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教育论文

信息化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13 23:0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教育论文

第1篇

一、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1.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发生变革。随着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人们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信息化让各大高校开始真正明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信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知识观、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上也都发生了改变。

2.教育信息化使教育目的发生变革。我国的教育目的由五十年代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如今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教育信息化促使我国高校教育从封闭状态逐步面向大众化、开放化、多元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化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了外界条件,使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减弱,学生的社会性和个体发展性得到加强。

3.教育信息化使高等教育模式发生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课堂学习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缺乏重视。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方法途径的固定化都让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创新方面受到限制。教育信息化实行以后,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网络课堂也都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4.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变革。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来源,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知识,从而更好更快的将教学内容与社会新知识接轨。为了适应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会不断多样化和丰富化。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

5.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评价系统。教育评价系统的变革一方面是对学校教学条件的评价变革,即由以前的建筑面积、办学设备等硬件评价指标变革为侧重资源利用、创新办学等柔性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变革。以往主要是以考试的成绩分数来评价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评价。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当前面临的挑战

1.应用系统建设与科学教研结合不够紧密,面临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我国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一方面投入资金引进大量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施,另一方面建设了大量的信息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学平台。但一些高性能的计算机只是用来简单的办公,学校的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极低,几乎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投入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2.信息资源建设出现结构性短缺,其建设标准程度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应用、资源服务、资源共享方面的结构性建设出现环节短缺。一些资源能够获取,但无法很好的传递共享给每一位教师或学生,造成了资源建设达不到标准程度。另一方面缺乏具有良好信息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无法完善教育资源结构。

3.对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不到位,行政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配合度不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的效果。管理教育信息化,首先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和专业能力必须过硬。一方面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校的行政管理没有配合教育信息化管理,在行政方面没有给与教育信息化管理辅助和支持。

作者:谭音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第2篇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方针长期存在一种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紧紧扣住高校一时的就业率以及学生在硬性技能方面的掌握,师生之间长期采用的只是一种知识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方针,十分注重当前短期的功利。而忽视的却是学生看不见的自身素质教育的提升,忽视了学生除了个人技能之外的个人品格、理想、精神以及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虽然个人能力出众却不知礼貌,技能掌握扎实却不知为何而学,不知树立个人理想,而生活趣味日趋低下庸俗。虽然素质教育无法替代专业技术的教育,但是却和专业技术教育犹如人的量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育信息化下,加强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21世纪的发展,知识爆炸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通讯技术的极大普及,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波及的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常态,面对这种形势,加强素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而信息化之下,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同时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素质,这种要求是对学生的全面的要求,涵盖能力、素质、心理各个方面。而高校在面对这种要求时,唯一的应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知识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涵盖了人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一种理念上的教育。

三、信息化背景下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建立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面对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信息化发展下的不相适应,各个学校可以开展关于信息时代对于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主体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班级也可以组织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介,向大学生宣传信息时代的特征和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信息时代的要求和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看到差距,才能查漏补缺,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要对大学生在面对信息化之下的素质教育的提升,首先要具备一只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专门化师资力量,运用新技术去向学生传递这一信息大潮之下的要求,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信息化背景下所带给学生的消极不好的影响。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其次,让学生自己成为网络上的主角,弘扬积极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老师可以在网上和学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彼此交流心得体会,相互促进,相互促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单单是老师的责任,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之间应该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商定出台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规范,构筑起对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覆盖,在整个学校,形成对学生信息化下的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取代传统素质教育模式在信息化发展面前的缺位和不足。

3.建立更加科学的素质教育的体系

第3篇

一、会议主题: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

二、会议时间:2012年10月

三、会议地点:四川省绵阳市

四、论坛组织机构: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五、参会人员:全国科协系统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协、科技进修学院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政府机关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

六、会议形式及内容:

1.专家报告。围绕会议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协等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军队有关专家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共同探讨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

2.交流研讨。邀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做专题发言,分享他们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和讨论不同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开展相关合作。

七、征文要求:

1.征文截止时间:为2012年8月30日,被论坛录用的论文将于2012年9月20日前通知作者。论文收录大会论文集。论坛秘书组将组织专家对全部论文进行评审,获奖论文优先安排在论坛交流,现场颁发证书,并推荐在《继续教育》杂志上发表。

2.提交的稿件包括:标题、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正文以及参考文献等。

3.省略(地方)、jxjylt@freemail.mtn(军内),注明作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并在稿件首页注明“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征文。

4.征文主题:(征文请围绕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理论研究、实践与探索等方面展开,所列主题仅供参考。)

继续教育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研究;

继续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继续教育学科建设;

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

继续教育质量控制和保障研究;

企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远程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创新研究与探索;

军队任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继续教育的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

军民融合式联教联训机制建设;

有关继续教育的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5.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

邮编:102206

第4篇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加强落实少先队、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协助部长、教导主任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探索信息化生命环境中师生成长,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取得的主要业绩:

①在大队辅导员工作中大胆创新,加强“社区建队”、“网络建队”,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并着力进行“新课程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南山区教育局评为2005学年度“德育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大队辅导员工作会议,并代表深圳市在大会上做了《加强信息品德教育,让“网络”伴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受到广泛好评。

②本学年度加强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工作,搭建了师生成长的平台-南山实验教育博客群,并独立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专业成长》,组织麒麟部师生开展基于博客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国内颇具影响。《现代教育报》、《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对我校教育博客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③本学年在学校相关领导的指导下,组织麒麟部部分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行动标准》的编写工作,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技术竞赛,在“深港网络夏令营”、“智多星游戏课堂”、“第六届学生电脑作品深圳赛区”等比赛中成绩显著。

