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年短息语

新年短息语

时间:2022-06-16 18:49:45

新年短息语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手机;短信文化;流行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彩票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第2篇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作为现代交际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随着现代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交际形式,本文试图运用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合作原则来分析手机短息文本。根据手机短信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研究它在交际中的作用。

手机短信话语文本主要是以手机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书面言语作品。这种书面言语文本呈现出了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特征体系和行文规范。手机短信话语文本的形成是表达主体即发短信息者出于某种语用目的而创拟的,所以在语言运用方面有自己的独创性。手机短信是在有限的字数内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传递信息的一种新型语言文化现象。它存在字数的严格限制, 但是汉语的生动灵活和凝练文字、丰富内涵的各种修辞手法, 使得它绝境求生, 脱颖而出。它独特的强劲优势和广阔的涵盖范围, 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流行语中, 它的一支独秀被人冠以“第五媒体”的美称。而且它融合了人机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 并以其特有的时尚号召力, 成为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纽带。

手机短信的特点是其一其语言的生动性,短信文本的造句生动形象,独具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短信文本大量使用了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在运用方面它呈现出了极大的自由性,既有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借鉴、移植,又有别出心裁的独创,修辞技巧十分丰富,灵活多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的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使人际交流的语言花样翻新。手机短信的特点二是手机短信文体篇章短小精巧,它的语篇长度特征就是“短”。一般的手机设定中, 对短信的接收都有长度的限制, 从50字到150字不等。而根据内容, 短信息只要能传达一个信息, 使接收方明白就可以, 所以不要求句子的完整性和语言的优美,一般来说短信的平均话轮长度为8个字( 包括标点符号, 印刷符号, 一个英文单词或英文缩写算作一个字, 一个情感符号也算作一个字)。其三,手机短信还融合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呈现出兼容并包的语篇特征,它将诗歌体、散文体、戏剧对话、对联式文体渗透进来。表现出了相当鲜活丰富的语言运用特色,短信文学带来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改变了文学的文体形式。比如篇幅精短、句式短促、排列形态特别,同时也改变了人类之间的交际方式,本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手机短信,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短信文学,研究这种随着手机通讯的出现而飞速发展的短信交际形式。

话语分析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在 1967 年社会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进行话语交谈时都认同并遵循一种原则,并将其命名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他对合作原则作了如下界定:“在谈话过程的当前阶段,你作为参加交谈的一方在你的话轮中说出的话语应该是符合谈话双方共同认可的目标或方向的。”其具体内容表现为四条准则:1)量准则— 所说的话既包含又不超过交谈所需的信息。2)质准则— 不要说虚假或是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 话语要相互关联、切中主题。4)方式准则— 话语要言简意赅、避免歧义。显然这四个准则应该是合作原则总则的展开,是总则的具体内容。准则里所蕴含的“合作”概念与总则中的“合作”概念应该是一致的。在我国,有关合作原则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一文为主要标志。此后的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围绕合作原则展开的研究与讨论尤其活跃。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平台,也是要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但是手机短信因其交际途径和使用语境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手机短信由于收到手机通讯条件的原因,每条都会有数量的限制。因此手机短信严格遵守在尽量短小的范围内表达更多的信息,有些象电报,不过没有电报字数限制的那么严格。手机短信话语文本也是以准确传递语意信息为基本语用目的的,其行文受手机屏幕空间限制,一般允许打出70个左右的汉字,再加上发短信息时手机自身时间的设定等原因,这些客观上的条件不允许表达主体像一般的写作那样面面俱到。另外,发短信息的行为一般是发生在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较好的言语交际对象之间,所以也就不太注重形式问题,只要把要说的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这也是短信息话语文本中构成要素省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手机短息在信息交际的过程中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这种原则的实现是受到现代化的物质载体的制约。

例如:我们下午在哪里见面?

学校门口

星期三的课在哪个教师上?

主楼203

这种交际方式符合量准侧所要求的内容,它包含需要的信息而且说的话不超出需要的信息。在交际中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信息和成分。行文时该省则省,能简就简。

转贴于

手机短信文本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达到一种幽默诙谐的目的。在短信文本中运用语音、词汇的相关性营造出一种语境而产生歧义。发送者在编写时故意把关键的部分暂时保留一下,使接受者产生歧义或疑义,然后把关键部分说出来,进而收到幽默、曲折、引人入胜的效果。手机短信中运用这种手法的方式是,往往先作肯定,给接受者一个心理预期,结果却与前面的心理预期意思相离或相悖,从而让接收者的期望与发送者的意图发生偏离,对比之下,形成反差,产生幽默。

例如:我和我妈说了:我喜欢你!经过和你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我感觉已经离不开你了,我想让你上我家来,能天天陪伴我!可我妈不同意,她说:家里不准养小狗!

这则短信暂时保留了关键性的话语“小狗”,使得听话者所得信息出现中断,从而产生语义联想和心理期待———一般容易理解为感情表白。待到表达者最后给出关键性词语,才让信息传递得以继续,并纠正了前面的歧义联想和期待,同时也达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效果。这就是手机短信歧义。这种现象在手机短信中经常出现,它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特别是避免表达晦涩,避免歧义,要简洁要有条理。合作原则的要求是通过你正交谈的目的方向,在交谈的现阶段,使你说的话符合需要。但是在分析短信文本时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交际中无法完全符合四条准则,尤其是在手机短信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歧义。

歧义是语言的创造性与节约性相互作用的产物,短信文本利用汉语语音的双关性产生的双关歧义是短信文本歧义的一个突出的类型。双关歧义的形成通常是作者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使话语含混不清,从而违背合作原则中相关准则的结果。作为接受者在准确推断原语的话语含义和成功再现原语的双关歧义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遵循合作原则。双关歧义就是说话者或发送者违反方式或量等准则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歧义现象。

例如:《暗思竹》暗思竹,暗思透非竹。末温花,枝绘池。暗在竹眷株,好池诱澜座。

这条短信表面语义写的是竹子,深层语义却是写猪。编写者通过谐音的方式将其所要表达的“俺是猪”悄悄地隐藏在“暗思竹”中,接受者一开始不明其意,等明白后已经掉进了编写者的陷阱。全文的深层语义是:俺是猪,俺是头肥猪。没文化,只会吃。俺在猪圈住,好吃又懒做。格莱斯认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说话人的话语应当是相关的,真实的,信息量适度的,简明的。这样,当说话人的话语明显违背合作原则时,就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并促使他通过逻辑推理“寻找”出说话人的真正含义来。正是由于听话者遵循这个方式才可能构造出双关歧义,这种歧义是指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关顾两个事物、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另一个是隐含的,好像“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不过在双重意思中往往还是以没有说出来的那个意思为主。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因为它似乎总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模棱两可的含义。它是作者有意显露、读者努力猜测的一种歧义。而交际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原则从事才能造成和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这种谐音双关歧义是它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从而产生表意婉曲、情趣幽默、隐含讽喻的修辞效果。

手机短信充分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 对象不分年龄, 不受地域限制, 方便、快捷、廉价、私密性好。它减少了因距离和时间等因素所造成的麻烦和障碍,从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交际方式,塑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伴随着这种方式出现的手机短信在语篇结构和词语运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模式和特色。本文通过对手机短信文本的话语分析发现人们在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交际的特点。它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有时遵守合作原则,有时违反合作原则。随着手机普及, 通过手机短信进行交际逐渐成为了人们进行沟通的一种新的方式, 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相信对手机短信的研究会有助于这种通信方式更好的为人类交际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亚军.《短信:穿越社会阶层的文化现象》,文汇读书周报,2003-06-04.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短信 日常生活 连动句

连动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生活中使用的比较广泛。目前,在网络世界尤其是手机网络里的使用更有特色。通过对网络中各种类型的短信,包括祝福类、幽默类等的具体内容的参考,我们发现连动短语中的连动项以一个至多个不等,其中以两至三个居多。本文从新型信息媒介――短信着手,来讨论短信中的连动句与日常生活或书本中出现的连动句的区别,以及其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短信中的连动句与日常生活中的连动句的区别

(一)短信中连动句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面语或口头语,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人们并不是十分关注话语中词汇的多少,只要能达意就可以,尤其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即使简单句也能让对方明白。因此,由于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众多区别,现实生活中的连动句与网络短信中的连动句也表现出诸多不同,至少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由于受屏幕或短信输入字数的限制,短信中的连动句往往较为简略简洁,很多短信为传输更多的信息量,往往省略连动句中的主语,但却容易造成歧义,给人以误解。

(1)公安部新发五条禁令:禁止假装工作忙不理我!禁止发财忘了我!禁止有难不帮我!禁止吃饭不叫我!禁止闲暇的时候不想我!要求务必贯彻落实。

(2)火车提速了,飞机打折了,高速铺多了,互联网普及了,因此距离不是困难,分别不是问题,友情永远都有,关怀随时都在!

