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哲学论文

大学生哲学论文

时间:2022-11-19 16:1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哲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哲学论文

第1篇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华中科技大学,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后来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来到了一个新集体,开始了新的专业。虽然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专业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融洽!这对我融入新环境,对新专业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师更是让我难忘,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第2篇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

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课程教学中,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划分为3大模块:①基础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本课程最基本的内容;②选择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组织教学,以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现实性和研讨性;③动态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2)实验技能培训课。这部分内容涵盖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原理,基本试剂、基本实验仪器的性能及其操作规范。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专业论文写作课。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含义和类别、特点和作用、结构和写法例文与评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特点与基本要求、一般格式、例文与评析;毕业论文含义和类别、特点和功用、选题、写作步骤、通用格式、例文评析。目的是训练学生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能力。

(4)创造学课程。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创造、创造的一般规律、创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的方法等。目的是训练学生眼力,培养创新能力。

(5)科学研究方法论文课。这部分内容涵盖科学研究的体系与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与开题;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与著作及研究报告的写作、项目申报能力。

2.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2)自主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性原则,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院科研成果,及时更新部分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

(3)实习。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感性认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独立作业,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选择某一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出用以表现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文章。

(6)科研项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科研课题,也可由教师布置科研题目,介绍本课题研究思路,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查找资料、最终写出研究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技能。

二、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少数几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都应当为之做出贡献;也不是单纯地靠加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要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设计。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取一讲、二讲、三带、四导模式

所谓“一讲”是指老师把专业课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讲”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反馈,“三带”是指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带动指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四导”是指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

如一年级上实验技能培训课;二年级上专业论文写作课;三年级上创造学课;四年级上科学研究方法论课。

3.创建一个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研究性实验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案。技能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实验采取必做与选做并行的方式;研究性实验采取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从学科的单一性向多科性发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成立三方合作办公室;二是建立联合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三是签订合作协议,逐步深化合作,主要模式是与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5.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本科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论文开题阶段,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在科研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教育训练;在论文的撰写阶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

6.师生科研一体化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两种模式:阵地模式和载体模式。“阵地模式”就是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生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载体模式”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讨论这一过程,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4).

第3篇

1、毕业论文(设计)来源:

( )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 )学生科研课题;

( √ )指导教师提供;( )自拟;( )其它

2、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类型:

( √ )论文;( )毕业设计;( )其它毕业实践环节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综合国力成为国家立足于残酷竞争现实的主要武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内为外广泛的关注。消费是生产和在生产的目的和条件,刺激消费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更是社会的“准劳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更是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这一群体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之中,处于半封闭的生活状态,尽管在理论上有较高的造诣还是避免不了与社会的脱节,表现出难以适应当经济生活的种种迹象:

1)缺乏日常生活的消费经验;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消费模式,致使他们无法体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造成其消费经验的缺乏。

2)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预购”“分期付款”此类超前消费方式成为他们主要的消费形式。

3)缺乏消费的实践;尽管如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形成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在日常消费中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明码标价”伸手就拿的方式,毫无讨价还价的观念,并不能将消费当成是一种再生产的过程。

2.选题目的

对于大学生消费的优点和弊端,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都着手研究和应用,试图经过调查经过调研、论述的方式揭示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内在因素,但是由于经费、人力、还有调研对象客观存在的问题,致使调研的范围产生局限性,数据的单一性和研究内容的重复性的种种问题,选此课题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模式,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摘要:大学生、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的概述

1、大学生消费的现象

2、大学生消费的弊端阐述

3、大学生消费数据的分析

预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丰富对大学生消费生活的调研内容,了解大学生消费的主模式,指导自己、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自己今后踏入社会生活打好夯实的基础。为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调研现状与应用

1、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2、国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3、总结分析国内外专家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数据,找出调研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大学生消费弊端的根本归因

四、拟采用的方法与步骤

1)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相关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

2) 文献检索法:通过论文、期刊等多渠道的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做好资料准备,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研究的步骤:根据文献和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什么问题?

4)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分析并找出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5)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所存在的主要弊端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

五、总体安排与工作进度

1.2019年6月3日---7月29日,收集材料,查阅文献,为写开题报告作准备。

2.2019年8月1日--8月10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2019年9月30日,参加论文开题报告会。

4.2019年1月5日---1月10日,写出论文初稿。

5.2019年3月3日---29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定稿。

6.2019年4月9日、10日,准备论文答辩稿,并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方正泉,崔荣国,姚剑英.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

[2]李巍.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

[3]贺冬萌. 大学生高消费现象研究[J]. 消费导刊. 2019

[4]李玲. 大学生的人际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某高校为例[J]. 传承. 2019

[5] 张璞麟,高宏博.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

[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7]周亚莉. 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问题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9

[8]杜红梅.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J]. 科技风. 2019

[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中国商贸. 2019

[10]蒋琦玮,马灿.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 消费经济. 2019

[11]吴磊,刘建荣. 地方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12] 张永胜.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13] 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七、导师对开题报告的可行性提出意见

导师签名:

导师单位名称:

年 月 日

八、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第4篇

关键词:管理专业 中国哲学史 教学

中国哲学史在高校的地位由显学变为隐学,甚至各种迹象表明似乎走投无路。有的高校哲学系每年招生50多人,其中6成是被迫“服从调剂”而来;有的高校哲学系一届本科毕业生只有3人;甚至个别高校仅挂名哲学系,连一个学生都没有。设置哲学专业的高校况且如此,大部分没有哲学专业的高校,中国哲学史只是作为公选课形式开设。如何在中国哲学史课程如此落魄,发展前景堪忧的情形下,如何在以本科管理类为主独立学院讲好该课程,现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结果考核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中国哲学史教学在学院的现状

