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00:0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酒店管理实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教学;反馈制度;评价体系;协调
0 前言
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资源正得到全面开发,我国正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旅游和交往是生活的重要组成,旅游需求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中酒店服务是重要的行业,根据TTO组织对中国的预测,2020年酒店服务的规模将会成长为世界第一,此时符合酒店管理工作需求的高等级人才将会出现严重匮乏的局面。高职院校要认清这一形势,要加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出发,以各种角度的深入探析为基础,明确制约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各类问题,做到对酒店管理专业的重新认知,做到对实操能力、专业素养的促进,使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做到整体上、系统上和关键上的提升,创新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方面和新模式。
1 存在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际问题
(1)高职院校方面问题。在高职院校和酒店管理专业方面,普遍存在对专业人才培养"重心不稳"的问题,学术型专业发展和教育依旧是很多高职院校常见的通病,这会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囿于理论体系的学习和完善,失去对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实践与提升机会。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还存在不能依据自身特点和专业建设需求严谨地选择酒店,出现培养目标、实施计划与实践教学的分离,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方面问题。高校而扎实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但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对实践教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心理,没有从主观上做到对实践的正确认知,进而出现实践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低下。一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存在对酒店实践教学准备不充足的问题,出现现实与预期的巨大落差,影响了对酒店管理工作的正确认知,对自身的职业成长起到了制约作用。学生的叛逆心理也是制约实践教学取得理想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科层化的酒店组织管理结构,严格的管理规则制度,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酒店方面问题。一些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正确地认知,缺乏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既没有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没有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出现培训方面、人文关怀上的实际问题,不但影响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也会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成长带来制约。个别酒店甚至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力,长期从事枯燥、重复的劳动,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出现对实践教学和专业发展的负面认知,难于完成实践教学真正的任务和目标。
2 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和对策
(1)严格选择实习酒店。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坚持学生成长为主的策略,高度重视对实习酒店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以便做到对实践教学的基础性保障。要从酒店的软硬件条件、品牌知名度、管理水平、经营规模和范围等方面入手,优选优势的酒店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形成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保障。
(2)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应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以实践教学为指导,结合酒店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编写结构合理、符合实际情况、指导性强的教材,以实训技能为核心,全面组织教学内容;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建立管理协调机制。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实习生的全程管理。在酒店和实习生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维护实习生的正当权益前提下,协调双方矛盾,保证实习效果。
(4)做好学生实践前教育工作。实践前教育要详细介绍酒店的相关信息,明确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通过实习前的教育,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心态,在思想上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5)建立实践教学实习评价体系。要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差距,确定未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能让校企双方根据实践情况,协商制定更具体、细化的教学实习目标,从而修正课程体系,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6)建立实践教学反馈体系。要及时总结学生的实习工作,听取学生的实习感受、实习收获以及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和对酒店的评价和意见。征求酒店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建立反馈制度,及时向实习学生和酒店了解实习情况、找出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范晓玲.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2]费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一、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心态认识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除了简单的模拟训练以外,主要依靠去酒店实习,大部分酒店只考虑工作岗位需要,不考虑实习学生实习需要,提供实习学生实习的岗位单一,致使实习学生实践知识结构不完整,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更难以得到提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心理上有种先天的优越感,可进入酒店实习从事的却是基层的服务岗位,使实习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再加上在校期间可能由于专业定位的不准确,对实习生的思想引导与实习现状出现错位,导致实习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的现象。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一)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
(1)第一、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突出培养的不是酒店高层管理人员或酒店经理,而是培养酒店中高层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第二、在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要突出应用性、针对性、技术性,加强实际能力的培养;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结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一些有针对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第四、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适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2)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围绕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要求去制定,深化实践教学,必须对原来的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如酒店管理专业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的内容不仅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而且要把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实践课时具体落实,要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实践课的目的、内容、要求、形式,必备教学条件、考核办法及对学生的要求。(3)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是教师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具体安排,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列出一学期教学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总学时数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课时数,而且要有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等。
(二)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第一线的中、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我们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教师“持证上岗”,定期到酒店参加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对此,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性强的课程,在引进教师时不能一味强调教师的学历职称,在具有基本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应注重其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在教师培训方式上,院校应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专业课教师到酒店实践或兼职,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使专业课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第三、要培训和聘用一批酒店管理人员、优秀服务员、政府官员作兼职教师,从而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分析案例,力图把学员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际的环境出发,来学习什么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以及如何进行不同类型的服务和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包括的内容较多,全部到酒店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并能学以致用。为了搞好案例教学,各个教学单位必须分专业分课程建立案例库,必须经常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2)模拟教学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立自己的酒店模拟教室,包括模拟前台、客房、餐厅等。模拟教学法是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将学员带到模拟教室进行相关实践教学,如将学员带到模拟客房,教学生如何铺床并单个训练,这就将很快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3)酒店实地实习法。酒店实地实习法是目前高职酒店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和形式,学生通过酒店不同岗位的实习,可以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过程中掌握与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动手的能力,大大缩短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适应期”。高职院校,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充满活力的办学模式,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完善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
作者:张红娜 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师资 教材 实训项目