在第一个例句中,“禁止假装工作忙不理我,禁止发财忘了我”,可扩展为“我禁止你假装工作忙不理我,我禁止你假装发财忘了我”,而“禁止有难不帮我”却转化为“我禁止你我有难的时候不帮我”,“你”“我”的突然改变,易使人产生误解,造成歧义。在第二个例句中,“飞机打折了”此处为和前句字数一致,并构成主谓句,而将“票”字省略,但造成了语法上的不规范,使人误解,以为是飞机机翼被折断。

2.手机短信中含有一种数字动词的连动句很常见。

(1)258,258。2597758。(爱我吧,爱我吧,爱我就亲亲我吧)。

(2)3217778。(想和你去吹吹风。)

在此种句式中,利用谐音的修辞手法,数字成为动词,我们暂命名它们为“数字动词”,此时的数字动词却并非我们常见的具有真正语法意义的动词,它们只能在特定的句式中使用,并且只能与特定的词汇搭配。数字动词的出现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大大扩展了连动项的概念指称范围,但是,它必定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可以谐音的多少、在哪些语境下谐音才有实际的表达功能等。

3.手机短信中也经常出现符号动词。

(1)日出+日落=朝朝暮暮 月亮+星星=无限思念风花+雪月=柔情蜜意流星+心语=祝福万千你+炭火=飘香乳猪。

(2)送你一个粽子,含量成分:100%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

在此种句式中,符号如“+”“=”等充当了连动项在连动句中的作用,并达到了同样的功效。而且,此种符号动词的运用结构工整,直观形象,给人一目了然之感。我们也从中看出短信构思的巧妙和想象的丰富。

4.手机短信中的连动句掺杂了大量的古语语汇作为连动项。

(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长相思,晓月寒,情人佳节独往还,顾影自凄然。见亦难,思亦难,长夜漫漫抱恨眠,问伊怜不怜。

在第一个例句中,“吴姬压酒唤客尝”意为吴姬倒酒呼唤客人品尝,“压”在此解释为倒或斟,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已很少使用这样的词汇,当这些古语语汇作为连动项出现在短信中时,人们往往觉得新奇,但是短信中掺杂古文就可能使得短信的受众群体大大减少,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较高的古代汉语素养的。再如第二个例句中,“长夜漫漫抱恨眠”的“抱恨”意为心中积郁了很多的幽怨,而现在我们很少再用“抱”字来表达积郁的意思。

5.手机短信中的连动句中的连动项常出现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1)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个笑容你就放电,给你件棉袄你就出汗,给你筐饲料你就下蛋。还臭屁呢!该工作了!祝五一节快乐!

(2)立秋快到了,听人说若在当天收到一个祝福,心情会秋高气爽,常有人暗送秋波,事业会春华秋实!所以抓紧时间送上最凉爽的祝福:祝亲爱的朋友快乐健康!

在此种连动句中,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不仅扩大了连动项的概念指称范围,而且使句子更为生动、贴切,以戏谑、调侃的语气描写了一个不谦虚、沾沾自喜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宣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为短信的交际目的和表现内容服务。

6.手机短信中的连动项的字与字的顺序改变。

(1)蛋完叫哉哀呼呜,蛋混叫人骂,蛋滚叫鱼鱿炒,蛋傻叫空空袋脑,蛋坏叫事坏做,蛋鸭叫分零试考。小样!看不懂了吧!嘿嘿!

(2)《你了成就我后大长》唱在猪头一着对你为因!敢没我但,年万一你爱誓发点差我,心的我了动打情表的感善愁多那你,甜真声歌的你?吗歌唱天那你得记还。嘿嘿!傻眼了吧!测测你智商!

越来越多的短信为使短信包含喜剧、滑稽的色彩,而创造出这种字词顺序颠倒的短信,只有按倒序读才能完全理解,就像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倒行的人那样感到惊奇,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连动项的基本形式,而这从正规的书面材料中又是完全读不到的,成为短信中连动句所独有的一大特点。

通过以上列举和分析,可以看出,短信中的连动句和日常生活中的连动句是有明显不同的。

一方面,短信中的连动句所出现的特点多由青少年所创造,它们从语体色彩上来讲更加轻松活泼随意,更能体现出现代社会开放包容的特点,如“886”、“PK”、“爆想”等。但是,中老年人是很少使用这些短语的,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能理解这种词语的使用效果,并且可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心理,认为这是不庄重、不重视的表现,礼节性较差。另一方面,从短信的受众群体来看,短信中的连动句的使用范围也有所不同。面对含有新特点的连动句,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的愉悦程度和抵触情绪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短信中的连动句的使用空间在不断扩大。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连动句已被大众所接受,人们对此虽无乏味之感,但也很少能从中发现新意。短信中的连动句则不同,它不仅风格活泼可爱,而且形式多样,因而大有扩展领域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网络用语,甚至日常生活用语都有与短信用语趋同的趋势。

(二)现实生活中连动句与短信连动句不同的原因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连动句会和网络世界里的连动句产生这么大的不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两个世界本身的不同,又有短信使用工具或场所的限制,甚至还有使用群体的不同,当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简易化也存在着某种联系。

1.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将平常的话语用手机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连动句有了更广阔的使用空间。但基于短信自身简短快捷的特点,短信中的连动句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或书本中我们所见到的,相比较而言,短信中的连动句更为简洁、简省,语体色彩更加强烈。

2.因为科技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所以短息内容受手机屏幕的有限空间以及输入方式的限制。基于这两点,短信往往要经过精心锤炼,既要言简意赅,又要通俗易懂,因此其中的连动句更显新鲜活泼、风趣幽默的特点。[2]

3.青少年追求新颖时尚的心理。短信是“有机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互发短信成为现在年轻人传递情感、彼此娱乐的主要途径。在信息交流中,为了适应手机这种特殊的载体,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他们已不再满足那种旧有的常规表现形式,而是追求语言的创新、个性化、新颖、时尚,如“886”、“PK”、“爆想”等,与原有的词句结构相映成趣,使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打上时代的烙印,表现出年轻人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心理。[2]

二、短信中的连动句将何去何从

面对短信中的连动句所包含的特点,我们将以何种态度处之,是一个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应该针对短信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既扬长避短,又让它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高度重视短信中连动句的新特点,积极推广短信中的连动句

作为一种新事物,网络短信必将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的过程,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旧观念、旧习惯的阻挠,但它通过自身不断的完善,必将逐步地为大众所接受,如同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一样,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最终还是会得到全世界的推广。

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的开放,更表现在文化的开放上。包容与吸收,是我们面对新鲜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短信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信息传播方式或手段,生活节奏愈发加快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种平台去传播信息。同时,使用手机短信的绝大多数人群为青少年,他们更有一种面对新事物要去尝试与接纳的心态,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心理。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短信中的连动句特点的普及。与此同时,“手机短信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隐秘性与公众性,它主要用于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并不受某些法令、政策的限制”,[2]因此,更易推广与普及。

萨丕尔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的确,语言的发展是需要经过一个不断筛选、进化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有新的句式、新的词汇被创造,短信中的连动句又会受到新事物的挑战。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短信中的这种新句式与汉字使用本身的契合度,如果它不符合汉字的发展规范时,自然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应该有豁达的心态和从容的风范,给网络世界的连动句一个产生、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任其接受社会的考验。[3]

因此,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广短信中的连动句的新特点。首先,我们应该持着兼收并蓄的态度去看待短信中的连动句的新特点,其次,政府在某些领域可以号召推广这种新特点,并辅以必要的法令或政策。最后,作为传播信息的主流单元――电信服务部门,更应响应政府号召,通过使用不同的广告形式或采取优惠措施来吸引潜在使用者的目光,从而达到普及的效果。

(二)合理限制短信中的连动句的盲目使用

由于短信文化还在进一步发展中,也由于受短信使用群体年龄层特点的影响,手机短信中的连动句在语体色彩上更为生活化和口语化,往往显得比较随意,甚至还有些简陋和粗浅。因此,在使用范围上不能无边无际,相反还应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政府公文、大型会议、报刊等一些较为严肃或庄重的书面形式和场合中,应避免使用短信中连动句所含有的新特点。而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鼓励手机用户不断创新的同时,通过学理研究和学术规范约定,加强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约束,让它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第4篇

政府组织对手机媒体的认识

同媒介对手机媒体的热烈反应不同,我们的地方政府组织对手机媒体的作用与影响显然认识不足。当然,目前手机的媒介功能主要还只是体现在简单的文字短信传播业务,而且其传播的内容主要是从传统媒体转载而来,因此还不能称其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新媒体。不过,在中国上网手机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巨大的手机短信市场不能被忽视。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尚待完善的媒体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质。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估算,2008年春节假期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170亿条,上年的这一数字为152亿条。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同比增长37.8%,日均发送量超过16亿条。仅就短信传播来说,手机媒体已经表现出了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整合:手机用户可以进行点对点传播(单发短信),也可以进行点对面传播(群发短信),还可以进行大众传播(通过互联网发短信)。

2003年广东暴发“非典型性肺炎”的信息,首先被手机短信大量传播。2005年3月,天津市发生了一起牛奶投毒恶意事件,政府紧急部署移动运营商发送手机短信传递信息,及时避免了事态的扩大。2005年4月30日前后,在全国各地发生的涉日游行中,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手机媒体平台应用短信及时、准确地传递政府的声音,有效化解了谣言。①2005年,福建、上海、北京、辽宁等地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灾害天气手机短信预警机制,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气象信息。在2005年11月的哈尔滨停水风波中,手机媒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2006年年初的北京城区路面塌陷突发事件和2007年年初的“病猪肉短信”事件中,有关管理部门处理信息的方式基本上同上述一致。

由此可见,我们的各级各类政府组织也并非对手机媒体采取抵触和排斥的态度,在政府组织处理的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中,手机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各级政府组织对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的认识水平及对手机媒体的应用水平仍需提升。

