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20:5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装设计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与拓宽,毕业设计无疑是培养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关键性环节,可以为未来的工程师接受终身的继续教育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围绕着当前影响高等学校的人培养质量的突出环节─―毕业设计需要积极进行改革探索,这对于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虽然毕业设计只是每届毕业生在校其间最后的学习阶段,但其意义却不仅仅是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本身,而是一套教学计划的应用实施、考核体系的完善程度反映,更是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检验。
一、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据调查得知,全国服装类院校七十余所,黑龙江省服装设计类高校近10所。目前省内几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固定模式。哈尔滨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论文、设计、成衣。黑龙江大学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同样是论文、创意设计、成衣。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任务书、设计、成品。但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的是,我院的毕业设计是为某服装企业有针对性的做新产品的开发。可见,在省外的一些高校里已经开始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公司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学校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服装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服装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作为高校服装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紧跟社会的脚步,必须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学生四年的教学方案,既要有职业院校的特色又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几届毕业生的反馈就可以看出哪些课程和内容安排的合理,哪些课程和内容还需要调整。及时修改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尤其是专业类课程的安排。针对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做了认真而细致的探讨:大到哪一门课程,小到哪一章节,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和理解,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接受效果最佳等。通过多位专家及专业教研室的讨论,结合毕业设计改革的尝试,我院服装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较以往也做出了大幅度调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全部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始部分专业类课程;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课程。如:服装品牌策划、服装陈列设计、形象设计等。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量不大,课程种类丰富,重宽口径教学。让学生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各方面都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拓宽就业面。
三、我院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今年的毕业设计我们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写论文和服装设计分开的设计模式。我们从企业的运作模式出发,采用了模拟教学的方式,分别从工程和设计两个方向对服装生产的运营和服装品牌产品开发的运营进行模拟,完成毕业设计。
1.服装设计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对于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我院培养目标是能够为企业提供能够设计符合流行、符合市场的新产品的人才。结合这一想法,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重点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制定了以某品牌服装产品开发为主要思路的毕业设计方案。采用了模拟服装品牌运营的方式,让学生制定品牌服装的整套运营的策划方案。在策划方案的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服装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现有特征和对流行的分析,确定自己服装品牌定位。设计出自己品牌新一季的新产品开发,并根据不同品牌风格特征、品牌定位、品牌的销售推广的方式策划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
2.服装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对于工程方向的学生,我院培养目标是能够在企业起骨干力量的专业技术管理类人才。在我院前三年的教学中,除专业基础类课程外主要从服装的生产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模拟企业服装生产运营,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总结了三年六个学期的教学成果,设计出符合现代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在模拟生产中,进行科学合理地生产管理,收集和分析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相关资料,有效地利用人力、设备、资金,以合理的运营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和利润。
通过以上的模拟,使学生总结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习课中的实践经验,理清了服装设计和生产的程序。为学生进入服装企业从事设计、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关系
毕业设计是门综合类实践课程,它是汇集所有专业课程的集合体,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安排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整体效果,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反之,适应当今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根据我院服装专业的特色来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从而调整相应课程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这一从属关系可归纳为:课程-毕业设计-就业。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如何将三者安排的合理且环环相扣将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就是围绕培养这一目标进行修改。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难出优秀作品
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最初的设计灵感、出设计稿、选材料到最后的制版与制作,需要具备非常广泛的专业知识。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专业主要设计、制版两个不同的岗位方向,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很多学生并不具备非常全面的综合素质。设计方向的学生创意思维较强,设计灵感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做出质量精良的作品;制版方向的学生虽然工艺制作水平较好,但设计作品缺乏创意,不具观赏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是导致毕业设计作品难出精品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缺乏独立、吃苦精神,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缺乏独立、吃苦的训练,而毕业设计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经常求助于教师,希望教师能够帮忙解决,时间久了就产生依赖心理,渐渐失去了毕业设计的创作热情。
(三)毕业设计的课程特点给教学监督、管理带来难题
毕业设计课是以学生的设计制作为主的课程,教师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学院前几年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设计课,毕业设计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独立设计制作完成,教师只是不定期抽查和指导。因为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管理松散,导致设计作品整体质量不高。课程缺少监督和管理机制,学生成绩只能依靠自觉性和自律性。教师没有全程辅导,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只能爱莫能助。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院将毕业设计安排为一门正式课程,有专门的教师上课、管理。但毕业设计又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设计灵感的采风,材料的选购,不同的工艺制作方法,都不可能做到统一时间安排。所以,建立灵活机动的监管机制和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是做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关键。
二、分组协作法在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分组协作教学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作学习,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分组协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一)分组协作教学形式适合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
毕业设计是学生三年学业成果的展示,所以一般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完成一个系列的设计作品。因为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导致制作质量不高。而且学生专业方向不同,能力不全面,这也是致使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原因。基于这种情况,毕业设计采用分组协作的方法十分必要。毕业设计小组一般由3至5名成员组成,共同完成一个系列的服装设计作品。减少工作量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毕业设计分组还要打破设计和制版专业的限制,将全部服装专业学生合在一起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设计和制版专业的成员组成,这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解决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分组协作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设计作品质量
服装设计专业是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毕业设计不仅需要一个创意性的设计灵感,还需要将设计灵感付诸现实的款式设计、工艺制作等许多环节中去,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工作过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系列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是很难的。毕业设计小组成员各有所长,通过合理分工,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繁重的任务,使毕业设计作品达到最佳效果。
(三)分组协作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职场要求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毕业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是模仿企业生产的仿真训练过程。毕业设计课程的小组划分,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因为所学专长不同,又可以相互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彼此的专业技能。通过分组可在促进学生的相互研讨、相互学习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分组协作使学生之间逐渐产生了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也提高了职业素养。
(四)分组协作可以加强相互监督,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上课时间难以得到统一安排,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通过分组协作可以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并且共同的学习目标能够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各司其职、明确分工能够加强个人的责任心,组长的统一协调,组织安排起到监督、约束作用。这样在无形当中,每个人都会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珍惜劳动成果,自然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
三、结语
关键词 服装设计学 课程建设 设计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47
Fashion Design Course Construction Highlighting
Innovative Science and Practice
ZHANG Mei, XU Yi
(Clothing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artermaster,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
