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时间:2022-07-29 08:2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心理误区 学习方法 多媒体

大学文科数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语言,对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或者说没有信心,恐惧数学课,以至于上课能听懂,但是又无法自己独立解题。如何有效的提高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教学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教师“教”的过程,重要的还有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一起共同努力劲往一处使。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大学文科数学学习困难的现状。

一、大学文科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的心理误区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已经习惯了“喂”的方式,缺乏主动性,遇到问题就有一种依赖别人解决的惯性思维,缺失了主动性。进入大学后把中学的学习方法套用到大学文科数学学中中来,只注重机械学习,轻视问题背后的实际意义,只死记硬背公式结论,而忽略了过程的理解,面对大量的数学符号,学生慢慢就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烦的情绪,学习成绩快速下滑,学习无动力,无目标。

(二)文科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存在的影响

文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多背多记对各种知识点加强记忆积累,而对思维逻辑能力,运算能力的要求就相对少一些,而数学学习刚好相反,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上的,要对问题要进行抽象理解,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文科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受学科影响,会不自觉的对数学公式机械化记忆,而不注重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很多时候过分依赖老师,对问题缺乏分析总结,遇到一题只会一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逻辑能力弱,做题慢,计算失误,方法选择不合理,时间不够等问题。

二、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学文科数学》也是如此,要发现其魅力所在,就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越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成绩。对于学学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内在,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

(二)制定学习计划,提前预习

计划的制定既要有长期的打算,也应该有短期的安排,计划要制定更要很好的执行。一份恰当合理的计划是促进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惰性的内在动力。进入大学后,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课时讲授的内容的增多,速度的增快,这需要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做到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优化课堂细节。

(三)课后归类小结,从厚到薄

课后总结体会感受,记忆必要的公式以及通用解题思路,记忆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纲要,边用边记,归类题型,总结各种方法的使用,《大学文科数学》归类可按内容和方法两部分进行总结。还有,课后要记错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错误,并注上自己犯错的原因与正确的思路及解题方法,有利于今后得到提高。在有,要多思多练,独立作业。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选好一本参考练习书,精读到底。?但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现在辅导书都有习题答案,所以在这方面自己一定要加强自控,独立思考,灵活的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

(四)与时俱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2篇

关键词:初中 数学学习方法 调查分析 指导

数学是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生重点学习的内容。初中生需要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数学、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是怎样的、初中生在数学学习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指导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对南京市鼓楼区两所中学展开了基于初中数学学法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1.初中生个体数学学习方法的基本现状。

2.基于课堂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调查。

3.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法

编制调查问卷后,对南京市鼓楼区两所中学初中部各抽取八个班进行实测,其中初一和初二各抽取三个班,请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操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7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占总份数的94.5%。

(二)访谈法

教师对各个年级的老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班级中的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方法上的差异,掌握基本情况,分析原因,发现问题。

(三)观察法

把日常的随机观察与课堂观摩课结合起来,搜集观察得到的材料。比如观察学生上课记笔记的方法,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试卷等,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调查分析

(一)初中生个体数学学习方法的基本现状

根据统计,在“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三个基本环节中,50%的学生偶尔制订学习计划、偶尔预习,56%的学生偶尔整理复习,26%的学生不定学习计划,20%的学生不预习,只有25%的学生经常总结复习。91%的学生认为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有用,33%的学生没有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只有13%的学生能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大部分初中生个体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中带有盲目性和依赖性,对复习弥补知识的认识明显不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找不到自己成绩不理想的症结。

(二)基于课堂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调查

1.多数学生在课堂内学习不得法。从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例题解法来直观地模仿学习,只有26%学生能深入思考,22%的学生预习不得法,上数学课时被动学习。14%的学生带着疑问有重点地听,24%的学生能记重点思路和重点内容,50%的学生课堂笔记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39%的学生在课后复习方面只是重复一遍,不求深入理解。63%的学生模仿例题完成作业,只有18%的学生先看书,弄懂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然后才做作业。

2.多数学生被动学习,对知识缺乏理解反思。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学习不会有热情,学习方法不会提高。根据调查,上课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的只有20%。约83%的学生很多知识没真正理解,最终导致做题时不是无从下手就是常常出错。约58%的学生能对作业、考试中的错误加以更正并分析原因,但对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及题型总结不够。

