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化改革宣传

市场化改革宣传

时间:2022-05-21 17:3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化改革宣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化改革宣传

第1篇

作为我厂生活后勤服务单位,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器”、“减压阀”作用,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服务,年初以来,站党总支提出了“立足本站,辐射小区,大力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政治工作目标,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注重四种意识培养,促进职工观念转变,为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奠定思想基础。

自年初油田改革方案公布实施以来,站党总支利用支部书记例会、班级长会议、面对面的职工访谈等各种形式对我站干部职工的思想现状进行了一次摸底。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着“五盼五怕”:盼改革,又怕丢位子;盼减员,又怕减自己;盼调整,又怕降收入;盼竞争,又怕风不正;盼市场,又怕难生存。特别是某些技术含量低而工作量又不饱和的岗位职工,对于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的害怕心理更加严重。

针对这些思想问题,从3月份起,利用全厂深入开展“目标-对策”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我们开展了“出路靠改革,效益靠市场,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四靠”主题教育活动和树立“新理念、新服务、新形象”的“三新”文明服务教育活动,注重对广大职工进行“四个意识”的培养与强化。

1、是改革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我们充分利用(《江苏石油报》、《金采报》和厂有线电视台),通过政治学习、座谈会、队务公开栏、黑板报、班组例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把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现实性宣传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职工,从而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出路靠改革,发展在改革。”让全体干部职工对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从观念上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后勤服务的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从而形成人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新局面。

2、是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市场化改革,给物业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履行管理职能,更要提供优质、高效、正规的物业服务产品,以优质的服务开辟市场、靠优质的服务占领市场。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站后勤服务工作质量,实行规范服务、标准服务、承诺服务,站党总支开展了以“规范服务标准,争当服务标兵,树立岗位形象”的主题的优质服务标兵竞赛活动,树立“新理念、新服务、新形象”,在此基础上,卫生所开展了“四比”、“四规范”活动,四比即:比质量、比快捷、比安全、比窗口服务。四规范即:规范窗口服务、规范文明用语,不用生、冷、硬语言;规范诊疗过程;规范制度建设;规范服务标准,实行服务公开。在服务标兵竞赛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服务优良的标兵,如:对维修工作样样拿手的冯振斌、热情执着的维修工叶益江、招待所食堂吉丽华、气站班长刘扣英、门卫班长董丽霞等等,这些职工已经成为我站全体职工学习的楷模,努力的方向。

3、是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与强化。长期以来,部分职工已经形成了“每月十号打工资、检查之后发奖金”的惯性思维模式,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对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必将给生活管理站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站党总支未雨绸缪,通过与相关后勤服务单位的横向对比,组织生产骨干到南京和其他物业小区参观学习,向每一位职工都提出了“明天的工资在哪拿,明天的奖金在哪发”的残酷的问题,强化主人翁意识,让员工深深感受到,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将来一脉相连,让“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与企业同吸呼、共命运,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努力,提前为生存大考验作好思想准备。

4、是学习意识的培养与强化。目前,我站共有职工168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和职工57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共49名,但主要集中在卫生所、托儿所两单位。且由于各种原因,生活管理站一直是我厂老弱病残职工的安置所,相较而言,技术水平低,专业化程度弱,整个职工队伍的职业技术素质偏低,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对此,站党政在全站职工中大兴学习之风,一方面完善了政治学习、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等学习和奖励制度,另一方面,为职工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岗位练兵,为职工搭建成才之梯。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以及职工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技术素质。我站的电气维修,锅炉工等专业性比较强,我们与教育科联系,及时送出去培训,从而增强职工的业务水平。到目前为止,我站组织外送学习和内部培训计16次129人次。

二、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着力打造团队精神,为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提供组织保障。

目前,我站共有党员24名,占职工总数的9%,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党总支自我加压,向全体职工承诺:“有问题,找支部;有困难,找党员”,全力打造一支广大职工群众值得信赖的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做强做大。

党总支以创建“五星党支部”为目标,将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重点,从思想、业务、学习等方面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六要六不要”,即:政治上要敏锐,不要麻木;要出精品,不要次品;要勤奋,不要懒惰;要团结,不要内讧;要诚信,不要失信;要自律,不要放纵。今年5月,借站领导班子调整之机,我们以更严格的要求重新修订了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制度,完善了政治学习制度、干部值班制度,为建设一支更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打下基础。

七一期间,党总支开展了一次大讨论,让全体党员认真思索并用行动来回答“当初入党为什么?如今为党干什么?今后为党留什么?”三个问题。各支部“重温了入党誓词”的宣誓活动,全体党员佩戴党徽,面对党旗,对照《》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开展自我剖析。增强了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使他们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实践“三个代表”。物业队的钱存伟同志负责石油大厦100多户居民的物业管理工作,他克服工作任务重但人手严重不足的困难,兢兢业业地为小区居民服务。今天2月,院内厕所排污洞口堵塞,臭水四溢,环卫局人员看过后要1500元,为了节约开支,他带领职工挽起裤角自已动手干,十多个小时后,终于将多处的粪便秽物清除干净,疏通了排污口。

通过一个党员一面旗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普遍职工的转变,从而在全站掀起了向先进看齐,向党员学习的,使“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文明服务”成为全站职工的共识。

三、狠抓小区文明创建,努力营造温馨家园,为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提供发展动力。

1、正视收费困难,做好宣传工作。

上半年我局下发《关于加强油田民用水电气管理的通知》之后,我厂制定了相关的服务收费实施细则。尽管社区收费工作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厂的部分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对水、电、气、暖、物业收费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习惯于不交费或少交费的福利性补贴,尤其是长期享受无偿供暖和物业服务,对将大部分社区服务消费纳入到日常开支范围还缺乏心理准备。对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即将面对的困难,开展了多种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做好广大居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宣传科的大力支持下,厂《金采报》出了物业收费专刊,用访谈的形式详细回答了“收费目的、收费标准及收费的具体措施”等几个问题,利用报纸、电视的强大的宣传攻势,及时把相关政策措施宣传到位。此外,我们还将服务收费办法制作成展板,组织相关人员成立政策措施宣讲团,依次到金采、金北、黄珏等四个小区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居委会开通了服务热线,设专人负责接待群众来访,为小区居民答疑解惑,并把小区居民的困难及时反馈到上级,为下步顺利开展服务收费工作铺平了道路。

2、创建文明小区,营造温馨家园。

小区文明程度的高低是检验物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2003年,金采小区首次获得由省建设厅颁发的全省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淮安市文明小区的荣誉称号。今年来,站党政继续把文明小区创建工作作为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的重头戏,对该小区进行了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管理,努力加强软件管理,为广大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首先,加强硬件建设。对金采小区的水表更新900余只,对其它几个小区的水表进行检测维修;1-9月份,全站组织了9次义务劳动;厂综合楼投入使用后,及时做好办公楼周围的绿化维护和保洁工作,同时加强了对苗木的病虫害的防治,有效的控制了病虫害的疫情。春季,我们聘请专家上门授课,联系实际,当场示范,向职工讲解绿化理论知识,为更好地开展绿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小区花草葱茏,绿树繁盛,一派欣欣向荣。

其次,加强软件建设。为方便小区居民的生活,特别是前线职工,我们开展了“服务到家”活动,把社区服务工作延伸到家庭。1-9月,共收到维修任务回执单800多份,服务满意度达85以上%,疏通下水道136人次,上门维修住户的水管线172人次,修理和保养、冰柜、空调150多台,更换楼道灯、声控开关200余次,更换推拉门滑轮260余只,为用户送气上门12000多瓶;卫生所还开设了家庭病房,出诊68人次。为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扰。

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并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前改革大局密切结合,发挥“剂”、“减压阀”作用。

四、物业管理市场化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市场化运作离不开厂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大力关怀。我们的物业工作得到了厂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把小区文明创建为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物业管理当作充分展示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今年8月,厂印发了《试采二厂小区服务收费实施细则(暂行)》,为物业管理市场化指明了方向。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是做好物业管理市场化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随着物业管理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促使我们要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居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因此我们在物业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让居民感觉到“服务在深入,关爱无处不在”,人性化的服务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体现。

第2篇

面对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日趋严重的情况,监管部门在工作中感到乏力、无奈,媒体自律则基本处于“虚化”状态,而虚假医药广告坑害百姓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媒体及政府公信力,亟待叫停。笔者了解到,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大量出现是我国媒体市场化改革转型期的“阵痛”,相关部门既要加强对媒体管理处罚力度,同时要加大力度帮助、扶持媒体市场化、产业化,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传媒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促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常见形式

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采用多种骗术吸引消费者购买。

首先是夸大疗效、宣传虚构治愈率。这是虚假药品广告和保健品广告较为常见的用法,包括用“彻底治愈”、“见奇效”等不科学表示功效的断言或保证、夸大宣传,有的直接在广告中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明示或暗示包治百病、适合所有症状等内容。

第二,用医学专家名义推荐药品。不少虚假医药广告为增加产品的可信度,用专家的名义为产品找出科学依据和证明,一些知名医学专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冒用形象进行广告宣传,还有一些人冒充医院医生或专家介绍产品疗效,增加权威感和专业感。

第三,编造病例,找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虚假医药广告大多喜欢找一些所谓的患者,有名字、照片,甚至家庭住址等虚假信息,通过编造病情和用药治疗取得效果的经历,引起患者的共鸣,很多消费者容易被这类广告欺骗,分不清真假。

第四,宣传“祖传秘方”“名医专家”“最新疗法”等欺骗患者。一些虚假医药广告宣称“八代祖传秘方”,对一些慢性病或久治不愈的病有神奇效果,并详细讲述诊疗方法让人信以为真。此外,还用“最新诊疗技术”等高科技的噱头,宣称突破医学难题,鼓吹神奇疗效。

虚假广告盛行原因

对于虚假医药广告越演越烈现象,这与全国经济形势、地区经济差异、媒体体制改革、媒体自律差等都有关联。媒体要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到自律。

据介绍,全国媒体广告违法率与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密切相关。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36家省市主流媒体监测发现,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主流媒体广告违法率明显低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黑龙江省地处边疆地区,经济不发达,外来企业和资金有限,本地大型企业的优质广告资源外流情况比较突出,广告市场并不好。在这种背景下,就会有媒体“吃不饱”“饥不择食”的情况出现。

近年来,受到网络和广播等媒体的冲击,纸质媒体广告市场萎缩严重。而国家不断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使作为报纸广告主要收入来源的房地产广告急剧减少,报纸经营收入大幅减少,而媒体自身要转型、要发展,播发一些违法广告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些县市级媒体对违法医药广告形成高度依存的关系,甚至到了不播放医药广告难以生存的地步。比如黑龙江省东部某县级电视台经济实力弱、节目差收视率低,只能以播放违法医药广告为主营收入。而这些虚假医药广告也需要县市级这样的基层媒体,因为广大基层群众对媒体信任度高、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意识低,是一些违法广告的目标人群。

在媒体广告收入下降,自身生存发展受影响情况下,依靠媒体自律来封堵虚假广告不太现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媒体内部有广告“三审”制:一是媒体自己的广告审查员要审查,二是广告部领导要审查,三是媒体主管领导要审查,现在媒体自律的三级审查制度基本形同虚设。

虚假广告治理办法

媒体违法广告越演越烈现象是我国媒体市场化改革转型期的“阵痛”。过去党和政府完全掌控着媒体的人、财、物等主要资源,直接、有效地控制着新闻媒体,媒体市场化改革后,媒体财权和物权逐渐转变由受众和广告商间接控制。而在市场化初期,部分媒体往往片面迎合受众和无条件满足广告商要求得以生存发展,市场化媒体过分低俗化、娱乐化,甚至播发违法广告等负面效应显现出来。而虚假广告这种“饮鸩止渴”般的行为,不仅坑害人民群众利益,也严重损害媒体及政府公信力,亟待叫停。

