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时间:2022-10-24 02:1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急诊科;绿色通道;抢救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急重症的一线科室,急诊科抢救符合绝大多数危急重症抢救存在“时间窗”、损伤控制理论,在黄金时期内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是许多疾病患者存活的关键,这是活体组织生理性、病理性变化客观规律决定的[1]。对于那些需要优先抢救的濒死、高死亡风险对象,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可争取时间窗,从而降低病死率。军人绿色通道与普通医院的绿色通道存在较大差异,军队因其特殊性,急诊危重症多见心脏骤停、创伤患者,病种相对集中,这要求急诊科不仅需要关注绿色通道的管理效率,还需要关注特殊病种管理,注重某类疾病的急救技术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军人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月~2015年12月31日,医院急诊科开辟军人绿色通道主要用于现役军人、预备役创伤、心脏骤停等疾病的现场抢救。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4-2015年绿色通道患者基本情况。

2结果

基层开辟绿色通道转运的现役军人,从病种分布来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创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采用的急救技术主要为心肺复苏,主要针对大量失血、原发心脏病、严重脱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神经系统疾病多见脑梗死、脑出血,此类对象多发生在气候剧烈变化时,另多见军队战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无明显先兆。创伤疾病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极少部分包扎、枪弹伤、刀伤,也多见于训练创伤,多为保护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岁,战士,训练过程中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现场急救员进行了简单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敞开衣襟、开口预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内卫生员抵达现场,查体见患者面色苍白、腹部下可见散在的黄斑、肢冷、心率为0,无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判断为心脏骤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速率100~110次/min,持续替换人员维持有效的按压,持续6min,同时连接便携式呼吸机供氧,在此同时,迅速转运到当地医院急救,心跳恢复。转运过程中开通静脉通道,院内应用扩血管复苏药物,心电图恢复,期间停跳1次持续十数秒,立即采用电击除颤,能量200J,恢复正常,转移到上级医院。

3讨论

应加强对部队以及专业卫生人员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从基层卫生机构转运上级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情况来看,多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复苏是最急需的抢救技术。本例对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员的现场基本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预防误吸。卫生员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了徒手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推广要点:①有报道显示,心肺复苏失败与心率恢复速度有关,需做好对基层急救员的培训,重视现场的心肺复苏,组织部队干部、战士,特别是一线救护员,学习心肺复苏技术;②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电图表现、早期通气方式有关,对于送院、急救过程中出现的VF心电图表现,需予以重视,遵照指南尽快、有效完成心肺复苏各项操作,包括强化通气措施、必要时气管切开、合理的胸外按压,准备好心电除颤、药物复苏,及早除颤,使用束缚带有助于增加潮气量,有助于肺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不应停止按压,适当引入心肺复苏仪等辅助设备;③对心脏骤停者短暂复苏者,也不应放松警惕;④积极控制心脏骤停的原因;⑤尽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开展胸外按压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响生理病理状态,100~120/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按压的深度在5cm为宜,应避免过深,但实际情况是出于担心按压过深导致肺创伤,绝大多数心肺复苏实际按压深度几乎不会超过5.5cm,对于心肺复苏,非必要的中断是被允许,但应尽量缩短,特别是除颤前,应避免按压中断;⑥准备好急救药物,针对顽固性VF、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员做好药箱的管理,做好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强心等药物等管理,确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军队急救,多见于训练、军队生活有关的病种,包括潜在的由高强度的训练诱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往往表现为发病急骤,可出现心脏骤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对较轻,多见于训练后,另见训练保护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当等引起的创伤,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此类伤情可轻可重,医院应购入应对创伤的外固定设备,可借鉴美国的战伤现场救助设备,如Bastiani架、许氏单边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战士们的身体负荷情况,做好体检,发现冠状窦性电轴左偏、右偏,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表现,结合动态心率评估身体压力状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展示的健康状态,寻找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因素。综上所述: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再华,高燕琳,苏建婷,等.2003-2007年北京户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7):651-652

[2]刘元生.心肺复苏2015年指南与解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24(6):401-408

第2篇

1 心肺复苏指南:进步还是阻碍?

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后不久的196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便成立了第一个心肺复苏的专家委员会。1966年,AHA联同国家科学研究所和国家科研委员会创立第一个CPR标准和指引。1974年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心肺复苏指南才真正诞生发表[3],此后又历经数次的修改和完善。随着1993年国际复苏联盟(ILCOR)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和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加入到心肺复苏指南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之中。而指南也逐渐成为心肺复苏的权威指导,成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的执业技术标准和大众技术普及的标准教材。可喜的是,全球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和市民得到标准化心肺复苏的培训,标准复苏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实践,局部地区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也在明显提高。但令人尴尬的是,大部分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仍然不佳,最新版本的复苏指南与最早的版本相比,似乎突破性进展不多,现代心肺复苏技术甚至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和挑战。当然,心肺复苏指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事实不可否认,但指南产生过程的严苛的循证医学程序却再次引起专家们的关注。例如胸外按压技术如果按照今天的指南评价和入选标准是无法被积极推荐的,但这并未能改变其心肺复苏的基石地位。肾上腺素的价值虽备受循证医学的争议,但从未撼动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指南采用严苛的循证医学流程用于对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评价的做法确实值得进一步商榷,唯长期良好神经功能和生存预后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 生存链:生命之链

生存链的概念于1991年由Cummins等[4]提出,并出现于1992年版的心肺复苏指南而被广泛熟知[5]。生存链概念的提出是对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的正确认识,其中的四早原则(早期识别、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既强调了4个独立的环节对于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更指出这4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换言之,心搏骤停是一个临床综合征,而非单一疾病,心肺复苏的整个环节和过程对心肺复苏的结果和预后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片面的强调单一因素对最终复苏预后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这一相关因素的评价偏倚。简单的希望某单一新技术和新措施能够力挽狂澜,显著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预后是无法实现的。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除了增加第5环——综合的复苏后处理外,强调早期完成前4个基本环节的同时,更明确了各个环节的重点和质量[6]。生存链是对心肺复苏流程的形象总结,保证心肺复苏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和时效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充分动员整个社会力量,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方式做好每个细节,才能真正显著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远期预后。

3 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对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尽量缩短心搏骤停至心肺复苏的时间。第一目击者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意义不言而喻,而50年来,在提高复苏成功率和良好生存预后方面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公众除颤计划(PAD计划)的实施,及其带来的显著的复苏成功率的提升[7-8]。因此,普及和推广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术,推动PAD计划的实施,不断提高公众对于心搏骤停患者的识别和复苏能力是为后续高级生命支持赢得时间和机会的关键。当然,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医务人员和公众能够更快速而高质量的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样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4 新技术与新装备:何时能大显身手?

伴随着心肺复苏科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进步,新的复苏辅助设备和装置层出不穷,也显现出未来在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但受限于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目前对于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临床应用仍未被积极推荐[9]。但可以肯定地说,新的科技和信息化装备正逐步影响和改变传统的心肺复苏过程,特别在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综合治疗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近期一系列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完成和报道,越来越多的新设备将进入复苏领域,在逐渐解放复苏团队人力资源的同时,也逐渐带动对最佳复苏方法学进一步深入探讨。当然在确保患者权益的基础上,应该积极鼓励开展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依据,而最佳的人机配合流程和时机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5 国际经验与交流合作

我国的迅速发展与对外开放为心肺复苏领域的进步带来机遇,借鉴优秀的发展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国情和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提高总体的复苏成功率意义重大。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有效的监测网络系统依然是国内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的重要制约因素。参照国际通行的研究模式,借鉴亚洲邻国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探索出有效的研究模式。加快对旁观施救者的保护性立法对于提高大众心肺复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而克服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建立社区化的公众复苏和公众除颤(PAD)等项目,对提高城市复苏成功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逐渐在国际期刊和会议展示其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团队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获得大家认可与关注,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能够对国际复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

50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心肺复苏这门年轻的科学仍然充满太多的未知与秘密,无论成绩、进步还是教训、阻碍,都将继续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参考文献

[1]Kouwenhoven WB, Jude JR, Knickerbocker GG. 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 [J].JAMA, 1960,173(10):1064-1067.

