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4:2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六年数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取得的进步与成功之处
1、各科老师对此项工作都十分重视。范都很认真,普遍具有示范性的指导意义;各科都能按照活动要求保证了练写时间;大部分老师在学校未做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做了不同程度的批改;及时上交备查的十份作业。
2、练写活动对少于的书写显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各科学生书写有了一定的进步,从整体情况上看,数学科做得最好,英语学科进步不明显;二、三、五年级最好,其他年级次之。学科老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一年数学的两位老师、二年级语数四位老师、三年级的语数科七位老师;五年级语数科老师;三年级英语科老师。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老师的范写本的格式需进一步规范。标注时间、次数、有简要的指导重点。
2、老师要严格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宁可减少数量,绝不降低质量的要求”、“分类指导,个别要求”、“关注成长过程,进行纵向比较”几个基本原则。
3、常识性要求必须落实。句有标点,段有空格。用好田字格、方格、英语的四线三格。横格要有行款。
4、练写内容要丰富多样,激发兴趣。各年级有训练的重点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点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低年级以字词为主,可以写一写诗句或儿歌。
5、评价与指导相结合。提倡当堂指导与评价,针对孩子存在的书写困难,每一次打电报的要求不要过多过高,只让孩子与自己比。评价的体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只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
6、保证时间,按时完成。老师要保证时间的固定,任务可以多样化要求,不提倡让学生回家去写,应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一、从思想方面进行总结
作为教师,责任心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当然个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但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干不好工作的,这是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也是我工作的座右铭。为此,一年来,本人一直严于律已,时刻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鞭策自己,紧记自己是教师的身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和关心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从不斤斤计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出色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新世纪的优秀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人一年来,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努力转化差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六年(2)班的黄玉玲和何少华同学,是全校师生众所周知的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这两个学生都很特别,黄玉玲是一个被家长宠坏的学生,好搬弄事非,夸大事实,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以她为中,否则,谁惹了他谁就自食其果。她父认为:他交了钱给老师,老师拿了他的钱,他女儿学习好坏,你老师都不能批评、打骂、教育他女儿,他就一个女儿,以后要她养老的┈还说:以前在穗香,何校长都叫老师向他道歉┈。后来,也听一些老师对她及她家庭反映。我根据自己对该生本人及家庭的情况,认为当务之急,首先必需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否则,就无法转变该生。因而,通过反复家访和电话联系。多方面做工作,终于使他父亲改变了对教师的看法。最后,他父亲还要求老师严格要求他女儿,做错了就批评教育。还满怀歉意地跟我说:对不起!黄玉玲同学平时已养成的一些我行我素的习惯,要使她一下改变过来是很难的,因此,反复性较大,于是,我主动与班主任、黄校长商讨帮助、教育她的方法和对策,主动家访及随时与其父电话联联络。反复找她们谈心,从多方面诱导、软硬兼施地让她明白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导其一一改正。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也满肚牢骚,觉得自已很委屈,家长不支持,还让女儿去李校长处说:我拉她,对她态度不好┈.但牢骚过后,还必须正确面对,因为转化她的思想是自己的职责。我必须义无反顾。在教学中,我认为: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思想还是学习上,不能随便迁就学生的缺点,否则只能是导其继续范错,发现有范错误的苗头,就要马上进行引导、教育,把这种错误的思想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得讲究方法,耐心教导,循循善诱,批评与诱导相结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常与其谈心、交朋友,使学生心中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向师性。这也是我教育学生的一点浅谈。在教中,我不断地钻研、探索、总结教法,接手六年级后,自己对教学内容不太熟,于是我就主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来提高自己,如:《小学数学新大纲》、《小学数学教学》、《广东教育》、上网查找资料等等。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不断吸取新思想、新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并结合学校教研专题,认真考虑怎样分层导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引出课题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审题、自学,自己动手操作、猜想、探索,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说一说、模一模、想一想、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方法了解圆柱的概念、性质、特征,教师只是学生探索中的参与者、引导者。这样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效果远比教师的讲好。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也能抽出时间来点拨优生,辅导差生。还做到不耻下问,经常与吕主任、黄建开教师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互相合作,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三、做好科组管理工作:
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常规教学管理方面;二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常规教学方面主要是按照顺德市下发的文件,有的放矢地要求科组成员做好。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即专题研讨:概括起来为"一个立足,两个体现"
(一)、一个立足是指:在专题实验过程中,立足于"求实"实实在在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本学期,我认真总结上学期科组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1)、教师的观念较为保守,放不开;2)教学中没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学生学习的品质、习的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课的结构过于简单,方式过于单一,容量不大,练习量过少,特别是应用题方面的教学;4)堂上练习密度不大,节奏不紧凑,效果较低;5)课堂教学处理的的艺术水平较低等等。针对以上问题,要求教师抓住每个教学点的关键,运用最直接、最易懂易明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堂的基本模式为:"先练后导-导练结合-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达成目标"。教学任务要日日清、月月清、年年清。不能给下一任的教师留下后遗症。
(二)、两个体现是指: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研讨要体现专题研究;体现新大纲的要求。1、体现专题研究:本学年数科组的教研专题是:构建"分层'导''练',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操作中,我首先让大家明白专题的意思和意义,组织大家一起学习,然后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大块:式题教学、概念教学、应用题教学、几何图形教学等等。每个大块都按专题的要求制定出具体操作方案。
本学期重点研讨式题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两大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应用题能力。各人根据自已的实际选择并确定一个子专题。(式题教学的导练--以尝试练为主,教师的适当导为辅。先复习相关联的旧知识,其次学生自学例题尝试,教师加以针对性地讲解即引导和指导,然后进行分层练,可选用适当的练习方法。在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提高口算能力。学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还要注重说的训练,理顺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用题教学的导练--是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信息材料编成应用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进行尝试导入。自学新知,讨论说理,适当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掌握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体现新大纲方面:也就是在专题实验的同时,要与新大纲的要求相结合,这样才能体现优化课堂教学,一年来,本科组特别重视新教材、新大纲的研讨与实验。具体的操作方法概括起来:1、学习新大纲(学习新大纲具体要求,掌握各年段的肉容和重难点,与旧教材的大纲进行比较)。更准确地掌握新大纲的要求。2、课例研讨,摸索规律。
3、总结升华,形成模式。通过实验,如上学期参加了的新教材评优课,获得表扬奖;本学期上了一节全镇性的一年级新教材观摩课,受到好评;上等级评估时也上了一节新教材的汇报课。总之,教师观念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对课改的新信息、新理念、新趋势在教师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课改的动向、方式、方法基本掌握,对新教材新大纲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明白了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特别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讨论来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来掌握知识。又例如,一(1)、一(3)、三(2)、四(4)、五(2)、五(3)六(2)、六(3)等,课堂的容量大,充分体现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来探讨知识。导练结合体现专题。主要表现在:(1)、能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收集课堂资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打开新知的大门。(2)、能根据新大纲和专题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每节课都当作实验课来上,自已与自己进行比较,看自己是否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是否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是否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是否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实验课来看,整体效果还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认为以后在课堂教学中主攻以下几方面的薄弱环节。(1)激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2)课堂的密度要紧凑。(3)在活动中既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又要保证他们的有效参与活动,定出活动目标。(4)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重视完整的语言训练,特别是低年级。(5)要注重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6)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生活性、灵活性。(7)加强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四.本人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成功转化差生黄玉玲,何少华,效果显著。2.处理教材,备教法、学法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能从激趣、自主、导练入手,力求向上40分钟要质量出发。所任教的六(2)数学第一学期学期的成绩达到了市的优秀单位。
3.履行科长职责,带动数科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工作,效果显著:①各年级数学教师能依照教研计划,教法灵活地向课堂要质量;②成功地完成全校性的口算比赛;③指导一年级新教材实验课获镇的表扬奖。指导一年级新教材教学设计评比获镇的一等奖。本学期指导全镇性的一年级新教材观摩课,受到好评;上等级评估时也上了一节新教材的汇报课。