一是加快法治建设,建立健全媒体市场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治理媒体市场化转型出现的问题,应该尽快建立市场化的传媒业管理体制和机制,由“人治”转向“法治”,把一切作为市场行为主体的传媒企业完全纳入国家法律法规管理约束之下,这是当前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最迫切的任务。

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媒体转型发展。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该制订和引导媒体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同时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媒体行业的整合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文化产业,一些媒体要逐渐退出市场。

第3篇

关键词:县级分公司;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日

烟草行业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工作于2014年正式拉开序幕。2014年6月份,国家局印发《京津冀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试点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改革工商交易管理方式、改革批零交易管理方式、推动卷烟营销模式转型、促进卷烟营销队伍转型等四个方面改革举措。作为行业最基层的县级卷烟营销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做好市场化取向改革工作。

一、市场化取向的概念

市场化就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胜劣汰的竞争为手段,通过价格机能使得供需平衡,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的机制。市场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大小,是企业经济活力、竞争能力的显示器、晴雨表。

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是指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围绕市场、品牌、客户三大要素,实现消费需求指导货源组织、市场状态决定品牌优劣、完善功能提升终端水平,以达到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卷烟经营规范有序、需求指导货源组织、营销队伍能力提升的目的。当前,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市场化取向改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而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专卖制度前提下,在专卖制度的框架内深入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市场化取向改革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

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必要性

市场化再造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烟草行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亟须新的营销战略布局来实现新的发展,同时社会对烟草的限制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控烟运动愈加频繁,导致烟草企业发展空间逐渐变窄,经营难度明显增大。面对两难的困境,烟草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取得新突破,必须通过准确、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来达到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烟草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带来效益的提升。

(一)市场化取向改革符合时展新要求。随着时展,有关卷烟营销问题的一些弊端日益凸显,影响并制约了行业发展。目前,中国烟草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以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因此推进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势在必行,由市场实际需求决定产量、决定销量,切实抓好供需平衡,确保稳定增长。由此可见,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是符合时展要求的,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

(二)市场化取向改革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烟草行业是中国现行唯一实行国家专卖体制的行业,但专卖体制并不意味着烟草行业的发展就是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运行,无法变通、无法创新,或“谈市场色变”。“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是指卷烟总体计划受国家控制,通过经济运行调控和专卖管理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但在市场区域内卷烟品牌发展、卷烟市场布局是可以因“市”而变的。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和行业发展现实,推进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在专卖体制的大框架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实现存量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无疑是烟草行业“大有可为”的现实选择和有效举措。

(三)市场化取向改革是精益管理的根本。精益思想首先是要“做正确的事情”,精益管理要尽量做除法,扩大分子,减少分母,在哪里投入资源,投入多少资源,什么时机投入资源,都依据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来定,一定要在创造价值的前提下减少浪费,不创造价值的资源节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益。因此,市场化取向改革是对精益思想的深刻诠释,也是精益之源。县级分公司作为全行业最基层的单位,卷烟营销的市场化对实现精益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改革卷烟订单采集、信息采集方式和货源供应策略等卷烟营销关键环节,逐步把市场需求作为营销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工商企业共同面向市场、共同快速响应市场的机制,才能让市场因素在卷烟流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和客户的需求。

三、县级分公司如何做好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

县级分公司作为面对市场的一线单位和基层,是最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其提交的货源需求也较大程度地反映市场需求,是助推全面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先锋力量,必须做好各项改革措施。

(一)提高需求预测准确度,掌握市场真实需求。零售客户作为本行业和市场联系的关键节点,他们的订单需求就是市场的真实反映,而目前,客户的订单需求仅仅是停留在系统数据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作为组织货源的主要依据。做好卷烟需求预测工作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贯穿各个环节的生命线。所以,作为县级卷烟营销部门,必须完善消费需求预测流程,积极宣传引导客户真实、准确地提报需求。

目前,卷烟需求预测工作关注更多的是卷烟总量,对于单品牌、单规格等重视程度不够。市场化取向改革,将直面卷烟单品牌、单规格。对此,不仅仅要对预测总量进行考核,还要对单品牌、单规格的需求准确率进行考核,充分发挥需求预测的主导作用。同时不能忽略消费者在市场化取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须在营销工作中引入消费者评价机制。在客户的经营指导中,通过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有的放矢地对零售客户进行指导;在市场状态评价中,引入消费者评价,消费者的直接反馈真正体现市场的真实需求。

(二)加大市场信息采集力度,提高市场把控能力。目前,信息采集考核力度较大,但真正来说,采集信息的真实性仍有待商榷,零售客户由于种种原因,对卷烟价格、社会库存等不能如实上报,一线营销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工作态度等有所差异,这也使得部分采集的数据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指导货源供应和投放的作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名额固定,有退有进,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信息采集点,确保信息采集点具备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市场需求;二是选点可靠,合理布局,按照零售客户的客户档级、市场类型、经营规模所占比重,选取配合度、忠诚度较高的客户来设置信息采集点,确保全面覆盖;三是定期维护,确保信息采集工作良好有序进行;四是建立稳定的信息采集人员队伍,加强对一线营销人员信息采集工作的相关培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五是强化督查,组织人员对信息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回访验证;六是充分发挥现代零售终端客户作用,将现代零售终端和信息采集点结合起来,提高信息采集效率;七是加强信息采集点的培训力度,每周召集开展培训,同时提高信息采集点的忠诚度,打消零售客户顾虑,为市场化取向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市场信息。

(三)强化卷烟现代零售终端建设,精细卷烟营销模式。卷烟零售终端是烟草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可以说,零售户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影响不容小觑。作为县级卷烟营销部门,要通过组织开展行业政策、法律法规、营销知识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零售户综合素质,提高其对烟草行业的依存度、忠诚度,通过他们及时传递品牌、市场反馈信息,从而真正实现工、商、零共同面对消费者的一体化营销模式。

开展好卷烟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将有利于县级分公司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的有序开展。要打造卷烟现代营销终端体系,首先要坚持以市场零售户为中心,以客户满意度为宗旨的经营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卷烟零售终端的控制力;其次是充分尊重零售户,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最后是要充分发挥零售户的作用,使零售户成为烟草企业销售网络的延伸。

(四)增强营销人员市场化意识,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打造专业营销队伍。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县级卷烟营销人员也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卷烟营销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良好客户关系处理能力。这就要求作为县级卷烟营销部门,应加强全体营销人员技能培训,以市场化取向改革为契机,促进营销队伍转型。

提升核心服务能力。做好终端管理信息系统推广,使卷烟营销进一步向市场和消费者延伸。全面开展面向消费者营销,推广“一品一方法、一店一特色”终端育牌模式。客户经理需掌握客户真实需求,精确识别满足客户真实合理需求的次供应总量。指导客户合理订货,根据客户销售情况准确调整客户建议订单。通过客户经营指导和帮助客户算账,提升客户销售、结构、盈利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

完善工作考核制度。目前,对客户经理考核着重在系统外销售总量、品牌培育、重点品牌上柜率等指标。在市场化取向改革中,更要重点考核客户库存合理率、卷烟陈列达标率、客户信息知晓率、品牌上柜率、客户服务满意度等。加快营销队伍转型升级,以客户经理为核心,深化“135”工作法应用,全面提升营销队伍专业化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新荣,罗卫,李建民.市场化再造,烟草多元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湖南烟草.

[2]龙丹丹.如何在专卖体制下深入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http:///revision/takematter/wu/

20153/201531282954_665319.shtml,2015.3.27.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市场化;电子商务发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极值边界模型检验

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与电子商务发展

(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1978年,我国开始了市场化进程,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经历了近40年的锤炼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初始阶段(1978-1984年)。该阶段未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总格局,计划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发育刚刚起步,市场机制的引入基本上都于“体制外”展开,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体制外市场化阶段”。展开阶段(1984-1992年)。该阶段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市场体系的框架慢慢浮现,市场力量开始与计划力量相抗衡,出现了“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虽然这一模式为我国经济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市场化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也导致了“寻租”与腐败等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市场化进程,使改革进入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此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化进程便转向“快车道”行使。要素市场开始同时发展资本与劳动力,成立了股票交易所,实现了劳动力的全国性流动;企业化市场由“放权让利”转向“制度创新”,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结构调整的步伐,将民营经济推上了经济舞台;政府逐渐与市场相适应,由原始型的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增大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压力。在深化阶段,市场化实现了广度与深度上的突破,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中的绝对优势愈发明显。(二)电子商务发展与前景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其将传统的商务活动形式予以改进,从全球化层面将市场造就得更广阔、更灵活、更迅捷,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19世纪40年代,人们通过电报对贸易信息进行传输,之后电话与传真逐渐发展起来。EDI(ElectronicDateInterchange)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电子商务效率,大幅度降低成本。现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展各项电子化商业活动。互联网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贸易形态发生了变化,通过自身载体与媒介作用进行信息传递与商业贸易开展,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交换为其起步的标志。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与推动作用,“三金工程”、“金贸工程”、国务院国家信息化小组等的成立,不断地指导着国家电子商务的工作进程。2009年,以B2B为主体的电子商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时期。在此之后,电子商务不断进行创新,通过提供新服务、开辟新市场、成立新的组织方式推动我国传统经济的升级与转型,未来的电子商务必定会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市场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本文选取各地区电子商务人均增长率反映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市场化指数衡量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技术进步率以及上网人数增长率作为衡量电子商务发展的辅助指标。样本空间为2005-2014年,数据部分来源于我国统计年鉴与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部分来源于文献查阅。(一)平稳性检验由于序列一般都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通过单位根(ADF)检验,对上文提到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此处将各地区电子商务人均增长率用ECG来表示,MI、IP以及GOP分别表示市场化指数、技术进步率以及上网人数增长率,D表示对原变量进行了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各序列均不平稳,但是由于各序列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值均比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要小,故可以认为各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能够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协整检验来对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长期均衡关系进行验证。(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受到检验结果对滞后阶数敏感性的影响,当敏感性比较低时,其可信度会比较高,故而为了对检验结果的敏感性进行考察,需要检验不同的滞后阶数。本文所选择的是滞后1期与2期的阶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市场化的变动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变动互为因果关系,技术进步率与上网人数增长率是经济发展市场化变动的原因。(三)协整关系检验本文的分析属于多变量协整问题,故采用Johansen-Juselius的极大似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与电子商务增长率、技术进步率以及上网人数增长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显著性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是否仍然十分显著,市场化程度的扩大是否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采用Leamer的极值边界分析模型进行分析。(一)模型设置Leamer、Levine以及Renelt提出了如下的极值边界分析模型,用来评价不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强显著”性:Y=α+βiI+βmM+βzZ+μ在该式中,Y通常指某国或某一地区人均GDP增长率,本文将其用来表示电子商务增长率。I为核心变量信息集,通常用其来表示与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关系的解释变量,此处将其用来表示与电子商务直接相关的解释变量。M为将要研究或者感兴趣的目标变量,多用于代表经济政策性或制度性等变量,本文用其表示市场化指数。Z为一组条件变量集,多将其设为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潜在重要解释变量,当然,本文将其设置为与电子商务潜在相关的解释变量。条件集Z的目的为从最大限度对目标变量M系数βm的范围予以确认。I与Z中解释变量的选择依据为文献资料以及相关实证研究结果。μ代表随机误差项。通过Levine以及Renelt的研究可知,当I与Z发生变化之时,模型分析结果不受影响。(二)模型估计与检验模型估计。在对EBA模型进行估计之时需要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核心变量集I以及目标变量M对Y进行基本回归:Y=α+βiI+βmM+μ此时对βm进行观察,若其统计显著,便可直接进入下一步;而若不显著,便无需进入下一步,因为这可能存在模型设置有误、各变量并无“强显著”关系等问题。其次,对模型Y=α+βiI+βmM+βzZ+μ进行多次遍历式估计,并尽可能对Z变量的线性组合进行回归分析,并发现最大与最小βm,将其分别记为βm-max与βm-min。模型检验。在对EBA模型进行估计时同样需要分两步进行:首先,计算极限边界的上下边界,有:β_=βm-max+2δmaxβ_=βm-min-2δmin其中,δmax与δmin代表的分别是系数βm-max与βm-min的标准差,2为95%置信区间的近似概率值。其次,假设Y与目标变量的关系是“不显著”的,本文即假设电子商务增长率与市场化指数是不显著的,以下三个条件必须同时予以满足才能够拒绝此原假设:第一,βm∈[β_,β-];第二,,即最大边界与最小边界必须同为正或者同为负,符号必须相同;第三,βm、βm-max与βm-min在回归模型中必须都统计显著。若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没有满足,那便需要接受原假设。相反,若这三个条件全部得到满足,原假设便会遭到拒绝,这时便会接受备择假设,即Y与目标变量的关系是“强显著”的,亦即电子商务增长率与市场化指数是“强显著”的。(三)数据说明以EBA模型的设置要求为依据,定义Y为2005-2014年我国各地区人均电子商务平均增长率,目标变量M为2005-2014年我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核心变量信息集I包含:2014年各地区人均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EC2014)、技术进步率以及上网人数增长率。考虑到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潜在变量很多,综合考虑各变量的意义,并计算其与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系数,本文决定选择以下变量作为潜在的重要解释变量集(条件集Z):政府干预度、网络安全程度、通讯发展水平以及组织规模,将其依次记为GOV、NS、TL以及OC。(四)EBA核模型估计通过I与M对Y进行基本回归,可以得到如下的EBA核估计模型:Y=0.29821-0.5153EC2014+0.2574TP(2.067)(-3.113)(2.265)+0.05727GOP+0.4312M+ε(3)(1.815)(3.473)R2=0.748DW=1.84F=12.24其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t检验量的值,从该核估计模型可以看出,目标变量市场化指数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于市场化指数M的t值显著,便可以进行βm的“强显著”性检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若市场化指数M的t值不显著,βm的“强显著”性检验便没有进行的必要。(五)目标变量系数βm的“强显著”性检验如表4所示,β满足了EBA模型的三个检验,因此可以说明目标变量M对电子商务变量的影响是“强显著”的,即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抗干扰的,这也可以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

