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高级工程师论文

林业高级工程师论文

时间:2022-09-20 13:5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高级工程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高级工程师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台湾白点兰,新分布区,形态,居群大小,生境

 

白点兰属(Thrixspermum Lour.)植物是一类植株较小而极受欢迎的附生类兰科植物,全世界约10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与大洋洲,我国有厚叶白点兰(T. subulatum)、垂枝白点

*通讯作者:白灵海,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兰(T.pendulicaule)、长轴白点兰(T. saruwatarii)、台湾白点兰(T. formosanum)、三毛白点兰(T. merguense)、海台白点兰(T. annamense)、同色点兰(T. trichoglottis)、异色白点兰(T. eximium)、金唇白点兰(T. fantasticum)、小叶白点兰(T. japonicum)、抱茎白点兰(T.amplexicaule)、白点兰(T. centipeda)等12种,其中白点兰与小叶白点兰产海南岛至四川,其余多产台湾。因此, 在广西南部发现野生白点兰属台湾白点兰(Thrixspermumformosanum (Hayata) Schltr. )植物新的分布居群,全世界广泛栽培, 是重要的小型附生类观赏植物,商业寻奇采集对白点兰属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园艺栽培和保护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了台湾白点兰在我国广西南部凭祥市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这是该种在我国大陆的首次记录。

1 台湾白点兰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分布

1.1形态特性

附生类兰科植物,茎近斜立,茎短,长约1厘米,具数至多枚二列的叶。叶稍肉质,密集于茎上,近斜立或稍向外弯,狭长圆形,通常长3-4厘米,宽2-4毫米,先端锐尖并且微2裂,基部具彼此套叠的鞘。总状花序单个或有时数个簇生于茎的基部,长约4厘米;花中等大,但花期极短,常在1天后凋萎;花序轴短,纤细,向上变粗, 常具1-2朵花;花苞片彼此靠近生境,宿存,螺旋状排列,宽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梗和子房长约9毫米;花在花序轴上从下至上逐渐开放,白色,具香气,寿命约半天;中萼片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2.8毫米,先端钝,具5条脉;侧萼片斜卵状椭圆形,稍比 中萼片大,先端稍钝;基部稍收狭,具5条脉;花瓣镰刀状长圆形,长5.3毫米,宽 1.8毫米,先端钝,具3条脉;唇瓣长4-5毫米,基部具长约4毫米的囊,3裂;侧裂片直立,长约3毫米,近卵形,先端钝,内面具棕紫色斑点;中裂片不明显,其上密布白毛;唇盘被长毛并且具1枚肉质鳞片状的附属物;蕊柱短,长约2毫米,具长2毫米宽阔的蕊柱足。花粉块4,不等大,成2对,蜡质,具小的蕊喙柄与粘盘。 花期4-6月。

台湾白点兰是白点兰属特征最为明显种类之一,主要特征有,附生类兰,植株小型,茎短,叶细,花小,具较大的囊和距,花期短,常在1天后凋萎;难得一见。

台湾白点兰在台湾附生于低海拨的乔木或灌木上。

1.2 主要分布地区

台湾白点兰原产我国台湾、广西南部(凭祥),附生于低海拨(100-350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树杆或枝条上,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2 台湾白点兰广西凭祥新分布区的生长现状

在广西南部凭祥市新分布区为石灰岩山地人工常绿落叶阔叶林,由于是附生兰科植物,林下植被对其影响较小,影响较大是林木乔木层林冠,生长的林冠透光度在20-50%为好。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为人工常绿阔叶林,面积较小,仅在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石山树木园标本园内。附近的森林植被为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菜豆树(Radermachera sinica)、萍婆(Sterculia nobilis)等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疏林。乔木树干上附生植物种类主要有寄树兰(Robiquetia succisa)、硬叶兰(Cymbidium bicolor L. subsp.obtusum)、叉唇叉子股(Luisia teres)、苔藓sp.、贴生石韦(Pyrrosia adnascens)、槲蕨(Drynaria fortunei)、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等。林下有地宝兰(Geodorumdensiflorum)等,岩石上有多花脆兰(Acampe rigida)、硬叶兰(Cymbidium bicolor Lindl. subsp.obtusum Du PuyetCribb)、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等。

