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时间:2023-01-31 01:1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容变化快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第1篇

如果你对朋友说:“你真是呆若木鸡。”他一定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春秋战国时期,你这样对朋友说,朋友一定高兴异常,这是因为“呆若木鸡”一词的感彩古今有很大的差异。

“呆若木鸡”原是称赞人镇定自若、态度稳重、涵养高深。它出自《庄子・达生篇》:纪子为周宣王饲养斗鸡,养了才十天,周宣王就催问:“训练好了吗?”纪子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可以了吧?”纪子说:“还不行,它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现在该成了吧?”纪子说:“不成,心神还相当不宁,火气还没有消除。”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这时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虽然别的鸡叫,但它好像没有听到一样,看起来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是养到了家。别的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都不敢斗!”果然,这只鸡后来每斗必胜。但在随后的语言演变过程中,“呆若木鸡”的感彩起了变化,由褒义成语变成了一个贬义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像“呆若木鸡”这样感彩起了变化的成语还有很多。例如:

“走马观花”原是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很有才华,两次上京城长安应考,可是都没有考上,受尽了冷落和讥讽。后来第三次进京赶考,总算考上了,而这时他已46岁。在长年压抑、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忽然登科,得意、愉快之情真是难以形容。诗的后两句,就把作者当时骑着快马、在春风中得意地来往于京城各处,尽情游览的兴奋之情生动地描摹出来,后来这两句就浓缩成一个成语:走马观花。现在,“走马观花”已成为一个略含贬义的成语,意思是匆匆走过、只看表面现象、来不及认真观察。如朱自清《论诗学门径》:“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明目张胆”原意是眼明胆大,不畏强权,敢说敢干,敢于同恶势力公开斗争,显然是个褒义成语。据《唐书・韦思谦传》,韦思谦“为人刚正,直言无忌”,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因弹劾权贵而遭贬谪,人们去看望他,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遇见不合理的事情,当然不肯放过,哪里有工夫考虑个人得失?大丈夫须明目张胆,报效国家,岂能庸庸碌碌,只图保住自己和一家大小的安全呢!”《宋史・刘安世传》载,刘安世也是个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宋哲宗时任谏议大夫,曾立下志愿:“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他在职期间,果然清正不阿,铁面无私,屡次直谏皇帝,弹劾大臣,朝中文武百官,一时都敬畏他,称他为“殿上虎”。现在“明目张胆”已成为贬义成语,形容坏人毫无顾忌、公开作恶。

“道貌岸然”原指神态庄重严肃,是褒义成语;现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含讥讽之意。“因陋就简”原是贬义成语,指简陋苟且,不求改正;现为褒义成语,指利用原有的简陋条件来办事。

褒贬是否正确是衡量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了解成语的感彩的演变定会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成语。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一中)

第2篇

关键词: 成语 语法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大宝库,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青睐。极大部分成语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因而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保存的也较为完整,这也正说明了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为稳定的一个。

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主要是词类的活用,即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亦是较为常见的,而古代汉语中诸多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一、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出自《左传》)中谓语动词“亡”此处就是典型的使动用法,不再是简单翻译翻译成“灭亡”,而是翻译成“使……灭亡”,表明了谓语动词对其后宾语的作用和影响。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出自《史记》)中谓语动词“活”也同样具有使宾语项伯活的作用。成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但用作使动之后,往往后面就能带宾语了。上面例子“项伯杀人臣活之”中谓语动词“活”本来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但此句中“活”字后却跟着宾语“之”,可见此处“活”字被活用了。

成语“斗鸡走狗”一词中“斗”和“走”就是这样的一种用法。“斗”和“走”本来就是不及物动词,一旦后面能够带上宾语,就是说它们已经被活用,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具有了使鸡斗、使狗走的意思。再如“以理服人”中的“服”字,是指使人信服的意思,“飞沙走石”中的“飞”字是指使沙尘飞扬,“走”字是指使石头移动,都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此外还有“破釜沉舟”中的“破”字、“沉”字,“沉鱼落雁”中的“沉”字、“落”字,以及“兴风作浪”中的“兴”字、“作”字等等,这样的成语不胜枚举,这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一笔珍贵遗迹。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作用。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出自《战国策》),是触龙说赵太后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可见这里的“尊”是使尊贵的意思,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高枕无忧”中“高”本来是形容从上到下的距离大的,在该成语中被活用作动词,具有了使枕高的意思,再如成语“安居乐业”中“安”字也是使安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字、“薄”字,“精兵简政”的“精”字、“简”字亦然。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语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出自《史记》),其中“王”字就是使王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且是一种使动用法。成语“春风风人”中的“风”字以及“门可罗雀”中的“罗”字均是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在成语中的具体体现。

二、成语中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还区别在,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例如“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句中“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宾语“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所以这里的“怪”不再单纯地解释为“怪异”,而应解释为“认为怪异”的意思。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出自《桃花源记》)中“异”就是认为奇异的意思,是渔人对桃花源的一种主观的心灵体验和感受。

成语“重男轻女”中“重”字和“轻”字都可以解释为以男为重、以女为轻,是一种传统观念,正属于主观的范畴。此外“自高自大”中的“高”、“大”亦然,也是认为高,认为大的意思。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将其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出自《史记》)中“鱼肉”一词后带宾语“之”,可见是名词用作动词,并且可以翻译成“以之为鱼肉”,即把他当作鱼肉的意思。

