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

时间:2022-10-03 09:1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

第1篇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结构

回望高三复习历程,我不得不说第一轮复习极其重要,它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是对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好机

会,是整个高考复习历程的基石。第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直接决定着高考成绩的好坏。通过我这几年对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自己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几点对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的思考。

一、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要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学习不得投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该背的还得要背,该画的还得要画,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要落实基础,切不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1.教学要有广度和深度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第一轮复习要按单元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要点,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一轮复习中要学会抓重点,破难点,提炼考点,构成知识体系,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要深入挖掘,深入钻研,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教学要有策略

要想使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要学要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力求“举一”,让学生做到“反三”,触类旁通。现在许多新题,新就新在切入点新,设问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讲究学习方法,是科学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是整理加工,而不是机械照搬;是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是重视技能和探究,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积累的数量。

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成为我们遵循的教学原则。如,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经过整理存储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才能及时、充分地调用。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

1.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的把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对于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

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科的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

知识结构的建立、体系的形成,即把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单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归纳、演绎、递进联系。因此,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和体系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在过程中获得单个地理知识

单个知识的获得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获得某个地理知识前,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2)在过程中建立、扩展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扩展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学生逐渐积累单个地理知识,分析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

三、精选精练,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每年都有,每年的变化都不多,但是每年出的高考试题都难住了不少人,这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大纲毕竟很笼统、很概括,考纲也仅仅是列举一下考试范围,那些高考的具体要求是如何体现的呢?能力要求如何考查?还是通过历年的高考试题来体现。所以,我们也只有通过做高考试题来理解和感悟,通过高考试题的正确引导才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战中取胜。

从本届高三开始,我校就将采用学案教学。学案教学的突出优点除了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外,还有一大优点,即针对本节的内容我们收集了近几年的相关高考试题,以“感悟高考”的方式呈现。这样既可达到应试能力,又可为明年的高考指明方向。

第2篇

1 重视地图

运用各种图像设问、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是地理试题的特色。复习时要加强读图训练,学会运用地图展现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特征、归纳地理信息、剖析地理成因,从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有疑问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不同角度结合图象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图像文字化,文字图像化。

2 重视组题

教师选择、编排试题应遵循以下几点:

①针对性: 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一些考难点知识的题目,目的是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深化理解和记忆重点的主干知识。

②层次性: 设计习题,要贯彻“点--线---面”这一原则,让学生通过练习从“点”延伸到“线”,把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起来,然后覆盖到知识面。

③综合性:有系统、有目的的选择典型习题进行训练,习题覆盖面要广,综合性要强,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记忆,通过对知识的挖掘和整合,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3 优化地理“四讲一练”模式

模式:“四讲”——讲考纲、讲重点、讲难点、讲例题

“一练”——课前检测练、课中针对练、课后巩固练

3.1 讲考纲

解读考纲:考纲在高考中的作用非常大,考纲就是提供一些高考的命题方向或思路,这样复习目标将会更加明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考纲入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获取解读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北地区将成为高考的命题热点;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高考的命题热点也将随之而来。

3.2 讲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重、难点。我认为这是教学中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无法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则会对重点知识的讲授蜻蜓点水,导致学生也无法分清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零散知识上,而忽视了重中之重。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握重难点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仔细研究教学参考,并且做好教学反思,从同学们的错误中反馈自己的失误,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比如我们在讲《西北地区》时的重点是分析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热点考查荒漠化问题,结合地形、地质考查交通建设。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特征和国土整治的思维方法。

3.3 讲例题

通过高考试题的展示,破除学生对高考神秘感和恐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高考的信心。针对重点难点,做质量高、针对性强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的试题,帮助学生分析思路、找准角度,引导学生走出知识和思维的误区,最后出示标准答案,规范答题习惯和答题语言,紧扣采分点。

3.4 —练

经过课堂训练和课后巩固题组提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解决试题的方法并提升综合能力。

4 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视热点

第3篇

【关键词】专题 复习 框架 构建

从目前的高考来看,地理学科知识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且大部分试题都是跨章节、以区域为中心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即考查知识的整合能力。高考命题时,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的方式出现。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重视梳理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专题复习时,要查漏补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疏通每一个考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还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寻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相互包容,也可能是并列,或者是从属。通过整理。可以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清楚这些主干知识在地理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主干知识进行认真的思维加工,做到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既会用地理语言进行阐述,也会应用主干知识解决地理总问题。复习内容的拓展,学生经过一轮的复习对基础知识已有初步的掌握,而专题复习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复习,整合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充分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明确专题的目的