3 台湾白点兰的生态特性与保护策略

台湾白点兰喜附生于湿热环境的柚木树下部细小枝条上,其居群约有50多个基株,成熟开花基株约有30多个基株,仅在几棵柚木树枝条上有附生,分布数量稀少,附生高度可达10m以上,但其植株不是附生于柚木树的主干上,而是生长于一些细小的侧树枝上,这种附生于小树枝的方式显然对其种群维持不利,树杆基部下方的小枝往往容易枯老而自然枯落,极易受风的影响,尤其是大风天气使小树枝相互摩擦生境,一些台湾白点兰植株就很可能掉下来,失去了生长环境而死亡,6-9月份雨季,每次暴雨或大风过后,都有台湾白点兰从树上掉下来,因此,台湾白点兰种群生长存在严重的威胁,有可能会逐渐减少直至面临灭绝的边缘。台湾白点兰由于它的分布面积极其狭窄,生长缓慢,数量稀少,没有形成大种群,经2年多对原生种群生长情况的观察研究,极少发现有由种子萌发的新生幼苗,该地虽然人类活动频繁,但植株小且附生在较高的树上,人为采集等干扰少,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台湾白点兰面临的威胁不是人为干扰而更多受自然界条件所制约。台湾白点兰可能受大风暴雨等多种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针对台湾白点兰附生生长的枝条老化,易随枯枝掉落的特点,特别是风急大降雨后,一般都有枝条掉落,枯落的枝条可能有台湾白点兰附生,为了保存这些植株,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已制订了管护措施,重点加以保护,采取了经常性巡视观察,发现有掉落,及时捆扎在大树杆上,让其种群维持以期形成较大的种群,保护其种群的稳定和扩繁,这些措施效果很好,拯救了不少的掉落植株。

参考文献

[1]吉占和.中国植物志[M]. 1999,第19卷:340-341

第2篇

论文摘要对景德镇市香榧资源的分布以及香榧经营策略进行了叙述,并从育种、苗木繁殖、嫁接等方面介绍了香榧的培育技术,以期能指导香榧的生产和经营。

1景德镇市香榧分布和优良类型

景德镇市3个乡(镇)均有香榧自然分布,有天然生长的香榧(古树)355株,其中有300年以上并且胸径在40cm以上的30株,胸径在30cm以上的有90株,生长发育良好,结实量多。这说明景德镇市具有香榧生长发育的良好立地条件和品种优质的优良类型,为今后进一步开发香榧优良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香榧优良类型的形态、生长发育规律、生长环境提供充分的条件。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5.47万公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多样,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和散生香榧遍布全市山区各乡(镇、村),是种植香榧得天独厚的好地方。我所近几年来应用香榧培育技术,已培育优质(播种)苗4.5万株,嫁接苗3.6万株,为景德镇市发展香榧提供了种苗基础。

2景德镇市发展香榧经营策略

2.1加强宏观指导、发扬资源优势

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对香榧发展非常重视,“香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省、市领导在考察香榧育苗培育基地时作了指示:“香榧发展市场潜力大,开发价值高,要在现有规模上,加大科技投入,把香榧作为一个产业抓,发展为全省香榧示范基地,为林业经济增长点作贡献”。政府部门要对香榧资源发展规模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报,主动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林业部门应根据市场体系建设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特征、栽培技术等条件,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有组织、有选择地搞好香榧培育基地的发展规划。要搞好信息流通,认清发展形势,扬长避短,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香榧培育基地,做到发展与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防止盲目发展,造成浪费。

