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

时间:2022-10-25 11:53:44

短歌行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第2篇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充斥着教师们的教学思想。然而,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众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学之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音乐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真实发展为主,使学生获得有效地学习。

本人在平常教学中发现由于一些歌曲难度较大,加上教师的无效的教学行为,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歌唱,课堂变的非常尴尬。面对消极而沉闷的歌唱课堂现状,如何树立孩子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从而提高歌唱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了我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以下是我从亲身经历的几个教学案例中引发的有关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1

这是我在八(4)上的,课题是《走进》歌曲教学,在导入和聆听范唱之后,我和学生分析了歌曲的速度、旋律、节奏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给歌曲分成了两段,学生也能感受到藏族民歌的高亢嘹亮.辽阔悠扬。对于前期的这部分准备工作,还是觉得蛮顺畅的,可是说起来容易,真正让大家唱起来就难度不小了。

当我宣布:“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

学生们个个目瞪口呆,发出不可思议的感叹,“啊?!”

一位学生说:“老师,太难唱了,音那么高!”

接着一位干脆说:“老师不要唱了,听听就可以了啊!”

……

也许是我习惯了学生的这种议论和感叹,所以并没有太多解释和说教,直接继续着教学环节,请学生们跟着钢琴,在我的范唱下,从头到尾视唱了一遍,这时少部分学生出于对老师那么卖力演唱的原因,被动地轻轻跟唱,但是明显感觉只是没有信心地附和,而且大部分学生根本摸不着头绪。

见学生无力歌唱,我提示到:“大家觉得自己的气不够的话,那就短一点,只要能感受到旋律的悠扬就可以。”可是我的提示并没有发挥我预估的的作用,有些学生随意拖长,节奏自由到乱;一些学生在长音时停在那里,显出不知所措的惊慌神情。

教学片段2

第二天,八(6)班,同样是歌曲教学《走进》,我想改变一下之前那次失败的课堂经历。回顾昨天那一课,学生在聆听完歌曲之后,对歌曲第二段中的歌词“呀拉索”似乎是最感兴趣的,而且第二乐段节奏规整,旋律上口,跨度不大,相对第一乐段,学生应该容易学的多。

于是,在我宣布歌曲之前,我先请学生在刚刚分析歌曲的基础上,讨论哪个乐段容易?你愿意先学哪个乐段?

学生很自然的说出:“呀拉索,走进雪山,呀拉索,走进高原…”因为学生不仅熟悉这些个衬词,而且这段五声调式特有的旋律已经给学生们留下印象,学生觉得比较有把握。

既然这样,我顺水推舟,运用“呀拉索”三个字,进行了简单的喊嗓练习,建立了学生声音的高位置,解决了高音的难点。看着学生们此时自信满满的神情,我给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继续鼓励:“你看,高音没问题吧!只要我们喜欢唱,愿意唱,那就好解决!”

你看这时,好些学生还在留恋忘返的嚷着“呀拉索呢…”

在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下,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藏族的民歌不仅高亢,而且自由悠长,仿佛令人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当中。同学们,我们又要怎样来演唱呢?”我边说,边唱了起来。

这时有些学生已经开始饶有兴致地跟着学了起来。有学生说:“老师,这需要很长的气”,看来学生已经意识到时值的长度,并且知道要用足够的气息。

当然也有些学生说:“老师,这么长的音,会使人断气的啊!”

【案例反思】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要条件之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一、学生的浓厚兴趣

初步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节奏、旋律、风格等特点。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从头唱到尾,殊不知学生们对藏族歌曲最深的印象就是“呀拉索”这三个字眼。另外藏族歌曲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喊’,便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用“呀拉索”进行喊嗓练习,建立声音的高位置,让学生意识到,原来那么高的音就是这么发出来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的合理组织

歌曲《走进》开始部分难度较大,长音、节奏自由,让学生马上坚持用那么长的气息演唱,又比较自由的表现节奏,令学生们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当学生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时要降低难度,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对长音的演唱进行了三种不同的处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气息长短选择不同的方法,有气的一直延长,可以换气的换口气,不换气的用心灵感受,声断情不断,这样不仅让那些有足够气息的学生表现自己,也让其他人觉得自己在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呢。在学生不断演唱、体验的基础上,我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唱到8拍。有效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使任务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的期望效应

第3篇

一、活动课的形式

英语活动课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用英语思维,达到能够用英语交流的程度。

1.英语歌曲

传唱英文歌曲易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想象力,在无意识记忆状态下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活动课中一般采用难度较小的英语歌曲,让学生把歌词改编成简短易懂、易于传唱的歌词表达出来。经过改编的歌曲蕴涵了知识内容和思想内涵,唱歌时还可附加动作,让学生边唱边演,以活跃气氛。

2.看图用英语讲故事

学生可根据想象,让一幅画的景物动起来,加上动作、语言、表情,设置特定场景编写出故事。要求单词恰当,语法正确,语音、语调合适并生动。组织故事的过程就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的过程。学生听、说能力都得到锻炼。这里提到的画是卡通画,这种形式较生动,易于理解。

3.英语谜语

学生在听到或看到英语谜面时要理解含义,就锻炼了听、读能力。猜谜可激发参与意识,学生都想最先猜出答案,一旦猜中会产生满足感。通过猜谜可锻炼学生听力,可开发聚合和发散思维能力。谜语的种类有白话体谜语、诗歌体谜语、灯谜、纵横填词谜和图画谜。学生参与猜谜可采用竞赛机制,通过参与竞赛,建立学习自信心。