成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无独有偶,成语“鱼肉百姓”中恰有“鱼肉”一词,这里的“鱼肉”和上文中出现的如出一辙,也能够解释为把……当作鱼肉的意思。此外成语“草菅人命”是指视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毁的意思,“草菅”本来是指草芥,这里用作意动,是指将……视为草芥的意思。

三、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使动和意动的现象很特殊但不是很常见,它们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真正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才可谓是比比皆是,浩如烟海。所谓名词用如动词是指名词在叙述句中临时具有了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可以带宾语和补语,可以受到副词的修饰。例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子路从而后》),该句中“从而后”是指跟随而在孔子的后面,这里的“后”不再是常用的方位名词,而是动词。

这在如今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化精髓成语中能够得到极好的验证和说明。成语“不胫而走”、“箪食壶浆”、“衣锦还乡”、“腰金衣紫”、“谷马砺兵”等等,其中均有名词用如动词的情况存在。

四、成语中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古代汉语中不仅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此外,普通名词也常作状语,并且此类现象也很普遍。成语中这种情况也很显著,具体体现为普通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三种。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本句中“犬”是名词,但是却放在了动词“坐”之前,用作了状语,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坐”的状态,解释为“像狗一样”。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比喻

成语“文山会海”中是将文件比作山,将会议比作海洋,形容公务多得泛滥。再如“鬼哭狼嚎”该成语中“鬼”字和“狼”字同样具有了比喻义,解释为像鬼一样,像狼一样。

2.表示处所

成语“街谈巷议”指街巷中的谈论,其中“街”和“巷”均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是街巷。“外强中干”是指貌似强大实质微弱,作状语的“外”中“中”表示的分别是外表和内心。再者,“程门立雪”是讲宋儒杨时尊师重道的,这里的“程门”是指宋代大儒程颐的家门,表示的正是处所所在。

3.表示工具

成语“车载斗量”中“车”和“斗”分别是动词“载”和“量”前面的状语,解释为用车装,用斗量。再如成语“口诛笔伐”中的“口”和“笔”也均表示的是用来声讨和指责的工具。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成语“日新月异”是形容变化发展很快的,这里的“日”和“月”均作状语,这里表时间,说的是日日不同,月月更新。成语“朝三暮四”本来是指只变名目,不变实质以欺人。后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覆无常。其中“朝”和“暮”分别代表时间为早上和晚上。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成语“南辕北辙”其中的“南”和“北”即表示方向向南和向北;成语“前赴后继”中的“前”和“后”亦然,同样表示位置在前和在后。

五、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序,即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到动词的前面,主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以及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三种情况下,宾语须提到动词之前。这种特殊词序在现代汉语中已逐渐消失,但在自古传承下来成语中我们却能捕捉到它的踪迹,顺着这样的踪迹,我们也就能够清晰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脉络。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就是“不肯顾念我”的意思,本句中是否定句中代词用作宾语必须前置到动词之前的用法。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之前。成语“何去何从”中的两个“何”字是疑问代词,代指处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哪里”。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满足这一情况的成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成语中必须有否定副词,再者宾语必须为代词。如成语“时不我待”中有否定副词“不”,同时“我”是一个代词且作宾语,因而“我”在该成语中被提置了动词“待”的前面。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必须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到动词的前面。如成语“唯命是听”一词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其实应为“唯听是命”,可见这里的“是”和“命”两个字均提前了,“命”是真正的宾语,而“是”只是用来复指宾语“命”的代词。

我国古代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极为丰富,不仅在意义上进行过锤炼,而且在语音上也进行过雕琢,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成语的这些特点也是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道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历经岁月河流的洗涤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中熠熠生辉,为我们保留了古汉语中多种多样的语法现象。如今我们对成语中语法的再认识是对我国古代语法面貌的再塑,对于我们全面弄清古代汉语语法面貌是极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永都,黎福东.成语浅谈[M].山东师院学报哲社版(济南),1981.

[2]赵永毅.成语中古汉语的词汇特点[J].语文学习,1996(6).

[3]渠明德.成语活用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6).

[4]周希文.成语中使动意动用法[J].语文知识,2001.

第3篇

语文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交流需要语文,读书看报也需要语文,甚至上网聊天也需要语文。对于贸易飞速发展的时代,推销商品的广告词就丰富展现了语言的魅力,使我从中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幽默型广告词

有一家手表公司的广告词这样写道:“我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这一句话谁看了都会忍俊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笑声,因为他用了风趣幽默的一句话表明了他们公司的手表质量非常好,不会坏。这样才能使购物者因为“放心”二字而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说明,就算手表出了问题也不用担心,因为——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维修人员。相对于那些直接性的语言,他就显得十分生动,给人一种活泼、愉快的感觉。

在生活中要多用幽默的语言啊!

华丽型广告词

华丽型的广告词一般在售楼广告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大美无言,给您贵胄般的尚品生活。”看了这则广告,我不禁眼前一亮,只听说过大爱无疆,这大美无言从字面理解就是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吧!这贵胄的意思我是在字典上查到的,是指贵族的后代。先是美得无法形容,再是享受贵族后代的时尚生活,这经过精心设计的华丽楼盘就在人们脑海中浮现了———幢豪华住宅!这就是设计者先要给人心灵上的一种震撼,好凭借这吸引买家的“计划”,这不太常见却又处处张显华丽的词语,可是他们的好帮手,和华丽的词比起,普通词就相形见绌了。

在文章中要多用华丽的语言啊!