⑤本学期组织麒麟部师生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营造书香氛围,并成功举办多期“教师读书沙龙”、“亲子读书会”,为建设学习型学校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⑥本学年,不断加强自身的提高,坚持阅读。先后阅读了《中国传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论》、《问题导向学习》、《教师人文读本》、《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与教育》等10多本教育专著,并做了3万多字的教学笔记。

⑦本学年度,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坚持书写,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撰写了200多篇主题文章,并有10多篇论文在《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报》、《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等报刊杂志中发表。被《现代教育报》聘为特约撰稿人,《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论坛”版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版主,南山区教科中心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

存在的问题:

①对少先队工作缺乏系统考虑,深度不够,缺乏坚持,工作显得较为被动。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作为我国高校学习群体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重点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的大学英语,“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将大学英语课程讲解得淋漓尽致,更不易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育部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实施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1]。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2-5]就曾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过自主学习。近年来远程教育论文,我国学者也对自主学习开展了许多以评价和验证为主的研究[6-11]。目前,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也相应成为每个英语教师的责任。

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以专业划分为主,大学课程也是按照专业来安排,即前两年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后两年则侧重专业课。与专业课相比,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普遍较弱。加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且教师面临大班上课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种种问题,很难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监督。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教师大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对大学英语学习进行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和丰富的视、听、说资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建教师、媒体、网络资源相辅相成的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 高校实行自主学习的可行性

1 硬件方面

目前,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在我国已经广泛普及。高校的计算机与互联网使用更是延伸到了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在网络教育信息化的今天,许多高校也大都建立了基于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教室。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可完成下列操作功能:(1)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拷贝所需的软件或资料);(2)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排序、重组或变换)和存储;(3)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直接通讯(进行咨询、辅导、讨论和交流);(4)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或共同操纵某个软件或文档资料的内容论文范文。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论文,帮助学生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并协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及管理计划。

2 软件方面

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也应运而生。如《新时代交互英语》学习软件、《新视野大学英语》网上学习系统、《新理念大学英语》网上学习平台、《英语在线》、《曼联网络英语》、《蓝鸽英语在线》(大学版)等一系列实用英语学习软件。这些网络资源是在传统的英语学习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和理念制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自主学习室和学习软件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通过各种协作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而实现),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开始阶段,可以以排课的形式,强制规定参加大学英语教改的学生进行每周2小时的自主学习,参加大学英语教改的教师每周2小时到自主学习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导学”,同时通过网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以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 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师生角色及关系

自主学习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自主学习并不是“孤立地学习”或“没有教师的自学”。“有时候,学生自主能力被认为是完全独立于教师、其他学生和被认可的教学大纲,而实际并非如此。完全独立并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自闭”[12]。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但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少,“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实际的理想效果。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共同特征有一定的认识,更要对个别学生的状况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远程教育论文,设计出一整套“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以便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教师自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会一起进步,一起提高,实现师生角色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真正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的飞跃[13]。

四 结语

自主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授课法的特质和局限性提出的,又吸纳了现代启发式、自学辅导式、导学式等的精髓和人本主义思想而创立的。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和丰富的资源,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者由“苦学”变为“好学”、“乐学”;“学会”的能力转化为“会学”的能力,对学习者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并且效果越来越显著;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学习成绩之间成正比关系[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l.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

[4]Little D.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CILT. 1990:29-34.

[5]Benson P. &P. Volle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 Harlow: Longman, 1997: 63.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 (3).

[8]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 2002, (5).

[10]黄远振.自主学习的定位、策略与实践[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10).

[11]李红.学习自主性与中国英语教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10).

[12]Little D.Learning as Dialogue: the Dependence of Learner Autonomy on Teacher Autonomy[J]. System, 1995(23/2): 175-182.

[13]吴军赞,朱葵.关于大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

第6篇

     职业教育论文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职业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做个参考。

1.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

2.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4.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

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

6.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7.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

8.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9.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10.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

11.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1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

1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

14.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15.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16.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

17.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8.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

19.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

20.高中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

21.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22.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

2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24.中德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的比较研究

25.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1995~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

26.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27.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二)——基于纵向维度递进发展的趋势:定阶与进阶

28.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29.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

30.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

31.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

32.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33.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的调查

3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成绩、问题与政策建议

35.职业教育:从集团化走向战略联盟——基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36.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

3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功能及其构建

38.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报之差异

39.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三)——基于纵横维度交替发展的趋势:实然与应然

40.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

4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42.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3.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

44.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5.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46.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47.试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莞市职业教育为例

48.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49.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

50.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的价值分析及实现策略  

51.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

52.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53.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

5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对策研究

55.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

5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

57.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58.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59.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

60.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主要特点

61.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

6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6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64.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

65.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缺失与建构

66.我国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67.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及启示

68.论职业教育的尊严

69.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研究

7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7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7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

7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74.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变化:1989~2009年

75.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

76.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兼谈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

77.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

7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再认识

79.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

80.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81.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内部效应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82.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83.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84.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建设与关系考量

85.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8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87.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8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89.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90.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

91.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3.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94.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95.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

96.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

97.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9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

第7篇

一、学习诊断系统的使用背景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教育的中心是学生[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同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教师的学习诊断水平如同医生对病人的诊断水平,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是促进教师各方面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3]。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便可以有的放矢,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游刃有余地促进学生进步。但是,学习诊断需要对教学与作业批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大量统计与分析,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由此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学习诊断系统诞生了。