4.英语短剧

英语短剧在剧本环境中,不管演出人员还是观众都必须仔细听,演员要注意语音、语调,交流顺畅、自然,呈现近乎真实的生活片段。交流准确、生动基础上加以表情、动作,形象表现角色。短剧内容可不拘一格,但要求自编、自导、自演,这对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听、说、读、写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5.游戏

为了给英语基础弱、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多些机会,要穿插集体参与游戏,像文字接龙、译文比赛、猜字、问句串联等。难度不易过大,让学生都理解并敢于参与。英语游戏中青少年喜欢表现自己,游戏把他们带到美好的知识乐园,枯燥机械的单词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

二、活动过程

在活动课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营造学习英语的讲练氛围。活动课整体分三步:

1.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要视难易程度、内容繁简而定:(1)教师和学生根据共同商讨主题、名称和目的。发动学生参与集思广益,把不同方案综合筛选,确定最佳方案。(2)挑选活动方式,主要依据爱好、特长、兴趣及知识水平。(3)明确每个人充当的角色像主持人、演唱者、表演者,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及能力等公开评选。(4)让学生收集资料,查找英语歌曲、英语谜语,绘制卡通画,编排英语短剧等。(5)在准备阶段遇到困难和疑惑,教师帮助解答和处理。

2.实施阶段

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施有多种:(1)个体活动如发言、讲故事、猜谜等;(2)小组活动如表演短剧、文字接龙、比手画脚(猜字)等;(3)集体活动如唱歌、游戏等。不管以何种方式参与,都应该使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作用,把快乐和享受引进课堂,让学生受到感染。

3.总结阶段

总结工作可通过分组讨论开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讲述收获,提出改进意见,然后进行汇总,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时、适当地给予点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努力方向。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1.实践与交际为主,认知与知识为辅

活动课是语言实践活动,不是知识课,要注意密度、深度和广度。不能过多讲解,要把语言实践放在首位;活动课相对独立,内容和形式要灵活多变;强调交际原则,力求在真实交际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教师在安排活动课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在趣味上下功夫,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切实体会到参加英语活动课的乐趣,把学英语变成自觉的行动。

3.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9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杨连瑞,尚建芳,2003)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安定学生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指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本文将结合四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谈论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多媒体视听导入法

案例1:在教学JEFC 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 Reading 部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种特别的导入:铃声响了,看不见教师在讲台上,忽然前方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视频,是关于大地震的,紧张的场面加上声音的渲染,学生很快被吸引了。这时,教师从后方走来,充当一个局外人,惊恐地问道:“Oh, my God! What is happening?”学生很自然地回答:Earthquake.教师顺利地引出了主题: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分析:视听导入就是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觉。这样做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这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使用这种方法,通常教师无需太多的语言,直接让学生通过声音画面去理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的氛围,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基础。

二、歌曲导入法

案例2:笔者在教授JEFC 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 Reading部分时,一开始就播放了一首动听的英文歌曲Teenage life,在播放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加上简单的歌词,使很多学生跟着学唱起来。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这时围绕着歌曲,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提问。T: Do you know what the song is about? Ss: Teenage life. T: Do you think they enjoy their teenage lives? Ss: No . T: why? Ss: Because they think their teachers don not understand them. T: Good, do you have the same problem? Ss: Yes! T: Now, today let us talk about teenage problems.

分析: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非常喜爱。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爱好,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创设生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当然,所选歌曲内容与教学内容间应有着直接的联系,旋律优美,歌词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易于模仿,情感上也容易产生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为了刻意营造轻松的氛围而选择歌曲方式导入,所选歌曲往往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太大联系,这就忽略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非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显得牵强附会。

Teenage Life

What did you learn at school today ?

That’s what the teachers used to say

But they don’t know

Don’t understand, do they ?

Why do they always give advice ?

Saying “Just be nice, always think twice”

When it’s been a long since they had a teenage life

三、自我介绍法

案例3:JEFC 8A Unit 5 Birdwatchers Study skills 这节课主要介绍如何使用short forms and symbols去快速记录信息。因为是公开课,师生第一次见面,一位教师很自然地以自我介绍做了巧妙的导入。

T: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 Crystal is my English name. I come from Yangzhou. Y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It is famous for Shouxihu Park. So come and visit it if you have time. If you come, please tell me, I will take you around. This is my e-mail address: . You can see js and info are short forms, @ and . are symbols.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 short forms and symbols to make notes quickly.

分析:自我介绍导入法既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缩短距离,又可巧妙地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这节课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式导入,在于授课教师很好地将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化的介绍中来,显得自然、流畅。有一箭双雕的作用。这比生硬地为了介绍而介绍要好得多。

四、头脑风暴法

案例4:JEFC 8B Unit 2 Colors and Moods Reading部分,笔者在教授这节课时采用了brainstorming,即头脑风暴的方式导入。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colors? Please tell me any word that you can connect with the color.