(三)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情况

根据调查, 70%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17%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开展学法指导,13%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几乎不开展学法指导,认为学习方法靠学生自己总结。因此,大部分数学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但也有少部分数学教师对学法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缺乏措施。

四、学法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内化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根据课本的内容,设计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交流。通过小组或班级内的讨论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并通过与别人的思想、方法进行比较,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在问题情境的讨论学习中,学生体验、借鉴和学习别人更先进的方法、思路,内化知识的形成规律和解题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过评价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和掌握了学习方法。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有了好的学习计划,学生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合理地分配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情况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节,取长补短,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前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要求和任务,做到要求适当,任务具体,检查及时认真,评价有激励性,可就本节课如何预习给予指导。

3.课堂学习。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做到“五到”。耳到:就是排除一切干扰,专心听讲。听重点难点;听思路和方法;听课前导入和课后小结;听容易出现的错误、自己预习时没有看懂的问题;听同学们的答问。眼到:就是看课本和板书;看画图及演示;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动作。心到:就是要积极思考,思维跟着老师走。口到:就是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特别是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当场提问。手到:就是动手记笔记,动手做练习,记课文重点,记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

4.课后复习。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不看书和笔记,回忆这节课讲了哪些内容,想不起来再看书,对不清楚的地方要逐点分析、记忆。二是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比较,易被混淆知识的比较,对立知识的比较,类似知识的比较等,在此基础上,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三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5.独立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对批改的作业及时订正,分析原因。如果是一般的错误,直接在作业本上订正,如果是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准备一个“错题本”,经常拿出来做一做,温故而知新,就掌握得牢固,不会忘记了。

6.归纳总结。一节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作一个简单小结;一单元或一章节内容学习后,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建立知识网络,上交知识网络图;半学期或一学期过去了,教师指导学生对于某类问题进行专题总结,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

7.课外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应围绕所学的教材进度,看一些课外参考书及数学杂志,做一些较新鲜或较难的习题。在课外学习中,发现一些好的习题、思路、方法,应该记下来,进一步总结归纳,将现在的解题经验和过去的解题经验联系起来,分析对比解题途径,看哪一种方法更好。通过课外学习,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积累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

(三)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可以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心得体会,还可以就某一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课,结合具体数学例子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边讲边示范边训练。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 任勇.数学学习指导与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方法

在需要经过高考才能升入大学读书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中阶段,高中阶段学习科目多,课程比较难,学习压力大,稍有放松,成绩可能就会一落千丈,数学作为其中的难点,广大师生也为之头疼,但是为了升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没有哪位学生轻言放弃,也都各自在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边学习边摸索,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并没有能够真正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继续探讨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方法,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依然有必要,本篇文章就是从一个高三学生的视角,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探讨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的方法。

1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数学学科尤为如此,面对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知识点,大量的作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本就应付不过来,那么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1.1课前的预习: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够做到课前的预习,就可以提前发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预习的时候还可以尝试对课文中的习题进行解答,自己不会的要做出标记,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就要更加重视这个知识点,以提高听课效率。

1.2课堂中的听课:课堂听课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也是获取知识最多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把之前预习时遇到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弄明白,并做好课堂笔记,把一些解题的思路,技巧,甚至一些典型的例题记录下来,方便课后复习,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束之后,要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并在后面写下自己听课之前的答题思路,然后进行对比和总结,从而发现不足。

1.3课后的复习:课后的复习是对课堂中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得巩固,对模糊的知识点进一步进行梳理,对容易忘记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印象,可以适当扩展和深化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1.4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能够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发现问题,对于不会的题目一定要跟同学或者老师讨论,及时解决,做完作业还要进行总结归纳,把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对同一类题目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把题目弄通、弄透。

2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的内容看似简单,例题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却非常有必要去认真阅读,看似简单的例题,其实包含了很多解题的思路,在认真阅读课本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数学课本中的一些定理、公理以及公式都是知识的精华,是所有解题方法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高中数学课本的阅读。(1)针对课本中的概念。要求能够做到记忆,判断和举例子。深刻的理解概念的意思,对于概念中的关键字,可以做一下标记,并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叙述,方便理解。(2)对于数学公式、定理的阅读,千万要注意公式和定理能够成立的条件,特别是数学公式,要考虑到它能够适用的区间和范围,对数学定理,要认真分析定理的推理过程,通过阅读理解公式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公式和定理,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想到答题思路。(3)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在看课本了答题思路之前,最好能够先认真的思考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想出一些解答方法,然后再看课本给出的答案,作对比并发现其中的出入,找出问题的原因。如果自己确实也可以解答出来,那么就要对两者做出比较,看看哪一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更加简洁明了,适用范围更广,对同一道题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对其中解题的每一步的来由也要弄得清清楚楚。还应该注意的是解题时候书写的格式,一定要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避免考试时不必要的扣分。