基于经济发展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对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支出,并合理引导资金投入,通过对高速传输骨干网络以及宽带互联网的工程建设,提高上网速度与效率,降低上网成本。引入与开发电子信息化的软硬件,缩短我国与互联网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对于一些投资比较困难的重要发展项目,政府可以进行直接投资,或者通过政府主导对电子商务建设给予支持。总而言之,政府与企业需要借助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整合企业内部信息与资源,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二)保障网络安全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安全问题尤以网络安全为主日益引发关注,为了使电子商务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各级部门及相关企业需组建起专业性队伍,研发包括防火墙技术、密码技术、认证技术等在内的网络安全技术,营造出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以使网民网上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与不可抵赖性得到有力保障。电子商务企业需提高自身整体防范能力,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与配置,切实做好重要信息的保密工作。为了使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需要建设电子商务信用认证中心、电子商务信用等级数据库等社会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评价及数字等级证书发放等措施,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商业信用问题,使之适应经济自由化的发展。(三)完善电子支付结算体系由于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拥有不统一的网络通信平台,因此应该将标准统一,加强银行、企业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鼓励其运用银行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进行支付与结算。各大银行应不断完善自身网银业务,通过健全电子支付与结算系统,推动我国电子支付水平的提高。(四)建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为了向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各类物流企业需优化自身物流流程,建立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信息化管理,在物流成本得到降低的同时提高配送效率。通过第三方物流体系的建设,提高专业化程度。此外,各物流企业还要积极引进外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通过企业间资源的整合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在国内建立起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五)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外部环境会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影响,我国政府应制定并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例如电子商务贸易、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保护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内容,使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在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同时实现与国际的接轨,以保障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六)宣传电子商务并培养高素质人才电子商务宣传能够提高全民电子商务意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宣传,人们会更加具有网上交易积极性,消费环境也会得到优化。对于政府来说,不仅需要建设外部环境,还要培养与引进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通过在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讲授相关课程或者采取远程教育与在职培训等方式,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素养。综上,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水平与电子商务之间具有“强显著”关系。经济发展市场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未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任重道远。在这一背景下,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完成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创新,因而需要更加科学、客观、深刻地理论与阐述。

参考文献:

1.郑淑芬,单姗.市场化水平及其测度[J].商业经济,2008(2)

2.陆宇海.我国市场化与电子商务关系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7(10)

3.华天昕,张玲玲.我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

4.吴倩,纪淑娴.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C2B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3(33)

5.余华银,宋马林,张一川.极值边界分析模型及其应用[C].纪念我国统计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五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2009

6.王裴,周亮,王等.基于市场化的电子商务模式探析[J].航天工业管理,2014(S1)

7.范玉贞,卓德保.我国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8)

第5篇

为切实转变职能,实行“以钱养事”,进一步提高我市城区环卫作业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环卫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环卫作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合理利用环卫资源为核心,按照“作业专业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通过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培育市场、强化监管,实行“事企分开、管干分离”和“以钱养事”,探索建立环卫作业和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创造干净、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

二、主要任务

1、改革环卫机构,管理和作业分开。

环卫局事业性质不变,精减机构,提高效能,重新定岗、定人、定责。局机关设5个科(室):办公室:负责办文、办会、工会、纪检等工作,配置3人;人事科:负责人事等工作,配置1人;财务科:负责财务、审计等工作,配置2人;安全科: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协调等工作,配置2人;质检科:负责清扫、保洁、清运、公厕管理等日常督查督办工作,加强合同管理,配置8人。班子成员4人。另外下设一队两所:监察队(负责砂石、渣土运输车辆管理和收费、门面装璜收费等工作,配置12人)、收费所(主要负责收费及配合交警、工商、建设部门收费,配置18人)、公厕管理所(负责公厕清扫管养,配置12人)。事业机构在职在岗共62人。对以上岗位面向全局正式工实行公开竞争上岗。

2、建立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环卫作业水平。

(1)将清扫保洁逐步推向市场

——合理设置标段和标的额。为了切实提高清扫保洁质量,按照建设部批准实施的《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试行)》(1996年)和《全国城镇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2008年),结合*实际,核定基数,定额包干,将城区清扫保洁段面分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四个标段(具体范围及面积分别见附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各标段清扫保洁费用由财政部门按月直接拨付给中标的环卫保洁公司,建设(环卫)部门负责清扫保洁作业质量考核和监管。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为确保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上述四个标段中的城东、城南两个标段面向市场公开招标,另外两个标段在环卫局实行内部承包。建设部门代表市政府作为四个标段的业主,具体负责组织招投标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机制,严格监管。一是建立资金拨付机制。根据每月清扫保洁作业实际情况,严格按以下评价程序拨付资金,即环卫局质检员考核环卫质检科、局长初审建设局分管局长审查分管城建市长审定,最后由财政部门拨付资金。二是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对中标公司的监管。为应对突况,中标公司要交纳至少相当于一个月承包额的责任保证金,因清扫保洁不力造成严重影响或发生重大违规行为,市建设部门可以终止承包合同直至取消保洁公司承包资格;要加强对环卫局质检人员及有关责任人的监管:1、质检人员在环卫局内部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市建设局加强审核,正常情况下每年更换一次。2、实行末位淘汰制,建设部门要制定质检员工作考评机制,按月考评,连续3个月考评排名最后的质检员自动淘汰。3、内部考核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公开接受市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领导的监督,每月定期征求社区负责人和居民代表的意见。

(2)对垃圾清运实行责任承包

根椐环卫局实际清运能力,在核定人员工资、油料、维修养护等费用的基础上,核准日清运垃圾总量,在内部公开招标,实行总体承包,自负盈亏。环卫局主要负责制定相关质量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垃圾是否日产日清,运输途中有无抛撒,垃圾是否全部进入处理场。清运总承包额为131万元左右。

3、创新卫生费征收和管理思路,加大征管力度。

创新思路,整合社会力量,加大卫生费征收和管理力度,为环卫事业提供经费保障。要以开放的思路、改革的手段强化卫生费征收和管理工作。城区行政事业单位的卫生费按应缴标准由财政(核算中心、非税管理局)代扣代缴,企业的卫生费按应缴标准由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协助环卫局征收,垂管单位的卫生费按应缴标准由环卫局征收,车辆卫生费由交警部门代征,建筑垃圾处置费由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局窗口代征,工商个体门店卫生费由环卫局征收,居民户卫生费由新堤办事处(社区)代征。各代征代缴部门所收卫生费足额缴存财政专户,市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依法实施监督。

4、妥善安置退休职工,维护行业稳定。

劳保、建设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密切配合,将环卫退休职工一次性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保障范围。

三、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4月上旬—7月下旬):组织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召开环卫局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引导干部职工理解、参与和支持环卫改革。

2、组织实施阶段(7月下旬—9月中旬):完成招标公告、审查投标人资格、召开标前答疑会、进行招投标及评审等工作;完成清运作业内部承包等工作;完成环卫局内部干部职工公开竞争上岗工作。

3、交接运行阶段(9月中旬—9月下旬):中标企业与环卫局搞好对接工作,合理安排清运保洁人员,实现平稳过渡,确保城区环卫作业运行顺畅。同时,负责代征卫生费的相关部门与环卫局完成交接手续,制定卫生费征收和管理制度。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是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环卫事业市场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建设、财政、劳保、审计、监察、物价、人事、地税、公安、行政服务中心、新堤办事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卫改革领导小组(具体名单见附件五),负责对环卫改革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政策性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艰巨性。广泛宣传环卫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组织环卫职工学习、交流和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引导环卫职工自觉投身改革。广电部门和新闻中心要积极配合,做好舆论宣传,加强动态报道,努力营造环卫改革的良好氛围。

3、配套政策,严格监管。物价、财政、税务、建设等部门要研究制定环卫改革的具体措施。根椐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重新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按照环卫公益性的特点,制定清扫保洁公司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准入、招投标等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环卫作业质量标准、考核、检查制度及环卫设施管理办法等,不断提高环卫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努力使环卫改革取得成效。

4、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促进环卫作业产业化发展。

(1)政府逐步加大环卫经费的投入。城市环卫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为主经营服务性为辅的行业,按照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市政府将根椐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同步增加投入。

(2)提高城市市民环卫意识。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市民不良卫生陋习,提高市民对环卫工作的认同度,逐渐形成自觉缴费的习惯,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足额征收。

第6篇

最近国家发改委开了一个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献计献策的专栏,我有些体会,与各位共同探讨。我国前后出台很多关于医疗改革的相关制度和法规,但是这些制度不能触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根本,可能是制度和规则制定的相关人员并不正真了解医疗行业每个环节的细节及根本所在,所以每次出台的相关制度和法规只能是个表面现象。比如药价高就“招标”,就“降价”,抗生素滥用就要求凭“处方”买抗生素,现在处方药也要凭处方才能在药店购买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上有政策就会下有对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国家有决心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其目的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医药机构给老百姓提供更好得医疗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得医疗健康服务。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国家计委进行了19次药品降价,每次降价媒体都宣传降了多少多少个亿的药品价格,让利于民,但是老百姓呢,其实一点实惠也没有感受到。

我们国家的医疗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号称半市场化,甚至在总结医疗改革的得失会议上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观点是认为太过于市场化了,不能进行市场化,另一种观点是市场化不够彻底,还需继续深入的市场化。而我则是认为在整个医疗改革过程中一点市场化也没有。医院药品购进环节上依然绝对的垄断,医生用药也是绝对的垄断。国家药品降价也好,招标也好,均没有触及这两个垄断。医院可以不进药价低的品种,医生也可以不用药价低的药,甚至这一类的药都有其他类的药来代替。本身医院和患者是处于信息极不对等之中,在加上这两个强大的垄断,患者不是被宰割的羔羊还是什么呢。

