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18:5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修日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要有文化
英国的泰勒这样解释文化:“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我感觉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便犹如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绵延的生命力。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二、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硬要素”文化
学校的硬要素指的是拥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组织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公平的、合理的、民主的、科学的。这套制度的建立者应该是全校师生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随便制定的。
三、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软要素”文化
学校的“软要素”文化指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有着独特的文化、素质、信仰等。例如元甲学校的武术文化,普洱中学的茶文化以及由茶文化,上海七色花小学的美丽课堂与艺术教育,还有我们济源市王庄小学的读书文化、习作文化,坡头二小的军营文化等。这些软文化可以让在这所学校生活的师生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影响终身,形成个性。
四、学校文化需要既“濡化”又“涵化”
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濡化”是指在同一文化群体中,通过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年轻一代在老一辈指示、引导或强制下接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例如学校的已经形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我们就要“濡化”。
“涵化”是指不同文化的人群,因为持久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在已有独特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
这里要注意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一味地“濡化”拒绝“涵化”,这是封闭,僵化,很容易走向单质化,甚至消亡。清朝由“帝国”沦为人人欺负的殖民地,就是太拒绝“涵化”。
二是抛弃“濡化”一味地“涵化”,这样消亡更快。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QQ;教育博客;学习;应用
一、QQ的学习与应用
QQ的存在让我对网络有了认识,让我走进了网络世界,看到网络的发展,从“Out”到“Fashion”,我认识到应用是一个自我发展、进步的一个阶段,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架起友谊的桥梁。
二、教育博客的学习与应用
2009年底,我通过吉林省社区这个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起初我只是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反思、对教学的见解等内容,看他人博客也是种进步。
2010年,同事获得博客大赛奖项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认真学习设计我的博客、日志、图片、影音……是我进行网络学习研修的起点。
2011年的博客大赛我如期参加,因为学校电脑紧缺,我只能在本子上记录我的反思、随想、教育论文等内容,回家吃完晚饭就忙着往电脑里打日志,为了比赛爱人给我买了笔记本电脑,告诉我:“你弄吧!白天在学校弄点,晚上就不会很累了。”听到这番话我十分感动,拿着笔记本电脑我高兴地说:“我一定努力,让你看到笔记本电脑没白买,我会让它发挥它的作用的。”比赛结束后,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2011年的博客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让我感到很开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我写的日志等内容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好评,证明我所述说的内容有一定的内在价值,哪怕是一点点,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的成长。平日里我与我的爱人不断探讨教学,别看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博客,但在生活中一直是我交流的对象,他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
关于这几年对博客的了解,去年我确立了省级课题《依托网络研修,促进自我成长的实践研究》,使我更高层次认识了网络研修,它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网络研修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从而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
不足。
个人信
姓名
工作坊
工作单位
任教学段
任教学科
贾晓光
数学工作坊
广灵县第五中学
初中
数学
研修自
温馨提示:请您对照下表中的四类研修要求,检查您是否按要求完成了本次培训
(供教师进行研修自检,无需填写)
研修学习
专业引领
互助共研
项目及平台
(1)课程学习达到学时要求(必修课、选修课);
(2)完成研修活动,提交每步骤研修任务;
(3)按时按要求完成研修作业;
(4)完成本研修总结。
(1)观看所有专家视频答疑,并进行评论;
(2)参与项目问卷调研;
(3)学习阅读工作坊简报、项目简报、学科简报等。
(1)在研修交流区发主题帖,积极回复学友帖子;
(2)在视频课程后评论,提出建议;
(3)发表研修心得、日志;
(4)在资源分享区积极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工作坊资源库。
(1)及时了解项目公告、工作坊公告等通知;
(2)查看项目考核方案,明确考核要求;
(3)通过方案解读视频,了解项目情况;
(4)通过平台操作指南视频及使用帮助手册,掌握平台功能及关键操作。
研修总
请认真回顾本次研修全过程,从以下三个方面填写(总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原创):
1.课程学习与研修收获;
2.将研修所学内化应用到教学实践的情况;
3.希望在今后研修中解决的问题及对培训的建议。
研修收
通过本次研修,您在课程学习、研修活动、研讨交流、专家视频答疑、简报导学及与工作坊学友互帮互助中得到哪些主要收获?