3学习技巧的运用

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做题加深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题海战术,因为高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实在太多,认为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就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不对的,还得讲究一些学习的技巧。(1)听课的时候,要注意听思路和方法,思维要跟着老师走,不要因为做过于详细的课堂笔记而跟不上老师的思路。(2)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归纳,把同一类的题目放在一起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每道题都要一一解答。(3)在平时做练习的时候,看到题目首先要想明白它的解答思路,把重要的步骤列出来,并不需要每一题都要详细地写出答案,如此一来,既可以节约时间,用来学习其他科目,又不会因为过于疲惫而产生厌学心理。(4)学习过程中注重讨论,通过讨论进行学习是一个很轻松的学习过程,可以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讨论,讨论学习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很容易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对学习帮助非常大。(5)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还可以适当的看一些课外的辅导资料,只要时间允许,抓住零碎的时间阅读数学报等课外读物,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4结束语

高中数学虽然难度大,但高考占的分值却很大,是升入大学所必须要考得好的科目之一,同学们务必学好高中数学才能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因此,学习和借鉴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十分必要,本文提出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是笔者结合自身以及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的数学学习经验,希望能够给处在迷茫状态的同学们一些启发,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取舍,努力学习,把高中数学学好。

作者:张鑫越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远毅.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方法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3):285-287.

第4篇

关键词 数学 思维方法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2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拔性,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国还未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就会后悔莫及。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 新课程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学习方法、探讨学习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科学学习的迫切需要。通过测验和调查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1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1.1积累和整合

积累记忆:平时依据课本,查阅字典、词典,逐步背诵语音、文字、词语、成语、文学常识、名句名篇、文言实词和虚词,作者写作背景、重点句式、词类用法、一字多义等;整理归纳:通过整理笔记、分类归纳、按序归纳等方法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

1.2感悟和思考

诵读、大声朗读课本及课外优美的作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不要只记老师的分析讲解,要注重自己的感受体验,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或从内容和表达上提出问题,或者从观点和材料之间发现问题;学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如果自己思考解决不了,可以向老师请教,与老师探讨,还可以与同学交流、争辩,求得问题的解决。

1.3应用和拓展

应用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训练:上课答问、讨论、复述、口头作文,课后积极参加演讲、故事会等活动;写作训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做有心人,记住生活中所有触动和感兴趣的人和事,多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积累写作素材,并通过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等积淀写作素材,通过蕴含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等进行情感积淀,通过阅读课本名著、经典名著、名人传记、文化散文、鲜活时文、名言名句、睿智心语,观看影视大片等进行文化积淀,通过学习哲学常识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观点等进行理论积淀;在此基础上勤于练习,在写日记、作文中,通过审文体、审题意和行文要求等达到审题立意准确、追求深刻,通过改装名作、嫁接术语、援引佳句、妙用修辞等做到拟题立足醒目、追求夺目,通过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底蕴、在行文诗篇中输入情感血液、在遣词造句中加大思情容量、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在连词缀句中尽展修辞魅力做到表达立足通畅、追求文采。

1.4实践和创新

在生活实践中创新,在个人言语活动中创新语言,要积极思考,敏锐的发现问题,尝试创作,写调查报告、通讯、相声、小论文、小小说、小诗歌、小戏剧、小散文、小童话、小评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之中,要注重跨领域学习,广泛涉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共同提高。

2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2.1认真学好数学概念

课前自学,不求甚解;注意听讲,重视概念的引出,公式的推导和概念的辨析等三个环节;注意精读课本,学会点、批、划、问。

2.2重视数学例题的学习

掌握例题的目的性和典型性,进行“尝试错误性”例题阅读;掌握例题的延伸线和综合性,挖掘一题多解,重视解法择优和多解求源。

2.3掌握数学解题技能的方法

策略性方法: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化整体为局部,化数式为图形,化运动为静止,化无限为有限,化正面为反面;操作性方法:基本量法、变换法、辅助元素法、对称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