在两个垄断的环境下,不产生商业贿赂和医疗腐败才是怪事。

在商业流通环节,药品的竞争几乎是白热化,因我国的药品基本都是仿制,同质化严重,药品广告受到国家的管制,尤其是处方药,几乎无品牌可言,所以厂家只有通过价格来竞争。现在医院使用的抗生素类药,药厂的出厂价没有几个产品是超过几元钱的,而国家降价仍然是降到几十元上。国家降价“何苦”呢?一方面得罪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喊冤,另一方面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

医院购药为什么不采购市场上优质优价的产品呢?因为利益驱动没有人去打破医院进药的垄断权。医生为什么不使用低价而药效较好的药品呢?同样是因为利益驱动没有人去打破医生替病人选择药品品牌的权力。

如何打破医院进药的垄断权和打破医生替病人选择药品品牌的权力请参考文章《药品招标与医疗体制改革》。

一旦打破上面两个垄断权,医院会成为一片商业贿赂的净土,医院会在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上着文章,全面为老百姓提供正真的医疗保健服务。药品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同时,必须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提高药品质量和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

当然,打破这两个垄断要区别对待,并且要有步骤,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大医院和小医院不一样。具体的形式也有很多:比如药房超市化,医院网上点击等等。

第7篇

关键词: 宁夏 市场化程度 成因

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效,但明显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从计划转向由市场作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改革,其直接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地区间市场化程度不同,必然造成资源在地区间配置的不平衡,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和拉大地区发展差距。这一问题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课题。1999年由樊纲和王小鲁主持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区市场化程度测度指数体系。

该研究成果的完成有助于今后人们从发展的角度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做出连续的观察和研究。本文以《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2001年)》(以下简称《指数》)的测度数据为基础,对宁夏地区市场化程度及其在全国市场化进程排名中的次序,从主要影响因素方面做了理论分析。试图揭示宁夏地区城市化程度滞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于市场化进程指数及其

所谓“市场化”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体制转轨的一个过程(描述)。 [1]由于转轨本身既是体制改革也是制度转型,对这一过程的观察和计量测度不是一个单项的变化,而是一个涉及经济、、、体制、文化以及观念的转变过程,《指数》一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这一较为成熟的计量经济学构建了一个指标体系,并在该体系指导下,对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调研数据做了处理。《指数》一书明确指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限制,市场化进程的指数带有明显的相对性、近似性和动态性特征,它只是观察和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在转型过程中的进程绩效的相对指标。 [2]由于无法严格假定出“完全市场化”(即100%的市场),因此,《指数》一书提出的相对指数主要是从一些基本的市场原则出发,来测度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

《指数》一书构建的市场化指数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则:第一,由于指标只能从相对角度反映市场化程度,单个方面指标的测度一般采用2个以上分项指标进行度量。第二,所选指标必须是可以度量的,并且具有明显的可获得性。 [3]这两个原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指数体系的客观性和性。

指数体系的“方面”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非国有经济发展;3、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4、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5、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指标所需测度的详细分项指标参见图1-1。

图1-1: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图

整个指数体系共采用38个指标构成,指标形成方法如下:首先设定单个分项指标基期年份指标的最大得分为10而最小得分为0,根据各地区的指标值确定它的得分,从而形成该指标的单项得分;然后由几个同属一个方面的分项指标按照一定权重合成方面指数,最后由五个方面指数按照各自的权重合成地区市场化进程的综合指数。 [4]

而负相关的指标得分则记做:

各个单项指标的权重由各指标得分与特征根最大的主成分的相关系数所确定的。 [5]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单项指数的得分确定后就可以在此方面进行地区比较进行排名,但不反映地区间总体差距;按照权重合成的方面指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间市场化进程中在该方面所存差距的差异性和具体特征,总体上用来说明地区差距的指数则需参照最后根据方面指数权重出来的综合指数(或称总指数)。

宁夏地区市场化进程现状及其成因

《指数(2000)》共采用20个指标进行分析,在全国30个省市中,宁夏地区市场化综合排名的分析结果如下:1997年得分2.17分,列全国第29位,;1998年得分2.58分,列第28位;1999年得分2.69分,列第29位。得分较低,名次有轻微波动。 [6]但在《指数(2001)》采用33个指数进行分析的结果中,得分变化幅度较大:1999年得分为3.89分,排名第28位;2000年得分为4.02分,排名第28位。名次较为稳定,市场化得分有明显提高。 [7]

以下我们从市场化评价的五个主要方面分析宁夏市场化程度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该方面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231,是测度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用来反映转轨过程中政府角色转型和退出的幅度,共包含五个分项指标:1a.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1b.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1c.减少政府对的干预;1d.减轻企业税外负担;1e.缩小政府规模。从该方面指标得分情况分析,宁夏自1997年到2000年得分提高1.85分(1997年得分为3.57,2000年得分为3.79),增幅为85%,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该项全国市场化程度平均得分增加值为-0.49(1997年平均得分为6.17,而2000年平均得分为5.68),降幅达8%。但从年份观察,方面指标和分项指标得分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参见表2-1)

分析表2-1数据可知:在1997年至2000年,宁夏地区在市场配置资源比重(1a指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政府计划性配置资源作用加强,排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减轻农民税负方面(1b指标)情况相对较好并有所改善,得分增幅为35%;在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方面(1c指标)改善幅度较大,得分增幅为157%;减轻企业税外负担(1d指标)和缩减政府规模方面(1d指标)仅在《指标2001》中采用,但分析显示情况相对稳定。

宁夏地区经济发展从统计数据观察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型特征:1998年至2000年,宁夏全区累计争取国债资金67.9亿元,主要用于一批着眼于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的、通信、水利、电力、环保、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宁夏全区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100.79亿元,占比63%,非国有经济投资60.03亿元,占比37%。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项目投资28.18亿元,下降6.0%; 地方项目投资132.64亿元,增长27.5%。2001年全区完成全社会投资195.8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国有投资125.5亿元,占比64%;非国有投资70.2亿元,占比36%。2002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宁夏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33.59亿元,占比59%;非国有单位投资97.24亿元,增长35.6%,投资占比41%。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56.1亿元,占比49%;非国有单位投资162.1亿元,占比51%。 [8]

显然,受政府积极财政和积极投资的影响,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性投资依赖性较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在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消耗大量财政投资;第二,自中央政府启动西部开发以来,中央财政的国债投资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宁夏地区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第三,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制约,宁夏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受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预期影响,民间投资流入量较低,强化了经济发展对国债和政府财政的依附性。从绩效来看,政府在宁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1997年以来,宁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环境方面又明显改善,提升了民间投资者信心,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正在逐步提高。但长远来看,过分依赖政府国债和财政投资将弱化宁夏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非国有的

该方面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282,也是测度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反映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程度和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共包含三个分项指标:2a.非国有经济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2b.非国有经济在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2c.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总人口比重。从该方面指标得分情况,宁夏自1997年到2000年得分提高1.44分,增幅为91%,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该项全国市场化程度平均得分增加值为0.14,(1997年平均得分为5.20,而2000年平均得分为5.34)平均得分增幅仅为3%,宁夏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年份观察,方面指标得分增长稳定,但分项指标得分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参见表2-2)

分析表2-2数据可知:1997年到2000年间,宁夏地区非国有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幅达23%,明显高出全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分项指标中2a出现明显波动,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总体改善不大,且出现明显下降。从实际统计数据来看,2000年宁夏全区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82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投资占比仅为37%; 2001年全区完成全社会投资195.8亿元,其中非国有投资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投资占比为36%,较上年下降一个百分点;2002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宁夏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0.83亿元,其中非国有单位投资97.24亿元,比上年增长35.6%,投资占比41%,而到2003年,非国有经济展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已达到51%。非国有经济占比上升迅速。据2002年统计数据显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仅占23.3 %,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而非公有制经济则以其灵活的经营迅速占领市场,全年实现零售额72亿元,增长16.3%,所占比重提高到65.8%。当年全区城乡从业人员282.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5万人,上升1.24%。其中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7.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人,占就业总人数比重为6.2%。 [9]

分析显示:宁夏境内非国有经济发展明显存在以下特征:企业规模小,资本规模有限,融资困难,经营风险和破产率较高。得分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宁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基础薄弱,民间资本积累匮乏,由于受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体实力较弱,非公有制经济扩张能力不强。2003年以来政策管制的放松,使非国有经济发展获得了较大空间,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导向是导致宁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较高的重要原因。长远来看,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减弱和积极财政政策负担加重,国有经济在宁夏地区的比例还会继续下降,而非国有经济成长则空间较大,并必然成为宁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地政府应未雨绸缪,加大力度,及早鼓励当地非国有经济发展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省和外商的民间资金进入。

三、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

该方面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148,是测度市场化程度指标中权重相对较低的一个方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化中价格机制的作用程度,共包含两个分项指标:3a.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3b.减少商品市场上的地方保护;从该方面指标得分情况分析,宁夏自1997年到2000年得分提高2.58分,增幅为101%,但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该项全国市场化程度平均得分增加值为0.39,提高幅度为5.5%(1997年平均得分为7.05,而2000年平均得分为7.44)。宁夏在区域产品市场发育方面改善明显。从年份观察,方面指标和分项指标得分都明显呈现稳定增长特征。(参见表2-3)

分析表2-3数据可知:宁夏地区该方面得分增长稳定,产品市场日趋成熟,其中分项指标3a得分较高,说明宁夏地区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方面较为完善,但分项指标3b得分较低,说明宁夏地区在商品市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这是该方面指标得分的主要原因。

产品价格市场决定程度较高和宁夏地区主要产品结构直接相关。输入型商品比例高,而输出型商品比例低是宁夏地区产品结构的突出特征。宁夏本地商品产出种类主要集中于:稀有金属、乳制品、发电、羊绒、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原煤、化肥、机制纸、水泥和特产类。据2001年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宁夏全区发电量150.3亿千瓦时,原煤1635.7万吨,化肥69.2万吨,机制纸23万吨,水泥311万吨,铝锭15.8万吨。年度增幅均在15%以上。 [10]但明显带有输出性特征,由于受宁夏地区经济发展现实困扰,政府对当地该类企业采取较为明显的保护倾向,地区市场内意识较重。从短期来看,这无疑有利于保持宁夏地区的地方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不符合我国加入WTO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趋势,当地政府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提高地区市场的开放程度和竞争度,为当地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四、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

该方面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242,也是测度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点反映地区市场要素商品化程度及其流动性,共包含四个分项指标:4a.银行业竞争;4b.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4c.引进外资的程度;4d.劳动力的流动性。从该方面指标得分情况分析,宁夏自1997年到2000年得分提高1.03分,增幅为97%,平均年度增幅近24%,增速较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国市场化程度平均得分增加值为-0.11,(1997年平均得分为3.71,而2000年平均得分为3.60),出现3%的降幅。从年份观察,方面指标增长相对稳定但分项指标4b得分降幅较大,4d得分出现波动。(参见表2-4)

分析表2-4数据可知:在要素市场发育方面,宁夏地区改善较为稳定。其中得分较高的分项指标4a表明,宁夏地区在银行业竞争方面进步较快,1999年以前改善幅度近100%,1999年后指标得分增幅降趋缓,说明当地银行业结构趋于稳定;分项指标4b得分在1999年以前较为稳定,但2000年出现大幅下降(排名从1999年第15位将至2000年第25位),说明2000年在信贷资金分配方面受到明显的政府干预,这和当地地区发展计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分项指标4c得分相对稳定,说明宁夏在引进外资方面增长稳定,外资进入的投资预期稳步提升;分项指标4d得分也表现为稳定增长,表明宁夏地区在劳动力流动性方面改善显著,但统计数据表明,该流动性带有明显的输出特征。

