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22:3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践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为依据的新编小学数学教材,于XX年秋季在我区起始年级使用。为了解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落实与实施、课堂的教与学、教师的问题策略与困惑、教学评价、校本教研等情况,总结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黄教科研函【XX】82号通知要求,我们于XX年10月中旬开展了一次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情况调研活动。
二、活动的基本概况
这次调研组由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和市、区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组成,历时四天,对1所城区小学,2所中心学校和2个教学点,即岩寺小学、岩寺镇中心学校、富溪乡中心学校及该中心学校的两个村小教学点长坞小学、呈阳小学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师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一对一交流、座谈等形式,对学校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
三、教与学的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进入了新课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和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执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师还能跟据学情在用活教材上进行深入思考,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取舍和二度开发。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3.符合学段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体现。在抓好以往强调的“双基”的同时,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重视了符号、分类、推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渗透,重视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几个一年级班级,虽然步入小学学习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欣喜,在老师的呵护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6.课堂教学评价意识增强,评价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上,教师极少采用负面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且由滥、露、简的课堂评价向入情、入理、入心转变,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作业批阅观念转变。学生作业书写认真、工整,本面整洁,教师批阅及时细致认真,多数采用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有的老师增加一些激励性评语,也有的老师采用“五角星、小红花、笑脸”等儿童喜欢的激励方式,感觉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数教师理解教材不够透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数教师在课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现偏差。有的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过多,甚至把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来完成;有的一堂课中练习占用的时间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课铃还在布置课外作业。
3.少数教师重、难点抓不住。表现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总是落不在点位上;教学节奏偏快,在关键点上该慢时却慢不下来;课堂上出现好的生成却不能有效利用。
4.个别大班额班级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组织教学欠严谨,课堂纪律松懈,难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5.农村教学点,由于教学具配备出了问题,课堂上数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6.一些教师课堂练习基本照搬课本练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练习的不多;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良作业习惯未能及时纠。如:错误的握笔方法,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 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1.有些学校领导总习惯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来配备任课教师,以致形成低年级数学教师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建议:提高对低年级教学地位认识,调整思路,适当倾斜,甚至可以考虑让年富力强的数学骨干教师挑起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
2.有的教学点的教师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缺新版课标、缺教学用书和教学挂图、还缺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严重影响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议各乡镇中心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增强服务意识,如果了解到有类似情况,应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
3.这次调研的几所学校一、二年级数学教师上岗培训率是80%左右,未达到上级提出的“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培训安排在暑期,开学人事发生变动是主要缘故,但后续补救工作要跟上。建议学校对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进行补课。
4.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是一个软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学习、听课、评课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层面上,对教师适应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建议学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宽思路,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在确定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
五、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面对零起点的一年级新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考:从小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赋予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职责,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纳入日常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目标、还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学第一周应该做些什么?平时上课怎样实施?如何与其他任课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果你想得细,做得实、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困惑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习“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感觉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为后续学习序数等内容做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降低教学难度,删去了“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老师要领会新编教材把“位置”内容调整到前面来学习的意图,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教材的用意,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指望一节课解决,要心中有数,从长计议,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注重渗透和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会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现在发行的教学挂图版面偏小,视觉效果不佳,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观察和思考。
思考:教学挂图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涵盖了各章节所有插图内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教研部门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使版面设计更适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在使用时要多动脑筋,尽可能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学生学习“小括号”的效果不好,计算错误率高,教师教学颇感费力。
思考:“认识小括号”内容,原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新教材中将其移至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之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计算顺序,学习这一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小括号的出现还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其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最后,加强对比练习。这是帮助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分别应先算什么,突出小括号的作用,巩固运算顺序。
困惑五:有教师反映,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你解答正确吗?”的过程后,感觉反而打乱了学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这一环节?