为了吸引顾客,店老板们各出奇招,于是“巧妙”型广告词就出现了。“骑”乐无穷、默默无“蚊”、百“衣”百顺等等,他们是把成语“偷梁换柱”后得来的。这样的词语虽然新颖巧妙,但就会对人产生误导,特别是小孩。一个字的变化可能就会使词句本身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习中我一定要争取不写错别字,防止闹出笑话。

在广告中,这样的词还是不要有吧!

这就是语文,一个幽默的广告词句能令人捧腹大笑;一个华丽的广告词句就能另人心灵一震;一个错误的广告字词就能完全颠覆它的本意,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是灵动有趣的,语文也更是极具魅力的!

XX中学初一:唐纯晨

第4篇

一、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写“心里话”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兴趣和自信心上,使学生从小养成敢于写、愿意写、乐于写的良好习惯。

如果能让写话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就愿意写、乐意写、也有话可写。写话后再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或欣赏,他们会感到满足,感到幸福,会把写话看成一种生活需要,并自发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教一年级语文时,就鼓励学生给我写心里话,把这项活动作为收集学生信息和习作的途径。我曾这样对学生说:我能看出,同学们都很喜欢老师,信任老师,都很想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老师也很想多听听同学们的心里话,但是这样的机会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全体同学的需求。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习作《我喜欢的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①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②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摸一摸: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苹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

“情动而辞发”,大凡写作,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觉得很难找到学生情感的激发点,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形式雷同,就是干巴巴的。而在教学作文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的热情,让学生想写。从研究学生的心态入手,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为使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是一种乐事,我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写作的教学环境,以情感设入营造兴奋、和谐的氛围。

四、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5篇

摘 要:中俄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语言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动物词汇不仅是在词语本身,而且在动物形象,引申寓意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动物,本文按照象征意义相似,象征意义不同和仅在一国存在象征意义这几类,对中俄动物的认知进行分类描写,归纳出其特点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化;象征意义;动物

一、中俄文化中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

(一)多重象征意义 在中俄文化中,很多统一共有的动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双重或者是多重的。比如说狗,俄语中的狗собака,它的内涵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多用于“忠实”的象征意义。狗是忠心耿耿的,俄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像狗一样忠实верный как собак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俄国,人们都认为狗是大家的朋友。而在另一方面,狗却常常被比喻成奴才和作恶者。它有“走狗”和“狗仗人势”这样的内涵,而且在口语中狗也常常被当做骂人话和粗口来使用。在汉语中有“狗崽子”“的”,在俄语中也有“собачий сын”这样的话,而达理在《俄罗斯民谚集》中收集的谚语也充分体现了狗的双重象征意义。而俄罗斯民族在“狗”这个词上有很多特殊用法是汉民族所不具有的。比如说刚学俄语的人常常不能理解съесть собаку(吃下狗)这个成语,其实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通某一门科学或对某个问题研究十分透彻。看上去引申义和原义没有任何关系,但俄语的用法还要追溯到古代在教堂中诵读经文的人,人们听见那又高又快的读书声,总会开玩笑说是:“念经就像狗叫,他好像吃下了一条狗。”因此这个谚语也有一定开玩笑,嘲讽的成分。所以说就算是有相同的象征意义的动物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俄汉的文化差异。

(二)单一象征意义 在说完多重相同象征意义的狗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单一象征意义的动物吧。在这里以马(лошадь конь кобыла)为例。马与人的关系很密切,不管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少不了马的帮助。因此在俄语中跟马有关的成语多和忠诚,勤劳,刻苦等品质有关。比如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字面意思是工作的马,引申为老黄牛,勤劳的人。而конь和лошадь也能构成很多表爱指小的形式,这也从侧面说出俄罗斯人对马的喜爱。而在汉语中,由马构成的成语也相当丰富。如“老马识途”“汗马功劳”“千军万马”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马也是用来比喻勤劳工作,勤勤恳恳的人的。两国的谚语在某种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汉谚“老手不误事”就和俄谚“старный конь борозды не испортит”(老马不踩犁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马常常与统帅,胜利者联系在一起。而且有很多名画和著名雕塑将骑士和马联系在一起。乌鸦ворона和大乌鸦ворон对俄汉两个民族来说都是令人厌恶的鸟。因为乌鸦的习性凶残,因此在俄罗斯的民谚和童话中,乌鸦总是作为魔鬼的化身,而恶魔也通常冠以 ворон воронович这样的名字。而且乌鸦喜欢啄死人的眼睛,通常和乌鸦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黑色(черный)。在中国文化中,乌鸦也总是带来不祥的消息,和喜鹊正好相反,乌鸦及其不受欢迎。也有这样的谚语“天下乌鸦一般黑”俄谚也有类似的句子черный ворон―хищный враг(黑乌鸦是凶恶的敌人)。