学用结
通过本次研修,您将所学到的技能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了吗?请简要描述您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与反馈(可以一节课举例说明,可配课堂照片)。
反思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2、深化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理解。
3、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4、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积极致词。
3、通过专家的引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向专业化教师的标准靠近。
四、研修内容
1、认真听取专家教授的讲座,踏踏实实地学习理论知识。
2、去实地考察,并观摩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素养。
3、积极参与班级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4、每天听课后做到及时反思,记录感悟的点点滴滴。
5、每天坚持看一个小时的教学专着,努力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后反思。
6、每天填写好研修日志,将自己的思想文字化,行动化。
7、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将自己的感悟文字化。
五、研修方式
我自2007年我踏入工作岗位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从教以来,我从一个稚嫩的教师渐渐成长,其中得到了领导的关心,同行的帮助。这次有幸成为XXX老师工作坊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现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的自我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今后的研修过程中,我将本着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打造课堂、服务学生的培训目的,以参加工作坊为契机,以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争做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二、研修需求
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通过参加网络学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新理念,学习本学科新知识,及时把握教学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2、立足常规教学。潜心钻研本学科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注重理论总结。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
二、研修目标:
1、积极通过集体培训、网络学习、同伴互助、个人研修等方式,使自己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2、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高效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4.进一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5.探索适合学生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愿学、乐学。
四、研修内容
1、认真聆及继续教育中各专家讲座,积极做好课程笔记。
2、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发表观点,解答困惑,共同进步。
3、认真撰写研修日志,将自己的思想文字化。
4、争取主动走出去,多参与各级各部门相关培训活动,在交流学习中提升自我。
5、广泛阅读书籍,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五、研修方式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通过个人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3、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把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同时,认真听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反馈信息。
4、虚心向专家及有经验教师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
校本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
新的学期又在这希望的季节来临了,迎着轻柔的春风,着踏着国培送那教坚定的脚步,心中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斗志。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法,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使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研修方案。
一、工作理念
1.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
2.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3.建立“学本式成长教育”的教学模式。
4.主动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5.树立终身学习的认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建堂中心小学共有46名教师,其中班主任18人,科任教师22人,多数教师能够进行业务学习,教学上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但主动学习的老师还是比较少的,多数情况是在被动的学习。
三、学习内容: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2.以典范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4.学习如何更好的备课、上课、对学生评价及作业布置和批改
三、方法措施:
以县里各学科研修主题为主,我们学校根据学科组成研修小组,在县小教部指导下,在学校安排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多研多磨在合作讨论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每节校教研课要进行三备三研三思,利用平行班级来进行授课。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室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教案、观察日记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完成1400分钟的学习时间。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认真参加县里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做好培训记录。
2.认真参加学校的学科小组校本研修活动,利用校教研课的讨论交流使教师能吸取同组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
4.空余时间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研修。
附:县送教团队确定各学科主题
小学数学
提升“数与代数”领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能力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设计
小学品德
教材开发与使用
小学英语
基于“学本”理念,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及运用)
小学科学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附工作流程
三月份:
制订校本研修计划。组织老师学习“学本式成长课堂”的教学理念。
四月份:
进行网上学习,完成1400分钟的网上学习时间,进行研修手册和研修日志的填写。
五月份:
通过校教研课进行三备三研三思的研课方法,提高校教研的研究效率和引领作用。
六月份:
结合县里专家老师的示范课来进行本校的研课磨课,并与县里专家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提升自己。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两种主张:一种是技术派,认为教师发展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乃至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教师培训时主要侧重于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培训。一种是反思派,认为教师实践的对象是人,教师发展就是其对人性、对社会、对教育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故而教师培训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深化和拓展。
技术派以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反思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两种不同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它们各有倚重,各有偏颇。然而,那些技术性培训,如治校的、带班的、课堂教学的,看起来操作性强,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有“形似而神不似”感叹。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对于身在一线的教师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听完只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那么,目前有哪些在教师培训中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的探索实践?
本刊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总结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五段互动式”培训模式,试图在培训中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
具体地说,这个150分钟的培训模式可以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及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培训团队由讲座专家(1名)、授课教师(1名)、点评专家(1名)、主持人(1名)、正反方辩手(各4名)、摄像师(2~3名)组成。