第一,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中,手机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渠道最先为受众所选择;几乎在民间手机媒体的短信满天飞舞之时,政府组织才最终选择这一重要媒体。他们选择媒体的顺序依然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最后才是手机媒体。这一先一后反映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传媒意识倾向。

第二,政府组织选择手机媒体信息,几乎都是在一些大规模的以及区域性的公众危机时刻。这一方面说明政府组织对手机媒体的覆盖性、及时性和强迫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组织依然把手机媒体作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手段,而没有把手机媒体作为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常态管理。

第三,不可否认,近年来,政府组织已越来越重视网络媒体,而对网络媒体的技术更新和发展态势重视不够,对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全新发展和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的社会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偏颇。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实际上是来源于我们的媒体意识和思维定式。

传统媒体意识与手机媒体意识的比较分析

人们常有这样的“共识”:一条信息若出自传统媒体,则信以为真;一条信息若出自手机媒体,则半信半疑。对这一现象的解析,实际上是要判明两种媒体信息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两种媒体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媒介、行为及其结果的不同,都可以造成两种媒体信息话语机会的多与少、社会音量的大与小;由此研究媒体话语机会,就是要根据说话者和接受者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话语效果、心理预期,进一步了解两种话语在接受者心里占有的机会及其特点,从而对两种媒体信息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对手机媒体作为组织传播的话语机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首先,轻视手机媒体实际上是权威思维与权威话语在作怪。人们权威思维的特点就是对权威话语不假思索地认同和不可反驳,对权威话语常常借助的媒体形式予以普遍的信任。而权威话语与传统媒体的话语是合二为一的,这便造成了人们唯一认同传统媒体信息公信力的态势。越是如此,各级政府组织就更愿意倾向和使用传统媒体。可以说在此时,传统媒体信息的话语机会是全面占据型的、无孔不入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体话语能与之抢夺话语机会,因而也没有任何一种除此之外的信息话语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是传播者、媒体和受众的权威意识共同造成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局面。

好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闯入使权威话语得到了回归。手机媒体体现并整合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优势,把传统媒体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声像等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全球流动性和便携性不仅是三大媒体不可比拟的,而且也正是这些特点吸引了千千万万个手机网上冲浪者。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媒体使用者在年龄结构上呈年轻化趋势。他们的思维超前、认识开放、行为不羁,对大多数事物有较快、较新、较开放和较宽容的认识和接受。这种能动性的思维同权威思维是截然不同的,它是平行的、平等的和自觉的思维。当今各类政府组织在选择信息传播媒体时必须把这一思维态势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

其次,传统媒体信息是主流行为的体现,而在手机媒体信息中,主流话语为平民百姓话语所替代,主流话语得到了消解。而让各级政府组织的话语方式从习惯的“教化”一下子转向“交流”,必然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这也是政府组织难以快速适应手机媒体、及时转变传播方式的原因。

从全球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来看,手机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完全冲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在数量上的控制和局限,这种话语再也不会因权威性和重要性而被严格地划分为头版或头条,而是以内容、时间、功能或以某种情态进行分类。手机媒体信息的交互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和满足了人们的能动性和参与性,也显示了同传统媒体信息最大的也是最不同的特别之处。由此看来,由于行为模式的多元化,两种媒体的信息话语在传统媒体接受者和手机使用者之间传播的机会是不同的。

最后,传统媒体的信息注重酿造一种强势,注重阐明利害性和重要性以利于教化和灌输;而手机媒体的介入却使这种话语的效果得以发散,因为手机媒体信息更注重接受者在某种环境和氛围中自由地和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识。因此,让各级政府组织的话语效果从“正统”转向“轻松”,这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信息的话语权一旦从权威变成大众、单向变成多元、自上而下变成平行发散、灌输变成互动,那么其变化就不仅仅是话语的变化,究其实质是说话者与接受者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接受效果的变化。

扩大组织传播话语机会的对策

当前,我国手机短信服务运作非常不规范,还未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短信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文字表达和简单的图片形式为主,而且“垃圾短信”的滋生和泛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反感,但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运用。

首先,建立手机信息的常态机制,实现手机媒体信息的实效性。有关政府组织必须掌握受众所关心的问题,注重信息内容的时新性,秉承服务和交流的理念,及时传递有关信息。政府应尽快建立公共信息手机媒体机制,将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信息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有效工具。政府的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如公安、工商、海关、教育、电力、交通、石油、福彩、民航、物流、金融等行业和部门要大力开展和推广各种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应用,使手机媒体的运用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这一方面,深圳、上海、武汉、长春、北京、潍坊等市已有了较好的尝试。未来,手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可以传递和获取高质量的多媒体信息的平台而存在,它还将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

其次,在注重信息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手机媒体信息的分众化,以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需要。由于手机屏幕相对较小,受众想在其中筛选有用信息会非常费时费力,因此精确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精确分类就是“给你你想看的”。换言之,受众最希望看到的内容能以最简捷、最方便的方式出现在手机上。这种精确分类可以使读者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而且在看到信息内容时也不会产生厌烦和反感的心理。②

最后,在强化服务的基础上,实现手机媒体信息的交互性。为满足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不仅要求信息具有多样性,而且要求信息具有交互性,使受众拥有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手段,实现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上海移动、上海文广自2005年1月1日起已联手推出免费试用手机电视业务,已有6个直播频道、8个点播栏目可供用户选择,每天更新的内容在60至80条目之间,主要包括新闻、体育、娱乐、财经、影视短片、音乐及一些广播内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手机媒体技术平台的越来越成熟和完备,其完全能够根据受众的定制进行信息的自动分类和发送;“定制性”毫无疑问将成为手机媒体信息处理的重要特色之一,从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们在当今信息重荷下的焦虑和无奈。

另外,在业已形成的“媒体暴力”“渠道霸权”的今天,我们必须对受众接触媒介的民主参与模式予以重视。有论者认为,手机媒体的高普及率、操作的简易性、成本的低廉以及高度的参与性将使其成为继网络博客之后最佳的民主实践模式。手机用户可以即时对信息进行编辑、修改或者发表评论并进行多次转发。这种直接从事信息采编的行为方式提高了受众对媒体的参与程度。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公司拔得互联网信息服务头筹之后,一些政府组织和主流媒体已开始在手机媒体平台施展拳脚。2006年12月16日,在、国新办、信产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共同主办的“掌上天下”手机网站开通。2007年2月24日,人民网推出的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信息网――“两会”无线信息网,首次实现了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历史性突破。政府组织和主流媒体的这种角色转变不仅可以促进政府与百姓沟通,树立手机媒体全新的形象,也预示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将给人们的传播意识、传播活动、传播工具等带来重大的变革。

总之,政府组织在手机媒体平台上大有可为。通过转变观念、技术革新、实用内容扩充、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以及服务商和网络供应商对服务程序的开发,手机媒体作为组织传播的话语机会将进一步得到飞速的扩大和提升。

注 释:

①张建军:《2005年中国手机媒体十大主题事件》,中国记者网,2006-01-08。

②马惠芬:《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未来》,新华在线。

③王娟:《未来获取信息的最便利终端――手机媒体前景展望》,中国创业者论坛。

第5篇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由于字数限制等因素,其阅读方式除具有新媒体的浅阅读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碎片性,笔者称为瞥阅读。瞥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短时间大略看看。①笔者认为,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就是人们借助微博从其符号中快速获取某种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不仅与微博自身的特征有关,而且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内容简短化的阅读心理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等因素有关。

微博的特征

跟其他新媒体相比,微博具有以下的特征:碎片性、即时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

1.碎片性

所谓碎片性,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常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微博的碎片性,首先体现在字数上。微博信息受140字限制,常常是“三言两语”。其次是微博内容的碎片性。每条微博的内容之间大多数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微博信息和阅读的碎片性。现在,大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的碎片性时空里通过手机阅读和微博信息。

2.即时性

微博强化了即时传播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和手机客户端业务的普及,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WAP、QQ等即时聊天工具随时随地和阅读信息。

3.多媒体融合性

微博的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相互之间可以切换,具有多媒体融合性。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解读

微博瞥阅读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一是技术因素,即微博自身特征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二是社会因素,即阅读心理的改变和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技术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微博独特的阅读方式——瞥阅读。

1.瞥阅读方式产生的技术因素

(1)微博自身特征。如上所述,微博具有碎片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微博简短的文字和碎片性的内容,使人们瞥一眼就能看完。同时,微博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浅显性,人们也无需太长时间去阅读。

(2)手机移动终端的因素。由于手机容量有限性和输入字符不方便性,手机只适合像微博那样的简短内容,这就决定了微博阅读内容的简短性。同时由于手机移动终端具有弥合性、便携性和即时性,使微博用户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一眼微博信息成为可能。

2.瞥阅读产生的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说过:“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②因此,现代人在多种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更喜欢阅读内容简短而又具视觉冲击的信息。微博的简短文字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正好满足了人们追求速度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

(2)社会的碎片性。微博的瞥阅读适应了当前社会碎片性的需求。研究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便处于一个以社会的“碎片性”为基本特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漫长转型期。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体性被瓦解,被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性分割。③随着草根和精英等阶层的出现,我国社会也出现了碎片性的特征。碎片性的社会不同阶层都想借助微博表达自己的声音,他们仅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需要多少文字,使瞥阅读成为可能。