[2]Lown B, Amarasingham R, Neuman J. New method for terminating cardiac arrhythmias.Use of synchronized capacitor discharge[J]. JAMA, 1962,182:548-555.

[3]Carveth S. Standard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ac care[J]. JAMA,1974, 227(7):796-797.

[4]Cummins RO, Ornato JP, Thies WH,et al. Improving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e “chain of survival” concept.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Subcommittee and the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mmitte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1991, 83 (5): 1832-1847.

[5]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ac care.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mmittee and Subcommitte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art I. Introduction[J]. JAMA, 1992,268 (16): 2171-2183.

[6]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J]. Circulation,2010, 122(18 Suppl 3):S640-946.

[7]Hallstrom AP, Ornato JP, Weisfeldt M, et al. Public-access defibrillation an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N Engl J Med, 2004,351(7):637-646.

[8]Weisfeldt ML, Sitlani CM, Ornato JP, et al. Survival after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before arrival of the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evaluation in the resuscitation outcomes consortium population of 21 million[J]. J Am CollCardiol, 2010,55(16):1713-1720.

[9]Cave DM, Gazmuri RJ, Otto CW, et al. Part 7: CPR Techniques and Devices: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720-728.

(收稿日期:2012-12-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1.002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余涛、唐万春);美国威尔危重医学研究院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唐万春)

第3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混合教学;思政;心肺复苏术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近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融合思政元素,提倡护理人员的“仁心教育”与“爱国情怀”相融合,强化“立德树人”总体理念,传承仁医基因,夯实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精神,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本文研究以我院年度岗位任职教学活动为契机,尝试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立足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技能传承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极大地提高临床护理技能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12月选取我院120名护士作为年度岗位任职教学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名护士,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心肺复苏术”为例,遴选的护理人员均从事临床护理操作5年以上,都具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与临床操作能力,两组护理人员年龄、性别构成比、护理能级、各项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方法

1.2.1对照组根据各护理科室工作性质不同,60名护士对于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指导教师对60名护士采用“理论授课+示范研讨”的常规授课模式,步骤分别是:①理论授课,指导教师从心脏骤停的原因开始,讲解心脏位置与毗邻、呼吸系统、临床操作要点等,按照心肺复苏术章节基本要求进行授课,课上鼓励指导教师与护士们进行双向教学互动,加强她们对授课重点、难点的理解,为临床实操教学应用打下基础。②示范研讨:指导教师在完成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讲解示范后,开展多人员分组练习,强化从实践中完成对患者的伤情评估、临床诊断和抢救措施的理解,避免操作程序颠倒、遗漏操作项目等问题发生。在课堂研讨中,指导教师将研讨方向引入评估患者状态、按压姿势与节奏、有效指标判断以及注意事项等,让护士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言,最后对研讨中有矛盾、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详细地答疑解惑。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课前线上预习:在线上教学中,护士们选择“电脑端—手机端”盛京护理网络平台和区域协同护理信息化网络平台,观看盛京医院志愿团队在抗击疫情援鄂、玉树地震救援、火灾爆炸救助等多个重大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中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使护士们深感提高急救能力的重要意义,更加激励护士们积极地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微课教程。在网上微课学习中,使护士们初步掌握心肺复苏术的解剖学知识、维持血液循环原理等难点,了解心脏骤停判断、临床抢救要点以及进一步生命支持等内容,与之前思政元素相融合,使护理人员深刻领悟到责任使命、生命意义,对提高她们临床钻研精神与综合素养有极大帮助,每个短视频时间控制在5~10min,总体预习时间一般为30~60min,在减轻护理人员负担的同时,提高临床急救教学的针对性[2]。第2阶段课中理论授课: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指导教师朝着极力培养护士们具备科学素养的方向迈进,指导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为护士们构建多副心肺复苏术知识结构图,从思维导图中了解呼吸系统解剖结构与心脏位置与毗邻区、掌握呼吸系统与心肺复苏之间关联、心脏血液供应流程、每项抢救操作对患者恢复苏醒的影响。以“心肺复苏术操作”为例,以评估环境、评估意识、按压术实施、人工通气等为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系统结构,每个关键词简要说明操作要点、标准、注意事项等,并且向四周末端散射不定数量的分支,逐步构建心肺复苏术知识体系的网状结构[3];要求每个分支与解剖知识相关联,使护理人员从内涵中理解心肺复苏术与呼吸系统、心脏器官的解剖知识之间关系,从而完成护理解剖学原理性知识的内化与联系,使护士们更加清晰实施胸部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操作后人体生命体征的变化,每个授课环节都体现出教师兢兢业业、严谨求实的工作状态,为下一阶段临床实操教学应用打下基础。第3阶段课中示范教学:指导教师利用人体心肺复苏模型和气管插管模型演示气管插管、口腔清理、气管管理、胸外按压、人工通气等基本操作技能,参训护士结合解剖学理论与现场示范操作辩证统一地理解各种标准、操作、规范、姿势、力度等,掌握不同患者、不同抢救时机进行不同的心肺复苏术操作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场示范结束后,指导教师在了解护士们学情的基础上,将参训护士进行不均匀地分组操作,从个人、双人、多人在人体模型上操作,锻炼护士们在抢救中角色分配与协作,递进式地巩固个人操作技能。在与指导老师互动交流中,教师必须及时、耐心、全面地答疑解惑,并且列举误失抢救时机的事故案例,引导护士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培养护理人员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激发她们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4]。第4阶段课后成果固化:该阶段指导教师将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术疑难解析,督促各小组将总结内容不断完善《急救护理实操手册》,向临床实践应用中扩展,实现成果固化。

1.3评价方法

对120名参训护士进行理论与实操考核,理论、实操考核满分设定100分,理论考核以相关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护士们对护理解剖学原理性知识内化问题,准确反映护士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实操考核成绩以准确辨认标本部位、画出心肺复苏术相关部位、完成人工抢救操作给予赋分。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中,采用Williamson自主学习量表(SRSSDL),对两组护士进行自主学习能力测评。此量表包括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以及人际交流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2个条目,共计6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范围为60~30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此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各项考核比较观察组护士各项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的成绩(P<0.05)(表1)。2.2两组护士对教学效果评价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2)。

3讨论

在年度岗位任职教学活动中,重在短时间内提升参训护士临床核心技能,面对重新梳理心肺复苏术知识点以及掌握急救操作与人体相关部位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如何提高她们的熟练程度?这与参训护士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文素养、高尚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士的理论与实操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活动适应于具有丰富红色文化的医疗机构,通过将盛京医护团队无私奉献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使护士们深感此次心肺复苏术的学习意义重大,提高了参训护士新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学习动力与钻研精神,推动她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枯燥的护理解剖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情怀,高效地完成各种学习与考核任务[5]。近年来,盛京医院积极推动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认真统筹规划教学时间和进度,耐心地培养护理人员自主钻研以及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使参训护士从指导教师“师德育人”“严谨求实”中感悟到“医德仁术”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参训护士的责任担当、临床技能以及人文素养,该教学模式值得推广[6]。但是现阶段各大型医疗机构都存在着工学矛盾,教学实施过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指导教师在思政教学设计继续探索如何持续激励护士们学习积极性、有效性,切实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与钻研精神,使其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邱铄,王世芳.课程思政融入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J].解剖学研究,2021,43(4):390⁃392.

[2]许凤燕,刘宝全,曹博等.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1):6⁃10.

[3]徐丹,郑韬,陈能杰等.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护理解剖学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21,41(4):350⁃351.

[4]张雁儒,先德海.课程思政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杂志,2020,43(4):369⁃371.

[5]王磊,李文昕,崔鑫.将思政元素融入系统解剖学教学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21,43(6):643⁃645.