一、专业师资建设
通过多途径搞好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贯做法,酒店管理专业也将多途径建设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1)筹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局、旅行社、星级酒店负责人、学者型的酒店经理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成员。(2)聘请旅行社或酒店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一线服务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聘请酒店管理业界精英为客座教师,每年至少请他们进行一次专题讲座。(3)配备优秀的校内老师,保障新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4)培养专业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培训;另一方面,选派实习老师定期到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5)积极引进酒店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指导能力兼备的高职称师资。(6)加强在编教师的酒店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选派实训教师去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学院进修和到国内知名的国际酒店集团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又能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同时培养的学生还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的部分教材将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酒店专业的系列教材。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1)所选择的教材要能够明确高职教育“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2)在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选用教材,突出专业实践训练。(3)立足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能力本位,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本位就是要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环节指导教材建设。实践课程教材要提供某些在理论教学中未讲授而在实践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设计指导教材在介绍设计步骤和具体方法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本系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等两大类。
1.建立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内实训模块得以实现的前题。为满足系列专业主干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计划利用从申报到招生的一年时间完善涉外旅游系现有的“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1个前厅服务实训室、1个中餐实训室、3个客房实训室;增加1个中餐实训室、2个西餐实训室、1个酒吧实训室、1个多功能宴会厅等,以求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入实战的工作环境中去。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队伍将以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为主,以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辅。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达到传统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顺利实现由“理论――实践”到“理论――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酒店行业的专业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因此,除了在教学中扩大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为了强化就业岗位适应性,专业将以职业能力为本,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实行“双证”(毕业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考核制度。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自2005年起,在学院涉外旅游系的努力下,涉外旅游系相继与一些经营管理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衷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企业签署了实训基地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包括: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福州景城大酒店、泉州酒店、泉州悦华大酒店、南安酒店、厦门牡丹大酒店。于2005年起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始接纳我系学生顶岗实习,为其提供前厅总台、商务中心、预定中心、中西餐厅、客房等相关的顶岗实习岗位。通过顶岗实训,将校内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在校内实训中掌握的基本技能,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另外,企业也通过无偿提供设备,充实校内实训基地。
涉外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将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创立的校企合作的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将兼顾学生和企业的需要。既让学生能够轮岗实习,在不同部门得到锻炼,又能与酒店对人力的需求相适应。
涉外旅游系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悉尼酒店管理学院建立“2+1”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依托这种合作,已把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至澳大利亚,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平台。
四、实训项目安排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专业有意识地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穿插学生上岗实习的环节,使得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上岗实习的机会,从而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1.日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多数相关课程都排进了实训室,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
2.采取多种科学的实习实训形式
(1)认知实习。认知型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在进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之前,带领学生进入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了解酒店业各部门的运作情形,让学生对酒店业在感性上有所了解,开始从实践中认识酒店业,以便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
(2)日常模拟实习。主要利用自身的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和环境,如模拟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前厅实训室、礼仪形体训练室等。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在实操课和课余时间去参加实习实训,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海交会实习。安排学生在每年的“5•18”海交会和“6•18”到酒店参加实习,每次实习时间为一个月。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岗位工作,熟悉酒店基本运作和对各个部门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所在实习岗位的操作技能,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4)毕业实习。安排学生直接参与酒店主要部门的服务或管理工作,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多接触几个岗位,努力掌握每个具体岗位的技能和工作要领,亲身体会和感受企业文化和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
(5)不定期的顶岗实习。校外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短期顶岗实习,对学生实行“零距离”培养,使学生在一种“学校 +企业”模式的教育氛围下,提升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应以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具体落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顶岗实习是专业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更是教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向员工角色转变的关键,能否做好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指导工作关系到学生职业意识的巩固、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从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特点入手,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对如何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指导的要求和方法提出见解。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指导工作
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准员工)的职业成长规律为依据、以学生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企业员工的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其实就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学习目标、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职业发展的知识需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向员工角色转变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酒店岗位实习是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酒店岗位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成为合格的酒店职业人。能否做好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指导工作关系到学生职业意识的巩固、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酒店工作内容,学习酒店工作标准,找到自身职业差距的重要方式。
1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特点
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规定:顶岗实习期至少半年以上,时间较长;实习岗位为酒店管理专业对应的酒店岗位群。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涉及有前厅、客房、餐饮等三大核心部门的经营服务岗位和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岗位;每个学生的岗位任务由于酒店的不同、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任何酒店的绝大部分岗位都要求员工具有面对面的对客服务能力、友善处理好同事之间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知识层面的理论,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
2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
(1)利用每一次到酒店的机会,转变教师的职业角色,努力放下老师的身段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在融入酒店工作实际、感受酒店文化的同时以身作则指导学生的酒店一线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岗位上完成做中学与学中做的一体化学习。
(2)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现实中“伺候人”的工作;指导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锻炼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丰富自己社会阅历;帮助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酒店实习检验,才能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顺利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3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指导的要求和方法