(一)中国哲学史以单一课程出现

管理类专业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多为市场实用性为主。中国哲学史无其它配套课程,难以形成整体氛围。

课程设置也为公选课,依据学生兴趣选择。学生选课的多与少直接关系课程是否从“隐学”变为“无学”,或者是学生为了修够毕业所需的学分勉为其难而选之。

(二)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无用性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孔孟思想”、“老庄思想”、“程朱理学”空而无用,既同专业无关也与行业不对口,“学”而不能“致用”。另有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但由于教学目标错位,将课程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从书本转移给学生的过程,尽力使学生记住姓名、观点和著作名称等,导致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落。

(三)考核结果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结果

学生学习结束,往往采用闭卷形式或论文形式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点的背诵情况,而学生论文又容易流于形式,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与课程开设目标背道而驰。

二、将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的思考

(一)中国哲学史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管理是一门艺术,重点是梳理不同团体中“人”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中国哲学史中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中国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对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予以回答。鲜明的从整体,天、地、人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并最终探讨人的本质。所以管理和中国哲学都有大量关于的“人”的思考,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互通有无”,“以古鉴今”。

(二)教学选用观点鲜明和有生命力的内容

由于选修课的课时限制,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点,特别是在管理中常遇到的人际关系、制度构建和人的行为等,可以对应讲授孔子思想、法家思想、“人性论”等,并且选择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理解程度,避免曲高和寡。

在讲授中也不拘泥中国哲学部分,可以将西方哲学中同类部分进行对比,比较中西的观点的异同、进行观点的碰撞,形成头脑风暴,可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分析和理解能力,从而具有较强的批判和创造能力。

(三)考核内容需更加个性化

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点不同,考核的题目可以由其任选。以论文的形式检验学生的选题取向、问题分析能力、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预设结果,面试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更易于与管理专业知识融汇贯通,因而对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哲学范围内讲授,更需拓展哲学教学的观念,对哲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实用性”转型。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加深思维的深度。只有思考维度的多层次化,才能使学生在管理中认识事物的看法更加深刻,更能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宋哲民.中国哲学界现状的考查报告,2015年9月.

第5篇

关键词:学术诚信;道德;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8-01

大学生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行为,是关乎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求学生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重大的影响。学术诚信表现在课程论文诚信、学术论文诚信和学位论文诚信三大方面。要求大学生亲自参与或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论文中数据真实准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在学习活动中诚实、守信、不作伪、不欺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讲学术诚信,与他们对学术诚信作用的认识能力和对学术行为的辨别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讲学术诚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对学术诚信作用的正确理解程度较低, 对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容不了解,因此不知道是否应该讲学术诚信,更难以做到自觉的讲学术诚信,因此也就难以正确看待学术诚信的作用,难以从诚信的高度辨别其正与误,难以分清哪些行为是诚实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以考试作弊为例,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是持宽容态度的。据调查“有15.7%的学生认为‘深恶痛绝’,33.8%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50.1%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对于在实验中随意拼凑数据,极少有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44.1%的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35.3%的学生认为是‘完成作业的捷径’,18.4%的学生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大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作业抄袭等有悖学术诚信的行为的认识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诚实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能力,表明大学生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高校不能再对“诚信教育”漠然视之了。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主要表现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不违规,自己撰写科研论文、不抄袭这两方面。近年来高校内部各种学术失信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论文抄袭、剽窃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将学术诚信问题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学生未免有些不全面。在这方面,教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更深的反思。当前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弊端是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当前大学的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作弊难以根除。由于受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奖学金、毕业、就业等眼前利益,不惜考场作弊、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因而敢于置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声誉于不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应试能力是引发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似乎并非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文凭。“只要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当局垄断了文凭的发放权力,只要教育主管当局把考试当作一个产业抓住不放,我们就不能指望考生放弃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博弈。”

当前个别教师未能承担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神圣使命,也没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言传身教职责,没有考虑到学术生产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规定。另外,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剽窃,什么是合理的借鉴,怎样按照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学术基本规范教育的缺失,也加剧了大学生论文抄袭的泛滥。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还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便利和通畅,一些人毕业论文写作也已由写论文变成了拼凑论文。第一天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第二天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复制和整理,第三天定稿打印,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真实写照。制度上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松懈是大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学生管理制度对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缺乏约束,不讲学术诚信的学生照样可以参加各类评优、评奖,这种制度上的欠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此外,教师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无可奈何、对考试作弊的现象无动于衷,也纵容了学生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大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的人。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会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尽量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从而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学生根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真正培育起大学生务实求真的良好学术作风和社会诚信品质。

要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首先要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端正学习风气。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诚信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事迹报告等多种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从道德认知上教育学生讲究诚信,而且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培育。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获得,每一个资料的引用都做到准确无误,做好示范,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重点突出在学术上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全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讲诚信者人人赞扬,失信者个个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大学生只有诚实对人、对己,才能诚实对待未知,也才能学到真知。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学术行为从而形成一个以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学术诚信有制度上的保证。除了加强管理,开展学术自律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讲学术诚信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约束,但是更要靠大学生的自律。因为只有当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稳固的道德信念,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诚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次,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环境。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高校在教师中要大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之本乃是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绝非只是德育课的内容,教育是个有机的整体,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在各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教师讲学术诚信、教师带动学生共同讲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使命,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貌,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道德、法律规范要求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负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李 静.论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 张文娟.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第6篇

摘要:造成我国多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体育教育应抓住大学阶

>>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在对体育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 浅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改革 基于医学高职院校新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的体育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健康标准深化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之研究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高年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改革 从大学生体质测试状况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基于保障学生体育权益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基于大学生社会性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高职实施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范广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J].中州学刊,2014,(3):75-77.