(3)时空的碎片性。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时空出现碎片性的特征。由于时空的碎片性,微博用户没有完整的时间去阅读需要考虑语法、逻辑的长篇大作,他们更愿意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阅读,即快速阅读那些内容简洁,具有视觉冲击性的信息。

微博瞥阅读的特征

微博自身特征、阅读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决定了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方式具有其他新媒体所没有的阅读特征,即快速性和碎片性。

1.快速性

微博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微博简短浅显的文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使人们只要瞥一眼就能阅读完其信息,这就决定了微博瞥阅读的快速性。

2.碎片性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除了快速性外,还有碎片性的特征。如分析上面微博的碎片性特征那样,微博的瞥阅读碎片性体现在阅读微博的文字、图像、时空的碎片性上。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由于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具有快速性和碎片性等特征,瞥阅读具有不同于其他新媒体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1.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优点在于其快速性,能够在短时间阅读大量的微博信息,适合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急欲了解新闻的需求。它满足了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竞争激烈下人们追求快速、新奇、浅显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态。但微博瞥阅读获取的信息存在不完整性、碎片性、浅显性等不足,其海量的具有娱乐化表征的信息往往会“分散受众注意力、为受众提供消遣、减少受众的理性思考”。④它不适合思维逻辑的训练和较深的学术知识学习。同时,由于微博文字的简短和零碎,人们很难获得像传统深阅读那样的阅读审美情趣。

2.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影响

首先,增加了人们阅读微博的兴趣。微博简短的文字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加上可以利用碎片化时空阅读的便捷性,调动了人们阅读的积极性,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

其次,促进了微博叙述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微博瞥阅读的内容大多是生活的日常琐事,不需要考虑语法和逻辑,所以微博叙述流于表面、较为肤浅,呈现出娱乐化的特征,甚至出现“口水化”、“涂鸦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想人们瞥一眼就能迅速了解乃至记住其内容,就要求微博的叙事语言精练、重点突出。同时要注意修辞的多样化,使其内容活泼生动,通俗易懂。为了吸引眼球,博主们创造很多新的修辞方式。

结 语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方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微博自身的特征,人们追求快速的阅读心理,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对阅读方式新的要求。瞥阅读的特点在于快速性、碎片性、浅显性。它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同时,它对微博叙事方式的变革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刷馆,2012年版,第996页

②【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③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5期

第6篇

关键词: 记忆阶段性理论 英语词记教学 启示

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是构建语言的砖块。在语言的使用中,词汇起着传载信息的主要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词汇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语言基本技能的运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词汇掌握的“质”和“量”是衡量英语教学水平和学习者二语习得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词汇对中国学生来说仍然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死记硬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词汇教学方法,没有把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传递给学生。尽管并非所有的词汇都要经过课堂教学而学得,然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词汇扩展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创造性地应用科学理论指导词汇记忆并提高词汇教学效果呢?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记忆的三个加工阶段

记忆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复杂的活动,它与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记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它也促进了外语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以研究人类记忆的方式、结构和长短。他们一般把记忆分成三个阶段:感觉储存阶段、短时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阶段。

感觉储存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所获得的信息短暂地储存在记忆中。短时记忆容量小,信息保存时间短(约30―45秒),与长时记忆的似乎无限的容量形成对照。一般来说,一部分短时记忆的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持续的时间短,信息只能在大脑中短暂停留。要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而不被遗忘,就要周期性地重复此信息,使该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激活。而事实上一个人的知识并非可以随时被激活。比如,在考试中遇到以前背过的词却想不起。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通常对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搜寻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如果缺乏与所需信息相关的搜寻线索,就会造成搜索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网络,这些信息在平时处在非活跃状态,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知识体系的一定的路径被激活,当一个概念被激活时,其它与之相关的概念也被激活。

二、教学启示

(一)遗忘的特点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根据遗忘的特点采取相应及时的措施,必将大幅提高记忆效率。根据心理学家们对遗忘特点的研究,我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提出了一些策略。

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的研究表明: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快后慢”: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放慢,最后接近水平,几乎不会再遗忘。Spitzer的实验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最易遗忘,因此词汇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复习。如早上识记过的词汇,应在晚上进行复习,这样效果会较好。因此在学习词汇时,要对所学单词及时复习。但及时复习并不能一劳永逸,学习后的第二天、第三、第四天都可能遗忘,只是遗忘进程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及时安排复习外,还要注意安排合适的间隔复习时间。间隔时间可先短后长,复习所花的时间则需先长后短。如当天上午学习了30―40个单词,最好当天晚上复习30分钟,第二天复习25分钟,第三天复习20分钟,一周后复习5分钟。也就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总结出自己的记忆规律,赶在遗忘以前及时对所学词汇进行复习。

一般地,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识记的效果好。但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发生累积抑制;过于分散,又容易发生遗忘而不利于记忆的巩固。从识记与保持的关系看,在最初识记词汇时,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集中练习,并间隔较短时间分散复习;机械识记的词汇材料,分散练习优越性比较明显;词汇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学习,反之,就应该适当分散。

我们在识记词汇时,最先遗忘的是对我们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的,自己认为不重要的那些词汇。所以要提高对这部分词汇的重视程度及记忆它们的兴趣。对这部分词汇,集中记忆效果较差,我们不但需要分散记忆,而且要多次重复练习,在使用中与上下文相联系并赋予其意义。

W.C.F.Kruger实验研究表明,学习程度在150%时,能达到最经济的学习效果。但保持量最佳的学习程度是过度学习200%。那么我们在识记词汇时,仅仅刚达到识记的效果是不够的,还应再花刚才所学时间的一半或一倍进行过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将词汇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二)记忆的特点与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策略

短时记忆接受来自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短时记忆具有多种编码形式,其容量和加工方式等都对我们的英语词汇学习具有启示作用。

波斯纳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至少在部分时间里是以视觉编码的。莫雷的实验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由此看来,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随记忆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记忆词汇时,要动员多种感官一起参与记忆。一般认为,80%以上的信息通过视觉识记,10%以上通过听觉识记的,如视听结合则可提高记忆效果,若还有来自触觉、味觉、嗅觉等的信息,更会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因而在词汇记忆中,尽量要眼看、口读、耳听、手写等使用多种感官参与。

虽然人们在记忆能力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就短时记忆的容量而言,所有正常成人几乎相同。但是,组块的大小、复杂程度和熟悉性则因人而异。要提高短时记忆水平,需注意提高组块水平,优化组块方式。因而,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所学词汇组块化,即将不大熟悉的新词汇变成意义组块,这样就能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从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的,也就是说记忆材料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并非一个自动的过程。因而要将英语词汇永久地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则需一定的策略。

精致性复述有利于将信息传送到长时记忆中进行贮存,因而我们需要在词汇学习时对词汇进行精细复述。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该单词,并使词汇量持续有效地增加。任何词汇要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都要经历短时记忆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信息量超过7个记忆单位,短时记忆的效果将受到明显影响,这启示我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明显超出普通人的短时记忆所能承受的信息量,否则过犹不及。人的心理词汇井然有序地储存在记忆体系中,语义相关的词汇储存在一起,新的词汇须以某种方式与已知信息建立起某种联系方可进入长时记忆。要使该词进入长时记忆还需进行一定的重复。如果教师只向学生介绍生词而不能在教学中重复使用,则学生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该词遗忘。

联想在记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实验表明多数信息通过联想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因为如果新信息不能和已知信息建立起某种联系就很难被理解并记住。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把生词按照语义进归类,如,appendicitis,arthritis,bronchitis,gastritis都属疾病范围;breaststroke,sidestroke,butterflystroke,backstroke均属游泳方式。教师也可让学生观察语音和词形有联系的一组动词:deceive,receive,perceive,conceive,与之对应的名词:deception,reception,perception,conception,形容词:deceptive,receptive,perceptive,conceptive。通过观察变化规律,即可轻松记住这组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联系旧知识,既可帮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可以为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创造途径。

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纳入新的信息或把信息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这些过程称为组织加工。它包括类别群集、联想群集、主观组织、心象化、记忆术等。如我们在识记单词时,将属于同一类别的单词如蔬菜集中在一起识记,识记效果将更好。无论是米勒的组块化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理论、Collins和Quillian(1969)的语义记忆层次网络模型,还是Shiffrin和Atkinson(1969)在其扩充的记忆系统模型中提出的“自寻址记忆”思想,都提示我们在词汇学习中,将词汇进行组织加工和系统化、网络化,不但有利于词汇的学习,而且有利于词汇的保持与提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记忆效果有重大影响,因而英语词汇识记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需要学习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动机参与程度,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和识记效果。

(1)自我参与程度高,记忆效果好。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以提高自我参与程度,引起和加强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词汇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提出问题并自我解答、同学间相互提问、采用填词、造句、写同义词、反义词等各种方法,定能增强记忆的效果。在教学和学习词汇过程中,如果能设计一些学习者参与的活动,会大幅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小组间进行词汇拼写比赛、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活动中对词汇进行运用和记忆等。

(2)有意识记能提高记忆效果。有意识记指按预定的目的任务进行识记。而无预定目的,不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的识记称为无意识记。在Gleitman和Gillett(1957)的一个实验中,向两组被试呈现相同的材料,如用相同的时间播放一个单词表的录音,结果发现,有意识记组的回忆成绩比无意识记组的成绩要好很多。因而我们在词汇学习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记忆。