3.1及时妥善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指导工作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基础。
3.1.1实习指导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站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认识服务,并带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酒店。技能是做酒店必须掌握的,但是在酒店更重要的不是技能而是心态。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爱岗,爱岗才能敬业,才能用心做事。“服务”是酒店员工在客人消费过程中给与的帮助;服务的价值就是在给予客人消费满意帮助的同时,服务人员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60分和90分的服务差距就在于:前者在介绍客房的时候,单纯的告知顾客床为1.8米宽;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告知客人床由1.5米变为1.8米的原因是考虑客人睡眠的舒适程度。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站在酒店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每一次客我交往当成酒店公关营销的过程,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用心做事,力求在细节上完美,精益求精。
3.1.2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办法。实习学生由于处世阅历少,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问题情绪波动大,往往问题顾不上解决,却很容易产生放弃实习的念头。实习指导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与学生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忠实的倾听者,引导学生以大局为重,以积极的心态、妥善的方式灵活处理问题。并把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实习指导过程中,明确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流程;遵守工作任务的规范也就是遵照做人做事的规矩。
3.2结合实习指导工作的实际,变革创新实习指导工作方法是顺利完成实习指导工作的手段和保障。
3.2.1运用网络,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习生活情况。为了便于和学生取得联系,减少师生双方不必要的开支费用,利用现代化通讯方式如QQ、微信,建立了实习管理群,按时学校实习管理规定和要求。通过查看学生QQ动态、微信朋友圈个性签名的变化,从中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及思想状况,适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特别是实习初期的心理疏导工作。
3.2.2与实习学生负责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校企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选定各酒店实习学生负责人,保持与指导教师的及时沟通联络,以便指导教师及时掌握实习生在酒店工作的现状,了解酒店对实习生的培训计划实施情况,为指导教师去酒店协调实习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指导教师疏导学生心理提供了帮助。同时,与企业负责人建立联系,根据学生工作实际表现,校企共同制定指导方案和培训计划,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3.2.3定期到实习酒店进行巡访、实地收取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任务单。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酒店寻访,既可以了解酒店对实习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方式方法;也可以真实的了解实习生在酒店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对酒店的工作环境的认识、管理环境的看法;还可掌握实习生在酒店岗位的适应情况及工作表现。在学生感受到学校及老师关心关怀的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对个别优秀事件进行分享、表彰,以激励大家积极努力不断进取。
[摘 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展“订单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高技能、高素质大学生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深入了解“订单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针对该模式的系列方案,通过实施准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外置课程来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打造出符合酒店需求的一流管理人才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订单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
高职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的管理人才,高校酒店管理人才输送的最终场所就是酒店行业,所以要完成两者之间科学、有效的衔接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方向上有所偏差,并没有考虑酒店管理的实际需求,导致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要在考量完酒店需求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订单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酒店企业和高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知识体系和社会需求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力量、教学场所、专业技能的共享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之一,学生也要肩负酒店员工的责任,将在校学习和酒店实习串联起来,就业订单模式的运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到校企酒店工作实习。
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要尽量挑选合作意向强且管理规范的品牌酒店,在选择招生时结合学校计划和酒店需求,将招生规模控制在最佳范围内,考生在经过高校录取后还需要进行订单酒店的面试,对于两项都通过的学生纳入订单企业订单班中。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也要经过高校和酒店共同的策划和审核,专业教师要负责理论教学和顶岗实践教学两项任务。教学模式上选用四项交互的方案,先安排学生在校学习一年理论知识和技能,再将学生送至订单酒店进行半年的理论实践活动,形成对酒店管理专业和酒店需求的初步认识,大二下半年重新回到学校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巩固,最后半年到酒店进行全方位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订单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实施准备
实现高职院校和酒店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学要进行系列的实施准备工作。企业调研是进行模式制定的第一步工作,通过号召企业实践专家、历届毕业生参与酒店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建议来形成一份笼统的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将高校教学体系和酒店需求结合起来形成“订单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能力是进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导向之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两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和两个阶段的实践学习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关键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管理能力,在实践工作中形成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同时要不断挖掘自身的职业拓展能力,这类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可实施性是进行任何模式和方案制定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专业知识体系的指导下完成在校课程的设计,同时兼顾酒店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
2.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渠道,在酒店企业需求和职业技能双重要求下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践。酒店管理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并进,授课、演示、学习、练习都同等重要,订单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课程教学也要偏向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教学计划安排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相同配比,课程内容的设计也紧贴各大职业技能和素养,实现课程和技能的顺利对接。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的循环中不断进行巩固、总结,按照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侧重学习。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导向,让学生成为高校和酒店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对象之一。
3.科学安排外置课程
在“四段交互、订单后置”模式的引导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清晰、明确。第一阶段的实践侧重对学生技能的初步培养和巩固,第二阶段的实践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酒店输送符合需求的大学生人才。两个阶段的在校课程教学对学生和岗位需求来说都还不够,还需要合理安排外置课程,订单企业会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判定。订单企业会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酒店安排的外置课程包括餐饮服务、酒店英语会话、服务礼仪等方面,订单企业会安排专业人员和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现场教学。酒店授课老师会负责学生的成绩判定工作,将会作为毕业学分的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安排专门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行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酒店行业逐渐成为世界十大热门行业之一,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是为酒店企业输送管理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现阶段高校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重点是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接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大学生队伍。酒店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主要侧重对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根据高校教育和酒店需求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校教学体系发展和企业人员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双方的努力来制定最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合酒店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涵义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是一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酒店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酒店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酒店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求得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纳入酒店管理专业,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使校企合作更好对接,形成合适的结合度,探索符合教育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的旅游人才,同时解决学校实习基地缺少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所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互惠共赢、双向参与。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发达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尤其是他们开展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在为本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很的贡献。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校企合作贯穿于社区学院办学的全过程,以‘,-F学交替式”模式为主;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学交替制有“2+1+1”(4年制)和“1+3+1”(5年制)两种;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的高校大多设有合作教育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一些专业采取“1+1循环”的方式。虽然各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迅猛发展的最大保障。