第4篇

【关键词】 急救知识与技能;专业培训;监狱医务人员

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已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为更好地服务于监狱服刑人员,满足临床急救技能的需要。省监狱管理局在2012年委托我中心对属下的监狱医院部分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加培训人员均为监狱医务人员,其中医生142人,护士24人,共计166人。年龄24~53岁,平均36岁;大学本科学历125人,专科41人。分三期培训,每期培训4 d,每次约54~56人。培训前、后的理论或操作考核只要有一项未参加者,不纳入研究对象。

1.2 培训内容 主要内容为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包括:成人高级生命支持术(双人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等)、急诊心电图的学习。

1.3 培训方法

1.3.1 积极做好培训准备工作。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之前均经过集体备课,操作演示等过程。确定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制订培训流程和考核评分标准等[2]。授课老师均为主任医生,急救技能操作老师由取得美国心脏协会AHA导师资格证和具有丰富急救培训经验的急救医生担任。

1.3.2 授课方式 急救理论老师通过多媒体形式讲授。急救操作请主讲老师在旁进行口述分解,带教老师操作示范演示,最后再进行分组练习,为保证每名学员都能得到更多实际练习机会,每6人一组,每组配备1套模拟人,由1名带教老师指导。

1.3.3 培训前测试 每名学员培训前填写“急救培训前调查卷”,了解他们的急救理论水平及急救技能掌握状况,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调查卷满分为100分,75分以上为合格。

1.4 考核方法与标准 采用理论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总分为100分。操作技能为二人一组,考核内容为2010 cPRBLS和气管插管(各100分),操作成绩取二项技能的平均分。得分75~85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1 培训效果评估 参加培训前、后急救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有166人。培训前监狱医务人员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成人气管插管术和急救理论考核均为不合格。经过四天培训,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气管插管术平均达到优秀水平,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见表1)。经过对学员所填的“培训后调查问卷”统计表明,培训满意度为98%,学员认为培训组织严密、教学管理到位、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内容实用,但其中2%的学员认为教学内容应多元化,如安排到三甲医院急诊科参观见习。

3.1 监狱医院虽是基层医院但是有其特殊性,医务人员同样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公安干警又是医护人员,平时对外交流进修学习机会少。所以在基层医院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次培训调查显示,有学员在培训前已了解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但存在不正规的操作和一些模糊概念,这与他们医学知识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受过标准化培训有关[3]。部分医生存在知识老化、缺乏长期临床经验、现场急救能力(包括急救知识和急救指挥能力)有待提高,而这些因素可直接影响现场急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因此,有必要对监狱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现场急救能力和急救技能的强化培训,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熟练的操作流程[4]。

3.2 本次培训提示,对监狱医务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后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规范的操作训练,以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这同现场的急救质量有着直接关系,而现场操作时可能出现的措手不及、手忙脚乱,甚至遗忘操作程序等,也必须通过充分的前期训练来克服[5]。有资料显示,对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受训后6~9个月内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14%的受训者能够实施标准正确的心肺复苏。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复训系统或计划[6],帮助已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急救技能,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而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3.3 本次培训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法,这样既可提高培训效率,又能保证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120急救中心人才、技术、设备、教具及车辆的优势,本着科学、规范的原则指导培训工作。

总之通过对监狱医务人员的急救培训,既提高了急救水平,也推动了基层医院急诊急救的发展[7],稳定急诊医学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8],通过加强急救培训是提高监狱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玉俊,王秀玲.青岛市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培训效果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62664.

[2] 张振新,林长春,徐科,等.无锡市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0):893894.

[3] 张雁,温新华.对特殊岗位职工开展以心肺复苏技术为主的急救普及培训的探讨.中国全科医学,2006,9(22):18811882.

[4] 王运平,陈晓光,王国良,等.院内护士急救培训效果与意义的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3):290291.

[5] 张涛,陈昌贵,施小燕,等.对全科医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88189.

[6]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护理杂志,2009,26(7B).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生 救护知识 爱心 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2

生活工作中常会遇到意外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呼吸道异物、车外伤、多种中毒等,各种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火灾等,心脏骤停4分钟内实施正确的心肺脑复苏术,则存活率可达40%[1]。而在许多事故现场由于人们不懂这项急救技能导致一些可以挽救的生命丧失救治机会。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救护不及时,另外则是由于在校学生普遍缺乏急救常识和急救能力所造成的。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省南昌市4所小学在校生480名。在爱心救护培训前后各发放问卷240份,总计480分。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意外伤害如触电、溺水的急救方法,徒手心肺复苏术,中毒病人的抢救,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逃生等,以及学生对救护知识和安全认识的调查。第一阶段随机选择的240名小学生为对照组,直接进行问卷调查;第二阶段随机选择的240名小学生为观察组,首先对观察组进行爱心救护知识的培训和安全意识的教育,然后再进行问卷调查。前后两阶段调查问卷内容一致。现场问卷调查并当场回收,第一阶段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98.75%;第二阶段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97.72%。结果采用两大样本均数的U检验。

结 果

两组对爱心救护知识的掌握得分比较:经U检验,差别极显著(P≤0.01)。按α0.01。以观察组对爱心救护知识的掌握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对爱心救护知识的掌握得分比较(X±S)

注:U7.2233,P≤0.01。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校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仍然存在缺失,在多数小学生课堂上,校内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意外伤害如触电、溺水的急救方法,徒手心肺复苏术,中毒病人的抢救,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逃生等教育至今仍是空白。也很少有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过自救和互救方面的安全教育,甚至有些家长根本就不清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受到意外伤害,孩子们看到突然倒地的生命垂危患者也不知道如何救人。通过爱心和救护教育能真正唤醒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和乐于助人的理念,树立起自护自救和用爱心救护他人的观念,锻炼了自护自救及救人的能力。

讨 论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国民的急救培训,并立法规定煤矿、天然气等高危岗位职工必须考核急救技能。在国外,非医务人员构成院前急救队伍的主体。而在我们国内院前急救主要是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的。基于这种现状,对如何提高我国国民的急救技能,国内许多学者对此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总结来看首先加强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2]。学生掌握了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传播给周围的人,以期达到全民普及,比如气道异物采用Heimlich手法[3],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能够及时采用有效的心肺复苏技术等,那么将会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外死亡率,并且能够为医院内的进一步急救提供宝贵的时间。根据我省四所学校的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在入校后就应该牢固树立。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紧急情况如何求救和自救的培训,急救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心,学到真本领。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现场止血和心肺复苏的内容,反复强调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操作步骤。通过现场模拟实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践能力。并注意对车祸伤、烧烫伤以及各种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等救护措施的详细讲解,我们要抓住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她们进行道德、思想、奉献和救护知识教育,为国防建设储备后备力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据了解,目前急救培训所需的场地、工作人员和使用的示范假人等工具都价值不菲,但是急救培训本身收费甚低,因此急救培训常面临着难以延续的局面[3]。

而我省目前因为有一定数量的红十字志愿者,我们在南丁格儿奖获得者章金媛主任的带领下和省红十字会的领导下建立了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在许多社区和小学校免费进行爱心救护培训,展现我们的风采。志愿者每周六下社区服务,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小学生和社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救护水平才得以提高,同时也彰显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第6篇

2020年是我院加压奋进、乘势而上的一年,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护理部紧跟医院发展步伐,围绕医院2020年工作计划,以创建“市级医疗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工作为抓手,以“提高医疗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护理部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院护理人力资源概况

截至2020年12月,全院在岗护理人员427人,临床一线岗位护理人员375人,占全院护理人数的88%,共设34个护理单元,正、副护士长33名。特殊护理单元护理人力资源情况:手术室护理人员22人,急诊科护理人员25人,ICU护理人员25人,产房助产士14人,NICU护理人员10人,血透室护理人员9人。2020年退休11人,因各种原因离职9人,离职率2.06%。