思考:对于“解决问题”,义教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新版教材的编排思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是新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可能有些教师还不适应。“你解答正确吗?”实际上是反思、检验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对解答过程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解答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培养思维严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很大帮助。如何进行检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还应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关键词 教材 灵活使用 服务 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2-03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通读整套教材,系统掌握知识,打好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好教材,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就能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分数”这部分内容。我们先分析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分数”这个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才完整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接触到《分数的加减》,六年级上册安排《分数的乘除》。诚然,学生三年级就认识了分数,开阔了视野。但是,作为一个认知系统,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分数”知识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到了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时,已经将三年级的知识遗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师就要帮学生纵向梳理一下三年级学到的“分数”的知识并且扩充分数意义,为接触假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学习新知之前的复习能否发挥其作用,就要看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师教学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前面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学习更顺利、更有效。
二、适当调整各单元知识间的顺序,便于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的顺序。上图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准备课之后的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位置”的知识教学。在实验教材中这一内容安排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把这个内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编者可能考虑到“位置”的内容,在本册“认识图形”与“数的认识”教学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然而,编者可能没想到,新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新生,碰到了种种困难: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认识,根本无法去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无法结合实际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因为面对刚入学1周左右的孩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往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后,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汉字书写,给刚入学的他们带来莫大的困难。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痛苦的纠结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提议下一届的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把“位置”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后置,先进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的内容后,可进行“位置”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调整,就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因素。
三、基于学生,创造性改变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题图、例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整体上的地区差异,个体上的认知差异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创新。
比如在解读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这节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教学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计算。例5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西游记”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选择的研究素材是用电数的计算。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例5与例6应在同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学生在同一节课的学习中,情景从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转入现实生活中的用电量的计算,课堂环节的转折急、情境的跳跃幅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情绪上的落差,出现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执教这个内容时,就对教学情境进行了创造性改变。
[片断]
在学生借助西游记的主题图学习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
师:从刚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接着,唐僧又让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徒弟。这次,他让沙僧来分。
[课件再次出示唐僧师徒的对话。]
师: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09个桃子,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个?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请试试看。
生尝试计算。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分东西的这条情境主线,把例 5与例6两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例5时,运用了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得0。延续前面已经创设好的情境,我将表格里的数据仍然用唐僧师徒四人的对话引出除法的计算。将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改变成师傅要给三个徒弟平均分309个桃子。这样创造性的改变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数学思考。接着将被除数由309个桃子变成390个桃子,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对比出商的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的特点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链接了两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并没有觉得困难,可见过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现学生的学
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安排意图,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读的,而数学书没什么好读的。恐怕连有的老师都还意识不到数学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题、练习,还有丰富的数学资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学生会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锻炼,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本节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强的学生可以将图转化为算式,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用到了方程解决问题,多种解法各有千秋,这就是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一个良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琐的方法,还是简便灵活的方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学生感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们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限延伸,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当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隐形的桥,让学生自己走过去,来获得了教材提供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材的作用,从而慢慢地走进教材,领悟知识的内涵。“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懂得了如何使用教材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意义才会更加深远。
数学的渗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教师用心去发现、仔细去钻研,我们也是可以从所谓“枯燥”的概念、定义、计算等中发现德育的结合点来。通过我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德育的痕迹可以追寻到以下几处:
1.阳光迹象——数学学科的痕迹
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科学,是科学的科学。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严谨性、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严谨、认真!
认真的学习态度可以使我们掌握正确的知识,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微妙,感受数学在什么中的无穷价值,享受数学的特殊美!
2.土壤迹象——给教材松松土
教材是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在这片有利的土地上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细致的心、有一双慧眼、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德育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它可以触及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一个人对待任何事情的反应都是很好的德育品质的体现。
土壤之一:情境这片沃土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体现德育,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契合点。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的教学中其中涉及到一个板块——小邋遢。面对小邋遢乱糟糟的房间,大家用分类的知识整理。没过多久就有这样一位家长我反映:以前要求孩子做点家务总是不肯。最近,我们孩子经常收拾整理房间里的东西,孩子说这是在“分类”,是从数学课上学来的。孩子把家里的书架、柜子、桌面上面的东西分放得很好。家长说着,笑着。 结合分类的教学渗透给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再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的主题图是老师带领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可以由学生说说过马路时注意的事情,这就是很好的交通安全教育的时机。让学生从中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遵守交通法规,懂得尊老爱幼等等。
土壤之二:习题园地
创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练习也是做了精心的设计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在处理这部分的内容是,不能只是看到表面的“浮土”,我们要透过现象,挖掘出内层的丰富营养物质,真正做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66页练习十一17题中,实际上是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应用题,如果教师只是本着完成练习的基础目标来对待,孩子们学会的知识简单的计算。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来读题,思考: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样的提问不是不严密、不强调数学信息,而是把学生的思维有意放宽。之后还有学生和我讨论有关奥运的相关数字,如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共有28项;第28届奥运会中国获得了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总共63枚奖牌等等。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已经进行了复杂的连加计算,而且应用的是更复杂的两位数相加减。
小小的习题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检验了学习的效果,并且以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文明奥运的教育。一方面达到了育人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枯燥的数学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考的兴趣。
3.雨露迹象——课堂动态生成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很重要的,而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广阔、最有力的场所。动态的课堂随时暗藏着德育教育的触角,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去触摸!
动态生成往往发生在交流、合作的教学环节中,这是课堂较开放的形式。当面对一些状况时,要抓住德育渗透的机会不放手。
在讲授统计时,一个练习时统计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我们分小组来完成。4人一组,一人负责把不同的天前标签分开,一人负责涂晴天的格子,一人负责涂阴天的格子,最后一人负责涂雨天的格子。有的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有的小组在规定时间到的时候还没有理出头绪来。之后,请大家交流各自小组成功的经验或是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让学生在评价中知道合作的重要意思,渗透团结的友好思想。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团结一致。
此外,最近的四川大地震,对全国人民的触动都很大。在孩子们自己编应用题时,就有学生自己说道:“我给灾区的小朋友捐了10元钱,后来地震越来越严重,看到他们无家可归,好可怜!我又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了5元钱,我总共捐了10+5=15元钱。”
是呀!我们都要深处援助之手,做一点点贡献!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又给大家讲述了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感人的事迹。我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这是看着学生们,有的眼眶含着泪水,有的专注的看着我等着更多的消息。孩子们是很有爱心的,孩子们的感情是最纯真的,让孩子们体会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快乐与成就感,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二、创造无痕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是第一位的。而秉承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需要,教师还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课堂中“无痕”的德育要怎么创造呢?