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专题

地理复习专题有很多,主要的专题有:时间计算和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陆地和陆地水、海洋和洋流、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区位专题、区域专题、环境问题等专题。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有关地理素材整理专题,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在进行专题复习阶段时再将整理好的专题分发给学生,在整理专题的过程中,一般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整理本专题的主干知识。2. 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要点3. 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包括专题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4.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5. 列出本专题的几个易考点。6. 高考链接。整理出以往高考考过的地理试题,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它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

三、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答题框架

专题复习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的编排,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单元的、跨年级的知识模块,将分散在不同课本的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系统地进行复习。地理主干知识主要集中在地理事物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和商业等知识点上。其中每一个考点都可能与其他考点产生联系,比如人口的密度大小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农业、工业、交通等关系密切。如对气候小专题可以构建知识体系如下:

以河流为专题复习时,首先要构建知识网络,通过网络尽可能将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其次形成分析问题的模式或程序,如水能分析模式、航运分析模式等;再次要注意联想与拓展,做到触类旁通。

四、专题复习注意的问题

注意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秩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以及恰当的方法和技能,为达到这一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解答试题。

教师在复习策略的把握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固有结构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是这一阶段复习的目标。

第4篇

关键词:地理复习;瓶颈性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6

一、对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分析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提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地理思维和能力上的飞越。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复习时总是希望老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静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地理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地做大量的习题,疏于对问题的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高中地理复习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而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高三地理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以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复习中的独立性,引导他们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明确“信息决定成败”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复习看作一场信息战,努力从多渠道获取与高考有关的信息:一是借助现代信息资源更新迅速、跨越时空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高考动态,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二是向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请教,掌握现代高考复习理念和方法,合理设计复习教学活动;三是到高考成绩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要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正视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克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单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复习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1.培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无论是什么学科,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积极思考。怎样才会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课堂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电影、电视、电脑,改变单纯依靠教师说教,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

2.课堂参与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其次,地理不同其他的文科之处在于活,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有教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如果课后自学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3.关注生活、关注热点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和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考查是通过热点反映出来。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学习地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当今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必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地融入到复习之中。

4.善于用图

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组成是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区域地理是高考重点要考查的内容,区域差异性又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地图又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和复习时,尤其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时,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要求学生会读图、析图、说图、填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地理图表有地理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类型。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经常运用图表,养成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第6篇

【摘 要】高中地理较之初中地理更加的宏观且复杂,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除却要抓好上课这一环节,还要引导学生及时且高效的复习,通过复习这一巩固环节,学生能通过强化记忆和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本篇论文以高中地理中“地球运动”这一节为切入点,通过简要分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复习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探讨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策略

1.前言

“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内容,也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热点。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宏观且抽象,因此成为一大学习难点,成为高中地理学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面临的“老大难”。从这一角度讲,正视这一部分内容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提升学习兴趣极具现实意义。

2.学生在“地理运动”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知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深入分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问题可表述如下:

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足。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实际联系较远,且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很难对诸如“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太阳直射点”等相关概念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有关规律形成深入细致的了解。从心态上讲,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入门知识,学生对此重视不足。一方面这一部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又些许重合之处,这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此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部分知识点难度较大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较多问题,以此也影响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3.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的教学策略探析

通过上述学生在“地球运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探析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策略,以期使得学生能扎实、高效的完成对该部分内容的系统掌握。

3.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且较为抽象,高考重点、难点也较多的分布在这一部分。有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针对本部分内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此对知识脉络实现有序理清。

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切入点,通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掌握相关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此为逻辑体系形成相应的知识脉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动态的眼光分析相关的运动规律和原理,抓住“地球运动”的“动”这一关键点,直观且熟练地掌握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不仅熟记两分两至日直射点的位置,还要掌握折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运动状态,该图具体示意如下: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不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在学生可接受的理解水平之下,适当地增加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基础上能通过新知识的引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教师可适当引入晨昏圈的概念,使得连接晨昏圈位置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2强抓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原则使用任何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紧紧抓牢“地理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就基本规律而言,学生要牢牢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就基本运动关系而言,学生要扎实牢记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直射点的关系,与晨昏圈相切纬线的纬度和直射点纬度的关系。学生只有对“地理运动”的基本知识形成全面而细致的把握,才能在做题时通过提取有效信息与基本知识的连接点,从而顺畅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除此之外,教师在督促学生紧抓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作图能力及意识的构建。就目前而言,现在的地理图形已不再是简单的侧视图、俯视图、半球图,难度逐级加大到以两三根线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的作图训练,使之形成思维敏感点和构图意识,通过知识整合和图形转换,使之能根据局部的图形画出相应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从而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