2.4提高研究图形的能力

准备画图:熟悉几何术语,学会看图说话,读题画图;观察想象:观察基本图形,掌握基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分解复杂图形,观察图形间的联系,要看出由图形演变所带来的条件和结论的变化;恰当处理图形:引用教材中常见的辅助线,抓住特征引辅助线,如给中点证线段,常常要引平行线,重视典型辅助线,如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5平时多练习

由易到难,重视审题;抓住典型题,反复练习,总结解题规律,把同类题融会贯通起来;记录错题,认真改正,并且隔一段时间后将作业和试卷中做错的题再做一遍;尝试自制立体几何模型;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尝试开展数学建模的探究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解题心得,相互启发。

第6篇

(一)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因素。相比大学数学教育,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显得十分落后、刻板,这是由于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理论知识,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际是要求学生在高考时能够拿到优异的分数,因此,即使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数学教育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仍然沿用过去的题海战术,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性地位。而在大学数学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大都是点拨式、问题导入式等,大学教师将知识点和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研究获得答案。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很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数学教育,给他们的数学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二)教育内容存在脱节和重叠的现象

在教育内容上,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着脱节和重叠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数学教育在知识体系结构与内容设置方面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大学数学教育的内容却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不对称的发展趋势使得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在教育内容的衔接上出现较多问题。首先,两者之间的重复内容较多,中学数学对函数、微积分、概率统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都有所涉及,但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数学教师仍然从最基础的内容进行数学教学,这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影响了学生对其他内容的学习,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其次,大学数学教育内容与中学数学教育内容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傅里叶级数”“线性回归”等内容。中学生的知识构架不完善,只对相关基础性内容进行学习,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在大学教育阶段,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内容也没有相应涉及,导致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一知半解,无法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

(三)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有所不同

首先,在学习观念方面,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阶段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方案的制定、学习进程甚至是学习方法都是由教师包办的,但是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自主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大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往往提出问题后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对学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很多学生无法完成从“服从”到“自主”转变,因而无法开展有效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在脱离中学阶段的束缚式学习后,容易产生自我放纵的心态,这都对大学数学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听课—练习”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多数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在课后认真练习、复习,就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成绩。但是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骤减,面对内容繁杂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方法的不同也对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策略

(一)教育方法的衔接策略

首先,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微型探究”数学教学,这样既可以满足中学数学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快地适应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掌握大学数学的学习步骤。其次,大学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尽量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大学数学教育不再像中学数学一样,追求数学成绩,应当将一些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要注重大学数学教学的实用性。

(二)教育内容的衔接策略

在教育内容上实现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依赖于大学数学教学工作者,这是由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决定的。中学数学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因此,为了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衔接的问题上应当履行主要职责,要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确应删改、增添的教学内容,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避免重复和脱节的问题出现,在编写数学教学大纲时要注重参考中学数学的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三)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策略

要想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取得优异的成果,学生就必须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上做出改变,而这种改变要中学数学教师、大学数学教师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首先,在中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地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大学数学教学有一个前期的认识。其次,在大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要将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学生进行分享,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地适应大学数学教学。最后,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的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在养成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总结,要注重对自己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要学会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努力的构建自身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数学教育。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字:高职学困生;数学;学习

近年来,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低,理论学习能力较弱,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数学的难度一降再降,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高职学困生的数学成绩,这样以来,不但完不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起不到帮助高职学困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如何帮助高职学困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1 帮助高职学困生转变数学学习习惯

高等职业教育逐渐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对高职数学这门基础课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对数学的课程定位把握还不够准确,甚至部分数学老师对高职数学的功用认识还不是十分明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对基础课的要求是重基础、重应用,在深度和广度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就数学学科本身来说,数学教师不仅要完成上述知识层次的目标,还要重过程、重方法,进而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数学往往在新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这时高职新生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习惯还受中学时代的影响,尤其是数学的学习还停留在中学那种慢节奏,老师布置任务,举一反三的练习,严重阻碍了高职数学课程的进度,造就了许多数学学困生。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课程的要求,还要帮助高职学困生改变中学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一种适应大学的学习习惯。