2.2香榧经营策略

2.2.1选择优良品种。发展香榧选择品种是关键。景德镇市地区有2个优良品种:细榧、和尚榧,应尽快发展这2个优良品种。要根据香榧的生态特性,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立地布局培育基地,以目前已经确定的2个优良品种作为主要的选择繁育对象,并继续调查和发掘优良类型和单株。调查、分析香榧优良类型和单株的生长环境,以研究香榧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环境。

2.2.2营造模式。必须将立体结构与层次经营相结合,要采取企业+农户、股分制合作经营等多种责、权、利结合又明晰的经营体制,稳步推进、持续发展香榧产业。如2004年,景德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以技术入股与香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股分制公司,聘请徐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为技术指导,2004~2005年播种(条播)繁苗1.5万株,平均苗高22.6cm,产苗15万株/hm2;2006年,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播种育苗技术又上了新台阶,采用洒播、叶面追肥、浇水渗药(防治小苗立枯病等其他病虫害)等技术又繁育苗木3万株,平均苗高28cm(一年生苗最高为42cm),产苗22.5万株/hm2。

2.2.3基地的选择与建设。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每片基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一定的面积,使基地建成后都能形成规模。要严格按工程管理强化集约经营,并建立一套由可行性报告、立项、规划设计、作业实施方案、检查和验收到建立技术档案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科学管理体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投入,做到造一片,成林一片。

2.2.4关于投资机制。发展香榧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种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内资、外资等多元投入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效廉洁的审批管理程序来吸引投资者。要着力抓好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转化应用,防止生产大而无当,使这些环节紧密相连,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信息“高速公路”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使景德镇香榧产业化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3香榧培育技术

3.1种子采收与催芽技术

3.1.1采种。育苗用的香榧种子,一般采用细榧或和尚榧的种子,其发芽率高,出苗较整齐。种子要在生长健壮的成年母树上采收,育苗用的种子必须充分成熟,在9月下旬、10上旬当假种皮由青绿色转为黄绿色,开裂露出种子,并有少量种子开始脱落时采收。一般每4kg榧蒲可出种子1kg左右(1kg种子约420粒)。细榧的当年发芽率在92%以上,和尚榧可达85%以上。

种蒲采回后,堆放在阴凉通风处(堆厚不超过20cm,以防止发热腐烂),堆放5~7d,以利于种子与假种皮分离。当假种皮微紫色时,剥去假种皮,取出种子进行播种前处理。

3.1.2催芽。成熟种子胚胎未发育完全,须用湿沙贮藏,完成生理后熟,并达到催芽的目的。选朝南向阳地,挖15~25cm左右土坑,先铺上5cm左右的清水河沙,然后用1层(5cm厚)种子1层(3~5cm厚)湿沙(用手捏沙能成团,手松开时沙团稍经触动即散)相间层积贮藏催芽。堆高35cm左右,上层沙可厚一些,防止种子外露,并起保湿作用,天气干燥时要经常洒水,保持沙子的湿润,发芽率在92%以上。

3.1.3采穗。香榧枝条分延长枝、侧枝、结果母枝、结果枝、萌芽枝等5种。为了使嫁接苗生长有力且早实早丰,在选优基础上,应在树冠中上部选用一年生侧枝或带一年生三叉枝的二年生侧枝做接穗,具体视砧木粗度而定。穗条一般随采随用,若在阴凉处把穗条基部置于湿沙中可保存30d左右。

3.2苗木繁育技术

3.2.1砧苗培育。具体内容如下:

3.2.1.1播种。育苗的圃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水方便、pH值在5.5~6.5的沙质土壤上。10月上、中旬整地,要施足有机肥,施入腐熟栏肥15t/hm2或腐熟菜饼4.5t/hm2。东西向作高床,床宽1.2m,床面要平整,步道深浅要一致,纵向开沟条播。播前需用托布津800倍液或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分冬(12月至翌年1月)和春(3月上、中旬)二期播种,行距30~35cm,株距8~10cm,种子胚根向下放在播种沟内,播种量为发芽种子750~900kg/hm2,上覆1层细肥土,厚度为种子横径3倍,约1.5cm左右,上盖稻草等物,用于保湿和防止表土板结。