2.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捷径。
3.科学的办学质量监管体系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4.明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义务、地位和作用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5.正确的观念、立体、贯通的培养体系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6.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是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研究
校企合作是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高等院校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此,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大都从校企合作的含义与动因、模式与运行、德育与课程、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加以研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如。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订单式、3+1式、工学交替式、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等。学者们认为,其主体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家庭、政府、社会等方面:合作的内容包括资源与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发、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研、文化育人与就业等: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经济的统一上;合作的基础是“双向互利”或“多方受惠”;合作的特点是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服务性、周期性、流动性、放性和受益性等。合作的本质是“育人”,而主要不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合作的成败关键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能否实现“成功就业”。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机制
酒店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范围领域不够广泛,结合度不高,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酒店管理院校和酒店企业的合作仅限于提供和接收实习生。在资源与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研、文化育人与就业等方面合作较少。有的酒店企业仅仅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有的酒店管理院校也仅仅是把学生实习作为教学过程必须完成的一部分,有“形式化”、“学科化”的痕迹:就学生而言,很多学生把实习作为应付公事,未能在思想上认真对待,反映的工作中就难以做出成绩,怕苦怕累,不断更换实习单位。流动性比较大。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出现校企之间不对接现象
校企合作中,出现校企之间不对接现象。一方面,有的酒店企业工作岗位学生不愿参加。比如客房服务和餐饮服务岗位,很少有学生自愿参加。再加上学生自身定位较高。认为自己是生,学习了很多酒店管理知识,不愿从基层做起,没有意识到酒店企业的行业特点,酒店的基层岗位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这主要是学校培养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认知酒店管理的特点,让他们明晰要想进入管理岗位,必须从基层做起;另一方面,酒店企业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利润,由于操作技能、外貌形象等原因,酒店企业把一部分学生拒之门外。这主要是酒店管理的问题。接收实习生,不应该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应该考虑到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校企合作没有更多的约束机制,双方责权不明晰,致使校企合作无法律依据。另外,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现代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一些酒店管理院校依然面临资金投入不充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发挥酒店管理院校在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四、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当前众多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高星级酒店进驻中国,酒店管理专业更需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但是这些管理理念未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更突显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双赢”或“多赢”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保障体系包含政府支持、法律规范、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等因素,它是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成功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将国内外知名的酒店企业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中,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以培养适应当地旅游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还要不断地投人相应的资金。创建和维护好学生实践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并给予酒店管理院校依法办学的自。其次,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健全职业教育法规,规范校企合作中双方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并通过法制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使责、权、利相对应,以推动高等院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然后,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时的行事准则。同时,也是产生纠纷时双方诉讼的依据。最后,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它是校企合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高等院校“请进来、走出去”
从学校来讲,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酒店企业中掌握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实际管理经验的高级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实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亦可解决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还要“走出去”.到企业当中去挂职锻炼。学习酒店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及规范的服务技能等,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外,也可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见习。参观在课堂上无法见到的设备和服务.开锎视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三)酒店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储备
从酒店企业来讲,从学校直接挑选符合自身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另外,酒店企业也可以运用学校的师资及设备,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英语、专业理论等的培训。企业通过借助学校力量对现有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水平和能力。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后。往往可以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很快将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服务工作中去,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调动了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为旅游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12]
(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理解、深化、巩固和应用,课堂上的疑问在实践中找到答案,同时又在实践中遇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问题。通过发挥个人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实践技能,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懂理论、会实践、会学习、会思考、会动手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竞争力,最终达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酒店管理火才的培养目标。
一、传统酒店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国家明确要求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要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在这种校企联合、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两者利益的不统一,使得目前校企合作关系松散,实践教学成效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角色错位,视实习为负担
学生在长达一年的酒店实习过程中,往往无法正确定位自己,而错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打工者或学生的身份。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学生,到酒店后不以正式职员的角色要求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规章制度、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容质疑的命令等刚性管理表现出天然的逆反心理,常常出现消极怠工、对管理人员有抵触情绪等,最终导致实习计划的流产和失败。一部份学生认为到酒店实习就是参加社会工作,可以随心所欲,不愿继续接受学校的约束和管理;甚至部分学生存在借助实习机会赚取收入的想法。尤其在实习后期学生思想更加波动,容易和酒店发生摩擦。也给学校实习教学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二)酒店:廉价劳动力,未尽指导责任
对于酒店而言,使用实习生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节省人力成本,酒店除了每月支付给实习生400元左右的管理费之外,无需再支付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奖金等费用。因此,酒店每年都保留一定比例的岗位让给实习生。有些酒店单从经济效益出发,将实习生充当廉价劳力,只考虑到饭店各部门的用人需求,对实习生进行工作分配,哪些部门缺人,就将实习生分到哪里去,从这个环节来说,这是对实习计划不负责任的表现。另外,大多数饭店企业一味要求实习生工作,忽略了实习生的再培训。有些酒店认为培训实习生,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出现拒绝实习生参加饭店的在职培训现象。在实习生管理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实习生由学生到工作职员这一角色转变过程中系列心理变化的影响,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循序渐进的耐心。