三、结语

词汇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高效扩展词汇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人类记忆系统的工作机制。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类记忆的特征,使我们对词汇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有了大体的了解,对我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策略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只要合理地使用这些策略,必将提高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任何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使学生可以不再依赖教师,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Brown,H.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桂诗春.记忆和英语学习[J].外语界,2003,(3).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境;背景知识;动态语境;语境暗含

一、前言

自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于1986年问世以来,一种全新的研究人际间语言交流的方法应运而生,关联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为语用学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道路。如何更好地解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用学家们苦苦思索的课题,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关联理论并没有构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当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对我们解释上述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认知语境,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概念对一种新兴人际交流方式——手机短信息的影响过程。

二、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在传统语用学研究中语境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因素,由语言使用者选择并用来解释含糊话语。但是渐渐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Meym经提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被理解为连续变化的环境,从广义上来说,这使交际参与者得以进行互动,并使他们互动的语言表达变得可以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Mey的这一观点,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认知语境概念与这种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用[假设或新信g+N关卜(语境效果)一语境含义的公式取代了Grice的推导公式【命题+语境】一含义。Sperber和Wilson的公式中多了一个语境效果,它是建立在旧信息基础上,结合新信息而产生的。语境效果在整个话语推导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为最后得出语境含义做好准备。当话语的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就会取得语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也把它称为“认知效果’,)。

(1)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2)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或抵触;

(3)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语境隐含。

由此可见,在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地参与话语解释的因素,通过对语境效果的增加或删减以达到关于话语的最佳理解。

熊学亮教授把认知语境归纳为四大类。他认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其中前三个方面属于语用范畴。要全面的了解认知语境对话语解释的参与过程,就要分别地来看这四个方面的参与过程,尤其是前面三个方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认知语境是如何动态地参与手机发送的短信息的交际过程的。

三、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

笔者设计了一份短信息的收集卷,分发给30位在校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如实记下10个回合的短信息(每个回合只需双方各参与一次即可),这些短消息可以是连续的,也许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每段连续的短消息(也许是一个回合,也许是多个回合)后面根据所给出的l2个选项选择符合本次对话的项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最后得出如下结果:有60%的学生认为,即使没有看到对方的手机号码也可以直接判断出短信息的来源是哪里(选项10)。如果双方没有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么这一点便很难实现。而有43%的学生认为,是身边的环境让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以选择发送短信息给特定的人(选项6)。之所以会将此情此景发送给某个人,是因为短信息的发送人认为对方跟这一切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说能引起共鸣的。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语境的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短信息的交流过程,其中尤以背景知识的影响最为突出。比较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背景知识是人脑中高度结构化、内在化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短信息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它的作用会比较突出。总之,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四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却又是有差异的。那么,这四个方面在参与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呢?

笔者根据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另外60位在校学生。结果显示(以问卷中部分题目为例),下面这一题47.3%的受试的选项为B,也有41.8%的受试选择了D,这两个选项的选中率相当。

①x:下雨了,不能去送你,真抱歉

Y:我在车站,刚买了票,人挺多,你到时最好提前买读完这则短消息对话,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拥挤的车站

B说话人Y并没有怪X

C下雨天对X来说送人不太方便

DY表示对X的关切

下述第2题也设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半数的(50.9%)受试选择了A,而第二个问题中76.4%的受试选择了C。

②x:吱吱,吱吱,你好,近来是否逮住帅气的小公鼠

Y:没有,差点中了鼠夹死翘翘。

你在理解这则短消息对话的时候,

A想都没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B需要稍微想一下才明白

C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D这种拟人方式你也会用

在以下四项中选择你最先想到的一项:

A老鼠的形象

B说话人可能经常以老鼠比做自己

C说话人都彼此关心对方有无男朋友的问题

D老鼠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动物

第一段短信交流中,如果分析一下各个选项的话,可以推断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选项D比选项B更进了一步,因为在这段短消息交流中,x的行为主要是抱歉,所以,Y的首要意图肯定是要表示他是接受还是拒绝道歉,那么,选项B表示Y接受了道歉并不责怪X,而选项D在此基础上又表达了Y对X的关切之情。而短信息交流二中我们也不难注意到绝大部分受试能轻易理解短信息所传递的内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出在整个理解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四个构成认知语境的成分有任何先后的顺序。参与问卷的受试一般都只注意到了每段会话的意图,却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这个短暂的理解过程中他们脑海中所经历的步骤或轨迹。预料到这一可能的结果,问卷的后半部分设计了几个相对较主观的题目。下面第3题要求受试将自己设想为短信发送者Y,并将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按照在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来。

③x:我手机充值了。这几天你干嘛了?

Y:什么时候停机的?昨晚流浪到哪里了?

调查结果显示45.5%(绝大部分)的受试把选项A排第一位,即Y于上一晚发短信给X,而X没有做出任何回复,当看到此短信后才知道原因是x的手机昨天停机了。40%(绝大部分)的受试将选项B放第二位,意即他们认为昨晚Y无法与x联系上,故做出了昨晚x可能到外面玩耍的猜测。而选项C和D大多数受试都排在后两位,选项C的意思是手机停机后需要使用者即刻冲值才能继续使用,选项D是短信发送者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却想知道X这几天所做的事情。

从上述这段手机短信交流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在理解这种特殊的非面对面会话中,认知语境各构成要素在被激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存在。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参与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主要是个体已有的旧信息的一部分,参与推理的认知语境(已有旧信息)与新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语境效果。再来看短信息交流3,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逻辑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排出C、A、D、B这样的先后次序,首先,从X‘‘我手机充值了”这一新信息使人联想到手机曾经停机了所以需要冲值(选项C);接下来,在C的基础上,Y就能理解为何昨晚X没有对自己的短信做出任何的回应了(选项A);然后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后者更急切的想知道X昨晚所做的事情,于是反问对方“昨晚流浪到哪里了”,因而没有满足X的要求(选项D);最后,很明显Y真正关心的是x昨晚是否出去玩乐了(选项B)。具体的来看,选项C在认知语境中是参与会话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凭借着双方的背景知识以及会话上下文,短信发送者Y不难推断出选项A的内容。而选项D和B,除了依赖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外,还需要Y对x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加上对X可能会去玩耍的场地、氛围的想象,我们认为这体现了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因素。于是,我们得出认知语境各要素在参与短信交际理解过程中经历了这么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背景知识、上下文、情景识。大约有10.9%的受试所做的问卷体现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熊学亮教授在解释单一会话推导理论的时候,他强调话语理解主要依赖于认知语境。他认为话语参与者在理解会话时,首先激活的认知要素是情景知识,如果这项不奏效,那么下面将参与理解的要素先后是工作记忆和思维知识结构。在这里工作记忆指的是会话双方刚刚讲过的内容,即上下文知识,而思维知识结构说的是存在于会话参与者脑海中的背景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的面对面会话和我们所论述的短信交流的不同之处,在面对面会话中首先被激活使用的是情景知识,而短信交流中则是背景知识。这恰好体现了手机短信交流的特点,那就是会话双方并不同处于一个具体的情景或场面中,他们所能调用的是想象中的对方的场景。’所以,短信的交流就更多的依赖于背景知识的参与了。

第8篇

信息筛选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个常设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信息筛选题主要以消息(短新闻)为素材,从语段压缩的角度命题,要求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压缩。统观2011年中考试题,信息筛选题可分五类:①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②将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④提取消息的主要信息;⑤提取消息的关键词。题型上,语言表述题唱主角,选择题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解题技法】

针对这五类考题,信息筛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搜索“中心”法、要素提取法、要素组合法和删减枝叶法。

一、搜索“中心”法

有的新闻有一个统领新闻的中心句,我们可运用搜索“中心”法,通过提取新闻的中心句来筛选新闻的主要信息。

【中考真题】

(2011・广安市)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本报讯 4月11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广场上红旗飘扬、人头攒动,由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学生以及部分本土歌手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革命年代的礼赞、红色岁月的缅怀、改革开放的颂唱,所有的红色情怀在一首首红歌中抒发、再现、还原。《红梅赞》、《永远跟党走》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使现场高潮迭起,观众在唱响的红歌中,共同回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解析】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则新闻的中心句是:“由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根据题目要求,答案不得超出30个字,所以需要对中心句进行压缩,压缩后的中心意思是“‘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即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

二、要素提取法

要素提取法,就是根据题目要求,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提取出来。

【中考真题】

(2011・河南省)从材料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解析】

这则材料主要介绍了微博的特点,能够表明微博特点的词语有“网络技术应用”、“篇幅短小”、“真实”、“即时”、“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方便”,其中表明微博主要特点的关键词词语只有有四个:短小、真实、即时、方便。

【参考答案】

短小 真实 即时 方便(一词l分,共4分若答“网络技术应用”可给l分)

三、要素组合法

要素组合法,就是把新闻中出现的记叙要素提取出来,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形式组合成句,即为新闻的主要信息。

【中考真题】

(2011・十堰市)请为下面的消息你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据新华社成都10日电 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5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第十次来到四川灾区,沿着龙门山从南到北,先后到青川、北川等受灾极重的县市,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实地视察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首先来到青川县,看到曾经的废墟山,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县城,看到大家安居乐业,他高兴地笑了。紧张的三天行程中,先后深入7个村庄看望群众,村庄面貌为之一新,他十分高兴。接着来到北川中学新校园,他曾7次来到这所学校的临时教学场所看望师生。总理说,学校有了新楼,但同学们千万不要满足,一个学校是有精神的,要懂得大爱无疆,为国家无私奉献一切。