要素市场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构成是衡量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宁夏地区的得分情况表明当地的要素市场正在稳定发育,但尚欠成熟。2000年宁夏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091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项目42个,新签利用外资投资额11067万美元。2001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5086万美元,2002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3166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项目39个,新签利用外资投资额14717万美元。截至2002年末全区拥有注册的三资企业454个。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7186万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170万美元。 [11]在劳动力流动方面,1999年以来,宁夏地方政府加大了当地政策的力度,鼓励引导并出面组织当地劳动力输出。截至2004年8月,仅宁夏固原一县,劳动力输出人数就达到17.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14亿元。其中,6个月以上的稳固输出5.18万人,占输出人数的30%,实现劳务收入1.14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27.5%。在稳固的劳务输出中,政府直接组织的劳务输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0262人。 [12]

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区在要素市场发育方面改善明显,但存在政策周期,如利用外资方面2002年的大幅扩张和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改革直接相关,银行业竞争的改善则直接和1996年宁夏银川市城市商业银行的成立和进入竞争有关。受宁夏地区范围和经济规模限制,银行业新竞争者的进入会导致地方市场竞争度的大幅提高。2002年信贷资金分配受政府干预表明,宁夏地区金融业的独立性相对较弱,资金信贷一定程度上仍然受政府政策左右。劳动力流动方面,应该充分肯定宁夏地方政府在劳动力输出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和引导当地劳动力输出是符合宁夏本地区情况的,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吸引外地人才和用好本地人才。综合来看,宁夏地区要素市场的改善是明显的,但存在规模较小和开放性不够的弊端,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注意“入网”全国乃至世界要素市场的流动,才能真正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高效。

五、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制度环境

该方面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097,是测度市场化程度中权重最低的一个方面,但从长远来看,该方面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和发动机制,共包含四个分项指标:5a.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5b.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5c.知识产权保护;5d.消费者权益保护。从该方面指标得分情况,宁夏自1997年到2000年得分提高2.59分,增幅为101%,该指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而该项全国市场化程度平均得分增加值为2.69(1997年平均得分为2.57,而2000年平均得分为5.26),增幅也高达104%。从年份观察,方面指标增长稳定,但分项指标5b得分出现轻微的波动性。(见表2-5)

分析表2-5数据,结合《指数》排名可知: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是所有方面指标中宁夏地区得分最高和排名最好的一个方面(1997年排名第8位,1998年排名第11位,1999年排名第11位,2000年排名第15位)。其中方面指标得分增长稳定;分项指数5a变化不大,表明宁夏地区中介组织成长缓慢,基本进入成熟期,当地律师人数、师人数与人口比率变化不大;分项指标5b得分较高表明宁夏地区在对生产者权益保护方面工作相当到位(1999年和2000年该项指标排名均为全国第一),案件的收案和结案率差距较小;分项指标5c得分相对较低,说明当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但改善幅度较大宁夏地区在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批准量与人员数量比项目上的得分1999年全国排名第25位,2000年排名则上升到第15位。是所有分项指标中年度改善幅度最大的。分项指标5d在《指数2000》中未采用,但从《指数2001》的数据看,存在明显改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正稳步提高,消费维权的投诉和结案比例明显上升。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04年年3月,宁夏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96544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宣传法律知识11000多场次,受人数达到499万人次。民事、行政等诉讼、非诉讼事务8803件,解答法律咨询92894人次,协助办理法律援助5152件,为当事人挽回损失3299万元……” [13]“宁夏全区共设有28家县级法律援助机构,有法律援助专职工作人员138人,法律援助执业律师仅有35人,承担的法律援助任务十分繁重。为了更好地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打官司请不起律师的,自治区司法厅决定依托基层司法所,在设有基层法庭的偏远乡、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自04年5月以来,我区先后成立了26家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73件,解答法律咨询923人次。” [14]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得分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宁夏地区国土资源有限,人口较少,且市场存在明显的城市区域集征。市场中介组织的成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因此,该方面宁夏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宁夏地区经济有经济比重较高,而非国有经济比重低的特征导致经济类诉讼案件数量明显较小,这也是方面指标得分较高的原因。其不足在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到位,这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性和资本缺乏性相关,技术输入特征明显,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不足,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模有限等现实是直接相关的。未来发展中,当地政府应该考虑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发展道路,发挥地方大学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鼓励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技术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环境以应付加入WTO后地方市场的发展需求。

结论:改善宁夏市场化程度的相关策略

针对以上宁夏地区市场化进程的现状及其成因,我们认为,宁夏作为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尽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在目标选择上应当放弃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总量扩张,而应该转向人均量的改善和提高,从当地的小市场出发,利用“小”的灵活性优势,充分利用全国和全球的大市场,从而实现宁夏地区经济的发展。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宁夏在今后推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当地政府和民间机构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地方政府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从着眼长远考虑,要同时深化政府职能的改革。受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和现实制约,短时期政府作用仍然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积极财政政策,继续争取较多的国债资金和优惠贷款以及针对性较强的联合国扶贫基金贷款,弥补宁夏当地资金匮乏的缺口,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通过政府项目投资,拉动投资需求,并争取以此实现扩大内需和活跃市场的目的。从长期发展考虑,政府职能改革的深化是一个理性的发展选择,过分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会大大降低当地经济在全国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导致优质人才和资源的大量流失。政府职能改革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精简政府机构,淘汰冗员;(2)依法行政,减少干预;(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从干预型政府逐步转向引导和服务型政府;(4)利用宁夏地区“小和灵活性强”的优势,大胆改革,率先示范。

2.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要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成长。非国有经济本身具有产权明晰,责权对称的优势,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形态。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明显可以概括为“民进国退”的过程。改革20多年来,非国有经济成分比例稳步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宁夏地区在未来必须适应并融入这一潮流。应中部和东部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发展经验,加大对当地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方面的主要障碍包括:(1)非国有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2)非国有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3)政府行政审批制的高交易成本问题;(4)行政垄断造成的进入障碍等。当地未来改革应针对性地尽快解决以上问题,为非国有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在产品市场发育方面,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减少地方保护。受输入型经济,宁夏地区商品市场价格决定程度仍会较高,可以利用这种优势,进一步丰富当地产品市场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交易产品质量。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在于当地存在的地方保护问题。地方保护在市场化改革日趋成熟的今天不是宁夏政府本身自愿选择的一种理性行为,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被迫保护的特征。必须承认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独立性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开放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市场障碍越来越少,宁夏未来发展也必然要适应这一趋势。因此,改革的方向应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提升地区企业的竞争力。

4.在要素市场发育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建设,提高要素的流动性。宁夏应发挥当地领域高竞争性的优势,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尽快优化当地资本结构。并以金融业和当地上市公司为通道,接入资本市场,以此盘活本地存量资本,并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受当地经济发展特征影响,宁夏本地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这将成为宁夏未来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阻力。解决途径在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组织引导性的劳动输出,并注意吸引外部人才的进入,让要素市场成为宁夏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5.在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巩固服务型中介组织的发展成果,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发挥宁夏地区在市场中介组织方面的优势,尽快实现市场中介组织的化和信息化,提升宁夏地区市场的服务水平。法律制度方面,应当指出宁夏当地在法律援助和维权案件方面的集中性特征,未来改革应当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让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入民间,从而为宁夏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社会秩序。

6.此外,市场化程度的评价还涉及地方居民的教育水平、市场意识、道德观念、开放程度和地方文化等多种因素。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文化是当地文化的宝贵财产。但受当地发展条件限制,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十分有限,当地政府应当利用市场化改革的契机,加大宣传开发力度,通过文化传播、、会展、国际交流和网络信息化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宁夏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市场化改革是和观念转变相伴随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除了硬件环境的条件之外,软环境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进一步加大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和市场化意识,树立开放发展的观念更是宁夏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必备条件。

1. 樊纲,王小鲁主编:《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出版社,2001年

2.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3.顾自安:《劣势致优,优势最大化——论宁夏经济的自我定位》,载《西部》,2002年第3期。

4.宁夏统计局:《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9,2000,2001,2002,2003)》

5.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政府工作报告(1999,2000,2001,2002,2003)》

Analysis on the Marketization Degree of NINGXIAand Its Improving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NERI INDEX of Marketization of China’s Provinces(2000,2001)》, this dissertation theoretically analysed the main causes induced the lag of NINGXIA development. Besides, this dissertation offered some improving countermeasures, contraposing to the sequence of NINGXIA’s marketization among China’s provinces.

Keywords: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arketization Degree of NINGXIA

Causes

Improving Countermeasures

注释:

[1]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7。

[2]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8。

[3]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15。

[4]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139。

[5]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139。

[6]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131。

[7] 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221。

[8] 以上数据来自:《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0,2001,2002,2003)》。

[9] 以上数据来自:《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0,2001,2002,2003)》。

[10] 以上数据来自:《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0,2001,2002,2003)》。

[11] 以上数据来自:《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0,2001,2002,2003)》。

[12] 数据来源:《宁夏日报》2004年9月16日财经新闻。

第8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市场化;必然性;途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改革,而国有企业正是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导支撑,始终受到国家的特殊扶持与补贴,部分国企在市场发展中逐渐丧失了竞争力,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成为国家经济的负担,这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尤为不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运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也成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去行政化、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量产指标式生产经营模式,这实际上就是要将国有企业放置于市场竞争之中,使之在经营管理上全面市场化。市场化是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置于市场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市场的调节和价格杠杆来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的最优化配比。国有企业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是支撑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后勤部门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物资供应比例,掌握着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是,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指标中也逐步形成了冗员多、效益低、管理差、竞争力弱等缺点,同时国企的后勤部门不能有效地将固定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浪费,资产折旧成本逐年上升,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后勤部门的缺点对企业当前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后勤部门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已成为挥之不去的顽疾,后勤人员多、资产再生效率低下,不仅不能为企业创收,反而大大提高了经营管理成本。因此,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且势在必行。

二、国企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导与支撑,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社会安全,是国家财政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还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国家在财政、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倾斜支持。而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后勤部门发展至今,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企后勤管理部门作为固有资产与物资供管的特殊部门,对企业的发展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内部的后勤管理体制却早已不能满足企业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暴露出了一大批的缺点。

1.后勤部门管理项目多、范围广,但受体制束缚,自身基础较弱

我国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上一般设置后勤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主要资产管理部门,其管理资产的项目繁多、管理范围也十分广泛,但后勤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度却相对较低。国企后勤部门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指标性、量产性的陈旧习惯。在管理中,后勤系统职能多、组织结构庞大、涉及面广,资产管理过于死板、僵硬,不能有效进行沟通。于后勤部门所涉管理项目多、杂,其与财务部门、各资产直接或间接使用部门需要进行频繁且有成效的沟通,然而,受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将国企后勤系统当作福利机构或安置机构,使得后勤管理十分松散,职能繁多,不利于企业的集中管理。

2.机构设置与员工结构不尽合理

国企与普通企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便是行政编制。在传统国企的人事管理中,企业内部人员大多具有组织编制,享受完善的福利待遇,企业后勤部门也通常被当作转岗分流的主要领域。后勤部门员工的分配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机构始终存在臃肿的现象,后勤系统中大多集聚了较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转岗分流,其压力都十分巨大。

3.后勤部门经济效益差,管理成本高

长期以来,国企后勤部门都仅仅被当作内部资产的管理方,注重对固定资产的切实管理,其总资产中仅有少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其余大部分都属于固定资产或福利性、公益性资产。在长期的管理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成本高,资产损耗缩水严重,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成本。而现代国企除了固定资产以外,还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再投资,利用固定资产进行资产投资创收,这是传统后勤管理难以实现的。

(二)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后勤管理部门已很难适应企业的市场化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管理理念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创新与活力,拖慢了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速度。造成当前国企后勤部门问题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的失衡。