3.2.1.2管理。主要是遮荫、浇水、除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播种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苗陆续出土。幼苗紫红色,极脆嫩,幼根肉质黄白色,分布浅。香榧苗怕日灼,揭去盖草后,要及时搭棚遮荫。荫棚高1.8m(有利于圃地和护理),透光度40%左右。香榧苗怕旱需水,尤其在盛夏要视干旱情况适时浇水。要及时松土、除草、施肥,第1年除草要用手拔,次年可轻锄浅削,以避免碰断苗木和伤动根系,肥料一般用10%左右的淡人粪尿,施2~3次。梅雨季节幼苗易发生根腐病,发现病株须拔除销毁,病株松土后用1%的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可防止病情蔓延。当年生苗高15~30cm,地径0.3~0.4cm,可产苗15.0~22.5万株/hm2,留床培养2~3年后,可嫁接或定植造林。

3.2.1.3病虫害防治。香榧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和叶枯病,害虫主要为蚯蚓、地老虎、蛴螬、蜘蛛和蚜虫等。发生猝倒病可用0.5∶0.5∶100或1∶1∶100倍半量和等量波尔多液喷雾进行防治,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3~5次,效果良好;发生根腐病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1∶500倍溶液进行防治,每隔5~7d防治1次,连续3次,可抑制病害扩散蔓延,但也要及时拔病株就地烧毁。发现蚯蚓、地老虎、蛴螬为害,可用呋喃丹挖条撒施于苗床上防治地下害虫,蜘蛛、蚜虫可用敌敌畏、乐果类农药喷杀防治。

3.2.2嫁接。具体内容如下:

3.2.2.1接穗采集。在12月至翌年2月,选生长健壮、结实性能好、盛产期的母树,在树冠的中上部剪取生长粗壮、顶芽饱满的一年生侧枝作接穗,要求长15cm以上、粗0.4cm以上,同时采集5%左右的优良雄树接穗,要求花期相遇、花蕾较大、单枝花蕾数多、花枝比例高、年度间变化小、花期长的优良雄株,作造林时配置的授粉雄树苗用。接穗采后要保湿,可用湿毛巾或湿苔藓包裹,长时间贮藏用湿沙露头埋藏于荫凉处,并上盖苔藓。

3.2.2.2嫁接时间与方法。苗木嫁接的时间一般为2月中旬至3月下旬。方法有挖骨皮接、劈接、切接等。常采用劈接法:当树液开始流动而皮层尚难剥离时嫁接,接穗与砧木的粗度要大致相同或接穗略小于砧木。接前略挖去苗木基部土壤,在离根颈5~8cm处截断,再在砧木横截面中央垂直下切一刀,深2.5~3.0cm;抹去接穗下端2/3的叶片,把接穗基部两侧相对各削1刀成楔形,斜面长2.5~3.0cm,与砧木下切长度相一致;用左手大拇指轻轻掰开砧木切口,对齐一边插入接穗,然后用塑料薄膜带将砧木断面和接口严密绑扎,保证接口不露白、不进水,用黄心土将接苗培成馒头状,覆没接穗2/3,只露出梢头。

3.2.2.3接后管理。嫁接后,大田育苗的仍须搭棚遮荫,到9~10月高温过去、天气凉爽后拆去荫棚,拨开培土,露出接口。接穗抽出的新梢幼嫩,过长倒伏时需用小竹竿逐株支撑扶正,基部抽出的萌蘖需及时抹去。培育2年后,嫁接苗高50cm以上,可出圃造林。

4参考文献

[1]万小金,吴晓明,程小东.香榧采穗圃营建技术[J].江西林业科技,2006(3)32-36.