主题讲座(用时约30分钟)
由教育专家或学科专家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选择一个能够与参训教师的经验产生共鸣的主题,讲授有关的思想、理论或新观点、新视野。其意图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经验,帮助参训教师站在一个思想的制高点,发现、分析、批判实践中的问题,指导实践发展,实践回归理论。为了强调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经验的直接相关,依据参训教师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更重视参训教师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讲座前通过问卷、调研等形式征询老师们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迫切想学习什么,接受什么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教师需要。
注意
围绕选定的主题讲授基础性理论和教学要求,并提出在理论指引和教学要求下,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性建议。让与会者既能重温基础理论,明晰教学要求,又能获取一些有益的实践性操作经验。
课例实践(用时约40分钟)
借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替代性学习,而替代性学习的效果与榜样本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课例实践”选拔区域内优秀青年教师,借助青年教师所在街道(学校)学科组和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根据专家的思想和理念设计教学,进行课堂探索,为受训教师提供一套科学、先进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示范。
注意
1 借班上课,还原课例展示的“原生态”。
2 研究旨在理解思路,理清做法,不要反复地试教,我们提倡一次试教,在第一次基础上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活动调整,再现时即为正式的展示意图。这样的做法可为现场观众和辨课互动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3 此课一定要紧扣专家讲座的主题。切不可跑题、偏题。
辩课互动(用时约70分钟)
这是“五段互动式”培训的一大亮点,核心是“辩”,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人人为师”,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参训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论发言时,应注意的是增加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不是随意乱侃,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说如何改进;二是时间可控,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辩论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越辩越明。“辩课互动”最大特点是参与互动性强,每位参训教师不是以心理复制的方式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在唇枪舌剑中引发自我的认知冲突,在采择他人观点的同时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生动地解释新观点,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的建构和完善自我认知结构,实现对教育认知的发展。
注意
1 确定好辩课的主题与辩题。辩课,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课例辩论某种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落实情况,谈其优劣;对于课例的辩论,要做到基于课例,又不拘泥于课例,有一定的开放性、创新性。
2 优化辩课的基本流程。在实际的辩课中,有时发现有的老师长篇大论,有的老师却很少有发言时间。为了避免出现“就课论课”、“一团糟”的局面,辩课可以借鉴辩论赛的基本流程,注意起承转合。
3 明确辩课的基本要求。辩课时,应根据本次活动要探讨的主要问题,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辩课不宜空谈理论,要透过课堂实践归纳其背后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指出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为什么应该那样,并以此提出改善实践的具体做法和策略。
4 要把握好辩课的基本原则。坚持心有辩点、有理有据、不计输赢、真诚谦虚的原则。
辩课互动可采用正方、反方或多方辩课互动的形式。其中,正方、反方辩课互动方式的规则如下:第一阶段――立论陈词:正反双方一辩先后发言,时间各为5分钟。亮明己方观点,阐明己方理由,力争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有力。第二阶段――补充陈词:由正反双方二辩先后补充陈词,时间各为5分钟。第三阶段――攻辩环节:先由反方三辩分别向正方一、二、四辩提一个问题,并由对方回答;再由正方三辩向反方一、二、四辩提问,由对方回答;此环节即开始向对方发起攻击,为接下来的自由辩论造势。本方3个辩手回答时间累计不超过10分钟。第四阶段――自由辩论:由正方开始,双方每次一人轮流发言,不可由同一方连续发言,每方发言时间累计不超过10分钟。在一方时间到后,可以由时间未到的一方四位辩手自由发言直到时间用尽,也可以由时间未到的一方放弃时间结束自由辩论。第五阶段――结论陈词:由双方四辩陈述、全面总结、充分表达己方观点,与前面立论相呼应。时间为各5分钟。
多方辩课由ABCD四方组成,他们分别是正方辩友(4名)、反方辩友(4名)、讲座专家和授课教师(共2名)、台下参训教师(若干名)。规则如下:第一阶段――由来自C方的讲座专家和授课教师发言,阐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间为5分钟;第二阶段――由A方B方(正方一辩、反方一辩)亮明己方观点,阐明己方理由(AB方各6分钟);第三阶段――由D方(台下教师)选派两个代表进行观点阐述(每名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共计10分钟);第四阶段――自由辩论,四方参与。CD两方可随时加入正方或反方的阵营,表明立场(各方发言累计不超过5分钟,共20分钟);第五阶段――四方结论陈词,由各方陈述、全面总结、充分表达己方观点。C方D方选派一名代表发言(每方不超过5分钟,共计20分钟)。
点评提升(用时约10分钟)
由名师或专家及时根据专家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和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使受训教师进一步领会专家的教育理念,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在辩课阶段,教师的观点各异,究竟孰是孰非,需要借专家的慧眼进行拨“乱”反正,指明方向,更好地领会专家理论的精髓,更有效地吸取别人所提供的好经验、好做法,更深入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如此,受训老师则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
注意
点评专家针对课例、辩论,根据就事论事、理性分析的原则对专家讲座、课例示范及辩课互动进行点评、归纳、提升,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从上课教师的目标设计、环节安排、材料提供、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剖析、引导,从正方双方辩手的立论依据,思维逻辑性、辩才口才等方面进行概括,充公肯定优点,委婉指出不足。
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自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来,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该校通过课题专业技术系列培训、专题研究、主题沙龙、课题整合课、课堂观察、教师博客评比等活动,促使教育博客切实成为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现象,密切家校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交流,深入探究有效教学方式的重要平台。同时,该校利用教育博客最大程度为学生服务,开展在线学习、专题探究、主题拓展、深度对话等方面实践探索。学校的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课题实施2年多来,学校教师先后有18人次获得各级教育博客评比奖项,在省级以上刊物100余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比例达34%。
本刊特选载5篇学校教科中心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希望引起读者对于教育博客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是苏州市较早进行教育博客研究的学校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师生不断地赋予博客新的内涵,挖掘博客新的运用方式。在学校师生眼里博客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网络技术,它所承载的更多是终生学习、合作交流、不断思考、不断提炼、凝结智慧这样的一些精神与理念。自从《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功申报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来,学校积极行动,将教育博客建设纳入《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十项基本要求》之中,从行政层面予以积极扶持,师生参与教育博客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性教育博客的良好局面。08年10月20日,学校课题组启动了省级课题阶段性推进教师参与状况调研。本调研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学校的中小学科任教师参加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1份,回收率92.5%,问卷从教师个人教育科研基本情况、对教育博客的认识、教育博客的参与度、参加教育博客的成效等四个方面展开,现把调研的问题和思考整理如下。
一、结果与分析
学校将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定为专题研究课题之后,学校逐步铺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进程,涉及的研究内容有: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基于教育博客的叙事研究;教育博客支持下的家校沟通;基于教育博客的专题研究活动;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数字化教育管理等。每一步的推进,都经过仔细斟酌和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基于学校现有的经验、现状来规划的,我们设想这些与教育博客联系起来进行整合研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沉淀下来。这种安排的思路也非常明显,就是想通过学校博客为教师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教育博客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为个人专业成长以及学校平稳、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平台。