短短三年,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理所到之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解析】

这则新闻中出现的记叙要素有:人物――;事件――十赴四川地震灾区。把提取出来的要素组合成一句话,即可作为这则新闻的标题:十赴四川地震灾区。

【参考答案】

十赴四川地震灾区或十赴四川震灾区视察(、十赴、地震灾区或视察,三个要点各1分)

四、删减枝叶法

有时一则新闻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不止一条,其中一条揭示了新闻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我们称之为主干信息,其它几条为枝叶信息。如果题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我们就可以把枝叶信息删去,而保留主干信息,这种方法就叫删减枝叶法。

【中考真题】

(2011・江西省)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展了“永远不能忘记”全国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网络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事迹,回顾党的历史,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理想信念。这项活动,拉开了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全国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序幕。

在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等网站的活动专题网页上,网友们点击查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阅读感人至深的先烈诗抄,并纷纷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追思和缅怀。自4月2日活动启动以来,通过各网站专题网页献花的总人数已达到800多万人次,超过10万人写下了留言。

A.青少年网上缅怀革命先烈

B.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

C.青少年网上点击查看革命先烈英雄事迹

D.各大网站开设缅怀革命先烈专题网页

【解析】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新三级 听力理解 题型 语言技能及要求 解题技巧

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CET-3)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主持和领导,由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组织专家设计和开发,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的面向在校大学生的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参加英语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众多,影响广泛。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英语听力或阅读获取口头或书面信息的能力及对篇章语境中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愈来愈重要了。单纯地掌握英语的语法和词汇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各行各业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有效地测试考生在听力、阅读、写作等各个层面上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及语言综合能力,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联合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的专家和学者对英语三级考试的题型、内容及分值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调整,并将于今年12月份进行英语新三级考试的首次考试。那么,在校大学生们应该如何准备迎接英语新三级听力理解的考试呢?

一、充分了解大学英语新三级听力理解题型

英语三级考试听力理解由两部分组成:1)短对话;2)长对话/短文理解。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分值比例如下:

英语新三级考试听力理解由三个部分组成;1)短对话;2)长对话/短文理解;3)复合式听写。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分值比例如下:

听力理解不仅增加了10%的分值,而且增加了复合式听写(Compound Dictation)这一新的听力测试题型。复合式听写通常采用200字左右的短文,删除若干单词和句子,要求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用原词填写所缺单词信息;用原文或用自我语言表述填写所缺句子信息。全文共朗读三遍。该题型对考生的听力、阅读和书写综合运用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二、充分了解听力理解考核的语言技能及要求

听力理解考核要求考生能听懂题材熟悉、基本上无生词的对话和短文。录音材料采用英式或美式英语朗读,语速为每分钟100个单词。正确率70%为合格。

对话部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对话,包括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等话题,可分为校园、公共场所、家庭等方面,如:shopping,finding the way,doing homework,seeing a doctor,making a phone call等,其句子结构和内容不复杂。每段为一轮对话和一个问题,对话听一遍。

短文部分和复合式听写为题材熟悉、情节不复杂的故事、讲话、叙述、新闻报道等。使用词语一般不超过大纲所规定的词汇范围。每篇长度200词左右,短文听两遍,复合式听写理解听三遍。

听力理解主要测试考生获取英语口头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或中心思想、听懂重要事实或特定的细节、推测隐含意义、分辨语句的交际功能、判断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并能够借助语言特征从连续的话语中辨别语音、分清重音和区分语音语调;能够借助语言特征理解如比较、原因、结果、程度、目的等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理解听力材料。

三、充分掌握英语新三级听力理解解题技巧

要取得听力考试的好成绩,学生平时要多听、多练、多学,积累一定的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常用句型。此外,掌握有关的应试技巧是绝对必要的。

短对话听力测试的解题技巧分三步:首先,把握节奏,先浏览选项。在播放听力时,集中注意力,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舍得放弃听不懂、不会做的题。其次,节约时间,用英语思维,了解基本内容,注意关键信息,提高理解力。最后,在听清提问的基础上结合简要的笔记,分析、推断并在5―8秒钟内作出选择,快速浏览下一题的选项。

短对话听力测试题涉及的类型大体有五种:计算题、判断题、语法结构题、词汇题和语义题。计算题的关键在于数字。听清数字,辨清近音数字,并能够数字进行加减计算。判断题主要是根据对话,对说话者关系、职业、身份及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作出判断。预测提问方式,辨听关键词,判断对话主题可有效解决此类题型。语法结构题测试考生掌握和理解语法的能力。掌握如形容词比较级、虚拟语气、否定句、从句等牢固的语法知识,结合解题技巧,提高成功率。词汇题检查考生对词和词组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悉词汇,准确发音,遵循规律,灵活应用。语义题分直接型和含蓄型。直接型较容易,可直接在原文中听到选项中正确答案。在做含蓄型题型时,考生不能凭只言片语的表面意思答题,需要全面了解对话,根据事实和语言环境,推理出正确答案。

短文听力测试的解题技巧包括:第一,快速浏览选项,了解内容,进行科学预测。第二,听清主题句,把握中心思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主题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它含有重要的信息。短文常常围绕它展开具体内容。第三,适当笔记,掌握关键信息,正确推断内在含义。边听边记是短文听力理解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数字、符号和缩写或以单词、短语代替整句来节省时间,达到目的。

复合式听写测试的解题技巧与短文听力测试的解题技巧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概;运用所学的知识推测所缺单词或句子信息;集中注意力,听第一遍时记录所缺信息单词或句子大意;听第二遍时,完整单词或句子;听第三遍时,注意检查拼写及语法。

考生平时要结合应试技巧进行大量听力训练。在实际听力考试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喜好,灵活运用各种听力应试技巧,考出满意的结果。

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负面影响;控制措施

一、新媒体概述

眼下以网络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人们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之一。这些以网络和手机为传播媒介的手机电视、iptv、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成长的速度极其迅速。不仅改变了人类传播活动的速度,而且也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普及率达到31.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77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5.9%[1]。网络用户和手机用户数量的迅速扩张,几乎波及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各个角落,全面融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所有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其受众规模大有超越电视观众之势,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促进人类社会的传播和互动,带给人们传递信息的便捷和自由。然而由于它的新生和不规范,无限丰富多样的信息被不加控制地传播,造成信息传播的污染,导致传播生态环境的恶化[2]。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对人们思想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媒介交流方式和娱乐体验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中网络对人们影响比较大。2010年在青年人当中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神马都是浮云”、“给力”、 3q大战之“非常艰难的决定”、以及李刚门事件背后的“我爸是李刚”;还有“漂漂”——“漂亮”、“东东”——“东西”之类的随意性语言和 “tmd”——“他妈的”、“菜鸟”——“新手”等等一些低俗性的语言。这些超越常规的网络语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仍然在不断追求个性、不断追求创新的洪流中。粗俗的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仅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还冲击着中国语言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还有以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为代表的颠覆传统审美观的网络红人,以及2010年火爆异常的各类相亲节目等等,其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数《非诚勿扰》,从这档节目里争先恐后跳出来的几位“拜金女”,其中有公然宣称“更喜欢在宝马车里哭泣”、“我的手只让男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你的车可以送给我吗”之类直白的拜金语言。点开网页,各式各样的混乱信息蜂拥而至,这些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人们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也随着媒体的思维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是良莠不齐,造成青年人思想混乱,迷失自我。

(二)新媒体对人们学习方面的影响

网络是特别受青年学生一代青睐的信息传播媒介,特别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这一代青年学生受到的影响最大。首先是阅读方式方面的影响。过去人们习惯阅读报纸和观看电视,现在,人们几乎不读报纸,很少看电视,人们已经习惯于从网络获得新闻及相关信息。互联网络信息量虽然大,交互性强,但是信息却良莠不齐。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是快速地穿梭过一个又一个信息,已经完全失去了心平气和的阅读习惯,造成现在的人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其次是写作方式方面的影响。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养成了书写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而如今的学习,是靠电脑键盘输入文字,长期使用键盘,造成了人们写字的质量和速度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拷贝是现在人们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不管什么作业都要通过搜索引擎然后复制粘贴。长时间这样不但养成了一定的惰性,还大大降低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或完成作业时产生严重依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了干扰因素。

(三)新媒体对人们工作方面的影响

2009年网络盛行的“开心农场”游戏,是众多网络游戏里 “杀伤力” 最大的,从老人到孩子,连不少公务员也痴迷其中,有人还为此丢了饭碗。“菜农”们不分白天黑夜,都要忙着去“偷菜”,在网上,“今天,你偷菜了吗?”现在已经成了最时髦的问候语。这种“偷菜游戏”只是一种网络游戏,并非现实真实,但是它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它怂恿人人做贼,鼓励偷窃,并标榜以此为荣耀,这种思想毒物容易给社会带来各种危害。网民沉迷“偷菜游戏”,影响了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上班时间玩“偷菜游戏”,更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甚至有人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偷菜这种简单机械操作式的游戏,并没有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的益处,还扰乱正常的生理节律,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