所谓学习诊断系统,指的是利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来研究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即时反馈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学生未达成目标的原因进行自动统计与分析,并实时反馈,为教与学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大连市第八中学作为辽宁省数字化建设典型学校、教育部第一批信息化试点单位,十分重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日常教学、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统练考试以及周末卷等所有需要进行诊断的测评中,都可以应用学习诊断系统。

二、学习诊断系统的特点

1.自动化程度高

教师在使用学习诊断系统时,只需要上传试卷、答案以及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标定即可,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每一道题、每个知识点的作答情况进行显示(如图1),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总成绩以及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时效性高

教师上传试卷后,立即会有专门的后台工作人员进行试卷切割;教师阅卷完成后,只需扫描答题卡立即会自动生成成绩,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通过查询了解成绩。

2.准确性高

使用学习诊断系统后,教师只需要对主观题进行批改,不再需要对客观题进行批改,不再需要进行手动加分处理,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误判出错的概率。

3.直观性强

学习诊断系统针对学生们的作答情况、各知识点掌握情况会以柱状图、饼状图显示,对不达标的知识点以及不及格的同学会以标红等直观显著的形式显现出来,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如图2所示,教师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在这次考试中,学生普遍对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较差。

三、学习诊断系统促进师生成长

对学习诊断系统的合理使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成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促进教师成长

一是大量节省了教师的时间。高中教师的日常教学主要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批改。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每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需要1到3个小时,而一些重点章节如元素周期律、乙醇等往往需要更多备课时间,每周课堂教学通常在8个小时以上,课后作业的批改也需要时间[5]。但是目前的情况显示,大多数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以后,很少再有精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致的诊断。学习诊断系统的出现,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减少批改作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代替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既快捷又准确的统计分析。

二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拓宽自身专业知识,达到形成专业技能的过程[4]。通过学习诊断系统,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哪些知识学得不透彻。教师发现了易错点,才能够“对症下药”,反思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2.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可以根据诊断系统来准备课堂重点以及个别辅导。如发现某试题错误率最高,教师可安排集中讲解,以提高课堂效率;而对诊断系统所呈现的特殊情况或问题,教师可以追踪到具体学生,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学习诊断系统,也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做到知彼知己,从而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成长。

综上所述,学习诊断系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于数据改善教学应运而生的产物,是现代化学习分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学习诊断系统在日常教学中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尹达. 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应用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2015(4):35-41.

[2]丁延才. 以生为本深化课堂教学转型[J]. 基础教育参考,2016(3):40-42.

[3]沈初见. 高中生物学科学习诊断系统开发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8篇

【关键词】MIT;信息技术;“信息化校园”项目;大学教学;评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78―04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有着悠久的利用技术变革教育的传统:1983年至1991年与IBM和数字设备公司合作启动实施了“雅典娜项目”,其主题为“计算机真的可以帮助本科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吗?”该项目从技术和教育两方面对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计算机技术和交互图形技术)可能引发的高等教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使1983年教育信息化预算只占MIT总预算3%的现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99年至2006年MIT又和微软(由微软研究院具体实施)合作启动了“信息化校园”(iCampus)项目;其间又于2001年4月启动了“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CW),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信息化校园”项目进行评介和分析。

一 项目简介

1999年启动的“信息化校园”项目是MIT“教育技术发展战略”(该战略旨在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经验,使之成为一种更加主动的学习;促进智力共享;鼓励机构间合作的新模式和创建广泛的大学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项目总投入为2500万美元,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大学教育,探索技术变革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潜力与可能,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推动高等教育实践的革命性变革。具体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对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结构――远程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可能;新型写作评价工具软件探索;辅助学习的新型工具(远程辅导与远程导师系统等);基于网络的虚拟博物馆。

2 整个大学教育范围内整合信息技术的理念与方法――比如基于大规模协作的工程设计尝试,复杂系统的研究,超越传统学科课程的界线创建以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3致力于大学教育环境的变革――例如为大型社区提供远程和终身学习,数字信息技术对学术出版的影响等等。

MIT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多年来教育技术为学生和教育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正在取代传统的幻灯投影片、电影胶片、打字机等,师生不用再跑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然而较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使教育变得更加有效。MIT的领导者坚信教育技术可以以有限的资源和投入创造无限的可能,而“信息化校园”项目的实施能够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重要的、可持续的积极影响,能够为MIT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信息化校园”项目主要包含两大主题:一类是“为高等教育提供Web服务”,另一类是“转变(transform)课堂”。第一类主题主要致力于解决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源在大学和学院中应用的“信息孤岛”问题,如何使全世界的大学能够共享优质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包括“信息化校园框架”、“数字实验室”、“数字学习--基于网络的开放资源教育平台”、“MIT在线评估工具(iMOAT)”、“新一代移动教室”等子项目;第二类主要关注于课堂教学的变革,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改变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被动传输、接受知识的现状,探索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强调协作共享的课堂文化,主要项目包括“借助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航空航天工程系的改革与探索”,“借助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机械工程系的改革与探索”,“课堂交流者项目”,“探险:从图片中学习”,“为了教学的游戏”,“做中学:哈佛-MIT健康科学与技术部的改革”、“在线学习:技术支持的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育”,“机器人世界―基于项目学习的技术结构”,“新加坡:创造全球教室”,“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TEAL)项目”等等。

MIT认为通过“信息化校园”项目的实施,已大大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全校一百多门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明显地丰富和扩展了五千多名学生的学习经验,现举例如下:

1项目实施中对全校注册人数最多的《电磁学》课程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基于“主动学习环境”的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并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各类模拟工具和操作实验资源;

2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由传统的面对面讲授形式改变为在线讲座和自动作业评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模式;

3将以往基于教师讲授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改造为小组参与式研讨、虚拟实验和网上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4由教师参与创设了网上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模式,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实体实验室空间,大大方便和扩展了学生的实验活动;

5尝试将电子游戏和虚拟环境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6借助先进的视频技术使学生在创建多媒体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

7 借助信息技术将“设计”思想贯穿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变革;

8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将强大的网上学习社区与面对面学术研讨环境有机整合;

9探索教学资源在学院层次、甚至是全校范围内的协作与共享;

10除此之外,本项目还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研究性项目。

“信息化校园”项目在大学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500多位研究人员(包括近三成的工程学专业教师)参与了该研究项目;有近150门课程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影响到了75%的学生群体;该项目涉及到近150个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学生注册人数超过7500人;大约400名教职员工、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此项目,占MIT教师总数的10%(占工程学院教师总数的20%);大约40篇博、硕士论文都是基于此项目的研究而公开发表的。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还涉及到了与美国三十多所大学和十几家公司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微软产品开发团队的交流。到2006年3月止,基于此项目已公开发表70篇学术论文,300多场学术演讲,90多篇报纸杂志的报道,25篇网上出版社物的报道,在多个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专题报告,引发了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 “TLT小组”对此项目的总结与评价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信息化校园”项目实施的情况,及时总结项目的经验和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信息技术在MIT应用的未来提出建设性的有益指导,MIT委托TLT(Teaching Learning and Technology)小组(一个非营利性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评价工作[1]。TLT小组对MIT全校师生及相关部门进行了150多次访谈,对项目的系列文档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主要针对以下五个子项目进行了重点评价:1数字实验室项目(iLabs)--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设计实验,并且能够远程操纵实验室设备并收集数据;2在线评估工具项目(iMOAT)―借助网络能够对大规模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评价与管理;3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项目(TEAL)―基于探索、讨论、实践和可视化的教学原则对大一新生两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导论》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4 XMAS(Cross Media Annotation System)项目--该项目是MIT“莎士比亚计划”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借助XMAS系统(特别是视频)通过在线讨论、展示等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莎士比亚戏剧;5xTutor项目―xTutor是一种基于XML的、可扩展的、可定制化创建网络课程的工具。

对以上五个项目评价的总体结论如下:

1 以上五个项目的实施促使MIT学生的学习更加真实(authentic)、主动,更具协作性,具有了更多的反馈。

2 TLT小组认为任何一个创新项目如果不能够扩散推广到其他部门那么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亦即:只有多个部门和更多用户互相支持协作才能确保创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信息化校园”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与障碍,大多数的部门和机构并没有建立支持引入和采纳技术创新项目的激励机制,繁重的推广任务全部落到了已承担、参与“信息化校园”项目的组织管理者及各项目组成员身上,没有任何激励与支持措施,同时又缺少相应的推广传播渠道。

3 虽然项目的大范围推广和扩散举步维艰,但在某些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与影响―比如网络上的部分软件资源已可以公开免费共享。

4 TLT小组认为如果MIT的领导层面能够重视“信息化校园”项目的推广工作,那么实施起来就会容易许多。TLT小组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物理空间的距离反而会增大其他大学与MIT合作的机会―那些积极关注该项目并主动寻求合作的大学往往是美国之外(国立新加坡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中国台湾中正大学等)的学校。

TLT小组在项目总结中得出的主要经验和建议如下:

1为了能够使教育更加真实、主动,更加具有协作性,具备更多的反馈,大学或学院的信息化部门(Academic computing)、教/学中心、远程学习部门、图书馆等与专业教育和课程改进相关的部门必须协同合作有组织地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应当提供适当的方法以评估各学科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效果;MIT“信息化校园”项目的组织及参与人员应该系统回顾总结所有的创新项目以便为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扩散提供支持。

2为了确保教育技术创新项目的有效推广,应该奖励那些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持续坚持教学创新改革的教员。大学或学院需要制定政策支持和奖励所有学习、吸纳、共享并致力于自身教学创新改革实践的教员;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或教学中心的专业人员应该共同合作为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所需的理论、方法和资源;政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应该为教师提供多种专业发展的机会、与国内外同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公司企业在赞助教师进行技术变革教育的各类探索创新项目时,应坚持与其他院校、同行共同改进、协作发展的原则。

3应有意识地促进、培育大学内各学院之间及各大学之间教学改进的联合、沟通和共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或学院应寻求鼓励师生与本专业校内外同行经常讨论的方法与途径;政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应该对那些长期以来在某一特定学科课程教学领域坚持全国范围内协同教学的教师给予资金支持;公司企业应该探索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为(全国范围内)同类课程教师教学的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教学及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MIT需要进一步研究跨系的联合教学问题和各类教学实践的影响与教学资源、经验的共享问题。

4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高等教育-企业之间的联合模式。

5为那些至力于教学创新的、教授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员们(同一所学校甚至是不同学校的教员)提供共同设计教学、开发软件、评估教学、合作共享的机会。