Abstract Costume design scienc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s, and belong to the core of the main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lothing. How to build this course, the institutions in the long-term teaching practice, have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Jilin University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to explore fashion design school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 Focus to fashion design school building courses for provincial excellent platform to highlight design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sign innovative,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professional event type, graduation ceremony of four diverse show, feature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courses by establishing a network platform and apparel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platform to expand teaching space, teaching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provincial excellent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boutique fashion design school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costume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esign innovation; practice
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属于核心主干课程。如何建设好这门课程,各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
本文以吉林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以突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该成果获得了吉林省精品课程,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本成果以服装设计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紧密结合当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突出设计创新与实践教学,建立了设计创新式,企业合作式,专业赛事式,毕业秀场式这四种多元化,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和服装专业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结合创新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深化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并收获了诸多专业奖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服装设计学的构成包含理论与实践,其中理论部分包含了服装设计概论和服装设计理论部分,实践部分主要包括了服装设计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跨越4个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采用学校学习,市场调研,企业实习,参加大赛等方式的结合来进行课程教学研究。
1 建立多元化,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设计创新式实践教学。结合当前服装行业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改革就是利用211院校的平台优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服装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紧密结合。申报立项的创新课题与课堂上学生的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获得的项目基金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实践环节的设计。在实践环节中,以3~5人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1个设计主题,每人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设计,面料采购,工艺制作,展示陈列,平面拍照,设计总结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题成果包括创新系列作品,学术论文,专利,竞赛获奖等。图1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吉林大学服装专业学生已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3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校一类11项,校二类19项,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校一、校二类共4项,其中5项创新创业课题获优秀结题,并创新保送硕士研究生。这些课题应用于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图1
(2)企业合作式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联系,除毕业实习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不同实习单位可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在服装企业的专卖店实习,可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在设计部门实习,可以提供设计能力,在生产车间实习,可以了解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同时打造精品暑期实习项目,每年暑期选一个集团或企业,根据实习岗位选拔优秀的学生,由企业负责培训,学生上岗实习,为期一个月,由企业支付酬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入人才库进行跟踪,在其毕业时优先考虑就业。如本专业与绫致集团合作,从三个年级中选拔30多名学生在其旗下的四大品牌专营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产品销售,卖场陈列,销售数据整理分析等实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锻炼,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成熟。
(3)专业赛事式实践教学。参加大赛是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的好机会。本专业团队教师十分重视服装设计大赛,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每年的赛事特点和主题融入服装设计的课堂训练中。本专业学生参与的服装专业赛事,覆盖了时装设计,时尚买手,皮草设计,面料设计,时装画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共获得110项专业奖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95项。如2012年8月进行的中国泳装时尚买手大赛,同学们经过专业培训后,通过店面陈列、实战销售、知识问答等环节的比赛,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在27所全国院校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亚军。
(4)毕业秀场式实践教学。通过举办毕业作品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服装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举办会宣传、模特选用培训,彩排至正式演出的所有环节均亲力亲为,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
教学团队结合服装设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开发了《服装设计概论》多媒体课件,该课件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教学方法,其成果被评为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电视教材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服装设计学网络课程,完整地呈现了服装设计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特色,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增强交流与互动,还建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网站和吉大纺织服装微信公众平台,在公众平台中开通了专业快讯、课堂实录、教师有约、秀场直击、市场解析、服装技术与纺织科学等栏目,通过每天及时最新的专业资讯让学生掌握时尚前沿与专业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在线课堂讨论,让学生与教师及时互动,这些平台与课程网站共同支撑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3 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本课程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3人赴加拿大,韩国,美国留学1年,2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访问,经常性参加国内各项专业交流与学术交流。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范围。
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各项专业设计赛事,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设计大赛奖项共57项。
团队教师有4人担任教育部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服装分委员会委员、纤维材料分委员会委员和服装表演分委员会委员,这些委员在教学中对青年教师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服装设计学教学团队也因此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4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了配合服装设计学课程建设,特别投入资料室进行教学档案建设,并调出专人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实践作品和毕业设计作品均按实践课程名称,年级,分门别类做好电子档案,毕业作品集除纸质文件,还专门制作成电子图书存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教学资源也挂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2013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2013248)
参考文献
[1] 刘运娟,陈东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4):272-274.
[2] 曾真,李伟.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1):59-62.
关键词:文化;时尚;中外服装史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必须课程,其作用和意义在于引导设计者通过分析、总结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而拓宽自我思维道路。目前,服装行业在设计风格上较为倾向时尚与文化的相结合,尤其一些国际性品牌的服装他们都较为重视服饰文化的显现,追求服装设计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而文化与时尚的兼得则离不开对中外服装史的掌握和运用。在此,笔者就服装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在创作实践对中外服装史的运用。
一 在设计上吸取中外服装史的文化价值
中外服装史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其涉及范畴广阔,内容丰富,有文字记载的服装发展历程就有五千多年。中外服装史作为服装行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每个时期服装的特点和变化,蕴含着深厚的服饰文化价值,可以说是现代服装设计的源泉。通过深入了解中外服装史的相关文化,充分挖掘民族时展背景下服装设计的本质内涵,进而融合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特色设计出的服装往往有着很强的震慑力。中外服装史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设计案例、经验,是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实际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利用价值。如:2011年范冰冰穿的一身红色仙鹤服在服装设计界、影视界夺目而出,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赢得了网民的热议。其“仙鹤服”的设计融合了时尚,即:服装造型的时尚,同时也显现了文化性,即:仙鹤图案以及颜色的选择,仙鹤在我国文化理论范畴中有着吉祥、长寿、忠贞等象征,而红色也有吉祥的象征,这样时尚与文化相结合设计都离不开对中外服装史的吸取,可以说是以实践验证了中外服装史在现代设计创作中的运用。
二 在审美上借鉴中外服装史的艺术元素
服装作为载体,审美是其重要内容。文化与时尚的结合是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随着社会政治、时代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其服装的审美也随之发生着的变化,中外服装史凝聚了各个时期典型的服装案例,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稳定、保守的政治环境下,服饰文化、创作受儒家的影响,追求的是互补、融合,注重服饰的外在美与内在品质相一致的气韵美和个性美。受道家影响的服饰追求的是自然,即:能够展示自然人格美的,在造型上注重的是简约、质朴、宽松。在西方其政治背景与中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他们将自己当作是世界的主人,表现出的也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对人自身力量、潜能的挖掘、释放,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顽强抵抗、私欲膨胀等等,进而西方的服饰在设计上、造型方面最求对个性的张扬,注重人体美的显现。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服装行业也开始了国际性的发展,这样以来,现代的服装在审美上需要中和中外两种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从而,中外服装史也就成了设计师借鉴艺术元素的集中营,证实了中外服装史在创作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 在思维上运用中外服装史启迪创新
思维是一切行动的核心。当今社会无论是服装行业还是其他领域都追求创新。中外服装史是对过去那些在发展中有着突出意义、风格、作用的服装信息的整合,通过分析这些元素有助于研究得到启迪,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我们知道,服装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产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中外服装史正是将这些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服装风格进行优化、收集,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注入:每个时期服装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背景等元素,设计师可以从中开阔思维,即:结合现代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结、揭示中外服装艺术发展的规律、内在的合理契机等,抓住中外传统服装史中的重要因素来开启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思维,并将其融合在创新的服饰设计中。如:约翰·加里亚诺毕业设计作品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他的设计创新思维灵感源自于法国革命及法国18世纪末年轻人的服装样式。人们对他的创作做过调查和访谈,总结得出,他之所以能够获取如此成就,其原因在于它对服饰历史书籍的钻研,更有媒体报道说:当其他设计师在街头寻找灵感时,加里亚诺却在史料中进行研究,总能创造出不俗的效果。由此可见,设计师的灵感、创新都不能够忽略对服饰历史的借鉴。