二、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一)完善考核细则,督导整改落实。依据医院综合目标千分制考核细则要求,对临床科室25个护理单元的质量检查标准进行了修订和细化,重新核定扣分标准。发挥护理部及科室护理质控小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护理部全年共计完成护理质量检查、专项督导及护士长夜查房52次。

(二)依据质控计划,做好质量控制。按照年初制定的护理质控计划,护理部质控组与各质控小组护士长共同参加质控,分工明确,按照每月质控重点开展质控检查。护理部将每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并在护士长例会中提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跟进。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共同讨论现存的质量问题,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今年共计召开质量分析会议4场。

(三)严格培训考核,落实核心制度。护理部每季度针对查对制度、输血护理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汇总分析。组织核心制度理论考试2场,考核护理人员367人,合格率99.46%;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考核1场,考核护理人员277人,合格率100%。组织多人协作心肺复苏比赛1场,通过考核与比赛,为更好的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打下了基础,并且强化了急救意识,提高了抢救技能。

(四)规范病房管理,夯实基础护理。坚持每日于医生查房前完成晨间护理,细化基础护理工作。护理部及护士长重点对晨晚间护理质量、新入院患者处置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护理部每月进行专项督导,并随时、随机抽取科室进行质控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反馈,督导科室及时整改。

三、落实人才培养,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一)积蓄后备力量,打造人才队伍。医院为构建梯队结构合理的护理专业队伍,于11月份出台了《关于建立青年护理人才库的实施方案》,每2年选拔和培养一批青年护理人才。12月15日—17日,通过笔试、操作、民主测评最终确定20名青年护理人才入围。下一步护理部将依据人才培养计划逐步落实。

(二)加强队伍建设,更新管理理念。今年共选派护士长59人次参加省、市级管理培训班。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促进了我院护理专科水平的发展。邀请市立医院护士长来院授课,交流管理经验。9月份,选派6名护士长前往滕州中心人民医院进修学习。为下一步晋级三级医院打下基础。

(三)加强专科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1、全年共选派20名护理人员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及取得省级专科护士资质。学习的专业有:重症护理、急诊急救、血透室、呼吸内科、手术室、眼耳鼻喉、神经内科、康复科、中医适宜技术、内镜;并顺利取得血液净化护理专科护士、产科护理专科护士、康复护理专科护士、肿瘤护理专科护士、急诊护理专科护士、重症护理专科护士、手术室护理专科护士及PICC专业技术资质。护理部组织进修返院护理人员开展业务讲座、进修汇报4场,以带动科室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今年共选派8名护理人员参加山东省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班,获取8个专业省级专科护士证书;4月份邀请中医院杨玉光老师培训中医适宜技术。

2、对《护士分层管理规定》进行了重新修订,10月份完成层级进阶考核工作,全院共有71名护理人员通过理论、操作考核及科室评议顺利通过层级晋阶。

(四)加强专科护理开展,11月份开设PICC门诊,PICC置管63人次、维护860人次。压疮小组参加会诊4例,护理会诊穿刺286例。4月份邀请上级专家对导管固定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全年共选派35名护理人员参加枣庄市各护理专业委员会会议。

四、加强患者风险管理,保障护理安全

(一)加强对低年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规章制度的培训与考核及不定期监督检查,减少差错发生,保障病人安全。1—12月组织理论考试5场,考核护理人员867人次,合格率98%;操作考核4场,考核护理人员543人次,合格率100%。

(二)坚持护士长夜查房,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处理。全年护理夜查房24次。坚持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对工作中的不足作出针对性、实效性改进措施,以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三)落实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评估,重点做好预防知识的宣教,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部针对《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手册》、《薛城区人民医院住院病人VTE风险评估表》内容,组织医院质控组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医护人员在此项工作中不能做到紧密衔接,对于评估出的高风险患者,预防及处理措施不及时。针对此问题:护理部统一要求科室每日对评估出的VTE高风险患者要有动态统计和提示,督促医生及时处理。

(四)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定期汇总分析,并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进行根因分析,制定具体有效的改进措施。全年组织召开护理质量与安全分析会议4次。护理质量与安全分析会由发生不良事件科室的护士长将典型案例制作成PPT,分析发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再由其他科室护士长提出不同意见。通过剖析,提高了护士长的参与程度,加深了对不良事件的印象,最大限度避免类似问题再在本科室发生。鼓励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1—12月共计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13例、其中标本采集缺陷9例,跌倒23例,导管滑脱11例,给药错误11例,医嘱处理及执行缺陷13例,坠床11例,走失2例,自杀1例,其他32例。压疮293例(院外压疮96例,难免压疮193例)。全年召开安全警示教育会议2次,会议上就典型案例与护士长进行深刻剖析,大家集思广益,制定整改措施。通过安全警示教育会的召开,能够互相警示,最大限度保障了患者安全。

(五)为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况的处置能力及急救水平,6月20日,护理部联合医务科举办了多人协作心肺复苏技能竞赛,共有100名医护人员参加,经过激烈角逐,最终28名医护人员获奖。此次比赛全面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年内针对医院机动护士库人员进行了2次培训,2次考核,提高了护理人员紧急状态下的急救水平,保证了应急状态下护理人员需具备的应急能力。 

五、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为持续提升患者满意度,打造人文护理标杆,10月份出台了《“为您服务从我做起”关于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的实施方案》。以入院、出院护理,晨晚间护理、护理巡视4个重点环节,制定出12条服务标准,以点带面,力求达到礼仪规范、服务主动、环境温馨、流程顺畅、操作舒适、安全护理的效果。进而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此实施方案自2020年10月15日开展至今,各临床科室共收到锦旗33面,表扬信116封,提名表扬护士共415人次。2018年住院患者满意度平均为95.65%,2020年满意度平均为99.71%,比去年增长了4.06%。

(二)“317护”健康宣教平台运行良好:“317护”健康宣教平台是我院“提高医疗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活动的一项亮点工作。全院护理人员高度重视,积极推送。3月份,各临床科室健康宣教平均推送率达到60%;为进一步提高推送率,4月份护理部出台了《关于提高“317护”推送率的管理规定》,将“317护”扫码宣教列为患者入院的第一项工作内容,4月底,全院各临床科室平均推送率达到了98.2%,提前完成目标,同时获得全省“最佳知识传播医院奖”。全年共推送健康宣教课程109578篇,推送率85.54%,患者或家属阅读量为77496篇,阅读率85.08%。自10月份起,利用“317护”平台开展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10次,被提名表扬护理人员356人次,住院患者满意度平均为99.99%。“317护”健康宣教平台的铺开使用,使我院的健康宣教工作更加简单、有效、生动,使宣教更有针对性,患者更容易接受,提高了住院患者满意度,同时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护理服务品质。

(三)每月继续对二级回访结果进行书面反馈。1—12月份,对护理人员提出表扬300人次,服务态度不满意问题13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

(四)全年开展延续护理服务9例,神经内科为非住院患者更换尿管1例、更换胃管2例;重症医学科为非住院患者更换尿管3例,更换胃管3例。限于医院门诊不能购买部分耗材,以及交通、收费问题,导致延续护理服务开展例数不尽人意。

(五)加强护士职业礼仪的培训、学习,针对2018年度新入职的护理人员进行《护士职业礼仪规范》培训。共组织2场,培训44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及服务行为。全年开展业务讲座24场,共计培训护理人员680人次。

(六)获得的荣誉及奖励

2020年8月在“2020年红十字应急救护比赛”中,血液肿瘤科二病区王宁同志荣获应急救护演讲个人单项二等奖、急诊科孙翠梅同志荣获成人心肺复苏个人单项二等奖、神经外胸外科朱箫同志荣获创伤救护个人单项三等奖;2020年10月在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的“GPM最强音全国总决赛”中血液肿瘤科二病区程朋玲同志荣获团体二等奖;2020年12月在由山东省护理学会主办的“山东省‘天使杯’青年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竞赛”中,手足外、脊柱外科程艳同志荣获个人三等奖、急诊科刘峪荥同志荣获个人二等奖。