4.主动上好学校的专题实验课。
5.专题实验论文《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镇教学论文二等奖。
“没有保障,没有房子,没有户口”这是姚凯对他研究生毕业五年来的总结,从民营企业到日资企业,从月薪2000到月薪近万,尽管在许多人看来他的“成绩”还算优秀,但姚凯却一直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单身、买不起房,7*24小时工作,压力大,上升空间小,父母年纪渐大……但如今的生活让他很满意:工作轻松,生活稳定,福利高,还有申请限价商品房的资格。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招录比例3000:1。近几年,“姚凯”式工作几年后考公务员的人数增长迅速。这不仅仅是年轻人热衷挤进“体制内”,从收入数字来看,更是中等收入阶层甘愿滑入低收入群体的怪象。
然而,中等收入阶层却面对着四项“硬支出”:交税、存钱养老、买房子和抵抗通胀。现实中,结构性上扬的通货膨胀、节节攀升的房价、沉重税负和并不乐观的保障体系,都在残酷地瓜分你的收入,拖着中等收入阶层远离富裕。
“基尼系数”决定了中等收入与富人阶层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刘易斯拐点”注定了今天人口结构的变局中中等收入群体的尴尬地位,不向上,就下流化。
根据波士顿的《2010年中国财富报告》,在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户数占所有中国家庭户数的0.2%左右,管理资产超过百万美元是国际通行的定义“高净值人群”的一项标准。
波士顿咨询副总裁邓俊豪表示,中国内地富有家庭的管理资产额年增长率连续超过15%,0.2%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
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5,代表分配着70%财富的人口比例在不断地收窄。而收入结构呈现“梨形”,高净值人群的财富规模快速增长,人口数量变化却不大,而中等收入阶层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过低,仅为5.04%(200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中等收入向上,是“资产状况良好、幸福感较强的中产阶级”,向下,则是“日益为硬支出焦躁的社会底层”。
中等收入阶层的种种困惑,和“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十分相似。
跻身中等收入国家……
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历史证明这个阶段是中等收入国家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能否从慢车道切至快车道的决定时期。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在2006年提出,意指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适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制约,人均国民总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经济学家汤敏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总结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过度城市化、产业升级障碍、资本开放危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金融危机……
从人均GDP两千美元到一万美元似乎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有些国家走了20多年还没到。如果能像韩国的发展速度,2020年中国就可以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高收入”阵营;但如果像东南亚、拉美国家那样没有处理好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也可能最终陷入“5000美金怪圈”。
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通过引领技术进步和廉价利用全球资源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也能实现目标。
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所要面临的第一个巨大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这个贫富差距警戒线,达到了0.47(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些学者更是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5。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导致内需不足,增长乏力。更会造成社会动荡、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中等收入与富裕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对低收入阶层的优势却在不断消失。过去30年,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它既归功于一系列政策上的变革,也归功于全球化和生产外包转移的大趋势,而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人口红利是保证这一趋势下劳动力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如今,这种优势似乎已接近尾声。
据联合国测算,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将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供应8.19亿人,就业市场静短缺达到1760万人。另外,老年人口抚养比在2008年已经达到一个历史性的低点,未来将显著提升。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东就表示:“就业市场的逆转,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始退色,从过往新兴国家的经历看,刘易斯拐点之后,低端工资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也就是说,未来几年中国的低收入人群与中等收入阶层的差距将越来越小,现实的情况不仅表现在普通农民工收入已经接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甚至还表现在部分技术工人的收入已经超越普通白领的收入。
中等收入离中产阶级有多远……
中等收入国家下的中等收入阶层并不等同于中产阶级,因为中产越来越倾向于对一类人群综合生活状态的评价,比如你住的房子的房价,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你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而这些软硬实力的评价标准无法统一也不好界定,所以用收入水平这一单一标准来考量,既简单又符合现阶段的国情。