[2]王向阳,修丽丽.香榧的营养和功能成分综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20-22.

[3]汪兆炎,黄元照,李忠泉.黟县香榧速生丰产技术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1997,23(3)20-21.

[4]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4):471-474.

[5]徐石华,钱觉寿.香榧早产高产技术[J]新农村,2003,(3)10-11.

[6]徐小彪,李卫华,蔡祖国.香榧的发展前景与栽培利用[J].江西园艺,2004(6):49-50.

[7]楼枝春,潘悦优,丁立本,等.香榧丰产技术要点[J].中国林副特产,2002(3):26.

第3篇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3-03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室外空间,分析与评价,启示

中图分类号:V4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幼儿园是1840年根据Friedrich Frobel在德国发起的Kindergarten产生的。在日本,最初的幼儿园是1876年于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内设立的附属幼儿园。[1]而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历史却很短暂。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给幼儿园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给幼儿园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教学楼,而更多的确是日益紧张的园区用地。本文所介绍的广州东方红幼儿园,仅仅是这些园区中的一个,但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1、学校简介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创建于1950年,直属于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是广州市唯一的全寄宿教育部门办园,广东省一级幼儿园,是享誉国内、名声在外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定点单位。

东方红幼儿园坐落于教育文化小区——与越秀区教育局、广州七中、培正中学、烟墩路幼儿园、广州市少年宫等相连,形成浓郁的教育文化氛围。全园占地面积6804平方米,建筑面积3533平方米,户外面积2450平方米,绿化面积1285平方米。[2]

2、幼儿园室外环境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到,东方红幼儿园位于一个教育机构布置较为集中的区域内,与广州七中更是只有一墙之隔。设计者在设计幼儿园的主体建筑时,也考虑到其与周围中小学建筑风格的统一,因此整体观察区域内的建筑也较为和谐,但又各具特色。

园区的占地面积较小,仅将近7000平方米。结构也相对简单,由A、B两组建筑将整个园区分割为三个部分,入口布置在南侧区域,临近主要交通道路。三个区域中,北侧相对安静和隐蔽,南侧则相对开放,西侧为连接南北两侧区域的过渡空间。除此之外,在A、B两组建筑之间还设置了一比较有特色的交通连廊,后面将进行详细介绍。园区入口设置较为简单,由一个保安亭以及白色的栏杆大门组成。由于用地空间太过狭窄,无法在入口处设置停车场。因此,在园区内部A建筑的地下层设置了满足园区内部工作人员的停车场,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在如此局促的环境中,设计者却将园区内的空间布置得规整而又富有变化,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给孩子们营造出了尺度、氛围都适宜的室外环境。

2.1、主入口空间设计及其成因分析

园区的主入口空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正对大门的“彩虹道”,东侧的体育活动区及西侧的小花园。

“彩虹道”具有很强的方向引导性和场地限定性,虽然称其为“道路”,但实际上是一块兼具交通和活动双重功能的区域,位于正对主入口的位置,连接大门与主体建筑。“彩虹道”的铺装采用软质的塑胶材质,七种不同的颜色,与彩虹的名称呼应。软质铺装主要为孩子们的安全问题考虑,名字也采用了孩子们容易记忆的说法。

在入口的东侧是一个具有小型足球场及一条按照标准设计的长为60米的红色塑胶跑道的体育活动区,供孩子们体育课使用。塑胶跑道的一部分位于建筑底层架空空间内,还有一部分位于完全敞开的室外环境中。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跑到区域具有丰富的光影变化,也满足了下雨天仍然能够进行体育活动的功能要求。小型的足球场大小按照孩子们的尺度设计并布置以人造草坪。