六、实习带教工作

2020年医院共接收护理实习生63人。护理部组织实习生考试2次,组织业务讲座24场,对于不能及时参加者,按照实习生管理规定进行处罚。业务讲座后,护士长针对专科知识进行授课、讲解,并留置课后习题,要求实习生完成学习笔记并上交作业,以此加强实习生对专科知识的掌握、记忆,促进实习生教学质量的加强与提高。学生们能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先后参加医院宣传片拍摄、中小学生查体、“急救白金十分钟”宣传等活动。

七、工作中的不足

缺点和不足:

(一)因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护理人员因生育、哺乳等因素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临床低层级护理人员占据了较大比例,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二)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时间难以保证,培训师资缺乏,影响培训效果。

(三)专职护理质控人员缺乏,对全院的质量监督检查存在漏洞,弱化了质控效果,不利于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四)护理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管理知识,护理管理指标不明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不佳。

(五)年轻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目标的理解不深刻,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安全意识差。

第7篇

这不是电视剧,而是美国威斯康星州10岁小女孩麦迪逊・凯斯德对妈妈进行紧急施救的真实场景。

这对母女居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希博伊根市,在晕倒前几个月,母亲坎达丝・赛弗思曾因为严重的肺炎导致肺部大受创伤。事发当天,坎达丝・赛弗思因哮喘发作导致呼吸困难,就在她上楼去取氧气呼吸器的时候晕倒在地,而她的未婚夫因为上班而不在家。

你无法想象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时,竟然如此冷静:麦迪逊・凯斯德发现母亲不醒人事后,立刻拨打了911寻求帮助,然后她和12岁的伙伴一起对母亲展开抢救,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法:麦迪逊・凯斯德对母亲进行人工呼吸,而她的小伙伴则重击她母亲的胸膛。4分钟后,救援人员赶到了她家,并将她母亲送到了当地医院。

她的行为源于电视剧,关于心肺复苏法的技能和知识竟然都是她从电视上学到的。麦迪逊・凯斯德告诉当地媒体:“我和妈妈每周四都要看《实习医生格蕾》,我从电视里学到这些急救知识的。”而她母亲则感叹说:“他们都说如果不是我女儿冷静地拨打911,并且采取了急救措施,我就不可能在这儿谈起这事了。”

《实习医生格蕾》是一部热播医疗剧,讲的是实习医生们在一家虚构的医院里所经历的生命与死亡的故事。该剧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后,每集平均吸引了1900万人观看。

近日,被喻为中国版实习医生格蕾的《青年医生》热播,却因医学常识存在诸多错误而引发了争议。

一边看一边打假

毫无疑问,医疗剧中一些常用的医疗手法,对普及医疗常识是有益的。但前提是这些手法必须科学、正确。

遗憾的是,国内不少冠以“医疗励志电视剧”之称的医疗剧,却频频令医学界人士大跌眼镜,惊呼“基本上是胡编”、“几乎是一边看一边打假”。

当下最火的电视剧非《青年医生》莫属,这部剧讲述了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一群青年医生梦想与成长的故事,自11月中旬在四家卫视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网络点击率已过4亿。热播同时,质疑声和批评声也此起彼伏。虽然贴着“医疗行业剧”标签,但这部“医疗剧”却用很多笔墨展示一群年轻医生的恋爱纠葛,而且在不少急救手法和医疗常识上被观众质疑“非专业”。

其中,针对药品剂量错误的吐槽声最甚。微博中有一则关于《青年医生》流传甚广的吐槽:“《青年医生》的硬伤是欺负全国几百万医务人员都没时间看电视剧吧?拍之前也不找个专业人士给剧本把把关――9%的生理盐水,你腌咸菜呢?40ml的甲强龙,你治霸王龙啊?速尿10g,你要制造木乃伊吗?200ml的血送化验,你家机器口渴了吧?这是抢救吗?是助力升天啊!”

在对2000名医生做调查的基础上,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总结了医疗剧中最常见的错误,其中医生们最无法容忍的是 “没有无菌观念”、“片子拿反了”、“抱着骨折患者到处跑”、“边手术边打电话”、“气管插管还能说话”等常识性错误。

生理盐水等确实违背常识

网友吐槽的这些医学知识是不是真错得离谱?对于吐槽最多的 “9%的生理盐水”、“40克甲强龙”和”10克的速尿”,这三个说法确实违背医学常识。其实,生理盐水的正确使用量为0.9%、甲强龙的正确使用量为40mg、速尿的正确使用量为10mg。

生理盐水,是指生理学实验或临床上常用的渗透压与动物或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氯化钠溶液。用于不同动物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各不相同,其中,用于两栖类动物时是0.67%~0.70%,用于哺乳类动物和人体时是0.85%~0.9%。人们平常点滴用的氯化钠注射液浓度是0.9%,其中氯化钠的含量和浓度跟人体氯化钠浓度恰好相当。如果注入浓度9%的氯化钠,由于细胞外面的液体浓度比里面的浓度高,细胞只能不断把里面的水吐出去,呈现“腌咸菜”的脱水状态。

不过,临床也有10%的盐水,主要用于纠正体内钠含量很少的低钠血症患者,不过也是要加生理盐水,配成低浓度盐水使用,不能直接使用10%的盐水。直接注入的话,会造成血液浓缩、脱水,引发高钠血症,甚至昏迷以致生命危险。

关于“40克甲强龙”的说法,《青年医生》编剧徐萌曾表示过这是演员的口误。甲强龙是一种糖皮质激素,主要治疗过敏性休克、哮喘等疾病,临床上用途很广泛,一般剂量单位是毫克。如果真按剧中所说的40克量治疗,差了一千倍的剂量,副作用巨大,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同时,临床上确实有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脊髓炎等特殊疾病的方法,但最大剂量不过1克。

至于速尿(呋塞米)是一种强效且作用迅速的利尿药,电视剧中用于抢救心力衰竭没错,但是剂量大错。一般采用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20mg起用,不够再加,口服则40mg起用,每日最大不超过1g,否则会出现过度利尿,引起脱水、肾毒性和电解质紊乱。

突发心脏病怎么用药

除了生理盐水等医学常识外,还有一些错误的急救手法也是让“看门道”的医生们吐槽不已。

开篇第一集,一位名叫高翔的26岁心肌梗塞患者被推进急诊室,家属围在病床边哭作一团。微博认证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的网友“急诊夜鹰”说:“主任没到,氧气都没吸,心电图也没做;主任一到,居然先看瞳孔。”同时“急诊夜鹰”给出正解:“如果心跳已经停止,要启动心肺复苏,另外查看反应也先看是否还有呼吸、脉搏。”

首先,心脏病发作急救应该从预防做起,如果有以下危险因素,可能就要小心了。研究表明心梗的易患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家族遗传史、体力活动减少、年龄(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升高)、男性(女性绝经之后危险性大幅升高)。

心脏病发作医学上被称为急性心肌梗死,作为普通人如何识别自己或者他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呢?