三 “信息化校园”项目对教育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TLT小组基于对以往大量研究文献的追踪、调研并结合自身的经验,确信“技术的适当应用可以改进教育的结果”: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转变他们做事的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活动进而改进教育结果。勿庸质疑,计算机能够使教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计算机可以扩展教育的时空,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远程学习、混合学习等,同时更便于传统教育系统中弱势群体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同时TLT小组也深刻认识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创新推广活动将是十分困难的,改变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相对容易,然而在一个专业范围(甚至是大学范围内、全国范围内)对所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持续改进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否有技术角色的参与),他们借用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Thomas Woodrow Wilson的感叹:对一门课程进行改造甚至比墓地的迁移还要困难(It is easier to move a graveyard than revise the curriculum)[2]。

MIT教/学实验室(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TLL)的Lori Breslow认为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婴幼儿阶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变化着,教育技术将对高等教育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与变革目前尚未明朗[3]。美国学者E.G.博格同样认为“新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是关于高等教育使命的一个尚在开展的主题。计算机、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从目前非常初浅的早期发展来看,我们已经注意到,高等教育正在经历重大的结构性的转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进展中肯定会有一些令人沮丧的副作用需要考虑……”[4]。

Lori Breslow及其所在的部门TLL同样也对“信息化校园”的主要项目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关于教育技术的影响与作用得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结论[5]:

1 成功的教育技术应用在于满足了某类特定的教学需求,而这类需求是传统媒体无法满足的―MIT的“信息化校园”项目再次印证了五十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理论:媒体不是一种中性的传播工具,它们具有各自的偏好、特性及局限。某类技术在一些方面可以做得很好,而另一类技术却只适用于其他特定的任务和需求。Lori Breslow等的研究证明教育技术在实现以下教学目标方面是具有优势的:(1)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可视化(比如主要针对大一物理教学的TEAL项目);(2)加强非文本媒体的素养(比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XMAS项目);(3)扩展学生的学习经验(比如iLabs项目);(4)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比如TEAL项目)。

2 教学中引入太多的技术或技术的不适当应用都将是有害的。研究者认为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如果学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必然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技术实际上成为了专业学习的障碍而不是有效的促进工具!(XMAS项目的实施使研究者明显认识到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始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熟悉技术,并且努力适应这种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TEAL项目中由于采用了复杂的课堂教学技术,开始时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特别是给教师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工作)。

3 在教育技术和它们所应用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师的办公室、学生公寓、甚至是当地的咖啡馆等。研究者们得出了以下三条结论:(1)当技术的使用与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之间存在强联系时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有效的(比如TEAL项目中动画、可视化技术、桌面实验技术及个别化反馈系统等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电磁场概念的理解),但现实中如何将技术、教学法及目标有机整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即使是同一技术,针对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效果,而同一应用情境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其效果也有所差异;(3)教育技术通过改变学习环境中信息的特性而对教学产生影响,以此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但TEAL项目中发现很多学生似乎不愿意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愿意主动去建构知识。

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并论文认为MIT的“信息化校园”项目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变革可以提供如下启示:

启示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的萌芽初级阶段,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还只是刚刚开始,目前尚不明朗,因此很难在短时期内达成共识,形成定论。正如前康奈尔大学校长罗德斯(Frank H.T.Rhodes)所言,我们仅仅处在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的开始阶段[6]。因此,无论是大学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信息技术,从政策、管理体制上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先行的探索性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

启示二: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虽然只处于尚不明朗的初级阶段,但他们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从边缘向中心趋近(虽然其步伐缓慢而艰难,甚至有时还会受到不友好的怀疑与抵制),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变化多样性将使高等教育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与不稳定。

启示三:信息技术的不断扩展及迅速渗透将使传统大学校园中被动接受由教师选择和传授的课程内容的“学生”,逐步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更倾向于分布式、灵活学习的、同时更愿意为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效果负责的“学习者”。

启示四: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及各类专业人士还没有为这种信息技术将带来的变革做好准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转变将是一种苛求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

四 结语

虽然Lori Breslow曾告诫说由于MIT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充足的资金支持,所拥有的世界上最优秀、最具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等),其信息化校园经验是很难复制与模仿的。但MIT作为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变革高等教育的先行者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性的创新与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其实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中只能根据自己的目标、战略规划及资源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有那些具有世界眼光同时又立足于本国、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浪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2] Ehrmann S C, Gilbert S W, and McMartin F.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faculty-Developed Academic Software:A Study of Five iCampus Projects[EB/OL].

[3][5] Breslow L.Lessons Learned: Findings from MIT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02005) [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07, 16 (4): 283-297.

第9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物理教学;信息素养教育

一、信息素养的界定及其内涵

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及其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信息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们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果。人们有了信息意识,就有可能有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去寻找信息和利用信息,并主动学习与信息处理有关的技术。信息能力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人们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信息活动,有效地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变信息为动力和优势。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交流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道德品质。它是对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播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

二、物理教学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许多学生认为物理太过深奥抽象,对其望而生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化的物理情景,以达到降低物理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的目的。

虽然现在大学物理教学还是以板书为主,但有些较复杂内容的教学如果配合用多媒体课件来讲授,则教学过程会简化许多。如:在讲刚体的运动时,一般把运动分解为质心的平动和刚体绕定轴的转动来讲解,可插入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个车轮的滚动,车轮的滚动可以分解为车轮随着转轴的平动和整个车轮绕轴的转动。又如:旋转矢量、简谐振动的合成等内容以板书的形式来讲授时,一来花时间来画图,二来不够形象,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配合用多媒体课件来讲授效果会更好。