1.渗透型
德育的实施不是可以独立完成的,我们要巧妙的将其无形的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们在德才共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这里的渗透要正确把握。渗透不是生硬的拉扯,不要将德育的渗透变成课程的必须附属品,不要成为一种负担!当享受成为一种任务,将是沉重的负担!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与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时时渗透,逐渐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
2.把握型
“把握型”就是要抓住教育时机,引导学生体会德育的渗透。这样的创造方法需要老师具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
在《认识钟表》一课中,学生们在观察钟表的时候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表针在一点点的旋转;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去了,我们不是机器猫,没有时光穿梭机。当学生发现这样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对于时间的感想,或是你想对时间说点什么呢?这时的落脚点是:珍惜时间,爱惜生命!
3.点拨型
学生毕竟是一个学习的对象,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或是学生的情感无法表达的时候,“点拨”会带来很好的收效。
记得在一年级上册讲数的组成和分解时,对于找出一个数的所有组成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找不全。有一次我让大家合作找出所有9的组成,的那个学生回答的时候我故意把他们安排在“预先”的房间。最后,当多有的都找出后,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寻找的技巧。看来一点点的点拨,尽管不是语言上的,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是很大的突破。
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有序的好处,感受数学有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
4.拓展型
数学是关联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应当尽可能丰富数学的外延,做好拓展的工作。
关键词:低年级;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52-001
小学一二年级是解决问题学习的起步和基础阶段,对整个数学学习和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浅谈自己在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重视运算意义的理解,把握解决问题的教学基点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正确理解运算的含义是今后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
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已不再一味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而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计算内容。如苏教版一年级《加法》的教学(如右图)。
教材通过主题图创设了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如果说主题图的教学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那么紧接着的试一试(如右图)。
通过图意的变化,向学_生传递了不同的数学信息,数学方法的选择则需要学生借助前面积累的对加法的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并自主列出算式。
二、设计有效活动,经历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内涵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形式,更趋向于直观的表象,他们的心智操作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需要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做媒介来帮助他们丰富感性认识,从而理解问题的实质。做手势、摆学具、画示意图等是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
1.做手势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巧用比划手势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在一年级上册教学《加以内的加法》时,老师左手拿着7个苹果,右手拿着9个苹果,教师口述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让学生比划手势:左右手合拢聚在一起。同时,再让学生拿出右手食指在空中将“一共”两个字画个圈,教师随即引导:左右手向拢聚在一起,表示“7和9合起来是多少?”我们就用加法计算。在教学减法时,教师手里拿着15根小俸,去掉9根,问“还剩多少根?”教师同样让学生比划手势:左手先拿15根小棒,右手从15里拿走9根,这时举起左手问:还剩几根?最后教师总结诸如“去掉”、“拿走”、“吃了”,求剩下部分就用减法的思想。
2.摆学具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如右图)。
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先摆出13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这时有机地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红花片的个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的,学生自然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画示意图
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期末复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右图)
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很高。看似简单的题目,为什么学生不理解题意,感到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呢?还有的学生出现错误的解答:3+3=6,9-1=8,9-8=1,怎么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题意,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我们尝试让学生画一画示意图:
不管学生选择哪种符号画图,都能从示意图中清楚地看到后面有8个人,避免了部分学生读题后的第一反应是“树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3个人,所以一共有6个人”。还有一个难点就在于除了能从图中孩子的语言中知道“后面有8人”,还要思考理解还有一个条件是“我”这“1个人”,学生通过画示意图,难点立刻就突破了,所以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要把8和1两部分合起来,不会出现9-1=8,9-8=1。这不仅需要仔细观察图和文,还需要借助画示意图思考语言中蕴含的隐f生条件。
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感性认识发展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简便而又形象的操作,把抽象知识变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搭建解决问题的通道,使学生从中感悟并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分析数量关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加减法中抓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找出“部分与整体”。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如右图)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活动 学习过程 活动经验
一、经历操作活动,积累操作的经验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获得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
例如: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
1.“滚一滚”
师:请1号小朋友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各1个,一起放在滑板顶端。其他3位小朋友观察这4个物体同时往下滑,看看会发现什么?
a.听口令操作。
b.讨论交流,哪个物体滚得快,为什么?