S1: red, happy. S2: Blue, sad, love. S3: orange, sunshine, warm…

分析: Brainstorming是一种让所有的参加者自由、愉快地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观点,并以此诱发集体智慧,激发学习者创意与灵感的学习方法。Brainstorming通常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在其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思维,并以讨论的形式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和形成思路。

这节课所谈论的话题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色彩,贴近他们的生活,几乎每个人都有话说,因此比较适合采用头脑风暴的导入方法。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为后面接受新知识做了很好的准备。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导入的环节作为课堂的开端,理想的状态在于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抛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抓住学生的爱好,在导入话题和导入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做仔细的权衡。要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形式,只有有内容的形式才有意义。(钱希洁,2005)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然后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最佳方式,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第6篇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新模式。编写学案就是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将课程内容有目的、有层次的编写成一份试题。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或自主、或合作、或探究完成教学任务,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这种方式很受欢迎,也取得很好的成果。学案编写需要注意: 

1.学案内容的层次性 

班内学生良莠不齐,知识目标有轻重主次之分,因此学案编写也得分层次。A级为最基础的,如字词、作者及背景信息、文体常识、借助课后注释疏通并理解文章大意等,所有学生必须掌握;B级: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理解的重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紧扣“独”字抒情写怀以及诗中作者的情感。这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掌握即可;C级为课外拓展性阅读题目,供有能力的学生做。 

2.学案编写需集体合作、集思广益。所有问题先由一人拟写,再经过教研组集体讨论,确保每一个问题都三思、三讨而后定,学案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研是最好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威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学,更乐学。下面是我尝试过的几种方法。 

1.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因时代久远,疏通困难,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有不少学生甚至害怕文言文。可是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找到文言文中的“趣点”呢?如《兰亭集序》,我认为,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书法成就——“行书第一”。在讲解文本时,可以先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帖图片,介绍这篇字贴在书法史上的价值,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字贴中的向背、偃仰、牵丝、萦带以及枯与淡之妙,并让学生用毛笔试着摹写,这样短时间之内就可让学生对书法产生一些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文章的渴望了。 

再如,学《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时,可先让学生看影视作品《鸿门宴》,使其先对其中人物及故事情节有个大致的了解,再引导其读文本内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2.诗歌教学 

在学习《再别康桥》《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播放配乐配画面的朗诵,让其边欣赏优美的画面,边聆听悦耳的音乐,使其沉醉于诗歌的美好氛围中。当他们被这种美所吸引时,就会主动走进诗歌,去理解、去剖析、去赏读。遇到困惑时,或小组合作,或教师引导,帮其解惑。如学习柳永的《雨霖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词中的“借景抒情”,课前可让学生对比聆听《离别的车站》(赵薇)和《走西口》民歌,这两者都是“直抒胸臆”,通过对比,学生很好理解。而且学生跟着唱,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 

3.小说戏剧教学 

对于小说戏剧教学,可以用表演作为“趣点”,很受学生欢迎。如我们班的短句《鸿门宴》《祝福》《雷雨》《林黛玉进贾府》等,都是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学生很喜欢表演,或许他们不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们只需给他们一个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而在一演一评中,故事情节清楚了,人物形象鲜明了,主题点拨一下理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 

三、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人思路开阔,擅于创新。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使其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作为学生,也只有在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主动地探索、轻松地获取新知。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展示课给学生提供了平台。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展现自我,在同学心目中留下很好的印象。如若教师能适当地鼓励、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或者对表现好的小组以小小的物质奖励,可极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视野,注重积累 

阅读,对任何人来说,不是必要,而是要养成一种终身的习惯。光读也不行,还得摘抄,注重积累。中学生,由于快节奏的学习生活的压力,很少有时间阅读。但是他们很期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在喧嚣浮躁的环境中找寻一点属于自己的静谧。因此,阅读课的安排至为重要。庆幸的是,我们学校有全省一流的图书馆,拥有上万册的图书,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当然,阅读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督促;学生的摘抄、积累。课余可举办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作文评比赛”“主题幻灯片展播”等活动,这样可检验其阅读成果,更促其阅读。 

第7篇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一对好朋友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二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轻松的状态、欢快活泼地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唱、玩、演体会分享与合作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在聆听和学唱歌曲过程中,感受歌曲中朋友之间的乐趣和之间的友谊。

重点: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活泼、欢快)

难点:能清晰的吐字来唱好一字多音的旋律、倚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该阶段的学生小,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但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才接触时间短,不太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应贴近生活,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玩中学,理解内容。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导入

《找朋友》

问:1你们找到朋友了吗?

2你们和你的好朋友一起都干些什么?

学习新课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再次聆听

认识反复记号

学习歌曲中的节奏

学唱

解决难点

复唱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听一听,动一动

边听边动

感受欢乐

问题

交流

回答

了解朋友

新课

学习

掌握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

能完整的演唱了吗?