(四)新媒体对人们生活方面的影响

据cnnic调查,截至2010年6月,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2亿[1]。网络购物因其物美价廉、便捷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网络购物的“被骗事件”也越来越多,网络购物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起来。

网络销售中一些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商家利用巨额奖金或者奖品诱惑消费者浏览其网站,或者是低价宣传,实际上消费者并没有以此价购买到商品。还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骗钱,做些不正当交易,甚至在收到买家的汇款以后,并没有及时给买家邮寄货物,由于网络购物并不知道卖家的地址,上当受骗后也无法核实。另外一个方面是网络购物时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容易出现信用卡被盗用、财产损失等问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点,网络购物给案件的侦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以至于有些案件根本无法审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五)新媒体对人们交际方面的影响

由于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的出现,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书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邮件;传统的图书被电子图书所取代;传统的报纸也正在被目前流行的手机报占了半片天;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被邮箱、电话或者短信交流所取代;还有2010年的微博,不论是明星还是平民百姓,一句“**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便是全民皆知。手机短信拜年目前是一种非常时尚的拜年方式,但是却给我们一种变了味的祝福。节假日人们不再来回走动,也不再动手写书信,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成套的短信,只要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动一下拇指就可以转发出去了。但是这些短信有时候并没有达到相互祝福的目的,相反,却成了一种“公式化的祝福”,影响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往。

目前正流行“宅男”、“宅女”之类的称呼,有了网络他们不爱出去,觉得和人们交往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已经习惯了这种超时空联系方式的“宅”人们,凡事都离不开网络,离开了网络就像丢掉了魂一样,烦躁不安。这些日益增多的“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亚健康现象:视力问题,颈椎病,腰腿酸软无力,更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出现抑郁症和孤独症等。

(六)新媒体对社会安定方面的影响

随着网络日益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也将逐渐过渡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电子商务、e-mail、家庭办公等都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与网络有关的犯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几年因为受虚假短信诱惑而上当受骗的案件数量在大幅上升,犯罪分子借助网上群发短信,将一些恭贺用户在某活动中获奖之类信息发送到用户那里,让用户按其要求将钱财寄送后领奖,乘机骗取钱财;利用短信隐蔽、安全、到达即时准确的特性,制假售假,向用户兜售各种假文凭假证件。由于一些人好贪小便宜这种诈骗行为屡屡得手,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还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落入了短信诈骗的圈套。新媒体的先进性,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先进,更隐秘的犯罪渠道,也给社会的安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对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采取的控制措施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正确对待网络对人们的负面影响,同时采取一些措施控制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利用新媒体的先进性,倡导文明上网

利用新媒体的先进性宣传如何树立健康、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杜绝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培养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预防网络犯罪。加以引导和制止网上恶搞,网上暴力,人肉搜索等情绪化和非理。

(二)依法治理垃圾短信源头,保护手机用户的隐私权

加强手机信息安全问题,保证受众个人权益不受侵害。通过立法,确定手机垃圾广告短信侵害公民的民事权益,规定短信广告主、短信广告发送的者和电信运营商必须负起社会责任,采取措施禁止和杜绝手机垃圾短信广告。规定企业只能向明确表示愿意接收的人发送广告短信,禁止盲目群发广告短信的行为。

(三)要完善网络治理,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

国家应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对于流行的病毒予以介绍,使得广大网民有据可依。从个人来说,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定期升级,为自己的电脑加密码,警惕病毒的侵入,不轻易点击外来的不明邮件和广告,对于移动硬盘,使用时先杀毒然后再打开。公安部门应对那些制造病毒的人重点打击,重点查处,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法规来规范这一新兴的媒体。

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交际和社会稳定各个方面带来了很多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从受众自身、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控制,为新媒体的顺利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扬新媒体之长而避其短,使新媒体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11篇

短信笑话又称幽默短信,可以视为短信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在手机这种移动网络上传输,同时也可在互联网上传送。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8月底,全国手机用户已超过3.7亿户,比上年底增长3795.2万户;手机普及率为每百人28部,手机短信发送量已达1906.2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39.8%[1]。如果以每个手机用户平均每周传播短信笑话2条(次)计算,他一年可以传播短信笑话104条(次),而全国手机用户一年传送短信笑话可达384.8亿条(次)。如果每个手机用户每周传送仅1条(次),则全国用户一年也可发收短信笑话192.4亿条(次)。但就这个数字看,短信笑话的影响面之广泛应是不言而喻的,其超过通常的杂志文学、报纸连载文学甚至影视文学的巨大传播力量就可想而知了。就我个人的有限观察和体会看,每到逢年过节时,短信笑话的收发数量可谓滔滔而来,应接不暇。

公众之所以喜欢发送和收看一些短信笑话,原因很多,探索途径也应多样,但从语言形式来看,语言的修辞性组合不能不引起重视。具体说来,短信笑话的感染效果是通过种种语言修辞手段实现的。下面不妨看看一些文本实例。大量的短信笑话是用来传达爱情、友情的。“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我傻跑,背着LOVE行囊把你追,直到天荒地老,灵魂出窍。看见你精神百倍,梦见你忘却疲惫,想你想得无法入睡,别说你还无所谓,收下我的红玫瑰,你不爱我是你不对!”“玫瑰开在九月里,我的心中只有你,好想和你在一起,没有什么送给你,只有一句我爱你!”轻松诙谐的语句传达出爱情的真挚。“夏日高温不退,生活枯橾无味,革命工作太累,个人身体宝贵,多吃瓜果才对。”这属于韵文达情,即以整齐的押韵文字传达夏日炎炎中的朋友关爱。“茶,要喝浓的,直到淡而无味。酒,要喝醉的,永远不想醒来。人,要深爱的,要下辈子还要接着爱的那种。朋友,要永远的,就是看手机的这个!”依次以“茶”、“酒”、“人”起兴,直到推出“看手机”的“朋友”体现了起兴赞友这一设计理念。“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相伴。感谢上帝把你带到我的身边,很高兴认识你!”这里通过列数不同侧面而赞美朋友的重要作用。

讽刺、调侃或针砭时弊在短信笑话中也不在少数。“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谎说得白日见鬼”,这显然是以整齐对称的语句讽刺或调侃当下一种时髦学问、诗歌、男女的品行。

去年传诵很广的《这年头》这样说:“这年头,警察横行乡里,参黑涉黄,越来越像流氓;流氓各霸一方,敢做敢当,越来越像警察。医生见死不救,草菅人命,越来越像杀手;杀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来越像医生。教授摇唇鼓舌,周游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频上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明星风情万种,给钱就上,越来越像;楚楚动人,明码标价,越来越像明星。谣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夸大其辞,越来越像谣言……”这则短信以角色对换的方式把当前社会中影响广泛的几个社会群体的一种遍恶习揭露了出来。警察与流氓、医生与杀手、教授与商人、明星与、谣言与新闻等,一股脑地成了嘲讽的对象。虽然有着把所涉人物都绝对化的偏颇,但毕竟对于当前的几种流弊给予了空前辛辣的讽刺。可以说,这则短信笑话具有不可多得的当代“经典”意义。

常常可见到以俗露真的手法。“我是一棵葱,站在风雨中,谁要拿我沾大酱,他老祖宗!走过南闯过北,厕所后面喝过水,火车道上压过腿,还和傻子亲过嘴。操!啥也不拒,就是想你!”粗鄙语言或脏话换个语境可能会有伤大雅,但在这里却颇为得体——不粗不足以显示亲密程度,不亲不粗,越亲越粗。正是这里的粗,也只能是粗,才可以更直接地袒露对话者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大海啊全他妈是水,蜘蛛啊全他妈是腿,辣椒啊辣嘴,认识你啊不后悔。祝快乐,天天开怀合不拢嘴!”“国骂”的运用同样拆散了朋友之间的社会礼仪屏障,造成了真情得以尽情流露的独特效果。

“了”字也可以显示其特殊的修辞力量:“恋爱了吧!高兴了吧!从此花钱大了吧!结婚了吧!爽了吧!从此有人管了吧!离婚了吧!自由了吧!要花钱了吧!艾滋了吧!傻了吧!躺在床上等死吧!”