[3]余岚.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3.

[4]郑家鲲.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3.

[5]许桂清,黄睿.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5):9-12.

[6]李芳,司虎克.国际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40-45.

[7]徐南强,寇磊.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10-114.

[8]项立敏.我国学校实施“强制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115-120.

第7篇

论文摘要:哲学课作为“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墓劝,其地位至美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主题,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教师的地位与作为的关系问题,哲学教学的内容、方法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

“两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真正发挥“两课”的作用,使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背景下既有地位又有作为,无疑是每个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乃至高校党委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且认真对待的间题。本文试对哲学课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哲学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整个理论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哲学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说是个认识和实践的问题。就认识而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学科的性质是教学定位的内在根据。从哲学的本性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古希腊一些哲人就把哲学定义为“智慧之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中国的先哲说,作为“爱智,的哲学就是“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因此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陈述,而是要启发人的思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哲学思维代表民族发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没有辩证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个人而言,哲学水平体现着人的素质,境界和思维能力,大凡有成就,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无不具有很高的哲学思维水平。爱因斯坦曾对人说:“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侧不如说我是哲学家’。既然哲学是一种智慧,能够塑造人的整体思维素质。因此哲学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从哲学的功能看。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应用。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是哲学教育功能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在正确的哲学理念指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从本质而不是现象上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进而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想,并内化为信念。当它最终凝聚成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时,哲学教育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是哲学应用功能的显著特征。真正的哲学既不是教条式的理论说教,也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是一种教给人们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去思索、批判和创新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栓脸疑团。如果我们的哲学教学能在这样的层面上展开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让他们经受哲学思维的训练,无疑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增长其悟性和创新意识。

在哲学教学定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的认识问题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二者作为不同的学科各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功能。哲学在人的整体思维素质的训练中,注重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正是拼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的体现。新世纪社会需要的首先是一种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t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才有强大的竞争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26次提到创新,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行动目标》中明确地把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教育行动目标。就此而言,哲学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哲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政治是出于维护阶级利益、阶级关系而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显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因此简单地把哲学与政治、哲学课与政怡课等同起来,必然会影响哲学教学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会严重破坏哲学的声誉。当然消除把哲学课与政课简单等同起来的认识和傲法,并不是要完全否认二者的有机联系。事实上在哲学为政治理论思想形成和实施政治行为提供指导作用的同时,政治也会以自身的方式影响着哲学。

哲学的本质和功能表明,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应该是作为智惫的哲学,而不是一些抽象的关于哲学的名词和术语的堆砌;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该是哲学的思维能力,一种批判的、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作为政治的淦释或教条化的说教。这就是对哲学教学的定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索哲学教学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才可能是有成效的。

其次是哲学课教师对自身的地位与作为的正确认识。哲学课教师担负着与其他教师同等重要甚至更艰巨的教育任务,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存在着对‘两课’的不重视和‘两课’教师地位不高的状况。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从客观上说,一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偏重实务应用而轻视作为“形而上。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地位与哲学形成的鲜明反差;二是传统的哲学理论本身的问题,由于它与现实社会发展的某些不相适应,因而有时还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三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它在一定程度、范围上成为政治让释的工具。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哲学的声誉,也必然影响到哲学教学的地位。从主观上说,一是教学本身缺乏针对性,由于理论失去现实的支撑变成空洞乏力的说教。事实上只有不断的追踪社会发展的轨迹,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的气息,具有生命力;二是教育者本身缺乏信心。外部环境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转轨。,选择更有“前途。的职业以改变自己的地位。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对哲学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

笔者认为“地位’与“作为。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提高“地位”关键在内因,在于教师主体性的觉醒,在于对自己所选择事业的追求与执着。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哲学教师就无法摆脱‘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有所作为才能东得自己的地位。因而我们需要在两块阵地上充分发挥作用:一是教学阵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体现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使它具有特色,特点,从而增强哲学课的吸引力;二是学术阵地,通过学术研究将成果引人教学之中,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最需要重视和最需要化功夫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自信心,坚持改革与探索,坚持对现实社会诸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思考,通过自己的作为改变哲学教学的现状,我们的努力首先会得到学生的承认,进而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时也就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由此可见,对于哲学教师本身而言,·作为’是“地位’的前提条件,“地位’是“作为’的必然结果。当然,从外部环境看,‘两课’教师同样需要得到学术乃至全社会、学术界的支持和关心,这种关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形式上,而应名实相符。

提高哲学课的有效性更是一个实践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哲学教学植根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现实之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反思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和人生,如何训练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重大实践性课题,需要在哲学教学改革中深人探索。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一是注重哲学教材的改革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现状看,哲学教材相对滞后。改革开放2f?多年来,哲学界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这些成果主要是以专著和论文的形式存在,而将它们引人哲学教科书和哲学教学的程度和层次则非常有限,再加上教师个体之间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能力差异,又有所不同。这些情况必然制约哲学教学。重视哲学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更新,重视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摘好哲学教学的重要基础。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论的魅力就在于它植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纵观哲学发展史,任何哲学理论的发展都得益于社会实践的变革,哲学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原理,而应该是方法;还要回到现实社会,用唯物辩证方法对现实社会问翅进行分析,用理性来思考和探究事件的本质,在批判中建立新的认识。这样。理论就不会是抽象的教条,而具有实际的内容;对实际间翅的认识也不是就攀论事,而可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采取专尼化亦即‘问理化翔的形式教学,这些间翅包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杜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间翅。这种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按章。节、目服本宜科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学中普遭存在的“脱节’现象。增强现实感和针对性。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内容是很多的:,如联系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市职工分流下岗的间瓜以及社会贫富差距问胭等;联系精神文明建设,妙及经济伦理道裕、精神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间翅等;联系政治体韶改革,涉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脸教训,还有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各种“设租’。‘寻租”现象,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特权导致的两极分化等:联系哲学的发展,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何进一步实现哲学本土化、中国化等。对上述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间翅分析得透彻,且有理有据,必然会产生很大的教育作用。