(一)观念层面:学校绝大多数老师认可这项“新兴”的科研活动
调研后的数据表明:95%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提到教育博客,调研结果显示97%的教师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博客已经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成为家长了解学校、学生的良好窗口。教师积极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将教育博客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利用博客开展在线学习、专题探究、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深度对话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为目的,教育博客成为“教学相长”的良好工具,此外教育博客的良好“师生互动”,由师生以往的单边的交往,变为多边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交往。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以共同学习为媒介的关系,教育博客起到了媒介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谈到教师的专业是否发展了。把博客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关联,运用博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博客真正为学生发展助力,教育博客则更具活力,更具有普遍实用意义。
(二)参与层面:学校老师普遍参加这项能改善科研方式的学术活动
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教育博客给自己带来了全新的科研方式,教育博客成为了自己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成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82%的教师赞成博客的撰写,表示有时间和能力,都尽力撰写博文。7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还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自身必须意识到自己要成长,要不断完善。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教育博客正以零距离的亲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成效层面,学校老师在投入其中时体会到了教育科研所带来的愉悦
调查显示:91%的教师表示,撰写博客可以促使自己常动笔、勤思考,在投入教育博客、体验教育博客写作艰辛的同时体会到了这种电子写作及发表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95%的教师从中逐步意识到拥有教育博客并不断书写博客不等于自己的专业就会得到发展。教育博客受关注的程度、运用方式,以及书写博客的方式、书写者思考的深度、书写的质量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表明:9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教育博客为自己的教学生活带来了绿色新生命,并成为了教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若是长期有效地利用,确实能为自己的教育生活服务。学校在推进此课题的研究后,信息化氛围非常浓郁,由此带来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推动,引发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新思考。学校行政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最大宽松,经济上舍得花大力气投入设备与资金,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则从博客技术上给予支持,教科室、教务处根据需求,将课题研究的关注点及研究主题逐渐常态化,引导教师研究一种常态下的博客生存环境,将博客与课程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融合,贯穿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过学校大力宣传与鼓励,又产生“熔炉效应”――新教师的自然融入,本来对博客、对课题关注度不高的教师参与,使得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德育处积极向家长宣传,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博客建设,家长对学校博客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了非常大提高。
二、思考与对策
通过本次对全校教师摸底式、袒露心迹式的调研,在教师的认识基本到位、行动有所跟进、成效初步显现的情况下,针对调研中出现的诸如如何维持教师的持续、高昂的写作态势、如何进一步进行行政性的助推,如何营造更好的博客写作氛围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在校本研究中自我表露心迹
教育博客写作关键是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我校老师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后,便开始阅读和书写,发表了大量的主题日志,在博客中大家不断地阅读、书写,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这让老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迅捷、广阔的平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网上,为每一个老师开辟一片天地,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个窗口,利用这个窗口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每个老师又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最迅捷地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最真实地进行课堂实录的展示、最广泛地与各界人士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活动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积极推进我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努力构建校本文化,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
1. 教师阅读日志的撰写。教师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阅读日志”,我们提倡教师要爱读书,但建议老师们不必读得太杂,最好使自己成为“一本书主义者”。每个老师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把这本书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同伴,不断研究它,并撰写阅读日志。理解一本书、一个作者之后,再去接触多本书,多个作者。
2. 教师观察日志的撰写。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撰写观察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观察日志”。让老师们把平时观察到的,并能引起兴趣或有感触的人或事,写成观察日志。它可以以定性观察为主,通过个体的观察总结个性化的课例或者有一定分析解剖成分的案例。
(二)在个人探索中自主反思学习
教育博客要让老师们乐在其中,要在持续地学习中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与教育博客共成长的日子里,老师们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大帮助。但在最初阶段,大家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较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日志。随着对博客的认识加深,通过不断浏览一些著名博客日志所受到的启示,老师们也尝试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博客里有“写――录,思――享,品――学”,老师能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1. 教师行动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并撰写做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行动研究日志”。如果说教师阅读,教师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那么,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实践。转变观念固然重要,但转变观念并不是教师们阅读和观察的目的,教师之所以需要有所阅读、有所观察,主要目的为了解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教师自主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可以自主研究某个教育教学或者教育科研的领域问题。如你对学校特色的思考与实践,你对自己擅长的某个专门或者学科领域的独到的自主的看法。具体可以从关注教材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学生问题等三个角度入手。如果一个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补充他的教材,这个老师就已经是在做研究。教师把教材研究的过程,开发教材的过程讲述出来,就是“教材研究的故事”;老师们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某节课的“课例研究”的过程讲出来,就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故事”;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的成长过程讲述出来,就是“学生的故事”。
(三)在专题研究中自由快乐成长
