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21:1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半期自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而现在的她经过家长、班主任、年段长和任科老师的帮教下,成绩稳步上升。高二上学期在市教育宾馆的实习过程中,她荣获了“优秀员工”的称号、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高二下学期半期考她的学科总分上升到班级的第24名,提高了十多名。现在的她学习勤奋刻苦,上课认真,经常主动地向老师、同学请教问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再没有迟到、早退的现象。这学期她还担任了班级的宣传委员,工作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出班刊、团刊。由于她的积极努力,这学期我班的“班班有美展”获得了年段第一名,她参与设计的班刊、团刊也多次获奖,受到了学校老师的好评。尽管目前她的基础课成绩还不够理想,但她已表示要下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力争迎头赶上。另外,她已准备利用暑假期间补习英语等薄弱科目,尽快使成绩有更大的飞跃。在对她的转化过程中,我总结班主任工作的“三怕”: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二怕马马虎虎,工作不仔细;三怕中途放弃,对学生置之不理。
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急性子做不好班主任工作,因为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静,一时冲动,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从此走下坡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本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身心状况的不同,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班主任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发脾气。
翁佳以前成绩差,我对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好,我便很着急,经常对她发脾气,总想一下子改变她,但事与愿违。后来我逐渐慢下性子,冷静地分析了她的情况,这个学生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多鼓励她,表扬她,引导她,也许效果会好些。她在画画上有特长,于是,我就安排她担任了班级的宣传委员,果然她很珍惜老师给的这次机会,每次都认真地出每一期的班刊。由于她工作出色,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二怕马马虎虎,工作不仔细。德国诗人海涅曾写道:“每一个人就是一亿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来的。”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如果工作马马虎虎,摸不清学生的底,号不准学生的脉,别说因材施教,就是正确的评价学生也是极其困难的。如果只凭班主任的权威去制约学生,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养成学生盲目听从的奴隶人格。因此,教师的心要比妈妈的心还细才行。
例如:翁佳以前上课常常迟到,我却没有认真地去调查过原因,就简单、粗暴地批语她、责怪她,但她仍然还是常迟到。后来我通过调查,才了解到她家离校很远,坐车需转几路车,每天都是她的爸爸用摩托车载她上学,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堵车等情况,以至上课迟到。于是我与她的家长进行了联系交流,家长也决定以后更早地送孩子上学。从此,翁佳迟到的现象就明显减少了。
三怕中途放弃,对学生置之不理。在老师对特殊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进步不明显,老师常会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对该学生不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教育,反而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这样的结果,经常使一些有了一点进步的学生再次退步,而使老师以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以前在对翁佳的转变过程中,我总感觉到她的进步缓慢,不愿意再花时间去教育她,从而导致有一段时期她又恢复了以前的老样子。后来我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把这个学生一管到底,坚持不懈地去鼓励她、帮助她,而不是听之任之,置之不理。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她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将继续关注这个学生,尽一个老师职责,为她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美自我,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爱这个职业,今后我仍将这么做。
1 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一开始,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 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2.2 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例如,在刚开学初始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等。事实上,通过收集学生对“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的描述,我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老师抽烟,衣着不整,无精打采,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部分优生还具体提出老师应当多讲学习方法,典型题目以及解题技巧,平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以锻炼思维等;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讲课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讲基础题目,甚至要求尽可能减少作业和考试等。通过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
2.2 建立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容性,相互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尊重、喜欢教师,主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接纳各项教学措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