关于中等收入阶层收入标准的界定,来自2005年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测算的起点依据是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将这两个数据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但对于购买力评价标准这个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是保密的,不能公布”。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6万-50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在研究中产阶级特征的过程中,采用社科院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当年的人均收入,并确定人均收入的2.5倍作为划分“高收入者”的收入标准,把平均收入线至平均收入线2.5倍之间的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者”。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试着总结这一阶层的特点:
收入的来源的主体是工资薪金收入
拥有较高学历,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
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个人及家庭消费,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为满足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同样危机四伏。无法改变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又躲不开成本不断的加大的住房、生活、教育、养老开支,更因为收入水平的原因得不到“保障利”的支持,富难穷亦难。
摆脱你的中等收入身份……
2007年的《世界财富报告》告诉我们,全球百万富翁中有36%通过拥有企业或企业出售获得财富,22%源自工作的高收入,20%通过继承,11%通过投资,9%来自股票期权,2%通过其他渠道。
所以,我们中的大部分离开“中等收入”这条窄车道进入到“富有”快车道的途径明确而直接:像李彦宏那样办一家赚钱的企业、像任志强那样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像汪小菲一样有个会赚钱的妈妈、向巴菲特一样会选公司、找到一个像马云那样的好老板……或者自己想办法。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创业的失败率是99%,但确实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机会。
这里有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得现象:即使在市场低迷,回报甚微的情况下,富有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也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富人的圈子利于他们了解相关信息,获得专业的技术和服务,此外,多渠道的财富来源和投资方式也是他们保持财富滚动的重要特点。尤其是那11%,它表明不只有巴菲特,还有很难多人有概率通过对资本市场的熟悉而致富。
2004到2005年全球出现了快速的经济衰退,石油价格大幅上涨,通胀压力和货币紧缩政策拖累经济上行,但即使在这样低迷的时期,富翁人数依旧增加了6.1%,总资产增加8.5%。
最后,是属于0.2%的建议:既然人均GDP3000美元困扰着经济和制度,那么选择一个人均GDP10,000美元的经济体工作和生活就意味着跳出了循环,就如另一车道。当然,这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但我们看中的是你能给自己提供多少种解决方案。
面对危机和困惑,我们也许没必要武装到牙齿,但首先需要武装头脑,然后寻找机会。
“忐忑”的夹心层
张爱玲在《钱》一文中讲:“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应当为我所有的,因为我较别人更会享受它,因为它给我无比的喜悦。眠思梦想地计划着一件衣裳,临到买的时候还得再三的考虑着,那考虑的过程,于痛苦中也有着喜悦。钱太多,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便是中等收入的写照。
很多人经过一番打拼终于跻身中产,摆脱为稻粱谋之后,将面对一个美丽新世界,里面全是这般纠结拘束的苦乐。
膨胀的不仅是通货
也许以前你也曾为物价痛心疾首,但晋身中等收入后,你可能还是会抱怨为什么拿不到物价补贴?但最让你揪心的,不是4袋苹果价格直逼苹果4代,而是银行存款正飞速贬值。
从前你根本无此烦恼,存款没多少,贬值无压力。现在存款多了,如何让自己的财富跑过CPI才让人焦虑。2010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94.2%)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投资理财。即便跑赢了CPI,也拉不下来笔直上升的支出。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深度访谈对象G12以亲身经历作证:他学生时代喜欢在夜市上买衣服、鞋子,现在则非专卖店不去,并不只是质量问题。他坦言:“过去我们去的一些地方,现在都不去了。现在你去买东西,你就知道你应该去什么样的地方,谁也不会为了贪图便宜而去那些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地方”。言外之意,什么样社会地位的人就该在什么样的地方消费,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行为学决定了一个道理,因为膨胀的不只是通货,还有欲望。
当然,还有现实――陶冬在谈到所谓“刘易斯拐点”时认为:“从过往的新兴国家经历看,中国的劳动力供需状况将发生巨大的逆转,低端工资无一例外的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而基础工资上涨的常态化,会带来通货膨胀的结构性上扬,中烈度通胀可能持续存在。”
如今中国的通胀涵盖了两个方面:成本推进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中国银河证券宏观经济学家左晓蕾女士表示,2010年CPI通胀抬头主要源于食品价格上涨。进入2011年,非食品价格上涨也显现出迅猛的态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居住类成本上升,以及前期货币高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为缓和通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包括上调利率、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为低收入人群给予现金补助以及提供公租房等――显然,这些措施的直接作用与中等收入无缘。
事实上,中等收入在面对通胀时扮演了最大的“内心恐慌者”?这是由于他们既无法像高收入群体那样通过灵活调整或增加资产配置标的的类型、结构、比例来对冲掉一些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能像低收入群体那样受到政策的“偏倚”。
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我们最喜欢列一张家庭的收支表,能清楚的看到你赚的钱都去了哪里。
什么是最大的支出?什么又是最大的压力?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房子。据统计,80%以上的中等收入家庭(已婚)拥有自己的房产,首付、按揭、持有成本,都以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买了房子,工资的一半交了房贷,新买的车也不能开了。原本还算轻松的生活,完全变了模样。”北京某风司项目经理对此表示苦恼。