很多人都知道胸疼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其实胸疼可以不典型甚至不出现,另外疼痛的部位可能也不仅仅局限于胸部。包括胃灼热、消化不良;背部、下巴、颈部、肩部的不适;气短、恶心、呕吐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症状会不典型,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有观点认为,硝酸酯类药物(以硝酸甘油为代表)具有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应是冠心病患者家中最重要的应急药物。一旦胸痛发作,吸氧的同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五分钟一次,可重复3次,直到急救医生到来。这种急救方法在微信和微博中广泛传播,但是并不正确。

冠心病发作有很多种类型,包括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主要症状都是胸痛,普通人很难区分是哪种类型,一般来说心绞痛发作服用硝酸甘油是有效果的,且风险相对较小,禁忌情况不多。但心肌梗死却不是这样,普通人不能区分到底是哪一种类型,自然不能盲目使用硝酸甘油。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和对临床病例的观察。美国心脏协会(AHA)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指出,硝酸甘油切不可乱用。

另外,尽早应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所以只要患者对阿司匹林不过敏,没有活动性胃肠道出血都应该给予阿司匹林。但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不行,这时需要药物快速起效,所以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咀嚼片(嚼服)或者阿司匹林泡腾片(化在水中引用)。剂量为160到325毫克。一般泡腾片的剂量是500毫克,所以需要服用1/2片。一般咀嚼片剂量为75毫克,需要服用3~4片。对于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明显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栓剂,推荐剂量为300毫克。

CPR怎么做才对

同时,“急诊夜鹰”还提到了要使用心肺复苏法,心肺复苏法就是小女孩麦迪逊・凯斯德对妈妈施救的方式。实际上,在生活和影视作品中,使用心肺复苏法――也就是CPR,来进行急救的场景越来越多见,因为心跳停止意味着全身器官无法得到血液供应,而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脑组织血供中断后,5分钟后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因此这一步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能否“复活”,以及复活后生活质量如何,如果脑死亡,那么即使救活,也将变成植物人。

这也让人们体会到这种急救措施的有效和重要。那么,CPR到底应该怎么进行呢?

首先,进行CPR是有前提的。许多人对于为什么使用CPR,什么情况下能使用CPR并不了解,以至于出现只要有人晕倒了,就会有人自告奋勇上去进行胸外按压,希望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这种“逢晕必按”的情况。

传统CPR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ABC三步(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建立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和通过胸外按压的方式辅助血液循环。不过,由于发现胸外按压对院外抢救的意义比人工呼吸要大得多,目前的CPR步骤已经调整成了CAB,把胸外按压放在第一位。

所以,现在CPR的口诀是DRCAB:D(Danger)是指施救前要确认环境安全,R(Respons)是指要及时呼叫急救中心。

C(Circulation)指胸外心脏按压,施救者让患者仰卧,施救者手腕、肘、肩三点成直线并与地面垂直。两手交叠在两连线中点快速有力按压30次。按压速度大于等于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开始CPR之前一定要解开患者的全部衣物(包括内衣、领带)。

A(Airway)开放气道。用仰头抬颌法将患者的头向后压以开放气道(车祸等外伤情况不可用此法,建议此种情况下仅作心脏按压,或使用急救培训所教授的其他方法),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手清理口中的异物(包括假牙),确认无异物后将头转回。观察患者有无呼吸,若有,将头偏向一侧;若无,保持头处于仰卧状态

B(Breathing)人工呼吸。施救者捏住患者鼻翼,用口包住患者口腔向口腔中吹气(如有条件可隔纱布、衣服等吹气)。每次吹气一秒,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

CPR的主要作用是在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通过胸外按压促使全身血液进行循环并恢复心跳。所以在进行CAB之前,首先需要通过触摸颈动脉窦判断患者是否还有心跳。如果患者心跳有力,血液循环良好,只是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晕倒,或者是因为颈椎病等晕了过去,则根本不需要进行胸外按压辅助循环,那心外按压恐怕只能带来不必要的附带损伤,譬如肋骨骨折,甚至由肋骨骨折引起的气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突发半身不遂该怎么办

除了心脏病外,还有几种疾病也是突发型的,比如突发半身不遂和突发呼吸困难等,遇到这样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半身不遂”其实是脑卒中的表现之一。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各种原因(多为动脉硬化)导致的脑组织失去正常血液供应,从而出现的脑功能缺损。由于脑卒中多为大脑里某一支血管出了问题(称为“责任血管”),往往造成局灶性的脑功能缺损,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CPR在这通常没有用武之地。

又因为脑卒中的病因可能为脑梗死(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针对这些原因进行的治疗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因此并不建议在院外进行救治,而应当尽可能在数分钟内赶到有条件进行脑CT的医院,在CT检查排除出血后,尽快通过介入或者溶栓的方法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梗死部位的血液供应。

对脑卒中的治疗,迅速是关键。通常认为在发病6小时内打通堵塞的血管可以获得治疗效果,而6小时后再打通血管则会造成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加重病情。

突发呼吸困难患者如何急救

哮喘急性发作是常见的导致突发呼吸困难的原因之一。哮喘发作主要是由于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的小气道发生痉挛所致。重度急性发作时会有说话困难、端坐呼吸、精神烦躁等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急性发作已经导致心跳骤停,应当立即进行CPR救助。

急性喉炎目前已经不多见,而异物吸入是更为常见的导致大气道梗阻的原因。患者双手卡喉是窒息的标志之一,其他表现还有无法说话、面色青紫等。如果气道完全梗阻,在患者有意识的情况下,应立即采用海姆利克手法(Heimlich Maneuver):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握拳,置于胸骨剑突下方,向后向上用力,直至异物咳出。

如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检查呼吸、心跳。如呼吸、心跳停止,应该立即进行CPR。CPR操作中的胸外按压有可能会排出患者气道中的异物。

“抽风”病人如何急救

抽风多为癫痫大发作的症状。癫痫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结果,其原因可能由于脑部的结构损伤,也有部分癫痫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相关。

因此癫痫大发作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急救措施,保护患者不会因为抽搐而发生意外损伤即可。通常抽搐的发作时间不超过2分钟,之后可自行恢复,但如果癫痫发作持续10分钟以上,就不是普通的癫痫发作了,临床上称为“癫痫持续状态”,需要尽快就医,通过静脉用药终止发作。

在抽搐患者的保护方面,抽搐发作时应立即上前扶住病人,尽量让其慢慢倒下,以免跌伤。不要试图去防止舌头被咬伤,因为这样反而可能损伤牙齿。最好将病人颈部的衣着松开,在其头下放一个枕头,并让病人保持侧卧位,以防止分泌物等被误吸入气管。

《青年医生》剧中的六个不靠谱剧情解析

1 马路上发生车祸,一个被压在汽车里面的男子大声向程俊呼救,程俊听到男子的呼救声来到车外想把男子拉出来。

解析:车祸现场不能随意移动伤员,若伤员正身处危险境地,如燃烧的汽车内、车辆较多的马路上时,救助者应以不扭动伤员的方式,将伤员移到安全的地方。注意应该平行搬运。如果伤员昏迷,应垫高其背部,使其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呕吐物,防止窒息,切忌摇晃伤员头部。

2 程俊医生路遇连环车祸,只口头表明自己是医生,工作人员当即放心地递过生理盐水让程俊动手输液。当程俊得知车上没有活动输液支架后,随即自己用手高举输液瓶为伤员输液。

解析:救护人员在紧急现场救助中不可能随便相信一个自称是医生的路人,更不可能让其输液。正规的救护车上肯定配有活动输液架。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都具备进行急救的能力,一般来说是不会让别人来动手输液。另外,救护车上一般都有输液架,但是遇到太多伤员输液架不够用的时候,急救人员用手高举输液瓶为伤员输液也是有可能的。

3 程俊正在替一个伤员做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步骤,频率并不是很快。

解析:胸外按压的频率应该至少为100次/分;胸外按压深度成人至少125px,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每一次按压后要允许胸廓充分回弹,成人胸外按压∶通气比例推荐为30:2。同时强调持续按压,按压间断不超过10秒。如果按压的频率太慢难以起到抢救效果。

4 无菌手套被扔在生活垃圾桶里,戴好手套的手接触患者的衣服。

解析:在医院里一般会有两种颜色的垃圾袋,其中黑色垃圾袋是放生活垃圾的,黄色垃圾袋是专门用来放医疗废弃物的。使用过的无菌手套属于医疗废弃物不能丢在生活垃圾桶里。医生带好手套的手如果进行医疗操作一般是不能接触患者衣服的,哪怕是患者身上穿的是崭新的病号服也不行。

5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感冒,被西瓜卡住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欧阳雨露骑在患者身上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让患者吐出西瓜,有网友认为应该是站姿才对。

解析: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在生活中很常见,由于气道堵塞后患者无法进行呼吸,故可能导致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也称为海氏手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一般来说,站姿是最常用的,但是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急救者可以先使患者仰卧位,然后骑跨在患者大腿上或在患者两边,双手重叠置于患者肚脐上方,用掌根向下方突然施压,反复进行这种急救方法也是可以的。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第9篇

