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12:4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本核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孟焰提到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1)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2)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3)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4)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5)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6)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7)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8)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的适用范围包括:(1)具有上述八个条件的企业,这类企业可结合实施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分析,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点。(2)不具有上述条件的企业可考虑以作业分析为基础的作业成本管理。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提高,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作业成本法核算法。但是真正推行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仍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
1.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成本与作业成本法有着相通的地方: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作业成本法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2.从生产经营环境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作业成本法、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作业成本法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措施和建议
虽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推广还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并且受到来自企业内部阻力的抵制。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取代传统的成本核算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推广进行必要准备:
1.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阻碍是观念上的落后。要加大作业成本法宣传力度,转变实务界的观点。要介绍清楚传统成本法在新制造环境下所产生的局限性,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学性,特别是作业分析法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要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以及简易实施法。只有实务界的经营者和财会人员认识到这种全新的成本计算系统确实是有效、有用,才能产生应用的动力。
2.要克服困难在应用上下功夫,创造条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争取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争取得到同行业间的理解和接受。政府可以挑选不同行业的少数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试点,在不同规模不同效益的企业,建立不同的应用模式,以点带面,取得成功经验,再加以推广。
3.有步骤有计划的在试点企业实施。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不要全面展开,应先实施作业分析法,而后再选择实施作业成本计算的范围。
4.普通企业也应积极的探索尝试。作业成本法作为先进成本计算方法、先进管理方法与先进管理思想相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灵活性,并不绝对的为环境所限制。
5.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形成共识,特别是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要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这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6.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企业一定要各部门紧密配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司其职,必要时要组成一个协调小组并引入专业咨询人员参与,以便解决作业成本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咨询人员是给联合项目组提供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是帮助项目组突破传统成本法的框框的。实施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新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成本法长期以来的一些规则,这要求人员观念也要变化,这个变化是最大的困难。如果没有外部顾问的参与,企业内部人员是很难突破这个变化的。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只有一种,但它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会产生数百种作业成本法。每一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在我国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有必要借助专业人士的智慧来解决一些突发问题。
四、总结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业成本法对我国当前企业中资源浪费严重,高废、次品、高库存、高能源消耗问题的解决将大有裨益。基于本文所述关于作业成本控制方法的理论、实务界应用适用条件、在我国难以推行的原因剖析及在我国推行的建议的内容,笔者认为,在目前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完全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条件下,实务界学习了解作业成本法的理念,结合企业实际发挥作业成本法思想的优势,比全盘照搬和盲目推广作业成本法更切合我国实际。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流企业 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法
现代物流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行业,其发展方兴未艾,但有关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个物流企业只是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从而导致物流企业所核算的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与可比性。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物流企业运作实际的调研,了解到各企业采用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尽相同。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基本的方法,在实务中也没有可参考的模式,各企业的成本核算大多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以及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采用不同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导致各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呈现出多样化现状,不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比较。
(一)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多采用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资产型、多功能、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对外提供物流服务看成是一种无形产品,把相关物流功能整合成的合同服务看作是企业的一个生产品种,以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生产企业常用的品种法将各成本项目细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但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很小,而间接费用比重却很大,同时这些企业又缺乏合理有效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而是采用按月分摊的方法,无形中削弱了间接费用与各个合同服务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影响各个成本计算对象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二)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运输转型的物流企业,均沿用了交通运输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这些企业的成本计算对象有的是以业务划分,如货运业务、装卸业务,有的是以营运工具划分,如货柜车、散货车、空调车,有的是以运输路线来划分,并把成本费用构成细分为:运输营运成本、仓储成本、管理费用,运输营运成本与仓储成本的简单累加就构成该类企业的物流成本。这种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从企业整体业务考虑来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无法提供不同业务或者不同客户的成本,更无法计算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成本。
(三)配送中心通常采用统一费率法
当前一些为生产企业从事物料配送、为大型连锁超市从事商品配送的配送中心,通常按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总费用计算企业的成本费用。为了便于客户谈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上年的实际营运情况,制定一个参照基准费率(上年成本费用总额/上年配送总金额 ),再根据配送物品具体特征、客户重要性程度、客户的需要等具体情况在基准费率基础上制定浮动费率。业务部门与客户定价基础就是浮动费率加目标利润率。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只是按月归集实际费用,谈不上成本核算,因为没有固定的成本计算对象。
(四)邮政物流企业采用“倒扣法”计算成本
据调查,以快递、速递等业务为主的邮政物流企业因其业务繁杂,求得单项业务成本的计算一直是通过“倒扣法”得到的,即从收入中扣除一定百分比的利润,剩余部分被作为成本,在每个会计期间与收入配比。但是各项业务“倒扣”得到的成本总额与实际发生的费用总额差异很大,不得不采取人为方式进行调节,为此,在报表中的成本费用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无法真正体现出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以服务为主的物流产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越来越感到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催生了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费用或成本的发生。即企业的成本和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以作业为中介联系在一起。成本的发生是消耗各种资源的作业引起的,而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各自对作业的需求量。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从而进行全方位的索本求源,实现成本计算与控制的结合。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界定企业物流系统所涉及的各项作业。可根据对客户订单、渠道、物流业务和增值服务活动等进行典型分析来进行。