第8篇

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发展与区域分布方面,柯沁夫认为,蒙古族长调孕育于山林狩猎的远古时期,生成于匈奴北魏时代,成长于蒙古部落和帝国时期,勃兴于明末北元时期,繁荣于清代中叶高峰期,曲折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振兴期。乌力吉巴雅尔将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基本风格区,对所包涵的部落文化支脉传统进行梳理,总结其音乐特征、风格特征。杨玉成把中国境内蒙古族的区域分布划分为8个基本风格区,16个风格支脉。

有关蒙古族民歌概念术语,松波尔主张用“乌日图道”和“敖呼尔道”或“敖格吉姆道”分别指称长调和短调。包达尔汗指出,历史悠久的蒙古族文化积累了许多的专属概念,是否站在本文化立场按本文化规律把握它们,则是决定能否全面而准确认知蒙古族民歌文化的重要前提。在蒙古族民歌的本质、价值和审美方面,好必斯认为,草原游牧文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并生成了特殊的音乐文化形态,而在表演这一音乐形式时,需要相对的环境空间或心理空间,而它来自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禀赋和需求。路广用汉斯立克的音乐“自律论”,对长调的节奏之美进行讨论。阿拉坦都力嘎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放置在它所赖以生存的游牧生活当中思考其独特的意义功能和文化价值。乌兰杰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分为优美型、健美型、壮美型、痛美型等四种审美类别,并从长调民歌与绿色生态文化、长调民歌与骏马文化、长调民歌与尊母文化、长调民歌与英雄崇拜文化、长调民歌与宴飨文化、长调民歌与那达慕文化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长调民歌在蒙古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音乐形态是本次研讨会数量最多的研究领域。斯仁那达米德提出蒙古族民歌乌格勒道――吟诵调、宝格尼道――短调、贝斯日格道――混合调、乌日汀道――长调等四大类型的概念。李世相认为短调民歌的旋律节奏与游牧民族的“马背文化”内涵有着紧密联系,并直接反映于民歌之中,“马步节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将构成马步节奏韵律分为奔马式、倒步式、走马式、跃马式以及隐形化的马步节奏等几种类型。杜兆植认为,乐曲结构基本逻辑的稳定性与演唱中的即兴性润腔和自由变化的辩证统一是长调民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李玉英从纵向结构构成逻辑和横向声部构成逻辑两个维度,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的11首潮林道进行细致的形态学分析。吴黎晗就科尔沁民歌中的转调类型与转调手法进行了归类总结。苗金海认为,羽类色彩的宽腔音列re-mi-la,小腔音列低音la-do-mi和纯四度框架的窄音列mi-sol-la、la-do-re,属于蒙古族短调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性典型腔音列。佟占文以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为例,论述了口头演唱中器乐的“人声化”与人声的“器乐化”。

地方民歌歌种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又一个主要内容。丽娜和郭晶晶以田野调查为根据,对布里亚特民歌的历史传统及其当下现状以及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变迁给予论述。红梅、乌云娜分别对巴尔虎民歌风格的部落和区域风格及其内部传统的多样性进行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研究论文在本次研讨会论文中占很大分量。呼日勒沙、乌达木对叙事民歌中的鸟禽、树木、弓箭等神化器物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以此来寻找近代科尔沁民众特定的心理及其生活变迁。代兴安、希・哈斯巴特尔分别对雁以及烟袋在科尔沁民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布仁白乙从“歌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歌”这一辩证互动的关系中探讨叙事民歌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变异性。额尔敦认为,“母女对立”现象是科尔沁蒙古族从游牧业过渡到农业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次深刻心理体验的具体表现。好必图认为赋、比、兴手法是科尔沁民歌最常用最突出的修辞形式。包青文对科尔沁民歌中“变羽”音的游离现象及其背后鲜明的部落和区域风格特征进行探析。塔拉探讨了科尔沁民歌艺人如何通过旧曲改编、旧曲填词、书曲移用等手法进行口头“编创”。特木尔巴根通过对科尔沁民歌记录过程中出现的讹误状况进行分析。

在地方性歌种的研究方面,朝格吉勒图、金海、玉梅分别介绍了库伦民歌、鄂尔多斯民歌、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区域性特征。纳・布和哈达通过大量珍贵的资料介绍了乌珠穆沁潮林道及著名歌手,对其形成以及在乌珠穆沁地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孟克其其格从称谓、构成、词曲特征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鄂尔多斯古日道。阿维雅斯则探讨了古日道从官方歌曲到宗教化,再到世俗化、庶民化的过程。索依拉把乌珠穆沁长调分为图林道、故事歌两种体裁六个类别。乌兰其其格通过对乌珠穆沁“图林道”与“阿哈尔・扎哈尔道”这一对概念的阐释,讨论地方性概念在区域文化当中的特定意义和独特功能。

金铁宏和曹晔分别通过对达斡尔族民歌与蒙古族民歌的比较、蒙古族长调与汉族信天游的异同比较来探讨蒙古族民歌与兄弟民族民歌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歌手、传承人研究方面,那顺吉日嘎拉对清代文人杭锦旗诺彦阿拉坦敖斯尔以及其女其木德色楞编唱的三首歌及其背景作了生动描述。李佳音则对科尔沁著名艺人伊丹扎布演唱的百首叙事民歌和所演奏的四胡曲进行分类,通过个体看传统,通过民歌解读历史与文化,反观伊丹扎布民歌演唱与四胡演奏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蒙古族民歌的唱法、伴奏研究方面,斯琴论述了长调演唱中的气息运用、鼻腔运用、声带运用和混声运用等技法技巧。苏义勒对演唱巴尔虎长调民歌《牧歌》时种种诺古拉的运用技巧作了论述。史永清、杭红梅从美学特质、文化内涵等方面对美声唱法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质进行比较。道尔吉对潮林道引子与“图日勒格”进行富有本土意义的解释,介绍了二者在整个结构中的意义和功能。萨切荣贵、乌力吉贺希格对马头琴如何伴奏长调民歌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杨民康通过清代高僧三世章嘉活佛在满族宫廷仪式及歌舞表演中的道歌演唱传统的描述,讨论了章嘉活佛主持的艺僧制度对蒙古族佛教乐舞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出北方都市京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交融的问题。文慧通过鲜活的田野调查,对蒙古族萨满仪式、音声及其仪式中的角色关系进行论述,从“模式”与“形式”的关系当中,探讨萨满音乐的意义和功能。杨杉通过一次鄂尔多斯民间“暧房”仪式的个案描述,展现了人在仪式中的能动性,阐释了乃林道的仪式功能和生活意义及其变迁。乌云塔娜、萨日娜讨论了蒙古族宴歌的历史渊源、类型特征、演唱习俗、意义功能、音乐特征及其在蒙古族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民歌是新时代新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阿拉腾奥勒从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出发,谈民歌对音乐创作中的基础性意义,强调作曲家学习民间音乐的重要性。乌兰娜提出叙事民歌是蒙古剧音乐的基础因素的观点。