关键词:急诊科; 有效组成; 管理工作; 三个层次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63-01

1 引言

急诊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于处理快速急性疾病,解除病人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宏观来讲,急诊科并不是一个专门处理病人疾病的治疗科室,它其实是一个中转服务机构。具体而言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前哨,其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诊治,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急诊医疗水平。所以,急诊科一般设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可随时得到有关部门、科室的支援。

2 医院急诊科的有效组成及其要求

与其他医院科室相比,急诊科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有效组成的特殊。从科室的整体系统划分,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2.1 急诊科的硬件组成要求:由于急诊科所要面对的需要及时处理的病理情况,所以,其硬件要求较高。首先,急诊科室的划分以及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急诊科应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或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均须已从事三年临床实际工作。护理人员是急诊科的基本力量,应相对固定。急诊医护人员均须做到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其次,急诊科要配备相应的急诊仪器,例如心电图机、心脏除颤、起搏器、氧气、喉镜、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及各种急用药品。急诊科应设专线电话24h应诊,并制定有关急诊工作规章制度。

2.2 急诊科软件组成要求:急诊科软件主要是指急诊科人员的基本义务操作技能。前文中提到,在急诊科中的医护人员必须具有三年左右的临床工作经历,但是这些依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于人员的培训,这也是急诊科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培训包括对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对基层人员及大众的急救基本技术培训两部分。专业培训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反映急诊科的工作职责及专业人员应掌握的技能;基层培训多着眼于重大灾害事故,心脏病及战争救护等方面,重点多为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转送病人等。

2.3 急诊科的具体技能组成及其要求:严格意义上说,急诊科是医院所有科室的有效综合体,因此,在其技能的组成及要求上较高,在涉及到具体的技能要求是,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主要知识、技能: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诊断和处理;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和处理;昏迷的诊断和处理;创伤、烧伤、发热、咯血、缺氧、休克、大呕血、急腹症、急性中毒、心律失常、急性传染病、急性脑卒中、中暑、溺水、电击等物理因素,急性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断和处理,以及五官科急症的诊断和处理等。

(2)基本急救技术:除了专业知识及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技术,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术;呼吸机的应用;心肺脑复苏;临时心脏心搏术及电转复术;建立静脉通道的技术;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监测)的识别和处理;胃管插入术及洗胃术;各种穿刺术(包括心包穿刺术);三腔管压迫止血术;创伤止血、包扎、清除、缝合及固定技术等。

这些具体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急性病理,因此,要达到急诊科的工作要求,必须具备这些完整的知识技能机器基本急救技术。

3 急诊科急救工作的三个基本层次

急诊科工作与其他科室的工作不同点,在于其工作的层次性。一般而言,急诊科急救工作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首先,基本的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应做好组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技术;其次,危重病人的转送。 转送途中监护及抢救目前已改变了“救护车的任务只是把病人转运到医院”的概念,强调运送过程中应边监护、边抢救、边与急救中心或接受医院联系,报告病人情况及接受指导。设备完善的加强监护机动车及小型救护飞机或直升机的使用,有力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第三,救治及观察职能的体现。医院内急救医院是急救医疗的主要实施地,包括医院的急诊科和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病人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其后按病人具体情况转入相应科室、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性危重病监护病房。

4 结语

文章内容大多是对急诊科的工作及组成要求进行了分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内容都体现了管理的内涵。从文章分析可以看到,急诊科危急重症病人的管理涉及面相当广泛,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抛弃凭直观经验的传统方法,并逐步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陈君英.急诊科护理组织管理模式调整的探索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5

[2] 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基于HIS的急诊科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5

[3] 杨佳川.浅谈县级医院急诊科规范化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中国保健营养,2010.8

[4] 柳琳琳.浅谈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外医疗,2011,15期

第10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

(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 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3 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 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 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创伤救治涉及院前急救与生命支持、急诊医学、危重症监护和外科各亚专科(创伤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等多学科和部门。由于创伤救治对于时效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非急诊患者,尤其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整合院前急救体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外科各亚专科医师协同工作,需要迅速调动大量资源。因此,一个良好的急救体系是由快速的院前急救(含现场急救)和统一的院内急救两部分组成。尤其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现场急救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整体性与时效性,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缩短院前和院内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现阶段,院前与院内常常没有关联,各自为政;120独立设点而不在医院设点设站(而医院也不是按人口分布来布局);大多数院前急救资料缺失;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院内也因多学科会诊、转科或伤病救治的矛盾而丧失了最佳时机。

3 建立区域性分级创伤中心,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整合创伤救治所需的各种资源,建立综合性创伤中心,打造创伤专业化救治团队,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与救治、急诊手术、术后复苏和监护治疗、二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有利于提高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5-9]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创伤医学在国内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相比其他传统外科学科,存在发展时间短(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的医院之一,成立创伤外科专科也仅仅22年);专业定位不清;专业人才培养不规范;专业队伍不稳定;创伤ICU建设滞后等等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成立了创伤中心,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等等,具备有固定的专业创伤外科医师,能开展常规的创伤急救手术和创伤后危重症的治疗,显著提高和改善了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而这样的中心建设对医生、对医院的要求较高,很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普及。

当前,随着创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创伤救治在各地市县乡镇医院外科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日常工作多由骨科医生或神经外科医生承担,缺乏统一、规范的学科建设标准和医生培训制度,对创伤患者的治疗沿袭会诊制,分科治疗,其弊病在上文已述及;同时,未建立创伤患者分级救治制度,不同级别医院创伤诊治范围不明确,不同级别医院就创伤患者的转诊未形成制度,往往建立在医生个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或由家属自行决择,致使常常丧失最佳抢救时机,影响了创伤救治效果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区域性创伤中心分级救治尚未建立,专业化创伤救治中心未普及和完善,不能根据患者伤情进行及时的急救和合理的分流。而上述两者间的矛盾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何在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合理安排,提高创伤救治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7,10-11],区域性创伤中心分级建设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借鉴美国创伤中心分级制度,并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和医疗资源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三级创伤中心,并对各级创伤中心的职责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制度性的规定。

(1)以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三甲医院为依托,建立一级创伤中心。一级创伤中心应为创伤患者提供最高水平的救治,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急诊复苏(包括心肺复苏、抗休克、气道管理),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学各专科诊疗(包括神经外科、矫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拥有设备完善的重症监护室;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患者;为下级创伤中心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创伤救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能承担创伤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在所在地区开展卫生宣教。能对下级创伤中心进行评估和准入许可。

(2)以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市级医院为依托,建立二级创伤中心。二级创伤中心应能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急诊复苏(包括心肺复苏、抗休克、气道管理),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学各专科诊疗(包括神经外科、矫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拥有重症监护室;为三级创伤中心提供咨询、会诊和技术指导。二级创伤中心应与一级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联系,就人员培训、转诊患者等达成协议。

(3)以县级医院和部分技术力量较强、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乡镇医院为依托,建立三级创伤中心。三级创伤中心至少应能提供抢救生命所需的必要救治,如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气道管理、急救复苏、普通外科治疗和基本重症监护治疗等。与一级或二级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的固定联系,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诊至一级或二级创伤中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在每个乡镇建立三级创伤中心,目标是使创伤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必要的基本救治和生命支持治疗。

同时,为了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并不是每一个医院都必须要建立创伤中心,通常100万至200万人口可以建立一个一级创伤中心,100万以下人口可以建立一个二级创伤中心,各个医院应该具备三级创伤中心的救治能力。

120等院前急救与创伤中心同为创伤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在创伤中心设置站点,其职责不应仅仅是转运患者,应在人员培训、患者病情评估等方面与各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工作联系,定期就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措施,使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救治衔接得更加紧密。

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经验都表明,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在德国,自1969年开始建立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以来,交通事故病死数从1970年的20 000例以上降至2011年的4000例,而且随着一个现代急救系统的建立,公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由于创伤造成的人员生命损失和社会经济损失已居各种疾病之首,在我国创伤救治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学科,创伤急救体系还不完善,各地发展模式和水平有很大差异,也并不是每一个医院都需要去建立创伤中心;因此,在政府医疗体系建设和学会工作中,需统筹规划和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中心,避免走弯路,节约医疗资源,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王正国.创伤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5(3):185.