学生的群体,不论是正式的班集体、团队组织,还是非正式的友伴群体,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优秀的班集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群体规范,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而对于学风不浓、学生问题行为较多的班集体,教师则应当采取控制性的管理,培养学生骨干,逐渐引导班集体的群体行为形成规范,同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2.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每节课都应当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策略,以下一些具体方式可供参考:
2.3.1 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兴趣等。例如,复习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准备;随堂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讲授,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小结性提问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去整理已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提炼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
2.3.2 指定学生板演题目。数学课上,课堂练习必不可少。此时指定个别学生上台板演习题,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演算完后检查黑板上答案的对错,然后由老师评定。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规范的订正,一举多得。
一、课改需要“生本”
新课改的实行,主要是为了让课堂更高效、更生动、更有趣、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体验到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快乐。为达此目的,我们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相互交流的开放型的自主学习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时产生碰撞的火花。17世纪捷克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曾说,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便践行了这种理念。
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不妨这样来践行“生本”理念。
一是快乐阅读。阅读是人生的必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古语不正说明读书的必要性吗?可如今,许多中学生缺少阅读的兴趣,更别谈悦读了。
兴趣是成功的起步石,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书籍的熏陶中变成“绅士”和“淑女”。可要成就这些,语文教师首要的是将自己阅读的质和量来一个较大的提升。其实,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该是以博览群书来示范于学生,每天读一点,悟一点,带动学生一点点地取得进步,一步步地走向快乐的阅读殿堂,譬如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爱的精品短文、报纸杂志,就可带给他们许多快乐的享受。有幸的是,如今的课改,一改以往的单一面孔,还课堂于学生,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丰富了学生快乐的精神财富。
二是快乐写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平时作文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写日记时却文采飞扬,华章频现。这便是学生“快乐”抒写的真实反映。受此启发,我们应该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提倡学生写自己喜爱的文章,不拘一格降文采,抒快乐的心,用快乐的手,书快乐的文。
二、教学需要“生本”
新课改更注重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目的,这正是我们的生本教育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即教少学多,全面育人。
比如笔者在教授《虞美人》一课时,鉴于现在的学生对作者李煜缺乏了解,这给他们深入理解作者的遭遇和情感带来很大障碍。所以,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一大胆的“放手”过程中,我们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接下来,在课堂上,笔者又让学生展开对《虞美人》的自由讨论。
这堂课的教学,笔者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即虽然面面俱到,但学生未必印象深刻,而以生本化的教学来弥补过去的不足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其亲身体验的过程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其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启发了学生的疑问意识,让他们敢于发言了。
三、学生需要“生本”
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放飞学生的梦想。在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尝试让学生自主完成“教”与“学”,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下面是学生的感悟――《我当老师了》:
我很感谢老师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有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就《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进行学习讨论。下面,我说一说我的感想:这一次讲课,我深有感触。如何把文章分析得透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必须要熟悉课文,分析课文,然后才能深入理解课文……以我自己为例,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不太理解,但我通过查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后,才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梁实秋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与动机了……正所谓“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为这篇课文花了3天时间在家里做ppt、收集资料等工作,也许在课堂上15分钟就将其展现完毕了,但是我在准备的过程中是受益匪浅的,也锻炼了自己的才能。
可见,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过程,可以充分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积极性;可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教师备课的艰辛;也可让学生体悟到探索语文知识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我们给予学生放飞自由的学习权利,顺其自然成长之道,课堂就必然会光芒四射。
四、反思需要“生本”