确认物流系统中各项作业所涉及的资源。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必定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成本核算中剔除。
分析和建立作业中心。物流活动是由一系列基本作业构成的,在界定了作业及其成本动因之后,我们应对物流企业纷繁复杂的各项作业进行筛选和整合,将同项物流作业合并,形成物流作业中心。
选择适当的资源动因。这样可将资源耗费追踪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物流资源动因反映了物流作业量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原因、方式和数量。正确地确定资源动因,并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计入各作业成本库是本步骤的关键工作。
依据作业中心成本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据此将间接成本分配到物流业务或服务中。在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成本库后,就应依据物流业务或服务与作业的关系,确定作业动因,并依据作业动因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后,按照不同业务与服务所消耗的作业量的多少来分配作业成本,最终计算出各项业务或服务应承担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企业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不仅关注产品或服务成本,更多关注产品或服务成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全过程。因此,它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不但把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把资源、作业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要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必须划分成本核算内容与非成本核算内容的界限、划清产品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划清各月费用的界限、划清各种产品成本的界限、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界限。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一项复杂并重要的工作。在产品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尚未全部完工并验收入库,不能成为商品出售的产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直接影响到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由于企业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不一,计算产品成本的时间不一,且会计报告期与产品生产周期也可能不一致,从而形成的在产品的完工程度、月末数量及要求都不一样,所以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如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就尤为重要。假设某企业生产长途公路客车A,没有月初在产,当期开工10辆,投入原材料39.66万元,其中车身钢材和油漆用料6.24万元、底盘及内外饰等配套件用料33.42万元,人工费等不考虑。当期完工6辆并交付给用户,期末实际盘存在产品4辆,完工程度50%。已知A产品的原材料单位耗用定额为6.4万元,其中车身钢材和油漆原材料单位耗用定额为0.8万元、底盘及内外饰等配套件等原材料单位耗用定额为5.6万元。
1.按一般分配方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如下:待分配原材料费用:39.66万元分配标准:6+4×50%=8(辆)分配率=39.66÷8=4.9575(万元/辆)A产品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料费=6×4.9575=29.745万元A产品在产品应负担的料费=4×50%×4.9575=9.915万元A产品完工产品单位实际料费成本为4.9575万元,相对原材料单位耗用定额节约22.54%。
2.结合公路客车生产企业实际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公路客车企业的生产是小批量、多品种,先生产一定数量的车身进行储备,有了销售订单后,根据客户对车身颜色及其他配置要求,再采购底盘,将涂装完工的车身总成与底盘总成进行扣合连接,进入内外饰装配。根据这种生产特点,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①待分配车身钢材和油漆原材料费用:6.24万元分配标准:6+4×50%=8(辆)分配率=6.24÷8=0.78(万元/辆)A产品完工产品(车身)应负担的料费=6×0.78=4.68万元A产品在产品(车身)应负担的料费=4×50%×0.78=1.56万元
②待分配底盘及内外饰等配套件等原材料费用为33.42万元,全部计入A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所以A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为38.10万元,单位实际料费成本为6.35万元,相对原材料单位耗用定额节约0.78%。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完工产品成本是不同的,显然第二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完工产品成本更客观更准确,更有利于成本管理。
二、如何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1.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一是相关的原始记录要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如实动工时记录、产量记录、各种单据等。二是制定并不断完善成本核算的管理办法、标准。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定额。
2.成本核算工作信息化。成本核算是一项涉及面广、数据量大、核算过程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要实现成本核算的快捷和结果的准确,必须依靠信息化的支持。3.配备专业技术人才。成本核算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何依据不同的产品组织形式、特点及工艺流程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如何选择费用分配标准等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去分析、判断、提出解决方案,只有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的会计人员才能胜任。
三、结语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 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 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 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 ,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 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 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 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 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 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 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 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 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
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一)、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 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
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二)、
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
1. 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
2. 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
3. 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
2. 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
3. 生产研发耗用问题
4. 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注意: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好许是易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标准成本; 分段成本差异; 中小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38-02
一、中小制造企业在成本控制上遭遇的问题――以案例公司为例
产品成本作为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制造企业在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信息化水平较低、财务人员较少的情况下,缺乏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分析、考核体系。
本文案例中涉及的中小型制造业公司是一家以果冻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的具体生产流程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煮料――充填封口――检验――包装。公司的生产部门依据销售订单、结合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计划并下达到各生产车间,由相关生产车间组织安排生产。生产果冻所需的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等全部外购,公司的采购部门根据材料的库存量及生产计划组织安排采购计划。
该公司在实施SAP Business One(以下简称SAP BO)系统之前成本核算方法如下:对每种产品设定一个标准成本,在销售出库结转成本时,按照设定的产品标准成本进行结转,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记入成本差异科目。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标准成本)
产品成本差异
贷:库存商品 (实际成本)
此种记录的目的,是要通过成本差异的变化,发现存在的管理问题。一般而言,存在成本差异是正常的,但如果成本差异异常,则说明业务可能出现了问题。
实践中发现,此种核算方法会出现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发现成本差异发生的时间和批次。由于该公司每天要处理多张销售订单,每月的订单多达几百张,月末结算的成本差异是一个月以来多批次积累的结果,所以不能直接看出成本发生异常的时间和批次。二是不能直观发现成本差异发生的业务环节。由于差异是多业务环节叠加的结果,所以单从差异值无法直接判定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如果要找出差异的原因,则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去追溯会计核算期间的管理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因此,从发现成本问题以控制成本的管理目标看,显然这样的设计是不合适的。
该公司曾采用追踪批次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即:在整个业务过程中,按照批次计量和结转成本差异。但是由于原来采用的管理软件功能有限,无法实现追踪批次分解标准成本和差异,故管理人员每天要手工进行很多次的成本认定分解,无形中增大了人员和时间成本压力,同时由于市场的各种价格变化甚快,每批次成本分解的标准都不相同,自动分解也只能成为一种奢侈的愿望。