每一个教育博客个体都有自己研究专题和领域,而自己的研究领域只有在交流分享中才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成长。由于博客具备“、分享、交流”的功能,它让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在教育博客上进行专题研究可以使博客上原本无序列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上升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上的量的积累。如:十月的《工作札记》、邱雪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陆小青老师的《每日一题》等。可以说,经过2年多课题研究实践,专题研究的博客量的积累造就了质的提升。在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中,着力推动富有专题研究意蕴的“博客圈”的建设,经过努力,已有近50人加入到我们本校的“博客圈”中来。在这个BLOG学习共同体中,我们在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民族地区;校本;研训;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13-03
我校立足于校本研训,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从创造条件、开辟资源,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九龙县沙坪中学建于1983年,是一所民族混居地全员寄宿制农村中学。目前在校学生有1763人,其中初中部有学生1704人,初中部全部住校,全校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业教师88人。由于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学校引进人才难,有了人才也留不住。近年来,全校学生每年按300人左右递增。受学生急剧膨胀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扩大教师招考数量。其中2009年以来新分到我校的教师达到41人。教师普遍年轻化,出现青年教师学历高,经验少,老教师学历低,知识老化的现象。如何才能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让老教师转变观念,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我校开展校本研训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
1 领导重视、创造条件、开辟资源,是开展校本研训的重要保障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研训工作,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我们认为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我们把学校定位为既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我们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1 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基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1.2 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1.2.1 经费落实。校本研训经费将统一在学校教研经费中划拨,用于研训管理、教研活动、教师奖励、教师外出取经等等开支,以确保校本研训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1.2.2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主要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20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班主任等。充实师训师资。
1.2.3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重新购置图书5000多册,其中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订有多种教育期刊和报纸,保证每个教师学习的需要。
1.2.4 硬件落实。学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增加电子白板、电脑和网络等设施设备。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完善度,规范组织管理,是确保校本研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我们的做法是:
2.1 确立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校拟定了《沙坪中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加强学习的管理,通过“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学习;在学习内容是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行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笔记、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期末进行考核。)落实学习活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
2.2 完善培训工作制度
每周日19:00—20:00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及业务学习和培训时间。每月组织一次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为: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各科课程标准、教科研方法、信息技术等。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组织专题培训,培训时间及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3 建立健全教师研训考核制度
建立骨干教师培训、评选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教导处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将教师每年参加研训活动、继续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内容之一。
2.4 完善教研组工作制度
教研活动必须有计划,有内容,有安排,有记录,有总结。建立完善备课组工作制度、教师反思制度。
2.5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奖励制度
将教师参与培训、课题研究、撰写、出版教育理论成果纳入教师评优选先、晋级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参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撰写论文获奖,对改变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嘉奖。
2.6 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
3 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训工作,是推进校本研训的关键
对教师的研训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方面,使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理念、内容、方法有初步了解,帮助教师从理念上认同课改的价值。在实践操作方面,研训不仅要让教师从概念上理解新课程,而且应努力促成教师在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学校将教师基本功、理论业务知识、师德师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训的主要内容。
研训的效果不仅来自于研训内容,也体现在研训方式上。在校本研训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参与式、交流式、案例式等方式。参与式体现了以研训的参与者为主体,人人都行动的培训思想;交流式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大会交流;案例式则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较为有效。同时我们还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公开课、优质课、说课、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和教师之间推门听课活动。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实现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学习、互补与发挥。开展三课两反思,撰写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反思文章、教育随笔的撰写,创建网络教学论坛,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研训模式,从自发走向自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健康之路
4.1 建立多层次研修共同体,同伴助推,形成研修的自觉氛围
由于我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专家难以请进来,所以必须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研修共同体,形成研修网络,让教师的研修在同伴互助的推动下,从自发走向自觉。
一是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教研组,教研组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架起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动。
二是构建课题研修共同体。课题组来自有相同研究专长的,不同学科的同伴,为教师教育科研发展架起了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构建跨学科的大教研研修共同体。门类性接近的学科组成大教研共同体。如文字学科的语文+英语、科学学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艺体学科的音乐+体育+美术。跨学科同门类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扩大研修学习的范围。能充分发挥互补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加全面。
四是构建学科内年级备课研修共同体。备课组是以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面临的各种即时性问题为首要任务的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是以集体备课、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五是构建青蓝共同体。师徒结对、合作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名师带头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师收多人为徒,一徒拜不同工作的人为师,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对不同级别的师傅在听课、上示范课、辅导、竞赛获奖等有明确的规定,学期结束对照考核。