高职数学的内容在宽度和广度上都高于中学数学,而在深度上要低于中学数学。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水平就学生自身而言,学习能力应该比中学时期有所提高。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快速领略所学内容,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领略数学思想,重视数学基本应用。至于数学内容的深度研究和融会贯通,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而各有不同,不做统一要求。大学的学习应该从中学的精深应试学习向知识广泛涉猎转变,进而快速ふ易约旱男巳さ愫腿松航向。

2 指导高职学困生组建数学学习团队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一般仍以班级授课为主,这时对于20人以上的班级,总有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有数学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也有数学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教师首先采取的措施应该是自愿组合,结对子帮带,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加深了友谊。

数学教师也可以选数学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课代表,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当教师的助教来讲解辅导。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反映的问题尽量让同学们自己去解决,至于学生解决不了的普遍问题,再由课代表反映给老师,老师亲自讲解辅导。

一个好的教学班级应该有多个好的学习小组,他们之间互查互助,譬如课堂笔记、作业讲评、公式记忆、课后练习都可以进行互查互助,相互评比,共同提高。还可以让班长或课代表等学习骨干定期组织阶段测验,每隔一周或两周时间,从练习题或作业题中抽取部分习题进行测验评比,这样既可以做到定期反馈,又能相互促进,提高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3 指导高职学困生优化自主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时,传授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如果班级能有集体自习时间,教师应尽量当面批改作业,个别辅导作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形成错题本,这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会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教师应该利用自习或上课统一纠错指导。学生利用纠错本总结自己的易错点,能使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对不断的提高自己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把这种习惯用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就会使他们受益匪浅。

每当教学内容完成一章或一个模块时,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做阶段式总结,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及其脉络,总结自己的收获,这对树立自己学习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我们很难做到“日三省吾身”,但学习或生活一个阶段后,总结自己的收获,会让我们觉得生活很有意义,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提高,同时也会对生活和学习满怀信心,乐观向上。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方法;研究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是促使我们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培养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在乐中学、趣中悟,才能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新课改的执行,都把培养,唤起我们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是提高和保证高中化学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高中化学老师实施教育的目的。然而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求老师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精心培育。老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精髓,帮助学生掌握归纳知识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化学知识内在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建立化学知识体系,应用高中化学知识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多做实验紧密联系实际;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与学生在实验中多交流沟通。只有掌握以上几点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才能收到高效的学习成绩。

一、优化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唤醒我们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各个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就是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了以发展为本位。老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精髓,精心备课,用化学知识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多做实验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手段,形象生动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用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的心去认真设计每一堂化学实验课,才能收到高效的学习成绩。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让我们学生在实验中自己构想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记录相关实验数据,获取实验信息,与其他同学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从化学实验的研究分析和观察化学现象中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我们学生学会科学归纳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帮助我们学生探索化学规律、学习化学规律。作为老师要尽最大的可能为我们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让我们学生根据可靠的生物事实和已有的背景知识,通过想像和推理来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相关的实验仪器、工具等来搜集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去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形成最后的实验结果。教师要能注重教材中有关趣味实验,使学生在有趣的化学实验中感受到无穷的化学魅力,心理和智力都得到良好启迪开发。

二、实验是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方法

实验是通往化学学科知识的桥梁,实验是掌握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关键,根据多年学习经验总结高中化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下。第一,只有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学生尊重、信任、喜欢、爱戴老师,老师尊重,关心、喜欢学生的良好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老师指导下,信任遵从老师进而喜欢学习他教的的学科,养成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蒸蒸日上。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师生间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和谐统一的行动,表现在教学上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差。教与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鼓舞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实际的成绩观察中发现,好的优秀的成绩绝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能够取得的,都是在激发兴趣充分理解,又努力专研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在实验课堂上,按新课程要求老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创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是关系。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习兴趣才是我们学生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有效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发挥化学学科实验优势,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兴趣也能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化学本身就是研究物质间相互反应变化的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存在美妙的颜色、气体和其他现象,美不胜收。实验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备Fe(OH)2,按要求用煮沸且冷却的蒸馏水配好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将试管改成微型注射器,先在注射器内吸入适量的NaOH溶液,紧接着吸入FeSO4溶液,在注射器内Fe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接触处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不溶物。在化学实验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物质反应后颜色发生变化;也有的物质反应后有气体生成等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燃烧金属钠,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生成的黄色火焰以及实验产生的黄色固体,这样就能对实验的结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变化,准确反应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相互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同时,观察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记录实验过程,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完成化学学习。因此,老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记录实验步骤及及实验现象,适时讲解达到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化学实验的目的。第三,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高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巧妙的把生活中的现象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索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把化学知识与我们学生身边的各类生活情况相结合,将化学知识融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设计质朴真是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例如:拓展实验:2P+3Cl22PCl3(液)2P+5Cl22PCl5(固)(燃烧,白色烟雾)。设计实验或者教师演示实验:氯气与水反应.利用这个知识来介绍自来水消毒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氯气漂白原理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2HClO2HCl+O2.再次用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漂白性的本质原因.这些常见的现象都与化学有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遇到化学问题,我们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有兴趣还有实用价值。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生活现象中体会化学美,通过化学实验证明化学美,最终达到通过实验培养兴趣是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有效学习方法的目的。