二、分段标准成本核算发现成本问题的机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公司采用分段标准成本核算的方法,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中的成本进行差异核算,目的是从各阶段的差异总量和差异变化中发现可能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该方案的实施原则是:
(1)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都按照标准价格记账,标准价格设定好之后,一般不做调整。
(2)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中,每一次成本结转时,计算机自动按照“数量×标准单价”得到的标准成本结转到下一节点,并自动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记入指定的成本差异科目中。
表1即是按照这样的设计原则确定的各业务节点上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
表1中各业务节点上形成的成本可以用下列关系算式表示:
原材料实际成本(A)=原材料标准成本(a0)+原材料成本差异(a1) (1)
产品实际成本(B)=产品标准成本(b0)+生产成本差异(b1) (2)
销售实际成本(C)=销售标准成本(c0)+销售成本差异(c1) (3)
又因为: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BOM表原材料标准成本+∑标准制造费用=∑(BOM表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标准制造费用 (4)
将(4)式带入(2)式,得:
产品实际成本(B)=入库产品数量×(∑(BOM表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标准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差异(b1) (5)
所以,产品实际成本形成时,只包括由采购转来的原材料标准成本部分,采购阶段的成本差异不被带到之后的业务节点。同理,产品入库时,只将产品标准成本入库,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大于标准成本的部分留在生产成本差异中。
以上生产成本的确认过程有三个特点:
(1)全部处理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当结转指令被触发时,系统自动完成以下会计处理:
1)原材料采购入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原材料(原材料标准成本,即“入库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
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实际成本-原材料标准成本)
贷:材料采购(原材料实际成本,即“入库原材料数量×原材料实际单价”)
2)产成品入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库存商品(产品标准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生产成本差异(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产品标准成本)
贷:生产成本(批次的实际产品成本,即“入库产品数量×单位产品实际成本”)
3)销售发货出库节点的会计自动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标准成本,即“确认销售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销售成本差异(销售实际成本-销售标准成本)
贷:库存商品(销售实际成本,即“实际出库数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2)全部可按照销售订单编号进行结转和记录成本差异。
(3)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涉。
经营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各个成本差异的余额(累计发生的综合效果)随时评价和分析业务节点上的经营现状和问题,并可追溯到每一批次的细节,以帮助企业查找问题源。当一个会计期结束时,可以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税法,将三个差异余额进行清零的结转处理,保证企业会计符合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在SAP BO系统中的实施细则
SAP BO系统为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基础的平台,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一体化的流程,并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动执行的功能。在执行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时,对SAP BO系统提出的要求是:
(1)所有物料(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都执行标准单价记录价值。
(2)在每次进行物料结转时,自动执行实际成本分解,按照标准成本记入或转出,差异部分记入指定的科目中。
因为SAP BO系统已经提供了绑定物料组进行单据处理(其中,物料组中的单价定为标准单价)的功能,当执行单据生成时,其自动按照物料组中的单价进行会计记录。此外,平台提供的单据确认时直接生成会计分录的功能,能够保证单据与会计处理同步的要求。因此,在SAP BO的平台上,只需配置:
(1)原材料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2)产品入库单确认后的成本差异分录的会计科目及记录规则。
原材料成本差异和生产成本差异确认完全按照设置的标准价格和差异科目自动完成记录工作,其触发点分别为原材料入库单和产品入库单,只要入库单据被确认,系统自动执行标准成本和差异的记账。但在销售出库时,由于发出的产品数量和客户实际收到的产品数量可能不一致,销售标准成本应该以实际收到产品的数量计算,所以在SAP BO系统中作如下处理:
为了清晰地看到每次运输途中毁损数量的多少,在SAP BO系统中设置了一个“在途仓库”C1。每次销售发货将订单数量的102%转储到C1仓库,在客户验收入库之后,将实际验收数量从“在途仓库”C1发出,其余的就作为销售成本差异,留在了在途的“C1”库中。C1仓库的余额表示运输过程中的产品损耗,形成了销售成本差异。
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法,成本差异必须在认定的缴税核算期内结转到成本或库存中,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的最后一步就是在缴税清算的会计期内,将成本差异按一定比例分摊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从而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四、总结
与传统的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在SAP BO系统中实施分段标准成本核算,既可以直观看出成本差异形成的业务环节,又可以进一步追踪成本差异的细节资料,进而寻求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追究执行人的责任,并为对有效控制成本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提供量化的数据依据。所有这些具有成效的工作是在不增加管理成本和员工负担的情况下,由SAP BO系统自动且即时完成,这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宇榕.SAP系统产品成本控制模块中的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61-63.
[2] 高小岗.物料清单(BOM)对产品标准成本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60-62.
关键词:JIT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一、JIT体系的含义适时成本核算
(JIT)是一种可以消除浪费的核算方法,主要通过顺序安排的生产活动、较短的设备装备时间、需求拉动的生产计划和高水准的职员培训来消除浪费。它起源于世界汽车巨头日本丰田公司,并对世界汽车工业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的一种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in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JIT是一个需求———拉动体系,客户对产出的需求来拉动生产。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行为被“拉动”而不是被“推动”,它的核心是追求一种零库存生产系统,或使库存降到最低限度的生产系统,以达到降低成本的基本目标,从而实现获取最大利润的最终目标。
二、JIT制造与传统制造系统的比较
作为一种以需求拉动生产的体系,适时制造系统的基本理念是:仅在顾客需求时才生产,并且仅生产顾客所需的数量。因此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均以需求带动生产,每一工序仅为满足后一工序的需要而生产,与传统制造相比较而言,JIT法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别:
1.库存量。实施JIT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库存存货降低到零库存水平。传统的制造方法是推压式的制造系统,原材料及零件在某一工序完工之后,即转入下一工序加工生产,而不考虑后一工序的需要。在这样的系统之中,如果生产超过需求,则会产生存货。但是,由于JIT实现了生产的同步化和均衡化,存货基本为零,即使有存货也是很少量的,不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转和企业资金流量。
2.制造单元与员工技能。在传统产品制造过程中,设备采用车间部门式设置,即把同一类型的机器设备安排在同一车间,如零配件车间、装配车间、喷涂车间和检验车间等分部门进行设置,产品由一车间相同的机器制造完工后,即转入另一车间机器继续加工,而工人则接受专门的训练,仅仅担任该部门内特定机器的操作;与之相反,JIT则采用了制造单元的方式。制造单元通常采用循环式设置,容纳一群机器,并将机器按加工工件的顺序布置,形成相互衔接的生产线,以从事不同的生产作业,每一单元仅担任一种产品或产品系列的生产,某一道工序完工后的产品,即转到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分配到单元内的工人,则对其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通过岗位定期轮换的方式,使其成为对各道工序都熟悉的多面手,因而每一个制造单元,均可视为一个小型工厂或厂内工厂。
3.弹性配置作业工人。传统的生产系统中,通常实行“定员制”,即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相对于某一设备群而言,即使生产量减少了,也必须仍然有相同的作业人员才能使这些设备全部运转,进行生产。而在JIT的环境中,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实现弹性配置作业人数的前提条件是:(1)要有适当的设备配置;(2)要有训练有素、具备多种技能的作业人员,即“多面手”;(3)要经常审核和定期修改标准作业组合。
4.全面质量控制(TQC)。在JIT生产方式下,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始终。一旦发现产品有缺陷,就将导致整个生产的中断,在零库存的制造环境中,决不容许不良产品的存在,因此如果没有全面质量管理,则不能实现JIT。5.服务的分散化。JIT要求能够简单而迅速地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将集权式的服务部门进行裁减,而将人员分派到直接的生产场所,例如在原料方面,JIT设置数个储存区,而每一个储存区均与原料的使用场所在一起,因此,设置仓库就没有必要了。
三、JIT环境下的产品成本管理
与传统制造系统相比,在JIT环境中,某些以往为多种产品共有的制造费用,已能直接归属于特定的产品,单元式的制造、对员工进行综合训练以及分权式的服务作业,不仅是JIT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使成本的归属性发生转变的原因。
以往分散存放于各个部门的用以生产某一产品的设备,如今则被重新安排在各个单元内,每一单元仅生产一种产品或零件,这样,设备折旧就变成了可直接归属的成本。具备多种技能的工人和服务的分权化,也增加了成本的归属性,在单元内的工人经过全面的培训后,不仅能够从事设备的准备、维护及操作,而且,也可以担任两部机器间在制品的搬运工作和以往由其他工人担任的后勤服务,由于这些单元内的工人都直接从事了该产品的生产,因此该单元内发生的人工成本就是直接人工。所以,在JIT环境中,许多以前的间接人工,如今都可以直接归属在某项产品下。
1.JIT对产品成本的正确性的影响。间接成本减少而直接成本增加促进了产品成本的正确性。某种产品所发生的直接制造成本可以直接归属于该产品;然后间接成本则与多种产品有关,因此要以成本动因和制造费用率分摊在各种产品上,但是在计算分配率和各种产品应分摊数额时难免会出现误差。为了成本计算的准确和方便起见,企业或许会选择与制造费用作业的耗用相关较少的成本动因,而JIT制造不仅减少间接成本,而且还将大部分制造费用转变为直接成本,从而减少了分摊,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程度。需要注意的是,JIT并未将所有的间接成本转变为直接成本,事实上,即使实施了JIT,许多制造费用作业仍然是为各制造单元所共有的,只有当JIT与作业成本制相结合时,才能对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产生巨大的改进。