2.“堆一堆”
a.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体和球,堆一堆,你发现了什么?
b.讨论、交流、总结。
3.“摸一摸”,按要求摸出各种物体。
4.“数一数”,数出物体的个数。
5.“搭一搭”,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做回“小小设计师”,拿出物体来搭一搭。
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后,教材安排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其中有5项活动,先通过“滚一滚”、“堆一堆”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再通过“摸一摸”培养对不同形体的直观判断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最后通过“数一数”、“搭一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几何体的不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一单元是学生空间观念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感受平面与曲面的区别,进一步体会和感悟这几种物体的特征,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二、经历探究过程,积累探究的经验
探究式指围绕已有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数学活动,既有外显行为操作活动,又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同时,这种探究的直接价值取向是问题解决,而不仅仅为了获取第一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经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
案例: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
师:13-9=你会算吗?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再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本子上,然后和同桌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呈现学生资源交流。
师:哪种想法和你不一样,你看得懂吗?看懂了和同桌说一说,不懂的可以问。
教材用小辣椒、小萝卜、小番茄的话引出了三种算法,而学生的想法不一定会按照这个顺序,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时,我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时间。通过交流,学生及时将直觉或模糊的思路梳理清楚,理解其中的道理,形成清晰的算法。学生探究13-9时,自主操作、主动思考、交流互动,经历了外显的小棒操作和内隐的思维操作的过程,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意识和方法。
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在数学中的综合体现,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直接经验,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事实上,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悟到很多东西,逐步积累创新的直接经验。
案例:《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出示情境图)他们正在干什么呢?
生: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水快浇完了,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壶送水过来了。
师: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谁能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指名2―3人说一说,同桌说一说。
师: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5个。
生:3个加2个就等于5个。
生:3+2=5。
师介绍: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也就是将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板书课题:加法)在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符号:“+”,它叫加号(板书:3+2),跟老师一起读:加号。
《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简单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在起始学习中,指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用三句话表达图意,理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最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如:3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解决这个问题,把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2计算,很自然引出了加法运算,也表达了加法在这里的具体含义。3+2=?有的学生数一数,有的学生想合成,最后帮助学生优化方法,在计算加法时我们可以想合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他们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素养,全面实现数学学习目标,并对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适时、适当地丰富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一、设计有效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生好动爱玩,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上第十册“分数的加法、减法”时,在课堂开始时,先对以往知识回顾:3/4的分数单位是什么?4/5是几个1/5?……在学生口头回答完问题之后,便可以引入一些活动。在此,教师可以拿一张白纸,折成四等分,撕掉其中的一等分之后,问学生还剩多少。以此类推,就可以较为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加减的意义。
再如上到四年级下册的四则运算时,在教师讲完基本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出题,进行四则运算的比赛,这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就会提高,课堂教学也由教师单纯的讲授转向师生的互动了。同时在学生出题及到黑板上进行一步步运算时,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教学调整,让课堂更加生动灵活。
在小学比较低段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在上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扮演收货员,自己扮演顾客。假设学生在卖15个苹果,而教师想买7个,提出问题“那么还剩下几个桃子?”,从而自然而然地将教学引入。
同时,在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也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如在上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周或者结合生活的其他事物来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并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总结长方形的特点。教师最后再加以总结。这样,学生不仅较为具体的掌握了长方形这个概念,也将长方形同具体事物结合,便于以后教师对长方形的深入教学与应用。
二、重组教材,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小学数学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较为独立的课时,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教材内容加以巧妙的重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上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将小数与分数结合进行教学。而分数又可以与除法进行联系。如0.4,即2/5,也就是2除以5。这样学生既能轻松掌握小数的由来,也能够分清三者的关系,不至于混淆。同时,在掌握小数与分数的转换的同时,教师又可以加以拓展,让学生思考1/3与小数之间的转换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就会使课堂不至于呆板无趣,学生的思路也会随着教师的知识整合而形成一个内在体系,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各位教师在应用教材重组的教学方法时,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辩证的加以整合。
三、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乐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情境法教学想必也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方法。它不仅简单易行、设计方便,而且往往效果也不错。
如在上“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采用“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的情境创设。“新学期开学之初,为了增加大家的课外知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班里一些同学带来了一些课外书。第一天,有5个组来借,书刚好能平均分给这两组。第二天,班里又带来了很多书。这天有5个组来借,这些书正好可以平均借给这5个组。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第一天和第二天班里有多少本书才能平均分给2个组和5个组呢?”教师在此就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借书的情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这个故事问题的提出,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了乐趣。
再如教师在上“表内乘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火车”的情境。表内乘法的教学,不仅仅靠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要学生的记忆。因而,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既快速又能够主动准确地掌握这些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卡片,在卡片上写上表内的一些乘法,然后顺势问学生,答对了就跟着开小火车,答错了就继续当等火车的人。这样,就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来记乘法了。
四、小组合作,让课堂充满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小组活动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现在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但是如何成功的进行小组活动,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下面,笔者简单举两个例子。
如在上四年级“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制作三角形。每组学生都去制作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并可以在制作过程中讨论这两种三角形的特点。通过小组的三角形制作及讨论,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
再如上“圆”的相关知识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让每个小组用圆规画圆,合作讨论是什么东西改变从而改变了圆的大小?并记录下画出一个圆的步骤等。
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原因,将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于一二年级往往效果不太明显,用于高年级则效果显著。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应用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当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笔者通过多次实践了解到在低年级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再现生活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的意识空前高涨,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有效地组织学生投入到活动中来。