社科院刘博士对记者说:“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买房;收入限制决定了他们必须贷款买房”。在中等收入范围内,收入多比不上一个好的买房点。让中等收入家庭忧心的不仅仅是买房背上了沉重的负债,更可怕的是,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他们很可能成为政府紧缩政策的牺牲品,步步紧逼的加息会让因房子而负债累累的中等收入家庭苦不堪言。
“谈不上富裕”的税赋
一位网友在微博中晒出自己2010年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2010年收入额:187774.00;已纳税额:20558.01;扣除税款和其他扣除项,实际收入:136979.01。从这份纳税申报表来看,作为一个年收入不到19万的中等收入者,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一项就占总收入的11%,个税和其他扣除项(如国家规定的各项社保费用)相加,大概要占到他总收入的27%。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个人所得税都被认为应该是“劫富济贫”的有力手段,但就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体系来看,“劫富”的对象往往都集中在了谈不上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身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翟继刚认为,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60%都来自工资薪金所得,而我们所说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来源也大多以工资薪金收入为主。
目前我国税法制定的免征额2000元,9个极距的个税结构,尽管大多数低收入群体并没有排除在缴税范围之外,但收入越高缴税额度占收入的比例越高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扣除大约18%的社保和2000元的免征额,月收入6000元以上就需要承受15%的税率(应纳税所得额=6000-(6000×18%)-2000=2920),缴税额度占税前收入的5%左右。还有容易被忽视的社保费用,18%的扣除并不包括公积金,其他各项理论上都属于返还性质的费用,最终享受返还时情况却复杂的多,结果必然是低收入缴纳少返还多,但中等收入缴纳多返还少。
两会期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的议案受到各方关注,免征额的提高更多的是为低收入者减负。中金公司的研究表明,基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的假设,月收入7,000元以下人群总体税负降低,7,000元以上人群受影响不大。
加拿大中产税负10%左右
如果说中等收入在税收上与低收入相比,压力显而易见的话,那么与富人阶层的比较就确实很难量化。表面上收入越高缴税越多的税率累进表,实际上却越到顶端越失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富人的收入都不是或不仅仅是工资薪金收入。翟继刚也认为:“仅仅靠工资吃饭的人永远算不上是一个富人。”在他看来,富人的收入来源比较多元化 ,一些财产性或低税率的收入来源大大的稀释了富人缴税的比例。“从制度的角度来讲,中等收入阶层税负似乎并不是特别的重,但由于这一阶层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所以他分散税负的机会就比较小”翟继刚总结道。
旅居国外多年、现任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陈思进感慨到:“在欧美国家,人的一生只有两件事无法逃脱,第一缴税,第二死亡。”他至少透露两方面信息,欧美国家税种多,税负重;税收覆盖人群广,但税收结构却相对合理。即使是在被称为“万税之国”的加拿大,低收入人群也是被排除在税收之外的,而且他们还有很多退税制度。
陈思进强调,许多欧美国家都实行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综合所得税制,如果一个家庭是靠一个人的收入来生活,在扣除所得税后还会根据家庭人口状况进行退税,美国家庭房贷的利息也会有相应的退税。
比如一个年收入5万加元的四口之家在加拿大已经是中产,两个孩子,妻子不工作,在征税时首先扣除7000-9000加元的免征额,然后根据家庭人口状况退税后,应纳税收入大约只有25000加元,实际所得税率只不过刚刚超过10%。
对欧美国家富人来说,真正有杀伤力的其实是财产税和遗产税,这些重税的严格执行可以说有效的做到了“劫富济贫”。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特别是北欧,最高一级的税率甚至达到87%,穷人的日子并不惨,富人也没有富到哪里去,所以中产阶级即使失业,生活本身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的缺失。而这些也许就是他们与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最大的区别。
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阶层的未来
日前有媒体发表“任志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文章,帮任总的养老金账户做了一个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以企业职工退休的任志强养老金一部分和社会平均工资挂钩(2010年,北京市人均养老金合计每年2.5万元),另一部分和个人缴费挂钩,其退休金跟700万的天价年薪相比,少到完全可以忽略。
任志强退休后应该不只靠养老金账户过日子,但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人群,养老金还是退休后最重要的收入。中等收入家庭收入越高,缴纳的保险就越多,但一大现实情况是:目前的养老制度规定必须缴纳满15年才能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无法确定到时是否能真正享受到全额养老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李建新认为,即便这样,现在的养老情形还是乐观的,因为家与国都有相对充裕的“养老资源”可利用,真正的严峻形势是10年之后。
2020年以后,庞大的60年代出生人口开始步入退休之年,届时退休人口平均每年净增1000万以上并持续10余年(2022年至2033年);劳动力人口反而以平均每年600万(甚至更多)的速度持续递减。这种人口结构极其不平衡的叠加变化将会给我国不够强盛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当不完善的养老金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全面冲击。有人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算出到2025年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万亿元。
怎么算都不够的养老保险账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碎片化。
从基本的大类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两种,所以,目前的养老保障模式共计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农民工四种。这些模式费用来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独立,缺乏衔接。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类,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8%,最终领取的养老金又需要与当地社会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挂钩。
你的养老账户有多少钱?