3.3提升学生的“地理运动”知识的复习兴趣,克服恐惧心理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入门知识,教师在基本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好“引路人”形象,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使得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运动变化的状态和基本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比单纯地“开门见山”式的知识灌输要更高效的多,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学生突破“地理运动”学习与复习的“老大难”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学习层次群体的复习状态,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放手,充分给予其学习的主动权,使得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于程度中等甚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恐惧和压力,使之充实复习热情。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运动”知识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难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复习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予以充分关注。教师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复习热情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地理运动”的知识体系并提升自身的作图能力从而高效、有序地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地理复习,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其他地理知识的复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永.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教学策略探析[J].学科研究,2011,(11):56-58.

[2]徐芳.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浅谈[J].学苑教育,2011,(31):100-103.

第7篇

(1)分析《考试说明》的内容及其变化。《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应吃透《考试说明》,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在复习时进行合理增减。

这样一方面符合中学教学和历年高考的实际,另一方面则明确了该方面的能力要求,更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因此复习时可大胆进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明确能力测试要求。能力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就地理科而言,主要体现在:①考查地理双基知识,因为双基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同时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②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如识记、理解、分析、归纳与综合等。③用学科术语阐述、论证本学科问题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

(3)分析试卷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复习。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结构以及考试特点的分析,发现试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指导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文综试卷中地理科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相当高。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有些具体的知识点在最近几年试卷中多次出现,如各种形式的日照图、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相对高度的计算,逆温现象及其影响、酸雨危害、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径流的补给与变化,山地垂直自然带、中国的政区图、城市规划与布局、重点国家和重点区域特征的综合比较等等。

(二)文综测试地理科以考查能力为主,重点表现在对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考查上。学习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继续深造和创新的基础。在考查方法上,这种检测是通过获取信息、继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辨别、判断、推论、论证等思维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因带有地理学特色而表现出地理学思维方法的特性,为此,在复习中必须做到。

二、强调知识体系,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轮复习重在狠抓基础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可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其所花时间较长,知识点较多也相对分散,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则应抓住重点,突出主干,重组体系培养能力。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整合地理知识,夯实基础。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双基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可按照考试说明的分类进行安排,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通过组合,形成知识主线。

(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2)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大洲大洋地形特点一板块构造-全球地震火山带分布-年轻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古老高原的分布-某些矿床资源的分布-人类的活动等。

2.根据三类知识在结构上的差异,制订合理的复习策略。地理科知识结构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

(1)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宜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是只重表象,一些资料上,就地理原理的记忆,虽提供了很多形象或简便的记忆方法,有些方法只能有助于机械记忆,无益于对地理原理或规律本质的认识。

(2)人文地理,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后,不难用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具备这种相类似区位的地方:如美国、澳大利亚等。

3.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充分利用地图,突显地理的学科特色。地图既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再设置历史、地理、政治3门学科相关的问题。考生读图、作图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这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明显的体现,同时地图也贯穿新课程的始终。

三、在复习时适当融合跨学科知识,关注热点问题,注意联系实际

(1)综合学科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内容首先定位于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应该是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考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包括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构成新的知识系统,并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回答。

第8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基础知识;各种方式;小组合作;图片;知识联系

众所周知,高考已经成为人才选拔的最重要方式,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在高考的重压下,如何做好地理复习,就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据调查显示,由于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点相对繁杂,内容多样,很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都无法掌握要点,学生的复习质量不高,复习效率有待进一步增强。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结合高中地理复习的实际情况,简单阐述一下如何改变以往单一的复习模式,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从而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地理复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教师是复习进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复习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处是提升复习质量水平的关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利用业余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复习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从而提升复习效率。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高中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它不仅对学生的记忆力、逻辑思维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的教学内容众多,其中既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地球地图、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和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环境等人文地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高考前的总复习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学习的要点,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变式应用,从而提升地理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总复习之前一定要在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之前提升学生的地理基础水平,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摆在重要位置,做好基础教育。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对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我国气候特点进行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只有在保证学生充分了解地理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才能使复习更具针对性,才能提升复习质量。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

据调查了解发现,很多高中生缺乏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成绩不理想,复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中地理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味地沿袭以往的复习模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只知道运用课本,从头到尾进行讲解,复习手段毫无创新可言。为了切实改变这一弊端,提升高中地理复习质量,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复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组合作复习法