每次考试必然会“几家欢乐几家愁”,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从成功中再接再厉,而在失败中又能奋起直追呢?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引用半期考试后学生的反思《又积一跬步》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人生中要面临许多次考试,但考试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凭证,也不是长期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固定标签。所以,我要逐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它。
此次考试的第一题是注音字形检测题,看到题目后我就想:作为每天为同学们矫正字音的我,若做错此题,是对不起自己这件工作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一题就给我来了个大霹雳……病句是我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它关系着语言的逻辑、语境的把握……但在这次考试中,我总算渡过了这道难关,这一点是值得我欣慰的……考试前我最有信心的是排序题,但这次真是给我当头一棒,因为我考试时过度紧张,导致我误判了最后两个句子,丢了分数,太遗憾了……最心疼的就是作文了,40分的满分,我才得27分,十多分的差距让我觉得任重道远啊。
总结一下,我失败的原因有这样几点:不够细心,基础不实,文采不丰。改进的措施是:要巩固基础,认真复习;多读美文,丰富文采;仔细勾画,答关键点。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一、科学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阶段:新课授课阶段。(时间安排在9月1日―11月30日)
根据会考大纲要求,尽快完成必修3新课内容,并用会考纲要习题巩固。
第二阶段:初步摸底阶段。(时间安排在11月22日―12月1日,其中12月1日进行学校第一次会考模拟考。)
根据月考和半期考两次成绩筛选出第一批需要补差的临界生,每班10人左右,全段共40多人,全部集中在一单间教室,每周补2个晚上,每次两个半小时,每次由一个教师上课、辅导,四人轮流进行。这种集中补差辅导方式被学生称为“黑屋”补差。
复习内容:趁热打铁,先必修3,后必修1和必修2。补差班亦如此。
第三阶段:强化复习阶段。(时间安排在12月1日―12月22日)
依据校一模成绩,参考第一批补差成效情况,适时调整第二批补差人员。将三本书全部内容复习一遍,迎接校二模(12月22日)。二模试题来自2012年1月和6月的省会考两份试题,挑出难题大的拼凑而成,即加大试题难度,再次摸底,从而我们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阶段:会考冲刺阶段。(时间安排在12月24日―1月9日)
该阶段临界生“黑屋”补差暂告一段,转而全班全员晚自习到班,老师下班辅导,进行限时训练,讲练结合,时间为12月24―1月5日。1月6日进行三模考试,采用比真题难度稍大一点的策略,防止学生最后几天松懈。1月7、8、9三天非会考科目停课,会考科目每天有两节连课,适应性习题限时考试并讲评,并进行考前指导,增强学生信心。同时学生自主复习,查漏补缺,迎接1月10日全省会考。
二、加强情感投入,分类指导。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不太重视会考,那就必须让他们明确一点:会考不是最终目标,它只是通向高考的道路,只有扫平道路上的绊脚石,才有希望迈向成功的未来。以此刺激他们发奋学习,力争上游,从而提高会考的优秀率。
更多是关注临界生,圈定对象,重点辅导,提高会考的合格率。在关注全体同学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临界生身上,对于部分缺乏自觉性和不爱学习的同学进行加强督促、思想教育,动用家长、班主任的力量。这样有利于减轻任课教师的劳动强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心设计复习方案,有助于提高复习的参与性和效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根据模拟考成绩,进一步删选补差生,确保教师最后的辅导精力准确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所谓“黑屋”补差,通过我们老师辛勤的努力、无偿的付出,学生感到其实补差,是为他们自己,老师为他们好。起初临界生补差怕去,不爱去,到后来爱去,主动去。
我们在复习中还依靠“三多”和“五时”。所谓“三多”就是多提问、多指点、多鼓励;而“五时”就是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批改时面对他们,辅导时找到他们,表扬时不忘他们。
三、巧用会考大纲,提高复习效率。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是指导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们的做法是:了解命题原则,明确考试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甚至模拟考试采用其中的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中的题目。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如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中,涉及到不少基本概念,可把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等列出,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用图解表示,可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重视教材,精选习题。
会考复习课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题海战术,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复习。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的潜能。生物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基础,而会考正是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对于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由此我们自己整理了一套生物必修1到必修3基础知识点,印发给他们,帮助他们将课本知识由厚到薄,利于积累和记忆。
充分利用会考纲要练习,会考纲答案事先收回由教师保管,学生先独立完成考纲的练习,明确交作业的时间,然后让科代表收集学生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的分析讲解,提高了练习课讲评的效果,逐章逐节逐题过关。
根据考纲,我们挑选一些习题,包含常考、易考、易理解但易错等简单知识,复习时发给学生用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习题数量也不多.讲题时只对错误多的习题重点讲,并指出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这样做到有的放矢,收益甚为明显。
此外,我们还甄选一本适合我们年段学生水平且与会考实际难度相近的《福建省高中学业基础会考适应性练习》,共七套试卷,用在会考冲刺阶段的限时考试。
五、研究题型,抓好训练。
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基本题型,知道了解解此类题的基本方法。纵观近几年生物会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如,每年大题中都有光合作用、细胞结构等识图题,都有一题概念图题。概念图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近年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在复习时可将人教课后练习中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会考题!