紧邻“彩虹道”的西侧,是一个类似小花园的区域,作为游戏区与入口的过渡部分。时钟花园的设计简单而精致,可供孩子们休息、停留。铺装采用了具有趣味性的“表盘”形式,从1到12圆形排列,寓教于乐,一举多得。在植物的选择上,除了原有高大乔木的保留,还在种植池内栽种了多种不同颜色和科属的草本植物,种植池边布置了两个座椅,供使用者休息。

2.2、主要游戏活动空间分析与评价

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要求有较大面积的儿童游戏区,这也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多挑战和机会。东方红幼儿园的儿童游戏区独具特色,采用了很多原生态的材料和布置手法,并且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喜好,采用投票的形式选出孩子们最喜爱的设计图案再予以施工建造。园区内主要的游戏活动空间位于西南侧,布置有花架、沙地游戏设施及戏水区。

在游戏区与小花园之间是一条微缩的“小马路”,在此老师们向孩子们讲解简单的交通知识。

沙地游戏区与戏水区之间用一个花架进行分割——花架的南侧为沙地游戏区,北侧为戏水区。沙地活动区域相对较小,但设施齐全,据工作人员介绍,最初设计这块区域时,园长希望能够采用原生态的材质,比如现在已经实现的水泥管道就是真实的废弃管道。种植池也采用了趣味性十足的曲线形式,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有趣的活动设施。花架采用了木质结构,顶层进行垂直绿化,下垂的植物并不影响孩子们的行走,且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

戏水区铺装采用孩子们喜爱的章鱼图案,图案的设计由设计师和幼儿园的教师共同完成。在池底铺装与道路相接的地方采用渐变的形式过渡,蓝色的马赛克在数量和颜色上渐渐向灰色的道路过渡。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水池内不注水,但由于精心的设计,池底即使出来也仍然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2.3、建筑附属空间分析与评价

东方红幼儿园的建筑附属空间细分起来很多,也较为细碎,但由于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和布置,使这些看似细碎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附属空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建筑的中庭空间及建筑周围的私密空间。中庭空间分为两个区域——树影广场和阳光广场。树影广场位于建筑的首层,阳光广场位于二层。

树影广场铺装采用米黄色与墨绿色马赛克,模仿树影的图案拼贴而成。当中庭内光线较好时,乔木的真实影子与地面的铺装相呼应产生趣味性的组合图案。乔木从一层延伸到二层的阳光广场,使两个活动区域产生了有趣的关系。

阳光广场的氛围与树影广场截然不同,它的铺装形式采用了章鱼的卡通图案,颜色鲜艳而具有童趣,是孩子们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采光较树影广场也更为充足,场地周围以建筑的走道空间限定。建筑周围还有若干个小型的空间,相对安静。在有特殊活动要求时,也会用于孩子们的活动。小型空间主要包括小菜园、文化墙和若干活动空间。

由活动区的花架进入建筑的后花园,如图3所示,栽植了品种丰富的植物供孩子们辨认和观赏,之后进入一个小型菜园,分成若干块给不同的教学班级,每棵植物都由孩子们亲自栽植和管理。小菜园内部还有一个极具特色的景墙,这堵墙也起着园区的边界作用,分割七中和东方红幼儿园。设计者在墙体的表面上设计了许多个小型种植池,池内种植形态各异的草本植物,使原本并不友好的围墙界面变得亲切起来。

文化墙的设计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每个月老师们都会带领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图画画在墙面上,是一块具有文化性和娱乐性的区域。贴面材质采用了最简单的白色瓷砖,便于清洗和养护。地面铺装采用具有亲切性的黑白两色卵石,与小菜园的铺装形式一致,使两片功能不同的区域具有了一定的联系。

园区的东侧,紧邻塑胶跑道的部分有几个小型活动空间。包括舞蹈室前面的小广场、树影广场与舞蹈室之间的空间以及一个还在建造中的小庭院。舞蹈室是一个刚刚投入使用的专业教室,设计者在门前布置了一个具有音乐特色的小场地,铺装采用黑白两色的马赛克,拼贴出钢琴键盘的图案。