顾名思义,小组合作就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就教师提出的复习问题进行探讨,并派代表回答问题的对策。

2.图片运用复习法

高中地理知识与图形、图片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地理图像就是指用图片和图像的形式来表达地理知识的方法。具体而言,地理图像就是指在地理教科书、资料文献中用来解释和呈现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特征的图片。它能够提升地理复习的直观性,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地理知识,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进而提升复习效率的方法。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对人教版教材中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将图片引入其中,帮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世界农业的具体分布。

3.师生互换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保证两者良好沟通才能提升教学效率。采用师生互换教学法,能够加强师生彼此之间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教学的不易,从而在复习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例如,本人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就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充当小教师,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某学生在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就将GIS与GPS混淆在一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就可以指出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艰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

4.跨学科知识联系复习法

中学地理课涉及面很广,地理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近几年高考大综合考试,积极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教学中要做到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下面列举地理与物理学科横向的联系。例如,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发生偏向,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有了以上物理知识和地理知识的联系,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体会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地球上做着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的空间形成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两边地区的气流要向赤道方向流动。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以北应该是经常刮北风,赤道以南该经常刮南风,但是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发生了改变,赤道以北向右偏,形成了东北风,赤道以南向左偏,形成了东南风。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也很明显。

总而言之,由于高中地理复习内容的多样化和系统化,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掌握复习要点,复习效率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保证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复习模式,做好复习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复习,并坚持图像、分组、活动等复习方式的运用,从而提升地理复习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寒冬.2009年―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人文地理试题的“能力立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高三学生;复习方法;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13-01

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一、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二、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三、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避免犯那些低级的错误,如粗心大意、审题不清之类的毛病。做题时要细心,不放过题干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我们做题时应该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圈起来,例如选正确或错误的选项,不要因为没看清楚题目而丢分。

五、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六、总结

第10篇

首先,要明确高三地复习训练题重要性。因为高三地理复习课习题训练如何选择也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考试、纠正错误、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和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选择。它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起着再现、巩固、完善、充实、拓展、深化的作用;也是对地理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地理复习课中如何选择训练习题?

第一,地理训练题的选择和编制必须备好“训练题”:在准备训练题时,教师应分析该训练题是否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考察了哪些能力。因此,在选择地理训练题时,要明确三点要求:“为什么要选择这道地理训练题?”,“这道地理训练题设计要到达课程标准的哪个课标要求?”和“以什么形式设计这道地理训练题?”

第二,地理训练题的选择和编制的具体操作办法是:

(1)利用好历年高考试题。往年的高考试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教师可以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思维,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要求学生:对这些试题不仅仅满足会做,更重要的是了解命题的意图,分析解题思路,领悟试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还要熟悉研究往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主要考察哪些地理知识、考察了哪些地理能力。因为高考地理试题对高三地理复习课训练习题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高考地理试题,认识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取向,对提高地理教师有针对性选择训练习题的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利用好各校的诊断考试题。自身力量编制试题能力有限,视角存在局限性。各校的试题都是精心选择或由教研组、教研究室组织设计制作,一般质量较好,可以借鉴。

(3)利用好教材编写训练题。因为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历年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原则就是“取材于课本,但有不拘于课本”,许多训练题应尽量回归课本。

(4)利用好学生实际编写训练题。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编写针对性强的训练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态,调节习题难度。自己编制的试训练要适应自己的学生。决不能照搬外校整套试卷。因为很多命题人高考能力尺度把握不准,试题不免有些难、偏、怪,使学生失去应对高考的信心。

其次,要确定高三地理训练题的设计题型。现在高考地理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高三地理复习又分为一轮复习、二轮专题复习。为了提高高三学生高考地理综合能力,我们根据高考题型和地理复习课的类型把地理训练题类型设计为以下几种题型。

第一,要有专题复习的地理训练题的题型。在专题复习中,有针对性的地理训练习题更为重要。二轮专题复习决不能搞成一轮复习的翻版,根据二轮专题复习的目标任务,课堂上更需要教师精讲、精炼。经过几年高三复习的经验,形成初步的专题复习课堂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前20分种拿一道地理综合题以小测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然后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对知识点和做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采用多媒体手段,把近几年来部分相应的依据高考题自己设计的习题或在高考题基础上加以改编创新的习题展示出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解题思路,会进行知识迁移,在重复做一些雷同该专题课堂反馈的地理训练题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练习题。在讲解内容上大胆取舍,大胆跨越,打破章节,重新整合。把同一类问题精讲一个,让学生学着分析其他几个,从而达到讲一个,归一类得一法。