三是合理安排教学的总学时。对哲学授课学时的安排。既要突出哲学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又要体现其与现实结合的时代性。我们尝试着用总学时的70%作为哲学墓本原理的理论教学,30%的学时用于专皿化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既要避免与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复性,又要适应大学生以后多加研究生人学考试的摇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恰当处理。在进行专瓜化教学时,注惫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让学生认识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将哲学智慧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理性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惫义,以理性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学生认识全球化的世界。中国改革与发雇的本质以及自身的地位与贵任等。

其次是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规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其中包括大的死记硬背的成份。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是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既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欢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小组论文和小组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过程为:教师设计论翅。学生以4--5人为一组选择论题;小组成员枪索资料;通过小组集体讨论拟出论文提纲;教师逐一听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对论文所作的思考并进行交流;形成近5000字的论文,并注明所引用的参考资料、文献‘小组论文答辩;综合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论文写作态度、论文的质里和答辨的情况给出成绩;选择优秀论文由学生自行排版设计成册。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ZHANG Xihan, LU Huazh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Pick to professional valu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alue system with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sums up the study for professional values define the meanings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valu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tudy concludes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valu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values; influencing factors

1 职业价值观的界定

Super于1970年最早提出了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的概念,他归类了各种工作特质,然后用职业价值观统指这些概念。虽然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从Super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学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的界定。Super(1970)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与工作相关的目标表达,表达个人内在需求及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 Schwartz(1999) 从信念、偏好等心理特征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来寻求的一种报酬和目标。Elizur(1999)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在工作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结果的总体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

在综合借鉴了国内外多位学者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之后,王振华(2005)在其学位论文中确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应该从组织安全、人际关系、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安定休闲和社会价值六个维度进行测量。而俞宗火、滕洪昌、 戴海崎等(2004)的研究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结构分析,表明硕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可以分为四个因素:保健因素、职业人际因素、声望地位因素和自我实现因素。

2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根据俞宗火、滕洪昌、戴海崎等(2004)的研究,最被大学生所看重的职业价值观因素是自我实现因素,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而余华、黄希庭200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与已就业员工相比其职业价值观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更重视利他主义,而不太重视上下级关系。大学生在读书期间接受集体主义教育,而员工在工作历程中无私奉献的取向逐渐减弱,个人取向逐渐加强。而企业领导的权力之大,作用之重要,单纯的大学生还不能切实体会到这些,而企业员工对此却有较深的体验,从而更重视监督关系,这可能是差异的原因。张玉柱2005年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细分为25个与择业有关的因素,开展了针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的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3 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职业价值观是后天人们踏入社会后逐渐形成的,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的性格、价值观、能力、气质等的不同,因此个体差异在所难免。所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3.1 外部因素

3.1.1 家庭因素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和父母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个体小的时候是最具有可塑性的时候,也是学习和吸收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父母和家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魏银霞(2010)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中,24.7%的大学生表示在选择职业时父母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宜嵘的博士论文《家庭因素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一文中,得出结论:家长干预程度与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关系数高达0.388显著线形正相关。

3.1.2 长期居住地

研究者闫明在其2007年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分为20个具体的职业价值观条目,经方差分析得,入学前长期居住地对职业价值观的一些具体方面(如“工作地点”)有显著的影响,入学前长期居住在大城市的毕业生与居住在其他地方(村镇、县城、中等城市)相比在“工作单位要在大城市”这一小条目重要性的差异上具有显著性,高于来自村镇、县城、中等城市的毕业生。说明:长期居住地原本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地方的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更希望留在大城市。在“希望通过工作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条目的重要性上, 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均值高于来自其他地方(村镇、县城)的均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来自大城市的高校毕业生更希望到大城市找工作,来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地位的渴望程度更高。由此可见,长期居住地对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显著地影响。

3.2 内部因素

3.2.1 性别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达到了何种程度、差异的突出点在哪里。龚惠香、汪益民(2000)通过对浙江大学362名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更注重经济利益和社会效果,女大学生则更看重工作环境和个人特长的发挥。而在职业选择方面,男大学生更偏爱有较高经济利益、更需要行为能力和冒险精神的单位。而女大学生则更喜欢有较高文化素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为稳定的工作单位。总结起来,男大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女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兴趣和特长。男大学生更注重职业的外在效果,女大学生更注重内在的个人感受。男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进取意向,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追求安稳、舒适。一般认为,这种职业价值观性别上的差异主要是由男女两性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不同所造成的。不过,也有一些学者(郑伦仁、窦继平,1999;阴国恩、戴斌荣等 ,2000)研究认为男女的职业价值观总体上看差异并不大。

3.2.2 年级

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年级差异,周萍等(1994)郑伦仁等(1999)李锐(1999)的研究表明,临近毕业大学生的择业意愿更加的现实,更重视经济报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待遇好、地位高的职业,如进企业、公司经理等。于海波(2001)的研究也得出相思结论,发现职业价值观物质条件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年级主效应:大一的学生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在物质条件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大一年级不太看重就业的物质待遇。喻永红和李志(2003)的研究表明,物质福利待遇时高年级生所重视的,社会贡献程度是低年级生所重视的。睦国荣等(2005)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在调查择业标准的过程中除了证明上述现象,还发现四年级比一年级更加看重工作的环境是否舒适以及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

4 结论

职业价值观将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时代要求与传统观念共同塑造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对于社会的贡献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基本的、最突出的特点,这对于大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存在的一些缺点:比如“目光短浅”“不愿意下基层”等。这需要高校和教师展开进一步的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更全面的发展。

总体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性别、年级、长期居住地等因素影响下,职业价值观的某些方面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表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龚惠香,汪益民.男女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比较.高教探索,2000.5:55-58.