4.2 尝试“案例式反思”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案例研究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的必由之路。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的撰写评比活动。“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养成反思和记录的习惯。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以自我反思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3聚焦课堂,发展小专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努力构建多级课题网络,做到学校有主题、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立足课堂,把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做为教科研的研究重点。各教研组每期提出1—2个最突出的问题,作为微型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在教学中提倡自主、 合作、 探究能力培养,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中,教师的研究成果丰富,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国培计划;问卷;骨干教师;中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4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43
1.引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2月颁发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中,对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王晓萍,2010:22-23)。其中,“国培计划”就是为教师深入学习和使专业不断发展的在职培训项目之一。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这一培训计划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可以给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与从事教育事业者之间经验交流等教学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2007年以来,教育部对西部地区实行了教师国培计划,给各学科教师搭建了学习和提高的平台。2009年江西省承担了“国培计划”旨在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师资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教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次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了什么?这些一线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对培训提出了什么要求?因此,笔者对2011年在江西师范大学接受培训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做调查,以期回答上述问题。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2011年国培计划——江西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80位参训教师,分别来自江西抚州、上饶、萍乡、鹰潭、吉安、景德镇等10个地区的县、镇、乡中学,男女比例分别为24.7%和75.3%。工作五年以下约为43.2%,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约为21.6%,20年以上的约为5.4%。获得本科学历占77%,大专学历占23%。这些参训教师的年龄都集中在21~30岁以及31~40岁和41~50岁,分别占总人数的56.8%,32.4%和10.8%。14.9%的英语教师都是普通教师,85.1%的教师都在学校担任主任、副主任、年级组长以及其他职务。
2.2 研究方法
笔者对参加江西农村中学英语培训的80位教师每人发放了一份问卷,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素养,如培训经历、培训态度、参训原因等;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如对培训模式类型的看法、对培训时长及形式的要求、对授课者类型的要求;第三部分是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第四部分是了解教师们对“国培计划”的满意度及建议。共收回了74份问卷,经过甄别74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2.5%,并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训的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80%以上的教师希望能让更多的教师得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训英语教师中,60.8%的人认为能顺利完成专业知识教学任务,39.2%的人认为有一定难度。有33.8%的人只教英语一门课程,而66.2%的人都教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有至少两门以上的课业压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些教师对教英语或其他学科的备课、上课、课后解答等方面的问题。再者,教师要深入思考与研究如何有效地把各种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好。
此外38.4%的教师是第一次参加省农村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57.5%的教师平时很少参加或偶尔参加此类培训,只有4.1%的教师经常参加此类培训。可见,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参加此类培训。因此,教育部门或学校应该多举办类似的培训,重心应放在农村,以提高这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能力。
至于参加培训的态度,81.1%的英语教师期待此次国培,16.2%的英语教师抱着平常心参加,而2.7%的英语教师则不期待。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是大部分英语教师所期待的。91.9%的英语教师是抱着提高技能和水平来参加培训,2.7%的教师是为了获取证书、评职称,6.8%的教师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来。大部分教师的学习态度都比较积极主观。
35.1%的英语教师是自己争取来参加此次培训,23%的教师是因教学成绩突出选拔来参加培训,41.9%的教师是校长、教务主任被要求来参加培训,1.4%的教师是应付任务来参加培训。因此,积极主动争取培训机会的参训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5.1%,显然主动参加培训人数还是不多。
3.2 参加培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
3.2.1 对培训模式类型的看法
4.1%的英语教师希望得到系统理论讲授的培训,60.8%的教师喜欢经验交流的培训模式,12.2%的教师喜欢专题理论学习,9.5%的教师喜欢远程培训,31.1%的教师喜欢考察实践模型,即实地跟班学习培训。可见,大部分教师不喜欢理论型培训,而是融合于实践教学中的理论升华。英语教师应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及技能,更好地实践英语教学。同时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考察实践、远程培训等模式也是教师成长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
3.2.2 对培训时长及形式的要求
对于培训时长,8.3%的英语教师认为培训10天为宜,34.7%的教师认为培训10天~1个月为宜,26.4%的教师认为培训1~2个月为宜,30.6%的教师认为2~6个月为宜。对于培训形式,24.3%的英语教师选择短期业余培训,67.6%的教师选择平时集中脱产培训,10.8%的教师选择寒暑假假期集中培训。
3.2.3 对授课者类型的要求
14.7%的英语教师希望教育专家给他们授课,73%的教师希望优秀中学教师授课,6.8%的教师希望大学师范类教授授课,5.4%的教师希望非教育界知名人士授课。这说明参训教师中大部分都希望优秀中学教师给他们授课,认为实践更重要。
3.3 教师们对培训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
首先,从回顾与思考培训内容方面来看,35.1%的英语教师每天都会,43.2%的教师经常会,17.6%的教师偶尔会,4.1%的教师不会。可见,每天培训结束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回顾与反思培训的内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教师不回顾、不反思。众所周知,教学相长,教师的回顾与反思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
其次,从写研修日志以及教学反思方面来看,83.5%的英语教师认为应该写,13.7%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写,2.7%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写。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应该写研修日志,因为写研修日志既可以概括培训的知识便于日后使用知识的提取,又可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56.8%的英语教师愿意每天写教学反思,43.2%的教师不愿意每天写。50%多的教师愿意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名人名言中得知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因此,应提倡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
再次,从培训结束后是否应该有相关结业考核方面来看,25.7%的英语教师认为应该有,62.2%的教师对此持中立态度,12.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考核是培训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参训教师培训效果的一种评价手段。整个培训是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结业考核,来检测每位老师学习的效果。至于结业考核方式,4.1%的英语教师希望采用上课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6.8%的教师希望采用说课的形式,31.1%的教师希望通过上交培训反思的方式,59.5%的教师希望通过结束后谈论培训感受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从这些参训教师对考核形式的答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希望通过上交培训反思的方式和谈论培训感受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培训效果。目前,我省“国培计划”项目考核采用了综合评价考核的办法,其中考核指标有学习时间、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论坛研讨。