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孩子们体验感受“凑十法”,我充分引导孩子们用实物或学具操作,明白算理。如在学习“8加几”(以8+5为例)的时候,先在投影仪上摆上8根小棒和另一种颜色的5根小棒。8+5表示一共有几根小棒?学生感到一下子不能看出来,怎样移动小棒就可以一眼看出是几根?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5根中的2根移至8根中,另一种是将8根中的5根移至5根中。在操作、观察、思考中,孩子们很容易悟到“凑十法”的算理,随后借助练习,强化计算的推导过程。
二、说中明理,掌握算法
在口算教学中,教师往往想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试图通过“说”提高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巩固对算法的掌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先让学生观察书中主题图: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花,请独立思考,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有多少盆?”等计算问题。在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得到了以下几种口算方法:①看图数得结果;②想减算加的方法,因为30-10=20所以10 +20=30;③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④用十作单位,1个十+2个十=3个十,3个十就是30;⑤摆小棒,先摆1捆,再摆2捆,合起来是3捆,3捆就是30。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口算方法及其多样化,随即也掌握了计算方法。
三、巧记规律,提高速度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计算也不例外。在口算教学中把这些规律挖掘、整理出来合理使用,在计算时,在速度、质量方面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完“20以内退位减法”后,组织学生观察、验证退位减法的所有算式,可总结出十几减几的减法口算规律:减数是9,差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加1的和,减数是8,差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加2的和,以此类推。整理成口诀就是:减9加1、减8加2、减7加3、减6加4、减5加5。这样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在增强了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的同时,口算速度、质量也随之会提高。
四、加强训练,夯实基础
学生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
1.分散集中结合练
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 “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11减几、12减几……最后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内退位减法表”。
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多种形式变换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实现寓教于乐,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采取口算比赛、对口令、游戏、竞赛、开火车、集体抢答、打擂台、学生出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算的热情”,稳定地提高口算能力。例如,在教学完“10和20以内加减法”后我就采取了以下的方式:
(1)投色子。学完“20以内的加减混合”后,可以三个人一组,每人一个色子来抛,根据上面的数字每人说一道式并计算。比如投出的数字是6、3、5,学生可以说出:6+3+5=14、6-3+5=8、6+3-5=4、6+5-3=8等多个算式,这种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非常有益。
(2)划拳。同桌为一组,用手指表示数,求和或求差。10以内的加法练习,每个学生只用一只手。当学完20以内加减法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两只手表示数,练习进位加法。
(3)玩数字卡片。学生准备0到20的数字卡片,把卡片反放,一次翻开两张,根据卡片上的数进行加减的训练。
五、严格要求,培养习惯
学生的错误从表面看,有的是把题目数字看错;有的是数字写得模棱两可,像6与0、5与3;有的认为这题太简单了,潦草从事,等等。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其实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的方法,提倡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负责的精神。
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我校的教学工作在进一步贯彻落实xxxx重要思想指引下,在乡中心小学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工作始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打造特色教育的精品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加强队伍建设,狠抓教育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理论学习,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本学期我校把各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课程改革的体系中来,继续完善和认真落实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本学期我校以中心小学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方案》和《XX年学校工作意见》等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为准绳,学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其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等严格按照中心小学的要求来完成。做到常规抓实、抓严。切切实实地加强了对实施课程的指导。
1、加强学习,立足校本培训,全员参与。重点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大纲)等文件。学习时做到了三落实即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落实。通过学习,明确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和任务,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及新教材教学的具体操作等。
2、加强新设课程的实施研究。特别重视研究了综合性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从而真正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
3、本学期选派优秀教师上了多节示范课,提高了全镇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整体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形成课程改革的共识,创设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我校有众多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如汤昌珍主任获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三等奖,获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刁以东主任获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丁荷平老师获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竞赛鼓励奖;汤新萍老师获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获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竞赛鼓励奖;黄瑞萍老师获乡小学综合科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丁桂华老师获乡小学综合科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康招君老师获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竞赛鼓励奖。另外,学校汤昌珍主任、刁以东主任、丁莉老师还积极地向县局教研室编印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投了稿。
二、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们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本学期的中心工作来抓。做了以下工作:
1、通过期初摸底,深入分析各班现状,根据各班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寻求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抓实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一学期来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每位领导的听课不少于30节。
3、建立规范的教育秩序,本学期我处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开设课程,安排课时,制订教学进度,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
4、强化教研、考研,坚持效率第一。认真组织了期中、期末考试。
5、抓好特色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
三、大力抓好队伍建设。
良好管理体制和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1、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重在全程管理。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自学考试。
2、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本学期启用了一批既肯干又能干的骨干教师,把他们安排到教学的重要岗位上去压担子。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为他们充电加油。
3、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在教学与科研中优化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
本学期,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和理直气壮抓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我校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足,展望未来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上下一心,负重拼搏,与时俱进,共创我校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一个学期紧张繁忙的英语教学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四个多月120多个日日夜夜,可谓一路探索、一路艰辛、一路欣喜、一路收获。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做到了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针对四年级和五年级教学目标的不同:四年级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还让学生试着模仿教材书写单词;五年级是在保持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加大听写单词的力度。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让学生有更多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英语课,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上都积极与其他老师商讨,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六年级学生,培养小组长帮助我检查其他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五、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即用英语教英语(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并注意所用语言的正确性、纯正性和流利性。