二、中俄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

(一)象征意义完全不同 提到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就不得不说熊медведь了。众所周知熊是俄罗斯人最常用的吉祥物之一,就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медвежонок мишка)。近二十年来,这个词也越来越让外国人熟知,大有取代иван成为俄国人代名词的趋势。俄罗斯人喜欢熊那傻得可爱的外表,就像中国人热爱他们的国宝大熊猫一样。尽管熊在俄语中也有多重的现象:既力大无比,又笨拙憨痴。但这样的力大无穷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勇士的代名词。俄罗斯人对熊的偏爱也表现在把熊用在人的命名上,比如:михаил михаиломиша мишка等等。而在我国人的心中,熊和蠢笨是分不开的,比如狗熊掰苞米,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忘性大,笨手笨脚的人的。同样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完全不同的还有猫头鹰。在中国,猫头鹰和邪恶黑暗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俗称夜猫子。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就会有灾祸发生。相反地,喜鹊是我国文化“喜庆”的象征。从这两个动物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是多么的不同。在俄罗斯,猫头鹰сова是智慧的象征,是贤明的化身,这在很多童话故事和寓言之中都有表现。而喜鹊(сорока)却没有那么美好的意境,喜鹊通常是作为“爱嚼舌,长舌妇,传播谣言”这样的象征意义,“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因嘴快而倒霉)。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喜鹊带来的总是喜事,好事,因嘴快而倒霉的只会是乌鸦。当然在对待乌鸦的方面俄汉两个民族对其都有比较类似的看法:厌恶。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二)象征意义在某些层面上不同 除了像熊这样完全意义不同的词汇,也有一些动物名词只在某些意义上不同。羊(овца овечка баран коза казел)在中国是温顺的动物,羊是洁白,善良美好这些形容词的代表。但是羊也有懦弱软弱的意思层面。“羊质虎皮”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外表看起来威武,但实际却不中用软弱的人。在民间传说故事中,羊也往往成为猛兽的盘中餐。我们可以说尽管羊在中国有懦弱胆小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可以构成“美善吉祥”这类的词汇。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山羊(коза)有着明确的贬义形象:奸诈无能胆小无用。这也与圣经有关,圣经中就把绵羊(овца)比喻成好人,而山羊是坏人。俄谚“把羊放进了菜园”(пустили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е)就相当于引狼入室的含义。这里所用的羊就是山羊,同样地,“去山羊那赴生日酒宴”(козе на именины)意谓见鬼去吧。而相比起来,绵羊俄罗斯人喜欢的成分更浓重一些。、

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宗教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影响,世间万物的不断变化发展等是造成中俄两国文化差异的渊源所在。许国璋先生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储存文化的容器”。在俄汉语言中,人们赋予动物许多文化象征意义,同时也寄予了特殊的感情,但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有同有异。这主要是由两个民族生活习惯、社会发展历史、自然条件、以及心理、道德、价值观和审美观等的不同造成的。通过对比两个民族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反映出两个民族在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既带有想象的色彩,又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了解并掌握这些,既有利于外语的学习,也有利于了解俄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精华,从而发挥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成木著、《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2] 吴国华主编、《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军事宜文出版社,1998年版

第6篇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三、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四、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巧借古诗教学。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如:“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

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可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7篇

一、电教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运用电教媒体形成对比,使英语教学形象化

电教媒体以图、声、色、文字等物质材料,构成多种生动的具体形象,作用于学生的感知器官,可以调动学生将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将抽象变为形象,复杂变为简单,难懂变为易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语言重难点。如在讲解国际音标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发音,针对不同的音素[i:]与[i],[e]与[ei],[t]与[d],[r]与[l]等的发音口型、舌位变化、气流运行等情况,我们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制作了“组复合活动”的口型幻灯片,配以录音媒体朗读,让学生反复听读,模仿跟读,纠正发音。幻灯片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移动、可大可小,显得直观易懂,形象生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发音得到有效的纠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使英语教学情景化

运用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容易调动积极的学习情感,自觉地参与英语语言交际活动。比如在教“Christmas is coming”这课时,课件展示的是一幅幅西方人过圣诞节的喜庆场景,人们快乐地装饰着圣诞树,互赠贺卡和礼物,小孩子们欢笑地打开圣诞礼品……教师边操作课件,边用英语作富有感情的解说,学生看了这种场景,顿时兴致高昂,活跃起来,说出了许多句子:Christmas is coming,I like Christmas,I like Christmas trees,I like Christmas Father,and I like Christmas presents. Merry Christmas to you!很多学生还学会了制作圣诞贺卡。

3. 运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使英语教学具体化

电教媒体辅助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加强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等感知印象,突出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词语,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释义形容词tall与short,thin与fat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两只大小不同的宠物狗,做成Powerpoint,配上说明和录音,把它们设计成媲美的情景。一只高大的狗对矮小的狗说:“I'm tall, you're short.”电脑发出声音:“The dog is tall, she is a winner.”配上喝彩声,显示单词tall, short. 接着学生说:“Tall, tall, I'm tall. Short, short, you're short.”我又以同样方式展示thin和fat.