骆女士今年50岁,企业员工,一直在广东省工作。以8000元为缴费基数,个人每月缴养老保险640元(8000*8%),如果按现在政策退休,以工龄20年计算,骆女士退休后可以领多少钱呢?答案是工资的25%。
去年年底广东省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是3600元,那么骆女士的基础养老金部分=3600×20%,即720元。而个人账户养老金=640×12(月)×20(年工龄)除以150(注:女性固定为150个月),即1024元。因此,骆女士的退休工资只有1744元。只有25%的替代率(养老替代率=退休后月收入÷退休前的月收入,养老替代率越高,表明退休后可享有的生活品质越高)。据世行的标准70%还有很大距离。
如果一个30岁的人想要预测按现行的养老制度,20年后自己退休能拿多少养老金,那会发现这完全是徒劳的,因为很多数据(如“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根本无法确定。
有多少钱才够养老?
中等收入阶层养老到底要准备多少钱?取决于你怎样定义生活。例如,渣打银行对中国177位精英人群的调查表明,平均需要挣得370万美元(约2400万元人民币)方可富足退休。
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方法是:
所需养老金=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估计退休后生活年数×12
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现在每月消费×(1+每年物价上涨率)的N次方
N=退休年龄-现在年龄
举例说,如果A的年龄是25岁,30年后退休,估计退休后再生活25年。假设现在每月基本消费3000元,每年物价上涨率5%,年利率3%。退休后的每月基本消费为:3000×4.322=12966元,退休后再生活25年所需养老金总额为:12966×12×25=3889800元。(备注:4.322是根据30年来累计物价上涨率计算得出,即1.05的30次方。)
388.98万的养老金,你攒够了吗?
你只有五百分之一的机会过得更好
税收、房子、消费、养老正在一口一口吞掉我们貌似可观的收入――如上文所述,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影响来得更猛。显然不止这些,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的观点残酷而直接,在对家里有就读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孩童的1443位日本母亲的调查中,他发现,成绩优秀的孩童是在下列条件下产生的:
父亲的收入较高;
母亲婚前收入较高;
父亲、母亲、祖父的学历较高;
以及与收入不直接相关的因素:
母亲喜欢做菜;
父亲周六、周日休息。(考虑到日本国情,女性婚后主要依赖丈夫工作并一心照顾家庭)
如果父亲赚得不够多,母亲还需要兼职补贴家用,孩子可能会因为成绩不佳无法获得更好的工作――这是跨越几代的阶层坠拖,除了社会对当代中等收入家庭施压,下一代极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遗传”了生活的压力而跌入三浦展描述的“下流化的社会”中。挤入0.2%的高净值家庭的几率只有五百分之一,但跌入“下流”阶层的概率高达79.8%,这是概率论的入门课,我们能做点什么?
很遗憾,我们的确没有一家AMERICA MOVIL (墨西哥美洲电信公司),它去年吐出了205亿美元的财富――能让我们像今年福布斯第一名富豪卡洛斯-斯利姆-赫鲁(Carlos Slim Helu)那样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或者,每天花10个小时钻研巴哈伊教。如果我们不能像赫鲁这样以62%的速度享受财富增长,20%也行不是?
金老师跟我们一样,没有一家墨西哥电信、也没有一个首富爸爸,走在人群里不太起眼,但她的资产的确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拿着一年不超过10万的年薪,给外国研究生讲讲中文和历史,在大学任教的金老师跟她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们比起来,早就过了靠工资过活的状态,“我现在有点像提前退休”,金老师很满意现在仅仅是为了兴趣工作的状态,“我投资,各种投资,收益率早就超过工资,一点也不累,还很有成就感。”虽然金老师给自己订的投资年回报率是25%,但事实上,她的资产在过去6年翻了三倍。这位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普通老师正在被各家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追逐,“我比他们更在行”,刚从印度旅行回国的金老师坚持她身体力行的投资实践比那些银行里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更精到,她说:“她们每天在推荐理财产品,但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投资的含义,钱动起来是很快的。”
钱动起来有多快?