2.JIT对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的影响。在传统制造中,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经理是由不同的人担任,服务部门采用集权式来为生产部门提供后勤服务,服务成本的发生由服务部门的经理负责,而生产部门的经理尽管对服务成本的发生也有关系,但其只能对服务成本施加间接控制;而在JIT环境中,许多服务则采取了分权式,即将技术工人(例如工程师和生产计划人员)直接分配到产品制造单元内,并对工人进行训练使其能够从事以往由间接人工(如维护人员)担任的工作,这样,许多服务成本便可直接归属于制造单元,而最后也能归属于特定产品中,从而可以使得经理人更加了解产品的真实成本,同时由于其必须对服务成本负直接控制责任,因此就能对服务成本作出更适当的控制。
3.JIT对直接人工成本的影响。当厂商采用JIT和自动化之后,会引起直接人工成本的数量和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制造单元内的工人,可以在产品生产的空档期间从事预防性的维护工作,这种行动会产生两项结果:其一是数量上,直接人工占总制造成本的比例下跌了;其二是在性质上,直接人工由变动成本转化为固定成本。而这两项结果都将导致直接人工成本收集和报道的重要性比以往降低。
4.JIT对存货计价的影响。JIT消除的第一项会计问题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存货的计价问题,当存在存货时,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就需要依照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以存货予以计价,然而,当存在着零库存或仅有少量存货时,则存货的计价对财务报表而言已无关紧要,实际上,在JIT环境中,计算产品成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管理上的需要,而经理人需要正确的成本资料是为了决策的需要。
5.JIT对分批成本法的影响。采用分批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企业在实施JIT时,应该首先将重复性的生产业务与特殊性的定购划分开,然后可以设置制造单元以处理重复性的业务,对于那些需求量低,因而没有必要设置其制造单元的产品,可以将不同的机器组合在一个制造单元之内,用以生产需要相同制造工序的产品或零件族。由于制造布置的改变和生产批量的缩小(由于降低在制品及制成品库存量的结果),为每批产品设置成本单就已显得不切合实际,成本可以按照制造单元汇集,从而简化了分批成本法的计算工作;同时由于JIT的基本思想是以需求带动生产,这就使得产品的前置时间大为缩短,而且对通过制造单元的每件产品都进行追踪并非易事,因此实际上,JIT环境中的分批成本法还具有分步的性质。
6.JIT对分步成本法的影响。在传统的分步成本法下,生产过程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步骤,以某一期间各步骤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为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同一期间的制造成本按照生产步骤进行汇集,然后以该期间的总成本除以当期的产量,即为单位成本。单位成本在半成品及产成品存货计价中有很大作用。
单位成本的计算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存在期初和期末半成品,从而涉及到了制造费用在半成品和产成品之间的分配,所以在计算中产量一词通常包括某一期间的产成品产量和约当产量,即半成品按期完工程度折合成产成品的产量。由于约当产量的计算视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而定,因此单位成本的计算相当繁琐,尤其是在先进先出法下。
由于在JIT制造中实施了零库存,因此单位成本的计算也较为简单,只要将某一工序在某一期间内的总成本除以产量,而不必计算约当产量,也毋需考虑期初成本,所以JIT使得会计工作大为简化。
四、JIT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采用JIT存货制度的企业,其产品存货的计算方法称为JIT成本法。由于JIT存货制度以零库存为目标,因此并不设置半成品存货帐,所以其会计程序甚为简单。采用JIT存货制度的企业,将直接人工包括在制造费用之内,因而减少了许多对人工成本的记录。有些企业还采用“原料及半成品存货”(简称RIP)科目,以代替原有的个别原料存货及半成品科目。会计处理上如此简化,其理由是因为JIT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彻底消除或降低存货,将存货科目合二为一,可进一步简化会计处理;在简化过程中,由于原料在进货时是直接记入RIP存货账户,并且仅在产品完工时再作结转分录,因此领料记录也被取消了。
JIT成本法通常并不设置详细的成本记录,所购买的原料,于收到时立即转入生产部门生产;当产品完工时,应将原料成本转入产成品账户。至于人工及制造费用,则合并而成为生产成本,实际发生的生产成本,记入账户的借方;而在分摊时,则记入产成品账户的借方,以及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T·亨格瑞.会计学(第三版,下)
[关键词]出版社成本核算
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出版业也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在此我们必须提高出版业的竞争力,严格控制出版成本,从外部到内部严格监控,大力运用成本核算来提高出版社的良好竞争环境。因此,强化出版社的财务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所有出版业正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与生存的重要环节。
一、出版成本与出版成本核算的概念
(一)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一个较广的概念。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泛指为获得所付出的,是因创造未来收益而发生的。
(二)出版成本的概念
出版成本是指为取得可为出版单位带来当期或未来利益的某种产品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产生收入,收入产生过程中,成本相应耗尽。具体来说出版社的图书成本是指为生产出版物、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三)出版业的两大成本
出版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要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我们可以一次就分清使用的费用,即谁使用,使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多少,它可以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例如,工作人员的审稿费、校对费、稿酬、编辑费、纸张原材料及墨汁等辅助材料的费用、工人的排版费以及出版社的印刷费等,这些均可以一次性直接分清,计入摊销的成本中。而间接费用是指不能够一次性分清楚的费用,明确不了使用者或使用范围,必须进行以分配率进行分配后,摊销在各个使用部门的费用。例如一些办公费用、电费、水费、资料费等等出版业中叫编录经费。编录经费应该采用组合的分摊方法,可按总定价、总印张、销售收入等,用组合的比例来分摊,使每一品种负担的成本更趋准确性、合理性。
(四)成本核算的概念
成本核算,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进行成本核算,首先审核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看其已否发生,是否应当发生,已发生的是否应当计入产品成本,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
二、出版社成本核算与图书定价的问题
(一)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出版社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定价问题是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所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均不断提升着各行各业的改革效率。在过去,出版行业的成本核算与定价方法均采用完全成本法。图书在发行时按照价格统一的定价或实行毛利率的定价方法来进行核算。随着我国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出版业的成本核算开始采用制造成本法来进行核算,于是对于图书的定价发行也开始采取有限的市场定价原则。
(二)出版发行工作中的特殊问题
并非所有的出版社都遵循有限的市场定价原则来制定图书发行的价格,由于有些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类具有特殊性,例如,学术价值、科技含量、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都很高的书籍,就不能用市场定价来进行图书的价格导向。因为这一类的图书在发行与出版时均会有较高于普通书刊、书籍、杂志等的成本。那么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这样的图书由于造价的成本高,所以定价就随之提升了。
三、对出版社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计算其实际成本
1.对图书纸张材料的成本控制与核算
材料成本是出版企业出版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需占出版物总成本的30%以上。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降低出版物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突破点。
这样就要求我们严格计算其材料成本,大量的图书纸张的进货成本也为材料成本的关键部分。只有增强纸张的利用率,加大产出,对所有进货进行统一的、有秩序的管理,做好出入材料的纪录。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材料额度使用率从而减小浪费,缩小材料成本的支出。
2.对图书印制批量的控制以降低成本
在需要印刷是首先进行严格的选材,然后进行最终的确定,以确保在因书中不会出现大量的浪费事情的发生,应主要考虑两个成本因素,即印制准备成本和出版物储存成本。
所谓的印刷成本是指在印刷之前的成本费用,例如墨、人工、纸张的准备等,这些均会记录在我们图书的成本中。而出版物成本则是由于大量的出版物以装订成册和装箱后,由于不能及时出货发往各地,那么就需要出版社提供存放这些出版物的地方,那么就会产生场地的租赁费用,人员的看管费用,这些也都计入在产品成本中。
只有严格的规划好印刷以及出货情况就会较少、降低出版社的成本,那么在核算上就不会存在着核算不准确的情况了。
(二)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依据
通过真实准确的成本核算,将其全部成本如一、如实的记录、进行核算,那么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就不会存在不确定性及错误。
只有通过真是的核算其成本,才会让出版社管理层一目了然的知道出版社的支出与收入、成本的确切数。为他们今后的正常管理中提供可以考的数据,进行产销的调整,从而也是为确立良好的出版社管理提供基础。
(三)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控制经营过程,加速资金周转
在仔细的计算出版社成本后,会对加强企业的运营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资金的回笼,为不断循环利用的资金成本提供环境。
四、对出版社成本核算的新要求
(一)为反映出版社良好的成本核算须将管理服务纳入成本核算
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作为一种产品必然存在其成本,所以我们在出版书籍时所产生的全部直接或间接的支出,都应计入图书的生产成本。大多数出版社的成本核算都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然而在营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部分的服务性费用,例如调研市场,回访客户等工作人员的费用也将记录在书籍的成本中。因此,出于全面反映图书成本为经营管理服务的需要,必须把这部分成本纳入出版社的成本核算的范畴中。
(二)出版社研发成本与生产成本并重
由于出版社的营销成本比重不断上升,那么在新书籍的研发成本中,应适时的加大成本投入,加强成本核算。使出版社的运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新型的研发与营销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营销与研发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体,自由不断的加强营销力度与研发成本,那么出版社的收益也会日益增大,而且此收益远远会大于生产的经营成本、费用。
(三)借助现代化资讯进行成本核算