正反同体也效果奇特:“祝身体健康,牙齿掉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一路走好,半路摔倒;天天愉快,经常变态;笑口常开,笑死活该!”还有名人效应:“听说你最近很牛B,普京扶你下飞机,布什给你当司机,麦当娜陪你上楼梯,金喜善给你烤烧鸡,刘德华帮你倒垃圾,连我都要给你发短信息!”名烟缀联也得到应用:“祝愿你致富踏上万宝路,事业登上红塔山情人赛过阿诗玛,财源遍布大中华。”还有叠辞传情:“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你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的感觉,祝你万事圆圆。发一条短短的信息,祝你微笑甜甜。”

上面只是一些简要列举,目的是见出短信笑话的修辞状况之一斑。如何把握这些修辞状况?俄裔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RomanJakobson,1896-1982)的言语沟通六要素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基础。他认为任何言语沟通行为(verbalcommunication)都有其基本的构成要素(theconstitutivefactors):发信人(theaddresser)发送一个信息(message)给收信人(theaddressee);这个信息有其据以解读的参照语境(context);为发信人和收信人都共通的代码(code);最后,使得发信人和收信人之间建立联系成为可能的物理渠道——触媒(contact)。这六要素确实是任何言语沟通都必不可少的,短信笑话也不例外。限于篇幅和论题,我这里只谈短信笑话中的“信息”要素,而且只是它的语言形式方面。

从语言形式看,短信笑话在实际的社会交际中往往体现出自身的特点。不妨看看这则短信笑话:“你被通缉了……以下是你的罪行……对朋友太好,又够义气,善良纯真贴心又可爱……本庭宣判……一辈子做我的好朋友。”先是以法律语言如“通缉”和“罪行”等造成“吓唬”效果,继而转说原因是一贯可亲可爱,最后回到法律语言,做出令人突兀而又兴奋的“一辈子做我的好朋友”这一庄严“宣判”。这则短信笑话显示出两个特点:一是短语性,即短信笑话的篇幅必须短小,通常不足百字,而这则短到只49字。这是要适应手机的屏幕尺寸,可以说是由手机媒体(触媒)的媒体特性所决定的。二是速笑性,即它必须在半分钟左右这个超短时间内迅速引起收看人发笑。具体到这则短信笑话,它引发的不是一般的大笑,而是好友之间的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说,不短不足以成短信,而不笑不足以成短信笑话。由此可见短语和速笑对于短信笑话有多重要了。

不过,光凭这两个特点还不足以造成短信笑话的传播在社会公众中的具体实现。我凭什么要发送或收看这条短信?难道不是白白浪费时间、白花冤枉钱?这里肯定有送看的主体间条件和动机在。在这里不能只谈单一主体,而必须谈主体间,也就是必须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联出发去谈。短信笑话总是发生在人群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不能脱离这种主体间去对单一主体做单方面考察。因此考虑短信笑话的主体间性是必要的。从主体间条件看,发送者和收看者必须相识或相熟,具有沟通的社群基础。“知道我在做什么吗?给你五个选择:A:想你B:很想你C:非常想你D:不想你不可能。”如果两人彼此不相识、甚至不熟悉,怎么可以随便送看这则情人间或好友间才可以发送的短信笑话?发送和收看上面的短信笑话的两个人之间,肯定有着情人或好友这一层特殊关系。从主体间动机看,发送者和收看者一个愿发、一个愿收,两厢情愿,导源于共同的社群沟通、同感、同情、关爱或传情等需要。如果缺乏这种社群需要,短信笑话的传播就可以免了。这种导致短信笑得以传播的主体间条件和动机可以合称为主体间社群同感性,简称同感性。同感性在这里是说,短信笑话必须依赖于主体间的社群沟通基础,并导源于其同感需要。在这里,同感性体现出短信笑话在语言形式上对于主体间社群生存的依存性:笑话总是对主体间的社群生活具有某种用途,而正是这种实际用途制约着笑话的语言组织方式。“我一直都守在你身边,也一再为你担心,今天你吃的饱吗?睡的好吗?深夜会冷吗?我向来都知道你就是不会照顾自己,每当我一走开,你就会从猪栏跳出去。”前面几句都是在描述人间温情,但最后一句中以“猪栏”形成突转,由人转向猪,从而引人发笑。这种笑声有助于让朋友、同事从轻快、幽默的语言游戏中获得一种日常解脱。可以说,笑话正是依据主体间的社群需要组织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在主体间造成实际感染效果,满足他们的社群生活需要。

综合上面的短语性、速笑性和同感性这三个特点看,短信笑话具有不容置疑的美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丰富意义。也就是说,它所可能包含的意义往往可以超出我们的通常想象或者纠正我们的传统偏见。在这个意义上,短信笑话不能简单地从通常的语言学角度去理解,而应当更合理地从超语言学或修辞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同时,这种“修辞”又不能仅仅从传统修辞学意义上去领会,而应当同人的现实生活形式的调适紧密联系起来考虑。这样,短信笑话可以被约略地定义为一种在社会公众间展开的以笑去调节社群状况、主体间关系及个体生存方式的短语修辞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短信笑话具有短语博笑修辞的特点。

短语博笑修辞,是说短信笑话总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旨在传达日常生活同感和引发笑声的短语组织及行为。传达同感和博取笑声是短信笑话的两大最显著的社会功能。与传统和经典的文学文类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悉心追求意义深度、历史关怀相比,短信笑话更多地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同感的传递,把这种同感加以平面化,服务于有时十分廉价的笑声的激发。短信笑话当然也有其意义、有其历史感,这在上面列举的《这年头》这则短信笑话中有比较鲜明的展现,但是,它的短语性和速笑性限制了它,既使本来就有限的意义竟变得扁平,同时又使跳动的历感显得轻飘了。

我想追问的是,短信笑话凭借其短语博笑修辞已经和正在随处博取数量庞大的公众(手机用户)的群体笑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具体地说,当越来越多的公众或手机用户正满足于从短信笑话中阅读或谈论“文学”而对诗歌、小说和散文等经典文学文类不屑一顾时,一种怎样的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兴起?我不禁联想到宋词、元曲先后在各自时代兴起及其对传统权威文类如诗歌构成冲击时的情形。短信笑话这一语言形式是否会对目前的现成主流文学语言形式构成强力挑战?公众对短语博笑修辞的重视和喜爱,是否会意味着淡化或者已经和正在淡化他们对主流文学语言形式的重视和喜爱?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正努力把生活中的全能信息终端聚集到技术越来越复杂和精巧、功能越来越多而全的复合手机而不是人们原来设想的电脑系统上,那么,短信笑话的语言形式是在对目前及未来的文学语言形式的基本范型提供新的预设、启迪或感召,还是只是在构成昙花一现的无序的过渡式狂欢?谁也不能轻易否认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在生活变化和文学变化中的巨大能量。需要辨明的只是,这种能量其实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与它们所身处于其中的特定社会情境整体一同发挥作用的。随着短信笑话的日渐深入人心,作家们或如今还不被看成是作家的年轻们是否会“穷则思变”地呕心沥血,认真研究短信笑话的奥秘,尤其是它的语言形式的奥秘及其启示,直到从中转化出一种专门适合于手机人群传播的语言短而新奇、表述面窄而又兴味深长的新的文学文类或样式来?手机短信笑话的兴盛(以及本文未及谈论的手机小说或手机诗歌的出现),使我不能不产生一种预感、期待或警惕。但这是否会出现,或者具体以何种方式出现,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注释:

第12篇

信息工作是“天天短平快,年年马拉松”。如何把重复性的工作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和成效,这就要求信息人员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善于敏锐捕捉热点,及时报送有用信息,力争做到 “准、精、实、新”,使信息真正成为领导指导工作的“喉舌”和“耳目”。

一、立足一个“准”字,在信息质量上动脑筋。信息工作直接服务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信息人员必须掌握真实情况,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一是吃透上情。深刻学习领会上级重大决策、重要文件,掌握上级工作重心和动态,做上情工作的“专家”。二是掌握市情。对本市的重点工作和领导关注的工作,了解进度,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字、事例要及时收集,准确掌握,做市情工作的“小灵通”。三是熟悉下情。深入了解基层在贯彻落实上级工作中的部署和经验做法,了解国家、省市政策法规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群众呼声,让领导掌握基层情况,做下情工作的“调研员”。四是了解行情。多注意学习和借鉴周边地区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行情信息的“通讯员”。

二、强化一个“精”字,在信息撰写上下功夫。一是标题精选。“题好一半文,眉清目传情”。信息标题要求“新”忌“陈”,透过标题让人感觉到内容新颖,时间新近,语言新鲜;求“简”忌“繁”,简洁明快;求“精”忌“平”,突出重点,把信息中最有特色的或最重要的事实“挖”出来作标题。二是构思精巧。把最重要的放在最显目的位置,按照逻辑顺序,对内容进行布局,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三是语言精炼。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表现做法,用最简短的语言囊括最大的信息量,力求达到“立片言以居要”的效果。四是篇幅精短。力求以最简短的文字反映领导最关切或急需让领导知道的情况,用最短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复杂的问题。

三、着眼一个“实”字,在信息效用上促提升。把“效用”作为信息的生命线,努力站在全局和领导的高度筛选、思考信息,寻发展所需,报领导所用。一是取材新。信息的“新”体现在阶段性工作思路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工作举措的创新、新的舆情的研判、新的问题的剖析。二是角度高。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学会站在一定高度分析判断信息的价值,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有深度。善于多层面多角度捕捉和处理信息,多做横向比较,多做换位思考,多借鉴他山之石,提高信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动态信息注意上报速度,以快带新,着重分析发展趋势;经验类信息要注意提炼工作规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力求有推广价值;问题类信息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综合调研类信息注重将基层诉求与服务决策相结合,增强信息的前瞻性。

四、力求一个“新”,在信息创新上求突破。创新是信息工作的源泉。一是创新收集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信息收集渠道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在巩固原有信息点的基础上,坚持广辟渠道,充分运用新闻媒介、网络等现代手段寻找掌握所需信息,努力扩大信息源,提供对领导指导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本着“快速、准确、高效”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增强信息工作方式,提高信息工作实效。如我市从去年起创新开展党政信息联办制度,既减少了领导重复阅读和批示,又减轻基层信息员重复上报的负担,节省了时间,降低工作量,取得明显实效。三是创新报送方式。对可预见的工作提前介入,突发性事件和重要信息随时收集,随到随编,努力实现“第一手情况,第一份资料,第一时间报送”。

(作者单位:中共姜堰市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