(三)院校:缺乏管理,放任状态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育能否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问题,导致难以实现预期的实习计划和目标。如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制订了严格的实习管理规程,但往往缺乏系统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致使实习管理过程形式化,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实效。表现在院校有实体安排计划但无实习指导书;实习前有实习指导书和总体安排计划,但不够完善;学生的轮岗实习机会由酒店方决定,轮岗概率低,实习计划达不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实习的指导仅停留在生活、思想等层面,缺乏对专业技能的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到酒店实习处于放羊状态,不仅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同时也侵犯了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建立使学生、酒店、院校共赢的旅游人才培养实习管理模式——ACR实习模式。
二、ACR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内涵
2006年8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实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杭州黄龙饭店合作,推出酒店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ACR实习管理模式。即适应(Adaptation)——思考(Consideration)——研究(Research)实习管理模式,我们用首写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这就是ACR实习模式名称的由来。
杭州黄龙饭店在与我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过程中,以我院酒店管理类专业2004级实习学生(即定单培养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我院创导的“ACR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教育,管理学生。杭州黄龙饭店在学生不同阶段实习岗位安排、实习管理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意见,使我院实习教学环节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ACR实习模式以培养学生形成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指导,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把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完成不同阶段的实习任务,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工作岗位和环境,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动力也更足,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为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
具体来说,ACR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习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学校单一育人模式,将学生实践期间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实践目标等进行了细化,确保学生在酒店实践活动的高效性。
三、ACR实践教学新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2006年8月至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学院2004级黄龙班实行“ACR实习模式”。近一年,从黄龙班56名学生的实习现状来看,新模式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杭州黄龙饭店是浙江省的第一家四星级饭店,也是目前设备最齐全的现代化中外合资饭店,目前正处于黄龙饭店升星改扩建阶段。酒店安排学生每两个月轮岗,对于成熟发展快的学生,根据双向选择,对学生进行定岗定位。从酒店反馈来看,黄龙班的整体实习质量、实习效果明显高于同类院校学生。当然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模式的实施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全程、全方位互动
作为校方,学生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组织和管理好实习工作十分关键。高职院校要做到与实习基地密切配合,全程、全方位地酒店进行沟通,如派遣专业指导老师挂职煅炼,担当起辅导学生的职责,一起检查实习项目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可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共同完善实习项目计划。
作为企业,为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员工流动的酒店行业,人才是企业发展和提升的第一大瓶颈。通过该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酒店可高效率地完成人才储备。企业与学校共抓学生实习,作好学生的日常培训工作,以使学生能够及时满足岗位工作需要。学生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也是酒店企业了解、选择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的过程。酒店可从实习生中挑选部分优秀者作为人才储备,同时可以利用自己的企业文化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熏陶,缩短实习生成为企业员工的适应期。作为学生,比同类学生会更主动更自觉地学习。学生要在实习中思考问题,总结经验,再用经验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这种新型的实习模式将实习任务细化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而详细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逐步完成这些目标,最后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同时使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最后成长为一个既熟悉专业,又具备综合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二)校企联合考核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旅游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饭店企业是人才利用的地方,但双方在供给与需求上经常是脱节的;通过校企联合,ACR实习模式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学校了解酒店对人才的质量要求,酒店深入介入学校的教学过程,做到“定单生产、全程指导培训、联合考核”,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
(三)三方共赢互利是该模式实施的关键点
学校、企业、学生是ACR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习管理模式实施的主体,三方对模式的认可度直接影响模式的实施效果。要想取得三方共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分别要达到该模式在不同阶段的实习要求。酒店管理专业饯行“ACR实习模式”使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基础夯实。学生:在真实而且综合的酒店环境中,更好的掌握实用技能,直观感受高星级酒店的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到基层管理者必备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良好的实习履历,最终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酒店:得到新员工的补充,比起来自从劳动力市场的员工,实习学生专业思想明确,更有专业素养,组织纪律观念强。实习生的到来降低了酒店的用工成本和招聘成本。校方:校企合作解决了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师资,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基地。经过实习的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更具有就业竞争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四)校企无缝链接、持续合作是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ACR旅游人才培养实习管理模式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理想模式,期间涉及到双方培养成本的分配、实习计划项目的协调、指导老师的选配等诸多问题。学校和企业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关系到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在这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既要“两厢情愿”,又要“门当户对”。从学校来说,要走出传统职教由学校单方面育人的框架,主动寻求酒店作为实践育人的合作伙伴;从酒店方来说,要在充分认识到这一模式对于其自身及学校和社会的意义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把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当作“社会公益支持”的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实践教学的主体角色,使企业成为实践育人的主阵地。作为社会的细胞,企业除了追求利润,还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接受实习生,正是饭店为社会培养人才,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认识上达成共识,除了需要双方不间断的沟通和协调外,还需要“ACR实习管理模式”的全程参与,形成利益共同体。
ACR旅游人才培养实习管理模式不仅优化职业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教学环节,同时使学生的实习效果符合高职的培养目标和酒店企业市场需求。实行ACR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趋同了,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得以加强,更多的酒店把学生实习作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当成是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蔡丽伟.专业实习——饭店企业、学生、学校的三赢[J].饭店现代化,2004,(7).
[2]吴军卫.旅游饭店对实习生的使用浅谈[J].集团经济研究,2005,(5).
[3]陈国生,袁鹏.高专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
为酒店行业输送高质量实用型专门人才这一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酒店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决定了顶岗教学实习成为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校内组织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至少半年的时间在酒店进行教学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索质、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到酒店实习的学生必须暂时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这往往导致许多问题的凸显,影响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这样的状况,只有在学生、学校、酒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保证顺利完成专业实习,实现学校的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问题分析。①对实习的性质和目的理解有误,学生没有认识到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掌握服务技巧、培养服务意识以及积累服务经验的必经环节,而简单地将实习理解为完成学校任务或者到酒店实习就是参加工作,因此对实习津贴的多少非常介意,排斥到津贴不高的酒店实习,出现敷衍工作或者抵触情绪等问题。②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认识存在误差,许多学生怕苦怕累怕脏,不愿意去做铺床、洗马桶等基层服务工作,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基层服务工作的经历。只有胜任了基层的工作,才能提高服务技能、操作技能,积累服务经验,为以后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的学生认为酒店工作从事的应该是轻松的管理工作,而无法接受需要从一线的基层服务岗位做起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降低了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认同感,从而产生实习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拿学分毕业的消极思想。③心态未及时调整。学生到酒店实多被分配在客房部、餐饮部等部门从事一线工作,工作辛苦,报酬不高。与受教育程度比自己低,但职位或工资却比自己高的酒店正式员工相比,实习生通常会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不对等,甚至认为自己是酒店的廉价劳动力而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④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没吃过苦受过累,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涉世之初,实习生往往很难在短时间里转换角色,在新环境中不能形成迅速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机制,面对酒店快捷高效的工作节奏,不容易产生归属感,易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形。