2007年8月,金老师托人找到阳光私募武当资产管理公司的掌门人田荣华,在北京西苑宾馆里,田荣华只说了一句话,别人短期赚100%我不管,我能持续地每年赚20%就可以了。金老师当即投资田旗下的阳光私募基金,一语成谶,过去三年,阳光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恰好是20.84%。如果投资最低门槛100万元,金老师每年抽回盈利――20万元,就能满足家庭开销。更精彩的一笔来自于华夏大盘,金老师在2006年净值最高的几只基金里,挑中了基金经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短短2年的工夫翻了近5倍,可以想见,每年平均收益率为50.92%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工资可能是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最大来源,从讲师到副教授的职称变化可能让工资上涨35%,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亚洲地区工资变动情况的跟踪统计,2006年到2009年,中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速为7%,不妨试试让投资给你发工资。
也许我们没法找到华夏大盘精选混合型基金3年总回报率80.94%,或者金中和西鼎(阳光私募)95.85%这样高收益的投资工具,但至少找到能够抵抗通胀的投资工具。按照“72定律”,假定年通胀率为4%,18年就能使得资产减半,同理,如果年收益率6%,12年资产就能翻一倍,为了使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尽可能增值更多,只有两个办法:增加本金或者提高收益率。
有人做了一个函数,财富增值w=f(本金p、收益率i、时间n),提高其中三个变量的任一个就可以让财富与收入无关的增长,无论对于金融投资和非金融投资同样适用。财富的数额与三个因素成正相关,投资者不断地增加投入本金,持续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经历足够的时间,一定可以积累可观的财富。以投入100万元为例,如果年化收益率为12%,10年后本利和312万元,20年后本利和965万元;如果年化收益率达到20%,10年后本利和619万元,20年后本利和3833万元;这样一笔财富产生的收益足以支付生活开支,可以称为财务自由了。
按照金老师年投资回报为25%,起初投入为100万元,在10年后投资为931.32万元。也就不奇怪这位普普通通没有额外收入的大学老师投资仅仅6年就近千万元资产。
在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非金融投资。非金融投资包括字画、邮品、收藏品等,也需要投资者有足够的专业知识。金融投资相对而言更大众化一些,不过金融投资品种繁多,风险收益特征迥异,一定要谨慎选择。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不等于放弃投资。
这个过程中,时间是很重要的因素,作为投资者,需要多一些耐心。暴利固然好,长期合理收益率的复利积累一样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而且更可行一些。
“听长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的朋友说,日韩企业很早就去印度开办分公司了”,金老师对软件的信心来自于班加罗尔的繁华:“在那里我看到了软件外包的价值,所以回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只股票,用友软件持有一年超过30%收益。”2010年8月买进海通集团(600537),因为成交量和趋势上扬一直都没有太大变化,估计还能再涨,到60元就可以卖了,“只要坐上这个飞机就不着急了”。”金老师很有信心,像她以前投资的奶牛银行和看好的腾讯(HK.00700)和如新(NYSE : NUS)一样,她相信自己的判断。
简单的投资普适于多数人,前文提到,0.2%百万美元俱乐部的成员大多是企业家――拥有自己的企业更像投机成功,李彦宏的经历是个绝佳示范,从Infoseek资深工程师到中国内地首富,没有哪一项简单投资能追平这个当时仅仅31岁的中等收入阶层年轻人未来12年的财富增长。
除此之外,企业所有者有先天的优势,从照章纳税的角度,我们称之为“税负被稀释”――对于一个靠工资收入的中等收入阶层来说,他的资产状况是薪金收入在到手前就已经扣除了税收部分,而剩下的钱应付日常开支;但对于一个企业所有者来说,公司运营的成本和支出项全部消耗掉之后利润的部分才需要支付税收(而且对公司利润的税收上限比个人所得税的上限要低),而这些公司内部的成本和支出项就有很多文章可做。而从合理避税的角度,可用的方法就更多了。
关于工资(打工收入)与利润(当老板的收入)的论述,戴志康有精辟见解,这位80后的成功创业者现在已经身价过亿。“大学毕业的时候,有家企业给出30万的年薪,我当时的参照标准就是我爸,他加上科研项目,年薪才10万,这么高的薪水的确很诱惑,之后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戴志康说:“企业之所以雇用你,就是因为你能够给它创造出远远多于这个价钱的价值,它不可能水平进出,不赚钱。那么我有能力创造出多于这个年薪的价值,只是低估了自己,为什么不自己创业呢?”
如企业战略专家宋新宇所言,100个创业者中大概一个能成功。并非谁都能像戴志康,变成100人中的那一个。创业或者投资,这只是《钱经》给中等收入家庭的两条参考建议,投资、创业都有风险,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风险更大。
他们选择移民
现阶段,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教育、分配、税收、医疗、养老等。很多问题是身处这个社会的人没法避免的。人均GDP3000美元仿佛是一个筐,什么社会问题都可以往里装。人说当你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离开。那么离开这个筐,选择到一个已度过此阶段、一个“社会更稳定、分工更明确”的国家去,算不算中等收入人群解决自身问题的一个捷径?