最后,从“国培计划”培训效果方面来看,2.7%的英语教师认为完全达到目标,29.7%的教师认为达到目标,36.5%的教师认为几乎达到目标,31.1%的教师认为未能达到培训的目标。由此可见,此次江西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国培计划”的效果良好,但是还是有待于提高。至于培训的效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56.8%的英语教师认为理论和实践上都提高了,2.7%的教师认为只在实践上提高了,33.8%的教师认为只在理论上提高了,6.8%的教师认为没有提高。因此,参训教师,尤其那些认为没有任何提高的人,应探究其原因。
3.4 对“国培计划”的满意度及建议
3.4.1 教师对“国培计划”方案实施的意见
63%的参训教师对“国培计划”方案实施持支持态度,然而有15.1%的教师持反对态度。因此,培训的组织者和授课者应在培训后期通过网络或电话访问参训教师,探寻其持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再分析总结,以便“国培计划”更好地实施。
3.4.2 对此次培训内容的满意度
65.8%的英语教师满意,34.2%的教师不满意。85.1%的教师认为理论联系实践太少, 9.1%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过长,8.1%的教师认为授课教师水平有限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培训内容,理论型培训过多,以后类似的培训应多让授课者把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并且应把部分主动权交给参训教师。让他们经过理论学习和演示学习后,参训教师自己反思后再讲述自己理解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接着可以让授课者和其他参训教师进行点评,再让演示者反思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据演示者提出的想法,让全体参训教师与授课者进行讨论和探究,让授课者和参训教师都更真实地领略到实际情况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之,为使以后此类培训更好地开展,组织者和授课者应考虑到参训教师的需求,应在培训前对这些参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然后进行分析,系统科学地设置培训内容,再与授课者探讨选择何种课程以及如何有效实施此类培训。
此次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我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上的各方面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来分析该培训的效果。但是部分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不高,未能完全达到培训目的。其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参训教师并非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被校长、主任或因教学成绩突出或为完成任务被派送来培训,所以这些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这固然会成为满意度不高的因素之一。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培训内容,理论型培训过多,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以后不仅要做好参训教师的派选工作,也要优化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4.展望与建议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渴望得到类似提升与进步的机会。所以,“国培计划”这一方案得到大部分教师的支持,希望以后每位教师都能得到类似进修培训的机会。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资深教师都可以接受培训,教师应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依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吸纳新的或更新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断让学生看到教师所呈现的新面貌,引导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此外,这些参训教师期望未来会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培训,如出国培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学生德育方面、短期业务、班级管理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英语口语能力、系统优质课讲解的培训、开展与顶岗生一样到其他学校跟着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的培训、让参训人员上课—说课—优秀教师点评的培训等。
然而,教师培训可以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其中有少部分接受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理论知识嗤之以鼻,认为理论知识对他们的英语教学起不了多大作用。笔者不赞同这种想法,理论既为实践服务,又为实践所用,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两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希望英语教师们能尽可能地发挥两者的优点,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除此之外,如何使以后的“国培计划”取得更好的成效呢?希望以后类似培训的策划者、培训的授课者或教育主体部门应考虑一线教师的真实所需,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做些调查。例如,对这些一线教师所需要培训的内容、培训类型、培训时间的分配、培训的管理、培训的考核、培训所需达到的目标等等做一个系统的调查或访谈,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使“国培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效果。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培计划”的受益者分享他们所学的知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完善教育事业的行列当中,也希望会有更多更好的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受益。
参考文献
Chao, An Ch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 in Hotel Industry[D]. Stout: University of Winconsin, 2000.
Fishman, B., et al. Linking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ystemic Reform[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 19(6): 643-658.
Garet, M., et al. What mak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ffective? Results form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1, 38(4): 915-945.
Herlina, W.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onesia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s in improving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2011, 4(1): 79-104.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学校教师进修工作计划范本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学校教师进修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老师说,好学才能博学,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助我成长!
学校教师进修工作计划二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我个人20xx年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备课组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难以有效地达成预期目标的核心原因在于没能真正落实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本理念。要有效达成教师专业化培训目标,就要在院本培训、校本培训理念实践的同时,采用研训一体策略、叙事化研究开发策略和参与式反思建构策略,发展师本研修理念。
一、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实践中,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1999-2002年),新课程培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至今)等等,主要开展的都是学科专业培训。从培训主体角度看,主要采用院校培训模式、研培结合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和远程教育模式[1]。从培训观念角度看,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阶段;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贴近基础教育,提高培训实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就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多样性;中小学教师也是培训的重要资源;快步登上信息化平台;全程评价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培训是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的共同责任等观念[2]已得到更新与构建。从培训组织模式角度看,校本培训、研训一体、协同组合培训、巡回流动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各种组织模式也普遍得到应用。但是,由于“自上而下”领导机制、培训组织、策划思维和操作习惯长期作用,培训策划与实施操作中,往往忽视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研修的客观实际和主观需要,没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培训流于形式、培非所需训非所用、教师负担加重等问题一直有待于有效解决。