总之,中外服装史传承和体现了服饰的精华内容,是现代服饰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相关人员应深入了解、研究中外服装史并达到融会贯通,促使将其精华创新的运用到现代的服装创作中来,借以来丰富服装文化内容,增强现代服饰的文化、时尚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冯泽民,刘海清.中西发展发展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既强调时尚创意,又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它以服装为主体,开展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等专业活动,极具应用性和实践性。该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表达技能,掌握服装材料应用、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板技术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还需要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产业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1],符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认知规律与特征,是本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和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4]。
1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着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专业素养,既能适应服装行业发展,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生产、服装商品企划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又在服装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服装贸易与服装市场推广等领域具有较强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服装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制定了2008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该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分析专业各知识领域,优化、重组实验内容,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构建了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新体系[5]。
1.1实验项目多层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按照“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积极引入科研成果,紧密联系产业实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与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实验教学体系包含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基础型实验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目的,要求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处理数据和分析结果,如缝型认知与实践实验、女裤缝制实验等。综合设计型实验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一般由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提出实验要求,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后,自主确定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自拟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如工业立体裁剪实验、成衣产品设计实验等。而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属个性化培养,要求学生确立研究项目后,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调试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论文,通常是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新苗计划等形式的实验项目,如基于FAST织物风格仪的服装造型评测实验、青年女大学生体型测量与分析实验等。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项目总数为110个,其中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数为72个,比例已达到65.4%。
1.2实验内容模块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从内容上将实验分为认知实践、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创新创业四大模块。认知实践模块包括基础技术认知、艺术基础认知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是做到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基石,属于专业基础模块;工程技术模块包括服装构成技术、成衣工艺技术等内容,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服装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产品设计模块包括成衣产品设计及制作、针织毛衫产品设计及制作等内容,主要通过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实现创意,使学生具备以“画”表达创意、以“做”实现创意的能力;创新、创业模块包括个性化开放创新实验、品牌策划及营销模拟实验等内容,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从教学组织上看,该体系可划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模块。其中,课内模块包括依附理论课程而开设的实验项目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共14门),是必做和选做实验;课外模块包括开放创新实验、挑战杯和新苗计划等内容,为选做和自主设计实验。该实验教学体系从建立学生对服装产业的感性认识入手,从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到服装生产以及服装品牌策划与营销,与服装产业链环节完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实现了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符合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适应现阶段服装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式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多采用验证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注意事项等,再由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中所讲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做下来,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统一的学习进度、统一的实验内容、固定的实验步骤、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实验教学,由于过多地限制,制约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削弱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创新激情,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6]。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在充分考虑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逐渐形成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2.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加以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7-9]。例如,在“计算机辅助时装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业样板设计”课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计算机辅助时装设计”围绕服装款式设计主题展开,利用计算机完成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服装面料纹理与图案设计等内容及表达,而“计算机辅助工业样板设计”以将时装效果图转化为直接用于服装生产的工业样板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将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分别分解成几个任务,具体任务见表1。教师预先告知学生各项任务并要求完成,从而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学”,通过“做”掌握课程内容。通过几次的教学实践,发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率,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产业适应性和创新精神。
2.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产品教学法)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学生通过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得到的产品[10-1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服装生产管理实践”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的内容与要求是: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运作,即模拟一个工厂从服装产品设计、制版、面料采购到流水线生产、营销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完成某服装产品成品制作及相关的所有技术文件报告,最后组织课堂进行总结汇报、讨论并加以评价。首先,将通常30人左右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成立服装公司,模拟公司形式,设置组织机构,如设计、生产、采购、业务等各职能部门,每位学生都各自进入相应部门并承担其职责;接着由设计部门通过市场调研,提出产品方案,由生产部门完成生产计划的编制、技术准备、样衣制作、工序工艺分析;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物料采购,由生产部门进行工业样板的制作、排料、流水线的编制以及流水线生产,最后进行成本核算与服装销售。2009年6月2日《钱江晚报》的《大学生自制学士服———汉服版》以及《今日早报》的《别样学士服》,就是05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项目产品。通过这样的模拟生产项目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综合应用设计、结构、工艺、设备、管理及营销的知识与技能,加深了解服装生产运作全过程,熟悉智能服装生产流水线相关设备及服装CAD、ERP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流水线编程的原理和技巧,使学生能对服装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产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改变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助学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多采取学生预习、教师集中讲解原理、分组实验演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学生操作完成实验的形式,这种形式存在由于学生人数多不得不分组而导致实验演示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现阶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生产实践录像、实验演示、历届优秀作品展示等方法配合讲解实验内容、实验任务及实验目标等,将讲课、演示和实验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教学的三位一体;同时,依托我校国家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上传仪器设备性能说明、实验项目介绍、教学课件、实验案例等,便于学生在课外进行观摩、预习与复习,以及通过在线答疑辅助学生学习。另外还实现了网上预约实验,配合实验室的门禁系统,学生刷卡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与环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还建成了“服装工艺基础”自主学习触摸屏多媒体系统。该系统具有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如教学计划表、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演示及历年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等,目前用于服装工艺基础、女装工艺、西装工艺等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辅助教与学。它是服装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实现了课外自主适时辅导与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手段符合服装工艺实验课程的“教-实践-再教-再实践”的学习规律,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的作用,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4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由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结合转变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报告检查、笔试、操作考核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方式进行评价。若采用实验报告检查或笔试的评价方式,则会弱化实践操作环节,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若采用操作考核的评价方式,则仅能考核某一个必做实验项目,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13-15]。可见,只注重结果评价的考核方式是无法考查到学生实验学习的过程与实践的。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与掌握情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采用了将过程评定与结果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评定是在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总结展示以及口头表述等表现进行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实验操作能力、综合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结果评定是在课程学习结束时,通过笔试、实验操作考核、作品质量评价来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过程评定与结果评定的权重比例根据实验课程要求和特点来确定。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过程与学习结果,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关键词: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各项环节的一个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鉴定,也是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这一点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挑剔和严格,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让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对这些显现的弊端进行修正。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认为,通过运用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能够扩大学生的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毕业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让学生从学院指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或者自己拟定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对所选题目进行论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出具毕业设计作品或论文并参加相应的论文答辩。可是这种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