在当前社会中,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将主要精力和优势资产投放到了企业自身的主产业中,其所制定的战略措施和经营管理目标也带有强烈的目标性和方向性。然而,其对内部后勤系统的改革与建设却相对涉及较少,并且由于大部分国企的后勤系统本身也缺乏自我改革的创新意识,造成内部机构臃肿、人员过剩、缺乏创新、优秀人才流失、资产闲置等等现象,后勤部门经济效益低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危机。同时,我国国企中,大部分员工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模式中,缺乏自主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员工作风松散、不思进取,自身的改革意愿不强,对企业的改革政策消极对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国企后勤管理市场化

(一)国企后勤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国有企业后勤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后勤管理摆脱单独的“小而全”管理,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目前,我国国企后勤管理市场化经营模式几乎都参照物业管理行业的模式来进行,国企市场化经营主要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后勤管理市场化是国企去行政化改革的重点

国企改革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使计划经济回归市场主导,企业应该在市场中优胜劣汰或借助市场的力量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束缚,在管理中已形成深刻的量产式经营思想,并且官本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也时刻制约着企业的转型速度。而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其重点就在于“去行政化”,将后勤部门推向市场、推向社会,由民间资本进行来进行资源配置和资产管理,这是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2.后勤部门独立于国企主导经营产业,市场第三方管理多样化

国企后勤部门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另谋出路、另择贤主”,在管理上与国企其他产业互相分离,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与经营指导。而市场第三方管理者则根据市场规律进行筛选,其管理实行“自负盈亏”。

3.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中,政府主要发挥监督与指导作用

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单位,政府主要是对其市场化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传统的国企后勤部门主要承担一种福利,即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好的物资保障,而并非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本性,这也是国企行政体制下的一种特质。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也不在继续维持其福利,而交由市场经营主体自主决定,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4.后勤市场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应满足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诉求,体现其作为市场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效用。当然,后勤管理也是企业生产过程的延续,为了使后勤资产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使用目的,也需要对其进行装修、改造、融资整合等。因而,后勤市场化管理是集服务性、生产性、经营性于一体的综合的管理模式。

(二)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总体来说已进入探索阶段。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关乎国计民生,且生产、技术等涉及诸多保密处,从这方面来看,国企后勤市场化进程并非妥帖。我国一般生产性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方面大多能够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引入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大前提下,国有资产不会大规模转性,也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一般来说,事业单位、政府单位的后勤部门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走在了国企的前列,如后勤食堂、物业管理、活动场地等资产在承建、租赁、维护、改造等方面都早已实现了市场化,发挥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不过,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后勤管理缺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国企的综合优势。国企后勤部门只负责本企业所经营和拥有、持股的固定资产、虚拟资产,而在市场化过程中,由于经营者与投资资本的分散,国企后勤部门容易被市场分割,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二,后勤市场化往往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和诚信意识。国企后勤部门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转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与原企业之间的管理还没有从根本上定性,许多国企管理者仍未彻底放开对后勤部门的管理与指导,尤其是后勤部门的管理者任免权、决定权仍由原企业决定,后勤部门的市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十分薄弱与滞后,不能全面自主经营决策,也没有中长期发展规划。其在市场经营中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往往依靠原企业来进行市场宣传或者经营,后勤管理混乱、主动服务意识落后。并且,在利益分配上二者也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使得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进程仍困难重重。

(三)后勤管理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层次阶段,但从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适时地将阻碍国企市场化转型的后勤部门推向市场不仅能减轻国家与企业的财政负担,还可以加快国企市场化转型的速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国企体制改革,减轻国家与企业的财政负担

对国企的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市场化转型,就是将后勤管理行政机制向企业经营管理转变,社会企业将取代政府或者国企行政机构成为国企后勤管理的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因体制原因,其后勤部门也隶属于行政管辖范围,而其后勤部门人数相对较多、经济创收能力低下,对国企的市场化经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国企体制与经济改革中,去行政化是其重要的指标,而后勤部门市场化则能够实现快速去行政化、融入市场经济,而且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也能够快速实现转型,从主管职能向监管职能过渡。后勤管理企业通过开展多种经营行为,运用合理收费、有偿服务、投资等实行经济独立,大大减轻政府主管部门的财政负担,为企业的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分配与调节作用,提高其资产运作的效率

针对当前国企后勤资源利用率低下、创收能力不高、难以充分利用等现状,对其进行市场化转型可以将原本不能参与市场竞争的资产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配置作用来实现盈利。国企后勤部门的部分固定资产闲置现象较为普遍,对其维护成本、管理成本也都较高,每年都需要进行财政拨付补贴,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财政资金,还造成大量资产闲置。而后勤市场化、社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盘活固定资产,用于其他经营创收行为,实现保值增值,也减少了维护成本,从而充分地发挥其资产运作的效率,提高整个后勤系统的盈利能力。

3.推行产业整合与升级,实现后勤产业化、集成化、品牌化

国企产业结构调整事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全局。企业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将分割国企组织结构,“砍掉烂尾”,促进国企产业结构调整。而市场化了的后勤管理将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市场经济行为,从小做大、由弱变强,逐渐实现后勤产业集群化和品牌化,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不断巩固和增强后勤产业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是后勤产业战略转型的内在需要

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能够引入市场竞争与民间资本,彻底打破内部垄断和行业保护主义,使内部形成竞争环境,从而分流员工队伍,实现优胜劣汰。并且,能够促使员工与管理者不断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途径

(一)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的战略定位

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一项中长期目标,将后勤部门推向市场,也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建设大局的战略结构调整。当然,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并非简单地融入市场,它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布局来进行,其战略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服务于企业主体业务的战略发展布局

后勤部门是支撑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主体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后勤保障的支持,而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主体业务开展的效率。因此,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应该将主体业务与后勤部门放在同一个平面,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来设计和调整,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商业整体。只有实现后勤与主体业务发展方向一致,后勤转型才算成功。

2.致力于提高经济效益与员工生活保障

后勤部门虽然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型,但其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要承担稳定企业后方的重责。后勤转型一方面要走独立经营的模式,迅速摆脱财政补贴、成本消耗的现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尽快实现盈利;另一方面要开展个性化、人性化、市场化的生活服务项目,使员工的生活更有质量,从而使其产生归属感,留住关键型人才。

3.立足固定资产,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企后勤市场化运作要从自身的固定资产运作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后勤部门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实现的战略目标。

(二)转型的难点

国有企业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对现有体制冲击较大,尤其对后勤部门员工的冲击较大,改革之路阻力较大、困难重重。从总体来看,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主体分离阶段,从主体业务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自主经营的实体与独立法人;资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后勤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资产、资源进行重组,最终实现集约化、产业化集群发展;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做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从稳定的政治环境向多变的社会环境转变;从行政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对此,国企后勤部门需要重点做好如下两点。其一,明晰产权关系。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改革,首先必须从产权上确定甲乙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后勤承建企业以经济利益驱动,来吸纳社会资本,独立核算,规范企业管理与发展。国企管理方要以平等的经济体来开展谈判与企业监督,明确产权类型与归属,从而确保转型成功。其二,建立健全后勤企业市场管理体系结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其管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是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也必须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而非凌驾于其上,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体制转型的重要机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后勤市场化改革来讲至关重要。

(三)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1.合理划分改革对象,慎重分离主次业务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掌握着社会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其后勤部门进行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对待不同性质与经营种类、规模的国企,要合理划分市场化改革的对象,根据企业性质、经营状况、资本成分等区别对待其后勤改革,确保转型对象既不影响国家安全,又符合市场化条件。

2.革新思想观念,加强后勤系统创新意识

国企后勤部门改革的一大阻力来自于相关员工对旧有行政体制的依赖。在市场化过程中,后勤管理企业要着重处理好行政体制向私有制、聘任制转型的过程,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消除员工消极工作、等待上级安排的依赖思想,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员工的各项奖惩制度与福利保障,减轻市场化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增强与昂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使后勤系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重新焕发活力。

3.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市场服务水平

后勤企业要转变人事管理制度,通过改革用工制度,打破员工“吃大锅饭”的意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规范化。同时,建立个人责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摆脱员工推卸责任、不思进取的工作现状,全面落实“多劳多得”的经济分配制度,以迅速向市场经济靠拢。另外,后勤企业要规划服务态度,建立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对企业员工实行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管理。

为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后勤业务从主体中分离出去,将其置之于市场大环境之下,实行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改革方略。如此,方可使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侯怡群.浅谈推进国有企业后勤系统改革发展的途径[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08).

第9篇

关键词:计价定额;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A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7月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意见指出,为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体系,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体系,满足建设工程全过程不同设计深度、不同复杂程度、多种承包方式的计价需要。因此,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体系,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定额管理机制尤为重要。为使计价定额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需要充分认识定额的实质,把握计价定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价定额的市场化改革。

一、计价定额存在的争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定额计价模式不适用于当今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内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定额存在的问题,主要观点归纳如下:伴随定额的老化和当今施工管理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定额已经成为社会的最高成本;定额中国家指令性过强,不能准确反映施工企业的个别成本,不能全面地w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定额淡化了价格机制在建筑市场中的调节作用,会因价格触位缺乏灵敏度而导致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能力的退化;定额虽然有信息价作为动态调整依据,但基本上仍是静态的计价模式,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动态节奏。更有研究者彻底否定了定额,认为定额的计划经济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方法的特征注定了它是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要求,定额甚至成为工程造价市场化形成机制建设的障碍。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政府管理人员、行业从业人员、研究者认为计价定额工程计价的参考依据,不能否定或抛弃定额。计价定额是确保安全质量、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依据,是落实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促使工程建设项目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定额的作用和好处被行业普遍强调,也常常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同行所“羡慕”,很多行业内人士认为定额是中国的特色,应当也必须保留和发展。

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当前计价定额的利弊与去留问题,却忽略了计价定额的实质,缺乏对如何充分发挥定额的优点以及如何使得定额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研究。

二、计价定额的实质

计价定额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在合理的劳动组织、合理地使用材料和机械的条件下,完成建设工程单位和各产品所必须消耗的各种资源社会平均水平的数量标准。计价定额是以工程建设范围内大型公有制施工企业的生产消费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对数十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库。对建设项目业主而言,计价定额是工程造价计价的依据,也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对施工单位而言,计价定额企业经营管理的依据和标准,是每个施工单位和每个工人都要努力达到甚至超越的标准。

计价定额的实质是一种信息库,是体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及其费用标准的数据库,以服务建筑市场交易双方科学准确确定建筑工程造价为主要目的。我国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下属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以来通过计价定额向社会提供造价信息。计价定额是科学管理的产物,促使企业通过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建设工程合格产品,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不是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体制改革对象。计价定额是对大量市场信息的加工,也是对大量信息进行市场传递,同时也是市场信息的反馈。

三、计价定额市场化改革原因分析

我国计价定额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行业内探讨已久,但这并不是计价定额本质存在的问题,计价定额的实质是信息库、数据库,是一定时期社会平均生产力的反映。当前有关计价定额的负面评价,实质上是对计价定额这个数据库数据来源的质疑,因为计价定额中的工料机消耗量数据均由国营大型施工企业提供。因此,应对当前计价定额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计价定额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的路径,以提高计价定额这个数据库的质量,使计价定额真正发挥服务建筑市场进行科学计价的价值。