二、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理念发展
所谓中小学教师的师本研修就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成长计划,在教师自己的现实教育教学场景中,为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专业支持和引导保障,实现专业知识经验与智慧积累和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中小学教师可以基于教师权利政策保障进行自主性进修学习,可以基于校本培训和校本制度实践实施合作性研训学习,可以基于教师个人问题解决开展探究性行动学习,其目标直接指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认为,教师教育机构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中,以已建构的培训观念的指引下,不管是采用哪一种培训模式,也不管是采用哪一种组织模式,都必须引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本位(即师本研修)的自主性进修学习、合作性研训学习、探究性行动学习,用师本研修理念来创新、完善和发展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做好院本和校本教师培训的期间,必须在“院本培训”、“校本培训”理念上发展“师本研修”理念。
(一)开展师本研修是院本教师培训和校本教师培训发展的必然。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和教研科研模式更趋开放、多元和走向融合。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下移,从以培训机构专家为中心的院本模式,发展到以中小学发展为中心的校本模式,进而向中小学教师实践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师本模式发展。教学科研回归一线,从传统教研科研,发展到校本教研科研,进而向师本行动研究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也在教研训一体化多元开放并融合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小学教师在在积极参加院本培训,主动参与校本培训的同时,更要开发利用师本研修资源。
(二)开展师本研修是院本教师培训和校本教师培训有效的基础。由于较理想的教师专业研修应该是在教师集体的分工协作与交流碰撞中进行的,有效的教师学科专业发展活动应该是在学习共同体中开展的。教学专业水平,只有基于教学改进、基于校本研修活动参与、基于教师群体的良好参与,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互助的关系、分享的习惯、共进的文化中,才能不断地升华。在院本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组织情境中,没有中小学学科教师的主观参与和合作,任何研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而院本培训、校本培训的目标实现有赖于中小学教师的介入、师本研修的介入。
(三)开展师本研修是院本教师培训和校本教师培训发展的延伸。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给教师个体学习成长创建量身定制的渠道,师本研修突破了传统培训、校本培训和传统教研、校本教研忽视教师个体专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研修潜能的开发利用的弊端,能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模式的因人制宜和按需支持。在研修目的上,可以克服“应付应付”的倾向;在研修内容上,可以克服“理论理论”的问题;在研修形式上,可以克服“走走过场”的现象;在研修主体上,可以克服“教师缺位”的局面;在研修主题上,可以克服“知识本位”的困境;在研修场景上,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有效完成教师自身、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对话与成长。因而,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化解工学矛盾。
三、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师本策略
教师教育机构和各中小学践行师本研修理念,要根据成人教育学理论,遵循教师发展规律,在院本或校本培训的策划与组织中,从培训实际条件和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发展需要满足出发,整合“院本”、“校本”和“师本”要求,除充分使用培训政策,链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等外,在开发利用教师的自主性进修学习、合作性研训学习、探究性行动学习资源时,还应采用“研修一体”、“叙事化研究”和“参与式反思”等策略,落实参与式培训的实践与应用。
(一)研修一体策略。师本学科专业研修的“研修一体”策略,不是指教师教育机构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学、培训和科研一体化)策略,也不是指中小学校本培训中的“研训一体化”(培训和教研一体化)策略,而是指教师的专业学习进修与教学教研科研的专业实践修习的一体化,即要通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问题的有效解决来构建培训的具体实施。其效用在于:1、将院本培训或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日常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使教师培训学习日常化。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反思内化来帮助教师积累和发展专业技能和能力素养。引导培训不再是过度面向理论,而是面向“第一线”存在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关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技术如何转化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2、将院本培训或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使教师培训学习终身化,体现了教师专业研修的终身特点和长期性。在职业生涯中,进行现场的课堂研修、按需选择的理论学习和观摩、问题有效解决的行动研究,不断满足研修需要,实现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素养的累积性发展。
(二)叙事化研究开发策略。根据舒尔曼的观点, 在教师知识结构中, 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质的是学科教学知识,它是一种可教性的学科知识, 它包含在各学科中,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主动建构与生成的,很难简单地进行传授[3]。卞金祥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哲学追溯》一文中指出,学科教学知识并不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简单相加, 而是包括道德情感在内的多种知识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合金”, 其性质不同于融合前的任何一种知识(见《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第4期)。而叙事化研究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真实再现、描述、诠释和积累实践经验为主要特征,是“科学”与“人文”两极之间的一个中间道路,是呈现乃至穿透经验的语言方式或理论方式。在教师所做的研究中,主要包括教学叙事研究、教学课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动研究、教学录象分析、课堂教学观摩与反思、研究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院本培训和校本培训中,开发叙事化研究最能借助感性的方式,让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之下分享、传递和生成学科教学专业经验和智慧,落实学科教学知识研习。在培训课程与教学的建构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的叙事化研究作为学科教学知识传递与生成的起点、链接点、生长点,把培训对象也作为工具资源,在事件、事实的互动交流中对学科教学现象和教学专业经验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课例研讨和行动研究等对话交流,获得意义建构和解释性理解,形成理论,发展学科教学知识。
(三)参与式反思建构策略。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参与是方法,更是理念;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教育是一种参与式的反思性的主体实践,参与式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有效模式[4]。如上文所述,有效的教师专业化培训首要条件是要基于教师的介入,主要途径是开发叙事化的研究,构建方式是参与式反思的运用,其载体是参与式培训。因为只有通过培训主体创设叙事化研究交流和问题解决的培训课程教学情景,引导教师参与式培训的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填表,画图,访谈,座谈,观察,辩论,排序,打分,小讲座以及其他根据培训课程内容而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和活动中,表现、体验、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才能分析其背后隐含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验证假设,周而复如,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这里的参与式反思建构策略的运用,指的是无论采用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中的哪一种反思,都可以借助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研训一体方式中形成的叙事化研究成果,如通过教育教学反思札记(教学博客、教学日志、教学后记、教学随笔等)的写作,运用微格教学法等形式来进行培训课程教学活动,落实教师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对自身的课堂教学理念、行为进行自觉的再认识,找准存在的问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原理进行因果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不断发展学科教学知识,让教师摆脱匠气,生成悟性,使我们的专业教学常教常新,螺旋式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刘丽俐,潘海燕,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18)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