三、小结

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老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精髓,精心备课,用化学知识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多做实验紧密联系实际,能否正常完成实验是能否正常开展学习的重要基础。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学生可以从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适应实验教学,从而打破陈旧的常规思路通过创新达到全新的化学教学效果。

作者:浦天佑 单位:淄博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二利.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9篇

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 周育敏 215126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方法 师生互动 课堂练习 探讨

带着几分新奇和自信的笑容,初一新生进入初中数学课堂。同样带着几分新奇和自信的笑容,我也走进了初中数学课堂。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几个月来,通过不断的听课和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我,那就是在我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怎么学的以及教与学的相互转化,渗透却是较少问津。

在此,我仅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浅略地谈谈我的见解。

对于我们怎样教数学,怎样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我们所教的内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让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地去迎接这种挑战,无疑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学校组织我们年轻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研究性学习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让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仿佛让我有了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1. 数学学习方法的把握

1.1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的:“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从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知识不断更新,学习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事情,一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完善以及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1.2数学学习的常用方法

我国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看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初中一年级,要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显得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多元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

1 . 3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我结合《数轴》一课的内容,在班上讲述笛卡尔在病床上发现数轴,最终开创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故事。让孩子懂得了获得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方法才是关键。在班级中,我几次召开数学学习方法讨论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逐个介绍经验,开辟黑板报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究.

1 . 4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我在进行《合并同类项》教学时,很多学生经常出现同类项没有合并完全的问题,有的甚至漏掉同类项,于是我就让他们总结并编了首顺口溜,“看同类,并同类,最后检查漏同类”,这样选取生动、有趣的记忆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随机点拨。无论是在授课阶段还是在学生练习阶段,我们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我在开始一个单元和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时都让学生们养成自己归纳和总结的习惯,使单元重点系统化,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2.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初中阶段,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比小学生有明显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通过自主思考来参与活动,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生理条件。当然初中学生具有了发挥主体性的生理条件,并不是意味着学生的主体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还要受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学生个性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注意一些策略。这里的“策略”是指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数学情景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程序计划和实施措施。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注意哪些策略呢?

2.1促进性的教学评价策略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然也是我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以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表扬和奖励带进课堂,评出学生的自信心,评出学生的成功感,评出师生情感的交流,评出学生主动要求发展的欲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和发展的手段。

2.2学生活动设计的策略

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活动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多少?因此在学生活动设计中应解决学生参与度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六个特征中,首要的就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把学生要参与、要活动、要思考、要发展、要创新的需求融于活动中。这里要说明的是学生活动并不是单指学生形体上的运动,而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例如,我组织了多次以班级为单位的“你说我说”活动,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教材,让他们说说这节课如果他做老师该怎么上,让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上课片段。在《有理数减法》一课的展示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协作的上课乃至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好生与差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我本身的备课水平。只有让“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

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英语教师宝库”中有一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Learner-Bbased.Teaching)该书作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总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去接受知识。因此,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参与动机,能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是教师最基本的策略。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教学时,如果光讲理论,让学生凭空想象,那样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根本就无从下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但是如果联系生活用多媒体播放如正方体或圆柱体的表面展开,学生的兴趣就会一下被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恰当、直观、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要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交替处于兴奋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实现。