[2] 何华敏.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01-106.

[3] 李锐.西南边班少数民族地区师专学生孺要结构特点的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l999.5:62-65.

[4]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1999.31(3):342-348.

[5] 马剑虹,倪陈明.企业职工的职业价值观特征分析.应用心理学,1998.4(1):10-14.

[6] 睦国荣,张晓文,王洪洲.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81-84.

[7] 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研究,1991(2):34-40.

[8] 王立新,廖冰.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100-105.

[9] 王振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 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无锡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0.9(3):26-28.

[11] 阴国恩,戴斌荣等.多级估量法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应用.心理科 学,2000.23(5):513-518.

[12] 于海波.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大学生论文,2001.

[13] 于海波,张进辅.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2):68-76.

[14] 闫明.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73.

[15] 余华,黄希庭.大学生与内地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 2000.6:739-740.

[16] 余嘉元.职业指导的重要参照系——工作价值观.教育与职,2001.6:28-29.

[17] 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教育探索, 2003.12:42-44.

[18] 俞宗火,滕洪昌,戴海崎,胡竹菁.当代硕士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心 理学,2004.10(3):37-40.

[19] 张玉柱.师范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2005.18(1):57-60.

[20] 郑伦仁,窦继平.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1999.25(2):70-76.

[21] 周萍.师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4.16(2):51-59.

[22] Abraham, Dov Elizur. (1999).Facets of Personal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8 (1): 73-87.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当我们追溯思想史时,就会发现在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那里,已具有了交往理论的初始形态,而后经过18世纪法国哲学家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到马克思时已演化出多种形态的交往理论,但国外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而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所以笔者以“德育交往”为主线,着力挖掘教育交往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1.1 德育交往的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如何在实用主义教学体系中处理交往活动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协作交往活动是道德发生的前提”,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他一再强调从交往中去寻找道德起因以此抓住道德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根本性起源;美国现代道德认知理论的创立者劳伦斯・科尔伯格强调,个体的道德成长是一种在其自身与社会交往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个体道德经验的不断同化、调整、平衡的过程。

1.2 德育交往的实践研究

就德育教学而言,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编写的德育教材以“协助个人发展潜能、实现自我、适应环境并进而改善环境的个体社会化历程”为一以贯之的主线,学生得以在与自身、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交往中实现其德育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善用澄清法、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乐于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就德育活动而言,国外的高校生活更侧重于以情景和活动为中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学生在群体交往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培养。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除了提供学生活动的六百多个俱乐部、学会和协会以外,还提倡学生参加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社会活动或者参加公益活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效体现了思想道德主体性教育的特点。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理论研究

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近几年,先是在教育研究中,一些学者触及到了交往这一视角,相关论著及论文的发表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其中以张天宝的《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2005年)为代表。同期发表的有:蔡春、扈中平的《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2002年),岳伟、王坤庆的《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等,学者们在具体论述德育与交往时,多数集中在德育对交往运用这一层次,主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把交往作为与“活动”并列的手段,强调它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价值;二是把交往作为对旧式、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强调交往中的民主和平等。2005年彭未名在其论著《交往德育论》中系统提出了“交往德育”这一新概念,并构建其理论体系,是对我国大学德育理论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首次明确谈及交往的应是在张耀灿和郑永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版)中。此后,在一些博士论文中也有学者论及交往,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求善的精神交往互动过程。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就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问题。此外,一些散见的论文更着重于从主体间性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交往理论的依托,使得目前的研究显得残缺不全。2011年8月由闫艳著述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的新跨越,作者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视角进行了深度剖析,还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构建,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证研究

(1)调查研究的方法。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为数不多,所谓的实证研究也仅仅是对问卷进行的简单处理分析,得出支撑论文写作的数据。杨鲜鲜在其论文《交往-发展理论下的高校课堂教学及评价实证研究》、赵飞在其论文《广东高校德育课基本状况实证分析》中均采用问卷测量法,简单地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问卷分析。这些研究是对学生德育交往的一般特征的归纳,或者得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批评与建议。

(2)叙事探究的方法。李醒东在其《事件・场景・交往》一书所呈现的德育研究方法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创新,他着力以叙事探究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社会生活的内容,教育理论在呈现和解释学生社会生活中建构,在进入现场中实现方法与思路的摸索和调整。这是一种生活范式的研究,从具体的事件中引发对学生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考,进而得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反思和理解。

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第10篇

大三女生林敏:我很迷茫,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知应该追求什么

我是一名大三女生。我所学的专业是我们学校不怎么重视的哲学专业。对于专业学习,我一直都不是太用心。每当我翻开专业书,看着毫无生命力的长篇大论,总觉得他们没有什么用处,尤其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大四这半年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网络游戏上面,因为只有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世界,我才能忘记找工作的压力和烦恼。我对现在的生活方式很不满意,一直想要改变,只是不知道如何改变。