生物考试中,一些题型是历年必考的。根据近几年会考备考的经验,在复习中,我们针对这几个重要的题型进行训练、归纳、总结,但同时把握好精炼与必要重复的关系,根据会考大纲和学生练习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对错误率偏高的题型重点讲,重复练,对通过率很高的题型则是隔一段时间再出现,没有适度的重复就没有巩固的记忆和深刻的理解。当然,即使是考试大纲中强调的内容,如果重复过度也只会招来学生的厌烦,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六、端正考试心态,加强心理疏导。
会考复习和临场应试都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和充沛的精力。为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考前不仅要从知识与能力上得到提升,还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学生的心态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而心理上的焦虑、紧张等因素与考试经验是有关的,这一点不是平时能够传授和作出要求的,教师必须适当的引导。所以,平时复习时提醒学生在练习中有意识地从心理状态上调节自己,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注意解题速度。在考前指导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试方法。一般说来,试卷到手后,先迅速将试卷浏览一遍,比较容易、自己又确有把握的试题先做;有一定难度但动动脑筋能答的题目随后做;难度大又很费力的题目最后做。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喜悦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使个别很熟悉的试题暂时回忆不起来,也可以跳过去先做其他题目,说不定回过头来记忆已经恢复了,就很容易完成此题。
作茧自缚,往事不堪回首
我是个从农村出来的穷孩子,要说素质,我不一定会比别的孩子强。可父母却给了我吃苦的素质,他们让我知道:只有刻苦学习、吃苦耐劳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198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时,我靠着自己的努力进人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工作。凭着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很快就赢得了成为名师们徒弟的机会。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首批特级教师林天从老师,以及学校现任校长、特级教师罗振兴老师,先后成了我的师傅。凭着自己的好学和努力,一颗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责任心”,以及从师傅那学来的“半桶水”,第一年教毕业班,参加初考,全班56位学生就有32名数学得了满分。荣誉与机会从此就常常光顾我――多次选送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公开观摩课教学比赛,捧回一张张一等奖的奖状。在同事们的眼里,我开始出名了,我自己也开始沾沾自喜。
可是一封学生的来信。却成了我从师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林老师:你还记得我们吗?你87年毕业,我们88年进二附小,你教了我们6年的数学,大家背地里都叫你“高压锅”,你还记得你是怎样惩罚上课讲话的同学吗?你还记得为了拿到好成绩,一个晚上让我们做多少道应用题吗……虽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班都是十佳班级,五年级时还被评为优秀班级,可是我们一点也不喜欢你……
孩子的来信。就像一声响雷惊醒了梦中人。我一直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好,我总觉得只要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能让所带班级在各项评比中拿到好分数,就是好老师。可是我从来就没有体会孩子的心情,在我的眼中唯以学习成绩定英雄,可我了解我的学生吗?我又何曾走进他们的心灵呢?静下心回想,看师傅们上课时总是和颜悦色,而我每天却绷着苦瓜脸,师傅的学生下课总是围着师傅转,而我的学生却没几个能和我真心交谈,师傅每天布置的作业总是那么少,而我……一比吓一跳,我只学到师傅的外在,师傅们的内功我没学到手,我在自己编织的茧中默默无闻地工作,虽然顺应了家长们的心愿,可是这“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师傅,还有一些埋怨师傅没有倾囊相授的意思。师傅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是有意让你在实践中摔打、磨练,有了切肤的痛,才会让你警醒,我正等着你来找我呢?”师傅的话给我这个旅途中迷路的人。指明了方向。
抽丝剥茧,化蛹成蝶
200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骨干教师数学培训班。专家的讲座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肩负的重任和将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都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使得我原先的自以为是一下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我接触到几位优秀的教师,他们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仰慕已久的、拥有六十年教龄的霍懋征老师,她“爱满天下”、“洒向学生尽是爱”的高尚师德感动了我,她以自己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滋润每一个孩子,激励着每一位学生上进,赏识着每一位学生的才华,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可我给学生的却是什么呢?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根本是“爱”。我决心要抽丝剥茧,重新找回那迷失的爱。
回校以后,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评价存在许多误区,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老师们只重视结果评价,却忽略了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只有极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大多数学生很少甚至从未有过成功的经历,害怕甚至厌恶数学学习。因此我与一些热心课改工作的老师们一起进行了“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主体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尊重个性差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尊重个性差异,实施因人而评”“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等小课题实验研究,此外还做了“怎样通过试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发展性评价”以及“数学课堂中评价语言”的专题研究。通过科学地使用评价工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实验班的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更高了。而学会了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学生,学习变得更轻松,掌握技能更扎实了,每个学生都因为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而爱数学,以至于经常在下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发出“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的感叹。