第二,要有定时高考地理综合训练题的题型。在编制高考地理综合训练题时,教师就要熟悉往年高考题,根据高考题的导向和联系教材有针对性的自选、自编综合训练习题。来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高考中地理综合题占了总分值的一半以上,所以在复习过程,必须要有专门的地理综合题的训练题。设计的地理综合训练题时,力求立意新颖、独到、难易适中、有梯度、有启发、有激发思维的情景,材料要贴近生活。自己设计的训练题,还要运用各种地图,图文结合、以图导题,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要有定时训练的地理选择题训练题的题型。高考中要想文综的高分,选择题得分高是基础,在我们这些偏远山区,学士底子薄、基础差,综合题得分率低的情况下,抓好选择题的分值更重要。所以在地理复习训练题中,要设计专门的地理选择题,每12个小题为一组,专门专时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第11篇

一、必修三的课程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地理原理规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是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此后,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要求学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选择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考点不多,考点动向无明显规律,有些知识点没考到,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命题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综合题两题,一中一外,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推断影响,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强调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影响因素,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必修三的区域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区域,没有面面俱到,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学会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问题,培养其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学建议

1.区域与系统结合

系统地理知识要落实到区域,区域要再现系统地理知识。必修一、必修二系统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地理区域(区域地图),是高考常用模式。试题基于图表,基于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注重区域实证、支撑系统地理理论,强调系统地理与地理区域的有机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侧重案例教学,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统地理加以论证支撑,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还有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最后,要分析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原则,探寻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利条件寻求整改策略。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分析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归纳与比较结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总结,常常要运用表格归纳与表格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总结如表4所示。

学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同类型的案例。

区域的比较,不仅要横向比较,而且要纵向比较,如表5和表6。

3.课堂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强调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尝试让学生联系时政新闻热点,联系本地实际,做到课堂涉及区域的举一反三,讨论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例如,让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南水北调“调出区”的居民和“调入区”的居民,扮演角色,进行对话,交流看法。又如,让四个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四组同学赴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澳大利亚国家四地的旅行,分别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课外教学强调综合实践,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国》《文明之旅》《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关注G20杭州峰会,了解20个成员国和被邀请的嘉宾国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引导学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讨论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③结合冠豸山的城区交通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④调查冠豸山天池历史与现状,开展冠豸山天池终年有水的实践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莲峰镇和揭乐乡城镇历史、交通变化、旅游发展等信息;⑤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4.教学与应试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是围绕区域“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课题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设计出新问题,将考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开展区域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分析中提高《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区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纬或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属位置、相邻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等。

(2)区域特征:怎么样?包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该区域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

(3)原理分析:为什么?分析自然要素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探讨区域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生 地理 高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05-01

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又呈现逐年增高趋势,因此每年都有大量艺术生因文化课分数不过线而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

要想提高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就得先搞清楚他们文化课成绩低的原因:

(1)很多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甚至是全部精力放到了艺术专业课的学习上,没有分配好艺术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时间分配。绝大多数艺术考生在高二下学年、高三上学年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上,通过专业课考试后,才开始学习地理课。致使地理课复习时间短、任务重。

(2)由于考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体系脱节现象。再加上长期的艺术专业课学习和统考、单考等考试令学生身心疲惫,往往在学习文化课时产生慌乱和焦躁情绪,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影响学习成绩。

普通高中艺术生的联考和校考会占据高三一年大部分时间,最后留给地理教师的时间仅仅是3个月。短暂的时间大量的知识点摆在地理老师和学生的面前。如果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地理复习方略,依旧和文科班复习一样,结果可想而知。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做呢?

1.研究试题,抓知识主干线,网络知识表格化

备考中教师从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着手,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网络化、扩散化,形成一个系统,构成一个立体网络。这样做可以一目了然,减少记忆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学习为例。先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然后复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联系到全球气候的分布及形成原因――扩散到自然带的分布――最后整体性和差异性、非地带性。这样知识形成一个网络来学习,减少了学生复习的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和有效性,事半功倍。

2.要让学习内容和生活、新闻事件有效的结合

地理是一门古老又枯燥难学的学科,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拉近地理事件与学生的距离呢?

(1)要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人类生活于现实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

(2)抓重点学会大胆取舍

高考艺术类考生在专业课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因此造成了文化课基础较差,离高考要求差距也很大,他们特别需要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和技巧性、突击性”冲刺备考。在地理高考的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务必要提高复习效率,抓住地理科目复习重点,在易得分的地方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