由于舞蹈室位于半地下空间,因此树影广场与这块小场地之间也存在着半层的高差,此处的竖向设计巧妙,利用高差和不同的材质,形成了给人不同感受的空间——四种不同材质的滑梯,以及普通的台阶。滑梯起点处的栏杆扶手也采用了真实的暖气管,使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材料,而不仅仅是经过大人修饰的景观。在这方面,东方红幼儿园的管理者超前的教育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对幼儿园环境建设工作的启示

幼儿园的园区室外环境设计与中小学差别较大,要求更加关注安全性和趣味性,并且由于使用者本身的体量较小,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上也要求更加精致并且符合孩子们的尺度。这就意味着,一些原本在大人世界里看似好用的东西,不能够再照搬到幼儿园里来。不仅仅是在植物单体、铺装样式的选择上要费心思,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规划上要划分出更多孩子们的可活动区域,使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触摸具有亲和性的材质,区分它们的不同。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幼儿园的教育往往会结合室外环境进行,比如说认识自然、感受不同的物体、认识时间、温度等等在大人看来早已是常识的东西。因此,设计者与幼教工作者及孩子们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之下,才能得出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佐藤将之.关于幼儿园内幼儿获得的社会性和其空间相互作用之研究,博士论文,东京大学,2004年。

[2] 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活动区教育探索[J].广州教育,1993-07。

图片来源

图1:Google Earth底图,作者自制分析图。

作者简介

1、胡依然,1989年生,女,内蒙古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2、刘圣维,1986年生,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第5篇

【关键词】江苏省高速公路;景观;水环境整治;科学设计

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但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东部沿海省份,一贯非常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引起的环境景观问题。尤其重视科学设计,从源头上为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江苏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涉及专业领域广泛,学科复杂,内涵丰富。江苏省地处平原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水环境整治采用多种措施确保科学地开展设计。

1 水环境整治科学设计原则

首先要充分地尊重与利用原有水系;了解项目地域的水系特征,分析水系与地形的关系、水系与道路的关系、水系环境功能的要求等内容。根据对背景的分析和道路视域的研究,提出水系现状的保护与利用的方向,同时在水景营造中,提炼自然水系的特征元素。

其次水系的营造要符合当地的地形水文特性,具有稳定、安全、适应性强、并能展现本土地域环境的特色。

2 江苏省平原水网地区水环境背景分析

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水系构造呈现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域内行洪河道纵横交错,将全省分割形成众多区域。水域整体呈现流域面积大,流程长,自西向东流,落差小,树枝状,河道宽等特征。江苏境内平原主要由长江、淮河、沂沭泗河三大水系合力冲积而成。不同的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环境使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较大差异性。依据地表水系流域、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江苏省内共划分为沂沭泗河下游平原区、淮河下游平原区和长江下游平原区三大水文地质区。

3 水环境整治科学设计方法

3.1 水系的尊重与利用

对各种水体水系的保护是江苏省高速公路各专业科学设计的前提。江苏省高速公路在进行选线设计时就注意保护地面的河流水系,尽量不改变水流方向,必须穿越水系的时候架桥通过,不堵塞水系、阻碍水流。经过饮用水水源时注意避让,充分保证饮用水源的安全和无污染。对于生态敏感度较高的湿地,优先选择避让,尽量增加桥梁比例,注意湿地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

高速公路在进入每个城市的入口设计互通,在江苏省高速公路互通内一般设计取土坑用于路基填土,利用原有水体或者取土坑整治水体,形成相互关联、宽窄不一、变化有致的水体景观。而因地制宜的营造水景,是促进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江苏省高速景观科学设计的亮点之一。具有以下意义:

(1)通过营造水景,能够截留一部分降水,有助于涵养水源,补给当地地下水水源。同时互通内边坡放缓,雨水自然漫流到互通的水体内,通过涵洞或桥梁与外界水系相连,对互通内外区域的雨洪起到调节和利用的作用。