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往往要介绍实验器材的结构、原理、操作及读数等内容,由于实物讲解可见度小,不易看清细节,使用挂图,学生听起来很乏味,也很难使学生领悟其内涵。若采用多媒体手段,将仪器使用方法及要求动态展示出来,就会给教学带来极大方便。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前,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和学习资源进入课堂,这将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水平,促进教学理念的时时更新,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大学物理教材上的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又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能力求把物理概念和规律讲清、讲完,而对于物理知识的应用及相关的物理学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讲授,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教师可把自己的电子教案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知识的应用、物理学史及物理前沿知识放到校园网上,以备学生课前学习及复习时查阅。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要求学生做教材上的习题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后作业,如以“生活中的电磁波”、“有关黑洞的知识”等为主题撰写小论文,要求上交并记作平时成绩,使得学生必须通过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来完成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提高了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使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它计算机犯罪活动。不能够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人家的知识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信息时必须要对自己发表的成果的事实性与科学性负责,做到言之有据。作为信息传播者,不应该传播那些可能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信息;不应该传播那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无稽之谈;不应该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等。

4.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先决条件

学生在校内外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丰富自身的信息。物理教师要了解、熟悉各种信息技术,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学校网络、Internet、人工智能技术、通讯技术等,熟练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系列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物理教师应该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搜索引擎,有目的地获取各种教育教学信息,充实和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物理教学网站,将各种物理课程资源置于网站之中,通过超级链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界面友好的交互式的物理学习环境。

在物理教学中若能做到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氛围,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感悟计算机文化,感悟网络文化,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还能增强其信息意识,培养其信息能力,实现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文.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第10篇

【关键词】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53-02

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聋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才能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随着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升温,聋校校本资源库建设正式纳入议事日程。建设一个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开放共享的、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教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性资源库对聋校来说尤为重要。

一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原则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合作建设、分头维护、全面共享的原则。

第二,学校开设的各科目是建设资源库学科分类的框架。

第三,资源库建设要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必需以人为本,以一线教师的意愿为根据,切实做到所提供的资源信息好用、适用,使学科资源库能真正为广大教师使用,为教学服务。

第四,资源库的建设应是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长期连续性,构建的资源库必须拥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为以后的工作预留空间。要注意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做到可以存放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

二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程序前提和步骤

1.资源库的建设首先是以硬件配置为前提

服务器是教学资源库的最基本硬件设施,没有服务器也就不用说资源建设了,只有把服务器建设好了,才能向教师开放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关的服务。服务器一般来说不能用普通计算机来代替,从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速度上考虑提倡服务器选用专业服务器,服务器为了随时提供资源下载和上传服务,通常需要24小时不关机,储存着全部教学资源。建议服务器最好安装使用Windows 2008专业服务器系统,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做好防木马防病毒的各种措施。

2.教学资源库的定位

首先要确定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要确定它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它将包含哪些方面的资源内容,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等。一般情况下,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辅助教学,使教学工作更方便、高效。资源库的使用对象上,对教师开放,作为教师备课及收集教学资料使用。至于资源库的内容,应包括支撑学科发展的必备内容和可选内容,其中必备内容为直接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素材、知识库、试题库、积件素材库、工具模板、文献库等资源,可选内容为供学科发展的教学录像、教学心得、教育论文和研究性学习专题等辅助教学资源。资源是整个资源库建设的核心,资源设置要以各科目作为构建资源库的学科分类基础,提供教学资源。一般科目主要包括语文、语训、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科学、体律、工艺美术、信息技术等。

3.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

对于教学资源库功能的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B/S模式,方便的下载支持。要让服务器存放的教学资源向全校教师随时随地开放,服务器需要开通Web

服务(网页浏览)。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校园局域网(LAN),应用在因特网。

Web服务可以通过开通服务器的IIS服务来提供,开通IIS服务后,以方便给广大教师随时通过域名访问服务器的资源。

对于计算机基础还不算太好的教师来说,简单的操作用户界面能使他们快速地找到相应的资源,进行打开浏览或下载保存等操作。将所有的资源按各学科分类,然后每个学科再分类为教学课件、视频、试题、教案、图片等,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需要的资源,方便教师操作,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在线浏览功能,方便教师直接在线观看或者在线测评等。

(2)多种方式的资源检索功能。

(3)方便资源收集与整理等功能。允许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源。本校注册用户可以下载免费的资源。审核管理员主要负责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该资源,还有可以删除不符合标准和过期的资源。

(4)良好的扩展功能。

4.资源库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整理

只有拥有了优秀的资源素材,我们的资源库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吸引我们的教师使用它,否则只是空壳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

现在许多学校的资源库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没有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与教学脱节。因此,要建设好用、适用的资源库,必需以人为本,以一线教师的想法为根据。学校资源库,应采用购买为主,自建为辅相结合的方式。

购买优质资源库,在资源库建设的初期是资源素材的主要来源。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相关产品,价格也比较适当,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但是这些素材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常常量大而质不优,开发标准不统一等。为了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避免盲目性,在购买前应充分调研,了解所购资源库跟学校现行的教材版本是否相符。要求厂家提供资源库的试用版,让每个科目的骨干教师试用一段时间,反馈试用结果。教导处根据反馈结果决定购买何种资源库。

资源库购买后并非一劳永逸,要保持资源的生命力必须定期更新,只有不断更新,资源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迅速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师能轻松查询到所需素材。

在学校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的素材,并将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及时通过学校网络进行共享,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又能促使学校的教学资源贴近本校的教学实际。