“改革评价手段”只是通过外在的评价让孩子喜爱数学,这是永远不够的。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启迪学生的智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我决定对学习方式的改革进行研究。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导师和我的师傅的帮助下,我利用一年的分散研修期进行了探究学习的课题研究,对十二册的教材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教材中哪些内容是适合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哪些内容不太适合。以此为据我设计了一些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数学课。组织相关老师观摩、评议并不断完善,一年后根据研究过程撰写出的论文《适合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的研究》以及《正确认识数学学习中的探究与接受》得到首都师范大学专家和导师的一致好评。目前探究学习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和推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能体会到获得知识成功的体验,不仅学到探究的方法。更能体验到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孩子们现在再也不必加班加点地进行题海战术了,他们的翅膀更加健壮。已经能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所以就是在我上午担任二附小六年级一个班数学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办公室主任,下午要搭乘公交车,花费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到闽侯桐口小学为五年级一个班学生上课的情况下,所教的毕业班孩子的成绩却还是全年段最棒的。
有了这些成功的研究体验后。我被课题研究的魅力诱惑住了,我继续深入研究《正确认识数学中的探究与接受》、《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发挥》等有关课题。
春色满园,蝴蝶翩翩
一枝独秀不是春,就在我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快乐时也意识到,这份成长的经历应该让所有的年轻老师一起分享,让他们也尽快地成长起来,我把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带给他们。《孩子你大胆的朝前走――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主体发展》、《探究学习引发的思考》、《数学课堂评价》等专题讲座,在参加
五区八县高级教师培训班的教师中反响很大。在暑期为新教师进行培训活动中我接触了很多刚踏上工作岗位,渴望上进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老师,我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他们,不管自己多忙,只要是他们的困惑,我都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与他们一起探索教育教学的最佳途径。每逢接到电话或者是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年轻的自己,想起师傅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是他们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于是,我自然也愿成为这些年轻教师的同行者、引路人,结合自己的亲和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教学风格,来带动周围的年轻教师,与他们共同进步。我只愿能早日见到“春色满圆、蝴蝶翩翩”的美丽情景。
课题研究展示
在我看来,评价改革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我手执的两柄利剑,缺一不可。当它们一起挥舞时,孩子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才能相得益彰,进步才更明显,而我,也才能舞出那绚丽夺目的剑花,以下两部分是我在结合课题研究成果与案例写的一些心得。以期与大家一起分享(评析部分由福建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林天从完成)。
孩子,你大胆地朝前走――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主体发展
当前学校教学的评价存在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的问题。教师往往在评价时只看结果,不考察学习过程。因此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激发自信心。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下面选取的两篇小文章是我和孩子们每月一次的数学学习心得交流的摘要,两封信件则是我与家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这些摘要和信件中不难看出孩子们与我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孩子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严而有格,既教知识也教孩子做人道理的妈妈似的老师。在家长眼里是一个教风严谨,既教知识也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的好老师。
学生心得一:
这次半期考试。虽然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之和也许是套班第一,但还是那句老话,我将继续努力,好的保持。坏的改进。我认为:学习实际上是一次次的赛跑比赛。我这可以算是五十九人中的第一名,但是,紧跟在我身后的有许多同学,如果我停下来休息了,那么我后面的同学将一个个迎风赶上,到了那时候,再去追,是十分吃力的,不进则退嘛!
我想请您帮我一个忙:我对简算这一方面比较生疏。希望您在课间能帮我补缺补漏,当然,我自己也会在家中多做些练习,争取赶上去,因为您常告诉我们,您做人的原则是:越困难、讨厌的事情,就越要克服,化讨厌为喜爱。我也一定能像您一样与困难斗争到底。
(林老师寄语:非常感动,有这种精神,什么事会做不好呢?老师永远支持、关注着你,和你一起与困难斗争到底!)