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教材层出不穷,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仅把语言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的工具,更把它看作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可接受性、简明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是:
1、给每一个学生起英语名字。尤其是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英文名字,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其他人的英文名字。在课堂上用英文名字来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
2、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经历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用英语授课。不管上对话课还是课文课,我都坚持使用英语。尽量采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但难免有不少学生不懂的词汇,如在用英语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这时辅之于实物、挂图、简笔画、表情、手势、表演等,或者借助板书形式加以说明。总之,注意所用的语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
4、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我就调整语速的快慢。
5、努力创造和设计英语语言情景。把课堂当作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场所,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在英语课上,除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课文表演、课文复述等活动外,还经常根据所教内容,呈现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用语。并经常启发和组织六年级学生用英语简单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或大家都共同关注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又深化了教材内容。
六、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且对于优秀生还要求他们背诵课文,鼓励他们自己找阅读的材料,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为七年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下个学期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所教年级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学生从刚开始的淡漠到喜欢到最后的欲罢不能,经历了过程,丰富了体验,掌握了方法,获得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再次验证了我的理念---因为老师的用心,学生是幸福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历程,有喜有忧,有苦有泪,也有果,虽然不能事事皆尽人意,但收获还是颇多的。
这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x)(x)班数学课的教学工作,两班共有学生xx人,学生人数较多,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教学中我一边摸索教学的教学方法,一边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出国查字典)任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使多数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了空间和图形的基本知识;会进行简单的统计、找规律等。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下面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我一有时间就多去其他老师那去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因为已经是第二学期,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家庭情况等我都一清二楚,并且教材经过上学期的摸索,对教材比较熟悉,所以工作起来还算比较顺利。具体情况如下:
1、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出国查字典]的倾听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进行出题,让其他学生来回答。我还在的重难点突破中,用谁理解了它的意思、谁听明白了这位同学的话等启发性的语言,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出国查字典]认真倾听老师的意识并且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口算课中,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练习题,互相出题;在人民币的教学时,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已有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进行互换。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2、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赋予太多的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就模拟超市布置物品,然后让一些学生当收银员,一些学生当顾客,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相当好。通过此游戏,确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又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知识,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找规律》中,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规律现象,即揭示了规律的意义,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出国查字典]的操作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思维又伴随着这动作,在动作中思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我以学具为教学载体,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和理解了100以内的数数方法。知道了10个10是100。通过操作小棒找到了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的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又是学生找到了计算方法。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培优扶差是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几个尖子生和后进生。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帮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后进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利用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同坐互帮共同进步,经过我的一直补差那些后进生都大有进步,有的进步非常快。
三、与家长密切沟通
这学期工作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这一学期,我主动与家长通过电话、家校通等的方式进行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情况,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当家长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的时候我非常乐意接受,并且调换角色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结果,绝大部分的家长对我是非常信任和尊敬。但也有部分家长因为没有经常沟通或没有共同协调好致使之间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四、主要成绩。
在这一学期里,数学口算比赛学生口算能力有较大提高,在规定时间计算正确率90﹪。学生成绩有较大程度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一年级(x)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年来,我努力钻研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使一年级学生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注重他们日学行为习惯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虚心请教,尽快适应低段教学。
由于这十几年工作一直接触的是中高年级教学,所以带一年级开始有些不适应,所以我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同组老师学习,以便尽快掌握一年级的新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出国查字典)的方法,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其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资源,为自己上课作好准备。同时,上网寻找有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实录等,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
二、 具体教学工作
1、抓好拼音教学。
有人说,拼音是识字的拐杖。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出国查字典)中,我发现学生对平舌音、翘舌音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读不准,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也比较难辨认,于是每一节课上,我都会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跟孩子们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渐渐地,孩子们能分清平、翘舌音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也能读准前后鼻音了,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基本上也能分清了,拼读能力也加强了。教学完拼音后,这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已逐渐形成,只要是拼音读物,学生就都能读了,于是我又让家长给孩子买简单的拼音读物,让孩子们每天借助拼音坚持认读半小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出国查字典]的阅读兴趣。
2、掌握方法,创造性地识记字形。
识记生字,是低年级小朋友的重要任务。如何把枯燥的识字课上得生动活泼一些,让学生感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形状各异,发音不同的生字,想牢牢记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切实掌握好字形的分析法、识记法。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出国查字典)中,我们常常利用儿童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编字谜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随机识字。
如河,有的小朋友是按笔画笔顺识记的;有的小朋友是则根据自己学过的生字去识记,说三点水加个可有的小朋友说,水比较少,可以游过去,就是河。方法各异,结果相同。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3、养成习惯,指导学生认真写字。
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也是重中之重,这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很重要。在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学生写的字不在多,而在于端正写字的态度,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而非机械抄写。
在写字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三点书写要求:
(1)整体看字型。是方的?是长的?还是扁的?