希日布通过对当下流行的改编民歌《鸿雁》唱词译文的质问,引出了“新民歌”改编的尺度问题。木兰对一次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大奖赛的评述,提出了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来传承民族音乐资源的问题。格日勒图通过对“青歌赛”的评论来对当下长调青年歌手中存在的功底不深实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关于学术史、学科理论方面。刘新和从民俗地理、民俗文献、民俗生活等三个视域强调“民俗视域下的长调研究”的研究理念。李宝祥对1949年出版的《蒙古民歌集》和1952年出版的《东蒙民歌选》的成书与出版过程进行介绍;王晶晶通过对许直、胡日查等人的口述史研究,再现上述两部民歌集编纂过程,呈现那段鲜活的历史。张劲盛对《中国蒙古族民歌文化大系――长调・内蒙古卷》的编撰计划进行说明。孙俊钰对当前蒙古族长调及长调歌唱家研究进行了梳理,李红梅对蒙古族民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于民歌的教育传承,赵宋光从加强民歌形态分析和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开设草原乐种的活态传承课程,加强旋律学课程,拓宽关注的视野,加强境外相关民族音乐之间的关系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孙德俊通过内蒙古各高校长调教学的情况的调查,总结了所取得的成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黄淑梅对蒙古族传统演唱技法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如何在高校当中进行传承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许多论文涉及蒙古族民歌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这一热门话题。田香用真实而丰富的调查资料,展现了扎赉特旗民歌生存现状,介绍该旗近年来为当地民歌的研究、保护、传承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戴永喜就如何利用国营牧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来促进地方民歌资源的保护传承,如何利用地方民歌资源建设国营牧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苗幼卿就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如何通过保护区保护和传承长调民歌的问题提出了自己观点。滕腾就蒙古族长调民歌声像数据库建设,勾画出蓝图框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吴云通过在科右中旗、扎鲁特旗进行的大量田野调查证明了科尔沁不仅有长调,而且当下仍有活态存承。

通过此次研讨会,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的蒙古族民歌研究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参会人数和收到会议论文数量,创造我区民族音乐学术研究会之记录。二、此次研讨会首次把短调民歌纳入到专题研究项目,科尔沁长调、布里亚特民歌、鄂尔多斯古如道、扎赉特民歌、乌珠穆沁潮林道等过去未曾关注的或很少关注的地方性歌种,进入到研究视野当中。三、一方面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补充传统式的研究;另一方面音乐民族志研究、音乐人类学研究、仪式音乐理论等音乐学新兴学科理论以及口头诗学、表演理论、乐律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姊妹学科理论,已开始通过一批青年学子的论文,进入到蒙古族音乐研究领域当中。四、许多学者投身于田野,通过田野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田野获得鲜活的音乐体验,研究领域和视角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深入。五、不少学者写出了颇有价值的民族音乐现状调查报告,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保护传承的意见和建议,民族音乐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保护传承的应用研究正在形成一个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六、青年学者异军突起,地方学者、传承人积极参与,正在形成一支强有力的草原音乐研究队伍。七、蒙古语研究论文的数量、质量和层次进一步提高。

第9篇

【关键词】转换视角 和谐交融 拓展延伸 猜测联想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对于当下小学生的认知解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尝试从另外的视角感知诗歌内容,从景色感知、情感体验、人物体悟等维度,引领学生深入诗歌内核,从而提升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益。

一、和谐交融,体悟诗歌选景的秘妙

古典诗词借景抒情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词中的景色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因此在诗词中的景色描写都是借助有限的语言构建出和谐、生动的画面。以《望洞庭》为例,短短的27个字出现了以下几个事物:湖光、秋月、潭面、洞庭湖、君山,看似堆砌出来的景色,然后在朗读中却丝毫没有顿挫之感,诵读之下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景物的选择是经过慎重选择的。

师:简短的文字营造出秋天夜晚柔美的“洞庭山水图”。不同的人对景色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也许,在诗人眼中的景物是很多的,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景物的?

生:因为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是适和谐的。

师: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

生:湖光、秋月,秋天洞庭湖的水波是柔和的,而在皎洁月色的浸润下,水波映月,月入水中,那是多美和谐的景色吗?

生: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将“君山”和“洞庭湖”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师:他们的和谐体现在哪里?