二、运用电教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 电教媒体教学中的主体性

电教媒体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训练技能。但不能颠倒主次,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2. 电教媒体教学中的选择性

电教媒体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种电教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合理选择,优化组合,力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互补作用。但不能滥用电教手段,忽略电教媒体教学的选择性。

3. 电教媒体教学中的实践性

电教媒体教学能创设比较逼真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高密度、大容量的语言输入,为提供语言实践活动奠定基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力水平。但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把语言实践活动摆在首位,这样才能形成语言技能。

第8篇

[关键词]教师 优质教学 有效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它就像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较之于走马路,其粗俗精巧之异显而易见。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此论文转摘于 小柯 bob123.com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转贴于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第9篇

关键词: 修辞格 种类 运用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活泼,意蕴丰富并且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英语中,修辞格的种类,大体和汉语相同,可分为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和句法修辞格。我们可以通过语音的协调,词义的联变和句子的调整,来达到最佳的语言运用效果。

一、语音的协调

语音的协调主要运用于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音韵修辞格,也叫语音修辞格,是指根据英语单词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Alliteration和Assonance就是两种典型的音韵修辞格。前者是指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同样的辅音,如: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句子中peter,piper,picked,peck,picking,pepper这些单词都有相同的辅音。后者则指在一句话中,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如: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

语言的音乐美,只有通过语音才能表现。相同的语音成分重复出现,彼此呼应,使得语言表达的节奏很匀称。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辅音p和元音i,a,o的大量出现,排列在一个语流串中。朗诵时,念起来会朗朗上口,带来听觉上的美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胜选演说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头韵,例如: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这场胜利本身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变革――它不过是我们要进行变革的一个契机。假如我们再回到从前,那么变革就不可能发生。假如没有你们的参与,没有全新的奉献精神,没有全新的牺牲精神,那么,这变革就不可能发生。)

这段话中change,chance,change,spirit of service,spirit of sacrifice连续使用头韵,说明美国迫切需要大家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来促成美国的变革。在演讲中,这样的头韵会造成听觉上的突出点,而引起听话人的注意,相隔一定时段反复出现,使人印象深刻。

二、语义的联变

语义的联变主要运用于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词义修辞格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语言的使用是受到约定俗成的规则的制约。一个语词的词义,不仅是词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更注重该种语言使用群体对词所指对象的文化心态、褒贬心理,也就是该词的文化涵义。语词的文化涵义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当在同种语言之间交流时,人们会形成一种心理预期,一旦偏离此种语言常规,就会产生歧义。如兔子(rabbit)的形象在英语民族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as timid as a rabbit。但是,在中国人心目中,兔子是敏捷的代言词。成语中“动如脱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翻译时根据汉语习惯译为“胆小如兔”,会让人不知所云,而应该译成“胆小如鼠”,这样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在交流时往往故意偏离语言常规和语义逻辑,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支票跌落到地上,像一只断了翅膀的小鸟。)这句话中运用了simile(明喻)这种最简单、最常见的词义修辞格,把支票比作断了翅膀的小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形象地表达出一种希望破灭、极度伤心的心情,让人顿生怜悯。

还有一种词义修辞格,oxymoron(矛盾修辞格),即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在矛盾中寻求哲理,以便收到奇警的修辞效果。用这种方法,语言精练简洁,并产生强大的逻辑力量,产生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如:“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悲喜交加的圣诞节》)”。既然是“欢乐的圣诞节”,为什么又会是“痛苦的”呢?用矛盾修辞格的形式命题,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好奇,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使文章的主题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有一睹为快的迫切感。

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词义修辞格还有metaphor(隐喻),allusion(典故),metonymy(转喻),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irony(反语),euphemism(委婉语),pun(双关),rhetorical question(设问),apostrophe(倒装),zeugma(轭式搭配法)等。熟练地掌握它们,在具体的运用中得体适当,无疑给英语写作、翻译、口语交际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语句的调整

语句的调整主要运用于句法修辞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句子结构上的修辞格主要是指通过句子结构的均衡布局或是突出重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这类辞格主要包括repetition(反复),parallelism(排比),antithesis(对偶)等。通过词语语序、语法语序的变化,或者运用丰富多彩的句子格式如简单句和复杂句,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使用,并列句、排比句、主从复合句等并用,使得篇章错落有致,使得文章错落有致、行文流畅并体现出语言功底。如:

1.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2.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例1句运用antithesis对偶修辞格,言简意赅,表意凝炼,深刻隽永,与汉语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相呼应。例子2是美国黑人Martin Luther King,Jr.的著名演讲稿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用到了repetition和parallelism。听起来,层次清楚,节奏优美,语势强烈,感染力很强。repetition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反复咏叹,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当地运用parallelism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另外,此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长句,长句严谨缜密,一气呵成,准确生动,气势逼人,长于说明推理,容易说服听众。

对于一个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大学生来说,熟悉英语的修辞方式,不仅有助于辨别英语语言的各种修辞现象,了解掌握修辞运用的规律,提高分析语言表现技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有力地提高准确、有效地运用英语写作、阅读、交际的能力。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必须合乎语法规则。另外,在翻译中处理英语的修辞格,应尽可能使用结构相同、语义也一致的汉语语句,以忠实于原文。换句话说,就要采取转换修辞格、更换比喻形象、引申词义或增加用词等方法,尽可能以某种符合汉语习惯的修辞方式,来保持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泽民,刘养之.Rhetoric and Composition[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丁往道,吴冰,钟美荪等.英语写作手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幼儿; 教育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自身的师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师德,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为人师表。特别是幼儿教师,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在辨别是非的能力上比较薄弱。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是幼儿的范本。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一天,有位老师穿的裙子比较长,她觉得裙子长了有点热。于是她就用裙摆打了结,缩短裙子长度,这样比较凉爽一些。结果到放学的时候,女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裙子打了个结,还相互比较。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造成了影响,于是马上解开了结。幼儿们也纷纷跟着打开了结。