Out of box,20世纪早期的英国数学家亨利・恩斯特。杜德耐曾经解答过一个著名数学谜题。题目要求用四条直线连接平面上三乘三分布的九个点,要求一笔连成,也就是在画线的时候笔不能离开纸面。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克服传统的在三乘三边界内画点的思想,如果将线连接到边界之外,那么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就产生了“Out of box”这个词。在节奏变化飞速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寻找“Out of box”的思维方式。
移民是当前社会一大热门。尤其是对中等收入人群,不仅很多人谈论,而且很多在付诸实际。不像富裕人士一水的选择投资移民,中等收入人群采取的移民方式有很多,技术移民、商业移民(投资者、企业家和自由职业者)、婚姻、投靠亲属、孩子公民⋯⋯正如华裔加拿大人、华为前工程师Tony所说的:我选择移民,不是因为我加拿大经济如何强大,而那里是诱人的人文环境、教育、医疗、养老条件,是整个社会的那种气氛让我心仪不已。
Jonathan在1985年、自己十几岁就随父母移民到美国。Jonathan出生在天津,用他的话说是一个民主、平等氛围很浓的家庭。虽然家庭富庶,生活无忧,但是他们仍旧觉得有一些问题是大环境使然,自己无力改变的。而他的父母选择移民的初衷,却是他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他们不满意于国内的教育环境,20世纪80年代,正是10年特殊时期之后,法律、心理学、外语、电子电气、计算机技术、甚至是医学的许多科目在师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而且1980年高考录取率只有8%,不及2010年高考录取率(68.7%)的零头。
教育依旧是今天很多人选择移民的一个重要方面,只不过这个情况现在已经逐步变成对教学制度、教育质量的担心了。
当时出国念书不像现在这样普遍,Jonathan的父母还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其他途径让他接受最优秀的教育。美国有世界上公认最好的高等教育系统,政府重视教育、学科设立完善、科研水平领先、甚至是中国还未经历的技术商业化运作等等都满足了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的理想和希望,这些正是他们选择美国作为目的地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于移民的时间,Jonathan比较推崇在语言和思维方式未完全定型之前移民,也即在念大学本科之前。现在很多人是要念研究生了才出的国,这样就很难融入那个大环境。而对在国内受完大学教育才出国的人,Jonathan说首先一定要尽力去申请名校。其次,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就读什么,而不应该是什么简单、什么容易就选择读什么。管理、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因为对语言的要求程度高,申请难度较大,相对而言,理工科对语言要求较少,而且也是中国学生的传统强项,所以很多学生都奔着这些科目去了。对于工作以后想移民的人,Jonathan觉得他们很难回避掉充当第一代移民的那些成本。
持有美国身份在十几二十年前,能带来很大程度的便利(convenient),但更重要的是骄傲(pride)。如今,骄傲的程度大减,但是其便利程度依旧很吸引人,持有美国身份,全球范围游走,除去少数国家,都无须签证。而且,西方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得到更多认可,也有助于很多问题的化解。而且,由于掌握语言、知晓美国式的工作方式,在美国企业全球扩张和美国式企业管理备受推崇的大环境下,很有优势。
M:事实上很多人是为了子女的教育移的民。自己再苦不要紧,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是中国人的普遍观念,美国的教育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
J:“美国教育状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认为两国教育制度不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理念的区别。我的孩子也深受其益,她不用背课文记公式题海战术,因而有很多时间户外活动;老师都不会把她的成绩张榜公布;更不会按考试成绩将所有孩子编入快班、慢班。所以,很多家长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美国是中小学生的天堂。
M:有人说,第一代移民的职业生涯都是被毁掉的⋯⋯不知道移民后,在美华裔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
J:美国华人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新老移民,二是定居下来的留学生。移民来美国的华人很多都以餐饮服务、小型商业服务为业,这些华人生活的社区里,广东话、福建话很可能比英语更通用。他们不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看作是中式生活的延续。在美国读研的留学生中,理工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客观分析一下,由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是成年以后才进入美国学习和生活的,即使是学习金融、精算、应用数学这类专业的高才生,也暂时很难进入华尔街投行里真正的核心业务部门(deal makers)和高级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