在出版社经营模式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对成本核算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单品种书籍的成本核算要更加准确、客观、具体,以此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合理的降低成本要从整个出版社管理与经营中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监控与管理,使每种类的书籍得到最有序的成本核算,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公共费用的均摊,较少出版书籍的成本。利用网络统一管理书籍的出版、装订等程序,严格控制成本输出,以做到最小化额度成本运用,达到最大化生产、盈利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出版行业的供、产、运、销、收过程中,由于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核算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服务于出版社经营管理的需要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极大的提高管理力度,完善成本核算制度与方法,加强成本核算人员的知识涵盖量,不断的调整出版社的出品种类,质量,降低成本让其在竞争市场中的位置稳固。
参考文献:
[1]朱美华.战略成本管理,新的成本管理[J].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2007;9
[2]梁希关.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农电管理.2004;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会计;制造成本
1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1.1费用与成本
遵循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一般原则划分,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生产经营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即对象化的费用,也称之为产品成本、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制造成本。成本的经济学本质是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C是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二者经济内容相同,称生产费用侧重配比一定时期,称产品成本侧重配比产品对象。一个企业的生产费用总额与其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不一定相等。期间费用则是指一定期间耗费的与生产产品提供劳务间接联系的无须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概念的经济学本质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作用巨大。一是补偿耗费的尺度;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重要指标;是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决策的重要依据。
1.2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产品(劳务)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成本核算与监督,核算是基础,监督职能扩展为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的控制、核算;事后的分析、考核、检查具体职能。也决定了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狭义的成本会计只指成本核算;广义的成本会计则包含八个环节的管理活动与技术。
1.3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都必须遵行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正确划分各种支出的界限:除正常生产经营支出外,还有资本性支出、福利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只有生产经营性支出(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才称为生产经营费用。二是正确划分各期费用成本界限: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须计入本期费用成本账户。三是正确划分费用与成本界线:在正确划分各种支出和各期费用成本基础上还应当正确划分产品期间费用界限。生产经营费用中的生产费用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生产经营费用中的期间费用列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四是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界限:凡是能分清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同应按受益原则合理分配标准在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之后再计入各产品的成本。五是正确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企业期末计算产品成本时,除了本期完工产品成本外,还可能有未完工产品成本。必须核实期末在产品数量和完工程度,采用合理分配分法划分出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才能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实际总成本与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要求决定了各个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都归纳三个步骤:一是费用的审核与控制;二是生产费用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与归集;三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1.4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是指国际通行的按照以上五个划分界限和一般流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方法就称之为制造成本法。会计信息化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成本核算方法从手工成本核算方法过渡到会计信息化下成本核算方法。但是无论手工成本核算还是信息化下成本核算,不变的是核算基本要求与一般流程。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与具体流程。特别是ERP环境下成本核算方法作为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技术一直是成本会计人员的操作难点与薄弱环节。国内大多有关成本会计的文献资料研究也多见于手工成本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本文结合多年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经验对会计软件中的成本核算功能应用作一浅探。
2会计信息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2.1总账系统中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电算化初期,建账单位只是财务部门开始信息化,所有会计核算都是依靠ERP软件中的账务处理模块(又称总账系统)来完成。根据总账系统中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时尽量利用科目明细分类核算与项目辅助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来设置成本核算科目体系,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到如下几种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方法。方案1:成本明细分类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设多级明细分类科目来实现成本核算的方法。其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下:方案2:成本项目辅助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2-2;(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生产成本;(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101-基本生产成本;10101-直接材料;10102-直接人工;10103-其他费用;2-B产品;201-基本生产成本;20101-直接材料;20102-直接人工;20103-其他费用;(7)项目目录:1-直接材料(分类编码10101);2-直接人工(分类编码10102);3-其他费用(分类编码10103);4-直接材料(分类编码20101);5-直接人工(分类编码20102);6-其他费用(分类编码20103)。方案3:成本明细分类与项目辅助核算混合设置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2-B产品;比较上述三种案例的生产成本核算体系设置,显然案例一与传统手工会计成本科目设置相同,比较符合手工成本会计人员认识习惯,由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建账时容易上手。缺点是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科目辅助核算功能代替明细账设置,从而精减科目分类层次结构,减少数据冗余度。案例2则正好相好,总账科目只有一级分类,生产成本所有明细账改为项目辅助分类设置。总账简单明了,项目档案设置复杂,分设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产品,有利于成本对象无限扩展。案例3则综合案例1与2,总账科目分类设置到成本核算项目三级分类明细账,成本对象分类设置改为项目档案中分类目录,项目档案设置简单明了,也有利于无限扩展。现实中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
2.2财务、业务一体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是指成本核算单位集成使用了ERP信息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供应链子业务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环境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应用环境复杂,信息化高度集成共享,应用专门管理会计系统中成本管理模块形成制造成本数据。方案4:财务业务一体化+成本管理系统核算方法(1)总账系统成本科目设置:可以采用上述方案任一形式。其他各系统完成相应的初始设置。(2)供应链存货核算系统负责核算提供材料采购、领用出库成本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3)总账或薪资管理系统负责核算提供直接人工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4)总账系统负责核算提供制造费用及辅助生产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5)成本管理系统完成以上成本项目数据采集录入、检查、核对后,按照参数选项预订的成品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完全或部分分批法、分类法进行成本凭证处理论、账表生成。最后形成成本汇总表、成本明细表、成本自定义报表。显然,这种方法下,制造成本各项目数据来源不同信息子系统,数据分属多个部门多人多岗管理,需要成本会计联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初始化。否则会造成数据失真,成本核算不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核算单位选择什么模式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本单位管理需要以及信息化现状水平,一般先采用方案1~2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企业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后,ERP集成应用了财务链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系统等部件后就可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系统高效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亮升.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熊绪进.会计信息化下辅助核算应用浅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
关键词:医院 成本核算 方法 弊端 改革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医院面临的压力也日趋增大,传统的医疗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与市场经济保持同步发展,因而改革迫在眉睫,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院成本核算进行了阐述:
一、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原因和意义
我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阐明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原因和意义。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
(1)卫生局、物价局、财政局在拟定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或者是进行经费补助标准时,要有一整套科学依据做指导,这就需要医院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
(2)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的成本核算也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成本核算,可以促进卫生机构开展竞争机制,这样能够推动医疗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二)从微观方面来看
(1)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有助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医院的各项费用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仍然难以满足医院的实际资金需求。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不断增强经营意识,还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才能增强其竞争力。降低服务成本,最关键的就要做好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使成本核算的数据更准确、更真实。
(2)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有助于卫生服务资源的使用。卫生投资产生的效益跟成本是负相关性,且医院的资源通常会出现配置问题,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要进行成本核算,根据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措施,发掘潜力,让卫生资源达到最佳使用状态。
二、传统医院成本核算方式的弊端
(一)对成本核算管理的认识不够,成本核算意识欠缺
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意识,将直接导致成本核算工作难以发挥自身的实际作用。
许多医院在成本核算方法上都有一些不规范之处。例如:只是将与医疗部门所直接发生的成本等进行归集,而对于医院的其他部门发生的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只进行简单分摊,没有制定科学的分摊方法,分摊数据不真实,没有科学依据;医院部门之间互相提供的服务,没有按内部价格结算,或内部价格制定不合理,没有实现全成本核算等。成本核算意识的欠缺,是导致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长期以来得不到及时更新与完善。
(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体现医疗服务的所有价值,完善医疗服务成本内容,医疗服务成本管理要做到既看重物化成本又看重劳动以及技术成本。但是,目前医务劳动计量的标准不明确,很多医院计算成本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将门诊人数和住院时间作为计算单位,从未如实反映病人患病的严重程度、是否难于诊治以及治疗中出现的风险因素等,导致很多临床医护员工的工作缺乏积极性。
(三)成本核算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要做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加大投入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培训。但医院往往只看重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缺乏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成本核算的效率和效果。
三、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也应逐步渗透到管理工作中,管理意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精髓也应被医院所引进。医院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引导全体人员树立起现代成本管理观念,并积极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成本核算队伍。
(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管理应是一种长期行为
如今,有人经过研究指出“顾客让渡价值”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提出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服务的质量,医务人员的全面素质,从而医院的形象得到提高,进而使病人感受到实际价值;第二,减轻病人的总体成本,使病人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人员要在不给病人加重负担的情况下,加强成本核算,控制自己的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等。
(三)引进成本核算软件,实现信息化
由于医院的管理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及部门,所以实现信息化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形成一整套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将收费处、临床、医用材料、财务管理部门等等,进行终端链接并建立其数据传输与交汇平台,保证自动实现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汇总、分析和共享,实现网络化管理。
(四)成本的核算需要贴合医院的其他改革
成本核算只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不可能改善医院和科室存在的所有问题。作为医疗改革的切入点,成本核算跟医院别的改革方式是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的。由成本的核算,我们可以找出医院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在宏观政策方面出现的纰漏,可是要改善问题,纠正错误,其他改革措施也要一并进行,医院的各项改革方案才可以有效果,进而避免恶性循环。
四、结束语
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对医院实行科学管理、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而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深入研究,找准主要问题所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成本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物流成本;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尚未进行系统的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更不完善。在此,笔者通过借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标准”中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设计研究。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可以分为会计方式、统计方式以及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式三种模式。
(一)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会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把物流成本计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物流成本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两套体系同步展开,物流成本的内容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得到双重反映,也叫双轨制;二是把物流成本的内容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相结合,增设“物流成本”科目,对于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若与物流成本无关,直接计入会计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若与物流成本相关,则先计入“物流成本”科目,也叫单轨制。
运用会计方式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提供的成本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且准确、真实,这是其优点。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或者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或者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调整。
(二)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统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不需要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剖析,分离出物流成本的部分,按不同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进行重新归类、分配和汇总,加工成所需的物流成本信息。
与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比较起来,由于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没有对物流耗费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跟踪,据此得来的信息,其精确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正由于它不需要对物流耗费作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所以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物流管理意识淡薄、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可运用此法,以简化物流成本核算,满足当前物流管理的需要。
(三)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所谓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即物流耗费的一部分内容通过会计方式予以核算,另一部分内容通过统计方式予以核算。运用这种方法,也需要设置一些物流成本账户,但不像第一种方法那么全面、系统。而且,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来说,它是一种账外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从实践操作来看,由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成本是指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个会计科目之中的物流成本;而隐性成本是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反映但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考虑到上述两种物流成本各自的含义和特征,以及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与要求、会计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的现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笔者认为,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是我国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物流成本核算科目及账户设置
由于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核算和隐性成本核算两个方面,其中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而言。