其次,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我们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紧握着开启智慧之门地金钥匙,把孩子培养成才。不管在园内举办的教研活动还是园外的各类培训、听课活动,都是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身发展的机会。从这类活动中,能找到自身所处的教学水平。通过聆听、思考、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我刚踏上幼儿教师岗位的时候,我对幼儿教学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特别是音乐课中的对打击乐的教授,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杂乱无章。幼儿根本不能按照我的方法进行演奏,甚至连节奏都看不懂。这事让我苦恼了很久。有幸的是学校安排了一次外出听课,其中正好有一个在音乐课很有造诣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打击乐的课。听完课后,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位老师用了一张简单易懂的图谱,将整首歌的节奏融入其中。幼儿能很快的找到节奏并演奏整首曲子。我回去后马上试用了这个方法,果然效果不错。虽然我的图谱不够精致、指导有些欠缺。但是幼儿基本能看着图谱,演奏歌曲了。在参加完这类活动,总是能给我的教学活动增添精彩的一笔。

再次,先生讲过“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句朴实平白的话语道出了是陶先生的一个重要办学观念。教育那就是为学生服务,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又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自始至终,把服务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以生为本。结合陶先生的思想,本人谈谈自己对学前教育工作的认识。

一、相信每一个在园幼儿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幼儿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

作为在园学习的幼儿,各家小孩是各样,但是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再普通不过的橡皮泥、沙子和水等自然材料,到了幼儿手里就可变成不同的东西,泥娃娃、小碗、小碟、杯子、小凳、山洞、碉堡、雨点和河流等等。同时幼儿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其巨大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即兴创作儿歌、童话,也可以想象出与小动物的对话,或对于教师的问题,总是那么的出乎意料之外。毋庸置疑,幼儿的创造力还是稚嫩的,虽然个体不同,但却人人有着无限的发展价值。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幼儿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并正确认识其创造力的巨大发展价值。

二、解放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先生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树立创造教育的幼儿观和教育观,了解创造性幼儿的一些特征。在日常教育中决不能简单地视幼儿为顽皮、淘气、不听话或乖巧、内向、听话,而应该支持、肯定、接纳、表扬、鼓励、尊重和信任,以激发他们各人的创造。在认同他们创造行为的基础上,着手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决不能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训练和模仿,以及说教的方式,抑制甚至泯灭幼儿天性中的创造性。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使用否定的方式对待幼儿的回答,从而忽略了对幼儿的引导。在一堂语言的展示课上,老师提问:你的家人像什么动物?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家人与动物的外形、爱好等方面找到相似点,从而找到相似的动物。但是也有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比如有个别幼儿会根据家人的属相中的动物回答问题。这时,这位老师说了句:不能用生肖来回答。就是因为这句话,在后来的幼儿回答中,也有些动物属于生肖的,从而导致了很多的矛盾。幼儿的思维被打乱了,课堂一度出现的混乱。而我们一定要成为幼儿探索欲望之火的点燃者,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主要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自由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动、多说,以满足其探索需求;让幼儿养成自主创造和别出心裁的思维习惯;创设适合创造性发展的民主环境。

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知识发展的速度之快,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在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身为知识的“传道”者,就要适应这不断变化更新的知识体系,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授业,解惑”者。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本人认为就是要在努力不断地提升自我的同时,尽心尽力服务于儿童。将陶行知先生的这句“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记牢心中,并将它落实在实处。

参考文献:

[1]任淑敏,任雅洁.新时期幼儿教师角色的伦理责任[J].文史博览:理论,2011,(9).

第11篇

在通常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播和技能培养,而在教学语言上却缺乏文采,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呆板单调。如何有效调制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不断研究和运用优美的语言艺术。 对于化学教师来说,如果在教学时语言富有文采,让化学教学内容充满诗情画意,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科整合,有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化学课体系。

一、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谈到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有这样的要求: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如何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譬如,在学习1―20号元素顺序时,可把这20号元素编成五言律诗:“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其中“氖”和“钙”正好押韵,学生读时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样通过诗歌整合化学,将专业的化学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将抽象的化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将枯燥的化学概念置换成有趣的语言艺术,就可以激发师生双方的心灵碰撞,引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探究的浓郁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的无穷情趣中去。

二、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能增强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类生活全部领域都离不开化学。到处都留下了化学研究的足迹,享受着化学发展的成果。正如二百多年前,英国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者普利斯特里所说的“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如何让化学保持“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可见,化学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便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便得以提升。如在讲原子组成时,学生认为原子看不见、摸不着,原子组成难理解。为此若采用假设想象法,将原子宏观化,并让学生朗读口诀:“原子空洞洞,核小却很重。带着正电荷,位置在当中。质子和中子,核里来相逢。电子绕核转,电子层形容。”学生熟读后,再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依据“口诀”想象原子内部的结构模型,边念边想象。学生兴趣极浓,都较好地掌握了原子的组成。进而,有的学生就设想:能否自制一个原子模型?能否打开原子看看?等等一系列有创意的问题脱颖而出。显然,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经过诗情画意形象描绘,一幅清晰的画面便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能促进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可以改变学科本位、加强学科整合,满足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诗词是古代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成语和俗语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而这些语言艺术中隐含或蕴育有一定的化学原理。 如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但设立了一个如画的意境,也说明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正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才使得“梅花香”飘进人的鼻孔,让人感知不是“雪”而是“梅花”。当你品味时,这些化学现象是不是也有了浓浓的诗韵、深深的画意呢?学生在学习时,既能通过化学知识体会到诗的意境,又通过诗词感受到化学现象的美妙,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化学情感的生成。同时也促进各科知识相互渗透。