一线教师开发的素材资源对教学的针对性显然要好得多,但不足的是,每位教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上大家的能力有所区别,制作一个良好的教学课件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所以,教师自主开发的素材只能作为教学资源库的辅助来源。但这些资源在使用时,教师会更加得心应手,相对质量要好一些,针对性要强得多。所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来。像试题库之类的素材,教师还是也可以自主开发的,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计算机技术。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素材开发,教师可以量力而行,实在有技术问题,可以向信息科教师请求帮助。

信息库的课件来源一般包括以下三类:

(1)优秀教师课件。每个学期,各科各类的教学设计大赛、课例大赛、课件大赛、说课比赛、论文评比多如牛毛。笔者所在学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教师也数不胜数,他们参赛的准备材料就是大批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教学设计、课堂录像、课件、说课稿、论文等等。我们让这些参赛教师把自己的资源共享出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使全校的教师受惠。

(2)一般教师课件。不主张教师开发完整的课件,而是鼓励教师开发基于某个知识点的课件。知识点的开发相对来说需时不多,可移植性强。

(3)网上课件。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这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教学资源保障。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有时花了大量时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源。但若有心收集,还是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这工作可以在平时中点点滴滴地积累,发现优秀的素材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后上传到教育资源库中,校内教师可登录后下载使用,使用后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又上传至资源库中,通过这些操作使校园网成为学校收集教学素材的阵地。就这样积少成多,假以时日,一样会使教学资源库丰富很多。

开放资源上传的权限,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上传教学资源。经技术人员审核,确定上传资源没有病毒,即可把上传资源放到资源库中。要重视资源的评价反馈,要求所有使用资源的教师,必须填写用后评价,所有的评价都实名公开。每个学期,组织各科骨干教师对上传资源进行评定,综合网上下载排行榜和资源的评价反馈,评选出精品资源,表彰资源制作先进个人。这样子有利于资源的制作与改进。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到位的学科及个人要及时督促。同时还可以与一些先进的学校建立联系,定期组织教师互相参观学习,互相交换课件及资源库内容,达到共享资源。

将外购资源、自主开发的资源和网上下载的资源整合成校园教学资源库,一方面可以使用资源的管理规范化,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三 聋校教育资源库的日常管理

为了做好资源素材的采集工作,学校应该成立资源库中心,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专兼结合),其中至少一名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资源库中心应该配备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如扫描设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制作软件,以及相应数量的计算机等。

教学资源库的正常使用,是以信息网络设施、各种系统软件的正常工作为前提的,没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平台就没了。

不要忽视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因为教学资源库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资源库没有人去好好管理,没有几个人去使用,这将是令人痛心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定要避免这点,不然建设过程中付出的心血石沉大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投资以及辛苦制作或搜集的素材,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个关键部分,对于日常的资源库素材采集工作,必需设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维护。学校要定期检查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而教师在使用资源库中的素材时,可能会碰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最好有资源库中心教师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开展教师计算机操作培训。部分教师对互联网的使用、查找资源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很好收集网上资源。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学校要大力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让教师掌握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掌握下载音乐、图像、文本的方法和常用的办公软件等等操作方法,学会操作最基本的几种制作课件的软件。

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更多教师一起来参与完善。只要充分发挥众人的智慧,一定可以建立起合适的校本资源库,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立珍.教育资源库现状分析与建设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

[2]查军.自主建库共建共享求发展――中学教育资源校本建设探索与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6(7)

第11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这些,应理解和继承叶圣陶的“习惯论”语文教育思想,着重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授之以渔,方能自行捕鱼。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养成习惯的具体做法。

一、阅读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的方式。阅读就是对知识的汲取,充实着自己的大脑,丰富着自己的人生。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完成教材的学习。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教师要夯实阅读的主阵地――课堂。首先,示范引导,彰显魅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点评、激励。因此导语设计、环节过度、问题剖析、课堂评价、小结语言等方面的连贯与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尤其是课堂评价,在课堂的不同环节,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肯定不尽相同。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必然要给予个性化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答得好的,不再是“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宽泛的套话;而是“妙极,文如泉涌,才思敏捷,堪比太白再生。你太有才了”。对于课堂上的辩论,我则用“真理愈辨愈明,你我都在行动”等等有语文味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回味不已。同时,创设情境,搭建展示平台。创造多种形式,利用一切机会,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上。首先设置“个人问题超市”。在教学问题设置上,在同一层面,从不同角度设计,但殊途同归,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如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探究认识,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去谈感受、认识,这样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话题,答案也就多彩多样,真正达到“放手发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目的。然后强化小组讨论。同学在“问题超市”里享受到“自助餐”后,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然后教师引导提出思维含量高、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个人先行思考,如不能解决,就需发挥群体力量,小组共同探究,解决。这就需要积极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只要学生能谈点看法,即使不很成熟,也应予以鼓励。当然要做到循序渐进,从敢说、愿说到会说,逐步提高要求。课外阅读,即以课内所训练的方法拓展延伸,广泛涉猎经典文章。

二、练笔 写作是学生的必备能力,练笔便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

根据具体要求,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缩写、扩写和改写,可以设计不同梯度、长度的专项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写作内容内在联系的感悟能力及对不同写作方式的运用能力。

一次,进行对联教学,在介绍了基本知识及格律、对仗等注意事项后,要求大家写,同学面露难色。我说这样吧,我与大家一起写两幅,同学一听来了兴趣。一会儿我将自己写的先“抛砖引玉”了:“春燕穿雨过,秋虫跃窗来”;“四季春为首,百科文为根”。同学一看,老师玩真的了,于是也忙忙发挥,纷纷写起对联来。这帮孩子,还想和我比试比试呢!