(2)笔划到位。看清每一笔的位置,每一笔的起始点,每一笔的特点。
(3)写完后,再与范字比较,看看写得像不像。
在每次写好字检查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通过比较,选出最漂亮的一个字,在旁边打个,以此端正他们的写字态度,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
三、 加强希望生转化工作,缩短学生差距。
本班个别学生与其他同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虽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因为年龄问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出国查字典)工作中应该多加以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2、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3、注意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计算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只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有计算,
因此,计算教学必须和解决问题相结合。传统的计算教学通常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分割开来,纯粹为计算而教学,让计算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枯燥繁琐的计算让学生失去动力,失去信心。这明显与《数学课程标准》相违背;“解决问题”教学也片面追求问题的迅速解决,不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注重情境设计,学生硬被老师拽进课堂,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期以往,必然会出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不够理想现象。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渗透,提高有效课堂教学,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更高追求。也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1.紧扣学生感兴趣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设计情景时,应钻到
学生心眼里出学生感兴趣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一年级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大小比较”时是这样设计的:昨天数学单元测试,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考了多少分。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陈哲:98;周宇田:92;王宇:87:刘静:89;陈文杰:79;好,我们先看这五个同学的分数,谁最高?谁最低?你是怎么想的?请说说你的想法。那么,“陈哲与周宇田
相比,谁多?多多少分?王宇与刘静相比,谁多,多多少?……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激情高。这是因为老师提问的问题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比计算,明确正确答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页)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出两道题让学生练习:
1.一根34米长的绳子,每5米剪一段,可以建成这样的几段?还剩几米?
2.我校二(2)有34个学生去公园游玩,每5人一辆车,至少需要多少辆?
同学们都会列式:34÷5=6(段)……4(米)34÷5=6(辆)……4(人)
教师在学生列式后,并没有要求学生说答案,而是问学生,哪位同学会把这个算式意思说一遍。再让其他学生说一说,这两道算式,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只知道算式相同,意义很多学生说不清楚。老师提醒大家分别看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第一题剩余4米,每5米剪一段,能不能再剪一段?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第二题看商和余数,剩余4人,6辆车能不能把34人运走,“不能”,那么剩余4人,还要几辆车?至少需要多少辆?这样的题目,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对比,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3.紧盯学生共性计算难点,探索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当咨询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你认为数学最难的计算是哪一部分,学生不约而同的说“求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那里有许多题目是三位数乘四位数,又烦又难,稍有不慎,结果就算错,老师还不准用计算器计算,看到这样的题目,不要计算,头就昏了。”可见,这部分是学生共性难点。3 、14×1,3、14×2……3、14×10所有数学老师都要求学生背上。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5分米,高8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我进行一次测试,让同一个学生列式计算,A:3、14×5/2×5/2×8=7、85×5/2×8=19、625×8=157(立方分米),用了79秒;B: 3、14×5/2×5/2×8=3、14×6、25×8=3、14×50=157(立方分米),用了47秒。同一道算式,同一个人计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落差呢?原来A种方法是按乘法运算顺序计算的,B种方法先将后面部分算出后,再乘3、14。很明显,B种方法简便了许多,当然省了许多时间。当学生遇到共性难点时,教师应该打破常规,化繁为简,寻找突破口,探索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速度,这正是本课题所要深思追求的。
4.紧抓关键词,探寻规律,总结解题技巧
六年级数学老师讲完“较复杂的单位1”问题后,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甲比乙多1/2,乙比甲少( ),全班64个学生,只有3个学生填上正确答案,有53个学生填了1/2,还有一些学生写上“乙为1,甲为3/2,”下面就无法下笔。老师讲解时说,这道题只有一句话,两个分句,在第一个分句里,单位1是( 乙 ),如果把乙看成1,那么甲就是( 3/2 ),在第二个分句里,单位1是( 甲 ),甲是( 3/2 ),乙是1,( 甲)是除数,则用(3/2–1)÷3/2= 1/3其实,在小学阶段,这是一道很复杂的单位“1”题目,而且单位“1”发生变化的问题。当老师讲完这道题时,仍有学生不相信这个答案,情不自禁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答案还应该是1/2,你看,你比我多1/2元,我不比你少1/2元吗?”老师说:“你举得例子很好,你的1/2元是具体数量,而这道题的1/2是分率。这两个概念同吗?”那么怎样解决()比()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有什么规律吗?有学生归纳为:(大数–小数)÷比后面的数。随后老师又出了“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利用公式解出正确答案。可见紧抓关键词,探寻规律,总结解题技巧,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5.紧依教材习题,设计套餐练习,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材中的 练习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或解决问题,题目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内容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局象性。教师应该根据练习题型,重新整合练习,以套餐练习形式出现,就像下饭店的人们一口一口品尝每一道新鲜的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数复习课时,我并没有依据书上教材练习,而是出了这样一组设计套餐练习:上周我们二年级各班定课外书刊,二(1)班 786元;二(2)班804元;二(3)班995元;二(4)班775元;二(5)班698元。1、同学们拿出自己身边的数位器,拨出第一个数,并让学生看一看你拨的对不对,后4个数依次拨。2、分别指明学生读一读这5个数。3、指明学生说出每一个数每一位数字所表示的意义。4、786、804、698这三个数中都有8,分别说一说表示的意义。5、( )班最接近700,,( )班最接近800,( )班最接近1000。6、订书最多的班级是( ),最少的班级是( )。7、将这五个数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8、这些书到你们手后,你打算怎样安排读书?这样一个非常完美的套餐练习,将训练学生动手拨数;读数;数的意义,组成;大小辨别,排列,以及口语练习融为一体。时时将学生注意力吸引住。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让你很满意。
三、强化落实措施及成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多媒体教室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129-02
迁安市大崔庄镇擂鼓台中心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是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带来了生机。2005年配置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令人欢欣鼓舞。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毋庸置疑,课堂教具缺东少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果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开发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主动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
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渠道,研究课堂教学如何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效率
农村小学生活泼好动,自身的学习环境较经济发达的城区差,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同时,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讲策略,一味地让学生有意注意,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如果为了感兴趣,全部都是多媒体,那么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本质的东西——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可创建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全身心的能量来投入到学习当中。
1.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并开发课本中的图片资源。小学数学课本是许多高深的教育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的图片资源形象直观。为了锦上添花,可化静为动,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比如,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一课,笔者把教材中商场开业图用Flash做成一个简短的动画,人物能够说话,彩旗、花篮、灯笼用鼠标单击可以一闪一闪地引人注意,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观察和思考。
师:同学们从图中能发现什么?