一般来说,在会计核算中,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同时由于我国核算中对于采购存货成本的确认通常包括运输费、装卸费等与物流成本有关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连同存货本身的采购价格一并计入“材料采购”科目。所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时,除了从上述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入手计算外,还应考虑材料采购科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显性物流成本往往需要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针对财务会计所设账户),具体需要设置哪些物流成本账户,取决于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和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本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包括三维,即以物流成本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这三个维度,以“物流成本”作为一级账户,以物流成本功能所包括的具体成本作为二级账户,以各物流范围成本作为三级账户,以各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作为四级账户,按照以上思路,共需设置100多个物流成本明细账户。例如物流成本中自营运输成本的核算可以设置下列明细账户:
(1)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供应物流成本
(2)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
(3)物流成本――运输成本――销售物流成本
(4)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回收物流成本
(5)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
根据需要在每个第三级明细科目下可分别设置第四级明细科目: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
其他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可参照物流运输成本账户的设置,不再一一列举。总之,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只是开辟了一条核算物流成本的通道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明细账户设置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通道来核算物流成本。
三、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核算物流成本需要分别计算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然后将两大成本汇总,即为物流成本总额。现分别依据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特征对核算步骤加以分析。
(一)显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变的前提下,还应该依据前述方法设置显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
其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及明细项目逐一进行分析,确认物流成本的内容。
再次,对于应计入物流成本的内容,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在期中与会计核算同步登记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或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集中归集物流成本,分别反映出按物流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归集动因的物流成本数额。
最后,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汇总计算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成本数额。
(二)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期末(月末、季末、年末)对存货按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形态分别统计出账面余额。无论按在途或在库哪种状态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对于存货已购在途或在库但企业尚未支付货款以及企业已收到销售货款单存货仍在库或在途的,不计入统计范围。
其次,按照公式:
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账面余额(存货占用自有资金)×行业基准收益率,计算出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生出的机会成本。
其中,对于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而言,若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则存货账面余额为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
四、企业物流成本表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出来后,需要通过一种载体披露物流成本信息,这个载体就是企业物流成本表。按披露物流成本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物流成本表可以设计成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两张报表。
(一)企业物流成本主表
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是按物流功能项目、物流范围和成本支付形态三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各项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它是根据物流成本的三维构成,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功能物流成本、范围物流成本和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予以适当的排列,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成本费用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后编制而成的(见附表1)。
(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的补充说明。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划分为自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自营物流成本又有其具体的支付形态。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除了要了解自营和委托物流成本的数额,还需要了解不同支付形态下的各项自营物流成本数额。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中的自营物流成本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细化,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可以更详尽地了解企业内部不同支付形态下的成本发生额以及不同成本项目的支付形态构成(见附表2)。
【主要参考文献】
[1] 鲍新中.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易华. 物流成本管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傅锡原,高风琴.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M].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成本核算;策略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要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来进行,所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本文首先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了概述,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核算原则、相关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分析,并针对成本核算工作提出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把握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成本费用核算的适用范围、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等策略,希望对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工作有所启发。
一、成本核算工作概述
进行项目工程建设,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核算,整个工程的成本核算能够对工程建设作出重要的指导意见,同时可以对工程建设的领导提出相应的工作决策依据。面对工程建设工作,必须要将整个工程建设与工程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另外一方面,进行工程建设和规划,需要结合工作的具体流程来进行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结合项目工程建设市场进行。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中,就必须将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核算与整个市场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对社会行业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依据来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将整个成本核算与新型的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促进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原则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对城市规划工程所使用的成本进行核算。而所谓的项目成本主要是指项目工程在建造和规划设计中所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相应的资金投入。对于项目成本来说,堵整个项目建设进行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增加对项目规划的资金投入和费用使用的了解。同时在项目建设上可以有效实现项目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为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依据。而针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包括有项目规划成本核算和项目设计成本核算。在项目规划成本核算工作中,主要包括对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进行核算所产生的费用。项目的设计成本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规划设计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要将整个工程建设进行费用核算,针对在工程建设的分期费用,必须要将分期的费用放到当期的使用成本之中,从而将整个成本核算工作与各阶段的成本核算工作结合在一起,规定责任能够保证成本核算工作更加高效的进行。
(二)分期核算原则
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保证整个规划设计工作中产生的成本核算与工程建设的周期或者是阶段进行研究和分析,整个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涉及到的工程建设工作往往众多而且繁杂,所以针对阶段性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在成本核算工作完成之后做好准确的记录和分析,尤其要针对工程建设的各项目进度进行规划分析,由此来促进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分析工作良好进展。
三、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方法
(一)品种法