1. 计价定额强势地位阻碍企业定额的发展

2003年开始的清单计价改革已经使得定额从制度设定的原理上来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承发包双发共同使用的“强制式”的计价依据,但我国当前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仍然没有离开原有定额计价模式,当前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统一编制的计价定额过于强势,清单综合单价的形成依然依赖于政府部门统一编制的计价定额,未能真正形成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从招投标机制的角度看,当前大多数建设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标,经济标评审中以“基准价”作为评审投标价格的评价标准,由于当前绝大多数的企业依据计价定额进行投标报价,显然相比于企业定额,依据计价定额进行的投标报价更容易中标。此外,一些招标文件甚至规定只能参照当地计价定额进行报价,使得企业定额无法在投标报价中发挥作用。当前的这种招投标机制促使了企业在投标报价时以政府计价定额为计算依据,而不是结合自身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这种报价模式显然不仅不利于企业清晰认知自己的真实成本,不利于建筑市场“奖优惩劣”,也不利于承发包双方的良性合作。这样的报价模式使得计价定额被要求强制使用,即计价定额“被强制”。此外,即便企业在投标报价中使用了企业定额,由于招标文件中大多要求投标人对所有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编制综合单价分析表,随投标书、工程量清单报价一同报送,可能会导致企业定额内所包含的企业信息被泄露,从而降低企业编制和使用企业定额的积极性。

从建筑市场主体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政府计价定额的官方背景,建筑工程承发包交易双方、造价咨询机构、政府造价相关监管审计机构等基于保护自身利益、寻求“权威”依据以免责、降低工作难度等理由均有意或无意的强化了对政府定额的“尊重”,计价定额业已成为国有项目中普遍使用的计价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建设项目参建各方尤其是施工单位的造价人员缺少对已完工程资料深加工的意识,未通过已完工程对实际人材机的消耗量进行测算,致使无法对真实的生产成本进行测算根本没有形成企业内部的施工定额,工程造价计价和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等原因,建设项目参建各方均在工程计价方面依赖于政府计价定额,导致政府的计价定额仍然是承包商投标报价、承发双发进行结算必不可少的依据。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信息质量尚存在较大争议的计价定额在工程计价中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的普遍遵循“权威”的依据,即计价定额“被权威”。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推动或者希望推动工程造价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在弱化定额及政府信息价的指令性作用,而强调其指导性作用。然而由于当前的招投标机制使得计价定额成为“被强制”的计价依据,以及政府计价定额的官方背景使得计价定额成为“被权威”的计价依据,这两点造就了计价定额在我国现行计价依据中强势的地位,使得企业定额相对弱势,从而使施工企业缺乏建立企业定额的动力,也削弱了企业定额建立的意义,促使了施工企业不太关注、甚至弱化了企业定额的建设,客观上导致我国造价改革10年来企业定额仍然普遍缺乏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定额的普遍缺乏也使得本就处于强势地位的计价定额更加强势,形成了恶性循环,如图1所示。正是由于计价定额的这种强势地位,清单计价改革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出现了“徘徊”,甚至“倒退”。

2.计价定额已不能成为科学的计价依据

计价定额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定额自身质量保证,即计价定额要科学,要适应市场,要能够和市场对接、反映市场的实际水平,但是目前我国计价定额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首先,当前计价定额中的消耗量及M用标准较社会实际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偏差。各地计价定额的大部分分部分项工程的消耗量标准或定额预算基价均较市场价格偏高,所以才有很多项目尤其是非国有投资项目在以定额为依据的价格基础上下浮一定百分比作为实际交易价格的常见做法;与此同时,计价定额中也存在一些项目较市场实际价格偏低(最明显的是技术工人的单价),导致计价定额无法作为双方接受的计价依据,在结算过程中产生费用争议。我国计价定额的编制以建设管理部门下属“造价站”为责任部门,造价站主要依赖大型建筑业企业的造价专业人才进行计价定额的编制工作。建筑业企业处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自然不会对建筑产品的消耗量和费用标准进行下压,甚至可能会有意或无意提高产品的消耗量及费用标准,使得计价定额相比于正常社会水平整体偏高一些。

其次,当前计价定额的修订周期较长,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动态节奏。计价定额是一定时期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反映,但现如今少则每5年、多则10余年修订一次的计价定额,已成为滞后的社会平均水平。伴随价格体制的改革,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的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日益增大,现有计价定额虽然有信息价作为动态调整依据,但是由于消耗量标准的滞后,即使有信息价辅助调价,也不能使计价定额与真实的社会平均水平相符。定额的这种修订模式显然无法保证定额的科学性和动态性。

当前的计价定额在消耗量、费用上存在的问题使得计价定额已不能成为承发包双方科学计价的依据。计价定额的消耗量和费用标准的整体水平偏高,不仅不利于施工企业建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的意识,也不利于国有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计价定额的市场化改革建议

计价定额作为一种信息库,就市场规律而言,其价值关键取决于提供数据来源信息质量。在市场计价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计价定额的质量,发挥计价定额作为信息库的价值。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计价定额编制和中的作用,对计价定额进行市场化改革,建立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计价定额。计价定额的市场化改革的总思路是:弱化定额的“强制性”、“权威性”、“法定性”,使计价定额适应“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加强市场监管”的市场计价格局。计价定额的市场化改革应着重强调一下五点:

一是加大宣传计价定额的参考性作用。计价定额的实质是信息库,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作为工程造价计价的参考,政府应加大宣传计价定额的参考性,不仅是面向业主、承包单位、咨询单位宣传,更重要的是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如:发改委、财政部,强调允许企业对计价定额费用标准和消耗量的调整。

二是改变计价定额的官方背景。改变当前由代表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地方建设委员会或其下属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定额站)计价定额的模式,计价定额不应由政府牵头完成,不应通过“这是政府的计价定额”来确认计价定额的科学性,使得计价定额被广泛使用,而应通过市场的检验、通过市场的力量使得各方愿意参考该计价定额。

三是在计价定额市场应用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编制并计价定额,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计价定额编制水平和计价定额的准确度,由市场进行计价定额的选择,哪个计价定额科学就能获得更多的应用和价值。

四是改变计价定额的编制方式。改变单一依赖大型建筑业企业的造价专业人的定额编制方式,改变定额修订工作的稳定性特征,使得定额的“社会平均”水平得以真正体现,使得定额能够真正和市场对接,能够真正担负起指导承发包双发科学确定工程造价的作用。另外,应加强对计价定额的动态更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计价定额的时效性和准确信。

五是强调的定额的方法论作用。定额的核心不是一个个的“数据”,而是生成项目造价的方法,以引导企业按照定额确定的思路和方法,在参考定额中的数据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造价信息确定项目的造价。

综上所述,进行计价定额市场化改革,是提高计价定额质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体系的必然前提。计价定额的市场化改革将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参与工程造价的各主体都应做好准备迎接计价定额市场化的变革。同时,计价定额市场化改革应循序渐进,保证建筑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欣.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和计价方式改革初论[J].中外建筑,2003(5).

[2] 宋进国,马文艳.建设工程计价模式的再思索[J].建筑经济,2010(1).

[3] 莫阳春.从工程量清单计价谈企业定额的建立[J].水运工程,2004(9).

[4] 吕惠平,马改恋.工程造价双轨制的缺陷和对策研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2).

[5] 赵剑英,樊晓明.关于我国建设项目造价管理范式转换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6] 戴一Z.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计价定额体系的重新认识[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9).

[7] 王志宏.充分发挥科学标准定额的双向作用[N].学习时报,2009-05-25

[8] 郭婧娟.建设工程定额及概预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1).

[9] 钱昆润,戴望炎,张星编.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2).

[10]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第10篇

关键词:电网经营企业;现状;营销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97

0 引言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市场化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各有不同。针对电网经营企业来说,由于其属性的特殊,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更是有较多需要改革的因素,并且历来的传统发展导致其自身的深化改革进行相对缓慢,尤其是在市场内的竞争力方面,其营销策略匮乏陈旧,无法与新型的现代化企业抗衡。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于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策略探究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1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作用分析

首先,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是电力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步骤之一,也是适应其改革的需求,新型的营销策略才能够让电力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最终激活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营销策略是在市场化竞争中提高电网经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方法,积极学习现代化企业的营销手段,可以让电网经营企业更加关注市场内的需求,关注使用者的需求结构和特征,提供更好的服务。

再有,对于电网经营企业来说,营销策略的突破是其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能够推进改革规划的贯彻和实施,尤其是在电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的越早转变越有利于未来的竞争实力,抢先适应市场化的竞争,为企业注入更多的活力。

2 目前网经营企业营销中的主要问题

(1)理念匮乏。目前的电网经营其中对于营销管理、策略的概念意识较为淡薄,其过去受到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影响,而在目前市场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企业仍然对于营销管理缺乏先进的理念和认识,使得企业管理停滞在较为初级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刺激策略和运营方法。

(2)策略不合理。目前很多电力运营企业的运营策略处于不够科学、合理的状态中,对市场缺乏多维度的、深层次的调研和认知,认识上的匮乏导致其对于自身营销策略的定位缺乏合理的制定规则,不符合市场行情,策略对于市场的刺激作用小、挖掘度不够,无法满足社会中群众的需求特征,进而造成了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运营不到位,效果不佳。

(3)营销团队水平有待提升。从目前电网运营企业的营销团队状况来说,综合的素质不强,专业营销的水平有待提升。由于电网经营企业过去的属性特征,在市场化竞争之后在人才方面无法适应变化,工作人员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敏感度不足、实践经验少、理念落后,最终造成整个团队的落后,因此,电网运营企业可以对企业的营销团队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另外可以积极招聘更专业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更新鲜的活力,最终提升企业的总体营销水平。

3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策略

(1)加强现代化营销理念灌输。现代的电网运营企业要想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竞争,首先要在观念上得到转变。电网运营企业可以组织参观先进企业、定期组织共同学习,并且可以鼓励员工多参与社会中的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有关营销方面的活动,切实地从多方面增强员工对于营销理念的认知,让电网运营企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可以得到学习,最终让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能够全面适应市场化的竞争,树立起正确的、先进的市场营销的概念。

(2)完善市场营销部门。目前对于大多数电网运营企业来说,仍然缺乏现代企业中的营销部门,造成营销工作的具体落实不够、负责不明晰。因此,可以在电网运营企业中成立专门的营销部门,明确其职责和岗位工作内容,使其成为与其他传统的部门并列的部门,成为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应该多加重视部门的成立和发展,完善规章制度,多关注部门的建设,最终为现代化营销体系的形成努力。

(3)充分的市场调研、引进先进的营销策略。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工作中,首先要对市场情况有较为透彻的调研和理解。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行情,为后期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奠定基础;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营销策略,学习先进的方法来进行营销管理,可以组织企业内部的营销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和探索方法,制造机会向营销管理行业中的大师交流,通过增强营销人员的学习能力,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最终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切实推进企业的深化改革。

(4)大客户营销策略。在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大客户的营销策略,对于大客户的重点营销和服务要起到带动师范作用,树立企业的服务形象,通过大客户的反馈来带动其他需求户,由点到线再到面,通过口碑的树立来扩大企业的影响面,来扩大企业经营中的市场占有率,以长久的、优秀的服务来打动市场,来持续占有市场。

(5)新媒体的引进。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多种媒体方式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网运营企业可以在具体的操作中积极的引进多种媒体、科技手段,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宣传、制定小的营销活动等,将企业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消费者的心中。

4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电网经营企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尤其是在营销方面,是企业的市场化道路中重要的环节,首先从理念上得到更新,给予足够的重视,再从具体的策略中不断学习挖掘适应自己企业营销的手段,最终为促进企业的改革、经营成果的提升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丽.新时期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创新探究[J].营销策略,2015(14):36-38.