四、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学课程,有利于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接轨

中国在化学方面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有许多项化学成就世界领先,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许多差距,因此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国际交往,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现状和前景;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本国化学研究和化学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学,并迅速与世界接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那么怎样才能与世界接轨呢?那就是要立足民族之本,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便可以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如果再通过国际化学交流,不仅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化学的发展,也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尽快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把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学课程。

总之,诗情画意的化学教学,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达到既传授化学知识,又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培育学生的丰富情感之目的。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满足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加强对文学、美学等其他知识的学习,达到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以提高化学教学语言艺术。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史语料学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单音词 复音词

汉语言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传承下来的现代汉语,不免带有历史的印记。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所以以现代汉语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仅仅从共时角度着眼是不够的,从历时角度加以考察才是科学的研究角度。其中,汉语词汇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最为密切,也较为容易通过语料进行考证,现代汉语词汇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不断变化的产物,与历代的汉语词汇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借助汉语历史语料分析现代汉语词汇,不仅可以探索古代文言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中各种词汇现象的认识,而且对汉语的教学与研究有着莫大的帮助,甚至现在许多网络上流行的新词新语也和古代汉语延续下来的构词法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高阶学习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背景的原因。

一、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比照

单音词、复音词是就词的音节构成情况划分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但在向现代汉语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复音化,这也是为减少同音词及歧义必然的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古代汉语中就没有复音词,只是表明现代汉语中许多复音词都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而来,其中很多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不自由语素仍保留文言中的古义。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汉语单音词和现代汉语复音词语料的对应情况,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扩充词汇量。我们将古代汉语单音词和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复音词进行比照,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古代的单音词与现代对应的复音词没有相同的语素

这种情况下的古代单音词一般都有较为生僻的涵义,或是多义词中表示较不常用的意义,因此被完全不同的复音词取代。例如:

因退立,股战而栗。(《汉书》)股:大腿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尚书》)师:军队

上例中的“股”“师”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不再是“大腿”“军队”的意思,日常会话中也很难用到。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词汇大纲》(以下简称为《初级词汇大纲》)中,含“股”的词项仅在例句“一股冷空气正缓缓向东移动”中作为量词出现,“师”出现在“老师”“教师”“师傅”三个词项中,并不涉及“军队”这个义项。因此,在初级词汇教学中并不需要特别涉及此类含生僻义语素的词汇教学,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和阶段的提高,当遇到“悬梁刺股”“兴师动众”这类成语教学时,就有必要联系历史文化背景来解释词中各语素的含义,而且特别需要提醒学生辨别其与通常意义的区别,以免发生混淆,破坏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同样的例子还有“救火”的“救”,意为“阻止”,这符合其在《说文》中的解释“救,止也”。对于这部分不自由语素还保留古义的现代复音词,是不能只凭英语翻译或是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来解释的。

(二)古代的单音词,加上前后缀,成为现代的复音词

这种情况下,古代的单音词不改变原意,添加一个词缀以便发音和组句,顺应词语复音化的趋势。例如:

虎兕争兮於廷中,豺狼斗兮我之隅。(《楚辞》) 虎:老虎

先陨而后石何也?(《谷梁传》)石:石头

上例中的“虎”“石”在现代汉语中意义没变,只是在形式上增加了词缀,变得更加口语化了。《初级词汇大纲》中,“虎”出现在“老虎”“马虎”两个词项中,“石”出现在“石头”“石桥”“石子”三个词项中,均保留了古义,都是在原词干的基础上添加了前后词缀而成。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英文词根、词缀的原理,定期、集中为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相同词根或者词缀的例子,培养学生的认词猜义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日常阅读无疑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古代两个同义或近义的相关单音词组成一个现代的双音词

这种情况也是为了顺应词语双音化的潮流,用古代汉语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来共同构成现代汉语的复音词,例如:

朋、友——朋友 道、路——道路 婚、姻——婚姻

减、少——减少 洪、水——洪水 事、业——事业

艰、难——艰难 知、道——知道 衣、裳——衣裳

学、习——学习 恐、惧——恐惧 城、市——城市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这些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并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经常在古代汉语中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后来凝成一体,引申成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比如“婚姻”,在《史记》“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正义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中,“婚”“姻”作为近义的单音词还是有些微的区别的,在现代汉语中才合成双音词来表示“嫁娶、结婚的事”。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分解语素来讲解词义,加深对词义来源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分辨现代汉语双音词中近义语素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对学习古代汉语的二语学习者来说,不能将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一个现代的双音词,避免以今释古。