针对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建设来使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尤其是针对一些不同的生产企业,要结合不同的产品品种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做好品种的归类和处理,这样有利于实现对最终成本的计算。
(二)分步法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结合不同的城市规划设计企业来进行。针对一些生产程序和生产环节较多的企业,要采用不同的阶段性核算方法来进行。首先可以对一些企业的初步生产环节进行成本核算,另外可以在进行核算工作中,把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然后再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工程核算的工作更加明朗清晰。
四、结语
总体来说,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首先要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概述分析,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核算原则、相关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进行细致分析,在实际成本核算工作,具体采用品种法、分步法等,并积极把握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成本费用核算的适用范围、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以此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梁静 单位: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日常生活与建筑——2014新建筑论坛(春季)研讨[J].新建筑,2014,06:40-43.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程成本核算概述
(一)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的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主体,即项目,指的是依照项目管理的需求以及上级的要求而由项目管理人对项目的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相关的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服务于上级预测和决策;项目成本核算的范围,即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成本和费用;项目核算的方法,建筑工程财务的成本核算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时间、地点而不断的变化,除了单纯的应用会计方式之外,还会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二)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保证其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于各项费用的核算是建筑工程成本核算中最主要的任务,必须认真的对待。其次,对于各类成本项目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预算制定的固定额度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标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成本开支标准,费用开支标准等进行费用的合理控制,节约相关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再次,监督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完成情况,并且及时反映相关的问题。对于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科学的预测,为建筑施工的进行和技术提供准确成本报告和相关的资料,保证项目的正常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步骤
1.制定建筑工程的成本计划,根据相应的计划方案制定核算指标。为了方便进行成本的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确定要尽可能和成本计划相吻合,将成本核算的结果和成本计划相对比,及时反映出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2.根据核算成本的几个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每一项建筑工程中都存在着众多的成本核算的科目,核算成本的相关因素包括实际工程中消耗的资源的数量、资源的价格以及资源的价格变动的幅度和概率。并且这些核算成本都必须是可控成本。对于关键性因素的分析方式主要有ABC分析法、因果分析方法以及排列图法等。
3.根据核算成本指标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主要成本进行敏感性的分析,通过其敏感性的分析,用来判断某项成本因素应该核算的力度。这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之一。
二、建筑工程加强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外部经营环境政策要求建筑工程单位加强成本核算
政策环境、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是建筑施工单位的外部经营环境。面对外部环境的日益激烈。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实施了相关的一些责任制度,例如项目法人责任制,这条制度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重要作用,是建筑施工单位的“寻租成本”提高了。招标投标制的实施规范了建筑工程单位的工程承接的行为建立了完善的工程项目的竞争机制。建设监理制度使得业主的技术知识能够达到一个和建筑单位相平衡的状态,防止建筑工程单位了降低成本而做出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这些责任或者制度都要求建筑工程单位不断加强自身的成本核算,来满足制度的规定和要求。
(二)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要求建筑工程单位加强成本核算
在建筑单位的外部环境中,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工程的应用使得建筑工程有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使得工程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为建筑工程单位的成本核算提供重要的基石支持。
网络信息化的完善,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得建筑施工成本更加的透明。因此就要不断加强建筑工程单位的成本的核算,来应对建筑工程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此外,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大中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又居于很高的水平。并且建筑工程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水平都不相径庭,导致了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化,却又闲置了大量的生产力
(三)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是成本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并没有全部的建筑工程单位都进行系统的成本核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部门的工程项目都是短期行为。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成熟,建筑工程单位也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成熟期,建筑工程单位的管理方向需要从外部管理转向到内部管理,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成本战略管理是能够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的方法,它是企业科学的应用一系列成本管理的方法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加强竞争优势的方法。对于成本进行核算就是成本战略管理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要想成本战略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拥有完整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要比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的成本。因为建筑工程单位要重视成本的核算工作,重视信息价值,才能不断适应战略发展的需求。
(四)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主要是核算项目管理成本,项目管理成本重点核算的主体是项目,由项目核算的负责人员组织相关的财务人员根据上级的要求和项目管理预算的需要,对项目的实际的成本进行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管理的范围是具体的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建筑工程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相应的数据给上级领导,起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为了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以便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
三、采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降低建筑工程成本
(一)建筑工程成本核算中的关键科目的重点核算
在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待摊支出”四个重点科目的核算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建筑工程是以施工合同作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施工合同中对于发包项目的材料有两种提供方式,一种可以全部由施工单位提供,另一种由建设单位提供。在“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的核算上要特别注意区分两种材料提供方式和后期的核算。“在安装设备”是专门用来核算设备采购方面支出的科目正确核算设备投资成本的前提是正确界定设备固定资产。要培养建筑工程单位的会计人员有这方面的专业判断,避免把设备用材料的名义计入建筑物的价值中,或者放置相关的建筑材料以设备的名义和建筑物的价值分离,使之能正确地确定设备的价值,也能够准确反映基础建设的成本。待摊投资是一种间接的成本项目,它不能直接形成实物性的资产,因此会计核算时必须控制各种开支的合理性,并且进行实时的监督,待摊科目也可以根据项目核算中的“其他费用”来分设二级的明细科目。
(二)贯彻实施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制
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实行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所谓的项目核算就是以工程项目为核算的对象,将工程成本进行归集,进行工程项目的盈亏分析,准确反映工程项目的经营状况和项目的施工进度。对于项目的成本核算是符合工程项目的成本发生规律的,符合管理项目管理的财务规律的。项目成本的核算制度能够全面反映具体工程的盈亏,与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比起传统的队级核算制智能反映一个单位当前的盈亏更加的适用。
(三)对于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进行评估管理
加强对于建筑工程单位施工过程的监控,加强对于施工工程的财务监督和财务设计。简单的对于建筑工程单位进行监督是很难发现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加入项目核算部门都是虚报利润的,作为上级的部门也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因此建筑工程部门要严格制度财务审查、审计的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对于凭证、账目、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国和;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研究[J];安徽建筑;2005年02期
【2】陈林范;浅谈项目管理在中小型施工工程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