现在的我对未来很迷茫,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种迷茫的感觉让我很痛苦,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心理医生:在片面的信息中思考自己的人生,难免令人迷茫。专业并不决定将来从事职业的方向。

迷茫这种感觉是对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并不陌生,经历了大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新奇,大二专业课的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我们逐渐步入对前途的渺茫状态,质疑自己的所学专业,质疑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虽然即将步入社会,在校园里开始嗅到社会的气息,但是毕竟是生长在象牙塔中的学生,涉世未深,却有所了解,用老百姓所说的一句话形容最恰当不过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咣当的状态最容易让我们产生无暇的幻想,我们总习惯把自己的将来和我们闻到的社会气息联系起来,导致自己对前程没有信心,悲观失望。其实,我们试想,仅仅用五官中的嗅觉来了解到的社会信息是全面的吗?很少踏入社会,了解的信息多是从其他人的口中得知的,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解读也会不一样,更何况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也不一样,当然即使面对同一个环境,所接受的信息也会不同,我们得到的也许是片面的,如果在这种片面的信息中思考自己的人生,难免令人迷茫。更何况,专业并不决定将来从事职业的方向,有时一个年级从事本专业的不到一半,与其说大学让我们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倒不如说教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大学阶段的专业课是培养大家如何学习一门学问的能力,学生社团是锻炼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渠道,如果掌握这两门技术将成为步入社会无穷的财富。

“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升迁。”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踏入门槛,但进了门槛后你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直接决定将来的事业是否顺利,所以大学期间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受益于终身的两种能力,要远远大于你对某个专业知识的掌握,就像我们大学之前做无数的数学题,那时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怎么把这道题解出来,现在你回想起来,也许最受益的不是会不会做那道数学题,而是我们如何去解题,通过解题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困难的意志力。所以到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你会了解到,本科的论文答辩要求不是你的论文写的多深多好,能不能发表核心期刊,答辩老师更注重的是你的科研思路和培养科研能力。

了解到大学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希望对你的大三生活能有帮助,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防参加些社会活动,既能勤工俭学,也能锻炼我们的能力,切身了解社会的某个角落。

第11篇

[关键词]原理;教学改革;教学实效性

根据中宜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将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其中,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原理;两门独立的课程融合为一门课程,总学时有较大幅度缩减,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总结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得失,对于原理课教学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近年来各高校哲学原理教学的总体情况看,影响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三是考试形式缺乏科学性。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增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1]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证实了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此次调查,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环节的强化、考试形式的改革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马克恩主义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三条思路。

一、由灌输式教学向疏导式教学转变

“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灌你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它缺乏教育本身应有的“亲近感”、“认同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的教育主体,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灌输式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习惯于获得老师给出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盲从与懒惰。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西思想文化不断撞击,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新的认识问题不断产生。他们对简单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法很反感,而希望与老师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实效性调查中,选择“师生互动”上课方式的学生占2496,低于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比例34%。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疏导式教学法的核心。疏导就是对学生“点”、“启”、“引”,即指点迷津、启之醒悟、引出误区,做到“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2]。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就同一问题给出多种观点供学生分析、参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同时,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教学要相通,理论要润心,才能激起受教育者的心灵呼唤,启开学生的心扉。因此,原理课应采用疏导式教学法,改变灌输式的僵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实现疏导式教学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学生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理论教育就是对牛弹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斑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不会综合规划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抓不住教学内容中的要点和重点,不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学过程永远不会有成效。”[3]了解始于沟通,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然而,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最不乐观的。对此问题,34%的学生回答“一般”,表明有1/3的学生对此问题不关心,也隐含着他们没有得到过老师的“关照”。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十分了解”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9%,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比较了解”的占19%,两项之和为28%,大体相当于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不太了解”的比例——27%。而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很不了解”的学生达11%。可见,学生总体上认为“马哲”老师是不了解学生的。

近几年来,由于扩大招生,许多高校学生人数急增,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采用大课堂授课。调查显示,100人以上的课堂占近50%,有的学校均是150人以上的大课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课堂人数偏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交流,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尝试进行研讨式教学,已初见成效。此外,设立教学信息联络员,召开教学座谈会,利用课间、课余走向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答疑等均不失为师生沟通的好形式。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哲学原理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多年来,一般采用课堂讲授形式,造成了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原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最喜欢的上课方式”的回答结果如下: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师生互动;再次是讲座、自行研究并提交论文、小组讨论。这几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是34%、24%、16%、14%、12%。这个结果对原理课乃至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义的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实地参观、社会调研、收看影像资料及主题讨论等形式,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结合热点问题,以实例加以阐述;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深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几个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体会原理的时代性与实践价值。同时,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条件的院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然科学博物馆,观看录像《意识的萌芽》或电影《宇宙与人》等,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唯物辩证法这一部分,可就“坚持唯物论,反对伪科学”进行课堂讨论,并组织参观有关科普展览,还可与学校宣传部门联合,举办相关内容的橱窗、板报宣传等活动。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的重要作用”、“知识经济与当代大学生”等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就社会调查的亲身经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实践论和认识论部分,可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录像,围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论题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

理论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使深涩的理论趣味化,并使学生学以致用。这对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采用科学的考试形式

一般来说,大学课程考试具有两个功能:测评功能和激励功能。原理课考试既要成为测评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手段,也要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通过阶段性考试,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方面,并通过考试成绩与奖学金、三好生、优秀班干部等评选挂钩,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在“实效性调查”中,关于“你的‘马哲,课的考试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40.2%的学生回答的是闭卷考试,38.7%的学生回答的是开卷考试,12.6%的学生回答的是提交论文,根据讨论给分的占1.1%,其他形式为1.6%,未回答者占5.8%。可见,多数院校采取的是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对“你认为”马哲,课考试的形式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是:赞成以“提交论文”作为考试形式的学生比例最高,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42.8%;其次是开卷考试,占25.3%;选择“根据讨论给分’的比例为16.4%;选择闭卷考试的仅占3.4%;其他及未作回答的各占6%。