(2)在营造的湿地景观中,水位变化幅度较广,湿地范围内各种适于不同水分条件的动植物种类都能找到适于自身生长的区域,并有效地吸引动物和微生 物在此栖息生活。

(3)水景的营造,为植物后期养护提供了可靠水源,合理降低了植物的后期养护成本。

(4)互通内营造水景后,互通范围内省去了大量的土建排水沟工程,有效地节约了工程造价,同时节约了社会资源。

(5)通过适当挖塘,营造水景后,为互通区的地形营造提供了充足土源,有助于互通总体景观的营造。

3.2 区域背景水系的提炼与优化

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为高速公路景观理水艺术提供了创作源泉。能够有效的反映地域特征的理水,是对当地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江苏平原微丘的典型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就具有一定的特征,上荆江属较稳定的微弯河道,没有明显的河曲。下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长江城陵矶以下河段河道沿程宽窄相间,宽处分汊,窄处单一,呈二者相间分布的平面形态。河道的江心洲、江心滩、边滩等浅滩的形态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变化也比较缓慢。

各类水体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各类水体的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水体源流、水的动静和水面的聚分符合自然规律,在于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运用这些手法来构成风景面貌,做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

高速公路景观中的水体,最常见的以小型湖泊为主,一般比自然界的湖泊小得多,基本上只是一个自然式的水池,因其相对空间较大,常作为互通等区域的构图中心。湖泊水面宜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则水面辽阔,分则增加层次变化。岸线曲折,参照本区域自然水系的曲折系数、分叉系数、湖泊特征等通过透视产生水湾港汊的效果。

3.3 自然排水系统设计

对于公路系统来说,排水设施在设计、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是一个基本元素。排水设施能影响公路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

3.3.1 路侧排水

江苏近几年建设的高速公路,如宁淮、宁常、宁杭等高速公路的路段,采用暗埋式排水沟形式,使边沟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促进了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恢复和发展。

路侧排水遵循“宽、浅、隐、绿”的设计原则,放缓边坡的漫流排水、浅碟形、暗埋式排水沟的处置等,做到安全和环保相协调。路侧土路肩明沟柔化为弧线形,并采用滑模施工技术,降低了边坡的冲刷。

3.3.2 互通区排水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近几年进行大胆探索,将互通区排水与互通景观绿化整体考虑,通过互通区环境整治工程,合理解决互通排水问题。在宁杭、宁常、宁淮、沿海高速公路等工程中互通区因地制宜营造水景,并通过挖出的土方,营造起伏的地形,形成自然排水坡度,使互通区降水自然汇集到景观水体中,互通内外水体相互沟通,达到排水的目的,采用多种科学设计手法:

(1)取消排水边沟,与原地貌保持一致或自然顺接;

(2)对容易造成冲刷部位采用土路肩暗排沟、坡面隐形截水沟;

(3)构筑物与水体进行暗管连接,消除构筑物对景观的影响;

(4)互通内部雨水汇集到湿地、沟渠,通过暗埋PE管排出。

江苏平原水网区互通及服务区,以浅滩湿地和水面造景相结合,互通区汇水漫流集中到指定区域以满足互通区景观需要,配以当地原生乔灌木浅水植物,创造自然、和谐的湿地景观,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自然的栖息地。

本文就江苏省平原微丘地区水文情况以及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水文模式,应用形态学、生态学来进行分析并量化研究;同时在排水系统设计中,从路侧排水与互通区排水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在设计中引入生态排水设计装置,科学地实现了高速公路可持续稳定的环境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阳.公路景观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约翰·西蒙兹 著[美].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80(88).

[3]吴必虎,李.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J].地理学报,2001(2).

[4]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05).

[5]王伟,陈宗伟,崔慧珊等.平微区高速公路低路基设计及其水土保持效果初探.交通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