第11篇

一、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提升策略

第一,以环保能源为品牌,提升市场化管理效益。

当前,我们国家城市环境的污染给予人们深刻的反思,电力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开辟电力能源市场的新局面,在电力宣传与推广上,做好环保文章,并提升电力市场化管理的品牌定位。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宣传力度,鼓励人们使用更多的节能电器。按照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战略的市场开拓工作。在电力企业后期规划和实施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加大对生活用电和大型电力消费市场的管理。例如,淮安市某电力企业做好以市政单位、商业区、居民区用电的市场化管理。通过创建示范用电小区,组织相关人员参观电气化示范小区,借助现场交流等方法,提升人们对节能化电器使用的欲望。

第二,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提升市场化管理的效益。

通过提升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电力企业的结构调整对市场化管理的效益,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电力企业在市场化环境下的良性发展。借助高新技术的使用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升级,全面实现电力企业技术和服务的跨越式发展,提升科技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力度。例如:山东省临沂市某电力企业充分利用我国的电力优惠政策,加大电力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与环境保护理念的落实。通过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了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保证电能的质量,以此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

第三,以激励用电为导向,提升市场化管理的效益。

电作为具备市场价格的一种商品,电力市场化管理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就需要从电力系统规划、电力市场经济运行,系统化电网的建设、电能质量的提升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创新管理,供电企业通过提供可靠性、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以市场规律为导向来寻求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供电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如税收),更重要的是,电力价格应该逐步由行政定价体制向市场定价机制转变。工业用电方面,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调整的基础上,鼓励按照市场原则开展供电企业与大企业用户直接交易,由市场定价。在居民用电方面,可积极推进新的定价政策,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价格弹性调整,对价格刚性的电力市场进行市场化的分割。

第四,以满足顾客为核心,提升市场化管理的效益。

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服务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构建企业的品牌特色,不断完善企业的服务机制。将精品服务纳入构建企业品牌的战略当中去,让企业的服务成为企业品牌的重要亮点。例如,95598电力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用电查询和问题解答服务,确保了用户随时随地可获知自己的用电信息;电力员工行为“十个不准”规范了员工与客户接触过程中的行为,展现了廉洁自律、恪尽职守的供电人形象;供电服务“十项承诺”保证了客户申请用电后的供电方案答复期限和送电期限等。

第五,以人才发展为动力,提升市场化管理效益。

为了更好的提升电力企业市场化管理的效益,需要以电力企业现有人员素质状况为依据,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提升对电力企业职工的培训力度,以促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市场化管理人才队伍。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首先要提升市场化管理人才选拔的标准,将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员安排到市场管理的岗位,并通过提升管理人员的岗位待遇,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第二,要加大对市场化管理人员的在职和继续教育力度,以保证市场化管理人员工作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例如,某电力企业以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促销为主,以广告促销为辅,采取立体的、多方位促销方式,加强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向用户传播电能、电力服务及电力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关系,增强用户对电力企业的好感和信任,同时塑造电力公司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二、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养护管理 市场化 问题 办法

A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s the city's public service, its belong to the public produ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the specific operation by the way homework can be competitive grant maintenance enterprise, a market-oriented management, hangzhou since 2002 in maintenance of green space to tangible trading market of public bidding, to give each managemen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func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division, the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aintenance market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o market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98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是指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作业经营权的市场化, 即将包含在传统体制下城市管理职能中的公共绿地养护作业的经营权通过竞争性的招标授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市场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通过行使公共权力对城市园林绿地养护进行有效管理,确保绿地良好的景观和使用效果,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一、绿地养护市场化管理的优势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是城市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必然加快, 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快速增加, 事业单位管养一体的原有管理模式已不可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1.1 市场化是节约财政养护经费的最好途径

目前,杭州在实行社会招标养护后,平均节约绿化养护经费达20-30%。引入竞争机制后,各养护工程按照合理价格中标的招标方式来选择养护企业。将绿地养护权的公开招标, 把竞争机制引入城市养护作业, 使养护企业始终受到竞争的压力, 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养护管理的成本, 节约养护管理费用, 提高财政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

1.2 市场化是精简机构、提高政府效能、避免腐败的有效措施

城市养护管理作业市场化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将公共绿地承包给绿化企业进行养护,政府园林绿化机构只需对养护企业进行监督管理。杭州市从2002年开始在城市公共绿地管养中全面推行市场化管理后,精简压缩了园林绿化养护人员的编制,使政府所投入的经费最大限度地用于绿化养护上,提高了政府经费的使用效果,同时实行进入有形交易市场公开招标后,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有效控制在公共资金使用的上腐败问题。

1.3 市场化管理是提高养护效果的有效办法

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竞争,而好的养护景观效果是企业有效的竞争力,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将努力提升自己的养护水平,引进先进设备等方式,精简管理人员,提高人均养护绿地面积, 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从而整体降低养护价格, 节约养护经费。同时, 对中标养护企业实行合同管理, 严格按标准考核, 有效地促进了养护企业提高养护质量, 有利于提高园林绿化养护水平。

二、 绿地市场化养护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绿地养护市场化管理使市场养护主体为获取更大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条件和空间,政府职能的转变,养护企业的利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随之而至。

2.1养护企业不专业及长效管理意识不足

由于城市公共绿化管理的连续性、时滞性、琐碎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决定绿地养护景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同时养护企业大多是园林工程施工企业,没有长效养护管理的经验,养护公司从企业法人到一线工人都没有系统的长效管理意识和思路,造成养护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较少,养护质量停滞不前。同时养护企业安全文明作业等各项管理制度跟不上,特别是养护作业时经常发生不文明作业和违反安全作业标准操作的行为,造成安全事故和社会不良影响。

2.2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公共绿地出精品,关键在于一线员工的素质。养护企业的养护工人绝大多数是招来的民工,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差,有点甚至按照农村种地耕田的标准来操作,存在养护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够,管理手段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养护班组队伍不稳定,养护工人经常更换,造成一线工人对养护绿地状况永远不熟悉,无法保证养护效果的整体提升。

三、 目前杭州绿地市场化养护管理的状况和建议

近年来, 杭州城区年均扩绿500万平方米以上,绿地面积大幅增加,管理难度随之加大,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园林绿化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 积极探索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在稳中求进的前提下, 积极引入园林绿化养护市场竞争机制并逐步予以规范。目前杭州主城区公共绿地基本全部推向市场,向全社会公开招投标。

3.1实行严密的考核奖惩机制是市场化养护管理的保障

园林绿化养护奖惩制度是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高的有力保障。经过探索和实践,杭州市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广、网络齐全、组织严密的三级园林绿化养护检查与考核体制,即市级、区级及养护企业。市级检查与考核主要由市绿管站通过对绿地的日常巡查全面了解城区绿地总体养护管理情况,对巡查发现的各类问题,以抄告单或整改通知单的形式抄送各区绿化办,督促整改,通过三级检查与考核体制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管考核网络及养护质量保障体系。另外,开展了 “双最系列”评比活动,通过考核评比,对参与杭州市绿化养护市场的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一方面对绿地养护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企业实行养护合同续签,另一方面对养护管理做得差的企业实行淘汰,通过奖优罚劣的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各城区绿化管理部门和养护企业争先创优的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全市绿地养护质量的提高,逐步实现了从原来的粗放型向精细型养护管理的转变。

3.2有效引导、转变政府职能是市场化养护管理的重要助力者

公共绿化政府主管部门作为城市绿化管理的职能机构,是一个城市绿化养护水平是否能够创新提高的关键。首先要树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绿,推进“管办分离”,坚持制度化、市场化、属地化管养,通过法律、行政、经济、舆论、信息化等各种手段,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其次强化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能,由侧重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把主要精力用在绿化养护法规、养护标准的制订以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培养上来,将具体的管养任务直接推向社会,实现企业化承包,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推动绿化养护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等行业管理,培育绿化养护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市场的手段,提高养护企业树立城市绿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素质和能力,使园林企业队伍更加专业化、技术化和规范化。

3.3科学合理的招标模式是市场化养护管理的重要环节

杭州为发展、培育园林绿化养护市场, 市政府发文规定凡由市、区财政核拨养护经费的绿地, 必须实行公开招投标。未按规定实行养护招投标的绿地,市、区财政不予支付养护经费。养护招标应该是养护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竞争,是一种服务类招标模式,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价格竞争,目前杭州正是按照这个总体思路进行招投标体制摸索,招标方式采用报名单位全入围,实行综合评分制度,对企业资信分、商务分和技术分进行综合评审,能量化的则量化,确保招标的公平公正性,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并根据杭州养护标准设定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规定人工成本不能竞争,确保足够的养护人力和费用,进一步确保绿地的养护质量。经过多项强化招投标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逐步构成了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规范性绿化养护招投标管理体系。

3.4 实施标后监管、现场和市场联动是市场化养护管理的有效抓手

首先是建立有效的绿地养护现场和招标市场联动机制,“现场有状况,市场有反映”对于绿地养护市场化的养护主体―养护企业实施“严进严出”管理,制定养护市场信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实施绿地养护政府承包商名录制度。其次强化合同管理,推行合同范本,实行合同备案制度,避免“阴阳合同”确保双方权益。

3.5养护企业的质量和管理意识是养护水平提升的保证

城市公共绿地养护管理实行市场化后,绿地质量的依靠于市场主体―养护企业,为此养护企业的质量和管理意识及技术水平是市场化管理成功推进的关键因素,绿地管理工作是服务性的行业,养护企业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系统、科学的服务程序和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意识和质量保证能力,树立管理出效益的理念,靠质量取胜,增强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由被动监管转向主动控制,不因人员的流动而影响绿地养护的质量,同时也可降低养护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以更好满足市场需要。(1)

为提高城市绿化质量和打造良好市场竞争氛围,应培育市场运作的龙头养护企业。企业是市场化运作的主体, 比较好的管理运作模式和较好的品牌来进行园林绿地养护市场化的运作, 推动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杭州养护市场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已有多家专业绿地养护企业脱颖而出,形成一套的有效的企业养护管理模式,随着杭州绿化设计和工程施工走向全国市场的同时正走出杭州。

3.6养护资金的落实到位是市场化养护管理的前提

绿地养护经费的及时落实拨付到位是促进绿地养护管理水平提高的必要因素。近十年来杭州的养护经费一直按照市场化管理模式运行,公开招标多少费用,财政养护专项经费就下拨多少,市财政按照养护合同标准按时足额拨发养护经费,并要求各绿化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根据考核成绩准时发放到企业, 杜绝无故拖欠现象, 从而大大提高绿化养护企业和一线工人的履行管护责任的信心。只有落实养护经费,养护质量就有保证,市场化管理就能进一步实施。

3.7提高养护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是市场化管理质量提升的需要

先进的技术是绿地养护管理精细化的保障。由于园林绿化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技术性季节性等特点,所以园林绿地养护的质量是随着养护的技术水平提升而提高的。绿地要真正地养好, 仅仅依靠养护作业人员肯吃苦、责任心强是不够的, 还必须切实提高园林绿化养护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2)

技术水平的提高关键是建立有效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目前杭州绿地养护已经市场化管理,养护企业目前正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竞争企业如想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提高养护质量,而技术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同时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 提高绿化养护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从而提高企业养护效益。在深化市场化管理改革中,抓住有利时机,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竞争实力,为城市绿地养护全面进入市场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8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管理是市场化管理的有效补充

养护企业的日常作业和绿地景观效果仅靠绿化管理部门监管是不够的,应该大力宣传,营造全社会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通过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来,形成养护市场化管理的有效补充。杭州绿地养护在实施市场化管理后不断加大市民参与度,组织和扩容护绿使者队伍,多种渠道接收、受理来市民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面的投诉、建议。同时开通绿化投诉热线和站长信箱,形成绿地养护管理。

3.9完善的制度和标化管理是市场化养护管理的基础

绿地养护和绿地建设同样重要。要确立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的领域中去,就要求要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养护管理规范可以依照。严格标准,规范养护行为;统一标准,考核量化。杭州市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杭州市城区绿地养护管理办法》、《杭州市城区绿地养护质量标准》、《杭州市城区绿化养护管理综合考核评分细则》、《杭州市城区绿化养护企业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管理标准。这些规章制度涵盖城区绿化养护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在绿化养护监管过程中因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而引起的行业纠纷,确保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更趋科学化、精细化,为杭州市城区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绿地养护市场化管理是使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步入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实现绿地养护产业化发展,不仅是政府机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只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市场化养护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