2.4培养开放式课堂环境的策略

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最高境界。要培养开放的环境关键是师生关系开放,其中亲和度和自由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亲和度就是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斐尔德(Jill 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的高度表现。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鼓励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伙伴。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3. 数学课堂练习的合理安排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在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我设计了游戏“拿乒乓球”。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人参加,根据老师列出的算式要求拿乒乓球,看谁拿得又准又快。这样,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练习的合理安排对整堂课的教学将起到复习巩固,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所安排的练习要做到难度适宜,面面俱到是有相当难度的,好多老师往往会因此瞻前顾后,最后导致学生所做的练习冗长而又复杂。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总之,初一是奠定学生知识根基的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处理好“教”与“学”的合理关系和课堂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数学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16

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受关注时间较长,早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编制十年一贯制教材。200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会议认为衔接工作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同时提出中小学的教学应注意“瞻前顾后”,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很多关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课题实验也积极展开,如2005年福建省东山县确定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再如2007年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衔接――小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有多所学校试点,多达三至五年的实验时间,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主持研究的并非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的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交流,所以理论上的成果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迄今初中、小学这两个学段在教学上仍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刚进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极度不适应,另外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导致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初中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1 研究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能够逐步扭转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脱节现象,使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快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铺路搭桥,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同时,让小学教师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让中学教师及时掌握小学阶段的教学动态,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快地把握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方式上的衔接等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在参阅文献基础上,根据访谈中提炼的问题,编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2.2 访谈法

获得关于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原始资料,从中提炼目前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对策。

2.3 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有一定文献价值的文字材料。

2.4 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总结与反思。

2.5 案例分析法

在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中培养和收集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个例跟踪。

3 研究内容

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吸纳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及时地沟通交流。在研究人员的分工上,可以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安排,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每个小组均安排有中学、小学教师,便于了解整个义务教育段每个教学内容的要求,方便不同学段的教师沟通交流。在每个研究小组内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与衔接问题难点的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合力剖析七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剖析中小学转换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心理变化和数学认知过程三个方面的规律,探索和优化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上研究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知识的衔接;从小学和初中教法上的差异出发研究做好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既从小学角度也从初中角度双向解决两学段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管理对策。

4 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措施,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使大部分七年级学生能顺利通过数学学习过渡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两极分化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究成果可以以调查报告、教学案例、论文集等形式体现。

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初中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小学毕业生,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提高课堂效益,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都非常有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一贯制学校方便进行案例式分析、个例跟踪,所以也具备操作的现实条件。研究从数学学科入手,切入点小,操作面也更强。学校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创新本校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模式。

参考文献:

[1]蓝锦江.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78-79.

[2]李琴.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J].新西部,2011,(15):250.

[3]黄训志.谈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科学信息,2010,(13):674.

[4]袁巧玲.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新课程研究,2010,(5):98-99.

[5]谢清芳.有关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与教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9,(23):685.

[6]吴俐俐.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193-195.

[7]李晓龙.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09,(1):76-77.

第11篇

Abstract:Along with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ty stage's oncoming, between the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education relations have the change, the existing teaching service resources were already unable to the study demand which satisfies the student to grow day by day, the study difficult position question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ppears are not allow to negle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raise the work to comply with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rket demand, develops own function diligent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to develop omni-directionally, specially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y question.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问题 解决方法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problems solution

一、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几个学习问题

1.对学习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新生初入高校,大学学习理念尚未成型,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专业概念。面对大学弹性的学习环境而显得十分盲目;对整个大学学习进程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设计,造成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

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普遍延用中学阶段“应试型”学习方法,根本无法适应大学高强度、大流量的知识灌输,造成了效率低、效果差。关于学法,学生只能自己摸索,很少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学法指导。

3.重讲授,课堂教学指导少。大学课堂承载的知识信息量大、难度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接受、领会。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少有系统的、完善的配套辅导措施,如课前的背景介绍、知识引入,课后纵深研讨、答疑解惑,课程测试后的讲解、反馈等。因此造成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质量难于保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缺少综合素质的训练指导。大学生的学习普遍都停留在书本理论死记硬背的层面,很少有机会在实践中体验、交流、反馈。传统的高校集体性活动(如专业竞赛、文体比赛等)自发性、娱乐性强而引导性、发展性相对薄弱,未能真正发挥出“第二课堂”的学习作用。