[3]白祥军.重视多发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86-87.

[4]杨帆,白祥军,唐朝晖,等.4519例多发性创伤院内救治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4):471-477.

[5]DuBose JJ,Browder T, Inaba K,et al. Effect of trauma center designation on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Arch Surg,2008,143(12): 1213-1217.

[6]Scarborough K, Slone DS, Uribe P,et al. Reduced mortality at a community hospital trauma center: the impact of changing trauma level designation From Ⅱ to Ⅰ[J]. Arch Surg,2008, 143(1):22-27.

[7]Trunkey DD.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uma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J]. Clin Orthop Ralat Res, 2000, 374(1):36-46.

[8],白祥军. 严重多发伤分级与分科救治模式的预后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9):801-804.

[9]白祥军,裘法祖. 建立创伤外科专科,提高多发伤救治水平[J].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709-710.

[10] Leppaniemi A. Trauma system in Europe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5, 11(6): 576-579.

第11篇

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的突然死亡,这样的疾病统称为心脏性猝死(SCD)。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部分已公布,我国的SCD发病率为41.84/10万,约占总死亡的9.5%。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SCD发生率约为54.4万人/年,美国大约是40万人。本研究旨在提高这种疾病的认识,以加强预防。最终能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让更多人的健康得到保障。

临床资料

本组57例心脏病事件患者,其中男44例(77%),女13例(23%);年龄10~98岁,平均53.3岁。同期急诊9821次人,急诊死亡252例,心脏病事件57例。急诊死亡率2.57%[1],心脏病事件占急诊死亡人次的22.62%[3]。其中除颤成功12例(21.05%),均为院内患者。院前除颤4例(7.02%),且无1例成功。57例心脏病事件患者中,其中0~20岁4例,20~40岁7例,40~60岁26例,60~80岁16例,>80岁4例。40~60岁发病率最高,为45.61%;其次为60~80岁,约占28.1%;0~20岁及>80岁均为4例(7%);20~40岁占12.28。

结 果

从发病到医护人员开始救治的时间为1~180分钟,平均24.56分钟。其中除上述12例除颤成功的病例一发病就给予除颤治疗外(时间

讨 论

心脏性猝死发生非常突然,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泵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患者出现脉搏消失,随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这种疾病一旦发生,患者存活的几率非常小。在国外,存活的几率只有5%~10%,而在我国可能连1%都不到。而致命性室速或室颤发生后20~30秒内迅速地除颤,几乎100%能获得成功,除颤在1~2分钟内实施,生存率约80%~90%,但10分钟后再除颤,生存率低于10%。因此,致命性室速或室颤从倒地到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存的几率就降低7%~10%。心脏复苏首先是心脏除颤。无条件时,使用徒手的心前叩击;有条件时,则使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

心脏复苏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体系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出现问题,那一环节最为重要?当然,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立即开始救治的环节最重要。如果没有人发现、识别病情,立即开始求救的话,患者是不可能生存的。由于快速早期除颤是惟一充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除颤才能救治室颤性猝死),故称其为“决定成人心脏性急症患者生存率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人员固定的专业急诊医师队伍是综合性医院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CPR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ILCOR(1997年)和欧洲复苏学会(1998年)的建议报告均指出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在指定地点安装AEDs,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使用,这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EMSS,但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到达现场的时间过长(本组57例患者平均到达现场时间24.56分钟),县、区以下区域性EMSS系统尚需完善,我国推广普及应用AED,非医务人员使用AED,还需要政府部门立法支持[3]。

AED操作者包括社区内的人员,PAD(普及公众除颤)的快速反应人员可分为以下三类:①非医务急救人员,如警察、消防员、保安、船员、以及飞机上的服务员等。他们有职责对急性事件做出反应,只要求其掌握CPR技术。在PAD项目中,他们具有使用AEDs的能力。②岗位急救人员,又称工作场所救助人员或公众救助人员。其多为参加PAD项目的人员。由于岗位急救人员每天都在固定场所工作,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首先使用AED的人。这种部署可有效缩短社区或工作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后的除颤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③高危人群的救护人员,是指与高危患者同住的家人或朋友。他们参加早期除颤课程的学习,掌握在家人或朋友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如何进行CPR并使用AED的方法。以后随着除颤器逐步在社区内安放,还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使大众都能掌握除颤器的运用知识,以便及时对发生心脏病事件的人进行救治,而不是像现在只是简单的呼救。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AEDs的合理放置:50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AEDs,经常人数超过10000人的地点也应安装AEDs,较理想的方法是总结该区域心脏骤停发病资料,以发病率最高的地点作为放置点。在某一区域建立PAD项目的依据包括:①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水平(预计为1次/1000人年);②求救EMS后,急救人员5分钟内无法到达现场;③社区EMS系统内经培训的非专业救护人员,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判断心脏骤停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并能实施CPR和电除颤。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医疗急救措施相比,由现场急救人员使用AED和开展PAD项目比较经济,合理地设计和实行PAD项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景炳文,蒋礼平,任彩娟,等.5535例急诊死亡病因分析.中国急救医学,1988,8(6):10.

第12篇

人们常常对已做过的工作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到理论高度,肯定已取得的成绩,指出应汲取的教训,以便今后做得更好。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1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了20--年的年终岁尾。20--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旧急诊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新建的急诊科专属的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就会有很好的改善,科室业务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始终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20__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__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具体问题和改善思路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医院在新的一年加以考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待遇问题,以促进急诊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共创医院和谐美好明天。

2021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

急诊科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20__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五、做好急救药品及急救仪器的管理

急救药品准备及各种急救设备的调试是急诊工作的基础,现已施行每项工作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做到班班清点、定期检查,这一年里未出现因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的原因而影响抢救工作。

2021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

一、积极开展中医急危重症业务技术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卫生厅“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急诊科中医药人员的人才优势,运用中医药疗法为广大患者服务。为此我们急诊科制定好科室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人才梯队不断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制定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制定并不断完善常见病及特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提高特色病种的辩证论治水平,提高中医治疗率。开展了针刺疗法、耳穴压豆、拔罐疗法、中药灌肠、中药湿覆、红外线治疗;制定了急诊科常见病临床路径。我科中医甲级病历率100%,辩证论证优良率≥92%,中成药辩证使用率≥92%,中医治疗率≥92%,中西医结合治疗率≥9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2%,急重症中医治疗率≥90%,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5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二、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科室业务的管理

重点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如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医嘱制度、会诊制度、转诊制度、转院转科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三级质控网络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考评指标,每月进行集中检查考评。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我科通过科早会、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医师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进一步强调了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着力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使急诊科人员进一步理解落实和深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深化医疗环境,更新服务模式,简化就医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杜绝对病人生、冷、顶、推、拖现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我科开展了免费医学咨询、饮水供应、轮椅供应、简化就诊环节等便民措施。

急诊科主动为患者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的费用查询,为住院患者提供住院费用清单。严格医疗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扎实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护士长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医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护理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文书,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了对每一位护士的“三基三严”教育,重点加强对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强院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事件发生。感控医师每月对急诊科住院病区的住院病人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月底病案统计。

我们不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及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心电监护、电复律、除颤、洗胃等常规的技术操作。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对相关病例及时进行业务讨论,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为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发展,今年我科把发展院前急救这项工作当成重要任务抓,严格急诊出诊制度,院前急救小组24小时待命,5分钟安排急诊出诊,制定有急诊绿色通道总体方案,如遇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急诊绿色通道,已做到先行抢救,而后补办各种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