1.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单一,缺乏跨专业选题意识
不利于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去研究和创作,很少有学生进行跨专业选题。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跨专业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不利于学生对跨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毕业设计的完成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协作意识
现在的大部分工作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但是,以往的毕业设计很多都是学生自己个人去完成的,这种独立精神固然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弊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使得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其作品设计也只能说是“闭门造车”。
3.学生专业知识狭窄,就业选择面单一
以往的毕业设计,关注面主要在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如何,忽视毕业设计中跨专业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针对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他们今后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上,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1.何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所谓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共同去参与涉及课程教学的一种合作模式。其中“团队”一词含义广泛,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团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科的融合、协作和传递。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则指的是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去打破各自专业的隔膜,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组成相应的团队,教师团队去帮助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
2.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实的施过程
(1)毕业设计的团队组成。从概念出发,这种团队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各自的专业限制,由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老师来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同时选择其中一名老师来担任组长。相应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选定一名同学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去共同完成要给教学设计作品。
(2)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题目的选择可以让教师团队共同商量决定,其原则是毕业设计的选题无论从选题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同传统毕业设计不同,应该更加突出综合性和融合性。只有这样的选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和目的。具体应兼顾以下几点:①选题要求:以能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专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为选题对象。②选题内容:以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等的交叉点作为选题的内容。
(3)教学实施方法。首先由每组设计团队去顶一个题目,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集体协作,共同完成这一设计创作。具体的指导与完成步骤如下:①将选定的题目按照不同专业分解为相应的子课题,由相应专业的老师分别给予学生指导;②指导老师将子课题继续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下达给每个学生,分别让他们去完成;③在这一过程中,要定期召集团队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④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依据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毕业设计说明书成绩、毕业设计成绩以及答辩成绩。
(5)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的展览是按照项目进行划分。同一项目的各专业学生再同一区域进行展示,确保展示的完成性。
3.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管理
(1)指导教师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管理至关重要。每组教师组长要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来认真计划,并监督项目的整体完成进度,确保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并定期组织本组各专业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
(2)学生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学生组长要负责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随时同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护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群 课程整合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63-01
高职教育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行业、企业的结合为目标,深化改革,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关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的整合资源,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群,是符合高职教育当下的培养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促进课程间的相互交融,增强课程间的相关性,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本文以服装专业服装工程方向为例,浅谈高等职业类院校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
1 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延伸和发展,使构思得以实现的根本;服装结构设计的合理程度是提升工艺效率的前提,是服装工艺设计的基础和准备。
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人体工程学、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建设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1)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课程相互融合。
服装结构设计包含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平面结构设计将服装与人体的三维关系,转化为服装与纸样的二维平面关系;立体结构设计是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造型技法进行三维立体设计,最终得到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各有千秋,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将服装的数据特征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性强的数学公式与结构比例,能够合理的分配省量、控制松量,具有稳定的、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立体结构设计是在人体或人台上,直接进行的服装三维立体设计,因此,立体结构设计在解决缠绕、堆积、抽摺等立体空间造型强的服装,要比平面结构设计容易。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互补性,利用立体结构设计得到的结果,拓展平面结构设计技巧,促进学生加深对平面结构理论的理解;利用平面结构理论,检验学生在立体结构设计中对省量处理、松量控制、开口设计等是否合理;逐渐规范操作手法,使立体结构设计更趋稳定性。例如,原型、衬衫、西装等经典款式,可同步讲解,相互比对;具有褶裥、抽摺、波浪、不对称等造型的款式,可选用相同款式同时进行,相互拓展;选用能将衣身分为空间造型强,与结构造型简单两部分的礼服或创意服饰,促进学生形成利用平面结构理论与立体结构技法综合设计的能力。
(2)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高职类学生学制一般是三年,三年期间除去顶岗实习的时间、公共课占用的时间,专业课学习时间大量缩短。若想将服装工程方向的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有些力不从心。进行课程整合将部分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核心课程中,除去或弱化非相关内容,势在必行。比如,①对于高职类学生人体工程学中有关于人体静态计测方法、人体动态特征与着装形变、服装设计中人体工效学的运用、服装穿着舒适性等内容,可分层次融入到,结构设计课程款式的讲解中,而不需要单独开设。②对于服工方向可不开设服装效果图这门课程,而服装效果图中有关于款式图绘制的内容,可融入到结构设计课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绘制款式图时,对服装各部分比例的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款式设计的理解。如此与服装效果图有关的素描、水粉、艺用人体结构等内容可舍弃。
2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促进课程融合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有助于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避免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知识的断层和重复,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项目的选择与安排需具备以下条件,(1)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囊括理论知识的真实项目。(2)能够将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技术,融为教、学、做一体的综合性项目。(3)经典款式项目可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与课程同步,体现能力逐级递增的层次性。比如衬衫、西装等项目。(4)创意服装、礼服类项目,由教师辅助,学生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不求量,以求精益求精。(5)毕业设计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校外企业专家,根据本企业需求制定设计要求;另一种由校内专职教师,根据流行元素制定设计要求。
3 课程考核体系的保证
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教学效果的保证。针对项目驱动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综合评分办法。
过程评价,使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进行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与调控,有助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与架构。
综合评分,综合企业评价、专家点评、平时表现、学生互评四种因素,以35%、30%、25%、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除此校内需成立监管部门,评估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评估的内容包括: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的创新性、项目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项目进度的控制;同时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企业对项目完成的评价也融入到整个评估体系。
4 结论
课程群的建设不仅能促进课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参透、相互补充,还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整合,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缩短了学时数。为避免课程间的断层,促进课程间的衔接以真实项目为驱动。项目的制定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涵盖教学内容,体现知识能力递增的项目。同时,需建立强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监控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4):113-115.