2.酒店方面的问题分析。①缺乏系统培训和晋升机制,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出于节约培训成本的考虑,很多酒店并不重视对实习生的职业培养,只是简单地作为短期的劳动力使用。实习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激励,这些都会让实习生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从而出现对酒店的认同感低,以至于消极怠工等情况。②岗位分配不尽合理,基本不提供轮岗,通常整个实习期学生始终是在一个岗位进行实习,这就无法满足学生想要多接触一些岗位,加深对酒店行业了解的需要。另外,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需求来设置,不会太考虑学生自身的意愿,这样很可能造成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实习情绪低落的局面。③酒店方缺乏与实习生的有效沟通以及情绪管理,作为企业,酒店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接收实习生多是出于节约员工成本,降低用人风险等原因,因此酒店通常将实习生等同于正式员工来管理,而忽略了对实习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能力的培训,缺乏与实习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实习生工作中积累的一些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及时调节。
3.学校方面的问题分析。①对学生实习前的教育不够重视,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专业认识教育则应该贯穿平时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一进校就有一个正确的理念: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有较强实际操作性经验的行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层酒店管理者,必须从服务员做起。另外,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因此,在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实习期间,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尤其重要。学校要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提醒和警示,避免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任何安全事故。②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尽管学校对实习生的教学实践非常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实习培训、全面的跟踪辅导,没有配备专业指导老师的实习管理机构,因此只能粗放管理,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学生及时解决业务上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③缺乏系统的实习效果考评体系。顶岗实习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多采用学生交一份实习报告和酒店出具一份实习鉴定,而酒店给学生的实习鉴定内容大同小异,这样单一的考评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学生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从而无法督促学生认识到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优化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的对策
1.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现在很多学生怕苦怕累,不愿从基层做起。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就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摒弃对酒店管理专业错误或有偏见的看法,认识到不精通业务的人做不好酒店管理,将自己定位为有娴熟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服务技巧、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一定管理能力的酒店专业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论知识的后备管理人员。
2.加强实习考核评定管理。实习成绩是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参考依据。学校应制订科学的实习考核体系才能激励和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习。这个考核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酒店对实习生的综合评价,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对实习生撰写的实习报告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合理的实习成绩。只有以完善的实习考评体系作为支撑,才能保证实习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3.酒店与学校应建立深层次合作,加强沟通。酒店应注重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实习生多进行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培训,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和肯定,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酒店专业的认同和对酒店行业的憧憬。
4.学校应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还可以把酒店职业经理人请到学校给学生讲授操作实践课,形成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模式。另外还可以参考国际上流行的理论课和实践相结合的酒店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学校上一段时间课,到酒店实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回来学习,再出去实习。对于操作性很强的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教学顶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对学生、酒店和学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要端正态度,加强专业认知,做好实习心理准备,学会自我管理。酒店应重视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和心理辅导,给予实习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应当依据酒店行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制订出科学的课程设置,并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在学生、学校、酒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培养出大批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酒店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实习工作
现阶段,酒店应用实习生的运作模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开展,该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为行业储备后继人才奠定了基础。以往我们在对实习生进行管理时,反复强调实习生的“员工”角色,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生工作的效率,但长此以往,实习生对于酒店实习的新鲜感和兴奋劲儿就会逐渐消退,导致实习生的稳定性降低。为此有必要探索一种全新的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管理模式。
一、明确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当与酒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创新学习培训方式,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接受酒店的文化价值,树立相应的工作态度,最后融入到酒店的工作当中去。从以往的局外人转变为酒店的内部人。
二、明确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过程
(一)采用螺旋式的实习过程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过程应当为“分析—综合—评价”的螺旋式实习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技能和知识呈现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具体来说,首先,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把所有问题进行综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最后,对每一个实习阶段进行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采用两种实习活动
高职高专院校应与企业进行深入沟通,采用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有机结合的模式开展学习活动。所谓生产活动是指学生在酒店进行实习时,作为酒店员工的所有工作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活动应着重为学生提供三大板块的培训内容。在实习过程中,由酒店师傅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对优秀学生进行副店长的专门培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三)实习工作内容的进一步明确
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岗位培训由各部门制定实际操作培训计划,内容包括酒店管理活动中的规范以及工作技巧。其次,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在所有实习生上岗的前三天,酒店管理人员应当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酒店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劳动纪律和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最后,对实习生进行外语培训。以日语为例,要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日本文化的相关内容,提升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实习工作保障体系
(一)确立双重指导制度
酒店管理人员可以采取学徒制和培训班班主任的双重指导制度。一是为每一位实习生配备专门的师傅,这些师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通常为领班,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不仅如此,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酒店管理心态。二对培训班的学生进行培训,酒店管理人员应当为培训班配备一名班主任,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外语,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
(二)制定四段式考核制度
所谓四段式考核制度主要是根据实习生在酒店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实习活动流程来进行划分。包括一个月实习跟踪评价、三个月实习跟踪评价、六个月实习跟踪评价以及一年实习跟踪评价四个阶段。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现场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勤务三个方面。阶段性考核是实现最终考核的基础和保障,对于通过考核的实习生,酒店管理人员应当为其颁发结业证书,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制定完善的学习监控制度
监控工作主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开展,通过不断的监控检查和反馈形式了解每一位实习生的具体培训情况。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还应当同岗位培训人员进行联系,了解实习生的出勤情况,及时将实习生的考核情况反馈给主管人员,并将实习生每月的考勤记录和学习成绩交给高职高专院校的主管教师。总之,现阶段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只有不断改进、创新,才能够满足广大实习生的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佟艳丽 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春燕.云南省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探析[J].思想战线,2015(增刊1):121-125.