写论文的考试形式虽然是学生的首选,但是从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从网上下载、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凑字应付的现象大有人在。同时,以此作为考评学生的唯一依据,并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学习。开卷考试往往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懒惰行为。闭卷考试大多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查,因此平时不听课、考前突击背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实效性调查”表明,有54.9%的学生认为存在此现象!有的学生很少上课,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期末成绩反倒比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好。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另外一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上“马哲”课或其他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真听课的态度产生过怀疑。因此,完全采用提交论文、开卷或闭卷的考试形式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其他考试形式也各自存在弊端,在此不一一评述。

原理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考试形式应体现综合性评价原则,应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小测验。每学期可安排两至三次随堂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第二,实地参观、撰写报告,根据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第三,课堂讨论。师生共拟论题,学生以斑级为讨论小组,或自行组队,由学生自己主持,并由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定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而是平时考核的重要方式和成绩评定依据。期末考试除了常用的闭卷、开卷形式外,还可采用闭、开结合形式,以及知识竞赛形式,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考。总之,考试应成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其不得不加以应付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恿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465.

第12篇

论文摘要:阅读是一种可以影响国民素质的文化,包含阅读目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等。大学生阅读文化有值得批判的地方,需要学校、社会、大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对读书都是非常重视的。人常说:读书使人聪慧,使人高尚,使人文明,使人明理。鲁迅为了启发民智而弃医从文。论文百事通对于一个人来说,阅读能力可以决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阅读文化直接影响其国民素质甚至国家的兴盛。因此作为社会阅读主力的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建设栋梁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状况如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西方不良文化理念的侵袭,盛世靡靡之音的抬头,网络、影视、CD,MP3等视听觉文化的影响,大学生阅读出现了令人担优的状况,对大学生阅读文化的批判和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对大学生阅读目的批判

大学生的阅读目的出现三种倾向:

1,提乐性阅读

现在是商品经济泛滥的时代,是诱惑的时代,是不屑于思考的时代。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为了消遣或追求刺激的故事情节去读书,沉溺于休闲娱乐、文化快餐等方面的读物,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戏说历史类小说、明星传记、漫画等。尤其是女生,异常钟情于言情小说,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如果人读书一味注重娱乐,就会不自觉地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著名美育家吕凤子说:“书为我用,而不是我被书用”,一旦人被书用,就会目光短浅、甚至丧失自我。

2、功利性阅读

未来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变得非常功利。英语、计算机类的等级证书是毕业、就业的法宝,因此,各类英语、计算机书籍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室里大学生们读的多是英语、计算机、经济贸易、人际交往、面试技巧等比较实用的书。

3、拓展性阅读

应该说人文类书籍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多数同学喜欢旅游景观、人物传记、为人处事类的书籍。与女生相比,男同学可算是博览群书,喜欢阅读人生哲理、人生奋斗、西方哲学、古代哲学、军事、历史类的书籍。但是,专业上的拓展性阅读依然非常欠缺,往往当他们快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拓展型、研究性阅读的重要性,但已经失去了大好的阅读时机。

第一种阅读的目的给人们带来纯粹的快乐;第二种阅读的目的使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第三种阅读能扩大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高尚的情操。这三种阅读目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玩伴,是阅读的快乐伴着他们长大的;大学生为了考试、就业阅读也无可厚非,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问题是不能忽略拓展性阅读,拓展型阅读的成效无法用成绩来量化,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关乎人的素质高低,关乎人的长远发展状况,或者说直接关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大学生,应妥善处理好这一种阅读目的的关系,以第二种、第三种阅读目的为主,第一种阅读目的为辅,相互调剂,才能完善知识结构,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大学生阅读兴趣批判

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分析:

1,总体阅读兴趁下降

一是因为电视、网络、游戏、歌厅、繁华的街道等娱乐活动的发展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总体阅读兴趣下降。也许有人说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不否认网络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但也成了他们的首要休闲渠道。大学生上网经常从事的活动为:聊天,接收邮件,下载听音乐,看电影等。真正上网读书或查阅资料的时间并不多。二是书籍泛滥,大学生对书籍失去了期待,不懂得珍惜。三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会在无意当中接受很多冗余信息,使得大学生产生了阅读疲劳。

2、阅读的内容栩向于通俗英书籍

大部分住在集体宿舍的大学生,没有电视机等娱乐设备,把阅读当作重要的娱乐方式,有的同学甚至把小说书借到课堂上去打发时间。图书馆的专业书籍、严肃文学读物少有人光顾,通俗读物则供不应求,还有部分同学到校外书店租庸俗书籍看。通俗读物有水平优劣、内容好坏之分。这样好坏不分、团圈吞枣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好书是人的良师益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坏书却可以引人人歧途。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说:“没有高尚的欣赏情趣,读书的效果是不会好的”。