5.学生对如何化解学习压力感到茫然。学习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感受。由于缺少有效的学法指导和科学的压力疏解机制,学习问题堆积形成学习困境,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如厌学、逃课等现象在高校中层出不穷。

二、试析大学生出现学习问题的原因

1.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一方面由于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极速激增,学习资源紧张,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揉入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教师则恪守传统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原本充满期待的大学生们大失所望,最初的学习激情遭受严重打击,动力锐减。

2.社会功利意识强。高校兼具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其中培养人才是核心功能。社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社会大众的功利需求,高校的后两项功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度膨胀,并已影响到了高校的核心功能的发挥。

三、如何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要养成自学的习惯。

2.加强专业学习,兼顾综合提高

大学教育具有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几年大学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大方向来安排的。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这种专业性,是随着社会对本专业要求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深入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因此,大学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尽可能扩大综合性,以增强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要把握住的几个主要环节是: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总结、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中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环节,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及时注意消化和吸收。经过不断思考,不断消化,不断加深理解,这样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扎实的。

当然,制约大学生学习的困难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对他们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任何学习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继续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当然,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扩充、教师的教学改革、学生自我的奋斗三方面共同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子云.大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浅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6).

第12篇

[关键词]浅谈 初中 数学 学法指导

引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当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不仅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语言,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为此,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学法指导更加迫切。

一、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标》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课改就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片面地认为“自主学习”就等同于“自学”,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从表面现象上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思维的深刻性被激活了,却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发问、看书、思考,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学生被动地学习,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数学,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这是新旧知识的碰撞,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案例:1、有这样一道题“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都扣5分,小明得分超过90分,他至少需要答对多少题?”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后,大部分同学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我看学生还在前一章的知识上,就问:我们这一章要学的内容是什么?回答:“一元一次不等式”,那么问题中的“超过”“至少”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超过”意味着“大于”“至少”意味着“不小于或大于等于”。点到这里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2、解不等式:( x-3)(x+5)>0 笔者问:我们学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后,你能解出此不等式吗?试试看。待同学们解得不同的结果及错误结论时,笔者点拨: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即“两数相乘,同号的正,异号的负”。点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自我探究,自我实践、动手尝试解决此问题了,不应该直接讲解给学生。

二、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应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对每个小组都要了解和指导,并考虑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许多闪光点,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五会:(1)会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2)会倾听、交流,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3)会质疑,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4)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做总结发言;(5)会实践与创新,参与小组动手操作活动,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效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提高。例如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前教师给各小组准备一根笔直的铁线和一个铁线做成的圆,然后出示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1)动手实践,共同探讨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2)给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命名。学生自主地观察、实践、猜想、归纳、分析、验证、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探究学习方法指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强调要给学生留下真实、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探究、讨论过程中,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时,教师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时,教师点拨一下,引入正轨;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一题多解的探究题,学生的奇思妙解不断涌现,应把学生的成果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并组织学生反思和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教学中应紧扣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多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氛围,多提供实践、探究的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中认识数学。例如讲到“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探究问题:(1)怎样把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2)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有哪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猜想,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只?”这问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学习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解答:

方案一:用算术方法进行解答

可以把兔子都看成是鸡,则多出(94-352)=24只脚,每只兔子比鸡多出两只脚,由此可以先求出兔子有(24÷2)=12只,进而可以求出鸡有(35-12)=23只。

方案二: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进行解答

设有x只鸡,则有(35-x)只兔,则

2x+4(35-x)=94

解出x=23,所以兔子有(35-x)=12只。

方案三: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进行求解

设有x只鸡,y只兔,则

x+y=35

2x+4y=94

解出x=23,y=12

通过以上三种关系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最后答案是唯一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动手,用发散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在总结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四、科学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首先,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其次,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循序渐进;再次,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每周一课时,列入教学计划,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如介绍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笔记、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学习方法;第四,引导学生养成适合自己个性和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认识水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和矫正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掌握科学的有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对后进生应特别关注,采取个别辅导,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

案例:1、平方差公式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a+b)(a-b)=a2+ab-ab-b2=a2-b2.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方法指导: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2x+3y)( 2x-3y)。

(2x +3y)( 2x -3y)=(2x)2-(3y)2=4x2-9y2

(a + b) (a - b) = a2- b2.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结语: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是认知、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为此,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更新观念,改进教法,重视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