[2]赵蓉.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酒店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酒店高级管家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XJG-14-34-1,江西省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坚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第一线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科学历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人才的目标,学生需学习并掌握经济管理理论基础、酒店基本理论、餐饮基本礼仪和旅游的基础知识,需培养酒店基本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需不断进行酒店、宾馆、餐饮业的实际操作演练。
一、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界定、进展和要求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专业的内涵和特征
和其他类型的本科专业相比,酒店管理专业自身具有应用和技术型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酒店行业不错的扩充,酒店管理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十大行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递增模式,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酒店管理专业慢慢地成为各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高校本科主要包括研究型和教学型这两种,但是随着国家对科技、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本科类型,即应用技术型。酒店管理专业就隶属于这一类型,其内容、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根据酒店管理自身的专业性质,可知本科酒店管理的学习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具有应用技术型的特征;其二,分析市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就业形势好,就业方向明确的特征;其三,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技术的特征,有别于其他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科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且教师授课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注重实践和操作,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育,而是以点拨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
(二)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出台了一部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该办学思想主要有四部分,其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二,产业和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其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这一政策的为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方针和带来巨大的机遇。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明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即所需人才的量和质,其次考虑人才的持续与个性发展需要,并基于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的素质等方面的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分析酒店行业市场趋势和酒店管理的学科性质,其所需人才需具备以下七项能力:第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品格应诚信、坚强、有毅力,对待工作应尽职尽责、团结友爱同事;第二,具有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自学成材和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第三,熟知并能应用现代化的服务理念,了解现代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掌握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娱乐等各部门的业务知识;第五,熟知我国酒店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最新的行业政策和发展方针;第六,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会展、信息等各部门的管理能力与基本的服务能力;第七,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强、善于沟通和交际,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外语口语交流能力。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不够重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供不应求,但是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综合素质却差强人意,不仅酒店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差,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也难尽人意。专业素养主要包含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高校不够重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可看出,其一,不够重视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包括校内课堂培养和技能培养,现今大部分的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极少进行技能培养;其二,不够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能力培养,职业意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酒店从业的丰富实践经验,而这正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所缺乏的。
(二)缺乏实践教学活动
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数仍采用老旧的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其内容大多是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少部分的高校虽然结合酒店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但是由于实践训练时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学生实践的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这主要归咎于实践教学活动前没有制定计划性的、实施可行的教育方针,或没有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后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以吸取相关经验。
(三)学校于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第二课堂的内容不丰富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第一课堂外的使劲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可设置的第二课堂可以有英语口语、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第二课堂的内容源于教材但是又不限于教材,与第一课堂的内容息息相关,呈现的方式生动、丰富且范围广泛,第二课堂的教育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社团里,也可以在家庭里。目前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种类不多,却实施的力度不够,内容也不丰富。
(四)酒店管理考核学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完整
由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应用和实践的特征,酒店管理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现今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采用理论答卷的方式,并未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针对学生酒店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难以评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本末倒置的考核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高学历的研究型教师,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应用技术型教师。现今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任职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虽然他们储备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知识,但是却缺乏酒店管理实践经验。而具备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的从业者能拥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高校为了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聘用知名酒店的经理来校兼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老师,但是这种聘用模式变动性大,难以将这些兼职老师培养成酒店管理专职教师。根据我国教师评级评职称的相关政策,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标准是学历和科研成果两方面,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未作出要求。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仍大多属于理论性教师,并未向应用技术型教师转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弱。
(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普遍模式有两种,第一是顶岗实习,即高校学生在完成教学实习和大部分的基础技术课程后,分配至与之专业对应的企业或工厂参与生产和实践;第二是工学交替,即交错安排高校学生课堂教学和上岗实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现今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大多限于表层阶段,大部分仅仅停留于学生顶岗实习的阶段。相对于企业来说,顶岗实习只是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和填补了空缺的职位,并没有为高校实习学生提供合理的实践机会;相对于高校来说,学校选择酒店只是形式化的完善培养方针,并没有与企业制定深入的合作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实践方案。
三、应用技术性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调整建议
(一)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认知、从业心理、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从基层做起,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培养酒店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强调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就业时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对自己就业有个明确的方向和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课堂授课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坚强毅力的培养,便于学生参加酒店基层工作时能团结团队、服从团队、持之以恒做好本职工作。酒店服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将来的酒店从业人员,需时刻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可用情景交际的教学方法,利用经典的知名的酒店案例进行情景演练和情景分析,使学生深入其境,并聘请知名的酒店管理专家进行有关职业素养的座谈,即对实践教学进行专业的引导。
(二)加强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的质量紧密相连。提升师资实践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学校的制度;其二,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高校应确保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并要求教师定期到指定到酒店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训练。学校应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拓宽教师实践能力的深度和广度。鉴于现今高校教师难以满足高学历和实践经验丰富两大条件,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应和亟需酒店管理人才的酒店企业加强沟通,有利于学校培养出与酒店需求相匹配的酒店管理人才。
(三)加强校企的深入合作
酒店企业不仅能为高校实习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还能完善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方针、高校酒店管理工作的课程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编排等,此外还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提供了培训和实践的基地。因此,校园应以积极和真诚的态度输送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至各大酒店企业实习,企业也应以热忱的精神为加强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劳心劳力。不断地加强校园和企业的相互深入合作,通过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座谈指导等方式,了解酒店行业的内部结构、运行模式以及政策变化,以便更新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方案。
(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规划
实践教学活动是计划、实施和评估三方面相互循环的过程,这三方面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包含确定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需达成的目标、活动步骤、活动企业的交流等。实践教学活动计划有利于企业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做好实践的心理准备和具备身心投入实践的意识。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需监督和熟知实践学生的每一步实践动向、实践状态,以便发现问题并累积实践经验,最终对实践教学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
(五)改善酒店管理考核学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和实践特征,按照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并不能完整的评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应根据其学习的专业课程类型灵活的改变。对于理论性知识较强的酒店管理课程可仍沿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酒店管理课程则需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评定。针对学生酒店管理实践能力,高校应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专业的考核标准,并设立相关的考核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我国各大高校应在实践中不断的积极探索,完善课程设置、师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积累经验,勇于创新,培育与社会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型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颖.新建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3,02:57-59.