[2] 李凤仙.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59-61.
不同高校毕业设计时长不同,通常为期半年左右。根据包装设计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包括设计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设计定稿、设计说明、毕业答辩、设计作品展览等环节[1]。毕业设计选题是否合适,是毕业设计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毕业设计选题包括实际选题和虚拟选题,笔者建议选择虚拟新颖的课题,赋予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陈旧的实际性课题在设计上已达到成熟完美阶段,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竭尽全能仍难以超越。选题确定后,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调研,根据选题对相关同类产品的竞争情况、目标消费者基本情况以及包装装潢设计、包装材料等内容进行考察。在市场调研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与制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方案草图来促进思路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派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案,进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矢量软件Illustrator、Corel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设计制作,从图形、字体、色彩、形式上来表达设计主题,最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和设计作品展览[2]。
2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创作实际时间难以掌控。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左右,前期阶段由于学生外出实习、就业、考研等各种原因,很难如期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束缚,就业期望高、看重工作城市环境、全力以赴考研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有下降的趋势。另外,学生对毕业设计前期的选题、调研不重视,后期赶时间赶进度,整个教学环节自由度大、开放性强、持续时间长,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的创作实际时间,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2.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单一,设计同质化现象普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包装设计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和专业课要求基本一致,仅要求系列化设计作品数量增加,忽略了专业知识、设计实践的升华。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集实践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环节,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设计兴趣和激情,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少之又少,普遍存在选题不够新颖、内容同质化、设计形式过时等问题。2.3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设计展价值难以体现。包装设计专业操作性强,实践难度大,每年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能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的少之又少,其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设计过程两个方面。设计前期,学生对选题有很多想法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课题,亦或课题合适却没有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3]。设计过程中,学生态度不够严谨,对资料收集、调研分析不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设计作品缺少内容,无法投入到实践中去。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仅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实际选题需要具备付诸实践的可行性。毕业设计展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平台,而多数高校因为多方面原因毕业设计展的价值难以体现。第一,毕业设计展览过程中,学生缺乏设计作品展览方式和展览空间上的专业指导,展厅布置凌乱无特色,没有专业的统筹规划。第二,受资源和场地的限制,毕业设计展览时间有限,通常为两三天,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对外交流受阻,观展人群不多且单一。第三,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展览形式是典型的封闭式,与企业、设计市场没有沟通和合作,相关设计信息无法及时互换,最终导致企业不了解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师生也不清楚市场的人才需求和设计导向。
3毕业设计教学思考
3.1建立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教研室或评审小组、答辩小组、学院工作小组4部分综合评定,评价体系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设计说明、答辩、设计展览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公平性,而且兼顾了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从严治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并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激励,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3.2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联合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关键将国内知名包装设计大赛科学合理地引入毕业设计教学中,指导教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型实践展开毕业设计教学,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学生以实际项目为设计选题,提高其设计创作的积极性,使设计从创作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有所创新。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的结合,使其有的放矢,提高针对实效性,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认可或被采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促进教学价值和创意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3.3优化指导教师团队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3.1采用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所谓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是指由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人,由多名初中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要成员,整合重组师资力量,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选择,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教学拟定设计选题,学生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能力选择课题。同时,学生能够得到多名教师的指导,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不足,促使教师对选题方向和设计制作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整体把握[4]。3.3.2发挥退休教师优势,培训青年教师退休教师。有专业业务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等优势,返聘退休教师并以退休教师带青年教师形式指导毕业设计教学。与此同时,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并要求每学期带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这样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3.3.3邀请知名专业人士参与和监督。邀请包装设计专业领域具备实践经验的知名设计专家,或者其他高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和答辩工作,将其设计特色、设计技巧与方法、评价体系等贯穿于整个设计教学过程中,增进了各高校之间在专业学术上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实战经验,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4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积极提倡艺术与工艺融合、不同专业横向参与的教学理念,理性与感性共存,采用灵活多变、个性创新的教学方法,既可巩固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又可促使学生掌握新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是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性的体现;既可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展现学生独特的设计创意,是教学实践价值的体现。同时,积极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领悟,从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毕业设计,灵活安排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最终推进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结语
包装设计专业与市场需求趋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毕业设计作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专业水准和高校专业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拓展教学思路,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陈丽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宝静,.高职院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1):52-53.
[2]张阳.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J].包装世界,2014(1):18-19.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16—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关系重大。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在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如何针对我们艺术类学生的情况,按照既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艺术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管理。近年来,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获取了一些经验。
回顾和总结几年来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们找工作、应聘考试的时间。学生忙于就业,找工作是学生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因而对毕业设计就大打折扣。