生:彩旗、花篮、灯笼、盆花。
师:这些彩旗、花篮、灯笼、盆花是不是乱摆放的?
生:不是。
然后教师用鼠标一一单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1.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知识技能,针对某些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活波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
教(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从前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佣一个长工,这个长工很老实。地主一天只给长工两顿饭:为了让长工多干活,早上给4碗粥;到了晚上由于休息,只给3碗粥。长工很满意。可是时间不久,长工觉得待遇不公平,对地主说:“不公平,给的粥怎么越来越少了?”要求增加。结果第二天,地主早上给长工3碗粥,晚上给4碗粥,并念念有词说:“好好干,你的待遇提高了。”
师:同学们,长工待遇真提高了吗?
生:地主偷换概念,长工的待遇并没提高。
师:为什么?
生:3+4=7,4+3=7,待遇没变。
师:这其中有个数学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小学生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短,缺乏抽象能力,以形象为主。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故事,生动形象,趣味十足,加深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
1.3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亲近学生
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友善、善意的。亲近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信其师”,从而“亲其道”。上课前的师生互动虽然短暂,但如果利用好,能调剂学生的状态,有助于活跃课堂,特别在公开时能拉近师生彼此的距离,消除紧张感。
小学生比较喜欢有趣味性的歌曲,比如用多媒体播放《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学生对这首儿歌耳熟能详,音乐一响,他们手舞足蹈地唱着,全身都是幸福的节拍在跳动,一张张童真美丽的笑脸像花一样绽放,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快乐。他们对教师的信任、亲近和依赖同样也会感染教师,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
2 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控制平台,是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为各个学科搭载信息技术提供了宽广的条件。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学生机实施广播、监控、转播、语音教学、发放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在农村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学生上数学课,少几节无所谓,可如果是信息技术课,他们会追着你,不上会有很大意见的。笔者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乐意操作电脑、乐此不疲的劲头,利用清华同方多媒体网络教室,给学生上了一节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课,课堂上气氛民主、活跃。
【案例】下面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3页第6题,题目要求为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每个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底边是3厘米的等腰三角形;
两组对边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上底为2厘米,下底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梯形。
这题是练习课当中的,所以留作了作业。可令人烦恼的是学生画的方格不规范,结果也错得五花八门。在黑板上示范画方格,讲解透彻也不是很容易,再加上学生对此题受挫,有了抵触情绪,很茫然。笔者得知该班的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半的电脑,对上信息技术课兴趣很浓厚,就想何不请信息技术来帮助呢?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用Flash做了一个简易画图程序,如图1所示。
【教学片段】
师:教师机演示。
生:通过学生机观察、思考(个个跃跃欲试)。
师:把程序发放到每台学生机,且放到监视学生机状态。
生:打开教师机发放的简易画图程序,开始探究画图,如有问题可通过电子举手求助。
师:监视学生机状态,如有个别问题,单独给予处理。
生:汇报结果 总结评价。
3 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思想,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奥妙
转化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转化思想无处不在,生疏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复杂化简单,抽象化具体,一般化成特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成几个基本问题……学生学会数学的转化,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数学的能力和兴趣。信息技术直观便捷,“四两拨千斤”,可让学生领悟转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片段: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把圆分成4等份、8等份的扇形。
生:分组活动,结果把圆拼接转化成的是近似的平行四边行。
这和最后的结论拼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距离较远。为了使生更为直观,“请”来了信息技术,短时间内,学生一目了然。
师:用多媒体课件,如图2所示,演示把圆分成4、8、16、32份。
生:对拼的过程和结果,短时间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的结论,即:圆可转化成长方形。
4 结语
总之,让信息技术来辅助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农村教育的辉煌助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