[2]唐羽.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34:190-192.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 酒店管理人才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6-02
一 充分认识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重要性
高职酒店管理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实用性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很大程度上需要培养学生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一些高职院校自开办酒店管理专业以来,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并建立了一批校外研究基地,但真正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联合培养的院校少之又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一般通过观摩或者短时期内的实践经验积累,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上岗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考核方式及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差距,这就不得不思考如何真正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思考究竟怎样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当中的学生、企业、学校和教师四方紧密融合在一起,突破传统的校企简单合作模式的障碍,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深度合作。因此,深入研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成为重要的解决措施。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在酒店接受技能培训内容、敬业精神教育,教师在酒店挂职的产教合一模式,必将推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理论机理和现实需求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特点和意义在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酒店的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得的理论知识及时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而消化理论知识,还可以在酒店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为直接融入就业岗位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亲自参与酒店的服务经营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酒店管理的职业氛围,加深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认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方向,也可培养学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兴趣。
当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还源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培养计划环节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而且在整体上创新了高职教育的管理方式。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学生考评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到学生的工作管理和期末的考核评价等都通过校企联合制定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让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校企联合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今后到酒店从事相关工作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素质标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真正实现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让学生不仅学到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实践中的知识。这种校企耦合效应,既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和内容,又是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科学地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轮流驻店带队实习,带队实训的教师既要承担管理的职责和教学的职责,还需全过程配合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深入酒店,参与管理,推动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最佳的效果。同时教师在酒店带队实训的过程也为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提炼并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争取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指导性,拓展了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办学过程,对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四方都有利。对于企业来说,学生顶岗实训可以为酒店提供管理的活力,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形成了团队精神,将这些融入到酒店经营管理中,不仅能为酒店岗位提供很好的支持,还能推动酒店管理形成一种全新的氛围;教师得到了酒店管理的锻炼,改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双师素质;学校拓宽了办学途径,发挥了高校对社会的文化辐射功能,并为自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酒店在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形象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上高素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种校企师生互惠共赢的格局,预示了高职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方案
1.总体目标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习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实施方案
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筹划启动阶段(第一年):在学校启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酒店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进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探索。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第二年):参与计划的大二学生;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初步接受一些校企联合培养的理念和成果。第三阶段,深化总结阶段(第三年):参加计划的大三学生,完成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总结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问题和出路。
四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措施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
与酒店共建“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中心”,建构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酒店联合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一个阶段在企业实习,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学年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酒店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
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通过实践能力培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酒店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识及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
3.建立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校级训练平台与酒店实训基地,搭建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实践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实践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强调面向行业实际,提高学生工作能力;结合酒店服务环节,培养学生关注酒店发展,捕捉酒店行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酒店服务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
4.面向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教师的教学与酒店从业实践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发挥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案例引用、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5.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
建立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五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保障策略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酒店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酒店亲历实践或进修,了解酒店需求,参与课程改革。
3.建立酒店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建立酒店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酒店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酒店管理实战能力的培养。
4.健全制度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该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建设力度,建设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总之,学校通过与酒店深度合作,不仅使学生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节省了设备、场地,也改善了实训环境,同时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校企“双赢”提供了支撑。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真正驱动成功的校企合作。如完善协调、调整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探索校外兼职队伍的管理机制,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检验与评估产学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旅游强省”、“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的出台,我省旅游酒店业高速发展,酒店管理专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都为人所看好,但是目前学校所授课程与酒店实际需要确有一定差距,专业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应借助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施有效课改。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改革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实践技能培训与教学过程的衔接,确定酒店就业核心岗位及核心技能,建立符合酒店需求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符合高职特点,将“职商”“情商”教育贯穿始终,最终让学生成为理论够用、实践能力极强的并能运用计算机和英语从事高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综合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基于行业标准的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核心岗位
笔者专业在经过咨询、查阅、访谈、企业实地调研得出需求量较大的职位主要集中在基础岗位:餐饮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及其他基层管理岗位,这与国家教学标准中酒店管理的岗位群基本吻合。以此为据,我们对本专业关联的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全面调研,确定出酒店对大学生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群为餐饮服务岗位群、前厅服务岗位群、客房服务岗位群和酒店基层管理岗位群,而其中餐饮服务岗位群为核心岗位。
四、根据核心岗位工作过程确定核心技能
结合高职高专目录和国家教学标准,立足酒店工作过程分析,对应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归纳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四项核心技能:即酒店服务英语表达能力、餐饮服务能力、酒店房务服务能力、酒店经营管理能力。酒店英语表达能力需要对客观察能力;使用英语与客人在本职工作中交流,处理日常的问题,强调听说方面的能力。餐饮服务能力需要掌握六大操作技能:铺台布、托盘、餐巾折花、摆台、餐间服务、酒水服务,具备六项服务能力:订餐、迎宾、点菜、席间服务、结帐、应变能力。房务服务能力需要前厅部的五大技能(问讯、预订、入住、结账、礼宾),销售三项技能:定位、定价、及推销的技巧;客房部六项技能:中式/西式铺床,夜床服务、房间清洁、洗衣服务、设施设备保养能力;客房成本控制能力。酒店经营管理能力需要掌握顾客心理、员工心理,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熟悉旅游学概况以及酒店业概况,掌握管理学知识和酒店运营管理的知识,具有公关能力、市场预测与开发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礼仪以及旅游饭店礼仪。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市场分析,准确预测酒店行业产品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客源市场和产品
五、参照职业标准,依据岗位核心能力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参照国家教学标准,综合以上岗位能力、职业标准和能力结构分析,我们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行业兼职教师的意见将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改革置于首位,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重构与职业标准相一致的课程,尤其加大了实践技能教学课程的比例。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组成。专业实训课程在大二完成,实训地点在校内实训和实习酒店,由专职教师完成。顶岗实习由教务处、招就处统筹安排,一般在第四、五学期实施,按照集中实习为主,分散自主实习为补充的原则(主要解决少数民族同学、患有疾病的同学),把学生送到省内外四星级以上酒店实习,实习结束第六学期返校继续学习,成绩合格者准许毕业。我院与甘肃宁卧庄宾馆、甘肃皇冠假日酒店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专职教师全程参与实习期间的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兼职教师按学院要求完成实习课程的授课。现在实习时间均为6个月以上,实习期间的实习课程及考核要求均由学院和企业共同研讨制定完成,对口实习率达到93%,实习待遇与酒店员工实现同工同酬,实习酒店按照学院实习计划的要求完成了在实习期间内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授课,实习学生的成绩由酒店与学院按比例评定。实习岗位要求企业配合实行轮岗制,即保证了实习有的放矢,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计划,效果良好。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专业在不懈的改革下课程设置趋于合理、突出了实践技能,企业教师实际参与教学工作,校企合作效果明显。我们期望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实现我院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永泽,卢兵,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47-48.
[2]张培茵.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