生:白银盘和青螺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和谐。

师:要不然说成“白银盘里一铁钉”,还和谐吗?

(学生笑,表示不同意。)

师:诗人选择景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整体画面上的和谐进行构思。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关注的目标聚焦在单一的景物上,而是让学生以联系的视角关照景物之间的彼此照应,从而以另外的视角关注景物,感受作者的表达意趣。

二、拓展延伸,感知诗歌抒情的艺术

古诗词语言凝练,诗词表达的规律决定了诗人不可能直抒胸臆,情感蕴藏在简洁的文字中。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体悟诗歌中的情感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人曾经提出小学阶段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可以不求甚解,但如果毫无涉及必将是一桩憾事。如果我们能转变视角,给予学生全新的视角,就可以形成有效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江雪》的教学片段:

师:在这首诗中隐藏着一个词语,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你们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是每行诗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师:结合诗中景物的描写,你能感受到作者的这份孤独之情吗?

生:“鸟飞绝”中“绝”字,让读者感觉到这里是死一般的沉寂,已经没有任何生命气息了。诗人感觉到孤独。

生:“人踪灭”中“灭”字,告诉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人来了,没有亲人和朋友的相伴,诗人此时一定是孤独的。

师:(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资料以及这首诗中的作品)读了这些资料,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这份孤独吗?

生:作者因为在官场上不得意,内心充满了苦闷,才有了自己的孤独之感。

生:是啊!这些景物也是因为诗人内心的情感而才变得如此死气沉沉。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仅仅依靠诗歌中的景色试图让学生全面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而是在教学中相机为学生补充了柳宗元的生平资料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在诗歌“孤”“独”情感的浸润下,转变体悟的视角,从而穿透语言文字的背面,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洞察,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三、猜测联想,感知诗歌悟人的策略

如果中国画勾勒技法一样,古典诗词对于人物的刻画都是以整体轮廓的方式呈现,缺少对人物细节层面的表现。显然,这一表现方式对于学生真正体悟诗歌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诗歌意境引领学生从别样的视角感知人物。

例如张志和《渔歌子》中渔夫的形象与词作中的意境相得益彰,但学生只能从其背影中窥其整体。教学中教师则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读了这首词,你对其中的这位渔翁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他非常的悠闲,在如此优美的景色中钓鱼,真是一种享受;

生:渔夫非常淡定,下起了雨,可他并不在意,而是岿然不动;

生:他的箬笠是青色的,他的蓑衣是绿色的,与周围的景色融合在一起,非常和谐。

师:是啊!我们看到了渔夫的背景,但从周围的景色和他的行为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个人,你能想象他此时此刻的表情吗?

生:他一定很投入,毫不顾及天气的变化,专注地钓鱼呢!

生:他一定很自然,很淡定,能不能钓到鱼已经不重要了,你其实是在享受。

生:我猜想他的表情一定是陶醉的,陶醉在这山水景色之中,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第10篇

第一位孙燕冉老师。孙燕冉老师的教案讲稿准备的非常充分,有课前备课资料和课堂中在和学生实际操作口译过程中的速记资料,课前备课资料记录详实,从单词,短语到句子结构均详细分析,不留问题死角,选取教材内容与时俱进,重点难点突出。尤为突出的是课堂中手写记录的口译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资料,我认为这些资料可能比课前的备课资料更为重要和珍贵,因为从这些资料中可以记录和发现学生们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也是实践出真知的良好范例。

第二位是白光老师。白光老师的教案讲稿准备的非常充分,尤其是讲稿,厚厚的一摞。教学目的明确,对综合英语课程内容重点把握准备,对大二学生来说,加强词汇语法训练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开始对文章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为高年级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课堂中采取了启发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各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运用自如:集体讨论,让学生读生单词,让学生讨论学生的发音问题应该如何改进,作者生平介绍,文章主题讨论,写作手段的探讨的,体现了综合英语课程的由点到面的特点,点线面结合构成了一堂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英语课。在讲稿中重点难点问题都有标注,讲稿不仅有PPT格式的还有相应配套的WORD版本的,这样就能弥补多媒体课件的不足,既能发挥多媒体课堂的多样性,又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第三位是张丽娟(文学)老师。张丽娟老师的教案讲稿准备的非常有条理,第二课中对诗歌的介绍非常清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向学生打开了一扇诗歌之门:诗歌的种类,和诗歌相关的术语的一一介绍,包括十四行诗的介绍,这个课程中囊括了英国诗歌的最主要部分,诗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从备课内容中不难看出,张丽娟老师准备的诗歌相关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以及将来可用度来设计的教案。可以说是为我们三本学生量身定做的教材。第三课乔叟的介绍也如此。

第11篇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艺术文化宏博精深。我县世居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更是丰富多彩,荔波布依族“傩戏”,白裤瑶的《猴鼓舞》都已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的敬酒歌更是别具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形式各异花样繁多。为了能更本文由收集整理好的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将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当地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我是通过一堂小学音乐课新疆民歌《牧童之歌》的教学适当的引入了当地民族艺术文化的课堂案例:

教材分析: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有三个分别是:一、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牧童放牧时愉快的心情。同时教师有关“新疆”的信息传递中进一步了解新疆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抒发对新疆的赞美之情和喜爱之情。二:行为与能力目标:掌握新疆音乐节奏-----马蹄声。能用欢快的情绪,和多种形式演唱新疆哈萨克族歌曲。三、拓展目标:在音乐活动中交流和展示有关“荔波少数民族”的信息,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歌曲中的连续的附点部分的演唱。