其次,现行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对艺术类专业缺乏针对性,也无法体现艺术类教学的特色。客观上凭现在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要按非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来做,的确是勉为其难,结果导致一些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抄袭拼凑,甚至购买的办法完成任务,这使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再次,近年来不断扩招,指导教师缺乏,他们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出现教师精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对学生抓得不紧,指导质量不高。此外,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少数学生联系不上,又不主动跟教师联系等给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院对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改革,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分家的模式改为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不断推进和提升学生毕业作品的水平。毕业创作作品解析是以毕业设计(创作)的作品说明为主线,说明创作意图,解析作品创作过程,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及规律,总结创作经验教训的文章题材。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虽然是对毕业设计(创作)的说明与论证,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毕业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构思开始就能全面考虑相关内容,如创意构思有所根据,做到从历史中挖掘内涵,从文化中感受民族风情,从各种事物中获取灵感;充分考虑整体塑造与适应性的预测,使学生的设计更完善,并考虑服装的实际用途与市场。同时对美术学和绘画专业答辩程序也做了改革,将答辩安排在毕业设计(创作)展览现场进行,毕业生要针对毕业设计(创作)作品进行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可以将学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成果结合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毕业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更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章和书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经验。而且,由于作品解析是毕业生个人作品的理论解读和创作实践的总结,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把文字写作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拼凑造假等现象。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方法、内容、管理到评分标准的一系列配套工作的改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上有所提高。下面是我院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
一、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整体工作量很大,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性教学训练中多学一些专业知识,稳步地进入社会专业行业,学院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整个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序地展开。同时还成立了毕业设计答辩小组,为该项工作在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毕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是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指导水平,根据指导教师资格要求,学院与系挑选了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学院与系共同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对各专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作了合理的、科学的统筹安排和实施。
二、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我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由学院向各系或教研室分派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各系上报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确定指导教师、拟出选题,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批,然后学生选题,各系上报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同时还要完成学生对选题的调研、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工作,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在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了题目,便于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因而避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面试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
三、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抓紧时间,抓住指导教师。认真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指导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艺术设计、美术学和绘画3个专业11个专业方向的创作情况各异,要求不一。为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毕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完成质量,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阶段,我们先向毕业学生详细介绍各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毕业学生可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专题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专题的具体情况选择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确定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答疑和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既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统筹就业学生的工作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还要兼顾指导教师平常教学和指导教学的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小阶段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机动地协调、衔接这些关系,既有保证毕业设计、实习阶段、论文写作的工作量的时间,又使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不能草率敷衍。
四、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监控
(一)设计选题背景与意义
整天忙忙碌碌的奔波于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是不是感觉很枯燥呢?平淡无奇的生活让你觉得索然无味吧。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种压力与迷茫的状态中,紧张的工作使人们的生活出现了不安和失落,沮丧的情绪开始蔓延。似乎很多人已开始淡忘了生活的快乐所在。过快的生活节奏,不知不觉把无奈的苦涩带进人们的生活中。紧张的生活模式令人们不安与厌倦,于是渴望轻松的生活,追寻温暖的幸福。自然界无限优美的风光,层叠的景色,给人舒适放松的心情,引领大家释放压力,排解郁闷重归美好生活。因此本次主题的宗旨是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主题以温馨的粉彩色系为主色调,开始快乐宣言。
本系列服装制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在材质上取材于不同材质的灰色结合彩色的细毛线针织,把“自然界”和“服装”联系起来。2010看起来是一个色彩丰富,自然和谐的季节,红色作为新的喜庆色调。欢天喜地的鲜艳色彩,活泼而充满生机,轻便,清新。活的轻松,穿的清爽。在这紧张的状况下输入一股“暖感”。
(二)设计依据与信息分析
花椰菜、山川、树木、云朵、闪电、叶脉、冲积扇、海岸线、水系、晶簇、蜂窝石、树冠……(如图1、2、3),想想它们的形状、结构,每样东西都挨不上。但从分形眼光看,它们的确是一回事,有多重自相似的地方。
图1 图2 图3
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多方位查找资料,参阅大师的作品,观察生活环境及结合自身的感受使我对主题有了较深的理解。主要通过自然界植物层叠的感觉,决定在面料的选择和搭配上以针织、卫衣棉、毛料等面料为主,以粉彩色系为主色调(如图4),来表现这个主题;通过自由大胆的设计和新的艺术着装形式诠释服装,赋予该系列更多的快乐意境和自然想象。
如何将植物层叠,排列有序元素运用到服装整体造型上,表现出柔和的线条,柔软质感的面料在廓形和造型方面,我希望表现出随意而又整体的感觉,而色彩主要以温馨的粉红色呈现,自然柔和,舒适,柔软细腻的色调表达对自然环境优美景色的向往。
在设计方面:本系列以颜色和细节来增加服装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强调局部的感觉。对服装结构及面料进行处理(如图5、6),借鉴片状面料的堆积及线条状的堆积。手工缝制的明线使服装更耐人寻味。本系列以灰色基调搭配鲜艳的粉彩,不同材质的灰色拼接在一起(如图7),给人的是轻松的心情。2010是一个色彩丰富,自然和谐的季节,红色作为新的喜庆色调。工艺上,运用了手织棒针,机织手法,手缝与机缝相结合。
图4 图5 图6 图7
(三)设计方法与过程综述
层叠的感觉是我们这系列服装的特征之一,通过把握不同材质的特性,将之相互叠加、穿插使用,使其和谐地展现在本系列作品中。其次通过强调细节的装饰,把各种细节采用缉明线、手工针织结合在服装上。局部造型设计使其在整体上富有变化,调整好各组合款式的内在联系。
成衣的主要面料选择舒适的针织毛线、卫衣棉、毛料。用手工针织织出半立体的肌理效果,结合针织布的搭配,对面料进行面料改造,打破原有的面料样式,成衣整体制作采用立体剪裁与手工针织相结合。实现层叠穿插的主题。服装的图案及色彩来源于植物元素的提炼,运用渐变的手法表现出来。在廓形、色彩、装饰手法、制作工艺上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不断调整与组合使之各组服装之间协调,又自成一系列风格。
在统一色调下,通过自由大胆的设计和新的艺术着装形式诠释服装,赋予该系列更多的快乐意境和想象。设计强调整理造型带给人的感觉和细节造型的微妙变化,在工艺和细节装饰上运用明线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缝纫和手工相结合,大部分的细节处理和服饰品都为手工制作。在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相结合,通过多种制作手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个系列服装的大轮廓是基本款,主要是花大量时间在后期的装饰细节上,每个细节都是自己来完成。
第一套服装是制作时间最长的一套,大量的采用了毛线机织,对针织进行不同肌理效果的尝试,最后选择平针,自然卷边(图8)。层叠堆积这个元素的夸张、局部放大都被运用服装上,以突出各款的特色;大面积的渐变色,很强的视觉效果。第二套服装上采用了大量粗毛线,其他各套在细节上都采用辑明线的手法,渐变效果强(图10)。同时采用手工棒针的手法,结合灰色其他材质的面料。
图8 图9 图10
在服饰品设计中,主要采用粗毛线针织制作手包,(图11)采用棒针钩织粗线条的绞花,上身服装的延伸;(图12)是(图13)是彩色片状的堆积。
图11 图12 图13
(四)设计感悟与总结
在这次的整个设计制作的实际演练中,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全部任务,亲手设计、打板、缝纫、修改,结合所学的知识,将它们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得到了时间的检验,并获取了新的知识和经验,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成果显著,系列完整,制作了七套成衣,设计、工艺和装饰均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与好评!