学生心得二:
转眼开学已有两个多月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我现在已经了如指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应用题等知识也掌握得较好,不足之处则是我太马虎,计算常常算错。这半学期以来,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在解决行程问题以及其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用画图法,当然,在解决问题时还可以用假设法、排除法、枚举法等。遇到新知识时,还可以用“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的方法。在了解了这些学习方法后,我就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在课外进行自学了。还有我自己总结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解决问题分四步:(1)读熟题目,把题目读熟,便于理解;(2)找清关系,把各部分的关系弄清楚,好解题;(3)联系问题,把条件与问题核对,想出解题思路并写下来;(4)检验避错,把问题换作条件,把其中一个条件换成问题,倒过来想,看是否有错……
(林老师寄语:学数学,不仅要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的学习,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相关的问题之中。你不仅学会老师课堂中教的方法,还能自己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真好呀!)
贺信
的家长:
祝贺您:您的孩子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每天都能认真及时地完成好作业。并能及时做好订正工作。
家长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醒
的家长:
您的孩子虽能及时做好作业。但还没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督促孩子做好订正工作。
家长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碧珍老师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树立主人翁的学习态度与自信心,学习兴趣浓厚,竞争意识强烈,“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孩子,你自由地翱翔――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性学习方式成为备受教师们推崇的学习方式。我自己也热衷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下面结合自己两次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教学片段向大家展示自己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认识、发展、提升与感悟的过程。
第一次:放任自流,盲目追求自主探究。
2001年从北京参加培训回校后,带着对探究性学习的“满腔热情”,我借班为某县的教师开了节公开课内容是“小数的性质”。本想在老师们面前炫一炫自己的学习成果,却没想到自己会在“探”上摔了个跟头。
课前我预设孩子可能会选取米尺、格子图、数位表来验证我提出的问题:
(1)学生利用直尺验证: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它们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验证:把0.30和0.3写在数位顺序表中,从数位顺序表中看出,它们的位数虽然不同,“3”所处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
(3)学生利用正方形格子图来验证:0.30是30%,0.3是3%。从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份,就表示0.3。从图中很明显地看出0.30=0.3。或者可以想。10个1%是1个10%,30个1%是3个10%,所以0.30=0.3。
可是课堂上的情形不容乐观:孩子拿着尺子、方格纸无从下手,我又担心自己若是去引导,就无法体现孩子的自主探究,只是到一些组进行个别指导,一节课下来,我上得很辛苦,探究花去很多时间,可效果却不好,课时任务也无法完成。课后静下心来好好反思:首先,我在备课中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备学生,该班孩子有没有自主探究的经验,起点知
识小数的意义有没有掌握好等。其次,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把握好“探”与“引”的关系,盲目放任学生去自主探究,而忽视了教师引导者的重要地位,于是我决定再上“小数的性质”。
第二次:引探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两不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猫帮妈妈买手套。市场里小猴卖8元,小鹿卖8.0元,小山羊卖8.00元,到底到哪家卖得便宜呢?从而引出8元、8.0元、8.00元写法不一样,但是所表示的钱数又一样的问题。
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1、猜一猜: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相等吗?0.3和0.30呢?
2、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工具:米尺、方格纸、数位顺序表。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验证0.1米、0.10米和0.100米是否相等,用什么工具验证0.3和0.30是否相等,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统一意见后请小组长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进行引导。例如:问孩子“为什么你用米尺来验证0.1米这一组,而不用它验证0.3和0.30这一组呢?”
3、请小组长到老师这儿领取工具,分组进行验证。
由于有了第一次的教训,这次上课时。课前的情境创设为孩子后面的探究搭起了新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桥梁,这个桥梁为孩子的大胆猜测奠定了基础。在孩子验证之前我为孩子留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汇报交流的时间,在孩子汇报的过程中又能及时给孩子以指点。这样就为孩子的顺利探究铺平了道路。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得当,探得深入。
两次教学“小数的性质”,让我深深体会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教师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学情状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而异(教材内容不同选择的学习方式也不相同)。在教学中只有把两种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