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地域风情

教师以分享的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新疆宣传片,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意境,我利用动感的视频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了解了本首歌的地域背景。

第二个环节:歌曲教学。

1.播放歌曲《牧童之歌》学生闭着眼睛听后歌曲,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哪些优美的景象?这个环节让学生初听歌曲,对歌曲有个初步的感知。同时养成良好的听音乐和感受音乐的好习惯。并通过自己想象描绘出画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贴成一幅完成的图片,这个过程让学生的感知和想象有一个形象的支撑更加立体化。

2. 出示歌谱:(1)要求学生打开书,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在书上的哪一页,不会造成完全脱离书本。有节奏朗读歌词。在读歌词的同时初步掌握歌曲的节奏。(2)通过看画面记歌词,而不是单纯乏味的背诵歌词。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歌词背下来。同时让学生能一直沉浸在美丽的情境之中。(3)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模仿“lu”的发音,教师及时说像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猪宝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用“lu”音跟钢琴模唱旋律。让学生对旋律有更清晰更具体的感知。

3.配上歌词完整的演唱一遍,让学生对歌曲整体感知。

4.本课难点。附点节奏训练。

首先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什么地方最难唱。

播放马蹄声,学生模仿马蹄声。再出示附点节奏,(通过出示马蹄声,同时让学生了解歌曲是来源于生活的。)

2/ 4ⅹⅹ ⅹ·ⅹ∣ ⅹⅹ ⅹ·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两个节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节奏练习。及时灌输“附点”这个音乐知识。然后再读一遍这两个节奏让学生感受有附点和没有附点的不同。同时加入歌词读一读,再听一听,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难题,同时能拥有成功的喜悦感。

4.歌曲情绪的处理。

让学生听一听新疆小朋友是怎么唱的,从而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速度和情绪上的不同,进而对自己的演唱进行改进。

之后变换演唱形式,让学生对演唱的形式有个简单的了解知道之前是齐唱,现在是小合唱。请一名同学领唱,一名同学指挥。老师提醒学生用欢快的情绪带上笑容来演唱。这个小合唱我觉得学生表现得很好,我也及时的给予表扬,说如果有合唱比赛同学们肯定能拿第一。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热情的进行表演。

为了把牧童放牧的心情表现得更淋漓尽致,要求学生自创舞蹈,教师及时给出一些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师生一起跳起来,把整堂课推向高潮。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新疆游玩了一番,同学们觉得新疆怎么样啊?那么你们对我们的家乡的音乐了解多少呢?让学生先说一说本民族的语言,激发学生了解本民族歌曲的冲动。教师演唱一首水族歌曲,让学生通过欣赏水族歌曲让学生了解家乡民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感情。让学生们跟着学唱一两句。这个时候有学生问歌词什么意思,我及时的做了讲解,(今天有远方的客人来到这里,我们很高兴,请远方的客人喝下一杯糯米酒,留下来做客。)并让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到来的老师和领导,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少数民族都是热情好客的。

在通过多彩贵州宣传片的播放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贵州的民族风情,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觉得原来自己的家乡这么美。让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教育学生要好好学生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最后,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的歌曲,让学生回到草原作一个快乐的小牧童跳舞唱歌离开教室。

这节课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从情感目标来说,通过新疆视频,了解新疆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诗歌;情感;认知力

英语诗歌短小精悍、节奏感强、充满韵味、富含情感。对英语诗歌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及跨文化意识。当然,诗歌本身所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诗歌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常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认知,对情感理解浮于表面,缺少深度和力度。因此,笔者对英语诗歌教学中学生情感认知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下面以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作品“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我的心啊在高原)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力的培养。

一、作品呈现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a-chasing the deer;

Chasing the wild-deer, and following the ro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Farewell to the Highlands, farewell to the North,

The birth-place of Valour, the country of Worth;

Wherever I wander, wherever I rove,

The hills of the Highlands for ever I love.

Farewell to the mountains, high-cover’d with snow,

Farewell to the straths and green vallies below;

Farewell to the forests and wild-hanging woods,

Farewell to the torrents and loud-pouring floods.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a-chasing the deer;

Chasing the wild-deer, and following the ro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二、作品分析与介绍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是一首根据苏格兰民歌重新填词的抒情小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故土的深切之思。全诗共四节,第一节用简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同时“追逐野鹿”这一动态形象的出现又给诗文带来了活泼欢快的色彩;第二节点明诗人热爱高原的原因;第三节描绘了一幅苏格兰高原的美丽画卷,意向鲜明,破纸欲出;第四节重复第一节。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这一主题句在全诗十六个诗行中重复了六次,这种反复的浅吟低唱,节奏感强,音韵回荡,萦绕在读者的心扉。

三、培养学生情感认知力的英语诗歌教学

(一)读前――触情

根据图式理论自上而下的观点,学生大脑中储存的先前知识对新知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相关情境,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所以,在英语诗歌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与英语诗歌题材相近的中文诗歌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图式。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笔者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诗中的“山”“水”“草”“桥”“月”“箫”与本课诗歌中的highlands, deer, roe, hills, mountains, snow, straths, vallies, forests, woods, torrents, floods皆通过景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What images can you see in the Chinese poem? ②What kind of feeling is behind this poem? ③How do you feel?