在此次设计中,我们采取两人合作的方式,个人都有负责的方向,不过首先要团结,让我深深体会到“设计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要意识到每个细节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太阳,宇宙是因为有各种行星、恒星、卫星以及一些不起眼的陨石和尘埃才显得如此迷人……
回想几个月来每天忙碌着赶往寝室——缝纫机房的毕业设计,感受良多,挫折多多而收获亦多多。经过了从灵感源——设计图——制作成衣的全过程,成品作品基本上达到了原定设计稿的要求。这一路走来,有过惊喜,有过失落,有过沮丧,有过喜悦。到头来最多的还是欣慰,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前进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也肯定了自己的一些优点,证明了自己。同学们的努力也是看得见的,四年的学习也在这一刻得到体现。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要扬长避短,学习更新更多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亲手制作和思考懂得了服装内在的气质要通过设计手法来表达,了解要达到服装的造型、色彩及工艺都必须依附于服装的面料而存在,不同种类的面料具有不同的外观效果,面料特征对服装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用设计元素 来整合自己的设计和主题呼应。
随着作品的渐渐成形,从开始的不自信,到最后对于自己的肯定。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自己。只要我努力的认真的想做,就一定能把他做到最好。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句话的意思。通过我们的刻苦专研和精心整理作品渐渐完整的出现在我的眼前。
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忙碌而兴奋,不停的修改不停的制作,的确有些劳累,但自己在不轻易间回忆是那么的充实。我相信,经历了这么多,自己为以后的设计路途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的行程我将会大踏步,勇往直前。
致谢:在学校四年的培育和教育,我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提升,这次的毕业设计业将是我结束本科阶段最后一次实战演习,也是在投身社会之前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查漏补缺的最后一次机会。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此次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感谢傅丽与孔佳两位指导老师的精心教导,对我们的设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我们迷茫时指明方向,让我们有更充裕的时间,才使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我们的毕业设计。最后,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所有曾经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是他们给予了我关心、支持和鼓舞。
姓名:周益
班级:服装设计062
然而事实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体制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培养机构既是机构的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资金的来源渠道很广,政府的补贴、私人的赞助、企业的投资、学生的学费。因此,机构的产业收入也是多元化的,其办学方向也就贴近市场,因为机构本身必须对每一个投资主体负责,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和学制课程的选择。因而,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经营。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多年来并未真正意义上从封闭的院校教学体制中走出来,真正面对动态变化的大市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瓶颈”一直存在,可喜的是高职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单一的院校培养转换到多层次、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上。并深刻地意识到职业的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表现为设计师与技术操作员的分化;创意与数字技能培养之间的分化或脱节,导致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的职业设计师人才匮乏。(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曾定位在电脑艺术设计技术操作员,结果证明用人单位并不只看好电脑软件操作熟练的学生,而更倾向于创意与数字技能兼备的学生。)
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职业性特点。其实,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着理论教学的路子发展,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明显欠缺。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经验更有教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目前,在多种资源渠道的支持下,能够在教学方法和目标上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加上我们结合现行教育职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现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性特色。
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加强设计艺术教育的职业化特征
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设置初期,就实行“毕业证+技能证书”的制度,技能证书包括CEAC平面设计师认证、Adobe平面设计师认证、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等,然而通过就业市场证明,这些认证考试只是评估了学生的软件知识的掌握,是基本的职业技能。2006年第二学期我们做了及时地调整,增加了装饰美工、广告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员、电脑美工等职业技能工种,这些都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说这就是就业前的培训,以此真正做到教育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境奇教授在广东省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曾说“专业的培养强调职业应用性。思考不仅用脑,而且可以用手做出来”。本人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突出了高职类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学生有一双灵巧的工匠之手。
以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例,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我国步入广告大国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平面设计师约有30多万人,广告设计职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对广告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广告设计职业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广告从业人员衡量自身水平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也是广告设计师职业准入的通行证,企业选择人才的衡量标尺。
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我们和社会各级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参与就业培训,通过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进行职业资质认定,形成就业培训网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为导向,按照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培训科目,组织实施针对性强、具有实效的就业培训;在政府及相关的管理机构支持下,做好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研教材、师资培训等基础工作,强化实习操作训练;在职业资格认证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仿真模拟设计课题等先进教学技术方法的应用。
二、建立“职业化”师资队伍,带动设计艺术教育的职业化
所谓“职业化”师资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兼任设计公司设计师或设计顾问。国外设计院校除了像设计学之类的理论课程设有专职教师外,设计类课程是没有专职教师的,设计课程教师直接聘设计师兼任,这种“职业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最贴近市场的设计,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学习与工作同时进行。一直以来国内的设计教师基本上也都会在社会兼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院校限制教师的社会兼职,不鼓励教师创建设计公司。认为会分散教学精力,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一线的设计师加一线的设计教师,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技能型教师。“我认为学校应该‘低课高教’,好老师去教基础课,而且要‘高课开门’,也就是专业课请优秀的有经验的广告人来教,并且形成工作坊——工作室——实习――游学,这种与课堂学习相辅助的实践方式。”在广东省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广东黑马广告董事长张小平首开其言,这个既经营广告公司,处在广告业界的最前沿,同时,又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处在教学的最前沿的“双栖人”,非常清楚业界的需要和学校的培养体系。
三、“工”、“学”结合的职业化道路