二、古代复音词与现代汉语词汇的融合

复音词是顺应历史潮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多的,古代复音词相较于单音词来说还是占少数。复音词可分为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两大类。单纯复音词只含一个语素,包括联绵词和外来词,联绵词是汉语固有的,音译外来词则是通过译音方式吸收的其他民族语言词汇。合成复音词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语素,古汉语的合成复音词主要包括重叠词和复合词。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古代复音词通过长期的筛选和进化已逐渐融入到现代汉语的词汇中。

(一)联绵词

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的单纯词,从语音出发可分为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重言、非双声叠韵几种类型,现代汉语中也仍保留这个定义及分类,不同的是旧词的淘汰和语音上的变化。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主要还是语义方面的问题,需要提醒学生不能拆开连绵词解释,切忌望文生义,如“望洋兴叹”中的联绵词“望洋”,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不能误解为望着海洋,而是指目光呆滞、神情迷茫的样子。

(二)外来词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也必然会不断受到他国语言的影响。相比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外来词相对来源较少,也留有许多历史变迁的印记。汉代佛经的传入,使汉语中增加了一些梵语译词,如“玻璃”“浮屠”;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及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使不少民族词、外语词进入汉语,如“骆驼”“葡萄”“喇嘛”“可汗”。虽然有些古代外来词现在已不常用,但是吸收外来词的传统依然在继续,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不仅有音译形式,还有音译兼表意、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直接借用等形式,如“沙发”“纽约”“芭蕾舞”“卡片”“积极”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释外来词的来历,吸引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学习者的兴趣。

(三)重叠词

古汉语中单音词的重叠形式颇为常见,如“朝朝(每天早晨)”“人人(每人)”,而现代汉语的重叠词则更加灵活多样,有AA、AAB、ABB、AABB、AABC、ABAC、ABCC等多种形式,如“悠悠”“兴冲冲”“清清楚楚”“默默无闻”“无影无踪”“虎视眈眈”等。因为现代汉语叠音词结构较为松散,所以比起古代汉语,不仅数量上有明显增加,也较容易找到规律,构词能力更强。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来学习叠音词,如量词重叠含有“每”的意思,部分双音节形容词可以变成AABB的形式表示强调。

(四)复合词

古汉语中的复合词从语法角度可以分为主谓式、偏正式、并列式、动宾式和附加式,这种构词法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并列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并不都参与表义,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显性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是隐性的,这就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作为古代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在现代汉语中也会经常出现,如“无足轻重”,“轻重”偏指“重”,意为“不值得重视”。对比古今偏义复词,可以发现其在古汉语中偏指义语素相对不固定,更需要依赖上下文来进行判断,语素之间的结合也较为松散。多数情况下现代汉语对偏义复词的判定不需要语境,如“国家”“窗户”等,它们的意义已经固定,不像在古汉语中仍保留选择性。但是有一些偏义复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需要借助语境来进行判断,例如“长短”,《史记》中“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的“短长”即偏“长”;《脏腑记叙》中“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即偏“短”。现代汉语中“一较长短”就是“比较谁更好”的意思,“长短”偏“长”,但在“他很小心,生怕有个长短”中,“长短”偏“短”。古今比较之下会发现,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词汇词义进行浓缩简化的同时,也有着继承和发展。在汉语教学中,对于有固定偏义的复词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但是对于需借助语境来判断的偏义复词就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一下。

三、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通过简要对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关联情况,我们可以大概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方向,即词语的复音化。具体的关联发展情况和相应的汉语教学方法总结如下图所示:

随着多个复音词代替一个多义的单音词及复音词本身的更新变化,加上社会改革带来各种各样的新词新语,汉语的词汇越加复杂多样。但语言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进行的,特别是词汇,作为其中更新最快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偏概全。

借助汉语史语料学来收集词汇资料,了解汉语发展过程中词汇的变化情况和词义来源,无疑可以为我们的二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方向,其作用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一)有利于更好地理清词义。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正在变化更新的词汇,也需要考察历史。一方面,现代汉语构词能力最强的字义系统来源于古代汉语;另一方面,现代的书面语中也依然保留大量古汉语词汇,特别是古汉语中的成语、名句现在仍大量沿用。所以通过借助汉语史语料学搜集词语例证、对古代文献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构词规律,探求词义理据,并学会通过分析、预测来理解、记忆新词。同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词汇中语素义的把握,也便于学生正确分辨同义词、近义词。

(二)有利于奠定良好的汉语基础。通过历代语料的考证,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词汇义,扩充词汇量,也能够让他们对词源有一定了解,这无疑对汉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古汉语的词汇语料,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到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汉语语言风格。对词语的追根溯源及古汉语的天然美感,都可以吸引已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二语学习者继续学习、探索下去。

(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比古今词汇的变化,可以窥见中国历史的变迁,词汇是时代的忠实折射物。中、高级的汉语教学中就包含许多中华文化因素,真正理解现代汉语的语言,还需要从古代汉语中寻求答案,古汉语的词汇就是学习的入门。对一些保留古义的词汇的熟练运用,耳濡目染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习惯,可以让学生从文化层面上理解和运用汉语,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希望达到的最优教学目标。

当然,古汉语史语料繁多,而留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合理引入并分配涉及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分类搜集语料来分析特定的词汇现象,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崔雪梅.训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2]高小方.古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李冰燕,杨英法.古今偏义复词的对比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瞿秋石.汉语词源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复旦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