通过对中文诗歌的赏析来触感共鸣,为下文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英语诗歌中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悟情

1.辅以相应图片 引出意象之情

图片直观、形象、逼真,在教学中适当借助图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于是在学生欣赏本课文本录音时笔者呈现了与文本相匹配的景物图片,引出意象之情。通过教师发问“What can you see in each picture?”“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se pictures?”让学生体会“Images contain feelings”(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当然,不同的学生对图片及录音中的情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认知深度也可能不一样。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产物,它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在诗歌教学中借助图片能让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景物,更好地解读英语诗歌中的意象,更深地体会诗歌的审美价值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2.渗透背景知识 参悟情感之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将学生带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去,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碰撞,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1]。同时为了避免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笔者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作者。课上笔者让学生汇报自己对作者的了解。然后基于本课内容笔者通过PPT简要呈现作者的背景,再通过简短的语言对PPT中的内容稍作拓展。在欣赏英语诗歌时,为了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进行教学。

在学习诗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作者的那个年代,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参悟情感之源,这样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才真切、准确,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作者在本课诗歌中表现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3.丰富诵读形式 感悟文本之情

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同时通过用适当的语调、语气进行诵读,展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理解。在诗歌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可以采取范读、跟读、默读、朗读、个读、齐读、互读等手法,让学生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感悟,进而更加细腻地体会诗歌的含义和情感,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2]。

首先让学生默读,浏览诗歌文字,了解整首诗的信息,初步感知作者蕴含于诗中的情感,同时对诗的结构、韵律进行认知。

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后,分小节对整首诗歌进行处理。

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读(个读),再模仿录音跟读。让学生体会个读与录音中饱含情感的差异。接着让学生重新个读,激发学生读出轻快、热情的感情,充分感受作者“追逐野鹿”的活泼与欢快。读完后教师提问:①How does the poet feel while chasing the deer?(答案:Free and happy) ②What do the Highlands stand for? (答案:A symbol of a free life)最终学生感悟出诗人因贫病交迫而渴望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即:The poet hopes to live a free life.

第二小节:读前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if you are far away from your hometown forever?唤起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与依恋。接着让学生带着深情朗读本小节。读完后教师再提问:①Why does the poet love the Highlands?(答案:The birth-place of Valour, the country of Worth)②If you were a Scot(苏格兰人), how would you feel? (答案:Proud)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自豪感齐读。

第三小节:让学生互读该小节,接着教师提问:①What images can you find in this stanza?(答案:mountains, snow, straths, vallies, forests, woods, torrents, floods) ②What qualities(品格) do these images stand for?(答案:National spirit of Scotland)然后再让学生互读,看谁更能读出民族自豪感。最后,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带领大家再次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即:A deep love for the natural beauty and a deep love for great Scotland。

第四小节:本小节重复第一小节内容,与第一小节首尾呼应。让学生齐读本小节,读出诗人对家乡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

最后,让学生带着深情、激情放声齐读全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体会出的,绝非教师用自己的语言直白地告知学生的。通过诵读形式的变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维不断处于活跃状态,不断引出感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诗歌的格律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鼓励学生反复吟诵诗歌,品味其中的节奏美,以声带情,从而获得审美愉悦[3]。

(三)读后――输情

情感是深藏于内心的,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输出,却可以让情感得以分享。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本首诗的情感理解状况及收获,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①Write out what you see and what you feel according to the poem either in Chinese or in English.于是有学生写下了下面的感受:“我非常喜欢第三节内容,因为我看到了诗人家乡高山的不可征服,白雪的纯洁无瑕,碧绿山谷的生机勃勃,林中树木的团结向上,激流的奋勇向前。”②将内化于心的情感进行再创作。为了降低学生创作的难度,笔者模仿本课诗歌的特点创作了一首诗,供学生填空,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理解,补全横线上所缺内容。

My Heart’s in Yangzhou

My heart’s in Yangzhou, my heart is always here,

My heart’s in Yangzhou, a-rowing on the river;

Rowing on the river, and telling friends a joke,

My heart’s in Yangzhou, wherever I go.

Hello, Yangzhou; Hello, a/an place,

The birth-place of , the city of ;

Wherever I wander, wherever I rove,

The of Yangzhou for ever I love.

Farewell to Slender West Lake and Twenty-four Bridge,

Farewell to ;

Farewell to April showers and softly-blowing winds,

Farewell to .

My heart’s in Yangzhou, my heart is always here,

My heart’s in Yangzhou, a-rowing on the river;

Rowing on the river, and telling friends a joke,

My heart’s in Yangzhou, wherever I go.

不同的学生基于自身情感的深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享彼此的情感,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或班内进行朗诵、交流。这种同伴输出的过程也是听者再次进行情感碰撞、升华的过程。

情感蕴含于诗歌的字里行间,读优美的诗歌就是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及情感素养。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加深其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的文字语言,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抓住其中的情境、意象,并衍生出新的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挖掘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诗歌所赋予的深刻情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根据教材话题有机地链接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诗歌,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开展诗歌教学导读,教给学生欣赏、感悟诗歌情感的方法,课后鼓励学生进行诗歌自读,这种课内外互动的诗歌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力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良彦.浅析英语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