3、阅读方式倾向于网络阅读

因为高校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网络的便捷,使得倾向于网络阅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络阅读的时间也呈延伸趋势。网络阅读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网络是个多彩的世界,诱惑太多,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在网上专心阅读的可能性不大;网络上虚假信息、冗余信息充斥,用于搜索、浏览的时间往往比较多,真正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太好;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书籍在网上是需要花钱购买的,并不合算;在网络上阅读容量大的书籍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但是,求新心理严重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优缺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外,外文读物的兴起是图书馆的一个亮点。外文读物有经济类的、外贸类的、旅游类的、文化类的,等等。尤其是英文文学读物越来越多。有原版英文文学作品,有介绍文学作品概要的,有包含中文导读内容的英文文学读物,有的有丰富的插图,有的包含光盘,适合不同英语水平的读者。文学和语言一直以来都是如影随形的,英语的普及也带来了英语读物的兴盛。这些读物大多是教育工作者编写,相对来说,内容纯净、益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既有趣又实用的阅读领域,也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指导的阅读领域。

三、大学生阅读习惯批判

1、缺乏计划

这与某些学生不善于做人生规划有关,上进的学生和不上进的学生的区别在于:一种是有理想、有计划的;一种是光有理想而没有切实的计划,漫无目的,临时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临时考什么就借什么书,考完就丢,收效甚微。

2、故乏救力

图书馆进的英文书籍,根据破损和被污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只看了个头,便不看了,从他们的借阅历史来看,借阅的书也不少,可是,很少有完完整整看完的。这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有热情无毅力的表现。

3,潜心阅读不足

纷繁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心气浮躁,大学生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又对新事物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没有耐心花大量的时间仔细地阅读、思考一本书。快餐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在大学生中很流行。但是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阅读期,一旦进人社会,没有近在眼前的图书馆,且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再想潜心阅读是很困难的。

4、从众的阅读习惯

年轻人求新、追逐时尚,像对服饰消费一样,流行什么读什么,同学读什么,就跟着读什么;大学生还喜欢结伴借书,传阅相互间借的图书。表面上大学生阅读是多样化的,但真正的有目标的深人的个性化阅读还是欠缺。

四、大学生阅读方法批判

1,重感性阅读,枉理性阅读

读书的快乐有很多种,有生理上的快乐,有庸俗的心理上的快乐,有高雅的精神愉悦,有求知的理性快乐。认为青少年时期是“用感情去读书”,二十岁以后,要“用理智去读书”。大学生到了从感性阅读向理性阅读迈进的时候,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流行图文书籍带来的感官快乐,庸俗书籍带来的庸俗的心理愉悦和生理上的快乐,应该注重在阅读上获得高雅的精神愉悦和更多的理性快乐。论文百事通

2、不能正确运用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是一种心态,也是阅读方法。有的大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喜欢死做题目死背书,不喜欢探索快乐而高效的阅读方法,把学习上的阅读当作负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其实阅读的过程比阅读的目的更重要,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媒介,寻找适应自己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阅读方法,这样才可能带来好的阅读效果。

3,枉阅读理论与实我相结合

古人一直强调“学以致用”。理论来自于实践,必须指导实践才能显示其价值,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出新知、真知。就是阅读理论、创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本来,教师布置学术报告、学术论文,既是想提高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能力,也是想锻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学会抄袭和拼凑文章,使这美好的愿望落空。部分学生在实习时遇到问题会到图书馆来借书,把书上的理论与实习的体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是值得倡导的。

4、不喜欢记读书笔记

有的学生喜欢在书上涂画,甚至在书上写上电话号码等无关的内容。却并不喜欢用专门的笔记本记读书笔记。但是,重要的阅读内容要在心里或以后的岁月里留下痕迹,是需要借助笔记的,阅读时产生的思想火花如不及时记录下来也会稍纵即逝。

五、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批判

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单方面努力的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长期有计划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饮乏通俗易佳的精英读物

一是出版界利益熏心,歪曲了接受美学的思想,只在乎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的生理、心理需要,不重视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二是中国的专业、理论类的书籍具有大而空且艰涩的倾向,缺乏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的精英读物,需要有识之士撰写、出版浅显易懂的具有普及、提高作用的专业书籍。三是市场上缺乏有趣、高雅又切合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的文学读物。通俗和庸俗不是一回事,期待有良知、有追求的文学家创造出通俗但并不庸俗的精品文学书籍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四是精英书籍往往缺乏宣传和包装而被大学生们所忽视。现在大学生非常重视视觉感受和媒体的作用,凡是经过媒体宣传的读物往往很容易获得大众的接受,如名著《尘埃落定》,如地震时发表的诗歌和一些画作等。总之,重视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读者的提高应该是所有读物的追求。

2、中国的中小学阅读教育存在故陷

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更多是教师和家长代为选择的,不是推荐的书籍就是家长、学校规定必读的书籍,学生不是处在自然自在的欣赏角度来阅读,教育工作者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忽略了培养他们分辨优劣好坏的书籍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的能力。西方有很多职业教育的例子,从事某一项事业的种子往往是在很小的时候种下的,中国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跟他们从小阅读兴趣没有个性化有很大关系。新晨

3,高校对大学生阅读的宜传、指导力度不够

首先,很多高校注重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但往往不注重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开设,很少有高校开设文学导读课、信息素养课、阅读课等,但是这些课程对大学生的阅读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即使有学校或者有专业开了大学语文,还是着重讲语言学的知识,而不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启人心智,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是重在服务,研究不足,指导不足。很多馆员错误地认为工作业务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图书管理系统的掌握而缺乏更高的人文思索。阅览室成了学生的自修室,学生去图书馆不是去借还书,而是在那里写作业、看讲义、应付各种考试。电子阅览室常是人满为患,但是学生上机在做什么,却少有人过问,也很难干涉。

第三,学校系部、学院及其它相关部门对大学生阅读的宣传和导读的活动开展得不足,系部、学院应和图书馆、学生处或教务处联手成立一些阅读团体,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导读活动。乔龙庆为了激励孩子们读书,从1996年开始,每年举办“读书解惑”征文比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