三、查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书作为语文学习的“教师”,作用自不可低估。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如同鸡刨食一样,主动查阅,解难释惑,增强自学能力。特别是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资料的查阅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如何积极、有效的利用,便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话题。一是明确意图。上网不是寻新、猎奇,应带着任务、目的,避开干扰,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搜寻自己的“最爱”,而不是“徜徉”于网络中,靡费时日。二是分工合作。应积极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明确任务目标、方法程序,分工合作,避免出现网络漫游。三是师生共享好的信息网站。对于与学习有关的好的网站,应该相互告知,共同体验,这样避免一些同学在网站中漫游,而不得要领。五是建立师生群,及时交流信息、感受,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人的奇妙感受。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习得和习惯的养成。这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吕叔湘在《叶圣陶教育论文文集》序言里的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他说:“按说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有现实意义。”新课改十几年过去了,“老问题”解决了吗?这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军校图书馆; 信息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65-01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信息化战争其实质是军事人才信息素质的角逐。目前,各国军队都普遍认为.信息化军事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谁拥有足够规模的“信息军人”。谁就掌握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培养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已成为各国军校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校是我军人才培养的基地,军校教育的任务是为军队输送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军官。我军院校以前在学员的培养上比较注重政治素质和军事素养的培养,而忽略了信息素质的培养,为适应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对军人信息素质的要求,加强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军校图书馆作为军队院校教学和科研信息中心,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技术、人才和浓厚学术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是一个重要课题。

1信息素质概念

对于信息素质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学者都会接受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提出的定义。这一定义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个人应该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查找、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查找、评价、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能力主要是指对所需信息的查找、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包括信息交流中的团队精神,信息传递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保护知识产权,不非法获取他人的信息,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2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它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更是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是修养、知识、技术和能力等教育的综合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

3加强读者的信息意识

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主页、宣传栏、剪报栏以及校报等工具和媒体,向读者提供一些关于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信息资料,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传播意识,保密意识、信息伦理道德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对读者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应该做好信息资源的宣传,让读者了解自己的馆藏资源,激发读者对信息的渴望,从而有效、高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并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逐渐由被动获取信息转为主动获取信息。针对军队院校的学员来说,主要表现为对所需军事知识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有无信息意识决定着学员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而信息意识的强烈与否对能否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情报中的有价值的信息)对战争的胜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提高读者信息能力

读者信息能力的提高,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判断能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等,图书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读者基本技能及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和帮助上。而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的判断、运用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则间接体现在读者及时准确获取信息后知识的有效积累和更新,信息得到更加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上。现代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工作、训练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这就要求军人要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简单维修与保护,以及操作技巧、软件使用等知识。其次,信息化战争中军事信息是五彩缤纷、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如何辨别有用信息,提炼信息精髓,这就要求军人要有能熟练操纵信息工具、并能获取、辨别、加工、整合、刨建、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是不断变换的,要有对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读者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建立在信息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调整信息社会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自身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简单说就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人们的信息信念、信息态度、信息行为义务、信息技能、信息纪律、信息良心和信息意识,所规范的信息行为主要包括:不制作、传播、消费不良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等。信息道德品质的形成要靠日积月累,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首先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信息道德素质,利用合法有效的途径为读者提供信息,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另外,努力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率,特别是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和文献保障率,当读者能够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低投入又方便快捷的获取到所需信息资源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再采用各种非正常手段获取信息资源。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军人要遵守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注意使用信息资源时的过滤和选择手段,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与错误思潮的干扰和侵蚀。

6军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策略

军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有关军事信息理论的教育与学习的问题,更是一个军事信息实践与信息理论的正确运用问题,是一个军事信息技能不断操练不断提高的问题。图书馆丰富的军事信息资源、齐备的信息设备、具有专业化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工作人员以及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军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6.1加强资源建设,优化资源结构: 馆藏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各项功能的发挥。军校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军事图书馆都根据军队所培养的人才目标,结合信息化战争特色,自建了大量的多媒体数字资源数据库;另外,在印刷型资源上力求在军事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达到完整级。因此,在特定的军事领域中,军校图书馆都拥有完整的特色军事资源保障体系,可以说各种军事知识尽囊其中。在此基础上,图书馆要针对教学科研的需要,针对军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及时地补充、丰富馆藏文献,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多渠道开发网络资源,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从而为学员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6.2适时对学员进行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 首先,图书馆要做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和服务项目宣传,使学员能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应做好图书馆有关制度及图书馆分类、排架、检索系统等的说明,指导学员掌握查找图书和期刊论文、使用电子阅览室的基本技能。最重要的是帮助学员补充军事科学文献检索知识,包括军事科学文献检索基本理论和概念,文献类型和检索语言、军事科学文献的国内外检索工具涵盖内容、检索途径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取检索工具等。文献检索实践性很强,馆员应该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员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另外,发挥图书馆的工作优势,为学员介绍国内外军事网站特色,网上科技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技巧,数据库的特色比较等。

6.3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主页是学员利用图书馆的门户,因而它是对学员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方面,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含电子资源和纸本资源)与服务都必须有效组织并体现在主页中,必须使学员能有效、高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注重网络免费资源的开发,构建学科导航等,增强学员利用免费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网页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自助学习模式对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自助式教育方式应是当代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利用图书馆主页,建立信息素质教育专栏,制作网络教学课件,以方便学员便捷地享受信息素质教育,普遍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7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教育知识、计算机能力和外语水平。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馆员素质不高会影响高校图书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对信息的深层次理解,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同时建立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学科馆员信息素质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学员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军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