“工”是指在企业实习;“学”是指在校学习,“工”、“学”结合比较形象地反映在两种不同教学环境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按照某种方式轮换进行。“工”、“学”结合是艺术设计教育职业化必由之路,它有几种模式,各有利弊,根据院校的不同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模式。(1)后期实习模式。后期实习模式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如本专业就把在企业实习放在第六学期,该模式的优点一是学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才去企业,能比较好地顶岗实习;二是学生临近毕业时可以将实习与就业统一起来,实现双向选择。但在具体操作中,迫于当下就业形势,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找工作而使企业实习流于形式。(2)前期实习模式。前期实习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进入企业实习。前期实习模式又称为倒实习模式,例如德国的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在学生入学时不安排上理论课,而是在车间实习,之后根据个人要求转入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的方向在这时就选定,带着问题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直接面向市场。这样与就业岗位就有了很好的衔接。因此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入学前接受“工训”,有利于他们对所学专业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熟悉,提高职业素质。不足之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不够紧密,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不如后实习模式。(3)前、后期实习模式。该模式学生第一和最后一个学期在企业实习,其他学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这种模式既充分弥补了后实习与倒实习两种模式的不足,又充分体现了各自的优势。本专业在07年的教学改革中将实行此种模式。(4)中期实习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办法是学生在企业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和最后一个学期之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有目的地实习,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十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
四、毕业设计“职业化”
就是将“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展览、企业人才招聘”三位一体。在毕业设计阶段,一部分学生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甚至已经是企业的试用期员工;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企业项目,毕业设计为虚拟的课题或是参加设计竞赛,但是通过邀请企业人士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展览的过程,完成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最终使我们所有的毕业设计面向企业。
五、结语
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在专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里,认真总结经验,针对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等都需要一个优化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在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让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日益竞争的就业中立足一席之地。
课程教改的目的与意义
《立体裁剪B》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应用立体裁剪进行礼服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礼服的款式设计、立体裁剪及制作工艺;进步提高学生的立体裁剪技法,使学生能进行更为复杂、更有创意的立体裁剪设计。
《立体裁剪B》亦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需要先系统学习《立体裁剪A》课程。《立体裁剪A》主要教授多种单品的立体裁剪方法,课堂上教师针对每个单品进行具体操作演示。该课程在教学方面着重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裁剪B》需要在《立体裁剪A》课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立体裁剪B》课程是进阶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立体裁剪B》直接影响后续制作类课程,尤其是《毕业设计》课程中涉及到礼服制作。近一两年的毕业设计课程中,有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对礼服设计没有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完成礼服制作存在较大难度,所以设计作品通常更偏向于成衣制作。即使是创作的礼服作品中,学生的作品也存在缺乏创意性、缺乏多样化的局面。例如礼服设计在造型方面没有较大的突破,局限于表现礼服表面的装饰效果。《立体裁剪B》课程预借这次教学改革的契机将课程结构内容优化,课堂学习方式创新。所以本项目的设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现实性。
课程教改的设计与分析
《立体裁剪B》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开展教学改革。
1.阶段1、理论认识,知识铺垫
理论课件主要教授礼服设计的相关内容:礼服的概念、礼服的廓型与分类、礼服的材料与选配、礼服的设计方法,其中重点讲述局部造型设计创意方法,增加礼服量感的立体裁剪方法等内容,并对最新的礼服造型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这些理论内容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认识礼服设计,为之后的设计训练做好理论知识的铺垫。
2.阶段2、发散思维,创新实践
由于《立体裁剪A》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根据指定款式一步一步详细操作演示,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制作造型,以达到基础训练的目的。因此没有过多个人的设计想法融入到款式中。在《立体裁剪B》的设计训练环节伊始,进行礼服上衣拓展练习。该练习在上衣基础原型版的基础上拓版达到多余余量来快速塑造各种造型(如图1),再将练习所得的造型运用到礼服的上衣款式设计中(如图2)。这样的设计练习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究、多实践各种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并为学生的设计创作打开一条崭新的思路。
3.阶段3、经典造型,深入学习
课堂上要求制作2款礼服造型,款式造型遵循由易入难的循序过程。第1款礼服造型选择经典的无肩带礼服,具体款式细节自行设计,特别主张上衣表层设计运用阶段2中基础原型版拓展练习所得造型,其他造型要求上衣无肩带抹胸款式,裙子外廓型不限但造型膨大,涉及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学习与制作。
因礼服中无肩带礼服占据了一片天地,所以无肩带礼服的内层支撑成为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课程将学习紧身胸衣制作,为无肩带礼服的设计创作打下基础。教师详细讲解紧身胸衣的制作方法,着重强调其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例如紧身胸衣的鱼骨分为需要制作保护层的鲸鱼骨和可直接缝纫的鲸鱼骨。课堂练习中选择需要制作保护层的鲸鱼骨(如图3),让学生充分了解附着鲸鱼骨的多种方式。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层做好后,将鲸鱼骨插入,在末端留1.3cm的长度,便于内层紧身胸衣与设计表层的缝合(如图4)。缝合之前,需要从中心线到侧缝,在止口高温熨烫嵌条或缝上0.2cm宽的缎带固定来控制松量,防止胸部上缘位置起空。
因裙子具有占整个礼服面积之首的优势,其变化对礼服的整体造型影响至关重要。而内部裙撑将直接影响礼服裙型的外部廓型变化。本课程将学习裙撑制作,学生通过一款礼服裙撑的示范操作,领会裙撑的技术要点,以融会贯通根据不同裙子造型制作相应的裙撑。在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示范圆台型礼服的无骨裙撑制作。通过一款裙撑的技术要点讲解延伸到不同外轮廓裙子比如蓬裙、大鱼尾裙的裙撑制作,重点分析不同裙撑的硬网纱的位置设置和围度设置。
4.阶段4、独立设计,自我表现
经过第1套礼服自胚的立裁制作,学生对于礼服的设计制作有了
定程度的知识经验积累。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制作第2套礼服,尽情展现自我的审美、设计与制作能力,最终用真实面料进行实物制作。由于学生的立体裁剪水平有高低,为了使得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尽量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引导方式。教师在辅导学生礼服设计稿时,引导高水平的学生尽量挑战高难度的礼服造型进行设计制作,引导中水平的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礼服造型进行制作。而低水平的学生也要精心对待,教师引导低水平的学生设计制作造型较简单的礼服。这样做的好处是低水平的学生不至于拿着设计稿无从下手从而失去信心。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他们能够掌控的简单造型,让他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在制作过程阶段,教师全程辅导,教授学生相关造型及细节的立裁方法,帮助学生通过白坯立裁、面料选择、版型裁布、缝纫熨烫完成实物制作。
5.阶段5、评定改革,知识分享
每一款礼服造型制作完成后,将学生作品进行集体展示。评定过程中,首先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主要对自己的礼服造型作品从构思内容到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梳理,尤其着重讲述立体裁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实际操作手法。在学生讲述完成后,教师对该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补充问题分析,总结作品的优缺点。通过师生的共同点评、探讨和交流,使学生更具洞察力和判断力,对礼服立体裁剪技巧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收获积累了经验。
课程注重过程的表现及知识的分享。一方面教师加大对平时礼服立体裁剪训练的审核力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记录礼服的制作过程,课程结束后将其整理成作品集分享给全班同学。作品集中有清晰的图片(如图5)及制作说明文字。这将有助于学生表达自我想法,同时展现立体裁剪整个过程及其中寻找立体裁剪方案的历程。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更多各种不同的礼服款式造型,并掌握其立体裁剪方法,为以后更高阶的礼服立体裁剪学习与制作做好铺垫。
6.阶段6、展览拓展,课堂延伸
课程的结束并不表示课堂的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在摄影棚对礼服作品进行实物拍摄。学生可以参与到拍摄的各项工作中,搭设背景、调节灯光、摆放人台、整理服装等工作,摄影师也是由学生自己担任。拍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另一项学习体验。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进来。摄影得到的照片,最终整理成本作品集,与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