯、拔下门轴上的门球,杨绛只说:“不要紧,我会修”。

在百岁之际写下的散文集里,她说,自己一辈子“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而其夫钱锺书用这样一句话评价妻子:“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淡泊宁静,造就百岁先生

杨绛的知足常乐、淡泊名利,与她的文学作品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付研说,杨绛有时就像个孩子。记得有一次,铉笑眯眯地对付研说:“今天我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我自己,这么老了呀,我还觉得我很年轻。”这些快乐付研现在回忆起来,难免带着些许伤感。

“我觉得对她特别亏欠。我在医院工作特别忙,每次去她家都待不了太久,可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非常快乐。奶奶总会给我讲些往事,她每次都讲得特别高兴,我每次也有很大收获。她的言谈举止中,有很多的哲理,就连我这样一个不爱写作的人,也会受到她的感染,去写一写东西。”

杨绛的乐观和坚韧,支撑着她挨过了爱女与丈夫的离世打击。付研说,当时的杨绛不仅要承受亲人离世的痛苦,还要抗衡市侩们对钱锺书名气的利用,应付着一桩桩意想不到的事件……“每次跟奶奶聊天,都会被她的坚韧所感动,被她的善良所浸染。在这浮华的世界,这种纯朴,这种刚毅,这种奉献和真挚的爱,使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一种生命活力。”

更为可贵的是,早有名气的她一直秉承着简朴低调的生活态度,却大方地做着慈善。

2011年大年初一,付研和施亮照例去给杨绛拜年。杨绛穿着几年前已故亲家母送给她的毛衣,袖子补了很多补丁,俭朴却也整洁。付研说,老人家的主要收入都捐给学生们了。

当年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帮助贫困的学子,自己什么都不要。杨绛的家从没装修过,布置极其简单:走进家门,先是一排书柜,书柜上都是书,房间中间有个大大的写字台,老人每天都在桌前写大字。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提到,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 社会 文化现象,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语言,两者密不可分。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与汉语完全不同的文化,熟悉英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用英语交流信息……并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 方法 ,提高文化素养”[1]。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般按照《大纲》要求传授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语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日常交际都是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轻则会造成彼此误解,互相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会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此种交际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双管齐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著名英语 教育 家胡文仲认为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开设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等,但最有效的是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并提出结合日常教学可以从各个层面进行,例如,词汇、语用、语篇等[2]。

根据胡文仲先生提出的文化教学的几个层面,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做到: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 中国 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 影响 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又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在中国 农村 的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而在欧美,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指范围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也用于贬义,就像我国文化大革命中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一样。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 英文 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 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 内容 。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